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水紫陶的发展历程
论建水紫陶的发展历程
![论建水紫陶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ab4d87c8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03.png)
论建水紫陶的发展历程建水紫陶是中国传统陶瓷的一种,起源于云南省建水县,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下面将对建水紫陶的发展历程进行论述。
建水紫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中叶,具体的起源时间不可考。
在明代嘉靖年间,当地开始以制作建水紫陶为生,开创了这一陶瓷艺术的先河。
明代晚期至清代初期,建水紫陶的制作工艺逐渐完善,同时也开始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的知名度。
在清朝乾隆年间,建水紫陶的制作工艺进一步提高,艺术水平逐渐得到肯定。
龙泉窑、鸡血石等元素开始在建水紫陶中得到融合,使陶器的质感更加丰富多样。
此时的建水紫陶已经具备了独特的风格和艺术特点。
20世纪50年代,建水紫陶正式被确立为云南省的“瓷器之乡”。
在此后的几十年间,建水紫陶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支持,逐渐发展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产业。
同时,建水紫陶的技艺也不断传承和创新,推动了这一传统陶瓷的发展。
21世纪以来,建水紫陶进一步跃上国际舞台。
中国政府将其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在国内外举办了多次建水紫陶艺术展览。
这些举措进一步提高了建水紫陶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为建水紫陶的创作和传承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如今,建水紫陶已经成为云南省的文化名片之一,并得到了广大艺术爱好者的喜爱。
在制作工艺上,建水紫陶注重原始生态的模仿和再创造,以追求自然美为目标。
在造型上,建水紫陶能够灵活运用各种元素,如动物、植物、山水等,展现出独特的审美观念和创意思维。
在色彩上,建水紫陶以紫红色为主,寓意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和幸福。
总的来说,建水紫陶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明清时期、现代发展和国际影响三个阶段。
从明代中期开始,建水紫陶的制作工艺逐渐完善,艺术水平得到提高。
20世纪50年代,建水紫陶成为云南省重要的经济产业,并得到国家的支持和保护。
21世纪以来,建水紫陶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逐渐增强。
建水紫陶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艺术特点,在传统与现代、国内与国际之间建立了桥梁,为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浅谈建水紫陶制作和发展
![浅谈建水紫陶制作和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573b4019bceb19e8b9f6ba88.png)
literary 浅谈建水紫陶的制作和发展■股志勇(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历史渊源建水县位于云南省南部,是一个汉、彝、回、哈尼、傣、苗等民族聚居的边陲重镇。
被世人誉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建水紫陶就产于建水县碗窑村。
建水紫陶发源地碗窑村世代以陶瓷为业,村名因陶瓷而得。
始于清代道光年间的建水紫陶传统手工技艺,是在承传了千余年陶瓷文明的基础上,为满足近现代人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而逐步形成的。
《民国建水县志稿》中载:“建水陶业(紫陶)创始于清光绪末期,发明者,建水知县卢咸顼,江西人,先试做烟斗,继做花瓶、茶壶、笔筒、汽锅及各种用具。
体质坚实,形式古朴,书画生颍,色彩光润,见者无不赏心悦目。
累次寄往欧美赛会,均获上奖,成为独一无二之工业也。
民间代表性紫陶发明人有清中未期的张好、潘金槐和40年代成名的向逢春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4年成立了“建水县陶器社”(70年代更名为建水县工艺美术陶厂),打破了当时仅靠手工作坊生产的格局,碗窑村大部分人进厂亦工亦农,人最多时有150多人,建水紫陶古老传统的制陶工艺得到了继承和弘扬。
■艺术价值建水紫陶因艺而珍,其品质洁如玉,明如镜,声如磬,具有良好的透气性,无铅、无毒、对人体无有害物质。
其更侧重于文化的张扬,以传统中国书法绘画为主要内容,以陶为纸,既保留笔墨的法备气至,又要兼顾陶坯在不同弧面和湿润状态的柔糯特性,使建水紫陶古貌淋漓,文气盎然。
与其它陶瓷艺术不同的是,建水紫陶不仅可以通过制作精美、造型新颖的器形之外,最主要的是将传统的书画艺术运用于紫陶创作,紫陶上的字画不以斑斓的视角冲击取胜,而以一种纯洁安详的淡雅与观者交流,传导出的是一种优美单纯的宁静。
■工艺制作在传统的建水紫陶制作工艺中,一般分为制泥、拉坯、绘制、刻坯、填泥、精修、烧制和磨制8个程序,每道工序都由专人承担各个工艺的制作。
制泥:建水紫陶的原料取自距县城两公里附近的碗窑村。
传统的制泥方法是:将开采出来的粘土原料用石磨磨成细粉,然后将细粉过筛后按照制陶要求把不同成分含量的粉末泥灰原料进行配比,再将其倒入陶缸中加水浸泡搅浆,待含砂浆泥沉落池底,便只勺取上面的浆泥倒入另外的池内作再次淘洗。
建水紫陶资料
![建水紫陶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e0392a18fc4ffe473368ab5f.png)
建水紫陶资料一、紫陶历史背景介绍建水陶瓷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是我国陶瓷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3500多年前便出现了原始的制陶业,到汉代已经有了较为完美的陶器,至宋代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从元代到明代,建水青花瓷业进入了百花争艳的鼎盛时期,成为云南省生产陶瓷的中心,仅次于江西景德镇,产品远销省内外和东南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视为我国“国瓷”的一部分。
清代开始,建水又烧制了名闻中外的紫陶,以其别具一格的书画艺术风格而独步天下,解放前即享有盛誉,市场价值颇高,其中尤以向逢春陶器制品价格最高,有“向氏紫陶,价同黄金”之美称。
无论是达官巨豪,还是平民百姓,俱以得到向逢春烧制陶器摆设于家为荣。
建水紫陶采用近郊五色陶土作原料,通过传承千年的传统手工艺制作成型,集“坚如铁、明如镜、润如玉、声如磬”的特性于一身,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
二、紫陶工艺简介建水县位于云南省南部,是一个汉、彝、回、哈尼、傣、苗族聚居的边陲重镇,距今3500多年前就开始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
约在汉唐时期,建水就开始接受汉文化的影响,境内众多文物古迹都具有汉文化与边地文化相融合的特色。
1994年建水被国务院批准命名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建水紫陶就产于建水县碗窑村。
碗窑村制作建水紫陶的工艺始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1),成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0),距今约170多年的时间,在此之前,碗窑村已有千余年成规模炼制陶瓷的历史,是一个因烧制陶瓷而得名的村落,村后的红坡山上堆积着大量的宋、元以后的陶瓷残片,数座元代以后的龙窑遗址清晰可见。
建水紫陶因艺而珍,其品质洁如玉,明如镜,声如磬,具有良好的透气性,无铅、无毒、对人体无有害物质;建水紫陶更侧重于文化的张扬,以传统中国书法绘画为主要内容的装饰,使建水紫陶古貌淋漓,文气盎然。
50年代初,建水紫陶就凭据独特的制陶工艺和浓郁的文化气息与江苏宜兴、广西钦州、四川荣昌陶齐名,并列中国四大名陶。
建水紫陶
![建水紫陶](https://img.taocdn.com/s3/m/46321d27dd36a32d73758191.png)
1.紫陶的历史建水紫陶驰名中外,早在1953年就与江苏宜兴陶、广西钦州陶、四川荣昌陶并列中国“四大名陶”。
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工艺、奇妙的使用功能和独特典雅的书画装饰,是建水紫陶在四大名陶中独树一帜的原因。
建水紫陶产生于清代,始于道光年间,是在明代粗陶生产昌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建水陶瓷发展史上,曾有“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之说。
紫陶是用碗窑村红、黄、青、紫、白五种不同颜色的泥土,泡水后经过多次滤浆,风干后成为紫红色的陶泥,用以制成器皿坯胎烧制而成。
与其它陶器不同的是,其一,建水紫陶采用无釉磨光;其二,用传统龙窑烧制而成,存在窑变的作品,色泽多样,窑变的作品上可能有多种色彩。
陶器烧成后用鹅卵石精工细磨抛光,使之质地细腻,光亮如镜,轻轻敲击有金属之声。
有“体如铁、明如水、亮如镜、声如磬”之说。
在发展过程中,上个世纪初,有人创造了在成型的紫陶坯胎上书写绘画,或画梅兰竹菊山水人物,或写唐诗宋词行楷隶篆,以刀作笔再行雕刻,填以白泥刮扫的装饰手法,取得中国山水画般的独特的艺术效果。
之后又进一步发展,再创“断简残贴”的艺术手法,使建水紫陶艺术价值和艺术效果大增,走进辉煌的艺术殿堂。
出生于制陶世家的老艺人向逢春(1895-1965)对建水紫陶工艺上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和杰出的贡献。
向逢春一生刻苦好学,专攻紫陶书法、绘画及雕刻、镶填等美工装饰,熟练地掌握了配料、制泥、磨光等生产工艺。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向逢春的技艺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其作品现在看来古朴典雅,已具文物收藏价值,成为民间陶制品收藏家心仪的珍品。
其子向福功自幼跟随向逢春,在其父亲的基础上进行了继承和创新建水紫陶的制作工艺,与向逢春齐名,其作品也存世稀少,也被众多收藏家争相收藏。
建水紫陶生产之初,主要生产烟斗、茶具、花瓶、笔筒、印盒、烛台等物件;至清朝光绪年间开始生产一种用于炖鸡的造型独特的“杨林锅”,即新中国成立后曾大量生产的汽锅。
建水紫陶采用无釉磨光,有一定的气孔率和吸水率,因而有“花瓶装水不发臭,花盆栽花不烂根,茶壶泡茶味正郁香,餐具存肴隔夜不馊”的优点。
浅析建水紫陶的发展历程
![浅析建水紫陶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1f2f4c1ede80d4d8d15a4f99.png)
化和 边 缘文 化 的冲击 、碰 撞 ,促 进 了这 具 有综 合 性的 地域 文化 的 固的 发展 。
产: 牛和发 展 。
二、建 水紫 陶 的兴起 与 发展 明清 时期 ,建 水 成 为 滇 南 政 治 、经 济 、文 化 的 中心 ,文 化
在 大 唐南 时期 ,虽 然 中原 的朝 代 更 替 频 繁 、混 乱 局 面 不 止 ,但这
素 并没 有对 南 诏帝 国 的经 济和 政 治局 面 造成 直接 影 的滋 润促 进 了建 水陶 瓷业 的进步 。 大清 帝 国在政 治 、经 济上 的稳
成 果 之一 。
从 事烧制 云 南建 水 陶 的村落 在 唐朝 南 诏 时期 的建水 被 发现 ,中 国 陶 瓷业 的历 史 的改 写要 从 碗窑 村 的 出现说 起 ,在这 一特 殊 的历史
建水 紫 陶 是 历 史 悠 久 的 汉族 传统 工 艺 品 , 它 有着 悠 久 的制 条件 下 ,云南 建水 紫陶 的制 作 开始蕴 育和 发展 。 作 历 史 ,建水 紫陶 出现 在元 末 明初 ,兴起 于清 朝 ,所 以历史 上流 随着 烧造 陶 瓷 的窑 口大 量 涌现 ,唐 朝 南诏 时期 云南 建水 碗窑 传着 “ 宋 有青 瓷 ,元有 青花 ,明有 粗 瓷 ,清有 紫 陶 ”的 说法 。 与 村 的烧制 技 艺得 到 了很 大 的提 高 ,在 陶坯 高温 烧制 的过 程 中 ,窑 江 苏 宜兴 陶 、广 西 钦州 陶和 四 川荣 昌陶并 驾齐 名 成 为中 国 四大名 气会 发 生变 化形 成或 出现不 同的颜 色 ,烧 出红 、黑 、紫 等色 ,也 陶 ,是存 1 9 5 3 年北 京举办 的 全 国民间 工艺 品展 览会 上 。
“破瓷而生”的建水紫陶
![“破瓷而生”的建水紫陶](https://img.taocdn.com/s3/m/c89b8317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2d.png)
“破瓷而生”的建水紫陶
破瓷而生
建水紫陶
陶成之于土,也受制于土。
瓷出现之后,陶就被降级定格了。
很多地方的陶,至今未能完成由器到艺的质的飞跃,原因不仅是土质不够好,也是因为从没碰到过适合的机遇。
建水一地,汉代就有了成熟的制陶业,发展至宋代,烧制出青瓷。
元明两代,建水的青花瓷器尤为繁盛。
不知何故,建水人在几百年前忽然弃瓷就陶,离开新欢,重归旧爱。
现在想来,其中的缘故或是因为瓷器虽然精美,但受到釉料限制太多、发展有限,或许是因受到景德镇等地瓷器的强烈冲击,前景不明。
更大的可能,两者兼而有之。
紫陶之成,始于建水的瓷器之困,这种历史性的转折,既是磨难,也是厚爱,是可遇不可求的机遇。
经过数百年的摸爬滚打,经过不断的尝试求索,紫陶以天造地就的五色黏土为浑实底气,凭借着种种磨难中锤炼造就的博大胸怀和巨大力量,厚积薄发,终于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一般,获得强大的新生,不仅战胜了挑战,且入辉煌之境。
建水人放弃精美的瓷器,重新选择紫陶,虽然经历了巨大的痛苦,但仍然不失为明智之举,正应了“人无我有”的那句老话。
凭借历史的厚爱和大地的恩赐,紫陶奇巧地取本地瓷器而代之,终于获得了巨大、独特的成就。
文字内容选自:包睿《紫陶是很巧的陶》。
END。
试论建水紫陶的艺术形式和价值体现
![试论建水紫陶的艺术形式和价值体现](https://img.taocdn.com/s3/m/9df775be84868762caaed5c0.png)
试论建水紫陶的艺术形式和价值体现作者:佟汝才来源:《神州·上旬刊》2018年第09期摘要:云南建水紫陶,是我国四大名陶之一,与江苏宜兴紫砂陶、广西钦州坭兴陶、四川荣昌陶齐名。
2008年6月,建水紫陶烧制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特有的艺术形式和价值体现,富有中国精神的,值得我们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建水紫陶;发展历程;艺术形式;价值体现一、建水紫陶文化的发展历程建水紫陶的文化史,据现有史料和实物考证,始于清,形成的历史距今不过百年有余,源流却十分久远。
1988年从建水燕子洞古人穴居遗址出土的陶饰、陶坠、陶片和1982年从建水龙岔河西汉古墓出土的陶片,都向现代人展示了距今35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和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代建水境内曾经有过的古老陶艺。
建水紫陶的传统工艺,是在宋、元、明陶瓷生产的基础逐步形成的,是数千余年陶瓷文化历史传承发展的结果,从一件件精美的建水紫陶产品身影上,可以解读出数千年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沧桑巨变的轨迹,折映出汉文化与边地文化的水乳融合。
清代中期开始,建水陶逐渐发展为以紫陶为主的产业,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紫陶工艺,从粗陶到细陶的演绎,清朝的紫陶工艺在中国陶瓷史上埋下了厚重的一笔。
清光绪年间,鸦片经济的浪潮席卷神州大地,其吸食器物繁杂。
建水陶工潘金怀淘洗五色泥土,制吸食鸦片的斗子,此举改写了云南陶瓷的历史,为云南建水紫陶奠定了基石。
1921年建水紫陶在法国巴拿马世界博览会上荣获大奖,得到国际陶瓷界的广泛赞誉。
新中国的建立后,生产力的恢复,政治、经济的稳定。
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政方针中,云南建水紫陶又焕发了生命力,被国家轻工业部评定为四大名陶之一,云南建水紫陶在中国制陶史上又开创了历史的新篇章。
二、建水紫陶的艺术形式紫陶的陶泥取建水县境内,其土质含铁量高,使陶器硬度高,强度大,表面富有金属质感,叩击有金石之声。
经无釉磨光,精工细磨抛光后,质地细腻,光亮如镜。
建水紫陶的研究报告
![建水紫陶的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c49ab88d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f21fc6d.png)
建水紫陶的研究报告建水紫陶是中国传统工艺中的一种陶瓷制作技艺,起源于云南省建水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对建水紫陶的历史背景、工艺特点以及艺术表现形式进行研究分析。
建水紫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兴盛于明清时期。
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建水紫陶是由当地瓷器工匠在烧造瓷器的过程中发现的一种特殊变异。
在民间常有一句俗语:“乳名云南会红瓷,世间不见建水青。
”这反映了建水紫陶在当时的独特地位。
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建水紫陶在清末民初逐渐式微,近年来才得到重新发现和挖掘。
建水紫陶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工艺特点。
首先,建水紫陶选用的原料是当地的特产——紫泥。
紫泥是建水特有的一种粘土矿石,具有良好的塑性和透气性,烧制出的陶瓷制品色调沉稳,质地坚实。
其次,建水紫陶的制作工序非常繁琐复杂,包括原料准备、成型、修坯、刻花、上釉、烘烤等多个步骤。
每一个步骤都需要手工操作,工匠们需要凭借丰富的经验和技巧才能制作出优质的建水紫陶作品。
最后,建水紫陶的烘烤过程也是其独特之处。
烧制建水紫陶需要采用传统的柴火窑,火候掌握得当,才能使紫泥烧制出惊艳的紫罗兰色调。
建水紫陶的艺术表现形式主要有器物、雕塑和壁画三个方面。
器物方面,建水紫陶主要制作盘、盒、瓶、壶等日常用品和茶具,其造型简洁大方,线条流畅,釉彩自然纯净,营造出一种朴实淳厚的美感。
雕塑方面,建水紫陶雕塑多以人物、动物为题材,通过精细的雕刻和塑造技巧,展现出生动的形象和丰富的表情。
壁画方面,建水陶壁画主要运用了“笔法嵌字”和“焗锈冷锦”两种传统技法。
墙面上绘制的人物、山水等图案构图严谨,线条勾勒精确,极富艺术魅力。
综上所述,建水紫陶是中国传统工艺中的宝贵遗产,具有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工艺特点。
它以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紫色调,展现了建水紫陶的独特魅力。
对于加强文化传统的保护和传承,建水紫陶的研究和推广至关重要。
进一步挖掘和发掘建水紫陶的价值,将有利于传统陶艺的发展,并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保护作出贡献。
浅析新时代背景下建水紫陶的发展路径
![浅析新时代背景下建水紫陶的发展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7f8c3a45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80.png)
浅析新时代背景下建水紫陶的发展路径摘要:从古至今,建水紫陶一直是一种独特的陶器,它源于清代道光年间,产于建水,颜色呈赤紫而得名。
建水紫陶制作过程十分复杂,从泥料选择、拌和洗泥、澄泥发酵、揉泥混匀、拉坯成器、书法绘画等多个步骤,都是为了满足不同的需求。
本文详细探讨了建水紫陶的制作技术和艺术价值,并着重分析了在新时代背景下建水紫陶的发展趋势,期望为建水紫陶产业的发展提出有利的建议。
关键词:建水紫陶;新时代;发展路径一、建水紫陶的制作工艺建水紫陶地处我国省境内的建水县,是一座多民族聚居的边陲重镇,其中以“我国四大名陶”闻名于世。
碗窑村历史悠久,以陶器为主,因此而得名。
建水紫陶文化传统手工技艺始于清代道光年间,它是在千年中国传统陶器文明的基石上,经过不断发展和演变,最终形成了满足当今人们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独特工艺。
《民国建水县志稿》记载:“建水紫陶创始于清光绪末期,由建水知县卢咸顼创制。
建水紫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末明初,并在清朝时期达到顶峰。
它以其独特的色彩和质地而闻名,被誉为”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瓷、清有紫陶“。
建水紫陶的制作过程十分复杂,从泥料的选择、拌和洗泥、澄泥发酵、揉泥拌和、拉坯成器、文字绘制、精雕阴刻、彩泥阳填、精确修坯、天然风干、烧窑、抛光等多个步骤,都是为了满足不同的实用需求。
建水紫陶的原料来自五彩山上的陶土颜色各异。
在选择好陶土后,我们会将它们敲打成粉末然后按照不同比例混合在一起,这也是建水紫陶独特的地方之一。
之后,就是澄泥发酵,揉泥搅拌,完成后开启制坯,这是一种艺术作品陶器后期的成形能否均匀漂亮,完全取决于匠人的技艺和审美观。
湿陶坯的初步形态因其含水量较高而必须晾干,修坯则是拉坯的继续,在对泥坯加以精细的修补和造形,以确保下阶段的装修工作可以在光洁的陶坯上顺利完成。
建水紫陶以其独特的书画绘画艺术闻名,它将书画与陶艺完美地结合在一块,使得陶艺的外观、室内装饰和古味都显得格外迷人。
浅谈云南建水紫陶的艺术审美与发展传承
![浅谈云南建水紫陶的艺术审美与发展传承](https://img.taocdn.com/s3/m/9f0131b70b4e767f5acfcee8.png)
44艺术论丛浅谈云南建水紫陶的艺术审美与发展传承徐伟杰建水县陶然紫陶工作室摘要:云南建水制陶始于新时期时代,紫陶历经汉唐宋时期,成长于元朝,出现于清朝。
本文就云南建水紫陶的历史起源和发展演变进行追溯,从而深度感悟建水紫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征;再从现代审美意识出发,古今结合去感受建水紫陶的艺术审美价值;最后从笔者多年的潜心研究讲述对于建水紫陶的创新发展,从市场行业出发,结合时代的需求略谈几点对于云南建水紫陶发展传承的拙见。
关键词:历史起源;艺术审美;发展传承一、云南建水紫陶的历史起源云南建水的制陶工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云南建水紫陶是来自云南建水古城北郊——碗窑村。
这是一个陶火烧出来的村落,世世代代都以制陶为业。
关于建水紫陶的历史,最早由考古学家们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距今3500多年的陶丸、陶网坠等,由此可见建水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了最为原始的制陶工艺。
建水陶瓷的兴盛则是在元代时期,青花、青瓷、粗陶的烧制工艺为建水紫陶工艺的诞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到了清朝末年开始出现了云南建水紫陶陶器,因此在民间也广泛的流传着“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瓷,清有紫陶”的说法。
在漫漫的历史演变之中,建水紫陶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1953年云南建水紫陶就被国家轻工部命名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古老而悠久的建水制陶历史为其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建水紫陶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艺术审美在中国传统陶瓷业中独树一帜,成为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
云南建水紫陶的快速发展则源于它那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在云南建水境内有一座五彩山,以硅、铝、铁含量较高的天然五色土为制陶原料,使成器的硬度更高,强度也更大,紫陶陶器的表面富有金属质感,叩击时有清脆的金石之声。
再经过无釉磨光,精工细磨抛光,绘画、题字、烧制、抛光等工序,就能制成一件精美细作、质地细腻、光亮如镜的紫陶器具。
建水紫陶也因此享有“坚如铁、明如水、润如玉、声如磬”之美誉。
建水紫陶,一千年的伏笔
![建水紫陶,一千年的伏笔](https://img.taocdn.com/s3/m/a3d3040d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3815772.png)
建水紫陶,一千年的伏笔第一篇:建水紫陶,一千年的伏笔建水紫陶,一千年的伏笔周杰伦在歌里唱:“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
”碗窑紫陶在时光里留下了岁月的冷暖,山河的画图。
那些淡淡欢喜和浅浅寂寞,纠缠在一起,酝酿得时光都成了酒。
几百年前流落到此地的文人墨客,他们的故事已经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他们那种儒雅的情节和幽幽的哀叹却永远凝固在这谜一样的雅致陶器上。
建水的碗窑村是个窑火烧出来的村落。
没人知道这里烧窑的历史应该追溯到何时,只知道一代又一代的碗窑村人用窑火把自己的家园红红火火地建设起来了。
这里有年代悠久的古窑和满地瓷砾,撑起一段水火剥蚀的历史。
四周没有车马的喧嚣,市井的嗡嘤,只有凄凄蝉鸣,时断时续地从古瓷碎片的缝隙间溢出。
这里出产的紫陶“体如铁、明如水、亮如镜、声如磬”,花瓶装水不发臭,花盆栽花不烂根,茶壶泡茶味正郁香,餐具存肴隔夜不馊。
它虽与江苏宜兴陶、广西钦州陶、四川荣昌陶并列中国“四大名陶”,却鲜为人知。
遗址的发掘让这里流传着“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之说,人们从这种极富灵性的陶瓷语言里,破译出唐时明月宋时风华。
因而尽管被文人誉之为“滇南琼玉”的紫陶工艺一百多年前才开始,但它其实早在碗窑上千年做陶瓷的历史过程中便已埋下了伏笔。
窑/火/炼/媚/骨碗窑村依山傍水由东向西逶迤排列,距建水城北约两千米之遥。
村前有泸江河支流绣球河汨汨流过,村后张家沟后山俨然天然彩屏,蕴藏着丰富的五彩陶土。
碗窑村一千多年前至今,这里的居民大多以烧制陶瓷为生。
村后形迹可辨有名有姓的20多处古窑遗址和遗址附近方圆十数平方公里的陶瓷残片堆积层以及眼前景致奇特的在炊烟中仰立墙头的瓦缸瓦罐,都不容置疑地向后人证明,碗窑这本卷帙浩繁的巨著,从里到外,从上到下,堆积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沉积物。
1980年中央工艺美院与建水工艺美术陶厂首次对建水古陶遗址和陶瓷残片进行叩访,他们惊喜地发现了大量的宋代青瓷、元代青花、明代粗陶和清代紫陶的残片。
云南建水窑紫陶的历史
![云南建水窑紫陶的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2c8a6d42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2b.png)
云南建水窑紫陶的历史建水紫陶产生于清代,始于道光年间。
在建水陶瓷发展史上,曾有“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之说。
2008年6月,建水紫陶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从此,建水紫陶开始蓬勃发展,短短三年时间,就吸引了无数人的眼光投向了这个西南的边陲县城,投向了古老传统的紫陶工艺品。
建水紫陶将文人的字画移于紫陶之上,是建水紫陶的特有之处,以陶为纸,装饰上融入书画家强烈的个人风格,既有粗犷豪放、大笔、大块的书法,又有写意国画和民族图案。
落墨后,再由熟练的雕刻工人采用阴刻阳填的方法将文人字画保留下来,无论飞禽走兽,花草鱼虫,还是琼楼玉宇,均栩栩如生,给人以古色古香、高雅而不俗之感。
欣赏建水紫陶,首先需要观其形察其色,看一件紫陶作品,首先需要看它的外形是否准确,装饰是否到位,然后看成色,通俗来讲,紫陶的成色基本可分为五种:羊肝色(传统的紫陶颜色),花色(也可称为杂色,一般是黑红相杂)咖啡色(也可称为板栗色,),黑色(净黑色的紫陶成品不常见),窑变(最为难得的成色)。
建水紫陶品种繁多,有煮器具、茶具、花盆及案头陈列装饰用品等。
造型大多古朴典雅,别具一格,用作蒸具,可蒸鸡、鸽等肉食品,鲜美异常。
建水紫陶采用当地得天独厚且蕴藏量丰富的红、黄、紫、青、白五色土配制。
色调为红底白花和黑底白花或白底红、黄、蓝花等。
装饰上采用刻划雕填,既有粗犷豪放、大笔、大块的书法,又有写意国画和民族图案。
画面用笔潇洒,刀法流畅,无论刻划飞禽走兽,还是花草鱼虫,均栩栩如生,给人以古色古香、高雅而不俗之感。
生产工艺上采用无釉磨光,即坯体不上釉,烧成后只需打磨、抛光、产品就可清新光洁。
一旦敲击铿锵有声,真可谓“体如铁、色如铜、音如磐、亮如镜、光照鉴人”,形成了有别于陶器的独特之处,实为“陶坛一秀”。
建水紫陶悠久的制陶史锻造了精湛的民间制陶工艺,同时也锤炼和哺育了一代代民间制陶工艺师。
早在1921年,建水艺人向逢春制作的陶器,就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美术奖。
浅谈建水紫陶的历史起源与发展创新
![浅谈建水紫陶的历史起源与发展创新](https://img.taocdn.com/s3/m/6d914854ba0d4a7303763a24.png)
47艺术论丛浅谈建水紫陶的历史起源与发展创新狄春娟陈学陶艺工作室摘要: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建水紫陶,是云南省建水县民间传统手的工艺品,始于元末明初,距今已有900年历史。
建水紫陶融合了不同的文化内容,将素面的陶瓷变为一个具有特殊文化的载体,让原本单调的陶瓷获得升华。
也因其具有良好的透气性、保湿性和可塑性,其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都很高,应用场景广无论是作为食物用具,还是家居装饰、艺术收藏等方面,都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本文通过追溯建水紫陶的历史源流,从创新和发展建水紫陶的角度进行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建水紫陶;历史起源;发展创新一、建水紫陶的历史源流1.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云南省位于我国西南边陲,地域辽阔,四季如春。
建水位于云南南部,历史悠久,古称步头,亦号临安。
建水自元代以来,就是滇南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
元代以建水为中心,立宫屯、民屯,设驿路,置马站;明代驻军大量移驻建水,汉族人以空前规模迁入,带来了内地的先进技术和文化艺术,汉族与多个少数民族的融合,因其不同的民俗风情融合,造就了建水独特的民俗文化。
建水紫陶采用当地得天独厚且蕴藏量丰富的红、黄、紫、青、白五色土配制而成。
2.悠久的制陶历史建水紫陶的发端源于建水悠久的制陶历史。
建水早在3500多年前便出现了原始的制陶业,汉代出现陶器,宋代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从元到明,青花瓷业进入了鼎盛期,成为云南省生产陶瓷的中心,产品远销省内外和东南亚。
然从清初开始,因建水转向实用的粗陶而景德镇瓷器的崛起和御窑精细唯美的装饰风格,建水陶瓷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3.四大名陶的产生1914年,张好始制粗陶汽锅的初型“杨林锅”,以釉绘花鸟鱼虫等纹饰,再施釉烧成,经过改造后采用细腻的红泥制作,把原有的直锥型改为扁圆型,造型以曲线为主,变圈足为卧足,上饰以书画,并定名“汽锅”。
1953年,在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碗窑村制陶的37户人家组成“陶器生产合作社”。
同年,由艺人向逢春领头制作的各类工艺品共计80余件,选送参加“北京全国民间工艺美术展”,建水紫陶并由此与江苏宜兴陶、广西钦州陶、四川荣昌陶并列为“中国四大名陶”。
建水紫陶
![建水紫陶](https://img.taocdn.com/s3/m/0a89eedb58f5f61fb736667a.png)
历史
建水陶瓷源远流长,历史 悠久,是中国陶瓷的重要 组成部分。早在3500多年 前便出现了原始的制陶业 ,到汉代已经有了较为完 美的陶器,至宋代烧制出 成熟的青瓷。从元代到明 代,建水青花瓷业进入了 百花争艳的鼎盛时期,成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为云南省生产陶瓷的中心 ,仅次于江西景德镇,产品远销省内外和东南亚,产生了广泛的 影响,被视为我国“国瓷”的一部分。自清代开始,建水又烧 制了名闻中外的紫陶,以其别具一格的书画艺术风格而独步天 下。建水紫陶在解放前即享有盛誉,市场价值颇高,其中尤以 向逢春陶器制品价格最高,有“向氏紫陶,价同黄金”之美称。 无论是达官巨豪,还是平民百姓,俱以得到向逢春烧制陶器摆 设于家为荣。建水紫陶集书法、绘画、雕刻、镶嵌、烧制、磨 光等工艺于一身,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朵奇葩。
简介
建水紫陶是云南省建水县的地方传统手工艺品,始于 元末明初。用建水近郊五色陶土(红黄青褐白)制作成 型,经过书画、雕刻、填刮、烧炼、磨光等工序,陶器 色泽深紫,花纹雪白,叩声如磐。其中胎色若羊肝者, 尤为上品。 建水紫陶品种繁多,有煮器具、茶具、花盆及案头陈 列装饰用品等。造型大多古朴典雅,别具一格。建水紫 陶采用当地得天独厚且蕴藏量丰富的红、黄、紫、青、 白五色土配制。。生产工艺上采用无釉磨光,即坯体不 上釉,烧成后只需打磨、抛光、产品就可清新光洁。一 旦敲击铿锵有声,真可谓“体如铁、色如铜、音如磐、 亮如镜、光照鉴人”,形成了有别于陶器的独特之处, 实为“陶坛一秀”。 悠久的制陶史锻造了精湛的传统制陶工艺,同时也锤 炼和哺育了一代代民间制陶工艺师。 早在1921年,建水 艺人向逢春制作的陶器,就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 得美术奖
特点
建水陶产品丰富多彩,精美绝伦,其产品主要有瓶、尊、盆、盘、 碟、碗、壶、缸、汽锅、烟斗、文房四宝、乐器、日常生活用品 等一百多种,深受人们喜爱。 其特点表现在: 1、建水陶陶泥取自境内五彩山,含铁量高,使成器硬度高,强度 大,表面富有金属质感,叩击有金石之声。经无釉磨光,精工细 磨抛光,质地细腻,光亮如镜。有“坚如铁、明如水、润如玉、 声如磬”之誉。 2、建水陶的独特魅力还在于将书画艺术与雕刻填泥工艺有机的结 合在一起。建水紫陶讲究精工细作,尤其注重装饰,它以书画镂 刻、彩泥镶填为主要手段,集书画、金石、镌刻、镶嵌、等装饰 艺术于一身,神形兼备,美轮美奂。 3、 “无釉磨光”是建水紫陶最能区别于其他陶品的特色,一件上 好的作品需要经过七八道工序。使用先粗后细的打磨工具才能完 成,以粗砂石磨去火皮,再用细砂石打磨留下的拉丝,最后用鹅 卵石抛光,细致复杂的过程后,原本暗淡粗糙的陶体被磨出了镜 光,其细润的质感和光泽的变化,会令你在反复展玩之中爱不释 手。
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建水紫陶
![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建水紫陶](https://img.taocdn.com/s3/m/6d6ec204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23.png)
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建水紫陶[ 玉溪网发布时间:2017-08-25 进入社区来源:玉溪网点击:37 ]建水紫陶拉坯现场让人赏心悦目的紫陶烧制建水紫陶的柴窑滇南名镇建水,古称临安,是有名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素有“滇南邹鲁”的美誉。
这里还是中国四大名陶——建水陶的原产地。
建水陶又名建水紫陶,呈赤紫色。
在行走红河谷采访中,记者被建水紫陶恰到好处的一抹紫深深吸引。
从历史深处走来据现有史料和实物考证,建水紫陶,始于清代道光年间,是在明代粗陶生产昌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建水陶瓷发展史上,曾有“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之说。
有明清粗陶生产工艺的基础,经历代建水紫陶工艺大师之手,建水紫陶有“文人陶”之称。
据说,清光绪年间,陶工潘金怀偶然用采自七彩山的红、黄、青、紫、白五种不同颜色的泥土,泡水搅浆过滤成紫红色的陶泥,用于制成器皿,烧成后呈紫红色,再用鹅卵石打磨,质地细润,从而开创了建水紫陶特有的无釉磨光生产新工艺。
到了民国年间,张好、王定一、向逢春等工艺大师,在继承传统紫外线陶工艺的同时,广泛采用唐诗宋词、名家书法、名碑名贴以及花鸟山水、楼阁亭榭等为装饰纹样,直接在未干的陶坯上描绘出图案,然后将坯上的字画分别以阴、阳两种刻法交叉刊刻挖出,又在刻模上以彩泥交替填充,多的五六块,少则两三贴,从而开创了刻填彩泥的“残贴”和“淡艳”装饰工艺,使建水紫陶以造型美观、装饰独特典雅而闻名于世,成为了“陶中独秀”。
建国初期,在北京举办的全国民间工艺品展览会上,建水紫陶以其卓然不凡的陶瓷品相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江苏宜兴陶、广西钦州坭兴陶、四川荣昌陶一并被国家轻工部命名为“中国四大名陶”。
2008年6月,建水紫陶被文化部正式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6年,建水紫陶被正式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建水紫陶生产之初,主要出产烟斗、茶具、花瓶、笔筒等物件,造型大多古朴典雅。
时至今日,建水紫陶仍固执地沿用着数千年前发明的制陶工具,在简陋的陶车上手工拉坯完成陶器的造型。
建水紫陶叙事设计研究
![建水紫陶叙事设计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a638ca4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02.png)
建水紫陶叙事设计研究建水紫陶是云南建水市的传统工艺品,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制作工艺,被誉为“工艺之王”。
建水紫陶不仅是建水的代表性文化符号,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篇文章通过对建水紫陶的叙事设计研究,探索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理解其制作工艺和艺术价值。
一、建水紫陶的历史沿革建水紫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据考古学家的考证,当时的先民已经开始使用粗陶器。
随着时间的推移,陶器的生产技术不断发展,先后出现了红陶、灰陶、黑陶、官窑和民窑等不同形式的瓷器和陶器,其中以紫陶最为独特。
建水紫陶始于元代,至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时期。
二、建水紫陶的制作工艺建水紫陶的制作工艺相对比较独特,其特点是制作流程复杂,需要耐心、细致和技艺精湛的工匠,完全手工制作。
其制作流程主要包括原料选配、成型、打磨、刻花、刮胎、装修、烧制等步骤。
其中,原料的选配非常重要,需要选择天然有机物质和粉料,经过高温烧制而成。
三、建水紫陶的文化内涵建水紫陶是建水市的文化代表之一,凝聚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传统美学的特征,具有民族和地方的文化特色和审美特征。
建水紫陶的样式多样,如壶、瓶、碗、盘、罐、炉等,造型各异,花纹、图案错落有致,清新自然、独具匠心,同时还具有象征性的文化内涵,如祥云、福字、瑞兽等。
这些图案和识别符号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也反映了陶艺家对生活、人文和自然景观的感受和理解。
综上所述,建水紫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通过对其历史沿革、制作工艺及文化内涵的探究,更能够增进人们对这种传统文化艺术品的了解和欣赏。
论建水紫陶的发展历程
![论建水紫陶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8020f5eb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8a.png)
论建水紫陶(de)发展历程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de)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本文系2015年地方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哈尼族民族元素在建水紫陶产品中(de)设计与应用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建水紫陶是历史悠久(de)汉族传统工艺品,它有着悠久(de)制作历史,建水紫陶出现在元末明初,兴起于清朝,所以历史上流传着“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瓷,清有紫陶”(de)说法.与江苏宜兴陶、广西钦州陶和四川荣昌陶并驾齐名成为中国四大名陶,是在1953年北京举办(de)全国民间工艺品展览会上.一、建水紫陶(de)形成背景中国制陶史体现了中国精神,是物质文化发展史中(de)一个重要(de)组成部分.制陶业发展兴旺和衰落,除了受到一定时期政治(de)、经济(de)、社会因素(de)影响外,跟当时当地(de)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de)发展也有所关联.每个地方都有各自不同(de)风俗习惯,风土风貌和经济(de)发展变化,也对一定时期人们(de)审美变化和社会生产力发展(de)进程产生不同(de)影响,也正是由于中原文化和边缘文化(de)冲击、碰撞,促进了这具有综合性(de)地域文化(de)产生和发展.在大唐南诏时期,虽然中原(de)朝代更替频繁、混乱局面不止,但这些因素并没有对南诏帝国(de)经济和政治局面造成直接影响.南诏向大唐俯首称臣,使得民生得以休养生息.正因为经济上(de)发展变化和政治上(de)稳定局面,才推进了当时(de)生产力(de)迅速发展.建水至越南信道(de)开拓,以及通商码头和水陆交通枢纽(de)建立,为商品经济顺利进入东南亚市场提供了便捷(de)通道.与此同时,大理作为南诏国(de)政治和经济文化中心,也为它(de)发展提供了养份,更促进了当地贸易(de)发展和经济(de)繁荣.越南信道开通之后,开始涌现海外贸易渠道并得到迅速发展,促进了云南建水制陶业(de)快速发展.在云南建水制陶(de)烧制史上,最早专业从事烧制云南建水陶(de)村落在唐朝南诏时期(de)建水被发现,中国陶瓷业(de)历史(de)改写要从碗窑村(de)出现说起,在这一特殊(de)历史条件下,云南建水紫陶(de)制作开始蕴育和发展.随着烧造陶瓷(de)窑口大量涌现,唐朝南诏时期云南建水碗窑村(de)烧制技艺得到了很大(de)提高,在陶坯高温烧制(de)过程中,窑气会发生变化形成或出现不同(de)颜色,烧出红、黑、紫等色,也就是窑变.为云南建水陶(de)形成奠定了良好(de)基础也正是这种可遇不可求(de)变化,而波斯匠人(de)随行更为云南建水制陶业开创了新纪元.明朝朱元璋雄据中原,顾及西南民生,一度遵从夷人治夷(de)政治方略.只因朝中权臣一直主张改土归流,纳归中原王化,并有为数不少(de)中原人移居至此,发展中原文化.随之中原艺人(de)烧制技艺(de)流入再一次推动了云南建水陶(de)发展,在青花釉(de)基础上又突现出青花瓷(de)烧制技艺,使云南建水陶得到稳固(de)发展.二、建水紫陶(de)兴起与发展明清时期,建水成为滇南政治、经济、文化(de)中心,文化(de)滋润促进了建水陶瓷业(de)进步.大清帝国在政治、经济上(de)稳定,使云南建水紫陶业又翻开了新(de)一页.物流(de)畅通、商品(de)众多,手工艺人和商人们见因此可获得丰厚(de)利益,所以又涌现了许多(de)窑场,大小有数十座,更是有了官窑、民窑(de)区分,中原先进(de)手工艺也在不断刺激着本土(de)手工业(de)进步.清朝道光年间,建水制陶艺人以张好等为代表,将土料经过多次漂洗、过滤并制成精料,且在湿胚上进行写字书画来装饰,用刻填和无釉磨光工艺烧制精细泥陶,始创独特制作(de)工艺品建水紫陶.直到清末民初,才有了完整(de)建水紫陶制作工艺.所以才有得“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一说.因融合了各地(de)制陶工艺,才有了不同于其他地域陶艺风格(de)云南建水紫陶,因此也带动了当地经济贸易(de)发展.产品(de)丰盛,富庶(de)滇南建水享有金临安(de)赞喻,可见在其在交通枢纽和商贸上(de)重要性.从清朝光绪年开始,鸦片(de)传播给我国政治、经济、文化(de)发展都带来了巨大(de)影响,鸦片经济(de)浪潮迅速地席卷了整个神州大地,人们吸食鸦片(de)器物繁杂众多,这也给制陶业带来了新(de)发展方向.建水陶工潘金怀采用经过淘洗(de)五色泥土,来制作用以吸食鸦片(de)斗子,这个办法更是改写了云南陶瓷(de)历史,为云南建水紫陶(de)发展奠定了基石.从粗陶到细陶(de)变化,陶瓷业(de)演变经历了唐宋(de)粗陶、元代(de)青花和明代(de)青瓷,清朝紫陶工艺(de)出现为中国陶瓷史(de)发展埋下了厚重(de)一笔.云南建水紫陶(de)勃勃生机是因为多元文化(de)植入,使其工艺特性成为独一无二(de),甚至在1921年法国巴拿马获得国际陶瓷界(de)赞谕,并获大奖.对于边陲重镇建水(de)手工艺人来说这是多么(de)难能可贵.向逢春建水紫陶书画之集大成者,是他将建水紫陶书画艺术提高至今无人超越(de)新高度,为云南陶业开创了新(de)辉煌,也为云南建水紫陶(de)历史篇章翻开了新(de)一页.三、建水紫陶(de)衰落与恢复清政府盲目地闭关锁国,造成与世隔绝(de)局面,使得我国不能及时顺应社会形式(de)发展变化,也没能够适时地向西方学习科学(de)理论知识和先进(de)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清朝时期(de)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社会(de)进步与发展.由于限制出海贸易,导致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清末内地陶瓷产品(de)开始不断涌入市场,云南陶业(de)发展受到了或多或少地冲击,加上清政府(de)腐败无能,导致军阀割据混战,军阀首领各自为政,以及鸦片战争时期(de)战乱使得税务(de)征收日益繁重,老百姓不能很好(de)休养生息,国民经济受到了严重(de)影响,导致云南陶业(de)发展进入低谷期.特别是在政权交替时期,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生了大(de)混乱,生产力开始不断下降,民生得不到很好(de)保障,造成商品经济不断下滑(de)恶劣影响,手工业也受到了前所未有(de)冲击.新中国成立后,生产力(de)恢复,政治、经济(de)稳定,加之国家对工艺美术这一传统十分重视,当时按照“保护、发展、提高”(de)方针,进行了一系列恢复发展工作,使得云南建水紫陶又换发了生命力,还被国家轻工业部评定为四大名陶之一,云南建水紫陶在中国制陶史上又开创了历史(de)新篇章.正是因为五六十年代,国家对制陶艺人和相关专家学者都有一定(de)政策倾斜和支持,积极培养制陶专业人才,恢复传统制陶技艺,从而提高我国制陶技术水平和陶瓷质量.在国家政策和建水县地方政府(de)扶持带动下,一些流散(de)老艺人重操旧业,建水紫陶生产迅速恢复.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发生了历史性(de)改变,物质产品逐渐丰富起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生活日用品(de)质量和品质也有了更高(de)要求.但这一时期,受紫陶生产体制限制,产品与市场需求脱轨,再加上人才缺失等原因,紫陶一度从低端(de)日用品而走向低迷.经历了陶瓷生产合作社、建水县美术陶合作工厂、建水县工艺美术陶厂(de)变化,由早期(de)个体、私营小作坊生产方式转变为集体所有,规模化生产,在这些过程中,紫陶发展起起落落,但在制陶艺人(de)不懈努力和坚持下,传统(de)制陶技艺得到一定恢复与传承,且传承中还有了改良和创新,同时也产生了一批优秀制陶名家.建水紫陶经历了数百年(de)不断开拓、创新和发展,早已经迈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建水紫陶与江苏宜兴陶、广西钦州陶、四川荣昌陶在1953年在北京举办(de)全国民国工艺品展览会上,国家轻工部命它们为中国四大名陶.然而,四大名陶之一(de)光环并未带来人们对建水紫陶所期待(de)实质性收益.建水紫陶从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坎坷(de)创新路.虽然在过去五十年(de)创新历程中,建水紫陶凭借着汽锅(de)荣誉以及建水制陶艺人对建水陶瓷业(de)忠实守望红极一时,在新中国(de)建立期间云南陶业也曾谱写了崭新(de)篇章,然而建水紫陶还是由于经济体制和地域等多种因素束缚被遗忘在滇南.经历了近七十年(de)风风雨雨、起起落落,云南陶业(de)风采已不存在.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de)变化,使建水紫陶又重新登上了历史(de)舞台,这华丽转身带给人们一种既远又近(de)感觉.当旅游业和文化产业(de)兴起,这才使人们发现并重新认识到了这滇南琼玉(de)绰约身姿.四、建水紫陶(de)繁荣发展20世纪末,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对文化艺术消费品(de)需求不断增长,紫陶产品由于其独特(de)书画装饰艺术而倍受关注,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2000年以后,原建水县工艺美术陶厂(de)工人不是合资开办就是自己创办了几十家紫陶作坊,这些个体私营陶坊也逐渐形成一定规模.在进入21世纪,正因为充分认识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de)重要性,所以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de)政策和法规,并采取了有力措施从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de)保护工作.建水县地方政府就制定了一系列推进紫陶产业发展(de)规划,从政策上给予引导和扶持,从事紫陶产业(de)人数明显增加.在2003年-2005年,建水政府部门通过组织拨款、举办展览并进行文化研究等方式,再次把建水紫陶推向市场.2004年,建水紫陶研究会也在政府组织相关部门(de)组织下成立了,并且制定了紫陶相关生产标准,规范紫陶行业,积极促进紫陶业健康发展.2004年以后,在建水县宣传部,县文联等部门共同组织策划下,建水紫陶在社会各界(de)关注下,终于开始了显山露水,建水紫陶终于迎来了属于它(de)春天.经过几年(de)不断发展,紫陶市场初见雏形,生产企业(de)数量也在持续增长.无论是从发展规模、从业人员、产品产量、还是品种类型等各个方面,现在(de)建水紫陶都已经远远超过了之前(de)各个时期,成了最为繁荣(de)时期.其标志是:传统工艺不但得到继承和发扬,艺术手法和表现方法也有了丰富与拓展,工艺手段不仅融会了时代精神,创新品种也是层出不穷,出现了百家争鸣现象,在社会上(de)认知面越来越大,带来(de)影响也是越来越远.2008年,建水紫陶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因其独特(de)工艺,其知名度更是大幅提升,所以市场对紫陶产品(de)需求量也进一步增加.建水紫陶文化创意园建立,为紫陶(de)宣传、生产、销售搭建了一会良好(de)平台,紫陶产业呈现繁荣景象,日益发展壮大(de)紫陶市场同时也给紫陶艺人带来了新(de)机遇与挑战.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de)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重铸云南建水紫陶辉煌
![重铸云南建水紫陶辉煌](https://img.taocdn.com/s3/m/436816d0dd36a32d727581cc.png)
重铸云南建水紫陶辉煌之构想云南建水特有的紫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国的“四大名陶”之一。
但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坎坷,云南建水紫陶也远远落后于其他三大名陶,笔者就如何重铸建水紫陶辉煌,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悠久的制陶历史,铸就了建水紫陶业历史上的辉煌早在3500 多年前,建水便出现了原始的制陶业,到汉代已经有了较为完美的陶器,至宋代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从元代到明代,建水青花瓷业进入了鼎盛时期,成为云南省生产陶瓷的中心。
产生于清光绪年间的建水紫陶最初是生产达官贵人的烟斗,政府禁烟后陶户改制花瓶、笔筒、汽锅等陶器。
从民国初年起,在紫陶上广泛采用名家书画、断简残帖等装饰,经刊刻填泥、烧制磨光后,建水紫陶呈现出典雅秀丽、自然斑驳、浑朴古拙的金石韵味,被誉为“陶中一秀”,产品远销到东南亚,曾在1915 年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世博会上,获得博览会美术大奖。
新中国成立后,建水紫陶在继承中不断发展创新。
1953 年向逢春带着80 多件紫陶产品到北京参加首届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部分展品被选送到国外展出,由此建水紫陶被称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
2010 年上海世博会上,建水紫陶走出了云南。
2012 年建水两件紫陶作品入选法国卢浮宫参展。
二、多重因素,导致了现在建水紫陶业的落伍辉煌只能代表过去。
今天,建水紫陶业虽已在发展,但与其他三大名陶比,已然落伍了。
以产值为例,2012 年建水紫陶企业有100余家,从业人员3000 余人,产值达 1.5 个亿。
但江苏宜兴紫砂陶、广西钦州坭兴陶的相关产业在同期已成为当地的重点支柱产业。
宜兴紫砂陶年销售30 亿,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
广西钦州坭陶2010 年的总产值15 亿元,从业人员达 2 万人。
分析建水紫陶落伍的原因,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生产经营模式滞后目前,建水紫陶的生产主要有集体企业、作坊、私营企业三种模式,它们本质上都是一种自产自销的、各自为阵的小生产格局。
云南建水紫陶的产业化发展及对策
![云南建水紫陶的产业化发展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c89c6dba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f6.png)
云南建水紫陶的产业化发展及对策云南建水紫陶是中国传统的手工艺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制作工艺。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工艺技术的提升,云南建水紫陶产业也在不断进行产业化发展。
在面临市场竞争和生产环境变化的情况下,云南建水紫陶产业也面临诸多挑战。
需要对云南建水紫陶的产业化发展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对策,以推动该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云南建水紫陶产业的发展历程云南建水紫陶起源于明代,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它以其独特的工艺和优质的陶土而闻名,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在过去,云南建水紫陶主要依靠手工制作,工艺复杂,生产效率低。
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工艺的改进,云南建水紫陶开始逐步实现产业化生产,进入了现代化的轨道。
目前,云南建水紫陶产业已经初步实现规模化生产,产品种类增加,工艺水平提高,市场影响扩大。
但与此云南建水紫陶产业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竞争激烈,导致价格战频发,降低了产品的附加值。
其次是缺乏品牌意识,云南建水紫陶产品在市场上缺乏知名度,营销和推广工作不到位。
再者是生产环境和生产工艺有待提升,一些小作坊和无资质生产企业存在安全隐患,也影响了整个产业的形象和发展。
要推动云南建水紫陶产业的产业化发展,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综合推进。
首先是加强产品创新,需要提高产品的差异化和个性化,开发出新款式、新工艺和新用途的紫陶产品,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其次是建立品牌意识,加大品牌建设和推广力度,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让消费者更加信任和认可云南建水紫陶。
再者是加强规范化生产,严格控制产品质量,加强安全生产管理,铲除一些小作坊和无资质生产企业,提高整个产业的生产环境和生产工艺水平。
政府部门也应该加大对云南建水紫陶产业的扶持力度,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支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产品质量管理和环保措施,提高云南建水紫陶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也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技能提升,推动云南建水紫陶产业向着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的方向发展。
建水紫陶传统装饰技法微探
![建水紫陶传统装饰技法微探](https://img.taocdn.com/s3/m/562cddf8ff00bed5b8f31ddc.png)
建水紫陶传统装饰技法微探建水紫陶产于我国西南边陲的建水县,是云南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之一。
建水陶也因其独特的装饰技法与江苏宜兴陶、四川荣昌陶、广西钦州陶并为中国“四大名陶”。
其成型、装饰技法有工艺可分为制泥、拉坯、绘制、刻坯、填泥、修坯、烧制、磨光八个步骤。
一、建水紫陶的发展历程建水紫陶不管从工艺技法上还是从装饰手法上都区别于其他地区的陶瓷,归根结底都与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环境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建水县处于云南红河洲,据统计,有汉族、白族、回族、彝族、瑶族等26个民族聚居于此。
边境文化与多种民族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使建水的地域文化有非常强的包容性,这些文化在客观上促进了建水紫陶丰富的人文性。
由于文人的参与制作,建水紫陶具有非常强烈的文人气息,这是与云南其他民间工艺品区别甚大的地方。
尤其是在紫陶装饰题材的选择上,具有非常强烈的中国传统美学的继承性与延伸性,颇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因此建水紫陶又被称为“文人陶”。
1988年,在建水燕子洞出土了一批新石器时代的陶饰制品如陶坠、陶丸等力证了在新石器时期,建水的制陶工艺已经出现。
但是,建水紫陶的工艺形成时间却不长,大约形成于清光绪年间,并以其独特的装饰技法与装饰题材闻名于世。
清末民初出现了著名的“建水三王”,分别是王永清、王受之、王式稷。
王永清,字定一,擅长书法,刻陶制印。
塔索遗留下来的作品有烟斗、文房用品、瓶等,主要的装饰技法为“残帖”,王永清的主要代表作品是《大吉昌宜侯王残帖紫陶六角斗》,这是一幅典型的用“残帖”装饰技法制作的作品。
王受之,在紫陶上绘制仕女图,尤其是白描仕女图而出名,花卉、山水人物题材均有涉猎。
他所绘制的仕女图,单线勾勒,线条稳健清雅,深受人们欢迎。
王受之的代表作品有《二美踏春图白陶对斗》,这个作品是王受之巅峰之作,用线如春蚕吐丝,流畅细腻,与背景的雄健刚硬产生强烈的对比,黑白二色朴素纯真,这件作品是“故事化”的典型代表。
王式稷则是在套面霜以书法为装饰的代表性人物,他擅长各类书体,尤以金、篆、行书见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建水紫陶的发展历程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本文系2015年地方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哈尼族民族元素在建水紫陶产品中的设计与应用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
建水紫陶是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工艺品,它有着悠久的制作历史,建水紫陶出现在元末明初,兴起于清朝,所以历史上流传着“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瓷,清有紫陶”的说法。
与江苏宜兴陶、广西钦州陶和四川荣昌陶并驾齐名成为中国四大名陶,是在1953年北京举办的全国民间工艺品展览会上。
一、建水紫陶的形成背景中国制陶史体现了中国精神,是物质文化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制陶业发展兴旺和衰落,除了受到一定时期政治的、经济的、社会因素的影响外,跟当时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发展也有所关联。
每个地方都有各自不同的风俗习惯,风土风貌和经济的发展变化,也对一定时期人们的审美变化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进程产生不同的影响,也正是由于中原文化和边缘文化的冲击、碰撞,促进了这具有综合性的地域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在大唐南诏时期,虽然中原的朝代更替频繁、混乱局面不止,但这些因素并没有对南诏帝国的经济和政治局面造成直接影响。
南诏向大唐俯首称臣,使得民生得以休养生息。
正因为经济上的发展变化和政治上的稳定局面,才推进了当时的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建水至越南信道的开拓,以及通商码头和水陆交通枢纽的建立,为商品经济顺利进入东南亚市场提供了便捷的通道。
与此同时,大理作为南诏国的政治和经济文化中心,也为它的发展提供了养份,更促进了当地贸易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
越南信道开通之后,开始涌现海外贸易渠道并得到迅速发展,促进了云南建水制陶业的快速发展。
在云南建水制陶的烧制史上,最早专业从事烧制云南建水陶的村落在唐朝南诏时期的建水被发现,中国陶瓷业的历史的改写要从碗窑村的出现说起,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云南建水紫陶的制作开始蕴育和发展。
随着烧造陶瓷的窑口大量涌现,唐朝南诏时期云南建水碗窑村的烧制技艺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陶坯高温烧制的过程中,窑气会发生变化形成或出现不同的颜色,烧出红、黑、紫等色,也就是窑变。
为云南建水陶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正是这种可遇不可求的变化,而波斯匠人的随行更为云南建水制陶业开创了新纪元。
明朝朱元璋雄据中原,顾及西南民生,一度遵从夷人治夷的政治方略。
只因朝中权臣一直主张改土归流,纳归中原王化,并有为数不少的中原人移居至此,发展中原文化。
随之中原艺人的烧制技艺的流入再一次推动了云南建水陶的发展,在青花釉的基础上又突现出青花瓷的烧制技艺,使云南建水陶得到稳固的发展。
二、建水紫陶的兴起与发展明清时期,建水成为滇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文化的滋润促进了建水陶瓷业的进步。
大清帝国在政治、经济上的稳定,使云南建水紫陶业又翻开了新的一页。
物流的畅通、商品的众多,手工艺人和商人们见因此可获得丰厚的利益,所以又涌现了许多的窑场,大小有数十座,更是有了官窑、民窑的区分,中原先进的手工艺也在不断刺激着本土的手工业的进步。
清朝道光年间,建水制陶艺人以张好等为代表,将土料经过多次漂洗、过滤并制成精料,且在湿胚上进行写字书画来装饰,用刻填和无釉磨光工艺烧制精细泥陶,始创独特制作的工艺品建水紫陶。
直到清末民初,才有了完整的建水紫陶制作工艺。
所以才有得“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一说。
因融合了各地的制陶工艺,才有了不同于其他地域陶艺风格的云南建水紫陶,因此也带动了当地经济贸易的发展。
产品的丰盛,富庶的滇南建水享有金临安的赞喻,可见在其在交通枢纽和商贸上的重要性。
从清朝光绪年开始,鸦片的传播给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鸦片经济的浪潮迅速地席卷了整个神州大地,人们吸食鸦片的器物繁杂众多,这也给制陶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
建水陶工潘金怀采用经过淘洗的五色泥土,来制作用以吸食鸦片的斗子,这个办法更是改写了云南陶瓷的历史,为云南建水紫陶的发展奠定了基石。
从粗陶到细陶的变化,陶瓷业的演变经历了唐宋的粗陶、元代的青花和明代的青瓷,清朝紫陶工艺的出现为中国陶瓷史的发展埋下了厚重的一笔。
云南建水紫陶的勃勃生机是因为多元文化的植入,使其工艺特性成为独一无二的,甚至在1921年法国巴拿马获得国际陶瓷界的赞谕,并获大奖。
对于边陲重镇建水的手工艺人来说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向逢春建水紫陶书画之集大成者,是他将建水紫陶书画艺术提高至今无人超越的新高度,为云南陶业开创了新的辉煌,也为云南建水紫陶的历史篇章翻开了新的一页。
三、建水紫陶的衰落与恢复清政府盲目地闭关锁国,造成与世隔绝的局面,使得我国不能及时顺应社会形式的发展变化,也没能够适时地向西方学习科学的理论知识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
清朝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由于限制出海贸易,导致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清末内地陶瓷产品的开始不断涌入市场,云南陶业的发展受到了或多或少地冲击,加上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导致军阀割据混战,军阀首领各自为政,以及鸦片战争时期的战乱使得税务的征收日益繁重,老百姓不能很好的休养生息,国民经济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导致云南陶业的发展进入低谷期。
特别是在政权交替时期,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生了大的混乱,生产力开始不断下降,民生得不到很好的保障,造成商品经济不断下滑的恶劣影响,手工业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新中国成立后,生产力的恢复,政治、经济的稳定,加之国家对工艺美术这一传统十分重视,当时按照“保护、发展、提高”的方针,进行了一系列恢复发展工作,使得云南建水紫陶又换发了生命力,还被国家轻工业部评定为四大名陶之一,云南建水紫陶在中国制陶史上又开创了历史的新篇章。
正是因为五六十年代,国家对制陶艺人和相关专家学者都有一定的政策倾斜和支持,积极培养制陶专业人才,恢复传统制陶技艺,从而提高我国制陶技术水平和陶瓷质量。
在国家政策和建水县地方政府的扶持带动下,一些流散的老艺人重操旧业,建水紫陶生产迅速恢复。
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发生了历史性的改变,物质产品逐渐丰富起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生活日用品的质量和品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但这一时期,受紫陶生产体制限制,产品与市场需求脱轨,再加上人才缺失等原因,紫陶一度从低端的日用品而走向低迷。
经历了陶瓷生产合作社、建水县美术陶合作工厂、建水县工艺美术陶厂的变化,由早期的个体、私营小作坊生产方式转变为集体所有,规模化生产,在这些过程中,紫陶发展起起落落,但在制陶艺人的不懈努力和坚持下,传统的制陶技艺得到一定恢复与传承,且传承中还有了改良和创新,同时也产生了一批优秀制陶名家。
建水紫陶经历了数百年的不断开拓、创新和发展,早已经迈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
建水紫陶与江苏宜兴陶、广西钦州陶、四川荣昌陶在1953年在北京举办的全国民国工艺品展览会上,国家轻工部命它们为中国四大名陶。
然而,四大名陶之一的光环并未带来人们对建水紫陶所期待的实质性收益。
建水紫陶从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坎坷的创新路。
虽然在过去五十年的创新历程中,建水紫陶凭借着汽锅的荣誉以及建水制陶艺人对建水陶瓷业的忠实守望红极一时,在新中国的建立期间云南陶业也曾谱写了崭新的篇章,然而建水紫陶还是由于经济体制和地域等多种因素束缚被遗忘在滇南。
经历了近七十年的风风雨雨、起起落落,云南陶业的风采已不存在。
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的变化,使建水紫陶又重新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这华丽转身带给人们一种既远又近的感觉。
当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兴起,这才使人们发现并重新认识到了这滇南琼玉的绰约身姿。
四、建水紫陶的繁荣发展20世纪末,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对文化艺术消费品的需求不断增长,紫陶产品由于其独特的书画装饰艺术而倍受关注,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
2000年以后,原建水县工艺美术陶厂的工人不是合资开办就是自己创办了几十家紫陶作坊,这些个体私营陶坊也逐渐形成一定规模。
在进入21世纪,正因为充分认识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所以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和法规,并采取了有力措施从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建水县地方政府就制定了一系列推进紫陶产业发展的规划,从政策上给予引导和扶持,从事紫陶产业的人数明显增加。
在2003年-2005年,建水政府部门通过组织拨款、举办展览并进行文化研究等方式,再次把建水紫陶推向市场。
2004年,建水紫陶研究会也在政府组织相关部门的组织下成立了,并且制定了紫陶相关生产标准,规范紫陶行业,积极促进紫陶业健康发展。
2004年以后,在建水县宣传部,县文联等部门共同组织策划下,建水紫陶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终于开始了显山露水,建水紫陶终于迎来了属于它的春天。
经过几年的不断发展,紫陶市场初见雏形,生产企业的数量也在持续增长。
无论是从发展规模、从业人员、产品产量、还是品种类型等各个方面,现在的建水紫陶都已经远远超过了之前的各个时期,成了最为繁荣的时期。
其标志是:传统工艺不但得到继承和发扬,艺术手法和表现方法也有了丰富与拓展,工艺手段不仅融会了时代精神,创新品种也是层出不穷,出现了百家争鸣现象,在社会上的认知面越来越大,带来的影响也是越来越远。
2008年,建水紫陶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因其独特的工艺,其知名度更是大幅提升,所以市场对紫陶产品的需求量也进一步增加。
建水紫陶文化创意园建立,为紫陶的宣传、生产、销售搭建了一会良好的平台,紫陶产业呈现繁荣景象,日益发展壮大的紫陶市场同时也给紫陶艺人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