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传统天命观
中国人的天命观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死生有命 万般皆由命,半点不由人; 万般皆由命,半点不由人; 万事不由人计较,一生都是命安排; 万事不由人计较,一生都是命安排; 万事分已定,浮生空自忙; 万事分已定,浮生空自忙; 命中若有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命中若有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有福不用忙,无福跑断肠; 有福不用忙,无福跑断肠;
五,怎样看待中国人的天命观 1.心理适应的工具 1.心理适应的工具 2.心理困惑及其解脱 2.心理困惑及其解脱
�
二,乐天知命
"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 历史是这样创造的: 相互冲突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 相互冲突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 殊的生育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 殊的生育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 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 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就产生出一 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变, 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变,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 体的,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 体的,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
中国古代对时空观的理解
中国古代对时空观的理解中国古代的时空观主要体现在哲学、宗教、天文学等方面,古代中国人对时空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其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
以下是中国古代对时空观的一些主要特点:1. 阴阳五行观:古代中国哲学家在《易经》的基础上,发展了阴阳五行的宇宙观念。
阴阳代表着宇宙间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两个极端,五行则是对自然界基本元素的分类。
这种观念影响了古代中国人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解,将宇宙的运行看作是一种永恒的周期性变化。
2. 天命观:古代中国帝王认为,他们的统治是由上天授予的,称之为天命。
这种观念将时间的流逝与天命联系在一起,认为时间的推移是宇宙规律的一部分,人们应当顺应天命,尊崇自然法则。
3. 道教观念: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追求自然法则,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道教认为宇宙是一个永恒流动的道,超越了一切对时间的依附,追求超越尘世的境界。
4. 封建时代的天文学观:古代中国在天文学上有丰富的研究,编制了详细的历法。
对于时间的测量和预测,中国古代有着精密的体系,例如夏历、秋历等,通过观测天文现象制定历法,把时间划分为不同的年、月、日,形成了独特的时间观。
5. 道教和儒家的时间观:儒家注重礼制和孝道,对时间的利用有一定规范。
时间被看作是一种珍贵的资源,应当用于学习、修身养性。
儒家的时间观强调个体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
6. 佛教的轮回观:佛教将时间视为一个永无止境的轮回,认为生死轮回是众生的宿命。
佛教对时间的理解强调生死循环,通过修行超越轮回,达到解脱的境地。
中国古代对时空观的理解主要体现在哲学、宗教、天文学等多个层面。
这些观念不仅在古代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影响着现代中国人的文化观念。
孟子天命观的具体内容
孟子天命观的具体内容《孟子天命观》是儒家主要思想家孟子在《孟子》中提出的涉及人生和道理的有关理论,也代表了儒家天命论的核心观点。
孟子认为,“天命定人事,人休改之”,即人类的行为是由上天的命令所决定的,不可改变。
这种“天命论”是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又称“上帝的安排”。
孟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孟子认为,人类的行为是天命定夺的。
他用天道(Heavenly Nature)的概念来表达,指的是上苍的旨意,是宇宙的定律,是万物的运行规律。
天道是一种最高的德性,也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有道德的标准。
只有遵循天道,尊重天命,才能实现道德内涵。
孟子认为,人类只能通过遵守天道来掌握道德,做到“仁者性之义”。
孟子强调仁爱,以保护天道。
仁者性之义,指的是仁者有礼,以感化他人,使他人心服口服。
孟子崇尚仁义,调以仁待人,仁慈对待他人,要求人们要有责任心,要有勇气和信念,让他人接受仁的教诲。
此外,孟子将天道与政治联系在一起。
他认为,政治体制也受天道的指引,解释了中国古代以道德至上、尊帝拜贤的政治思想。
孟子认为,只有尊帝拜贤,才能够实现天道。
君臣之间,必须尊贤重士,以礼相待,才能获得众人的信任和尊重。
民不仁,则不能存在政治的稳定,而君子的仁义也是维护政治秩序的重要因素。
孟子认为,每个人都受天命安排,人人都有责任去履行自己的职责。
他强调每个人都有责任学习天命,实践天道,遵守天命,用良心来指导人们的行为。
因此,《孟子》中的天命论,不仅是以道德来解释人类行为,而且是赋予每一个人安定感、压力和责任感的观点。
天命观对孟子思想的发展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孟子的思想强调人性教育,仁义为政治根基,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也把实践天道作为一种政治思想的根本。
《孟子》中的天命观,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把仁爱、保护社会政治秩序和尊帝拜贤建立起来,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总之,《孟子》中的天命观是孟子思想核心的内涵,是儒家学说的一个重要概念。
中国人的传统天命观.docx
中国人的天命直到今天,在流己久的中,有一句不少中国人所熟知――“人的命,天注定”。
当一个人遭遇了一些不利,他会自怨自艾地念叨句。
或者,当他遇到了一些开心利的事情,他也会沾沾自喜地出句。
句反映了中国人思想中的天命。
种天命的基之一,也就是孔子所的“宇宙之生”。
来,天命就是人的生命和命运不是由自己掌握的,在冥冥之中有上天在控制着人的生命、寿数和运。
意上的中国人的生命就是一种天命,也就是把人的生命与天命系起来的思方式和基本念。
中国先秦期有一位大的人屈原,他在其作品《天》中提出了一个朴素的科学:“日:遂古之初,道之?⋯⋯阴阳三合,何本何化?圜九重,孰度之?” 个上是在天地是怎开辟的,宇宙是怎形成的。
今天看来,个已有了科学的回答,但在当,无疑是一个极有度的。
依靠先人自然、自我和社会所掌握的有限的知,的是很回答出来的。
于是,在的疑中,古开天辟地、女土造人、精石填海之充神色彩的故事就开始出、流并在中国人的思想世界中扎根了。
不管是出自人的想象还是确有一些传说式的记载,在中国上古初民的眼中,这些神奇而伟大的人物就是具有超自然力的天神,是天力的化身和展现。
他们是天的代表,但又是与人联系起来的,这在先民的头脑中是一种自然的选择。
因为先民不具有他们那般的伟力,但同时又需要和自我联系起来,为自我的存在寻找信心和根据,故此,在先民们头脑中,天和人是合在一起的。
人力来自自然,人命来自上天,这样的观念最初是由人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感到了自然力的伟大和人力的渺小所致。
在很多时候,由于低下的科技水平和认知能力,人们只能从自然界中获取生命资源,人的生命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界的制约,甚至依赖于自然界的恩赐和赋予。
但是,作为天的自然界又是不远人的,它不仅供给人类生存的资源和营养,而且又能够应人愿而施恩于人。
在符合天道规则的基础上,天与人是相合的,这样一来,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便成为中国先民的哲学,在这样的哲学指导下的生存方式成就了中国人的传统天命观。
孔子和孟子的天命观
孔子和孟子的天命观孔子和孟子的天命观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他们的哲学思想和社会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关于孔子和孟子的天命观的简要概述。
一、孔子的天命观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是儒家学派的创立人。
在他的思想中,天命是一个核心概念。
他认为,天是宇宙间的最高神,是人类社会的创造者和支配者。
天命是指天的意志和命令,是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
孔子的天命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天命决定人类社会的兴衰治乱。
孔子认为,天命的体现是通过君王的德行和治理能力来实现的。
如果君王有德行、有能力,国家就会繁荣昌盛;反之,国家就会衰败混乱。
因此,孔子主张君王应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实现天命的体现。
2.天命是人类命运的决定因素。
孔子认为,人类的命运是由天命决定的。
人们应该顺应天命,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要违背天意。
同时,孔子也强调人的自我完善和道德修养,认为人们应该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命运。
3.天命观与道德伦理相结合。
孔子认为,天命是道德伦理的基础。
人们应该遵循天命,遵守道德规范,做一个有道德、有良知的人。
同时,孔子也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互助精神,认为人们应该相互关爱、相互帮助。
二、孟子的天命观孟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天命观与孔子的天命观一脉相承,但在某些方面也有自己的特点。
以下是关于孟子天命观的简要概述:1.天命是人类社会的最高法则。
孟子认为,天命是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是人类社会的最高权威。
人们应该遵循天命,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要违背天意。
2.天命与人性相连。
孟子认为,人性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质属性,是人类命运的决定因素之一。
同时,孟子也认为人性与天命相连,人性是天命在人类身上的体现。
因此,孟子主张通过培养人性来实现天命的体现。
3.天命观与政治伦理相结合。
孟子认为,政治伦理是天命在政治上的体现。
君王应该遵循天命,实行仁政,关注民生福祉。
同时,臣民也应该遵循天命,忠诚于国家和君王。
中国古代天命观的演变
中国古代天命观的演变中国古代天命观的演变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当时的统治者认为自己得到了天命,即上天的赐予,使其有权力统治人民。
这种观念在中国历史上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不同朝代的统治者都以天命为依据来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天命观逐渐发生了变化。
在春秋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天道之行也,动者其心”、“知天命者,天命不可改也”的观点,强调君王需要遵循天道,关注民众的需求和疾苦,才能维持天命不衰。
随着秦朝的统一,皇帝嬴政宣称自己是天命之子,使得天命观进一步得到加强和扩展。
汉朝的刘邦也自称得到了天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
这种观念在后来的历代皇帝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承,成为维持统治的重要手段。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和人民觉醒的出现,天命观开始受到质疑和挑战。
在唐朝,李世民以才德取胜,被认为是得到天命而登基的,但他的儿子李治却因为不具备才德而被废黜。
这一事件标志着天命观的动摇。
宋朝时期,理学家程颢、程颐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类是与天地相通的存在,因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命。
这种观点挑战了统治者天命的唯一性,为后来的民权主义和民主思想奠定了基础。
明清两代,儒学的复兴使得天命观得到了再次强调。
明朝的朱元璋自称是“天命之子”,清朝的康熙、乾隆皇帝也宣称自己是天命所在。
然而,这种观念也引发了批评和质疑,一些士人开始呼吁君主要以民众的需要为出发点,而不是片面追求自身的天命。
随着现代思想的兴起,天命观逐渐淡化。
中国的近代历史充满了西方思想的冲击和启蒙,天命观被视为封建统治的工具而受到抨击。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权力的观念逐渐取代了天命观,成为新的统治理念。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天命观经历了从统治者权威到理学反思再到民权主义的演变。
这一过程反映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变革,也为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启示。
孟子天命观的具体内容
孟子天命观的具体内容
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他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他的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发展。
他的思想中一个重要的部分是关于“天命观”的思想。
在孟子的思想中,“天命”是宇宙的本源,它不仅仅是指自然力量,而是一种更加宏大的概念,它超越了自然界而深入到文化和人文的领域,它的影响力很大。
在孟子的思想中,“天命”表明宇宙是一个有秩序的宇宙,它连续不断地表达着自然的力量,从而使世界运行有秩序。
它也表明,人类是天秩序设定的属灵物种,它赋予我们道德、道理与力量,指引我们就是什么是正义,什么是不公正的。
孟子的“天命观”更加深入的表达以及体现在他的《孟子》中,《孟子》是其中最重要的思想代表作。
《孟子》中开篇第一句就说,“至上者为天,其次为地,其次为人”,这句话表明了天命观的主要内容,即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孟子在《孟子》中更深入的阐释了“天命观”,他认为,人们应该尊重天命观,在天命观下彼此相互尊重,并且以和谐为准则去行事,以促进宇宙的和谐、平和。
并且,孟子认为,人们应该以爱心去行事,以利他主义的态度去理解世界,以正义的思维去审视自己,从而获得善良的心灵。
孟子的“天命观”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在中国古代,他的思想深深的熔铸在中国人的精神中,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至今,“天命观”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
总之,孟子的天命观是关于宇宙本源的一种思想,它强调天地人九州之间的关系,也强调人们应该以尊重天命、和谐、爱心、正义为准则来行事,以促进宇宙的平和和谐。
孟子的天命观对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至今仍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史记》天命观
《史记》天命观《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整、内容丰富的纪传体通史,对于研究中国历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其中,天命观是《史记》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基本的信仰之一。
本文将论述《史记》中的天命观及其影响,并举出5个例子进行分析。
一、天命观的概念天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宇宙人事之运动规律所赋予的宗教与哲学的意义。
天命观认为,一切事物的发展和变化都是由天命所掌控的,因此,人类与自然宇宙间的关系,表现为人在天之间寻求心灵安慰,同时也是人管理自然资源和利用自然的基础。
二、《史记》中的天命观《史记》从多个角度阐述了天命观的基本理念,如“君不听天命,臣不得以事之”,“凡人皆有命,成败不在天,行之者而居其地耳”等。
以曹魏孙权之争为例,曹魏“逆天行事,以至败亡”,而孙权“顺天应人,以成霸业”。
说明君主或个体必须顺应天命,否则必然灭亡。
三、天命观的影响天命观无疑是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一大核心理念,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五千年的中国历史,充满着顺应天命的历史人物,如庄子“天地一体,万物皆为一体之部”的理念、墨子的“天兴物之原也,天繇之源也”等,这些观念与天命观相得益彰地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进步,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品质。
四、《史记》中的五个例子1.刘邦刘邦自幼就知道“天下归心术,必先归于彭城”,也就是自己的出身之地。
他一直将自己看作是天命之子,本着天命之流的信念,最终崛起成为了汉朝的创始人。
2.太史公史家作为史书的书写者,除了记录历史真实性之外,更应该顺应天命。
在《史记》中,司马迁以太史公的身份,描绘了历代君王的兴衰,表达了天命观的重要性。
3.项羽项羽年轻时就发过“历览诸子,不如老庄”的感慨。
在国破之后,他创立了天下第一个“自由意志派”,提出“人死为鬼,不死为灵”的思想。
这一思想贴近人性,也可以解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符合天命观。
4.华丽神女华丽神女在《史记》中被赞誉为“神女”,因为她坚信自己乃是为天命使命而来,矢志要征服全世界。
《2024年《尚书》天命观中的德行传统》范文
《《尚书》天命观中的德行传统》篇一一、引言《尚书》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其天命观和德行传统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旨在探讨《尚书》天命观中德行传统的重要性,分析其内涵、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天命观概述《尚书》中的天命观,主要指的是天命决定国家兴衰、人事得失的观念。
这种观念体现了古代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理解,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道德、政治和文化的期望。
天命被视为至高无上的力量,决定着人间的命运。
三、德行传统的内涵在《尚书》的天命观中,德行被视为决定天命的重要因素。
德行传统主要包括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品质。
这些品质被视为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的基石,也是实现天命、顺应自然的重要手段。
德行传统的内涵丰富,体现了古代人们对道德、伦理和文化的深刻理解。
四、德行传统的特点《尚书》中的德行传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注重个人修养,强调个人品德的培育和提高;二是强调社会秩序,认为社会和谐稳定需要每个人都遵守道德规范;三是注重智慧和诚信,认为智慧和诚信是实现天命、顺应自然的重要条件;四是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这些道德品质对于任何时代都具有重要意义。
五、德行传统对后世的影响《尚书》中的德行传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为后世道德伦理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其次,它为后世政治文化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此外,德行传统还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和文化传承。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德行始终被视为人生的重要追求,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六、结论《尚书》天命观中的德行传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古代人们对道德、政治和文化的深刻理解。
德行传统注重个人修养、社会秩序、智慧和诚信等方面,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
它为后世道德伦理、政治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和理论支持,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和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我们仍然需要重视德行传统的传承和发扬。
只有通过不断提高个人品德、遵守道德规范、弘扬智慧和诚信等道德品质,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个人的全面发展。
孟子天命观的具体内容
孟子天命观的具体内容孟子(孟子,前380年-前290年)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家,他的思想对中国哲学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尤其重要的概念是“天命”,它被视为他对上帝的敬拜和礼赞。
孟子的天命观即指他的理论和思想,他认为上帝创造了世界并且塑造着这个世界,而人们应当尽心尽力地服从这一命运,一切都是天意,人们只能尽力而为,无法抗拒上帝的意志。
孟子认为,上帝创造了世界,并在其中创造出各种人的精神体系,塑造出各种事物的本质和特性,从而组成了宇宙中的整体。
孟子认为,上帝赋予了人类一种自我实现的本性,人类应当在上帝的命令下,不断探索精神世界,以达成自我实现的目标。
上帝的安排是无法抗拒的,人们只能服从命运,无论出现什么样的情况,都应当学会接受,以达到一种实现自我而又能够尊重上帝的安排的境界。
孟子还认为,上帝是唯一的真理,他的谋略正义而不可思议,也就是说,人们不应该用自己的想象去理解天命,而是要把一切都归因于上帝,他的善良、智慧以及不可思议的安排都给予了人们安静生活的可能性。
有了上帝,人们就可以顺从天道,不必考虑那些被其他人劝说的心态,而是把心态放在把自己的心灵调整到最佳状态上,来实现自我的理想,这就是孟子的天命观。
孟子的天命观独特而有力,它把人们的思想灌输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上,把自己的思想定向朝着上帝的善良和慈悲的路上去。
孟子的思想对当代中国的宗教和社会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提供了一种更高层次的观念和文化参照,让人们能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从而获得更多的精神力量和社会支持。
总而言之,孟子的天命观让人们以上帝为榜样,尊重自然,服从因果,服从命运,以及尊重上帝的旨意为宗旨。
它让人们在理论和实践中具有正确的动机,以更加正面的方式去承担责任,也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达到包容性的尊重礼让的最高境界,为中国传统文化所坚持和尊崇。
古代“天授神权”之天命观
古代“天授神权”之天命观西汉御史大夫张中青铜九头狮政斗镇墓兽底座玺书12字符瑞符应(印)“天命钦册封政斗勤国之宝印”,其中“天命”一词除了天之意志等表层文字意义之外,更是古代“微言文”的重要表现形式。
天是中华文化信仰体系的一个核心内容。
有神格化、人格化、人神相应之天体星宿及道德化等概念和象征意义。
所谓天命就是上天所赐授的符命,即古代“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谓“天”能致命于人,决定人类命运。
在古代,尤其是两汉时期的宗教化的儒家今文经学的影响下,谶言担负起一种职能,即改天换地改朝换代者维护自己统治的合理性的思想工具。
现如今西汉皇帝钦赐御史大张中前29年治河抗洪抢险救灾的威权之器青铜“政斗”,不再像过去的“九鼎”那般沉睡江河,也不像传国玉玺那般湮灭战火,而实实在在地呈现人间,这也许也预示着一种什么隐含的“天命”。
01 天授神权“天命”,即依照天命,君权神授;反映了古代儒家天人相应、天授神权思想。
国学大师王国维解释“天命说”:“自人言之,谓之受命;自天言之,谓之降命。
”即“授命”与“受命”关系。
“天”、“帝”总与人事相连,故又称“人主”,而非某种超乎经验、独立自足的主宰者。
这一来自巫术活动的观念,经由礼仪制度的理性化,奠定了此后几千年“人道即天道,天道即人道”,以天帝、鬼神、自然与人际交互制约、和睦共处为准则的中国宗教---哲学的基本框架。
这也是古代“天人合一”的源头。
儒、道两家许多基本范畴、观念,是将这巫术礼仪中“天人合一”的原始观念直接人文化和理性化的结果。
到汉代,“天人合一”以阴阳五行为构架的天人感应的宇宙图式。
殷周时期的“天命”观,与其同类者为天授、与其相类者如天志,与其对应的就是受命。
故周朝的最高统治者称“天子”,即受命于天,为上天之子。
从古代器物发掘中所见甲骨文、卜辞、记事辞、彝器铭文,说明当时人君把自己的意志假托为上苍命令,称“天命”,用作统治人民的合理根据。
因为,古代朝廷办事或任命官员,事先要进行占卜,卜辞吉,则用,曰天命,赐印绶。
“我命由我不由天”:中国古代命运观
“我命由我不由天”:中国古代命运观《哪吒之魔童降世》海报撰⽂ | 陈民镇(清华⼤学出⼟⽂献研究与保护中⼼博⼠后)责编 | 许嘉芩刘愈◆◆◆◆◆本⽂要点■《哪吒》的台词“我命由我不由天”出⾃道教,但在道教的类似说法中,“命”主要是就⽣命⽽⾔的,有⼈直接将其理解为命运,其实并不准确。
■商周时期⼈们关注的尚是王权正统与天命的关系,到了春秋战国,随着知识阶层的扩⼤,个体意识得到凸显,⼈们开始更多关注个⼈的命运。
■“成事在天,谋事在⼈”是中国古代命运观的基调,⽽宿命论也不乏市场。
《哪吒》的故事,脱胎⾃《封神演义》,不过《封神演义》更倾向于宿命论,与《哪吒》的旨趣并不相同。
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在不断刷新影史纪录的同时,也带⽕了⼀句超燃的宣⾔:“我命由我不由天。
”电影中还有⼀句台词:“不认命,就是哪吒的命。
”这可以说是“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注脚。
⼀⽅⾯是天命不可违,另⼀⽅⾯是⼒图逆天改命,《哪吒》实际上是围绕抗争命运展开的“故事新编”,可与古希腊的《俄狄浦斯王》相⽐照。
“命”与“我”之间的冲突,正是中国古代命运观的基本内容。
1. 我命由我不由天:道教宣⾔哪吒本是佛教⼈物,但真正让他妇孺皆知的,却是以道教为底⾊的神魔⼩说《封神演义》。
这⽆疑是中国特⾊的造神故事:⼀个来⾃古印度的神灵穿越到商代末年,被安上了⼀个从唐代穿越⽽来的爹,最终转型为道教⼤神。
⽽最早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号的,正是道教。
⼤致成书于西晋的《西升经》说:“我命在我,不属天地。
”东晋的葛洪在《抱朴⼦》中引述早期道家经典《龟甲⽂》:“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亿万年。
”北宋的张紫阳在《悟真篇》中则说:“⼀粒灵丹吞⼊腹,始知我命不由天。
”⼤致成书于五代的《真⽓还元铭》也说:“我命在我也,不在于天。
”被认为是张三丰著作的《⼤道论》,则强调“命⾃我造”。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古代的“命”有多重意涵。
《哪吒》中的“我命由我不由天”,“命”指命运。
⽽道教的上述说法,“命”主要是就⽣命⽽⾔的,有⼈直接将其理解为命运,其实并不准确。
周人天命观 周人“天命”观念一种解读
周人天命观周人“天命”观念一种解读周人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古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王朝,成为了中国封建制度的代表。
周朝时期,周人有一种特殊的宗教信仰,就是“天命观”,是周人的核心信仰。
这种信仰不仅影响了周朝的政治和文化,也影响了整个中国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周人的“天命观”是什么?周人的“天命观”,是一种认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历程,都受到天命所制约的观念。
它认为在天地自然的进程中,每一个生命体的出现、消逝,都是天命所安排的。
因此,周人认为人们必须遵循天命的规则,才能生存和发展。
具体来说,周人的“天命观”可以表述为:1. 人类既要遵从人类社会的规律,也要遵从天地之间的规律。
2.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不仅取决于人类自身的努力,更取决于天命的安排。
3. 天命安排的一切都是必然的,人类无法改变,只能接受。
4. 君王必须遵从天命,否则政权将不稳定,甚至灭亡。
通过这种思想,周人认为天命是自然的、神圣的,是不可抗拒的。
任何人都不能违抗天命,因为这是与自然对立的结果。
所以,周人要遵守天命的安排,做好自己能做到的。
而当人类无法掌握局面时,哀痛失望只是一种虚幻的幻觉。
周人的“天命观”所反映的哲学思想周人的“天命观”强调的是天与人的关系,反映了中华文化中的一种哲学思想——天人合一。
在周朝时期,儒家思想和天命观相互融合,产生了“天人感应论”。
人类与自然之间的感应是天命观的核心内容,这种感应化为了人类社会中各种制度和规范,也就是“礼、义、廉、耻”等准则。
这种准则是中华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于育人、治国、和维护社会秩序都具有强烈的道德约束力。
另外,周人的天命观也对中国儒家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影响。
儒家认为“天命之谓性”,并在此基础上,借助天命观中的“天人感应论”和“礼、义、廉、耻”等规范,提出了对于人性和伦理的各种理论思考。
总之,周人的天命观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代表了古代中国的某一时期的思想和文化。
它认为天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源,是无法逃脱的自然规律。
论述儒家天命观
论述儒家天命观儒家天命观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强调个体和社会的命运受到天的支配,并强调要遵循天命的安排,追求和谐、正义和道德的生活。
儒家天命观认为,天是宇宙万物的根源,人类也是天地间的一部分。
天具有统治一切的权威和智慧,它决定人类的命运和发展。
儒家经典《礼记》中说:“天覆载是以承载,地坼裂是以震动,百谷既秀是以时生,圣人之行天下是以称王。
”这句话强调了天的作用,圣人之行世界,依赖于天命。
天命观在儒家思想中有着一定的道德要求。
儒家认为,人类生活必须符合天理,即符合天的意志和秩序。
人类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社会和他人的利益。
儒家强调,要追求和谐的关系,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只有在和谐的基础上,人类才能获得幸福和成就。
儒家天命观对于社会治理也具有重要意义。
儒家强调君主的责任是承担天命,保持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君主要遵循天命,行天子之道,以仁义为准则来治理国家。
儒家认为,如果君主能够符合天理,得到了天命的认可,社会将会稳定和富足。
然而,儒家天命观也存在一些争议。
一方面,儒家天命观强调天的支配,可能会被一些人解读为对个体自由意志的限制。
另一方面,儒家天命观强调遵循天理,但并没有具体说明天理的内容和具体要求,这可能导致不同学派的解释和争议。
总之,儒家天命观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强调个体和社会的命运受到天的支配,要遵循天命的安排,追求和谐、正义和道德的生活。
儒家天命观对于个体道德追求、社会治理和人与自然的关系都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儒家天命观也需要进一步的讨论和完善,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价值观。
浅析孟子的天命观
浅析孟子的天命观孟子是中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思想体系中,天命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对于理解孟子的思想和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浅析孟子的天命观,探讨其思想的内涵和实质。
我们需要了解天命观的基本概念。
天命观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观念,源自《尚书》中的“天命之谓性”、“天命不足畏”等说法。
在孟子看来,天命是自然规律的体现,是宇宙的法则。
人们应当遵循天命,把握自己的命运。
换句话说,天命观是对个人命运与宇宙命运的一种认知,也是一种对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的反映。
在孟子的思想中,天命观贯穿于整个人生观、伦理观和政治观之中,具有深刻而丰富的内涵。
我们可以从孟子的人生观和伦理观入手,来理解天命观。
孟子认为,人生有其天命,但人也有主动作为的能力。
他主张人的天命是可以通过努力和修养来改变的,人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适应和把握天命。
在《孟子》中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之说,强调了人的努力和智慧能够改变自身的命运。
孟子并不是认为天命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主张通过个人的努力和修养,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也是孟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他认为教育可以培养人的品德,引导人追求真理和美好,使得人们能够通过自身努力改变自己的天命。
孟子的天命观既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也体现了对个人能动性的重视,既强调了宿命的存在,也强调了通过努力可以改变宿命。
我们可以从孟子的政治思想和社会观念来理解天命观。
孟子的政治思想强调天命与人治的结合,认为君王应该遵守天命,以仁义之道治理天下。
他认为天命赋予君王统治的合法性,但同时也要求君王以仁义之道来保障百姓的利益,执政为民。
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在天命观的指导下,提出了富有人文关怀的君王理念。
在此基础上,他反对了战国时期的诸侯混战,主张君王应当以仁义之道来统一天下,确立长治久安的政治秩序。
孟子的政治思想体现了天命观在社会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不仅强调了天命为君王治国的合法基础,也强调了君王应当以仁义之道来行使权力,使天下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中国古代人性观念的演变与变革
中国古代人性观念的演变与变革随着历史的变迁,中国人性观念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变革。
从最初的自然而然,到道德规范的逐渐确立,再到近代的西学东渐,中国古代人性观念的演变历经了世纪的沉淀和积淀。
一、天命观在中国古代,人的命运往往被看作是由天定的。
在这种天命观的范畴内,人的一切都是由天赋予的,任何努力和奋斗都起不了太大的作用。
这种观念的源头来自于古代中国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认为天是自然界的主宰,因此人的一切都是天给予的。
这种观念在封建社会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和巩固,成为了社会的主流观念。
二、儒家人性观随着儒家经典的逐渐形成和衍化,儒家人性观也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明确和界定。
儒家认为,人是有自我意识和自我定位的存在,具备了道德意识和责任感。
因此,儒家追求的是在社会中发挥更好的作用,以维护社会伦理秩序的稳定和团结。
儒家人性观的形成和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中国古代人性观的一个里程碑。
它在不断的再创造中,不断地吸取和借鉴其他学术流派的优点,使中国古代人性观的思想体系更加丰富和完整。
三、佛教对人性观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也对中国古代人性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强调的是个人的修身养性,以此来达到心灵上的净化和超越。
在这种观念下,人的本性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掘和强化,从而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古代人性观的层次和内涵。
四、现代化对人性观的挑战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古代人性观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传统的命运观和等级观与现代的法制和平等观念产生了冲突,从而引起了文化上的危机和矛盾。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社会也面临着巨大的改革和转型的任务。
需要对传统人性观进行重新审视和建构,以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和挑战。
总之,中国古代人性观念的演变和变革是一个历史进程。
在这个进程中,中国古代哲学不断更新和完善自身的思想体系,为中国社会和民族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中国古代人性观的演变和变革也将继续,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加深刻和有益的贡献。
中国古文化中的天命思想
中国古文化中的天命思想一、从“服天命”到“天命令”先期的人类从自然中走来,原始的图腾崇拜和祖先神崇拜占据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因此,在论证他们说理的合理性时,都打上了“天命”的烙印,把体现他们意志的说理说成是天命的体现。
《易太大了,似乎决定着人类万物的命运。
人类自身太弱小了,他们必须顺应那高高在上的自然之天才能存在和发展,顺应那天者发展得最好,其生命存在得最好,他总是遇到好的运气。
人的思维总是双向的,是人要服从那自然之天的运动变化规律——天,反过来是天要命令人们服从那自然之天的运动变化规律——天的命令。
这两种思维的方向是相反的,但一定条件下对人的结果是一致的,即:你必须服从自然规律才能生存,自然规律命令你服从它你才能生存,“生存”的结果是一致的。
后一种思维把天赋予了思维,把天当成了主体,把人自身当成了客体。
天被神话了。
中国人的“命”这个词,既指“命运”,也指“命令”。
本来是拟人化的天,当人们赋予自然之天生命,把自身当作自然之天的客体时,自然之天就成了“上天”,成了有思维(灵魂)、喜、怒、哀、乐的能主宰人的生存发展的天。
人类要服从自然之天,成了天要人民服从它的命令。
这就是神权思想的思维萌芽。
当自封为“神权者”的人制订规章制第三次第三次于天”。
之源;社会规律之天是自然规律之天用于社会管理或社会生活的引伸;上帝之天在中国就是“上天”,是由服从自然之天逆向思维而引伸出的“是天命令我们”被领导人用于论证其领导权神(天)授的神权思想之天。
领导权神授的社会管理思想,即:“代天管民”思想。
集权政治制度下,同为人,同为炎黄族子孙的人,为什么你要管我,我要被你管?夏启至清的领导的解释是“神授”。
不象我们现在的领导是自封为“代表人民”,不需要人民选举就自称为“人民赋予我的权力”。
的确比古人进步。
领导权神授思想形成于夏代,极盛于殷商,动摇于西周,秦以后至清又被强化。
我们从夏、商、周的“天命观”是可以看出这一点的。
孝是伯》)人,(中黜(zhichu)、民心向背等等,都要通过占卜向上天和祖先进行祈祷或请示。
儒家天命观的定义
儒家天命观的定义儒家天命观是儒家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来解释人与天命的关系以及人的责任和义务。
在儒家的天命观中,天命被认为是一种超越个体意识的宇宙规律和天地的法则。
儒家天命观的定义体现了儒家对人的使命和社会秩序的理解。
天命在儒家中被视为宇宙的根本规律和道德的源泉。
在儒家经典《尚书》中,提到“天命之谓性”,意味着人们的天命与人的本性紧密相连。
天命赋予了人们特定的性格、才能和责任,使每个个体成为社会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儒家认为,在天命的引导下,人们要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价值,成为社会中的贡献者。
儒家天命观认为,天命并非是命中注定或者不可改变的。
相反,它呈现出一种动态的概念,人们可以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遵循道德原则与个人修养来实现天命的使命。
在儒家经典《大学》中,明确提到了“天命之谓性”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天命与个体的修养和社会进步的紧密联系。
儒家天命观中,天命不仅涵盖个体,也涉及到国家和社会的命运和发展。
儒家经典《尚书》中提到,“惟天为大,命为重”,强调了天命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
天命是国家兴衰的决定因素,也代表了人们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在儒家思想中,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是相互依存的,个人的修养与道德行为对社会的影响至关重要。
儒家天命观中,个人与天命的关系也体现了道德和伦理的原则。
儒家经典《论语》中提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了个人对他人的关心和责任。
个人应该通过修身来实现天命的要求,同时也要尽己之力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
天命观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强调了道德行为和情感的重要性。
在儒家天命观中,天命的实现涉及到个人修养、道德行为、社会责任、国家兴盛等方面。
儒家强调个人与天地和谐的关系,认为个人应遵循道德准则,顺应天命来实现自己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通过适应天命的要求,个人可以实现自身的价值,并对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儒家天命观的实践有助于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
玄鸟生商与中国历史上的天命观
玄鸟生商与中国历史上的天命观“玄鸟生商”是商朝的族源神话,也是建立在祖先崇拜基础上的天命政治神话,因其蕴含着天命观思想而有了特殊的政治意义。
中国古代的天命观兴起于夏商周三代,争鸣于先秦各种思想流派,定型于秦汉,是中国古代思想政治史中的一个重要观念。
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中,运用“玄鸟生商”等类似的政治神话来构建王朝天命观是极其有效的手段。
而此类神话之所以可以根植人心从而构建天命观,不仅是因为经过了官方的推动与传播,更重要的是这些政治神话的创作是基于当时民众普遍的信仰与历史记忆体系。
天命观作为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内容,在维护王权统治、统一人民的精神世界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所以,了解天命观的内涵,尤其是其在商朝时期的起源,对我们研究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
1关键词:政治神话;天命观;玄鸟生商1本文所提到的天命观朝代为商、周、汉朝时期,因天命观到汉代基本定型,后世无其他实质性改变,所以本文不对后世天命观予以过多讨论。
一.商朝政治神话概述—以玄鸟生商为代表 (4)二.政治神话与天命观 (5)三.天命观的历史影响 (6)(一)支撑政治合法性 (6)(二)统一人们的精神世界 (7)四.总结 (7)“玄鸟生商”神话在本质上无疑是一种政治神话,而政治神话作为一种特殊的神话传说,在支撑一个王朝政治合法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1](P23)尤其是在王朝建立之初,政治神话被历代建立者普遍地用来展示其天命,而天命则为古代中国王朝的合法性提供了依据。
古人曾记载道:“维天之命,于穆不已。
” [2]((《诗经·周颂》)在古代中国人的看法中,“天”是神明、是偶像、是权威,是至高无上者;“令,发号也”(《说文解字》)。
“天命”就是上天的命令,而人们普遍认为:我们只能被动接受天命且不可违背,这便是中国古代天命观的基本涵义。
一.商朝政治神话概述—以玄鸟生商为代表在社会生产力低下、人类无法与自然相抗衡的时代,人们因为缺乏对世界系统科学的认知,会产生对上天即崇敬又恐惧的心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的传统天命观
直到今天,在流传己久的谚语中,有一句谚语为不少中国人所熟知――“人的命,天注定”。
当一个人遭遇了一
些不顺利,他会自怨自艾地念叨这句话。
或者,当他遇到了一些开心顺利的事情时,他也会沾沾自喜地说出这句话。
这句谚语反映了传统中国人思想中的天命观。
这种天命观的基础之一,也就是孔子所讲的“宇宙之生”。
简单来说,天命
观就是认为人的生命和命运不是由自己掌握的,在冥冥之中有上天在控制着人的生命、寿数和运势。
传统意义上的中国人的生命观就是一种天命观,也就是把人的生命与天命联系起来的思维方式和基本观念。
中国先秦时期有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他在其作品《天问》中提出了一个朴素的科学问题:“日:遂古之初,谁传
道之?……阴阳三合,何本何化?圜则九重,孰营度之?”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在问天地是怎样开辟的,宇宙是怎样形成的。
今天看来,对这个问题已经有了科学的回答,但在当时,这无疑是一个极有难度的问题。
仅仅依靠先人对自然、自我和社会所掌握的有限的知识,这样的问题是很难回答出来的。
于是,在这样的疑问中,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抟土造人、精卫衔石填海之类充满神话色彩的故事就开始出现、流传并在
中国人的思想世界中扎根了。
不管是出自人的想象还是确有一些传说式的记载,在中国上古初民的眼中,这些神奇而伟大的人物就是具有超自然力的天神,是天力的化身和展现。
他们是天的代表,但又是与人联系起来的,这在先民的头脑中是一种自然的选择。
因为先民不具有他们那般的伟力,但同时又需要和自我联系起来,为自我的存在寻找信心和根据,故此,在先民们头脑中,天和人是合在一起的。
人力来自自然,人命来自上天,这样的观念最初是由人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感到了自然力的伟大和人力的渺小所致。
在很多时候,由于低下的科技水平和认知能力,人们只能从自然界中获取生命资源,人的生命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界的制约,甚至依赖于自然界的恩赐和赋予。
但是,作为天的自然界又是不远人的,它不仅供给人类生存的资源和营养,而且又能够应人愿而施恩于人。
在符合天道规则的基础上,天与人是相合的,这样一来,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便成为中国先民的哲学,在这样的哲学指导下的生存方式成就了中国人的传统天命观。
在这样的天命观当中,人和天之间有冲突,不会总是完全一致,但又是不能分开的,人和天最终是结合并统一起来的。
所以说,与西方宗教或创世神话中人要完全归附于某种神灵、上帝的思维方式不同,中国先民的观念中,人和天是统一的,人命或许违不过天命,但人力可以战胜天力,这就
是古人所说的“人定胜天”。
《尚书?泰誓》中讲:“人为万物之灵,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其中就包含了对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角色的肯定。
在传统天命观中,占首要位置的是人对上天的崇拜。
在中国古人的理解中,自然造化分为三界:天界、人间和地狱。
人们相信在自己生活的现实自然界外还有一个天界,其中生活着最高统治者玉皇大帝和他的嫔妃以及无数的天兵天将、各路神仙。
人世间大多数都是凡人,过着尘世的生活,只有那些有道德的人才有可能升入天界,羽化成仙,长生不老。
而一般的平庸人都要死去,作恶者则被打入地狱接受惩罚。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天界是美好的,人间是平凡无奇的,而地狱是丑恶的、令人害怕的。
世间的人总要老去,能够升入天界则意味着人进入了幸福的王国,可以免却一切苦处。
而被打入地狱的人则因罪恶的程度,要么在来世当牛做马,继续受惩罚,要么永世不得超生。
由地狱到人间再到天界这种逐渐由坏变好的境界,给了生活在俗世中的人一种向上的生命动力,那就是,争取进入天界而避免被打入地狱。
为了实现这样的目的,人在世间就要遵守道德上的、礼制上的法则,要不断地努力,争取能够获得向好的机会,避免走向恶的后果。
制定道德上的、礼制上的法则的人,就是掌握了替天执法权力的人,他就是天的代言人,即天子。
在中国古代,只
有皇帝才能称为天子,因为只有他才是上天的儿子,是天的合法代表者,是天派到人间来统治和管理凡间俗世的人的。
为了表现他作为天子的身份,同时也感谢天对他管理人间的恩赐,皇帝要进行隆重的祭天活动。
人慑于天命,就要遵从上天的旨意来服从天子的统治。
利用这样的逻辑和虚构的权威,皇帝成为中国人天命观中一个凡俗化了的裁决者。
皇帝虽然也是人,但绝非一般人,而是掌握了生杀予夺大权的人。
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皇帝是决定凡人生命和生存权的最高权威。
那么,对于普通的老百姓,又是怎样看待这种由天而降的生命呢?在很多中国人看来,生和命是两回事,有生即是幸,有命即是福。
人的降生是出于一种偶然,是天赐的机遇;人的命同样是上天恩赐的结果,但其中也不排斥人在后天所作出的努力。
换句话说,人在世间的奋斗和努力,所换得的只是命运的机遇和转变,对于人一出生就得到或不能得到的东西,根本不是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就能够达到的。
人的奋斗和努力,换来的只是后天的变化。
而这种后天的可变与不可变,在传统的天命观中也是天赋的,是由上天安排作出的,人不过是在按照上天安排的路线行走生命而己。
由于这样的宿命论有利于所谓由天安排的封建统治,因此深受统治者的欢迎。
两千多年来,这样的天命观仍旧在部分中国人头脑中存留,虽然已经不是主导性的价值观念,但至今也没有完全
绝迹。
在中国社会中,至今仍有一种非正式的谋生职业――算命。
这个行当在中国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在某些时代也曾经颇为流行。
当然,在西方社会中,也曾经出现看手相者或算吉凶者这样类似的预言者。
不过,与西方的预言家注重对未来的预言不同,中国的算命者不光测算和预告未来,也察告人的前世,而且往往把前世今生和来世贯穿起来,用一种标准和价值去测度人的命运的转换。
譬如,一个算命先生会告诉你,说你的前世是天上的文曲星,天资聪颖,才智双全。
你是文曲星下凡,因此比起一般人来更聪明,更有可能在文学艺术等与才智紧密相关的行业中有所成就。
借此,他会告诉你,你在未来的日子里会文运亨通、才情通达。
这种命运是上天赐予的,是注定的。
这样一种宿命的预言,或许会在一些人的生命中扎根,冥冥中成为支撑人生活和生存的价值观,从而成为相信了这种命运的人或者努力争取更好的结果,或者不再努力而单纯等着“天上掉下美味馅饼”的借口。
尽管中国古人很早就发出了“人定胜天”的呐喊,而且伴随着科学的昌明和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与技术的提升,无神论也出现并开始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但是,对“人各有命,富贵在天”的信奉却始终像一条不断的链子,缠绕在中国人的头脑中,形成着中国人的生命观念。
那么,中国人为什么重视“天命”呢?其中的原因有两个:
其一,天命观的形成与人们改造自然及跟上天相对抗的过程有关。
一般来说,在人力不及天力的时候,人们认识到在自己的能力之外存在着一种自己不能驾驭和控制的不可
抗力时,他们对天命就多有顺从。
天和天命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寄托感,让人们在灵魂上受到麻痹,同时在屈服中也感到有希望。
其二,对于一个组织化的社会来说,天命观有助于建构一种稳定性和秩序性,天和命的至高无上的权威、不可超越的控制力让普通的百姓感到害怕和敬畏,从而约束其思想和行为。
这样一来,社会上便多了顺从,少了违命;多了一致性,少了差异性。
在中国传统的天命观中,人们虽然相信存在着一种超乎人力之上的天力,相信人都受制于一种自我不能驾驭的天命,但是人在面对自己的命运时却不一定是无所作为的。
实际上,有很多人在获得了对自然和外力较为科学的理解后,会把天命看作一种恒常的规律,或者视之为一种生命之“道”。
面
对这种恒常的规律,人们不必总是消极地等待,而是可以积极地适应。
适应的目的有两个,要么是为了延长生命,要么是使生命更具有价值和意义。
因此,追求高境界的生命价值的人,会把弘扬生命之“道”放在首位,对他们而言,生命固然可贵,但道义更值得珍惜。
贯穿于中国传统天命观中的一个核心价值就是“生”,
“生”即生生不息,指万物生灵的出现、成长和生命的延续。
中国人对“生”的观念很敬重,也很重视,很早就有这方面的教诲和评价。
所谓“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日生”,所表达的要义就是世界大化的一个普遍规律即生生不息,变动不居,这对于人的生命、生活和生存也不例外。
为了繁衍和生息,人的物质生命要延长,人的精神生命也要延长。
不过,为人的物质生命延长而作出的努力最终都要因寿终而归于失败,但为精神生命的延长而作出的努力却可以因为“立德、立功、立言”而不朽。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人们知天命而敬畏天命,但同时又不畏惧天数;人们无法延长自然寿命,但可以通过追寻生命的价值而使精神生命得到延伸。
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古人在关于生命和天命的博弈中寻找到的一种聪明的矛盾化解之道,它反映了中国人的生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