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施新课程标准中如何备好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中如何备好课
课程标准与过去的教学大纲有诸多质的不同,从理论到结构都给我们耳目一新之感。
它不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和课时的安排,只提出原则性的教学和评价意见。
它不仅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要求,还在教师使用教材、指导学生学法等方面提供了许多新颖、实用的建议。
为了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必须对备课这一重要教学环节进行再思考和再认识,改变传统、陈旧的备课观念、方式和方法。
一、备课应是师生双边互动式的合作
课程标准强调“教”服务于“学”,教师通过与学生合作,依靠学生自主动手活动、实践、合作与交流完成教学任务;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主线,以学生的眼界去设计教学思路,预测学生可能的思维活动并采取相应对策。
这就要求我们让学生参与课前的准备,让学生预习课文,自己收集有关资料(如实物、图片、数据等),自己向家庭、亲友、社会作深入调查,自己制作有关学具,自己设计学习方法等。
这个过程不仅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为课堂教学作很好的铺垫,还能使教师预测到学生的需要,掌握学生的现有水平和情感状态,把握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
教师在备课时,要更多地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考虑教学方案,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二、备课应是教学的改造与创新
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重大的创新和突破。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变更也是变革人。
因此,在课改中,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等都要发生转变,对教学方式、方法要进行改造与创新。
首先,备课中我们就要从“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出发去创新、设计教学方案,充当参与、促进和指导的角色。
在研究教学方法时,应多思考如何与学生沟通、交流,如何从教学的“独白”转向“对话”。
设计师生互相交往、共同发展的教学过程,把传统式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关注学生,多留些空间,让学生思考,并随时掌握学生的即时反应;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或提出问题,适时给学生以热情的鼓励、及时的指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一方面,教材出现的内容不一定全讲,另一方面,教材上较为概要或没有的内容,有时教师要展开或补充,或针对某些内容开展专题讨论或小课题研究。
新教材提供了许多新的教学形式,而且许多都是首次出现,每一节课的形式都迥然不同。
备课时,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因校因人制宜,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有创意的教学方案。
此外,我们还应积极倡导构建创新的备课评价机制,促进形成健康、高效的备课风气。
一是对新参加工作的教师,备课应注重规
范,以锤炼青年教师备课的基本功;对中老年教师要求备课有创意,在教学改革上下工夫;对优秀教师则重在总结经验,帮助形成教学理念。
二是注重实用性,淡化应检性,鼓励教师采用多样化的备课格式,如提纲式、随笔式、表格式和框图式,体现个性化的教学风格,促进课堂教学的创新,使教师从繁重的机械书写中解脱出来,使备课不再流于形式,不以教案字迹的工整与否、格式的正确与否、篇幅的多少等作为评价优劣的标准。
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要做促进派、创新派,努力推进教研机制改革,促进良好教研氛围的形成。
三、备课应满足不同学生的个体需要
新课程倡导打造教学基础,做好教学的前提工作,了解教学对象的差异——学生差异,并做到胸中有数。
备课时,我们应认真分析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差异,找准新知学习的切入点;认真分析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情绪,设计课堂教学,把握学习的鼓动点;认真分析学生学习需要的差异,根据对象确定分层施教,架好学习的桥梁,使基础较差的学生“吃得进,消得了”,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跳一跳,搞得到”,避免“吃不消”与“吃不饱”的现象。
只有这样,在掌握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体需求的前提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使学生信心十足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去,使每个人都获得身心的愉悦和原有基础上的较大发展。
四、备课应力求教学资源的科学配置
课程标准强调面向生活,面向社会。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社会生活实际,充分利用本地本校本班资源,开展本土化教学和校本班本教学。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充分发现、合理利用、科学配置教学资源已成为我们在备课中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
在现实的教学环境中,存在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关键是我们要具有“会发现的眼睛”,只要稍加注意就不难发现。
比如,我们的教学对象——学生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资源库,他们能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而且这个资源具有再生性和不竭性,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另外,现实生活中也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
此外,教材本身作为一种资源也是丰富的、多元的,只要我们细心发现,善于多角度挖掘教材中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深入讨论,就会拓宽教学的天地。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备课这一先进的资源和手段进行备课,这不仅可以发挥传统备课所不具备的资料保存方便、快捷、易修改等优势,把静态的文本教案变为动态的数字化教案,还可以使教学资源达到共享,便于教师合作研讨,互相启发教学思路,促进群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五、备课还应进行课后补备课,提高教学反思能力
课前备课、写教案固然重要,但课后反思,进行二次备课,更
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熟与提高。
教案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是课堂教学的准备,教案作为教师教学思想、方法轨迹的记录,也是教师认识自己、总结教学经验的重要资料。
在教学实践中,课堂一旦放开,真正活起来,就会有很多突如其来的可变因素,学生的一个提问、一个“发难”、一个突发事件都会对原有的教学设计提出挑战和冲击,教师在课后把这些突发事件记录下来,并进行思考性回忆,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学生的表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分析,通过反思、体会和感悟,则可以总结和积累经验,形成一套能适应教学变化的、能出色驾驭课堂教学的知识体系和本领,这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