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差异分析常用指标

合集下载

地理必修三区域发展差异---以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发展为例

地理必修三区域发展差异---以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发展为例

治理环境 区域整治的措施:如 调整产业结构 技术革新
产业结构
空间结构(区域核心,内部发 区域发 展差异,网络系统,开放程度) 展状态
低水平 均衡发 展阶段
传统农 以第一产业 ①缺少区域核心 业为主 为主(工业化起 ②内部差异小 ③现代化交通线路稀少 体阶段 步) ④对外开发程度较低。 工业化 阶段
高效益 综合发 展阶段
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区域发展
初期阶段——凭借某一优势因素,推动区域的初步发展
不平衡 加速发 展阶段
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区域发展
成长阶段——充分利用优势因素,区域加速发展
思考、讨论P12页“活动”
近半个世纪以来,美国东北部受到资 源衰减、设备老化、污染严重等因素的影 响,匹兹堡及其附近地区的钢铁产量明显 减少,工业化地位显著下降。目前,匹兹 堡的钢铁产量只相当于以往高峰时期的 70%~80%。而美国西部的硅谷、南部的 休斯敦等新兴工业中心迅速繁荣起来,对
3、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在成长阶段出现了 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 式产生怎样的影响? 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在成长阶段出现的问
题: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加重、地价上涨、
劳动力价格提高、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
失业率升高等。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使人地关系变得空前紧张。
4、有人说,如果一个区域的环境条件较 差,即使这个区域拥有丰富的资源,还是难 以实现良性发展。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 不同意。理由:由于区域之间具有联系 性,在环境较差地区的开发过程中,可以利 用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等,结 合当地的资源和劳动力,因地制宜地开发利 用当地自然资源,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一样可以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 发展阶段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第一单元生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第一单元生

第一章认识区域第一节、区域及其类型一、区域的特征1.区域整体性。

区域内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的一个整体,所占据的空间就是该区域的范围。

组成区域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图体现了青藏地区的整体性特征。

2.区域差异性。

区域之间的差异,每个区域都有自身的特性,它既来自区域内各要素,也来自区域整体。

指一区域与其他同等级区域之间存在着差异,同一区域内部之间也存在着差异。

这种差异包括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两个方面,是进行区域划分的基础。

如我国四大综合区分布图中的“黄色中国”“绿色中国”“金色中国”和“银色中国”就体现出了区域差异性特征。

3.区域开放性。

一个区域与其他区域发生的各种联系。

区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区域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包括自然要素之间和社会经济要素之间的联系。

如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联系,体现了区域开放性特征。

4.区域动态性。

区域的类型和范围是可以变动的。

首先是指对同一地表空间,人们研究区域的目的不同,划分的角度、指标不同,可得到不同的区划方案,如雄安新区范围的变化。

其次是指区域界线的模糊性。

虽然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但是大多数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有些区域边界比较明确,如行政区、国家、大洲等;有的区域边界比较模糊,如我国农牧交错带。

二、区域的类型1.按照区域尺度大小划分:大尺度区域和中小尺度区域。

类型举例特点大尺度区域全球海洋、全球陆地、大洲、国家、我国经济地带等区域的空间尺度越大,描述的区域特点越宏观;尺度越小,描述的区域特点就越具体、越详细。

中尺度区域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工业基地、沪宁杭工业基地等小尺度区域辽中南工业区、上海浦东新区、陕西西咸新区等2.按照区域性质划分影响因素分类或举例自然区域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综合自然区,如自然大区、自然地区等;部门自然地理分区,如地貌区、气候区、植被区等行政区域政治、经济、民族、人口、国防、历史传统等我国的基本行政区划分为省、县、乡三级经济区域自然地理条件、经济社会状况、劳动地域分工、专门化与综合发展水平等综合经济区,如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等;部门经济区,如工业区、农业区、交通枢纽等文化区域语言、文字、宗教信仰、艺术、生活习惯、道德、观念等东亚文化区、西亚—北非文化区、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文化区等区域特征描述1.地理位置特征(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邻位置+特殊位置)2.自然要素特征思考方向规范答题术语气候气温终年高温(严寒);夏季高温;冬季温和;气温日(年)较差大(小)降水降水季节分配均匀;降水集中于夏季(冬季);雨热同期;有明显的旱、雨两季地形类型及分布以山地、丘陵(高原、盆地)为主,××地形分布在××方位地势地势起伏大(小);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倾斜)特殊地貌如喀斯特地貌、黄土地貌等海岸线平直或漫长曲折河流水文特征流量大(小);汛期长(短),夏(冬)汛;有(无)结冰期;结冰期长(短);含沙量大(小);水能丰富(欠缺)水系特征流域面积大(小);流程长(短);支流多(少);(南北)对称分布;河网密布(稀少);水系形状,如放射状水系、向心状水系土壤类型、肥力土壤的质地、厚度、肥力、酸碱度植被类型、覆盖率植被的数量、种类、形态;以亚热带常绿阔(硬)叶林为主,植被茂密;资源种类、数量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森林资源、旅游资源、水资源、水能资源等丰富(短缺)环境问题类型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生态破坏,如荒漠化、水土流失;资源短缺,如水资源短缺;全球性环境问题,如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类型气象灾害,如台风、暴雨(雪)、干旱、寒潮;地质灾害,如地震、滑坡;水文灾害,如洪涝、凌汛;3.人文要素特征第二节、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一、区域的发展阶段1.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初级阶段特点:①产业结构:传统农业为经济主体,工业处于起步阶段,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型产业为主体。

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基于泰尔指数的分解分析

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基于泰尔指数的分解分析



引 言
表一 : 四大 区域 划 分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一个重 大的战略问题 ,
从2 1 世 纪初 的 “ 三个 突 破 ” ( 即“ 东 部 突破 烟 台 、 中 部 突 破济 南 、 西部 突破 菏 泽 ” ) 到 今天 的 山东 半 岛蓝 色 经 济 区 和 黄河 三 角 洲 高 效 生 态 经 济 区 的建 设 , 区域 经 济一直 在 扮演 着重 要 角色 。某种 意 义上 , 区 域经 济 能 否协 调 发 展决 定 着 山东经 济 的未来 。 山 东 的 区域 经 济发 展 呈 明显 的东 中西 差 异 .整体 上
山东 省东 中西 部经 济 发 展存 在 差 异 是 客 观事 调查 的人 口 . 也有 公 安 户籍 人 E 1 . 有 些年 份 则 只有 实. 但 这样 只按 地 理特 征 划 分 比较 笼 统 , 无 法体 现 公安 户 籍 人 口统 计 . 为 了统一 标 准 . 这里 只 采用 公 行 政 区 划 和 政 策 策 略 对 区域 经 济 发 展 的影 响 , 因 安户 籍人 口口径 其 中各 区域 人均 G DP的计 算是 此 这 里 把 自然地 理 特 征 和 行 政 区划 结 合 起 来 . 将 通过 各 区域 总 G D P除 以总人 口计 算 的 . 各 区域 总 山东 划 分 为 四个 区 域 : 山东 半 岛 ( 鲁东 ) 、 鲁中、 鲁 GD P是 各 地市 人 口与 人 均 GD P的乘积 的 和 . 各 区
鲁中 济南 、 莱芜、 潍坊 、 淄
博、 泰 安
鲁 南 济 宁 、 菏泽、 枣庄 、 临 沂

1 8 % ຫໍສະໝຸດ 2 7 . 1 O % 日照
3 5 %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泰尔指数分析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泰尔指数分析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泰尔指数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世界各地经济发展过程中都曾面临此问题。

改革开放至今,江苏备受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困扰,特别是苏北地区由于基础设施薄弱、经济结构单一等诸多因素,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并且与苏南的发展差距日趋扩大。

本文利用泰尔指数分析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力求找出制约苏北经济发展的因素,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GDP 泰尔指数贡献率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研究区域经济差异,必须选择适当的测度指标。

衡量区域经济发展的方法很多,有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之分。

常用的绝对差异测算方法有标准差、极差、平均差等;常用的相对差异测算方法有变异系数、加权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等。

本文采用泰尔指数来测算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一)泰尔(Theil)指数泰尔指数又称泰尔熵、泰尔系数,它是运用信息理论推出的一个可以按加法分解的不平等指数。

泰尔指数的算法有多种,因采用的权数不同,加权计算产生不同泰尔指数。

泰尔指数的计算公式为:式中:yi为i区域研究指标所占的比重;pi为权数。

泰尔系数T越大,表示各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越大;反之,就表示各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越小。

泰尔指数的优点在于可以细分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可以按组内差距和组间差距进行分解,将组内与组间的差距或不平等综合成总体的差距。

把江苏的总体差异进行分解,泰尔指数分解如下:T=T1+T2即总体差异T=区域间差异T1+区域内差异T2。

以江苏省为例,具体计算如下:T1=NS•In(ns/GDPs)+nm•In(nm/GDPm)+nn•In(nn/GDPn)T2=ns•Ts+nm•Tm+nn•TnT=T1+T2=T1+ns•Ts+nm•Tm+nn•Tn方程两边同除以T,得:式中:TS、TM、TN分别表示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的泰尔指数;GDPi 表示某市GDP占江苏省GDP的比重;GDPs、GDPm、GDPn分别表示苏南、苏中、苏北地区GDP占江苏省GDP的比重;ni表示某市人口占江苏省人口的比重;ns、nm、nn分别表示苏南、苏中、苏北地区人口占江苏省人口的比重;、、、分别为地区间、苏南、苏中、苏北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

如何极其简单的使用GEO数据来做差异分析

如何极其简单的使用GEO数据来做差异分析

如何极其简单的使用GEO数据来做差异分析差异分析是一种常用的统计方法,可用于比较两个或多个组之间的差异,并确定这些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在地理空间数据分析中,差异分析同样适用于比较不同地区或位置之间的差异。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步骤,演示如何使用地理空间数据进行差异分析:1.数据收集:首先,收集所需的地理空间数据。

这可能包括各地区的经济数据、人口统计数据、气候数据等。

确保每个地区的数据都是可比较的,例如使用相同的时间范围或空间分辨率等。

2.数据预处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以确保数据的质量和一致性。

这可能涉及到数据清洗、缺失值处理、异常值处理等。

3.空间连接:如果数据集中的地理数据没有直接的空间连续性,可以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工具将数据与空间地理特征进行连接。

这样可以确保将地理上相邻的区域数据进行连接,以便进行后续的差异分析。

4.差异测量:选择适用的差异测量指标。

这取决于所研究的问题和数据类型。

常用的差异测量方法包括平均值差异、比例差异、方差差异等。

5.统计分析:使用适当的统计方法对差异进行分析。

根据差异测量指标的类型,可以使用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等进行统计分析。

这些方法可用于确认差异是否显著,并计算置信区间等统计信息。

7.可视化: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工具或其他可视化工具将差异分析的结果进行可视化呈现。

这可以帮助更清楚地展示不同地区或位置之间的差异,并帮助更直观地理解分析结果。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步骤仅提供了一个简单的概述。

实际应用中,地理空间数据的差异分析可能会更加复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扩展。

此外,还可以借助更高级的地理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如地理加权回归等,来更深入地研究差异的成因和影响因素。

总结:使用地理空间数据进行差异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比较不同地区或位置之间的差异,并揭示出可能的成因和影响因素。

通过收集、预处理数据,进行差异测量和统计分析,可以得出有关差异的实证结果,并使用可视化工具呈现结果,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差异的意义。

甘肃省四大地区人均收入差距的泰尔指数测度

甘肃省四大地区人均收入差距的泰尔指数测度

甘肃省四大地区人均收入差距的泰尔指数测度内容摘要:本文为分析甘肃省人均收入的区域差异,将甘肃省根据社会经济划分为四个不同的区域,基于极差、标准差、相对极差、分异系数指标并结合泰尔指数对2000-2010年甘肃省四大区域内组间差异和组内差异进行初步分析,并得出相关结论。

关键词:四大地区区域经济差异泰尔指数分析和研究区域经济差异及原因,对于促进该地区经济的发展、保持社会的稳定、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泰尔指数作为区域差异分析较为常用的方法因其可分解性的特点被广泛运用。

刘金东等(2011)对泰尔T指数进行包含地带省、市、县的三阶嵌套分解,对1998-2006年我国27个省、自治区共计2716个县级单位进行分析;李等(2008)利用泰尔指数分析了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得出了河南区域经济差异处在增速不断扩大的增长过程;耿斌等(2011)以河北省为例采用泰尔指数方法度量了1999-2008年河北县域经济差距,并进行了地区分解,得出县域经济的差距是由地市间差距和地市内差距共同推动的结论。

甘肃省是一个欠发达的西部内陆省份,地域辽阔狭长,经济发展差异明显。

目前研究甘肃省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多是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探寻造成区域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马晓丽、夏芸(2008)用泰尔指数探讨了甘肃省区域收入差距,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探寻造成区域收入差距扩大的主导因素,也有学者通过基尼系数和MLD指数等得出了相似结论,认为甘肃经济差异在不断扩大。

研究区概况甘肃省位于黄河上游,地域辽阔。

东靠陕西,东北和宁夏毗邻,南邻四川,西联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并与蒙古国接壤。

地貌形态复杂,地势从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呈狭长状。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各不相同,各地区人均收入差距的原因也随之不同,因此,有必要根据甘肃省自然以及经济状况进行综合分区,将自然、社会经济发展比较相似的地方划分为相同的区域,以便于分析各区域人均收入差距,使分析结果更趋于科学。

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发展阶段及区域发展差异

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发展阶段及区域发展差异

①工业带形成,产业
结构日趋复杂,发展
发 展 特 点
了机械、化学、汽车
形成以匹兹堡为中心的钢铁中心,但整个区 、纺织等部门;第二
域的工业化、城市化、开放程度较低、农业 产业比重迅速上升;
占较大比重
②城市化水平提高,
形成“芝加哥—匹兹
城市化、工业化达到较高水平,传 统工业衰落,高新技术等新兴产业 兴起,环境日趋改善,产生新的增 长活力
区域的基本含义、 区域发展阶段及区 域发展差异
区域的基本含义
01 区域的含义:区域是指
一定的地域空间。
02 区域的主要特征
一.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分明确的界 线和模糊的界线两种。
二.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 续性,区域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如通过蒸发量与降水量的对比关系, 将甘肃省分为四个不同的干湿地区。 图中a是干旱区;b是半干旱区;c是 半湿润区;d是湿润区。
1
概念:三
次产业及
其内部的
比例关系
2
。 3
差异表现:三次产
业占国内(地区)生
产总值的比重,三
次产业的就业比重
,三次产业的内部
构成等。
区域产业结构
影响因素: 自然地理条 件、经济发 展水平、资 源配置状况 、劳动力素 质等。

传统农业( 发展水平 较低)区域
第一产业所占比重 较大
区 工业(加速 第一产业所占比重
区域内部各要素具有相对一致性,但并不是说 其内部就不存在差异。例如,南方水田区作为 一个区域,其耕地类型以水田为主,但内部也 有旱地。
区域特征分析 区域的位置特征
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区域的人文 地理特征
区域差异分析 对比分析区域间的差异,是分析各区域发展方向、采取因地制宜开发治理 措施的前提。区域差异应主要从自然环境因素差异和人类活动因素差异两个 方面分析。 (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 ①地理位置差异 地理位置差异可从纬度位置差异、海陆位置差异、半球位置差异、相对位 置差异等方面分析。 ②气候差异的形成

iod指数

iod指数

IOD指数什么是IOD指数?IOD指数(Index of Dissimilarity)是一种用来衡量两个区域之间差异程度的统计指标。

它通常用于研究社会学、人口学和城市规划等领域,以评估不同人群在特定区域内的分布情况。

IOD指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某个地区的多样性和集中度,进而推断出可能存在的社会问题。

计算方法IOD指数的计算方法相对简单,可通过以下公式进行计算:IOD = 1/2 * ∑(|p_i - q_i|)其中,p_i表示第一个区域中第i类人群的比例,q_i表示第二个区域中第i类人群的比例。

通过遍历所有类别,将每个类别的差异取绝对值后求和,并乘以1/2即可得到IOD指数。

解读IOD指数IOD指数的取值范围为0到1之间。

当IOD指数接近0时,表示两个区域之间差异较小,人口分布较为均衡;而当IOD指数接近1时,则表示两个区域之间差异较大,存在较高程度的集中现象。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通常将IOD指数与随机模型进行比较,以判断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如果IOD指数明显高于随机模型的期望值,即表明两个区域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

IOD指数的应用1. 社会学研究IOD指数在社会学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通过衡量不同人群在特定区域内的分布情况,可以揭示出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一些特征。

例如,研究某个城市中不同种族人群的分布情况,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种族隔离现象是否存在以及其程度。

2. 城市规划在城市规划中,IOD指数可以帮助评估不同社区之间的差异程度。

通过衡量不同人群在城市中的分布情况,可以为城市规划者提供重要参考。

例如,在规划住宅区时,可以根据IOD指数来评估住房分配是否合理,并采取措施来促进社会多样性和平等。

3. 人口统计学IOD指数也被广泛应用于人口统计学研究中。

通过分析不同年龄、性别、教育水平等人群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情况,可以帮助政府制定人口政策和社会福利计划。

例如,如果发现某个地区中老年人口集中度较高,政府可以增加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slzt 指标 用法

slzt 指标 用法

SLZT指标用法探讨1. 介绍在各个领域,人们经常需要对某一变量进行评估和度量,以了解其发展、趋势和表现。

指标(Indicator)是这种评估和度量的重要工具,它们可以帮助人们更加直观地理解问题,并作出合理有效的决策。

在本文中,我将详细介绍一种常用的指标——SLZT指标,并探讨其使用方法。

2. SLZT指标概述SLZT指标是一个综合指标,用于评估某一事物或现象的水平、状况和趋势。

其全称是四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缩写:S(Status)、L(Level)、Z(Zone)和T (Trend)。

SLZT指标结合了事物的状态、水平、区域和趋势等多个方面,可以提供全面、详细和深入的信息。

3. SLZT指标构成要素SLZT指标由四个构成要素组成:Status、Level、Zone和Trend,每个构成要素都代表着一个特定的方面。

3.1 Status:状态Status指示了某一事物或现象的当前状态,它反映了事物的现状。

通过对Status 的观察和分析,可以了解到事物当前的表现如何,是否正常运行。

3.2 Level:水平Level指示了事物或现象的水平,即其发展和演变的程度。

Level可以用来衡量事物的成熟度、规模和发展阶段。

通过对Level的评估,可以了解到事物的增长速度和潜力。

3.3 Zone:区域Zone指示了事物或现象所处的区域。

事物的发展和表现往往与其所处的区域有关,不同区域可能存在差异和特点。

通过对Zone的考察,可以分析事物在不同区域的表现和差异。

3.4 Trend:趋势Trend指示了事物或现象的趋势,即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走势。

通过对Trend的研究,可以预测事物的未来发展,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4. SLZT指标的应用SLZT指标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场景和方法:4.1 经济领域在经济领域,可以使用SLZT指标评估国家、地区或企业的经济状况及发展趋势。

通过对经济的Status、Level、Zone和Trend的分析,可以判断经济是否稳定,发展水平如何,是否具有潜力,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修二公开课第二节 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修二公开课第二节 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南方人睡床,北方人睡炕,这叫“南床北炕”;南方
人坐船,北方人骑马,这叫“南船北马”。据此完成5~6题。
5.“南床北炕”反映了( )
A.南方经济发达
B.北方土壤肥沃
C.南方炎热潮湿
D.北方人口众多
6.现今南方和北方的人们出行方式的差异越来越小,其主要原因是
()
A.人们生活方式趋同
导引 3.通过资料掌握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
义。(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4.联系生产生活实践,正确理解区域发展与因地制
宜。(地理实践力)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区域发展是指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结构 优化为核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一、区域的发展阶段 1.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初级阶段 大多数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传统农业占有较大比重。工业处于起 步阶段,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型产业为主体。区域内部发展差异不 大,缺乏高水平的中心城市,交通运输线路分布稀疏。开放程度 较低,表现出典型的自给自足特征。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比 较微弱,整个区域处于低水平的均衡状态。
C.美国东北部工业区 D.美国本土
(3)芝加哥发展钢铁工业最有利的条件是( )
A.良好的工业基础
B.便捷的交通运输
C.充足的劳动力
D.丰富的原料和燃料
探究一
探究二
思维导引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中信息“1848年修通连接密西西比河水系和 五大湖的运河,随后兴建铁路并形成以芝加哥为中心的放射状铁路 网”可知位于密西西比河与五大湖的转运地点,是芝加哥成为美国 中西部农产品集散中心的主导区位条件。第(2)题,20世纪之前,芝 加哥主要有农产品加工、农具、交通工具等生产部门,还没有形成 钢铁工业基地,所以20世纪之前,芝加哥的工业活动主要联系芝加 哥周边农村地区。第(3)题,芝加哥发展钢铁工业最有利的条件是便 捷的交通运输,可以通过水路运输五大湖附近的煤炭和铁矿石。 答案(1)D (2)A (3)B

2021-2022学年新教材湘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二学案:1.2+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

2021-2022学年新教材湘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二学案:1.2+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

第二节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课程标准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素养目标1.能够从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角度,理解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

(人地协调观)2.结合区域地理环境,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地理实践力)3.结合区域地理要素,知道不同区域、同一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

(区域认知) 4.从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综合角度,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及如何因地制宜促进区域的发展。

(综合思维)知识导引区域发展是指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________为核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一、区域的发展阶段图示法表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图示法表示工业化阶段发达地区人均收入一定较高,但是高收入地区不一定属于发达地区。

如一些资源出口国,人均收入很高,但是产业结构层次低,并不属于发达地区。

[思维拓展]分析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关系的思路①横向即是区域间不同的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水平、方向的影响,主要是从静态的角度进行分析。

②纵向即是在一个区域内,沿着历史发展的过程,看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主要是从动态的角度进行分析。

二、区域发展的差异性1.区域发展水平(1)常用指标:____________、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构成等。

(2)类型: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地区;或高收入地区、中等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

2.区域总体发展水平以______________(HDI),即以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地区生产总值三项指标来反映一个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

三、坚持因地制宜,促进区域发展由于区域具有显著的________,对于某一特定区域来说,必须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________,扬长补短,推行适宜本区域的发展战略,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

探究点一区域发展阶段[核心归纳]1.区域的发展阶段2.“四看”法分析区域发展阶段(1)从时间上看:区域发展呈阶梯式递进。

基于泰尔指数法的广东省区域金融发展差异分析

基于泰尔指数法的广东省区域金融发展差异分析

基于泰尔指数法的广东省区域金融发展差异分析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业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作为全国经济大省之一,广东省的金融业发展备受瞩目。

广东省地域广阔,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地区金融发展也存在差异。

本文将运用泰尔指数法,对广东省区域金融发展差异进行深入分析。

一、泰尔指数方法简介泰尔指数法是一种度量不平等的常用方法,它通过计算不同区域(或单位)的某一指标的差异程度,来反映不平等的状况。

在金融领域,泰尔指数法可以用来度量不同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差异,包括金融结构、金融服务水平、金融市场规模等方面的差异。

二、广东省地区金融发展差异分析1. 数据来源本文选取了广东省各地级市(含直辖市)的金融发展相关数据,包括金融机构数量、金融资产规模、金融服务水平等指标,数据来源于广东省统计局、中国人民银行等官方机构发布的统计年鉴和相关报表。

2. 泰尔指数计算根据选取的金融发展相关指标数据,我们使用泰尔指数法进行计算,得出各地区的泰尔指数。

泰尔指数的计算公式为:泰尔指数= Σ(ni/N) * Σ((ni/N) - (ni-1/N-1))ni表示第i个单位的金融发展指标数值,N表示单位总数。

通过计算,得出各地级市的泰尔指数后,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广东省地区金融发展的差异情况。

3. 结果分析根据泰尔指数的计算结果,我们得出不同地级市的金融发展差异情况。

以某一指标为例,比如金融机构数量,泰尔指数较高的地区表示该指标的差异程度较大,即金融机构数量的集中度较高。

泰尔指数较低的地区表示该指标的差异程度较小,金融机构数量相对均衡分布。

通过泰尔指数的计算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广东省地区金融发展的差异主要集中在哪些地区,以及差异的具体表现形式。

这对于加深我们对广东省金融发展的了解,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三、金融发展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1.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金融发展差异的重要因素。

经济发达地区的金融需求量大、金融机构发展更为完善,金融市场更加活跃,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金融需求相对较小,金融机构发展相对滞后。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实证分析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实证分析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实证分析何燕子;王欢芳;刘嘉雯【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纵深发展,我国东中西部的差异化程度逐渐明显.选用经济总量加权系数的方法来测量区域经济发展能力,并根据经济区位熵公式和相关区域的经济数据,来度量我国区域经济差异,非常有意义.研究发现,进入21世纪后,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开始逐渐扩大,且经济区的集中程度也从原有的发达区、发展区和落后区逐渐集中在发达区和落后区之间,加剧了我国区域经济的两极化趋势.政府可以通过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资金、人力资本投入、技术和政策支持,以缩小我国各区域内经济差异,减少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期刊名称】《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18)003【总页数】8页(P48-54,112)【关键词】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差异;经济增长;实证【作者】何燕子;王欢芳;刘嘉雯【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湖南株洲412007;湖南工业大学,湖南株洲412007;湖南工业大学,湖南株洲412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4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一系列以促进经济发展为目的的经济政策得以推行,这不仅使我国的国民经济在总体上有了飞速发展,而且也使国内东中西部各个区域的经济实力得到了大幅提高。

但随着经济发展的深度推进,隐藏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即各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化程度越来越趋于不平衡的状态,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例如在国内生产总值这一指标上,最高省份与最低省份之间的差距达到了10倍之高,其中,东、西部地区的指标差距就达2.5倍。

特别是在进入21世纪后,这一差距又有了显著性的扩大。

虽说在一定程度上,地区间的经济差异会有利于全国经济的发展,但是一旦该差异超出适度范围后,必然会影响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还会由此引发一系列的社会、政治、宗教等问题[1]。

近年来,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开始逐渐扩大,且经济区的集中程度也从原有的发达区、发展区和落后区逐渐集中在发达区和落后区之间,加剧了我国区域经济的两极化趋势。

1.2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课件高中地理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

1.2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课件高中地理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
1.划分界线
秦岭淮河一线。
东北 平原
黄土 高原 华北
平原
四川 盆地
长江中下游平原
云贵 高原
东南丘陵
1、地形差异
看图,说出南方和北方地 形的差异及主要地形区。
北方以高原、平原为主。
南方山地、丘陵、平原、盆 地、高原均有分布。
南方与北方地区 (结合图册,)
1、华北地区概况
1、华北地区概况 主要包括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
海南岛地形及年降水量分布
(3)海南岛四季如春,气候宜 人,有海水、沙滩、热带雨林 等优质自然资源,还有独特的 黎族、苗族少数民族文化,岛 上交通设施完备,度假旅游的 接待能力强,还有国家政策支 持等优中势国条气件候类。型的分布
三、坚持因地制宜,促进区域发展 拓展:海南岛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战略定位
1.中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
(1)气候 温度带:暖温带为主 干湿地区:属半湿润区,山东半岛少量湿润区
发展农业的最主要制约因素: 缺水 (2)不利条件:
春旱,夏涝,水土流失,风沙,土壤盐碱化
2、黄土高原的生态问题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广、最厚的黄土堆积区,土质疏
松,直立性强,地表缺乏植被保护,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 横,流经高原区的河流含沙量大。
第一章 认识区域
第二节 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
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
课标要求
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 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性的角度,比价、归纳不同区域 的区域特征。 2、熟练掌握区域差异比较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3、能运用图表资料分析说明区域差异,理解因地制宜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区域差异分析常用指标

区域差异分析常用指标

衡量区域差异的几种方法一、概述(一)区域差异的定义所谓区域差异是指经济区域之间在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现有水平以及经济发展可预期的前景等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二)国外文献中描述地区差异的定量测算方法。

根据测算指标个数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1]:第一类,测算单个经济指标的地区差异。

在单变量地区差异的测算中,穆勒、赫斯特、史密斯 (W.Molle,Holst.B.van,Smith.H,1980)等人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将单变量地区差异分为两种不同情况:一是分析单个变量的极值,二是分析样本观察值的离散趋势。

衡量单个变量极值差异的主要方法有:极值差幅(即经济指标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额)、极值差率(即经济指标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率)、极均值差幅(即经济指标最大值与平均值或平均值与最小值之差额)、极均值差率(即经济指标最大值与平均值或平均值与最小值之比率)、相对差距系数(即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额除以最大值)。

分析样本观察值离散趋势的主要方法有:相对平均离差、加权平均离差、变异系数、加权变异系数、对数变异系数等。

这些指标均大于或等于零,当系数等于零时,表示最大的平等,系数值越大,表明地区间差异越大。

第二类,比较两个经济指标的地域分布。

研究双变量地区差异,就是比较两个经济指标的地区分布,这种方法通常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单一效果系数,二是可分解系数。

单一效果系数是比较两个经济指标地区差异的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其指标很多,其中以基尼系数的应用最为广泛,它是在洛伦兹曲线(M.o.Lrenz,1905)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此外单一效果系数还包括两变量的平均离差、两变量的标准差和地理联系率等。

以上是对国外描述地区差异的定量测算方法的概括,下面是就我们在实际运用中常常用到的一般用法。

二、测算区域差距的一般方法(一)变异系数法[2]。

变异系数是指总体中单位样本值变异程度的相对数,是绝对差异与平均值之比,因为在标准差的基础上进行计算的一个统计指标,所以也被称为标准差系数。

区域经济差异分析——以山西省为例

区域经济差异分析——以山西省为例

经济论坛区域经济差异分析——以山西省为例李园园(山西财经大学环境经济学院,山西太原030000)摘要: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复杂,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本文通过对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知识的阐述以及对山西省各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分析,建立了山西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指标体系,并以此分析山西省区域经济差异。

关键词:区域经济差异;指标体系;山西省1问题的提出区域经济差异是指在一个统一的国家内部,不同区域有不同的增长速度、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或不同的经济实力,导致空间上呈现出经济发达区域和不发达区域同时存在。

山西省内各地区经济发展出现明显差异,如何缩小各地区的差距来达到促进山西省整体和谐健康发展是现阶段的重要任务。

2山西省区域经济指标评价本文建立了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指标体系,对本省的11个省辖市的经济情况进行了详细地调查分析。

2.1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知识及山西省各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指标情况,按照科学性、可操作性、综合性、对比性等原则,采用特尔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方法,确定了9项指标,最后采用特尔斐法,结合各项指标对山西省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影响程度,以100分为标准确定9项指标的权重,建立了山西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指标体系。

具体9项指标权重分配如下: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占16分、地方财政收入(亿元)占14分、人均GDP (元)占22分、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占12分、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亿元)占6分、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亿元)占10分、第三产业比重(%)占8分、农民纯收入(元)占6分、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元)占6分。

2.2搜集与整理原始数据为了准确地分析山西省各地区横向和纵向的经济发展差异,搜集并整理了山西省11个市辖区2011年、2013年、2015年的各项指标数据,并对原始数据进行了标准化计算,经分析,所确定的9项指标都属于正向指标。

因此,对山西省11个市辖区自2011年到2015年(间隔一年)的社会经济指标的9项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了标准化计算。

中国工业发展质量的区域差异及其分布动态演进

中国工业发展质量的区域差异及其分布动态演进

摘要:文章从五大发展理念视角构建工业发展质量水平的评价体系,利用Dagum 基尼系数分解和非参数估计法分析四大区域工业发展质量的区域差异和分布动态演进。

结果表明:工业发展质量的总体差异呈缩小态势,东部地区区域内差异最大,中部地区区域内差异最小,区域间差异最大的是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区域间差异是造成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

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工业发展质量存在极化现象。

工业发展质量的“俱乐部趋同”现象明显。

当相邻省份工业发展质量水平差异较小时,本省工业发展质量水平被拉动向上转移的概率较高。

关键词:工业发展质量水平;Dagum 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空间马尔可夫链中图分类号:F42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487(2021)01-0092-05中国工业发展质量的区域差异及其分布动态演进邓俊荣,刘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西安710126)作者简介:邓俊荣(1973—),女,陕西西安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

刘蓉(1992—),女,陕西延川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高质量发展。

0引言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把工业高质量发展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根本要求。

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研究中国工业发展质量水平、区域异质性分布以及演进规律,对于突破工业化相关瓶颈、促进经济协调发展以及实现现代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现有研究从不同角度关联到工业发展质量。

一是效率角度。

郭克莎(1998)[1]从经济效率视角进行研究,认为经济效率高就是经济增长质量好。

而Chen等(1988)[2]利用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工业效益。

二是产业协同的角度。

唐晓华等(2018)[3]分析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间的总体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程度。

唐红祥等(2019)[4]通过构建中国制造业与国际竞争力互动的模型来分析两类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

三是新型工业化角度,严汉平和白永秀(2003)[5]认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特征是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互动发展。

2021版高考地理(中图版)一轮复习学案:第3部分第9章第1讲区域和区域差异Word版含答案

2021版高考地理(中图版)一轮复习学案:第3部分第9章第1讲区域和区域差异Word版含答案
1.划分依据: 中国自然条件的差异、自然资源的地域分布和社会经济发展
水平的不同。
2.区域差异
对比项目
东部经济地带
中、西部经济地带
区域位置
面向大海,交通便利,区内
及区际联系便捷
距海较远,地形、地质条件
复杂,交通不便
经济发展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水平
东部>中部>西部,且差距不断扩大
速度
东部>中部>西部
历史背景和 开放顺序
文化、经济、政治基础东部比中、西部深厚,改革开放东部早 于中、西部
考点
地理环
境差异
对区域
发展的
影响
(对应学生用书第196页)
、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1.区域和区域差异
(1)区域 ①概念: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
②划分指标:有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某一方面的,也有综合性的
③区域的特点
a.边界:有些有明确的边界;有的具有过渡的特性。
b.范围:有大有小。
c.等级:有高有低。
(2)由信息?和上题分析可知 ,长江三角洲地势低平 ,降水丰沛
(3)由信息?可知,图中景观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洲地区 ,综合信 息?可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典型剧种是越剧
[尝试解答](1)D (2)B (3)D
区域地理环境特征的分析方法

考纲
区域的含
义;不同
区域自然
环境人类
活动的差
知识细化
能力要求
应用实践
区域的概念、特 征
能判断不同区域类型
结合相关图示
中国三大自然
利用区域图定位,判定
分析区域地理
区自然环境的
三大自然区的自然环境
环境特征

区域差异的测度

区域差异的测度
区域差异的测度



一.区域差异的概念
(一)狭义概念
区域差异主要指不同地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 异 (1)区域之间经济总量的差异 (2)区域之间经济增长速度的差异



(二)广义概念
区域差异是指不同地域间的自然地理条件、 资源禀赋、历史文化以及发展结构与水平的 不同。
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度量指标
(1)单一指标计算简单,数据获取容易, 可比性强,但无法对区域发展



总体状况作出综合分析 (2)多指标法对区域差异的度量比较全面 但由于指标选取、权重确定、计算方法的选 择等各异,因此差异较大,可比性差。



三.区域差异的测度方法 1.绝对差异方法
(1)标准差
(2)极差 (3)平均差


2.相对差异方法
(1)变异系数

2.基尼系数
1.GDP—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1)使用GDP指标来测度区域间经济规模差异 (2)使用GDP指标来测度区域间发展水平差异, 或者衡量某个区域相对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的 差距
2.GNP—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GNP是联合国承认的世界大多数国家采用的综 合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总量指标。
3.NI—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是指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 内新创造的价值,是反映整体经济活动的重 要指标。


4.HDI—人文发展指数
HDI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而提出的一种衡 量发展的指标。 (1)优点:数据获取和计算较容易、比较 方法简单,并适用于不同的群体,反映收入 分配、性别差异、地域分布、少数民族之间 的差异; (2)缺点:只选择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 和实际人均GDP三个指标来评价一国的发展 水平,而这三种指标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衡量区域差异的几种方法一、概述(一)区域差异的定义所谓区域差异是指经济区域之间在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现有水平以及经济发展可预期的前景等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二)国外文献中描述地区差异的定量测算方法。

根据测算指标个数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1]:第一类,测算单个经济指标的地区差异。

在单变量地区差异的测算中,穆勒、赫斯特、史密斯 (W.Molle,Holst.B.van,Smith.H,1980)等人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将单变量地区差异分为两种不同情况:一是分析单个变量的极值,二是分析样本观察值的离散趋势。

衡量单个变量极值差异的主要方法有:极值差幅(即经济指标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额)、极值差率(即经济指标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率)、极均值差幅(即经济指标最大值与平均值或平均值与最小值之差额)、极均值差率(即经济指标最大值与平均值或平均值与最小值之比率)、相对差距系数(即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额除以最大值)。

分析样本观察值离散趋势的主要方法有:相对平均离差、加权平均离差、变异系数、加权变异系数、对数变异系数等。

这些指标均大于或等于零,当系数等于零时,表示最大的平等,系数值越大,表明地区间差异越大。

第二类,比较两个经济指标的地域分布。

研究双变量地区差异,就是比较两个经济指标的地区分布,这种方法通常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单一效果系数,二是可分解系数。

单一效果系数是比较两个经济指标地区差异的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其指标很多,其中以基尼系数的应用最为广泛,它是在洛伦兹曲线(M.o.Lrenz ,1905)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此外单一效果系数还包括两变量的平均离差、两变量的标准差和地理联系率等。

以上是对国外描述地区差异的定量测算方法的概括,下面是就我们在实际运用中常常用到的一般用法。

二、测算区域差距的一般方法(一)变异系数法[2]。

变异系数是指总体中单位样本值变异程度的相对数,是绝对差异与平均值之比,因为在标准差的基础上进行计算的一个统计指标,所以也被称为标准差系数。

标准差是样本中的各变量值与其均值的离差平方的平均值的算术平方根,它能精确反映个地区经济指标的离散程度,各地区经济指标绝对差距越大,标准差也就越大。

变异系数在标准差的基础上,考虑到每组样本基数大小不同,为了剔除由于基数大小不同造成的影响,因此变异系数是以样本标准差除以样本平均值,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n 为样本数量,xi 表示i 地区的样本值,x 表示样本的平均值,σ表示标准差,该指标运用了所有地区的数据,因此所包含的信息量较为充分。

实际运用中一般使用加权变异系数也叫威尔逊系数[8]。

其公式为: 式中:,,,i i x x p p '分别是i 地区人均GDP 、背景区域人均GDP 、i 地区人口和背景区域总人口。

u V 越大,不平衡性就越大。

(二)差异系数[3]设x 、y 分别为对象数据和标准数据,则为对象数据与标准数据的相对差异系数。

k值越大表示对象数据间差异越大。

(三)基尼系数法[4]。

1.基尼系数计算的通式基尼系数是在洛伦兹曲线的基础上总结出的测量收入距的指标。

洛伦兹曲线(图1)原本用于衡量收入和财富分配的不平等程度,现在已经广泛应用于衡量收入分配、地区差异、产业集中度等领域。

基尼系数以洛伦兹曲线为基础,由基尼系数的定义推导出来,它是洛伦兹 曲线与对角线之间的面积A 与对角线以下的面积(A+B)之比,即:公式虽然简单,然而在实际计算中却难以运用,因此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们提出了各种变形公式,使其更具实际操作性。

目前,国内经济学界通常采用的基尼系数计算方法为:211,02n n jt it j i Y Y u n ==-∆=≤∆≤∑∑ (1)XO1n it i Y u n ==∑(2) 式中,∆是基尼平均差,jt it Y Y -是任何一对收入样本差的绝对值,jt Y 为某一省区第t 年的某一指标,n 是样本容量,u 是总样本某指标的均值。

则定义:,012G G u ∆=≤≤(3)由(1)、(2)、(3)综合得出基尼系数的计算方法:2.基尼系数的分解分解法是在求出上述值的基础上,力图研究基尼系数的构成因素,除了得出总的基尼系数的信息之外,在计算过程中还能够获得分解部分内部的基尼系数值。

分解法并不是独立计算基尼系数的方法,它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对基尼系数的分解,即定义的各个不同基尼系数值之间的相互关系。

例如,用分解法来测算城乡收入分配均衡情况。

经济学家Sundrum (1990)在他的《欠发达国家的收入分配》一书中介绍了一种对一国或地区基尼系数进行分解的方法,其数学公式为:式中,G 表示总体基尼系数,G 1和G 2分别表示农村和城镇的基尼系数,P 1、P 2分别表示农村人口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u 1、u 2、u 分别表示农村、城镇和总体的人均收入。

这种方法会在可能在两个环节产生误差:一是用其他方法估计城乡各自的基尼系数G 1和G 2时,可能产生误差;二是城乡收入分布一般会在不同程度上重叠。

基尼系数为0时,表示收入分配绝对平等;基尼系数为1时,表示收入分配绝对不平等。

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基尼系数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经济学家们通常用基尼指数来表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财富分配状况,并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

(四)余期望系数[5]。

设P 是事件A 发生的概率P(A)=P,因为知道越不容易发生的事,需要的信息量就越大,从而已知事件A 发生所需的信息量一般假定为P 的减函数log(1/P)。

如有n 个事件,发生的概率分别为12,......n P P P ,则相应的期望信息量为:概率12,......n P P P ,的值越接近,期望信息量E 就越大。

如果121....n P P P n====,则E 达到最大值log n 。

于是可定义余期望系数:如果把Pi 视为第i 个单位所占的收入份额即/i i i P W W =∑,i W 为第i 个单位的收入(i=1,2,……,n )则余期望系数μ可以测度收入分配的差异性。

若该系数愈靠近0,表明单位之间收入差异愈小;若该系数愈靠近1,则表明单位之间收入差异愈大。

与基尼系数相比,由于余期望系数的数学含义及表达式简单明了,不涉及不规则图形面积的计算,也不需要在计算过程中对各收入单位进行人为的分组,因此其计算精度能得到保证,根据余期望系数做出的分析判断应该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对于余期望系数μ,可以参照泰尔指标的分解原理,设定总的收入差异T μ为单位之间收入差异G μ和单位内部的收入差异M μ之和,而单位内部的收入差异M μ等于各个单位内部收入差异μi 的加权和(i f 为以某指标的各样本在总体中的份额),即:这样,余期望系数与泰尔指标一样,可以用来深入考察两个层次(单位之间与单位内部)的收入差异及其相互关系。

但是,与泰尔指标相比,由于余期望系数只涉及各单位收入一个经济变量,因此计算不复杂,具体计算过程中不可能暗含任何假设前提。

同时,余期望系数尽管也涉及对数运算,但其值与对数底的选取无关,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系数值可以直接对比,这也是泰尔指标不能比拟的。

(五)泰尔系数法[4]泰尔指数基本公式 : 11log n i i y G n y ==∑指数分解为组间和组内差距,其分解公式为:N 为样本总数,将样本分为G 组,g N 为第g 组的样本个数,g y 为第g 组的收入均值,i y 为第i 个样本的收入。

泰尔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分别提出了两个计算公式:泰尔U 系数和泰尔T 系数。

其计算公式分别为:U 值在0~1之间变动,若为0,表示完全平等;若为1,表示完全不平等。

其中,n 为地区数量,i x 是按各地区人均收入的份额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的,i y 为各地区的人均收入。

T 值在0~logN 之间变化。

若T 值为0,表示最大平等;若为logN ,表示最大不平等。

由于泰尔T 系数具有可分解性,不仅能判断整体差异水平,还可以区分组内差距和组间差距,并分析二者对整体差距的贡献,另外由于其涉及对数运算,可选用不同正数作底,其结果只具有相对意义,因此实际操作中多利用泰尔T 系数分解后的计算公式:*n T T T 、、分别表示总体区域差异、地带间的差异、地带内的差异,i 表示地带,n 为总的地带数,j 为地带内子区域,i Y 表示第i 地带的GDP占全国GDP 的比重,i P 表示第i 地带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ij Y 表示第j 省GDP 在第i 地带GDP 中所占比重,ij P 表示第j 省人口在第i 地带人口中所占比重。

(六)库兹涅茨比率和加权库兹涅茨比率[7]库兹涅茨比率也是用来描述区域不平衡性的,它不仅计算方便,还可以通过适当分解,发现导致不平衡性变化的原因。

库兹涅茨比率计算如下:1ni i i K p q ==-∑ (4)式中:K为不平衡系数;,i i p q 分别为各地区人口和GDP 所占的比重。

k越大表示区域差异越大。

库兹涅茨不平衡系数的分解由于 111,1n n i i i i pq ====∑∑ ,所以 ()10ni i i K p q ==-=∑ 将()i i p q -从大到小排列,必然存在m,使得当0,i i i m p q ≤-≥时,为低收入人群人口比例与经济比例之差;0,i i i m p q ≤-≤时,为高收入人群人口与经济比例之差。

这样公式(4)可以分解如下:11m n i i i i i i m K p q q p A B ==+=-+-=+∑∑ (5)由式(5)可以看出,库兹涅茨比率可以分解成为两部分:其中的A 表示由于低收入人口的相对增加所导致不平衡系数K 的增加;B 表示由于高收入人群收入的相对增加而导致的不平衡性的增加。

这为我们提供了解释区域发展不平衡性动态变化的原因,也为减小区域发展不平衡提供了途径。

加权库兹涅茨比率计算公式:11(/)n ni i i i i i K p q p p ===-⨯∑∑这里的权重是按各地区人口在总人口总的比率,即考虑了子区域的大小问题。

(七)地理联系度[9]这一指标反映两个地理要素在区域配置上的接近程度。

地理联系度大,表示两个地理要素配置比较一致;地理联系度小,表示两个地理要素配置有较大的差异。

式中:i F 为各地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百分比;i S 为各地区人口占全国的百分比,这里选择工业总产值与人口作为两个要素。

差额小,说明工业配置比较均衡;差额大,说明工业配置不均衡。

三、各种测算方法的比较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1、宁可辛苦一阵子,不要苦一辈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