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专长)-中医外科学-瘤、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瘤、岩
细目一概论
(一)概念
瘤是瘀血、痰滞、浊气停留于机体组织间而产生的结块。

其临床特点是:局限性肿块,多生于体表,发展缓慢,一般没有自觉症状。

瘤的名目很多,《灵枢》中有筋瘤、肠瘤、脊瘤、肉瘤等。

其中内脏肿瘤,后世文献多归属于癥瘕范畴。

生于体表的肿瘤,《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分为六种即气瘤、血瘤、筋瘤、肉瘤、骨瘤、脂瘤。

相当于西医的部分体表良性肿瘤。

岩是发生于体表的恶性肿物的统称,为外科疾病中最凶险者。

因其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形如岩石而得名。

古代“癌”“岩”“喦”“巖”等字义相同且通用。

其临床特点是:多发于中老年人,局部肿块坚硬,高低不平,皮色不变,推之不移,溃烂后如翻花石榴,色紫恶臭,疼痛剧烈,难于治愈,预后不良,故有绝症之称。

(一)病因病机
瘤、岩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其发病原因较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内因、外因两个方面。

外因为六淫之邪,内因为正气不足和七情所伤。

由于致病因素的作用,导致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障碍,经络阻塞,气血运行失常,气滞血瘀,痰凝毒聚等相互交结而导致瘤、岩的发生。

瘤主要是邪气偏盛,岩主要是正气不足,即机体抗病力减低。

加之邪毒侵袭,日积月累,导致瘤、岩的形成,正如明?李中梓《医宗必读》所言:“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气。

”总之,瘤、岩病因病机的特点是:本虚而标实,正气亏虚为本,气滞、血瘀、痰凝、湿热或阴毒结聚为标。

(三)辨证论治
1.气郁痰凝证
主症:局部肿块硬韧,尚可活动,患部皮色不变,无痛。

伴有胸闷、胁胀、纳差、精神抑郁等症状。

舌质淡红,苔薄白或微黄腻,脉细弦。

治法:理气解郁,化痰散结。

方药:开郁散、通气散坚丸加减。

常用陈皮、青皮、香附、枳壳、枳实、柴胡、橘核、郁金、厚朴、川贝母、浙贝母、法半夏、僵蚕、白芥子、胆南星、夏枯草等。

2.寒痰凝聚证
主症:局部肿块质硬,表面光滑有弹性,肿块活动度较差,患部皮肤色白,无痛,肤温不高。

伴周身倦怠、胸闷不舒、畏寒怕冷。

舌质淡,苔白或白腻,脉沉而滑。

治法:温经散寒,化痰散结。

方药:阳和汤、万灵丹加减。

常用鹿角胶、熟地黄、麻黄、白芥子、细辛、肉桂、乌药、全蝎、浙贝母、法半夏、乳香、没药、橘核、香附等。

3.毒热蕴结证
主症:肿块增大,压痛,患处皮肤色红,肤温较高,或肿块溃烂,状如翻花,时流血水,痛如火燎,分泌物有恶臭味。

伴发热、心烦、口渴、尿黄、大便干结。

舌质红,少苔或苔黄,脉弦滑或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方药:五味消毒饮合当归芦荟丸加减。

常用十大功劳、黄柏、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肿节风、黄连、黄芩、夏枯草、鳖甲、七叶一枝花、龙葵、半边莲、川贝母、胆南星、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等。

4.气血瘀滞证
主症:肿块坚硬,表面高低不平,推之不动,自觉疼痛或刺痛及胀痛,局部青筋显露。

伴胁胀不适、易烦躁。

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苔薄黄,脉弦或涩。

治法: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方药:活血散瘀汤或散肿溃坚汤加减。

常用丹参、川芎、桃仁、红花、赤芍、水红花子、五灵脂、三棱、莪术、水蛭、虻虫、地鳖虫、乳香、没药、苏木、鬼箭羽等。

5.正虚邪实证
主症:多见于岩的晚期。

肿块增大,增多,有邻近或远处转移,或岩肿溃烂,渗流血水,疮面灰暗,高低不平,易出血,久不收口。

伴全身消瘦、发热、面色晚白、身体倦怠、不思饮食等。

舌质淡红,苔薄而微黄或少苔、无苔,脉细数。

治法:益气养血,解毒散结。

方药:保元汤或生脉饮合散肿溃坚汤加减。

常用太子参、西洋参、人参、生黄芪、当归、炒白术、茯苓、沙参、麦冬、制首乌、黄精、菟丝子、仙灵脾、白花蛇舌草、肿节风、半枝莲、蒲公英、半边莲等。

(四)预防与调护
1.保持心情舒畅,切忌七情过度。

2.保护与改善环境,有效防止污染,避免接触放射与化学毒性物质。

3.对于肿块及溃疡等要及时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4.对癌瘤病人重视精神护理,解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和精神负担。

5.戒烟限酒,加强营养,适当锻炼,有益于抗病能力的提高。

细目二血瘤
(一)概念
血瘤是指体表血络扩张,纵横丛集而形成的肿瘤。

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大多数为先天性,其特点是病变局部色泽鲜红或暗紫,或呈局限性柔软肿块,边界不清,触之如海绵状。

相当于西医的血管瘤。

常见的有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

(二)诊断
1.毛细血管瘤
多在出生后1~2个月内出现,部分在5岁左右自行消失,多发生在颜面、颈部,可单发,也可多发。

多数表现为在皮肤上有红色丘疹或小的红斑,逐渐长大,界限清楚,大小不等,质软可压缩,色泽为鲜红色或紫红色,压之可褪色,抬手复原。

2.海绵状血管瘤
表现为质地柔软似海绵,常呈局限性半球形、扁平状或高出皮面的隆起物,肿物有很大压缩性,可因体位下垂而充盈,或随患肢抬髙而缩小,在瘤内有时可扪及颗粒状的静脉石硬结,外伤后可引起出血、继发感染,可形成慢性出血性溃疡。

(三)治疗
瘤体局限者可行手术切除,中医可辨证论治,或配合外治和其他疗法。

1.辨证论治
(1)心肾火毒证
主症:多见于初生婴儿。

肿块大小不一,色泽鲜红,边界不清,不痛不痒。

伴五心烦热,面赤口渴,尿黄便干,易口舌生疮。

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

治法:清心泻火,凉血解毒。

方药:芩连二母丸合凉血地黄汤加减。

常用黄芩、黄连、知母、贝母、当归、白芍、羚羊角、生地黄、熟地黄、蒲黄、地骨皮、川芎、生甘草、侧柏叶、地榆、槐角、天花粉、升麻、赤芍、枳壳、荆芥等。

(2)肝经火旺证
主症:多发于头面或大腿部,肿块呈丘疹或结节状,表面呈红色,易出血,常因情志不遂或郁怒而发生胀痛。

可伴心烦易怒、咽干口苦等症。

舌质红,苔微黄,脉弦细数。

治法:清肝泻火,祛瘀解毒。

方药:丹栀逍遥散合清肝芦荟丸加减。

常用丹皮、栀子、柴胡、白芍、当归、白术、茯苓、生姜、薄荷、生地、川芎、黄连、海蛤壳、牙皂、昆布、芦荟等。

(3)脾统失司证
主症:肿瘤体积不大,边界不清,表面色红,好发于下肢,质地柔软易出血,无疼痛。

伴肢软乏力、面色萎黄、纳食不佳等。

舌质淡,苔白或白腻,脉细。

治法;健脾益气,化湿解毒。

方药:顺气归脾丸加减。

常用陈皮、贝母、香附、乌药、当归、白术、茯神、黄芪、酸枣仁、远志、党参、木香、炙甘草、合欢根皮等。

2.其他疗法
(1)外治法
1)对小面积毛细血管瘤及海绵状血管瘤可用五妙水仙膏外搽。

2)清凉膏合藤黄膏外敷,包扎固定,每日换药1次,以促其消散。

3)若肿瘤出血,可用云南白药掺敷伤口,既可止血,又具消散作用。

(2)注射疗法:消痔灵注射液加1%普鲁卡因按1:1混合后注入瘤体,缓慢注入,至整个瘤体稍高起为止。

每次用药3~6mL。

隔1周可再注射1次。

若瘤体尚未发硬萎缩,可用消痔灵2份,普鲁卡因1份,如上法进行注射。

(3)手术疗法:孤立病变可行手术切除。

对病在头面部者要注意美容,以防术后瘢痕过大。

(4)冷冻疗法:对于浅表较小的血瘤可采用冷冻方法治疗。

(5)放射疗法:对于范围较大的血瘤也可应用放射治疗。

细目三肉瘤
(一)概念
肉瘤是发于皮里膜外、由脂肪组织过度增生而形成的良性肿瘤。

其特点是软似绵,肿似馒,皮色不变,不紧不宽,如肉之隆起。

相当于西医的脂肪瘤。

(二)病因病机
脾主肌肉,又主运化,思虑过度或饮食劳倦伤脾,脾失运化,痰湿内生,脾气不行,津液凝聚为痰,痰气郁结,发为肉瘤。

或郁怒伤肝,肝失疏泄,肝克脾土,肝脾不和,气机不畅,瘀血阻滞,逆于肉理,乃生肉瘤。

(三)临床表现
多见于成年女性,可发于身体各部,好发于肩、背、腹、臀及前臂皮下。

大小不一,边界清楚,皮色不变,生长缓慢,触之柔软,呈扁平团块状或分叶状,推之可移动,基底较广阔,一般无疼痛。

多发者常
见于四肢、胸或腹部,呈多个较小的圆形或卵圆形结节,质地较一般肉瘤略硬,压之有轻度疼痛。

(四)辨证论治
气郁痰凝证
主症:肿块多为单个,少数为多发,大小不一,瘤体柔软如绵,推之可移动,皮色不变,生长缓慢,舌淡,苔白,脉滑。

治法:理气健脾,化痰散结。

方药:化坚二陈丸合十全流气饮加减。

常用陈皮、半夏、茯苓、僵蚕、黄连、甘草、川芎、当归、白芍、香附、青皮、木香、乌药等。

(五)其他疗法
1.外治法
用阳和解凝膏掺黑退消外贴。

2.手术疔法
小的肉瘤可不处理,瘤体较大者,或有明显增大趋势,或伴有疼痛,或瘤体较大者,宜行手术切除。

(六)预防与调护
1.注意合理饮食,勿过食辛辣炙煿、肥甘厚味之品。

2.调畅情志,节制恼怒。

细目四失荣
(一)概念
失荣是发于颈部及耳之前后的岩肿,因其晚期气血亏乏,面容憔悴,形体消瘦,状如树木枝叶发枯,失去荣华而命名。

相当于西医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癌和原发性恶性肿瘤。

多见于40岁以上的男性,属古代外科四大绝症之一。

(二)病因病机
失荣的发生与肝胆关系密切。

如七情内伤,忧思郁怒,肝失条达,气机不舒,气滞血瘀,阻于胆经颈络,则结为肿块;或脾虚运化失司,水湿津液凝聚为痰,痰瘀脏毒凝结于少阳、阳明之络,可发为本病。

(三)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为颈部淋巴结肿大,生长较快,质地坚硬。

病变开始时多为单发结节,可活动;后期肿块体积增大,数量增多,融合成团块或联结成串,表面不平,固定不移。

一般无疼痛,但合并染毒时,可有压痛。

日久癌肿溃破,疮面渗流血水,高低不平,形似翻花状。

其肿痛波及范围可向面部、胸部、肩背部扩展。

(四)辨证论治
1.气郁痰结证
主症:颈部或耳前、耳后有坚硬之肿块,肿块较大聚结成团,与周围组织粘连而固定,有轻度刺痛或胀痛,颈项牵扯感,活动转侧不利,患部皮色暗红微热,伴胸闷胁痛,心烦口苦等症,舌质红,苔微黄腻,脉弦滑。

治法:理气解郁,化痰散结。

方药:化痰开郁方。

常用柴胡、当归、白芍、白芥子、白术、全蝎、郁金、茯苓、香附、天葵子、炙甘草等。

2.阴毒结聚证
主症:颈部肿块坚硬,不痛不胀,尚可推动,患部初起皮色如常,以后可呈橘皮样变,伴畏寒肢冷,纳呆便溏,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或弦细。

治法:温阳散寒,化痰散结。

方药:阳和汤加减。

常用麻黄、熟地黄、白芥子、炮姜炭、甘草、肉桂、鹿角胶等。

3.瘀毒化热证
主症:颈部岩肿迁延日久,肿块迅速增大,中央变软,周围坚硬,溃破后渗流血水,状如翻花,并向四周漫肿,范围可波及面部、胸部、肩背等处,伴疼痛,发热,消瘦,头颈活动受限,舌质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化痰散瘀。

方药:五味消毒饮合化坚二陈丸加减。

常用银花、野菊花、紫花地丁、天葵子、蒲公英、陈皮、半夏、茯苓、生甘草、黄连、白僵蚕、薄荷等。

4.气血两亏证
主症:颈部肿块溃破以后,长期渗流脓血,不能愈合,疮面苍白水肿,肉芽高低不平,胬肉翻花,伴低热,乏力,消瘦等,舌淡,苔白或无苔,脉沉细。

治法:补益气血,解毒化瘀。

方药:八珍汤合四妙勇安汤加减。

常用党参、熟地黄、川芎、白芍、当归、白术、茯苓、炙甘草、玄参、牛膝、当归、银花等。

(五)其他疗法
1.外治法
(1)早期颈部硬肿为气郁痰结证者,可外贴太乙膏;或外敷天仙子膏,取天仙子50g,用醋、蜜各半调敷,每日换1次。

(2)早期颈部硬肿若为阴毒结聚者,可外贴阳和解凝膏或冲和膏。

(3)岩肿溃破胬肉翻花者,可用白降丹掺于疮面,其上敷太乙膏。

若溃久气血衰败,疮面不鲜,可用神灯照法,疮面掺阴毒内消散,外敷阳和解凝膏。

2.手术及放化疗法
局部病变可用放射治疗或配合全身化疗、手术治疗等。

(六)预防与调护
1.加强营养,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2.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刺激。

3.加强疮面护理,做到及时换药。

细目五肾岩
(一)概念
阴茎属肾,岩肿生于阴茎,故名肾岩。

由于肾岩日久疮面溃破,形如去皮之石榴,如花瓣翻开,故又称“肾岩翻花”。

相当于西医的阴茎癌。

(二)病因病机
肾岩的发生与肝肾关系密切。

1.湿浊瘀结
因肾气内虚而不能主阴茎,外感寒湿邪毒或肝经湿热之邪乘虚下注阴茎,使湿热浊邪结于前阴,局部经络阻塞,气血凝滞,而发为本病。

2.火毒炽盛
湿热浊邪瘀久化热成毒,肝胆之火或心火移热于小肠滞于阴茎,皆可使阴茎发生肿块、结节,热盛则肉腐,则结节可溃烂、翻花。

3.阴虚火旺
素体肝肾亏虚,加之火毒日久耗散阴血津液,阴虚火旺,则发生低热、贫血、消瘦等症状。

(三)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
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

初起时在包皮系带附近、阴茎头部、冠状沟部或尿道口处,可见丘疹、红斑、结节、疣状增生等,逐渐增大,刺痒,甚至破溃,状如翻花石榴子样,并有恶臭分泌物,疼痛加重,严重者阴茎溃烂脱落。

患者约有30%以上发生淋巴结转移,以腹股沟淋巴结最多见,但也可波及髂外及直肠周围淋巴结等。

本病早期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晚期可出现发热、消瘦、贫血等。

2.辅助检査
行病理切片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四)治疗原则
本病以手术治疗为主,可配合中医辨证论治或其他疗法。

(五)辨证论治
1.湿浊瘀结证
主症:阴茎龟头或冠状沟出现丘疹或菜花状结节,逐渐增大,痒痛不休,溃后渗流血水,有的可发生腹股沟淋巴结肿大;伴畏寒,乏力,小便不畅,尿道涩痛;舌质淡红,苔白微腻,
脉沉弦。

治法:利湿化浊,解毒化瘀。

方药:三妙丸合散肿溃坚汤加减。

常用黄柏、苍术、薏苡仁、柴胡、连翘、天花粉、桔梗、当归尾、芍药、昆布、三棱、莪术、黄芩、知母、龙胆草等。

2.火毒炽盛证
主症:阴莲赘生结节,红肿胀痛,溃烂后状如翻花,渗出物腐臭难闻;伴发热,口渴,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泄火,解毒消肿。

方药:龙胆泻肝汤合四妙勇安汤加减。

常用龙胆草、黄芩、栀子、车前子、柴胡、当归、白芍、茯苓、泽泻、玄参、牛膝、银花等。

3.阴虚火旺证
主症:多见于肾岩手术、放化疗后,或病变晚期,阴茎溃烂脱落;伴口渴咽干,瘀乏无力,五心烦热,身体消瘦;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清热解毒。

方药:知柏地黄丸合大补阴丸加减。

常用黄柏、知母、生地黄、茯苓、泽泻、山茱萸、玄参、银花等。

(六)其他疗法
1.外治法
(1)岩肿溃烂不洁,用五五丹或千金散撒于疮面,或用红灵丹油膏外敷,每日1~2次更换,腐蚀至癌肿平复后,改用九一丹。

如创面渗血可掺海浮散,外敷生肌玉红膏。

创面清洁后,改用红油膏或白玉膏。

(2)皮癌净外敷,每日1次或隔日1次。

2.手术疗法
根据病变范围和浸润程度,可选择肿物局部切除、阴茎部分切除或阴茎全切除术等。

(七)预防与调护
1.保持包皮内清洁卫生,避免积垢。

2.包茎、包皮过长者宜尽早实行包皮环切术。

3.及时处理癌前期病变,如乳头状瘤、尖锐湿疣、黏膜白斑、阴茎皮角等,对可疑癌变者,应作病理学检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