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石油地质学综合 - 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石油地质学教案 考试题及答案

石油地质学教案  考试题及答案

A 卷《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期末考试试题专业年级姓名学号教学系油气资源系考试日期一、名词解释(共20分,每题2分)1.石油的旋光性2.含油气盆地3.门限温度4.生物化学气5.石油地质储量6.有效渗透率7.油型气8.油气二次运移9.干酪根10.油气田二、填空(每题1.5分,共15分)1.石油的颜色取决于的含量;相对密度受影响;影响粘度的因素有。

2.油田水中的主要无机离子有;按苏林分类油田水可分为四种水型;常见的油田水类型是。

3.烃源岩的特点是;储集岩的特性是;盖层的特征是。

4.盖层的封闭机理包括、、。

5.凝析气藏形成的条件是:,。

6.背斜油气藏的成因类型有、、、、。

7.含油气盆地内次一级构造单元可以划分为。

8.评价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的常用指标有、、等。

9.油气二次运移的通道包括:、、。

油气运移的区域指向为。

10.地层异常高压主要成因有、、、、。

三、判断题(命题正确者画√,错误者画×,每题1分,共5分)1.烃源岩只要具备巨大的体积、高有机质丰度、优越有机质类型,就可以生成大量油气。

()2.地下某处流体的压力越大,其具有的压能越大,因此流体总是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3.随着埋藏深度增大岩石的压实作用愈加强烈,岩石愈加致密。

因此随埋深增加,碎屑岩储集层储集物性总是越来越差。

()4.天然气在石油中的溶解度与天然气的成分有关,其重烃含量愈高,在石油中的溶解度愈大。

()5.用饱和压力确定的油藏形成时间代表油藏可能形成的最晚时间。

()四、简述题(共20分)1.油气生成的阶段性及其特征(8分);2.油气初次运移动力及作用机理(7分);3.油气藏中油气聚集机理(5分)五、论述题(共23分)请阐述陆相断陷盆地陡坡带石油地质特征和油气富集条件(13分);如果欲在前期盆地区域勘探基础上对陡坡带开展圈闭预探,请阐述工作部署和技术方法(10分)。

六、图件分析题(共17分)下图为某砂岩储集层顶界面构造图,储层平均厚50m,上覆有良好盖层;已探明的南部区块各井钻遇含油高度分别为:01井120m,02井50m,03井25m。

石油大学石油地质学历年考题综合

石油大学石油地质学历年考题综合

2002年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石油地质学及其新进展》考试大纲石油地质学基础部分(70分)第一章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成分和性质一、油的成分和性质二、天然气的成分和性质三、油田水的成分和类型四、重质油的成分和性质五、石油沥青类中的碳、氢、硫、氧、氮同位素第二章现代油气成因理论一、干酪根热降解成烃的基本原理和模式二、天然气的成因类型及判识三、烃源岩评价的内容和方法第三章储集层和盖层一、岩石的孔隙性和渗透性二、碎屑岩储集层的孔隙类型、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三、碳酸盐岩储集层储集空间的类型、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四、盖层的类型及其封盖机理第四章石油和天然气的运移一、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相态、通道和模式二、油气二次运移的动力、通道、方向和时期三、油气运移的疏导体系四、地下流体势分析第五章石油和天然气的聚集一、圈闭与油气藏的基本概念二、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与油气聚集的基本原理三、油气藏形成时间的确定及油气成藏史研究第六章地温和地层压力及其与油气藏形成的关系一、地温场与古地温研究二、地层压力与异常地层压力三、凝析气藏的形成与分布第七章油气藏的类型及其形成机理一、构造油气藏二、地层油气藏三、岩性油气藏四、其他类型的油气藏第八章油气聚集单元一、油气田及其类型二、油气聚集带及其类型、油气藏组合、在盆地中的分布三、含油气盆地及其类型四、油气系统第九章油气资源分布一、我国油气资源分布轮廓二、世界油气资源分布轮廓三、前陆盆地、裂谷盆地和克拉通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第十章油气资源评价概述一、油气资源概念及序列二、盆地评价基本内容及方法三、区带评价基本内容及方法四、圈闭评价基本内容及方法石油地质学新进展(30分)第一章低熟油与煤成油理论第一节低熟油气形成机理一、低熟油的概念二、低熟油气形成的物质基础三、低熟油气的性质及其判识标志四、低熟油气形成机理及地质模式五、我国低熟油的分布及其资源前景第二节煤成油形成机理一、煤成油的概念二、煤和煤系地层的生油潜力三、煤成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四、煤成油的形成机理和模式五、我国煤成油的勘探前景第二章油气成藏理论新进展第一节流体压力封存箱一、封存箱的概念二、封存箱的特征三、封存箱的识别四、封存箱的形成机理五、封存箱与油气成藏第二节天然气成藏机制一、天然气的溶解性二、天然气的扩散性三、天然气运聚动平衡第三节非常规天然气聚集一、深盆气二、天然气水合物三、煤层气第三章油气系统一、油气系统的概念二、油气系统的划分与命名三、油气系统的研究程序与研究内容四、油气系统研究中的关键技术参考书:张厚福、方朝亮、高先志等编,1999,石油地质学,石油工业出版社钟宁宁、张枝焕编,石油地球化学进展,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张厚福编,石油地质学新进展,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郝石生等著,天然气运聚动平衡原理及应用,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胡见义、黄第藩等,中国陆相石油地质理论基础,石油工业出版社,19912001年地科系博士生入学试题“石油地质学及其进展”一、名词解释(30分,每个名词3分)1.无机成因油气2.干酪根3.排烃门限4.岩性油气藏5.煤层气6.水合甲烷7.资源量8.地质流体9.滚动勘探10.叠合盆地二、简答题(30分,每题10分,任选3题)1.简述盖层封油气机理及主控地质因素2.油气成藏的动力类型及作用机理3.简述油气勘探的地质风险类型及主控因素4.异常地层压力的成因三、论述题(共40分,每题20分,任选2题)1.深盆气成藏机理及其基本特征2.简述油气聚集带与含油气系统概念并评述它们在指导油气勘探中的作用3.论述具有中国特色的油气地质理论在油气勘探中的指导作用2002年博士试题(石油地质及其新进展)答案及评分标准(A卷)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30分)1.孔隙结构:指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1分)、大小和分布(1分)及其相互连通的关系(1分)。

石油地质学考试试卷第一套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2010-6)

石油地质学考试试卷第一套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2010-6)
三、回答题(每题 8 分,40 分)
1、什么叫孔隙结构?用压汞法的原理如何评价储集层的孔隙结构? 孔隙结构指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以及
相互关系。(2 分) 评价参数:
①排驱压力(Pd):是指压汞实验中汞开始大量注入岩样的压力,表
姓名
考试日期
学号
西 南 石 油 大 学 试 卷 第3页共6页
线 变为纯油藏→油气藏→纯气藏的油气分布特征。(2 分)
3、简述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因素。 ①压实作用:是沉积物在上覆沉积负荷作用下,沉积物致密程度增
大的地质现象,在压实作用过程中,沉积物通过不断排出孔隙流体,孔 隙度不断减少。在正常压实过程中,当烃源岩生成的油、气溶解在孔隙 水中,就能够随着孔隙水一起被压实排出,实现油气的初次运移。如果 排水不畅,造成欠压实,可以延缓孔隙流体的排出,如果流体的排出正 好被推迟到主要生油时期,则将对油气初次运移起到积极作用。还有利 于有机质的热成熟,也是驱使油气进行初次运移的潜在动力。(2 分)
提高,使异常高压进一步增强,这种压力的增加将导致微裂缝的产生
(Hedberg,1980),使石油进入渗透性的载岩和储集层。(2 分)
④粘土矿物的脱水作用:泥岩在埋藏过程中,随着深度的增加,粘
土矿物要发生成岩作用,放出大量的层间水,在没有增大的孔隙体积中
造成异常高压,也是油气运移的一个动力。(2 分)
(3 分)
hd=-1000-(-1300)=300 米 (4 分)
第6页共6页
(3 分)
在图中标出每个圈闭溢出点的位置(用 Ca、Cb、Cd 表示),圈出闭合面 积(用斜线表示),计算每个圈闭的闭合高度(用 ha、hb、hd 表示)。
A:构造—岩性圈闭

石油大学石油地质学历年考试总结及部分试题汇总

石油大学石油地质学历年考试总结及部分试题汇总

1、有机质成烃演化模式有机质的成烃演化进程和烃类产物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因此可根据有机质性质的变化和油气的生成来划分有机质的成烃演化阶段。

目前主要按石油生成将有机质成烃演化划分为未成熟阶段、成熟阶段和过成熟阶段,分别与沉积物成岩演化的成岩作用、深成作用和准变质阶段相对应。

(1)未成熟阶段从沉积有机质开始埋藏至门限深度为止,Ro小于0.5%,地层温度小于50℃。

在成岩作用早期,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木质素等生物聚合物,由于细菌作用下的水解和分解,转化为分子量较低的脂肪酸、氨基酸、糖、酚等生物化学单体,同时还产生CO2、CH4、NH3、H2S和H2O等简单分子。

随着埋深的增加,生物化学单体将发生缩聚作用形成复杂的高分子腐植酸类,进而演化为干酪根。

在成岩作用后期,干酪根可产生CO2、H2O和一些重杂原子组分。

该阶段尤其是早期生成的烃类产物,是生物甲烷和少量高分子烃。

高分子烃多是从生物体中继承下来的,一般为C15以上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多具明显的奇数碳优势,缺乏低分子烃。

(2)成熟阶段此为干酪根生成油气的主要阶段。

从有机质演化的门限值开始至生成石油和湿气结束为止,Ro为0.5-2.0%,地温50-200℃。

当达到门限深度和温度时,在热力作用下,通常还伴有粘土矿物的催化作用,干酪根开始大量降解生成石油,后期热裂解生成轻质油和湿气。

此阶段可按照干酪根的成熟度和成烃产物进一步划分为2个带。

油带:Ro为0.5%-1.3%,又叫低-中成熟阶段,干酪根通过热降解作用产生成熟的液态石油,并以中-低分子量的烃类为主,奇数碳优势逐渐消失,环烷烃和芳香烃的碳数和环数减少,曲线由双峰变为单峰。

轻质油和湿气带:Ro为1.3-2.0%,又叫高成熟阶段,在较高温度下,干酪根和已形成的石油将发生热裂解,液态烃逐渐减少,C1-C8的轻烃将迅速增加,胶质和沥青质逐渐减少乃至消失,石油密度降低,颜色变浅,适当条件下可形成凝析气。

(3)过成熟阶段该阶段埋深大,温度高,大于200℃,Ro大于2.0%。

石油地质学复习题+答案

石油地质学复习题+答案

《石油地质学》复习参考一、名词解释(30分):1、生物标志化合物:沉积物和石油中来自生物体的原始生化组成,其碳骨架在各种地质作用过程中被保留下来的有机化合物。

2、圈闭:圈闭是指储集层中能聚集和保存油气的场所或容器。

3、系列圈闭:沿一定的路线上溢出点依次升高的多个圈闭;4、溢出点:指圈闭容纳油气的最大限度的位置,若低于该点高度,油气就溢向储集层的上倾方向。

该点是油气溢出的起始点,又叫最高溢出点。

5、TTI:即时间—温度指数(Time Temperature Index )。

根据促使有机质成烃热演化的温度和时间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的一种定量计算有机质成熟度的指标。

6、CPI:碳优势指数,反映有机质或原油的成熟度。

7、初次运移:是指油气脱离烃源岩的过程,是发生在烃源岩内部的运移,烃源岩是初次运移的介质。

8、流体势:单位质量的流体所具有的机械能的总和;9.天然气:指与油田和气田有关的气体,其主要成分是烃类气体,也包含少量的非烃类气体。

10.绝对渗透率:当岩石为某一单相流体饱和,岩石与流体之间不发生任何物理——化学反应时,在一定压差作用下,流体呈水平线性稳定流动状态时所测得的岩石对流体的渗透率,称为该岩石的绝对渗透率。

11.相渗透率:又称有效渗透率,指储集层中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其中每一单相流体的渗透率,分别用K0,Kg,Kw分别表示油、气、水的有效渗透率。

12.孔隙结构:是指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及其相互连通关系。

13.饱和度:储层岩石孔隙中某种流体所占的体积百分数。

14.盖层闭合度:15.油气藏:地壳上的油气聚集的基本单元,是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

16.油田水:狭义的油田水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诶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

17.沉积有机质:在适宜的条件下在沉积物(岩)中保存下来的有机质。

18.力场强度:把单位质量流体在力场中受到的力E为力场强度。

19·二次运移:指油气脱离烃源岩后在储集层或其他渗透性介质中的运移。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2006期末A试题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2006期末A试题
1.石油;2.油气显示;3.溢出点;4.干酪根;5.盆地;6.油气二次运移
二、选择题(每题有一个或多个正确答案,每题 3 分,共 30)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按运移的主方向,可将油气运移分为垂向运移和侧向运移、穿层运移和顺层运移等
B.通常,砂岩较泥岩具有更大的压缩性
C.沉积物比表面是指单位质量的沉积物中颗粒所具有的表面积总和
D.若甲地区和乙地区地温梯度相等,则甲地区地下 1500 米处的温度肯定大于乙地区地
下 1300 米处的温度
2.油气质点如进行二次运移时,通常受到下列哪几种作用力的影响?(

A.毛细管力 B.阿基米德浮力 C.水动力 D.重力
3.根据 Levorson(1954)提出的确定圈闭形成相对时间的方法,图 1 中 1­5 号圈闭形成最
四、技能题(共 10 分)
请判别下图中圈闭类型,并在图中标注出各圈闭溢出点(CA、CB、CD)、闭合面积,计算相关 参数。(说明:A 圈闭高点­635m,B 圈闭高点­685m,C 圈闭高点­685m)
0
1
2 km
-780
-760-740 -7Fra bibliotek 0A
-7
00
-
680 -6
6
0
-
7
00 -72
0
82
D.闭合点与溢出点是处于同一位置的点
7.岩石中有机质演化及生烃作用,主要受细菌、(
)及催化剂等因素影响
A.温度 B.压力 C.热降解 D.时间 E.有机质丰度 F.热裂解
8.按相态分,聚集型天然气有(

A.气藏气 B.油溶气 C.凝析气 D.气顶气
9.常用的油田水的分类可将油田水分为(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2006A及答案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2006A及答案

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试卷A 一、名词、术语解释(每小题1.5分,共15分)1.油层对比标准层2.孔隙结构3.测井相4.储集单元5.岩屑迟到时间6.裂缝性储集层7.可采储量8.油层有效厚度9.地温梯度10.井位校正1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15分)1. 常规地质录井方法主要有岩心录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荧光录井等六种。

2. 断层破碎带在地层倾角测井的矢量图上可以显示__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模式。

3. 碎屑岩油层对比单元由小到大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级别。

4. 压力降落法利用由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构成的“压降图”来确定气藏储量。

因此,该储量又称为________________。

5. 地下的自然电位主要受粒度、分选和泥质含量的控制,而它们又受沉积时的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影响。

因此,自然电位曲线的变化能反映沉积环境。

6. 油气田地质剖面图是沿某一方向切开的垂直断面图,它可以反映地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等地质特征;7. 有供水区无泄水区的背斜油藏中,若两井油层中部海拔相同,当钻遇流体性质相同时,原始油层压力___________,反之,流体密度小的压力____________,密度大的压力___________。

8. 勘探方案实施过程中,在有油气远景的局部构造经预探井钻探获得工业性油气流后,据区域地质条件分析和类比,可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计算储量,该储量称为_________________储量。

油田开发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含答案).

油田开发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含答案).

《油田开发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油气田:指受构造或地层因素控制的,同一产油面积上的油气藏总和。

2.干酪根:沉积岩中分散的不溶于一般有机溶剂的沉积有机质。

3.异常地层压力:通常我们把偏离静水柱压力的地层空隙流体压力称为异常地层压力。

4.油气初次运移:石油和天然气自生油层向储集层的运移,称为油气初次运移.5.油层有效厚度:指储集层中具有工业产油能力的那部分厚度。

6.石油:是由各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存在于地下岩石空隙中的液态可燃有机矿产,是成分十分复杂的天然有机化合物的混合物。

7.断点组合:把单井的断点联系起来研究整条断层特征的工作称为断点组合。

8.储集单元:一个储集层为一个储集单元。

9.空隙结构:指岩石当中空隙与连通它的喉道所组成的复杂的孔喉网络的形状,大小,孔喉配置关系及分布状况。

10.压力梯度:指每增加单位高度所增加的压力。

11.地温级度:地温每增高一度时深度的增加值。

12.可采储量: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采出来的石油储量。

13.天然气:指在地下岩层中存在的,以烃类为主的气体。

14.圈闭:指储集层中能够阻止油气运移,并使油气聚集的一种场所。

15.探明储量:是在油气田钻探阶段完成或基本完成后计算的储量,并在现代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可提供开采并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的可靠储量。

16.油气聚集带:指受背斜带等同一个二级构造单元控制的,具有相似地质构造特征和油气聚集条件的一系列油气田的总和。

17.生油岩:凡能生成并提供具有工业价值的石油和天然气的岩石,称为生油岩。

18.储集层:由储集岩构成的地层称为储集层。

19.空隙结构:指岩石当中空隙与连通它的喉道所组成的复杂的孔喉网络的形状,大小,孔喉配置关系及分布状况。

20.标准层:作为划分和对比层位用的特征明显而稳定的地层。

21.地质储量:地下油层中石油的实际储量。

22.折算压力:折算压头产生的压力。

23.油气藏:是地壳中油气聚集的最基本单位,是油气在单一圈闭内,具有独立压力系统和统一的油水界面的基本聚集。

石油地质学思考题(1-8带答案)

石油地质学思考题(1-8带答案)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复习题绪论1.什么是石油地质学? 石油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石油地质学:又称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是研究地壳中油气藏及其形成原理和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

研究对象:油气藏。

2.石油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答:成盆、成烃、成藏研究是石油地质学的三大主要内容。

油气藏的形成条件可归纳为:生、储、盖、圈、运、保,所以本课程根据由浅到深可归纳为以下四部分内容:油气藏的基本要素:流体、生储盖层、圈闭。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原理:生成、运移、聚集。

油气藏成藏分析:成藏条件、保存与破坏。

含油气盆地及油气分布规律和控制因素。

3.石油在国民经济中有何作用?答:①在工业及交通运输上作为燃料,称为工业的血液;②在轻纺工业上,作为石油化工原料,称为工业食粮;③在农业上,为农机燃料,化肥、农药的原料,是良田沃土;④在军事上,为战略资源和物质基础。

4.解放后我国石油工业经历了哪三个发展阶段?答:第一阶段:1949年——1958年油气勘探重点在西部地区,56年5月发现克拉玛依、四川的扬高寺气田,56年12月发现鸭尔峡油田。

第二阶段:1959年——1978年勘探重点由西部转向东部,1959年9月26日,发现了大庆油田,1963年发现胜利油田,1964年发现大港油田,1965年发现江汉油田,1967年发现下辽河油田,1970年发现长庆油田,1971年发现南阳油田,1975年发现任邱油田,1975年发现中原油田。

第三阶段:1978年12月——现在稳定东部,发展西部,面向海上,进军国际石油市场。

发展东部:东部油田继续增储上产,寻找隐闭油气藏。

发展西部:塔里木油田、吐哈油田等大油田的相继建成,……面向海上:发现海上大陆架,查明近海盆地的油气概况,有近10盆地含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油储量主要在渤海4亿多吨,珠江口4亿多吨,北部湾1亿多吨;气主要在琼东南,东海、辽东有少量的气,……。

深部海域还有大量的天然气水合物储存。

进军国际石油市场:自1992年以来,先后在秘鲁、加拿大、苏丹、委内瑞拉、马六甲、泰国、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和地区取得了合作项目或股权,中东——北非、中亚——俄罗斯和南美已经成为我国在国际上进行油气勘探开发的战略区。

油矿地质学试卷

油矿地质学试卷

油矿地质学试卷2005—2006学年第⼀学期《油⽓⽥地下地质学试卷⼀、名词、术语解释(每⼩题2分,共16分1、参数井—指在区域勘探阶段部署的,主要了解各⼀级构造单元的地层层序、厚度、岩性、⽯油地质特征(⽣、储、盖及其组合,获取烃源岩地球化学指标),为物探解释提供参数⽽钻的探井。

2、定向井--按照⼀定的⽬的和要求,有控制地使井⾝沿着设计的⽅向和路线钻达预定的⽬的层段和井下⽬标(靶位)的井。

3、储集单元--指具有独⽴的⽔动⼒系统,由储层、产层、盖层、底层组成的能封闭油⽓的基本岩性单元(组合)。

4、岩性标准层--在地层剖⾯中分布⼴泛,岩性特征明显、稳定、厚度不⼤,易于识别的岩层。

5、沉积旋回--垂直地层剖⾯上,若⼲相似岩性、岩相的岩⽯有规律地周期性重复。

6、岩屑迟到时间—岩屑从井底返⾄井⼝的时间。

7、压⼒系数--实测地层压⼒与同⼀地层深度静⽔压⼒的⽐值。

8、油层静⽌压⼒--油⽥投⼊⽣产后关闭油井,待压⼒恢复到稳定状态以后测得的井底压⼒。

⼆、填空题(每空0.5分,16分)1、钻时是指每钻进⼀定厚度岩层所需要的时间。

影响钻时的因素主要有:岩性、钻头类型与新旧程度、钻井措施与⽅式、钻井液性能与排量、⼈为因素的影响等。

2、表层套管安装⾄井⼝,主要⽤于:防⽌表层松软地层垮塌、防喷,⽀撑技术套管与油层套管部分重量;技术套管主要⽤于封隔钻井液难于控制的复杂地层(如垮塌层,漏失层,⾼压油、⽓、⽔层等),保证钻井⼯程顺利进⾏。

3、恢复岩⼼的原来位臵称为岩⼼归位,要进⾏岩⼼归位⾸先要进⾏井深校正,即找出钻具井深井深和测井深度之间的深度差值,并在装图时加以校正;校正时以测井深度为准。

4、含油实验之⼀是⽤滴管滴⼀滴⽔在含油岩⼼平整的新鲜⾯上,观察⽔滴的形状和渗⼊速度,以其在1分钟之内的变化为准分为4级:渗、缓渗、半球状、珠状。

其中,⽔滴不渗⽽呈圆珠状、浸润⾓>90°的属于油层。

5、钻遇淡⽔层时,钻井液密度、粘度和切⼒均降低,失⽔量增⼤。

石油地质学答案

石油地质学答案
度封闭,但以物性封闭最为常见。
四、综述
1、试述碳酸盐岩储集层或碎屑岩储集层的特点(从 储层岩石类型、储集空间类型、影响储集物性的主 要因素、成因类型等方面论述)
1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灰岩和白云岩。
2储集空间类型:a、孔隙:以次生孔隙为主,原生孔隙为辅。
b、溶洞:由于碳酸岩盐易溶解,故易形成溶蚀孔洞,同时由 于白云石化作用、重结晶作用,易形成较多的次生孔隙。c、
,石油进一步裂解成烃类气体。液态烃类--石油存在的这个 温度范围叫做“液态窗口” 。或石油的生成和保存所处的温 度范围。
二、填空题
7、石油中的生物标记化合物主要有
、 甾类 、 萜类 。
异戊二烯类
三、简答题
1、海、陆相石油的基本区别
海陆相石油的特征有着明显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石油类型
、含蜡量、含硫量、钒、镍的含量与比值及碳稳定同位素的
分布等五个方面(表1):。
表1 海、陆相石油的基本区别
内容 石油类型
海相石油 芳香—中间型、石蜡—环烷 型为主
陆相石油 以石蜡型为主,部分为石蜡— 环烷型
石蜡含量
硫含量 微量元素 碳同位素(第三系原油)
低(<5%)
高 V、Ni含量高,且V/Ni>1 δ
13C>-27‰
高(普遍>5%)
低 V、Ni含量低,且V/Ni<1 δ
将裂解成热力学上更稳定的甲烷。有机质释放出甲烷之后其
本身进一步聚缩,最终将成为石墨。
2).深成作用阶段--成熟阶段 随着埋藏加深,地温逐步升高。有机质将进入热催化转化阶 段。这一阶段温度的作用显著,通常伴有粘土催化作用;对 于埋藏较浅或地温梯度较低地区时代较老的地层中的有机质 来说,可有较明显的时间因素的补偿作用。先期为地质聚合 物的干酪根继续向较低分子的地质单体物质转化。在增高的 温度作用下,干酪根的演化主要是其中的各种键依次断裂。 先断开的是杂原子键,如C-O、C-S等,接着是C-C键。这些 键断开的结果,生成H2O、CO2、CH4、N2、NH3和H2S等挥发 性物质,以及分子量比干酪根小的可溶于有机溶剂的有物质 (包括烃类),简称可溶有机质。深成阶段是主要的生油阶 段。这个阶段也可以说是石油成因现代概念的核心。据估计, 石油中大约80-95%的烃是在此阶段生成的。该阶段的中期是 干酪根生油的高峰期;此阶段的晚期随着温度进一步升高, 热催化优势逐渐转变为热裂解优势,主要形成凝析油和湿气。

《石油地质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石油地质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石油地质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氯仿沥青“A” : 用氯仿直接从岩石中抽提出的可溶有机质。

2.油气藏: 是地壳上油气聚集的基本单元,指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和油气水界面。

3.输导体系:从烃源岩到圈闭的油气运移通道的空间组合。

4.异常低地层压力:某一深度地层的压力明显低于对应深度处的静水压力。

5.有效孔隙度:岩样中互相连通的、流体能够通过的孔隙体积之和与岩样体积的比值。

6.相渗透率:当多相流体并存时,岩石对其中的某一相相流体的渗透率。

7.深盆气藏:是储集在低孔低渗储层下倾方向的气水倒置的气藏。

8.含油气系统:是沉积盆地中的一个自然流体系统,它包括一个有效的烃源岩体和与此烃源岩体有关的所有油气藏,以及形成这些油气藏所必需的所有地质要素和地质作用9.克拉通盆地:在克拉通基础上形成的面积广泛、形状不规则、沉降速率相对较慢并以坳陷为主要特征的沉积层序。

10. 裂谷盆地:是岩石圈板块在拉张作用下减薄下沉形成的沉积盆地。

11. 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在一定条件下,主要由甲烷气体与水相互作用形成的白色固态结晶物质。

12. 干酪根: 沉积岩中所有不容易非氧化性酸、碱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

13. 油气聚集带:在沉积盆地中受同一个二级构造带所控制的,油气聚集条件相似的一系列油气田的总和。

14. 物性封闭:由于毛细管压力差而造成的封闭被称为物性封闭。

15. 岩石孔隙结构:是指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及其相互连通关系。

16. 超压封闭:由于超压的存在形成的对油气的封闭作用。

17. 圈闭的闭合高度:指从圈闭的最高点到溢出点之间的海拔高差。

18. 内含油边界:油水界面与储集层底面的交线称为内含油边界。

19. 流体势:地下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流体相对于基准面所具有的机械能的总和定义为流体势。

20. 圈闭:适合于油气聚集、形成油气藏的场所,称为圈闭。

包括储盖层及侧向遮挡层。

石油地质学思考题及答案

石油地质学思考题及答案

⽯油地质学思考题及答案第⼀章油⽓藏中的流体——⽯油、天然⽓、油⽥⽔⼀、名词解释1.⽯油:(⼜称原油)(crude oil):⼀种存在于地下岩⽯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氢化合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

2.⽯油的灰分:⽯油的元素组成除了碳、氢、氧、氮、硫以外,还含有⼏⼗种微量元素,⽯油中的微量元素就构成了⽯油的灰分。

3.组分组成:⽯油中的化合物对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具有选择性溶解和吸附性能,选⽤不同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将⽯油分成若⼲部分,每⼀部分就是⼀个组分。

4.⽯油的⽐重:是指⼀⼤⽓压下,20℃⽯油与4℃纯⽔单位体积的重量⽐,⽤d420表⽰。

5.⽯油的荧光性:⽯油在紫外光照射下可产⽣延缓时间不⾜10-7秒的发光现象,称为荧光性。

6.天然⽓:⼴义上指岩⽯圈中存在的⼀切天然⽣成的⽓体。

⽯油地质学中研究的主要是沉积圈中以烃类为主的天然⽓。

7.⽓顶⽓:与⽯油共存于油⽓藏中呈游离⽓顶状态产出的天然⽓。

8.⽓藏⽓:单独聚集的天然⽓。

可分为⼲⽓⽓藏和湿⽓⽓藏。

9.凝析⽓(凝析油):当地下温度、压⼒超过临界条件后,由液态烃逆蒸发⽽形成的⽓体。

开采出来后,由于地表压⼒、温度较低,按照逆凝结规律⽽逆凝结为轻质油即凝析油。

10.固态⽓⽔合物:是在冰点附近的特殊温度和压⼒条件下由天然⽓分⼦和⽔分⼦结合⽽成的固态结晶化合物。

11.煤型⽓:煤系地层中分散有机质在热演化过程中所⽣成的天然⽓。

12.煤成⽓:煤层在煤化过程中所⽣成的天然⽓。

13.煤层⽓:煤层中所含的吸附和游离状态的天然⽓。

14.油⽥⽔:是指油⽥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即油层⽔。

15.油⽥⽔矿化度: 即⽔中各种离⼦、分⼦和化合物的总含量,以⽔加热⾄105℃蒸发后所剩残渣重量或离⼦总量来表⽰,单位ml/l、g/l或ppm。

⼆、问答题1.简述⽯油的元素组成。

组成⽯油的化学元素主要是碳、氢、氧、氮、硫。

碳含量为:84-87%,平均84.5%;氢含量为:11~14%,平均13%;两元素在⽯油中⼀般占95~99%,平均为97.5%。

石油地质学试卷习题集精华答案

石油地质学试卷习题集精华答案

石油地质学试卷习题集精华答案第一题:题目:石油地质学是研究石油地质和石油资源的形成、分布、储集与勘探开发的一门学科。

请简要解释石油成因理论。

答案:石油成因理论是指研究石油形成的理论模型和机制。

石油成因理论主要分为有机质降解理论和热解理论两种。

有机质降解理论认为石油是由有机质在地下长期作用压力和温度条件下产生的,主要包括生物降解和热解两个过程。

热解理论则认为石油形成于高温高压下的有机质热裂变,产生了复杂的碳氢化合物。

第二题:题目:请解释石油成藏的条件。

答案:石油成藏的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合适的母质:石油一般是由有机质转化而来,因此需要存在丰富的有机质供给。

通常,富含有机质的沉积物如泥页岩、煤等是石油的主要母质。

2. 适宜的沉积环境:石油的形成与沉积环境密切相关。

适宜的沉积环境应具备有机质富集的条件,并且有利于有机质降解和保存,如湖泊、湿地、河道和海洋等。

3. 适宜的埋藏深度:石油生成需要一定的埋藏深度,通常在2000米以下,且与地质构造密切相关。

过浅或过深的埋藏深度都不利于石油的形成和保存。

4. 合适的温度压力条件:石油生成需要适宜的温度和压力条件。

一般来说,较高的地温和地压有助于石油的形成和保存。

5. 合适的构造圈闭:石油需要在合适的构造圈闭中储集和保存。

构造圈闭是指由地质构造运动形成的地下空间,通过形成封盖层或物理隔绝层,将石油集聚在一定的范围内。

第三题:题目:简要介绍常用的石油勘探方法。

答案:常用的石油勘探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地质调查: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地质剖面观测,了解地质构造、岩性、古地理等情况,寻找潜在的石油勘探目标。

2. 地球物理勘探:包括地震勘探、重力勘探、磁力勘探等。

地震勘探是最常用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通过地震波在不同地层中的传播速度和反射特征,推断地下构造及潜在的石油储层的分布。

3. 钻探勘探:通过钻孔获取地下岩石和矿物样品,以及信息记录和实时数据测量,在地下直接观察和测试地质状况和石油勘探目标。

试题A-石油地质学-答案

试题A-石油地质学-答案

长安大学2008级本科勘查技术与工程结业考试试题(A)一、名词解释(4 X 5=20)1. 干酪根沉积岩中不溶于碱、非氧化型酸和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

2. 初次运移是指油气脱离烃源岩的过程,是发生在烃源岩内部的运移,烃源岩是初次运移的介质。

3. 烃源岩富含有机质,生成过足以形成工业性油气聚集的细粒沉积岩;4. 油气聚集带是指同一个二级构造带中(包括地层岩相变化带),互有成因联系,油气聚集条件相似的一系列油气田的总和。

5. 油气系统是在任一含油气盆地(凹陷)内,与一个或一系列烃源岩生成的油气相关,在地质历史时期中经历了相似的演化史,包含油气成藏所必不可少的一切地质要素和作用在时间、空间上良好配置的物理化学系统。

二、填空题(1 X 20=20)1、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过程可概括为四个阶段,即—生物化学生气阶段—、热催化生油气阶段 ______ > 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深部高温生气阶段_。

2、根据油田水中无机离子的类型,可将油田水分为四种类型(苏林分类法),其中,氯化钙型类型代表地层保存条件完好。

3、组成圈闭的三要素是指:_储集层_ 一、—盖丄__、一和遮挡物。

4、盖层的封闭机理有三种类型:_物性封闭. 超压圭寸闭高烃浓度封闭5、根据流体势的高低可以判断油气的运移方向,油气总是由流体势的___高__ 势区向流体势的____低_势区运移。

6在不考虑氧化作用的情况下,随着油气运移距离增加,石油的密度和粘度变—小,含氮化合物含量变___高。

7、油气二次运移的主要动力有浮力 ____ 、水动力___、构造运动力—等。

8、影响盖层排替压力大小的地质因素有____ 岩性_____ 、 ___ 孔隙___。

三、论述题(10 X 6=60):1. 简述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主要阶段及其主要特征。

(一)生物化学生气阶段深度:0~1500m,温度:10~60C与沉积物成岩作用阶段相符,相当于碳化作用的泥炭一褐煤阶段。

主要能量以细菌活动为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试科目:石油地质学综合
一、名词解释 (3×10=30分)
1、褶皱枢纽和褶皱轴
褶皱枢纽:
褶皱轴:
2、断层滑距与断距
断层滑距:
断距:
3、陆表海:也可称为内陆海、陆内海、大陆海等,是位于大陆内部或陆棚内部的、低坡度的(海底坡度一般小于1ft/mile,1ft = 0.3048m1mile = 1609.344m)、范围广阔的(延伸可达几百到几千英里)、很浅的(水深一般只有几十米)浅海。

P327
4、痕迹化石:痕迹化石–由生物活动而产生于沉积物表面或内部并具有一定形态的各种痕迹,包括生物生存期间的运动,居住、觅食和摄食等行为遗留下的痕迹。

也称生物遗迹构造或遗迹化石。

P90
5、氯仿沥青“A”:岩石中可抽提的有机质的总和。

[沉积岩(物)中可以溶于氯仿的有机质。

]
6、油气藏:单一圈闭中的油气聚集,具有单一的储集层、统一的压力系统和统一的油气水界面。

7、储集层:能够储存和渗滤流体的岩层,因其具备相对高的孔隙性和渗透性因而可以储集油气,所以称其为储集层。

8、有效渗透率:当岩石中有多相流体存在时,岩石对其中某一相流体的渗透率称为该相的相渗透率,也称有效渗透率。

9、岩性圈闭:由于储集层岩性变化而形成的圈闭。

10、前陆盆地:是位于褶皱山系前缘与毗邻克拉通之间的沉积盆地。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40分)
1、等厚褶皱中,各褶皱岩层各部位(真)厚度相等,岩层顶、底面相互(平行);而相似褶皱中,各褶皱岩层弯曲形态(相似),平行轴面方向上所测得的(视)厚度相等;相似褶皱(是)顶厚褶皱,顶厚褶皱(不一定是)相似褶皱。


2、节理和断层均属于岩石因构造应力所形成的破裂,只是节理是破裂面两侧岩石相对位移(很小)的破裂,而断层则是破裂面两侧位移(很大)的破裂。

3、走滑断层又称(平移断层),它是指两盘相对运动矢量的倾角近于(90º)和断层。

4、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有:母岩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宇宙物质。

5、母岩风化的四个阶段为:破碎阶段、饱和硅铝阶段、酸性硅铝阶段、铝铁土阶段。

6、冲积扇的四种沉积类型是:河道沉积、漫流沉积、筛状沉积、泥石流沉积。

7、中砾、粗砂和细砂的粒级范围分别是:100~10mm、1~0.5mm、0.25~0.01mm。

8、I型干酪根H/C原子比高,在结构上富含脂肪族链状结构,其原始物质主要来源于藻类
,生油潜力强。

9、从岩性上划分,烃源岩主要包括粘土岩类、碳酸盐类、膏盐类。

10、表征储集层储集物性的主要参数为储集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

11、在油气初次运移中,石油主要是以游离相态运移的,天然气既可以以水溶相态运移,也可以以游离相态运移。

12、地层油气藏主要包括地层不整合和地层超覆。

三、简答题(50分)
1、指出纵弯褶皱和横弯褶皱作用岩层变形最显著的区别。

(5分)
作用力方向与变形岩层层面的关系:
褶皱形态:
褶皱内部局部应力状态:
褶皱伴生构造:
及其它方面:
3、试述沉积岩的分类体系及分类依据。

(10分) P4
4、有机质演化主要有哪四个阶段?各阶段的Ro 界限是多少?液态石油和生物气主要是在哪个阶段生成的?(10分)
5、指出形成烃源岩异常高压的五种主要机理。

(5分)
6、影响圈闭有效性的主要地质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圈闭的有效性?(12分)
四、综合或论述题(30分)
1、假设地面为近水平,断层倾向西,褶皱对称且轴面直立,判断以下地质图中断层E 的性质。

(5分)
2、请分析以下剖面图中断层活动的时代。

(5分)P162
3、试图示无障壁砂质滨岸模式,并论述其主要亚相类型的沉积特征。

(10分)P301
图示
按照地貌特点、水动力状况、沉积物特征,可将滨岸相划分为海岸砂丘、后滨、前滨、临滨四个亚相:
(1) 海岸砂丘亚相:海岸砂丘系由波浪作用从临滨搬运至前滨和后滨而处于海平面之上的海岸砂,再经风的吹扬改造而成,常呈长脊状或新月形,宽可达数千米,其沉积物的圆度和分选好,细-中粒,成熟度高,重矿物富集,具有大型槽状交错层理,细层倾角陡,可达30°~40°。

在最大高潮线附近出现的线状砂丘称为“海滩砂脊”,可高达数米,宽数十米,长达数百米至数千米。

可呈平行海岸的单脊或成组出现,常由较粗的砂、砾石和介壳碎片组成,底部具有冲刷面和水平层理,上部有交错层理,细层倾角为7°~28°,多双向倾斜,较陡者倾向大陆,较缓者倾向海洋。

(2) 后滨亚相:沉积物为具有平行层理的砂,粒度比砂丘带粗,圆度及分选较好,可见小型交错层理。

当后滨中有较浅的洼地并被充填是土,可形成低角度的交错层理。

坑洼边缘可形成小型逆行砂波层理。

浅水洼地内可见藻席,并发育虫孔和生物搅动构造,重矿物集中。

(3) 前滨亚相:位于平均高潮线与平均低潮线之间的潮间带。

沉积物以中砂为主,分选较好。

层系平直,低角度相交的交错层理-冲洗层理发育。

对称和不对称波痕以及菱形波痕大量出现。

极浅水的其它标志如冲刷痕、流痕、变形波痕、流水波痕、生物搅动构造亦常见到。

下部沉积物分选比上部差,并含有大量贝壳碎片和云母等,贝壳排列凸面向下,可作为鉴别古代海滩砂体的标志。

(4) 临滨亚相:位于平均低潮线至浪基面之间的潮下带,发育沿岸砂坝,其向陆一侧伴有凹槽,其中发育浪成波痕和小型流水波痕。

临滨上部有大量砂质沉积物,并发育较大规模的交错层理,越向岸交错层理越多,越向海的深水部位交错层理渐少,而生物搅动构造增多,且出现水平纹层。

越向临滨下部沉积越细,并逐渐过渡为过渡带的更细粒沉积。

对油气的意义(自己发挥,从油气藏形成基本条件说起)
4、试述三角洲相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10分)
(1)三角洲具有优越的生烃条件:前三角洲亚相泥岩既含有海相有机质,又含有陆源有机质;
有机质丰富;三角洲相的持续沉降和高地温梯度有利于有机质向油气转化。

(2)良好的储集条件:三角洲前缘亚相砂体发育,物性好。

(3)盖层条件好:三角洲平原亚相的泥岩在加积过程中覆盖在三角洲前缘砂体上,形成良好的
盖层。

(4)良好的运移条件:三角洲前缘砂体与前三角洲烃源岩呈指状交叉形式接触,运移通道好。

(5)圈闭条件:三角洲向前加积过程中极易形成同生断层和滚动背斜以及其它类型的圈闭(底辟
或盐体刺穿)。

(6)油气保存条件:三角洲相一般发育为持续稳定的下沉环境,保存条件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