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英称谓语的文化差异
英汉称谓语文化差异比较
英汉称谓语文化差异比较论文导读:人际间的相互称谓语是沟通人际关系的信号和桥梁,是人们之间对相互关系的一种语言表述,同时也反映了一定的社会集团规范。
不同的民族有其不同的称谓系统。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和掌握英汉语言称谓语的文化差异,根据交际语境,恰当运用能融洽交流双方关系的称谓语,能有助于双方的进一步交流,对顺利完成交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称谓语,称谓系统,语用机制,文化差异人际间的相互称谓语是沟通人际关系的信号和桥梁,是人们之间对相互关系的一种语言表述,同时也反映了一定的社会集团规范。
前者体现了人类社会中交际双方的角色关系、社会地位关系;后者则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亲疏远近、情感好恶关系。
不同的民族有其不同的称谓系统。
每种称谓系统都是这个民族内部社会交际的产物,反映着该民族独特的风俗和文化。
在人们交际活动中,言语交际得以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条件之一就是恰当、得体的称谓语。
不恰当的称谓语会给言语交际活动带来障碍,会让交际双方感到不快,或留下某种印象,给以后的交往造成不利影响。
尤其是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不同语言的称谓系统的差异,并遵循对方语言称谓系统的语言表达规范是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保障之一。
一、英汉称谓语之选择方略选择何种方式称呼对方取决于诸多因素。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英汉两种语言中的称谓语在数量上和指称的范围上都各有特色。
从社会语言学的观点来看, 各民族的称呼行为都具有极其丰富的社会和文化内涵,它可能是该社会中权势性和平等性的象征。
从称谓语的交际功能上来看,称谓语选择之方略则可以分为三大类:亲属称谓语、社交称谓语、描述性称谓语[1]。
亲属称谓语是用来表示家庭结构中家庭成员相互关系的称谓语。
社交称谓语则是用来直接反映社会的政治制度和人际关系的称谓语,它包括关系称谓、职衔称谓、敬称称谓、谦称等,如汉语中的李局长、何教授、犬子等,英语中的professor、Your Majesty等。
描述性的称谓语是指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出于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抒发说话人或作者的情感、增强语言的艺术感染力而使用的称谓语。
中西称谓的文化差异
中西称谓的文化差异信电08-3班姚远04081444一、中西称谓之差异学习英语时,我们发现英语中的称谓名称比汉语中的要少得多。
英语的亲属以家庭为中心,一代人为一个称谓板块,只区别男性、女性,却忽视配偶双方因性别不同而出现的称谓差异,显得男女平等。
如:英文“grandparents,grandfather,grandmother”,不论父母其父亲共用一个词“grandfather”,而“grandmother”既指奶奶亦指外婆,简单又笼统。
而中文“祖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却将父或母的双亲分得很清楚。
再如,父母同辈中的称谓:英文中的“uncle”和“aunt”。
,对应于中文的“伯伯、叔叔、舅舅、。
姑父、姨夫等,姑妈、婶婶、舅妈、姨妈”等,既要分出父亲的兄弟姐妹及其配偶,又要分清母亲的兄弟姐妹及其配偶,甚至还分排行大小。
还有,英文中的表示下辈的“nephew”和“niece”是只分性别不分甥侄的,表示同辈的“cousin”一词,对应于汉语的表兄、表弟、表姐和表妹等,不分堂表和性别。
而汉语把表亲关系区分得非常严格,既要说出性别,又要分出大小,根本不像英语笼统一个词了事。
为了表示礼貌,对陌生人也要以亲属关系称呼。
如:“大爷、大娘、大叔、大婶、大哥、大姐等”。
英语中的称谓却为数不多,除“dad,mum,grandpa,aunt,uncle”等几个称谓经常使用外,其它的几乎都不用。
在英美国家,人们的相互称呼在中国人看来似乎有违情理,且不礼貌,没教养。
年轻人称老年人,直呼其名,通常只在其姓氏前加“Mr.”“Mrs.”,男子统称“Mr.”,称已婚女士“Mrs.”未婚女士“Miss”。
二、中西文化差异现象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语言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
【最新word论文】英汉亲属称谓的文化差异与互译【外语翻译专业论文】
英汉亲属称谓的文化差异与互译中文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称谓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
英汉语言中亲属称谓的不同,可以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本文试图从人们较为熟悉的英汉亲属称谓习惯和语义进行比较分析,揭示其中所隐含的文化意蕴。
它们属于不同的称谓制度,具有不同的称谓习惯和泛化现象。
家庭类型、血缘关系、宗法观念、文化取向、礼貌原则等是造成两者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
因此通过对亲属称谓的属性和用法的分析和对比,可以对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窥见一斑。
汉英称谓在形式、语用意图、文化内涵上存在诸多差异,通过两种语言称谓系统的归纳对比,挖掘各自的文化内涵,对中英称谓语的翻译提出三种方法。
关键词:亲属称谓;文化差异;比较;翻译AbstractLanguageisthecarrierofculture,kinshiptermisnotonlyapartoflanguageb utalsoakindofculture.ThedifferencesbetweenEnglishandChinesekinshipterm sreflecttheculturaldifferencesbetweenEastandWesttosomeextend.Fromtheco mparativeanalysisofusagesandmeaningsofkinshipaddressingsystembetweenCh ineseandEnglishwhichpeoplefamiliarwith,thepaperistorevealtheculturalimplicationinit.Theybelongtodifferentkins hipaddressingsystemsalsohavedifferentusagesofkinshiptermsanddevelopmen ts.Themainreasonsforculturaldifferenceslieinthefamilystructure,consang uinity,patriarchyconcept,cultureadoptionandcourtesyprinciple.Thecompar ativeanalysisofitsfeaturesandusagescanhelpustounderstandtheculturaldif ferencesbetweenChineseandEnglish.Basedonthegreatdifferencesinthetitlea ndkinshipaddressingsystembetweenChineseandEnglish,andtheircomplicatedp ragmaticintentionsandculturalimplicationsinuse,thepapersystematicallyc omparesthetwosystems,andrevealstheirrespectiveculturespecificimplicati ons.Finally,threemethodsarepresentedonhowtotranslateaddressingformsbet weenChineseandEnglish.Keywords:kinshipterm;culturaldifference;comparison;translation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称谓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
中西文化英汉谓称的差异
中西文化英汉谓称的差异一、文献综述大多数学者的观点是将人际称谓系统分为亲属称谓系统和社会称谓(或社交称谓)系统两大类。
其中亲属称谓系统主要用于指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中人们互相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血缘、婚姻、法律等关系的亲戚和亲属之间的称呼。
而社会称谓系统是用于指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中人们与非家庭成员之间互动交流时所使用的称呼方式。
其中亲属称谓系统中的各种亲属称谓因为受制于特定的关系所以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而社会称谓形式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时因为受到社会关系、社会角色、实际语境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会出现不同的变化,所以具有不稳定性。
二、研究过程(一)中西方社会文化背景与社会性质的差异在中国,自古以来,人们日常生活交往中一直沿袭着血缘亲族制度,即宗法制度。
所谓的宗法制度,简而言之就是“男女有别,长幼有序,君臣有纲”,它是中国社会数千年历史积淀出的一种既包含真神权又包含着君权的血缘亲族制度,是以每个家庭的父系血缘为基础的并且围绕等级明显的家长制度来确定家庭内部亲属的辈分关系的制度,是通过严肃区别血亲与姻亲、宗族与外宗族的关系,以明确每个人在整个家族中所处的名分地位、权利义务和行为规范的家庭制度,是维系并体现了中国家庭宗法文化的核心制度。
这种等级分明的宗法制度造成了汉语亲属称谓体系名目繁多、系统复杂。
例如:按辈份分,可分为父辈、叔辈、同辈;同辈按年龄又为分为姐姐、哥哥、弟弟;按血缘又分为父系和母系。
在父系中的女性称为姑姑,母系中的女性称为姨妈。
同时按血缘又可分为直系血缘或者旁系血缘,例如孙、侄孙,按年龄的大小有伯伯、叔叔等称呼;按血亲或姻亲又有哥哥、嫂嫂、姐姐、姐夫等等亲属称谓。
又例如,处于中国家庭中的兄弟姐妹通常会按长幼即年龄大小加以称呼,如大姐、二哥、三弟、二妹等。
而在文明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三面被海洋环绕,土地极其贫瘠,地理环境相当特殊的西方国家,为了实现人们驾馭海洋、征服自然的精神的需要,只能借助于海外殖民扩张,这同时使西方文明能更进一步获得发展。
英汉称谓语对比及其文化内涵
英汉称谓语对比及其文化内涵称谓语在英汉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体现了人们对彼此关系的称呼方式,也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和文化内涵。
下面是一些英汉称谓语对比及其文化内涵:1.先生/先生 - Mister在英文中,先生(Mister)是男性通用的称谓,无论是对陌生人,还是对熟人,使用都很普遍。
而在中文中,先生一般用于成年男性的尊称,比如老师、医生、律师等,但也可用于对长辈的尊称。
文化内涵:英文的先生更注重平等和礼貌,无论是对陌生人还是熟人都使用同一个称谓。
而中文的先生则更注重尊敬和尊重,尊称一些特定职业的男性。
这反映了中西方文化对待尊重和互动方式的不同心理取向。
2.女士/太太 - Mrs.在英文中,女士(Mrs.)是已婚女性的尊称,太太(Miss)则是未婚女性的称谓。
在中文中,女士(或夫人)通常用于对年龄较大、地位较高的女性的尊称,而太太则用于对已婚女性的通称。
文化内涵:英文的Mrs.和Miss体现了西方文化对性别和婚姻状况的不同标准,更注重个人独立和身份识别。
而中文的女士/太太则更注重对女性的尊重和礼貌,反映了中国文化中重视家庭和社会关系的价值观。
3.阿姨/叔叔 - Aunt/Uncle在英文中,Aunt和Uncle是亲戚关系中的称谓,但也可用于对年长者的尊称。
在中文中,阿姨和叔叔则更广泛地用于年长者的尊称,无论是否有亲戚关系。
文化内涵:中文的阿姨和叔叔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尊老敬老的传统。
而在英文中,Aunt和Uncle则更注重与亲戚关系的联系,反映了家庭在西方文化中的重要性。
4.小姐/奶茶妹/女神 - Miss在中文中,小姐(或姑娘)是对未婚女性的通称。
而奶茶妹和女神则是一些网络流行语,用于对外貌或魅力相对出众的年轻女性的美称。
在英文中,Miss通常用于对未婚女性的尊称。
文化内涵:中文的小姐和网络流行语奶茶妹、女神,都源于中国的饮食文化和娱乐文化,更注重对女性的美貌和吸引力的赞誉。
英汉称呼语的差异及其原因探析英汉称呼语中的文化差异
英汉称呼语的差异及其原因探析英汉称呼语中的文化差异称谓语词的选择问题是社会语言学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国内外语言学界就这个问题都展开了系统的、专门的研究,其中不同语系之间称呼语的比较研究更是引起了研究者们普遍的兴趣。
由于每种语言的称呼语体系都包含着其特定的文化内涵,暗含着一个民族历史的、文化的积淀,因此,不同语言之间的称呼语体系的比较分析在社会语言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英语和汉语作为当今世界上两种最主要的语言系统,对其称呼语体系进行比较研究尤为必要。
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称呼”是当面招呼用的表示彼此关系的名称。
在语言交往过程中,称呼语是使用最广泛的词语,往往是传递给对方的第一个信息。
不同的称呼不仅反映了交谈双方的身分角色、社会地位和亲疏程度,而且实现了交际双方的感情交流。
一、英汉亲属间称呼差异及原因(一)父系血缘与母系血缘的区别汉语亲属间的称呼讲究血缘关系,分母系和父系。
汉文化非常注重父系亲属的身份和地位。
父系是正宗,是传宗接代的、自古以来享有继承权的血缘。
而母系是不能传宗接代、没有继承权的,“嫁出去的女儿是泼出去的水”。
父系亲属有“爷爷”、“奶奶”、“伯伯”、“姑姑”等称呼,相应的母系亲属则分别有“外公”“外婆”“舅舅”“姨妈”。
孙辈中,也讲究父系的才是正宗的“孙子”、“孙女”,而母系的是“外孙”、“外孙女”。
对丈夫的父母叫“公公”、“婆婆”,对妻子的父母叫“岳父”、“岳母”。
而英语中,不分男方亲属与女方亲属。
“爷爷”、“外公”共用grandfather 这个词。
“奶奶”和“外婆”都叫grandmother。
而“伯伯”、“叔叔”、“舅舅”、“姨父”、“姑夫”和“伯妈”、“婶婶”、“舅妈”、“姨妈”、“姑姑”等则一律称uncle和aunt。
对配偶的亲属,都加一个“in-law”来称呼。
如“公公”和“岳父”都是father-in-law。
像这样,配偶的亲属在英语中一律加一个词缀“-in-law”,这样的称呼首先强调的是其亲属关系的法律意义。
英汉词汇中文化差异比较论文
英汉词汇中文化差异的比较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成分。
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及传统习俗的不同,英汉词汇所承载的含义也有所差异。
本文从英汉词汇对比的角度,来探讨英汉词汇中所体现的文化差异,旨在加强对学习者文化素质的培养,使语言学习和文化意识结合起来,以减少交际障碍,提高对词文化的敏感性和使用英语的得体性,最终获得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英汉词汇文化差异文化学习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是语言系统赖以存在的支柱。
英国语言学家wilkins说过,没有语法不能很好的表达,而没有词汇则什么也不能表达。
词汇是最直接反映语言文化背景的,是语言中最活跃、最有弹性的成分,也是文化载负荷量最大的成分。
许多词汇都带有特定的文化信息,即文化内涵词(culturally loaded words),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不但会影响学习者对文章和问题的理解,还会影响对英语语言的正确使用。
查询词典可以知道词语的直接意义,但却无法深入了解词语背后隐藏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容易在跨文化交际中造成误解,所以词汇学习不仅是在语义学范围内解释词的意义,更重要的是掌握词汇的文化内涵从而正确、得体地进行跨文化跨语言交际。
一、语言、文化与词汇的关系首先,语言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中,并且反映该民族的信仰和情感,因此语言既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是通过社会习得的知识,而语言则是在社会环境的激发下而获取的一套知识系统。
由此可见,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是客观存在的,两者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其次,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人类有了语言,才得以将知识、观念、创造发明等一系列人类的行为模式传递给别人,广播于社会,可见语言是文化的传播媒介,是整个文化进化的必要前提,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
词汇是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
它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语言体系中结构和意义的统一体。
词汇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社会文化生活的工具,文化影响词汇的发展与使用。
中英亲属称谓语的文化差异与互译
中英亲属称谓语的文化差异与互译摘要: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和文化。
称谓语是语言的一部分,所以称谓语的不同正反映了不同的民族文化。
本文从人们比较熟悉的英汉亲属称谓习惯和语义进行比较分析,揭示其中所隐含的文化意蕴。
汉语称谓语系统是复杂的、严格的、精细的,而英语称谓语系统结构简单、笼统、含糊。
汉语称谓语系统具有高度描述性,而英语称谓语系统具有概括性。
家庭类型、血缘关系、宗法观念、文化取向、礼貌原则等是造成两者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
因此通过对中英亲属称谓语的分析和对比,就可以窥探到中英文化的差异,从而提出中英称谓语互译的两种方法。
关键词:亲属称谓语,文化差异,互译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和文化。
称谓语是语言的一部分,所以称谓语的不同正反映了不同的民族文化。
学习一门语言不仅仅是学一种符号,还要学习语言中的民族文化。
称谓语“称谓”是指“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
⑴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称谓系统。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各民族的称谓语系统各有特色。
反过来说,不同的称谓语系统也反映了各民族文化间的差异。
中国文化传统“重名分,讲人伦”的封建伦理观念,与西方社会“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使得中西方在称谓系统上存在着明显的反差。
一、中西方亲属称谓语的差异亲属称谓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属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它是由各代婚姻关系构成的男女双方血缘关系排列的亲属次序确定的。
如爸爸、妈妈、叔叔、哥哥等。
汉语亲属称谓系统是世界上最丰富、最复杂的亲属称谓系统之一,而英语亲属称谓系统却要简单、笼统得多。
1.汉语亲属称谓语系统具有高度描述性汉语亲属称谓系统繁复多样,而且直系与旁系、血亲与姻亲、长辈与晚辈、年长与年幼、男性与女性、近亲与远亲等都要严格区分。
汉语称谓语的繁复和精细都体现了它的高度描述性。
汉语称谓语要区分长辈与晚辈,如哥哥、弟弟等;要区分姻亲与血亲,如伯父、叔父等;要区分宗族与非宗族,如爷爷、外公等;要区分父系与母系,如叔叔、舅舅等。
论中西方称谓的文化差异
论中西方称谓的文化差异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ast and West in kinship terms[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称谓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文章将中英称谓语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会交际称谓,并分别从家庭结构和血统观念、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等级制度、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宗法观念、礼貌原则等文化角度审视了这两种称谓在汉语和英语中的差异并揭示其中所隐含的文化意蕴。
Abstract: Language is the carrier of culture , kinship term is not only a part of language but also a kind of cultu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kinship terms reflect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ast and West to some extend. This article will see the differences of kinship term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 also reveal the cultural implication in it through depart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lie in the family structure, consanguinity, patriarchy concept, culture adoption and courtesy principle.[关键词]中西方;称谓;文化差异Key words: East and West; kinship term; cultural difference“称谓”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别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
从文化角度浅论英汉亲属称谓语的差异
从文化角度浅论英汉亲属称谓语的差异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亲属称谓语也不例外。
本文从英汉亲属称谓语的主要差异、英汉亲属称谓语差异的文化因素、英汉亲属称谓语之差异对于交际的要求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认为英汉两种语言都源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尤其是在称谓方面都蕴含着浓浓的不同的文化内涵,也受到不同文化的制约。
必须在文化教学和交际时注重这一点。
标签:英语汉语亲属称谓语差异前言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学习和运用外语必须了解与这种外语有密切关系的文化,进而自觉培养一种“文化洞察力”。
索绪尔和乔姆斯基在研究结构语言学和生成语言学时,都没有把语言与文化联系起来。
同时,语言又是一种社会现象。
语言系统不是一种存在于真空中、独立发展、自生自灭的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无时无刻不受存在于语言之外的社会诸因素的制约。
语言的这种属性决定了语言研究不能局限于语言本身,必须考虑影响这种语言的文化、社会、心理、民族历史等因素。
如果把语言当作一个内核,那么文化等因素便构成了围绕这个内核的六面体,它们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复杂的网络系统。
从文化这一侧面来透视语言,便属于文化语言学的范畴。
“如果说我们熟练地掌握某种语言的语法知识有助于保证所造的句子结构正确,那么熟悉有关的文化知识则有助于保证该语言使用得当。
反过来,如我们深入地了解反映某种文化的特有的语言,则有助于我们了解该语言所体现的文化特性。
”由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不同民族的文化自然会迥然不同。
这种文化形态上的差异,不可避免的会呈现在语言大系统的不同层次上。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构件,是语言大系统赖以存在的支柱,因此文化差异在词汇的层次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涉及面最为广泛。
本文主要探讨亲属关系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文化差异及其社会根源。
一、英汉亲属称谓语的主要差异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一特殊的词汇,称为“亲属称谓语”。
称谓是指人们由于亲属和其他方面的相互关系而得来的名称。
亲属或亲戚是指通过继嗣、亲子连接或通过继嗣和姻亲的结合而相互有关系的人。
汉英亲属称谓语的中西文化差异
校园英语 / 语言文化汉英亲属称谓语的中西文化差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鱼云霞一、引言中西文化差异之一就体现在对亲属的称谓方式上。
亲属称谓语是指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是人们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一套特殊语言符号的反映。
不同文化中,亲属称谓语有着很大的区别。
中西两种文化的亲属称谓语在数量上有着很大的区别。
研究中西亲属称谓语,对于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翻译、了解地区的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国内汉英亲属称谓语的研究有很多。
研究发现,汉英亲属称谓语在性别、年龄、辈分、血亲、姻亲等方面均具有较大差异。
但是这些研究没能就中、西亲属称谓语系统给出详细清晰的解释,只是对中西亲属称谓语进行了对比,然后举出几个简单例子进行说明。
本文首先对中西亲属称谓系统进行解释,然后对两者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了中英亲属称谓语的异同,最后揭示出汉英亲属称谓语差异背后的中西文化差异。
二、中西亲属称谓语系统本文根据张景的分类方式,将中西亲属称谓语分为四大类,分别是:父系,母系,夫系和妇系。
1.父系。
父系是指父亲一方的亲属,从上到下分别是曾祖父母辈、祖父母辈、父辈、我、子辈和孙辈。
2.母系。
母系是指母亲一方的亲属,从上到下分别是曾外祖父母辈、外祖父母辈、母辈、我。
3.夫系。
夫系是指丈夫一方,是妻子对丈夫一方亲属的称呼,从上到下分别是公婆辈、夫辈、侄甥辈。
4.妇系。
妇系是指妻子一方,是丈夫对妻子一方亲属的称呼,从上到下分别是岳父母辈、夫辈、侄甥辈。
三、中西亲属称谓语异同为了更直观地展示中西亲属称谓语的异同,在这里需要援引北京大学中文系贾彦德教授的对比表,将中西亲属称谓语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如表1所示。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西方亲属称谓语系统比中国的简单很多。
1.中西亲属称谓语相同点。
我们发现,对于每一辈分,无论是父系,还是母系,是夫系,还是妇系,中西都有特定称谓,在每一辈分层面上,二者都不缺少特定的称谓,存在差异的是每一辈分称谓的多少;中西亲属称谓语都区分性别(英语cousin除外),性别不同,称谓语不同;中西在丈夫、妻子、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儿媳和女婿这八个称谓上是一一对应的,每个称谓对应一个类别的亲属。
英汉称谓语差异及其背后的文化差异
表 现 出各 自不 同 的文 化 内涵 。 通过 比较 英 汉 称 谓语 的异 同 来分 析 其 称 谓 系统 背 后 的 文化 起 源 。
关 键 词 :亲属 关 系 , 谓 语 ; 化 因素 称 文
一
、
汉英 亲 属 关 系 称谓 语 的 差异
( ) 衔 称 谓 语 方 面 的 差 异 三 职
( ) 一 已失去 了原 有表 明 亲缘 关 系意 义的 词语
汉 语 中通 用称 谓 语 有 同 志 、 傅 、 生 、 士 、 友 们 等 。 师 先 女 朋
英 中通 用 称谓 语 有 Mr / s Mi / / i L d . Mr/ s Ms Sr a y等 。在 英 语 s /
如 : 弟单位、 大哥、 母 官、 儿们 、 爷儿 、 兄 老 父 哥 款 的哥 、 子 弟 兵 、 姑 娘 、 娘 家 哥 , 铁 姑 一 一姐 等 等 , 翻译 成 英 语 的 时 候 在
汉 英 称谓 语 中“ 些 基 本 称 谓 语 的 意义 是 等 价 的” 有 。如 :
f hr a e =父 亲 、 t e =母 亲 、 a g t =女 儿 , 在 英 语 的 亲 t moh r d u he r 但
汉 语 中一 般 能 够表 示 职 业 、 务 、 职 职称 等 社 会 地位 的象 征 词 都 可用 于 称 谓 。 职 业 称 谓 如 老 师 、 生 等 ; 务 称 谓 如 厂 医 职 长、 长等; 部 职称 称 谓 如 工 程 师 、 计 等 ; 衔 称 谓 如 将 军 、 会 头 博
中西方文化称呼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称呼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称呼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体现,其中一个显著的方面就是
称呼的差异。
在中西方文化中,人们对待不同的人或者事物,使用的
称呼也是不同的。
下面就来具体分析一下中西方文化称呼的差异。
一、亲属称呼
在中西方文化中,对待亲属的称呼也是不同的。
在中国文化中,对于
父母的称呼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情况下,子女会称呼父母为爸爸、妈妈,而在西方文化中,子女对待父母的称呼则比较随意,可以称呼为
父亲、母亲,也可以直接称呼为名字。
二、职业称呼
在中西方文化中,对待职业的称呼也是不同的。
在中国文化中,对待
职业的称呼比较正式,一般情况下,人们会称呼医生为医生先生/女士、老师为老师先生/女士等等,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对待职业的称呼则比较随意,可以直接称呼为名字。
三、年龄称呼
在中西方文化中,对待年龄的称呼也是不同的。
在中国文化中,对待年龄的称呼比较严格,一般情况下,人们会称呼年长的人为长辈、叔叔、阿姨等等,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对待年龄的称呼则比较随意,可以直接称呼为名字。
四、性别称呼
在中西方文化中,对待性别的称呼也是不同的。
在中国文化中,对待性别的称呼比较严格,一般情况下,人们会称呼男性为先生、女性为女士,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对待性别的称呼则比较随意,可以直接称呼为名字。
总之,中西方文化称呼的差异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体现,这些差异不仅仅是语言上的差异,更是文化上的差异。
在跨文化交流中,了解这些差异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交流和沟通。
浅析中英称谓差异及原因
浅析中英称谓差异及原因称谓语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别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
称谓语既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文化现象。
在任何语言中,称谓语都担当着重要的社交礼仪作用。
英汉称谓用语大致可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两类。
它们在区分血亲姻亲、宗族与外族以及亲属称谓泛化等方面都有差异。
这与两国在宗法观念与法制思想、等级制度与宗教影响、社会制度和价值取向等方面的不同有关。
亲属称谓指的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是基于血亲姻亲基础上的亲属之间相互称呼的名称、叫法。
它是以本人为轴心的确定亲属与本人关系的标志。
由于人类的繁衍生息是相通的,各个民族都具有表示家庭成员关系的亲属称谓系统总体来说,汉语称谓语要比英语称谓语繁杂细致得多。
亲属称谓有两种,一种是有血缘关系的亲属称谓,;另一种是非血缘关系之间社会人的称呼,这种称谓其实有一定的社交功能,是为了拉近彼此的关系而采用的。
社交称谓是指除去亲属称谓以外的,反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称谓习俗。
社交称谓又分为非亲属称谓和语境称谓。
非亲属称谓是以社会生活中在“人”这个本位上,除去表示亲属关系的称谓而外的那些表示人际关系的称呼。
一、英汉亲属称谓的差异中国传统的家庭构成模式是以父子为中心的。
在家庭中要严格遵守长幼有序、长尊幼卑的宗法秩序,年龄的大小、辈分的高低是极为重要的区分依据。
因此,在亲属称谓里,亲属关系规定得十分清楚严格,不容许有丝毫的含混马虎。
同辈分的要区分哥哥和弟弟、姐姐和妹妹、伯父和叔父、伯母和婶母。
不同辈分的称谓是长辈可以直呼晚辈的名,也可以连姓一起称呼;晚辈对长辈则只能严格按照其相应的称谓来进行称呼,直呼其名是万万不可的。
英语中的亲属称谓则不区分长幼,辈分高低也不太讲究,所以,称谓词比较笼统概括。
如姐妹、兄弟各只对应一个词;非直系亲属中,长一辈的男性一概称“uncle”,女性一概称“aunt”;而同辈的不论男女,一律称“cousin”。
中英文称呼文化差异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 素有“ 礼仪之邦” 的称号 ;而 英语 国家受到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运动 的影响 , 言 在语
上追求 的是人格 和地位 的平 等 。 因而在称 呼上 中文和英 文有着截然不同的称呼方式 。 中文有一套严谨的称呼体 系 , 同辈份 、 同职位 、 不 不 亲属 之 间 以及 陌生人 之 间 的称 呼必须符合彼此之间的辈份 、 身份和地位 。而英文的称
呼相对来说条条框框比较少 , 在大部分情况下都可以直 呼对方的名字 , 无视对方的年龄 、 身份或地位 。 一、 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中国是一个讲究礼仪 的 国家 ,因此在称 呼上很重 视辈份 的区分 。长辈就是长辈 , 而晚辈就是 晚辈 , 辈份 不能乱 了。在称呼上最好要体 现 出彼此之 间的辈份关
you"。在外国影片或电视上经常可以看到的一个环节,
就是父亲或母亲在小孩子睡觉之前 ,先在他额头上亲
女合称为堂兄妹, 姑姑的儿女则为表兄妹。而母系方面
的称呼就相对 比较简单 。母亲的父亲称为外祖父 ( 外
一下, 再跟他说句‘love you" , `I 然后才离去。 由于从小就
纪念或怀念。 比如美国现任总统George W. Bush。 他的名 字就跟父亲(George Bush) 的一样。这在中国人看来是
非常不可思议的。中国人在命名 的时候 , 晚辈 的名字不 能跟长辈名字 的任何一个字重复 ,否则就是 对长辈 的 极 度不 敬 。 比如 薛 宝钗 如果 跟贾 宝 玉婚 后 生 了儿 女 的 话, 那么他们的名字中就不能有宝 、 、 玉 钗等字, 也不准
就算某位“ 晚辈” 的年纪其实要 比“ 长辈” 大很多 , 也应该按照辈份来称呼该“ 长辈” 。所以, 在中国能见到 的一个奇特 现象 , 就是一个 头发灰 白的老翁 , 却很有 可
从称呼语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称呼语看中西文化差异外语系一一级语言三班马梓洲(1140501336)众所周知,中国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东方国家,在历史的进程中中国也形成了一系列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文化,称呼语就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通过对中西称呼语的比较,我们可以更好的去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当然,在跨文化交际中也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在适当的场合讲适当的称谓,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尴尬。
中西称呼语差异的几个方面:(一)家人之间:家人是我们接触最多的一类人群,所以我们先看看家人称呼上的不同点。
如果我问中国的小孩:你们敢不敢当着你爸妈的面直呼他们的名字呢?我估计百分之九十甚至更多的小孩的回答是不敢。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很简单:这样对他们是大不敬,如果他们做了,就会被认为是没有教养。
所以中国的小孩无论在什么场合都只会叫他们的父母“爸爸”“妈妈”或者是更加尊敬的叫法“父亲”“母亲”。
当然,中国古代对父母的称呼也不同于现在,我们最熟悉的就有“爹”“娘”、“阿玛”“额娘”。
国外却大不一样,他们通常就直接叫父母的名字,或者是“Mom”“Dad”,他们觉得叫名字听起来会更加亲切一些。
与此相通的还有“哥哥”“姐姐”“叔叔”“阿姨”“爷爷”“奶奶”“姑妈”“姨夫”等,对于比自己年长的或者是辈分较高的家人,中国人通常情况下是不会直呼其名的。
在国外,比如美国,你会听到他们叫自己的姐姐Jane,叫自己的爸爸Dan,叫自己的叔叔Edward,叫自己的奶奶Rose等。
有时我们也会听到他们会把称呼和名字一起使用,比如uncle Joe。
还有就是在现代汉语中,中国人向来崇尚长幼有序、长尊幼卑的法则,亲属称谓大都能把身份表明得一览无余,如辈分,父系或母系,直系或旁系,年龄的大小及血亲或姻亲。
而在英语里的这些称谓则比较笼统、模糊,一词多义,覆盖面广。
如sister同为姐妹一词,但是年龄大小却不易区分;grandmother既指奶奶又指外婆;uncle可指叔、伯、舅、姑父;cousin则有着更加广泛的含义,可指表兄弟姐妹、堂兄弟姐妹。
从英汉称谓系统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从英汉称谓系统看中西文化的差异摘要:称谓是人们为了表示彼此之间的关系或者为了区别身份、地位和职位而使用的称呼,是跨文化交际的第一步。
本文将对英汉称谓中较为普遍和广泛使用的现象进行研究,以探究中西文化的差异,同时更好地指导称谓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使用。
关键词:称谓文化差异亲属社交语言直接反映文化现象,是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
称谓系统是文化系统中反映民族和文化特色的一个典型,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社交场合,称谓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来进行沟通和交流的媒且。
由于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等的差异,中西称谓系统存在了许多不同。
称谓一般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本文通过对中英称谓的比较,探索中英称谓系统的区别,了解它们的文化内涵,避免出现文化上的冲突,从而得体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一、亲属称谓由于中英文化背景不同,中英亲属称谓系统也迥然不同。
汉语中的亲属称谓分类精细,体系严密,数量众多。
相比之下,英语的亲属称谓系统则简单、笼统。
汉语的亲属称谓系统是最复杂、也是最精确的制度,其主要特点是高度的描述性,对各种亲属关系的区分极为细腻,不仅能表示出称呼人和被称呼人之间的性别、辈分、长幼,是血亲还是姻亲、直系还是旁系,而且也能区分父系和母系、夫系和妻系(田惠刚. (1998:25)。
英语亲属称谓体系的最大特点是强调核心家庭。
在核心家庭以内,亲属称谓是描述性的,即区分父、母、兄、弟、姐、妹及子女;但在核心家庭以外,亲属称谓制则是概括性的,而且也不区分父系和母系,夫系和妻系(毕继万,2003:63)。
亲属称谓可以细分为亲属间和非亲属间的称谓。
(一)亲属间的称谓在现代汉语中,亲属称谓大部分可以清楚地表达身份,如辈份(父辈:叔、舅;同辈:姐、弟、堂哥),父系或母系(姑、姨),直系或旁系(孙、侄孙),年龄的大小(伯、叔、哥、弟)及血亲或姻亲(哥、嫂子、姐、姐夫)。
另外,中国家庭成员之间地兄弟姐妹一般按长幼称呼,如大哥、二弟、三妹等。
英汉社交称谓语差异对比
英汉社交称谓语差异对比社交中的称呼是人与人之间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称呼往往反映出不同的文化和风俗习惯。
中英文社交称谓不同,通过对比分析两种语言中的称呼,可以更好地了解两个文化之间的差异。
在英语中,称呼通常包括Mr.、Mrs.、Miss、Ms.等。
Mr.是对男性成人的尊称,在正式场合中往往用于对未婚男性的称呼,例如Mr. Smith。
Mrs.则是对已婚女性的称呼,例如Mrs. Brown。
Miss是对未婚女性的称呼,例如Miss Jones。
而Ms.则用于女性成人的称呼,不分已婚与未婚,例如Ms. Chen。
在正式场合中,称呼通常以姓氏为主。
相比之下,中文的称呼更加繁琐复杂,一般包括姓氏、职业、学位等因素。
例如,对于男人和女人的尊称,可以用“先生”和“女士”等词语,例如张先生、李女士等。
对于一些职业人士例如医生、教授,可以用其职称和姓名来称呼,例如张医生、李教授等。
在一些特殊场合比如敬称,可以加上一些特殊词句来称呼,例如“尊敬的”和“敬爱的”等词语。
虽然中英文的社交称谓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在实际的社交场合中,人们也会根据对方的性别、年龄、地位、关系等因素来选择称呼。
例如在英语中,多数情况下姓氏加Mr./Mrs.就可以了,但如果和朋友交往再熟悉一些可能就会用名字或小名称呼。
在中文中,如果是同龄人之间或者是比较熟悉的人,则可以用亲昵的称呼,例如“哥哥”、“姐姐”、“妹妹”等。
总的来说,社交称呼是反映出一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英文社交称谓虽有差异,但爱存亲情、朋友之间的互动同样充满了友好和亲切。
随着跨文化的交流日益增多,相互了解、相互包容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重要,对不同文化之间的社交称呼进行比较研究,也能帮助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从而更好地建立友谊与合作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英称谓语的文化差异
摘要:称谓语是人类语言的组成部分。
各种语言的称谓语可能因该语言使用者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不一样而有所差异。
称谓语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使用该语言国家的文化和风俗的折射和记录。
本文主要对中英文称谓语进行对比分析,并讨论其背后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称谓语文化差异
称谓语是我们日常用语的组成部分,是人们互相交流的通道,我们通常使用称谓语来与对方交流。
但是由于各国的文化背景,社会习性,风俗习惯的不同,我们也形成了不同的称谓语。
不同的称谓语反映了各国不同的文化背景特色。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通常我们有相同的称谓语,它们可以互换互通,但有时却又不能互换互通。
称谓语是人们互相称呼的一种表达,它能体现人与人之间的身份,辈分,职业等的不同。
本文试将中英称谓语进行对比并分析其存在的差异,从而探询其背后的文化因素以促进我们的跨文化交流。
1 中英称谓语的分类
在汉语和英语中的称谓语大致可划分为两类,即亲属称谓和社会交际称谓。
亲属称谓通常又可以分为存在血缘关系的血缘亲属称谓和无血缘关系的非血缘亲属称谓。
亲属称谓中血缘亲属称谓是指对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的称呼。
如爸爸、妈妈、爷爷、舅舅、姑妈等。
称谓语中非血缘亲属称谓是没有血缘关系之间人的称呼,如大姐、大妹
子、大哥等,这种称谓其实并不是由于有血缘关系而组成的称谓,而是为了拉近交流者彼此间的关系而采用的。
但是,不是任何的血缘称谓语都适用于非血缘关系的交流者之间的。
社会交际称谓又可以分为姓名称谓、职衔称谓和泛称称谓。
姓名称谓是对对方姓名的称呼,职衔称谓是对于对方的职位头衔的称谓,泛称称谓是对交流者的泛称,是不固定的。
这些社会交际称谓都是人们在社会交际中使用的称谓,通常反映的是日常生活中交际各方的社会关系、社会角色以及尊敬程度等,如老师、经理等。
2 中英称谓语差异及文化背景
2.1 血缘亲属称谓
中国文化渊远,对于亲属辈分等级非常重视,主要表现为直系与旁系、长辈与晚辈、男性与女性等,且他们的语义细密、描述精确,甚至对于血亲和姻亲称谓也进行了区别,例如叔叔,舅舅等在汉语中指的是不同的血缘关系。
叔叔是指爸爸的兄弟,而舅舅则是妈妈的兄弟。
英语中则用一个“uncle”就同时表示了“叔叔”、“舅舅”、“伯父”等。
叔叔的妻子称为婶婶,舅舅的妻子称为舅妈。
在英语中一个“aunt”就相当于汉语的“婶婶”、“舅母”等意思。
在汉语中我们的兄弟姐妹根据年龄的不同称呼也不同,年龄比自己大的同辈女性则称为姐姐,年龄比自己小的同辈女性称为妹妹,年龄比自己大的同辈男性称为哥哥,年龄比自己
小的同辈男性称为弟弟。
但是在英语中一个“sister”既可以表示姐姐,也可以表示妹妹。
同样一个“brother”既可以是哥哥,也可以是弟弟。
另外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还存在宗族和外宗族之分,因为旧中国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极其严重。
将男方视为是自家人,而女方则是外家人,因此对后代的称呼也是不同的。
祖父称后代男性为孙子,外祖父称男性后代为外孙,这个外字即代表了外姓人。
但是在英语中则没有这样的观念,它们没有宗族和外宗族之分,同时用了“grandfather”来表示祖父和外祖父的意思。
2.2 非血缘亲属称谓
在中国,汉语的亲属称谓称呼起来给人有亲切感,能有效地拉近交流者之间的关系。
因此有越来越多的人在非血缘关系的交流者中开始运用亲属称谓。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对街坊邻居、朋友熟人还是素不相识的路人,时常会根据年龄、性别等称呼为“大妈”,“大叔”,“大姐”,“大娘”,“大哥”等。
但是并不是任何的血缘称谓语都能用于非血缘关系的交流者。
例如:“爸爸”,“妈妈”等。
它们在称呼的时候是有局限的,因为一个人只有一个爸爸,一个妈妈,它们是固定的。
称谓语前还可以加上职业称呼,例如“售票员阿姨”、“警察叔叔”等。
但是在西方就没有这样的称呼,如果将这些称呼套用到英语中,不仅不能有效的表达亲切的意思,反而带来了不必要的误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因为在西方,英语的亲属称谓一般只用于家庭内部,若不知情的人用了不当的血缘称谓语不仅不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反而会让他人听了感觉带有嘲笑
的意味。
2.3 姓名称谓
不管谁都有姓名,但是汉语的姓名称谓则非常的灵活。
如人们可称“徐小丽”为“徐小丽”、“小丽”、“小徐”、“老徐”、“徐小姐”、“徐女士”、“徐小丽小姐”等。
但是在英语的姓名称谓中形式就比较单一,例如人们可称“John Brown”为“John”或者是“Mr.Brown”,但不能称为“Mr.John”。
并且在国外人们更乐于被对方直接称呼姓名。
2.4 职衔称谓
中国非常注重官位、等级、职位的称呼,而这些称谓也恰恰体现了交际的礼貌,在中国的身份职位类称谓的种类也很多,而在英语中表示身份职位类称谓种类就相对很少。
在汉语中,表示职位的例如:贾院长、刘老师、王律师,胡医生等,都是用了对方的姓加上职位头衔来称呼的,在我们社交地生活中已是普遍存在,用上了它们能够清晰明确的表示此人的职位。
而在英语中,头衔性称谓的对象却是有范围的,而不是任何职位的人都可以用的。
他们对于此类称谓语的使用是非常谨慎的。
2.5 泛称称谓
汉语中时常用“先生”、“女士”、“小姐”、“同志”等作尊称,“先生”,“女士”,“小姐”体现的是一种尊敬,但关系较为疏远。
在汉语中我们
时常用“老”来体现对对方的尊敬,或者肯定对方的资深,见多识广,足智多谋等。
例如“老师”,“老大爷”,“老板”,都是表明对方的知识渊博,老练,有能力。
在英语中,尊称的通用形式为“Mr.”、“Mrs.”、“Miss.”等。
同时,汉语和英语都存在零称呼语,例如汉语中的“喂”,“嗨”等,但是它们不是随便用的,在使用这些零称呼语时必须谨慎,因为在汉语中使用这些通常是不礼貌的。
在英语中相应的零称呼语,通常使用“Hello”,“Hi”,“Excuse me”等,无论交流双方是什么关系,它们都能使用,也不会给方产生不礼貌的感觉。
3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知中西语言文化中的称谓语复杂多样。
它们涉及了文化习俗,民族意识等很多方面的知识。
研究中西文化中称谓用语的差异,对我们弘扬祖国文化,掌握好一门及多门外语大有裨益,也有助于中国和世界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沟通及友好往来。
参考文献
[1] 陈俊森.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2] 段联合.中国传统文化[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5.
[3] 刘超先.中西称渭差异及其文化内涵[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4.
[4] 刘卫华.中英称谓语的文化差异[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25~27.
[5] 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