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国学经典-成语典故分册100则》1.朝三暮四
成语故事_朝三暮四
【释义】朝:早上。
暮:晚上。
早上三个,晚上四个。
原指善于使用手段愚弄人。
后用来比喻变换手法,欺骗别人,或主意不定,反复无常。
【出处】战国·庄周《庄子·齐物论》。
战国时,宋国有个老人养了一群猴子,人们称他为“狙公”。
他家境并不好,但非常喜爱猴子,宁可省吃俭用,腾出钱来给猴子买吃的,从不让它们饿肚子。
狙公和猴子们朝夕相处,双方极为融洽。
猴子们想什么狙公一看就知道;他说什么,猴子也能理解。
猴子很贪食,没完没了地吃,时间长了狙公实在供应不起。
他准备减少它们的食物,又怕它们不顺从自己,因此想了一个办法。
一天,狙公对猴子们说:
“从明天起给你们吃栗子,早上三个,晚上四个,够了吗?”
猴子们听了,又跳又叫地发起怒来。
狙公改口说:
“好吧,那就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这样够吃了吗?”
猴子们听了,都高兴得在地上翻跟头。
其实,狙公给猴子栗子总数没有变化。
后来人们从中演变出“朝三暮四”这句成语。
朝三暮四中国成语故事
朝三暮四中国成语故事朝三暮四是一个中国成语,出自《庄子·齐物论》。
原文是: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
损其家口,充狙之欲。
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
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怒。
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这个成语现在用来比喻变化多端,反复无常。
其自身结构为联合式,在句子中可作谓语、定语、状语,多用于书面语,含贬义。
朝三暮四的故事如下:在宋国,一位名叫狙公的老人对猕猴有着深厚的喜爱。
为了观赏这种富有灵性的动物,他特地饲养了一群猕猴。
随着时间的推移,狙公与猕猴之间的沟通变得越来越默契。
通过观察猕猴的行为和情绪,狙公能够准确地理解它们的欲望,而猕猴也能从狙公的表情和声音中领会他的意图。
然而,狙公养的猕猴数量众多,每天消耗的食物量惊人。
为了满足猕猴的需求,狙公不得不节制家人的消费,把节省下来的食物分给猕猴。
然而,一个普通家庭的经济能力毕竟有限,无法长期承受如此巨大的消耗。
因此,狙公意识到必须限制猕猴的食量。
猕猴不同于其他家畜,如猪、羊、鸡、犬,它们不会因为吃不饱而抱怨或自己寻找食物。
相反,如果不能满足它们的食欲,它们就会像顽皮的孩子一样搞恶作剧,给狙公带来不少麻烦。
在没有足够食物的情况下,狙公必须找到其他方法来安抚这些不安分的动物。
在狙公家附近有一棵高大的栎树,每年夏天它的树冠上长满了树叶,像一顶华盖。
这里成了人们休息和纳凉的好地方。
秋天的时候,树上结满了猕猴爱吃的橡子。
在食物短缺的情况下,用橡子来满足猕猴的食欲似乎是一个好办法。
于是,狙公对猕猴说:“从今天开始,你们每天饭后都会得到一些橡子。
早上吃三粒,晚上吃四粒,这样够吗?”然而,猕猴们只理解了“三”这个数字,所以它们愤怒地对着狙公叫喊,抱怨给的食物太少。
狙公见状,改变了策略:“那么,早上给你们四粒橡子,晚上三粒怎么样?这样足够了吗?”猕猴们把“四”误解为整天得到了更多的食物,所以马上安静下来,显得非常高兴。
朝三暮四成语故事
朝三暮四最初是形容意思是聪明的人善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而受到蒙蔽。
但在后来的运用中主要形容反复无常的人。
下面小编为大家提供了关于朝三暮四成语故事,仅供大家欣赏。
朝三暮四成语故事1【出处】《庄子》。
在战国时,宋国有位老人,他十分喜欢猴子,家里养了好多,整天围着他转悠,和他一起玩,跟自己的孩子一样。
所以,左邻右舍都称他“狙(古书里指猴子)公”。
狙公很会揣摩猴子的心理,猴子也听得懂狙公的话,他们生活的很快乐。
狙公的家境不好,口粮也不多。
而猴子们吃东西时总是狼吞虎咽,一个比一个胃口大。
狙公宁愿自己勒紧裤腰带,也不忍心让猴子们挨饿,就这样,斗里吃完了,吃瓮里的;瓮里吃完了,吃罐里的……眼看一个个都底朝天了。
这该怎么办呀?狙公犯了愁,想来想去只有忍痛减少猴子们的粮食了。
但他又担心猴子们不乐意,就哄骗它们说:“以后,给你们吃橡栗,早上三颗,晚上四颗。
够吃了吗?”猴子们听说早上只吃三颗,都生气了,“吱吱”乱叫,左窜右跳,有的去抓狙公的手指,有的去拽狙公的胡子,有的去挠狙公的痒痒。
还有的干脆把狙公的鞋子藏了起来,弄得狙公哭笑不得。
狙公想了一会儿,便有了主意。
他和颜悦色地对猴子们说:“好了,好了,别吵啦,我改正还不行吗?以后给你们吃橡栗,干脆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总可以了吧!”说完,还亲切地拍了拍一只小猴子的脑袋。
猴子们一听,早上增加了一颗,非常满意,摇头摆尾,好开心。
老猴子一声召唤,群猴一齐伏下身子,不住地给狙公磕起头来——它们是在向狙公感恩哩。
狙公看着这情景,也捋着长胡子高兴地笑了。
释义原指使用诈术进行欺骗,后多指反复无常。
朝三暮四成语故事2从前,宋国有个老头儿,很喜欢猴子,他家里养了一大群。
时间长了,他能了解猴子的脾气秉性,猴子也能听懂他说的话。
老头儿愈发喜欢了,宁愿减少全家的口粮,也要让猴子吃饱。
由于猴子的食量太大,老头儿家里的存粮一天比一天少了。
他想限定一下猴子吃食的数量。
就向猴子宣布:“从今天早饭起,你们吃的橡实要定量,早上三个,晚上四个,怎么样,够了吧?”猴子听了一个个都呲牙咧嘴,乱蹦乱跳,显出很不满意的神色。
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及含义
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及含义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及含义朝三暮四是一个成语,源于庄周《庄子·齐物论》,原来比喻用诈术欺骗人,后来用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变化多端,捉摸不定。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及含义,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成语故事: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他在家中的院子里养了许多猴子。
日子一久,这个老人和猴子竟然能沟通讲话了。
这个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别给每只猴子四颗栗子。
几年之后,老人的经济越来越不充裕了,而猴子的数目却越来越多,所以他就想把每天的栗子由八颗改为七颗,于是他就和猴子们商量说:“从今天开始,我每天早上给你们三颗粟子,晚上还是照常给你们四颗栗子,不知道你们同不同意?”猴子们听了,都认为早上怎么少了一个?于是一个个就开始吱吱大叫,而且还到处跳来跳去,好像非常不愿意似的。
老人一看到这个情形,连忙改口说:“那么我早上给你们四颗,晚上再给你们三颗,这样该可以了吧?”猴子们听了,以为早上的粟子已经由三个变成四个,跟以前一样,就高兴地在地上翻滚起来。
这个故事原来的意义,是揭露狙公愚弄猴子的骗术,其实橡子的总数没有变,只是分配方式有所变化,猴子们就转怒为喜。
那些追求名和实的理论家,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而不知道事物本身就有同一性。
最后不免像猴子一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
告诫人们要注重实际,防止被花言巧语所蒙骗。
因为无论形式有多少种,本质只有一种。
宋《二程全书·遗书·十八·伊川先生语》:“若曰圣人不使人知,岂圣人之心是后世朝三暮四之术也?”遗憾的是,后来应用这个成语的人,并不十分清楚朝三暮四的出处,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
而后者指的是战国时期,秦、楚两大强国对立,有些弱小国家一会儿倒向秦国,一会儿倒向楚国。
就象十年前美苏争霸时期,有些非洲国家时而倒向美国,时而倒向苏联。
朝三暮四本来与此无关,但以讹传讹,天长日久,大家也就习惯把“朝三暮四”理解为没有原则,反复无常了。
朝三暮四的典故
朝三暮四的典故出自于:《庄子·齐物论》中的《狙公赋茅》:“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
’众狙皆怒。
曰:‘然则朝四而暮三。
’众狙皆悦。
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后人由此提炼出“朝三暮四”这个成语。
【原文】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
损其家口,充狙之欲。
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训于己也。
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怒。
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译文】
宋国有个好养猴子的人,爱猴子,养了许多。
这个人能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懂得狙公的心意。
(狙公)节省家人的口粮,(以此)满足猴子的食欲。
不久缺少粮食,要限制猴子们的食量。
恐怕猴子们不听从自己的,先骗猴子们说:“橡子,早上三个,下午四个,够了吗?”猴子们都跳起来发怒。
这人人不一会儿又说:“橡子,早上四个,下午三个,够了吗?”猴子们都趴在地上表示高兴。
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
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成语其形式以四字居多,也有一些三字和多字的,大多由四字组成。
简单的说,成语就是,说出来大家都知道,可以引经据典,有明确出处和典故,并且使用程度相当高的'用语。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朝三暮四”原来表示欺骗和愚弄的手段,以后改用来比喻说话、做事反复无常。
【成语故事】从前有个人从集市上买了几只猴子,想耍猴赚钱。
晚上他把猴子们赶到一起对他们说:“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是一家子了,你们要好好工作,我保证让你们吃饱睡好。
”说完,他从口袋里掏出了一把橡子给他们吃,猴子看到有东西吃,高兴地乱蹦乱跳,并乖乖地让这个人在脖子上套上了绳索。
每天他们在大街上表演,耍大刀的耍大刀,走钢丝的走钢丝,等到天黑才能回来累的都趴下了,可是那个没有像之前的说的那样,吃饱睡好。
每天早上只有3个橡子,晚上4个橡子。
于是猴子们开始抗议,并威胁他。
这个人想了想,说道:“要不这样吧,早上4个,晚上3个。
早上可是比以前多了一个哦!”猴子们听了,开心的不得了,以为赚了大便宜,又继续到大街上卖力地耍杂技了!【中英文版】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 man in the State of Song raised monkeys.春秋时代,宋国有一个人,养了一大群猴子。
The monkeys could understand what he said.这些猴子能够听懂主人说的话。
As the man became poor, he wanted to reduce the monkeys' food.过了一段时间,主人家里穷了,想限制一下猴子每天吃的粮食。
He first suggested that he give them three acorns in the morning and four acorns in the evening.于是对猴子说:“每天给你们吃的橡子,早上三个,晚上四个,够了吗?”Thereupon, the monkeys protested angrily.猴子们听了,都怒气冲冲地站立起来。
成语故事朝三暮四
成语故事朝三暮四
“朝三暮四”,这是一句经典的中国成语,意思就是以一种跨越时空的方式在三天前和四天后出现,引起众人好奇。
这句成语来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在这里,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它背后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一位孔子弟子兼王室顾问司马相如有了一个很玄奥的经历。
司马相如是被认为是古代中国著名的思想家,他被称为“孔丘之徒”,他的智慧也被奉为圭臬。
他最大的成就是为当时的晋国统治者出谋划策,使其从被南越困扰的境地中获得解脱。
有一次,晋国因为国家内部危机而遭受侵略,司马相如却在晋国胜利的三天后和其他困难时期出现,意外地成为了国家的解救者,司马相如的出现被历史记载下来。
司马相如的经历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形成了“朝三暮四”这一流传千古的成语,它暗指一个人神奇的出现,可以帮助他人脱离困境。
这个传说的普及,表明人们对杰出人物的尊重和期望,也暗示着困难随时可能出现,只有有志者才能解决问题。
如今,我们可以从“朝三暮四”成语中感受到超越时空的精神,来激励自己内在的勇气与智慧,勇敢面对困难,创造一片辉煌。
总而言之,“朝三暮四”是一句充满智慧、意义深刻的成语,它来源于司马相如的经历,它象征着智者的风范,旨在提醒人们勇敢面对困难,勇于奋斗,坚持不懈,获取自己梦寐以求的成功,达成自己
的理想。
成语朝三暮四的历史典故和道理
成语朝三暮四的历史典故和道理朝三暮四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聪明的人善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后来比喻办事反复无常,经常变卦。
下面是儿童网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朝三暮四的历史典故,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朝三暮四的历史典故一有个养猴子的老头,人称狙公,对众猴子说:“伙食情况是这样,实行半军事化的供给制,每天两顿干饭,每人两张饭票。
标准是朝三暮四:早饭三颗橡子,晚饭四颗橡子。
”猴子都是急性子——出了名的猴急,一听早饭只有三颗,整个白天都得半饥不饱地活受罪,顿时呲牙咧嘴地发怒了,把火药、罗盘、造纸术、印刷术等旧四大发明和大鸣、大放、大字报、大批判等新四大发明都用上了,闹了个五洲震荡云水怒,天翻地覆慨而慷。
老谋深算的狙公胸有成竹道:“别急别急,别忘了我们是民主集中制,有意见好商量。
既然大伙儿不同意,那么就朝四暮三:早饭四颗,晚饭三颗。
”猴子们一听早饭增加到四颗,可以半饱不饥——至于晚上睡着后饿肚子就管他娘了,权当饿的是梦里的别人——于是就满意了。
而且感激于狙公的顺从民意,替天行道,竟高呼起“狙公万岁”来。
也难怪,喊惯了,不喊嗓子痒得难受,谁让猴子们都长着一个喉头呢?庄子大概是最早发现猴子是人的祖宗的思想家,尽管他并没有理清从猴子进化到人的全部中间环节。
话说回来,两千年后的达尔文对中间环节也没有全部弄清,以至时常受到不肯承认猴子为祖宗的人们的攻击。
近年有个海外华人攻击尤力,我担心让洋人怀疑咱们中国人过于心虚,仿佛此地无银三百两。
庄子认为,狙公对类人猿的北京人或类猿人的山顶洞人的统治术,纯粹是一种阳谋——阳得不能再阳,简直是和盘托出。
后世的阳谋家还是说半截子话的,后半截话要等时机成熟了,也就是等觊觎禁果的蛇被引出山顶洞以后再说。
而庄子笔下的狙公却认为“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橡子早就成熟了,所以后半截话不必吞吞吐吐,可以按照真正的阳谋,直截了当地“有话就说,有屁有放”。
怪只怪猴子们自己只听了前半截话,就急不可耐地大鸣大放。
成语故事朝三暮四
成语故事朝三暮四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他在家中的院子里养了许多猴子.日子一久,这个老人和猴子竟然能沟通讲话了.几年后,老人每天早晚给每只猴子四颗栗子。
老人的经济越来越不富裕,但猴子的数量越来越多,所以他想把栗子的数量从每天八颗改为七颗,于是他和猴子们商量说,“从今天起,我每天早上给你三个栗子,晚上像往常一样给你四个栗子。
你同意还是不同意?”猴子们听了,都认为早上怎么少了一个?于是一个个就开始吱吱大叫,而且还到处跳来跳去,好像非常不愿意似的.老人一看到这种情况,马上换了个嘴说:“那么我给你早上四点,晚上三点,可以吗?”猴子们听了,以为早上的粟子已经由三个变成四个,跟以前一样,就高兴地在地上翻滚起来.这个故事的原意是解释一个哲学真理。
它是《庄子气物论》中一个重要的寓言故事。
无论是在早上和晚上,还是在早上和晚上,猴子得到的东西都没有增加或减少。
猴子利用自己的快乐和愤怒是非常可笑的。
狙击手就像一个“大件”承载着所有的众生,猴子就像人类混乱世界中的所有众生。
那些追求名实的理论家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却不知道事物本身具有同一性。
最后,像猴子一样,他被日夜和日夜弄瞎了眼睛。
警告人们不要再为得失担忧了,因为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最终我们会发现,我们既没有失去,也没有获得任何东西。
因为不管有多少种形式,只有一种本质。
宋的《二程全书·遗书·十八·一川先生话》:“圣人不知,圣人之心何为后世之术?”不幸的是,后来使用这个成语的人不知道日夜的起源,把它和“早晚楚”混为一谈。
后者指的是战国时期,当时秦国和楚国两个大国处于对立状态。
一些弱小的国家落入秦国和楚国之手。
就像在美苏霸权时期一样,一些非洲国家有时落入美国之手,有时落入苏联之手。
这与此无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习惯于将“每一天”理解为无原则和反复无常。
【注音】zhāosānmùsì【解说】提醒人们注意现实,不要被修辞所欺骗,因为无论形式有多少,本质只有一个。
2023朝三暮四成语故事_1
2023朝三暮四成语故事2023朝三暮四成语故事1从前,宋国有个老头儿,很喜欢猴子,他家里养了一大群。
时间长了,他能了解猴子的脾气秉性,猴子也能听懂他说的话。
老头儿愈发喜欢了,宁愿减少全家的口粮,也要让猴子吃饱。
由于猴子的食量太大,老头儿家里的存粮一天比一天少了。
他想限定一下猴子吃食的数量。
就向猴子宣布:“从今天早饭起,你们吃的橡实要定量,早上三个,晚上四个,怎么样,够了吧?”猴子听了一个个都呲牙咧嘴,乱蹦乱跳,显出很不满意的神色。
老头儿见猴子嫌少,就重新宣布:“既然你们嫌少,那就早上四个,晚上三个,这样总够了吧?”猴子听说早上从三个变为四个,都以为是增加了橡实的数量,一个个摇头摆尾,伏在地上,咧着大嘴直乐。
朝三暮四的寓意早上三个、晚上四个变为早上四个、晚上三个,总数还是七个,猴子却高兴得眉开眼笑,以为吃的东西增多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看事情要看整体,要看本质,不要被不同的形式迷惑。
“朝三暮四”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批评反复无常的行为。
朝三暮四文言文宋有狙公者①,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②,狙亦得公之心。
损其家口③,充狙之欲④。
俄而匮焉⑤,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⑥:“与若芧⑦,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
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列子》朝三暮四的意思①狙公——养猴子的人。
狙(jū),猴子。
②解——理解,懂得。
③损——减少。
家口——家中人口。
这里指家中人口的食粮。
④充——满足。
⑤俄而——不久。
匮(kuì)——贫乏。
⑥诳(kuáng)——欺骗。
⑦若——你,你们。
芧(xù)——橡树的果实。
朝三暮四打一生肖其实看了原文,大家应该也知道谜底了把,答案就是猴啦!2023朝三暮四成语故事2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在家中的院子里养了许多只猴子。
这个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别给每只猴子四颗橡子。
日子一久,这个老人和猴子之间竟然能交流沟通了。
朝三暮四成语故事
朝三暮四成语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聪明的商人,他养了一头老虎。
这头老虎非常凶猛,每天都需要大量的肉来喂养。
商人为了养活这头老虎,每天都要四处奔波,寻找食物。
有一天,他听说城外有一片草地上有很多野兽,于是他决定带着老虎去那里觅食。
商人带着老虎来到了那片草地,果然看到了很多野兽,他开始捕猎。
他每天朝早出发,晚上回来,捕获了很多野兽,喂养了老虎。
老虎也因此变得非常强壮,成了草原上的霸主。
然而,草原上的其他野兽也不甘示弱,它们开始联合起来,要和老虎分庭抗礼。
商人看到了野兽们的态势,开始担心起来。
他知道老虎再强壮,也难以对抗整个草原上的野兽。
于是,他决定将老虎卖给一个更强大的人。
商人带着老虎来到了一座城市,他找到了一位富有的人,希望将老虎卖给他。
这位富有的人看到了老虎的强壮和凶猛,非常喜欢,于是答应了商人的请求,买下了老虎。
商人心里很高兴,他觉得自己终于摆脱了这个麻烦。
然而,就在他准备离开的时候,这位富有的人又向他提出了一个条件,每天早上,他都要看到老虎在草地上奔跑。
商人感到很奇怪,但还是答应了他的要求。
第二天早上,商人带着老虎来到了草地上,让它自由奔跑。
这位富有的人看到了老虎在草地上奔跑,非常满意。
然而,当天晚上,商人又带着老虎回到了城市,卖给了另一个富有的人。
这位富有的人也向商人提出了同样的条件,商人又答应了。
于是,每天早上,商人都带着老虎来到草地上,让它自由奔跑。
然而,每天晚上,他又将老虎卖给了另一个富有的人。
这样的事情一直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有一天,这些富有的人们聚在一起,商量如何才能永远拥有这头老虎。
他们终于发现了商人的诡计,于是将他抓了起来,逼他交出了老虎。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朝三暮四并不是一种长久之计。
商人虽然通过这种方式赚了很多钱,但最终还是落得了一个下场。
所以,我们要懂得诚实守信,不要总是想着耍诡计,这样才能得到长久的利益。
朝三暮四典故
朝三暮四典故朝三暮四是一个成语,源于庄周《庄子·齐物论》。
这个故事本来的寓意是对管理与被管理者两种愚的巧妙讽刺,被嘲讽的后者因‘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贻笑大方’。
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朝三暮四典故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朝三暮四典故春秋时候,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人,非常喜爱猴子。
他在家里养了一大群猴儿,时间长了,渐渐能懂得猴子们的心意,猴子们也能理解主人的想法。
他尽量节省家中的用度,买可口的东西喂给这群猴子吃。
后来渐渐不支,养不起这么一大群猴子了,于是他便想限制它们的食量。
但又担心猴子们不听从,便骗它们说:"以后每天给你们的食物,早上是三枚栗子,晚上是四枚栗子,怎么样?"猴子们听了很生气,一个个跳了起来,吼叫不止。
养猴人便改口说:"那么早上给你们四枚,晚上给你们三枚,行不行?"猴子们听了都高兴起来,顺从地伏在了地上。
朝三暮四解释1.(古)实质不变,用改换眉目的方法使人上当。
2.(今)聪明的人善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后来比喻办事反复无常,经常变卦。
示例:①鲁迅《坟·灯下漫笔》: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
而且这规则是不像那样~的。
②南朝(梁)刘勰《灭惑论》:所谓~而喜怒交设者也。
③蔡东藩《民国演义》:似此重大问题,只隔一宿,偏已换了花样,~,令人莫测。
④元代乔梦符《山坡羊·冬日写怀》:~,昨非今是,痴儿不解荣枯事。
朝三暮四造句1.今天3月4号,别对女人讲三从四德,别对感情来朝三暮四,别妄想要三妻四妾;别对领导装低三下四,别对工作总推三阻四,只要不对生活“说三道四”,相信“不三不四”日,您一定爱情美好,工作快乐,人生幸福!2.他越来越给人一种反复无常的印象,主意太多,朝三暮四,往往不切实际。
3.他这个人朝三暮四,做起事来总是虎头蛇尾。
4.他向来厌恶反覆无常,做事绝对不会朝三暮四的。
5.做生意得讲信用,不可朝三暮四,出尔反尔。
寓言典故《朝三暮四》
寓言典故《朝三暮四》
宋国有个老头儿,很喜欢猴子,在家里养了一大群。
日子一长,他了解了猴子的性情,猴子也居然懂得了主人的心意。
老头儿愈发喜欢了,宁可让家里人饿着,也要让那些猴子吃饱。
不久,家里的粮食快要吃光了。
他想减少猴子的定量,又怕猴子们不肯答应,于是他先对猴子们说:从今天起,我给你们吃橡子,早上三升,晚上四升,够了吗?猴子乱蹦乱跳,表示不满。
老头儿又说:好吧好吧,给你们早上四升,晚上三升,总该满意了吧?猴子们听了都摇头晃脑地趴在地上,十分满意。
[教学内容]
量变与质变
[简要分析]
不仅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能够引起质变,而且事物在总体上数量不变,只是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故事中的老头正是利用了量变引起质变的第二种情形,不失时机地把朝三暮四、朝四暮三变换了一下,猴子的态度就前后大不一样了。
朝三暮四 成语故事
朝三暮四成语故事《朝三暮四成语故事》从前呀,有一个养猴子的人。
他家里养了好多好多猴子。
这养猴子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每天都得给猴子们准备吃的。
一开始,养猴人给每只猴子早上四颗橡子,晚上三颗橡子。
猴子们可生气啦,一个个上蹿下跳,吵吵闹闹的,觉得太少了,不满意这样的分配。
养猴人一看,这可不行啊,猴子们这么闹,自己也头疼。
于是,他就想了个办法。
他对猴子们说:“那这样吧,从明天开始,我早上给你们三颗橡子,晚上给你们四颗橡子。
”猴子们一听,这可太好了,一个个都高兴得不得了,觉得这回占了大便宜。
其实啊,橡子的总数根本就没有变,还是那么多。
只是早上少了一颗,晚上多了一颗。
可猴子们却被表面的变化给迷惑了,还以为自己得到的更多了呢。
咱们生活中也有像这些猴子一样的人,只看到眼前的一点点变化,就以为自己得到了好处,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
所以啊,我们可不能像这些猴子一样,被一些表面的东西给骗了,得学会看清事情的本质。
《朝三暮四成语故事》话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人特别喜欢猴子,就养了一大群猴子。
每天,他都要给猴子们分橡子吃。
一开始,他规定早上给每只猴子四颗橡子,晚上三颗。
可是猴子们不干啦,它们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嫌分得少。
这可把主人难住了,怎么办呢?主人眼珠子一转,有主意啦!他对猴子们说:“从今往后,早上三颗,晚上四颗,怎么样?”猴子们一听,居然都开心得不得了,觉得这回能多吃了。
咱们仔细想想,这橡子的总数有变化吗?没有啊!只是早晚的数量调换了一下。
猴子们太笨啦,只看到数量的先后不同,就以为不一样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像猴子那样,头脑简单,只看眼前,被别人随便一忽悠就上当。
我们得聪明点,多想想,别被那些表面的变化给骗喽,要真正弄清楚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
不然,可能会吃亏的哟!《朝三暮四成语故事》在一个小村庄里,有一个人,大家都叫他猴哥。
为啥呢?因为他养了一群猴子,对猴子那叫一个上心。
每天猴哥都得操心给猴子分吃的。
出自庄子的成语故事
出自庄子的成语故事以下是 6 条关于出自庄子的成语故事:1. 朝三暮四从前有个老头养了一群猴子,他跟猴子们说,早上给它们三个橡子,晚上给四个,猴子们都很生气。
后来他又说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猴子们就高兴了。
这是不是很可笑呀!就像有些商家,今天说这个优惠,明天又换个说法,不就是朝三暮四嘛!例子:你可别对我朝三暮四的,一会儿这样说一会儿那样说,让我怎么相信你呀!2. 望洋兴叹河伯呀,一直觉得自己很了不起,等他顺着水流来到了大海,才发现自己是那么渺小,只能对着大海望洋兴叹。
这就好像我们有时候觉得自己很厉害,等遇到真正的高手才知道差距呀!例子:看到他那么优秀的成绩,我只能望洋兴叹,自己还是要加倍努力呀!3. 庖丁解牛有个叫庖丁的厨师,他宰牛的技术那叫一个绝呀!他对牛的身体结构熟悉得不得了,宰起牛来轻松自如,就像在跳舞一样!这可不就是熟能生巧嘛!例子:他对那门技术已经到了庖丁解牛的地步,做起来游刃有余啊!4. 贻笑大方有个人总是自以为是,觉得自己什么都懂,结果在真正有学问的人面前闹了好多笑话,简直贻笑大方啊!这多尴尬呀!例子:你可别不懂装懂,不然到时候贻笑大方,多丢人呐!5. 邯郸学步燕国的一个少年呀,听说赵国邯郸人走路姿势特别好看,就去学,结果学了半天,自己原来怎么走路都忘了,最后只能爬着回去,哎呀呀,这多可悲呀!例子:你别老是学别人,小心最后邯郸学步,连自己的特点都弄丢了!6. 东施效颦西施那么美,生病了都让人觉得楚楚可怜,东施也想学着西施生病皱眉的样子,以为能变美,结果丑得让大家更笑话了!这就告诉我们呀,可不能盲目去模仿别人呀!例子:她明明不适合那种风格,还非要学别人,那不就是东施效颦嘛!我的观点是:这些出自庄子的成语故事都好有意思呀,充满了智慧和启示,能让我们明白很多道理呢!。
中国寓言《朝三暮四》故事原文
中国寓言《朝三暮四》故事原文(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中国寓言《朝三暮四》故事原文【导语】:朝三暮四宋国有一个狙(ju)公,十分喜爱猕猴。
成语故事朝三暮四
成语故事朝三暮四古代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相沿用的固定短语,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
成语的意思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
它结构紧密,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序,抽换或增减其中的成分。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内容,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到帮助!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内容,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到帮助!成语故事朝三暮四【拼音】:zhāo sān mù sì【解释】: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
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成语故事】:据说,这是记载在“庄子”里面的一则寓言故事。
宋朝有一个人在他家养了一大批的猴子,大家都叫他狙公。
狙公懂得猴子的心理,猴子也了解他的话,因此,他更加的疼爱这些能通人语的小动物,经常缩减家中的口粮,来满足猴子的食欲。
有一年,村子里闹了饥荒,狙公不得不缩减猴子的食粮,但他怕猴子们不高兴,就先和猴子们商量,他说:“从明天开始,我每天早上给你们三颗果子,晚上再给你们四颗,好吗?”猴子们听说他们的食粮减少,都咧嘴露牙的站了起来,表现出非常生气的样子。
狙公看了,马上就改口说:“这样好了,我每天早上给你们四颗,晚上再给你们三颗,够吃了吧!”猴子们听说早上己经从三颗变成了四颗,以为食粮已经增加了,都高兴的一起趴在地上,不再闹了。
以后的人就从这则的寓言说,狙公所说的话,加以引申,凡是见到有人反复不定,刚才说过的话不算数;或是做事的时候常变更,刚决定的事情,不一会儿又改变了,我们就说他是“朝三暮四”。
外篇【成语故事】:战国时候,宋国有个老人,很喜欢猴子,养了一大群,大家都称他狙公。
狙公能理解猴子的心理,猴子也懂得主人的话,相处得十分融洽。
猴子每天要吃上好多粮食,狙公宁愿省下家里的口粮,也要满足猴子的要求。
没有多久,家里的粮食不够吃了。
狙公想减少猴子的用粮,似又怕猴子们不听话,就先骗它们说:“以后给你们吃橡栗,早上三颗,晚上四颗,够吃了吗?”猴子们听说要減少粮良,都恼怒地乱蹦乱跳。
朝三暮四典故
朝三暮四典故典故宋国有一个狙(ju)公,十分喜爱猕猴。
为了观赏这种似人非人、富有灵性的动物,他专门喂养了一群猕猴。
狙公与猕猴相处久了,人猴之间的信息沟通就成了一种心领神会的交流。
不仅狙公可以从猕猴的一举一动和喜怒哀乐中看出这种动物的欲望,而且猕猴也能从狙公的表情、话音和行为举止中领会人的意图。
因为狙公养的猕猴太多,每天要消耗大量的瓜、菜和粮食,所以他必须节制家人的消费,把俭省下来的食物拿去给猕猴吃。
然而一个普通的家庭哪有财力物力满足一群猕猴对食物的长期需要呢?有一天,狙公发觉家里的存粮难以维持到新粮入库的'时候,因此意识到限制猕猴食量的必要性。
猕猴这种动物不像猪、羊、鸡、犬,吃不饱时仅仅只是哼哼叫叫,或者外出自由觅食。
对于猕猴,如果不提供良好的待遇,想让它们安分守己是办不到的。
它们会像一群顽皮的孩子,经常给人闹一些恶作剧。
既然没有条件让猕猴吃饱,又不能让它们肆意捣乱,狙公只好想主意去安抚它们。
狙公家所在的村子旁边,有一棵高大的栎(li)树。
每年夏天,栎树枝杈上长出的密密麻麻的长圆形树叶,早已把树冠装点得像一顶华盖。
这棵树下成了人们休息、纳凉的好地方。
一到秋天,栎树上结满了一种猕猴爱吃的球形坚果橡子。
在口粮不足的情况下,用橡子去给猕猴解馋充饥是个好办法。
于是狙公对猕猴说:“今后你们每天饭后,另外再吃一些橡子。
你们每天早上吃三粒,晚上吃四粒,这样够不够?”猕猴只弄懂了狙公前面说的一个“三”。
一个个立起身子,对着狙公叫喊发怒。
它们嫌狙公给的橡子太少。
狙公见猕猴不肯驯服,就换了一种方式说道:“既然你们嫌我给的橡子太少,那就改成每天早上给四粒,晚上给三粒,这样总够了吧?”猕猴把狙公前面说的一个“四”当成全天多得了橡子,所以马上安静下来,眨着眼睛,挠着腮帮,露出高兴的神态。
一群辨不清“朝三暮四”和“暮四朝三”孰多孰少的愚蠢的猕猴,恰似那些没有头脑、只会盲目计较的人的一面镜子。
不过,在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在复杂的客观世界面前,看问题必须摒除实同形异的假象的诱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朝三暮四
庄周①
宋有狙公者,爱狙②,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③公之心④。
损其家口⑤,充狙之欲⑥。
俄而匮焉⑦,将限⑧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⑨,先诳之曰⑩:"与若茅⑪,朝三而暮四⑫,足乎⑬?"众狙皆起而怒⑭。
俄而曰:"与若茅,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选自《庄子·齐物论》)
①庄周:(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年),名周,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北梁园区蒙墙寺村)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庄子祖上系出楚国公族,后因吴起变法楚国发生内乱,先人避夷宗之罪迁至宋国蒙地。
庄子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
庄子是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
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
代表作品为《庄子》以及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齐物论》是《庄子•内篇》的第二篇。
全篇由五个相对独立的故事连珠并列组成,故事与故事之间虽然没有表示关联的语句和段落,但内容上却有统一的主题思想贯穿着,而且在概括性和思想深度上逐步加深提高,呈现出一种似连非连、若断若续、前后贯通、首尾呼应的精巧结构。
“齐物”的意思是:一切事物归根到底都是相同的,没有什么差别,也没有是非、美丑、善恶、贵贱之分。
庄子认为万物都是浑然一体的,并且在不断向其对立面转化,因而没有区别。
需要说明的是,庄子的这种见解是抓住了事物的一个方面加以强调,具有片面性。
文章中有辩证的观点,也常常陷入形而上学观点之中。
但是,在他的论述中常常表现出深刻的思考和智慧。
文中涉及很多宇宙观方面和认识论方面的问题,对中国古代哲学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②狙(jū):猴子。
③得:懂得。
④心:心意。
⑤口:口粮。
⑥欲:欲望,要求。
⑦俄而:一会儿,不久。
匮:不够。
⑧限:减少。
⑨恐:恐怕。
驯(xùn):驯服,顺从,听从。
⑩诳(kuáng):欺骗,瞒哄。
⑪与:给。
若:人称代词,就是“你”、“你们”。
芧(xù):橡粟,一种粮食。
⑫朝:早上⑬足:够。
⑭众:所有的。
起而怒:一起生气起来。
怒:恼怒,生气。
【揭示道理】
这个故事本来的寓意是对管理与被管理者两种愚的巧妙讽刺,被嘲讽的后者因“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贻笑大方”;而看似得意的前者却仅为了解决眼前困境而惯使些“自欺欺人权宜缓兵之下策”,也自然终因非长久之计而实则遭怨。
现在,被引申为反复无常,用来谴责那些说话、办事经常变卦、不负责任的人。
【启示】
这则寓言告诫人们,要注重实际,防止被花言巧语所蒙骗,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清本质。
因为不论形式有多少种,本质只有一种。
【练习】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章中的意思
1.能解.狙之意解:
2.损.其家口损:
3.充.狙之欲充:
4.众狙皆伏.而喜伏:
二、养狙之人是怎样使猕猴们满意的呢?(用自己的话概括)
三、翻译下列句子
1.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
损其家口,充狙之欲。
2.与若茅,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
3.与若茅,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四、学习了本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文言小知识——多音字]
多音字,就是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也往往不同。
多音字有以下几种用法:1.读音有区别词性和词义的作用。
这种类型的多音字在文言文中叫做“破音异读”,约占到全部多音字的80%.对这类多音字,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读音加以辨析、记忆。
如“将”:jiāng(可作动词或副词等),动词可作“带领”解,副词可作“将要”解;jiàng(名词),作“将帅”或“大将”解;qiāng(动词),作“愿”“请求”讲,如“将子无怒”(请你别生气)。
2.使用情况不同,读音也不同,读音有区别用法的作用。
如“薄”:b áo,不厚的意思,一般单用,薄饼、薄纸;bó,一般用于合成词,薄礼、厚古薄今;bò,薄荷(专有名词)。
3.语体不同,读音不同,读音有区别语体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口语和书面语等。
如“给”:口语读gěi;书面语读
jǐ,给予、给养。
4.方言词汇的存在造成多音。
这类多音字比较少,仅限于部分地区。
如“忒”:tè,差忒(差错之意);tuī(方言),风忒大、房子忒小(忒:太)等。
5.文言文中的一些通假字延续使用到现在而形成了多音字,普通用法和人名地名等用法不同而造成多音等。
翻译及练习题答案:
1.朝三暮四
【翻译】宋国(今商丘)有一个养猕猴的老人,他很喜欢猕猴,养的猕猴成群,他能懂得猕猴们的心意,猕猴们懂得那个人的心意。
那位老人因此减少了他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猕猴们的欲望。
但是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将要限制猕猴们的食物,但又怕猕猴们生气不听从自己,就先骗猕猴们:“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这样够吗?”众多猕猴一听很生气,都跳了起来。
过了一会儿,他又说:“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足够吗?”猕猴们听后都很开心地趴下,都很高兴对那老人服服帖帖的了。
【练习】一、1.了解、理解2.损失、减少3.满足4.驯服、服服帖帖、趴下、二、答:原来早晨三粒芧晚上四颗芧,后来早晨四颗芧,晚上三颗芧。
总量没有变,只是调整了一下早晚的量。
三、1.他能懂得猕猴们的心意,猕猴们懂得那个人的心意。
那位老人因此减少了他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猕猴们的欲望.2.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这样够吗?”众多猕猴一听很生气,都跳了起来。
3.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足够吗?”猕猴们听后都很开心地趴下,都很高兴对那老人服服帖帖的了。
四、答:要善于透过事物表面现象看清本质,因为不论形式有多少种,本质只有一种。
或,看问题不要只停留在表面,应该看到其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