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地层的划分对比及沉积演化
晚三叠世松潘甘孜和川西前陆盆地的物源对比:构造演化和古地理变迁的线索
关键词: 松潘 甘孜 ; 西 前 陆 盆 地 ; 屑 锆石 ; 源 ; 造 演 化 和古 地 理 重 建 川 碎 物 构
位 于华 南陆块 西北缘龙 门 山两侧 的松潘 甘孜 和 四川 盆地是 印支期 中国大陆拼 贴 的关 键地 区。本文 将 首次利用 碎屑锆石 U— b定 年 的方法 对二 者 的物 P 源直 接进行对 比, 而 揭示 晚 三叠 世 松潘 甘孜 和与 进
在中一晚三叠世拉丁期一诺利期松潘甘孜盆地复理石沉积期间四川盆地西部主要沉积了马鞍塘组和小塘子组等浅海相的灰岩砂泥岩地层而龙门山古岛链问隔的海湾成为沟通松潘甘孜深海一半深海盆地和川西浅海的纽带四川省地质矿产局1991
维普资讯
4 7 地 质 论 评 0 曹
地 层 中的 碎 屑锆 石 年 龄 大 致 主 要集 中在 1 0 ~ 1 0 和 2 0 ~2 0 、2 ~8 0 Ma 9 0 2 0 Ma 4 0 5 8 0 9 0 Ma 4 0 5 0 Ma 7 0 5 、 5 ~1 0 、0 ~4 0
Ma 。该 统 计结 果 总 体 上继 承 了松 潘 甘 孜数 据 体 的特 征 , 示 出须 家河 组 物 源来 自西 部 —— 松 潘 甘 孜 褶 皱 带 的再 旋 揭
20 ; 0 6 苏本勋 等 ,0 6 E k l n t 1,0 7 。在 2 0 ; n ema ne a. 2 0 ) 与松潘 甘孜 以龙 门 山相 隔 的川 西前 陆 盆地 , I 上三 叠 统须家河组 的砂岩组 分分析 和古 流向等资料 显示 其 沉 积物源 主要来 自西部 古龙 门山 ( 良彪 等 ,0 6 林 20 ; 谢 继容等 ,0 6 , 是盆 地 内的 物 源研究 仍 缺 少必 2 0 )但 要 的数据支 撑 。
川西坳陷中段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砂岩特征及物源分析
川西坳陷中段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砂岩特征及物源分析
川西坳陷中段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砂岩位于四川乐山市南部至内江市北部,厚度约为1000-2000米,岩性以砂岩和泥岩为主,
其中须家河组砂岩是该地区沉积地层中的重要标志层。
下面就来详细介绍一下该组砂岩的特征及物源分析。
须家河组砂岩的沉积环境主要是陆源河道、洪积扇和湖泊相,其中以陆源河道相为主。
岩石中的砂粒主要是石英粒,尺寸较细,多为中等细砂、极细砂和粉砂,粒度分布均匀。
此外,还有少量的长石、云母等矿物颗粒。
整体上来说,该组砂岩的颗粒形态较圆,具有一定的成熟度,与成熟盆地内的砂岩相似。
物源分析显示,须家河组砂岩的物源主要来自于川西山地和川东山地,并且二者物源的贡献比例不同。
其中川西山地的物源主要来自于大渡河南支及其侧源河道,河道发育较成熟,沉积物质丰富;而川东山地的物源主要来自于岷江—金沙江水系的上游,河道发育相对较浅,物质较为简单。
总体来说,在物源方面,须家河组砂岩受到了多个物源的影响,其中深受川西山地和川东山地的影响。
同时,该组砂岩的成分及粒度等特征也说明了它的成熟程度较高,这表明了受源区控制和物源不断输送的条件下沉积的深水砂岩。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沉积体系与有利储集层分布
48石油勘探与开发·油气勘探V01.36No.1图l四川盆地须家河组须二段沉积相分布图图2四川盆地须家河组须四段沉积相分布图2009年2月朱如凯等:四川盆地须家河组沉积体系与有利储集层分布49图3四川盆地须家河组须六段沉积相分布图布格局主要受龙门山构造带逆冲推覆作用控制,由各类扇体侧向叠置组成的扇裙具有平行龙门山构造带呈南西一北东向展布的特点;在四川盆地北部和东北部,主要受米仓山一大巴山构造带逆冲推覆作用控制,具有自西向东随着米仓山一大巴山构造带的走向由近东西逐渐折向北西一南东向的变化,以冲积扇和三角洲为主体的扇裙展布格局也具有同方向变化的特点。
③晚三叠世须家河组沉积期,以龙门山构造带逆冲推覆活动为主,米仓山一大巴山活动相对较弱。
川西坳陷沉积作用主要受龙门山构造带逆冲推覆控制,而JiJ东北坳陷主要受龙门山逆冲推覆作用远端效应控制,四川I盆地自西向东由于构造活动渐趋减弱而导致川西坳陷与川东北坳陷的沉降充填以及充填方式有较大的差异。
与川东北坳陷相比,JIl西坳陷沉积厚度明显增大,两者之间存在巨大反差。
4须家河组储集层特征须家河组储集层为一套成分成熟度较低而结构成熟度较高的陆源碎屑岩。
成分成熟度较低表现在石英含量较低,而长石、岩屑含量较高,成分成熟度指数石英/(长石+岩屑)一般在1.5~4.0,少数可达6.0~7.0。
大多数砂岩分选中等一较好,其中川I中地区砂岩分选性较好,川西地区砂岩分选性中等偏差。
碎屑颗粒磨圆以次圆状为主,其次为次棱角状,圆状颗粒少见。
胶结类型以孔隙式、接触式胶结为主。
储集层岩性以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砂岩为主,次为岩屑石英砂岩,再次为长石石英砂岩,少量纯石英砂岩。
须家河组主要储集层段须二段、须四段、须六段岩性特征在区域上存在较大变化,发育孔隙型、裂缝一孔隙型与孔隙一裂缝型3大类储集层。
根据200余口井、20条野外剖面共计36000多个样品的物性分析资料,须家河组储集层平均孔隙度为4.77%,最小0.10%,最大18.27%;储集层平均渗透率为0.19×10~“m2,最小低于0.001N10~弘m2,最大可达50×10~弘m2以上(有裂缝发育时)。
川西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超致密砂岩储层评价
川西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超致密砂岩储层评价戴建全;吕正祥【摘要】川西须家河组超致密砂岩中发育多种储层类型,天然气产出能力各异.针对须家河组超致密砂岩整体孔渗关系差,以孔隙度为基础、单定量孔渗关系模型评价精度低的特点,以微观孔隙结构与储集物性关系深入分析为基础,建立了以渗透率为基础,利用与多种储集类型相配置的孔渗多定量关系模型,分别确定了不同储集类型的不同下限,提高了超致密砂岩储层的评价水平.【期刊名称】《四川地质学报》【年(卷),期】2010(030)004【总页数】4页(P450-453)【关键词】须家河组;超致密砂岩;储层评价;川西【作者】戴建全;吕正祥【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中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成都,6100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0四川盆地西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蕴藏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埋深一般在3 000~6 000m,自下而上分为四个段(须二段~须五段)。
其中砂岩主要分布在须二、须四两个地层段,须四段埋深3 000~4 000m,须二段埋深4 500~6 000m,目前发现的天然气也主要分布在这两个地层段中。
由于这些砂岩埋深大,经历了复杂的成岩作用,使该砂岩超致密,平均孔隙度普遍小于 4%,其物性条件对天然气规模聚集极为不利。
按照一般碎屑岩储层评价标准,是典型的不具备储集天然气能力的超致密储层,但在实际勘探开发中,在这些超致密储层中获得了工业气井,甚至部分钻井高产。
因此必须分析川西深层须家河组超致密砂岩的勘探潜力,并对其进行客观评价。
1 储集空间类型1.1 储集空间类型川西须家河组储层砂岩孔隙包括原生孔隙、次生孔隙、微裂隙(缝)等三种。
原生孔隙主要为粒间孔隙,次生孔隙包括粒间溶孔、粒内溶孔、铸模孔、高岭石晶间孔(吴胜和、熊琦华,1997)等,占储集空间的21%。
次生孔隙是最主要的储集空间类型,大致占储集空间的74%。
微裂隙(缝)对面孔率的贡献很小,仅占储集空间的4%。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环境分析
地层
四川省地层 总结方案
J1-2 白田坝组或自流井群
川西
白田 坝组
川中
自流 井群
上
须家
三
河组
叠
统
上组 下组
须五
须四 须三 须二
香六
香五 香四 香三 香二
小塘子组、 小塘子、 小塘子、 垮洪洞组 马鞍塘组 马鞍塘组
香一
T1-2
雷口坡组
蜀南 地区 珍珠 冲组 须六 须五 须四 须三 须二
须一
川东 地区
珍珠 冲组
2 427.1m 2 427.6m 2 428.1m 2 428.6m
X 具不清晰波状纹层粉细砂岩。
H 含煤片细-中粒砂岩,具丘、凹状层理。
B 含砾细-中粒岩屑砂岩,砾石有炭质泥岩 砾,菱铁矿化泥岩砾,底具冲刷面。 H 含煤片中-细粒砂岩,煤片呈丘状、凹状 分布,丘高 5~6cm 以上。
P 具平行层理的中粒岩屑砂岩。
第 12 卷 第 6 期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年 12 月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环境分析
付 冠1 张良华2 袁志华2 陈 波2 (1.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川东北气矿,达州 635000;2.重庆气矿,重庆 401220)
摘 要:分析认为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主要为湿地扇、河流-三角洲、湖泊等几种类型。 晚三叠世早期,川西地
关键词: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环境
中 图 分 类 号 :TE357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673-1980(2010)06-0017-05
四川盆地位于上扬子准地台北部, 西界为龙 门山断褶带,北为米仓山隆起,东北边缘为大巴山 断褶带,东南侧为鄂湘黔断褶带,南侧是峨嵋山- 凉山块断带, 是扬子古板块上的一个多旋回沉积 盆地。震旦纪—中三叠统为海相沉积,中三叠世末 发生的印支早幕运动使上扬子海盆结束了自震旦 纪以来大规模海域分布的历史, 特提斯海水逐渐 退出川西盆地, 使得四川地区雷口坡组遭受不同 程度的剥蚀。 同时中三叠世末发生的印支早幕挤 压构造运动,使龙门山岛链开始缓慢上升,由海盆 逐 渐 转 变 为 陆 盆[1]。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环境分析
稳 定 , 分 和结 构 成 熟 度 较 高 , 须 家河 组 主要 的产 层 。 须 二 、 四段 砂 岩 主 要 是 三 角 洲 前 缘 分 流 河 道 和河 口 或 全 部 改 造 后 , 成 由 多个 三 角 洲 前缘 砂 体 和 滨 浅 湖 滩 坝 砂 体 组 成 的 叠 加层 , 随着 岸 线 的 被 形 并
中西 部 成 都 一 带 , 多为 稳 定 的泥 岩 夹煤 层 沉 积 : 须 三段 、 五段 又 是 以黑 色 泥 岩 、 炭质 泥 岩 夹 粉 砂 岩及 煤 线 为 特 征 。 家河 组 存 在 着 海 陆 过 渡相 、 相 两 须 陆
种 性 质 完 全 不 同 的沉 积 环 境 ,对 其 沉 积 相 长 期存
的沉 积 厚 度 、 岩 百 分 比含 量 、 体 结 构 等 特 征 , 砂 砂
将 研 究 区沉 积相 划 分 为 以下 几 种 主 要 类 型 。即 湿
收稿 日期 :0 0 0 — 0 2 1— 6 1
有 文 献将 须 家 河 组 地 层 分 为 须 一 至 须 六 共 6 层 个
统
须 一
须 二
小塘子组 、 小 塘 子 、 小 塘子 、 香 垮 洪 洞 组 马 鞍塘 组 马鞍塘 组 T1 2 —
须 一
雷 口坡 组
段 ,部 分地 区可 能 因剥 蚀 或 未沉 积 而 缺少 部 分 层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划分对比研究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划分对比研究张健;李国辉;谢继容;邱健;魏小薇;唐大海【期刊名称】《天然气工业》【年(卷),期】2006(026)001【摘要】四川盆地上三叠统对比长期存在混乱,给盆地整体评价带来困难.通过岩石地层、地震地层、事件地层及高分辨率旋回地层等多种方法讨论了须家河组与香溪群各岩性段的对比关系,得出了全盆地上三叠统的对比关系;指出须四段底可近似看成等时界面;须家河组下部地层自西向东、向南逐层超覆在雷口坡组之上,上部地层在盆地西北部自东南向西北方向剥蚀层位渐次变老.文章建议四川盆地上三叠统废除"香溪群",统一使用"须家河组",以利于对全盆地上三叠统进行油气资源整体评价与深化研究.【总页数】4页(P12-15)【作者】张健;李国辉;谢继容;邱健;魏小薇;唐大海【作者单位】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处;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相关文献】1.四川盆地下二叠统,上三叠统水动力场与天然气保存 [J], 王红;秦成明2.四川盆地中西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成岩相划分及展布 [J], 申艳;谢继容;唐大海3.安县运动对四川盆地中西部上三叠统地层划分对比与油气勘探的意义 [J], 罗启后4.四川盆地广安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四段低孔渗砂岩成岩相类型划分及半定量评价 [J], 张响响;邹才能;陶士振;徐春春;宋建荣;李国辉5.四川盆地中三叠统-上三叠统马鞍塘组天然气藏特征和有利勘探地区 [J], 秦川;刘树根;汪华;孙玮;李德星;杨荣军;张长俊;吴熙纯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类型判识
天 然 气 勘 探 与 开 发
20 0 7年 6月出版
四川 盆 地 上 三 叠 统 须 家 河 组 天 然 气 地 球 化 学特 征 及 成 因类 型 判 识
杜 敏 汪 三 谷 万茂 霞 张 琦 王 兰 生
( .中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1 2 .中油西南油气 田公司重庆气矿)
须家河组的天 然气 甲烷含量差异较大。如中坝构 造须二段气藏 的天然 气 甲烷含 量通 常在 9 %左 1
为须家河组油气勘探提供地化依据。
1 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
1 1 天然气 密度 .
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密度 ,大都分 布在 056 gm 一 .5 gm 之 间。从总体看 ,川中 .5 k/ 0 68k/ 地 区的天然气密度相对较重 ,而川西地 区天然气 密度相对较轻。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气藏 天然气密度与其 甲烷含量成负相关关系,甲烷含
12 天然气烃类气体组成 .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 以烃类气
质类型和热演化程度有所不 同,导致不 同地 区的 天然气烃类组分特征有所差异 。
重烃组成中,以乙烷为主 ,丙烷 、丁烷和戊 烷组分依次减少 ,重烃含量变化在 0 1% 一 2 , .2 2% 其 中磨溪、遂南 、营山、南充等须家河气藏重烃 含量相对较多,存在少量戊烷 、己烷等更重组分;
0
四川 盆地上三 叠 统须 家河 组气 藏 天然 气 干燥 系
数与 重烃组 成 中乙烷 含量 变化 ,具 有 较好 的正 相关 关 系 ,而与 重 烃 组 成 中丙 烷 含 量 变 化 成 负 相 关 关
图 1 四川 盆 地 上 三 叠 统 须 家 河 组 储 层 沥 青 生 物 标 志 化 合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沉积体系与有利储集层分布
文章编号:100020747(2009)0120046210四川盆地须家河组沉积体系与有利储集层分布朱如凯,赵霞,刘柳红,王雪松,张鼐,郭宏莉,宋丽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中低丰度天然气大面积成藏机理与有效开发的基础研究”(2007CB209500);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十一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2008B20102)摘要:通过对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体系的综合分析和对储集层主控因素的解剖,研究低孔低渗背景下相对优质储集层的形成条件,并对有效储集层进行区域评价预测。
须家河组除须一段局部发育海陆交互相沉积外,其余各段均属陆相沉积,发育冲积扇、河流、扇三角洲、河流三角洲和湖泊等沉积体系,相带展布和古地理演化均与区域构造运动密切相关。
原始沉积相带(辫状河主河道砂坝微相)和后期溶蚀作用共同控制了有利储集层分布,石英Ⅱ、Ⅲ期加大和胶结物发育是砂岩致密化主要原因之一;有利储集层主要发育在三角洲平原高能河道中,中—粗粒砂岩最为有利。
结合储集层有效厚度和储集性分析资料,对四川盆地须家河组二段、四段、六段有利储集层进行综合评价和预测,结果显示川中—川南过渡带是最有利的储集层分布区。
图7表1参16关键词:四川盆地;须家河组;沉积体系;储集层控制因素;有利储集层分布中图分类号:TE121.3;TE122.2 文献标识码:ADepositional system and favorable reservoir distributionof Xujiahe Formation in Sichuan B asinZhu Rukai,Zhao Xia,Liu Liuhong,Wang Xuesong,Zhang Nai,Guo Hongli,Song Lihong(Pet roChina Research I nstitute of Pet roleum Ex ploration&Development,B ei j ing100083,China) Abstract:By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n the depositional system and on the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reservoirs in the Upper Triassic Xujiahe Formation in Sichuan Basin,the formation conditions of high2quality reservoirs under low2porosity and low2permeability background were studied.Except the transitional facies of Xu21member,other members of Xujiahe Formation are of terrestrial deposit,with alluvial fan,fluvial,fan2delta,fluvial2delta and lacustrine deposit systems developed.Both the facies belt distribution and paleogeographic evolution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regional tectonic movement.The original sedimentary facies belt(sandbar microfacies of main stem of braided river)and later denudation co2 control the distribution of favorable reservoirs,and the quartz overgrowth and cementation is one of the controlling factors of the tight sandstones.The favorable reservoirs are mainly developed in the high2energy channel of delta plain,with medium2coarse sandstone as the best bining with the analysis data of effective thickness and physical property,the favorable reservoirs in the Xu22,4,6members were evaluated and predicted comprehensively.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enter and south of Sichuan are the most favorable reservoir distribution areas.K ey w ords:Sichuan Basin;Xujiahe Formation;depositional system;reservoir controlling factor;favorable reservoir distribution0引言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油气勘探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其中须二段、须四段、须六段是主要勘探目的层段,至今已发现了中坝、平落坝、九龙山、梓潼、大兴西、新场、白马庙、洛带、八角场、遂南、磨溪、充西、广安、龙女寺等气田,还钻遇柘坝场、文兴场、老关庙、安岳—通贤、潼南等一批重要含气构造,显示出良好的勘探前景和潜力[125]。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构造层序划分及盆地演化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构造层序划分及盆地演化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构造层序划分及盆地演化
晚三叠世是四川盆地演化的重要时期.根据野外露头、钻井和地震资料,运用构造层序地层学的思路和方法,对四川盆地上三叠统层序界面、层序划分和层序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并建立层序地层格架.研究表明,四川盆地上三叠统可识别出4个层序界面: 1)上三叠统与中、下三叠统之间的区域性构造不整合面; 2)须二段与小塘子组的分界面; 3)须三段与须四段之间的次级构造不整合面; 4)三叠系与侏罗系之间的区域性构造不整合面.根据层序界面的发育情况,将研究区划分为3个构造层序,每个层序以最大湖泛面为界,划分为盆地扩张体系域(BE)和盆地收缩体系域(BW)2个体系域.晚三叠世四川盆地的演化主要是川西前陆盆地的演化,其中TS1为边缘前陆盆地演化阶段;TS2为川西前陆盆地形成阶段,龙门山逆冲推覆体开始逆冲推覆;TS3为川西前陆盆地发展阶段,受安县运动的影响,龙门山逆冲褶皱成山,使得整个四川盆地进入了陆相沉积环境.构造运动是控制晚三叠世四川盆地演化的重要因素.
作者:林良彪陈洪德胡晓强纪相田姜平 LIN Liang-biao CHEN Hong-de HU Xiao-qiang JI Xiang-tian JIANG Ping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与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沉积地质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59 刊名:地层学杂志ISTIC PKU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TRATIGRAPHY 年,卷(期): 2007 31(4) 分类号:P534.51 P539.2 关键词:构造层序盆地演化上三叠统川西前陆盆地四川盆地。
四川类前陆盆地须家河组层序充填样式与油气分布规律
四川类前陆盆地须家河组层序充填样式与油气分布规律戴朝成;郑荣才;朱如凯;高志勇;翟文亮【期刊名称】《地质学报》【年(卷),期】2010(84)12【摘要】通过对四川类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地表剖面、钻井岩芯和测井资料的沉积相和层序分析,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和油气地质特征,对须家河组沉积层序、充填样式和油气分布规律进行分析,将须家河组划分为两个超长期旋回层序(SLSC1和 SLSC2),分别对应于"须下盆"和"须上盆"2个盆-山耦合次系统的成盆构造活动期,5个长期旋回层序(LSC1-LSC5),分别对应于5个区域性湖进-湖退沉积旋回.在此基础上,选择长期基准面上升和下降半旋回为等时地层单元编制全盆地地层等厚图和岩相古地理图,结果表明:须家河组二段和三段沉降-沉积中心位于川西坳陷,须四段开始向川东北方向迁移,须五段-须六段迁移至川东北坳陷;不同的沉积演化阶段和前缘坳陷具有不同的层序充填样式和油气分布规律;伴随"须下盆"和"须上盆"2个盆-山耦合次系统的沉降-沉积中心和优越的生、储、盖组合条件自川西坳陷向川东北坳陷迁移,油气藏分布也具有自南向北再折向北东方向迁移和围绕前陆隆起带发育的特点.【总页数】12页(P1817-1828)【作者】戴朝成;郑荣才;朱如凯;高志勇;翟文亮【作者单位】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油气储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油气储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川西须家河组前陆盆地构造层序及沉积充填响应特征 [J], 刘君龙;纪友亮;杨克明;宋虹玉;刘大卫;王天云;郑占义2.川东北类前陆盆地须家河期盆-山耦合和层序充填样式 [J], 翟文亮;郑荣才;朱如凯;戴朝成;高红灿3.川西类前陆盆地晚三叠世须家河期构造演化及层序充填样式 [J], 郑荣才;朱如凯;翟文亮;高红灿;戴朝成;耿威4.川东北类前陆盆地须家河组盆-山耦合过程的沉积-层序特征 [J], 郑荣才;朱如凯;戴朝成;高红灿;翟文亮5.四川类前陆盆地须家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J], 郑荣才;戴朝成;朱如凯;翟文亮;高红灿;耿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川东北前陆盆地上三叠统沉积相及沉积演化
关
键
词 :I 川 东北前陆盆地 ; 上三叠统 ; 须家河组 ; 沉积相
文献 标 识 码 : A
中 图 分 类 号 :52 2 P 1.
川 东北 前 陆 盆 地 位 于 四川 盆 地 北 东 部 的米 仓 山. 巴山山脉 的前缘 地带 , 理上 属 于 四J盆 地北 大 地 i I 部 和东 北部 的 中高 山 区 , 四川 前 陆盆 地 的重 要组 为
地坳 陷幅度加 大 , 沉积物供给充分 , 沿米仓 山- 巴山前缘地带 主要发育辫 状河三角洲沉 积 , 盆地西南 部主要 发育 大 而 浅湖沉积。在 须三段发育 时期 , 米仓 山- 巴山构造山系构造活动逐 渐减弱 , 大 处于低 幅稳 定隆升状 态 , 屑物供 给量 碎 减少 , 沿米仓 山一 巴山前缘地带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 ; 大 从盆地前缘地带 向中心地带则主要发育浅 湖沉积。须 四一 须六段发育 时期 , 米仓山- 巴山开始进入强烈逆冲推覆和构造隆升阶段 , 大 川东北前 陆盆地坳 陷幅度 急剧加大 , 碎 屑物供 给量骤然增 多 , 从盆地前缘地带 向中心地带主要发育冲积扇. 扇三角洲一 辫状河三角洲 、 曲流河 、 曲流河 三角洲
陷、 大幅度沉降以及 中新生代巨厚陆相地层沉积充
填 的 主要 因素 。
图 1 川东北前陆盆地位置图
F g 1 L c t n o e n rh a t r ih a o ea d b sn i . o ai f h o te sen S c u n f r ln a i o t
摘要: 在对川东北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露头剖面野外实测和钻井等 资料综合研究 的基础上 , 对该 区上三 叠统 须家河组层序及沉积相类型 、 沉积特征进行 了详 细 的研究 。结果表 明 : 究 区内主要发 育冲积扇 、 研 辫状 河 、 曲流河 、 扇三 角洲 、 辫状河三角洲 、 曲流河三角洲 、 湖泊 、 海相三角洲等八种 主要 的沉积相类 型。古地理演化 经历 了由海 相环
四川盆地二三叠系礁滩相储层沉积演化特征
S 1 超 层 序 由 中下 三叠 统 组 成 ,包 含 S 6 1 S0 1 、S 7
成 。层序底界为平行不整合 面。总体表现为地壳沉
和S8 1 三个层 序 。
降 、早期海侵 、晚期海退 的特征 。早期海水 由西南
和 东 面大 规模 侵 入 ,除康 定 一 西 昌 、大 巴山 为古 陆
据二 叠 纪 一 早 三 叠世 沉 积相 图 ,该 期沉 积 模 式
为河 流沼 泽 一 潮 坪 一 局 限 台地 一 开 阔 台地 一 台
含 双 壳 类 、 菊 石 、腕 足 、海 百 合 等 ,厚 1 3 5 1 ~3 0
m 。
缘 浅滩 一 台缘生 物 礁 一 广 海 陆棚 ( 槽 )典 型 碳 酸 海
S8 1 层序 由 中三 叠统 雷 口坡 组 ( 巴东 组 ) 、天井 山 组 组 成 ,层 序 底 界 为 不整 合 面 ,层 序 底 部 普遍 发 育
一
展至 中晚期成熟台地沉积模式 ,包含台地各类典型
沉 积 相 ,沉 积 模 式 形 成 背 景 处 于 台 地 伸 展 构 造 环 境 ,盆 地 古 地 貌 西高 东 低 ,其 特 点 为 开 阔 台地 分 布 范 围广 , 台缘 形 成 浅 滩 及 生 物礁 ,盆地 内主 要 分 布
四川盆地 中西部二叠纪 一 中三叠世统构造运动
处 于 海 西 晚 幕 一 印 支 早 幕 ,为 1 巨层 序 充 填 序 个
列 ,进 一 步 划分 为 3 超层 序 ( 1 ,此 时盆 地 处 于 个 表 ) 克拉 通 裂 陷盆地 发展 期 ,属 于伸 展环 境 。
地 ,以泥 微 晶灰岩 、硅 质灰 岩 、硅 质岩 为 主夹 页
S2 B
S 9 S 5 苏皖运动 S 1
四川盆地中西部须家河组差异性探讨
西部地区储层粒度以中粒、中 — 粗粒为主,次 为细粒,沉积物粒度较中部地区粗。沉积厚度较 大,成岩压实作用较强,钙质胶结明显。其构造运 动强于中部地区,储层后期有明显改善,溶蚀孔隙 及缝洞发育,总体储层物性次于中部地区,平均孔 隙度为 6.5 %,平均渗透率为 0.4 mD,仍属低孔低渗
2.2 勘探目标
根据中西部地区须家河组在沉积相、地层、储 层物性与油气成藏等方面的差异特征,中部地区应 以合川 — 安岳、三台 — 广安、资阳 — 威远、金 华 — 蓬莱为重点勘探目标,寻找构造背景下的岩性 圈闭气藏;西部地区应以九龙山 — 丰谷场、成 都 — 眉山、剑阁 — 绵竹、雾中山 — 雅安构造带为 目标,寻找构造圈闭气藏。
Measurement of Seismic Signal Attenua⁃ tion for Surface in Very-thick-loess-cov⁃ ering Area
西部地区须家河组处于盆地西部山前带,受构 造运动影响较强,虽然储层广泛分布,勘探证实含 气范围受构造圈闭的控制,属典型的构造圈闭气 藏。该区气藏主要特征为:① 有统一的气水界面, 高部位产气,低部位产水;② 具有统一的压力系 统,但气藏压力普遍高于中部地区,仍属于常压气 藏;③ 单井产量高,除构造低部位或裂缝不发育、 储层低孔段的井产量相对较低外,普遍都高于中部 地区,日产 50 × 104m3的大气井也不少见,平均日产 量高于 5 × 104m3;④ 气藏属致密低孔低渗裂缝 — 孔 隙型气藏,构造高部位或裂缝发育带自然产能较 好,酸化改造后效果更好。
重庆北碚河西洞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一段上部剖面沉积相分析
须 家 河 组 是 四川 盆 地 最具 油 气 勘 探 潜 力 的 层 系之 一 , 多 学 者 对 须 家 河 地 层 的物 质 来 源 、 层 众 地
四川 盆地位 于 上扬 子 准 地 台 北 部 , 界 为龙 门 西 山断褶 带 , 为 米 仓 山隆 起 , 北 边 缘 为 大 巴山 断 北 东
作者简介 :金明东 (9 9 )男 , 1 8 - , 现就读于西南石 油大学 20 0 8级资源勘查工程专业 。Ema :tog @13 cr i kdn l 6 .o l n 资助项 目:本文为四川省教改项 目“ 油气勘探 类专业实践教学与 实习基地数字化建设 与实践 ” 部分研究成果
面 。本 次 研 究 通 过 野 外 露 头 观察 、 层 剖 面 测 量 、 地 露 头取 样及 室 内薄 片鉴定 、 x衍射 分 析等 研究 手 段 , 以河西 洞须 一段 上 部 剖 面 为 研究 对 象 , 其 进 行 系 对
统沉 积 相研 究 。
1 地 层 特 征
收 稿 日期 : 0 1 82 ;改 回 日期 : 0 10 -9 2 1- -6 0 2 1-9 0
沉积 。
水动 力 环 境 的 大 型 槽 状 交 错 层 理 及 冲 刷 面 ( 图
1 ; 映弱 水动力 环境 的水 平层 理 、 成 沙纹 层 理 E) 反 浪
等 ( 1 ) 图 F。
划分 、 沉积相 、 砂体 展布规律 、 勘探潜力等进行 了较 为详 细 的研 究 , 为 四 川 盆 地 上 三 叠 统 须 家河 认 组除须一段局部发育海陆交互相沉积外 , 其余各段
川北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陆相层序地层
川北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陆相层序地层的报告,600字
川北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陆相层序地层位于我国西北,是我国重要的胜火山主体结构和拉新地质构造系统的延伸部分。
它主要表现为海相、古陆相、湖相、风化相、扇三角洲相和泥相等层序构造,其地质特征和形成机理对对解释该区域的地质构造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从地层的构成来看,须家河组的地层由海相、古陆相、湖相、风化相、扇三角洲相和泥相组成,其中海相层序占主要比例,古陆相层序也较丰富,但湖相层序最为稀少。
海相层序主要由灰白色粉砂岩和细粒砂岩组成,这些岩石多呈排列性结构,具有均质性;古陆相层序中包括大量二叠系过渡沉积岩、泥岩、砂岩和石灰岩,其中大量的沉积岩提供了关于须家河组形成演化过程的重要线索;风化相表现为浅海环境下的风化地层,如以砂质扇状砂岩为主的扇三角洲层序;湖相层序以砂和泥岩为主,是湖盆沉积的重要层序;泥相层序主要以粘土质泥岩为特征,以粘土质沉积环境较深的湖沼系统为特征。
根据沉积环境的不同,须家河组地层也可以分为海域沉积层序、深海沉积层序、中深海沉积层序、湖沼沉积层序和陆地风化层序等5类。
海域沉积层序主要以粉砂岩和细砂岩组成,主要由海洋环境控制;深海沉积层序以纯粉砂岩和细砂岩构成,这些岩石沉积环境深海深度;中深海沉积层序以碎屑岩、泥岩、砂岩和石灰岩组成;湖沼沉积层序以砂和泥岩为主,反映出湖沼沉积环境;陆地风化层序以砂质扇状砂岩构成,反映出古老的内海环境。
综上所述,川北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的陆相层序以海相、古陆相、湖相、风化相、扇三角洲相和泥相为主要特征,它反映了该区域古老的拉新地质构造历史,为探讨该区构造演化和重要矿产勘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四川盆地三台—盐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体系分析
四川盆地三台—盐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体系分析李雅楠;郑荣才;李国晖;王小娟;李楠;王昌勇【期刊名称】《岩性油气藏》【年(卷),期】2014(026)002【摘要】通过岩心及薄片观察,从岩石学、沉积构造、古生物标志及测井曲线特征等方面,对四川盆地三台—盐亭地区须家河组沉积体系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该区须家河组为一套三角洲、湖泊及有障壁海岸的多类型沉积体系复合体,其中三角洲沉积体系根据进入蓄水盆地中地表径流水体性质的不同可划分为辫状河三角洲和曲流河三角洲,并可进一步识别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及前三角洲3种亚相沉积;湖泊沉积体系发育滨湖和浅湖2种亚相沉积;有障壁海岸沉积体系发育潮坪亚相沉积.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了辫状河三角洲及曲流河三角洲沉积相模式,并分析了该区须家河组地层在不同时期的沉积相与微相的展布特征及空间配置关系.【总页数】9页(P38-46)【作者】李雅楠;郑荣才;李国晖;王小娟;李楠;王昌勇【作者单位】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成都610051;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成都610051;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成都610051;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3【相关文献】1.四川盆地西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风暴岩沉积特征 [J], 李华启;姜在兴;邢焕清;鲜本忠2.四川盆地东缘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特征 [J], 梁西文;何文斌;盛贤才3.四川盆地元坝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的潮控河口湾与潮控三角洲沉积 [J], 赵霞飞;胡东风;张闻林;张银德;唐波;林杭杰4.四川盆地东北部马路背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气源 [J], 杜红权;王威;时志强;谈健康;曹环宇;殷雪峰5.四川盆地马路背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储层成因分析 [J], 孙海涛;钟大康;王威;王爱;杨烁;杜红权;唐自成;周志恒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川南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特征与沉积演化模式
川南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特征与沉积演化模式钱利军;郝强;林良彪;欧莉华;余瑜【摘要】Based on the core and thin section observation ,the sedimentary system of Xujiahe Formation in the Southern Sichuan from the aspects of petrology ,sedimentary structures ,paleontology evidence and well logging .on the basis of regional formation ,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and sedimentary evolution model of group carried on the thorough analysis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sedimentary system include delta ,lake and barrier coast .Among them ,del-ta sedimentary system can be divided into braided fiver delta ,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ifferent properties of water run off into the water basin ,Results show that the area should be as a center of delta , lake and barrier coast multi-types sedimentary system is complex .Lake sedimentary system consists of two sub-facies,including lakeshore and shallow lake .Barrier coast sedimentary system mainly consists of tidal flat sub—facies.The delta sedimentary system of braided river delta sedimentary system , in the light of the different nature of entering water storage basin can be divided into lake delta and marine delta , lake lakeside and shallow lake sedimentary system development two subfa-cies deposition;Barrier coast tidal flat sedimentary system development and deposition .On this basis , respectively established the marine ,terrestrial transitional facies and continental three types of sedimentary facies model .Epi-sodic structural movem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rea , Xujiahe formation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sedimentary facies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ontrol factors .%通过岩心及薄片观察,从岩石学、沉积构造、古生物标志及测井曲线特征等方面,对川南地区须家河组沉积特征及沉积演化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
四川盆地沉积建造历史
四川盆地沉积建造历史成都理工大学环境水文地质摘要:通过对四川盆地沉积演化过程的初步探究,可确定四川盆地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发育多期沉积旋回,其上沉积震旦系到第四系盖层,厚度达6000~12000m。
由此将四川盆地的沉积建造历史分为三个大的阶段:海相碳酸盐岩台地发展阶段(Z-T2)、陆相碎屑岩沉积盆地发展阶段(T32-E2)和晚新生代盆地演化形成(E3-Q)三个大的阶段。
继而又可将其细分成早期台地沉积(Z-S)、中期台地沉积(D-P1)、晚期台地沉积(P1-T32)、晚三叠纪晚期前陆盆地期(T33)、侏罗-白垩纪陆内坳陷盆地期(J-K1)、陆内盆地萎缩期(K2-E2)、盆地形成演化(E3-Q)七个次一级阶段。
关键词:四川盆地沉积建造盆地演化海相陆相四川盆地位于扬子地块西北缘,是一个发育于中新生代和具备多方位逆冲推覆构造背景条件下的挤压性构造盆地【1】。
地貌上成一菱形盆地(图1)。
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
四周由强烈上升的褶皱带山地环绕,按地理差异可将其分为盆西平原(成都平原)、盆中丘陵和盆东平行岭谷三部分。
盆内资源丰富,尤其是油气、煤、盐类等矿产资源储量巨大,早已引起中国地质工作者的重视,在研究和应用中也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
研究四川盆地无论在地质学或工程应用等多个领域中都有其积极的意义,在大批地质学家工作的基础上,加上笔者的一些分析认识、归纳总结,本文就四川盆地的沉积建造和演化形成做简单的阐述。
图(1)四川盆地1海相碳酸盐岩台地发展阶段(Z—T2)1.1早期台地沉积阶段(Z—S)。
1.1.1早震旦世:晋宁运动使前震旦纪地层形成了线性褶皱,同时伴生了强烈的同造山期的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对地槽转化为地台起了关键性的作用【2】。
早震旦世时,围绕上扬子古陆边缘普遍发育大陆板块张裂、断陷活动,形成各种类型次稳定型建造,包括大陆火山沉积建造、复陆屑建造和火山复陆屑建造。
位于上扬子古陆西缘川滇一带,沿板溪期断陷带进一步发展成南北向地堑式张裂。
川西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前陆盆地可容空间变化特征与油气成藏研究
收 稿 日期 :0 90 1 改 回 日期 ;0 90 0 责任 编 辑 : 雨 旭 。 2 0 —11 ; 2 0 72 ; 章
1 区域 概 况
川 西地 区位 于龙 门 山和米仓 山一 大 巴山山脉 的 前 缘地 带 , 地理 上位 于 四川 盆地 西部和 中部地 区 , 本
次研 究 区范 围包 括 : 起 龙 门 山 推 覆 带 , 至 米 仓 西 北 山一 大 巴山推 覆带 , 至 巴中 、 山一线 , 东 营 南抵 自贡 、
经过反 演对可 容空 间 的变 化 特征 做 初 步 的研 究 , 以 期对工 区沉积体 系和地 层 的划 分等 的研究 提供一 定
的参考价 值 。
山逆 冲推覆 带与米 仓 山一 大 巴山逆 冲推覆带 之 间存
注 : 文 为 中 国石 油 天然 气 股 份 有 限公 司科 技 风 险 创 新基 金 资 助 项 目( 号 0 0 1— ) 石 油大 学 ( 东 ) 士研 究 生 创 新 基 金 资 助项 目 本 编 6 5 118 及 华 博
( 李勇等 ,9 5 。在前 陆盆地 中 由于构 造运 动 、 19) 海平 面升降 、 气候 变化 、 物源变 化等导 致 了盆 地可 容空 间
的变化 , 特别 是构 造 运动 , 可 容 空 间变 化之 后 , 在 随 之变 化的就是 沉积 中心 的迁 移 , 终导 致 了地 层 厚 最 度变化 。所 以可 以利 用地 层 厚度 的研究 分析 , 后 然
上三 叠统须 家河组 可容空 间的变化 特征作 初步 的分
析和研究 。
前 人 对 川 西 盆 地须 家 河 组 地 层 作 过 大 量 的 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4月JOU RNAL O F STRA T IGRA PH Y 第31卷 第2期青年论坛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地层的划分对比及沉积演化刘金华1) 张世奇1) 孙耀庭2) 魏垂高1)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资源与信息学院 山东东营 257061; 2)胜利油田地质科学院 山东东营 257061摘 要:为了解决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地层的划分和对比问题,从岩石地层和层序地层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利用地震、古生物、录井以及野外露头等资料对上三叠统的地层划分和对比方案进行了重新厘定,提出了不同地区的须家河组和香溪群的地层对比和划分方案,并且在层序地层学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早期海相构造层序”和“晚期陆相构造层序”。
具体介绍和解释了川西“对冲式”前陆盆地地层沉积演化模式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关键词:川西地区,四川,前陆盆地,层序地层,三叠系中图法分类号:P 53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24959(2007)022*******①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外协项目资助。
文稿接受日期:2006210220;修改稿收到日期:2007201215。
第一作者简介:1981年9月生,男,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在读博士研究生,专业为矿产普查与勘探。
E 2m ail :liujinhuasd @ 川西地区位于龙门山和米仓山—大巴山山脉的前缘地带,地理上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和中部地区,地域范围西起龙门山推覆带,北至米仓山—大巴山推覆带,东至巴中、营山一线,南抵自贡、乐山等地,面积约80000km 2(图1)。
印支运动以来,在秦岭、松潘—甘孜造山带与四川盆地之间,发育了北东向的龙门山和北西向的米仓山—大巴山两个巨型推覆构造带,构成造山带—盆缘推覆山系—盆地的组合格局(范小林等,2002)。
在这一复杂的组合格局中,本研究区上三叠统的沉积层序最完整、地层发育良好,主要由上三叠统须家河组(T 3x )煤系地层组成,植物化石丰富,不仅为研究中、新生代陆相地层的理想地区,而且赋存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已经发现和投入勘探开发的中、小型油田和大、中型气田十余个,具有巨大的勘探开发潜力(刘景彦、林畅松,2000)。
图1 川西前陆盆地构造分区及井位分布图F ig .1 T ecton ic divisi on s of the W est Sichuan Fo reland Basin and the locati on of w ells 研究中发现,在晚三叠世时盆地西部龙门山逆冲推覆带与米仓山—大巴山逆冲推覆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川西盆地上三叠统前陆盆地是我国比较典型前陆盆地之一,又因为其由煤系地层组成,是川西盆地天然气的主要烃源岩之一,所以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一、岩石层的划分与对比本次研究以录井和野外露头为主要对象,对龙门山、米仓山—大巴山山前的上三叠统地层开展了详细的岩石地层学研究,包括各时代地层的岩性特征,厚度变化特征,古生物特征和时代归属等问题,以及区域地层划分和对比的主要标志,重新厘定其地层划分对比方案。
在本次研究的研究工区内上三叠统存在多个地层分区,主要分为川东北地区、川西北地区、川东、川中地区和川西南地区四个地层划分分区,不同分区内有不同的地层划分标准,在这四个分区内主要分为须家河组和香溪群两种不同标准。
前人也做过地层统层工作,但存在许多问题(李绍虎等,1998),四川油田分公司采用了香一到香五段各自对应须一到须五段的简单对应方法,它只是岩性上的统层,没有考虑构造运动对地层的影响等问题。
本区上三叠统地层发育良好,依据古生物、地层不整合面、区域地震大剖面追层、岩矿特征以及沉积旋回等的研究,对长期争论不休的川东北地区、川西北地区、川东、川中地区和川西南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和香溪群地层的划分与对比问题进行了分析(刘树根等,1995;苟宗海,2001)。
香溪群自下而上划分出6个岩性段,而须家河组自下而上一般被划分为5个岩性段,研究区内岩性和岩相都较稳定。
利用上三叠统地层中存在的安县运动对此段地层进行对比。
在安县运动之前主要为西部的龙门山造山带活动,形成了近平行于龙门山的沉积序列,物源主要来自西部的龙门山推覆带。
安县运动之后,龙门山造山运动逐渐减缓,北部和东北部的米仓山—大巴山造山运动开始活跃,并且形成了米仓山—大巴山山前带的前陆盆地,在此便形成了西部龙门山山前带与北部的米仓山—大巴山山前带的“对冲”局面,因而在后期形成了复杂的地层对应关系。
本次研究主要以岩石地层为基础,参考了前人的生物地层研究成果。
现主要以广元地区须家河组地层为例简单介绍其古生物特征。
区内须家河组富含多门类化石:须一段(小塘子组)以含海相瓣鳃类为主,由广元向东海相瓣鳃类化石减少,出现少量的半咸水瓣鳃类化石(四川盆地陆相中生代地层古生物编写组,1984);须二段化石稀少;在须三段出现大量植物化石,有数十种之多;须四段地层没有发现化石;须五段除发育大量的植物化石,还发现了瓣鳃类化石,但是此类瓣鳃类化石为淡水类型(四川盆地陆相中生代地层古生物编写组,1984),说明此时地层已由小塘子组的海相地层转变为陆相淡水湖泊相沉积。
由于安县运动的影响盆地内出现了局部不整合(赵玉光、肖林萍,1994;邹光富等,2003)。
在须家河组地层发育区内,安县运动造成的不整合面出现在须三段顶部。
在香溪群分层中,此次构造运动出现于香一段之后,所以地层的对应关系为香一段与须一段(小塘子组)到须三段对应,上部须四、五段对应香二到香六段。
经过岩相和地震对比得出对比结果为:川中的香溪群一段大概相当于川西北的须家河组一段(小塘子组)到三段,川中香二段大概相当于川西北须四下亚段,川中香三段大概相当于川西北须四上亚段,川中香四段大概相当于川西北须五下亚段,川中香五、六段大概相当于川西北须五上亚段。
区域地层划分和对比如表1所示。
二、层序地层学研究层序是以底、顶不整合面或相关整合面为界的、内部叠置有序的沉积组合,因此,层序地层分析中层序界面的识别是关键技术之一。
在本次研究中首先明确了须三段顶部存在一期较为明显的构造运动——安县运动,利用安县运动在须家河组出现于须三段之后,在香溪群出现在香一段之后(刘树根等, 1995),将上三叠统的地层分为两个二级层序(表2):二级层序 为须一、二、三段以及与之对应的香一段,二级层序 为须四、五段以及与之对应的香二到香六段。
本区发育的二级层序从成因上分为早期海相层序和晚期陆相层序两种。
早期海相层序是在盆地晚三叠世地层形成早期发育,此时是龙门山造山时期,形成了龙门山逆冲推覆带,地层发育特点是由西向东逐渐变薄(图2)。
此时前渊带沉降幅度很大,由于地壳均衡作用影响,前隆抬升规模较大,水平方向迁移距离很大,如果它暴露在地表就可以形成大范围的不整合,这就是早期层序的层序边界(张箭等,2002)。
层序内发育三类不整合面,即低位侵蚀面、海侵侵蚀面和最大海泛面。
层序组成自下而上为低位沉积、海侵沉积和海退沉积。
低位沉积只是一个相对的低位沉积,指最早海侵1912期刘金华等: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地层的划分对比及沉积演化表1 川西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地层划分与对比简表Tab.1 The correla tion of the Upper Tr i a ssic Xuj i ahe For ma tion i n the W est Sichuan Ba sin 表2 川西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层序地层划分表Tab.2 The sequence stra tigraph ic d iv ision of the UpperTr i a ssic Xuj i ahe For ma tion i n the W est Sichuan Ba si n侵蚀面以下的所有沉积物,仅在最下部层序的底部有相当于低位沉积的辫状河粗粒砂岩沉积物。
其他层序界面的低位侵蚀面和海侵面常常合二为一,所以可能缺失低位沉积。
整个早期海相层序也是一个大的海退过程,从古生物方面看,仅在底部的小塘子组发现海相化石,须二、须三段发现的生物化石主要为植物化石(四川盆地陆相中生代地层古生物编写组,1984),但是在须二、须三段地层发育时期是海水退去、淡水补给的过程,因而将其作为一个完整的海相层序研究。
从连井剖面(图2)和地层的平面等厚图上可以看出在须一段(小塘子组)到须三段以及与之对应的香一段地层的分布规律为西厚东薄,在须一段(小塘子组)沉积时期,沉积的地层主要分布于盆地的西部前渊带内,到须二段地层超出前渊带向东扩展,分布面积明显增大,直至川中附近。
须三段是盆地的收缩阶段,沉积的地层中煤层的数量和厚度都明显增多。
晚期陆相层序则是在晚三叠世地层演化晚期发育,此时前陆盆地发生构造反转作用,盆地整体抬升隆起,形成一套向上变浅的典型前陆盆地的磨拉石沉积组合。
由于此时的龙门山造山运动减弱,在盆地的北部和东北部出现了米仓山—大巴山造山运动,在米仓山—大巴山山前形成范围较大的沉积中心。
此时地层发育的特点为由龙门山向东先变薄,向东北再变厚。
在东西向连井剖面上其上部地层由于盆地西北部逐渐隆起而形成了局部的缺失。
在平面上291地 层 学 杂 志31卷2期刘金华等: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地层的划分对比及沉积演化391由于龙门山和大巴山两方面的影响,地层向东南方向扩展。
依据地震剖面上反射轴的反射终止形式,以及野外剖面和钻井剖面中地层的沉积构造、岩性变化、组合特征,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地层中划分出4个三级层序,其中三级层序1相当于须一段(小塘子组),层序2大概相当于须二段、须三段,层序3大概相当于须四段,层序4大概相当于须五段,除三级层序1外每一三级层序都包含有低水位、湖侵和高水位体系域(表2)。
三级层序地层的发育特点与二级层序地层发育特点相似,在三级层序1、2发育时地层也是由西向东逐渐变薄,分布面积三级层序2比三级层序1要大,这也符合了二级层序地层的发育特点。
三级层序3、4的地层发育特点与晚期陆相层序的发育特点类似,但是三级层序3受早期海相层序的影响地层仍然出现西厚东薄的现象,在三级层序4中这种现象便消失了,但是由于此时盆地西北地区出现了局部的隆升,因而在西北地区缺失三级层序4。
三、地层演化模式通过对川西盆地上三叠统岩石地层的对比和层序地层学研究总结出“对冲式”前陆盆地地层演化模式。
此种模式是在安县运动前后造山运动发生了明显的位置变化情况下提出的,由于安县运动前后分别出现龙门山造山运动和米仓山—大巴山造山运动,形成了明显的双物源的沉积特点,在地层上出现的特点就是对冲式的对应关系,从而提出了“对冲式”前陆盆地地层演化模式。
“对冲式”前陆盆地沉积演化模式分为两个阶段,称之为“须下盆”沉积阶段和“须上盆”沉积阶段,其分别对应龙门山造山时期和米仓山—大巴山造山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