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有机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的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硫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 教学设计

《硫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 教学设计

《硫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硫及其常见化合物(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硫酸等)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掌握硫及其化合物之间相互转化的化学方程式和反应条件。

(3)学会运用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分析硫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2)通过对硫及其化合物转化关系的讨论和总结,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重要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引导学生关注化学对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硫及其常见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2)硫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2、教学难点(1)运用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分析硫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

(2)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及相关实验现象的分析。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硫及其化合物的基本性质和相互转化的规律。

2、实验法: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转化过程。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硫及其化合物在实际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以及相关的环保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含硫物质的图片,如硫磺、硫酸、二氧化硫等,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硫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

2、知识讲解(1)硫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介绍硫的颜色、状态、溶解性等。

化学性质:讲解硫与氧气、金属等物质的反应。

(2)二氧化硫的性质物理性质:颜色、气味、溶解性等。

化学性质:酸性氧化物的通性,与水、碱的反应。

漂白性:通过实验展示二氧化硫使品红溶液褪色的现象,并解释其漂白原理。

还原性:与氧气、氯水等氧化剂的反应。

(3)三氧化硫的性质物理性质:熔点、沸点等。

化学性质:与水、碱的反应。

(4)硫酸的性质物理性质:浓硫酸的密度、吸水性、脱水性等。

高中化学有机化学转化教案

高中化学有机化学转化教案

高中化学有机化学转化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有机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掌握有机化学反应的分类和机理;3. 能够运用已学知识对有机化学反应进行解析和预测;4.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1. 有机反应的分类和特点;2. 有机反应的机理和影响因素;3. 有机反应的实际应用。

教学难点:有机反应的机理和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1. 教师引入有机化学反应的概念,介绍有机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2. 学生讨论有机反应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知识讲解1. 有机反应的分类和特点;2. 有机反应的机理和影响因素;3. 有机反应的实际应用。

三、案例分析1. 老师给出有机反应的典型案例,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2. 学生根据已学知识预测反应的产物,并比对答案。

四、实验操作1. 老师安排有机反应的实验操作,学生进行实验,并观察结果;2.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有机反应的规律和特点。

五、课堂互动1. 学生提问或展示有机反应相关问题,进行讨论;2. 学生结合已学知识,尝试解答问题。

六、课堂小结1. 老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强调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2. 学生展示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思考。

作业:1. 复习本节课学习内容;2.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更多有机反应的应用。

扩展:1. 学生可以自行查找有机反应的应用案例,并进行深入研究;2. 学生可以尝试设计自己的有机反应实验,展示实验结果。

教学反思:1. 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思维;2. 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提高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化学初中互相转化关系教案

化学初中互相转化关系教案

化学初中互相转化关系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和掌握初中化学中常见物质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2. 能够运用转化关系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1. 初中化学中常见物质的转化关系。

2. 转化关系的应用。

教学难点:1. 理解转化关系的原理和条件。

2. 运用转化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室环境布置,准备相关化学实验器材。

2. 制作PPT或黑板,展示和总结初中化学物质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化学知识,提问学生能够记住哪些化学物质的名称和性质。

2. 学生分享已知的化学物质,教师总结并板书一些常见的化学物质。

二、学习转化关系(15分钟)1. 教师展示PPT或黑板,展示和总结初中化学物质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2. 教师解释和讲解转化关系的原理和条件。

3. 学生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

三、实验观察和分析(15分钟)1. 教师准备一些实验器材和化学试剂,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

2. 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解释实验现象,与转化关系进行联系。

四、应用转化关系解决实际问题(10分钟)1. 教师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转化关系进行解决。

2. 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与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和分享解题过程和答案。

五、总结和复习(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化学物质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2. 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进行一些练习题目的解答。

3. 教师给予解答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转化关系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延伸:1. 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探究,自主设计和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2. 学生进行化学知识小结,总结和归纳初中化学物质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学习转化关系、实验观察和分析、应用转化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总结和复习等环节,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初中化学中常见物质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2023-2024学年高中化学4.2.1硫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教案苏教版必修第一册

2023-2024学年高中化学4.2.1硫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教案苏教版必修第一册
(2)视频资源:建议学生观看有关硫及其化合物制备、性质实验的视频,提高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认识。
2. 拓展要求:
(1)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自主学习拓展内容,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鼓励学生提出疑问,与同学或教师交流探讨,提高自己的学术素养。
(3)学生可以结合课堂所学,自主设计有关硫及其化合物的实验,锻炼自己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硫及其化合物的基本概念。硫是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的第16号元素,它具有……(详细解释概念)。硫及其化合物在工业和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硫及其化合物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5)鼓励学生阅读化学相关的书籍、期刊和研究报告,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培养自己的学术素养。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硫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我们了解了硫及其化合物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硫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的理解。
当堂检测:
1. 选择题:
3. 实验器材:根据教学内容,准备实验所需的器材和试剂,包括硫粉、氧气、水、氢硫酸、二氧化硫等,以及实验操作所需的玻璃仪器、实验桌椅、防护用品等。确保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提前进行实验器材的检查和准备工作。
4. 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设置分组讨论区、实验操作台等。在教室内摆放相应的实验器材和试剂,确保学生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实验操作和讨论。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硫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巩固学生的知识。
6.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乙醛教学设计

乙醛教学设计

乙醛教学设计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乙醛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乙醛教学设计1【课标要求】⑴了解乙醛的物理性质和用途⑵掌握乙醛与氢气的加成反应和乙醛的氧化反应⑶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材分析】乙醛是现行高中化学教材“烃的衍生物” 内容,是继醇类之后,向学生介绍的另一类典型的重要的有机化合物。

由于醛基的活泼性,醛可以发生多种化学反应,在有机合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好这一课,可以让学生掌握在烃的衍生物的学习中,抓住官能团的结构和性质这一中心,确认结构决定性质这一普遍性规律,既巩固了烷、烯、炔、芳香烃的性质,又为后面的羧酸、酯和糖类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学会以点带面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带动了学生学习素质的提高。

教材在简单介绍了乙醛的分子结构和物理性质之后,从结构引出乙醛的两个重要化学反应:乙醛的加成反应和氧化反应。

通过乙醛与氢气的加成反应,把乙醛与乙醇联系起来,并结合乙醛的加氢还原,从有机化学反应的特点出发,定义还原反应概念;通过乙醛的氧化反应,又把乙醛和乙酸联系起来,同时结合乙醛的氧化,给出了有机化学反应中的氧化反应定义,从而使学生在无机化学中所学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和范围在这里得到了扩展和延伸。

【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新课标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确定了教学目标.2.知识与技能(1)概述重要有机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2)加深理解“氧化——还原”,“结构——性质”之间的辨证关系3.过程与方法(1)通过物质的结构、性质、用途三者之间的关系,提高形成规律性认识的能力。

体会有机化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及“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

(2)通过乙醛与银氨溶液、氢氧化铜反应的分析过程,学会推理、比较和归纳的方法。

4.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乙醛银镜反应实验现象,点燃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的火焰,活跃学生思维,产生对化学现象本质的探索欲望。

《主题五 学生实验 重要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中职化学高教版20

《主题五 学生实验 重要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中职化学高教版20

《重要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重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2. 学会使用化学实验仪器和方法,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

3. 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培养学生对有机化合物性质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掌握常见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

2. 教学难点:实验操作和观察,以及实验现象的分析和解释。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有机化合物样品和实验器材,包括试管、烧杯、滴定管、滴瓶、移液管等。

2. 准备相关的化学试剂和溶剂,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3. 预先设计好实验方案,确保实验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4.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前的预习和讨论,确保学生对实验内容和步骤有充分的了解。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回顾初中化学中的有机化合物,并列举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如石油、煤、塑料、橡胶等。

2. 引出中职化学课程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3. 介绍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特点及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二)新课教学1. 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性质和结构特点。

2. 介绍聚乙烯、聚氯乙烯、酚醛塑料等常见有机高分子的性质及应用。

3. 重点讲解有机高分子化合物——蛋白质的性质。

(1)展示一些常见的蛋白质样品,如蛋白质奶粉、鸡蛋白、鱼油等。

(2)讲解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元——氨基酸,并介绍蛋白质中常见的侧链基团,如—COOH(羧基)、—SH(巯基)等。

(3)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蛋白质在酸、碱、重金属盐等外界条件改变时所发生的性质变化,如凝固、变性等。

(4)讲解蛋白质变性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如疫苗注射、食品加工等。

4. 讲解蛋白质的性质与其结构特点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化学方法改善蛋白质的结构,以提高其营养价值和稳定性。

(三)课堂互动1.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及其应用?如何提高其稳定性?2. 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如:蛋白质变性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如何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3.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并与其他同学分享。

Fe3 和Fe2 的转化及检验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Fe3 和Fe2 的转化及检验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Fe3+和Fe2+的转化及检验教材分析1、学生分析⑴新课学习之前,学生已有的知识: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故可以让学生书写离子方程式,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分析Fe3+和Fe2+相互转化所需要的条件,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设计亚铁离子与铁离子相互转化的实验,总结三价铁和二价铁的检验方法。

⑵新课学习中,学生心理特征分析:铁元素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新课按“生活→化学→生活”的主线,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解决现实问题的素养。

2、教学内容分析用江西南昌县刘家村的“怪水”现象引入新课,演示“茶水→墨水→茶水”实验,由此揭秘Fe3+、Fe2+之间相互转化。

茶水变色实验与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结合进一步分析实现三价铁离子和二价铁离子相互转化的条件。

最后回归生活,解释补铁药品外加薄膜衣以及与维生素C搭配使用更利于吸收的原理,并设计相应的实验证明。

学生自主总结三价铁和二价铁的检验方法。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掌握Fe3+、Fe2+之间相互转化的条件⑵学会书写Fe3+和Fe2+相互转化的离子方程式。

⑶学会用相关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

(4)学会Fe3+、Fe2+的检验方法2、过程与方法⑴观察Fe3+和Fe2+相互转化的实验,提高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准确描述和分析能力。

⑵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分析Fe3+和Fe2+相互转化的条件,总结Fe3+、Fe2+的检验方法。

⑶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知识的应用能力和拓展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刘家村“怪水”现象的情境、“茶水变墨水,墨水变茶水”的实验、生活中的补铁药品,从学生的好奇心出发,培养化学联系生活的意识,增强用化学来解释生活现象的观点。

(3)了解茶水变墨水,墨水变茶水的原理,强化铁离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危害。

《Fe2 与Fe3 的检验及相互转化》教学设计

《Fe2 与Fe3 的检验及相互转化》教学设计

《Fe2+与Fe3+的检验及相互转化》教学设计北京市日坛中学孙静《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要求通过高中化学必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1.学习常见的化学物质,初步认识物质的微观结构,知道化学反应的一般原理,了解它们在生产、生活和化学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2.学习必要的化学实验技能,体验和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认识实验在化学学习和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3.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对铁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是: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了解Fe3+的氧化性,认识Fe3+和Fe2+之间的相互转化。

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教材分析】作为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和最常见的变价金属,铁在生命领域、现代社会均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人教版必修1以铁离子、亚铁离子的性质及相互转化为主要内容,介绍了铁离子的检验,铁离子、亚铁离子的性质与相互转化条件,不同价态的铁元素之间的相互转化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

从教材表面看,对学生的知识、能力要求并不高,但这部分内容不仅是巩固应用氧化还原反应理论,更是让学生体验化学知识与生命健康、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极好时机。

【学生分析】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示范高中的学生,他们基础较好,求知欲望强,乐于展现自我。

在知识层面上,学生对铁及其化合物在初中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具备了基本的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的概念,对本节课的学习有较为充足的知识储备。

在能力层面上,通过初中和高中阶段的训练,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但严密的逻辑推理和完整的实验探究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培养和加强。

在心理层面上,学生对化学实验、化学现象兴趣浓厚,有较强的探求欲、表现欲和成就欲,有极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却不知实际问题的处理远比书本知识复杂。

初中化学互相转换关系教案

初中化学互相转换关系教案

初中化学互相转换关系教案
教案主题:互相转换关系
教学对象:初中生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化学反应中的互相转换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引导学生回顾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知识,了解化学物质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

2. 提出问题:当两种化学物质进行化学反应时,它们之间是如何互相转换的呢?
二、概念讲解(15分钟)
1. 讲解化学反应中的互相转换关系。

通过示例分解反应、合成反应等,引导学生理解化学
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2. 引导学生讨论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和物质的转化。

三、示例实验(20分钟)
1. 安排简单的化学实验,让学生观察化学物质之间的转化过程。

2. 引导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并分析实验中出现的化学反应现象。

四、案例分析(15分钟)
1. 给学生提供一些化学反应的案例,让他们分析化学物质之间的互相转换关系并进行讨论。

2. 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反应对环境和生活的影响。

五、总结(5分钟)
1. 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强调化学反应中的互相转换关系的重要性。

2. 提醒学生通过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馈:收集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和学习反馈,为下节课教学内容的制定和改进提供
依据。

《主题五 学生实验 重要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教学设计

《主题五 学生实验 重要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教学设计

《重要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常见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包括甲烷、乙烯、乙炔、苯等,并能够理解这些化合物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学生能够掌握有机化合物性质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并能够独立进行实验操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甲烷、乙烯、乙炔、苯等常见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实验及其实践应用。

2. 教学难点: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及实验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械:准备好相关有机化合物性质的实验器械,如试管、烧杯、酒精灯、胶头滴管等。

2. 试剂药品:准备甲烷、乙烯、乙炔、苯等有机化合物及相关的试剂药品。

3. 安全措施:确保实验过程中的安全,如通风设备、防火设备等。

4. 课前预习:学生需提前预习相关有机化合物的性质,了解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回顾初中化学中学习到的有机化合物,并列举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如:酒精、醋、葡萄糖等。

2. 提出问题:这些物质有什么共同特征?引出有机物的定义。

3. 介绍有机合成材料的发展和重要性,强调学习有机化学的重要性。

(二)讲授新课1. 有机物的分类和定名:介绍烷烃、烯烃、炔烃等常见有机物的基本观点和定名规则。

2. 重点介绍烃的衍生物,尤其是卤代烃、醇、酚、醛、羧酸的性质和反应。

3.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有机物的性质,让学生观察并理解实验现象。

例如,展示溴乙烷的水解反应、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乙酸的酸性等实验。

4. 学生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体验有机物的性质,培养实验技能。

例如,让学生动手做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5. 教室讨论:针对有机物的性质和反应,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教室小结1. 总结有机物的分类和定名方法。

高中化学物质转化的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转化的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转化的教案
目的:通过本节课,学生能够理解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转化过程,并能够利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这种转化。

一、导入(5分钟)
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化学反应中的物质转化。

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不同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导致原来的物质被转化成新的物质。

我们如何描述和表示这种转化?
二、理论讲解(15分钟)
1. 什么是化学反应,为什么会发生
2.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和表示方法
3.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和酸碱反应
三、实验操作(20分钟)
1. 在实验室中进行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物质之间的转化过程,并记录下实验现象。

2. 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写出化学方程式表示这些转化。

四、讨论与总结(10分钟)
1. 讨论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写出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转化过程。

五、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

2. 提醒学生复习本节课学习的内容,为下节课的复习和拓展做好准备。

备注: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转化过程,培养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同时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转化的过程,深化对化学反应的理解。

化学相互转化初中物理教案

化学相互转化初中物理教案

化学相互转化初中物理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反应中的化学相互转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化学反应过程的表达方式。

3. 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教学重点:1. 化学反应中的化学相互转化。

2.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3.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1. 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2. 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试管、试剂、加热设备等。

2. 教学资源:教学PPT、实验视频等。

教学内容和步骤:Step 1: 导入通过引入化学反应的概念,引发学生对化学反应中的化学相互转化的兴趣和好奇心。

Step 2: 学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向学生介绍化学方程式的基本原理和书写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进行练习。

Step 3: 化学反应实验进行化学反应的实验,观察反应过程中的变化,并书写化学方程式。

Step 4: 讨论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引导学生讨论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其影响,深入理解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Step 5: 总结和评价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和评价,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Step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目,巩固学生对化学相互转化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延伸:可通过实验或案例分析等形式,拓展学生对化学相互转化的认识,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化学反应的奥秘。

教学反思:通过此次教学,学生是否能够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不同意见,进行个别化的帮助与辅导。

高中化学物质转化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转化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转化教案
主题:物质转化与化学反应
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物质转化的概念,并能够分析化学反应的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段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了解物质转化的概念,激发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兴趣。

二、概念讲解(10分钟)
1.介绍物质转化的定义和意义。

2.讲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反应式等。

3.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化学反应例子,让学生理解物质转化的过程。

三、实验演示(15分钟)
1.进行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实验演示,如氧化还原、置换反应等。

2.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理解化学反应的原理。

四、小组讨论(15分钟)
1.分成小组,让学生共同讨论一个实际问题,如垃圾分类中的物质转化问题。

2.要求学生提出他们的看法,并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练习与评价(10分钟)
1.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通过学生的表现和答题情况,评价他们对物质转化和化学反应的理解程度。

六、总结与建议(5分钟)
1.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物质转化的重要性。

2.鼓励学生多实践,加深对化学反应的理解。

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适当调整教学方式和内容,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化学相互转化初中教案

化学相互转化初中教案

化学相互转化初中教案
课题:化学相互转化
目标:
1. 了解化学反应中的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类型;
2. 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和平衡反应方程的方法;
3. 能够通过化学方程式进行化学物质的相互转化。

教学重点:
1. 化学反应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
2. 化学方程式的写法;
3. 平衡反应方程的方法。

教学难点:
1. 平衡反应方程的方法;
2. 化学方程式的理解。

教学准备:
1. 实验室设备和化学试剂;
2. 相关教学资料和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提问引入化学反应中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类型的概念。

二、讲解(15分钟)
1. 介绍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和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
2. 教授平衡反应方程的方法和技巧;
3. 演示几个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写法。

三、实验操作(20分钟)
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化学反应的过程,学习如何通过化学方程式进行化学物质的相互转化。

四、巩固(10分钟)
通过练习题和讨论,巩固学生对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的理解,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行复习和巩固。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基本概念和化学方程式的写法,掌握平衡反应方程的方法,从而能够通过化学方程式进行化学物质的相互转化。

同时,教师应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转化》 教学设计

《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转化》 教学设计

《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转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掌握铁单质、亚铁离子和铁离子的性质。

(2)理解铁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并能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对比、归纳等方法,总结铁及其化合物的转化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2)让学生体会化学知识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铁单质、亚铁离子和铁离子的性质。

(2)铁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

2、教学难点(1)不同价态铁的相互转化条件。

(2)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验现象的分析。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四、教学准备1、实验仪器和药品:铁粉、氯化亚铁溶液、氯化铁溶液、氯水、KSCN 溶液、铁粉、铜片、锌片、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等。

2、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含铁物质的图片,如铁钉、铁锅、铁锈等,引导学生思考铁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以及铁的不同存在形式,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转化。

(二)新课讲授1、铁单质的性质(1)物理性质通过展示铁粉和铁块,让学生观察铁的颜色、状态、导电性、导热性等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回顾铁与氧气、酸、盐溶液等的反应,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如:Fe + O₂=点燃= Fe₃O₄Fe + 2HCl = FeCl₂+ H₂↑Fe + CuSO₄= FeSO₄+ Cu2、亚铁离子和铁离子的性质(1)颜色展示氯化亚铁溶液和氯化铁溶液,让学生观察溶液的颜色,得出亚铁离子溶液呈浅绿色,铁离子溶液呈黄色的结论。

(2)化学性质①与碱的反应向氯化亚铁溶液和氯化铁溶液中分别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观察现象。

FeCl₂+ 2NaOH = Fe(OH)₂↓ + 2NaClFeCl₃+ 3NaOH = Fe(OH)₃↓ + 3NaCl②氧化性和还原性通过实验探究亚铁离子和铁离子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专题4烃的衍生物第三单元醛羧酸4重要有机物质间的相互转化1课时

专题4烃的衍生物第三单元醛羧酸4重要有机物质间的相互转化1课时

(引入)我们已经学习了烃、卤代烃、醇、酚、醛、酮、羧酸和酯等有机化合 物的性质,发现它们之间有相互转化关系。 (教学设计)根据教学过程学生说出典型有机物之间的单向转化线路。 烷烃(CH3CH3) → 卤代烃(CH3CH2Br) 教 ↑ ↓ 烯烃 (CH2=CH2) 醇 (CH3CH2OH) 醛 (CH3CHO) →羧酸 (CH3COOH) ↑ 烯烃(CH≡CH) 酯(CH3COOCH2CH3) (交流讨论)写出各类物之间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①烷烃 卤代烃 ②烯烃 卤代烃 ③炔烃 卤代烃 ④醇 卤代烃 ⑤烯烃 烷烃 ⑥炔烃 烷烃 ⑦醇 烯烃 ⑧醛 醇 ⑨醇 酯 羧酸 典型有机物之间转化的意义:有机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可以让我们更全面地把握 官能团的性质,对我们学习和运用有机化学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例 1.有 A、B、C、D、E、F 六种有机化合物,存在下图所示转化关系:
1
F.CH3COOCH2CH3
例 2.请以乙醇为原料设计合成
的方案。写出合成方案中所涉及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参考答案]方案:CH3CH2OH 消去得 CH2=CH2,与溴水加成得 CH2BrCH2Br, 取代得 CH2OHCH2OH;两分子乙二醇脱两分子水得目标产物。有关的化学方 程式:
例 3.有机物 C6H12O2 能发生水解反应生成 A 和 B,B 能氧化生成 C。 (1)如果 A、C 都能发生银镜反应,则 C6H12O2 可能的结构简式为: (2)如果 A 能发生银镜反应,C 不能,则 C6H12O2 可能的结构简式为: (3) 如果 A 不能发生银镜反应, 氧化可得 A, C6H12O2 可能的结构简式为: c 则 [参考答案]
板 书 设 计
附:讲义
教 后 感
2

醛 教案

醛 教案

第三章烃的含氧衍生物第二节醛教学设计思路分析一、教材分析醛是有机化合物中一类重要的衍生物,由于醛基很活泼,醛可以发生多种化学反应,在有机合成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各种含氧衍生物相互转化的中心环节,也是后面学习糖类知识的基础。

乙醛是醛类的代表物。

教材在简单介绍了乙醛的分子结构和物理性质之后,从结构引出乙醛的两个重要化学反应:乙醛的加成反应和乙醛的氧化反应,把乙醛与乙醇联系起来,并结合乙醛的加氢还原,从有机化学的反应特点出发,定义还原反应;通过乙醛的氧化反应,又把乙醛和乙酸联系起来,同时结合乙醛的氧化,给出有机化学中的氧化反应定义。

从而使学生对无机化学中所学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和范围在这里得到了扩展和延伸。

学好乙醛的性质,明确乙醛和乙醇、乙酸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能更好地掌握醛类及其与醇类、羧酸的关系,建立有机知识网络。

因此本节课在这一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学习的是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第三章烃的含氧衍生物中的第二节:醛。

由于在初中化学中,已经简单地介绍了乙醇和乙酸的用途,虽然没有从组成和结构角度认识其性质和用途,但是由于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第一节醇酚,对乙醇地组成、结构、性质、用途已经有所了解。

对于学生建立“(组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可以说已经具备了一定地知识基础。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已经知道乙醇可以催化氧化得到乙醛,所以本节课的导入比较容易;并且通过分组探究实验学生也能比较轻松的得出乙醛的化学性质。

只是乙醛与银氨溶液、新制氢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学生要想在这节课中掌握好难度比较大。

三、设计思路在必修课本中对乙酸(醋酸)已作了初步介绍,对乙酸的性质学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根据诱思探究理论,本着注意知识的系统和拓展的原则,对本节课进行如下设计,希望既可以帮助学生回忆和巩固羧酸的性质,又能帮助学生认识新醛的性质。

本节课的设计主要分为三个认知层次:1、生活常识,激发兴趣。

《铁及其重要化合物》教学设计

《铁及其重要化合物》教学设计

《铁及其重要化合物》教学设计2019-08-26摘要:本⽂采⽤“启发引导,问题探究” 的教学模式重点介绍了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运⽤实验⼿段对难点进⾏了突破,实现了“从⽣活⾛进化学,从化学⾛向⽣活”这⼀新课程理念。

关键词:铁化合物相互转化⼀.【教学⽬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铁的物理和化学性质;(2)知道铁的化合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3)掌握Fe2+和Fe3+的检验及相互转化。

2.过程与⽅法:(1)巩固“结构决定性质”“分类观”等观点在本节课学习中的应⽤;(2)在Fe2+ 还原性和Fe3+氧化性的学习过程中,体会运⽤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学习变价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般⽅法和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所学知识联系⽣活,解决实际问题,从⽽激发学⽣学习化学的兴趣,以达到“从⽣活⾛向化学,从化学⾛向社会”的⽬的。

⼆.【学情分析】根据教材内容编排,学⽣此前已经学过钠和铝的重要化合物,初步具备了学习⾦属元素化合物的⼀些经验,并对氧化还原反应知识有⼀定的认知,这些都为本课时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但对⾦属化合物的性质规律和学习⽅法⼤多数学⽣仍需加深认识,另外实验设计的能⼒和运⽤氧化还原反应规律进⾏学习的⽔平可能参差不齐。

三.【设计意图】课堂教学从两条主线同步展开知识主线:铁的位置、结构、性质铁化合物的性质、转化、⽤途铁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应⽤能⼒主线:透过现象看本质(思维⽅法)建⽴并完善认知结构(思维形式)科学地探索未知世界(思维态度)四.【教学重难点】重点:Fe2+ 的还原性,Fe3+的氧化性,铁的化合物的化学性质,难点:探究Fe2+的还原性五.【教学⽅法】问题引导,实验探究,交流合作,视频辅助六.【教学过程】1.铁的性质教师活动学⽣活动设计意图引⾔:实物展⽰:琥珀酸亚铁⽚图⽚展⽰:中原福塔视频录⾳:病⼈缺铁性贫⾎活动:轻轻按压⼿指图⽚展⽰:补铁⾷物观看、质疑、思考轻轻按压⼿指,检验是否贫⾎烘托课堂⽓氛、激发学⽣学习化学的好奇⼼和求知欲;吸引学⽣以积极的⼼态参与到课堂中;为学习本节课开好头引导学⽣学习铁的性质查阅元素周期表,观察并回答铁的位置从 “结构决定性质”这⼀条 知识主线出发,体会学习元素及化合物的⼀般⽅法,在此过程中渗透能⼒主线——透过现象看本质;在推测铁的化合价及性质时让学⽣⾃我构建,反思,内化设问:从Fe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分析,Fe 的原⼦结构有什么特点?根据Fe的原⼦结构特点分析,Fe单质应有哪些化学性质?学⽣回答:铁是26号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四周期,第Ⅷ族,原⼦结构⽰意图: 预测铁会失去最外层的两个电⼦显⽰+2价补充学⽣的遗漏:铁还可以失去次外层的电⼦,显⽰+3价,所以铁具有还原性对过渡⾦属与主族元素的不同进⾏学习和认识引导学⽣列举铁的还原性的具体表现,在交流讨论的基础上总结铁的性质通过⼩组交流讨论,得出可以和⾮⾦属单质、酸、⽔、盐等反应培养学⽣的合作精神,提⾼归纳总结能⼒、语⾔表达能⼒;帮助学⽣⾃主形成对铁的整体认识,构建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2. 铁的化合物的性质2.1. Fe2+ 与Fe3+之间的相互转化教师活动学⽣活动设计意图引⼊探究:为何硫酸亚铁要做成包⾐⽚?并且还要与VC⼀起服⽤?注意:只有Fe2+的⾎红蛋⽩有携氧能⼒,Fe3+的⾎红蛋⽩⽆携氧能⼒通过阅读说明书结合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理论分析Fe2+ 与Fe3+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思考、讨论如何利⽤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证明两者之间进⾏了转化激发实验探究的兴趣,从⽣活⼊⼿体现化学与⽣活息息相关;通过推测物质化学性质,使学⽣体会从价态变化⾓度预测物质有氧化性或还原性的思维过程提供资料卡⽚:①KSCN是检验Fe3+的特效试剂,Fe3+与KSCN反应可⽣成⾎红⾊溶液,⽽Fe2+与KSCN反应不会出现⾎红⾊;②Fe2+呈浅绿⾊, Fe3+呈棕黄⾊;引导学⽣利⽤资料探究两者之间的转换关系观看视频,并对⾃⼰的结论进⾏验证让学⽣了解实验探究的基本⽅法,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勇于探索的品质学习化学的精神;运⽤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从⽣活⾛向化学,从化学⾛向社会”这⼀理念解决课前疑问:Fe2+容易被氧化,Vc具有还原性学⽣回答总结,谈本节课收获培养学⽣的总结能⼒,增强成就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要有机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的教学设计
吴海丹
(景宁中学 323500)
1.设计思想
本节课内容为江苏教育出版社高中《有机化学基础》教材专题四第三单元的第四时。

笔者设计“重要有机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的教学时,重视有机化学反应类型及其规律的学习,建立“有机化合物—官能团—有机化学反应—性质”之间的联系。

通过两个有机化学反应的重要片段的教学,引导学生构建有机化合物之间相互转化的知识网络。

重视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教育功能,积极引导学生自主讨论,归纳总结,体现新课程理念。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归纳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等重要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2. 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分析,总结,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归纳,类比推理等思维方法。

(2)学会官能团性质的转化关系,构建知识网络。

3.情感目标
(1)通过整理归纳有机物的转化关系,使学生感受到有机化学反应的规律性和系统性。

(2)通过实验,利用生活中的化学物质分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化学对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3.教学过程
引入:(情境教学)实验:展示尿不湿,将一烧杯水倒到尿不湿上,学生用手触摸尿不湿,体验尿不湿中强吸水分子的吸收能力。

【资料卡】:尿不湿中核心化学物质就是“超级吸水剂”聚丙烯酸钠,相对分子量小到几百,大到几千万,白色粉末或颗粒;易溶于水,水溶液为无色或淡黄色粘稠液体,显碱性;易溶于氢氧化钠水溶液中。

作为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聚丙烯酸钠具有超强的吸水性,可以几秒钟内吸收几百倍于自身体积的纯水,由于水分子容易渗透进入高分子中,使树脂膨胀,进一步亲水而凝胶化,成吸水性状态。

例如婴儿尿不湿,成年人大小便失禁产品等.
【提出问题】:你想不想知道怎么用简单的有机物合成我们需要的聚丙烯酸钠呢?希望通过这堂课有
机化合物之间的转化的学习,你能找到答案。

设计意图:从生活常用品尿不湿材料引入,体会生活与化学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资料卡的信息,知道尿不湿的材料聚丙烯酸钠,创设问题情境,怎么用简单的有机物合成我们需要的聚丙烯酸钠呢?自然地引入学习主题。

【实验促学】
进入主题,演示实验铜镜,银镜一体化实验(素材来自陆燕海,《化学教学》中发表)
实验过程:在两通管的一端加一团预先浸润无水乙醇的脱脂棉,
另一端加氧化铜覆盖层,然后,按如图1 组装一体化实验的装
置,洁净的小试管中加入3~5 mL 银氨溶液。

(3)打开止水夹,用酒精灯集中加热氧化铜覆盖层,黑色的覆
盖层则因在脱脂棉球中挥发出的乙醇蒸汽的作用下会逐渐变
红,最终形成光亮的铜镜。

(4)用气唧向装置内鼓入空气,原本光亮的铜镜又立即变成黑
色;停止鼓气,30 s 内又变成红色铜镜。

如此操作,两通管内覆盖层能反复出现黑色、红色的转化。

(5)关闭止水夹,熄灭酒精灯,取出小试管能明显闻到溶液带有乙醛的刺激性气味。

向烧杯中加入沸水,约1~2 min 试管内壁上即可出现光亮的银镜。

【讲述】: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其中的反应原理
【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分析实验原理
【提问】:请你说说看,你看到的现象是什么?
【学生】:.实验现象:氧化铜处黑色与红色交替出现,小试管处出现了银镜。

【提问】:请你解释一下,硬质玻璃管的颜色变化原理,小试管中为什么有银生成?
【学生】:原因分析:醇氧化成醛,醛氧化成酸
【学生】:板演反应过程的化学方程式。

【过渡】:大家看这个实验中出现的几种物质,醇,醛,酸,他们彼此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何呢?让我们一起整理一下
【板书】:醇→醛→酸
【整理归纳】:有机物转化重要片段之一
R-CH2OH→R-CHO→R-COOH
设计意图:感受铜镜,银镜的产生,体验实验成功带来的喜悦。

同时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问题分析能力。

本实验出现三种在有机化学中非常重要的物质,醇,醛,酸,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也是有机化学中非常重要的片段。

以实验为载体,形象生动,轻而易举的将有机物之间转化的重要片段分析清楚。

【猜谜游戏】:其实其他有机物之间也可以进行彼此转化联系的,接下来让我们在猜谜游戏中根据反应条件推断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并指出反应类型。

【轻松一刻】猜谜游戏根据反应条件推断有机物质的类别和反应类型
①NaOH/乙醇△
②NaOH/水△
③浓H2SO4 170℃(或△)
④浓H2SO4 △
⑤O2/Cu △
⑥X2/光照
【学生】::思考回顾,汇报结果:卤代烃的消去反应转化为烯或炔烃
【学生1】:卤代烃的消去反应转化为烯或炔烃
【学生2】::卤代烃的水解反应转化为醇或酯的水解反应转化为醇与酸
【学生3】:醇的消去反应转化为烯烃
【学生4】:醇与羧酸的酯化反应转化为酯
卤代烃
【板书】:
烯烃醇醛酸

【学生5】:醇的催化氧化反应转化醛或酮
【学生6】:烷烃的取代反应转化为卤代烃
【交流与讨论】:有机物的转化的一个关键是将烃与烃的衍生物联系的桥梁打通,其中官能团的引入很重要,你能利用刚才的猜谜游戏和所学的有机反应,列出碳碳双键,卤素原子,羟基的引入方法吗?可与同学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1、在碳链上引入C=C的三种方法:
(1)某些醇的消去 (2) 某些卤代烃的消去 (3) 炔烃的不完全加成。

2、在碳链上引入卤素原子(-X )的三种方法:
(1)烃的卤代反应(2) 烯烃与卤素单质或卤化氢的加成 (3) 醇与卤化氢的取代。

3、在碳链上引入羟基(-OH )的四种方法:
(1)烯烃与水加成(2) 醛或酮与氢气的加成(3) 卤代烃的水解(4) 酯的水解。

【学生】:完成交流与讨论
【归纳与总结】: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最关键的就是官能团之间的相互转化
卤代烃
板书:
烯烃 醇 醛 酸
炔烃 酯
设计意图:这个过程设计的一个亮点是板书在一个个环节中动态生成。

重视有机反应类型及其规律的学习,使学生感受有机化学学习的规律性和系统性。

通过猜谜游戏活跃课堂,通过官能团的引入,提炼转化规律,回顾课堂内容,分享学习收获,落实知识重点,明确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主要是官能团的转化。

【过渡】:现在我们已经将学过的重要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关系理清了,让我们回到课堂起始点。

【问题解决】:你能试试以丙烯为原料设计制备尿不湿里超级吸水剂聚丙烯酸钠的线路吗?
【学生】:设计路线
【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以提出问题引入,解决问题结尾,首尾呼应。

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

进一步落实本节课的知识重点,提高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源于生活,知识服务于生活。

【体验高考】
2013年浙江省高考题
以苯和乙烯为原料可合成聚苯乙烯,请设计合成路线(无机试剂及溶剂任选)。

4.反思与体会
本节课源自笔者参加的2013年浙江省丽水市化学课堂教学优质课评比活动的参评课,比赛事先不知道课题,报到头一天告诉课题,24小时准备,授课对象是为丽水市缙云中学高二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
为“有机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是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的总结提升,如何建立它们的联系是教学设计中至关重要的。

笔者参加这次教研活动,亲历24小时临时备课,教学设计,上课,课后点评等多个教学环节,并在比赛中获得市一等奖的好成绩,在不断的实践中提升了自己的专业水平的同时,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4.1阅读专业期刊,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虽然设计该参评课的准备时间很仓促,然而笔者为准备此次比赛在几个月下来看了很多教学杂志,如《化学教学参考》,《化学教学》,《化学教育》等。

研究课堂教学设计,勤做笔记,摘录重要试验片段,学习新课程理念,得以在短时间内选择并确定了设计主线。

在这次比赛中,特别要感谢陆燕海老师,因为有他在化学教学上发表的一篇文章:“铜镜、银镜实验的一体化方案设计”,才会有本堂课设计的灵感源泉。

在这些专业期刊的阅读过程中,让笔者切身感受到化学教学专业书刊在探索化学教学改革、引领教师专业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4.2重视实验的教育功能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最富有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作用,在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化学实验可以对教材中相对“裸露”的学科知识进行“包装”,它是化学知识的载体和赖以汲取养分的土壤,充分开展化学实验教学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新课程背景下,在化学教学中重视化学实验的教育功能已经成为我们广大化学教师的共识。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普通高中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M]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年7月
[2] 陆燕海. 铜镜、银镜实验的一体化方案设计 [J] 化学教学2012年第2期
[3] 陆燕海.姚红英.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教学实录[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2年第10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