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的基础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护理的基础知识

金华市中心医院孙肖姬

一、中医护理的差不多特点和原则

(一)中医护理理论的差不多特点有二,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施护。

1、整体观念

中医把人体内脏和体表各组织、器官之间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在功能上相互和谐,相互为用;在疾病的发生进展上又相互阻碍。人体与自然界也有紧密关系,四时气候、地土方宜、环境因素的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都有不同程度的阻碍。中医既强调人体内部的和谐、完整性,又重视人体和外界环境的统一性。这种从整体动身,全面考虑咨询题的思想方法贯穿于对病人的全部护理过程中,称之为整体观念。

人体由不同的脏器、器官、组织所组成,它们尽管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但这些功能在生理上互相联系,差不多上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骨骸等全身各组织器官联成一个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可见人体的生理活动不仅是靠各脏器自己发挥生理功能,还要靠各脏腑之间的协同作用和制约作用来坚持。

在分析病理机制时,必需着眼于整体,即把局部病变和整体的病理变化统一起来。如头痛一证,不仅须从局部及其对周身阻碍加以分析,并应考虑全身脏腑气血等诸因素对头痛产生的阻碍。又如对一个疮疡的患者,不仅看到邪毒的局部侵入,还要考虑是否与其原有之消渴病有关。

人与自然界关系十分紧密,自然界变化可直截了当或间接阻碍人体机能,以致人体产生相应的反应,正常情形下如反应在生理范畴以内称为生理的适应性。如反应剧烈,超过了生理范畴则成为病理反应,即可产生疾病。因此,我们在辨证施护时必须注意外界环境对机体的阻碍,从而进行有效的护理。

昼夜变化与病情变化有一定的关系,《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中记载:“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这讲明早、午、晚、夜半时人体阳气有生、长、收、藏的规律,与之相适应,病情有慧、安、加、甚的变化。我们在护理上了解那个规律,就明白夜间巡视病房的重要性,在临床实践中也证实了这条规律确实存在。发觉许多心脏病病人在白天,专门中上午,一样病情都比较平稳,然而到了下午,专门是晚上、半夜发病的病人增多。

总之,我们护理病人,不但要全面把握病情,正确认识疾病,还应重视制造良好的休养环境,舒服的情志,合理的饮食调养和必要的体育活动,以促使机体内外的环境统一平稳,增强抗病能力,促使疾病早日痊愈。

2、辨证施护

辩证施护,确实是按照中医的理论,通过四诊、八纲对疾病变化过程中显现的各种症状和体征进行分析综合,弄清疾病的缘故、部位、性质和治疗原则,进而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做好辨证施护工作,必须把握辩证知识要领和治疗原则。如八纲辩证、脏腑辩证、六经辩证等;要明白得中医的“望神志”、“审苗窍”、“查指纹”以及十咨询和脉象知识,还要明白得中医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逆者正治”、“从则反治”等治则的意义,只有如此,辩证才有可靠的依据。

就拿护理工作最常接触的“脉搏”和“体温”来讲。观看脉搏,不仅要了解它的频率与节律,还要通过脉象的浮、沉、迟、数、滑、涩等,来确定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性质,以了解气血的盛衰,病邪的深浅,病变的趋向。同样的道理,观看体温,不仅要从体温计上观看是否发热,依旧通过四诊合参,进一步判定是外感发热依旧内伤发热,是邪盛的发热依旧正虚的发热,不能对发热患者一律投以解热剂或行物理降温,而应依照发热的性质来区不对待。如对外感初起,采纳辛温或辛凉解表,一样不用物理降温,以免腠理密固,留邪于内,使外邪不易由汗而解;关于久病发热的患者,其低热缠绵,汗出脉数,舌红少苔,本属阴虚之证,假如给予发汗退热药,虽可汗出热减,但汗出后津液受损,阴虚益甚,反使病情加重,应采纳滋阴清热的药物,同时多进清淡流质饮食,并注意调剂室温,保持空气新奇,可促使病情尽快好转。

由上可知,护士必须把握辨证的方法,按照中医的理论,紧密观看病情,才能认清证候,从而有效的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更好的做好护理工作。

(二)中医护理原则

中医的护理原则是建立在整体观念的辨证施护基础上的,中医在治疗上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急则治标”、“缓则治本”、“逆者正治”、“从者反治”的治疗原则。因而在护理上,与之相对应的有“扶正祛邪”、“正护”、“反护”、“急则护标”、“缓则护本”、“同病异护”、“异病同护”、“三因制宜”及“预防为主”等护理原则。

1、扶正祛邪

中医的疾病观,把病病看作是“正”“邪”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整体。《内经》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讲明中医认识到疾病的发生,是以正气内虚为依照,而以病邪外侵为条件。在“正”与“邪”二者之中,中医尤重正气。

所谓祛邪,确实是排除病邪,达到祛除邪气,复原正气的目的。祛邪法有解表、攻下、利水、消导、破血、消痰等。由于邪气所在部位不同,祛邪方法亦异,如病邪在表则应发汗解表,病邪在脘则用吐、消的方法。

运用扶正祛邪的法则时,要依照正气与邪气在疾病中所占地位的主次,恰当地予以应用,在正虚邪不盛时,以正虚为主的病证应予扶正。在正虚不明显而邪实时,应予法邪。在邪实与正虚并重时则应扶正的和祛邪并举。

在运用扶正祛邪法时,还须注意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的原则。

2、正护与反护

所谓“正护”,确实是通过辨证之后,查明了疾病的寒热虚实,然后采纳“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不同护理方法,如对虚证病人的护理,应依照“虚则补之”的护则,从生活起居、饮食、物理等均以温补为宜。

所谓“反护”,是指某些复杂的证候,由于症状中显现了假象,其显现的一些症状与证候的性质相违,假如顺从其假象而护理,这就称为“反护”。如真寒假热病人,由于病的实质是真寒,而表现出假热的现象,亦即内真寒而外假热,其四肢逆冷,下利清谷,脉沉细是真寒;而颊浮红,烦躁,口渴喜热饮是假热。对这种病人的护理上应顺从其假象,采取“热因热用”的护则,给予温热药物,温热食物及热性饮料,并注意保暖。如在服药上显现格拒现象,可采纳反佐法,即原先的温热药,煎成后待冷时服用。

如对真热假寒病人,可用“寒因寒用”的反护法,病人表现的身大热,口大渴,大汗出是真热,而四肢逆冷是假寒,可给予寒性药物煎汤热服。

对脾虚不运而产生脘腹胀满,时胀时减,按之则舒,食欲不振,有时呕吐。由于这种病人并非实证,故可用“塞因塞用”的反护法,以补益的药物及食物来治其堵塞的虚假现象。

又如对食滞所致的腹泻,不仅不能用止泻药,反面需要消导泻下以去其滞,这确实是以通治通,即所谓“通因通用”的反护法,应操纵饮食,并给予消食、通便、润肠的食物及药物。

3、标本缓急

标本含义多种多样,如正气是本,邪气是标,病因是本,症状是标,旧病是本,新病是标。临床上应通过辨不病症主次、本末、轻重、缓急来确定护理法则。一样来讲,治病必求其本,但如标病过急,则应采纳“急者护其标,缓则护其本”的法则,先护其标后护其本,若标本并重,则应两者兼顾,采纳“标本同护”的护理法则。

急则护标:即标症危险,应先护其标症。如大出血病人,应第一采取止血的紧急措施,即先止血以护标,待血止之后,病情稳固,再找寻和排除出血缘故,以护其本。

缓则护本:在标症不急的情形下,在护理上应排除其病因,或采取措施增强其正气来排除病症的全然,本症即除,标症自愈。如抽搐病人,在止抽之后,即应设法排除其致抽的缘故,只有如此,病人才能完全痊愈。

标本同护:即标本兼顾,如痢疾病人,饮食不进使正气虚,下痢不止是邪气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