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新型城镇化的四大重要战略意义
我国新发展阶段的城镇化建设
![我国新发展阶段的城镇化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d16e8889b9d528ea81c77937.png)
、
我 国经 济 社 会 进 入 新 的 发 展 阶段
我 国经 济 社 会 发 展 进 入 新 阶 段 至 少 有 五 个
重要标 志 :
一
是 我 国 已 经 进 入 上 中等 收 入 国 家 行 列 , 面
我们需 要重 新认识 新 时期城镇 化 的 战略 意义 , 明
产 业结 构能否 顺利调 整 和升级 , 经济 发 展方 式能 否 转变 , 城镇 化 加速 时期会 不会 出现 “ 超 常 城市
化” 问题 , 以及 城 乡 差 别 、 就业、 金 融发展 、 公 共服
确新 时期城 镇化 发展 的重点任 务 , 建 立和 完善 体 制机 制 , 妥 善 解 决 城 镇 化 过 程 中 出 现 的 各 种 问 题, 促 进城镇 化 和经济社 会 的健康发 展 。
认 识 。所 有 这 些 新 的 变 化 必 将 引 起 整 个 中 国 发
入” 经 济体转 变 为 “ 上 中 等 收入 ” 经 济 体 。 在 中 等收入 阶段 , 是 否 会 陷 入 中 等 收入 陷 阱 , 并 不 是 单 一 原 因导 致 的 , 很 可 能 是 多种 因素 相 互 交 织 、 相 互作 用 的结果 。就经 济方 面而 言 , 在 我 国比较 优 势减 少 、 国 际 竞 争 力 减 弱 的 情 况 下 能 否 发 现 和
生深 刻 的变革 。 三是 我 国劳动力 供求关 系发 生重 大 变化 , 人
伍衙 研宪考 考2 0 1 3 年第1 期( 总第2 4 8 9 期)
口红 利 逐 渐 减 少 。在 经 济 高 速 增 长 期 间 , 我 国整
2023年社区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2
![2023年社区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2](https://img.taocdn.com/s3/m/09a94e6b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e6.png)
2023年社区建立情况的调研报告2023年社区建立情况的调研报告2023年社区建立情况的调研报告1:去年下半年以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各级会议精神和文件要求,围绕改善农民消费生活条件、推进城镇化进程、破解土地制约瓶颈等一系列问题,把“两区同建”作为加快城镇化建立“打破一点、带活全局”的关键举措和统筹城乡一体化开展的现实捷径,作出了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和产业园区“两区同建”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并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打破性进展。
目前,全县上下已掀起了“两区同建”工作的热潮、形成了浓重气氛。
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和产业园区建立事关当前、受益长远,将强力推动金乡实现兴农富民强县。
“两区同建”工作的调查研究,对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大战略”的顺利施行意义重大。
我们按照“摸清情况、分析问题、提出建议”的要求,经过近期的调查研究,形本钱报告,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现报告如下:一、两区同建的内涵和意义两区同建是指通过农村居住社区和产业园区同步建立,推动农民集中居住和农村经济集约开展,促进农民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两个转变”,从而实现农村管理形式、农民生活方式和农业规模经营三大变革,加快推进全县城镇化建立进程,最终构建起城乡一体、产城交融开展的新格局。
两区同建是我县提速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建立美丽金乡的创新性理论,是把宏伟目的、上级要求与实际行动有机结合的产物。
通过农村社区建立,可以完善农村社区配套,丰富公共效劳内容,改善农民生活条件,进步农民生活质量,让农村人口向社区集中,社区人口规模、密度不断增加,农民转变为市民。
通过产业园区建立,可以让农业消费向园区集中,工业工程、农产品物流向产业园区安排,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非农产业从业人员、产值比重不断增加;可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村繁荣,加快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让农民不仅住上新房子,还要过上好日子,真正享受到富裕体面的新生活。
同时,通过农村社区和产业园区建立还能让城市生活方式、现代文明、根底设施等向农村延伸,最终实现根本公共效劳的一体化、均等化。
三高四新战略的重大意义
![三高四新战略的重大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e2808605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85.png)
三高四新战略的重大意义三高四新战略是指高质量发展、高科技产业、高端人才和新型城镇化、新型基础设施、新型产业、新型城镇化四个新发展理念的集合。
这个战略被提出是为了打造一个高品质、高效率、高水平、高竞争力的中国现代化国家。
对于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个战略具有重大的意义。
1. 推动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一直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取决于低成本产业的大规模生产和出口。
这种模式已经失去了活力,需要中国经济实现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升级。
三高四新战略的提出,旨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高质量阶段。
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逐步实现科技创新和品牌创造,加强服务业的发展,推动制造业的升级和转型。
2. 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中国在经济领域占有重要地位,但其发展模式并不完全适合当今的环境。
三高四新战略的重点是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为此,中国需要提高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水平,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生态保护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也需要得到发展。
新型城镇化及其相关产业也将获得快速发展,这将有利于缓解一些生态问题和人口流动的影响。
3. 提高国际竞争力三高四新战略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提高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国和生产国之一,其市场潜力无与伦比。
但是,中国需要开展更加积极主动的国际往来,扩大对外开放并促进自由贸易。
同时,中国也需要加强自己的品牌建设,增加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推进技术进步和创新,进一步提高自己在国际市场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4. 推动人口与社会发展三高四新战略的推进还将解决许多社会问题。
这个战略将助力中国推进城镇化,减少人口流动造成的负面影响,实现更加公正和可持续的发展。
同时,这个战略也将加强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发展,促进民众的发展和实现更高的福利和收入。
总的来说,三高四新战略的提出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智慧、富有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民族,这个战略将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需要不断推进和落实。
论新型城镇化对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战略意义
![论新型城镇化对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战略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81c28fd5d15abe23482f4d4a.png)
作 者简介 : 许复新 , 副 区长 , 高级农 艺师 , 主 要从 事农业 经 济管 理、 农 业系统工程等方面的研究 。E - m a i l : s h z g 2 0 0 4 @1 6 3 . c o n r
1 9 9 6年正式提 出, 2 镕 基 总 理 写 信 提 出 “ 农 民 真 苦, 农村 真穷 , 农 业 真危 险 ” 引 发社 会 广 泛 关 注 , 2 0 0 1 年“ 三农 ” 问 题 的提 法 写 入 文 件 , 2 0 0 3年 中央
的人 口向城市集 中 的过 程 。也 就 是说 , 城 镇化 是 由 农 业人 口 占较大 比重 的传 统 农 业 社会 , 向非 农 业 人 口占多数 的现代 文 明社 会转 变 的历史 过程 。经 济学
家斯蒂格利茨曾预言: 中国的城市化与美 国的高科 技发展将是深刻影响 2 1 世纪人类发展的两大课题 。
许多地县改为市后将大量周边农村划为是目前尚有许多制度阻碍了城镇化的进程其中最市区同时大中城市为了实现城市空间扩张也将大主要的是与现行户籍管理制度相关的一系列制度郊区县归并为市区但这些被划归为市区的农村主要有住房劳动用工人事教育和社会保障等制有相当一部分并没有实现城镇化这里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依然是农村水平农民的生活消费方式正是基于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也没有发生实质转变
“ 三农 ” 问题 是 中 国经 济 社 会 发 展 中迫 切 需 要 解 决 的重 大 问题 。2 0 0 2年 中 共 十 六 大 报 告 首 次 提 出要统 筹 城 乡关 系 , 实施 工业 反 哺农 业 、 城市 带动 乡 村 的战略 , 中共 十八 大 上 , 再 次 明确解 决 好农业 农 村
社会 发展 的大 问题 。
2024年新型城镇化进入全新阶段
![2024年新型城镇化进入全新阶段](https://img.taocdn.com/s3/m/671be1cc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02.png)
汇报人:XX 2024-01-26
目录
• 新型城镇化背景与意义 • 2024年新型城镇化全新阶段特征 • 城市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创新 • 产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机会拓展 •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策略 • 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推进举措 • 总结与展望:迈向更高水平新型城镇化
推广绿色低碳建筑
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推广节能门窗 、绿色建材等,降低建筑能耗。
3
促进绿色出行
完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鼓励使用新能源汽车, 推广共享单车等绿色出行方式,减少交通拥堵和 尾气排放。
06
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推进举措
社会治理体系改革深化
推动政府职能转变
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干预,加强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提高政 府服务效能。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新型城镇化强调社会公平和包容 性发展,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01
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新型城镇化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 调整和转型升级,促进经济高质 量发展。
02
03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新型城镇化注重区域协调发展和 城乡一体化,有利于缩小区域发 展差距和实现全面小康。
04
02
2024年新型城镇化全新阶段特征
人口集聚与产业优化升级
1
人口集聚效应显著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人口将不断向 城市集聚,形成大规模的城市人口。这 将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促 进城市产业的繁荣。
2
产业优化升级明显
在人口集聚的推动下,城市产业将不断 进行优化升级。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 务业等高端产业将成为城市的主导产业 ,推动城市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
政策建议及路径选择
“十四五”区域发展四大战略方向
![“十四五”区域发展四大战略方向](https://img.taocdn.com/s3/m/56c8a9e702768e9950e7385f.png)
“十四五”区域发展四大战略方向2019年中国城镇化率突破60%,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十四五”要进一步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空间布局应根据新的变化进行调整。
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差距主要体现为,城市群内外的差距,即城市群内的人均GDP高于城市群外的人均GDP水平;区域内中心与边缘的差距。
“十四五”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应从四大方面着力:都市圈与城市群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有活力的地方,应通过结构优化提高支撑力和带动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应发挥区域性中心城市对更大区域的带动力;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加强省际交界地区的区域合作;把特色小镇和小城镇作为城乡融合的枢纽和服务农村、集聚产业的中心,培育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
破除“一市独大”提高都市圈支撑力和带动力都市圈是以超大城市、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核心,以核心城市的经济辐射距离为半径,所形成的功能互补、分工合作、经济联系密切的区域。
一般来说,常住人口超过300万的城市被称为都市,超过500万可称为大都市,大都市的辐射半径可达150公里,一般都市的辐射半径可达100公里。
按此标准,我国达到都市标准的城市大约有30座,也就是说,我国已形成30个左右的都市圈。
“十四五”时期,应对现有的都市圈进行规划,促进都市圈在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下健康持续高质量发展。
规划建设都市圈的出发点是提高都市的辐射力和带动力,消除行政壁垒,促进市场一体化、交通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
在都市的引领和带动下,周边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将获得发展机遇,周边的农村也将获得发展机遇,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逐步形成。
规划建设现代化都市圈,加强大都市的辐射力和带动力,使周边地区得到发展,是“十四五”时期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变“大树底下不长草”为“大树底下好乘凉”。
都市圈与相邻的都市圈会发生耦合,也就是彼此连接起来,甚至发生重合。
如北京都市圈和天津都市圈已经耦合在一起,上海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南京都市圈也已经耦合在一起,城市群就形成了。
申论热点:推进新型城镇化 促进共同富裕
![申论热点:推进新型城镇化 促进共同富裕](https://img.taocdn.com/s3/m/8d5faa67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97.png)
申论热点: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共同富裕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最终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也就是消除两极分化和贫穷基础上的普遍富裕。
推进新型城镇化,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对于共同富裕意义重大,极大地加快了我国迈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步伐。
公务员考试角度解读一、战略意义。
1.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战略选择。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巨大潜力将转化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在动力以及扩大内需的需求力。
推进城镇化,可以有效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工程、房地产等行业的产业需求,同时不断延伸的产业链条能够进一步扩大投资需求,缓解产能过剩的压力。
2.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加快工业化的重要载体。
城镇化和工业化有着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关系,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发展动力,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发展载体。
在工业化初期,工业化是占据经济发展的中心,其他产业围绕制造业的发展而发展。
到工业化中期,对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要求提高,对城市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快城市化的发展速度。
到工业化后期,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发生改变,社会经济环境围绕城市进行重新构造。
3.推进新型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新型城镇化的重点是城乡统筹,体现一盘棋的思想,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良好局面。
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不断在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升级原有产业,强化质量导向,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不断改善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促进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以此达到增加就业机会,改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目的,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二、重要举措1.着力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1)持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重点针对存量未落户人口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制定差异化落户政策。
(2)扩大公办学位资源,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基本权力,精简材料,鼓励仅凭居住证入学,不断强化教育公平。
国务院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
![国务院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15aeb0a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00eaf5d.png)
国务院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13.06.26•【文号】•【施行日期】2013.06.26•【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建设正文国务院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2013年6月26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徐绍史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我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城镇化工作情况,请审议。
一、近年来围绕城镇化开展的主要工作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国内需求的战略重点,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城镇化工作,“十二五”规划纲要对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进行了部署,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的战略目标,明确了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总体要求,对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功能、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等进行了重点部署。
围绕推进城镇化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积极探索,做了大量工作。
一是积极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国办发〔2011〕9号)印发实施,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相关部门出台了配套政策,18个省(区、市)出台了具体实施意见,14个省(区、市)探索建立了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初步为农业人口落户城镇开辟了通道。
据公安部统计,2010— 2012年,全国农业人口落户城镇的数量为2505万人,平均每年达835万人。
二是努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国务院印发实施《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十二五”规划》,明确了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具体任务。
2011年— 2012年,全国开工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1824万套,比“十一五”期间开工总量还高12%左右;基本建成1033万套,相当于“十一五”期间建成总量。
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18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18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422aed240029bd64793e2c7b.png)
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故 C 项正确;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
格局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故 D 项错误。]
8.1979 年深圳市常住人口约 41 万人, 1988 年约 120.14 万人,2012 年约 1 054.74
万人。深圳常住人口的增长( )
A.适应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需要
中国城镇居民住房消费支出比重变化
A.城镇居民住房消费支出呈逐年上升趋势 B.需求增加对住房消费变化起决定性作用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基本达到 D.改革开放后住房商品化趋势的日益加强 D [图表反映的是城镇居民住房消费支出比重的变化,20 世纪 80 年代到 90 年代末, 城镇居民住房消费支出的比重在 3%-8%,在 21 世纪初消费比重增加到 8%-13%,2012-2013 年有一个直线上升,之后稍有回落,但比重仍在 18%以上,这反映了 从 1978 年改革开放以后,城镇居民住房消费比重在增加,应该是住房商品化的趋势在加强, 故选 D 项。] 6.(2019·苏州一模)常州地方品牌“红梅”牌照相机,曾经风靡大半个中国。下表是 1974—1988 年“红梅”牌照相机的发展历程。由表中信息推断,“红梅”牌照相机在 20 世纪
B.源于人口出生率的提高
C.推动了经济结构的升级
D.加速了社会老龄化进程
A [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深圳的变化与对外开放有很大关系,
即适应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需要,故选 A 项。]
9.(2019·武汉调研)1986 年,可口可乐公司提出在中国独资新建浓缩汁厂,但当时的 中国尚不允许外商独资。中方代表提出,先由可口可乐公司兴建一个浓缩汁厂和一个汽水厂, 再由美方把汽水厂送给中方;然后,这两个厂组成一个联合董事会。这就是第一个中美合作 企业。这一事件说明( )
新型城镇化2024年新型城镇化规划
![新型城镇化2024年新型城镇化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d4bfc860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0850d5a.png)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人口集聚趋势明显
未来一段时间,我国人口将继续向城市群和中心城市集聚,中小城 市和特色小城镇也将成为人口集聚的重要载体。
智能化和绿色化成为发展重点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环保意识的提高,智能化和绿色化将成为新 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
城乡融合发展加速推进
城乡之间在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融合发展将加速推 进,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典型案例分析与启示
案例分析
选取国内外新型城镇化典型案例进行 深入分析,总结其成功经验及教训。
案例启示
从案例中提炼出对新型城镇化空间布 局优化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有益启示, 为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提供借鉴。
04
CATALOGUE
产业转型升级与就业保障措施
产业转型升级方向及路径选择
加快传统产业升级
培育新兴产业
发展质量和效益。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通过优化城镇布局和形态,促 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一体化 。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新型城镇化注重提升城市功能 和公共服务水平,有利于提高 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新型城镇化强调生态文明理念 ,有利于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
续发展。
02
CATALOGUE
2024年新型城镇化目标
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新型城镇化中应用
1 2
资源节约
在新型城镇化规划中,应注重资源节约利用,推 广节能、节水、节地等绿色建筑和基础设施,提 高资源利用效率。
环境友好
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减少 污染排放,构建环境友好的生产生活方式。
3
社会和谐
关注民生福祉,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城市治 理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和谐稳定。
新型城镇化关键在于四大改革
![新型城镇化关键在于四大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e432deccaa00b52acec7ca0c.png)
新型城镇化关键在于四大改革沈建光专栏腾讯财经2013-07-04导读]新型城镇化只有在户籍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四大重点改革上有所突破,才能与以往城镇化过程区分开来,体现出新意城镇化无疑是本届政府的核心词汇,也是最受国人期待的部分。
特别是在当前中国国内外面临双重挑战,即国内刘易斯拐点已经出现,国际金融危机余波尚未平息的背景之下,劳动力工资趋势性上涨以及外需疲软都使得依靠出口导向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城镇化战略被寄予了扩大内需,维持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厚望。
然而,新政府的城镇化战略究竟有何特别之处?要知道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国每年增长1个百分点的城镇化速度其实并不算低。
笔者认为,李克强城镇化战略之所以被称之为新型城镇化,关键在于有望突破利益群体束缚,涉及以下四大重要改革,即户籍改革、土地流转政策、财政体制改革、基本公共服务改革。
值得肯定的是,从近一个阶段决策层为城镇化勾勒的蓝图来看,上述几大改革都有所提及,并有望在未来几年取得实质性突破。
一是户籍制度改革。
尽管当前官方公布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2%,但这是基于常住人口的统计口径,能够享受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的群体仍是以户籍为口径,这一意义下的城镇化水平要远低于这一数值。
换言之,具有中国特色的户籍制度制约了城镇化进程。
日前,国务院在提交给全国人大的城镇化报告首次明晰了未来中国各类城市的户籍改革路线,是个重大突破。
具体包括放开小城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逐步放宽大城市落户条件,合理设定特大城市落户条件等。
二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包括对各类农村土地进行确权,进而实现流转,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等。
可以看到,上述内容也有积极突破,包括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便已经提出,五年内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
截至2012年10月底,全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率已经达到86%。
另外,为确保耕地保有量18亿亩不减少,将进一步完善以规划计划管理、基本农田保护、耕地占补平衡等为手段的土地利用管控体系。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1b101ba0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3d26671.png)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摘要:新型城镇化建设被赋予了时代的重任,成为破解“三农”问题的可选道路,全国各地当前都在积极探索城镇化的发展模式,但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出现诸多问题,有效化解这些时代性问题,必须深入到乡村社会的经验逻辑中,通过经验的比较分析,探索适合各地发展的多元新型城镇化道路。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建设对策建议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于加快经济结构和城乡结构的战略调整,促进经济发展实现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新型城镇化战略实质与战略意义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的标志、动力和必由之路。
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涵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
这一过程也是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社会结构不断变化、城乡文明不断融合发展的过程。
新型城镇化是推动现代化的强大动力,也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如果说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中国的小康,那么没有新型城镇化也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
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聚集(产业、人口聚集)。
通过聚集产生较高的经济、社会、文化要素的配置效率,从而不断推动经济规模的扩张、不断带动经济结构的优化、不断创新发展方式,使城市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综合体现。
新型城镇化的本质特征就是“以空间换财富、以空间换速度、以空间换资源、以空间换生态”。
二、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深层问题新型城镇化进程面临着城镇化进程滞后、工业化进程、城市规模不足、城市粗放型增长、基础设施不足、城市管理公共服水平低等这些许多城市面临的共性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城镇的聚集度不够,城镇体系不合理,规划建设管理粗放聚集度不够,体现在产业和人口的聚集两个方面。
城市的聚集度和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市地位不相匹配,从根本上没有形成城市发展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
(二)观念制约和体制制约依然严重对于大多数城市来讲,长期以来,加快城市发展观念相对滞后,人们对于新时期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意义认识不够,造成体制性约束也比较严重。
11区域重大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2023年高考地理时事热点深入解读(原卷版)
![11区域重大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2023年高考地理时事热点深入解读(原卷版)](https://img.taocdn.com/s3/m/9fece372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7327533.png)
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热点考点解读与训练11 区域重大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热点背景解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近年来,国家大力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创新发展,不断增强发展新动能。
与此同时,国家对区域发展的宏观调控成为最重要的宏观调控之一,区域政策也成为最重要的国家发展政策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政策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区域发展主要有以下五大发展战略:区域梯度发展战略.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区域发展重大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
此外,为贯彻落实区域发展战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区域发展政策,具体来说主要有4项:区域发展先行先试政策、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税收优惠政策地区协作和对口支援政策和跨区域协同发展政策。
未来,中国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政策有以下4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中央与地方财权与事权划分改革的问题,区域政策精准化、精细化的问题,区域发展政策的协调问题,区域发展中出现新的分化差距问题。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6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3提出:“坚持实施区域发展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
第一次归纳总结了中国区域发展的儿大战略,并进一步提出了中国未来区域发展的目标任务。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区域发展战略是最重要的国家战略之一,国家对区域发展的宏观调控是最重要的宏观调控之一,区域政策也是最重要的国家发展政策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政策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中国的五大区域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发展主要有以下五大发展战略。
2022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社会热点3
![2022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社会热点3](https://img.taocdn.com/s3/m/7a8b69d6af45b307e97197df.png)
社会热点3强国之策——深化改革与“一带一路”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世纪30年代,上海中产阶级学生群体中流行“欲占人间风气先,起居服御用心研。
矜奇立异标新式,不是摩登不少年”的说法,看电影、跳舞、喝咖啡等社交活动是他们日常生活的必修课。
以上现象说明上海()A.成为全国时尚中心B.主动破除国人陋俗C.学生普遍崇洋媚外D.西式生活方式发展2.如图为近代中国两个时期的工业资本统计示意图。
该图反映出()A.外商企业和民族企业相互促进B.国民革命推动民族企业迅速发展C.外商企业压制了民族企业的发展D.20世纪前后民族企业发展迅速3.[2020·江苏南通二模]如图,时事漫画生动反映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画中有中高低三株竹笋。
漫画作者以“一夜风吹一尺长”的雨后春笋寓意着()A.社会主义改造的要求过急B.农轻重产业比例严重失调C.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蓬勃发展D.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4.[2020·新疆乌鲁木齐一模]1978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四川省委、省政府选择了不同行业有代表性的重庆钢铁公司、成都无缝钢管厂等地方国营工业企业率先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改革。
材料中国有企业“放权让利”改革的主要目的是()A.扩大企业自主权B.增强企业活力C.扩大对外开放D.提高区域工业地位5.[2020·四川广安、眉山、内江、遂宁四市一模]改革开放后,外资根据市场需求投资中国,带来了先进的生产线。
如汽车制造业,中外合资企业,现在已居主导,许多国产品牌被市场淘汰。
中国汽车年产量跃居世界第一,早已超过了国家计划控制的产量,并大量供应世界市场。
这说明()A.外资企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B.市场经济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C.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被削弱D.中国已成为世界汽车工业强国6.[2020·云南昆明二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相同点是()A.市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B.企业参与市场竞争C.形成过程具有自发特点D.劳动产品分配制度7.1983年4月国务院在《关于城镇劳动者合作经营的若干规定》等文件中规定:允许个体工商户购买机动车船从事客货运输,允许长途贩运和批量销售;个体户可以起字号、刻图章,在银行开立账户等。
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改革难题_张占斌
![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改革难题_张占斌](https://img.taocdn.com/s3/m/da86bf07ba1aa8114431d95a.png)
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
2010 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为 4260 美元,首 次由 “下中等收入” 经济体转变为 “上中等收入” 经济体。2011 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 51. 27% ,城镇 常住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这两个 “首次” 意义 重大,标志着我国开始由乡村中国向城市中国转变, 我国经济社会和城镇化进入新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大 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进行了顶 层设计和总体部署,明确提出提高城镇化质量的要 求。如何把城镇化的最大内需动力和改革的最大红利 释放结合起来,这是未来发展必须高度关注的重大 问题。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3. 1
经济发展与改革
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改革难题
张占斌
( 国家行政学院,北京 100089)
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櫹
[摘 要]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大战略和历史性任务,是我国扩大内需的长期动力之所
在,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 “火车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
综上,我们认为城市化或城镇化 ( Urbanization) 是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随着工业化发展,非农 产业不断向城镇集聚,从而农村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 和城镇转移、农村地域向城镇地域转化、城镇数量增 加和规模不断扩大、城镇生产生活方式和城镇文明不 断向农村传播扩散的历史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目前 仍处于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但同时也面临人口与资 源、环境矛盾加剧,城乡差距扩大,产业结构升级与 就业压力巨大等问题,跨过 “中等收入陷阱”,实现 “中国梦”,需要 对 我 国 的 城 镇 化 战 略 进 行、 调 整 和 优化,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2021版江苏高考选考历史一轮复习精练高效作业:第23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Word版含解析
![2021版江苏高考选考历史一轮复习精练高效作业:第23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Word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7fda734390c69ec3d5bb75ab.png)
(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20·南通二模)1949年4月,刘少奇在《天津工作问题》调查提纲中写道:“为在党的总路线之下实现发展生产的目的,必须正确确立与改善以下各方面的关系: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城乡关系、内外关系。
”这一思想()A.有利于推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B.准确指出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C.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导方针D.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理论基础解析:选A。
材料中刘少奇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共为实现发展生产的目的必须正确处理好四方面关系,这一思想有利于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的工作重心从革命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故选A项。
2.(2020·南京、盐城调研)1949年和1950年两年间,中国与资本主义世界各国间的贸易曾一度恢复和发展,甚至出现了中国的公私贸易机构还同在华的外国工商业者,陆续订立了各种贸易合同及加工订货合同。
但到1950年年底,这些贸易基本就不存在了。
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苏联的大力援助B.优先发展重工业C.帝国主义的封锁D.国民经济的调整解析:选C。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帝国主义之间贸易不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帝国主义经济封锁的加剧,因此C项正确。
3.(2020·常州一模)下图是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设计绘制的宣传海报,对其解读正确的是()A.“一五”计划完全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B.反映了广大人民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的愿望C.“大跃进”期间我国工业化建设取得突出成就D.反映了广大人民对中共八大总路线的贯彻执行解析:选B。
题干中的“祖国工业飞跃发展吓得英国胆战心惊”,是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一五”计划时期实行工业化的宣传用语,这表明我国人民迫切希望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故选B项。
4.1953年10月起,我国实行“统购统销”制度,即国家把农民生产的大部分粮食收购(统购),城市居民所需要的粮食全由国家统一供应(统销),严格禁止粮食自由买卖。
四三二一
![四三二一](https://img.taocdn.com/s3/m/64300f48be1e650e52ea993f.png)
四大战略所谓“四”是指“实施新型工业强市、城镇化主导、商文旅引领、东接南融…。
实施“新型工业强市”战略,要有的放矢,突破重点。
一要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二要大力培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要做大做强骨干企业。
四要支持发展产业集群。
实施城镇化主导战略要做大中心城区,重视搞好县城规划建设,大力扶持促进小城镇发展,扎实推进农村社区建设。
“商文旅引领”战略,是指巩固提升商贸物流业发展的优势地位,继续扩大文化产业的领先优势,保持旅游业旺盛发展的良好势头。
“东接”,就是要发挥东临大海、近海临港的优势,加强与港口的对接,与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对接,与海外市场的对接。
“南融”,就是要发挥我市南靠长三角、交通便利的优势,加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融入江浙沪,对接大上海,实现借势发展。
“临沂区位优势明显,南接长三角,北靠环渤海经济区,东临半岛蓝色经济区,是鲁南临港产业集聚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现临沂的发展振兴,必须充分发挥这些优势条件,大力实施东接南融战略,拓展发展空间。
三大亮点”要打造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招商引资“,
两大主题突出做好中心城市、发展县域经济“,
“一大目标”:建设富裕美丽的“大临沂、新临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施新型城镇化的四大重要战略意义
发布时间:2014-4-6信息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
城镇化作为农村人口从传统分散的乡村向现代先进的城市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一种世界性的现象。
进入21世纪,我国明确提出城镇化战略,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
“十五”计划纲要提出:“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在着重发展小城镇的同时,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各类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综合管理水平,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中共十七大提出:“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纲要还对城镇化作出了具体安排:“稳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
”
中共十八大报告中将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相并列。
十八大报告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
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
日前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要求,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
至此,城镇化战略的总体框架已清晰地展现在全国人民的面前。
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我们必须顺应这一潮流,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矛盾,使城市经济、城市建设积极、有序、健康地发展,并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新型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城镇化是一种世界性的社会经济现象,按照权威解释,城镇化是乡村分散的人口、劳动力和非农业经济活动不断进行空间的聚集而逐渐转化为城市的经济要素,城市相应地成长为经济发展
的主要动力的过程。
比较效益、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为城市的形成提供了经济动力。
比较效益是建立在分工基础上的贸易比较优势所带来的经济利益,也就是说,农业比较效益低于二、三产业,它是城市形成的第一原动力。
比较效益的存在为市场交换提供了可能,于是就为另一类专业分工──商业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规模效益是城市形成的又一基本力量,规模较大的城市其基础设施可以实现共建共享,为人口和经济活动的地理集中提供了市场动力。
企业、人口的空间集中不仅可以节约运输、洽谈等交易费用,而且可以产生诸如道路、排水系统、管理等方面的规模经济,从而降低经济社会活动的成本。
如果说比较效益和规模效益为城市的形成创造了初始条件,那么聚集效益则为城市的形成提供了直接推动力,它是多样化的厂商、居民及相关组织单位得以聚集、推动城市形成并使之不断扩张的根本力量。
众多具有不同偏好的居民的存在,会减少需求波动给生产者造成的损失,众多的社会经济活动可以给具有不同工作能力的居民提供多种就业机会。
地域上的聚集会产生互补利益,人口、企业及相关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大大便利了信息交换和技术扩散,同时也刺激着新知识、新观念的产生。
正是由于上述集聚效益,人口、企业不断地趋于空间上的集中,从而推动了城市的形成、发展和扩大。
城镇化进程不只是城市人口比例的提高,它还是社会资源空间配置优化的过程,它将带来城市体系的完善和城市分布格局的转变。
意味着将有更多的中小城市发展起来,构成一个比例更为协调的城市体系。
城市分布格局的转变意味着城市的分布将更合理地实现资源的空间配置。
这两个方面的变化将使中国经济实现资源配置合理化、推动经济更快地增长,并有利于产业布局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城市基础设施落后是影响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制约因素,也是一些人主张限制农村人口流入城市的基本理由。
由于长期忽视城镇化的意义与作用,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畸形发展,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
城市基础设施,特别是社会性基础设施严重被忽视,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欠账严重,中小城市的供电、供水、供气、排水等设施多数不能满足需要。
近几年,各级政府虽加大了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但“面子”工程居多,地下工作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一大批小城镇中无供水设施或者缺乏污水处理设施。
城市地铁是现代城市快速公交的最有效手段,但我国只有少数城市拥有地铁。
在工业制成品普遍出现相对剩余时,一些中小城市基础设施仍处于“短缺”状态。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生产、生活最基本的承载体,也是城市经济体系中重要的产业部门,对于城市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城市基础设施包括能源系统、水源与给排水系统、交通运输系统、邮电通讯系统、生态环境保护系统和防灾系统,还包括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部门,如此种种,与城市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因此,加大力度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不仅能够提高城市人民的生产和生活质量,还能够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使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市找到适合他们做的比较稳定的工作。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覆盖面大,市场主体参与度高,政府、企业和市民都有相当高的积极性,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能迅速取得启动经济、扩大内需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