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5中外历史上的民主与法治建设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5中外历史上的民主与法治建设

1.[2019·岳阳]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

身(免除其徭役)。宗室(国君家族)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列入家

族名册)。”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由于日本有向伟大的中国文化借用某些东西的悠久传统,因而19世纪再同样地借用西方世界的东西时,发生的冲突较少,痛苦较小。过去,日本以“日本精神,中国知识”为口号,适应了经

过挑选的中国文化的某些东西。现在,日本又以“东方道德,西方技艺”为口号,向西方借用了它所盼望的东西。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甲午战争后,国人积极寻求救亡图存之路,一时间,“知与不知,莫不争言变法”。维新派则看得更远,走得更快。他们

力图推动统治者进行全面的制度变革。

——新岳麓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商鞅变法的哪项措施?这项措施产生了什么作用?

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

(2)材料二叙述了日本学习东西方文明的哪两件大事?

大化改新;明治维新。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一位湖南籍维新派代表人物。维新派力图推动怎样的“制度变革”?这场“制度变革”的结果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谭嗣同;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要有先进思想的指导,坚持党的领导,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

(4)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请结合以上材料,为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一条合理化建议。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进一步解放人们的思想,实事求是。

2.日本历史的发展走过一段不寻常的道路,对世界历史影响深远。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小国追梦】

材料一日本历史的改革

(1)图二是反映了日本明治维新的哪项重大举措?请从历史影响

的角度比较一下两次改革有何共同点?

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改变了社会性质,促进了日本历史

的发展。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

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

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

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

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

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

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

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军国迷梦】材料二“昨天对夏威夷岛的进攻给美国海陆军部队造成了严重

的损害。我遗憾地告诉各位,很多美国人丧失了生命。此外,据报,美国船只在旧金山和火奴鲁鲁之间的公海上也遭到了鱼雷袭击。”

——罗斯福

(2)“昨天对夏威夷岛的进攻”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对

第二次世界大战有何影响?

日本偷袭珍珠港;标志着二战达到最大规模(进一步扩大),美

国的参战,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言之有理即可) 【大国崛起】

材料三1972年,日本外相大平正芳说:“日本跟着美国脚步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1983年,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宣称:“要在世

界政治中加强日本的发言权,不仅增加日本作为经济大国的力量,

而且要增加日本作为政治大国的分量。”

(3)阅读材料三,日本外相大平正芳宣称“日本跟着美国脚步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的言论

反映出日本怎样的政治欲望?

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经济迅速发展,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日本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

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

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

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

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反思前行】

(4)综合日本历史发展的轨迹,你有哪些感悟?(两点即可)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

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

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