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戈尔巴乔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76230cd3551810a6f5248663.png)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1、时间:1985年2、改革背景:苏联经济全面滑坡指导思想: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内容:3、改革内容:(1)经济领域: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2)加速发展战略重点:重点放在重工业上(3)经济改革陷入困境,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
4、改革的后果:(1)原本严重畸形的经济结构更加失调,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以致改革效果不佳。
(2)改革陷入困境,经济继续滑坡。
(3)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国内局势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1)指导思想搞多元化 指导思想搞多元化,是戈尔巴乔夫背离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而迈错的关键的第一步。
所谓指导思想多元化,实质上是指苏联共产党不再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不再把共产主义作为苏联共产党的奋斗目标。
否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用别的思想或主义作指导,党就要变质,就不再是无产阶级的政党。
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就能够坚持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排斥和清除错误思想特别是资产阶级及其他剥削阶级思想的侵蚀。
因此,是不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对于整个党或党员来说,都是一个极为重大的政治原则问题。
“新思潮”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是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后推行的一套理论。
同时“新思维”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背叛,是社会民主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表现。
(2)政治上搞多党制和议会政治 政治上搞多党制和议会政治是戈尔巴乔夫全盘西化的政治改革的主要内容。
以所谓多党制取代共产党的领导,以议会制度取代苏维埃制度(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这是苏联社会主义制度被葬送的直接政治原因。
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多党制则是完全不适用的。
因为社会主义国家与资产阶级国家是完全不同类型的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在本质上只能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瓦解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
![瓦解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a54047a9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9b.png)
瓦解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1985年,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出任苏联总书记,引领着苏联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他的政治改革被视为瓦解苏联的导火索,为接下来的事件埋下了伏笔。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旨在解决苏联经济和政治体制面临的严重问题,然而,这些改革不仅未能实现其初衷,反而导致了苏联的瓦解。
本文将探讨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及其对苏联的影响。
一、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背景1. 乌克兰危机1986年,乌克兰发生了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引发了环境和人类灾难,这次事故对乌克兰社会产生了巨大的不满情绪。
同时,乌克兰还受到其他社会政治问题的困扰,这些问题不仅威胁了苏联统一,还加剧了人民对中央政府的不满。
2. 经济困境苏联经济面临着严重困境,主要表现为生产效率低下、物资匮乏、供应不足等问题。
中央集权制度导致经济决策缺乏灵活性和效率,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
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措施1. 塞雷布里亚采用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引入塞雷布里亚采用,即“新思维”。
这一措施的目的是通过开放和透明的态度,接受国内外的建议和意见,推动政治体制的变革。
2. 开放表达自由戈尔巴乔夫推动新闻媒体自由化,并鼓励公民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这一措施在短时间内激发了人民的热情和参与度,使整个国家的政治氛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成果和问题1. 国内腐败问题尽管戈尔巴乔夫推行了一系列的反腐败措施,但由于改革过程中出现了混乱和无序的情况,腐败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反而更加严重。
这进一步加剧了人民对政府的不满情绪。
2. 民族独立运动戈尔巴乔夫对公民表达自由的鼓励,也激发了苏联各民族独立运动的活跃。
波罗的海三国,在苏联解体之后,迅速宣布独立并成为独立国家。
四、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失败及苏联的瓦解1. 经济崩溃此时,苏联已丧失其集权制度下的约束力。
解体浪潮迅速扩散,经济崩溃,社会秩序混乱,意识形态和民族问题不断加剧,最终导致了苏联的瓦解。
戈尔巴乔夫 的改革路
![戈尔巴乔夫 的改革路](https://img.taocdn.com/s3/m/03f120e0102de2bd960588d5.png)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路春节走亲访友之余,将买了一年多搁置在书架上的《戈尔巴乔夫回忆录》看完了。
整个阅读过程仿佛科幻大片,我在前苏联和中国之间穿梭,在历史与当下徘徊。
时代发生变化,但情景类似。
当年苏共、苏联面临的主要问题,仍存在于当下的中国。
戈尔巴乔夫在回忆前苏联“亡党亡国”的往事,我则联想到此时此地的中国。
苏共离析、苏联解体20多年了,围绕戈尔巴乔夫的争议仍未停息,有人赞他还人民以自由,有人骂他背叛共产主义。
是耶非耶,飘散风中。
我则不敢相信共产党内部居然能出现这样一个异类,数十年吸“狼奶”而仍然保持蓬勃的人性,身居“皇帝”大位却千方百计要将权力关进笼子里。
这是人吗?在我看来,近似神了!1985年上台时,戈尔巴乔夫接手的苏联共产党,经过勃列日涅夫18年的改造已经蜕变成一个特权阶层(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两位继任者任期较短,保持了这一现状)。
由于勃列日涅夫的权力是建立在他欣赏、提拔的亲信们的“团结”和“稳定”基础上的,所以勃列日涅夫对这些亲信极为袒护,美其名曰“保证对干部的尊重”。
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社会的贪污、腐败和特权等问题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
但纵然党内危机凸现,当上苏共总书记的戈尔巴乔夫还是完全可以继续勃列日涅夫的老路,享受“皇帝”般的超级特权。
以当时苏联的综合情况看,虽然隐患重重,但国内外形势尚好,远未到崩盘的时候。
走老路对党来说固然存在“击鼓传花”之虞,但对戈尔巴乔夫个人权势则有益无害。
然而,戈尔巴乔夫作出了另一种选择,走上了改革共产党将党推向民主轨道的新路。
这条新路布满荆棘,关卡重重,最后导致了党的分裂和垮台,同时也将他这个总书记毁灭。
我百思难得其解,戈尔巴乔夫为何要这样做?他成长于这个体制,得益于这个体制,与这个体制密不可分,可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况且新路的风险,已被前苏共总书记赫鲁晓夫的遭遇所证明。
当年赫鲁晓夫上台后以“放猪娃”出身的大无畏精神在苏共二十大所作的“秘密报告”,矛头直指“斯大林时代的个人崇拜”,震惊世人。
戈尔巴乔夫们
![戈尔巴乔夫们](https://img.taocdn.com/s3/m/7484da3cbd64783e09122b3e.png)
“戈尔巴乔夫们”必将被推上审判台文清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在死亡边缘挣扎后逐渐复苏的俄罗斯,要求反省历史、审视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罪责,是其走向民族复兴道路的必然。
面对资本昭昭的全球化浪潮,国际垄断资本与民族利益的冲突,国内寡头政治与自由主义的矛盾,以及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斗争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反思和拷问资本原罪的浪潮必将戈尔巴乔夫及追随者们推上历史的审判台。
*********************************************** *********************************都说“时间是最公正的法官”,这句话用在戈尔巴乔夫身上是最合适不过的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在死亡边缘挣扎后逐渐复苏的俄罗斯,要求反省历史、审视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罪责,是其走向民族复兴道路的必然。
面对资本昭昭的全球化浪潮,国际垄断资本与民族利益的冲突,国内寡头政治与自由主义的矛盾,以及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斗争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反思和拷问资本原罪的浪潮必将戈尔巴乔夫及追随者们推上历史的审判台。
根据环球时报《俄政党提案给戈尔巴乔夫定罪:追究苏联解体责任》的新闻,面对俄罗斯国内一浪高过一浪要求审判戈尔巴乔夫的民众呼声,牺牲数亿苏联民众利益换得“诺贝尔光环”的戈尔巴乔夫似乎也俞加心虚,在戈尔巴乔夫看来紧张的社会气氛恰如其分说明了他此刻焦虑而复杂的内心……当然或许今天戈尔巴乔夫并一定会马上走上审判台,但走上审判台的终极命运则是无法改变的。
站在历史的视角来看,从法理和情理上来说,将戈尔巴乔夫推上历史的审判台都是合情、合理、合法的……作为苏联共和国的领袖,忤逆民意解散苏联,就是最大的犯罪,当时根据美国独立机构的民意测试数据,有76%的苏联人反对解散苏联,无论奉行什么样的价值观,一个民选政权的总统罔顾民意就是一种犯罪,更何况是欺压民意决定国家前途和民众生死之大事,更是罪不可赦。
戈尔巴乔夫作为苏联共产党的党魁,依靠党内亲西方势力推行新思维改革,对自己家族的腐败熟视无睹,反过来却假借反腐之名行清除异己之实,对党内的健康力量实行大清洗,仅在1986-1989短短3年之间,苏联共产党地区领导人就更换了82.2%,结果苏共内部是越反越腐,党内健康力量更是噤若寒蝉,导致党心民心尽失,最后面对解散的危机苏共3000多万党员竟无一真正男儿……诺贝尔和平奖光环下还是掩盖不了戈尔巴乔夫贪婪而残暴的“屠夫”心肠,不仅是对苏联共产党的犯罪,假借反腐实行大清洗更是严重的反人类罪!对于消失在历史中的苏联来说,戈尔巴乔夫犯有严重的反革命罪和颠覆国家政权罪;对于历经磨难的俄罗斯民族来说,戈尔巴乔夫则有里通外族之嫌,也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汉奸……戈尔巴乔夫对俄罗斯民众和民族的伤害是无可挽回的,他亲手终结的不仅是一个强大而屹立世界民族前列的俄罗斯,更是让苏联官僚精英抢掠民众财富的“吸血行径”变得合法合理,昔日的苏共官僚精英们摇身一变成为寡头资本家,解体后数十年的经济萧条和激烈的民族矛盾让苏联民众成为最大的受害者……这难道就是戈尔巴乔夫及其追随者们口中所谓的最大功绩?如果尚有半点良知,那些曾经或未来的戈尔巴乔夫及其追随者们应该跪在人民面前谢罪,而不是内心惶恐、闪烁其词甚至推卸责任。
浅析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战略
![浅析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战略](https://img.taocdn.com/s3/m/cc8e67761711cc7931b716a2.png)
浅析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战略云南省楚雄龙江中学冯天云内容摘要: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联共产党总书记。
为了摆脱困境,戈尔巴乔夫提出“新思维”改革。
“新思维”的核心是“承认全人类的价值高于一切。
它是苏联传统政治经济体制与生产力的矛盾发展的结果。
主要提出了苏联不同以往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对待各国的发展道路问题应遵守自由选择的原则;在安全问题上遵循安全和裁军的原则。
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际局势的缓和,但也是造成苏联最终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戈尔巴乔夫新思维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联共产党总书记。
戈尔巴乔夫上台时,苏联长期以来的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已经非常严重。
特别是经济方面,到80年代中期,苏联与西方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
1985年,苏联的国民生产总值为1.8万亿美元,而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为3.9万亿美元;苏联的人均年收入为5400美元,而美国的人均年收入为18000美元。
为了摆脱困境,戈尔巴乔夫提出“新思维”改革。
戈尔巴乔夫在《改革与新思维》一书中对“新思维”进行了具体阐述,“新思维”的核心是“承认全人类的价值高于一切,更确切地说,就是承认人类的生存高于一切”。
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世界是一个多样性的统一体。
戈尔巴乔夫认为,由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各国的政治和经济的联系普遍加强,整个世界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人类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迫切问题,需要把各自的力量联合起来。
(2)当前核战争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戈尔巴乔夫强调,新思维的理论基础是改变对战争与和平的看法。
它的基本原则是“核战争不可能成为达到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及其任何目的的手段”。
核武器的出现改变了战争与和平的观点,打破了战争的传统观念,“核战争将不是政治的继续”。
核战争意味着整个人类文明的毁灭。
当前人类要在生存与毁灭之间作出自己的抉择。
(3)全人类的利益高于阶级利益。
戈尔巴乔夫强调新思维的“核心”是“承认全人类的价值高于一切,更确切地说就是承认人类的生存利益高于一切”。
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评述
![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评述](https://img.taocdn.com/s3/m/b7fea0cd5fbfc77da269b11e.png)
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评述潘庆森2012-1-10 12:01:01 来源:《东欧中亚研究》1993年第4期1991年12月独立国家联合体的成立,标志着原苏联地区进入—个新的历史时期,同时也宣告戈尔巴乔夫6年多的改革的终结。
6年多来,苏联的改革主要是在政治领域内进行的,因此,苏联的政治体制改革自然成为我们关注的主要对象。
在这方面,苏联的教训很多,本文力图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揭示苏共及其领导人的重大失误。
—、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进程与苏联政局变化概述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改革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第—阶段:1985年3月—1988年6月。
从抓经济入手,着重迸行经济体制改革。
政治方面主要是调整干部队伍,树立改革意识。
1985年4月提出“改革”,1986年2-3月召开的苏共二十七大确定了“加速战略”。
1987年苏共中央一月全会以对待改革的态度作为取舍干部的“决定性标准”,撤换大批干部。
六月全会强调“民主化是改革的决定性条件”,“不怕争论,不怕意见和观点冲突”,并通过了《关于根本改革经济管理的基本原则》。
开始考虑下放权力。
在此期间,苏共党内和社会上开始对历史问题进行重新评价,掀起了批判“斯大林模式”、“填补历史空白点”的运动。
1988年苏共中央二月全会提出必须对政治体制进行改革,中心是解决党政职能分开问题,使苏维埃成为“国家权力和管理的中心”,提出应重新划分联盟与加盟共和国的权限。
与此同时,苏共党内和社会上的争论日渐激烈,先后出现了“叶利钦风波”和《苏俄报》、《真理报》两报之争,社会上涌现出了大批“非正式组织”。
第二阶段:1988年7月—1990年2月。
经济体制改革受阻,政治体制改革方案出台,改组国家权力机构。
苏共第十九次全国代表会议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其核心是把国家权力重心从党的机关转移到苏维埃机关。
1988年10月修改、补充了苏联宪法,苏联人民代表选举法也开始生效。
1989年苏联第—次人代会召开,对国家权力机关进行了改组。
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内容
![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2815cc79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a9.png)
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内容
戈尔巴乔夫是苏联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政治家之一,他担任苏联总书记期间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被称为戈尔巴乔夫新思维。
这种新思维的内容包括政治改革、经济开放和外交政策的变革。
首先,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旨在实现苏联的民主化和透明化。
他推动了言论自由、新闻自由和组织自由的扩大,允许人们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他取消了对政党的垄断,鼓励多党制度的发展,并开展选举活动。
此外,他还推动了苏联议会的改革,增加了议会的权力和独立性,使其成为一个更加有效的决策机构。
其次,戈尔巴乔夫实行了经济开放的政策,试图改革苏联的经济体制。
他引入了市场机制,鼓励私营经济的发展,并允许私人财产的存在。
他还试图解决农村和城市之间的经济差距,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然而,由于改革措施的不成熟和执行的不力,苏联的经济状况并没有实现明显的改善,反而陷入了混乱和不稳定。
最后,戈尔巴乔夫还进行了对外政策的变革,试图改善苏联与其他国家的关系。
他主张减少军备竞赛,降低军事开支,缓和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紧张关系。
他通过签署削减核武器的协议,提出了“全球共同安全”的概念,呼吁各国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然而,尽管戈尔巴乔夫的外交政策获得了一定的国际赞誉,但苏联的内部问题和
经济困境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总的来说,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内容包括政治改革、经济开放和外交政策的变革。
尽管他的改革措施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内外部的复杂问题,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这也成为了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失败之处。
然而,他的改革思想仍然对苏联及其后续国家的未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你对戈尔巴乔夫逝世有何评价?
![你对戈尔巴乔夫逝世有何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4085cf19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f1.png)
戈尔巴乔夫逝世:一个时代的终结2022年8月30日,苏联最后一任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去世,享年91岁。
戈尔巴乔夫是苏联历史上重要的政治人物之一,他的改革开放为苏联带来了短暂的繁荣,同时也为苏联的解体埋下了伏笔。
对于戈尔巴乔夫的逝世,我有着复杂的情感和评价。
我认为戈尔巴乔夫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
他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提出的“珍宝理论”和“新思维”,为苏联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
他通过推行的“戈尔巴乔夫改革”,试图通过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来重振苏联,使其走向现代化。
他的改革开放,使苏联经济开始逐渐开放,人民也得以享受更多的自由和权利,这些改革措施为苏联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也为苏联的解体埋下了伏笔。
他的改革措施并没有得到足够的支持和认可,在一些地区引起了强烈的反对和抵制。
特别是在军队和保守派中,对他的改革持有强烈的反对态度。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也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比如改革措施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导致改革效果不佳,还有一些改革措施存在着一些漏洞和缺陷,导致一些人滥用权力和腐败行为的增加。
对于戈尔巴乔夫逝世这一事件,我认为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戈尔巴乔夫作为苏联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去世象征着苏联的历史已经走到了尽头。
苏联的解体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开放,对于世界历史和国际政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今天的俄罗斯和世界格局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戈尔巴乔夫的逝世也让我们回顾和思考苏联历史的价值和意义。
戈尔巴乔夫逝世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开放为苏联带来了短暂的繁荣,但也为苏联的解体埋下了伏笔。
我们应该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认真思考和总结苏联历史的价值和意义,为未来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参考和借鉴。
戈尔巴乔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76230cd3551810a6f5248663.png)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1、时间:1985年2、改革背景:苏联经济全面滑坡指导思想: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内容:3、改革内容:(1)经济领域: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2)加速发展战略重点:重点放在重工业上(3)经济改革陷入困境,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
4、改革的后果:(1)原本严重畸形的经济结构更加失调,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以致改革效果不佳。
(2)改革陷入困境,经济继续滑坡。
(3)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国内局势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1)指导思想搞多元化 指导思想搞多元化,是戈尔巴乔夫背离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而迈错的关键的第一步。
所谓指导思想多元化,实质上是指苏联共产党不再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不再把共产主义作为苏联共产党的奋斗目标。
否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用别的思想或主义作指导,党就要变质,就不再是无产阶级的政党。
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就能够坚持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排斥和清除错误思想特别是资产阶级及其他剥削阶级思想的侵蚀。
因此,是不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对于整个党或党员来说,都是一个极为重大的政治原则问题。
“新思潮”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是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后推行的一套理论。
同时“新思维”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背叛,是社会民主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表现。
(2)政治上搞多党制和议会政治 政治上搞多党制和议会政治是戈尔巴乔夫全盘西化的政治改革的主要内容。
以所谓多党制取代共产党的领导,以议会制度取代苏维埃制度(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这是苏联社会主义制度被葬送的直接政治原因。
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多党制则是完全不适用的。
因为社会主义国家与资产阶级国家是完全不同类型的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在本质上只能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戈尔巴乔夫改革观后感
![戈尔巴乔夫改革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b42d9ab1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109a347.png)
戈尔巴乔夫改革观后感提起戈尔巴乔夫改革,这可真是一段让人感慨万千的历史啊!想当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面对苏联当时的种种困境,决心要进行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
那时候,我还只是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孩子,但通过后来的学习和了解,我对这段历史有了更深的认识。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
他试图打破旧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引入市场机制。
这就好比是要给一辆一直沿着固定轨道行驶的火车换个新的轨道和动力系统。
他提倡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鼓励个体经济的发展。
然而,这一改革的实施过程却充满了曲折。
就拿那些国有企业来说吧,突然间要自己面对市场的竞争,要自己做决策,很多企业一下子就懵了,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有些企业习惯了按计划生产,一下子要去预测市场需求,结果生产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去,积压在仓库里。
在政治领域的改革更是引起了轩然大波。
他提倡“公开性”和“民主化”,这下子,就像打开了一个潘多拉的盒子。
各种思潮和声音一下子涌了出来,原本稳定的政治局面变得动荡不安。
人们开始对过去的历史进行重新评价,对苏联的体制产生了怀疑和不满。
原本统一的思想开始分裂,各种政治势力纷纷崛起,争权夺利。
在外交方面,戈尔巴乔夫试图缓和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减少军备竞赛的压力。
这本来是个不错的想法,可问题是,苏联在这个过程中似乎失去了自己的立场和原则。
西方国家趁机对苏联进行渗透和影响,进一步加剧了苏联内部的矛盾和问题。
记得有一次,我在一本书中看到了对那段时期的详细描述。
书中提到了一个普通的苏联工人家庭,他们原本过着平静的生活,虽然不富裕,但也安稳。
然而,随着改革的推进,工厂的效益越来越差,父亲面临着失业的危机,母亲为了节省开支,每天精打细算地过日子。
孩子们原本期待着美好的未来,可看到家庭的困境,心中充满了迷茫和不安。
这个家庭的遭遇让我深刻地感受到,改革的影响是如此直接地落在了每一个普通人的身上。
再看看当时的社会舆论,人们对改革的态度也是五花八门。
有人满怀希望,认为改革会带来新的机遇和发展;有人则忧心忡忡,担心改革会让生活变得更糟糕;还有人干脆对改革持怀疑态度,觉得这不过是一场政治游戏。
戈尔巴乔夫改革内容
![戈尔巴乔夫改革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9bcaa02f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a8.png)
戈尔巴乔夫改革内容
戈尔巴乔夫改革是苏联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
几个方面:1.政治改革:戈尔巴乔夫提出了“新思维”和“民主化”的口号,试图通过政治改革来推动苏联社会的现代化。
他取消了一党制,允许
多党制和选举制度的实行,同时取消了政治犯的定罪和流放制度,实行了
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
2.经济改革:戈尔巴乔夫提出了“珍宝计划”,试
图通过市场化改革来推动苏联经济的发展。
他取消了计划经济体制,实行
了市场经济体制,允许私有财产的存在和市场竞争的实行,同时推行了外
向型经济政策,吸引外资和技术。
3.文化改革:戈尔巴乔夫试图通过文化
改革来推动苏联社会的现代化。
他取消了对文化的限制和审查,允许自由
思想和创作,同时推行了文化多元化和国际化的政策,吸引了大量外国文
化和艺术。
4.国际关系改革:戈尔巴乔夫试图通过国际关系改革来推动苏
联的现代化。
他取消了对东欧国家的干涉和控制,推行了和平共处和国际
合作的政策,同时试图改善苏联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推动全球和平与发展。
总的来说,戈尔巴乔夫改革是苏联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际关系等多个方面,试图通过改革来推动苏联社会的
现代化和发展。
然而,由于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最终导致了苏
联的解体和戈尔巴乔夫的下台。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第2讲“斯大林模式”和戈尔巴乔夫改革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第2讲“斯大林模式”和戈尔巴乔夫改革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c2f7b74e14791711cd791738.png)
第2讲“斯大林模式”和戈尔巴乔夫改革一、“斯大林模式”1.形成过程(1)工业化①条件:新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发展,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打下了基础。
②目的: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③过程: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1926年到1928年,改建、扩建、新建一大批企业;1928年到1932年,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1933年到1937年,进行第二个五年计划。
④成就:到1937年,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国民经济结构发生改变,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达77.4%;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⑤弊端: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等。
误区警示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是在特定的国内外背景下制定的,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途径,西方国家的工业化则经历了先轻工业、后重工业的发展道路。
(2)农业集体化(考试不做要求,略)。
2.标志:1936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的通过。
3.内容(1)经济体制①特点: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
②表现: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料;排斥市场调节,通过指令性计划直接管理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
③影响: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从长远看,长期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严重影响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指令性计划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了动力。
(2)政治体制①特点:权力的高度集中。
②影响:保证了党对新生政权的领导,一定程度上维系了政局的稳定。
同时,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了严重破坏。
(3)思想文化体制①特点:高度集中。
②表现: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成为社会风潮;用行政干预手段管理、控制学术文化领域。
③影响:思想理论单调划一,学术及艺术创作日趋单一,文化创造力受到极大压制。
4.特点:经济、政治与思想文化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62202b4e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3c.png)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
戈尔巴乔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是苏联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它对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
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包括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和社会改革,这些改革对苏联的未来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
首先,戈尔巴乔夫在政治改革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政策。
他试图通过推行
“新思维”政策来改革苏联的政治体制,推动政治体制的民主化和法治化。
他提出了“言论自由”、“新闻自由”、“多党制”等一系列政治改革措施,试图打破原有的官僚体制,推动政治体制的现代化和民主化。
这些政治改革措施为苏联政治体制的变革奠定了基础。
其次,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方面也做出了一系列重要举措。
他提出了“珍宝
法案”,试图通过减少军费开支,提高生产效率来改善苏联的经济状况。
他还试图推行市场化改革,鼓励私有经济的发展,试图通过市场机制来调整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
这些经济改革措施为苏联的经济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最后,戈尔巴乔夫在社会改革方面也做出了一些努力。
他试图推行“全面发展”的政策,提倡人们要有更多的个人自由和权利,鼓励人们积极参与社会事务。
他还试图推动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使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完善,为人民提供更好的福利。
这些社会改革措施为苏联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
总的来说,戈尔巴乔夫改革对苏联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为苏联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带来了新的变革,为苏联的未来走向开辟了新的道路。
虽然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未能取得成功,但它对苏联的未来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是苏联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
戈尔巴乔夫的经济体制改革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戈尔巴乔夫的经济体制改革问题究竟出在哪里](https://img.taocdn.com/s3/m/0d92aee319e8b8f67c1cb919.png)
戈尔巴乔夫的经济体制改革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在五年多的时间里,戈尔巴乔夫全力以赴地推行改革政策,力图通过改革来振兴苏联,摆脱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形成的社会经济停滞局面。
这些年来,在政治和对外政策领域,都取得了不少进展,但在经济方面,却事与愿违,经济改革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改革的结果使经济形势越来越恶化,处于危机状态。
最为突出的问题有:经济增长速度日益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
1990年头四个月,国民收入负增长率为1.7%,据估计,全年的负增长率可能达到4%。
不少重要产品减产,石油产量1989年比上年减产1900万吨,煤炭产量同期减产3200万吨,市场供求关系严重失调,特别是消费品市场供应缺口越来越大。
目前苏联未能满足的货币购买力为1650亿卢布,这相当于一年商品零售总额的1/4;财政赤字的增长速度和幅度几乎已到了失控状态,并由此导致滥发票子。
1989年财政赤字达到920亿卢布,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10%,占财政支出的1/5。
国家内债达4000亿卢布。
1989年发行货币180多亿卢布,在价格体制基本上还未改革的情况下,就出现了两位数的通货膨胀率,苏联已多次出现抢购风,经济状况的不断恶化,导致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
1989年,居民实际生活水平下降7%,有4000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从而影响广大劳动群众生产的积极性和社会的安定,这又加深经济的困难。
五年来的经济改革,使苏联经济每况愈下,比勃列日涅夫停滞时期还糟,经济困难成为当前苏联最大的难题,这是什么原因:,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全7月13日结束的苏共二十八大,对这个问题,从各个角度作了一些分析,共同点是,都肯定走改革道路是正确的,是唯一的选择。
但涉及到五年多来的经济改革,为什么出现如此多的问题时,看法就不尽相同了。
我们认为,造成当前苏联经济形势严峻局面的原因很多,其中包括一些难以避免的客观因素,但主要是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的一系列失误造成的。
一、在推行经济体制改革政策的同时,没有及时调整严重不合理的经济结构,而是实行加速战略,这是走错的第一步。
文档: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
![文档: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https://img.taocdn.com/s3/m/14d9523d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4a.png)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从原则上我可以说,改革的最终目的我们是清楚的。
这就是要深刻革新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使社会主义具有最现代化的社会组织形式,最充分地揭示我们的制度在各个决定性方面,即经济方面、社会政治方面和道德方面的人道主义性质。
我再一次强调指出,改革不是某种心血来潮,不是恍然大悟,而是对革新和加速的客观必要性的认识,这种认识产生于我国社会的深刻了解。
改革的实质恰恰在于:它把社会主义和民主结合起来,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完全恢复列宁的社会主义建设构想。
这就使改革有了深度,有了真正的革命精神和无所不包的性质……改革是一个涵义广泛,内容极为丰富的词。
但是,如果从它的许多同义词中选出一个关键的、最能表达其实质的词,那就可以这样说:改革就是革命。
要坚决加快苏联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精神发展速度,就要在走向崭新状态的道路上实现根本改革。
这无疑是一项革命性任务。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新思维》,新华出版社1988年版【解读】本材料选自戈尔巴乔夫在1987年应美国出版商之邀而撰写的《改革与新思维》一书。
该书的原书名为《改革以及关于我国和全世界的新思维》,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改革”,下编为“新思维与世界”。
可以看出,“新思维”概念最初主要指对外关系和对外政策方面而言。
后来随着不断扩大宣传,它才逐步泛化,也被应用到苏联国内问题的研究和阐释上来。
这份材料是选自该书“上编”部分,戈尔巴乔夫对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认识,1.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使社会主义具有最现代化的社会组织形式,最充分地揭示我们的制度在各个决定性方面,即经济方面、社会政治方面和道德方面的人道主义性质。
”2.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应该是“它把社会主义和民主结合起来,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完全恢复列宁的社会主义建设构想”。
3.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实质上就是革命,“要坚决加快苏联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精神发展速度,就要在走向崭新状态的道路上实现根本改革。
这无疑是一项革命性任务”。
戈尔巴乔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177b9b76168884868762d677.png)
(3)政体改革一一一民主集中制向三权分立转变。 (4)政党制度的改革。戈尔巴乔夫政党制度的改革就是从一党制向多党制转变。这是戈推行政治多元化的 必然结果,其实质在于取消苏共的领导和执政地位,推行多党制是戈“根本改造”上层建筑的主要意图之 一。尽管戈在开始声称反对搞多党制,但随着他的“民主化”、“公开性”、“多元论”的推行,苏社会 上的非正式组织日益增多,具有反对派性质的政党、团体也相继出现。他们越来越明确地提出多党制要求, 并采取各种方式向苏共施加压力。这时戈来了个顺水推舟,顺乎“民意”地把多党制引入苏联政治制度。 (5)国家体制的改革。国家体制的改革是戈尔巴乔夫执政后期一种不得已的选择。其实质是由单一制的国 家体制向主权国家联盟过渡。这是戈尔巴乔夫推行“民主化”、“公开性”、“多元化”以及整个上层建 筑“根本改造”所导致的必然后果。 戈尔巴乔夫国家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各加盟共和国与联盟中央在条约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不同联系形 式的联邦制,即苏维埃联邦的“多样化统一”,而不是原先的、实际上是中央集权制的“单一模式”。各 加盟共和国“为了共同目标自愿把自己的一部分权力交给联邦”;根据民族自决原则可以“自由选择”自己 的生活方式、共和国体制和国旗、国徽:而且有权按宪法程序“自决直至退出苏联”。 戈尔巴乔夫的国家体制改革是在民族独立浪潮不可遏制、联盟业己解体的情况下所采取的一种无可奈 何的措施,并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和效果。许多改革措施遭到了地方和民族分立主义势力的坚决抵制,还 没有来得及实施苏联就彻底解体了。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思路是非常明确的,其基本线索是:先改造思想,随后根本改造上层建筑,然后在此基础 上彻底改造经济基础,实现“根本改造整个社会大厦”和“改变制度”的目的。这样一条改革道路,是戈 尔巴乔夫精心设计和安排的。思想,政治,经济三个方面“革命性的改革”,依次递进的路向,颇类似于无 产阶级革命的一般规律,但方向却截然相反。
苏联解体的开始
![苏联解体的开始](https://img.taocdn.com/s3/m/a5494b6f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83.png)
苏联解体的开始1985年,苏联国家领导人闵高夫(Mikhail Gorbachev)上台执政,开启了一场被称为"戈尔巴乔夫变革"的政治改革运动。
这一改革旨在通过实行政治和经济上的开放与自由化,挽救苏联经济的衰落。
然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措施引发了一系列问题,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一、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措施1. 革新政治体制:戈尔巴乔夫推出的改革包括《新思维》、《重建联合体》等一系列政治文件,旨在实现党和政府的透明度,并加强领导集体的决策程序。
2. 经济改革:戈尔巴乔夫实施的经济改革措施包括《政治与经济改革问题》等文件,旨在实行市场化的经济体制,推行私有化和市场自由化,引入外国投资和国际合作。
二、改革的挑战1. 经济困境:苏联在改革过程中,面临严重的经济问题,如商品短缺、物价上涨、失业率上升等。
这使得人们对改革产生了怀疑和不满。
2. 民族矛盾:苏联是一个由多个民族组成的联邦国家,各个民族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矛盾和利益冲突。
改革过程中,这些矛盾得不到妥善解决,导致了更大的社会动荡。
三、苏联解体的标志1. 波罗的海国家的独立:1989年至1991年期间,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相继宣布独立,成为苏联解体的先驱者。
这引发了其他苏联加盟共和国的民族主义浪潮。
2. 克里米亚土地问题:1989年,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将克里米亚半岛从俄罗斯转让给乌克兰。
然而,在苏联解体后,克里米亚问题成为乌克兰和俄罗斯之间的争端。
四、苏联解体的原因1. 政治不稳定: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导致了苏联内部政治体制的混乱,对外政策调整迟缓。
这使苏联暴露出了领导层的腐败和管理失误,削弱了人民对政府的信任。
2. 经济衰退:苏联的经济改革并未如期带来增长,反而使经济进一步衰退。
经济困境导致了社会不满,人们对西方的市场经济模式产生了更大的向往。
3. 民族民主运动:苏联各地的民族主义运动势力逐渐扩大,人们对本族群的认同感增强。
这对苏联的统一构成了巨大的挑战。
戈尔巴乔夫改革各种问题整理
![戈尔巴乔夫改革各种问题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dd0ec4d628ea81c758f57888.png)
一、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影响(意义)1.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经济:苏联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步入经济长期衰退的困境。
传统的粗放型经济依靠对资源的无限掠夺和限制消费取得的高增长率,到七十年代中期以后再也无法维持下去。
苏联实行控制消费、高积累的政策,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与西方国家的差距更大,主要消费品长期短缺、供给不足。
政治:长期以来苏联实行高度集权、一党专政的政治体制,官僚、精英阶层垄断了政权、财富和真理,人民群众被排除在政治决策体系之外,“一切权力归苏维埃”徒有虚名。
干部任命制、职务终身制为形成既得利益集团创造了良好环境,特别是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领导人思想僵化、墨守成规,贻误了发展和改革时机,国内问题堆积如山;普遍存在的信仰危机是苏共提倡“革新了的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的动因;各种改革均未得到人民的认可:苏联从1922年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列宁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进行改革,并强调更加发扬党内民主。
然而自1926年斯大林当权以来,形成了高度集中化的政治经济体制,虽然在这种体制下苏联实现了工业化,但到了1950年代,弊端日益暴露,阻碍了苏联的发展。
随后,赫鲁晓夫、布里兹涅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但都只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彻底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族际危机:沙皇俄国是靠侵略扩张起家的,这使苏联成为世界上民族最多的国家,民族发展极不平衡,很多民族还处在部落阶段,民族问题长期以来非常尖锐。
对少数民族实行了残酷的种族清洗和种族迁移。
国际危机:苏联深陷阿富汗战争,国际处境十分孤立;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苏联出于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需要,以非理性方式进行军备竞赛,致使军事开支达到国民收入的四分之一,背上沉重的包袱;1981年里根上台后,一改原先美国的收缩战略,处处以强硬态度回击苏联的扩张,并且宣称进行“星球大战”计划的研究,掀起了新一轮军备竞赛高潮。
而此时内外交困的苏联,再也无力应付,被迫进行全面收缩;面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浪潮和理论革新(东欧国家的改革浪潮和中国的改革势头),作为世界第一号社会主义国家,其领导人上台伊始准备在改革和理论方面有所创新,以示第一大党的风范;世界范围的科技革命和进步迫使苏联改变思维,跟上人类时代的步伐,戈尔巴乔夫作为新上任的领导人执政的需要。
如何认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与苏联剧变的关系
![如何认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与苏联剧变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5c018e8a7e21af45b207a82c.png)
如何认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与苏联剧变的关系摘要戈尔巴乔夫错误改革的实质,在于执行了一条资本主义化的改革路线。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纲领,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不是导致苏联剧变的直接原因,而是苏联剧变主要的、决定性的因素。
苏联剧变最重要的教训是: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结果使得已经相当严重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酿成了制度剧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
关键词苏联剧变;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接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继续提出改革的问题。
随后召开的苏共中央四月全会启动了改革。
改革逐渐成为苏联经济、政治与社会生活的主题。
这一过程持续到苏联解体。
期间,戈尔巴乔夫言必称改革。
《改革与新思维》、《社会主义思想与革命性变革》以及《未来世界与社会主义》等著作与文章的发表,标志着改革与“新思维”理论形成。
如何看待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观?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实质是什么?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苏联剧变是什么样的关系,人们的看法至今仍不尽一致,有必要作些探讨。
一、戈尔巴乔夫对改革对象与目标的认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观,按其逻辑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即要回答为什么要改的问题;二是改革的对象与方向,即改什么以及以什么为目标的问题;三是如何改,即要改革的方法、步骤、措施等。
这三个方面相互关联,其中改什么是关键,直接关系到改革的成败。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错误主要在于此。
在1987年11月出版的《改革与新思维》一书中,戈尔巴乔夫系统论述了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他认为,改革不是个别人或一批人心血来潮的结果,而是迫切的需要。
它产生于对革新和加速发展的客观必要性的认识,产生于对苏联社会的深刻了解。
因为国内日益复杂的局势“包藏着发生严重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危机的威胁”,这一局势“使改革成为必要的和不可避免的”。
戈尔巴乔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0ca142d3770bf78a652954a8.png)
1990年,苏联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90年苏共“二十八大”对“人道的、民主 的社会主义”作了全面阐述,宣布实行议会制、 总统制、多党制;在意识形态上抛弃以马克思主 义为指导,放弃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的“垄断地 位”,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等等。
由此可见,戈尔巴乔夫是照搬西方资本主义 制度模式改革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
戈尔巴乔夫改革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开始改革。
经济改革:
重点是用经 济管理方法代替 原来的行政命令, 实际上承认了市 场对经济的调节 作用。
政治改革:
戈尔巴乔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以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在实践中主张“公开性,民主化和社会主义 意识形态多元化”。
影响:
民族主义势力泛滥,民族矛盾激化。 苏共内部产生严重分歧,各派之间的斗争日 趋激烈和公开化,苏联的政治经济形势迅速恶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审视戈尔巴乔夫改革
一、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是不可忽视的客观历史因素
苏联的历史遗产是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无法回避和必须面对的,这份遗产主要是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这种状况无论是赫鲁晓夫时代,还是勃列日涅夫专政,又或者是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的短暂执政,都是如此。
虽然他们也不同程度地进行了所谓的改革,但都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只是在其内部的小修小补,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
到戈尔巴乔夫上台时,这种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暴露无遗。
所有这些被积累下来的矛盾,都增加了改革的难度,可以说是积重难返。
苏联的改革只有摒弃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才能走上成功之路。
戈尔巴乔夫在一定程度上也认识到这一点,如其制定的经济改革方案就是从体制改革入手的。
但戈尔巴乔夫不清楚应该怎样改变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在应该坚持的社会主义方向上没有坚持,在不应坚持的苏联模式的弊端方面却仍然坚持,在多种因素合力的作用下,导致改革彻底失败的结局。
二、急于求成的激进改革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台,4月苏共中央召开全会,戈尔巴乔夫立即提出加速战略,次年在苏共二十七大上将其系统化和具体化。
该战略的目标是:到20世纪末的15年内,使苏联的国民收入和工业总产值翻一番,劳动生产率增长1.3~1.5倍,居民人均实际收入增加1倍。
该战略将经济增长点放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优先发展机械制造业上,使苏联畸形发展的经济结构不但没有得到调整,反而加重。
据有关资料记载,1987年,苏联重工业比重已由1985年的74.8%上升到75.1%,甚至超过了战时1945年74.9%的最高水平。
这导致苏联国民经济结构的比例与以前一样严重失调,从而违背了国民经济各部类按比例按调发展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的经济规律。
三、新思维的指导思想偏离了科学社会主义
戈尔巴乔夫成长在斯大林时期,恐怖的大清洗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阴影,剥夺式的农业集体化运动也让他形成阴暗的记忆,他眼见其亲友在剥夺富农期间被契卡镇压。
关于这一点他后来与其政治顾问斯拉文的谈话中作了专门评述。
他认为,20世纪最主要的教训是:应当对人的生命采取另一种态度,也就是说,要人道地对待生命,看到生命的目的本身;另一个教训是,要通过民主机制和公开性来真正地实现民主。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教训和世界观的影响下,戈尔巴乔夫才形成了新思维的理论。
为什么看似正确的理论,在指导苏联改革时却导致改革失败了呢?原因在于,它偏离了科学社会主义,脱离了苏联的现实。
民主化本身并没有错。
社会主义就是要实现民主,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但戈尔巴乔夫抽象地、片面地谈论民主化,脱离了当时苏联社会政治经济的实际情况,以致陷入民主化万能论的空想。
多元化。
多元化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指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取消马列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另一个是政治上实行多党制、议会制、总统制。
多党制的推行使原来处于地下状态的非正式组织和持不同政见者从非法走向公开,反共反苏的势力借机大发展,而苏共失去宪法保障,执政地位岌岌可危他所宣扬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实质上是民主社会主义,不是科学社会主义。
对于苏联来说,意识形态就是它的心脏,当对这个伟大的意识形态的信任程度减弱之后,那么苏联大厦中的党政骨干结构必然要倒塌。
四、过分依赖西方的援助,放弃独立自主
为了缓和冷战所带来的国际压力,处理改革所产生的国内困窘局面,戈尔巴乔夫不得不改变外交战略思想,试图运用他所倡导的国际政治新思维来换取西方大国的支持。
不仅在经济上,甚至在政治上处理一些重大问题时,戈尔巴乔夫都要看西方脸色行事,反复掂量西方的反应。
甚至为了讨好西方,不惜在一些原则问题上让步,以致对西方产生了很强的依赖性,被西方牵着鼻子走。
1987年,戈尔巴乔夫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会晤之后两天里,曾在小范围内说:没有欧洲,任何一个问题都不可能解决,这是很明显的。
还有欧洲的经验##,甚至在内部事务中,我们也需要欧洲,为的是进行改革。
至于在对外政策中,欧洲更是无人可替代的##我们不能没有西欧这样的伙伴。
五、长期积累下来的民族问题在错误政策的诱引下全面爆发
苏联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早在沙皇统治时期,由于沙皇残酷地剥削和压迫少数民族,当时的俄国被称作是各民族的监狱。
但在十月革命之后,斯大林的自治化计划使苏联一开始就存在着严重的大俄罗斯主义,加上苏联领导人对民族问题认识不足,使得民族问题在戈尔巴乔夫上台时已积聚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
然而,戈尔巴乔夫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虽然在一些会议或文件里也涉及了民族问题,但都是对以往若干提法的简单重复,仍然继承了苏联前几任领导人对民族问题的错误看法。
1986年苏共27大通过的苏共纲领中宣称:过去遗留下来的民族问题在苏联已得到顺利解决。
正是这种错误认识使他没有及时妥善解决长期积累下来的民族矛盾或冲突,以致使民族问题在他执政期间全面爆发了。
其中,民主化、公开性和多元化政策的实行,使民族矛盾空前激化,民族分离倾向日益增强,从而出现了深重的民族危机。
面对一些加盟共和国的民族分裂势力,戈尔巴乔夫手足无措,又优柔寡断,该用强力去制止打击民族分裂势力的时候,他没有果断出击。
致使民族问题成了无法控制的一盘散沙,民族分裂情绪像传染病一样迅速扩散,一些民族情绪被渲染、放大。
戈尔巴乔夫被民族问题搞得焦头烂额,他无奈地发出叹息:给我一个没有民族问题的地方,我到那里去。
由于戈尔巴乔夫处理民族问题的严重失误,终于使存在了69年的苏联分崩离析。
六、妥协动摇、优柔寡断的决策风格
戈尔巴乔夫不具备领袖素质,在个人性格和领导风格上,他犹豫不定、左右摇摆、优柔寡断,在其执政的六年时间里充分体现了他的这些弱点。
在经济改革上,他先是支持雷日科夫政府的经济改革计划,但随后又热衷于叶利钦激进的500天经济改革方案,再后来在双方的争论下,他又采取了中立的态度∃∃∃折中调和。
在1991年1月反对立陶宛分裂势力时,他曾默许军方以强力对付立陶宛政府的分裂活动,但是,当事端挑起,面对西方的压力和民主派的斥责时,他又发生了动摇,最后下令不予干预。
他做事往往心血来潮,而且往往受他人所左右。
他秉性的妥协性格变成无原则的妥协,总是在对立力量之间两面倒,时而讨这部分人的欢心,时而讨那部分人的欢心,一再玩弄平民主义的手腕。
他身兼党的总书记和国家总统两个要职,但却总是时而向%左派&、时而向右派做出小的和不太小的让步,在两边搞平衡。
由此可见,无论是戈氏的战友,还是戈氏的政敌,都一针见血、直言不讳地指出了他的妥协性和动摇性。
可以说,戈氏的妥协、折中的决策风格不仅断送了自己,而且也葬送了苏联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政权。
结语
历史没有垃圾箱。
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为当今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提供了深刻的教训。
首先,改革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其路线、方针的制定至关重要。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变成了改向、改性,一个共产党执政74年、横跨两大洲的世界强国被肢解,支离破碎,这个教训太深刻了。
尽管苏联解体至今已经十几年了,但正确总结汲取其经验教训,仍十分必要,因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其次,改革的进程可以分为激进改革和渐进改革。
激进改革时间短,社会震动大,代价高。
苏联东欧的改革都属于激进改革的类型。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宜选择渐进改革,它比较稳妥、温和,社会冲突小,转型实效好。
再次,经济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基础,政治体制改革是巩固经济体制改革成果的保证。
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戈尔巴乔夫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成功的情况下,仓促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并直接削弱苏共的领导力量,颠覆苏共执政党地位,使苏共垮台。
这一教训为当今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提供了例证,政治体制改革必须稳妥进行,必须在执政党的领导下进行,必须迈小步不停步,必须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最后,改革要把基点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主,不能过分依赖外援,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当然坚持独立自主,并不等于不要国际援助。
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给我们的启示还有很多,只是选择感受深刻的方面述之。
1.11 于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