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靖政策与“集体安全”的失败-刘壮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0课绥靖政策与“集体安全”的失败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德国毁约扩军的表现,德、日、意法西斯结盟;了解绥靖政策背景、慕尼黑阴谋、《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内容;理解欧洲集体安全体系失败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二战前欧美主要大国外交政策得失的分析,引导学生学会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中,学会从国际视野、全球意识角度,观察、分析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深刻认识到,面临危机四伏的国际环境,任何狭隘的民族利己主义、极端的国家利益至上的外交政策,结果都是害人又害己;大国必须具有国际战略眼光,必须担当负责任角色。从而理解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正在和平崛起的中国,向世界承诺做负责任大国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英、法绥靖政策

2、难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评价

授课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提到,30年代前后德、意、日法西斯政权相继建立,标志着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世界大战阴霾再次笼罩在人类上空。

面对战争的威胁,世界主要大国能否相互信任、通力合作,主动承担职责,采取正确、稳妥的外交政策是制止战争爆发的关键。本课讲述的是二战前夕国际关系史。内容重点围绕一战后建立的维持欧洲新秩序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面临突破或维持的考验,大国的外交政策进行了利益的博弈。

主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突破与维护

讲解新课:

一、德国毁约扩军

首先了解,具有深深复仇情绪的德国是怎样突破凡尔赛体系。可以从已掌权的希特勒在其自传〈我的奋斗〉一书中找到答案。

材料展示:“……如今,不能靠强烈的抗议,而是靠一把巨大的剑,使被蹂躏的地区回到共同的德意志帝国的怀抱。锻造这把剑是一个国家内部政治领导人的任务;维护锻剑工作和寻找战友则是外交领导人的职责。……”——摘自《全球通史》716页问:从材料分析,德国突破凡尔赛体系的着眼点是什么?

铸剑与寻友。

介绍德国铸剑和寻友的举措。

材料展示:铸剑(1)退出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2)重建空军,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3)进军莱茵非军事区。寻友、德日意三国缔结《反共产国际协定》。

问:法西斯结盟为什么还要打着“反共产国际”旗号?

不愿过早刺激英、法、美等国,利用反苏、反共的共同利益和价值观,作为结盟的挡风牌。

请再读一段史料,希特勒后来回忆道:以后的48小时是我一生中神经最紧张的时刻。如果当时法国人也开进莱茵区,我们就只好夹着尾巴撤退。因为我们手中可资利用的那一点点军事力量,即使是用来稍作抵抗也是完全不够的。”

问:这段史料告诉我们,希特勒进军莱茵区的心态如何?

表面上胆大妄为,内心里胆颤心悸。

问:纳粹德国毁约扩军的阴谋为什么屡屡得逞?

与英、法等国采取的外交政策有关。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法西斯德国外交政策指向明确。而英、法等国为什么要推行绥靖政策?

二、英、法绥靖政策

绥靖政策是中国古代统治者常用方式,其基本含义:用让步办法安抚或收买潜在敌人。欧美大国30年代推行这一政策是有一个过程。即从维护、失败,到退让、自毁,有一个非常明晰的轨迹。通过这个演变的轨迹,从而寻得其原因和影响。

在凡尔赛体系建立时,英法两国在外交上试图用两个举措维护这一体系。

问:哪两个什么重要举措?

国际联盟和《洛迦诺公约》。

展示:《洛迦诺公约》的内容。“1925年10月,经法国提议,英、法、德、意、比、波、捷七国在瑞士小城洛迦诺举行会议,签订一系列国际条约,史称《洛迦诺公约》,以集体安全、互做保证的方式维持欧洲的和平秩序。”

德法两国外长当年还分别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问:请分析该公约用什么方法来维持欧洲秩序?

把英、法、德与德国周边的国家圈在一起,外交上作出保证。这里面还缺了一个欧洲很重要国家,谁?苏联。

问:为什么会形成这样局面?

意识形态原因,仇视苏联。

但希特勒上台后的毁约扩军举措,联盟不起作用,公约形同虚设。法国民众警惕和恐慌起来,1934年,在法国外长巴尔都的积极斡旋下,推出了新的欧洲集体安全政策,即所谓的《东方公约》。

1、法国构建欧洲集体安全政策

讨论:这个欧洲集体安全外交方针新在什么地方?

寻求与东欧国家和苏联的结盟,来制止德国的突破。假设这个方针当时能够实施,是否有效?

应该有效。

问:这一方针为什么无法实现?

讨论失败原因:(1)德国的蓄意破坏;(2)法国政界重新敌视苏联;(3)波兰等距离外交;(4)英国扶德抑法策略。

问:请概括这些国家在战争危机来临之前,用什么原则指导本国外交政策?

缺乏信任,只想维护自己的利益。

集体安全政策受阻,绥靖政策开始粉墨登场。

2、英、法推行绥靖政策

欧洲推行绥靖政策,与刚出任英国首相的张伯伦密切相关。此公为保守党领袖,1937年任首相,政治上保守敌视苏联,外交上缺乏战略眼光,利益上极端利己主义。该政策的核心内容可用12字概括。

展示(1)核心内容:妥协退让、避战求和、祸水东引

政策实施的重要产物是:德国吞并奥地利、慕尼黑阴谋。

展示(2)表现:默许德、奥合并;通过《慕尼黑协定》。

1938年3月,德国出兵吞并奥地利,英、法、美分列承认合并。

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在慕尼黑举行会议,并签订《慕尼黑协定》,允许德国公开侵占主权国家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张伯伦还公开称赞,能保住欧洲“五十年的和平”。史称“慕尼黑阴谋”,战后史学界公认为这一事件是绥靖政策的顶峰。

展示地图讲解

(3)后果:助长纳粹德国侵略气焰

问:请归纳分析,欧美大国在制造“慕尼黑阴谋”时,实施的外交政策最基本原则是什么?

一切从自身利益考虑,狭隘的民族利己主义,不承担大国的应尽职责;反苏反共的意识形态。

作为社会主义大国的苏联外交上又是推行什么对策?

三、《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从条约的公开内容来看,当时令世界大吃一惊,社会主义怎么和法西斯搅在一起,直到现在,仍是史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问:苏联为什么要同德国签订这一条约?

1、苏联构建集体安全体系的失败

苏联当时在外交上积极努力,试图构建集体安全体系,如:1934年加入国际联盟;1935年与法国、捷克斯洛伐克签订互助条约;1939年英法苏三国谈判,结果都失败。

问:失败的责任方主要是谁?

请阅读史料,了解两种观点。

史料一:美国两位历史学家断定:“总的说来,苏联在这一阶段后期的政策是一种无耻的欺骗。”

——《全球通史》第741页

史料二:张伯伦在1939年26日的一封私人信中说到:“我得承认我最不信任苏联。我根本不信任苏联有能力保持有效的攻势,即使它想这样做。而且,我怀疑苏联的动机,在我看来,它的动机与我们关于自由的思想几乎没有联系,而只与使别人不和有关。

—F﹒法伊林:《内维尔﹒张伯伦传》第403 页责任主要是英、法,绥靖政策“祸水东引”的目的,令苏联担忧。

问:在当时背景下,苏联的外交政策作了哪些调整?

孤身自保、维护本国安全。1939年8月23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

2、苏德签署互不侵犯条约

讨论:站在今天的角度上,你是如何看待这一条约?特别是如何评价条约的秘密附属议定书?

孤身自保、得不偿失,极端的国家利益之上。

小结:

二战前夕,欧美大国在国际舞台上进行外交政策的博弈,问:最大赢家是谁?最大输家谁?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结果?

全面回顾分析:在战争危机来临之际,欧美主要大国的外交政策。

显然,在当时战争危机即将来临时,大国应对危机的外交政策出现了大问题。请概括:大国外交政策出现什么大问题?

缺乏世界全局战略眼光,全局意识,没有承担大国应尽职责,狭隘的民族利己主义,极端的国家利益之上,意识形态敌视互不信任。

探究历史必须与现实相联系,史学具有借鉴作用。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正在和平崛起的中国,向世界作出做负责任大国的承诺,请学生举例中国负责任的表现,并说明中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