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主义学派、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

合集下载

货币主义学派、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

货币主义学派、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

现代货币主义学派一、学派代表人物领袖和奠基者:米尔顿.弗里德曼1912年生于纽约,其父母是俄罗斯犹太移民。

1932年大学毕业后进入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做研究生,1933年获芝加哥大学硕士学位,并受芝加哥大学聘请教授经济学理论。

1948年升任芝加哥大学大学经济学教授,直到1977年。

在这30年里他将芝加哥大学的经济系形塑成一个紧密而完整的经济学派,被称为“芝加哥学派”。

期间为国家经济研究局研究货币在商业周期的角色,这是他学术上的重大分水岭。

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曾经在1980、1988和1993年访问过中国。

他是极出色的演说家,能以最简单的语言表达最艰深的经济理论,能随时即席演说,极富说服力,“没多少人能与他说上两分钟”。

坚定信仰个人自由,深信自由市场是协调个人活动、实现共同富裕的最佳途径。

弗里德曼被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以他为核心的货币主义者在坚持经济自由主义的思想下,主张以控制货币数量的金融政策来消除通货膨胀,保证经济的正常发展。

二、现代货币主义的思想渊源1、传统的货币数量论思想的萌芽最早出现于古罗马时代。

核心论点:物价水平的高低和货币价值的大小是由一国的货币数量所决定的,物价水平与货币数量成正比变化,货币价值与货币数量成反比。

2、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说”(直接来源)MV=PT。

p为社会平均物价水平,M为货币数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T为社会总交易量。

货币流通速度由社会制度和习惯等因素决定,长期内相当稳定;在充分就业情况下,社会的商品和老物的总产量也是一个相当稳定的因素结论:在货币的流通速度和社会商品和劳务量不变的前提下,物价水平是随流通中的货币数量的变化而同正比例变动。

强调的是货币作为交易媒介在流通中的作用,即货币的支付职能3、20世纪30年代前后形成的早期芝加哥学派的经济理论芝加哥学派的主要特点:(1)继承货币数量说的传统,重视货币理论的研究;(2)主张经济自由主义,鼓吹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三、弗里德曼的基本理论观点1、货币数量的增长率同名义收入的增长率有着保持一致的关系。

总结:宏观经济学流派

总结:宏观经济学流派

供给学派的基本观点


产量的增长决定于生产要素的投入和生 产率的增长。 生产要素的变动取决于对各种要素的激 励机制。 降低税率能刺激供给,进而刺激经济增长。
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
减税。 削减社会福利支出。 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拉弗曲线(Laffer curve)

5、理性预期学派
新古典综合派的主导地位的动摇
• 理论上无法解释“滞胀”现象(1970年 代)
• 实践上没有解决“滞胀”的有效措施
• 原有的政策措施的缺点日益暴露
3、货币主义
代表人物:弗里德曼、布伦纳、安德森、罗宾斯、 沃尔特斯、莱德勒和帕金等。 理论特征: 反对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理论 全面恢复古典经济学的传统
货币主义的政策主张
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 反对凯恩斯主义者所实行的、根据情况 变化来制定和执行的“斟酌使用”性质的 货币政策。
极力主张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
4、供给学派
代表人物: – 拉弗、费尔德斯坦、巴雷、罗伯茨、 芒代尔、伊文斯和吉尔德等。 理论特征: – 否定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 – 肯定萨伊“供给创造需求”的定律。
货币学派的基本理论 (1)新货币数量论 (2)自然率假说(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 曲线)
传统的货币数量论
费雪的交易方程式 Py=MV 剑桥方程 M=kY=kPy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方程 M/P=L(y,r)=L1(y)+L2(r)
新货币数量论
凯恩斯只注意到利息率和收入对货币需 求的影响,忽略了财富对货币需求的影 响,也把财富的构成看得过于简单。 在吸收和修正凯恩斯灵活偏好论的基础 上,弗里德曼提出了新货币数量论。
新凯恩斯主义的政策主张

经济学理论的各个学派

经济学理论的各个学派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第二节经济学理论的各个学派经济学是关于分工与合作及英变化规律的科学。

人及人类社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涉及众多的变量因素,而且务个变量之间往往呈现出非线性的函数关系。

为了简化研究程序,经济学研究需要进行一些主观假设。

或者,把个别重要的主导变量提取出来进行独立分析。

根据主导变量的不同,站在不同的观察角度、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就区分为不同的经济学理论派别。

一、供给学派与需求学派“萨伊泄律”主张供给创造需求,认为生产、分配、交换只是手段,消费才是目的,生产引起了需求。

詹姆斯•穆勒说明了生产者是为求达到消费目的,形成对其他商品的需求才进行生产性的劳动,至于为何创造了“自己的需求” ?因为在商品的流通过程中,生产者的生产引起了对其他生产者的商品需求,整个经济体系也就达到循环,某一数量商品的供给也就带动了对相同数量商品的需求。

凯恩思主义认为是需求带动了供给,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左行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因此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以与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

事实上,在经济运行过程中,供给与需求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互为前提,相互促进、相互矛盾。

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经济条件下,供给与需求分别占主导作用,分别处于支配地位。

二、重商主义、重农主义与重实业主义究竟是什么领域在生产社会财富?不同的价值理论因英理论出发点不同可分为重商主义、重实业主义、重农主义。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重商主义者认为:只有可以实现为货币的东四才是财富;生产只是创造财富的先决条件,必须尽力鼓励和发展这个先决条件:流通领域(即商品变为货币的领域)是财富的直接源泉:金银即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除了开采金银矿藏之外,只有对外贸易才是货币财富的真正源泉,从而把财富和利润全部归结为流通过程的产物。

西方经济学流派

西方经济学流派

各经济学思想流派观点及评价(1)货币主义学派(Monetarism)又称“芝加哥学派”(Chicago school),反对凯恩斯主义的急先锋,其创始人及主要代表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1912-2006)1950年代就开始反对凯恩斯主义。

认为长期内存在“自然失业率”(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即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当劳动市场在竞争中达到均衡时,由技术水平、风俗习惯、资源数量等实际因素决定的固有的失业率,包括自愿失业(Voluntary unemployment)、摩擦性失业(frictional unemployment)和结构性失业(Structural unemployment)等。

自然失业率是保持零通货膨胀率的最低失业率,当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时,短期内由于货币幻觉,实际工资(Real wages)暂时下降,厂商扩大生产,增加就业,但长期内,由于“适应性预期”(Adaptive expectation),工人会要求提高名义工资(Nominal wage),引起实际工资和失业率回升,结果仅仅是通货膨胀(Inflation)。

弗里德曼还提出“恒常收入假说”(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 of consumption),认为消费者不是根据现期收入而是根据“恒常收入”来安排消费,因此短期内扩张性政策不可能刺激消费,再次否定了干预政策的有效性。

弗里德曼认为“唯有货币最要紧”,主张“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Single-rule policy of money),即每年根据实际国民收入的增长按某一固定比例增加货币供给,以稳定货币,稳定经济,根除滞胀。

而要稳定货币,就必须放弃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实行经济自由主义。

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布朗纳(K. Brunner)在《货币和货币政策的作用》一文中首次袋子使用“货币主义”一词。

现代经济学十大主流理论及基本观点

现代经济学十大主流理论及基本观点

现代经济学十大主流理论及基本观点经济学派,是为研究经济学的方便对具有相似学术主张和政策主张的一系列经济学说和经济学家进行的归总。

主流经济学是指一定时期和地理范围内,在各种相互竞争的经济学说中居于主导和支配地位的某种理论或学说。

其主导地位或者表现为它在经济学术界得到大多数经济学家认可和赞同,或者是作为官方做出经济决策和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石,或者二者兼而有之。

目前最为活跃的经济学派是新自由主义学派和凯恩斯学派,二者对政府干预的看法截然相反。

而国内比较流行的奥地利学派,并不处于现代主流经济学的位置。

当前,现代经济学的十大主流学派如下:一、新古典综合派(美国凯恩斯主义)1.理论背景新古典综合派是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经济学由对立转向共存和相互融合形成的学派。

新古典综合派的代表人物是萨缪尔森,在其著作《经济学》中把自己的理论体系命名为“新古典综合”,意在把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与凯恩斯经济理论综合在一起,组成一个集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和马歇尔微观经济学之大成的理论体系。

2.基本观点(1)“混合经济”的理论模型:“混合经济”在实质上就是国家干预的、以私人经济为基础的市场经济。

“混合经济”的特点就是以市场经济为主,通过价格机制来调节社会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

(2)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综合派通过建立宏观生产函数,指出可以通过调整资本数量和资本产出比率,使经济实现稳定增长。

(3)经济周期理论:新古典综合派的经济周期理论是“乘数-加速数”理论模型。

该模型是新古典综合派用动态过程分析方法建立起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波动的一个重要理论模型。

⑷通货膨胀和失业理论:新古典综合派为了解释通货膨胀与失业并存的经济现象,将菲利普斯曲线纳入其基本理论框架中。

根据菲利普斯曲线,通胀与失业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

二、新剑桥学派(英国凯恩斯主义)1.理论背景新剑桥学派是当代凯恩斯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代表人物有琼·罗宾逊、卡尔多、斯拉法、帕西内蒂、约翰·伊特维尔等人。

宏观经济学 货币主义 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

宏观经济学  货币主义 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

三、货币主义的政策建议和影响 (一) 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是无效的 1、没有相应的货币政策相配合,纯粹的财政政 策在刺激经济方面是无效的; 2、由于政府支出(或投资)往往是非生产性 的, 而私人投资一般是生产性的,因而 “挤出”发 生的结果往往会降低整个经济的增长能力。
总之,凯恩斯主义所主张的扩张性财政政 策无助于刺激经济增长、降低失业率,反而会 引起通货膨胀,降低国民经济增长。
40
30
20
10
0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00 01 01
第5章
货币主义、供给学派 货币主义、供给学派 和理性预期 和理性预期
第一节
新自由主义诞生的背景
20世纪 60年代西方国家的滞胀严重动 摇了新古典综合派的地位: 1、难以解释滞胀现象。 2、难以提出有效的政策措施。 3、长期的政府干预导致严重后 果。
弗里德曼:价格指数P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Y 发生变化时,所需要的货币数量M同比例变 化,故此M应该是P和Y的一次齐次式。则:
f ( λ P , rb , re , r P , ω , λ Y , u ) = λ f ( P , rb , re , r P , ω , Y , u )
约 定:
1 λ = P
P E` P` P E
AS`S ASS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AD y ` y* y` y
一、货币主义(货币学派)
货币主义是二十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一个经济学流 派,亦称货币学派,其创始人为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弗里德曼。 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 1912-2006) :经济学家 货币主义(亦称货币学派)创始人,芝加哥学派主要 代表之一。1932年在拉特格斯大学毕业,1933年获 芝加哥大学硕士学位。1935-1937年在美国自然资源 委员会工作,1941-1943年在美国财政部赋税研究署 工作。1946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同年去芝 加哥大学任教,1948年任该校教授。1977年退休后 去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任高级研究员。1967年任 美国经济学协会主席。1969-1971年任尼克松总统经 济顾问委员会委员。1976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金。

chaper7-货币主义、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

chaper7-货币主义、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

3、均衡产出(价格)的决定: 均衡产出(价格)的决定:
ytd =yts
预期误差(短期) 预期调整 理性预期
C
p2 p1 p0
p
LS
SS1(pe = p2 ) SS0(pe = p0 )
B
A
AD1(M1) ADO(M0)
yn
y1
y
四、基本结论:
1、能够预期到的货币供给的变化只改变 价格水平,对实际产量和就业没有影响; 2、未预期到的货币供给的变化对实际产 量和就业有影响。
图示:
需求冲击 工资粘性 工资粘性 p LS AS0 AS1 pn p1 p2 p3 AD1 y1 y2 yn AS2
AD0 y
四、政策结论: 政策结论:
从非充分就业均衡状态到充分就业均衡 状态是一个缓慢和痛苦的过程,所以用 政策来刺激从需求是必要的。
第五节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比较
五、政策含义: 政策含义:
系统性的货币政策无效,随机性的货币政策有害。 宏观经济政策要有效,必须具有欺骗性质。
你在一段时间中可以欺骗所有的人,你在长期中 可以欺骗一部分人,但你绝不可能在长时期中欺 骗所有的人。具有理性预期的人不会在长期中系
统性和持续性地犯认识上的错误,所以,宏观经 济政策是无效的。 全盘否定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
结束语
六、评价: 评价:
货币主义的思想曾一度在西方具有很大 的影响。 货币主义理论也使得货币政策受到了较 多的重视,使控制货币数量成为政策的 首要目标。 货币主义也使人们更加认识到市场的自 发作用。
第三节 供给学派
一、理论观点: 理论观点:
1、否定凯恩斯产量增长决定于生产要素投入和生产 率增长,生产要素的变动取决于对各种生 产要素的激励。 3、降低税率,特别是边际税率能刺激供 、 给。

《宏观经济学》第九章:货币主义、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

《宏观经济学》第九章:货币主义、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
第九章 货币主义、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 货币主义、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货币主义、供给学派和理 性预期学派这三大学派的基本观点和政策主张, 了解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关键概念: 货币主义 新货币数量论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 数 单一政策规则 适应性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附 加预期菲利普斯曲线 自然失业率 萨伊定律 税收 的供给效应 理性预期 卢卡斯批判
第二节 货币主义的观点与政策主张
一、货币主义与货币需求函数 货币主义把货币存量的变动看作解释名义国民收入变化的最为重要的因素。 但是,在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中,国民收入的波动主要是因为一些真实的扰 动(如投资的变动和消费的变动等)。在失业的情况下,货币被视为较不重要的 如投资的变动和消费的变动等) 因素。在出现流动性陷阱的极端情况时,货币供应的增加会被货币流通速度 的相反变化完全抵消,增加的货币数量会按不变的利率和收入水平完全被闲 置余款或投机余款所吸纳。 货币主义的货币数量分析的基础是货币需求理论。弗里德曼假设,对货币的 需求主要受到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第一,财富总量 第二,持有货币可以给持有人带来收益 第三,资产持有者的兴趣和爱好也会影响货币的需求 把弗里德曼重新表述的货币需求函数的简化形式写成:
三、理性预期学派的政策主张 第一,在理性预期学派中,划分长期和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既没有必要, 也没有依据,除非如上面所述的随机冲击有可能影响劳动力供求和商品供求, 从而扰乱经济,在一般情况下经济总是处于自然失业率水平。因此,即使出 现随机扰乱,也是暂时的。 第二,如果政府根据经济波动情况,使用货币政策手段对经济实施调控,举 例来说,当经济处于萧条状态时,失业率上升,政府为了把失业率控制在一 定水平之下,将使用扩张性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但是如果微观经济行为人 充分认识到政府的这种操作规则,因而对货币政策所导致的通货膨胀有充分 的预期,并且在自己的经济行为决策时充分考虑已经预期到的有关变量的变 动,这时货币政策就变得无效。 第三,货币政策的效果是中性的,财政政策也是中性的,这就是著名的“ 第三,货币政策的效果是中性的,财政政策也是中性的,这就是著名的“李 嘉图等价原理”。理性预期学派的另一位重要人物罗伯特·巴罗(R. Barro)认为, 嘉图等价原理”。理性预期学派的另一位重要人物罗伯特·巴罗(R. Barro)认为, 政府无论是选择通过减免税收还是通过赤字财政的方式来刺激经济,其结果 都是一样的。 第四,理性预期学派最重要的有关宏观经济政策的推断大概是著名的“ 第四,理性预期学派最重要的有关宏观经济政策的推断大概是著名的“卢卡 斯批判” 斯批判”了。

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

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

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主流经济学派:主要研究市场是如何运行的、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价值是如何决定的、如何有效率地在各种用途中配置既定的资源。

西方经济学主流派代表有:古典经济学、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理性预期学派)、心凯恩斯主义。

非主流经济学派:主要研究市场是如何产生的、非市场选择是如何运行的、市场是否是组织经济活动的唯一途径、不同于市场的选择是什么、非市场决策是如何进行的。

西方经济学非主流派代表有:制度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演进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奥地利学派、新奥地利学派、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英国新剑桥学派)、激进政治经济学(新马克思主义)、伦敦学派、弗莱堡学派、斯德哥尔摩学派(瑞典学派)。

一古典经济学定义:(1)凯恩斯将自己以前的西方经济学称作“古典经济学”;(2)西方经济学教科书将19世纪70年代“边际革命”开始到凯恩斯《通论》出版以前的西方经济学称为“古典经济学”。

假设:(1)理性人假设:经济体系中的当事人(消费者与生产商)都是理性的,他们的目标是追求效用最大化或利润最大化;他们具有稳定的预期,并且没有货币幻觉;(2)完全信息假设:经济当事人在签订合同、进行交易时都拥有关于市场条件、交易对象和价格的完全信息,因此供求双方不可能相互欺骗;(3)完全竞争假设:每个经济当事人都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他们的行为无法影响市场价格;(4)市场出清假设:价格具有完全弹性,不存在持续短缺或持续过剩。

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生产函数:()K N Af y ,= 其中,0'>=dNdy f ,但是0''<f 。

短期生产函数,技术与资本投入保持不变,劳动投入为唯一可变要素,且边际产出大于零并递减; 劳动需求满足:PW dN dy = 边际产出等于实际工资; 劳动供给:⎪⎭⎫ ⎝⎛=P W N N s s 劳动供给取决于实际工资,且实际工资变动的替代效应(实际工资上升,休闲的机会成本增加,因此减少休闲,增加劳动供给)大于其收入效应(实际工资上升,收入增加,对休闲的消费增加)供给曲线向上倾斜; 劳动市场均衡:⎪⎭⎫ ⎝⎛=⎪⎭⎫ ⎝⎛P W N P W N d s ; 货币数量论:交易方程式:PT MV =;现金余额方程式:kPy kY M ==。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复习题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复习题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复习题第一章导论一、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1、经济学的发展(1)经济学的产生:经济学以亚当·斯密1776年《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国富论》)的问世为开端“看不见的手”:实质:利益激励;经济人特性;自主、分散决策;完备的产权制度原理:当个体自私地追求个人利益时,他(她)好像为一只看不见的手所引导而去实现公众的最佳利益。

(2)古典经济学时代:以19世纪的萨伊、穆勒为代表萨伊在1803年出版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概论》;-约翰·穆勒1848年出版《政治经济学原理》萨伊定律:即供给能自动创造需求的定律。

认为物品的生产同时也提供了物品的购买手段,资本主义经济不会发生总需求不足(生产普遍过剩)的经济危机。

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当经济偏离均衡状态时,市场机制可以自动恢复到均衡,供给问题解决了,包括需求问题在内的诸多社会经济问题都能够自动地得到解决。

(3)新古典经济时代: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歇尔为代表新古典经济学的思想:供求力量决定价格的主观价值论。

认为商品和要素的价格决定于市场上的供求力量。

市场上的理性行为是,作为需求的消费者在寻求效用的最大满足,作为供给的生产者在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价格的变动则能使供求量调整到双方相等时的均衡状态,市场则因此能够得以出清,社会资源能够得到最合理的安排。

新古典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价格理论。

(4)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以凯恩斯1936年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通论》)为标志凯恩斯革命:凯恩斯1936年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通论》)有效需求:“看得见的手”:政府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来干预经济生活凯恩斯时代凯恩斯革命与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凯恩斯主义学派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和完善时期(新古典综合时代):萨缪尔森、R、哈德、A汉森等人的新古典综合学派,罗宾逊夫人、希克斯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萨缪尔森1948年出版《经济学》,将凯恩斯理论与新古典理论结合起来:认为现代经济是一个混合经济体系。

第11章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

第11章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

第11章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11.1 考点难点归纳11.1.1 提纲挈领新古典理论与凯恩斯经济学的大综合收入分配是经济研究中最重要的问题新凯恩斯主义学派工资价格刚性与市场不能自发出清货币主义学派自然率与新货币数量单一货币政策理性预期学派理性预期假说和宏观经济政策的无效过高的税率效果适得其反和强调减税用经济人假设进行政治学分析借鉴新古典的方法进行对制度的分析11.1.2 内容提要一、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概述1.流派的划分对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流派做出准确的划分是比较复杂的。

通常以基本的理论观点、分析方法和政策主张作为划分经济学流派的主要依据。

不过,学派的代表人物、师承关系以及地域范围也在一个流派的思想体系的形成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的划分可参见:本章提纲挈领。

2.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流派的渊源当代西方经济学是在不断的演进和分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19世纪90年代,马歇尔把约翰·缪勒的古典经济理论和边际学派等一些学派的供求论、效用论、生产费用论等理论进一步综合成一个新的体系,形成了西方经济学的正统——“新古典学派”。

然而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爆发,使得新古典学派所构造的以均衡价格为理论基础的,自由竞争能够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的信条不再令人信服。

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通论》,在理论、方法和政策三个方面都提出了有别于新古典学派的主张,新古典学派的主流地位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凯恩斯经济学成为西方经济学的新正统。

但是凯恩斯主义在一统天下几十年以后,遇到了它无法解释的“滞涨”现象,再加上一些西方国家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带来的严重的副作用也逐渐暴露出来,从而使得凯恩斯主义陷入了空前的危机。

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围绕凯恩斯主义所进行的讨论已经演变为各种流派,它们或者补充和发展凯恩斯经济学,或者对凯恩斯经济学持有异议,或者反对“凯恩斯革命”。

总之,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分为两大派:当代凯恩斯主义学派和当代自由主义学派。

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

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

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西方经济学理论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不断发展变化,并且衍生出许多具体的流派。

各流派都有各自的理论观点及政策主张,他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有一致、又有冲突。

如果将现代主要经济学流派主要分为两大类:国家干预主义的各流派和经济自由主义的各流派。

其中国家干预主义的主要流派有凯恩斯主义、新古典综合流派、新剑桥学派等;经济自由主义的主要流派有现代货币主义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等。

本系列主要讲老师在区别流派与学说等一系列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详细而风趣地讲解了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学派以及新制度学派等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

一、西方主要经济学流派1、重商主义学派:产生于15世纪,全盛于16、17世纪,瓦解于17世纪下半叶,基本观点:货币与对外贸易的重要性。

2、重农主义学派:重农学派是十八世纪50~70年代的法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学派。

它以自然秩序为最高信条,视农业为财富的唯一来源和社会一切收入的基础,认为保障财产权利和个人经济自由是社会繁荣的必要因素。

3、古典学派:古典学派的思想可以说是始于十八世纪Adam smith 的《国富论》,而终于1936年J.M.Keynes出版《就业、利息与货币的一般理论》之前。

主要思想: 1) 古典二分法,货币中性。

货币数量只会影响物价,不会影响实际的产出。

2) 价格机能会充分调整,使劳动市场、资本市场、商品市场供需平衡,因此经济达到充分就业水平。

(即存在垂直的供给曲线)3) 总需求隐含在货币数量学说中,AD曲线是一条双曲线。

4) 政策含义:对于短期的景气循环,政府最好不要干涉市场。

4、新古典学派(剑桥学派):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方经济学占统治地位的边际主义学派。

主要思想: 1) 以生产成本分析为中心的供给理论和以效用分析为中心的需求理论相结合。

2) 供给能自动创造需求,市场经济能够自动均衡。

3) 边际分析,局部均衡分析。

4) 政策含义:资本主义制度具有自动调节的机能,反对政府对市场的干预。

经济学说简介

经济学说简介

2. 信贷限额论(Credit rationing) 该观点认为,金融机构对企业贷款利率一般 都定得较低,低于市场出清水平,使得到 信贷资金的需求远远大于供给,以致银行 不得不采取信贷配给的办法,从而企业只 能获得有限的满足。 因这里存在着道德风险。利率也存在粘性。
新凯恩斯主义认为由于资本供给有限,导致 投资需求不足,以致市场久久不能清出, 这是经济周期的一个重要原因。
1. 经济周期预期决定说 ① 货币经济周期理论 • 其经济周期的理论基础:对当事人依据市 场上产品的价格变动情况,进行决策意向 的研究,从而构成的经济周期。 • 长期销售价格变动条件下,不会使当事人 决策意向有什么变化。暂时的价格变化, 会使当事人改变决策意向,使就业量发生 重大变化。从而出现经济周期。
② 麦特兹勒(Metzler,L.)的外推性预期理 论 • 经济变量的预期值不仅与其最近的过去值 相联系,而且与其最近的过去趋势相联系 ③ 卡甘(Cagan,P.1927~ )的适应性预期 理论
2. 理性预期概念的提出及其核心思想 • 经济学家把理性预期概念与新古典经济学 的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了理性预期学派。 • 理性预期:各经济主体在充分掌握可能获 得的有用信息(过去的和当前的)情况下, 按理性原则处理它们所形成的预期。 • 理性的方式:每个人都将有效地利用他所 获得的一切信息谋取效用最大化。 • 建立包括人们主观概率分布与支配系统的 真实客观分布一致性的模型是可能性的。
2. 货币主义的产生 货币主义的核心命题(卡尔· 布朗纳): ① 货币最重要,货币推动力是说明它是产量 和物价变化的最主要因素; ② 货币存量(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货币推 动力最可靠的测量标准; ③ 货币当局可以经济增长加以调节。
二.现代货币数量论

3 供应学派

3 供应学派
与之相应,宏观政策也应从刺激需求转向刺激供给, 其首要任务是降低财政赤字,平衡财政预算,并推行紧缩 性货币政策和刺激性财政政策,使费氏曲线下移到自然通 胀水平。
供给学派
•简要评价
从财政理论和政策角度构建起来的理论和政策 主张,丰富了新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体系。
其重视供给、关注储蓄和资本形成、重视给予 生产要素所有者刺激的理论,对改变战后形成的 重视需求忽视供给、鼓励消费而轻视储蓄投资、 忽视对劳动者和储蓄投资者刺激的理念有十分积 极的意义。
供给学派
第二节 主要理论观点 一、批评凯恩斯主义,主张恢复“萨伊定理”
(一)供给学派主张回到古典经济学的经济原则上,尤 其是“萨伊定理”。主要理由是:
凯主义颠倒了供求关系,是一种“需求自行创造供给”的理论。 只有萨伊的“供给自行创造需求”才是正确的理论。
(二)凯主义理论和政策主张造成大量失业,理由是:
2.减税应使人们乐于劳动而胜于休闲;乐于储蓄投资 而胜于消费。
第三节 主要政策主张及其理论依据
3.减税具有自行增加产量和就业,增加税收和 降低通胀的“急速效应”。
降低税率虽会减少税收,却刺激劳动、储蓄投资积 极性,产量随之增加,税基扩大。这可以弥补因税率下降 而减少的税收,使税收总量增加。
随政府收入增加,财政赤字也会减少,这又会降低通 胀率,因这使政府减少通过银行透支来弥补赤字的数量, 从而减少货币供应量。
供给学派
这与供给学派成员有关,其代表人物除经济学家 外,还有议员、记者、社会学家等。
其可分为激进供给学派与中间供给学派两支: –前者也称正统供给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
• 阿瑟·拉弗 • 裘德·万尼斯基 • 乔治·吉尔德 • R·蒙代尔等。 –后 者 也 称 温 和 的 供 给 学 派 , 主 要 代 表 人 物 是 马 丁·费尔德斯坦。

经济学派

经济学派

P2 P1
P0
C
ES (Pe=P0)
A
AD
AD’
y*
y
第五节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与新凯恩斯主义的分歧
一、两大流派的廓清: 二、两大流派在基本假设上的分歧 三、两大流派在解释经济波动方面的
分歧 四、两大流派在政策主张上的分歧
本 讲 结 束
第一节 三学派产生的背景
一、凯恩斯 主义的演化:
1、凯恩斯建立新的理论方向和理论体系 :
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在最著名的传世之作《就业、利息 和货币通论》中,否定了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市 场经济可以自动维持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的和谐均衡状况的理论 主张和信条,提出了一整套新颖的有效需求理论,并主张通过 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积极干预的办法,来消除大规模失业、走 出经济萧条。这些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被后来的经济学界认为 是对于以马歇尔,皮古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自由放任的主要 思想倾向和政策主张的“革命”。这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凯恩 斯革命”。
(2)现代货币数量论: 米尔顿-弗里德曼 认为货币象其他 商品一样(房屋、耐用品),应用消费 者选择理论来分析人们对货币的需求, 它同样受四类因素的影响:
M 1 dP f ( y, w; rm , rb , re , , u) P P dt
2、自然率假说: (自愿失业+摩擦失业)
(1)自然失业率=
第三节 理性预期学派
一、两个假说:
1、理性预期假说 (1)预期 (2)传统经济学对“预期”的观点 (3)理性预期 2、自然率假说
二、理性预期的基本观点:
1、全盘否定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

2、凯恩斯的经济理论是错误的。 有三点错误: A、不合乎理性预期 B、不能保证个人行为协调一致 C、 评价政策的成败时采用了武断 的衡量标准

经济学主流流派

经济学主流流派

西方经济学进展历史渊源前古典经济学时期:公元前4世纪——公元17世纪中期古典经济学时期:17世纪中期——19世纪60年代古典经济学:由亚当·斯密在1776年开辟新古典经济学时期:19世纪70年代——20世纪30年代新古典经济学今世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与流派时期:20世纪30年代以后凯恩斯革命: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20世纪50年代末新古典综合派(后凯恩斯主义主流学派):20世纪50年代末——20世纪70年代末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经济自由主义思潮):20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80年代末新凯恩斯主义(主流)与经济自由主义思潮并存的“新综合”时期: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西方经济学理论进展的“八次革命”亚当·斯密(1776年《国富论》):古典经济学(强调经济自由)边际革命(19世纪70年代):新古典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强调经济自由)凯恩斯革命(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强调国家干与)现代货币主义(20世纪50年代):现代货币主义(强调经济自由)斯拉法革命(20世纪60年代):(生产价格理论)理性预期学派(20世纪70年代):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强调经济自由)供给学派(20世纪70年代):供给学派(强调经济自由)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派(20世纪80年代):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派(强调经济自由)大体分类:国家干与主义思潮(凯恩斯主义要紧流派)新古典综合派(美国凯恩斯主义)新剑桥学派(英国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I(1960’):凯主义非均衡学派新凯恩斯主义II(1980’):凯主义主流经济学派经济自由主义思潮(反对凯恩斯的学派)现代货币主义学派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伦敦学派弗莱堡学派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派公共选择派非主流经济学派现代西方经济学进展的历史渊源:现代西方经济学一样指20世纪30年代以后流行于欧美国家和其他某些国家与地域的经济学说。

只是,这种经济学说并非是在20世纪才产生和显现的,而是从古代进展转变而来的。

西方经济学流派

西方经济学流派

西方经济学流派15世纪以来,伴随西方主要国家的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所形成的种种经济学理论流派。

每个理论流派在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政策主张上具有某些相同的特征。

这些理论流派主要有:1. 15-17世纪的重商主义。

它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初的理论考察,反映资本主义经济在突破封建经济体系和进行原始积累的时期对商业资本与流通领域等的研究。

当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国家政权的支持,特别是在对外贸易上需要借助国家政权来保护本国经济,因此该学派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

重商主义分为:①早期重商主义,又称“重金主义”、“货币差额论”。

②晚期重商主义,又称“重工主义”、“贸易差额论”。

2. 17世纪下半期至19世纪上半期的古典经济学,又称“古典政治经济学”、“古典学派”。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和对自由竞争的要求,该学派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国家干预,主张经济自由主义中发展起来。

古典经济学的创始者是英国经济学家配第(Petty,William,1623-1687)。

18世纪下半期,古典经济学有法国的重农学派,又称“重农主义”。

但从重商主义到重农学派,均未形成严密的、完整与成熟的理论体系。

古典经济学发展为严密、完整与成熟的理论体系,是18世纪下半期到19世纪初,以斯密(Smith,Adam,1723-1790)和李嘉图(Ricardo,David,1772-1823)为代表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以斯密和李嘉图为代表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之一。

此外,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还有法国的萨伊(Say,Jean-Baptiste,1767-1832),英国的马尔萨斯(Malthus,Thomas Robert,1766-1834)、詹姆斯·穆勒(Mill,James,1773-1836)及其子约翰·穆勒(Mill, John Stuart,1806-1873)等。

以詹姆斯·穆勒为代表的李嘉图学派以注释和解说李嘉图的观点为特征,试图维护李嘉图的学说,但庸俗化和歪曲了李嘉图的学说。

现代货币主义、供给、理性学派的主要理论和政策主张

现代货币主义、供给、理性学派的主要理论和政策主张
1)尽量减少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 用。2)政府的作用只是为私人经济活动提供一个稳定的可以 使人们充分了解的良好环境。
“温和的供给学派”的理论观点:反对凯恩斯主义的政策; 反对福利政策;强调增加储蓄、提高供给;赞成较少政府对
1)周期性经济波动理论。理解个人决策问题是理解经济周期 行为的出发点。2)理论预期学派的实际经济周期性理论。技 术进步值提高,使投资和收入也相应的增加
政策主张
经济政策主张:①“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把控制货币供 应量作为唯一的政策工具,由政府公开宣布把货币供应量的 年增长率长期固定在预计的经济增长率基本一致的水平。② “收入指数化”方案:认为应该将工资、政府债券收益和其 他收入同生活费用紧密联系起来,并根据物价指数的变化而 调整。 ③实行浮动汇率制:浮动汇率的自动调节机制维持国际贸易 和国际收支的均衡,减轻国际收支失衡对国内经济的不利影 响。
“激进的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主要有:(1)大幅度地和持续 地削减个人所得税和企业税,以刺激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并 增强储蓄和投资的引诱力。(2)采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对紧缩的货币政策,使 货币供给量的增长和长期的经济增长潜力相适应,从而恢复 某种形式的金本位制。(3)减少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特别 是要改变国家干预的方向和内容,主张更多地通过减税实行 “供给管理”,更多地依靠市场的力量自动调节经济。(4)缩 小政府开支,大规模缩减福利开支,提高私人投资的能力。 上述这些政策主张中,减税是最重要的经济政策。 “温和的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主要有:(1)减少不必要的 开支 (2)改革税收体制 (3)采取有节制并可预期的货币 供给政策 (4)废除束缚生产的制度 (5)有选择的适度的 减税
“激进的供给学派”——税收、收益和“拉弗曲线”:为了 说明税率和税收之间的关系以及减税在刺激经济增长中的作 用,“激进的供给学派”的理论家拉弗提出了著名的“拉弗 曲线”。 阿瑟·拉弗和其他“激进的供给学派”的经济学家还从理论 上考察了税率与劳动供求以及与资本形成之间的关系,建立 了所谓的劳动、资本“楔子”模型,试图说明改变税率对于 劳动需求函数和资本形成的影响。“激进的供给学派”的劳 动、资本“楔子”模型旨在从理论上论证减税同劳动、资本 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证实减税具有增加劳动就 业、鼓励资本供给、增强听众引诱力的积极效应,从而为他 们的经济政策主张提供理论依据。

经济学的主要流派及观点

经济学的主要流派及观点

经济学的主要流派及观点一、国家干与主义⒈新古典综合派(美国凯恩斯主义)大体观点:⑴“混合经济”的理论模型:“混合经济”在实质上就是国家干与的、以私人经济为基础的市场经济。

“混合经济”的特点就是以市场经济为主,通过价钱机制来调节社会的生产,互换,分派和消费;同时,政府必需按照市场情况,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节和干与经济生活,熨平经济波动,保证经济的均衡增加。

⑵经济增加理论:主要模型是“哈罗德-多马”模型。

按照“哈罗德-多马”模型,经济社会常常处于停滞或高涨状态,不可能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增加。

而新古典综合派通过成立宏观生产函数,指出可以通过调整资本数量和资本产出比率,使经济实现稳定增加。

⑶经济周期理论:新古典综合派的经济周期理论是“乘数-加速数”理论模型。

该模型是新古典综合派用动态进程分析方式成立起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波动的一个重要理论模型。

其特点在于,把凯恩斯的“乘数理论”和其他人提出来的“加速数原理”结合起来,通过对政府支出,个人消费和私人投资等主要经济变量彼此关系的分析,来讲明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和幅度。

⑷通货膨胀和失业理论:新古典综合派为了解释通货膨胀与失业并存的经济现象,将菲利普斯曲线纳入其大体理论框架中。

按照菲利普斯曲线,通胀与失业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

按照新古典综合派的观点,对菲利普斯曲线的分析有助于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在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做出选择,取得二者之间的平衡。

⒉新剑桥学派(英国凯恩斯主义)大体观点:⑴与新古典综合派的不合:新剑桥学派的方式论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坚持抛弃均衡概念,树立历史的时间观念;二是强调社会制度和阶级分析的方式。

在经济分析的理论前提方面,新剑桥学派与新古典综合派的主要不合反映在两个问题上,即如何看待“萨伊定律”和如何熟悉投资与储蓄之间的关系。

⑵经济增加理论:新剑桥学派的经济增加模型是在哈罗德-多马经济增加模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最重要的特点是把经济增加同收入分派问题结合起来考察,一方面论述如何通过收入分派的转变来实现经济的稳定增加,另一方面说明在经济增加进程中收入分派的转变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货币主义学派一、学派代表人物领袖和奠基者:米尔顿.弗里德曼1912年生于纽约,其父母是俄罗斯犹太移民。

1932年大学毕业后进入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做研究生,1933年获芝加哥大学硕士学位,并受芝加哥大学聘请教授经济学理论。

1948年升任芝加哥大学大学经济学教授,直到1977年。

在这30年里他将芝加哥大学的经济系形塑成一个紧密而完整的经济学派,被称为“芝加哥学派”。

期间为国家经济研究局研究货币在商业周期的角色,这是他学术上的重大分水岭。

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曾经在1980、1988和1993年访问过中国。

他是极出色的演说家,能以最简单的语言表达最艰深的经济理论,能随时即席演说,极富说服力,“没多少人能与他说上两分钟”。

坚定信仰个人自由,深信自由市场是协调个人活动、实现共同富裕的最佳途径。

弗里德曼被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以他为核心的货币主义者在坚持经济自由主义的思想下,主张以控制货币数量的金融政策来消除通货膨胀,保证经济的正常发展。

二、现代货币主义的思想渊源1、传统的货币数量论思想的萌芽最早出现于古罗马时代。

核心论点:物价水平的高低和货币价值的大小是由一国的货币数量所决定的,物价水平与货币数量成正比变化,货币价值与货币数量成反比。

2、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说”(直接来源)MV=PT。

p为社会平均物价水平,M为货币数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T为社会总交易量。

货币流通速度由社会制度和习惯等因素决定,长期内相当稳定;在充分就业情况下,社会的商品和老物的总产量也是一个相当稳定的因素结论:在货币的流通速度和社会商品和劳务量不变的前提下,物价水平是随流通中的货币数量的变化而同正比例变动。

强调的是货币作为交易媒介在流通中的作用,即货币的支付职能3、20世纪30年代前后形成的早期芝加哥学派的经济理论芝加哥学派的主要特点:(1)继承货币数量说的传统,重视货币理论的研究;(2)主张经济自由主义,鼓吹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三、弗里德曼的基本理论观点1、货币数量的增长率同名义收入的增长率有着保持一致的关系。

2、货币数量的增长变化对收入发生影响作用需要一段时间。

3、货币数量变化只在短期内影响产量。

4、通货膨胀随时随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

5、货币数量的变化并不会直接影响收入,他最先影响的是人们的资产选择行为。

6、货币数量和利率之间步调不一致的变化关系表明,利率不是制定货币政策的好向导。

货币数量增长加速时,起初会降低利率,但是,由于它使人们的增加开支,刺激了价格的上涨,引起了借贷需求的增加,又会促使利率上升。

7、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重要的是控制货币数量,并且让货币数量在一定时期内按某种规则稳定的增长。

弗雷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货币需求函数)Md/P=f(Y、W、Rm、Rb、Re、(1/P) ×(dp/dt)、U)Md为个人财富持有者保存的货币量(名义货币量);P为平均物价水平;Md/P为持有者手中的货币能支配的实物量(实际货币需求量);Y表示总财富,恒久收入,多年国民收入的均值;W非人力财富占总财富的比值;Rm是货币的名义报酬率;Rb是预期固定收益的报酬率;Re是非固定收益的报酬率;1/P*dp/dt是物价变动率;U表示人们对货币的主观偏好和兴趣。

Y和W是收入变化因素;Rm、Rb、Re和1/P*dp/dt是持币机会成本因素;U是持币效用因素。

突出强调货币需求函数是稳定的函数,在于尽可能缩小货币流通速度发生变化的可能性及其对产量和物价可能产生的影响,以便在货币供给量与名义国民收入之间建立起一种确定的可以作出理论预测的因果关系引起名义国民收入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货币当局决定的货币供给量的变化。

假如货币供给量的变化会引起货币流通速度的反方向变化,那么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对于物价和产量会发生什么影响,将是不确定的、无法预测的出版的《1867~1960年美国货币史》中估算出两个经验数据。

其一是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为-0.15,认为利率的变化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另一个数据是货币的收入弹性为1.8,这就意味着从长期趋势来看,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将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而有递减的趋势弗里德曼在1956年《货币数量论之重申》中提出了现代货币数量论,提倡经济自由和货币杠杆作用的发挥。

他认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受三方面的影响,即收入和财富的变化、持币的机会成本、持币带来的效用货币主义的核心命题是货币在经济活动中最重要,主张货币发行增长率要保持一个不变的速度,让经济中的个体对通货膨胀有充分的预期,这种货币导向机制被称为“弗里德曼规则”四、“现代货币主义”的经济政策总结1:“现代货币主义”的经济政策以现代货币数量论为理论基础;反对国家过多干预经济;认为经济自由是经济政策主张的基调。

总结2:弗里德曼把正确的货币政策归结为三点:第一,货币政策能够防止货币本身成为经济混乱的主要根源。

第二,货币政策能够给经济运行和发展提供一个比较稳定的背景。

第三,货币政策能够有助于抵消经济体系中其他原因引起的比较重要的干扰。

具体政策:三点1、“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把控制货币供应量作为唯一的政策工具,由政府公开宣布把货币供应量的年增长率长期固定在同预计的经济增长率基本一致的水平,以避免经济波动和通货膨胀。

2、“收入指数化”方案:应该将工资、政府债券收益和其他收入同生活费用紧密联系起来,使他们能够根据物价指数的变化而调整。

3、实行浮动汇率制:浮动汇率制是一种自动调节机制,它有助于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均衡的自动维持,能减轻国际收支失衡对国内经济的不利影响。

五、简要评论积极意义对传统的货币数量理论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分析了货币数量对经济的影响和传递机制。

消极意义▪提出的经济政策在某些方面一时奏效,但并没有能够消除经济中的通货膨胀和失业,反而导致了1980-1981年大部分西方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和失业增加现象,被称为“货币主义的失败“供给学派一、学派代表人物(1)罗伯特·蒙代尔(Robert Mundell)供给学派的先驱者加拿大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罗伯特·蒙代尔。

1932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24岁时获麻省理工学院哲学博士学位。

蒙代尔先后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研究部门、世界银行、欧共体(欧盟前身)的货币委员会、联邦储备委员会、美国财政部、加拿大政府工作,1974年至今一直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

因提出了“区域货币理论”,提倡欧洲货币统一而被称为“欧元之父”。

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奠基人。

蒙代尔教授对经济学的伟大贡献,一是有关开放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稳定政策的理论——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二是最优货币区域理论。

蒙代尔教授敏锐地观察到,在一个开放的经济体系中,一国的货币主权和财政政策效果更多的受到外部世界的制约,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下降。

经济学越来越难以对经济前景进行预测,传统的宏观和微观经济学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面临新的挑战。

1971年4月,罗伯特·蒙代尔对美国政府通过增加税收、抑制通货膨胀但同时放松货币供给量的做法提出了批评,主张在紧缩货币供给量以抑制通货膨胀的同时,通过减税,增加对投资的刺激来促进经济增长。

认为减税后,政府的税收量未必会减少。

即减税不一定增加政府的预算赤字。

这种观点实际上是供给学派的基本经济思想。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罗伯特·蒙特尔被美国的报刊称为“供给学派的先驱者”。

由于蒙特尔在有些方面接受凯恩斯主义,他没有成为供给学派引人注目的主要代表人物。

但他在1999年因为货币理论方面的贡献,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而供给学派的其他重要人物,则没有一个获得此奖项。

其他主要代表人物有:保罗·克雷格·罗伯茨(Paul Craig Roberts),其主要著作有《供给学派的革命》(1984年,这是一部在美国学术界颇有影响,系统论述供应学派的经济理论和实践的著作)、《凯恩斯模型的破产》(1984年)等;迈克尔·K·埃文斯(Michael E.Evans),其主要著作有《凯恩斯主义计量经济的破产》(1980年)、《供给学派的真理》(1983年)等;阿瑟·拉弗(Arther ffer,1941年出生),其主要著作有《税率、生产要素之运用以及市场生产》(1981年)、《政府的苛捐杂税与税收不足》(1984年);其他还有《华尔街日报》的副主编和社论撰稿人丘德·万尼斯基(Judd Wanniski,1936)、乔治·吉尔德(George Gilder,主要著作有《财富与贫困》,1980年)、布鲁斯·巴特利特(BruceBartler)和蒂莫西·罗斯(Timothy Roth,主要著作有《供给学派解》,1984年)、哈佛大学教授、曾任里根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的马丁·费尔德斯坦(Martin S. Feldstein,1939)。

二、思想渊源供给学派经济学“不过是穿上现代服装的古典经济学”(《经济影响》,1982年第2期)。

不仅局外人这样认为,就是供给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也这样承认。

例如乔治·吉尔德认为,“自从斯密为供应学派经济学赢得首次胜利以后的两个世纪中,需求派经济学接二连三获胜”(吉尔德:财富与贫困,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吉尔德等供给学派成员竭力呼吁抛弃凯恩斯主义,重新返回到“古典经济学”。

“古典经济学”认为,市场机制能够自动使经济趋于充分就业均衡。

如果经济经常偏离充分就业均衡状态,一定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最低工资法)或私人垄断(工会)妨碍了市场机制的作用。

“古典经济学”建立在“萨伊定律”基础之上。

萨伊认为,供给会创造出对自己的需求,生产决定消费,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应该放在生产和供应上。

“所以一个好的政府以刺激生产为目的,而一个坏的政府则鼓励消费”。

供给学派接受了萨伊定律,直接吸收了“古典经济学”关于刺激储蓄与投资、提高生产率等强调供给的基本经济思想。

乔治·吉尔德曾这样说过:“萨伊定律,它的各种变化,是供应学派理论的基本规则……萨伊定律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把注意力集中在供应、刺激(工作、储蓄)的能力或资本的投资方面。

它使经济学家们首先关心各个生产音的动机和刺激,使他们从专心于分配和需求转过来,并再次(将注意力)集中于生产手段。

”事物的发展总是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进行的,西方经济思想的发展同样如此。

凯恩斯主义是对新古典经济理论的否定,而供给学派则来了一个“否定之否定”,即对凯恩斯主义的否定。

这一否定在内容上绝不是对萨伊定律简单的复归。

萨伊处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他主张完全的自由竞争,反对任何性质和形式的国家调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