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东北方言的来源及特色

合集下载

东北话 方法

东北话 方法

东北话方法1 什么是东北话东北话是指中国东北地区广泛使用的方言,也称为“东北话”,“东北方言”或“满洲话”。

它是中国汉语方言中的一种,与官话并驾齐驱,是中国72种方言之一。

除了东北地区,它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和朝鲜半岛的三个省份也被广泛使用。

2 东北话的发展历史东北话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商朝,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从历史上看,东北汉语受到了外来语言的影响,如外来战争、政治、文化等,同时也受到了中国的南北文化影响,这使得东北方言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文化。

3 东北话的特点东北方言的特点是非常鲜明的,音调较为平缓、语速较快,口音浓重,语音和字母发音充满生气和活力,在东北方言中使用的词汇和地方习惯也充满了历史文化的气息。

同时,东北方言有自己独特的语法形式和单词表达方式,例如,独特的口音、老式的方言、特殊的单词等等。

4 学习东北话的方法要学习好东北话,各位同学需要掌握一些基本方法:1、重视口语训练。

东北话是典型的口语方言,因此掌握好口音和语调是学习东北话的关键。

2、听广播、看电视。

东北各个省市的电视台和广播电台播放了不少东北方言的线上语言资源,学生可以通过听、模仿和语调来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

3、阅读相关资料。

阅读与东北方面有关的小说、杂志、报纸等等,有助于学会东北方言中一些好玩的、有趣的表达方式。

4、练习口语。

学习东北话不能只看不能发音,要坚持练口语,说说唱唱让自己熟练掌握东北话,同时可以多跟东北人沟通,感受真正的东北人情味。

总之,学习东北话需要坚持不懈地听、说、写、读,多交东北人友,体会他们的风味,让自己的东北方言水平逐渐提高,甚至成为一位“东三省”的口语达人。

东北话的起源

东北话的起源

东北话的起源随着东北小品的走红,东北话也家喻户晓,与其它地方相比,东北话有几个特点。

1、东北话普遍三声比较多;很多在普通话中不读三声的字东北人习惯读三声,比如:脊(ji3)梁、撇(bie3)开、媳(xi3)妇儿、中国(guo3);2、大部分东北人都不说r这个音,r声母的字他们多会读成y声母,比如:东北人(yin)、吃肉(you);3、都说四川人平翘舌不分,其实很多东北人也不分z、c、s和zh、ch、sh,比如:支(zi)持(ci)、手拉手(sou);这个情况在东北也比较复杂,有的地区的人都读zcs,有的都读zh、ch、sh,还有部分人混着读。

4、东北人习惯把o为韵母的字读成e,比如:薄(be)荷、破(pe)烂儿;在东北,还有不少人会把普通话里首字为一声、末字为四声的两字词读成首字二声、末字轻声,比如:干净(gan2jing)、东西(dong2xi)、机器(ji2qi)。

除了发音和语调以外,东北话和其他方言最大的不同就是用词,他们很多常用的词都是普通话里没有的,也非常有意思,比如:拨楞盖儿(膝盖)、埋汰(不干净)、唠嗑(聊天)、别扒瞎(说瞎话)、溜号(走神)等等。

另外,东北话里很多词来自于其他方言。

山东方言中的刀鱼(带鱼)、炮仗(鞭炮)、嫌乎(嫌弃)和京、冀方言中半儿拉(一半)、捯饬(打扮)、开瓢儿(打破脑袋)如今都成了东北人的常用词。

提起东北话的起源,还要从明朝说起。

朱元璋时期开始加强对东北管理,有军人和家属约39万人定居于此。

明中期时有200万人从山东划船到东北。

到了清朝,大量满族人跟着皇上南下来北京。

虽然清政府对东北有封禁政策,但这阻拦不了关内人对东北的向往,慢慢地,东北地区的汉人超过了包括满族在内的其他民族,汉语也开始占了上风。

如今东北官话的形成主要源于晚清民国时期的两次移民。

从晚清开始,清政府缺钱了,就对东北采取了开禁放垦的政策,大量河北、山东的老百姓开始闯关东。

有研究显示,晚清50年时间中,从关内移到东北的移民至少有1000万。

浅谈东北话与东北文化

浅谈东北话与东北文化

浅谈东北话与东北文化[摘要]:语言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类文化的发展和变化。

东北方言隶属于我国七大方言区之一的北方方言,是普通话的基础方言之一。

东北方言的起源、特点和发展受到自然环境、人文历史、民族构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反映出东北地区文化的发展和变化。

研究东北方言对探讨东北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东北方言;东北文化;起源;特点;发展语言是人类交流的载体,是社会的产物。

它既是人类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化必不可少的一环。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曾说过:“语言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这更是说明了语言与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1]。

方言是民族语言的分支,是局部地区人们所使用的语言,蕴涵着语言最鲜活的部分。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各个区域的方言有较大差异,因此研究各地方言对研究各地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2]。

东北方言隶属于我国七大方言区之一的北方方言,是普通话的基础方言之一。

在汉语中,东北话与普通话相对很接近,如哈尔滨话就高度接近于普通话。

而东北北部的黑龙江省到南部的辽宁省大致而言发音朝含糊、东北味重的方向发展。

到了沈阳,当地的方言就不太容易被普通话使用者理解了。

有人认为这种现象的产生与东北不同地区汉族人到达东北的时间不同有关,也有东北不同地区文化的差异有关。

东北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突出表现在声、韵、调方面,尤其以声母差异最明显,其次是声调,而韵母的差异则较小。

东北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大多富有规律且易于掌握,个别差异是由于东北人的长期使用而固定下来的,没有一般规律可寻[3]。

总的来说,东北方言开放、简洁、生动,粗犷豪放且幽默风趣,显示出极大的生命力。

东北方言是历史的熔铸和自然的陶冶共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透过东北方言,可以看出东北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基础、人文历史、文化背景和民族构成等对其产生的深远影响。

研究东北方言对研究东北地区的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从东北方言起源看东北地区文化东北方言一部分是由关内人口迁入带入,受关内地区语言风格影响较大。

东北方言大全

东北方言大全

东北方言大全东北方言是中国方言中的一个分支,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份。

东北方言因其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而备受关注,被誉为中国方言中的“珍珠”。

下面我们将对东北方言进行全面的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学习这一方言。

一、语音特点。

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主要表现在舌尖音、浊化、儿化等方面。

舌尖音指的是普通话中的清音在东北方言中发音时变成了舌尖音,如“车”读作“扯”,“吃”读作“扯”。

浊化是指浊辅音在某些情况下变成清音,如“瓜子”读作“瓜子”,“大衣”读作“大一”。

儿化是指在某些音节中加入了儿化音,如“妈妈”读作“妈儿”。

二、词汇特点。

东北方言的词汇丰富多彩,其中不乏一些独特的词汇。

比如“拐弯抹角”在东北方言中读作“拐弯抹角”,“吃饭”在东北方言中读作“吃饭子”,“走路”在东北方言中读作“走儿”。

三、语法结构。

东北方言的语法结构相对简单,常常省略一些助词和连词。

比如“我去了超市”在东北方言中可以简化成“我去超市了”,“他在家吃饭”可以简化成“他家吃饭”。

四、地域差异。

东北方言在不同地区有着一定的差异。

比如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方言虽然有共同之处,但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上都存在一些差异。

比如“吃饭”在黑龙江方言中读作“吃饭子”,在吉林方言中读作“吃饭儿”,在辽宁方言中读作“吃饭”。

五、影响和保护。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东北方言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一些年轻人已经不再使用方言进行交流。

为了保护和传承东北方言,一些学者和文化机构开展了相关的调查和研究工作,同时还开设了一些方言课程,以便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东北方言。

六、结语。

东北方言作为中国方言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通过本文的介绍,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东北方言,为其传承和保护做出贡献。

同时也希望大家在学习和使用方言时,能够珍惜和传承这一宝贵的语言文化遗产。

浅论东北方言的历史渊源

浅论东北方言的历史渊源

浅论东北方言的历史渊源人文1108滕达3110100828【摘要】每个民族的语言都有着自己的起源、发展和形成,而方言则是展现该民族语言历史渊源的最典型代表。

本文旨在通过对部分东北方言的分析与探究,对如今的东北方言与古代历史文化的联系做以简单论述。

由西汉学者扬雄编著的《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简称《方言》),是我国第一部方言词汇比较集,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涉及方言这个领域的研究专著。

据记载,秦朝以前,每年八月,政府派遣“輶轩使者”(乘坐轻车的使者)到各地搜集方言,并记录整理。

这些材料由于战乱而散失。

扬雄的老师严君平收集了1000多字,扬雄的亲戚也有了解。

扬雄对此很感兴趣,自己有搜集整理了很长时间,经过27年,写成了这部9000字的书(今本为12000字,为后人增补)。

在《方言》中,可以隐约地看到方言区与文化分区的概念(如秦晋,赵魏,朝鲜洌水)等,这大抵上可以称作是历史地理学的萌芽。

由此,方言研究这门学问在历史上的作用可见一斑。

事实上,在历史研究的过程中,方言这个要素的确拥有一定的地位和作用。

例如古代汉语中的“平上去入”四个声调,目前仅前三个保留在了现代汉语中,而入声则尚在吴越闽粤一带方言中还有较广泛的应用。

又如义乌方言中的“白屁”一词,通常用来形容人说话不着边际、乱吹牛皮。

其实“白屁”源于人名“伯嚭”,此人于历史上以内残忠臣、外通敌国闻名,如今则成为义务人口中言而无信的代名词,可谓是古越语的活化石。

《方言》中通过地方语和标准语的对比,来解释方言中的一些语汇。

这种对比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声韵语调上的对比,二则是词语句法上的对比。

如:娥,“女嬴”,(音盈。

)好也。

秦曰娥,(言娥娥也。

)宋魏之间谓之“女嬴”,(言“女嬴,女嬴”也。

)秦晋之间凡好而轻者谓之娥。

自关而东河济之间谓之媌,(今关西人亦呼好为媌,莫交反。

)或谓之姣。

(言姣洁也,音狡。

)赵魏燕代之间曰姝,(昌朱反,又音株,亦四方通语。

)或曰妦。

(言妦容也。

浅谈东北方言之魅力

浅谈东北方言之魅力

浅谈东北方言之魅力作者:李晓红来源:《活力》2016年第02期一、东北方言的成因1.浓厚的乡土气息。

东北方言简洁、生动、形象、有趣,富于节奏感,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吻合。

东北自然气候寒冷,地理条件差,人际关系相对简单,锻造了东北人粗犷豪放的性格,坐在火炕上,大碗喝酒,大声说话,直来直去,在人们眼中,有些傻大黑粗。

它是由历史的熔铸和自然的陶冶而形成的独特的多元性文化现象。

2.东北方言是多元文化融合的结晶。

东北是一个汉、满、蒙、回赫哲、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锡伯、朝鲜等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多民族间 300多年的互相融合,逐渐形成东北地区独具的风土人情和地方特色,并保留下无数反映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词语。

3.东北方言中的外来语吸收现象和正字误读现象。

东北方言中不仅融入了众多的满族等少数民族词汇,还融入了俄语等外国语。

语言的发展是由中原地区向全国扩散的,尤其满族入主中原后关内汉族冲破封禁出关到东北地区谋生,俗称“闯关东”,还有清朝时大批流放人员来到东北,都给东北注入了中原语言和文化。

但由于发展的不同步和传输手段落后造成的差异,有很多正字在传播中被误读,并约定俗成为方言。

4.东北方言中的一字多义现象。

一字多义也是东北方言的一种形成方式。

如“贼”,在普通话里是小偷,在东北方言里则有“非常”和“特别”的意思。

“犊子”在东北方言里是贬义词,近于“混蛋”的意思。

但是语言环境不同意思也有不同。

如“扯犊子”不是扯混蛋,而是闲扯、不干正经事儿的意思。

东北方言与其他方言一样,其形成不是单一、孤立的,所以我们有必要顺着东北方言这条藤,挖掘蕴含着的丰富的东北文化现象。

5.方言中约定俗成的词语。

有一些东北方言很难找到它的出处和来历,外地人很难理解,但是东北人熟悉、认同、运用它。

比如,“埋汰”(脏)、“整个浪儿”(全部)等。

东北方言与其他方言一样,其形成不是单一、孤立的,所以我们有必要顺着东北方言这条藤,挖掘蕴含着的丰富的东北文化现象。

浅谈东北方言形成的因素

浅谈东北方言形成的因素

浅谈东北方言形成的因素作者:刘岩来源:《速读·中旬》2017年第10期摘要:东北方言具有粗犷豪迈、俏皮生动、乐观等特点,这离不开东北文化,东北土著民族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积淀与流入的移民人口带来的胶东文化、豫东文化、晋商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互相交融与碰撞中,对东北方言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东北方言;地域文化东北方言是多种异同因子相互影响和碰撞形成的,地理、历史、民族构成以及周边国家等这些因子渐渐地塑造着东北方言。

俗话说的好“言语相异,系乎水土,亦如习俗。

”这里的习俗就是习俗文化,方言与习俗文化就好比源于流的关系,方言在地方习俗这股巨流中奔腾,探讨东北方言的形成,就必须从东北这块黑土文化说起。

一、地理位置的影响东北位于我国东北部,南临渤海、黄海,西有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朝鲜、俄罗斯同它相邻。

从全球气候特征上看,温带大陆性气候笼罩着这片黑土地,冬季漫长酷寒,年温差较大。

冬季,来自西北的蒙古西伯利亚寒流像个疯子似的在这片土地上常常怒吼着,及其寒冷,温度零下20多度。

同其它地区相比,多林、多风、多雪、多平原、多野兽和珍宝,这是东北大地特有的面貌。

特殊的地理位置所形成的别样的自然环境既影响了东北人的生活习性又影响了东北文化的整体特点。

作为文化载体的东北方言从不同的角度彰显着具有历史熔铸的东北文化。

二、民族文化的影响东北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大熔炉,满族、朝鲜族、赫哲族、蒙古族、回族等少数民族长期世居再此,到了清代,汉族人口开始涌入,他们带来了汉语。

各民族之间互通有无,促进了语言的发展与传播,因此才能够形成今天我们看到的富有特色的东北方言。

东北方言能够独树一帜正是因为东北方言里存留众多能够体现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词语。

早在4000年前,这里生活着一个古老的部落——满族,它源于女真族。

努尔哈赤借助于蒙古语和移入大量汉文词汇创造了满文。

满族和汉族人口长期杂居,使得满汉两种语言在相互融合过程中,不少满语逐渐走进东北方言里。

东北方言的形成因素与语音特点

东北方言的形成因素与语音特点

东北方言的形成因素与语音特点内容摘要:方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不同的方言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民族特色和语言特点。

作为北方方言一种的东北方言,简洁、生动、形象,富于节奏感。

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吻合。

是由历史的熔铸和自然的陶冶而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现象。

关键词:东北方言、形成因素、普通话、语音特点一.形成因素我国有多种方言,分布在大小不同的地区之中。

东北方言作为一种比较接近普通话的方言广泛的应用在东北地区。

比较有意思的是,在这个区域概念极强的范围内,由北到南,越靠近北京,方言的差异却变得越来越大,与普通话的距离似乎也变得越来越远了。

今年从整体上来看,东北方言的应用似乎在地域和应用群体上都有了超越东北地区和“土著”东北人的范畴,呈现出了一种新的语言现象。

东北地区偏居我国北方,在地理位置上来说没有什么优势;同时又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在文化渊源方面并不是那种底蕴深厚的地区。

但是东北方言热的这种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有着相当的因素致其而成的。

显而易见,东北方言作为北方方言中的一个分支,较粤方言、闽方言、客家话等南方方言相比起来,在发音与词汇上都是与普通话比较接近的,这也使其从听觉的角度来说较为容易的被人们所接受。

它不会向南方方言中那样出现比较复杂的声调转换以及对古音保留等特殊的变换,使得发音出现较大的改变似的不熟悉这种语言的人很难甚至是无法听懂其中的内容。

也就是说,东北方言从语言自身就是容易被客体所接受的。

从语言自身的另外一个方面来看,东北方言承袭了东北人的性格。

正如“东北人都是活雷锋”中的歌词一样“俺们那旮都是东北人,俺们那旮都是活雷锋……”,东北昂眼体现了东北人热情豪放的性情。

这就给东北方言注入了内在的激情与张力,使得它富于一种渲染力和感染力。

另外东北方言在词汇方面的独特也使得这种方言增添了一定的魅力。

具体来说,就是让人们在听起来的时候,总是感觉十分的有趣,使人不断地想继续听下去。

这就是的人们的心理上没有排斥,比较容易接受这样的一种方言。

东北话得特点

东北话得特点

前言随着赵本山对东北文化的推广和宣传,及《猫和老鼠东北话版》这样传媒产品的产生。

东北方言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熟悉,喜爱。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东北人,我一直坚信,东北方言最能够充分反映东北广大劳动人民率真,开朗,质朴的个性和东北地域文化的多彩多姿。

至此,我发表这篇文章,希望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东北话,喜欢东北话。

让这个最贴近生活,最生动真实,最能反应人心理状态的方言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

摘要东北方言,作为如今使用最广,在全国流行性最强的地方方言,其存在着最为独特的特点。

具体来说,可以分为技术角度和文化角度两个角度。

技术角度主要包括东北方言的发音,词汇等方面。

文化角度主要包括通俗化特色,地域化特色,口语化特色三个方面。

这些独特之处都决定了东北话的丰富多彩和普遍流行。

使之成为中国语言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关键词东北方言、发音、词汇、通俗化、地域化、口语化、丰富多彩、流行广泛。

东北话的特色作为土生土长的东北人,不论走到哪里总是带着浓浓的东北腔,但当有人问我东北话究竟有怎样突出的特点时,好像又总不能说出个所以然来。

在东北语言文化在全国大规模流行和发展得今天,对于自己的故土文化,我真的很想作一个系统而全面得研究和说明。

东北话,顾名思义,既我国东北地区的地方话。

百度百科上有说:东北话,使用人口超过1.4亿。

指辽宁、吉林、黑龙江及内蒙古东部的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及河北北部承德,秦皇岛等地区的通用语言,亦可特指东北地区的某些特定汉语。

从概念上看,我们可以看出,东北话的使用区域基本上只局限于东北及周边地区。

但如今,东北话却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地方语言之一。

那是因为东北话具有独特的流行因素。

因此,东北话可以通过小品等艺术形式流行于全国各地。

如此具有流行性和普遍性的地方方言在全国各地方言中可谓首屈一指,那么,东北方言又具有哪些有趣的特点呢?我们可以从技术角度和文化角度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技术角度:既地方语言的“发音”,“词汇”,发音时的生理特征等方面。

东北方言的历史来源

东北方言的历史来源

东北方言的历史来源东北方言隶属官话方言的分支,说话腔调接近现代汉语普通话,其他方言区的人大体上能够听明白,这就为近些年来东北方言在全国范围内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必要条件。

东北方言,是汉语方言。

这种方言的特殊性,就体现在它源头的特殊性。

第一,东北方言在古东北地理构成的三个时期中国古代虽以汉语言汉字为主体,但汉语言的各地域的发音和称谓也不尽相同。

按杨雄所著《方言》中划分十二大方言区,东北属于“燕代方言区”。

“燕曰幽州”,燕早在周武王灭殷商之前就起源于东北,号属“东夷”,“秦统一中国后,九夷完全同化于华夏族”。

古代北燕朝鲜方言是汉语的一种方言。

燕人活动区域很广,从燕山以东到辽东半岛到朝鲜半岛北部、松花江南岸,都是燕人活动的区域。

1983年,考古队在二龙湖北岸发现一座燕城,从出土的绳纹陶器,确认是燕城址。

人是语言的载体,方言的形成在于人的流动。

经过两千年的艰苦历程,燕人不断与逐渐流入东北的齐、赵人融合,不同地域的语言既有输出,也有接纳,逐渐形成东北稳固的汉语方言第一时期。

《后汉书东夷列传》称箕子朝鲜“其后四十余世,至朝鲜侯凖,自称王。

汉初大乱,燕、齐、赵人往避地者数万口。

而燕人卫满击破凖而自王朝鲜。

”在朝鲜设汉四郡。

实际早在秦汉时期,从陆上和海上到北燕朝鲜来的 ... 相当多,其中燕人、赵人主要从陆路到辽东一带,齐人则乘船从海上前往,而且“八世而不改华风”,这样长期以来形成汉语方言。

秦汉、魏晋、唐宋,也不断地有鲁、冀、豫、晋等南方各省人口流入东北。

在黑龙江省三江地区近些年发现了多处汉城汉墓;在通化县境内发现秦汉长城的关堡一座、烽燧11处遗址,秦汉长城东端可能在通化;2011年又在通化县境内发现赤柏松汉城遗址,2011年又在大安附近后套木噶发现战国—西汉的墓葬遗址,以上史实也打破吉林省乃秦汉“辽东外徼”的说法,“是汉中央政权经略东北的重要实证”,说明 ... 民居及汉文化的影响已经覆盖整个东北,又经魏晋、隋唐几千年的叠压,形成第二个东北汉语方言时期。

浅谈东北方言的来源及特色

浅谈东北方言的来源及特色

浅谈东北方言的来源及特色中文五班于铭泽东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这里世代生活着满、蒙、赫哲、鄂温克、锡伯、朝鲜等少数民族,直到清兵入关以后,才逐渐有大量的汉人涌入。

随着东北各民族三百多年的融合,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东北方言。

东北方言虽然属于北方方言的一种,但由于其语言底层还保存着很多反映当地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词语,从而使东北方言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

东北方言隶属官话方言的分支,地域上的接壤使得东北人的说话腔调接近现代汉语普通话,其他方言区的人大体能够听明白,这就为近些年来东北方言在全国范围内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客观上的必要条件。

同时,东北方言又不受普通话的“局限”,有其自己的语音特点,平直中有波澜,说话时尽显诙谐、幽默,加上赵本山、高秀敏、范伟等表演艺术家通过东北二人转、小品和影视作品等艺术形式的表现创作,将东北方言带上一个新的艺术高度,形成了一场“东北方言热”,然而真正了解东北方言来源的人却不多。

东北方言是以古辽东方言为基础,并受到其他民族和地区影响而发展起来的。

以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为例,从境内长山遗址考证,上溯至新石器时代梨树已有人类繁衍生息,肃慎、夫余、高句丽、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等北方少数民族迭居。

东北作为女真族的发源地,其语言也自然受到满语的影响。

虽然满语渐渐地没落下来,但现代东北方言中与满语相关的成分较多,我们所熟知的零食沙琪玛就是来源于满语sacima,原意为“狗奶子糖蘸(狗奶子为野果名)”;东北的现今的很多地名也是根据满语直译过来的,例如吉林,原为吉林乌拉,意为滨江之城,因为靠近松花江而得名。

东北方言除了收满语的影响,还从蒙古语中得到借鉴:北洋军阀张作霖儿时被称作“老疙瘩”,“老疙瘩”蒙古语中意为家中最小的兄弟。

清朝时北京城着名的风流乡“八大胡同”中的“胡同”也是来自蒙文。

东北方言有的来自正字的误读。

语言的发展是由中原地区向全国扩散开来的,由于发展的不同步和传输手段落后造成的差异,有很多正字在传播中被误读,并约定俗成形成方言。

浅谈东北方言

浅谈东北方言

浅谈东北方言东北方言指的是中国东北地区的方言,这里包括辽宁、黑龙江、吉林三个省份。

东北方言是中国方言语系下大言组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官方认可的八种方言之一。

东北方言在历史上属于隋唐语系,是一种从汉话发展而来的语言,非常古老,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东北方言的发展与历史渊源有关,因而在文字表达上也有其自身的特点,特别是在吉林的山海关地区,早在五六百年前就诞生了著名的《关爱方言》——文字记录了当时此处的人所用的方言,极其珍贵。

东北方言的声调特征非常明显,这是因为东北方言的声调发自汉语的“六声”,但由于历史的发展,该语言的声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成了四声,而且各省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

如哈尔滨方言中拼音“ai”的声调分别为一轻二上,其意义也是不同的;在大连方言中,“ai”是升调发音,其意义是“可以”。

在朝鲜语衍生的辽宁方言中,“ai”声调分别为三降一升,意义是“忽然”,而在吉林方言中,“ai”声调为四降,意义是“又”。

从这些变化中可以看出,东北方言有着自己独特的调调。

另外,东北方言发音也有其特点,总体来说,东北方言发音较为清晰,表达更加流畅,口齿清洁,拖长音节,卷舌,有时候口型会变化,非常有趣,而且发音更为娴熟,非常地道。

《关言》中有一句话:“阳平之语,声若似铃!”据说这句话形容的正是山海关地区此处的人当时的东北方言,当年的东北方言非常的有感染力,也很有特点,使用者用非常清楚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令人钦佩。

东北方言是当今中国北方地区最古老的方言,从里到外仍然能看到对于历史、地域、文化等方面的反映,尽管現代时代发展了新的社会,公共语言仍然是普通话,但如果没有特殊情况,这种方言仍然会在今后的几十上百年中延续下去,成为东北人民所称之爱,甚至所崇。

在近些年来,很多不同的东北方言让更多的人们感受到了它的魅力,这也是东北方言得以延续的原因之一,它们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知和传播。

综上所述,东北方言是一种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发音自然优美、具有古朴风格的方言形式。

东北话方言文章

东北话方言文章

东北话方言文章
下面是一篇关于东北话方言的文章:
东北话,是中国方言的一种,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

东北话是东北地区人们交流的主要语言,其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东北话的语音特点主要包括腔调高亢、语速较快、音调变化丰富等。

在词汇方面,东北话有许多独特的词语和表达方式,如“咋整”、“嘎哈”、“得瑟”等。

此外,东北话还有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如省略助词、倒装句等。

东北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当时东北地区是满族的发源地,满族人的语言对东北话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北话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方言。

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增加,东北话的影响力逐渐扩大。

许多东北艺人以使用东北话为特色,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相声、小品等作品,使得东北话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总的来说,东北话是一种充满活力和特色的方言,它不仅是东北地区人们交流的工具,也是东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这种独特的语言文化,让它在未来的发展中继续发扬光大。

Hyin从社会文化看东北方言的来源与发展

Hyin从社会文化看东北方言的来源与发展

Hyin从社会文化看东北方言的来源与发展在社会文化层面上,东北方言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发展路径。

从源头和演变过程来看,东北方言的形成与东北地区的社会文化环境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出发,探讨东北方言的来源和发展。

一、东北方言的地理背景和历史渊源东北地区位于中国的东北部,由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个省份组成。

这个地区山川壮丽,自然环境多样,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东北方言的形成与这一特殊的地理背景密不可分。

作为一个边疆地区,东北地区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外族侵略和移民涌入,形成了独特的人口结构和文化氛围。

二、东北方言的来源与形成1. 渤海遗民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影响东北地区曾是渤海国的疆域,渤海国的灭亡后,一部分渤海遗民留在了这一地区,并逐渐融入当地的社会文化中,形成了东北方言的雏形。

此外,东北地区还有多个少数民族聚居,这些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也对东北方言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2. 移民的贡献从明清时期开始,东北地区得到了大量的移民涌入,这些移民来自全国各地,带来了不同的方言和文化习俗。

他们与当地人民的交流融合,促进了方言的交融和演变。

因此,东北方言中包含了来自不同地区的语言元素。

3. 社会历史变迁的影响东北地区的社会历史变迁也对方言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例如,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东北地区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根据地,许多革命者在这里开展斗争。

这一时期的重大事件和社会运动,使得东北方言进一步演变,并与现代社会文化相互交融。

三、东北方言的特点和发展趋势1. 声调和发音变化东北方言的特点之一是声调和发音变化的突出。

相比普通话和其他方言,东北方言的音调更为平缓、平稳,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连音和咬字特点。

这种发音方式的特点与东北人民豪爽和开朗的性格相契合,反映出东北方言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2. 词汇和表达方式东北方言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独特而丰富,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这些词汇和表达方式在东北地区的社会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成为人们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

东北话起源

东北话起源

东北话,可指中国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的汉语,亦可特指东北地区的某些特定汉语,如常用于小品演出的“东北话”,本条目主要讨论第一种指代方式。

尽管东北绝大多数地区的汉语都可归类于东北官话的范围内,但是“东北话”和“东北官话”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东北境内的汉语都属于官话。

按照中国语言地图集的分类方法可细分为:●东北官话:分布于绝大多数东北地区。

除以下地区外:辽东半岛及鸭绿江下游地带,乌苏里江部分流域,中俄边境个别地区。

东北三个省会的语言(沈阳话、长春话、哈尔滨话)都属于东北官话。

东北官话是不是独立的大区方言,有一定争议。

此外,东北官话在东北以外的地区也有一定分布。

●胶辽官话:分布于辽东半岛及鸭绿江下游地带,乌苏里江部分流域。

大连话就是一种典型的胶辽官话。

胶辽官话在山东胶东半岛也有分布。

●冀鲁官话:分布范围很窄,仅分布于中俄边境个别地区。

冀鲁官话的主要分布范围不在东北境内。

--------------------------------------------------------------------辽西某县有个叫叨尔磴的地方。

叨尔磴人的口音,便在当地,也被认为特别“侉”的。

但他们自己觉得——那一带流传的一个笑话说——“我们叨尔磴人就是…二‟字说不好;要是…二‟字说好了,就是北京话了”。

其实他们说的蛮有道理。

要解释这一点,得讲上些枯燥的话:老早的时候,北京和东北人讲的都是幽燕话,金辽元三代,这里和中原多少有些隔离,在女真话、契丹话和蒙古话的影响下,方言相对独立地发展,那时辽东话和大都话的区别,只是前者受女真话影响大些,后者受蒙古话影响大些。

河北、山东人第一次大批闯关东发生在元明之际,这一期的东北方言里面,就增加了山东话的成分;而北京在明朝成了都城,外地来做官的,开店铺的,当兵的,打工的,把各自的方言带到北京,特别是山西话,安徽话和南京官话,影响至今还有痕迹,明朝这时的北京话,就和东北话有些不一样了。

东北方言大全

东北方言大全

东北方言大全一、概述东北方言指的是中国东北地区的方言,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个省份。

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东北地区的方言保留了较为独特的特点,与普通话和其他方言有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全面介绍东北方言的音韵特点、词汇特色、语法用法等内容。

二、音韵特点1. 声母东北方言中的声母相对较为齐全,保留了普通话中已经退化或消失的辅音。

例如,“尖”的发音为“j[iǎn]”,而普通话中为“[jiān]”。

此外,东北方言还有一些特殊的声母,如“咕”、“嘎”等。

2. 韵母东北方言的韵母相对较为简化,普通话中的复杂韵母被简化为单一的音素。

例如,“说”的发音为“suo”,而普通话中为“shuo”。

3. 声调变化东北方言中的声调变化较多,相比普通话更为丰富。

常见的变调包括一声变二声、二声变三声等。

例如,“可不可以”在普通话中发音为“ke3 bu4 ke3 yi3”,而在东北方言中可能变为“ke2 bu2 ke2 yi2”。

4. 入声字读音东北方言中的入声字发音与普通话也存在差异。

以“打”的发音为例,普通话中为“dǎ”,而东北方言中可能会发音为“de”。

三、词汇特色1. 俚语和口头禅东北方言中存在大量的俚语和口头禅,这些独特的词汇丰富了方言的表达方式。

例如,“嗨哟”表示惊讶或惋惜,“咋样”表示询问情况,“菜鸟”表示新手等。

2. 食物名称东北方言对一些食物有独特的称呼。

例如,“小麦面”被称为“刀削面”,“饺子”被称为“饺子馅儿”,“煎饼果子”被称为“葱油饼”等。

这些称呼与其他地区的方言或普通话有所不同。

3. 物品名称同样地,东北方言中的物品名称也有自己的特色。

例如,“尺子”被称为“尺尺”,“电话”被称为“电话机”,“热水袋”被称为“暖水袋”等。

四、语法用法1. 兴叹句的使用东北方言中,兴叹句的使用频率比较高,能够突出情感的表达。

例如,“真有意思哪!”表示非常有趣,“真是个好孩子哪!”表示赞叹对方的优秀等。

2. 有亲切感的称呼东北方言中,人们对亲友常常使用独特的称呼,增加了语言的亲切感。

东北人日常用语

东北人日常用语

东北人日常用语
摘要:
1.东北人的日常用语特点
2.东北方言的起源及发展
3.东北话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东北方言对我国其他地区的影响
5.东北话的未来发展及传承
正文:
东北人日常用语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这种特色主要表现在词汇、语法和发音等方面。

东北方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辽金时期,受到满族、蒙古族等民族的影响,融合了中原地区的汉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东北话。

在日常生活中,东北人用语形象生动,幽默风趣,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使得东北方言具有很高的辨识度。

例如,“贼拉拉”表示非常、特别,用来形容事物程度之深;“波了盖”指膝盖,形象地描述了膝盖的形状;“老鼻子”表示很多,形象地描绘了鼻子的形象。

这些词汇充分体现了东北人幽默、夸张的表达方式。

东北方言对我国其他地区的影响也不容小觑。

随着人口的流动,东北话逐渐传播到全国各地。

尤其在改革开放以后,大量的东北人涌入到全国各地,使得东北方言在很多城市都得到了广泛传播。

如今,东北话已经成为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汉语方言。

然而,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东北方言面临着一定的传承困境。

许多
年轻一代的东北人,由于受到普通话教育的影响,东北话的发音和用词开始发生变化,一些地道的东北话词汇和表达方式逐渐被普通话所取代。

为了传承和保护东北方言,政府和民间应该采取措施,加大对东北方言的保护力度,让这种富有特色的方言继续发扬光大。

总之,东北方言作为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汉语方言,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丰富的词汇使得它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东北方言的来源及
特色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浅谈东北方言的来源及特色
中文五班于铭泽
东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这里世代生活着满、蒙、赫哲、鄂温克、锡伯、朝鲜等少数民族,直到清兵入关以后,才逐渐有大量的汉人涌入。

随着东北各民族三百多年的融合,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东北方言。

东北方言虽然属于北方方言的一种,但由于其语言底层还保存着很多反映当地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词语,从而使东北方言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

东北方言隶属官话方言的分支,地域上的接壤使得东北人的说话腔调接近现代汉语普通话,其他方言区的人大体能够听明白,这就为近些年来东北方言在全国范围内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客观上的必要条件。

同时,东北方言又不受普通话的“局限”,有其自己的语音特点,平直中有波澜,说话时尽显诙谐、幽默,加上赵本山、高秀敏、范伟等表演艺术家通过东北二人转、小品和影视作品等艺术形式的表现创作,将东北方言带上一个新的艺术高度,形成了一场“东北方言热”,然而真正了解东北方言来源的人却不多。

东北方言是以古辽东方言为基础,并受到其他民族和地区影响而发展起来的。

以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为例,从境内长山遗址考证,上溯至新石器时代梨树已有人类繁衍生息,肃慎、夫余、高句丽、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等北方少数民族迭居。

东北作为女真族的发源地,其语言也自然受到满语的影响。

虽然满语渐渐地没落下来,但现代东北方言中与满语相关的成分较多,我们所熟知的零食沙琪玛就是来源于满语sacima,原意为“狗奶子糖蘸(狗奶子为野果
名)”;东北的现今的很多地名也是根据满语直译过来的,例如吉林,原为吉林乌拉,意为滨江之城,因为靠近松花江而得名。

东北方言除了收满语的影响,还从蒙古语中得到借鉴:北洋军阀张作霖儿时被称作“老疙瘩”,“老疙瘩”蒙古语中意为家中最小的兄弟。

清朝时北京城着名的风流乡“八大胡同”中的“胡同”也是来自蒙文。

东北方言有的来自正字的误读。

语言的发展是由中原地区向全国扩散开来的,由于发展的不同步和传输手段落后造成的差异,有很多正字在传播中被误读,并约定俗成形成方言。

典型的东北话“那嘎达”是“那个地方”的误读,“噶哈”是“干啥”的误读,“稀罕”是“喜欢”的误读。

此外,东北方言中不乏古汉语的词汇,《诗·周颂·良耜》:“其镈斯赵,以薅荼蓼。

”小品中所说的“薅羊毛”的“薅”便与古汉语中的“薅”同义——去掉之意。

由此可见,东北地区古代确有汉族人居住。

东北方言除了来源很独特以外,它的语言艺术特色更是别具风味。

东北地区的经济结构主要是以农耕、渔猎为主,在这片黑土地上,人们不断辛勤地劳作,促使语言由静至动、抽象至具体转化。

东北方言无论是表达情意还是叙事说理,很少用静态的词语。

例如,东北地广人稀,深山老林常有野兽出没,因此在东北方言中常用动物作比,并赋予其各种不同的含义。

比如东北人爱东北虎,说“这人虎”形容他勇敢而又鲁莽,后引申为不精明。

东北人不喜欢熊,欺辱人叫“熊人”,贬低样貌或人品叫“熊样”。

用“耗子眼”、“驴蹄子”、“猪腰子”等形容人的长相。

用猴子的聪明来比喻人,如“猴精”。

东北严寒,冬季严寒,早年东北人大部分生活在农村,冬季农闲时更寂寞难捱;夏季在田里劳作,人也觉得累。

于是便说呀聊呀,天南地北、逗乐闲扯、苦中作乐,一次排遣寂寞、解除疲劳。

普通话中“吓坏了”到了东北可能就会听到“掉了魂”、“吓得屁滚尿流”等等。

在东北,一个词可以用多个词来表现,一个词也可以由多重含义。

例如在东北喝酒可以说“整”“抿”“造”“舔”等等,再比如说打你可以说揍你,捶你,又具体说“杵你一拳头”、“锥你一杵子”。

近义词的丰富无论是从语义的轻重还是感情色彩,都能通过不同的词语显现出细微的差别。

又例如“犊子”一词本意是指小牛,在东北方言中有时候带贬义、中性。

“扯犊子”是指闲扯、不干正事,“滚犊子”的意思是从眼前赶紧消失,有点不耐烦、咒骂的语气;作为长者爱护甚至于溺爱,那就是“护犊子”。

东北方言的语缀词非常多,大部分语缀词没有实际意义,但跟词根搭配起来就有其词义或是起加重语气的作用。

如“拉吧”“埋了吧汰”“眼泪吧碴”。

在形容一种感受或者一件事情的时候,东北人喜欢用叠声词来表现。

如:挤挤插插(很拥挤)、叽叽歪歪(恼火)、假假咕咕(不实在)总的来说,东北方言的基底是辽东人民千百年来说汉语的口音,受到了满蒙的重大影响,并被最近一百年的移民们再一次改变。

东北方言的具有真实直白的特色,夸张而不脱离实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