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大陆政策
谈谈你对日本“大陆政策”及其侵华战争的理解
谈谈你对日本“大陆政策”及其侵华战争的理解
(1)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是其既定战略。
日本的大陆政策是在征韩论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它一直没有停止对中国的侵略。
1927年,日本田中内阁召开了东方会议。
会议的内容是回顾和确定对华政策,中心议题是“满蒙政策”。
确立了把满蒙和中国本土分开的方针。
(2)1929年,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卷入经济危机,使得帝国主义之间、帝国主义扣殖民地之间的矛盾空前激化,日本成为远东的战争策源地。
1930年日本爆发了经济危机。
国内矛盾激化,面对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日本统治集团急于发动一场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借以转移日本人民的视线,缓和国内阶级矛盾,依靠掠夺中国东北的丰富资源,来医治由经济危机造成的伤害。
(3)为了发动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日本帝国主义在国内大造舆论,并大规模的扩军备战。
“九·一八”事变之后侵占了整个中国东北,使得中国政治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了日本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阶段,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日战争开始。
(4)广田内阁上台后确定了侵略中国和称霸西太平洋的《国策基准》,以此为轴心,扩军备战,调整外交政幕,指导统一国内舆论。
同时制
定了一系列.侵华策略,重点是霸占华北五省。
另一方面,日本军国主义的备战政策、造成国内通货膨胀和人民的经济生活恶化,激起日本人民的反抗;国内形势的恶化和西安事变以后中国抗日运动的高潮,冲击着日本的侵华幕略。
日本企图通过扩大战争来摆脱困境,日本帝国主义迅速走上大规模侵华战争的罪恶道路。
近代日本的基本国策_大陆政策
被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作为中国近代史基础
教材用于授课的几本《中国近代史》,都曾这样写 道“: 明治初年就制定了‘大陆政策’,第一步征服 台湾 ;第二步征服朝鲜 ;第三步征服‘满蒙’;第四 步征服‘支那’;第五步征服全世界 。”如所熟知 ,这 种“五阶段”说源自于《田中奏折》。《田中奏折》这 样写道 “: 如欲征服中国 ,必先征服满蒙 ;如欲征服 世界 ,必先征服中国 。(中略) 这是明治大帝的遗 策 ,也是我日本帝国存立上的必要大事 。”①几十 年来 ,人们是在一种通俗化的状态中理解大陆政 策的 。
152
想路线 ,但是其中仍然有一些过程不能忽略 。 这是因为 ,在明治初年类似“大陆雄飞”的思
想在不少政要的言论中可以找到 ,但内治优先和 修改条约仍是明治新政府的首要课题 。岩仓使节 团出访欧美各国回国后 ,遏制了以西乡隆盛为首 的不满武士集团的“征韩论”,在国内大力推行“殖 产兴业”和“文明开化”诸政策 ,以期培植“内力”; 对外则在知晓短时间修约无望的前提下 ,极力笼 络英国 ,以解决当务之急整理“周边事态”。按岩 仓具视的判断 “, 萨哈林令人担忧 ,虾夷地可能被 夺去”λξ ,而对朝鲜也应在“鲁西亚人尚未出手之 前 ,由日本出手”保护之 ,确定了桦太第一朝鲜第 二的缓急程序 ,而“支那仅仅乃贸易之利润而已”, 暂时尚未进入敌国之列 。λψ 外务省随之决定了外 交的原则为 : (1) 朝鲜 (交际) ; (2) 柯太 (谈判) ; (3) 清国 (缔约) ; (4) 异宗 (禁止) 。λζ 这也是 1871 年日 本与清朝缔结《中日修好条规》的背景之一 。
4. 推行“大陆政策”的主体势力即军部的势 力 ,在 1889 年宪法颁布后 ,基本形成 。在统帅权 独立和帷幄上奏权的保证下 ,军部成为独立于政 府之外的特殊权力系统 。
拓展素材:日本的大陆政策
日本的大陆政策
在19世纪末,日本明治维新之后,随着国内经济、政治、军事实力的大幅度增长,日本的国力不断强盛,便逐渐不满足于自身狭小岛国的现状,开始对外推行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政策。
早在1592年和1597年,日本就先后发动了两次侵略朝鲜的战争。
此后在日本社会又出现了“海外雄飞论”,即日本早期的对外扩张思想,并将朝鲜和中国列为了首要侵占目标。
其代表人物是于16世纪末统一日本的丰臣秀吉。
但是在当时,由于中国的国力强于日本,所以这一主张并没有实际意义。
然而,它却奠定了日本以后“大陆政策”的思想基础。
1855年,作为日本对外扩张思想的“大陆政策”,就已经初具雏形。
当时面对西方列强对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的掠夺,就有人提出,英、法等国家的实力过于强大,日本还无法与之抗衡,应该把朝鲜和中国作为侵略的目标,并做了初步规划。
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和准备之后,日本的“大陆政策”在19世纪80年代逐渐趋于成熟,其主要内容是,以日本为基础,利用战争手段侵略和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从而称雄亚洲,进而争霸世界。
这便是“大陆政策”也称“大陆经略政策”。
其中对于侵占中国则进行了精心的谋划,先是要吞并台湾和朝鲜,从而在东南和东北对中国形成威胁,随后进占中国东北地区,并以此为基地,占领整个中国。
日本正是按照这一政策,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并基本实现了预定目标。
此后,以甲午战争为起点,便开始逐步实施“大陆政策”,直至侵占中国东北三省,进而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功了全面了侵华战争。
日本侵华。
论日本大陆政策的形成过程
形成的过渡 ; 东方会议的 召开及《 田中奏折》 出现 , 志着大陆 的 标
政 策 的 形 成过 程 最 后 完成 。
【 关键词 】 大陆政 策; 论; 补偿 利益线理论 ; 满蒙生命线理论 ;
《 田中奏折》
16 88年 明 治 维 新 , 日本 天 皇 发 表 《 笔 信 》 日本 帝 国 决 定 御 , “ 大振 皇基 ”确 定 以 “ 营 四 方 , 抚 亿 兆 , 拓 万 里 之 波 涛 , , 经 安 开 布 国 威 于 四方 ” 根本 国策 。 皇 及其 新 政 府 以 此 作 为 新政 的纲 领 为 天 和 日本今 后发 展 的基 本 国 策 。 陆 政 策 也 称 为大 陆 经 略 政 策 , 大 是
连 同他 在 1 8 8 8年撰 写 的 《 事 意 见 书 》 交 阁僚 传 阅 , 期 统 一 军 提 以
思想。
《 交 政 略 论 》 出 了 “ 权线 ” “ 益 线 ” 外 提 主 、利 的新 概 念 , 调 保 强
卫 利 益 线 的 重要 性 , 确 提 出 了 日本 的 “ 益 线 的焦 点 ” 朝 鲜 。 明 利 在 山县 有 朋 “ 益 线 论 ” 主要 观 点 如 下 : 国家 独 立 自卫 之 道 有 二 利 的 “
年 , 于 中 国 南北 议 和 , 由 日本 政 府 改 变 立 场 支 持 中 国 北 洋 政 府 。 至 11 9 2年 6月 “ 一次 满 蒙 独 立 运 动 ” 败 。1 1 第 失 9 4年 4月 . 日本 大 隈 内 阁执 政 , 岛 浪 速 的 “ 蒙 独 立 ” 谋 又 获 得 日本政 府 支 川 满 阴 持, 是, 于 宗社 党 东 山 再起 , 立 了 “ 洲 特 殊 部 队 ” 王 军 。 噪 建 满 勤 鼓
甲午中日战争介绍
清政府视为”蕞尔小国”的日本为什么 敢公开向中国发起挑战呢:
一直被
1868年的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 近代化的道路,成为亚洲强国 清政府的腐朽懦弱
当时日本对中国进行了哪些的挑战:
(1874年)派兵进犯台湾
进攻朝鲜,将侵略矛头指向中国;袭 击了在朝鲜半岛海面的清军运兵船。
面对挑战清政府作出的反应:
三、中日《马关条约》
权益类别 割地 内 赔款 开放口岸
《南京条约》 香港岛 2100万元
广、厦、福、 宁、上
《马关条约》
辽、台、澎 两亿两白银 沙、重、苏、杭 允许日本在华设 厂 日在华生产的产品免 收内地税 中国的民族危机空
容
协定关税 中同英商定 影 响 中国开始丧失
1.“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此联 是为哀悼本课中的一位清军将领而写的,这 位将领是( B ) A.林则徐 B.邓世昌 C.关天培 D.左宗棠 2.1896年的某天,苏州的一家日本工厂内机器 轰鸣……这种情景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 ) C A.《南京条约》的签定 练兵营 B.《北京条约》的签定 C.《马关条约》的签定 练兵营 D.《辛丑条约》的签定
B
3.读图, 回答问题。
练兵营
A
(1)鸦片战争后,A地被开放为通 商口岸,此地是 ; 广州 与上述史实相关的不平等条约 是《 》 南京条约 (2)甲午中日战争后,B地区曾被 作为割让的对象辽东半岛 ,此地区是 ; 与上述史实相关的不平等条约 是《 》 马关条约 (3)上述两个不平等条约分别对 近代中国造成了什么严重的后 果?
鱼雷艇 数
中国
14
5
7
34466 15.34
27
195
23
172
日本“大陆政策”浅析
日本“大陆政策”浅析作者:杨现成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年第11期[摘要]近代中日关系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教材中有很多史实是围绕这一问题展开的,比如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反割台斗争、七七事变等。
这些史实看似杂乱,但细一推敲,我们不难发现,近代中日关系的主流就是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或者说,就是日本推行其“大陆政策”的过程。
日本根本国策“大陆政策”的确立和推行,决定了“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偷袭珍珠港”等战火的点燃成为历史之必然结果。
[关键词]中日关系“大陆政策”“大东亚共荣圈”作者简介:杨现成(1979-),男,山东省嘉祥县人,历史学学士,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一、“大陆政策”的含义“大陆政策”也称“大陆经略政策”,是日本自明治维新后,“不甘处岛国之境”,立足于用战争手段侵略和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的对外扩张政策,是日本近代军国主义的主要特征和表现。
二、“大陆政策”的形成(一)历史渊源“大陆政策”最早可以上溯到丰臣秀吉时期。
早在1577年,丰臣秀吉就表露过要率军进入朝鲜,然后席卷明朝四百余州,并入日本之版图的意图。
到了德川幕府时期,鼓吹海外扩张者人数更多,其中以佐藤信渊最为典型。
他于1823年著有《宇内混同秘策》一书,他在书中宣称:“当今世界万国之中,皇国易取易攻之土地,无比中国之满洲为更易取者。
”故征服满洲,“不仅在取得满洲,而在图谋朝鲜及中国。
”在他看来,只要征服了中国,世界各国必然纷纷来归。
佐藤信渊的“宇内混同论”后来变成为日本军国主义海外扩张的原型。
(二)思想奠基“大陆政策”的思想奠基人首推日本改革派政治家吉田松阴,他早在1855年就曾指出,日本暂时不能与英、法、德、俄等西方列强抗衡,而应该把朝鲜和中国作为征服对象。
“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可开拓虾夷,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
浅析日本大陆政策的形成
浅析日本大陆政策的形成提要:日本大陆政策是日本向亚洲扩展的政策。
它的形成对朝鲜、中国、东南亚地区乃至整个世界主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主要分析了日本大陆政策的形成过程,包括起源、初步形成和正式形成三个阶段,最后对日本大陆政策形成的原因略作叙述。
以希望能以史为鉴,铭记历史教训,追求人类和平与幸福。
关键词:日本; 大陆政策;形成。
大陆政策,是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1945年二战战败之前,对外侵略扩张的指导思想。
”所谓日本大陆政策,只是日本国为向亚洲大陆发展的一个变名” ,”它是明治维新以来日本资本主义道路的特殊形式与其军国主义传统相结合的产物” 。
日大陆政策的产生,对东亚乃至世界格局造成了重要影响,给东亚、太平洋地区遭受日本侵略的各国人民造成了空前浩劫。
一、起源在”大陆政策”正式形成以前,其基本构想早已在日本历史中出现,它主要的历史渊源有:(一) 丰臣秀吉的大陆扩张构想1584年,丰臣秀吉统一日本之后,制定了一个先占领朝鲜进而征服中国与印度的计划。
为实现这一计划,丰秀臣吉在1592年和1597年,”文禄之役”和”庆长之役”,朝鲜称之为”壬辰卫国战争”。
虽然丰秀臣吉的对外战争以失败而告终,但是其”以朝鲜,侵中国”为核心的大陆扩张构想,在历代日本统治者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二) 佐藤信渊倡导的”征服支那论”佐藤信渊(1769-1850)是19世纪上半叶日本的思想家和经济学家。
1823年,佐藤的著作《宇内混同秘策》出版,宣称”皇大御国(指日本)乃天地间最初成立之国,为世界万国之根本……万国之君皆可为其臣仆”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日本要想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
(三) 维新运动之先驱---吉田松荫的”海外扩张补偿论”吉田松荫(1830-1859),长州藩士。
1854年3月,幕府被迫在神奈川(今横滨)的美国军舰上与美国缔结了《日美亲善条约》(又称神奈川条约),条约规定:日本开放下田,函馆两港为美国军舰停泊地,供给其必需用品,允许美国在下田驻领事;给美国人以最惠国待遇。
日本的大陆经略政策
日本的大陆经略政策
简介 大陆政策也称大陆经略政策,是日本自明治维新后,“不甘处岛国之境”,立足于用战争手段侵略和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 大陆国家的对外扩张政策,是日本近代军国主义的主要特征和表现。日本大陆政策于19世纪80年代趋于成熟,并在1894— 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得以实施。因此中日甲午战争本质上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日本近代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必然产 物。
所谓“大陆政策”,是指作为岛国的日本向中国和朝鲜等大陆国家进行武力扩张,梦想称霸亚洲,征服全世界的侵略总方针。作 为一种侵略政策的形成,必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日本“大陆政策”形成的历史条件,则源于明治维新前后已奠定的经济、政治、吞并台湾 2.吞并朝鲜 3.吞并满蒙 4.吞并中国 5.称霸亚洲 6.称霸世界 缘起 日本“大陆政策”的缘起,并非从日本近代开始的。早在丰臣秀吉(1536-1598)初步统一日本后,就曾于1592、1597年两度发 动侵略朝鲜的战争。至德川幕府末期则出现了“海外雄飞论”。所谓“海外雄飞论”是当时日本儒学家、国学家和洋学家从不同角 度集中论述的对外扩张主义思想,矛头指向朝鲜和中国。因此,它并非某一思想家所提,而是多家主张的概括。其主要代表人物为 本多利明、佐藤信渊和吉田松阴等。他们的主张虽具有不切当时日本实际的幻想性,但却奠定了“大陆政策”的思想基础。 具体步骤是 ①侵略朝鲜 ②侵略台湾 ③东北内蒙地区 ④中国其他地区 ⑤东南亚地区
浅析日本大陆政策
浅析日本大陆政策李子明2012011161摘要:近代西力东渐,不但叩响了东亚文明体系的主导者中国,也打开了东亚边陲小国日本,主权沦丧的日本,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在这种背景下,日本决定脱离东亚,向西方学习,与西人为伍,走侵略扩张道路。
大陆政策便成为日本的基本国策贯穿整个日本近代史。
本文就日本大陆政策的内涵,大陆政策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的角度来探讨该政策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演变。
关键词:日本近代史,大陆政策一、大陆政策的内容关于大陆政策的内涵,大陆史学教材一般大都会提及《田中奏折》,它是指1927年7月25日,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呈给昭和天皇题为《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的秘密奏章。
其主要内容是以满蒙为侵略扩张基地的战略,内中说:“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倘支那完全可被我国征服,则其他如小中亚西亚及印度南洋等异服之民族必畏我敬我而降于我,使世界知东亚为我国之东亚,永不敢向我侵犯。
”这是田中义一提出的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目标和步骤。
从中我们也可看出日本大陆政策的内容。
虽然有学者质疑《田中奏折》的真实性,如日本史学者邹有恒在《蔡智堪取得田中奏章的质疑》中起初颇有信服力的证据。
但是日本之后发动的一系列对华侵略基本是按照《田中奏章》的路线走的,形有疑而实存。
《田中奏折》其实至少可以看作是大陆政策的缩影,一个理论内容。
从实践角度来看,可以对大陆政策作一个简明概括,即:”日本为了实现侵略扩张,以军事手段为主,以经济、文化、外交手段为辅,以侵占中国霸占东亚,称雄世界为核心的一系列有目的,有次序的活动。
”二、大陆政策的形成大陆政策的形成并非一时之因素促成,日本在明治维新时就立即着手实施“开万里波涛,振国威于海外的圣主遗业、先皇遗愿。
这个方针是具有历史渊源的。
关于这个历史渊源,中国研究者苑基荣对日本前近代的思想家、国学家和洋学家进行解说,提出日本大陆渊源始于日本传统文化和近代思想观念。
日本的对华侵略
小泉参拜靖国神社时说:“日本的和平与繁荣是 在战争牺牲者的基础上实现的。我参拜是为了祈求 日本的和平与繁荣”。 “每个国家都要尊重自己国 家的历史、传统和习惯,对此我不想再说三道四。 我认为(这种行动)会渐渐得到邻国的理解。”
返回
满纸荒唐言: 关于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战争的目的:“(我 们试图)从欧美列强的统治下解放亚洲,并在日本 的领导下建设大东亚共荣圈”。 关于“九· 一八”事变:此次事变完全由中国 方面引起。而且日军仅仅是“炸毁了南满铁路” 。 关于卢沟桥事变:事件本身不过是一个小摩 擦,虽然人们希望就地解决,但是与日本方面的 冲突事件不断发生,解决变得困难起来。”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年身便死,千古忠佞有谁知。
/his/201001/dd1987fd5922-48a1-b0d4-373a0b26a562.shtml
1942年12月,汪精卫访日时和东条英机
(汪 打精 一衛 電訪 影溥 名儀 )
3、经济侵略
2、政治侵略:扶植傀儡政权,实行以华制华 “伪满洲国” 华北自治运动 汪“伪国民政府”
目的:肃清沦陷区内的抗日力 量,确保对沦陷区的统治。
载 沣 暗 杀 载 沣 时 26 岁 的 汪 精 卫
三 岁 的 溥 仪 身 穿 海 陆 空 军 大 元 帅 服 的 溥 仪 从 美 男 子 到 大 汉 奸 的 汪 精 卫
悔 不 引 刀 成 一 快 , 千 古 遗 羞 少 年 头 。
燕 市 曾 经 过 楚 囚 , 银 锭 桥 边 壮 名 留 。
引 刀 成 一 快 , 不 负 少 年 头 。
慷 慨 歌 燕 市 , 从 容 作 楚 囚 ; 1940年3月3日,南京举行伪国民政府成立典礼
汪 精 卫 粉 墨 登 场
大陆政策
日本大陆政策
日本大陆政策于19世纪80年代趋于 成熟,并在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 中得以实施。
日本大陆政策:具体步骤
中国台湾 朝鲜
中国东北 蒙古
华北、 全中国 亚洲
全世界
一、九一八事变
1、爆发的背景
①日本侵略中国蓄谋已久:
②日本国内因素 共,给日本侵华提供了可乘之机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第12课 晋城市凤台中学 徐玲玲
一、九一八事变
1、爆发的背景
①日本侵略中国蓄谋已久:
日本大陆政策
所谓“大陆政策”,也称大陆经略政策,
是日本自明治维新后,“不甘处岛国 之境”,立足于用战争手段向中国、 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进行武力扩张, 梦想称霸亚洲,征服全世界的侵略总 方针。是日本近代军国主义的主要特 征和表现。
分析日本对华政策的演变
分析⽇本对华政策的演变分析⽇本对华政策的演变援朝抗⽇战争明代后期对外重要战争之⼀。
万历⼆⼗年(1592年),⽇本军阀丰⾂秀吉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
明廷任命兵部侍郎宋应昌为援朝经略,总兵李如松为东征提督,率军45500⼈⼊朝抗⽇。
⼆⼗⼀年正⽉,收复了平壤和北部诸城并进占开城。
⼆⼗五年⼆⽉,丰⾂秀吉再次发动侵朝战争。
明廷任命兵部尚书邢玠为总督,杨镐为经略,⿇贵为备倭将军征集⼤军10万⼈援朝鲜。
⼆⼗六年⼋⽉,丰⾂秀吉病死,⼗⼀⽉⽇军撤退。
援朝抗⽇战争中,明朝先后投⼊22万兵⼒,牺牲84000⼈,⽤鲜⾎凝结了中朝两国⼈民的友情。
⽇本⼤陆政策(1867)⼤陆政策也称⼤陆经略政策,是⽇本⾃明治维新后,“不⽢处岛国之境”,⽴⾜于⽤战争⼿段侵略和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陆国家的对外扩张政策,是⽇本近代军国主义的主要特征和表现。
⽇本⼤陆政策于19世纪80年代趋于成熟,并在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得以实施。
因此中⽇甲午战争本质上不是⼀个孤⽴的事件,⽽是⽇本近代⾛上军国主义道路的必然产物。
⽇本明治政府建⽴之始,即于1867年(同治六年)发表“天皇御笔信”,宣称“⽇本乃万国之本”,要“开拓万⾥波涛,布国威于四⽅”,把对外扩张作为根本国策,乃制定“⼤陆政策”。
该政策确定对外侵略步骤共分5期:第⼀期征服台湾;第⼆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中国东北和内蒙古);第四期征服全中国;第五期征服南洋、亚洲乃⾄全世界。
其内容见诸1929年披露的“⽥中奏折”。
(参见“⽥中奏折”)虽然⽇本官⽅极⼒否认该秘密⽂件的存在,但⽆法否认近代以来⽇本按此步骤对外军事侵略的基本事实。
《中⽇修好条规》(1871年9⽉13⽇)清廷与⽇本政府之间订⽴的第⼀个条约。
同治九年、⼗年,⽇本两次遣使来华,要挟清廷“仿西成例,⼀体订约”。
1871年9⽉13⽇(同治⼗年),李鸿章与伊达宗城作为双⽅全权代表于天津签订本约。
凡⼗⼋条。
主要内容:两国各以礼相待,互不侵越;两国政事⾃主,“彼此均不得代谋⼲预”;两国可互派使⾂驻京;议定通商港⼝,可在指定的对⽅各⼝设理事官,⾏使对等职权;两国兵船为保护各⾃商民可往来指定的对⽅⼝岸,禁⽌驶⼊他⼝及内地河湖⽀港。
日本侵华政策的形成
1868年 月,明治天皇发布的“ 1868年3月,明治天皇发布的“继承列祖列 宗伟业,不问一身艰难辛苦,经营四方, 安抚亿兆,翼终开拓万里波涛,宣布国威 于四方” 于四方”的《御笔信》,成为日本军国主 御笔信》 义发展的指导方针。 义发展的指导方针。明治政府也把对外扩 宣扬国威作为对外政策的基本方针, 张,宣扬国威作为对外政策的基本方针, 即所谓的“拓万里之波涛,扬国威于四方” 即所谓的“拓万里之波涛,扬国威于四方” 并且明治政府很早就将侵略目光投向朝鲜 和台湾,明治初年,甚嚣尘上的“征韩论” 和台湾,明治初年,甚嚣尘上的“征韩论” 就是明确的证据。“ 就是明确的证据。“
那就是指朝鲜、中国东北和台湾,其用意 是,日本须努力,保卫本国安全,维护日 本的利益线。他的这一理论是日本大陆政 策的发展的新阶段,直接推动了1894年日 策的发展的新阶段,直接推动了1894年日 本明治维新之后最大规模的侵略战争 —中 日甲午战争,甲午战争是日本的侵略野心 日甲午战争,甲午战争是日本的侵略野心 进一步膨胀。 进一步膨胀。 于是又挑起了1904年以中国东北位主要战 于是又挑起了1904年以中国东北位主要战 场,以争夺中国东北利益为目的的日俄战 场,以争夺中国东北利益为目的的日俄战 争。
迟早虽不可知,但其为皇国所有,则属无 疑,满洲一得,支那全国之衰微,必由此 而始。故以鞑靼之后,始可逐次而图朝鲜、 支那” 支那”。这已经大体上勾画了以后大陆政 策的轮廓。同时期的思想家吉田松阴在日 本面临民族危亡之时,主张向朝鲜和中国 大陆进犯,即所谓的“ 大陆进犯,即所谓的“失于俄美取偿于东 亚”。通过侵略弱小民族,将日本在不平 通过侵略弱小民族, 等条约中失去的主权, 等条约中失去的主权,在向亚洲邻国的侵 略中得到补偿。即所谓的 “侵略补偿论”。 略中得到补偿。 侵略补偿论”
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
C、中国反法西斯斗争时间最长
D、中国战场对日本法西斯势力的牵制
D
“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 影响: 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柳条湖
北大营
沈
阳
中国哪一地区的哪一个事件?谁制造的?时间?结果? 根据歌词和图3-2,从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等角度, 归纳一下日本侵占东北三省的各种因素?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梁。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那个悲惨的时候, 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 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 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
西安事变集中反映了中日民族矛盾已成为中国的 主要矛盾,它顺应了抗日形势的发展,符合全国人民 的愿望,成为国民党对日态度转变的关键。国共两党 由分裂对峙走向合作抗日,表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 步形成,毛泽东因此称赞“西安事变是中国历史发展 方向转换的枢纽”。作为西安事变的主角,张学良、 杨虎城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以民族大义为重,体现了 他们强烈的民族精神。所以,毛泽东和周恩来对他们 的评价很高。
)
5、日本近代两次大规模侵略中国战争的相似之处是:①都是日本实行“大陆政策” 的具体表现②都是为了摆脱经济大危机的打击 ③都对中国平民进行了血腥的屠 杀 ④都刺激了欧洲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野心
A、 ① ② ③
C、 ① ② ④
B、 ② ③ ④
D、 ①③
D
6、中国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贡献突出表现在 A、中国战场扩大 B、中国抗日战争最艰苦
满铁早期对中国东北的经济侵略
满铁早期对中国东北的经济侵略日本的大陆政策的核心及基本内容是征服中国,而满铁即是为实现该政策而建立的具体机构之一。
满铁自1905年成立之日起,主要侵夺中国东北的铁路和矿山,并向其他行业渗透,其实质为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殖民公司。
在其早期(1905-1915年),满铁对中国东北的殖民掠夺给中国东北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标签:大陆政策;满铁;殖民掠夺满铁自1905年成立之后,便成为日本推行其大陆政策的重要殖民机构,后期更是成为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主要机关,它甚至与关东都督府、关东军并称为日本刺向中国东北的“三把刀”之一。
而在满铁初期(1905-1915年),其侵略中国东北的政策虽未完全展开,但其亦向煤炭、铁路等行业逐步渗透,这给中国东北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
一、日本的大陆政策与满铁的成立日本的大陆政策主要是指近代日本意欲征服大陆诸国,包括朝鲜、中国,进而称霸世界的对外侵略扩张政策。
在各个不同时期,各个不同历史阶段,其内容略有不同,但其总目标为征服其他国家,建立强大的大日本帝国,其中征服中国为其核心和基本内容。
日本大陆政策的确立主要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明治政府成立之初至1873年10月,是大陆政策的理论准备阶段。
这一阶段在日本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以西乡隆盛、佐田白茅等人为代表的两次征韩论及其与大久保等人的“内治优先论”观点的论争,经过激烈辩论,“内治优先论”占了上风。
第二阶段从1873年10月至1882年7月,是大陆政策的对外侵略试探阶段。
在此阶段,日本以“琉球事件”为借口发动侵台战争,又迫使朝鲜签订了《江华条约》,其大陆政策已开始逐步酝酿实施。
第三阶段从1882年7月至1890年11月,是大陆政策的基本确立阶段。
这一阶段发生了“壬午兵变”和“甲申政变”,日本政府进一步排斥了清政府的干扰,取得了侵略朝鲜的有利地位。
1890年11月29日,山县内阁召开帝国议会,发表《施政纲领》,提出著名的“主权线”与“利益线”理论。
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
又称卢沟桥事变
1.时间:
2.地点:
3.原因:
1937年7月7日 北平(宛平)卢沟桥
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到宛平城内搜 查,中国守军拒绝,日军发动进攻
4.结果:
以七七事变为开端,日本向中国发动
了全面侵略战争,中国的全国 性的抗日战争爆发。
七 七 事 变
示 意 图
• 观看地图回答: • 日本为什么选择卢沟桥发动侵华事变?
小组讨论:
毛泽东曾说,“西安事变是中国历史发展 方向转换的枢纽”。周恩来则说,张学良和杨 虎城都是“民族英雄,千古功臣”,为什么毛 泽东和周恩来对西安事变和张、杨二人评价如 此之高?
西安事变把全国抗日民族运动推向高潮, 它顺应了抗日形势的发展,符合全国人民的愿 望,成为国民党转变的关键。国共两党由分裂 对峙走向合作抗日,表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 步形成,毛泽东因此称赞“西安事变是中国历 史发展方向转换的枢纽”。 作为西安事变的主角,张学良、杨虎城臵 个人安危于不顾,以民族大义为重,体现了他 们强烈的民族精神,所以毛泽东和周恩来对他 们的评价很高。
失去东三省将助长日本侵略中国的嚣张气焰,并使 华北失去屏障,加速日本侵华进程。
1932年3月,日本扶植下的傀儡溥仪,成为 伪满洲国执政。
九一八事变——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1931年
国民党的态度 共产党的态度 东北人民的态度
九一八事变
沈阳日军行动,可 作为地方事件,望 力避冲突,以免事 态扩大。一切对日 交涉,听候中央处 理。
淞沪抗战 时间:1937年8月13日——11月中旬
结果:11月,上海沦陷。中国军队英勇抗 战,打破了日本“速战速决”的计划。
上海沦陷 后,国民 政府被迫 迁都
重庆
抗日战争史的基本线索与重大战役
1.抗日战争史的基本线索与重大战役:基本线索:日本大陆政策:想要称霸亚洲,称霸世界1874年侵略台湾,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日本破坏铁路。
然后东北三省沦陷,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1945年日本投降日本侵华蓄谋已久对台湾的长期统治,大肆屠杀中国公民,731部队,在东北扶持伪“满洲国”,诱降汪精卫成立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与财富,强制推行奴化教育,安插特务机构。
日本侵华给中国带来深重的灾难重大战役:战略防御阶段:华北战场;太原会战;华东战场: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日军攻占武汉标志着日本战略进攻已达到顶点,中国军民抗战进入更艰难的战略相持阶段。
)。
台儿庄战役:国民党正面战场取得大捷。
战略相持阶段: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国际援助到来,日本对于国民党以诱降为主,中美英共同对日。
国民党抗日意志消沉,主要精力转向了以反共、防共、限共为中心。
桂南战役,枣宜战役。
反攻阶段:豫湘桂战役:国民党部队遭到大溃败,国民党政府在军事、政治、经济各个方面陷入深刻的危机。
2.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内容与意义:内容: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弱国,强弱比较所以只可能为持久战。
日本是小国,发动的是退步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
中国是大国,进行的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所以最后胜利属于中国。
抗日相持阶段为关键阶段,只要坚持持久战,坚持抗日战争统一战线,就能转弱为强。
意义:揭示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坚持抗战,争取抗战胜利必须实行的战略方针,为全国抗战的战略指导产生了积极影响。
3.两个战场的作用、地位及其相互关系:正面战场(国民党):防御阶段:粉碎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侵略计划,为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客观上为我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挺进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条件。
基本达到“以空间换时间,逐次消耗敌人,以转变形势”的战略目的。
为主要战场。
相持阶段:消极抗战,为次要战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的大陆政策大陆政策也称大陆经略政策,是日本自明治维新后,“不甘处岛国之境”,立足于用战争手段侵略和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的对外扩张政策,是日本近代军国主义的主要特征和表现。
日本大陆政策于19世纪80年代趋于成熟,并在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得以实施。
因此中日甲午战争本质上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日本近代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必然产物。
所谓“大陆政策”,是指做为岛国的日本向中国和朝鲜等大陆国家进行武力扩张,梦想称霸亚洲,征服全世界的侵略总方针。
作为一种侵略政策的形成,必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日本“大陆政策”形成的历史条件,则源于明治维新前后已奠定的经济、政治、军事,尤其是思想基础。
日本“大陆政策”的缘起,并非从日本近代开始的。
早在丰臣秀吉(1536-1598)初步统一日本后,就曾于1592、1597年两度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
至德川幕府末期则出现了“海外雄飞论”。
所谓“海外雄飞论”是当时日本儒学家、国学家和洋学家从不同角度集中论述的对外扩张主义思想,矛头指向朝鲜和中国。
因此,它并非某一思想家所提,而是多家主张的概括。
其主要代表人物为本多利明、佐藤信渊和吉田松阴等。
他们的主张虽具有不切当时日本实际的幻想性,但却奠定了“大陆政策”的思想基础。
田中义一1927年6月27日至7月7日,身为首相兼外务大臣的田中,在东京主持召开了加紧推行侵华政策的东方会议。
会上,田中发表了《对华政策纲领》,作为会议结论和内阁今后对华政策的具体方针。
会后,田中上奏天皇称:“惟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
”这便是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
田中义一(たなかぎいち,1864年7月25日—1929年9月29日)山口县人,日本陆军大学毕业,继山县有朋之后长州藩第二代领导人,陆军大将。
政友会第五任总裁,日本第26任首相,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的首要炮制者。
作为军人政治家有超群的策划能力和良好的视野,长期在日本军政两届呼风唤雨,田中在积极推行对华侵略政策的同时,在国内实行高压政策。
昭和天皇借口在炸死张作霖事件上他的上奏前后矛盾,将其罢免青木周藏(1844~1914),生于日本弘化元年一月十五日。
父亲是长洲藩的医生。
年轻的时候在藩校明伦馆学习。
1868年作为长洲藩的留学生赴德国留学。
1873年回国后进入外务省,历任外务省一等书记官、驻奥地利公使、驻荷兰公使。
1886年出任第一次伊藤博文内阁外务次官。
后又出任第一次山县有朋、第一次松方正义内阁外长。
1894年在驻英公使任上协助外长陆奥宗光成功的修改了不平等条约《日英通商航海条约》。
回国后又出任第二次山县有朋内阁外长广田弘毅,日本第32任首相。
1878年2月14日生于筑前福冈那珂郡锻冶町。
1905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法学系,1906年以第一名通过外交官、领事官考试,1907年常驻清国,1929年作为帝国代表出席第十次国际联盟大会。
1933年任斋藤实内阁外相,1934年任冈田内阁外相,1936年任首相兼外相,1937年2月总辞职,6月,任第一次近卫内阁外相。
1940年任米内光政内阁参议,1946年作为侵华战犯接受远东军事法庭审判,被判极刑的七个人当中是唯一的文官,1948年12月23日被处以绞刑,时年70岁。
“广田三原则”实质就是要求中国停止抗日活动,接受日本的侵略“提携”,承认日本对华北的权益,并要最终承认“满洲国”存在的“合法性”。
10月21日,蒋作宾将中国方面的意见交给广田外相,其主要内容是:(1)中国向无以夷制夷之意。
今后,为实现两国亲善关系,中国在与各国关系方面,不做排除或妨害日本之事。
(2)对满洲不能进行政府间交涉,但对该地方现状,绝不通过和平以外之方法挑起事端,并将考虑保持关内外人民经济联系的方法。
(3)中国关于防止赤化已做出最大努力,赤祸已处于无须忧虑之现状,关于在北部一带边界地区如何防范赤化问题,如日本完全实行以前中国方面提出之三原则,中国将在不损害中国主权与独立原则下,协商与此有关之有效方法。
西乡从道,(1843年5月4日—1902年7月18日)日本明治时期的陆海军大将、元帅。
甲午战争时期的海军大臣。
其兄为明治维新三杰之一的西乡隆盛,兄弟二人在倒幕运动中十分活跃。
乡从道出生于萨摩藩鹿儿岛城下的下加治屋町,曾以藩士身份萨摩藩中任职,参加过萨摩藩自力攘夷的萨英战争,以及推翻德川幕府的戊辰战争中的鸟羽伏见之战。
明治二年(1869年),西乡从道与长州出身的山县有朋一同前往欧洲考察军事制度,山县后来成为日本近代陆军的建立者。
西乡从道的哥哥西乡隆盛并不是因领导征韩失败辞职,他辞职和他的弟子死谏表明他也反对侵略。
日本当时在美英等国控制下,列强主张侵韩,当时朝鲜对列强敌视,甚至因为日本从夷俗与日本断交,美国的军舰入侵大同江也被打退,列强是希望日本征韩。
日本也积极准备征韩。
但是西乡从道要进攻台湾,与列强矛盾,他和哥哥都反对征韩,这是从日本自身利益出发,不愿受列强控制,要夺取琉球和台湾。
尽管从本质上侵韩、侵台都是入侵中国,但是从利害关系上讲,侵韩是列强把日本推向侵中治俄的大陆政策,而侵台南下的海洋政策威胁了列强的海上利益,是向南洋列岛发展,也是军国主义派阀的两大基础政策,西方列强支持大陆政策派,海洋政策主要是亲华和攘夷派支持。
青木周藏(1844~1914),生于日本弘化元年一月十五日。
父亲是长洲藩的医生。
年轻的时候在藩校明伦馆学习。
1868年作为长洲藩的留学生赴德国留学。
1873年回国后进入外务省,历任外务省一等书记官、驻奥地利公使、驻荷兰公使。
1886年出任第一次伊藤博文内阁外务次官。
后又出任第一次山县有朋、第一次松方正义内阁外长。
1894年在驻英公使任上协助外长陆奥宗光成功的修改了不平等条约《日英通商航海条约》。
回国后又出任第二次山县有朋内阁外长。
明治维新初期,日本奠定了大陆政策,大臣田中义一在奏折中说:“明治大帝遗策是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
”如果说这些议论还是一个“蓝图”,到了1887年就非常具体了。
日本政府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决定在1892年前完成对华作战的准备,进攻的方向是朝鲜、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舟山群岛。
7年后,日本正是按照这个时间表和路线图发动侵略战争,并几乎达到了全部目的。
“7年后”发动的侵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割地赔款,将辽东半岛、澎湖半岛、台湾等割让给日本。
所以说在战争“几乎达到了全部目的”明治维新后,日本制定的大陆政策侵略的中心与选择的跳板分别是跳板是朝鲜中心是中国。
1.经过明治维新而渐趋富强的日本,利用强盛的国力,逐步废除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收回国家主权,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而后随着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军事力量也快速强化,更在1895年以及1904年~1905年,分别于中日甲午战争与日俄战争中击败昔日强盛的两个大国—大清帝国与沙皇俄国,受到西方列强的注意,称雄一时的亚洲强国。
2.维新后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日本,以中下级武士为核心的政僚集团为解决资本主义发展中的困难,制定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迅速走上了对邻国侵扩的道路,给邻邦带来痛苦和灾难。
(1)、侵略朝鲜:1876年,日本强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迫使朝鲜开放通商口岸,并获得领事裁判权等不平等权利。
后来,取得在朝鲜驻兵权,使朝鲜由中国的藩属国变成中日两国的共同保护国。
(2)侵略中国:1874年,日本派军入侵台湾。
1879年正式吞并琉球。
1894年挑起中日甲午战争,打败中国清政府,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1900年,日本参加(3)1904年~1905年日俄战争,击败昔日强盛的沙皇俄国,受到西方列强的注意,成为称雄一时的亚洲强国;福泽谕吉所提出的“脱亚入欧”论也在此时成为正论。
3.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迅速成为亚洲强国。
迅速开始对周边邻国进行扩张和掠夺。
明治维新改革的成功又为亚洲国家一些立志摆脱落后状况,实现民族振兴的人们提供某些经验。
在亚洲国家在反抗西方列强掠夺的同时,还要面对日本的扩张掠夺。
日本明治维新对亚洲邻国的影响一、日本的明治维新对中国的影响:使中国人明白1、落后就要挨打;2、要进行社会改革才能使中国富强。
启发了中国的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的背景是①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②19世纪末中国面临被瓜分危机其目的:在保护清政府的前提下,使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摆脱民族危机①两大政治目标: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②救国方案:主张采取不流血的和平手段,自上而下地改革,兴民权、设议院,走君主立宪道路,改革内政,抵御外侮,将古老中国变成一个资本主义国家。
其变法内容涉及方面:①政治;②经济;③军事;④文化教育等方面其作用:①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②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国家政权。
③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戊戌变法最大的历史功绩)其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其变法失败的原因:①缺乏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勇气,采取改良的方法;②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脱离广大人民群众;③封建顽固势力发动反扑(非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其经验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日本的明治维新是在经过武装倒幕肃清封建幕府势力的基础上实行的比较全面、广泛地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的改革,结果使日本很快由受人欺辱的弱国走上富国之道。
中国单纯地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和军事技术,因此,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中国依然是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国家。
二、日本的明治维新对俄国的影响:俄国学习日本的明治维新和西方的改革,1861年改革虽然宣布废除封建农奴制,但改革很不彻底,保存下来的农奴制残余势力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因此,俄国在改革后仍然落后于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对东亚地区的战争有哪些1874年侵略台湾。
1875年武装侵入朝鲜,次年逼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1879年并吞琉球,改为冲绳县。
1894年发动中日甲午战争。
1900年与美,英,法,德,俄,意,奥等7国发动8国联军侵华。
1904-1905年间日俄战争。
1919年占领山东胶东湾地区。
1928年5月3日日军第六师团为阻止北伐军北伐,在济南向北伐军发动攻击,史称济南惨案。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
1932年凇沪抗战。
1937到1945发动侵华战争并占领东南亚在内的及东南亚以南的许多地方(除澳大利亚)。
1939年5月至9月日苏诺门罕之战。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日美太平洋战争爆发我的发现及观点:由此可见,日本在浓重的军国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为了扩充版图增强国力不断的向外寻求出路,而最简单方法就是通过武力侵占别国疆土,自此,作为邻国的中国成了他的首选目标,由于中国岛屿的众多,加上中国当时清政府的昏庸腐败在对于日本的巧取豪夺无法正确应对从而导致日本死死盯上中国这块肥肉,进而引发日本一次次的对中国发动战争,最典型的是中日甲午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