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悲剧美学视角下《咏怀诗》的审美意蕴
咏怀原文及鉴赏
咏怀原文及鉴赏咏怀原文及鉴赏咏怀原文及鉴赏1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鉴赏阮籍的诗大量运用了比兴象征、神话传说、以景寓情、借古讽今等表现手法,曲折隐晦地抒写愤世嫉俗、感慨郁闷的内心世界,形成了言近旨远的艺术风格。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
他的《咏怀》82首是十分有名的抒情组诗。
其中有些诗反映了诗人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在种种醉态、狂态掩盖下的内心的无限孤独寂寞、痛苦忧愤。
有些诗表现了诗人害怕政治风险,希冀避世远祸的思想面貌;有些诗借古讽今,寄托了对时政的抨击或感慨,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切;还有些诗嘲讽了矫揉造作的虚伪的礼法之士。
总的来说,阮籍的《咏怀》诗以“忧思独伤心”为主要基调,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在艺术上多采用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因而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
这是阮籍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中的第一首。
诗歌表达了诗人内心愤懑、悲凉、落寞、忧虑等复杂的感情。
不过,尽管诗人发出“忧思独伤心”的长叹,却始终没有把“忧思”直接说破,而是“直举情形色相以示人”,将内心的情绪含蕴在形象的描写中。
冷月清风、旷野孤鸿、深夜不眠的弹琴者,将无形的“忧思”化为直观的形象,犹如在人的眼前耳畔。
读者可从诗中所展示的“情形色相”中感受到诗人幽寂孤愤的心境。
但是那股“忧思”仅仅是一种情绪、一种体验、一种感受,人们可以领略到其中蕴涵的孤独、悲苦之味,却难以把握其具体的内容。
“言在耳日之内,情寄八荒之外”,即是此诗显著的特点。
其实,如果能透彻地了解阮籍其人,此诗也并不难解。
阮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晋书·阮籍传》)。
正如他“醉六十日”,以使文帝之“为武帝求婚于籍”,终于“不得言而止”(同上)一样,“酣饮”不过是他用以逃避现实的手段,内心的痛苦却是无法排遣的。
史书中“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的描写,就正是他痛苦内心的深刻表现。
阮籍
试论阮籍《咏怀诗》的艺术成就内容摘要:阮籍的八十二首《咏怀诗》继承了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建安文学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开拓了五言诗的写作范围,在体例和技巧等方面有不少创新,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本文结合其具体作品,从三个方面对他的艺术成就做一些简要的分析:一、阮籍的《咏怀诗》忧愤深广,表现了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二、阮籍的《咏怀诗》意旨隐微,寄托遥深,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诗的先河;三、它首创了我国五古抒情组诗的体例。
关键词:阮籍咏怀组诗忧愤深广意旨隐微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
阮禹之子。
曾任步兵校尉等职,故世称阮步兵。
他本有济世志,但生活在魏晋易代之际,天下名士少有全者。
他只有酣饮以全身远祸,并常常做出一些越礼骇俗之举来表现自己对黑暗政治的反抗和对虚伪礼法的蔑视。
他的代表作是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
《咏怀诗》是魏晋易代之际险恶的社会现实政治挤压出来的以诗人血泪凝铸成的一曲社会人生的悲歌,是诗人痛苦心灵的回声。
诗以“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的寓意象征手法,抒发了阮籍的忧生伤世之痛,悲天悯人之哀和超尘脱俗之想,表现了诗人孤独、焦虑、苦闷、忧伤的内在思想感情,被誉为我国诗史上创作格调最高的旷世绝作。
这无疑主要取决于阮籍《咏怀诗》突出的艺术成就。
本文试图结合阮籍的具体诗作,对《咏怀诗》的艺术成就做一些简要的分析。
一、阮籍的《咏怀诗》忧愤深广,表现了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
正始时期,魏国内部发生了残酷血腥的权力斗争,司马氏擅权,大肆屠杀异己。
政治的黑暗和恐怖之中,文人少有全其身者,所谓“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焉”(1)。
活着的人,或放浪形骸,或寄情于山水之中,借以逃避祸端,或曲折为文,借以发泄不满。
士人政治理想归于破灭,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
诗歌表现了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体现出了正始诗风的独特面貌。
阮籍的一生是在矛盾和苦闷中挣扎的一生。
《咏怀诗·其一》鉴赏——文采精美与意蕴深远的高度融合
《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7.08《咏怀诗·其一》鉴赏——文采精美与意蕴深远的高度融合白凤琳【摘 要】咏怀诗其一是阮籍82首抒情组诗中的第一首。
之所以将其列为第一首,是因为本首诗“忧思独伤心”一句为余下的抒情诗奠定了总的感情基调。
本文从诗歌文与情,言与意的角度对此诗进行分析,从而探讨本诗所体现出魏晋时期的言意之辩,感受阮籍诗歌魅力。
【关键词】咏怀诗 阮籍 言意之辨一、前言新一代诗人阮籍、嵇康相继出现,标志着诗歌告别建安诗歌,此时政治时局和玄风思潮是影响这时期诗歌创作的重要因素。
所以从整体风貌上看,正始诗歌以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忧生之叹为主题。
最突出的特征是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
二、诗歌创作背景魏晋时期曹氏与司马氏的明争暗斗到时当时政局动荡且黑暗,诗人们多是敢想不敢言,形成了沉痛委婉的批判风格,所以此时多是诗人们如履薄冰的忧生之嗟,并且由于诗人对现实世界的失望,转而追求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
正始诗人多崇尚老庄,他们提倡玄风,所以他们在追求自然心与道冥的同时又将老庄的人生理想带入诗中。
另一方面,玄学导致了此时创作的哲理化倾向。
正始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
阮籍的代表作《咏怀诗》八十二首。
这些诗非一时一地所作,是其政治感慨的记录。
这些诗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诗歌的景与情诗歌开篇“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开头便为我们呈现了诗人深夜难眠,于是起坐鸣琴的清寂场景。
此处与其它缘情感思诗的一个区别就在于它没有以物起兴。
钟嵘曾在《诗品》中讲到“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强调外在的物是对于诗人情感抒发的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但是在这首诗中,阮籍略去了感发性情的景物描写,直接以他个人的行为动作来展现自己的心理状态。
而在“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中才出现了自然景物意象“明月”“清风”,由自己又转视角于自然,二者无形中被诗人建立联系,达到了物与人的完美融合。
《咏怀》古诗词鉴赏
《咏怀》古诗词鉴赏《咏怀》古诗词鉴赏1原⽂:【咏怀】⼀⽇复⼀⼣,⼀⼣复⼀朝。
颜⾊改平常,精神⾃损消。
胸中怀汤⽕,变化故相招。
万事⽆穷极,知谋苦不饶。
但恐须臾间,魂⽓随风飘。
终⾝履薄冰,谁知我⼼焦。
赏析:阮籍在这⾸诗⾥,表现了⼀种很复杂的感情:既为⾃⼰的衰⽼⽽悲哀,⼜为友⼈的逝去⽽痛苦,最后以鄙弃现实作为解脱的道路。
诗的前四句说:由于时间的推移,他已失去了以前的容颜和肤⾊,精神也衰退了。
这四句起得似乎很平淡,但下⾯接着的两句——“临觞多哀楚,思我故时⼈”——却把感情突然强化了。
这⾥⼀⽅⾯显⽰出诗⼈不但已经衰⽼,⽽且还很寂寞,朋友都逝世了;另⼀⽅⾯更意味着从朋友的纷纷去世,诗⼈意识到⾃⼰也已在向死亡迫近。
在读过这两句以后,读者也就会感觉到在开头的四句中其实隐伏着深刻的恐惧感——为⽣命的即将消失⽽恐惧。
由此,在读下⾯的“对酒不能⾔,凄怆怀酸⾟”时,读者⾃然会懂得:诗⼈的这种强烈的痛苦,并不只是为了朋友,同时也为了⾃⼰。
再按下去的“愿耕东皋阳,谁与守其真”两句,虽似接得⼗分⾃然,其实经过惨淡经营。
它⼀⾯承续上⽂怀念朋友的思路:朋友已经没有了,谁与我⼀起去实现我的愿望——到⽥野(“东皋”)上去耕种以“守其真”。
另⼀⾯也就把⾃⼰所寻求的解脱途径显⽰了出来。
他在《⼤⼈先⽣传》中说:“陵天地⽽与浮明遨游⽆始终,⾃然之⾄真也。
”所谓“守其真”,就是保持这样的⽣活态度。
能做到这⼀点,也就不会再受衰⽼与死亡的威胁。
最后的四句,则是对这种⽣活态度的进⼀步申述。
“愁苦在⼀时”,是说⼈的愁苦都不过为⼀种短暂的东西⽽发,实在是不值得的。
《⼤⼈先⽣传》说:“岂希情乎世,系累于⼀时?”“愁苦在⼀时”与“系累于⼀时”,含意相近。
“⾼⾏伤微⾝”是说⾼洁的⾏为会伤害⾃⼰。
他否定这⼀切,是因为“曲”与“直”本来就没有⼀定的界限(“曲直何所为”即“何所为曲直”),今天是曲的,明天就成了直,⼀切都不是永恒的,那就不必为了这种⼀时的事情⽽愁苦甚⾄伤害⾃⼰。
【doc】孤独人生的形象浓缩——阮籍《咏怀诗》(其十七)赏析
孤独人生的形象浓缩——阮籍《咏怀诗》(其十七)赏析国古代文学研究孤独人生的形象浓缩一一阮籍咏怀诗(其十七)赏析.徐颖瑛摘要:阮籍咏怀诗》(其十七)写诗人在一个无人的世界里寻觅"亲友"而不得,实际表现了诗人对人生本质孤独,欲求抚慰而终不可得的认识.关键词:阮籍咏怀诗》(其十七)孤独独坐空堂上,谁可与亲者?出门临永路,不见行车马.登高望九州,悠悠分旷野.孤鸟西北飞,离兽东南下.日暮思亲友,晤言用自写.这是阮籍《咏怀诗》八卜二首中的第十七首.诗人一一个人"独坐"在"空堂"之中,~'个人站在大路上,一个人站在高IIl之巅,天地之间,外部空间不断扩大,人显得越来越渺小,越来越孤独.那么,这首诗仅仪是写诗人在某一刻感到孤独而f1{门寻觅"亲友"的过程吗?显然不是.人的孤独体验伴随自我意识的产生而产生.当人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与他人不的个体的时候,他就有可能感受到孤独,而与熟悉的人分离,思想感情得不到他人的认同,接受,都会使这种孤独感更加强烈.中困古代文学中,从《诗经》的"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楚辞》的"众人皆醉我独醒"到《占诗卜九首》的"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都流露出强烈的孤独感.然而这些都只是诗人一一时的情感体验.首先认识剑人生孤独本质的,是诗人兼哲人的阮籍.他不满司马氏的统治,却只能闷在心里,实在憋不住的时候,就只能用"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晋书?阮籍传》)的放诞行为来发泄.这样,他一方面与社会现实疏离,一办面又与自己疏离.在两种疏离中,他深刻地体验并觉悟了人生的孤独本质.这首《独坐窄堂上》就是这种认识的形象表现:第一,人是孤独的存在."独坐窄堂上,无人焉;出门临永路,无人焉:登高望九州,无人焉;所见惟鸟飞兽下耳.其写无人处可谓尽情."(吴淇《入朝选诗定论》)空旷的宇宙中惟有自己'人,这情景在真实的世界里是不可能有的,但在人的精神世界里,却可能是常有的状态.当一个有思想的人环顾四周却发现没有人能引以为同调的时候,他便会体会到阮籍的孤独了.站在思想之巅和站在高山之巅的人一样,一方面会产生俯视众生的骄傲,一方面也少不了"高处不胜寒",曲高和寡的孤独.张毂《古诗赏析》说这首诗写诗人"不合于世",陈沆《i寺比必笺》说"悼围无人也",两人都以为诗中的孤独土要由政治原因造成,这当然不错,但不仅如此.《咏怀诗》"所咏唱的内容,不像从来的五言诗那样是个人性质的哀欢,而是扩展到广大人类全体的问题."《独坐空lL》表现的就不仅是个人的孤独感,更是人类共同的孤独命运.第___,孤独需要抚慰.一个人既不能完全与同类隔离,也不能完全与同类融合.完全隔离,如鲁滨逊~般,不但生存成为问题,而且语言思维能力都可能退化,从而成为"非人";完全融合,个人失去了独立的思想意志,不是成为行尸走肉,就是成为"会说话的工具",本质上也是"非人"的.所以,一个常人在群体之中应该既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又保持13我存在的独立性.但自我的独立存在其实就意味着孤独.孤独使人感到自己的渺小无力和无助,因而产生不安全感:为了重获安全,人必须重返群体中,建立与他人的联系.孤独的诗人到处寻找的"亲友"就是这样的联系人.亲人的意义在于爱和被爱,让人在情感上感到与他人结成一个整体:朋友的意义在丁二志同道合,声气相投,在思想的交流中发现另一个相似的自己;从而淡化或消解了孤独感."陈留阮籍,谯困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村]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成,河内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丁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世说新语?任诞》)这七人都不满司马氏的统治,因而崇尚老庄哲学,用清谈,饮酒,佯狂等形式来排遣苦闷心情,其中阮咸还是阮籍哥哥的儿子.和这样的"亲友"在一起,孤独将会被排除在心灵之外.第三,孤独的抚慰常常求而不得."孤独是人的宿命,爱和友谊不能把它根除,但可以将它抚慰."所以孤独的诗人才会到处去寻找可"晤言"的"亲友".但即使是对一般人来说,想要和"亲友"朝夕相伴也很凼难.对于阮籍,"亲友"不是分别,而是不再存在."竹林七贤"中嵇康被杀,向秀,山涛,王戎等进入司马氏政权为官,表面依附司马氏,内心却充满痛苦的阮籍怎么能不感到孤独?《咏怀》其七"徘徊空堂上,忉怛莫我知",十四"多言焉所告,繁辞将诉谁",三十七"挥涕怀哀伤,辛酸语谁哉"都表现}}{不被理解,无人可倾诉的孤独.或者在孤独中寻觅"亲友",或者曾经有的"亲友"被迫失去,人生大部分时间都是没有旅伴的孤独旅程.这就是阮籍所领悟到的人之宿命. "孤独是一个值得理解的心灵寻求理解而不可得,它是悲剧性的."阮籍的诗为他赢得的无数隔代知音,对孤独的诗人来说,应该是最好的慰藉了.(本文为渭南师范学院资助项目04YKS012成果之一.)参考文献:[1】【日】吉川幸次郎.中国诗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徐颖瑛陕西渭南师范学院中文系714000)。
论悲剧美学视角下《咏怀诗》的审美意蕴
On t h e Ae s t he t i c Co nn o t a t i o n s o f Y o n g Hu ai Sh i f r o m t h e Pe r s p e c t i v e o f Tr a g e dy Ae s t h e t i c s
Ma r .2 0 1 4
Vo 1 . 2 3 NO . 2
论 悲剧 美 学 视 角 下 咏怀 诗 的 审美 意 蕴
王 磊
( 安徽 行政学院 安徽经济管理学 院, 安徽 合肥 , 2 3 0 0 5 9 )
摘 要: 阮籍“ 忧 生之 嗟” 透 露 出浓 厚 的 悲 剧 意 识 , 不能深 刻理 解和解读 阮籍 的悲剧 意识 , 是 导 致 阮 籍 接 受 史 上 出现 阐释 混 乱 的主 要 原 因 。 阮籍 的 “ ・ 比 生” 将 对人 生 的 苦 痛 悲 怨 的 情 感 直 接 升 华 为 对 人 生 的 悲 剧
2 0 1 4年 3 月 第2 3 卷第 2 期
安徽农业大学学 报( 社会科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An h u i Ag r i c u l t u r a l U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
性体验 。这种体验在 中国文学史中是 非常独特性的经验 , 所 以显得 陌生而难以阐读。 关键词 : 咏怀诗 ; 阮籍 ; 悲剧意识 ; 审 美风格 中图分 类号 : I 2 0 6 .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9 — 2 4 6 3( 2 0 1 4 ) 0 2 — 0 1 0 0 — 0 7
Ab s t r a c t : Ru a n j i ’ S“ s i g h o f s o r r o w l i f e ”r e v e a l s a s t r o n g t r a g i c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t h e mi s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o f wh i c h l e d t o t h e c o n f u s i o n i n t h e h i s t o r y o f i n t e r p r e t i n g Ru a n J i a n d h i s wo r k s .Ru a n J i ’ S“ s o r r o w f o r l i f e ”
咏怀二首古诗词鉴赏
咏怀二首古诗词鉴赏咏怀二首古诗词鉴赏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
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咏怀二首古诗词鉴赏,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咏怀二首古诗词鉴赏1[唐]李贺长卿怀茂陵,绿草垂石井。
弹琴看文君,春风吹鬓影。
梁王与武帝,弃之如断梗。
惟留一简书,金泥泰山顶。
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
镜中聊自笑,讵是南山期。
头上无幅巾,苦蘗已染衣。
不见清溪鱼,饮水得自宜。
注释:作品赏析:【注释】:李贺因不得举进士,赋闲在昌谷家中,尽管家乡山水清幽,又能享受天伦之乐,却难以排遣苦闷的情怀,因而借司马相如的遭遇,发抒自己的感慨。
司马相如,字长卿,是西汉著名文学家。
景帝时任武骑常侍,武帝时拜孝文园令(管理皇帝墓园),都是闲散官职,与他的才华、抱负极不相称。
他闷闷不乐,终于弃官而去,闲居茂陵家中。
这首诗分两部分。
前四句写茂陵家园的周围环境和司马相如悠闲自得的生活情趣。
“绿草垂石井”五字,勾勒出一幅形态逼真、情趣盎然的画面,烘托出清幽雅洁的氛围:修长的绿草从石井栏上披挂下来,静静地低垂着,点出这儿远隔尘嚣,甚至连风的干扰也没有,真是安谧幽静极了。
“弹琴看文君,春风吹鬓影。
”在茂陵赋闲的日子里,司马相如不仅有清幽秀美的景物可供赏心悦目,还有爱妻卓文君朝夕相伴。
面对知音的妻子,用琴声倾诉心曲,望着她那在春风吹拂下微微晃动的美丽鬓影,怎能不陶然欲醉!司马相如才智过人,有着远大的抱负,为什么竟僻处一隅以闲散为乐呢?后四句说明这是当权者不重视人才造成的结果。
他在世时才气纵横,梁王与武帝却“弃之如断梗”,把他当成断残的草梗弃置不用,而他去世以后,“惟留一简书,金泥泰山顶”,汉武帝才把他遗留下来的那篇《封禅书》奉为至宝,躬行实践,登泰山而祭天,至梁父而祭地。
“金泥泰山顶”,那仪式和场面是何等的庄严肃穆,显示出《封禅书》的价值和威力。
阮籍《咏怀诗》赏析(82首)
阮籍《咏怀诗》赏析阮籍《咏怀》:政治抒情组诗的出现苦闷与旷达渊永的滋味与隐约曲折的风格曹魏后期,政局混乱,曹芳、曹髦等皇帝既荒淫无度,又昏庸无能,司马懿父子掌握朝政,曹芳、弑曹髦,大肆诛杀异己。
此时文人的命运与建安时大不相同。
拥曹的何晏、夏侯玄人被杀。
嵇康拒绝与司马氏合作,亦惨遭杀害。
阮籍本有济世志,但不满于司马氏的统治,酣饮和故作旷达来逃避迫害,最后郁郁以终。
山涛本来与阮籍、嵇康等人为友。
同在“竹林七贤”之列,后来投靠司马氏。
正始十年司马懿父子发动高平陵政变,夺取权利后的十年间,全国进入恐怖状态。
(只到高平陵政变十六年后,司马氏才最后取而代之,夺了曹家的帝位。
)这一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了危机感和幻灭感。
此时的诗歌也与建安诗坛风貌迥异,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故阮籍诗“颇多感慨之词”(钟嵘《诗品》)和“忧生之嗟”(李善《文选注》),嵇康诗亦“多抒感愤”(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八)。
由于正始玄风的影响,诗歌逐渐与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
因而正始诗歌也体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风貌,严羽《沧浪诗话·诗体》说:“以时而论,则有……正始体。
”注云:“魏年号,嵇、阮诸公之诗。
”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
这些诗非一时一地所作,是其政治感慨的记录。
这些诗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阮籍的《咏怀诗》充满苦闷、孤独的情绪,其诗或者写时光飞逝、人生无常,如:“悬车在西南,羲和将欲倾。
阮籍《咏怀》诗的艺术成就。
阮籍《咏怀》诗的艺术成就。
首先,阮籍的《咏怀》体现了他丰富的情感与深刻的思想。
阮籍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他饱受亲历战乱、家国沦丧的痛苦,对社会现实感到深深的愤慨和无奈。
在这种情感的熏陶下,他的诗歌充满了激情和悲怆。
《咏怀》中,他用悲壮的笔墨描绘了自己心中对国家兴亡、民众遭难的思考和感慨,表达了对家园沉沦的愤懑,对人命如草芥的感叹。
他不仅感受着个体的痛苦,也代表了许多中国古代诗人对国家命运和社会人伦的忧虑和关切。
其次,阮籍的《咏怀》富有音乐性与鲜明的个性韵味。
阮籍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具音乐天赋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充满了音乐的美感。
《咏怀》中的诗句节奏韵律清晰流畅,语言优美。
他能够利用声韵、格律等手法,营造出独特的音韵美感,并能够将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与其音乐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同时,他的《咏怀》也展示了他独特的个性韵味。
他在诗歌表达上敢于直面社会现实,不回避现实的残酷与黑暗,大胆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这一点在当时的诗坛堪称独具特色。
这种鲜明的个性韵味也成为《咏怀》的一大特点。
再者,阮籍的《咏怀》是诗歌表现形式上的创新。
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咏怀》的形式是非常独特的。
诗中,阮籍运用了叙事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通过描述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结合事实的叙述,以引发读者的共鸣。
同时,《咏怀》也采用了诗歌对话的手法,使得整个诗篇更加生动鲜活。
这种新颖的表现形式,使得《咏怀》在当时的诗坛上具有强大的冲击力和吸引力。
最后,阮籍的《咏怀》具有时代气息和普世意义。
尽管距离阮籍生活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千余年,但是《咏怀》中所呈现出的对生活的侧重、对世间万事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人性的探讨,却是永恒不衰的。
在当今社会,人们依然能够从中得到启示和启发。
阮籍的《咏怀》具有时代气息,同时也具有普世意义。
总之,阮籍的诗歌《咏怀》是他诗歌艺术成就的一次集中展现。
诗中融入了他丰富的情感与深刻的思想,具有音乐性与鲜明的个性韵味,创新了诗歌表现形式,同时具有时代气息和普世意义。
阮籍《咏怀诗》所绽放的审美境界
关键词 : 忧伤 ; 焦虑 ; 孤独; 寂寞; 阮籍 ; 咏怀诗
中图分 类 号 :I 2 0 7 . 2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号 : 2 0 9 5— 9 6 9 9 ( 2 0 1 5 ) 0 3 一 O 1 1 0 — 0 3
阮籍是魏晋时代的大名士。他《 咏怀诗》 不朽的
①
收 稿 日期 : 2 0 1 5— 0 3一l 7
作者 简介 : 齐瑞星( 1 9 8 2一) , 男, 黑龙 江绥化人 , 学士, 副教授 。研 究方 向: 文化艺术 美学。
2 0 1 5年第 3期
齐瑞 星, 张健旺 : 阮籍< 咏怀 诗> 所睫放 的审芙境界
生了无限丰富的审美意义世界 , 给理解和说 明提供了 四通 八达 的 道路 。 那么, 阮籍在他的《 咏怀诗》 里呈现 了什 么样 的 心灵世界?我们认为在阮籍《 咏怀诗》 所呈现 的心灵 世界里最触 目惊心的是他 的忧伤感 、 焦虑感和他 的孤 独感 、 寂 寞感 。 阮籍 《 咏怀诗 》 里 呈 现 的精 彩 绝 伦 的忧 伤 感 和 焦
也 只 能不 着 边 际 地 说 “ 阮嗣宗《 咏 怀 》, 其 旨 固 为 渊
远, 其 属辞 之妙 , 去 来无 端 , 不可 踪迹 。 ”
朔迷离而充满 了艺术诱 惑力的《 咏怀诗 》 , 该如何观 照和审视?钟嵘在《 诗品》 里对阮籍的《 咏怀诗》 有所
品论 :
造成阮籍《 咏怀诗》 扑朔迷离 的审美境界的根本 原因是他的《 咏怀诗》 所要传达的对象本身就是扑朔 迷离 , 而 又瞬 息万 变 的心灵 世界 。即使 普通 人 的心灵
虑感 : 他弹琴 , 体 验 到 的 不 是 弹琴 的 惬 意 , 而是 “ 凄
论阮籍《咏怀诗》的诗史意义以唐人对阮籍《咏怀诗》的接受为视角
论阮籍《咏怀诗》的诗史意义以唐人对阮籍《咏怀诗》的接受为视角刘小兵【摘要】阮籍《咏怀诗》远绍诗骚传统,兼受庄学影响,近续汉末文人五言诗,兼有建安遗风,对后世影响深远。
结合阮籍《咏怀诗》特质所在,可从三个角度综合考察唐人对阮籍《咏怀诗》的接受:其一为“咏怀范式”的继承与开拓。
其二为宗庄、祖骚、续雅的接力。
其三为经典句式的接受。
从唐人对阮籍《咏怀诗》接受的普遍性与多样性,可见其诗史意义。
【期刊名称】《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36)002【总页数】6页(P120-125)【关键词】阮籍;《咏怀诗》;唐代;影响;“咏怀范式”;诗史意义【作者】刘小兵【作者单位】黄淮学院文化传媒学院,河南驻马店46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阮籍八十二首《咏怀诗》,远绍《诗经》风雅、楚骚传统,并受庄学影响,近续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汉末文人五言诗,兼有建安遗风。
阮籍《咏怀诗》早在六朝诗人群体中就已产生较大反响,是他们模仿与学习的典范。
如左思《咏史》,题云咏史,实乃咏怀,无论是诗歌样式、抒情方式,还是诗歌情感的内质,都有对阮籍《咏怀诗》的接续。
王素有《学阮步兵体诗》,鲍照有《拟阮公夜中不能寐诗》,江淹有《效阮公诗》十五首,另有《杂体诗三十首·阮步兵籍咏怀》,江总有《侍宴赋得起坐弹鸣琴诗》,庾信有《拟咏怀诗》二十七首,等等。
颜延之《五君咏·阮步兵》曰:“阮公虽沦迹,识密鉴亦洞。
沉醉似埋照,寓辞类托讽。
长啸若怀人,越礼自惊众。
物故不可论,途穷能无恸。
”颜延之曾为阮诗做过注,此诗则把握了阮籍其人其诗的精髓,道出了阮诗“寓辞类托讽”的特点。
因此,早在唐前,阮籍《咏怀诗》就已逐渐被“经典化”,成为历代文人借以抒发情怀的重要文学样式。
而唐代是诗的王朝,阮籍《咏怀诗》作为文学的抒情传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接受,古人对此亦有讨论,如陈祚明曰:“阮公咏怀,神至之笔。
阮籍《咏怀诗》首篇的思想性及艺术性新探
代之 际 , 为 了避祸 , 其 诗 往 往 写 得朦 胧 ; 加 上 他 既 是 诗 人又 受玄 学思 想 的影 响 , 喜欢理 穷尽 兴 , 因而玄 学 的思 辨性 便成 为 阮 籍 诗 的重 要 特 点 。所 以 , 要 理 解 他的《 咏怀诗》 , 就不得不联 系其人 、 其时 、 其 事, 将 作 品与 作者 的主 观意 旨联 系起来 思考 。阮籍 的八 十
《 晋书 ・ 阮籍 传》 说: “ 作《 咏怀 诗》 八 十余 篇 , 为 世所重” …H 彻, 现今流传的《 咏怀诗》 是八 十二首五 去 认识 阮籍 的诗 歌 , 尤其 要 从 传 统 思维 模 式 的对立 面— — 接受思 维 模 式 来 认 识 他 的第 二 类 诗 篇 。 而
言诗; 另有十三首 四言诗 , 见 于黄节《 阮步兵 咏怀诗 注・ 补篇》 , 亦称《 咏怀诗》 , 但不在我们的讨论 范 围之 内 。 阮 籍 的咏怀 诗很有 特点 , 自从 钟 嵘在 《 诗 品》中 说 它“ 厥 旨 渊放 , 归趣难求” I 3 』 以后 , 历 来 慨 叹 其
¨ 豕 口 吧 八 T U
l j. 平昂 z朋 ~ 思 1 5 / 5 朋
阮籍《 咏怀诗 首 篇 的 思 想 性 及 艺术 性 新 探
郑 艺
( 内蒙古 大 学 文 学 与新 闻传 播 学院 , 内蒙 古 呼和 浩特 0 1 0 0 2 1 )
[ 摘
要]欣赏和理解阮籍的《 咏怀诗》 , 应该 紧密联 系其人其事, 结合 当时社会 的政 治环境。《 咏怀诗》
冷; 月光 鉴察着 诗人 的心境 , 清冷 的夜 风又袭 扰着他
从咏怀诗八十二首看阮籍的人生悲剧意识
从《咏怀诗八十二首》看阮籍的人生悲剧意识内容提要】魏晋时期,人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对人类的命运开始关注。
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首首氛围枯寂,情感低沉,对人生充满悲剧意识。
本文试图从文本出发,讨论了阮籍的人生悲剧意识,阐述了人生悲剧的内容表现、形成原因以及解脱方法。
【关键词】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人生悲剧意识Abstract:In the period of Wei & Jin(220 -- 420), people’s self-consciousness began to awaken, and they pay close attention to human destiny. Every poem in Ruan Ji’s Eighty-two Lyrics is full of dull, lonely and depressed mood. In this essay, the author wil l analyze Ruan Ji’s tragic consciousness, and elaborate the conten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gedy, and the reasons and solutions to the tragedy.Key Words:Ruan Ji;Eighty-two Lyrics;Tragic Consciousness一由于时代的因素,阮籍的五言诗总是透出无尽的“悲剧意识”,他的《咏怀诗八十二首》,几乎首首氛围枯寂,情感低沉,对人生充满悲剧感。
他的第一首:“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从意象的角度看,这里有:夜、薄帷、明月、清风、孤鸿,等等,营造出了“悲凉”的意境。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这弹琴之人不是什么闲人雅士,更是不一般众人,他心中所关注的是夜空下全体人类的命运;“孤鸿号外野,朔鸟鸣北林”,这悲号旷野的孤鸿象征着世上的不幸者,而噪鸣北林的朔鸟是造成世界不幸的邪恶者的象征;最后一句的“徘徊”与“忧思”更是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忧愁。
古代阐释视野中的阮籍五言《咏怀诗》
古代阐释视野中的阮籍五言《咏怀诗》林海摘要:在阮籍五言《咏怀诗》的古代阐释史上,以史证诗是主流,阮籍被解读成曹魏的忠臣,并以此为出发点,牵合当时的时事来解读阮诗,大部分阮诗被阐释成政治讽喻诗。
本文尝试借助解释美学理论来梳理此现象,认为是阮籍的家世和生平的召唤结构、阮诗的召唤结构及阐释者的定向期待三者合力的结果。
关键词:阮籍五言诗;阐释史;召唤结构;定向期待引言研究阮籍诗歌,因史料的缺乏,从其与社会历史的关系角度进行研究,势必会有附会穿凿的尴尬,本文不打算趟此浑水,而欲另辟蹊径,借助西方接受美学理论来梳理古代阮籍诗歌的阐释史,从作家及作品的召唤结构、阐释者定向期待三个方面,对阮籍诗歌研究史上以史证诗,甚至以政事来附会的现象作一解释。
阮籍诗歌的阐释史现象作为典型的个案,对于解释我国古代与其相类的诗人(如温庭筠)的阐释现象也不乏借鉴意义。
一、绪论阮嗣宗的诗歌自颜延年、沈约以来,为其五言诗作注的代不乏人,在阮嗣宗诗歌的接受史及传播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甚至可以说,这些注释参与建构了在阅读视野中阮诗的艺术特色。
阮籍诗歌的阐释史,大致可按研究方法及理论视野的不同,分为古代与现代两段,本文只探讨古代部分。
历代阐释阮籍五言《咏怀诗》的方法,张建伟认为可分以史证诗和以玄理解诗两种:“第一,以史证诗。
五臣《文选注》、刘履《选诗补注》、何焯《义门读书记》、陈沆《诗比兴笺》、蒋师爚《咏怀诗注》、黄节《阮步兵咏怀诗注》、古直《阮嗣宗诗笺定本》、陈伯君《阮籍集校注》等多用以史证诗的方法。
……第二,以玄理、生命意识的角度解释《咏怀诗》。
从玄理的角度研究《咏怀》诗始于黄侃先生。
”[1]笔者同意此观点。
在阮籍诗歌阐释史上以史证诗乃主流,以玄理解诗的方法要到民初才有黄侃先生大量运用,因此在阮籍诗歌接受史上,以史证诗派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也即意味着阮诗在古代阐释史中形成的艺术特色主要由以史证诗派建构,本文讨论的重点也就放在以史证诗派上。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赏析:忧思深邃与时代挣扎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赏析:忧思深邃与时代挣扎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是其文学创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诗作总计平生所作,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具有深邃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其中,《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更是以其深刻的忧思和隐晦曲折的表达方式,成为后人广泛研究和赏析的经典之作。
一、作品原文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到了半夜还不能入睡,就坐起来弹琴。
明亮的月光透过薄薄的帐幔照了进来,清风吹着我的衣襟。
失群的大雁在野外哀号,飞翔盘旋着的鸟在北林鸣叫。
这时徘徊会看到些什么呢?不过是独自伤心罢了。
2、注释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此二句化用王粲《七哀诗》诗句:“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
”意思是因为忧伤,到了半夜还不能入睡,就起来弹琴。
夜中,中夜、半夜。
薄帷鉴明月:明亮的月光透过薄薄的帐幔照了进来。
薄帷,薄薄的帐幔。
鉴,照。
孤鸿:失群的大雁。
号:鸣叫、哀号。
翔鸟:飞翔盘旋着的鸟。
鸟在夜里飞翔正因为月明。
北林:《诗经·秦风·晨风》:“鴥(yù)彼晨风,郁彼北林。
未见君子,忧心钦钦。
如何如何,忘我实多!”后人往往用“北林”一词表示忧伤。
三、创作背景阮籍处在司马氏与曹氏激烈斗争的政治漩涡之中。
政治形势险恶,为了保全自己,他小心翼翼,虚与周旋。
生于乱世,阮籍常用醉酒的方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
阮籍的《咏怀》诗以“忧思独伤心”为主要基调,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在艺术上多采用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因而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
四、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1)文学赏析阮籍的《咏怀》第八十二首首是有名的抒情组诗,当中反映了诗人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在种种醉态、狂态掩盖下的内心的无限孤独寂寞、痛苦忧愤。
《夜中不能寐》是《咏怀诗》的第一首,它表现了诗人生活在黑暗现实中的内心苦闷,反映了诗人看不见希望和出路的忧思。
阮籍《咏怀诗》研究
阮籍《咏怀诗》研究阮籍《咏怀诗》研究阮籍,东晋末年才子佳人,其名声遗留至今,与他的作品《咏怀诗》也是备受关注。
《咏怀诗》是阮籍的代表作之一,流传至今。
本文将从《咏怀诗》的内容、写作背景和主题等方面展开研究,探讨其深层次的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咏怀诗》的内容。
《咏怀诗》共有二十首,每首诗的字数都比较短,但言辞凄凉,情感真挚。
这些诗作主题涉及到阮籍自身的家庭、友情、社会等方面。
阮籍一生居于乱世之中,对于家国充满感伤和失落,他的诗作中渗透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战乱的痛苦折磨。
其次,我们分析一下《咏怀诗》的写作背景。
《咏怀诗》写作的时间正值东晋末年,这个时期正处于乱世之中。
阮籍的家族由于投靠了司马家族而引来了袭乱之祸,阮籍自幼丧父,沦为孤儿,流离失所。
乱世之下,阮籍的人生境遇也是动荡不安的,对于这种动荡和不安,他用诗歌表达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情感。
随后,我们来探讨一下《咏怀诗》的主题。
《咏怀诗》的主题以怀旧、伤感为主,通过描写阮籍个人的遭遇和对乱世的触动,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和无奈。
从内容上看,诗中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对友情的珍惜以及对乱世的感慨。
阮籍用悲伤的笔触描绘了自己身处乱世中的无助和迷茫,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过去的怀恋和对未来的憧憬。
最后,我们来分析一下《咏怀诗》的深层次意义。
《咏怀诗》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不仅仅是阮籍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乱世的深思和对社会的反思。
阮籍通过描写自己个人遭遇和对乱世的思考,表达了对乱世之下人性的关怀和对社会的忧虑。
他以自己的诗作来呼吁社会的重建和人心的安抚,显示出他对人类社会的深切关注和痛苦。
总之,阮籍的《咏怀诗》是一部独具魅力的作品。
它通过对个人遭遇和乱世的描写,体现了思想家的深邃思考和对社会的深情呼唤。
这些诗作,既是阮籍个人情感的宣泄,同时也是对乱世现象的犀利剖析。
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意蕴,使得这部作品一直以来都备受珍视和推崇,对于我们今天理解历史、品味诗歌,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论阮籍的《咏怀诗》
《咏怀诗》是阮籍的一部著名作品,其中包括了他对家乡、友情、爱情的思念之情。
这部诗集表达了阮籍对故乡的无尽思念,他在诗中抒发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并渴望能够回到故乡重新开始生活。
此外,他还用浪漫而伤感的语言来表达对友人和爱人的思念之情。
例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就是一首关于友情与物是人非的伤感之作。
此外,《咏怀诗》中还体现出了阮籍独特而动人的文学风格——写实主义。
他不但能够将形象生动地呈现出来:“千金市骢马”、“水波不兴”、“春风得意采菊东篱下断桥泣血泪” ;而且通过巧妙地使用隐喻手法将厚重考量写成一副副力度十分大气壮观的画卷——“天上月心上愁三生有幸遇解开裙带心闲无事愿君相伴白头到老” 。
通过《咏怀诗》,我们真正理解到了作者所要表达出来的眷念之情,并能体会到作者浓厚而动人的文学风格.。
阮籍《咏怀诗》的艺术风格
阮籍《咏怀诗》的艺术风格
齐瑞星
【期刊名称】《语文建设》
【年(卷),期】2016(0)4Z
【摘要】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的第十九品里描写的"悲慨"艺术风格的特征很切合阮籍《咏怀诗》所表现的实际情况。
"悲慨"这种艺术风格在《咏怀诗》里有精彩绝伦的绽放。
他把他体验到的"大道日丧"的"悲"和"若为雄才"的"慨"置于"大风卷水,林木为摧"的宇宙大空间和"百岁如流"的宇宙大时间里惊心动魄、痛快淋漓地"尽兴"展现,这是形成阮籍"悲慨"艺术风格的根源。
【总页数】2页(P60-61)
【关键词】《咏怀诗》;艺术风格;悲慨
【作者】齐瑞星
【作者单位】河北美术学院文化艺术教研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
【相关文献】
1.试论阮籍《咏怀》诗隐而不显的艺术风格 [J], 白淑杰
2.归趣难求歌哭诗旷世孤独咏怀人--阮籍《咏怀诗》独特艺术风格探源 [J], 王丽庆
3.论阮籍《咏怀诗》的诗史意义以唐人对阮籍《咏怀诗》的接受为视角 [J], 刘小
兵
4.飞翔意象与阮籍《咏怀》诗的营构\r——阮籍《咏怀》飞翔意象内蕴分析 [J], 石康宁;李建栋
5.飞翔意象与阮籍《咏怀》诗的营构\r——阮籍《咏怀》飞翔意象内蕴分析 [J], 石康宁;李建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悲剧美学视角下《咏怀诗》的审美意蕴王磊(安徽行政学院安徽经济管理学院,合肥,230059)内容摘要:阮籍“忧生之嗟”透露出浓厚的悲剧意识,不能深刻理解和解读阮籍的悲剧意识,是导致阮籍接受史上出现阐释混乱的主要原因。
阮籍的“忧生”将对人生的苦痛悲怨的情感直接升华为对人生的悲剧性体验。
这种体验在中国文学史中是非常独特性的经验,所以显得陌生而难以阐读。
关键词:咏怀诗;阮籍;悲剧意识;审美风格魏晋时期是“人的觉醒”的时代。
“人的觉醒”的时代新意在阮籍身上究竟体现在哪里呢?笔者以为阮籍著作的时代性意义并不在于他的《大人先生传》,而是他的八十二首《咏怀诗》。
阮籍的《大人先生传》虽然把一个不同于传统儒家的“人的形象”推到了历史前台,也同时注入了一些时代新意,但他的“大人先生”基本上只是庄子的“真人”、“至人”、“神人”形象的翻版。
然而在《咏怀诗》中,那些对生命、命运、人生的焦灼性体验所透露出的浓厚的人生悲剧意识才代表了他那个时代的最强音,甚至为中国审美文化史所罕见。
人生的“悲”意识并不是阮籍的发明,《古诗十九首》“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1]1,已经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然而阮籍《咏怀诗》的不同之处正在于:在他的人生之“悲”的背后所深藏着的悲剧意识是前所未有的,并且也远远超出了他的时代。
这种人生之悲剧性意识使他的诗歌艺术具有了罕见的历史厚度和深厚的精神意蕴。
一、“忧生”与“忧世”:《咏怀诗》主题辩说明陈德文说:“咏怀八十二首者,岂数极阳九而作耶?意微旨远,见于命题,志士发奋之所作为。
读籍诗者,其知忧患乎?”[2]207浓厚的“忧患意识”是阮籍《咏怀诗》的突出特征,这已成共识。
颜延之说:“阮籍在晋文代,常虑祸患,故发此咏耳。
”[3]207唐李善注引颜延之1的另一句话也说:“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故每有忧生之嗟。
1陈伯君认为此注是李善本人的话,但从钟嵘“顏延年注解,怯言其志”的话来看,钟嵘是有可能看到过颜延之或许说过类似“志在刺讥……难以情测”的话。
若此点能成立,那么虽然李善在《文选注》中未直接注明为颜延之的原话,但也难以排除是李善对颜延之话的直接引用。
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蔽,百代之下,难以情测。
”[4]322。
作为《咏怀诗》的“第一读者”,颜延之虽然承认《咏怀诗》的主题很隐晦,但他仍然提出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忧生之嗟”和“志在刺讥”两种观点。
“刺讥”即“刺世”,表达的当然就是“忧世”情怀。
但阮籍的忧患对象究竟是“忧生”还是“忧世”2?还是二者并重?这引起了后人的猜测而众说纷纭。
比颜延之稍晚的钟嵘说“晉步兵阮籍其源出於《小雅》”[5]16。
《小雅》的主题据司马迁说是“怨诽而不乱”(《史记•屈原列传》),“怨”显然与“忧生”相通,而“诽”就是“刺讥”的意思。
钟嵘基本延续了颜延之的看法,例如他也突出强调了颜延之认为阮诗“难以情测”的警告:“言在耳目之內,情寄八荒之表。
”“厥旨渊放,归趣难求。
”[6]16刘勰也以一句“阮旨遥深”而避开了对《咏怀诗》主题的阐释。
唐以前包括李善,对阮诗刺世、忧世的内容,基本上停留在讽刺一般世情的认知上,如李善说:“多刺时人无故旧之情,逐势利而已。
”[7]207并没有直接把它和司马氏篡魏联系起来。
但唐以后,自“五臣”(吕向、吕延济、刘良、张铣、李周翰)开始,人们对《咏怀诗》意旨的解读却越来越大胆了。
“五臣”一方面出于个人目的,另一方面承继汉儒传诗的传统,对咏怀诗的解读多加附会穿凿。
他们不顾颜延之“难以情测”的警告,非常明确而轻率地把阮诗的主题和司马氏篡魏连在一起,由此把阮籍树立成了一个忠于魏室的大忠臣形象。
后世则随着封建专制的日益加强,忠君思想越发严重,学者们从“愤怀禅代”的角度对《咏怀诗》作政治解读也就成理所当然的了。
明清时则有刘履、蒋师爚、何焯、陈沆、曾国藩等比较典型。
如陈伯君说:“黄凯先生谓颜沈以后之解阮诗者,‘类皆摭字以求事,改文以就己’,实则尚有甚于此者。
”[8]211并且认为何焯“虽言咏怀诗‘其词旨难以直寻,若篇篇附会,又失之矣’,而其本人则附会之处随在可见。
”[9]219由此可见,由汉儒“传诗”所形成的政治的、道德的阐读方式已经成了我们民族心理中一种内在的“读解习惯”和僵固化的思维模式了3。
汉儒对《诗经》的比兴手法进行政治的、道德的解读方式,已经把《诗》本身搞得琐碎隐晦,阮诗的解读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
例如对第二首的解读,沈约还只是停留在抽象的道德说教上,他说:“婉娈则千载不忘,金石之交一旦轻绝,未见好德如好色。
”[10]213而五2“忧生”与“忧世”的不同,阐述较透彻的近年来有陶东风等《为生命忧与替社会悲——阮籍《咏怀》与陈子昂《感遇》比较分析》一文,载于《社会科学》1985年第9期。
但陶文的着力点在比较阮籍的《咏怀》与陈子昂的《感遇》,基本上未涉及《咏怀诗》的不同主旨之争。
3如果一定要对阮籍的文本作政治解读,我们也只能找到阮籍思想中由庄学理论所内在推演出的“无君”主张,当然它还不可能达到后期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那样的思想高度,但毕竟与忠君思想是有很大距离的。
顾炎武说:“太傅司马懿杀大将军曹爽,而魏之大权移矣。
三国鼎立至此垂三十年,一时名士风流,盛于雒下,乃其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视其主之颠危若路人然,即此诸贤为之倡也。
……君臣屡易,非林下诸贤之咎而谁咎哉!”(《日知录》卷一三‘正始’条)一句“视其主之颠危若路人然”揭示了当时的忠君思想并非如后世然,这样的时代氛围的特点与后人所塑造的阮籍的魏室大忠臣形象是格格不入的。
臣则直接把它与篡魏连在一起,张铣说:“谓晋文王初有辅政之心,为美行佐主……后遂专权而欲篡位,使我感激生忧思。
”[11]213李周翰说:“言臣主初为金石固交,一朝离伤,使如此也。
”[12]213后来刘履、蒋师爚、何焯、陈沆等都从同样的角度入手,如蒋师爚认为:“起六句喻宣景专政已久,以二神妃况之”,“‘倾城’二句,喻少帝又被迷之爽,但用晏等。
”[13]214)主要原因或正在于自汉儒“传诗”所形成的传统,正如陈祚民所说“从来男女之合,托兴君臣。
”[14]214何焯则说:“此盖讬朋友以喻君臣,非徒休文‘好德不如好色’之谓也。
”[15]214何焯对沈约的道德化解读犹且不满,必附会于司马氏篡魏不可。
其它略举数例尚有:如对第一首,五臣吕延济认为:“夜中,喻昏乱。
”“孤鸿,喻贤臣孤独在外。
”“翔鸟,鸷鸟,好回飞,以比权臣在近,则晋文王也。
”[16]210对于第三首,刘履说:“此言魏室全盛之时,则贤才皆愿禄仕其朝。
譬犹东园桃李,春玩其华,夏取其实,而往来者众,其下自成蹊也。
及乎权奸僭窃,则贤者退散,亦犹秋风一起,而草木零落,繁华者于是而憔悴矣。
甚至荆杞生于堂上,则朝廷所用之人从可知焉。
”[17]217诸如此类的曲说,随在可见,几乎篇篇都是,不胜枚举。
这些解读的正确与否是建立在认为“阮籍与司马氏篡魏有不共戴天之仇”的历史假说基础上的,但这一历史假说不仅已有前人质疑,而且也遭到不少现代学者的否定。
黄侃说:“阮公深通玄理,妙达物情,《咏怀》之作,固将包罗万态,岂仅措心曹、马兴衰之际乎!迹其痛哭穷路,沉醉连旬,盖已等南郭之仰天,类子舆之鉴井,大哀在怀,非恒言所能尽,故一发于诗歌。
颜、沈以后,解者众矣,类皆摭字以求事,改文以就己,固哉高叟,余其病之。
”[18]209顾农在《阮籍的政治态度及其作品》一文认为:“长期以来流行的一种观点认为阮籍是反司马氏至少也是不满司马氏的, 他在司马氏手下当官只不过是不得已的敷衍, 其实是完全不符合阮籍的生平史实与诗文创作。
”[19]孙明君在《阮籍与司马氏集团之关系辨析》一文认为:“阮籍既不是对司马氏集团深恶痛绝而对曹魏‘忠爱缠绵’的忠臣义士, 也不是出卖曹魏而投靠司马氏集团的小人, 他与司马氏集团之间的关系是特殊时期政权与名士之间的特殊合作关系。
”[20]从《晋书》的记载来看,阮籍与晋文帝、大将军司马昭的交往很特别,而且很带有知己之谊的味道。
《世说新语•任诞》注引《魏氏春秋》说,阮籍为“文俗之士何曾等深所仇疾,大将军司马昭爱其通伟,而不加害也。
”[21]397又注引《文士传》说:“籍放诞有傲世情,不乐仕宦。
晋文帝亲爱籍,恒与谈戏,任其所欲,不迫以职事。
”[22]398阮籍两次想改任官职,司马昭都遂其所愿。
《晋书•阮籍传》记载“帝大悦,即拜东平相。
”“籍闻步兵厨营人善酿,有贮酒三百斛,乃求为步兵校尉。
”而且阮籍“虽去佐职,恒游府内,朝宴必与焉。
”又据《世说新语•简傲》记载,“晋文王功德盛大,坐席严敬,拟于王者,唯阮籍在坐,箕踞啸歌,酣放自若。
”[23]419《晋书•阮籍传》又载:“由是礼法之士嫉之若仇,而帝每保护之。
”何曾欲陷构阮籍罪名,司马昭竟不无动容地说:“此子羸病若此,君不能为我忍邪?”(《晋书•何曾传》)阮籍为司马昭写的《劝进笺》,虽是醉后一挥而就,“词甚清壮,为世所重”,可以推见其心里是早有构思酝酿。
这与通常认为的阮籍借醉酒以应付差事是有差别的。
从以上史料看,说阮籍对司马氏怀有深仇大恨是说不通的。
若如此,阮籍的行为表现就堪称古今难遇的“老奸巨滑”和阴奉阳违的高手,联系阮籍“傲然独得,任性不羁”的旷达人格和其愤世嫉俗的性格来看,这是完全不合情理的。
因此,后人对《咏怀诗》特定的政治化解读乃是空穴来风,认为阮籍借由《咏怀诗》来刺讥司马氏篡魏乃是后人捏造的一个伪命题。
或许难以完全排除阮籍《咏怀诗》中的“忧世”情怀,但它不是主线,更与政治化解读大多无关涉,即使有个别首诗有影射禅代的嫌疑,恐怕也只是对此等世事多变的一般化感慨和对世道人情的深沉感喟。
“岂徒燕婉情,存亡诚有之。
萧索人所悲,祸衅不可辞”,既然兴衰存亡乃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嗟嗟涂上士,何用自保持?”(其二十)所以在这些忿世嫉俗的感喟中,阮籍也不过想借以表达他的焦灼性的“忧生”体验而已。
“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其十一)因此《咏怀诗》的鲜明主题乃是“忧生”。
但是由于后人不能深刻理解和解读阮籍《咏怀诗》的悲剧性审美内涵,从而将阮籍的“忧生”主题浅薄化了,表面化了,并最终落入政治化解读的窠臼。
必须看到,阮籍《咏怀诗》传达出的浓厚的“忧患”意识,是不同于传统儒家以“忧道”为核心的忧患意识,它是经由东汉《古诗十九首》和“建安诗人”所道出的人生忧患意识的历史性发展的最高阶段,这一最高阶段就表现在它将对人生的苦痛悲怨的情感直接升华为对人生的悲剧性体验。
这种体验在中国文学史中是一种非常独特性的经验,所以显得陌生而难以解读。
例如陈沆发出疑问说:“阮公凭临广武,啸傲苏门,远迹曹爽,洁身懿师。
其诗愤怀禅代,凭吊今古。
盖仁人志士之发愤焉,岂直忧生之嗟而已哉?”[24] 208方东树也无法理解《咏怀诗》中的“忧生”主题:“岂以其忠悃激发,痛心府朝,而不徒为一己祸福生死也乎?”[25]209这些疑问的产生都是因为无法深刻理解阮籍“忧生之嗟”背后的深刻的悲剧性内涵所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