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语文教学中的保守主义思潮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思潮影响
标题: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思潮影响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文学思潮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深远影响。
通过对不同文学思潮的梳理,分析其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等方面的变革,以期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引言文学思潮是文学发展的风向标,它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文学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中学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受到文学思潮的影响。
因此,深入探讨文学思潮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意义重大。
二、文学思潮对教学内容的影响1.古典主义文学思潮:强调文学的规范性和严谨性,注重对古典文学作品的传承和解读,为中学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古典文学资源。
2.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强调文学的创新性和多元性,注重对现代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为中学语文教学提供了多元化的教学内容。
3.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强调文学的解构性和反思性,注重对文学作品中的深层意义和价值进行挖掘和反思,为中学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视角和方法。
三、文学思潮对教学方法的影响1.传统教学方法:注重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接受,强调知识的灌输和记忆。
2.现代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课堂辩论等。
3.多元教学方法: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结合不同文学思潮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四、文学思潮对教学理念的影响1.人文主义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人文素养。
2.素质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
3.创新教育理念:强调教育的创新性和开放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探索未知领域。
五、结论与建议文学思潮对中学语文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都发生了变革。
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满足学生的需求,我们建议:1.加强文学思潮的研究:深入了解各种文学思潮的特点和影响,以便更好地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分析
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分析文化保守主义作为当代中国各种社会思潮中的一种,本身有着自强不息、仁义礼智信、和谐统一等积极内涵,同时伴随封建主义、迷信、否定主流意识形态等消极因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健康发展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导文化保守主义,批判其糟粕,汲取其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充分发挥文化保守主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的积极意义。
标签: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与理论相生相成,同时还与其他各种社会思潮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动力是改革开放,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领域也随之呈现各种思潮并存发展的局面。
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在这个重大转折时期的契机中异军突起,成为文化思想界一个引人注目的思想和文化流派。
国学热、读经热让人们在重温、赞叹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时,也在进一步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
一种思潮或者说思想体系,往往不是完美无缺的,文化保守主义也一样。
文化保守主义在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进一步提出了以儒学革新政治,甚至提出“儒化中国”主张,挑战着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
此种极端取向十分不利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整合功能的发挥形成阻力。
因此,如何使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进一步发挥它的深厚基础和民族性根基作用,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让文化保守主义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健康发展,是我们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理论与现实问题。
一、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传统文化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为举世瞩目的发展进步之路,在于这条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要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特色,就要更加紧贴时代旋律,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紧贴时代脉搏、顺应时代潮流、吸纳时代精华,尤其要赋予其中华民族鲜明的民族特色,也就是要不断地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保守主义文学思潮中的学衡派
认为中国古代某个时段的某种文体具有
不可企及的风格 , 是现代中国人应该竭 力模仿的典范 。 从哲学基础看,文学保 守主义似乎比激进主 义有更健全合理的 理由, 但事实上这一问题牵涉更为复杂 的各个方面, 诸如对中西文化、文学价 值的评估、对文学本质的看法等 。 对它 的评价必须还原到历史语境中。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 学衡派一直 与林纾和甲寅派一起被视为开历史倒车 的“ 复古派” 。而实际 , 上 学衡派与林纾 等老牌守旧人物有着重要的不同。林纾 是一个热忱的卫道者, 他是纯然站在传
j \
~
倾向。在 2世纪中国 0 历史上, 保守主义 主 要是从文化的意义上来说的,文学上 的 保守主义只是作为文化保守主义的一
得保守和 单一 , 与社会的发展不相合拍。 如学衡派在全面维护传统文化的同时, 写了不少文章来对文学领域的反传统( 即
笼统地反对旧文学) 倾向进行批驳。他 的 们中 有的 提出 “ 文学无新旧 之异” ,因此 “ 新文学一名词根本不能 成立, 应在 废置
个次要部分而存在, 它与文化紧密相关。
在中国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新文学发展的历程中,文化保守 主义一直是作为文化激进主义的反对力
量而存在的。 文化激进主 义是以 1 世纪 9 末引人中国的进化论为哲学基础的, 激
进主义者创造性地把进化论 自 然观运用
之列” 有的提出 “ ; 革命者,以新代旧、
以 此易彼之谓” 而文学的发展只是 “ , 文
存在的根据。这说明学衡派不理解文学
革命爆发和新文学出现的必要性和历史
必然性,走向了根本否定文学革命和新 文学的另一极端 , 这应该说是一种偏颇。
学衡派与新文学阵营论争的一个焦 点是文白之争。学衡派是极力维护文言 的, 其主要基于以下理由:一) 话的出 ( 白 现是由于文学体裁(、 ,说、戏曲) 增加而 J 的
对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哲学思考
对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哲学思考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号召,表明我们党和国家已经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战略着眼点。
一个民族的复兴,必须以文化的复兴为支撑;而文化的复兴,又必然以鲜明的民族性为表征。
一、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确证回眸近代以来的中国文化思潮,自始至终一以贯之的是文化激进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的对峙颉颃、交错迭代、争持消涨,不管是有序的激进,还是有效的保守,都既在不断疏离传统,又在不断洄游;既重创造,又重守成;既有现代化情结和历史挫折感交织的情绪,又有对民族和传承的温情和敬意。
激进与保守就犹如一对相依相伴的孪生子,彰显着中国文化自我变革与自我认同的精神面貌。
文化激进主义,顾名思义,即是指激烈的反传统文化,或是在一种焦虑、急躁心态支配下的激进改革和暴力革命,或是对先贤和古典时代的深刻疑虑,以及重新阐释历史的强烈冲动。
文化激进主义的生成是近代中国变革运动演化的产物,如果追根疏源,它应该端起于晚清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思潮,“中体西用”本是当时为了维护中国传统文化而生,然而诛心而论,“中体西用”的语中深意与其说是守中学而暂权变,毋宁说实为开西学而创新局,直接导致几千年来讲究“体用不二”的儒学威权沦丧。
随着变革的日趋激烈,维新派知识分子索性突破了这层樊篱,反孔之说日盛,至五四运动时,以“打倒孔家店”为口号的全盘否定儒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激烈态度蔚然成风,陈独秀、鲁迅、胡适争相鼓吹,自由与科学成为文化激进主义的口号,彻底决裂于传统成为时尚。
在风云激荡的20世纪中国,西方文明的涌入、中国保守势力的顽固、现代化进程的迟滞、政治运动的连绵,构成了滋生文化激进主义的深厚土壤,至文革,至改革开放,至今,我们一直可以听到文化激进主义的主题一再重现和回响。
对于文化保守主义的定义,论者的观点不尽相同,北京大学欧阳哲生教授对文化保守主义作了如下界定:坚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承接新文化的主体,肯定中国文化历史所蕴含的智慧和价值意义;强调科学与人生价值的分列,崇尚心力、伦理道德、人文精神对调节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的作用;怀疑乃至排斥现代西方的物质文明,强调传统的以群体而非个人为本位的价值取向;在中国物质文明处于落后的状态时,主张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出道德至上、人格至尊的精神。
当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对高校学生思想的影响
当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对高校学生思想的影响社会思潮属于社会意识层面,是社会生活的“晴雨表”。
它通过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影响人们的生活观念和行为方式,达到对社会存在的调控、改造和导向作用。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很容易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和冲击。
消极的社会思潮可以扰乱人们思想,破坏社会安定,给社会带来不良的影响,进步的社会思潮则能增强思想凝聚力,引导社会进步,推动社会发展。
文化保守主义是指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的主张立足于中国本土文化、中国儒家传统文化,有选择地吸纳外来文化以适应时代需要的思想倾向或思想派别。
作为当代主要社会思潮之一,文化保守主义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其对高校学生思想影响如何,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我们试图通过真实的了解文化保守主义对高校学生思想影响现状,适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弘扬积极影响,化解和抵御负面影响,将高校学生思想引导到马克思主义思想正确轨道上来,这既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发展,更有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兴起及其思想内核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有着不同于西方的背景,它的出现是中西文化“双重”危机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反映,是部分分子对中国文化出路的选择。
文化保守主义在中国由来已久。
它始于明清之际的“西学中源”、清末的“中体西用”,又经历了“五四”时期的“东方文化优越论”、20世纪30年代的“本位文化建设论”,到20世纪80-90年代以后出现了“文化热”、“国学热”,文化保守主义在中国重新崛起,甚至有些人在国学研究中公然扛起了文化保守主义的大旗。
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通过反思20世纪80年代的“全盘西化”、“新启蒙”、激进的反传统和民族虚无主义思潮,进而反省自“五四”以来的整个近现代史。
其反思中具有一种回归传统的倾向,试图凭借自认的在传统文化上的正当性与延续性,借助于“弘扬传统文化”的方略和海外的“文化寻根”热潮,力主儒学复兴。
浅析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
浅析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作者:李世彩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7年第49期摘要:文化保守主义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新世纪以来成为我国非常关注的文化派别和社会思想潮流。
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对当今社会文化既有其积极一面,也有一些负面影响。
我们应该用客观的、全面的唯物史观来看待当代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使其成为有益的力量,服务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关键词:文化保守主义;社会思潮;积极意义;消极影响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9-0232-02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的文化保守主义,近年来已成为文化思想界一个引人瞩目的思潮和文化流派。
在复兴中国的道路上,悠久的中国历史文化,精糟并存,其将成为现当代文化的良方还是羁绊?在商品经济全球化的大冲击中,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在对现代化社会的进步给予肯定的同时,还提出了“儒化”的观点,引起了社会上某些思想混乱,这对文化保守主义的未来发展是不利的。
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对待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使其健康良性发展已经成为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现实性问题了。
一、当今文化保守主义兴起的基本原因任何一种文化思潮,它的产生都有着深厚的背景,中国现当代的文化保守主义也是如此。
(一)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当前,全球经济迅速发展,开放深化的当今世界,哪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置身度外。
文化保守主义在我国的泛起,与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1.经济的全球化促使文化出现了多元化的现象。
随着世界的高度开放,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在此过程中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思想文化与意识形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使我国的民族文化思想出现了多元化。
2.“文明冲突”论的刺激。
一些西方学者的中国文化威胁论,给中国文化在世界上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使中国文人对国外的文化产生了抵触情绪,掀起了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保护国学、实现文化复兴的思想态势。
3.西方后现代主义的传入。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点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点教育理论是指对于教育活动的探讨和研究,它主要包括理论的基本概念、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和教育实践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来综合介绍教育理论的知识点。
一、教育的概念和目标教育是指社会对人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和教育的过程,它的目标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提高个体的智力、道德、文化和身体等方面的素质。
二、教育的类型1. 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传统教育侧重于传承和继承,强调知识传授和道德教化;现代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力。
2. 形式教育与非形式教育:形式教育指在正式的学校或机构进行的教育;非形式教育指在社会各个方面进行的教育,如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
3. 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基础教育是指对学生进行基本知识和技能教育的阶段;高等教育是在基础教育后提供更加专业和深度的知识教育。
三、教育理论思潮1. 保守主义教育思潮:强调传统和规范,注重礼仪、纪律和权威。
2. 进步主义教育思潮:强调个体发展和人的自由,注重启发式教学和学生的主动参与。
3. 社会重建主义教育思潮:强调教育对社会进行改革和重建,注重批判性思维和社会批判意识。
四、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授知识和技能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被动接受。
2. 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内协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 问题导向学习: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4. 情境教学: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学习,促进知识与实际结合。
五、教育评价与质量保障1. 标准化评价:通过标准化考试对学生进行评价,衡量学生的学习成绩。
2. 综合评价: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发展、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评价。
3. 教育质量保障:包括师资力量、教学设施、教学资源等多个方面的保障,确保教育质量的稳定和提高。
六、教育改革与实践1. 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论语文教学中的保守主义思潮
论语文教学中的保守主义思潮近来读了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副主任、语文特级教师严华银先生《让语文安静》[1]《也是说的“人文性”》[2]等一系列文章,感触很多。
伴随着语文新课标的深入推广,语文课的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语文课改的核心就是将语文从所谓刻板的繁琐的工具式训练中解放出来,将其引导至人文性的广阔天地;同时突出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激发学生多元、广泛的阅读兴趣和写作爱好,实现全面素质与健全人格的养成。
由此,传统语文教学中长期形成的一些习惯和模式遭遇了“断然”的质疑和否定。
“态度、情感、价值”超越了语法和修辞,大文化超越了文本,“用教材教”也替代了“教教材”。
面对这样的情势,语文教育界出现了反弹性的保守主义思潮。
严先生可算得其中的重要代表。
他在《让语文安静》一文中“怀想起过去的语文教学,艳羡那传统的语文先贤”,提出“今天,对语文课改的反思已然启动,我以为,我们要做和能做的就是,祛除邪魅,扶养正气”――而实现之途便是“让语文教育安静。
从语文学习规律入手,回归真实的语文学习状态,语文就是语文,喊偏激的口号,贴招摇的标识,炒‘创新’的陈货,不是十足的幼稚,就是沽名钓誉!”他在《也是说的“人文性”》一文中,更是直截了当地抨击了“今天语文社会化、思想化、政治化的荒唐”。
他认为在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中,工具性是“皮”,人文性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从以上这些文字不难看出,严老师将目前的语文课改视为对语文教学的破坏,将课改中的创新试验视为招摇和幼稚,将社会各界,特别是思想文化界对语文的关注和介入视为某些人沽名钓誉的手段,因而是“荒唐”。
严老师大声疾呼:中国语文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国语文更需要自救。
总之一句话,在严老师看来,现在的语文被搞“乱”了。
“乱”从何来?就来自语文之外的社会,以及其他人文社会学科。
我的感触又是什么呢?不妨先从一个具体的小问题说起。
严先生对语文的观点其实是有来源的,那就是叶圣陶先生上世纪30年代所提出的“语文”概念。
现代社会的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思潮的冲突和互动有哪些表现?
现代社会的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思潮的冲突和互动有哪些表现?在现代社会中,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思潮的差异和冲突十分明显。
虽然这两种思潮都认为自己的理念是正确的,但是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不同意见。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的冲突和互动:一、教育观念的差异自由主义者常常提倡教育应该注重个人自由与发展,他们强调学生应该保持独特性,对新事物敏感,而且应该注重实践能力。
另一方面,保守主义者则更强调教育的传统和道德,他们认为学生应该接受传统的教育法,通过传统教育法来继承和发展先人的思想文化。
二、政治和社会观念的差异自由主义者认为社会应该有更大的个人自由度,他们经常主张自由市场和竞争,主张人们有权依照自己的意愿和选择来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
而保守主义则注重社区,主张有秩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价值,他们认为个人应该为社群的利益而奋斗。
三、性别权利观念的差异自由主义者更为重视个人平等,反对性别歧视,认为男女应该有相同的权利与机会。
但是保守主义者强调男女的不同性别和社会关系,他们认为男女有不同的角色和任务,并且应该以传统性别关系为基础建立社会。
四、宗教和价值观的差异自由主义宣扬个人信仰自由,他们主张信仰应该是个人的选择,而与社会无关。
但是保守主义则注重宗教传统,在宗教及价值观观念上坚守传统观念,并强调个人需要在宗教及传统教义的框架下生活。
五、对于环境的看法自由主义者经常注重个人的自由行动权,强调创新、技术发展和市场自我调节。
而保守主义者特别注重环境的批判性,他们认为社会和环境存在很多不同的关系,人们需要更为注重环境的保护和维护。
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在很多地方都存在着分歧和冲突,但是在某些方面也存在着互补与共性的思想。
通过对这两种思潮的认识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并且合理引导两种思潮的互动与交流。
高三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思潮解读
高三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思潮解读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学思潮也不断涌现,对于高三语文教学而言,了解和解读这些文学思潮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三个方面,探讨高三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思潮解读。
一、现实主义的解读现实主义思潮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种文学思潮,强调对现实生活的描写和批判。
在高三语文教学中,通过阅读现实主义作品,能够让学生对社会现象进行观察和思考,提高他们对社会的敏感度和洞察力。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骆驼祥子》中的骆驼祥子形象,让学生深入理解他背后的社会现象和无奈境地,从而培养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反思和思考能力。
二、浪漫主义的解读浪漫主义思潮是19世纪兴起的一种文学思潮,强调个人情感和想象力的表达。
在高三语文教学中,适度引入浪漫主义作品,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和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叶芝的《湖光塔》一诗,引导他们感受其中那种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意义的探寻,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和审美能力。
三、现代主义的解读现代主义思潮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学思潮,对传统文学形式进行颠覆和创新。
在高三语文教学中,了解现代主义文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精神至关重要。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鲁迅的《狂人日记》,让学生感受其带有强烈讽刺意味的文字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能力。
总结起来,高三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思潮解读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思潮的了解和解读,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的语文素养,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批判思维和独立意识。
因此,教师在高三语文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通过文学思潮的解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他们的语文能力。
这样的教学方法将有助于学生在面对各种语文考试和未来的学习与生活中,更加从容自信地应对挑战。
文化保守主义视境中的新文学思潮
次 的文学 运动 , 民 国 以来 的这 次文 学 革命 运 和
T n e c so m r a” e d ni f ei 的演 讲 , e A c 警告 当时 中国过 于功利 地接受 外来 物 质文 明 , 忽视 文 化层 面 的 而 危险 , 吴宓 评论 道 : 余 于 宗 教 观 念 , 惊 其 势 力 “ 颇 之伟大 。至于 重实 利 而轻 理 想 , 果 必 至人 骛 功 结
文化 保 守主 义 视 境 中 的新 文 学 思潮
蒋进 国
( 海 师 范 大 学 人 文 与传 播 学 院 , 海 20 3 ) 上 上 0 24
摘
要: 在新 文学思潮问题上 , 新文化 阵营极力证 明新 文学源 自中国传统 文学的 内在 变革 ; 与此相反 , 文化
保 守主 义者 吴 宓却 拒 绝 传 统 因子 的流 变和 更 新 , 为 源 于 国外 浪 漫 主 义 潮 流 的新 文 学割 裂传 统 。他 以 笼 统 而 又 认
上, 掩盖 了研究 者 利用 其 进 行 自我 言说 和过 度 阐
释 的意 图 , 于深 入研 究 他 们 的学 术思 想 没 有 任 对
何 帮助 , 而且会 对进 一 步 反 思 五 四新 文化 运 动 设
置 障碍 。面对 历史 的论 者草 率地进 行 历史 翻案 , 或 而要尽 可
“ 学之 士” 吴 宓就 是其 中典 型 。 当下 一部 分 学 博 ,
者从 “‘ 一元 优 势 ’ 的肯 定 极 端走 向 否定 极 端 , 产 生对 ‘ 四 ’ 文 化 运 动 的严 重 隔 膜 乃 至 对 立 情 五 新
绪 , 在 对 革 命 文 化 的 有 意 排 斥 甚 或 全 盘 否 存 定 ” 。把 “ J 国学 ” 的标 签贴 在文 化保 守 主 义者 身
浅淡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
浅淡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摘要:文化保守主义是贯穿近现代发展的主要思潮之一,它的崛起已引起了国人和学者们的关注,对中国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
本文简述了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原因,分析了当代中国文化保守的主义特征,最后用辩证法中的一分为二的方法对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进行分析。
关键词: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国学热辩证法导言在中国,文化保守主义、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西化派形成了现代思想史上鼎足而立的三大思潮,而文化保守主义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继续发展下去。
八九十年代,文化保守主义在中国重新崛起,引起了国人的广泛的关注,甚至不少学者开始对文化保守主义进行研究。
文化保守主义是贯穿近现代发展的主要思潮之一,研究文化保守主义时要全面,不能以偏概全。
故而本文运用了辩证的眼光对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展开了阐述。
1 文化保守主义的原因文化保守主义在中国由来以久。
它始于明清之际的“西学中源”、清末的“中体西用”,又经历了“五四”运动时期的“东方文化优越论”、30年代的“本位文化建设论”,到20世纪80至90年代以后出现了“文化热”、“国学热”,文化保守主义在中国重新崛起,甚至有些人在国学研究中公然扛起了文化保守主义的大旗。
2004年被一些学者称为“文化保守主义的抬头年”,以读经问题的争论、《甲申文化宣言》的签布和《原道》十年纪念三个事件为标志,文化保守主义以汹涌的气势卷土而来,成为当代中国一股不可忽视的思潮。
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成为当代中国一股不可忽视的思潮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内在的必然性。
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兴盛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维护中华民族文化的需要。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然而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里,西方文化对中国的民族文化带来了严重的冲击。
面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冲击,中国的文化不能完全向着“全盘西化”的方向发展。
可是中国民族文化也不能长期处于文化冲击的状态,否则中国的文化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
中学语文教师的保守思想分析
“ 弃百 家 ,独尊教 材”的局面 。这 摒 里面 ,有教师观念保守的问题 , 也有 考试局限的问题 。许多教师唯教材是 尊 ,生怕漏掉一点教材里的内容,不
视 ,发现型策略、任务型策略没有能 一 :够在教学实践中得到足够 的应用。这 :
t里 的主要思想根源,是教师对学生的 ・
是三年后的高考 ,而是两个 月后 的期
t教学 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局 限,语文教
中考试摊名 。考试 厨期和学 生成长 , :师采用讲授型策略是最为普遍的 。当 尤其是精神 成长周期 的严 重不一致 , t然 “ 不能忽视对必 要的知识的传授和 r 迫使 教 师不得 不 为眼前 的得 失放 弃 :基 本技 能的训练 ” ,我们的语文 教育 :
天地
1 11
.
1 2
语 文 热 点 大 讨 论
的直接后果就是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的 : 内容的客观因素。 功利化诉 求恶性膨胀 。事实上 , 更多
的时候 ,教师学生家长关心的甚至不 教学策 略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受 t : 制 于教学 目标和教学内容,由于上述 : ,
长远的考虑。 ・ 传 统也从 来 不缺乏 讲授 的 精神 和策 -
教学 内容方面 , 的课程标准认 新
为 “ 应创造性理解联使用教材 , 积极 开发课程 资源” ,而现实 中基 本还是
:略 ,但学 习应 该是 “ 受 ”和 “ 接 探
究 ”的和谐统一,我们的学生所缺乏
:
-
: 的探究学 习恰 恰没 有得 到应 有 的重 :
语 文 热点 大 讨 论
随着教改的深人 ,检讨并破除教师的保守思想越来越显得十分必
要 。但是身 为中学语文教 师来检讨 自身的保守 思想 ,这本 身又是一
文化保守主义思潮
浅谈文化保守主义思潮14空乘7班谷秀11号改革开放以来,各种社会思潮在我国相继涌起,对我国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
而社会思潮属于社会意识层面,是社会生活的“晴雨表”。
它通过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影响人们的生活观念和行为方式,达到对社会存在的调控、改造和导向作用。
近期以来,一些文化保守主义者十分活跃,在当前我国的思想界,保守主义儒化派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政治和文化思潮。
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是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扩张而引起的一股以认同、回归、捍卫本民族文化传统为根本特征的世界性文化潮流,这股潮流对整个近代中国产生了深刻影响,并在当代获得新的发展,成为影响我国当代的重要社会思潮之一。
这股思潮在我国历史悠久,根深蒂固,有着深厚的土壤,同时也有着广泛的现实生活基础和需要。
由于这股思潮是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而兴起,与吸收人类社会积极文化成果特别是弘扬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相伴随而发展起来的。
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起源在清末民初。
以章太炎、刘师培为代表的“国粹派”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保守主义的文化团体。
国粹派提倡保存国粹,基于的是这样一种认识,即国粹是立国之本,保存了国粹就能保国家,救民族。
故此,他们从民族、历史、语言、文字和地域的有机联系出发,界定“国粹”,发掘中国文化之独特价值。
尽管国粹派对于“国粹”的具体界定各有不同,但有一点他们是相同的,即认为国粹是一种“民族精神”或“国家精神”,而这种精神又蕴含于古代的典章制度和文学遗产之中。
国粹派既反对脱离中国文化生命机制的“欧化”主张,也不赞成一味顽固守旧。
他们认为,中国文化的根本出路,就在以中国文化为本位实现中西文化的调和,具体来说就是中国的精神加西方的物质。
文化保守主义的另一发展是康有为的孔教运动。
康有为虽然要求设立孔教,对传统文化采取维护和弘扬的态度,但他并没有一概拒绝向西方文化学习。
他不仅主张采取西方政教分立的原则,以保持儒学的相对独立性,而且认为中国也有学习西方物质文明和政治制度之必要,但这种学习必须以维护其“国魂”——孔教之功用为基础,为前提。
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评析
VoI 1 No. .1 4
J 1 2 1 u. 02
当代 中 国文化 保 守 主 义 思 潮 评 析
李翔 海
( 京大 学 马克 思主义 学 院 , 北 北京 1 0 8 1 00 7 )
[ 摘 要 ] 当代 中 国文 化 保 守主 义 思 潮 从 一 个 侧 面 表 征 了 中 国文 化 的 现 代 开 展 从 注 重 “ ” 注 重 “ ” 转 变 的整 破 到 立 之
的整体历 程来 说 ,外 在 冲击 ” 一个 不 可 或 缺 的 阶 “ 是
段 。一方 面 , 西化 浪潮 对 中国文 化 之 腐 朽传 统 的揭
露、 批判 , 中 国文 化 现 代 化 价值 系 统 的 重 建 廓 清 为
了内涵 空间 。对后 起 的 现代 化 文 化 系统 而言 , 没有 这 种外在 化 的冲击 作 为 解构 的力 量 , 想进 行 真正 要 意 义上 的现代 建构 是 不 可 能 的 。另 一方 面 , 是这 正 种 冲击 为 中国文 化 的现 代 化确 立 了科学 、 民主 等 价
、
现代 中 国文化 演进 的 内在 逻 辑
文化保 守 主 义 是 在 中 国文 化 走 向 现 代 化 的过
现 代文 化改 造 非 西 方 文 化 以促 使 其 走 上 向 “ 代 ” 现
转 型之路 的时代 浪潮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全球 范 围 内逐 渐形 成 。
程 中出现 的 。就 发展 演 进 的 内在 逻 辑 而言 , 于现 由
论 和 一 元 主 义 文 化 观 ; 三 , 论 建 构 尚需 进 一 步 加 强 。 第 理
[ 键 词 ]文 化 保 守主 义 ;主 体性 ;综 合 创 造 ;多元 互动 关
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发展、影响及思考
收稿日期:2020-10-16基金项目:本文系海南省教育厅2019年研究生创新课题 海南省高校本科生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研究 以海南大学为例 (项目编号:Hys2019-209)㊂作者简介:刘炜擎(1993 ),女,河北承德人,海南大学教师㊁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㊂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发展、影响及思考刘炜擎(海南大学,海南海口㊀571737)㊀㊀[摘㊀要]何为 保守 ?往昔人多谓之 维持现状㊁故步自封 ,认为其是影响社会进步的需要摒弃的旧传统,是与变革格格不入的反动力量,其实不然㊂某种意义上而言,保守主义可以看作是一种稳定的现有社会秩序㊁形态和模式的思想㊂今人谓之保守主义,常持批判之态度,能以客观角度审度之人已是寥寥㊂今日本文希望另辟蹊径,望为中国文化保守主义 正名 ,纵论思潮发展进程㊂今日之世界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适逢国家民族复兴崛起之际,华夏民族当有点 少年中国 之血性,当重拾古老文化之传统,展中华崛起之雄心㊁复兴之骄傲㊂[关键词]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发展;影响[中图分类号]G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11X (2021)09-0115-03doi :10.3969/j.issn.2096-711X.2021.09.051[本刊网址]http :// ㊀㊀保守也好㊁激进也罢,在历史演进过程中,总是 你方唱罢我登场 ,正如恩格斯说, 历史总是螺旋式地上升 ,唯有各派思想文化不断碰撞交融㊁ 百家争鸣 ,方有人类文明整体的进步㊂一㊁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发展文化保守主义在中国有着较为悠久的发展历程㊂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国家和人民深陷水深火热的境地中,一些知识分子主张学习西方,西化思想开始逐渐兴起㊂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人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随着五四运动的开展马克思主义思潮在中国蓬勃兴起㊂在西化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和发展中,文化保守主义思想应运而生并成了当时一些知识分子的重要主张㊂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近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想的一些精髓和内涵,在其重要思想中也可以洞察出近代中国社会环境所具有的特征㊂从近代到现代,在面对深陷民族危机的复杂背景下,中华民族顽强抵抗和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精神也不断地推动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想逐渐显现出提倡回归传统㊁坚决反对西化的必然趋势㊂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想萌芽于十九世纪初,兴盛于五四运动时期,并在接下来的二十年中得以全面丰富和成熟发展,伴随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实现了再次兴起和快速发展,并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有了进一步的丰富和综合全面的发展㊂(一)思想萌芽阶段洋务派推行的 中体西用 思想可以说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文化保守主义的最早萌芽, 中体西用 是洋务派在中西文化关系上的核心遵循,也是其主要的指导思想,意欲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技术来为我所用,这一思想强调原有封建制度不变,其核心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㊂清末民初, 国粹派 成为文化保守主义的典型代表,他们拒绝全盘西化的思想,认为应该发扬中国文化中的精华部分而推动中国文化的不断发展,汲取西方国家文化的优势,最终实现中西文化的融合㊁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㊂(二)快速发展阶段梁漱溟于1921年所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演讲中,提出东西方文化的差别不在于哪个优秀哪个先进,而是三个种类的文化种类:欧洲文化 意欲向前 ,把人与自然㊁人与社会对立起来,强调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中国文化 意欲调和精神 ㊂他认为 中国的路,孔家的路 将成为引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 未来文化就是中国文化之复兴 ㊂30年代由陶希圣㊁何炳松等发表了‘中国本位文化建设宣言“,其宗旨是 以儒家之根本精神,为解决今世人生问题之要义 ,也在强调也推崇儒家精神㊂抗日战争时期兴起新儒学,主要有熊十力㊁冯友兰㊁贺麟等著名哲学家担纲㊂如冯友兰提出: 社会制度是可变的,而基本道德则是不可变的 ,贺麟主张: 以西洋之哲学发挥儒家之理学 ,等等㊂中华文化的复兴和传承在冯友兰‘新理学“中被给予了厚望,贺麟则提倡新儒学,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提出 新儒学 的口号㊂此为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想快速发展的阶段㊂(三)再次兴起阶段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受到先辈思想的影响的新儒家在文化保守主义思想中注入了更多民主自由㊁开放多元的内涵和精神㊂在国家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背景下,面对着世界经济政治的紧密联系所带来的各类挑战和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所面临的各种环境,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想再次兴起的同时,也显现出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㊂儒学发展进入新阶段的一个标志是九十年代后大陆新儒学的出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实现了蓬勃的发展㊂ 新儒家 通过反思旧有儒家文化,坚持从传统出发㊁复兴儒学㊁中体西用,结合了现代社会对于文化发展的需求,也有着追溯传统的价值倾向㊂(四)新时期,新阶段进入二十一世纪,大陆 自由主义 新左派 开始在不同程度对儒家予以关注,大陆新儒家开始进入实质形成的阶段,并形成了 自由主义 新左派 和 保守主义 等不同的思想特征㊂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经济㊁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化的进步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和价值,以及在创造文明成果中的显现出的创造力,对于打造独特民族特色的文化精神㊁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发展以及整个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都发挥着显著的积511第34卷第9期㊀总第295期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Vol.34.No.9(Gen.No.295)2021年5月(上)Journal of HUBEI Open Vocational CollegeMay(first half)2021极影响㊂二㊁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影响我们要学会正视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所带来的正面㊁负面影响,辩证的分析其思想价值和社会影响,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助力㊂(一)积极正面影响1.树立中国影响,展现中国气派㊂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全盘西化等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入,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㊂文化保守主义思想者们曾一度抵制主张以西方文化为主的思想,认为这样会导致中国社会 国家生活没有地位,民族精神完全丧失 ㊂无数的例子与教训也告诉我们,一味地推崇西化无法完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振兴和传承,更不可能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发展㊂随着中国传统文化重要作用和地位的日益凸显, 国学热 也越来越受到追捧㊂社会逐渐开始关注儒家㊁追溯传统,在国际社会和世界舞台上展示中国精神和中国自信㊂中国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发展,无论是历史经验出发还是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出发,如果优秀传统文化丧失了在国家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失去了在社会进步中的积极作用,而对西方文化照搬照抄盲目借鉴,最终的结果只是使自己成为西方思想和文化的简单复制㊂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正是从坚守文化民族性的角度出发,讲好中国话,展现爱国情,弘扬传统文化价值㊂2.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助力国家现代化事业发展㊂党的十八大指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㊂国学研究及传播潮流,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当代社会存在的理想信仰缺失㊁终极关怀迷茫㊁精神虚无荒诞等现象起到了遏制和改善作用,对于建设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推动中华文化的创造沉淀起到了加强和促进作用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尚和合㊁崇正义㊁讲仁爱等内容,作为中国社会一直以来的价值评判标准,不仅推动着个人修养的提升,也为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于不断全面深化改革㊁大力建设现代化强国,推动现代化道路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㊂3.增强文化认同,构建中华文化同一理念㊂中国文化保守主义从国家角度出发,以弘扬中国文化作为目标,以传统文化为纽带,通过不断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身价值,来激发国人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对于国家㊁民族以及文化的认同感,推动全体中华儿女坚定文化自信,有利于贯彻两岸和平统一的政治理念,不断强化中华民族对和平统一和 一个中国 的高度认同,为中华民族创造出源源不竭的发展动力和强大的凝聚力㊂(二)消极负面影响实际实践中,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往往被误读,被别有用心之人滥用,而偏执陷入一元文化观,继而催生文化优越感,对外来文化视而不见,甚至出现强烈的抗拒想法,实际上与文化保守主义之初衷背道而离, 文化保守 而非 保护主义 ㊂1.保护主义抬头导致盲目自信㊂文化保守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现代化社会的发展特点和实际情况,过度强调传统文化的在国家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过分夸大传统文化的作用而忽视了经济基础和政治环境对于现代化建设的推动作用,甚至认为可以用传统文化思想来面对和解决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切问题,由此显现出的极端主义和唯心主义需要我们加以关注和遏制㊂以史为鉴,自诩 天朝上国 闭关锁国 之教训不过过去百余年,在实践中万不可教条主义㊂2.文化传承过程中精华与糟粕共生㊂信息文明发展到今天,随着自媒体平台的快速发展,网络环境中充斥着大量有违传统文化思想的糟粕,其中不乏披 文化保守主义 之外衣,行谋求经济利益之实㊂对于那些假借 复兴传统文化 之名来谋求个人私利,打着 复兴传统文化 之旗号来对其进行过度商业化包装的不良现象,要坚决严厉打击和抵制㊂对于那些趁着国学热而出现的所谓 国学大师 文化专家 ,更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㊂三㊁中国文化保守主义发展思考中华文明精神影响深远,内涵丰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自古以来崇尚和合,追求在各民族㊁各文化中建立相互尊重㊁平等互助的关系,积极探寻文化共识来面对不同文明中的冲突和摩擦㊂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㊁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㊁更深沉㊁更持久的力量 ㊂文化自信,源自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尊重与自豪,指向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不断的文化探索㊂在当今社会发展中,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中,文化自信是党中央提出的具有时代性的命题,它深深体现了国家和人民对于中华文明优秀成果的珍视,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久久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美好愿景,也为中国梦的实现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㊂文化保守主义,根植于历史悠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着人类文明的诸多优秀成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征程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引领㊂参考文献:[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㊀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18.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费孝通.中国文化的重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4]钱穆.中国文化精神[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7.The Development,Influence and Thinking of Chinese Cultural ConservatismLIU Wei-qing(Hainan University,Haikou Hainan571737,China)Abstract:What is conservative ?In the past,people often called maintaining the status quo and self-proclaimed , thinking that it is an old tradition that needs to be discarded that affects social progress,and a reactionary force that is incompatible with change,but it is not.At the time of the nation s national rejuvenation and rise,the Chinese nation should be a little bit young China ,and should regain the traditions of ancient culture and show the rise ambition and the pride of revival of China.Key words:cultural conservatism;development;influence(责任编辑:范新菊) 611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第34卷第9期㊀总第295期。
文化保守主义思潮.
五、三个代表人物:杜亚泉、梁漱 溟、梁启超
1.杜亚泉(1873~1933),原名炜孙,字秋帆,号 亚泉,笔名伧父、高劳,浙江山阴县(今上虞市) 人。1900年在上海创办亚泉学馆,所发行《亚泉 杂志》为我国最早提倡科学的期刊之一。1904- 1932年任职商务印书馆。1911年起任《东方杂志》 主编达9年之久。 杜亚泉从五个方面列举了中西文明的差异: (一)西方重人为,中国重自然。西洋人“以自 然为恶,一切以人力营治之”,中国人“以自然 为善,一切皆以体天意,遵天命,循天理为主”。
杜亚泉说:“吾人今日在迷途中之救济,决不能 希望于自外输入之西洋文明,而当希望于己国固 有之文明,……盖产生西洋文明之西洋人,方 自陷于混乱矛盾之中,而亟亟有待于救济。吾人 乃希望藉西洋文明以救济吾人,斯真问道于盲 矣。”因此,救济之道,“在统整吾固有之文 明”,“尽力输入西洋学说,使其融合于吾固有 文明之中”。如果统整能成,那么不仅可以救济 中国,也可以救济全世界。他认为我国固有文明 的基础就是君道臣节名教纲常,应当“发挥而光 大之”。
其一,由崇拜西方科学转向批评科学万能论。
其二,宣扬“东方文化救世论”,倡导东西文化 的调和或互补。他说,我们的责任“是拿西洋的 文明来扩充我的文明,又拿我的文明去补助西洋 的文明,叫他化合起来成一种新文明”。再把这 种新文明往外扩充,“叫人类全体都得着他好 处”。最后,他号召青年:“我们可爱的青年啊, 立正,开步走!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 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你来 超拔他哩。”
第二,从内容上指出杜亚泉的错误。如杜亚泉认 为民视民听、民贵君轻是以民主主义为基础,因 此,以君道臣节名教纲常为基础之固有文化与现 时的国体并非不相容,而是可以融合而会通的。 陈指出民视民听、民贵君轻是以君主的社稷为本 位,这种仁民爱民为民的民本主义,与以人民为 主体,由民(by people)主义的民主政治,“绝 非一物”。因此,“以今日名共和而实不至之国 体而论,亦与君道臣节名教纲常,绝无融合会通 之余地。盖国体既改共和,无君矣,何谓君道? 无臣矣,何谓臣节?无君臣矣,何谓君为臣纲?”
保守主义思潮
保守主义思潮保守主义思潮保守主义是西方社会的右翼政治思潮,也是西方社会的主流政治思潮之一,历久而不衰,在当代仍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保守主义来源于法文conservateur,是波旁王朝复辟时保王派的创造。
保守主义的内涵究竟什么是保守主义?顾名思义:“保”就是保持现状与稳定,“守”就是守住传统和秩序。
进一步说,保守主义认为信仰高于理性,传统高于科学,等级高于平等,集体价值高于个人主义,神的法则或自然法高于世俗法;保守主义还认为现行的社会形态,尤其是对权力、财富和地位的分配,都是“存在即合理”因而是值得保存的。
因此保守主义反对变革,尤其是激烈的变革,当然最反对革命。
事实上,历史上保守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就是由革命或激进变革所引发的反动,例如伯克的理论核心便是针对法国革命及其思想渊源启蒙运动的批判;而保守主义的另一位主要思想家哈耶克的主张也离不开对罗斯福“新政”及其指导思想凯恩斯主义的抨击。
保守主义思潮的历史演变保守主义思潮虽然始终存在,但却并非一直占上风,只是掀起过几次浪潮。
(一)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近代保守主义形成近代意义上的政治保守主义出现在法国大革命之后,即18世纪末。
其特点是反对革命,反对革命中涌现的民主潮流,反对激进主义和理性主义,斗争的焦点是对法国大革命的评价。
保守主义的鼻祖为英国思想家埃德蒙·伯克(Edmund Burke),著有《法国大革命反思录》(1791)、《诉诸我党老前辈》(1791),都猛烈攻击法国大革命。
伯克不仅不反对自由主义,而且标榜自己追求自由。
他认为英国治理国家的经验是“保留了合乎自然的方法”。
经验教导人们,除了世袭王位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的方法能够“使我们的自由得以经常地延续下去,并作为我们世袭的权利而保持神圣性。
”他说:“我也并不排斥变动,但即使当我改变的话,那也是为了有所保存。
”保守主义并不拒绝变革,更不反对变革,而是主张渐进的变革。
他否定启蒙学者的理论,认为其最大错误就是把人的理性抬到不恰当的高度,而忽视了人的非理性的一面。
文化保守主义思潮.
学衡派是以欧美留学归国知识分子为主而形成的 一个学术群体,其核心人物有吴宓、梅光迪、胡 先骕、汤用彤等。他们以1922年创刊的《学衡》 杂志为学术阵地,打出“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的旗号,一方面继承晚清国粹派的某些论学宗旨, 一方面引入西方学者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以一 种特有的中西合璧式保守情怀,看待并从事现代 学术文化的构建。此派因主要精力在于比较专门 的学术研究领域,因此在社会整体文化的理论建 设方面未能留下更多的东西。 这两派在五四时期都是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对立面 出现的。
我们的文化建设应是: 不守旧; 不盲从。
四、五四时期东西文化问题论战 (1915-1927)
杜亚泉与陈独秀之争由陈独秀首先挑起。1918年9 月,针对《东方杂志》上发表的《中西文化之评 判》(平佚译自日本《东亚之光》杂志)、《功 利主义与学术》(钱智修)和《迷乱之现代人心》 (杜亚泉)三篇文章,陈独秀写了《质问〈东方 杂志〉记者——〈东方杂志〉与复辟问题》一文。 时隔三个月,杜以“伧父”笔名发表《答〈新青 年〉杂志记者之质问》以为答复。次年2月,陈又 以一篇长文《再质问〈东方杂志〉记者》对杜的 答文逐条予以驳斥,杜没有下文,主动偃旗息鼓。
实际上,梁所强调的文化模式是“中国儒 家的人生态度”加上“西方的民主与科 学”。他一方面批评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 的中西文化调和论调,一方面自己所主张 的仍是中西文化调和,反映了其文化理论 的矛盾性,仍然未能摆脱“中体西用”思 想的窠臼。
梁启超早年对于西方文明是热烈欢迎的, 对中国文化有较多批评。但在欧游之后, 他的文化取向发生了明显变化,成了一名 保守主义者。突出反映在《欧游心影录》 中。一战后,梁启超和丁文江、张君劢、 蒋百里等人,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先 后游览了英、法、比利时、荷兰、瑞士、 意大利和德国。此行对他影响很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看语文教学中的保守主义思潮
作者:秦峰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上旬刊》 2016年第2期
秦峰
现实的教学中,有很多的语文教师被归为保守主义者,因为这些语文教师常常没有在课堂
教学中呈现出非常鲜明的打破原有授课模式的现象,没有热热闹闹的学生活动场面。
批判者认
为这些一线教师没能够从新课标的视角,从语文教改的精神实质出发,没有为语文教学做出前瞻、建设性的意见和思路,并进而认为这种保守主义倾向会阻碍学生和老师的创造力。
现在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上让学生自己读教材,自己产生问题,自己质疑,老师在
课堂中变“主动”为“被动”,确实成效是明显的,但是现实教学中也存在的一些不好的倾向:有的语文课忽略涵泳,把语文课当做思想品德课;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但是学生又成了参考资
料的传声筒,忽略学生的感悟;小组合作仅仅是为了形式的需要,而没有真正的给予学生思考
文本的时间;学生少了感悟的时间,也像一些理科一样开始大量的机械的训练;过多的杂糅现
代教育手段;过多的无益的设置情境。
而现在有些教育主管者,往往把课堂上没有出现热闹的场面就把这个语文老师归结为保守者,这不能不说有失偏颇。
某些专家认为语文教学要和其他学科尤其是人文学科高度融合、要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介。
他们认为保守的语文老师要完全割裂语文和其他学科的联系,割裂其他新媒介的运用,而笔者
从所谓的保守的语文教师举的课堂实例中,感受到他们是反对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反对忽视
语文本身具有的一些特质,过分的阐释课文的思想教化功能。
而这一点也是我们教师普遍认同的,语文教学中,牵涉到其他学科的知识,老师也不会故意忽略而不讲,但是也不应该作为重
点去挖掘,因为语文老师不是什么都懂的万能的全科老师,语文课堂注重语言感悟体味是重点
应该不是错误。
在一个语文教师的眼里,语文课应该首先是一个“学科”,这个学科有自己独立的专业内
容和任务。
语文教学中和其他学科的交融当然也是不可避免的,然而价值观等意识形态倾向最
好不要以“宣传”的姿态出现,它最好通过课文内容的熏陶、语文活动的影响来体现。
真正具
有人文精神、人文关怀的教师,也不会每节课都张扬人文精神的大旗,直白的把道理都喊出来。
新课标也规定:要教育学生爱中华民族的语言,爱这些语言文字写成的优秀文学作品,爱
写出这些优秀作品的伟大的作家,爱这些作家的崇高人格和爱国情怀。
要充分开掘汉语言文字
及作品所深含的文化意蕴,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对汉语言、文学的亲近感、认同感与热爱的情感,追求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这也是应该的。
但是语文教师首先必备的是听说读写能力培养体系。
首先需要的是扎扎实实研究课程内容。
而作为人文精神的内容是自然而然的渗透到学生中去。
有些专家们据此认为保守的语文教师没有做到“语文教学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而
一线教师认为是可以通过对语文的工具性东西的把握进而达到“人文性”的潜滋暗长。
钱理群
在《语文教育门外谈》里说的好:“这些年,针对语文教学中所存在的机械灌输知识条文的弊端,我们比较强的教学中的‘感悟’、‘理解’与‘兴趣’,但确实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忽
略必要的知识的讲授,基本能力的训练,语言材料的积累与习惯的养成。
这里,还有一个或许
是更为根本的问题:语文教育改革最终效果应该体现在哪里?衡量语文教学成功与否的最基本
的标准是什么?我想,是要表现为每一个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实实在在的提高,以及在
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感悟力、理解力、想象力、审美力的实实在在的提升,从而达到人的精神
的实实在在的成长。
”一线语文教师他们应该是确确实实这样认为也这样做的,他们不是特别
明显把目标设置成人文性的东西,而是要通过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达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功能。
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经过专家的思辨,其实现在早已经达成了共识,最多有点倾向性大
小的差异罢了。
从当前语文教学过程来看,重知识的讲授和现成结论的记忆,忽视引导全体学
生通过思考获得知识的教学模式,反而成为现在许多教育者习以为常的教学模式。
学习是一个
生命体验与感悟的历程。
学生内心的体验与感悟往往比外在的接受与学习更为深刻。
语文学习(包括文学)的模糊性决定了不少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虽然学生很难表达,但内心的体验
与感悟却是真实存在的。
《课程标准》指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正是体
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对生命的高度尊重。
因此,语文教学应该重视在教学中让学生有充分的体验与感悟,使他们在学习中有所体验、有所感悟。
现实的教学中,其实可能还真的缺少通过扎扎实实的语言引导进而感悟精神层面的
东西的过程,反而是有一些打着人文大旗在教学中不知所云,而学生也一无所获。
不少语文教
师也认为应当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也设计了一些富于启发性的教学方法,但可
惜的是这些教学方法只限于出现在示范课、公开课中,仅仅是流于表面的形式。
专家们还认为保守的语文教师反对自主合作探究。
一线语文教师并不是反对自主合作探究
这种形势,他们反对的是一种仅仅注重形式而走过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反对是死搬
硬套的、刻板的关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呈现方式,其实他们反对的现象在现实的教学中确实是比
比皆是。
当然一线更反对那种满堂灌的教师的主宰的模式,而他们恰恰注重提倡一种真正的自
主学习的思考交流的模式,真正希望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上让学生自己读教材,自己产生问题,自己质疑;老师在课堂中变“主动”为“被动”,守株待兔,待“疑”而起;教师不是自
己“解惑”,而是“指点迷津”,而是和学生一起,寻求“解惑”的思路、策略和方法;让学
生自己学习,这是“组织”教学;引领学生寻觅解惑的路径,这是“指导”学习。
这就是老师
课堂教学几乎全部的功能。
这种观点是真正的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而由此想到笔者所在的地方正在进行的轰轰烈烈的自主合作学习模式,学生全部排成对面
坐的形式,美其名曰是好方便合作交流。
应该说这种方式是改变了长久以来面对教师面对黑板
的传统方式,甚至是改变了国际上通行的座位模式,更方便了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但是我们
都明白学校的这种改变的用意所在,就是提高学生的应试成绩,这难道是新课改的实质所在?
我想这到底属于不属于真正的“自主合作探究”?其实静下心来想想这仅仅是具有形式,而没
有从真正的意义上去进行改变,最后这种形式是不是只是过眼烟云也难说。
其实,语文老师都
知道,语文学习的过程不是一个单纯的掌握具体内容的过程,更应该是一种熏陶和方法的寻求
的过程。
如果仅仅是对某篇课文的具体把握,那会造成一种可怕的现象:由老师的满堂灌变成
学生的课前的满堂背。
新课改强调合作精神,突出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为什么现在的课改进行的过程中在一线教师和高屋建瓴的教改专家之间出现如此大的差异呢?当然专家可以说是全体教师的整体观念是需要改变了,但是当出现如此大规模的一线教师
心理上排斥的现象之后,专家也应该思考.是不是教改中也出现了需要调整的问题,其实一线
教师现在普遍的比较认同课改的一些核心的理念及其价值,教师排斥的是现在出现的一些仅仅
流于外在形式让教师感觉没有什么实在意义而又无所适从的现象。
另外一线教师承受的压力是巨大的,不仅仅是教改的压力,更大的压力来自于现实的应试
教育。
当然专家也可以说,真正的课改理念深入每个人,每位教师深入实践,学生素质也就提
高了,学生应试水平也会相应提高的。
但是作为一线教师希望的是上层的专家更多的去想想怎
么改革应试教育,进而从根本上解决一线教师面对教改进退失踞的局面。
(本文为江苏省“十二五”重点自筹课题《九年级语文教材的使用设计更优化的方法研究》论文)。
秦峰,教师,现居江苏赣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