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高中历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精品课件)
第20课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左倾冒进,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片面 追求经济建设的速度和规模;受苏联模式影响;
③结果: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人民生产积极性 严重挫伤;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特困。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3、调整恢复: ①1960年冬“八字方针”国民经济转入调整轨道,农
这些数据反映了什么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新中国该怎么办?
材料:1949年,中、美、苏三国在钢、原煤、 原油方面产量对比。中国钢产量占美国的0.2%, 苏联的0.7%;原煤产量占美国的7.3%,苏联的 13.6%;原油产量占美国的0.02%,苏联的0.36%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1.如何理解过渡时期? 时间界定—— 社会属性——
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②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③这是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
起点,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光辉标志。
第20课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生产经营方式) ①概念: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户使用, 分户经营,自负盈亏。最基本的特点是包产到户。 ②原因:人民公社体制阻碍生产力发展,人民没有摆脱贫困; 农村稳定是国家局势稳定的基础;安徽和四川农民的创造取得成 功。 ③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和经营的积极性,农村经济获得发 展,从根本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为城市的经济体 制改革创造了条件。
“二五”计划期间工农业总 产值平均每年只递增0.6%,是 建国以来所有五年计划中增长率 最低的。不仅速度最低,而且经 济效益也最差,每百元积累的新 增国民收入,“一五”期间是35 元,“二五”期间只有1元,创 造建国以来最低速度的纪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精品课件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1953年4月出版 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 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 D.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 解析“1953年”是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一年。在对农 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了农业生产 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答案A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训练
典例剖析
例题2下图为商务印书馆1978年12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
中的一个词条。它反映出当时( )
【大跃进】 dàyuèjìn指1958年在毛主席亲自制定的社会主义建 设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我国在工业、农业等各方面出现的飞跃发 展。也泛指社会主义建设高速度发展。
A.对“大跃进”运动有了客观认识 B.“拨乱反正”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C.“左”倾思想影响依然比较严重 D.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 互动探究(1)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的“苏 联模式”的主要经济特征。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决定兼程前进”的社会背景及其影响。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训练
提示(1)特征: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农业集体化;建立高度集中的 计划经济体制。
(2)社会背景:国内,初步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制度,初 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召开了中共八大;国际,“冷战”加 剧,美苏争霸,美国奉行敌视中国的政策,中国与苏联关系破裂。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②确立党的主要任务: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
的工业国。
(3)意义:
经济建设 的方针:
分析正确、成功探索、未能坚持
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2、失误
(1)总路线: ①提出: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②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 建设社会主义” (2) 大跃进 (3) 人民公社化运动
2、实质: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意义: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年)
1、正确的探索 →中共八大(1956年)
总路线
2、失误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三面红旗
1、正确的探索
→中共八大(1956年)
(1)、背景:三大改造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建立 ①分析社会主要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 (2)内容
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F g 乌鲁木齐 h
北京 长春一汽 沈阳机床、飞机 鞍山钢铁公司 天津
兰州 武汉 上海
资源,交通,离苏联近 重工业基础好 一五时期的主要 建设成就
返回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改造 (1953——1956年)
1、内容
⑴农业 ⑵手工业 ——参加生产合作社 生产合作社 ——全行业公私合营
⑶资本主义工商业
2、表现
㈡、“一五计划” (1953——1957)
1、背景:重工业基础薄弱,门类残缺不全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 2、目的: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 优先发展重工业 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 3、任务 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 三大改造 机都不能造。用外国人的话说,这是 4、成就: 鞍钢、长春一汽、沈阳等。 一个连铁钉都需要进口的国家。” 5、意义: 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 ——毛泽东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精品课件4: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到 欧洲列强卷土重来;封建军阀混战,缺少稳定的政治 发展受挫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 环境
显著发展
1927年到1937年
南京国民政府整顿税务、控制金融、改革币制、开展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衰退
1937年到1945年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官僚资本的膨胀
官僚资本的垄断、压制;美货的倾销,通货膨胀、政 摇摇欲坠 抗战胜利至1949年
二、强国之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改革开放的起步(1978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①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 ②内容:拨乱反正,工作重心转移,改革开放。 ③意义: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道路的起点。 (2)经济体制改革 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原因:人民公社体制阻碍生产力发展,农村稳定是国家局势稳定的基础。 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获得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 形势和社会面貌。
短暂春天
时间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甲午战争后
1912年到1919年
原因 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诱导;商人、买办、官僚的投 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设立商部,奖励工 商,社会上掀起实业救国的热潮 民国政府推行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欧洲列强暂时 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人民群众的反帝爱国运动 的推动
成功探索:中共八大;农村纠“左”;“八字方针”
曲折失误:“总路线”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
1、成功探索
中共八大 (1)背景: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2)时间:1956年
(3)内容: 分析主要矛盾 提出主要任务 成功的探索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阶级斗争的老路。
◆探究
材料一 主题思想 材料二
1958 年,毛泽东认为共产主 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 义可以提前到来 曲折的认识 联系教材 中国民族工业的艰难发展 结合上述材料并依据有关事实,概括自 1949 年起的 30 年 问题探究 间,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走过了一条怎样的 学习——探索——走老路的曲折进程。 “一五”期间,通过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以 1956 年中共八大为主要标志, 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1958 答案提示 年,党错误地发动了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忽 视了经济规律,超越了国情,导致三年经济困难;20 世纪 60 年代,党在阶级斗争问题上的“左”的错误继续发展, 导致了“文革”,社会主义建设遭到严重破坏。
【针对练习】 (2011 年广东惠阳中学高一期末)某年 10 月 1 日,中国举行 国庆阅兵。参加国庆游行的群众抬着各种炼钢高炉模型,手捧 公共食堂做的食品,高呼“超英赶美”、“人民公社万岁”等 口号。产生这种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C.“左”倾错误影响 )
B.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 D.三大改造完成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
了100 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 年我国
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
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 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 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2)结果
①从 1962 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②到 1965 年,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高一历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1
C D
河北周家庄人民公社自1958年诞生以来,一直 坚持记工分、分口粮、集中耕作、统一分配的集 体所有制经济。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周家 庄2005年的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余元,而全国农 民的人均收入是3255元。从统计数据上显示,这 个目前惟一存活(?)着的人民公社仍具有着一定的 活力。 周家庄公社的经济活动,一切劳动计算都是以 工分为标准,看大门的、修拖拉机的、开车的、 甚至包括公社干部、队长的工资都要到年终按工 分进行收入分配。周家庄对不同的工作进行了数 百项细分,每项劳动的单位劳动量所得工分一目 了然。每项工作所达到的要求也进行了具体规定。
A
B
A、思想改造 B、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 C、生产技术改造 D、生产方式的改造
5.人们对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 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为中国国 内主要矛盾,开始于 A、1949 B、1956 C、1966 D、1978
B
6.下列对“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②反映了人 民要求迅速建成社会主义的愿望③忽视了客观 经济规律④完全符合中国的国情 A、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南街村位于河南省临颍县城南隅,紧靠107国道, 西临京广铁路,东临京珠高速公路。全村有回、汉两 个民族,848户,3180口人,1000亩耕地,总面积 1.78平方公里。 改革开放以来,南街村遵循党的“一个中心,两 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集体经 济,走集体共同富裕道路,实现了物质和精神文明建 南街村依靠当地粮食资源,围绕农业办工业,围 绕龙头企业上配套项目,大搞粮食深加工,形成了农 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格局,实现了层层 增值和良性循环,壮大了集体经济实力,组建了国家 大型一档企业——河南省南街村(集团)有限公司, 1991年率先摘取河南省“亿元村”桂冠,而后年产值 突破16亿元。
高考历史一轮考点复习 第九单元 考点1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含解析)
第单元中国特色建设的道路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1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编者选题表考点题号建设的起步1、2、3、4、5、6探索与失误7、8、9、10、11、12综合13、14一、选择题1.(广州调研)宣传画是以宣传鼓动、制造社会舆论和气氛为目的的绘画。
右图宣传画应创作于( )A.北伐战争时期B.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开放时期解析:B 根据图中“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建设我们的祖国”分析,此时处于中苏关系密切的成立初期,选项中最接近成立初期的是1953~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2.(聊城模拟)某同学利用下表开展研究性学习。
他确立的研究主题应是( )1950年1954年人口比重土地占有比重人口比重土地占有比重贫农、中农85.5% 45.2% 92.1% 91.4%富农、地主14.5% 54.8% 7.9% 8.6%A.土地——农民在经济上翻了身B.合作化运动——消灭了私有制度C.宪法颁布——建立了D.人民公社化——迈步走向共产主义解析:A 从材料中两类阶层的人口比重及其土地占有比重的变化等信息可以看出,1950~1952年的土地使广大贫农、中农得到了土地,经济上翻了身。
B、C、D三项结论与题干材料含义不符。
3.(浙江文综,19)报载,武汉工人提出“车间就是战场,工人就是战斗员,开快机器,多做一件活,就等于多消灭一个敌人”;鞍山钢铁厂工人“把行李搬到工厂,昼夜守在高炉旁……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先后生产了大批锹、镐、炮弹钢、副油箱等,并不断改进技术,提高质量”。
上述场景出现在( )A.战争时期B.解放战争时期C.抗美援朝时期D.大跃进时期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鞍山钢铁厂”,据此可以排除A、B两项,因为鞍山钢铁厂建立于“一五”计划时期。
从材料中的“多消灭一个敌人”可判断出当时正处于战争时期,据此可排除D项。
抗美援朝战争发生于1950~1953年,符合题干材料的要求,故C项正确。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曲折和发展 学案 (人教版必修2)
第11课经济建设的曲折和发展【课程标准】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知识梳理】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背景:①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帝国主义长期掠夺、国民政府的搜刮,加上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②新中国成立后用了三年时间,到1952年,新中国完成国民经济恢复工作,为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起步——“一五”计划:①时间:1953~1957年。
②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3)结果:我国工业落后面貌开始改变,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2.探索与失误(1)中共八大:1956年。
①背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已经建立。
②主要内容:认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③意义: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三面红旗:①内容: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之后又相继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②认识: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严重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③结果:导致1959~1961年严重经济困难的出现。
(3)经济调整:①背景:严重经济困难。
②内容:农村工作中纠“左”;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③结果:到1965年,调整基本完成,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3.国民经济的劫难(1)原因:“文革”的破坏。
(2)表现:1967年和1968年损失的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一千亿元。
(3)调整、整顿:1971年,周恩来的调整和1975年邓小平的整顿。
【疑难突破】1.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是什么?①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二者之间相互关联、不可分离。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新课标人教A】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整体设计本课概述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从新中国建国到“文化大革命”结束,约30年时间内,我国经济建设的成败得失。
第一目“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阐释了1949~1956年我党在向社会主义过渡过程中对经济建设的成功探索,主要包括国民经济的恢复、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社会主义改造三方面内容;第二目“探索与失误”阐释了1956~1966年我国进入社会主义之后的十年全面建设过程,这期间既有八大的成功探索,也有因“左”倾错误而导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第三目“国民经济的劫难”则主要介绍了“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中的经济情况,这其中既有大幅度的下降也有短时间的恢复和回升。
总体来看,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是在成功和失误中曲折发展。
在教学时,教师应联系实际社会生活分析党的方针政策,充分调动学生观察社会、研究历史的兴趣。
思路设计●教学重点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教学难点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教学方法本课教学内容有极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较强的理论性,跨度长、难度大。
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渗透基本理论,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挖掘隐性知识,引导学生深刻全面地分析社会主义建设出现曲折的多方面原因,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看待党在经济建设过程中的失误。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
(2)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创设情境,解析史料,学习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
(2)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和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中国共产党有能力领导人民进行经济建设。
(2)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
教学设计导入设计诗词导入水调歌头游泳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必修二)
失误:
“大跃进” 1958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
启示二:社会主 义建设必须实事 求是,尊重客观 规律。
三年经济困难 59-61
启示三:生产关 系的变革必须与 生产力水平相适 应。
1966年-1976年 十年“文革”时 期
66-----------71----------73----------75-------76 爆 发 周 恩 来 复 恢 苏 复 调 整 邓 小 平 回 全 升 面 整 顿 结 束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本单元阶段划分:
第一阶段(1949~1956年) 第二阶段(1956~1966年) 第三阶段(1966~1976年) 第四阶段(1976~1978年) 第五阶段(1978年至今)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本课主要内容
•一五计划 •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 •中共八大 •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 动 •文革劫难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失误的教训
•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 • 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 国民经济调整必须按比例协调发展, 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 •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启示一:社会主义建设必 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 国内主要矛盾。
正确:
中共八大 1956
国民经济的调整 1960
本课结构
过 渡 时 期
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 1840年 1949年 1956年 十年文革 1976年
1966年
“一五”计 划 三大改造
中 共 八 大 八字方针 大跃进运动
人民公 • • • 时间:1958年 内容:工业上大炼钢铁 农业上发展粮食生产 特点:盲目追求高速度、高产量 原因: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夸大人的主 观能动性 影响: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曲折和发展3 课件(人教版必修2)
F 探究:此图表反映出在1956---1966的十年建设 g 大庆 期间我国的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是怎样的? 乌鲁木齐 包头钢铁公司 h 大港油田 兰新铁路 提示:虽有曲折,但总体向上 北京 天津 包头
东营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大庆油田
探究:结合下词分析在调整国民经济之后, 上海 武汉 是否就意味着我国的经济建设会一帆风顺?
【点拨】此题考查的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化 进程发展原因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 学史实A到B段时间是在1950年——1957年之间。 城镇人口发展趋势是上升,正是由于1953年开展 一五计划,制定了优先发展工业化的目标,促进 了城镇人口的增长。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
(2)任务之二:三大改造(变革生产关系)
1973年
1975年
1976年 返回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
1、“文革”时期经济形势怎样?
“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在经济上,只是国 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 国30年全部基本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30年全部 固定资产的总和。 ──李先念
思考?
1967年、1968年国民经济下 降的原因是什么?
探究:此时的主要矛盾怎样才能解决? 主要任务怎样才能完成?
提示:发展生产力 非阶级斗争
探究:为发展生产力八大坚持了怎样的方针? 提示:既反保守,又反冒进, 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强调平衡, 不搞冒进
返回
9000万吨
探究:此图说明大跃进有何特点? 大 跃 提示:强调速度与数量(快、多) 进 时 3000万吨 期 违背八大经济建设方针 的 1070万吨 800万吨 535万吨 炼 钢 1957年 1958年 1959年 1962年 指 标
23206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恢复 (1)建国初的严峻经济形势 ①表现:经济全面崩溃,交通瘫痪,通货膨胀,人民 生活十分困苦。 ②原因:帝国主义长期掠夺;国民政府的搜刮;连 年的战争。 (2)完成:1952年完成,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好 水平,为国家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3、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中你得出 哪些经验教训?
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
2、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必须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 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3、经济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必须有计划按比例进行, 不能急于求成。 4、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的水平相适应。 5、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 和法制建设。
启示三:生产关系 的变革必须与生产 力水平相适应。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
1、“文革”时期经济形势怎样?
“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在经济上,只是国 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 国30年全部基本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30年全部 固定资产的总和。 ──李先念
思考?
1967年、1968年国民经济下 降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文革”扩展到经济领域。
2、“文革”时期哪两个时间段经济形较好? 为什么?
材料一:1973年国民经济计划完成情况 工农业总值 国家财政总收入 国民收入 3967亿元 809.7亿元 2318亿元 比上年增加9.2% 比上年增加5.6% 比上年增加8.3%
(1)原因:
(2)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调整、巩固、
充实、提高
(3)成就:
第 一 颗 原 子 弹 爆 炸 成 功
正确: 中共八大
2013高考历史总复习 4-1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考纲要求
考纲解读
考查角度
社会主义曲折探索时期总结经 验教训是考查的重点,将社会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探索社会主 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概述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我国探索社会 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总结其经验教训
主义曲折探索时期的知识与改 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建设相联 系考查,比较两个时期经济政 策上的差异,说明改革开放后 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 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的必然性
(3)教训: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制定,必须结合和反映中国 的具体实际。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量力而行,循序渐 进地进行。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④国民经济 必须按比例发展,搞好综合平衡。⑤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 力的实际水平。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反之,就会造成失误甚至遭 受挫折。因此,在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 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3.(浙江省诸暨中学 2012 届高三期中)1958 年, 《红旗》杂志转 引毛泽东的话说:“我们的方针,应该有秩序的把工、农、学、商、 兵组成为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的基本单位。”这反映出当 时党和政府( )
A.要变革生产关系,尽快实现“一五”计划的指标 B.要实现合作化,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 C.忽视客观规律,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D.忽视生产力发展水平,片面改革生产关系 答案:D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 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 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 行社会主义改造。(人民版) 优先发展重工业。
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 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社 会 主 义 建 设 的 起 步 三大 改造
高中历史 第4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第4单元】之小船创作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1.恢复国民经济(1949—1952年)(1)背景: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表现: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3)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年)(1)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2)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3)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4)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完成三大改造(1953—1956年)(1)过程①农业:组织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②手工业: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2)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一五”计划知识点二探索与失误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1)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2)提出了当前的主要任务,即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严重失误项目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表现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工业制定高指标,农业出现主观臆断的口号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危害(1)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2)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1)措施: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2)结果: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1956—1966年正确的探索、探索的失误及其启示知识点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年)1.原因: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和发展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和发展汇报人:日期:CATALOGUE目录•引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道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成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经验•新时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新挑战与新机遇•结语01引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经济活动,实现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经济结构的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这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历史过程。
概念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关键。
只有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重要性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概念和重要性国际背景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频发,社会矛盾尖锐。
社会主义国家在此背景下诞生,面临着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发展经济的重大任务。
国内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经济基础薄弱。
为尽快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展了艰苦卓绝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史背景目的总结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提出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主要内容报告将围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基础、实践历程、成就与问题、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读者提供全面、客观的认识。
报告的目的和主要内容02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道路计划经济时期的挑战与成就挑战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过度强调国家指令性计划和资源配置,导致经济活力受到抑制,市场调节机制缺失,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受到严重制约。
成就在此阶段,国家通过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工业发展,迅速提升了经济实力和国防能力。
同时,实现了对基本生活必需品的全面保障,确保了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转型期的困难与探索困难在转型期,由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面临着企业改制、职工下岗、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导致社会矛盾加剧,经济发展出现波动。
高中历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11 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学设计导入新课:观看十九大报告中《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一段视频。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条道路是怎样的?顺境、逆境、曲折……,经济建设亦是如此。
……一、全景看――疾风暴雨话历程一、自主学习:梳理20 世纪50-70 年代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和重大的经济政策或活动生:带着这些重大的经济政策或活动回到时代,看它们背后多反映的历史信息。
二、聚焦看――穿越时代看节点1、一五计划53 年国民经济刚刚恢复,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从来没搞过社会主义,怎么办?向苏联学习,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他们已经建设起来了一个伟大的光辉灿烂的社会主义国家。
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的最好的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
53 年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57 年顺利完成,看成就图,结合课本知识,回答两个问题:产业结构?地域分布?生:优先发展重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
师:思考1:我国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材料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因为我们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 年版生:历史:重工业基础差现实:增强综合国力(国防)的需要外部:苏联成功经验思考2:主要企业为什么重点在东北地区?材料二:合理地利用东北、上海和其他城市的工业基础,发挥它们的作用,而特别是对于以鞍山钢铁联合企业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进行必要的改建,以便迅速地扩大生产规模……——《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1955 年生:资源好;援助好;基础好这些成就使得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对于资产阶级用赎买和 国家资本主义的方法,有偿 地而不是无偿地,逐步地而 不是突然地改变资产阶级的 所有制。 第二,要在改造他们的同时, 给予他们必要的工作安排。 第三,不剥夺资产阶级的选举 权,并且对于他们中间积极 拥护社会主义改造而在这个 改造事业中有所贡献的代表 人物给予恰当的政治安排。
自然地理 社会历史 国际关系
原计划 实际完成
三大改造
(1953-1956)
三大改造的内容
农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
三大改造的完成
农业合作化运动
广大农民组织起来 参加生产合作社 走集体化道路
建国前后,土地改革,地主→农民所有制;
农业合作化后,生产资料私有制→公有制。
后果:三年灾害 (1959-1961年)
“八字”方针
1962年国民经济状况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4000 3000 2000 1000 0
)
)
)
斤
担
吨
亿
万
万
(
(
(
粮
棉
钢
(
百
原计划 实际完成
大庆“铁人”王进喜深夜奋战
铁
摄于1964年
万
吨
)
成功 中共八大
1956
启示一:从国情出发, 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
4. 1978年至今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单元课时安排
•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1949-1978年) 探索时期
(1978年至今) 改革开放新时期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教学设计
1.作业内容要紧扣教材,注重史论结合,体现自己的思考和分析。
2.书写规范,字迹清晰,确保作业的整洁、美观。
3.作业提交时间:下周三之前。
3.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中,我国取得了哪些宝贵经验?有哪些教训值得我们汲取?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自己的理解,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心得体会。
4.拓展阅读:推荐阅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等相关书籍,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发展历程,拓宽知识视野。
5.小组合作:分组进行课题研究,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历史事件或成就,通过查阅资料、采访等方式,深入研究其背后的故事。每组撰写一篇研究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2.提问:“同学们,我们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你们知道这一路走来,我们经历了哪些曲折吗?”引发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强调本节课的学习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按照时间顺序,讲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历程,重点讲解“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历史事件。
3.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性、复杂性,避免片面理解。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3.培养学生客观、全面看待历史问题的态度。
(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a.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认识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是历史的必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课程标准】
1、概述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下列实践活动:“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总结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知识结构】
“一五计划”(时间、任务、实质、重点建设地区、成果、意义)
【问题探究】
1、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内外形势分析“一五计划”为何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2、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经济建设有何特点?
3、20世纪50-70年代的经济建设中有哪些成功的探索?又有哪些失误?由此带来哪些经验和教训?
【史论共享】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经验教训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共八大提出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方针和设想,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它集中体现了中共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20世纪70年代,正是国际局势趋向缓和、许多国家经济起飞或开始持续发展的时期,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不仅没能缩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差距,从而失去了一次宝贵的发展机遇。
“文化大革命”从反面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极其沉痛的教训。
【巩固训练】
一、选择题
1、(2011江苏小高考)下图为建国后某一时期“主要工业生产指标”图,导致这些指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大跃进运动的开展,造成工业片面发展B.“一五”计划实施,重工业发展迅速
C.实行政企分开,大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促进经济高速发展
2、(2013江苏小高考)
3、某次大会提出“人民对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开始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这次会议召开于()
A 1949年
B 1956年
C 1966年
D 1976年
4、1958年10月,山东范县县委书记作报告:“人人进入新乐园,吃穿喝不要钱……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这一现象产生的影响是()
A 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B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C 出现了农村城镇化趋势D破坏了农村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