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本土化与本土资源
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融合策略
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融合策略在全球化发展趋势下,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然而,与此同时,本土化教育也在维护和弘扬本国文化、传统和价值观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融合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融合策略,旨在找到一种有效的方式,在保留本土特色的同时,使教育更具国际竞争力。
一、教育内容的融合教育内容是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融合的核心。
在实施教育过程中,应兼顾国际化教育与本土化教育的特色,集成各国的优势资源。
例如,在教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传统价值观。
同时,可以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促进本土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在国际交流中,既要积极向外界推广本土文化与教育成果,也要吸收其他国家的先进教育经验,实现知识与经验的双向流动。
二、师资队伍的培养与引进教师是实施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融合策略的关键。
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教师对于促进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融合至关重要。
一方面,本土教师需要接受国际化教育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另一方面,鼓励和引进来自其他国家的教育专家和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国际交流和学习机会。
三、教育管理的创新与改革教育管理是实现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融合的重要环节。
要加强教育政策的研究与制定,制订出符合本国实际的教育发展规划。
此外,要加强教育管理和服务体系的建设,提高教育资源的整合与配置效率。
通过建立国际化的学校评估和认证机制,促进各校的改革与发展,保证教育质量的国际化水平。
四、跨文化交流与合作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融合策略离不开跨文化交流与合作。
通过开展学生交流项目、教师互访和研讨活动等形式,增进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文化交流。
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教育组织和合作项目,拓宽教育资源和渠道,提升学校的全球知名度。
通过与国外学校的交流合作,互惠互利,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
如何处理国际化与本土化之间的关系
如何处理国际化与本土化之间的关系
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在全球化时代尤为重要,高水平的人才型大学必然是国际化的人才型大学,杰出的人才必然是国际化的人才。
为社会服务首先要体现在为学校所在地服务,没有成功的本土化就不会有真正的国际化。
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归根结底是“洋为中用”。
中外合作办学人力资源培养本土化是指经过长期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之后,将中外合作办学人力资源培养的成果全部转化成由我方办学机构掌握的资源,我方办学机构完全负责课程的设置、师资的选聘以及教育教学的管理等环节。
“本土化”意味着我国的教育质量已经达到国际水准,我们能够摆脱对有限的国外合作机构的依赖,更加独立自主地利用和吸收世界各国的优质教育资源;“本土化”也意味中外合作办学培养的人才要具有高尚的爱国情操,在继承本民族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融合外国先进文化。
中外合作办学人力资源培养国际化指随着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合作办学实施“走出去”战略,从教育输入大国转向教育输出大国,在世界范围内为我国的人力
资源强国战略培养大批优秀的国际化人才。
本土化在管理上意味着渗透和融入,对于现代企业管理的本土化研究是管理领域的一个重要点。
尊重并注重本土人文环境的研究;也就是说企业在营销活动,制度建设时都要考虑企业每位成员的情况。
注重对本土消费者、各市场所在地的研究。
我国地域广阔,市场的区域化特征比较突出,因此,本土化还要注意营销的地域化,注重人文环境和消费者需求差异的地域研究。
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融合策略及其实施方案
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融合策略及其实施方案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教育发展趋势。
然而,在追求国际化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本土教育的特色和需求。
因此,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融合成为了现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本文将探讨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融合的策略,并提出一套可行的实施方案。
一、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定义和重要性教育国际化是指教育环境中的跨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的过程,强调全球意识、跨文化背景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本土化则强调与当地文化、价值观和需求的契合,注重培养本土优势和特色。
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融合旨在使学生能够既具备全球竞争力,又具备本土适应性。
二、融合策略1. 教师与课程的国际化:学校可以引进外籍教师,提供跨文化教学和学习经验。
同时,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增加国际化的内容,使学生接触不同文化的知识和思维方式。
2. 学生交流与合作项目:学校可以与国外学校建立合作项目,组织学生互访和交流,扩大学生的国际视野和交际能力。
3. 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学校可以与其他国家的教育机构合作,在教材、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等方面进行资源共享,提高教育质量。
4. 跨学科与综合实践的强化: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和学科融合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5. 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尊重和保护本土文化,鼓励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使本土文化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实施方案1. 国际交流与合作计划:学校制定国际交流与合作计划,与国外优秀学校建立联系,组织学生赴外交流学习,并邀请国外教师到校讲学。
2. 本土文化教育项目:开设本土文化教育项目,重视本土历史、文化和传统技艺的教育,增强学生的本土文化认同感。
3. 国际化课程模块设置:增设国际化课程模块,开设关于跨文化交流、国际经济等方面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能力。
4. 教师培训与交流:组织教师参加国际教育研讨会、交流活动,提升教师的国际化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
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深,教育国际化和本土化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紧密。
教育国际化是指将国际元素融入到教育中,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力的人才;而教育本土化则是强调根据本地文化和国情,为学生提供适宜的教育。
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关系。
教育国际化可以为本土教育注入新的理念和方法,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先进的教育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同时,教育本土化可以保护和传承本地的文化和价值观,使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传承和发展本地的文化传统。
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在不同层面上都有体现。
在课程设置方面,教育国际化可以引入国际课程和教材,使学生接触到全球的知识和文化;而教育本土化则可以根据本地的特点和需求,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课程内容。
在教学方法上,教育国际化可以借鉴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和评价体系;而教育本土化则可以结合本地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适合本地学生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也在教师培养和专业发展方面有所体现。
教育国际化要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教师,使其能够胜任国际化教育的工作;而教育本土化则要求教师具有对本地文化和价值观的理解和尊重,能够为学生提供与本地特点相符的教育服务。
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在学校管理和国际交流方面也有所体现。
教育国际化要求学校与国际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享教育资源,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而教育本土化则要求学校根据本地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符合本地情况的教育政策和规划。
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是相辅相成的。
教育国际化可以为本土教育注入新的理念和方法,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先进的教育资源;而教育本土化则可以保护和传承本地的文化和价值观,使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
只有在教育国际化和本土化相互融合的基础上,才能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本土情感的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更加注重本土化?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更加注重本土化?正方辩手:首先,我们需要更加注重本土化。
本土化可以带来许多好处,比如保护本土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增强民族认同等。
保护本土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
如果我们不注重本土化,那么很多传统文化可能会被外来文化所替代,这对于一个国家的文化传承是非常不利的。
同时,本土化也可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通过本土化,我们可以更好地挖掘本土资源和特色产品,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另外,本土化还可以增强民族认同。
当人们对自己的本土文化和传统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他们就会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有更强的认同感,从而凝聚民族团结的力量。
名人名句方面,毛泽东曾说过,“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深厚源远,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文明之一。
”这句话充分表明了中国本土文化的重要性。
另外,经典案例方面,我们可以引用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发展。
通过本土化的推动,许多中国传统手工艺得到了保护和传承,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为当地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
综上所述,本土化对于一个国家的文化传承、经济发展和民族认同都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注重本土化。
反方辩手:然而,我们不应该过分强调本土化。
过分强调本土化可能会导致文化封闭和经济闭塞。
首先,过分强调本土化可能会导致文化封闭。
如果我们过分强调本土文化,可能会排斥外来文化,导致文化的单一化和闭塞化。
这对于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其次,过分强调本土化可能会导致经济闭塞。
如果我们过分强调本土化,可能会限制国际交流和合作,降低了国家的经济竞争力。
名人名句方面,我们可以引用李光耀的一句话,“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我们要尊重和包容各种文化,而不是过分强调本土化。
”这句话充分表明了过分强调本土化可能会对文化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
另外,经典案例方面,我们可以引用日本的经济发展。
日本在经济发展中,充分吸收了外来文化和技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综上所述,我们不应该过分强调本土化,而应该尊重和包容各种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和经济开放。
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
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教育体系也面临着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双重挑战与机遇。
教育的国际化是指教育在全球范围内的互通互鉴,而本土化则强调对地方文化和需求的适应与融合。
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教育国际化的意义首先,教育国际化对于提升国家的软实力至关重要。
通过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国家能够吸引更多的国际学生,提升自身的教育声誉。
比如,____(具体国家或地区)____吸引了大量留学生,这推动了国际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加强了各国之间的理解与合作。
其次,教育国际化有助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人才。
在日益全球化的社会中,企业亟需能够跨文化沟通、适应不同市场环境的人才。
教育国际化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经历,如_(具体项目或课程名称)_,让他们能够在世界的舞台上展开竞争。
二、教育本土化的重要性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教育本土化同样不可忽视。
教育本土化强调将教育与地方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它可以有效提升教育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首先,通过本土化,教育内容可以更符合当地学生的需求。
例如,在_(具体地区)_,学校注重融入当地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从而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其次,本土化教育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在国家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教育可能导致社会价值观的冲突。
通过强调本土文化,教育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尊重多样性,从而在社会中促进和谐共处。
三、实现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双重目标为了实现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双重目标,教育机构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努力。
1.课程设计:教育机构应当加强国际化课程的设计,同时保留本土文化的元素。
在______(具体课程名称)______中,可以围绕全球议题进行讨论,同时引入本土案例,使学生能够在全球视野的同时,理解本土的现实问题。
2.师资建设:引进国际优秀教师的同时,注重培养本土教师的国际化视野。
通过国际培训和交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3.合作交流:鼓励学校与国际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学生交换项目和教师交流。
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发展趋势
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发展趋势课程资源共享平台作为教育技术与互联网深度结合的产物,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成为了推动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的重要力量。
本文将从六个方面探讨课程资源共享平台的发展趋势,以期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洞见。
一、技术融合创新,提升学习体验随着、大数据、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先进技术的不断成熟与普及,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将更加注重技术融合创新,为用户提供沉浸式、个性化、互动性强的学习体验。
AI算法可基于用户学习行为数据智能推荐课程,优化学习路径;VR/AR技术的应用,则能模拟真实场景,使抽象概念具象化,加深理解。
技术的融合将极大丰富教学形式,提升学习效率与趣味性。
二、内容多元化与质量标准化面对日益增长的用户需求,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将趋向于提供更多元化的学习内容,覆盖K-12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终身学习等各个阶段和领域。
同时,为保证教学质量,平台将加强内容的标准化建设,引入权威认证体系,如与知名教育机构合作,对课程内容进行严格审核,设立质量标签,增强用户信任度。
三、强化社区互动与协作学习社交化学习是未来教育的一大趋势。
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将更注重构建学习社区,鼓励用户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知识共享的网络。
通过讨论区、在线小组、学习挑战等方式,促进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形成互助学习的氛围。
这种模式不仅有助于知识的深化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
四、国际化与本土化并重全球化背景下,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将加速国际化进程,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同时注重本土化改造,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语言的特殊需求。
平台将通过翻译服务、地区特色课程开发、跨国学术交流项目等措施,促进教育资源的全球流动与文化交流,拓宽学习者的国际视野。
五、商业模式创新与可持续发展随着市场竞争加剧,课程资源共享平台需探索更多元化的盈利模式,如订阅服务、按需付费、企业培训解决方案、广告植入等,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同时,平台应重视公益性质,提供免费或低成本的学习资源给经济条件较差的群体,实现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重收获。
连锁餐饮的本土化与国际化模式
本土化与国际化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本土化过程中,企业需要适应不同市场的需求和文化差异,这需要投入大量的 人力、物力和时间。同时,国际化过程中也面临着语言、文化、法律等方面的 障碍。
机遇
本土化可以让企业更好地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忠诚度。 国际化则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广阔的市场和更多的商机,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盈 利能力。
连锁餐饮的优势
规模优势
连锁经营能够实现规模化扩张, 降低采购成本和运营成本,提高 盈利能力。
营销优势
连锁餐饮企业具有强大的品牌营 销能力,能够通过多种渠道进行 宣传推广,提高市场占有率。
01
品牌优势
连锁餐饮品牌具有良好的品牌知 名度和美誉度,能够吸引大量消 费者。
02
03
管理优势
连锁餐饮企业具有统一的管理体 系和标准化的操作流程,能够提 高管理效率和经营稳定性。
麦当劳
麦当劳作为全球知名的连锁快餐品牌 ,通过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成功将 美式快餐推向世界各地,成为国际化 的典范。
肯德基
肯德基在国际化进程中,针对不同国 家和地区的市场特点,推出符合当地 口味的菜品和营销策略,实现了全球 化的发展。
本土化与国际化融合成功案例
星巴克
星巴克在本土化和国际化融合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不仅在全 球范围内推广美式咖啡文化,还针对不同市场推出符合当地 口味和需求的特色饮品,实现了本土化和国际化的完美结合 。
05
案例分析
本土化成功案例
小肥羊火锅
小肥羊火锅通过深入了解当地市场需求,成功将内蒙古火锅带到了全国各地,并针对不同地区调整口味和食材, 实现了本土化的成功转型。
乡村基
乡村基以川菜为基础,针对不同地区推出符合当地口味的菜品,同时在装修和服务上融入当地文化元素,赢得了 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如何进行全球化和本土化战略
如何进行全球化和本土化战略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国际化和本土化的战略成为了许多企业的关注点。
企业需要根据不同的市场环境和发展阶段,制定适合自己的国际化或本土化战略。
本文将分析如何进行全球化和本土化战略,并探讨不同国家的市场环境和文化差异对企业战略的影响。
一、全球化战略全球化战略是指企业将自己在本国市场的成功经验推广到世界各地,实现规模化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战略。
在进行全球化战略时,企业需要考虑以下几点:1.市场选择:企业在进行全球化战略时,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市场。
市场不同,竞争环境也不同。
例如,像中国这样的大市场,由于其庞大的人口和尚未完全开发的市场,成为了各大跨国企业争夺的目标。
而在欧美等成熟市场,企业需要面对更为激烈的竞争环境。
2.文化适应:企业在进行全球化战略时,需要考虑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
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很大,企业需要在产品和营销方向上做出相应的调整。
例如,可口可乐就制定了适应不同国家文化的广告策略,以更好地适应当地市场。
3.资源整合:企业在进行全球化战略时,需要将全球范围内的资源整合起来,才能实现规模化效益。
企业需要考虑生产设备、人才和配送等资源的整合,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二、本土化战略本土化战略是指企业将自己的业务和战略本地化,以适应当地的市场和文化环境。
在进行本土化战略时,企业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了解市场:企业在进行本土化战略时,需要深入了解当地的市场环境和文化差异。
除了了解当地消费者的需求和习惯外,还需要了解当地政策和法律法规等情况。
2.文化适应:企业在进行本土化战略时,需要考虑当地文化的影响。
企业需要根据当地文化的差异开展产品和营销方向的调整,以更好地适应当地市场。
3.合作伙伴选择:企业在进行本土化战略时,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本地化合作伙伴,以便更好地了解当地市场情况和文化差异。
合作伙伴是企业进入当地市场的重要支持,可以为企业提供资源和信息。
三、不同国家市场环境和文化差异对企业战略的影响不同国家的市场环境和文化差异对企业全球化和本土化战略都有着较大的影响。
国际化、本土化与本土资源
国际化、本土化与本土资源——近现代法律文化之思(上篇)对过去来说,法律是文明的一种产物;对现在来说,法律是维系文明的一种工具;对未来来说,法律是一种增进文明的助推器。
——罗斯科.庞德:《历史的言说》2010年4月30日夜,上海浦江两岸灯火璀璨,江面一片流光溢彩。
上海世博会距当初英国叩关已有170年,在这近两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中,中国从面临被淘汰出世界历史格局到回归世界并成为其重要一极,经历了太多太多。
其中,神州大地上近现代法学的发展为中华之崛起作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法律近代化之路,就是中国的民族复兴之路。
遗憾的是,我们长期以来对近代尤其是民国时期的法律不够重视,在一波又一波的进步浪潮中,我们逐渐忘记了过去,致使我们孤零零地面对现在,这是可怕的。
因而,为了服务将来和现在,而不是削弱现在和损坏一个有生气的将来,就有了解过去的欲望。
无论这种纪念是通过纪念、怀古还是批判,历史都始终是生活目标的一种参考。
一、问题及意义“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这句古训常被国人借以自励。
然而时至今日,中国的法律仍未真正达到“变则通”的境地,“变亦不通”的场景倒不少见。
一百多年来,“通则久”的效果依然只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变”的同时,我们不仅与古代传统发生了断裂,就是与近代之初的变革也存在着巨大的隔阂,甚而很多有效的资源,也被我们斥之落后而抛弃,致使本可慢慢积累的新传统无法形成。
一个民族的生活创造她的法制,不同的生活形成不同的法制。
我国的法律传统,不可谓不久远,其与我国社会的相辅相成,不可谓不紧密;相较于世界其他法律,不可谓不独具特色而影响深远。
但由于外敌压境,清末为收回治外法权,急取西方法律以改造旧律。
自此,我国的法律从形式到实质内容,从概念到精神,都发生了整体而巨大的变化,不再是与本国历史相连接,从本国社会逐渐生长出一套规范体系,而主要以西方法律为蓝本,以西方法律观念和原则为主导制定的。
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对苏力“本土资源论”的批判
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对苏力“本土资源论”的批判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剖析苏力教授的“本土资源论”,并对其在中国法学领域的影响进行批判性探讨。
苏力教授的“本土资源论”主张法学研究应深入挖掘本土的法律文化、历史传统和社会实践,以此为基础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学体系。
然而,本文认为,尽管“本土资源论”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法学研究的本土性和实践性,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过度强调本土性可能导致忽视国际法学的发展,以及过度依赖历史传统可能阻碍法学创新。
在概述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苏力教授的“本土资源论”的基本观点,并指出其在学术界和社会实践中的广泛影响。
我们将分析“本土资源论”提出的背景,包括中国法学界的国际化和本土化之争,以及法学研究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实践的需求。
我们还将概述本文的主要观点和结构,以便读者对文章的整体框架和论述方向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在接下来的部分中,我们将详细分析“本土资源论”的优缺点,探讨其在中国法学领域的应用前景,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我们将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实证分析,展示“本土资源论”在实践中的运用效果,从而更全面地揭示其对中国法学发展的深远影响。
最终,我们将提出自己对“本土资源论”的看法和建议,以期为中国法学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苏力“本土资源论”的主要内容苏力的“本土资源论”主张法学研究应当扎根于中国的本土实践,充分利用和发掘本土的法律资源。
他认为,中国的法律传统、社会习俗、民间规范等都是重要的本土资源,应当被法学研究者和法律实践者所重视和借鉴。
苏力强调,这些本土资源不仅有助于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也能够为世界法学的发展作出贡献。
苏力进一步指出,中国的法律体系和法律实践有着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与西方的法律体系存在很大的差异。
因此,法学研究者和法律实践者应当避免简单地套用西方的法律理论和制度,而是应当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发掘和利用本土的法律资源。
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解决中国的法律问题,推动中国的法治建设。
人力资源管理的国际化与本土化
人力资源管理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现代企业在面临全球化竞争的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国际化与本土化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战略考量。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企业需要有效地在国际化的背景下进行人力资源的管理,以适应不同文化背景、法律法规和劳动力市场的差异。
本文将探讨人力资源管理的国际化与本土化,并分析其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与挑战。
一、国际化带来的机遇1.人才引进与招聘策略国际化使得企业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全球范围内的人才,拓宽了人才引进的渠道。
企业可以利用全球化的资源,吸引并招募到各个国家的优秀员工,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
此外,国际化还能够帮助企业提前预测并应对人才的短缺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招聘策略。
2.跨文化管理与领导力发展国际化使得企业需要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这对企业的跨文化管理能力提出了挑战。
企业需要培养具备跨文化背景的领导人,建立灵活而有效的管理方式,提高团队的合作能力和凝聚力。
同时,通过跨文化的交流合作,员工的领导力也将得到提升,为国际化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二、本土化的重要性与挑战1.法律法规与劳动力市场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独特的法律法规和劳动力市场环境。
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需要了解并遵守当地的法规要求,建立合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此外,企业还需要针对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劳动力市场特点,制定灵活的人力资源策略,以适应当地的用工需求。
2.文化差异与组织文化建设作为国际化企业,面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员工,企业需要重视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
企业应该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注重本土化,尊重当地员工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背景,积极推动组织文化的融合与建设。
只有建立起符合当地文化特点的组织文化,企业才能够在本土市场中取得长期的发展。
三、人力资源管理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策略1.全球标准与本地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国际化与本土化并不是相互矛盾的,相反应该相互结合。
企业可以制定全球标准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以确保在全球范围内的统一性和一致性。
但在具体实施时,需要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特点进行本地化调整,使政策更加符合当地的法规和市场需求。
浅谈品牌本土化和国际化汇总
浅谈品牌本土化和国际化汇总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品牌的本土化和国际化成为了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品牌本土化指的是企业在不同的市场中针对当地文化、消费习惯和价值观进行定制化的营销策略,以适应本地市场的需求。
而品牌国际化则是指企业将品牌向全球市场推广,并适应世界范围内的消费需求。
在品牌本土化方面,企业需要深入了解当地文化和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以便为其提供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
这意味着企业需要进行跨文化的研究,了解各个市场的差异,包括消费者的喜好、社会习俗、宗教信仰等。
通过了解当地文化,企业可以设计出更符合该市场消费者口味的产品,并采用相应的营销策略。
此外,品牌本土化还需要考虑当地市场的竞争情况。
企业需要了解竞争对手在当地的表现,并根据市场需求制定相应的竞争策略。
这包括产品定价、促销活动、渠道选择等方面的决策。
通过了解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劣势,企业可以制定营销策略,提升品牌在当地市场的竞争力。
另一方面,品牌国际化是企业扩大市场份额、实现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方式。
品牌国际化需要企业具备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以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需求。
国际化要求企业具备跨国经营的能力,包括对国际市场的了解和适应能力、全球营销渠道的建设和管理、产品定价和促销策略的制定等。
在品牌国际化中,企业还需要考虑到国际市场的法律法规和文化差异。
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法律法规,企业需要遵守当地法律的规定,并针对当地市场特点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
同时,企业还要考虑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避免在国际市场上出现文化冲突。
在实施国际化战略时,企业可以选择不同的进入模式。
例如,一些企业选择与当地企业合作,利用其在当地的知名度和资源,快速进入市场。
还有一些企业选择直接投资建厂、设立分公司或办事处,以更好地控制供应链和市场。
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选择通过互联网来开拓国际市场,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向全球消费者销售产品。
总而言之,品牌本土化和国际化是企业在全球化时代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企业需要深入了解当地文化和消费者需求,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以适应不同的市场。
营销战略的国际化和本土化
营销战略的国际化和本土化引言在全球化的下,企业的营销活动越来越受到国际因素的影响。
因此,采用适当的国际化和本土化策略来制定营销战略,成为企业获得国际竞争优势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营销战略的国际化和本土化以及两者之间的平衡。
国际化营销战略国际化是指企业将产品或服务延伸到国外市场,并采取相应的策略来适应不同的国际市场需求。
国际化营销战略旨在实现企业的全球化目标,扩大市场份额,并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机会。
以下是国际化营销战略的一些常见特点:1.标准化产品:国际化营销战略通常使用标准化产品,在不同国际市场中保持一致的产品形式,以降低生产和运营成本,并提高品牌一致性。
2.统一品牌形象:为了提高品牌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和认可度,国际化营销战略通常采用统一的品牌标识和形象,以便消费者在不同国际市场中能够识别和记忆品牌。
3.全球战略合作:国际化营销战略通过与国际合作伙伴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享资源和经验,实现全球市场的共同竞争优势。
4.本地化营销策略:虽然国际化营销战略采用了标准化的产品和品牌,但仍然需要根据不同国际市场的文化、法规和消费习惯等因素,制定相应的本地化营销策略。
本土化营销战略本土化是指企业根据不同国内市场的特点和需求,针对每个本地市场制定专门的营销战略。
本土化营销战略的目标是满足本地市场的需求,提高市场份额和品牌认知度。
以下是本土化营销战略的一些重要特点:1.个性化产品:本土化营销战略通常使用个性化产品,根据本地市场的偏好和需求进行产品定制。
这有助于提高产品的市场适应性和竞争力。
2.地方品牌建设:本土化营销战略经常采用地方品牌建设策略,以符合本地市场的文化和价值观,提高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感和忠诚度。
3.本地化市场推广:本土化营销战略需要针对不同本地市场进行市场推广活动,包括广告、促销、公关等策略,以提高产品在本地市场的曝光度和销售量。
4.渠道网络优化:本土化营销战略需要根据不同本地市场的渠道特点和适销性,进行渠道网络的优化和调整,以提高产品的销售效率和覆盖范围。
全球标准化战略本土化战略国际化战略跨国战略例子
全球标准化战略本土化战略国际化战略跨国
战略例子
全球标准化战略是一种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统一标准和规范的战略。
通过制定统一的产品标准、生产流程以及经营模式,企业可以在全球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
举个例子,家乐福是一个运用全球标准化战略成功的企业。
家乐福在全球范围内实施相同的仓储管理、产品标准化和销售模式,使其能够在多个国家取得成功。
本土化战略是指企业根据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特点和需求,对产品、服务、营销等方面进行本地化的战略。
一家成功实施本土化战略的企业是麦当劳。
麦当劳在不同国家推出适应当地口味和文化的产品,同时采用本地的营销策略,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进而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成功。
国际化战略是企业将业务拓展到国际市场的战略。
一家突出的国际化战略企业是苹果公司。
苹果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和销售其产品,并建立了全球供应链和销售网络。
苹果公司在各个国家设立了自己的零售店,同时也与当地合作伙伴建立合资企业,以适应各地的市场需求。
跨国战略是企业在多个国家同时进行经营并协调资源和活动的战略。
通用电气公司是一个典型的跨国战略企业。
通用电气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多个研发中心、制造基地和销售网络,并且通过跨国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通过跨国战略,通用电气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规模经济和市场多样化。
总之,全球标准化战略、本土化战略、国际化战略和跨国战略都是企业在全球化背景下的重要战略选择。
不同战略的企业例子展示了如何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优势来进行战略选择,并取得成功。
企业人才的国际化与本土化
家来 说 . 培养 出既 能运用 国际观念 、 经验 , 资本 , 又 能采 用 适 合 中 国 国情 的 方 式 进 行 管 理 的 企 业 人才 , 关 系 到企 业 兴 衰 成 败 的决 胜 之 举 。 是
企业建立之 初 , 必然 采取立足本地谋 求发展 的竞争战 略 , . 当地 , 足 必然要求 企业有 一 个本 士化 的过程 , 这是顺乎 自然的事情 。在这 一过程 中, 作为 企业 , 自然 而然地 形成 本 士化的 企业 会 文化 氛 围, 作为 企业 人才 , 其本土 化也 得 到潜移 默化的培养 这 里 的企业人才 “ 土化 ” 本 并不是 指 企 业 全 部 由 当 地 人 组 成 , 是 指 企 业 的 人 才 能 而 够适应 当地 环境 .融八 当地 的文化氛 围之 中 , 并 且 在 与 市 场 接 触 的 过 程 中 , 渐 形 成 属 于 企 业 的 逐 独特 文化 。 这就首先要 求企业人才能够准确 了解
《 福建论 坛 ・ 人文牡 会科学 版》20 02年 第 2期
争激 烈 , 企业面 临 的机 遇也 相应增 多 了, 各种 非 本土资源往往 在企业 发展之 初就能够得 以运 用 。 而且 , 企业 人才尤其是 企业 家国际观的培养绝 非 朝一 夕之 事 . 先有厚积 , 才能薄发 , 市场上瞬 息 万变 的 时机是绝不 会轻 易落 在没有 准备 的人 手
对 于 中 国 这 样 ~个 传 统 文 化 影 响深 远 、 计 在 划 经 济 体 制 下 运 行 多 年 、 乏 市 场 环 境 熏 陶 的 国 缺
当地 的 法 制 法 规 和 社 会 习 惯 , 据 当 地 民众 的社 根 会 文 化特 点 、 俗 习惯 、 值 取 向 、 入 水 平 等 实 风 价 收 际状 况 . 析 当地 市 场 的 需 求 构 成 , 断 并 预 测 分 判 实 际 的市场需求 , 并结合 企业 自身 的条件 , 生产 适 销 对 路 的 产 品 . 当 地 打 开 市 场 . 保 证 相 对 在 并 稳 定的市场份额。只有牢牢地站稳 本地 市场 . 才 能使 企业 的后继发展具有坚 实的基础 . 并且在本 土化 的过程 中使企业人才 的能力、 经验 得到锻炼 与提升 。 企业本 土化仅 仅是企 业初 步 占领市 场 的竞 争战略 。 当企业具备一定实力 , 拥有 了稳定 的 “ 后 方基 地 ” 之后 , 别是企业产 品拥 有 了打 开外部 特 销路 机会 的时候 . 企业 就 要扩 大规模 . 本 地 向 从 外地 、 国拓 展市场。这种 发展 . 当说 是一个渐 外 应 进 的过程 ,当企业 终于突 破 国界走 向世 界 的 时 候, 国际化经营的第一步就 已经确实迈 出了。 然而 , 这并不是说企业人才 国际观 的培养是 企业走 出国门以后才应 关注 的事情 。当今世界竞
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
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是当前教育领域中一个重要而复杂的话题。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教育系统面临着如何在全球教育理念与文化的影响中保持自身特色和优势的挑战。
这一课题关乎教育的质量、文化传承与创新,也为未来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教育国际化的含义教育国际化是指教育系统实现跨国界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课程、教学方法和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与全球竞争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国际化的教育形态也逐渐丰富,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留学与交换生项目: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走出国门,接受不同文化背景的教育,增广见闻。
2.国际合作办学:一些高校与国外院校合作,开办双学位或联合培养项目,促进了两国教育资源的共享。
3.全球课程标准:有些学科开始采用国际通用的课程标准,以保证学生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
二、教育本土化的必要性与国际化相对应的是教育的本土化。
教育本土化是强调遵循和融入当地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理念,强调个性化和地方特色。
教育本土化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化传承: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渠道,通过本土教育,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与价值观。
2.社会适应:本土化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本地区的经济与社会环境,提高其社会实践能力与就业竞争力。
3.个性化发展:每个地区的教育资源、历史、文化背景各不相同,教育本土化可以更好地满足实际需求,实现个性化发展。
三、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并不是对立的,而应当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在追求教育国际化的同时,不能忽视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如何在这两者之间寻找平衡,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挑战。
1.融合模式:一些教育机构探索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融合模式,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既引入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又融入本土文化。
2.多元化视角:教育内容应具备多元化的视角,让学生能够在理解全球化的同时,也能认同自身的文化身份。
幼儿园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
幼儿园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幼儿园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是当前关注的问题之一。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开始注重国际化教育,同时也需要在本土化教育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重点讨论幼儿园教育国际化和本土化的概念、背景、主要特点以及应对措施等方面。
一、概念幼儿园教育国际化是指幼儿园在教育过程中融合国际化元素,以国际化视野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这种教育模式非常注重全球化和跨文化教育,通过引入国外文化、语言、经验和教育资源等,在幼儿中培养出具有全球思维和跨文化素养的人才。
幼儿园教育本土化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准确把握本地教育文化和社会环境特点,遵循本地文化传统和教育特点,开展适合本地幼儿的教育活动。
在本土化教育中,幼儿园必须根据当地的历史背景和发展阶段,制定适合本地幼儿的教育计划和教学方案。
从概念上来看,幼儿园教育国际化和本土化是存在差异性的,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教育方向。
幼儿园教育国际化注重的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素养的新一代人才;而幼儿园教育本土化则注重的是对本地文化和教育特点的尊重和传承。
二、背景幼儿园教育国际化和本土化的背景是多种多样的,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全球化背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世界日趋多元化、复杂化和互动化,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2、文化多样性: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使得教育面临了跨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问题。
在这个背景下,幼儿园教育国际化和本土化显得尤为重要。
3、市场化竞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教育也成为了市场化竞争的重要领域。
因此,幼儿园需要不断调整教育模式,提升教育质量,以满足家长和社会的需求。
4、政策导向:在各国政策的指引下,幼儿园的教育也需要逐步实现国际化和本土化,以满足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三、特点1、幼儿园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幼儿园教育国际化注重全球教育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而幼儿园教育本土化则强调本地的传统文化和教育特点。
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
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当今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
教育国际化是指在全球化背景下,教育领域逐渐消除国界限制,吸收各国教育经验和资源,实现教育的全球化发展。
然而,教育国际化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本土化教育的特色和优势,而是在吸收外来教育理念和实践的同时,注重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推动教育的进步与发展。
教育国际化可以带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资源。
教育国际化使得学生和教育工作者能够接触到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育资源,开拓了他们的思维和视野。
通过与外国教育机构、学校和教育专家的合作与交流,可以借鉴和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提升本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教育国际化能够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能力的人才。
在全球化时代,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能力的人才更受欢迎和重视。
教育国际化使得学生从小就接触多元文化,学会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培养了他们的跨文化交流和合作能力。
这种跨文化能力对于他们未来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教育国际化并不是完全放弃本土化教育的特色和优势。
本土化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强调对本国历史、传统和价值观念的教育。
本土化教育通过传承和发展本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使他们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能够更好地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和特色。
教育国际化和本土化的关系可以用一个“融合”的概念来描述。
教育国际化并不是简单地引进外来教育理念和实践,而是在吸收外来教育的同时,将其与本土文化相融合,形成一种独特的教育模式。
这种融合既要保持本土教育的特色和优势,又要吸收和借鉴外来教育的成果,以期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在实践中,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需要根据具体国情和教育需求来确定。
在一些发达国家,教育国际化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学校普遍开设国际课程、国际交流项目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国际化教育机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化、本土化与本土资源——近现代法律文化之思(上篇)对过去来说,法律是文明的一种产物;对现在来说,法律是维系文明的一种工具;对未来来说,法律是一种增进文明的助推器。
——罗斯科.庞德:《历史的言说》2010年4月30日夜,上海浦江两岸灯火璀璨,江面一片流光溢彩。
上海世博会距当初英国叩关已有170年,在这近两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中,中国从面临被淘汰出世界历史格局到回归世界并成为其重要一极,经历了太多太多。
其中,神州大地上近现代法学的发展为中华之崛起作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法律近代化之路,就是中国的民族复兴之路。
遗憾的是,我们长期以来对近代尤其是民国时期的法律不够重视,在一波又一波的进步浪潮中,我们逐渐忘记了过去,致使我们孤零零地面对现在,这是可怕的。
因而,为了服务将来和现在,而不是削弱现在和损坏一个有生气的将来,就有了解过去的欲望。
无论这种纪念是通过纪念、怀古还是批判,历史都始终是生活目标的一种参考。
一、问题及意义“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这句古训常被国人借以自励。
然而时至今日,中国的法律仍未真正达到“变则通”的境地,“变亦不通”的场景倒不少见。
一百多年来,“通则久”的效果依然只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变”的同时,我们不仅与古代传统发生了断裂,就是与近代之初的变革也存在着巨大的隔阂,甚而很多有效的资源,也被我们斥之落后而抛弃,致使本可慢慢积累的新传统无法形成。
一个民族的生活创造她的法制,不同的生活形成不同的法制。
我国的法律传统,不可谓不久远,其与我国社会的相辅相成,不可谓不紧密;相较于世界其他法律,不可谓不独具特色而影响深远。
但由于外敌压境,清末为收回治外法权,急取西方法律以改造旧律。
自此,我国的法律从形式到实质内容,从概念到精神,都发生了整体而巨大的变化,不再是与本国历史相连接,从本国社会逐渐生长出一套规范体系,而主要以西方法律为蓝本,以西方法律观念和原则为主导制定的。
这一变革过程,相对于德国继受罗马法,从而得以现代化,少了几分幸运与从容;相对于美国法律的现代自我转型,又少了几分基础与智慧。
此外,法律如何穿越自身赖以形成的社会生活,而适应于其他不同的社会生活?如何整合外来法律与本土法律?在什么情况下,只得放弃本土法律,而继受和接纳外来法律?这些不得不探究和回答的问题在当时并未得到充分的讨论。
在法律急剧变革的同时,社会生活尚未发生重大的变化,风教信仰还停留于传统,形成新律与社会的不适应。
尽管现代法律体系在现代得以完成,然而历史传统和社会风习不再是法律正当性的自明来源和基础,反而成为法律需要克服的对象。
固有的文化价值和人心秩序时时与现行的现代法律体系发生冲突,真所谓“世道之变何其急,而人心之变何其缓也!”本文试图围绕法律的“国际化”“本土化”“本土资源”等概念进行阐述,结合近代尤其是民国时期的法律理论,梳理当时的理论之争,同时去发掘这些理论背后的问题意识,搜寻各种论说背后的指向性问题。
如当时林林总总的法律理论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涉及哪些方面?当时的法学家们试图通过哪些方式加以解决?这些问题得到解决了吗?如果没有,他们面临怎样的困境?这些困境至今依然存在吗?如果存在,我们应该如何重新思考?正如米歇尔.福柯所言:“如果这意味着从现在的角度写一部关于过去的历史,那不是我的兴趣所在。
如果这意味着写一部关于现在的历史,那才是我的兴趣所在。
”二、国际化:挑战与契机法律国际化,就是法律在国际范围内的交流和传播,从而使法律具有世界性的特征的过程和现象,也可以泛指一切的本土法律文化,超越本民族,而向其他民族传播,或者不同民族之间的法律文化相互交流与融合的过程或现象。
法律国际化是一个古老的法律问题,在古罗马,当其版图不断扩大,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帝国的时,法律的国际问题随即产生。
古罗马本土施行的是市民法,无法适用于非罗马人。
但是在帝国范围内,有许许多多非罗马人,他们后来都获得了罗马公民权,成为了罗马人。
为解决非原始罗马人之间的纠纷,一种新的法律——万民法诞生了,从此整个罗马法就发生了国际化的问题,成了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法律体系。
类似的情况在古代中国同样发生过。
唐朝时期,中国的法律文化较之周围地区更为发达。
在这种情况下,唐律便向四周传播。
日本、朝鲜、越南等民族和地区,都受到中国法律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法律文化群落——中华法系。
到了近代,东西方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法律文化也随之在不同民族之间传播,法律国际化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中国传统法律,基本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文化与地理环境中存在和发展的。
近代西方国家的入侵,一方面使中国处于西方殖民主义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笼罩之下,中国自身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但是另一方面,客观地说,西方法律文明的进入,东西方法律文化的近距离接触,同样提供了一个中西法律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契机。
此外,丧权辱国的领事裁判权使清政府产生了严重的法律危机,国人也希望尽早收回治外法权,一雪国耻。
由此可见法律的变革势所难免,其中的主导动因不是来自法律本身,而是来自当时社会内在的法律危机。
从本质上说,中国政府为收回治外法权,最终实现司法主权的独立,而试图构造一个全新的法律体系,实际上使一次法律近代化的国际契机。
三、本土化:地方性知识的论证“当古老的生活见解和规则被取消时,那种损失是无法加以估计的。
从那个时刻起,我们就没有指南来驾驭我们了,我们也不可能明确知道我们在驶向哪一个港口。
”柏克用形象的比喻描述了与本土传统的割裂所带来的损害。
法律的本土化,是指任何国家继受的法律要发挥其内在的价值、功能和社会作用,必须与本国、本地区、本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传统以及风俗习惯等紧密结合,成为该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人们所接受并自觉遵守。
任何一种法律都是在一定时空中产生的,现代的作为一种制度的法治不可能完全靠移植来建立。
德国历史法学派代表萨维尼认为法律与其生长于其中的民族内在地联系在一起,法律是民族精神的体现。
基于此观点,一些学者进而提出法律实际上是一种“地方性知识”,认为“具体的、适合一个国家的法律并不是一套抽象的无背景的原则和规则,而涉及到一个知识体系。
一个活生生的有效运作的法律制度需要大量的不断变化的具体的知识。
外国的法律的确可能为我们提供启示和帮助,但是这种启示和帮助将是有限的,不可过高期望。
首先,社会活动中所需要的知识至少有很大部分是具体的和地方性的,而地方性的知识并不是‘大写的真理’,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
其次,外国的经验也不可能替代中国的经验。
第三,由于文化与语言等原因,学者尽管试图客观传述外国法治经验,却又不可避免地有意无意扭曲了其试图真实描述的现象。
”法律移植中的本土化问题,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学术与实践问题。
这一问题几乎必然与那些试图通过移植外国法律实现本民族法律近代化的民族人民的“本土情感”和“民族情结”直接相关。
这种“民族情结”,除了与传统民族文化的保存有关,往往还涉及到法律建设的政治环境问题。
中国法律近代化的发生,已收回“治外法权”为直接目的,以外国人的“满意”为价值标准,法律的“先进性”受到渲染,法律的“适应性”却未受到足够重视。
法律本土化应是在法律近代化过程中必须给予高度关注的问题,但由于我国法律近代化极强的功利性而遭到忽视,这不能说不是个遗憾。
四、本土资源:回归习惯还是超越传统“本土资源”一词,大多数人是从苏力先生的著作《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初次看到的,书中苏力先生对本土资源的利用及其意义做了精彩的论述,他在书中指明了他所认同的“本土资源”的两个基本构成,即与历史的实践相联系的传统文化(简称“历史的非正式制度”)以及与现实的实践相联系的非正式制度(简称“现实的非正式制度”)。
殊不知,清末法律改革时,就对法律的本土资源展开了有规模的利用。
其中,立法调查就是一种重要的利用手段。
1907年沈家本拟定的《修订法律馆办事章程》中就明确规定:“馆中修订各律,凡各省习惯有应实地调查者,得随时派员前往详查。
”清末的民事调查约始于1910年。
这次调查,“组织严密、规模巨大、收获颇丰”这一工作,为亲属与继承两编乃至整个民法的本土化,都有重要的作用。
民事和商事习惯,大多是在民间力量的推动下自发形成的,这样的法律习惯实际上没有完全废除的必要。
反过来,如果不顾社会的反映,强行禁止或者不给予充分的尊重,都可能造成新法与社会的脱节。
从法律发展的角度来看,对传统社会中形成的本土法律资源挖掘整理不够,实际上是一种立法资源的浪费。
民国时期也比较注重对法律本土资源的利用。
1918~1921年,民国政府就组织过一次立法调查。
除了这一方式外,民国政府对传统法律的创造性转化也十分值得关注。
民国成立后,参议院于1912年4月3日开会议决:“嗣后凡关于民事案件,应仍按照前清现行律(《大清刑法典》中的民事部分)中规定各条办理。
”《大清刑律》——一部沿用了几百年的封建法典经过改头换面,居然被一个号称“民主共和国”的政府采用,并使用了将近二十年,似乎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以后,国民政府的民事立法,也不是简单照搬德国民法典——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民法典,而是以晚清民法草案为蓝本的、经过两次修订后的产物。
究其根源。
“这些修订在某些重要方面使法律更切合中国的既存习俗与现实。
”以上法律本土资源的利用方式促使对民间法律习惯的回归,能够促进法律的本土化,减小新法适用的阻力。
但有人会问,这样岂不会改变法律移植的初衷?毕竟,外来法律与本土习惯蕴含的价值观出入较大,如此利用本土资源难道不会使新法面目全非吗?其实,他们没有意识到,利用本土资源最终目的不是回归习惯而是超越传统。
在吸收本土法律习惯的同时,新法于蕴含的基本法律观念和法律原则并未有太大改变,反而可以在法律使用过程中,通过不违背法律基本精神的本土化解释,改造人们的观念,从而改造旧传统,使其软化,促成更先进合理稳定的新传统的形成,实现对传统的超越,达到“变则通,通则久”的境地。
备注:《冲突:习惯与价值的诉求——近现代法律文化之思(下篇)》手稿已完成,打印稿将于近日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