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漢語的判斷句

【教学目的】

本章讲授古汉语判断句问题,要让学生了解古今汉语判断句的差异,掌握古汉语判断句的形式,理解“者”、“也”、“是”、“为”、“唯”、“乃”、“即”在古汉语判断句中的性质与作用,提高其理解、翻译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能力。

【基本概念】

判断句

【基本理论】

古汉语判断句与现代汉语判断句有何不同?

古汉语判断句有哪些形式?

古汉语判断句中的“是”是什么性质的词?起什么作用?

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是”是从哪里来的?

古汉语有专职的判断词吗?“为”、“唯”、“乃”、“即”在古汉语判断句中都起什么作用?

古汉语判断句活用可以表示哪些内容?

【重点难点】

古汉语判断句的形式

“者”、“也”、“是”、“为”、“唯”、“乃”、“即”在古汉语判断句中的性质与作用

【教学内容】

第1学时

一、句子的分類

句子的分類方法很多,用不同的標準,分出的句子種類是不同的。

①根據語氣可分為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感歎句;

根據語氣還可以把句子分成肯定句和否定句;

②根據結構的繁簡,可以分為單句和複句;

③根據謂語的性質可以分為判斷句(名詞謂語句)、描寫句(形容詞謂語句)、敘述句(動詞謂語句)。

描寫句——一般是用形容詞或形容詞性的片語作謂語的句子。描寫事物是什麼樣子。

敘述句——一般是用動詞或動詞性的片語作謂語的句子,表示一種動作或敘述一件事情。

因此,同一個句子,從不同的角度,即按照不同的標準來考察它,可以有不同的名稱。如:日食飲得無衰乎?《觸龍說趙太后》——疑問句、否定句、敘述句、單句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論語·述而》——陳述句、肯定句、描寫句、複句

在句子的多種分類方法中,按照謂語性質的分類是最基本的分類方法。按照謂語的性質分類也有兩種不同的方法:

①一種是著眼於謂語的組織形式,即使用什麼詞類作謂語,分成名詞謂語句(簡稱:名句)、形容詞謂語句(形容句)、動詞謂語句(動句)。

②另一種著眼於謂語所表示的語法意義,即偏重於從意義方面來分類,分成判斷句、描寫句、敘述句。

這兩種分類方法,分出的結果大多數情況下是相對應的,但是也有一些交叉的情況。例如

①蝜蝂者,善負小蟲也。(柳宗元《蝜蝂傳》)——是名詞謂語句,也是判斷句。

②背愈重,雖困劇不止也。(柳宗元《蝜蝂傳》)

“背愈重”是形容詞謂語句,從意義上看,是描寫句。

“雖困劇不止也”是動詞謂語句,從意義上看,是敘述句。

由上面三例可以看出:這兩種分類方法是相對應的,即名詞謂語句也是判斷句,形容詞謂語句也是描寫句,動詞謂語句就是敘述句。但是,也有不對應的情況。

③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庖丁解牛》

“割”“折”,從組織形式上來看是動詞,因此,“割也”“折也”都是動詞謂語句,但是,從語法意義上來看,“割也”“折也”都是表達前面“良庖歲更刀”“族庖月更刀”的原因的,是論斷原因的,那麼就是判斷句了。所以從不同的角度來分類,就會發生交叉。

因此,我們在從謂語性質上來考察句子的時候,還是採取了從語法意義上來分類的方法。即:我們在講古漢語單句時,是把它分成了判斷句、描寫句、敘述句這三類。

在三類句子中,描寫句古今變化很少,我們不講。敘述句數量最多,結構也最複雜,古今變化不小。前面所講的“詞類的活用”“古漢語的詞序”,還有之後“古漢語的被動句”都是談的敘述句的問題。判斷句在古今也有明顯的變化,這是本講的重點。

二、古今漢語判斷句的差異

1、什麽是判斷句

判斷句是根據謂語的性質給句子分類得出的一種句型,一般是用名詞或名詞性片語作謂語,對事物的屬性作出判斷,即說明某事物是什麼,或不是什麼。

2、古今漢語判斷句的差異

思考:根據下面的語句討論古漢語判斷句與現代漢語判斷句有何不同。古代漢語判斷句中的“者”、“也”是否等於現代漢語的判斷詞“是”。

我们是中国人。

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他不是山东人。

楚虽大,非吾族也。(《左传·成公四年》)

總結:古今漢語判斷句的差異

①現代漢語的判斷句一般由判斷詞“是”構成,“是”用於聯繫判斷句的主語與謂語,並幫助表示判斷。

古漢語的判斷句則不用判斷詞“是”,而是將判斷句的主語與謂語直接聯繫在一起,靠判斷句主語與謂語的語義關係進行判斷。有時在主語後加代詞“者”,複指主語,引出謂語。在謂語後加語氣詞“也”,表達判斷語氣,幫助判斷。

②現代漢語判斷句的否定用“不”,古漢語判斷句的否定用“非”。

三、古代漢語判斷句的形式

肯定形式:

(一)无“者”、“也”句(基本形式):主語+謂語,这是古汉语判断句的最基本形式,句中既不出现“者”,也不出现“也”,仅靠主语与谓语的语义关系进行判断。

①高祖,沛豐邑中陽里人。《史·高祖本紀》)

②農,天下之本。(《史記·孝文本紀》)

(二)有“者”句,即在判断句主语的后面加代词“者”,复指主语,引出谓语。主語+者(助詞)+謂語強調主語

①虎者,戾蟲。(《戰國策·秦策二》)

②粟者,民之所種。(晁錯《論貴粟疏》)

(三)有“也”句,即在判断句谓语的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进行判断。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十分常见。主語+謂語+也(語氣詞)

①制,岩邑也。(《左傳·隱西元年》)

②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戰國策·齊策一》)

③张骞,汉中人也。(《汉书·张骞传》)

這類句式在《詩經》中開始出現,春秋以後的作品普遍應用。

(四)有“者”、“也”句,即在判断句主语的后面加代词“者”,复指主语,引出谓语。在判断句谓语的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进行判断。这是古汉语判断句的最完美形式。

主語+者(助詞)+謂語+也(語氣詞)標準式

①法者,治之端也。(《荀子·君道》)

②陳勝者,陽城人也。(《史記·陳涉世家》)

③童寄者,郴州蕘牧兒也。(柳宗元《童區寄傳》)

④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

以上四種形式的判斷句,在譯為現代漢語時,一般要在主謂間加上判斷詞“是”,如“農,天下之本。”可譯為“農業是天下的基礎”。

(五)主語+副詞(幫助判斷)+謂語(+也)

幫助判斷的副詞:“乃”、“即”、“則”、“誠”、”必“,”亦“等,肯定判斷的語氣,“非”否定判斷的語氣。

①此乃歌夫“長鋏歸來”者也。(《戰國策·齊策一》)乃——就是

②項梁父即楚將項燕。(《史記·項羽本紀》)即——就是

③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范仲淹《岳陽樓記》)則——就是

④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諸葛亮《出師表》)誠——實在是

⑤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秋水》)非——不是

注意:在古漢語中,副詞可以直接修飾名詞性謂語,但以上這些副詞在句中只起幫助判斷的作用,作句子的狀語,而非判斷詞。

(六)用判斷詞“是”表示:戰國后期(王力“漢代”)“是” 纔作判斷詞,漢代增多。

①韓是魏之縣也。《戰國策·魏策三》

②蔡人不知其是陳君也。《穀梁傳·桓公六年》

③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史記·商君列傳》

④此必是豫讓也。《史記·刺客列傳》

⑤余是所嫁人之父也。《論衡·死偽》

否定形式:在判斷句謂語之前加上“非”字,

①楚虽大,非吾族也。(《左传·成公四年》)

②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李斯《谏逐客书》)

四、古漢語判斷句中“是”的詞性與作用

1、古汉语判断句中“是”的性质和作用

古漢語判斷句中的“是”是指示代詞,常用來作判斷句的主語。常是複指上文出現了的內容。“是”同“此”。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僖公三十年》)

②是社稷之臣也。(《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③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論語·季氏》)

④臣聞國之興也,視民如傷,是其福也。(《左傳·哀公元年》)

“是”与“此”的比较:

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墨子·非攻上》)

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墨子·非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