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白血病凝血因子活性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合集下载

凝血因子检测及临床意义

凝血因子检测及临床意义

凝血因子检测及临床意义一、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的促凝活性测定(一)正常值(一期法)1、凝血因子Ⅱ:72.9%~118.9%。

2、凝血因子Ⅴ:64.5%~140.3%。

3、凝血因子Ⅶ:85.8%~123.2%。

4、凝血因子Ⅹ:89.5%~120.3%。

(二)影响因素1、血和抗凝剂比例应准确。

2、标本要及时送检,不能久置,时间长了活性减低。

(三)临床意义测定单一凝血因子缺乏和缺乏程度,用于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疾病的检查。

1、血浆中凝血因子Ⅱ、Ⅴ、Ⅶ、Ⅹ增高,意义同内源性凝血因子测定,但肝病除外。

2、血浆中凝血因子Ⅱ、Ⅴ、Ⅶ、Ⅹ减低,见于先天性因子Ⅱ、Ⅴ、Ⅶ、Ⅹ缺乏症,但较少见,获得性减低者见于维生素K缺乏症、肝脏疾病,DIC和口服抗凝剂等。

二、凝血因子Ⅷ、Ⅸ、Ⅺ、Ⅻ的促凝活性测定(一)正常值(一期法)1、凝血因子Ⅷ:77.3%~128.7%。

2、凝血因子Ⅸ:67.6%~128.5%。

3、凝血因子Ⅺ︰C:81.6%~118.4%。

4、凝血因子Ⅻ︰C:71.7%~113.1%。

(二)影响因素1、血和抗凝剂比例应准确。

2、标本要及时送检,不能久置,时间长了活性减低。

(三)临床意义可测定单一凝血因子缺乏和缺乏程度,用于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疾病的检查。

1、血浆量:Ⅷ、Ⅸ、Ⅺ、Ⅻ增高,主要见于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尤其是静脉血栓形成性疾病,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肾病综合征、口服避孕药、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恶性肿瘤、肝病时Ⅷ升高。

2、血浆中凝血因子Ⅷ降低,见于血友病A。

按减低的程度分为重(<2%)、中型(2%~5%)、轻型(5%~25%)以及亚临床型(25%~45%),血管性血友病(vWD)的降低程度不如血友病明显,一般在20%~40%,DIC时凝血因子Ⅷ被消耗,故也减少。

3、凝血因子Ⅸ降低,见于血友病B,临床分型同血友病A,其次见于肝脏疾病、维生素K缺乏症:CDIC和口服抗凝剂等。

4、凝血因子Ⅺ降低,见于凝血因子Ⅺ缺乏症、肝脏疾病和DIC等。

凝血因子临床应用

凝血因子临床应用

凝血因子临床应用凝血因子是一类重要的蛋白质,它们在血液凝结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凝血因子的临床应用广泛,对于许多疾病的治疗和预防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凝血因子的临床应用及其在不同疾病中的作用。

首先,凝血因子在手术中的应用非常重要。

在大型手术中,如心脏手术、肝脏移植等,患者会失去大量的血液,这就需要补充凝血因子来促进血液的凝结,防止出血。

通过输注凝血因子,可以有效地控制手术出血,提高手术成功率。

其次,凝血因子在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症的治疗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症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疾病,患者体内缺乏某种凝血因子,容易出现异常出血。

通过输注相应的凝血因子,可以有效地控制患者的出血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此外,凝血因子在治疗血友病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血友病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疾病,患者体内缺乏凝血因子VIII或IX,容易出现关节出血、皮下出血等症状。

通过输注相应的凝血因子,可以有效地控制患者的出血症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此外,凝血因子还可以用于治疗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疾病。

DIC是一种严重的出血和凝血并存的疾病,常见于严重感染、创伤等情况下。

通过输注凝血因子,可以恢复患者体内正常的凝血功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除了上述疾病外,凝血因子还可以用于预防和治疗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等疾病。

VTE是一种常见的血栓形成和栓塞的疾病,常见于长时间卧床、手术后、肿瘤等情况下。

通过输注抗凝剂和凝血因子,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VTE,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总之,凝血因子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合理使用凝血因子,可以有效地控制出血和凝血异常等疾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临床实践的不断总结,相信凝血因子在未来会有更广泛的临床应用。

凝血功能检测及临床意义

凝血功能检测及临床意义
演讲人
目录
01. 凝血功能检测 02. 凝血功能异常 03. 凝血功能临床意义
检测指标
01
凝血酶原时间(PT):反映凝血 因子Ⅱ、Ⅶ、Ⅸ、Ⅹ的活性
02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反映凝血因子Ⅷ、Ⅺ、Ⅻ的活性
03
凝血酶时间(TT):反映凝血因 子Ⅱ、Ⅶ、Ⅸ、Ⅹ的活性
04
纤维蛋白原(Fbg):反映纤维蛋 白原的含量
血小板计数:反 映血小板的数量, 正常值在100300×10^9/L之 间
凝血因子活性: 反映凝血因子的 活性,正常值在 80-120%之间
抗凝血酶III活性: 反映抗凝血酶III 的活性,正常值 在80-120%之间
常见原因
遗传因素: 基因突变或 遗传缺陷导 致凝血功能 异常
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如 抗凝血药物、 抗血小板药 物等可能导 致凝血功能 异常
疾病诊断
1
凝血功能检测:通 过检测血液凝固过 程,评估凝血功能
4
血栓性疾病:如动 脉血栓、静脉血栓 等,凝血功能检测 有助于评估血栓风
险和治疗效果
2
临床意义:凝血功 能检测有助于诊断 出血性疾病、血栓
性疾病等
5
手术前评估:凝血 功能检测有助于评 估手术风险,指导
手术方案制定
3
出血性疾病:如血 友病、血小板减少 症等,凝血功能检 测有助于诊断和治

6
药物治疗监测:凝 血功能检测有助于 监测抗凝血药物、 抗血小板药物等药
物治疗效果
治疗方案制定
凝血功能检测结 果作为治疗方案 制定的重要依据
根据检测结果, 制定针对性的治 疗方案
治疗方案包括 药物治疗、手 术治疗等
治疗方案的制定需考虑患者 的病情、年龄、性别等因素

血浆fm、fdp和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在急性白血病中的临床意义

血浆fm、fdp和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在急性白血病中的临床意义

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中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是主要的两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评价急性白血病的治疗效果,主要采用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的方式。

化疗药物对白细胞进行破坏,释放多种促凝物质,血液中恶性肿瘤细胞浸润和破坏[1],各种纤溶物质被释放[2]。

因此,急性白血病患者通常存在凝血系统异常、纤溶系统异常等问题[3]。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Fibrin monomer,FM)作为一种血栓形成的标志物,是活化因子ⅩⅢ交联后,纤溶酶水解,然后出现的降解产物[4]。

临床中D-二聚体主要用于深静脉血栓的阴性排除。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FDP)是纤维蛋白或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被纤维溶解酶降解的产物,是综合反映纤溶亢进的指标。

D-二聚体是凝血功能增强的早期标志物,反映了凝血酶的激活,是血栓前状态的标志物。

D-二聚体上升,反映活化血栓机制,新的凝血酶出现,FDP、D-二聚体生成。

为探讨急性白血病中纤维蛋白单体、FDP、D-二聚体监测的临床意义,本次研究观察急性白血病中的急性髓系血浆FM、FDP和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在急性白血病中的临床意义孙利1郭晓珺2▲王燕1胡芙蓉1胡依玲1侯史文1潘冬丽1徐月华1陈婧11.浙江省嘉兴市第一医院检验科,浙江嘉兴314000;2.浙江省嘉兴市第一医院血液科,浙江嘉兴314000[摘要]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单体(FM)、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在急性白血病(AL)患者病情进展和疗效观察中的意义。

方法应用免疫比浊法测定2016年1月~2019年6月我院收住的122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将其分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组)96例(其中M315例)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组)26例,检测两组血浆FM、FDP、D-二聚体水平,同时检测100例健康正常者(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FDP、FM水平。

2023凝血指标临床意义解读全文

2023凝血指标临床意义解读全文

2023凝血指标临床意义解读(全文)0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❶参考值20~40s(注:本文为本实验室参考区间,仅供参考)❷临床意义APTT检测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内源凝血系统筛查试验,用于APTT的定量分析和凝血因子恤、IX、XI、X∏的活性分析,还可用于肝素治疗监测。

APTT延长:1 .血友病A、B,凝血因子VI、VΠ缺乏症,血管型血友病(VWD)。

2 .严重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病、纤维蛋白原缺乏血症等。

3.原发性和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DIC1原发性后期及循环血液中含有FDP∕D-D o4.口服抗凝药,肝素治疗等。

5.循环血液中含有抗凝物质:抗因子恤、IX抗体,狼疮抗凝物质等。

APTT缩短:1.高凝状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高凝血期。

2.血栓性疾病:心肌梗死、脑血管病变、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妊娠期高血压、肾病综合征和严重灼伤等。

❸干扰因素1.标本采集管顺序错误,先采集含促凝剂或草酸盐、EDTA.肝素等抗凝剂的采血管;存在部分抽血困难的患者,使用含肝素抗凝的抽血针抽血后注射到柠檬酸钠抗凝管;肝素污染导致APTT延长。

2.标本采集不顺畅导致组织损伤,引起外源性凝血因子进入试管,导致APTT缩短。

3.输液过程中同侧采血,导致APTT延长。

4.采血量过多或过少导致抗凝剂比例变化,导致APTT延长。

«I采血・不足对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影响标本n PT(s)ΛPTT(s)TT(S)Fib(g∕1)采⅛1量<2.0m1标本5717.23±3.1545.64±10.2521.54±5.64 2.68±0.28更新采购合格标本5711.99±1.2528.69±3.1314.92±0.78 3.12±0.43 t 4.8713.19 3.16 3.25P0.0250.0380.0180.042袭2采血■过■对鬟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影响标本n PT(S)ΛPTT(s)TT(S)Fib(g∕1)采曲盘>2.0m1标本6418.12±4.1540.15±8.6320.87±3.45 2.73±0.17政新采・合格标本6412.31±O.3127.56±7.2515.36±1.27 3.29±0.23 t 3.2720.35 2.49 4.01P0.0410.0290.0330.037图源:参考文献截图5.标本黄疸、脂血可能会对部分检测方法产生影响,导致无法测得或假性升高。

凝血四项检验的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检验的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检验的临床意义临床检验适用范围1、出血性疾病,2、血栓性疾病,血液高凝状态;静脉栓塞,肺栓塞,心肌梗塞,脑栓塞不稳定心绞痛,肾病综合征,妊娠高血压综合征;3、口服抗凝药,口服避孕药,溶栓治疗;4、DIC,白血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急性传染病、急性感染、恶性肿瘤、多发性骨髓瘤、肝炎,肝硬化等;5、外科手术前,损伤性穿刺前,硬膜外麻醉前;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正常值24.0—36.0S常用的检查内源凝血系统的筛检实验;临床意义APTT延长1、血浆FⅧ、FⅨ、FⅪ和FⅫ水平低下,血友病甲、血友病乙、血友病丙及部分血管性假血友病等2、严重的血浆FⅡ、FⅤ、FⅩ和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如肝脏疾病,维生素K缺乏;3、纤维蛋白溶解活力亢进,如DIC、继原发性纤溶症以及血循环中有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等4、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抗FⅧ、FⅨ的抗体、肝素抗凝治疗等;APTT缩短1、高凝状态,如DIC的高凝血期、促凝物质进入血流以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2、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静脉血栓形成、不稳定心绞痛、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等;临床使用肝素抗凝治疗检测,一般维持在正常APTT值的1.5~2.5倍,被认为安全有效.但低分子肝素ATPP不敏感;溶栓治疗时,ATPP、PT、TT应将值控制在正常值的2倍;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正常值10.5—15.0S常用的检查外源凝血系统的筛检实验;PT延长1、见于外源性凝血途径中凝血因子的缺乏,血浆凝血因子Ⅱ、Ⅴ、Ⅶ、Ⅹ以及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下,如先天性第Ⅱ、Ⅴ、Ⅶ、Ⅹ缺乏症、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维生素K缺乏症及肝脏疾病等;2、纤维蛋白溶解活力增强,如DIC、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及血循环中有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等;循环中有抗凝物质,3、口服抗凝剂,PT是监测华法林效果的首选检查;PT缩短1、凝血因子增多症,如先天性第Ⅴ因子增多症;2、高凝状态,如DIC高凝血期;3、血栓性疾病,如肺栓塞、静脉血栓形成、肾病综合征等;4、口服避孕药;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PT%:正常值70—120%凝血酶原活动度%=330/PT-8.7例如,正常人血浆PT为12s,则凝血酶原活动度=330/12-8.7=330/3.3=100;血浆凝血酶原比率PT-RATIO患者血浆PT值除以正常血浆PT值=PT 比值PTR,正常值为1.00±0.15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INR正常值0.85--1.15,临床意义INR是根据PT试剂标定国际敏感指数,通过相关公式计算出国际标准化比值;但INR并不能完全解释所有PT值的比较问题;国际正常化比值INR=PTRISIISI为国际敏感度指数;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TR=受检患者PT/正常对照PT正常值为1.00±0.05WHO规定不同情况下抗凝治疗时合适的INR范围1、术前2周或口服抗凝药INR1.5~32.252、原发、继发性静脉血栓的预防INR2.3~3.02,53、活动性静脉血栓、反复静脉血栓、肺栓塞预防INR2.0~4.03.04、动脉血栓预防INR3.55、INR缩短:表示高凝状态;凝血酶时间TT正常值14.0—18.0S临床意义TT延长1、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下,如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等;FIB减少时TT延长2、循环中有抗凝血酶活性增高,如FDP存在、高肝素血症、抗凝血酶Ⅲ活性增高等;3、肝硬化、肝肿瘤、DIC、异常抗凝物质增多;TT缩短:较罕见,异常纤维蛋白血症、巨球蛋白血症可缩短;TT缩短不代表高凝状态、不代表DIC早期;.纤维蛋白原FIB正常值2.0—4.0G/L临床意义1、生理性增高见于应激反应、妊娠晚期;注意先兆子痫和妊高症合并DIC时FIB不一定低于2.0/L;与ATPP、PT、TT结合分析;2、病理性增高:高凝状态:血栓前状态、血栓疾病、脑梗、心梗、糖尿病、动脉硬化,妊高征;非特异反应:毒血症、败血症、大叶性肺炎;急性传染病、急性感染其他:外科手术后、创伤、恶性肿瘤;多发性骨髓瘤等心血管疾病FIB增高易发急性血栓;FIB在溶栓时下降表示溶栓有效,一般控制大于1.5/L左右;3、血浆FIB减少:见于DIC中晚期消耗性低凝血期及纤溶期、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重症肝炎、肝硬化等;可能性出血性疾病APTT PT TT FIB 设想诊断延长正常正常正常血友病甲、乙、丙、狼疮样物质增多Ⅻ缺乏正常延长正常正常先天或获得性FⅦ缺乏延长延长正常正常 FⅡ、FⅤ、FⅩ缺乏、肝病、K缺乏应用抗凝药延长正常延长正常肝素样物质增多延长延长正常降低低或无纤维蛋白血症延长延长延长降低 DIC、纤溶亢进;。

凝血因子测定的临床意义

凝血因子测定的临床意义

凝血因子测定的临床意义凝血因子是机体内重要的凝血蛋白质,它们对于正常的凝血过程至关重要。

在某些情况下,凝血因子活性异常会导致出血或血栓等问题。

因此,凝血因子测定在临床医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测定凝血因子的目的凝血因子是一组存在于血液中的蛋白质,它们包括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凝血酶、纤维素等,它们之间相互作用,构成了复杂的凝血系统。

凝血因子测定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凝血能力,进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二、凝血因子测定的方法凝血因子测定的常用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凝血时间法,另一种是凝血因子活性法。

凝血时间法是指测定凝血时间的长短,这种方法主要测定凝血的初步阶段,包括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

而凝血因子活性法则是以已知标准的凝血因子与患者患处接触,测量反应的时间通过比较患者与标准的反应时间比较,能够测定患者中凝血因子的活性水平,主要包括凝血酶原活性、纤维蛋白原活性、血小板因子VIII:C、因子IX:C等。

三、凝血因子测定的临床意义凝血因子测定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凝血功能,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

例如:1、评估出血风险:某些疾病如血友病,患者缺乏某些凝血因子,容易出现出血等症状。

凝血因子测定可以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帮助医生制定治疗方案。

2、指导手术止血:在一些手术场合下,如拔牙等,凝血因子测定可以评估患者手术前的凝血能力以及手术后的止血情况,为医生制定最佳的手术止血方案提供参考。

3、评估抗凝血药物治疗效果:抗凝药物能够抑制凝血过程,所以对于凝血已经存在的疾病起到治疗效果,但是针对不同的抗凝血药物,其抑制的凝血因子不同。

因此在治疗中,可以通过凝血因子测定来监测患者的抗凝治疗效果与安全性。

四、总结凝血因子的测定在临床医学中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凝血能力和出血风险,指导诊断与治疗。

不同的测定方法可以适用于不同疾病的治疗需求,严格控制准确性,使得凝血因子测定成为关键的临床辅助诊断工具之一。

白血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白血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白血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刘文达;翁羽飞;林哲生【摘要】目的探讨白血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利用t 检验,回顾性分析150例白血病患者在初发、缓解、复发三个时期时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同时设立健康对照组.结果 D-二聚体在初发组的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缓解组略有所降低,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复发组与对照组比较,D-二聚体含量又有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血病患者体内存在明显的凝血及纤溶功能的异常,且容易并发DIC,监测D-二聚体可作为患者病情变化及预后的指标.【期刊名称】《海南医学》【年(卷),期】2012(023)022【总页数】2页(P96-97)【关键词】D-二聚体;DIC;白血病【作者】刘文达;翁羽飞;林哲生【作者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东广州510630;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东广州510630;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东广州5106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3.7白血病是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

有研究表明[1]各类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和纤溶系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异常。

分析其原因,可能主要是由于白血病细胞浸润血管内皮,内皮细胞受到损伤,从而释放纤溶物质,并且化疗后会释放多种促凝物质,从而导致了患者的凝血及纤溶功能的障碍。

这些功能的障碍是导致白血病患者常常合并出血、血栓、明显的凝血功能障碍甚至是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重要原因。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D-二聚体有着明显的变化,可作为DIC诊断及预防中最敏感的指标,并且在白血病的疗效观察中具有一定的价值。

本文通过检测D-二聚体在白血病三个时期的含量变化,探讨其意义。

1.1 研究对象2007年至2010年在我院血液科住院的的白血病患者150例,所有患者的诊断及疗效标准均参照《白血病诊断及疗效标准》[2]。

其中男性98例,女性52例,年龄18~67岁。

凝血常规各指标的临床意义

凝血常规各指标的临床意义

凝血常规各指标的临床意义凝血常规是一种常用的实验室检查,用于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状况以及检测凝血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

凝血常规可以分析和评估凝血因子的数量和活性水平,了解患者的凝血功能状况和出血倾向。

下面将详细介绍几个常见的凝血常规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1.凝血酶原时间(P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酶原时间衡量外源凝血系统的功能,对于评估凝血因子Ⅰ、Ⅱ、Ⅴ、Ⅶ、Ⅹ以及纤维蛋白原的合成和激活状况非常重要。

PT主要用于检测肝脏疾病、凝血因子缺乏或异常、维生素K缺乏、肿瘤和静脉血栓等病理情况。

INR是一种标准化的PT值,常用于国际间的诊断和治疗准则,如学术机构推荐的抗凝治疗指南。

INR大于1.5可能表示凝血功能异常,而INR大于3可能表示严重凝血障碍。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用于评估内源凝血系统的功能,主要应用于评估凝血因子Ⅷ、Ⅸ、Ⅺ和Ⅻ的活性和合成。

APTT处于正常范围时,表示患者的内源凝血系统处于正常功能状态;而APTT延长可能表明凝血因子缺乏、功能异常或使用了影响凝血的药物等。

3.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是血浆中的重要凝血因子,参与形成纤维蛋白聚集体,起到止血作用。

FIB水平的异常可以提示纤维蛋白聚集体形成和稳定性的改变,如纤维蛋白原缺乏或纤维蛋白聚集体不稳定,可能导致出血倾向或凝血异常。

4.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是体内最重要的止血成分,主要通过粘附在血管壁的损伤处以及聚集形成血小板栓来维持血管的完整性。

PLT的测量能够帮助评估患者的止血功能和血小板生成情况。

PLT过低可能导致出血倾向,而PLT过高可能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5.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时间是血浆中凝血酶形成和止血作用的指标之一、TT的延长可能表示凝血酶生成和功能异常,如可能存在凝血酶因子缺乏或异常。

以上仅是凝血常规中的数个常见指标的临床意义,实际上还有许多其他的凝血参数和指标如凝血酶原活动度、抗凝血因子、溶血试验等在特定情况下也有临床意义。

急性白血病患儿血清肿瘤坏死因子a的活性变化及临床意义

急性白血病患儿血清肿瘤坏死因子a的活性变化及临床意义

急性白血病患儿血清肿瘤坏死因子a的活性变化及临床意义刘志刚
【期刊名称】《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年(卷),期】1997(002)001
【摘要】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了20例正常儿童及40例急性白血病(AL)患儿化疗前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a)浓度。

结果:在AL诊断时,TNF-a水平显著升高;当患儿获得部分缓解至完全缓解时,TNF-a水平呈梯形降低,其最低值仍高于健康儿童(P〈0.01 ̄0.05);2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TNF-a水平在任何阶段都比18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患儿低(P〈0.01);TNF-a水
【总页数】3页(P8-9,22)
【作者】刘志刚
【作者单位】西安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西安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3.710.3
【相关文献】
1.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血清白细胞介素-6、心肌肌钙蛋白I、超敏C反应蛋白与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J], 贺旭东;孙明辉;王志超;郭鹏;李振国
2.急性白血病患儿治疗前后血清IL-6及IFN-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J], 刘改英;林愈灯
3.急性腺病毒肺炎合并脓毒症患儿血清降钙素原、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
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J], 钟斌才;雷志红;莫静金;李焕琼;黄如章;蔡丽燕
4.血清急性时相蛋白在白血病患儿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探讨 [J], 冯剑飞;王同保
5.急性白血病患儿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活性变化及临床意义 [J], 刘志刚;陈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LDH及IL-12检测的临床意义

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LDH及IL-12检测的临床意义

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LDH及IL-12检测的临床意义
陆益龙;徐生祥;巴荣;朱彦
【期刊名称】《临床检验杂志》
【年(卷),期】2005(23)1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血白细胞介素12(IL-12)与乳酸脱氢酶(LDH)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初治、复发AL组及缓解AL患者15例,检测患者血清IL-12(ELISA法)及LDH(酶法)水平,并与正常人对照进行分析.结果初治复发AL组LDH显著高于缓解AL组及正常对照组,IL-12水平则显著降低.缓解AL患者血LDH降低,IL-12升高.结论高白血病细胞负荷可抑制AL患者体内IL-12表达.【总页数】1页(P50-50)
【作者】陆益龙;徐生祥;巴荣;朱彦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江苏,镇江,212001;江苏省句东劳动教养管理所医院;江苏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江苏,镇江,212001;江苏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江苏,镇江,212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3.7
【相关文献】
1.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LDH、α-HBDH检测的临床价值 [J], 罗红;陈峻;胡必成;苏斌涛
2.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中LDH和HBDH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 [J], 余杏;卢孝东;王
永卿;蒋翡翎
3.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者血清IL-12、IFN-γ及LDH测定的临床意义 [J], 巩国亭;管洪在;郭小芳;陈开军
4.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血清LDH及血清铁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J], 王辛;马兰;杨宗明;曹海霞;
5.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LDH、α-HBDH、ADA、D-D及FDP检测的临床价值 [J], 李海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凝血因子4.9

凝血因子4.9

标题:凝血因子4.9:原理、功能和临床意义引言:凝血因子是人体血液中参与凝血过程的关键蛋白质,其中凝血因子4.9作为一种重要的凝血因子,在维持正常凝血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凝血因子4.9的原理、功能以及其在临床中的意义。

一、凝血因子4.9的原理凝血因子4.9,也称为凝血因子IX,是由肝脏合成的一种维生素K依赖性蛋白质。

其合成需要维生素K的参与,并受到凝血酶的作用而激活。

凝血因子4.9主要以非激活形式存在于血浆中,当凝血过程启动时,它会被激活为活性形式,进而参与血液凝固反应的下游环节。

二、凝血因子4.9的功能1. 参与凝血酶的形成:凝血因子4.9作为凝血级联反应的关键环节之一,与凝血因子VIII共同形成凝血酶,从而启动凝血过程。

2. 促进血栓形成:活性的凝血因子4.9能够与血小板表面的受体结合,从而激活血小板,促使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

3. 调节凝血反应速度:凝血因子4.9参与凝血级联反应的下游环节,与其他凝血因子相互作用,调节凝血反应的速度和强度,从而维持正常的凝血功能。

三、凝血因子4.9的临床意义1. 凝血异常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凝血因子4.9的缺乏或功能异常可能导致遗传性凝血因子IX缺乏症(血友病B),表现为出血倾向。

通过检测凝血因子4.9的水平和功能状态,可以帮助诊断和监测这些疾病,并指导相应的治疗策略。

2. 血友病治疗:对于血友病B患者,由于凝血因子4.9缺乏或功能异常,补充外源性的凝血因子4.9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出血,并提高生活质量。

3. 抗凝治疗监测:凝血因子4.9参与调节凝血反应的速度和强度,因此对于正在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来说,检测凝血因子4.9的水平和功能状态可以帮助评估治疗效果,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结论:凝血因子4.9作为凝血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发挥着关键的功能。

它参与凝血酶的形成、促进血栓形成以及调节凝血反应速度。

在临床上,凝血因子4.9的水平和功能状态的检测具有重要意义,可用于诊断和治疗凝血异常疾病,指导血友病治疗以及监测抗凝治疗效果。

急性白血病患儿血浆D-D、FDP及FIB水平变化和临床意义研究

急性白血病患儿血浆D-D、FDP及FIB水平变化和临床意义研究

急性白血病患儿血浆D-D、FDP及FIB水平变化和临床意义研究范芳;孙新;张静静;潘凯丽【期刊名称】《国际检验医学杂志》【年(卷),期】2016(037)021【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儿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的变化,及其在其病情状态、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将65例 AL 患儿依据小儿 AL 的诊疗标准分为初诊组、化疗缓解组、复发组,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

采用胶体金方法测定其血浆D‐D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测定其 FDP 、FIB水平,观察各组血浆D‐D 、FDP 及 FIB 水平的变化。

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AL 初诊组、复发组患儿血浆D‐D 、FDP 及 FIB 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而化疗缓解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初诊组比较,化疗缓解组患儿血浆D‐D 、FDP 及 FIB 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而复发组上述指标则显著升高(P <0.05);与化疗缓解组比较,复发组上述指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AL 患儿在初诊、复发时D‐D 、FDP 及 FIB 水平显著升高,化疗完全缓解时则降为正常,说明 AL 初诊、复发时存在不同程度的凝血与纤溶系统激活,有继发纤溶亢进;而随着化疗完全缓解后,继发纤溶亢进解除,提示小儿 AL 血浆D‐D 、FDP 及 FIB 与病情状态密切相关,可作为其病情判断、化疗效果及预后评估的指标。

【总页数】2页(P3059-3060)【作者】范芳;孙新;张静静;潘凯丽【作者单位】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儿科,西安 710032;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儿科,西安 710032;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儿科,西安 710032;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儿科,西安 710032【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T-Ⅲ、FIB、FDP、D-D、t-PA、PAI-1在溶栓治疗中的临床监测意义2.儿童过敏性紫癜继发肾损伤中血FIB、D-D和FDP的表达意义研究3.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血浆 D-D 与 FDP 检测的临床意义研究4.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D-D、血清CTnI、NT-proBNP的水平变化和临床意义研究5.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T-Ⅲ、FIB、FDP、D-D、t-PA、PAI-1在溶栓治疗中的临床监测意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在不同疾病发展阶段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在不同疾病发展阶段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在不同疾病发展阶段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李宗铭(德阳市人民医院,四川德阳618000)【摘要】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 )患者在不同疾病发展阶段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APL 患者80例,同时选取常规体检的健康人员80例作为对照组,均接受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比较2组以及APL 患者不同治疗时期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阳性率。

结果对照组体检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0.30±0.11)mg/L ,阳性率为0%;APL 组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2.57±0.85)mg/L ,阳性率为1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随着治疗开展,APL 组患者的疾病进入缓解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阳性率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APL 诊断中血浆D-二聚体检查具备较高的应用价值,同时可为患者的临床治疗与预后评估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血浆D-二聚体诊断预后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721(2021)10-1434-03DOI :10.19435/j.1672-1721.2021.10.051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具备较高的发病率,是一种造血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其可导致患者机体幼稚髓性细胞出现异常增生,发病速度快,且预后差[1]。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 )属于特殊类型的髓细胞白血病,其主要疾病特征为机体正常血细胞受到严重破坏,会使患者出现出血、发热、贫血、淋巴结肿大等症状[2]。

D-二聚体属于纤维蛋白降解后所形成的特异性产物,通过对该指标进行检测,可反映机体纤维蛋白生成情况[3]。

从而掌握血液凝集系统激活状态。

因此通过对血浆D-二聚体水平进行检测,可有效诊断APL ,并为疾病预后发展提供参考。

本次研究选取APL 患者80例,探讨在不同疾病发展阶段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报告如下。

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凝血指标异常状况分析

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凝血指标异常状况分析

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凝血指标异常状况分析唐晓钰【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凝血功能的改变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分析142例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除外急性早幼粒性白血病)的临床资料,包括出血的发生情况,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浆凝血酶时间(TT)及D-二聚体(D-D)等凝血指标的异常情况,采用Logistc线性回归分析判断影响凝血指标的主要因素。

结果142例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中共118例凝血指标异常,凝血指标异常率为83.1%。

无凝血异常的患者出血的发生率为58.3%,凝血指标异常患者中出血的发生率达77.5%。

Logistic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初诊时原始细胞的比例是影响凝血指标的主要危险因素(χ2=4.967,OR=0.040,P=1.139),而年龄、性别、白血病类型、初诊时白细胞数目、细胞遗传学等因素与凝血指标异常无明显相关性。

结论大部分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均存在凝血功能的异常,出血的风险与凝血指标异常的数目存在正相关关系,而初诊时原始细胞的比例是影响凝血指标异常的主要因素,临床应根据患者初诊时原始细胞的比例、异常的凝血指标判断患者出血风险,以做好防治工作。

【期刊名称】实用癌症杂志【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3【关键词】【关键词】初发急性白血病;凝血指标;原始细胞Research of Blood Coagulation Abnormalities in Primary Acute LeukemiaTANGXiaoyu. BeihaiPeople'sHospital,Beihai,536000【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 of blood coagulation in primary acute leukemia and related factors.Methods Clinical data of 142 cases of primary acute leukemia (except for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were analyzed,including the occurrence of bleeding,prothrombin time (PT),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plasma fibrinogen (FIB),thrombin time (TT) and D-dimer (DD) and other coagulation parameters,and Logistc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coagulation.Results In 142 cases of primary acute leukemia,there were 118 cases of blood coagulation abnormalities,blood coagulation abnormalities rate was 83.1%;bleeding rate in patients without coagulation abnormalities was 58.3%,while bleeding rate in patients with abnormal coagulation was 77.5%.Logistic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proportion of blast cells at first diagnosis was major risk factor affecting coagulation (χ2=4.967,OR=0.040,P=1.139),and age,sex,type of leukemia,leukocyte count at first diagnosis,cytogenetics were not related with coagulation factors.Conclusion Most patients with acute leukemia have abnormalities in coagulation,and there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risk of bleeding and the number of coagulation abnormalities,the proportion of blasts cells at first diagnosis is the main factor affecting coagulationabnormalities.Preventiv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according to the proportion of the blasts cells and abnormal coagulation parameters to determine the risk of bleeding in patients.【Key words】Primary acute leukemia;Blood coagulation;Primitive cells(ThePracticalJournalofCancer,2015,30:0460~0462)急性白血病患者往往合并严重的内脏出血,也是导致急性白血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其出血的原因包括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功能障碍、凝血异常、抗凝及纤溶系统激活等[1]。

血清sICAM-1、VEGF、sFas水平在急性白血病中的变化及临床价值

血清sICAM-1、VEGF、sFas水平在急性白血病中的变化及临床价值

血清sICAM-1、VEGF、sFas水平在急性白血病中的变化及临床价值何昊;郑克春;周友根;漆星【期刊名称】《国际检验医学杂志》【年(卷),期】2024(45)12【摘要】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可溶性跨膜蛋白(sFas)在急性白血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安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白血病患者89例为观察组,另选同时段该院的体检健康者65例为对照组。

所有患者入院后给予化疗,对其实施1年电话、门诊随访。

比较两组患者血清sICAM-1、VEGF、sFas水平差异,比较不同疗效、不同预后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sICAM-1、VEGF、sFas水平差异。

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相关指标对急性白血病疗效、预后的预测价值。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清sICAM-1、VEGF、sFas水平升高(P<0.05)。

与非完全缓解(CR)患者比较,CR患者血清VEGF水平升高(P<0.05)。

与预后良好患者比较,预后不良患者血清sICAM-1、VEGF、sFas水平升高(P<0.05)。

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VEGF评估急性白血病疗效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78,sICAM-1、VEGF、sFas单独与联合评估急性白血病预后的AUC分别为0.793、0.729、0.666、0.889。

结论血清sICAM-1、VEGF、sFas在急性白血病患者中水平升高,sICAM-1、VEGF、sFas联合评估急性白血病疗效、预后均有一定临床参考价值。

【总页数】4页(P1487-1490)【作者】何昊;郑克春;周友根;漆星【作者单位】安岳县人民医院检验科;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3.7【相关文献】1.慢性乙型肝炎血清细胞因子、SICAM-1、SFas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2.窒息新生儿血清sICAM-1和sFas水平变化及分析3.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sICAM-1 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4.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sICAM-1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5.高白细胞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VEGF及sICAM-1检测的临床意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急性白血病患者凝血与纤溶指标特点分析

急性白血病患者凝血与纤溶指标特点分析

急性白血病患者凝血与纤溶指标特点分析急性白血病是一种白血病的类型,其主要特点是由于骨髓中恶性白血病细胞的不断增生导致血液中正常细胞数量逐渐减少,而导致严重的凝血异常和出血倾向。

因此,对于急性白血病患者,了解其凝血与纤溶指标特点极为关键。

一、凝血指标特点1. 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

PT是评价凝血因子Ⅰ、Ⅱ、Ⅴ、VII、X功能的指标,而这些因子在急性白血病患者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因此,PT延长是急性白血病患者常见的凝血指标异常表现。

4. 纤维蛋白原(FIB)降低。

纤维蛋白原为体内构成纤维蛋白的主要成分之一,而纤维蛋白又是血液凝固和止血的基础。

因此,纤维蛋白原的降低将对机体的凝血功能产生严重的影响。

5. D-二聚体及血小板功能异常。

急性白血病患者中,血小板数量可能会减少,因此易出现血小板功能异常,导致凝血酶原时间、APTT、TT等指标异常。

同时,D-二聚体是指血液中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其水平的升高也可能与血小板聚集功能异常有关。

1. 纤维蛋白溶解时间(FLT)缩短。

FLT是衡量血液纤维蛋白溶解能力的指标,它反映出体内纤溶酶的活性和纤维蛋白的稳定性。

由于急性白血病患者机体内含有大量的白细胞和未成熟细胞,它们可以释放出纤溶相关因子,导致纤维蛋白溶解时间缩短。

2. D-二聚体升高。

除了与血小板功能异常有关外,D-二聚体还可被视为凝血和纤溶两个系统的标志性指标,其水平的升高可能证明纤维蛋白溶解速度的加快。

3. FDPs升高。

FDPs是指纤维蛋白原的裂解产物,其增多常常意味着纤维蛋白溶解增强和凝血活性下降。

总的来说,急性白血病患者中由于凝血因子的下降以及纤溶相关因子的释放等原因,使得机体凝血与纤溶系统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导致出血、血栓等并发症的高发,因此对于急性白血病患者,密切关注凝血与纤溶指标的变化可以帮助及时预防和处理相关的严重并发症。

急性白血病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及临床意义探讨

急性白血病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及临床意义探讨

急性白血病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及临床意义探讨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的变化情况及其预测出血风险的临床意义,以便为急性白血病患者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回顾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175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时期来本院体检者48例作为对照组,采取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对两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进行检测。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PT、FIB 及APTT等方面,观察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疾病期间纤溶系统处于亢进状态,具有明显出血倾向,而对急性白血病患者PT、FIB及APTT等凝血指标进行检测有助于诊断患者是否有出血倾向并为临床判断及防治提供早期实验依据。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凝血功能;急性白血病是临床上较为常见和较为严重的恶性血液疾病,该病常易导致严重的内脏出血,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出血的原因包括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功能障碍、凝血异常、抗凝及纤溶系统激活等[1]。

所以,及时监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凝血功能中的各项指标,对急性白血病患者出血倾向作出准确的判断,并给予积极治疗和及时终止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发展,将有助于降低急性白血病患者的死亡率[2,3]。

本文旨在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凝血指标的改变情况,以便为急性白血病患者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现将相关研究内容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175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组经临床症状、外周血血常规、骨髓细胞形态学和免疫分型等检查确诊,根据《血液疾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符合急性白血病的诊断,观察组患者中男性97例,女性78例,年龄19-82岁,平均年龄44.3±15.8岁。

凝血因子特点

凝血因子特点

凝血因子特点
凝血因子是参与凝血机制的蛋白质,主要负责在伤口处形成凝块,止血并修复组织。

凝血因子的特点包括:
1. 构成:凝血因子是一种蛋白质,包括血浆中的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以及由其他细胞合成的凝血因子。

它们通过一系列反应逐步激活并形成凝块。

2. 活性:凝血因子在激活以后会发生形状变化,转变为活性形式。

这些活性凝血因子能够相互作用,并触发一系列反应,最终形成纤维网,形成凝块。

3. 底物特异性:凝血因子在反应链中具有特定的底物特异性。

每个凝血因子通常只与特定的底物反应,从而形成新的活性凝血因子。

4. 自放大效应:一旦凝血反应开始,反应链中的活性凝血因子会进一步激活更多的凝血因子,从而形成一个自放大的反应级联。

这种级联反应能够加速凝血的过程。

5. 调节:凝血因子也受到多种调节机制的控制,以避免凝血过度。

例如,体内存在抗凝血蛋白质来抑制凝血过程,以保持血液在适当的时间内凝固。

总的来说,凝血因子具有复杂的结构和功能,通过相互作用和级联反应来形成凝块,从而实现止血和修复伤口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意义。
均为仪器配套试剂。
1.3 统 计 学 处 理:所 有 数 据 经 SPSS13.0 统 计 软 件 分 析 处 理 ,计 量 资 料 以 狓 ±狊 表 示 ,组 间 比 较 采 用 方差分析及狋 检 验,犘 <0.05 为 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1 对 象 与 方 法
2 结 果
缓解组 15 85.4±4.31) 95.7±7.2 81.9±2.91)116.8±4.2
复发组 18 39.4±5.21) 91.7±8.3 37.6±5.01)102.9±3.7
对照组 26 105.5±3.6 100.0±10.2 101.4±5.4 114.7±3.0
1)与对照组比较 犘 <0.05
95.3±4.4 90.0±11.4
2.2 35 例 ALL 患 者各 组间凝血 因子 的 活 性 变 化
结 果 : 见 表 2。 由 表 2 结 果 显 示 : ① 初 发 组 、 缓 解
DOI:10.3969/j.issn.02539926.2018.12.017 基 金 项 目 :广 西 壮 族 自 治 区 柳 州 市 科 技 研 究 与 技 术 开 发
瑞 金 医 院 临 床 检 验 科 (许 冠 群 )
初发 组 相 比 差 异 无 统 计 学 意 义 (犘 >0.05);③F
山 西 医 药 杂 志 2018 年 6 月 第 47 卷 第 12 期 ShanxiMedJ,June2018,Vol.47,No.12
· 1415 ·
Ⅴ:C 及 FⅧ:C 的结果在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
· 1414 ·
·临床研究·
山 西 医 药 杂 志 2018 年 6 月 第 47 卷 第 12 期 ShanxiMedJ,June2018,Vol.47,No.12
急性白血病凝血因子活性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覃凤娴 许冠群 邹 燕 戴盛明
白 血 病 浸 润 全 身 各 个 脏 器, 常 伴 有 出 凝 血、 抗凝及纤 溶 系 统 的 功 能 紊 乱 。 [1] 而 出 血 是 急 性 白 血病常见 的 临 床 表 现 和 主 要 死 亡 原 因 之 一 。 [2] 该 类疾病的出血机 制 错 综 复 杂。 凝 血 因 子 在 凝 血 过
缓解组和复 发 组。 健 康 对 照 46 名,来 自 本 院 体 检
初发组相比较,差 异 无 统 计 学 意 义 (犘 >0.05);③
人员,其中男性26名,女性 20名,年 龄 20~75 岁, FⅤ:C 及 FⅧ:C 在 各 组 间 差 异 均 无 统 计 学 意 义
中 位 年 龄 43.5 岁 。
(犘 >0.05)。
1.2 方 法 : 空 腹 采 静 脉 血 , 与 抗 凝 剂 枸 橼 酸 钠 按
表1 各组 AML 患者凝血因子的活性(%)水平 (狓珚±狊)
凝血因子 例数
FⅡ :C
FⅤ :C
FⅦ :C
FⅧ :C
初发组 32 48.6±4.61) 90.0±9.6 43.2±5.81)109.4±2.4
1.1 研 究 对 象 :2014 年 1 月 至 2016 年 6 月 于 本 院
2.1 AM00例 急 性 白 血 病 患 者,诊 断 标 准 按 照 《血
1。结果显示:①初发组、缓 解组、复发 组的 FⅡ:C,
液病诊 断 及 疗 效 标 准 》,其 中 男 性 48 例,女 性 52 FⅦ:C,FⅨ:C,FⅩ:C,FⅪ:C 及 FⅫ:C 较 对 照 组
计 划 (2016G020204) 作者单位:545005 柳 州,广 西 医 科 大 学 第 四 附 属 医 院 医
学检验科(覃凤娴、邹燕、戴盛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 属
组、复发组的 FⅡ:C,FⅦ:C,FⅨ:C,FⅩ:C,FⅪ: C 及 FⅫ:C 较对照组的结果显著降低,差异具 有统 计学意义(犘 <0.05);②复发组的 FⅡ:C,FⅦ:C, FⅨ:C,FⅩ:C,FⅪ:C 及 FⅫ:C 水平 较对 照 组、缓 解组明显降低,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犘 <0.05),与
9∶1 混 合 ,3000r/min 离 心10 min,分 离 血 浆 后 做 FⅡ :C,FⅤ :C,FⅦ :C,FⅧ :C,FⅨ :C,FⅩ :C,FⅪ : C 及 FⅫ:C 测 定。每 次 实 验 均 使 用 配 套 标 准 血 浆 制作标准曲线并用质控血浆监控试验结果的准确
程中发挥重要作 用, 为 探 讨 凝 血 因 子 在 急 性 白 血
例,年龄17~78 岁,中 位 年 龄 46.5 岁。 包 括 急 性
显著降低,差异具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犘 <0.05);② 复
髓系白血病(AML)患 者 65 例,急性淋巴 细胞白 血
发组 FⅡ:C,FⅦ:C,FⅨ:C,FⅩ:C,FⅪ:C 及 FⅫ:
病(ALL)患者 35 例。 依 据 疗 效 标 准 分 为 初 发 组、 C 水平较对照 组,缓 解 组 明 显 降 低 (犘 <0.05),与
义(犘 >0.05)。
表2 各组 ALL 患者凝血因子(%)的活性水平 (狓珚±狊)
性。凝血 因 子 的 活 性 测 定 采 用 一 期 止 血 法,使 用
病中的作用, 本 研 究 检 测 了 100 例 急 性 白 血 病 患
ACLTOP700全自动血凝仪进行 检测。所用试 剂
者在不同时期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 Ⅺ,Ⅻ的活化 蛋 白 (FⅡ:C,FⅤ:C,FⅦ:C, FⅧ:C,FⅨ:C,FⅩ:C,FⅪ:C 及 FⅫ:C 的表达)差异,并 探 讨 其 对 评 估 疾 病 进 展 及 预 后
FⅨ :C
FⅩ :C
48.9±6.41)43.2±6.31)
85.1±3.51)79.6±4.21)
46.0±5.81)35.7±4.81)
100.5±9.3 92.7±10.6
FⅪ :C
FⅫ :C
51.8±3.41) 42.5±4.11)
76.8±4.21) 76.9±3.91)
48.9±4.01) 36.2±5.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