山香版新课程改革各章节要点总结.docx

合集下载

新课程改革知识点归纳总结

新课程改革知识点归纳总结

新课程改革知识点归纳总结一、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与意义新课程改革是中国教育事业的重大变革,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推进教育现代化与素质教育的需要,以及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的需要。

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个性,扎实掌握知识技能,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意义在于引导教育现代化,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助力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二、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特点1. 以学生为中心。

新课程改革突出培养学生的能力,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实践,形成以学习为主体的学习环境。

2. 注重发展性评价。

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注重对学生的发展过程和学习方法的评价,弱化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单一评价。

3. 注重跨学科整合。

新课程改革将学科知识融入到跨学科的整合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4. 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新课程改革提倡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资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路径1. 优化课程结构。

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习特点,科学设计课程结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2. 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和方法,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评价。

3. 强化教师培训。

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支持,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引导教师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4. 创新学习环境。

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环境,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学习效果。

四、新课程改革的突出问题1. 教师培训问题。

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理念和方法的接受度不高,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支持。

2. 课程质量问题。

新课程改革实施后,部分学校和教师对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不够到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

3. 评价体系问题。

现有的评价体系仍然存在问题,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学习能力。

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1. 推动学习科学。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2020年山香考编教育学重要知识点【精品】

2020年山香考编教育学重要知识点【精品】

2020年山香考编教育学重要知识点第五至十章第五章课程1.“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唐宋期间,一般认为,美国学者博比特在1918年出版的《课程》一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这也是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2.从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看,课程可分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看,课程可分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从对学生学习要求的角度或学生选课的自主性看,课程可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看,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从课程任务看,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与研究型课程;从课程的表现形式或对学生的影响方式看,课程可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此外,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划分,课程可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划分,课程可分为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等。

3.总的说,社会、知识、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要素。

4主要课程理论流派包括:学生中心课程理论、学科中心课程理论、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5.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

6.新课程将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三维的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

7.目前在我国,中小学课程主要由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三部分组成。

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

教材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知识授受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

8.课程结构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即课程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组织方式。

山香版新课程改革各章节要点总结

山香版新课程改革各章节要点总结

山香版新课程改革各章节要点总结Revised by Jack on December 14,2020第五部分:新课程改革第一章:新课程改革概述第一节新课程改革的背景1.本次新一轮课程改革是指1999年正式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称“新课改”。

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总体框架。

.9月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在38个国家级实验区开始实验。

2002年开始启动省级实验区课程实验。

4.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一)时代发展特征的新要求 A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 B国际竞争空前激烈 C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困境(二)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三)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5..国外课程改革的启示:(1)政府参与并领导课程改革(2)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协调国家和学生发展需要之间的关系(3)课程改革具有整体性第二节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一.新课程改革的知道思想与根本任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二、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从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

真题: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正确)(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考过单选)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了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2016最新版山香教育教学理论提纲讲义及重点.doc

2016最新版山香教育教学理论提纲讲义及重点.doc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看法、属性与基本因素。

(一)教育的看法教育:教育是在必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

悉心上》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广义的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

更狭义的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即“德育” 。

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是在必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差异于其余事物现象的根本特点。

教育的社会属性。

( 1)永久性( 2)历史性( 3)继承性( 4)阶级性( 5)长远性( 6)相对独立性( 7)生产性(8)民族性(三)教育的基本因素教育者:主体性,目的性,社会性。

受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媒介(教育影响)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因为它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

二教育的功能(一)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二)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正向功能(踊跃)与负向(悲观)功能(三)教育功能作用表现的形式: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三教育的发源(一)神话发源说中国的朱熹:教育目的就是表现神或许天的意志。

(二)生物发源说法 -利托尔诺和英 -沛·西能。

以为教育是生物现象不是人类独有的社会现象。

他是第一个正式提出有关教育发源的学说,他的提出标记在教育发源问题开始转向科学解说。

其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掌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没有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和动物之间质的差异。

(三)心剪发源说美国孟禄。

以为教育发源于平时生活中小孩对成人的无心识模拟。

把人类存心识的教育行为混同于无心识模拟,赞同致使了教育的生物学化,否定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四)劳动发源说马克思主义以为教育发源于人类所独有的生产劳动。

四教育的历史发展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终生教育(一)原始社会的教育(1)教育拥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密切相连。

(山香版)教材重点笔记——1教育学

(山香版)教材重点笔记——1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 教育及其产生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 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2、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3、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 民族性。

5、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6、教育的功能:按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按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按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二、教育的发展历程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原始性、非独立性、全民性、自发性、无阶级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初期,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

使教育成为独立的形态。

东西方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1)古代中国:……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瞽宗是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

……西周,“学在官府”并有:“国学”“乡学”之分。

其教育内容是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稷下学宫。

……两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魏晋南北朝:立国子学与太学、九品中正制。

……隋唐: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

……宋元明清:八股文。

★ (2)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育与佛教教育四个等级按高到低: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 (3)古代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文士(书吏)学校。

★ (4)古希腊罗马:雅典教育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4、教育起源斯巴达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

★(5)中世纪的欧洲: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会教育神学和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教育组要内容: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投枪、打猎、下棋、吟诗。

★(6)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意)维多利诺(尼德兰)伊拉斯谟(法)拉伯雷和蒙田人本主义、古典主义、世俗性、宗教性、贵族性、3、近现代的教育:1763年德国普及义务教育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趋势):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即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平等性)、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2016最新版山香教育教学理论提纲讲义及重点

2016最新版山香教育教学理论提纲讲义及重点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

(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

尽心上》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广义的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

更狭义的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即“德育”。

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属性1 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2 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2)历史性(3)继承性(4)阶级性(5)长期性(6)相对独立性(7)生产性(8)民族性(三)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主体性,目的性,社会性。

受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媒介(教育影响)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因为它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

二教育的功能(一)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二)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正向功能(积极)与负向(消极)功能(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三教育的起源(一)神话起源说中国的朱熹:教育目的就是体现神或者天的意志。

(二)生物起源说法-利托尔诺和英-沛·西能。

认为教育是生物现象不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

他是第一个正式提出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他的提出标志在教育起源问题开始转向科学解释。

其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没有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和动物之间质的差别。

(三)心理起源说美国孟禄。

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把人类有意识的教育行为混同于无意识模仿,同意导致了教育的生物学化,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四)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四教育的历史发展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一)原始社会的教育(1)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

山香招教新课程改革

山香招教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1、新课程的概念: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极其进程与安排(名词解释)2、中小学的课程组成部分: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

3、课程的六要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

传统课程理论1、课程被窄化为学科,课程成为指令,教材是圣经。

2、教学是课程单向的“授”——“受”过程。

3、教师于学生外在于课堂。

新课程理论1、课程是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不仅是预设的,而且是生成的。

2、教学不只是忠实的传授和接受,更是课程的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3、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核心理念1、新课程观把“教学”与“课程”两个概念统一起来。

2、课程有专制走向民主,有封闭走向开放,由学科走向学生。

3、课程不再是“文本课程”而是“体育课程”。

4、素质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

新课改的理念为什么进行新课改。

1、知识本位,学科本位。

2、素质教育不能落实,应试教育为主导国外课程的启示?1、政府参与并领导课改。

2、课程的焦点是协调国家和学生发展需要之间的关系。

3、课改具有整体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多选)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新课改的具体目标课程功能→核心目标。

课程结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课程内容→生活时代的联系。

学习方式→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课程评价→建立素质教育理念。

课程管理→实行三级课程管理。

既国家、地方、学校。

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新课程改革目标的认识简述我国新课改的具体目标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A、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B、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分科和综合相结合、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C、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

山香招教教育学重点总结(自己一个一个字打上去的).doc

山香招教教育学重点总结(自己一个一个字打上去的).doc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教育】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生产性,民族性。

【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法国社会学教【利托尔诺】和英国教育教【沛西·能】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孟禄】在批判生物起源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心理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不一定是教师,但是教师一定是教育者。

教育中诸多矛盾中,【受教育与教育内容】这一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因为它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教育功能】:是指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原始社会的教育特征】:1,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

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和物等机型、无阶级性,是原始转台下的教育机会均等。

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奴隶社会】里,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学校教育】。

古代中国:夏代已经有了学校的设置(主要有两类“序”“校”)。

西周的教育: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西汉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隋唐时期: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明代以后,八股文成为科考的固定格式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

新课程改革知识点

新课程改革知识点

新课程改革知识点一、协议关键信息1、课程改革的目标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2、课程结构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3、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4、教学过程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5、课程评价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6、课程资源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二、协议具体内容11 课程改革的目标111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112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均衡性指课程设置要保证各类课程、各个学科领域的比例均衡;综合性指加强学科整合,设置综合课程;选择性指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提供多样化的课程供学生选择。

113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课程内容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反映社会科技的发展成果,使课程内容具有实用性和时代性。

114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15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评价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教学改进。

116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12 课程结构121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山香版)教材重点笔记——1教育学

(山香版)教材重点笔记——1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 教育及其产生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2、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3、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 民族性。

5、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6、教育的功能:按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按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按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二、教育的发展历程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原始性、非独立性、全民性、自发性、无阶级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初期,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

使教育成为独立的形态。

东西方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1)古代中国:……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瞽宗是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

……西周,“学在官府”并有:“国学”“乡学”之分。

其教育内容是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稷下学宫。

……两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魏晋南北朝:立国子学与太学、九品中正制。

……隋唐: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

……宋元明清:八股文。

★ (2)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育与佛教教育四个等级按高到低: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4、教育起源★(3)古代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文士(书吏)学校。

★(4)古希腊罗马:雅典教育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斯巴达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

★(5)中世纪的欧洲: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会教育神学和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教育组要内容: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投枪、打猎、下棋、吟诗。

★(6)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意)维多利诺(尼德兰)伊拉斯谟(法)拉伯雷和蒙田人本主义、古典主义、世俗性、宗教性、贵族性、3、近现代的教育:1763年德国普及义务教育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趋势):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即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平等性)、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36教育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山香终结版)

36教育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山香终结版)

4、教育起源
5、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6、教育的功能:按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按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按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
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原始性、非独立性、全民性、自发性、无阶级性。
骑士教育组要内容: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投枪、打猎、下棋、吟诗。
★(6)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意)维多利诺(尼德兰)伊拉斯谟(法)拉伯雷和蒙田 人本主义、古典主义、
世俗性、宗教性、贵族性、
3、近现代的教育:1763年德国普及义务教育
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趋势):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即
??春秋战国:稷下学宫。
??两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魏晋南北朝:立国子学与太学、九品中正制。
??隋唐: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
??宋元明清:八股文。
★ (2)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育与佛教教育
四个等级按高到低: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平等性)、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简答、填空
??教育民主化的内涵:a.实现教育机会均等;b.师生关系民主化;c.教育方式、内容民主化;d.教育以吏为师” 文士(书吏)学校。
★ (4)古希腊罗马:雅典教育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
斯巴达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
★ (5)中世纪的欧洲: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会教育神学和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4.2 《新课改》考点梳理

4.2 《新课改》考点梳理

一,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应有怎样的教育意识?1.确定课程意识,由课程的执行者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开发者.(课程设计,目标,开发,创新,评价意识)2.具有反思意识,由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创新思维的培育者.3.树立资源意识,由"个体劳动者"转变为"大教育"的合作者,有效开发利用资源.二,新的课程环境下,教师的角色有那些转变? 1.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转变成课程的建构者.2.由教学的管理者变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合作者.3.由裁判学生成绩的"法官",变成学生成长的促进者.三,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那些要求?1.从师生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学生人生的引路人).2.从教研关系看,教师是教育的研究者.3.从教学与课程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4.从学校与社区关系看,教师是社区教育的合作者,共建者.四,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行为会发生那些变化?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2.在对待教学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教学前,中,后三个阶段)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关系上,强调合作.(同事及家长等)五,新课程要求教师怎样给自己定位? 1,文化的传播者, 2,潜能的开发者, 3,学习的促进者,4,发展的伴随者, 5,教育的探究者.六,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所引起的变化?1.更新教育观念,转变角色;2,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 3,改善知识结构,转变工作方式; 4,掌握新技能,学习新技术; 5,积极参与课程开发,通过研发提高自己。

新课程与学生一,新课程倡导怎样的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发展中的人,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身心发展有规律); 2,学生是独特的人(完整的人,有独特性,与成人有巨大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独立的人,学习的主体,责权的主体).新课程下的课程一,新课程在课程结构上有哪些重大调整? 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义务教育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相结合,高中分科课程为主。

第五章山香版教师招考新课程改革整理

第五章山香版教师招考新课程改革整理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新课程改革概述新课改的提出:我国之前进行了7次改革,这次是1999年启动的第8次改革;2001年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9月,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在38个国家级实验区开始实验;2002年开始启动省级实验区课程实验。

第一节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一、时代发展特征的新要求(时代背景)1.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2.国际竞争空前激烈;3.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困境。

1980年联合国发展大会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社会背景)党的十四大首次提出/十五大明确提出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三、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简答题、论述题★)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同时代的发展和肩负的历史重任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原因在于(或:片面追求升学率会造成哪些后果?):1.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所产生的危害影响至深,这与时代对人的要求产生了巨大的反差。

2. 传统的应试教育实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

我国现今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有:(1)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2)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3)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4)课程内容存在着“繁、难、偏、旧”的状况;(5)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6)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及甄别、选拔的功能;(7)课程管理强调统一,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四、国外课程改革的启示。

国际上课程现代化三大典型代表:赞科夫、布鲁纳、瓦根舍因。

第二节新课改的目标一、新课改的指导思想与根本任务指导思想:基础教育改革要以邓小平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三个代表”为指导,面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山香版)教材重点笔记——1教育学

(山香版)教材重点笔记——1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 教育及其产生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2、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3、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 民族性。

5、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6、教育的功能:按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按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按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二、教育的发展历程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原始性、非独立性、全民性、自发性、无阶级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初期,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

使教育成为独立的形态。

东西方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1)古代中国:……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瞽宗是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

……西周,“学在官府”并有:“国学”“乡学”之分。

其教育内容是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稷下学宫。

……两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魏晋南北朝:立国子学与太学、九品中正制。

……隋唐: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

……宋元明清:八股文。

★ (2)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育与佛教教育四个等级按高到低: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 (3)古代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文士(书吏)学校。

★ (4)古希腊罗马:雅典教育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斯巴达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

4、教育起源★(5)中世纪的欧洲: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会教育神学和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教育组要内容: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投枪、打猎、下棋、吟诗。

★(6)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意)维多利诺(尼德兰)伊拉斯谟(法)拉伯雷和蒙田人本主义、古典主义、世俗性、宗教性、贵族性、3、近现代的教育:1763年德国普及义务教育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趋势):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即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平等性)、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教师招聘考试《新课程改革》知识点概括

教师招聘考试《新课程改革》知识点概括

一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一时代发展特征的新要求1 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2国际竞争空前激烈3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困境二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三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四国外课程改革的启示1政府参与并领导课程改革;2 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协调国家和学生发展需要之间的关系;3 课程改革具有整体性二国外课程改革理念的基本趋势1指导思想上,各种课程理论相互渗透和融合2 课程内容上,重视课程的理论化和现代化3学科类型上,趋于综合化和一体化4课程结构上,普通课程和职业课程相结合5加大课程难度,实行“尖子生”的筛选和培养三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1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过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了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修改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索,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建立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四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角色1 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4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五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1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2 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 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六新的教学观1 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2 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3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4 教学更为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新课程提倡的师生关系是合作伙伴关系。

新课程改革知识点汇总

新课程改革知识点汇总

新课程改革知识点汇总(1)新课程改革总体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包括:- 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 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 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 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 具有适应终身研究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 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 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2)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研究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研究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的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片面强调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研究和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研究、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1. 创新程目标,每门学科的目标至少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2. 创新程结构,强调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 创新程标准,用程标准取代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4. 创学,强调教学与程的整合,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提倡交流与合作的研究,关注体验性教学,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5. 创新程评价,提出了发展性的评价观,侧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教师的成长。

1. 新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1)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研究的促进者。

36教育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山香终结版)

36教育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山香终结版)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及其产生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 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2、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3、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 民族性。

5、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6、教育的功能:按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按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按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二、教育的发展历程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原始性、非独立性、全民性、自发性、无阶级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初期,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

使教育成为独立的形态。

东西方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1)古代中国:……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瞽宗是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

……西周,“学在官府”并有:“国学”“乡学”之分。

其教育内容是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稷下学宫。

……两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魏晋南北朝:立国子学与太学、九品中正制。

……隋唐: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

……宋元明清:八股文。

★ (2)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育与佛教教育四个等级按高到低: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 (3)古代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文士(书吏)学校。

★ (4)古希腊罗马:雅典教育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斯巴达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

★ (5)中世纪的欧洲: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会教育神学和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教育组要内容: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投枪、打猎、下棋、吟诗。

★(6)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意)维多利诺(尼德兰)伊拉斯谟(法)拉伯雷和蒙田 人本主义、古典主义、世俗性、宗教性、贵族性、3、近现代的教育:1763年德国普及义务教育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趋势):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即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平等性)、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山香版)教材重点笔记——1教育学

(山香版)教材重点笔记——1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 教育及其产生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2、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3、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 民族性。

5、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6、教育的功能:按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按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按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二、教育的发展历程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原始性、非独立性、全民性、自发性、无阶级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初期,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

使教育成为独立的形态。

东西方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1)古代中国:……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瞽宗是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

……西周,“学在官府”并有:“国学”“乡学”之分。

其教育内容是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稷下学宫。

……两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魏晋南北朝:立国子学与太学、九品中正制。

……隋唐: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

……宋元明清:八股文。

★ (2)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育与佛教教育四个等级按高到低: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4、教育起源★(3)古代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文士(书吏)学校。

★(4)古希腊罗马:雅典教育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斯巴达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

★(5)中世纪的欧洲: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会教育神学和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教育组要内容: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投枪、打猎、下棋、吟诗。

★(6)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意)维多利诺(尼德兰)伊拉斯谟(法)拉伯雷和蒙田人本主义、古典主义、世俗性、宗教性、贵族性、3、近现代的教育:1763年德国普及义务教育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趋势):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即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平等性)、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部分:新课程改革第一章:新课程改革概述第一节新课程改革的背景1.本次新一轮课程改革是指1999 年正式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称“新课改”。

2.2001 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总体框架。

3.2001.9 月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在38 个国家级实验区开始实验。

2002 年开始启动省级实验区课程实验。

4.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一)时代发展特征的新要求 A 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 B 国际竞争空前激烈 C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困境(二)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三)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5..国外课程改革的启示:( 1)政府参与并领导课程改革( 2)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协调国家和学生发展需要之间的关系(3)课程改革具有整体性第二节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一.新课程改革的知道思想与根本任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二、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从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

真题: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正确)(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考过单选)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了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三)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五)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功能。

要建立一种发展的评价体系:一是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使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在语言和数学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二是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以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三是要将评价看作是一个系统,从形成多元的评价目标、制定多样的评价工具,到广泛地收集各种资料,形成建设性的改进意见和建议,每一个环节都是通过评价促进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部分。

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重视学生发展,利用学生档案袋记录、评价其成长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内评价与考试改革的主要方向。

(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术的适应性。

第二章新课程理念第一节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一.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角色(一)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有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中的核心特征。

其内涵包括 2 个方面:1.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着2.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

(二)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三)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

(四)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学校教育与社区生活正在走向终身教育要求的“一体化”,学校教育社区化,社区生活教育化。

二.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一)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以下六种学生: 1.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 2.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 3.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 4.有过错的学生 5.有严重缺点的学生 6.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

尊重学生同时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教师应努力做到:不体罚学生;不辱骂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冷落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身的超越。

(二)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教的本质在于引导。

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

在这里,引导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启迪与激励。

(三)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依据教学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

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形成和培养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四)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第二节新的教学观一.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二.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程提倡的师生关系是合作伙伴关系。

三.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教学的本质在于引导。

四.教学更为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第三节学习方式的变革一.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一)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关注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是学生自主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

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它在学生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 。

自主学习也是一种元认知监控的学习。

(二)探究学习(也叫发现学习)(三)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的方式。

合作学习的展开往往是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和小组内讨论。

二.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一)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我要学)。

(二)独立性是现代学习的核心特征。

(我能学)(三)独特性(四)体验性(五)问题性第三章综合实践活动第一节综合实践活动概述一.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必修课程,自小学 3 年级开始设置,每周评均 3 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一)整体性(二)实践性(三)开放性(四)生成性(五)自主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的教育。

一.课程改革的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了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术的适应性。

二.课程结构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三.课程标准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内容。

第六部分教师职业道德第一章教师职业道德概述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与概念一.教师职业道德的概念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的总和,是调节教师与他人、与社会等关系时所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一)教师职业道德适用的针对性(二)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双重性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始终贯穿着教书与育人的双重要求。

(三)教师职业道德内容的全面性(四)教师职业道德功能的多样性(五)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典范性(六)教师职业道德影响的广泛性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一.对教师工作的促进作用二对教育对象的教育功能三.对社会文明的示范功能四.对教师修养的引导功能第二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概述一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概念及意义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特指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按照一定的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进行自我锻炼和自我改造,以及所形成的道德品质和所达到的道德境界。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一)树立远大的职业道德理想(二)掌握正确的职业道德知识(三)陶冶真诚的职业道德情感(职业正义感、责任感、义务感、良心感、荣誉感、幸福感)(四)磨练坚强的职业道德意志(五)确立坚定的职业道德信念(六)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一.加强学习是教师师德修养的必要途径。

学习是修养的前提。

二.躬身实践三.树立榜样四.学会反思五.努力做到“慎独”(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最高层次)用我们现代的语言来表述,就是指在没有外界监督、独自一人的情况下,也能自觉遵守规则,不做任何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不道德的事情。

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概述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应遵循的原则有:方向性原则、客观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民主性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