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便秘的临床诊治进展

合集下载

慢性功能性便秘的诊疗进展

慢性功能性便秘的诊疗进展

慢性功能性便秘的诊疗进展慢性功能性便秘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主要是指排便次数减少、粪便量减少、粪便干结、排便费力等。

必须结合粪便的性状、本人平时排便习惯和排便有无困难作出有无便秘的判断。

如超过6个月即为慢性便秘。

西医学将功能性便秘分为慢传输型、出口梗阻型、混合型三种。

便秘的病因是复杂的,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各种证候可相兼出现,或互相转化。

辨证应以虚实为纲,阴阳气血为目。

其病位在大肠,病机与脾胃肺肝肾有关。

西医疾病分型与中医辨证分型有其内在规律可循,但因为疾病本身的多变性和复杂性,故不能拘泥于此。

治疗时应审证求因,审因论治。

标签:功能性便秘;诊疗;进展;生物反馈慢性功能性便秘[1](Chronic Functional Constipation,CFC)是指排便的生理机能发生了失调或者紊乱,可由多种因素引起,最终导致不能按时把粪便排出体外,持续时间超过 6 个月。

对于慢性功能性便秘的分类方法,目前国内外基本上一致[2],在临床上,功能性便秘可分为慢传输型便秘(STC)、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FOOC)和混合型便秘(CSOC)。

据统计,其中STC约占功能性便秘的37.5%~45.5%。

1 病因病机西医认为导致慢性功能性便秘的原因很多,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1.1精神神经因素[3]。

排便动作是经过感受器感受,神经传导冲动,中枢神经处理冲动,再反馈到参与排便的肌肉。

由于排便感受器分布在直肠下段,人可以有意识的使直肠排便反射消失,暂不排便。

北京地区[4]30~39岁组的便秘人群中,由于精神紧张、工作疲劳引起的高达38.1%。

1.2胃肠道运动缓慢、缺乏动力。

由于缺乏维生素B,胃肠道蠕动会受到影响,各种因素引起的甲状腺机能减退也可能会影响到整个胃肠道的蠕动,从而形成便秘。

老年人[5]因全身肌肉张力减退,肠道蠕动减慢、动力缺乏,导致便秘。

1.3肠道所受刺激不足、肠壁反应性减弱。

饮食过少,饮食结构不合理,产生的粪便量过少,对肠道的刺激不足,不易产生排便反射,形成便秘。

近5年中医治疗功能性便秘的文献综述

近5年中医治疗功能性便秘的文献综述

近5年中医治疗功能性便秘的文献综述一、中医对功能性便秘的认识中医认为,功能性便秘的发病与脾胃虚弱、气滞血瘀、肝郁脾虚等因素有关。

在《内经》中有“脾为后天之本,制水而行谷,君臣之官也;胃者,受谷而主纳谷者也”的记载,说明脾胃是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脾胃虚弱会导致消化功能减弱,从而引起便秘。

气滞血瘀和肝郁脾虚则是中医认为导致便秘的病理机制之一。

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功能性便秘主要通过调整脾胃功能、行气活血、疏肝解郁等方式来改善便秘症状。

常用的中药包括芒硝、大黄、厚朴等。

研究表明,这些中药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增加粪便湿度,改善便秘症状。

2. 针灸治疗针灸作为中医的传统疗法,对功能性便秘有较好的疗效。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理脏腑功能,促进气血流通,改善肠道蠕动功能,从而缓解便秘症状。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足三里、大肠俞、中脘等。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的特色疗法之一,对功能性便秘也有一定的疗效。

通过按摩腹部、肚脐周围和背部腧穴,可以促进肠道蠕动,缓解便秘症状。

推拿按摩还可以调整脾胃功能,改善气机运行,从而达到治疗便秘的目的。

三、近5年中医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研究进展1. 临床观察有研究对中医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观察进行了总结,发现中药、针灸和推拿按摩等疗法均能显著改善患者的便秘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中药联合针灸的治疗效果最佳,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2. 机理研究通过动物实验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人员发现中医治疗功能性便秘的机理主要包括调整肠道蠕动、改善脾胃功能、调节血液循环等方面。

中医治疗还可以通过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缓解情绪压力,从而改善便秘症状。

3. 临床指南近年来,针对功能性便秘的中医临床指南相继问世,为临床医生提供了规范化诊疗方案。

这些临床指南从病因病机、诊断标准、治疗原则等方面对中医治疗功能性便秘进行了系统总结和规范,为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四、结语通过对近5年中医治疗功能性便秘的文献综述可以得知,中医在治疗功能性便秘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丰富的经验。

功能型便秘发病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

功能型便秘发病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

功能型便秘发病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摘要】功能型便秘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发病机制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从慢性便秘的定义与分类、肠道感知与神经调节、胃肠道功能紊乱、肠道菌群以及基因与遗传因素等多个方面综合探讨了功能型便秘的最新研究进展。

未来研究应更加关注功能型便秘的个体化治疗策略,并结合临床实践中的挑战,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揭示功能型便秘的发病机制、优化治疗方案有着重要意义,并将为相关领域的临床实践和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有力支持。

【关键词】关键词:功能型便秘、慢性便秘、肠道感知、神经调节、胃肠道功能、肠道菌群、遗传因素、个体化治疗、研究进展、未来发展、临床实践。

1. 引言1.1 功能型便秘发病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功能型便秘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功能障碍,患者表现为排便不畅、大便量和频率减少、便秘时间长、粪便干硬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对功能型便秘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最新的研究表明,功能型便秘的发病机制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问题,涉及到肠道感知、神经调节、胃肠道功能紊乱、肠道菌群、基因和遗传因素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功能型便秘的发病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虽然功能型便秘的治疗仍然存在一定的挑战,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未来将会有更多的突破和创新,为功能型便秘患者提供更好的个性化治疗方案,帮助他们早日摆脱困扰,恢复健康生活。

2. 正文2.1 慢性便秘的定义与分类慢性便秘是指持续时间较长、反复发作的排便困难、排便时间延长、排便次数减少或大便质硬干等症状。

根据便秘发病的原因和症状特点,慢性便秘可以分为原发性便秘和继发性便秘两大类。

原发性便秘是指排除明显疾病或器质性病变后,仍然存在排便困难等症状。

主要包括功能性便秘、肠道过敏综合征相关便秘和整肠失调综合征。

功能性便秘是慢性便秘常见类型,其发病机制多与肠道蠕动调节及便便通畅度有关。

功能性便秘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功能性便秘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功能性便秘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人的饮食结构改变的同时其所面临的生活压力也倍增,在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下功能性便秘已经成为现代人最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

中医在对功能性便秘的治疗中更加强调辨证施治与综合治疗,讲求通过内服外用的联合手段滋养整体消化系统,以达到不易复发、治病除根的效果。

在弘扬中医文化传统与探索现代化医学发展的背景下,中医治疗便秘的疗效已经在临床上与研究中获得了普遍认可。

因此,本文此次研究的内容对提高我国医疗现代化水平具有理论性意义,对解决现代人的健康困扰具有现实意义。

1.功能性便秘概述便秘也称“大便难”,在中国传统医学书籍中有较为详实症状与治疗记载,现代医学中对于功能性便秘的表述主要区别于由于消化系统器质病变所带来的便秘症状。

在临床中患功能性便秘的患者的排便间隔将异常延长,且其便质多为干硬或难以成型的状态,这种排便困难所并发的腹痛、口臭、消化不良不仅严重影响病患的日常生活体验,对于发病几率较高且器官功能更为脆弱的老年患者来讲,其在排便过程中甚至存在诱发致命急性疾病的可能,这样极大程度上威胁病患的生命安全。

现阶段的西医治疗主要以药物灌肠或外科手术辅助积便排出为主,只能够临时的为患者缓解病情症状,一旦停止使用药物或饮食不当便秘病情就会再度复发,同时以助泻为主的油类或化学药物将会严重损害肠道内部菌群环境,带来较大的药物依赖性与使用副作用。

中医治疗相比于西医在治疗方案上更为多样,能在诊断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实际病因进行针对性施方,同时其表里同治的治疗理念也明显降低了刺激性药物使用对患者所造成的机体负担,因此能够给予患者较为良好的治疗体验及最终结果。

1.辨证论治功能性便秘2.1八纲辨证法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纲,是中医辨证的总纲,其概括了各种具体证候的共性内容,反映疾病的基本特点,是临床上分析疾病共性的辨证方法,其中“阴”“阳”两纲统领全部八纲,在传统中医体系内为病情提供精准的形容与确切的系统划分。

功能性便秘62例的临床治疗分析

功能性便秘62例的临床治疗分析

功能性便秘62例的临床治疗分析目的探讨功能性便秘的临床治疗方法和疗效分析。

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13年6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功能性便秘患者62例,根据患者不同的便秘类型進行饮食的调节和适当的锻炼,给予患者合理的药物治疗。

结果62例患者的功能性便秘情况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结论由于功能性便秘患者的病因不相同,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患者的发病原因和临床症状,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才能取得有效的治疗效果。

标签:功能性便秘;临床治疗分析功能性便秘是一种常见的会严重影响人们正常生活的疾病,因非器质性的原因致使排出的粪便干结,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少(每周少于3次)、排便不尽感等。

是临床常见症状,多长期存在,长期困扰影响生活质量。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先进设备的涌现,对功能性便秘的诊断水平有明显提高,据相关的调查分析,18~70岁的年龄阶段的发病率为6~7%,女性是男性的4倍以上,60岁以上发病率为15~20%。

且精神因素是高危因子之一[1]。

本研究对2007年1月~2013年6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功能性便秘62例患者进行分析,现将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07年1月~2013年6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功能性便秘患者62例,其中男12例,女50例,18~70岁的患者平均年龄为(28.6±7.31)岁,从事的职业主要是文秘、IT行业、设计师、会计及银行职员等。

1.2诊断标准本研究以罗马-Ⅲ诊断标准来诊断,所有患者须排除系统性疾病及消化道器质性疾病。

在1年以内出现了不少于12w发现以下症状的,属于达到标准:①排便费力(≥25%);②排便为块状或硬便(≥25%);③有排便不尽感(≥25%);④有肛门直肠梗或阻塞感(≥25%);⑤需要用手法(如手指辅助排便、盆底支撑排便)以促进排便;⑥排便小于3次/w且无稀便。

必须符合以上2条或以上,符合:不用缓泻药几乎无松散大便[2]。

本研究根据病理生理学机制分型:①慢传输型(STC):少便意(排便少于1次/w),粪质坚硬,排便困难,直肠指检无粪便或可及坚硬粪便:但肛门外括约肌的缩肛和用力排便功能正常:胃肠传输时间延长;缺乏梗阻型证据。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研究进展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学, 2023, 12(6), 1199-1203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tcm https:///10.12677/tcm.2023.126179中医药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研究进展李合鹏1,龚欣杨1,傅 杰2*1湖北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学院,湖北 武汉2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湖北 武汉收稿日期:2023年4月15日;录用日期:2023年5月31日;发布日期:2023年6月12日摘要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压力的增加,功能性便秘在临床越来越常见,西药在治疗功能性便秘方面已有了较大的进步,但其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停药易复发或有一定不良反应,中医药在治疗功能性便秘方面有诸多方法,且缺点较少,值得推广应用。

因此本文搜集中医药治疗功能性便秘的文献,进行整理总结。

关键词中医药,功能性便秘,治疗,综述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Treatment of Functional Constipation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Hepeng Li 1, Xinyang Gong 1, Jie Fu 2*1First Clinical College of Hube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uhan Hubei 2Clinical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ube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uhan Hubei Received: Apr. 15th , 2023; accepted: May 31st , 2023; published: Jun. 12th , 2023Abstract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the increase of life pressure, functional con-stipation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common in clinical practice. Western medicine has made sig-*通讯作者。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便秘的基础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便秘的基础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便秘的基础研究进展功能性便秘是严重影响人们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常见疾病之一。

中医药在治疗功能性便秘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随着现代神经胃肠病学的发展,中医药治疗功能性便秘的基础研究也取得了较大进展。

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概括了中医药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作用机制,如调控肠神经系统、影响Cajal间质细胞、改善平滑肌的形态和功能、调节肠神经递质和激素含量等,并对今后研究提出了思路和建议。

标签:功能性便秘;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也称单纯性便秘、习惯性便秘或特发性便秘,是由非器质性原因所引起。

国内外调查均显示,FC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1-2]。

到现在为止,FC的病因仍不明确,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涉及胃肠道动力紊乱,肠神经系统异常,平滑肌病变、间质细胞损害等方面。

目前,西医治疗FC尚无特效药物,主要采用泻剂、促动力药等,结合生物反馈及心理疗法进行治疗。

而基于辨证论治理论指导的中医学在长期实践中对FC有独特的认识,是有效的治疗方法[3]。

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FC的作用机制、物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为进一步融入国际功能性便秘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

本文现就这方面的主要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1 调控肠神经系统(enteric nervous system,ENS)肠神经系统是存在于胃肠壁内一个独立于大脑之外的完整神经网络,由黏膜下神经丛和肌间神经丛组成。

ENS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可以感知、启动和调控胃肠运动,因此又被称为“肠脑”。

肠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与结肠动力直接相关。

研究表明,很多治疗FC的有效中医药疗法都具有调控ENS的作用。

如丁曙晴等[4]报道,针刺治疗对便秘模型大鼠ENS神经元有影响,能增加神经元标志物(PGP9.5)的阳性表达,有助于改善神经节细胞的功能。

李红岩等[5]通过观察针刺对功能性便秘大鼠模型肠肌间神经丛的调控,发现肌间神经丛超微结构改善,结肠传输功能得到恢复。

临床治疗指南药物治疗功能性便秘

临床治疗指南药物治疗功能性便秘

泻药
泻药是治疗功能性便秘的常用药物之一,能够刺 激肠道蠕动,增加肠道水分,软化粪便,缓解便 秘症状。
益生菌
益生菌能够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改善肠道微生态 ,缓解便秘症状。
效果评估方法
症状缓解程度
评估患者便秘症状的缓解程度,包括排便次数、 排便费力程度、排便不尽感等方面。
生活质量改善程度
评估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程度,包括精神状态、食 欲、睡眠等方面。
疗效果。
06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1 标题:功能性便秘的药物治疗
作者:张三,李四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如莫沙必利、伊托必利等,可促进肠道蠕动 ,加速排便。用法用量根据医生建议和患者 病情而定。
04
临床应用及效果评估
临床应用
药物治疗
功能性便秘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药物治 疗是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药物 治疗包括泻药、肠道动力调节剂、益生菌等。
肠道动力调节剂
肠道动力调节剂能够调节肠道运动,促进肠道蠕 动,缓解便秘症状。
诊断功能性便秘需排除器质性病变和其他系统性疾病 的影响。
伴随症状包括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口臭等。
临床常用诊断方法包括: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 实验室检查和结肠镜检查等。
03
药物治疗功能性便秘的指南
药物治疗的原则
01
根据患者症状严重程度和医生建议,选择适合的药物治疗方案 。
02
药物治疗周期根据患者症状严重程度和医生建议确定,一般建
议至少使用4周以上。
药物治疗期间,医生应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和药物反应,及
03
时调整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便秘的临床诊疗发展简介

便秘的临床诊疗发展简介

便秘的临床诊疗进展简介便秘(constipation)系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或排便不尽感。

生理情况下,排便包括产生便意和排便动作两个过程。

当直肠充盈时,直肠壁受压力刺激并超过阈值时引起便意。

这种冲动沿盆神经和腹下神经传至腰骶部脊髓的排便中枢再上升至丘脑达大脑皮层。

若环境允许,则耻骨直肠肌、肛门括约肌松弛,提肛肌收缩促使排便。

上述过程任一环节出现故障均可引起便秘。

粪便的容积和稠度、直肠顺应性、内外括约肌功能、耻骨直肠肌与肛直肠角、直肠感染等均可影响排便过程。

功能性便秘的发病因素中,往往不是某一因素单独存在,而是数个因素并存。

1 发病情况与发病因素便秘为临床上极为常见的症状,目前由于便秘标准的定义不统一和使用资料不同,其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有较大的差异。

如美国人群中便秘发病率的范围在2%~28%之间,我国北京地区成年人便秘的发病率为6%。

本病以老年人多见,65岁以上老年人便秘的发生率约为30% [1]。

近年来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及精神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青年人便秘发病率也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严重影响了现代人生活质量,造成了工作和生活的不便[2]。

广义上的便秘分为功能性便秘和继发便秘两类。

临床上所指的便秘通常为功能性便秘,包括结肠慢传输型便秘、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和两者同时存在的混合型便秘等几个类型。

目前认为,所谓的功能性便秘并不准确,许多资料显示功能性便秘有解剖和器质性的异常[3]。

如便秘病人的结肠壁常有肌纤维变性、肌肉萎缩、肠壁肌间神经丛变性、变形、数量减少等病理改变;部分患者肠壁内神经递质Ach的释放量明显减少,而血管活性肠肽含量较正常者显著增高。

慢传输型便秘常见的疾病有Hirchsporung’s病、继发性巨结肠、痉挛性结肠、部分结肠冗长、结肠无力等。

出口梗阻型便秘(OCC)是指粪便通过直肠和肛管时受阻导致的排便困难[4]。

OOC多为器质性病变,按病理特点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盆底松弛综合征,包括直肠膨出、直肠粘膜内脱垂、直肠内套叠、会阴下降、肠疝、骶直分离、内脏下垂等。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便秘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便秘临床研究进展

第17卷第12期·总第308期2019年6月·下半月刊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CHINESE MEDICINE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OF CHINA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 ,FC )是以大便干燥或秘结不通,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或排便不尽感为主要表现的常见的功能性肠病,且不符合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predominant constipation ,IBS ⁃C )的诊断标准[1]。

功能性便秘严重地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常可引起或加重肛门、直肠疾病,并可在结肠癌、心血管疾病、肝性脑病、早老性痴呆等疾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功能性便秘属中医“便秘”等范畴,也称“大便难”“大便燥结”“后不利”。

中医学认为,便秘病位在大肠,但与肝、脾、肾、肺、胃等脏腑功能失调关系密切。

与西医西药相比,中医在治疗便秘的同时,还可改善调整胃肠功能及患者的体质状况。

中医药在治疗功能性便秘方面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目前西医学对于功能性便秘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而中医学对于便秘的病因病机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如《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北方色黑,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

张仲景认为便秘有虚、实、寒、热之分,便秘有苦寒泻下、清热润下、理气润下等治法。

现代医家对便秘的病因病机有进一步的认识。

便秘病因主要有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外邪犯胃、禀赋不足、年老体虚等。

此外,饮酒过多、嗜食辛辣、油腻,导致胃肠积热以及长期主观抑制排便也是便秘的诱因。

曹小键等[2]认为五脏六腑病变均可影响大肠传导,导致便秘。

王瑛瑛[3]认为腑气不通、肠津亏虚是便秘的根本病机。

苏雅惠等[4]总结其师蔡春江教授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经验,认为便秘的发生责之于大肠的传导功能异常,而肺与大肠相表里,上下相应,故肺失清肃,大肠之气不降,则发为便秘,正如《医经精义》中指出“理大肠必须调肺气也”。

中医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功能性便秘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等症状。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习惯的改变,功能性便秘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中医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通过临床实践和基础研究,中医治疗方法在缓解便秘症状、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对中医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和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将对功能性便秘的中医病因病机进行深入探讨,从中医角度阐述便秘的发生发展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代谢失常等内在因素的关系。

本文将系统总结中医治疗功能性便秘的常用方法,包括中药内服、中药灌肠、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以及这些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和优势。

本文还将关注中医治疗功能性便秘的基础研究,探讨中药有效成分、针灸调节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进一步揭示中医治疗便秘的科学内涵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将对中医治疗功能性便秘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推动中医在该领域的深入发展,为更多便秘患者带来福音。

二、功能性便秘的中医病因病机功能性便秘在中医理论中,多归属于“便秘”“大便难”等范畴。

其病因病机的理解,深深植根于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原则。

中医认为,功能性便秘的产生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等因素有关。

脏腑功能失调是功能性便秘的主要病因之一。

其中,脾胃功能的失常尤为关键。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功能正常,则饮食水谷得以正常消化吸收,糟粕得以顺利下行。

若脾胃功能失调,运化失司,则糟粕内停,大肠传导无力,发为便秘。

大肠传导功能失司也是便秘的重要病因,大肠主传导糟粕,若其功能失常,则糟粕内停,发为便秘。

气血阴阳失衡也是功能性便秘的重要病因。

气虚则推动无力,血虚则肠道失养,阴虚则肠道干涩,阳虚则寒凝气滞,均可导致便秘的发生。

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亦能导致功能性便秘。

儿童功能性便秘的诊治进展

儿童功能性便秘的诊治进展

4.3 钡剂灌肠与HD • 钡剂灌肠不能替代直肠黏膜活检或ARM,不作为诊断或排除
HD的首选诊断工具 • 钡剂灌肠可用于术前评估无神经节段的程度
5 针对顽固性便秘儿童 用于评估病理生理和诊断潜在异常疾病的检查方法
5.1 结肠测压 区分正常直肠生理改变和直肠神经肌肉病变 5.2 脊柱磁共振成像(MRI) 腰骶脊柱畸形 • 通过手术矫正脊髓异常后,顽固性便秘得以改善 • 证据不支持脊柱MRI对于无其他神经系统异常的顽固性便秘 的诊断价值
• ARM 灵敏度及特异度均不足于黏膜活检,但亦有助于在便 秘的年长儿中筛查HD(直肠壶腹部空虚、常规治疗无效、 早发便秘),安全,简便,无损伤
• ARM有助于无神经节细胞症或其他胃肠道神经系统疾病的 诊断
• 美国胃肠医学协会(American Gastroenterological Association Medical,AGA)关于便秘指南中指出,泻药 治疗失败的便秘患者应进行AMR检查
循证学研究暂无足够证据支持上述检查的诊断价值
4 用于诊断潜在疾病的辅助检查
4.1 牛奶蛋白过敏检测与便秘 对于儿童功能性便秘的诊断价值,研究证据存在矛盾
➢ El-Hodhod认为CMA是儿童及婴幼儿便秘的常见病因, 经过最少12个月严格的牛奶蛋白剔除后,有可能实现牛奶蛋 白耐受 ➢ Irastorza 发现51%的患者对牛奶蛋白剔除饮食有反应, 但反应组和无反应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1 儿童功能性便秘的定义
根据罗马IV诊断标准 年龄< 4 岁的儿童至少符合以下2 项条件,持续时间达1 个月 (1)每周排便≤2 次; (2)大量粪便潴留史; (3)有排便疼痛和排便费力史; (4)排粗大粪便史; (5)直肠内存在有大量粪便团块。 对于接受排便训练的儿童,以下条件也作为选项 (6)能控制排便后每周至少出现1 次大便失禁; (7)粗大粪便曾堵塞抽水马桶。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便秘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便秘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便秘临床研究进展摘要:功能性便秘属于中医“便秘”“大便难”等范畴。

中医药在治疗功能性便秘上展现出较大优势:安全性好,疗效确切。

现通过相关文献进行搜集、整理,从中医病因病机,中医药治疗:内治法、内外同治法、外治法等方面综述,以期为该病中医药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便秘;病因病机;中医药疗法;研究进展一、病因病机现代医家根据临床经验,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进行新的总结。

朱莹[1]教授认为,便秘多有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禀赋不足,感受外邪等病因引起肠道传导失调所致,脾肺气虚,阴亏肠燥为其病机,病位在大肠,多与脾肺有关。

李桂荣[2]教授认为便秘的常见病因为气血亏虚,胃肠积热,阴虚津亏,气滞血瘀。

马晶晶[3]认为传导的欠畅,津液的匮乏,功力的不足是功能性便秘形成的三个要素,从病因病机来看,食积,瘀滞,热积水湿,气滞皆能引起肠道阻塞,欠畅,肠道干枯,热结,失液等各种病因易引起津液匮乏,中气不足,推动无力引起功力不足。

曹小键等[5]认为五脏六腑病变均可影响大肠的传导,发生便秘。

肺气虚,肃降不利,则无力推动大肠排泄,肾阳不足,肾精亏耗,则肠道干涩,脾虚则运化化失常,升降失调,积滞内停,均可导致便秘。

姜华[19]认为三焦不通是便秘的关键所在。

吴义春等[9]认为湿滞气机是当下社会 FC 的致病中的重要作用。

二、临床治疗1.辨证论治黄玉明[11]从脾胃论治便秘,将便秘分为肠道津伤及阴结脾约两型,肠道津伤用白术、生地黄、升麻等,阴结脾约用白术、肉桂、干姜等。

郑开明等[6]认为,气阴两虚型便秘药用党参、麦冬、黄芪、白术等,阳虚便秘用济川煎、附子理中丸,阴虚血弱型药用当归、生地黄、制何首乌、麦冬等,痰浊瘀阻型药用胆南星、全瓜蒌、石菖蒲等。

阙任烨等[7]研究证实,自拟芪榔合剂(黄芪、槟榔、枳实、知母等)治疗气阴两虚型便秘临床疗效显著。

单崇武[8]采用黄芪汤加味治疗肺脾气虚型功能性便秘患者,结果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口服莫沙必利组。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研究进展_孙纪峰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研究进展_孙纪峰

中华中医药2268学刊DOI:10.13193/j.issn.1673-7717.2014.09.070中医药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研究进展孙纪峰,陈懿(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医医院,上海201200)摘要:功能性便秘(FC)属于一类功能性肠病,表现为持续困难的、不频繁的或不完全的排便感,钡剂或肠镜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

我国发生率10% 15%左右,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发生人群的18% 23%,且随年龄的增长,便秘的发生率和程度也随之增加。

便秘不仅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且还可以成为急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脑溢血等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的诱发因素。

西医对本病大多采取对症疗法,常用泻药,且有不良反应,而中医治疗本病方面优势明显。

从该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针灸治疗、穴位敷贴、综合治疗等方面将近年来有关功能性便秘研究及文献进行综述,为今后科研临床提供参考。

关键词:功能性便秘;中医药治疗;综述中图分类号:R256.35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3-7717(2014)09-2268-02Progress of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n Functional ConstipationSUN Jifeng,CHEN Yi(Pudo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Shanghai201200,Shanghai,China)Abstract: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is a kind of functional bowel disorders,which is manifested as continuously difficult,infrequent or incomplete defecating with no physical cause.It has an incidence of10% 15%in our country and18% 23%among the people over60.The incidence and degree of FC increase as people aging.FC is not only re-ducing qualities of life but also has a inducement of acute cardiovascular such as acute heart failure,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stroke.Western medicine treats FC with purgatives that have side effects.In contrast,Chinese medicine has an obvi-ous advantage in treating FC.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etiology of the disease pathogenesis,treatment and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acupuncture treatment and point application in recent years,providing reference for future research treatment.Key words:functional constipation;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review收稿日期:2014-04-15基金项目:上海市浦东新区基金项目(PW2013A-40)作者简介:孙纪峰(1971-),男,副主任医师,学士,研究方向:传统中医学。

慢性功能性便秘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慢性功能性便秘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慢性功能性便秘的中西医治疗进展慢性功能性便秘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其病因复杂、发病机制不甚明了,属于顽固难治性疾病。

慢性功能性便秘由于基础病、合并症较多,愈后效果不理想,已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

本文以文献研究结果为基础,就慢性功能性便秘的中西医研究现状作系统性回顾,探讨中西医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的进展。

标签:慢性功能性便秘;中西医;治疗进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慢性功能性便秘的临床发病率逐年上升。

据报道,亚洲发病率约为8.75%,欧洲为17.1%[1],我国发病率达4%~7%,其中老年患者占多数[2]。

长期慢性便秘所引起的诸多并发症,如易致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引发痔疮、肛裂等肛肠疾病,提高罹患肠道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以及滥用通便药物后的副作用[3],使得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威胁。

因此,如何有效地给予治疗,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现对中西医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分析,总结中西医研究现状,探讨中西医对慢性功能性便秘的治疗进展,以期更好指导临床。

1疾病概述慢性功能性便秘存在结直肠肛管盆底的功能异常,其典型症状包括:患者无排便欲望与诉求,肠道内容物在结肠内停留时间较正常人延长,肠道蠕动减慢、便质干燥、排便次数减少或排便间隔时间延长,或虽有便意而排出困难。

患者往往靠刺激性泻剂排便,结肠传输功能试验提示慢传输。

目前慢性功能性便秘发病原因及机制并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同精神心理因素、饮食因素、器质性因素、药物因素、遗传等因素有关外,还涉及激素、神经递质等调节因子异常、排便动力学异常等[4]。

国际上多根据结肠动力学特点进行分型,将慢性功能性便秘分为三种类型:慢传输型、出口梗阻型及混合型[5],其中以慢传输型便秘最为常见。

中医学认为,慢性功能性便秘基本病变属大肠传导失职,且与肺、脾、胃、肝、肾功能失调有关。

病因归纳起来有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外邪犯胃、禀赋不足等。

病性可概况为寒热虚实四个方面。

功能型便秘发病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

功能型便秘发病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

功能型便秘发病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摘要】功能型便秘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发病机制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综述了最新研究进展,在肠道动力学异常、肠道菌群、神经调节异常、遗传因素和药物治疗等方面对功能型便秘发病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

研究表明,肠道动力学异常与功能型便秘密切相关,肠道菌群的改变也可能引发便秘症状。

神经调节异常和遗传因素在该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药物治疗对功能型便秘的发病机制有一定的影响。

结论部分总结了功能型便秘发病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为治疗和预防提供了参考依据,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这些研究成果有望为功能型便秘的治疗和预防提供更为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功能型便秘、肠道动力学、肠道菌群、神经调节、遗传因素、药物治疗、研究进展、治疗、预防、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功能型便秘发病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功能型便秘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发病机制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技术的提升,功能型便秘发病机制的研究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最新的研究表明,功能型便秘的发病机制可能涉及多个方面,包括肠道动力学异常、肠道菌群失调、神经调节紊乱、遗传因素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导致了功能型便秘的发生和发展。

通过深入研究功能型便秘的发病机制,可以为该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更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本文将从肠道动力学异常与功能型便秘的关系研究、肠道菌群与功能型便秘的关联性研究、神经调节异常与功能型便秘的相关研究、遗传因素在功能型便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药物治疗对功能型便秘发病机制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全面了解功能型便秘发病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为今后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2. 正文2.1 肠道动力学异常与功能型便秘的关系研究功能性便秘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疾病,主要表现为排便困难、大便干燥、频率减少等症状。

近年来,研究者对肠道动力学异常与功能型便秘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其发病机制以及可能的治疗途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功能性便秘的临床诊治进展由于功能性便秘病因的多样性、症状存在的长期性,使其严重的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以及生活质量,因此对其临床诊治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们的重视。

其诊断方面,罗马Ⅲ诊断标准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对于治疗方法,大多数的患者经非手术治疗即可改善症状,而经过积极的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就应考虑手术治疗。

现结合自己的临床工作经历,就近年来功能性便秘的诊治进展以及出现的某些新方法(比如生物反馈治疗)予以综述。

标签:功能性便秘;诊断;治疗;生物反馈治疗便秘是指排便次数减少,一般每周少于3次,伴有排便困难、硬便或排便不尽感等症状[1]。

据最新统计,在约20%的人群中发生[2],一旦诊治不及时将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后果。

如缺乏器质性病变的证据,无结构、代谢上的异常改变,并除外便秘型肠易激综合症(IBS-C)的慢性便秘称之为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

近年来由于社会的老龄化、饮食结构的改变、精神心理因素、药物等对疾病的影响,FC在人群中的发生愈来愈多,并且多项研究表明FC与大肠癌的发病密切相关,因此积极开展FC的二级预防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诊断标准和分型2006年通过的FC罗马Ⅲ诊断标准[3],进一步指出其诊断前症状至少存在6个月和最近3个月内活动,与罗马Ⅱ标准里的12个月相比,缩短了6个月,提示着FC临床早期干预的重要性,早期治疗,则预后较佳。

另外新增的“在不使用泻药时很少出现稀便”和“没有足够的证据诊断IBS”两条,使FC与IBS-C的鉴别诊断有了更可靠的依据。

根据罗马Ⅲ标准,我国按照结直肠动力学特点和治疗上的针对性相应的将FC分为结肠慢传输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STC),出口梗阻型便秘(outlet obstruction constipation,OOC)和混合型便秘。

其中,临床中以STC最为常见。

2 治疗一般临床上FC的初始治疗仍为饮食治疗、药物治疗、灌肠、生物反馈治疗等保守疗法。

如果经上述积极治疗或延长疗程仍未见好转,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在除外器质性疾病、IBS-C等其他疾病时均可考虑手术治疗。

一般约10%的STC患者需要接受手术治疗。

2.1 慢传输型便秘2.1.1 手术适应证虽目前国内仍无明确统一的标准,但是大多学者已就以下方面达成共识:(1)符合罗马Ⅲ诊断标准;(2)症状在3年以上经积极的内科治疗无效;(3)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患者的手术愿望强烈;(4)多次肠道传输试验明显延长,并除外食管、胃、小肠病变因素;(5)除外出口梗阻型便秘、耻骨直肠肌痉挛和先天性巨结肠等疾病[4];(6)除外抑郁、精神障碍等心理、精神疾病患者。

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以及充分的术前评估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2.1.2 术式的选择手术目的是切除病变肠段,减少并发症,恢复排便反射。

国内外报道便秘的手术方式较多,且术式的选择以及各术式之间疗效的差异较大,并不确切[5]。

(1)结肠次全切、顺蠕动盲肠直肠吻合术:最早由Lillehei等人提出,曾有学者认为最适于国人STC患者。

但几经改进以后,形成了现今的结肠次全切、逆蠕动盲肠直肠吻合术,它在结肠部分切除后,将盲肠底部与直肠上段行端端吻合术,利用盲肠和升结肠的逆蠕动从而延缓肠内容物的运动,有益于营养物质的吸收,保留的部分大肠起到了储袋的作用,最大限度的保留和模拟了人体肠蠕动的生理模式。

并且该术式操作简便,术后腹泻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低,其中有报道称其几乎可完全避免了结肠系膜及回结肠血管等扭转引起的小肠梗阻[6]。

对于与其他术式的疗效比较,还需进一步大样本量的临床试验来验证。

(2)全结肠切除、回直肠吻合术:国外较多应用,并认为STC患者在保守治疗失败后,就应该选择此术式治疗[7]。

此术式切除了全部结肠,效果肯定,术后复发率亦低,但术后患者的控便能力下降以及小肠梗阻、腹泻等并发症较多。

对于术后仍然出现的便秘,有人认为是部分STC患者不但存在结肠传输功能减慢的动力异常,同时还存在食管、胃等器官的动力异常[8],结肠病变仅是其中的一部分。

(3)全结肠直肠切除术:现已多采用结直肠全切除回肠J形储袋肛管吻合术,但因要求操作技术较高,并且术后发生肠粘连、吻合口漏、储袋炎等并发症一直未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王倩等[9]提出:术中保证储袋良好的血供以及尽可能的减少吻合口的张力;储袋的长度以15 cm为宜;术中缝合关闭盆底腹膜确实可靠,防止各种内疝等很大程度上可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4)结肠旷置术:游离末段回肠后,与乙状结肠或直肠上段,行回肠-乙状结肠(或直肠)端侧吻合术,同时缝合肠间间隙防止内疝。

因其不切除结肠,操作较简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创伤亦较小,较适于老年人以及体质较弱的患者。

邢涛等[10]采用此术式与结肠次全切术对比治疗STC患者30例,结果在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认为结肠旷置术是治疗STC较为合理的术式。

(5)部分结肠切除术:要求切除的部分肠段必须略超过病变肠管部分,但由于术前很难达到对病变肠管的精确诊断,因此造成了术后的复发率较高,一般不作为首选。

(6)腹腔镜结肠切除术:随着腹部外科微创化的发展,腹腔镜技术亦开始应用于STC 的治疗,并初步取得了成功。

王育生[11]等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22例STC患者,18例便秘患者症状明显缓解,表明其安全有效,并且在住院时间、腹部外观、术后并发症等方面均较理想。

对于STC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一般学者认为结肠次全切除、盲肠直肠吻合术最适于国人的治疗,但具有微创化、康复快、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的腹腔镜技术日益受到了人们的青睐。

并且笔者个人亦认为个体化的治疗可能是进一步降低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效果的重要途径。

比如单纯乙状结肠病变导致的STC,则选择乙状结肠部分切除、其余肠段保留的术式,而如果仅有盲肠、升结肠、直肠功能正常的患者则慎用部分结肠切除术,仍以次全切为宜,术后复发的问题更不容忽视;另外,腹腔镜技术作为一新兴技术,在腹部外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但对于应用于FC治疗的报道仍较少,在手术指证、术式选择以及手术的具体方法等一系列的问题上还存在着巨大的挑战,因此对这一技术的继续探讨将是今后腹部外科的一个研究趋势[12]。

2.2 直肠前突2.2.1 手术适应证(1)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2)重度RC(深度>3 cm)者;(3)经3个月严格的保守治疗无好转者;(4)结肠运输试验结果正常;(5)耻骨直肠肌的肌电图检查正常;(6)无直肠内脱垂、成人先天性巨结肠和慢传输型便秘等排便困难者。

2.2.2 术式的选择手术目的是消除薄弱区,加强直肠阴道隔的支撑作用。

可根据不同的合并症来选择术式。

(1)合并子宫脱垂、膀胱后突者,适于经阴道修补。

(2)合并痔疮、粘膜脱垂等其他肛管直肠疾病者,可选择经直肠修补。

⑶对于无合并症者,可考虑经会阴修补,此术式术中视野清洁,术后感染率低的优点还是值得提倡的。

另外,近年来多家学者报道了PPH(Procedure for prolapse and hemorrhoids)术,它可同时治疗肛门直肠合并的疾病,并且操作简便,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更加安全有效[13]。

但因临床开展时间较短,只能证实术后近期的临床效果,对于远期并发症以及术后复发等问题,尚待进一步的临床试验验证。

国内外对于治疗直肠前突报道的术式虽较多,但疗效均较好。

不论采取何种手术方式,都要重视术后对患者的指导,辅以饮食、药物、心理等综合治疗,这也更加符合现代的医疗模式。

2.3 直肠内脱垂2.3.1 手术指证直肠内脱垂的发生由于神经、肌肉等多种因素的参与[14],并不单纯表现在形态学上的改变。

对于其诊治,必须结合胃肠传输试验、盆底肌电图、肛管直肠压力测定、排粪造影以及盆腔、膀胱“多重造影”等检查全面评估,必须在经过积极的保守治疗无效后考虑手术治疗,严格掌握适应证。

2.3.2 术式主要有经肛门和经腹两种(1)经肛门:近年来,在硬化剂注射、直肠黏膜切除缝扎术、激光手术等传统术式的基础上,国内外学者开始了尝试新的手术方法,比如胶圈套扎术(RPH术)和前面所述的PPH术。

郭锡泉等[15]采用RPH术治疗黏膜脱垂患者85例,其中治愈83例,好转2例,有效率100%,无明显术后并发症发生。

刘远成等[16]通过采用RPH术组(32例)与同期行黏膜下注射消痔灵组(30例)进行对比,发现术后6个月后疗效RPH术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表明胶圈套扎术是一种治疗直肠黏膜脱垂安全、可靠的有效方法,并且操作简便,费用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对于轻度的直肠内脱垂或合并直肠前突者,有报道称采用PPH术即可取得较好的疗效,由于其快速、有效、痛苦小等优点,应用前景较广。

并且有学者主张治疗直肠内脱垂可作为首选方法[17]。

(2)经腹:主要方式有直肠悬吊和盆底抬高。

相对于经肛门术式,创伤较大,一般不作为首选。

而近年有人采用前述的腹腔镜技术来减少一定的创伤。

2.4 耻骨直肠肌综合征(PRS)是指排便时耻骨直肠肌异常(或反常)的收缩(或不能松弛)的行为障碍,在临床上其诊断较容易。

手术治疗方法主要有经肛或经骶尾入路的耻骨直肠肌部分肌束切断术和闭孔内肌自体移植术两种。

因PRS并非明显的形态学上的异常,手术治疗的远期效果欠佳,目前对于手术方式的选择争议亦较大。

因此,现已多首选非手术治疗。

非手术方法主要有扩肛法、肉毒素A注射法、生物反馈治疗等。

其中生物反馈治疗是一个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不断认识自我和改变自我的过程,需要患者心理上的积极配合。

治疗效果与患者的领悟力和意志力息息相关,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临床资料则无关。

生物反馈治疗通过近几年来在临床中的应用,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一致赞同[18],均被认为是一种无不良反应、无创伤、费用低、疗效好的治疗方法。

Koh D等[19]对226名患者采用了生物反馈治疗,其中胃肠道症状改善者达68.6%,在随后的1年随访中,71%的患者称疗效可维持。

有人还提出生物治疗联合心理护理干预或扩肛法更有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20-21]。

可见,目前已有临床证据证明生物反馈治疗可改善患者的症状、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但对于是否能提高FC患者自主神经的功能,尚待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22]。

3 结语FC给人们的健康及生活质量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大力开展对其“早诊断、早治疗”的意义重大。

尽管目前对FC的病因还有很多问题尚待探讨,但认真询问患者的病史、仔细分析便秘特点,结合现代迅速发展的影像学技术以及其他物理学检查,无疑会使FC诊断的准确性大大提高。

在治疗方面,尤其是手术治疗,随着微创化的大力提倡以及更多新器械、新技术、新方法的出现,比如腹腔镜技术,相信也会进一步提高对FC的治疗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