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尼《大转型》读书笔记相关
《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读后感
《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读后感《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是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卡尔·波兰尼于1944年出版的著作。
这本书以历史的角度探讨了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国家与市场的关系。
这本书的读后感是深刻而又复杂的,下面是我的个人体验和理解。
波兰尼在书中提出了他的“双轨制”理论,即国家和市场在现代资本主义中发挥着不同但互补的作用。
国家主要负责维持社会稳定和公正,保护人民权益,而市场则是生产和分配资源的机制。
国家和市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现代资本主义的基础。
书中的一个重要观点是,现代资本主义的形成离不开国家的干预。
波兰尼认为,市场机制在早期资本主义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生产力和社会组织的发展,市场机制逐渐失去了控制力。
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国家开始干预市场,通过立法和规制等手段来调整市场。
这种干预成为现代资本主义的标志性特征。
波兰尼还关注了资本主义和民主制度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民主制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资本主义的发展导致了市民阶层的兴起,市民阶层通过政治参与争取自己的利益,这种政治参与最终促进了民主制度的形成。
在作者对现代经济制度的探讨中,他指出了市场经济的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对其的反思和探讨。
在作者看来,市场经济对于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繁荣,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如社会不平等、生态危机、文化价值的淡化等。
这些问题并非市场经济自身的问题,而是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的,需要我们从根本上反思和解决。
波兰尼对于现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分析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描述了资本主义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迁。
他对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综合分析也启示了我对于世界的更深层次的认识。
我深刻地理解到了现代资本主义的形成不仅仅是市场力量的作用,而是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多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波兰尼的理论框架下,我开始反思自己对市场和政府的看法,认识到它们之间的关系要比我想象中的复杂得多。
保护社会:市场开放下的中国方案——基于《大转型》的读书思考
保护社会:市场开放下的中国方案——基于《大转型》的读书思考卡尔·波兰尼在《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一书中,描述了欧洲文明从前工业世界到工业化时代的大转变,预言了自由市场经济自身逻辑的悲剧性,强调保护社会的逻辑,全球化的扩张转向保护社会的双向运动。
而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则强调应通过市场进行开放。
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可谓是现代经济学的永恒主题。
作为当前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制度转型则为这个话题提供了绝妙的题材,面对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两条道路,是应该继续扩大开放市场还是保护底层社会防止撕裂分化呢?如何构建中国本土独特的道路模式和话语体系呢?基于以上问题,本文回顾卡尔·波兰尼的巨著《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旋转与轮回中,结合当下中国的制度背景与现状进行分析,对当代中国的未来走向提出思考。
一、本书介绍卡尔·波兰尼(Karl Polanyi),生于奥匈帝国维也纳的一个犹太家庭,是经济史学家、经济社会学家。
在这部关于经济史和社会理论的经典巨著中,他通过“现象到本质”纵向思路与“国家到全球”的横向链条对百年和平与人类浩劫展开反思。
本书是充满情怀的写作风格,渴望安全与保障,而非放任自由的市场;崇尚道德与价值,而非纯粹的经济利益;强调管理和干预,而非市场主宰。
他的中心思想是前进的道路只有通过基于道德原则至上的人类有意识的行动才得以实现。
二、论述框架与逻辑波兰尼指出,前现代社会中的市场本身是“嵌入”于社会之中的,是为社会需要而服务的;但是在资本主义形成以后,市场从社会中“脱嵌”而出,并要求社会关系从属于市场,这便造成市场与社会两股力量之间的对抗。
与此同时,社会整体为应对市场无节制扩张所造成的危害,自发形成了一种“保护运动”。
在这之下,市场的“脱嵌”运动与社会的“保护”运动之间的冲突,波兰尼把这种冲突视为法西斯主义兴起和二战爆发的历史根源。
大转型观后感
大转型观后感电影《大转型》是一部通过讲述与描绘了人们在大时代变革中的种种选择与纷争的电影。
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的英国,当时工业革命正在进行时,一切都在飞速发展和变革。
在这个时候,人们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和困境,不得不做出艰难的决定。
电影中,主人公詹姆斯·罗宾逊是个平凡的英国家庭父亲,他在当时非常重要的铁路行业工作。
然而,随着工业革命的不断推进,新技术和新机器的出现使得许多传统行业濒临破产,詹姆斯的岗位也正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面对这个情况,詹姆斯必须做出一系列的选择,并面对自己作为一个父亲和丈夫的责任。
电影通过詹姆斯的经历,生动地展现了大转型时期人们所面临的无常与迷茫。
在当时,社会发生着巨大的变革,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社会地位都受到了颠覆和重塑。
旧有的传统观念和习俗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变革,而人们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去适应这些变化。
这种无常和迷茫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困扰,特别是那些传统行业的工人,他们面临着失业和生活的挣扎。
电影中的詹姆斯是一个充满责任感的人,他为了维持家庭的生计,不得不放弃了自己喜爱的工作,转行进入了电影行业。
然而,即使他做出了这个艰难的决定,但他所面临的困境并没有完全解决。
新工作虽然给了他新的机会,却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电影产业虽然发展很快,但是也充满着不确定性和竞争。
詹姆斯的妻子在电影行业找到了很好的工作机会,她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而詹姆斯一直处于妻子的阴影之下。
这使得他在家庭关系中产生了困惑与挣扎。
电影中的其他角色也都展示了大转型时期的困境和选择。
像詹姆斯一样,他们也面临着自己的困境和挑战。
有的人选择坚守传统,继续从事旧行业,甚至是在新行业中找到新的机会。
有的人选择完全抛弃旧有的生活方式,寻找新的出路。
这些人物的选择与决定展示了大转型时期人们的种种选择与纷争,他们在这个时代中寻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生活的意义。
整部电影令人感到震撼与思考。
大转型时代是一个非常关键和重要的时期,它塑造了现代社会的面貌,影响着每个个体的生活。
《大转型》读书笔记(精品5篇)
《大转型》读书笔记(精品5篇)《大转型》读书笔记篇1《大转型:中国的开放与世界的转型》读书报告今天我读了《大转型:中国的开放与世界的转型》,这这本书给人很深的印象,作者弗格森从多个角度阐述了中国和世界的关系,虽然只有61页,但是字字珠玑。
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当前和未来几十年全球格局的独特视角,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本书都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
弗格森在书中写道:“中国的大转型不仅将重塑中国本身,而且将重塑其他国家,尤其是那些与中国竞争或与中国合作的国家。
”这让我对中国的未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发展模式和政策对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
弗格森在书中提到了中国的发展模式,即通过改革开放政策,引进外资和技术,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这种发展模式也为中国和其他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的发展模式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借鉴,也为发达国家带来了竞争压力。
弗格森在书中还提到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和竞争关系。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之一,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关系日益密切。
然而,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竞争也在加剧。
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影响力在不断增强,其他国家也希望在中国的崛起中分得一杯羹。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的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政策,坚持创新和改革,我们就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同时,我也认为,我们需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实现共同发展。
《大转型》读书笔记为本网站原创作品,不得擅自转载!《大转型》读书笔记篇2《大转型:我们如何走到今天》读书报告在深入阅读陈恒教授的《大转型:我们如何走到今天》之后,我深感其观点独特,论证严谨,内容丰富。
这本书以宏观的历史视角,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中国社会转型的内在逻辑和外部影响,使我更全面地理解了这一重要历史事件。
首先,陈恒教授对于社会转型的定义和阐述非常吸引我。
他提出了“大转型”的概念,认为社会转型并非单纯的制度变迁,而是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多个层面的深刻转变。
波兰尼《大转型》读书笔记相关
波兰尼:《巨变——现代政治、经济的起源》卡尔·波兰尼(Karl Polanyi, 1886-1964)生于维也纳,一个匈牙利犹太中产阶级家庭,十几岁时随家迁回布达佩斯,1906年入布达佩斯大学学习法律。
1908年波兰尼被选举为新成立的布达佩斯大学学生思想政治团体“伽利略学圈”的首任主席,此后他一直积极参与政治活动,1914年,参与组建了了“国家公民激进党”。
一战爆发后,他参军上前线,1917年带伤回到布达佩斯。
1919年,他离开匈牙利前往维也纳,开始他长期的流亡生活。
在维也纳期间,他参与编辑中欧最重要的经济和金融杂志《奥地利国民经济》。
1933年希特勒上台,波兰尼又被迫流亡去了英国,成为工人教育协会的讲师。
1941-1943年间,他得到一笔研究资金,在美国福蒙特州伯灵顿学院完成了《大转型》,这本书1944年首先在美国出版。
二战结束之后,波兰尼到美国,成为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经济史的副教授。
退休后,波兰尼到加拿大的蒙特利尔,与妻子一起颐养天年,1964年逝世。
本书写作背景是19世纪到20世纪初期全球经济的转折时期。
两次世界大战导致世界文明的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19世纪的以自由市场经济为纲领的旧工业文明的垮台和20世纪以保护主义、凯恩斯主义为基础的新工业文明的建立。
波兰尼亲身经历这个变革,并认为对这场变革,尤其是经济和政治秩序的变革,影响最重要的四个因素是:一、政治权利的平衡;二、国际金本位制度;三、自我规范的市场机制;四、拥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这本书则主要针对第三点自我规范的市场机制而写。
其中一核心观点是,现代国家的发展和市场经济机制的发展是相辅相成,说白了,也就是政治结构和经济制度往往会相互作用。
在18-19世纪时期,工业革命引发经济变革,即资本主义的初级阶段和自由市场经济的形成。
而经济变革要求政治结构调整,于是出现了拥有独立主权的国家主体,因为后者能够保障前者快速的发展。
但是,当前者发展到一定程度,会造成社会结构失调、阶层差距扩大,这时候后者为维护稳定反过来限制前者。
大转型感悟
站在兔毛的顶端——以方法论眼光读《大转型》感悟乔斯坦·贾德在他的《苏菲的世界》中说到我们生活的世界就像兔毛深处,哲学家的使命就是努力站在兔毛的顶端去发现真正的世界。
而每个研究人类社会科学的学者同样需要有哲学家的思维,站在“兔毛”的顶端:用最宏观、最系统、最全面的角度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
不论是经济学家还是历史学家,都一定要把握住所有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因素,才能真正把握人类社会本质,解释清楚人类社会中的问题。
这就是我从卡尔·波兰尼的《大转型》中所得到的感悟。
在本书的前言中,信息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说道“波兰尼强调了自由劳动力市场、自由贸易和自发调节的货币机制这三个信条之间的相互关联性”、“波兰尼把市场看做一个更为广阔的经济的一部分,并且把这个广阔的经济看做一个还要广阔的社会的一部分”……弗雷德布洛克所做导言中也说到“波兰尼反复说一种脱嵌的、完全自发调节的市场经济是一项乌托邦建构;是一种不可能存在的结构”……不难看出,之所以斯蒂格利茨说“波兰尼所提出的问题和视野并没有丧失它的卓越性”,源于他分析问题的广度。
我认为其广度体现在三个方面:将经济研究与历史社会研究相联系;从历史发展角度看待经济变迁;从多方讨论市场制度。
首先波兰尼将经济研究与历史社会研究紧密联系,而不是孤立地单纯研究经济问题。
波兰尼在第四章中提到:古典经济学的传统认为,人类在自然状态中具有一种互通有无、互相交易的秉性。
这种所谓的个体交换的秉性,导致地方市场和劳动分工的必然出现,由此形成远程贸易和地域分工。
因此,在自由放任的前提下,市场经济将能够自发形成,并自主运转和成长,不需要政府的干预。
而波兰尼的看法是,在我们的时代之前,没有任何哪怕只是在原则上由市场控制的经济曾经存在过,通过交换来获取利益和利润这样一种动机,此前从未在人类经济中扮演过重要的角色。
从而波兰尼批判亚当斯密“对早期人类经济心理的假设是错误的”,波兰尼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人类的行为动机并不在于维护占有物质财物的个人利益;而在于维护他的社会地位,他的社会权利,他的社会资产。
大转型读后感(5篇材料)
大转型读后感(5篇材料)第一篇:大转型读后感关于政府适当干预的思考波兰尼《大转型》读后感新自由主义经济一直倡导自由市场,强调“看不见的手”的理论,但是无论是从19世纪的英国“圈地”运动带来的灾难,还是20世界和21世界的两次大的全球经济危机,我们都不难发现,完全放任的市场总是会有失灵的时候。
波兰尼在《大转型》中有了大量的篇幅描述了自由主义市场的失败,他也一再的强调,完全“脱嵌”的市场经济是乌托邦式的。
波兰尼详细论述了英国的“圈地”运动,他赞赏都铎王朝和斯图亚特王朝对于“圈地”运动的干涉主义,认为“反圈地立法虽然没能完全阻止圈地运动,但也并不是完全无效的”,人们不该忽视它的作用。
同时,通过对地方市场和邻里市场的叙述,我们看到,国家的干预才真正是国内市场的根源。
国家干预经济的主要原因:1、社会保障问题经济法则来源于自然法则(羊与狗的例子),自然选择认为必须有贫困的人存在,只有贫困的存在,才会有为了不挨饿而努力工作的人。
同时,经济学认为,财富的增长必然伴随着贫困的发生。
为了缓解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机构来解决贫困问题,政府的几乎强制的再分配能极大的减少贫困的发生,防止社会的崩溃。
2、劳动力、土地、货币的虚构商品性从根本上来说,劳动力只是人的技能的一种体现;土地只是自然的一种形态;货币本身可能并没有价值,他们都不属于商品。
然后劳动力、土地、货币(资本)却是现代经济最重要的元素。
把他们当作商品,使得市场经济系统完全凌驾与社会系统之上,换句话说,使得人们完全以逐利而存在,失去了个人的价值,最终导致社会的消失。
3、金本位制度的缺陷早在19世纪工业革命时,金本位制度就发生过严重的危机。
金本位制度的缺陷拿到现代来看,就是各国货币币值的不稳定状况。
货币币值的不稳定会严重损害全球化的贸易,尤其是会对经济实力较差的发展中国家造成重创。
因此,需要有政府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护本国的货币不受打击。
4、市场自发调控的苛刻条件经济学对完全市场的假设条件太过苛刻,完全竞争、信息对称、稀缺性,在现实世界中这些都很难实现,所以完全放任的自由市场常常会使得经济陷入危机。
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
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这篇读书笔记主要分为五个部分,从创作背景、本书结构、中心观点、主要论据和解决措施这五个方面,系统地介绍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的主要内容。
最后再附上个人的一些疑问。
(一)创作背景《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初版于1944年,或许是历史的巧合,1944年也是哈耶克初版《通往奴役之路》的年份。
而这两本书及其作者则分属两大对立阵营的经典代表:前者质疑市场的自发调节,认为国家的干预必不可缺;后者则主张完全自由的市场自发调节,反对国家的干预。
本书也正是源于这样的论辩之中,波兰尼跨越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从历史的维度和辩证的视角出发,为我们呈现了他的经典论辩。
《大转型》的持久性价值在于:它是迄今为止对自由市场主义最强有力的批判;它极有预见性地对全球化采取的审慎态度;它从历史出发进行批判和分析;它采取复杂入微的辩证立场。
(二)本书结构本书主要包括“国际组织”、“市场经济的兴衰”和“进行中的转变”这三个部分。
其中,第一和第三部分聚焦于产生第一次世界大战、大萧条、法西斯在欧洲大陆的星期、美国的新经济政策以及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等事件的社会环境。
并提出问题:欧洲社会如何从繁荣和平走向崩溃战争?第二部分是全书的核心,波兰尼回答了上述问题。
他从经济史出发,认为这是由于英国的市场自由主义理论扩展成为不言自明的全人类经济守则。
然而,市场经济与社会关系之间存在张力,为了保护社会关系免受市场侵害,市场主义无法如理想状态那般运转。
波兰尼认为,上述问题“乃是以市场自由主义为基础组织全球经济这种企图的直接后果”。
(三)中心观点本书通过深入翔实的经济史分析,提出三个中心观点:1.自发调节的市场从来没有真正存在过;2.它们的缺陷和后果影响重大,政府干预成为必须;3.市场经济的后果是否严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变迁的速度。
波兰尼强调自发调节经济的一种特殊缺陷,即忽视了经济与社会之间的复杂纠葛关系,未意识到经济变革对社会资本的瓦解、对人与人之间关系和社会整合的影响。
《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读书报告
回望历史,自由市场究竟有多自由——《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读书报告《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首先是对资本主义——或者他所谓的“市场经济”——本身的一个批判。
全书的总体论点是:“十九世纪文明”的解体并不是由于类似侵略或者革命这样的外因造成的,而是“社会为了避免被自我调节的市场的行为所毁灭而采取的措施”造成的结果。
根据波兰尼,以功利主义对人类社会的理解形成的药方为基础而建立一个经济体系从总体上说是不可能成功的,这种理解以“看不见的手”和自由放任原则为其基本理论要素。
这种不可能性揭示出这样一个事实,即作为市场体系基础的制度结构具有自我毁坏的性质并且使得资本主义社会不稳定。
在波兰尼看来,正是源自资本主义制度结构的“市场心理”导致了自由的毁灭和社会的解体。
一、欧洲社会如何从繁荣和平走向崩溃战争波兰尼所生活的年代,正值西方文明史上罕见的百年和平即将走到尽头的时期,19世纪的文明没有顺利地延续到20世纪,金本位制的崩溃、充分就业的瓦解、法西斯独裁的崛起、两次世界大战、罗斯福新政与斯大林五年计划以及自由放任主义的损害和凯恩斯预算干涉主义的胜利,不仅引起了人们对于战争灾祸的制度性关注,也激发着人们对于资本主义市场社会和自律性市场的反思。
不过如何解释这一危机产生的根源,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认识。
经济自由主义认为,化解人类危机的唯一办法,就是进一步坚定地迈向自我调节市场,任何对市场的干涉行为都会导致自律性市场的崩溃与瓦解,这是社会的巨大灾难。
波兰尼正是针对经济自由主义、市场社会、自律性市场以及放任自由政策的批判。
他指出,资本主义文明最大的问题不是剥削,正是由自我调节的市场经济导致的市场社会。
在《大转型》一书中,波兰尼用史实批判了市场神话和市场乌托邦,他所做的就是澄清社会意识和文化中古典经济学造成的经济人假象,恢复人互相需要的本性;而国家和市场恰恰摧毁了人们原有的满足相互需要的制度,经济变得凌驾于其他领域之上,社会中的所有行为和活动都服从于经济的价值与市场的操纵,社会、文化、经济等领域间关系错位。
大转型观后感
关于政府适当干预的思考波兰尼《大转型》读后感新自由主义经济一直倡导自由市场,强调“看不见的手”的理论,但是无论是从19世纪的英国“圈地”运动带来的灾难,还是20世界和21世界的两次大的全球经济危机,我们都不难发现,完全放任的市场总是会有失灵的时候。
波兰尼在《大转型》中有了大量的篇幅描述了自由主义市场的失败,他也一再的强调,完全“脱嵌”的市场经济是乌托邦式的。
波兰尼详细论述了英国的“圈地”运动,他赞赏都铎王朝和斯图亚特王朝对于“圈地”运动的干涉主义,认为“反圈地立法虽然没能完全阻止圈地运动,但也并不是完全无效的”,人们不该忽视它的作用。
同时,通过对地方市场和邻里市场的叙述,我们看到,国家的干预才真正是国内市场的根源。
国家干预经济的主要原因:1、社会保障问题经济法则来源于自然法则(羊与狗的例子),自然选择认为必须有贫困的人存在,只有贫困的存在,才会有为了不挨饿而努力工作的人。
同时,经济学认为,财富的增长必然伴随着贫困的发生。
为了缓解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机构来解决贫困问题,政府的几乎强制的再分配能极大的减少贫困的发生,防止社会的崩溃。
2、劳动力、土地、货币的虚构商品性从根本上来说,劳动力只是人的技能的一种体现;土地只是自然的一种形态;货币本身可能并没有价值,他们都不属于商品。
然后劳动力、土地、货币(资本)却是现代经济最重要的元素。
把他们当作商品,使得市场经济系统完全凌驾与社会系统之上,换句话说,使得人们完全以逐利而存在,失去了个人的价值,最终导致社会的消失。
3、金本位制度的缺陷早在19世纪工业革命时,金本位制度就发生过严重的危机。
金本位制度的缺陷拿到现代来看,就是各国货币币值的不稳定状况。
货币币值的不稳定会严重损害全球化的贸易,尤其是会对经济实力较差的发展中国家造成重创。
因此,需要有政府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护本国的货币不受打击。
4、市场自发调控的苛刻条件经济学对完全市场的假设条件太过苛刻,完全竞争、信息对称、稀缺性,在现实世界中这些都很难实现,所以完全放任的自由市场常常会使得经济陷入危机。
大转型 卡尔波兰尼
大转型卡尔波兰尼读书笔记《大转型》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其一贯的“整体性”的观察方法,即将经济看做是镶嵌于社会之中的一个部门,经济秩序只不过是社会秩序的一种功能,前者寓于后者之中。
而现代市场经济正是试图使经济成为独立的部门,让经济制度为整个社会制订运转法则。
在这个意义上,波兰尼不但拒斥了经济自由主义者将交换(经济动机)定义为人类行为动机基础的一系列观念,同时对庸俗马克思主义者简单的“经济决定论”进行了反驳,因为这二者虽然壁垒分明,但实际上共享了一个前提:经济是一个独立的部门。
在波兰尼的眼里,将经济目的作为人、社会奋斗的目标本身,事实上构成了“异化”。
这种“异化”正是市场经济模式的最大特点,市场经济不被当作通往更为基本的目的——比如人类幸福——的手段,其本身倒成目的。
在波兰尼的观点中,前资本主义和现代资本主义之间是存在着很大的断裂的,这样的断裂也就是所谓的“大转型”,即经济从“镶嵌”在社会之中的一个部门“脱嵌”出来。
但波兰尼接着论证到这种“脱嵌”是不可能成功的。
劳动力、土地和货币是市场经济体系得以形成的三个关键性要素,如果不将这三个要素组织进行自由市场“交换”中,市场经济秩序就不可能形成。
虽然通过一系列的方法,最终形成了“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和“货币市场”,但“劳动力、土地、和货币显然都不是商品;这样一个基本假定,即任何在市场上买卖的东西都必须是为了出售而生产出来的,对他们而言是不成立的。
换言之,根据商品的经验定义,它们不是商品。
”因此,波兰尼称这三种所谓的商品为“虚构商品”。
问题是,如果要将这些“虚构商品”真正放置在市场上,令其处于“待购”状态的话,事实上等于把人类所处的环境和人类自身推向市场,人类社会成经济体系的附属品。
这无论在逻辑上还是在事实上都是行不通的,也理应置于正义人类的批判之下。
在市场经济力图扩张并将越来越多的要素囊括进市场体系的同时,人类社会兴起了“社会保护运动”。
矛盾的是,惟有通过通过一系列国家制度的强制手段,自由市场才得以形成,且自由市场状态的维持也需要更多的管制和疏导;但社会保护运动却完全是自发的,只要市场的扩张影响到了人类的生存,这股运动就会自发地迸发出来。
理解卡尔 波兰尼的《大转型》社会与市场的博弈
社会与市场的博弈理论及其历史——理解卡尔·波兰尼的《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经济起源》【摘要】本文从社会与经济二者博弈的视角,系统介绍了卡尔·波兰尼对于社会与经济二者关系的论述,探讨了波兰尼的“嵌入”理论、“双重运动”理论以及国家的作用等理论,从而为社会与经济的博弈关系奠定理论基础;文中根据劳动力、货币、自然的商品化过程将历史上社会与经济二者博弈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阐述了其博弈过程,并指出其博弈导致的灾难性后果;最后根据博弈历史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并且总结了对于自由主义思想的应该持有的理性态度。
【关键词】社会与市场《大转型》自由主义博弈历史一、引言及文献综述(一)引言卡尔·波兰尼被公认为是杰出的经济史家,在他的《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经济起源》(The Great Transformation-The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igins of Our Times,以下简称《大转型》)中,开创性的提出了一种崭新的分析的历史的视角,也为经济学和其他学科的融会贯通提供了一个渠道。
时至今日,阅读这本具有著作仍然是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当代资本主义新问题的一个新的切入点。
波兰尼的思想广泛而且深入,涵盖了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和哲学等领域。
虽然其理论却较少地被各个学科的正统和主流派别所提及和研读,同时其作为社会主义者的身份似乎也从未得到正统马克思主义者的正式承认,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的思想在世界学术界的影响是巨大的。
在《大转型》这门书中,波兰尼开创性的将市场的分析视角扩展到“市场与社会”两者之间关系的框架里面(以前的理论为纯粹的经济学市场理论或者社会学方面的思想理论),并且发掘二者之间的互动规律。
作为人类社会两个有着截然不同运动机理的事物——社会与市场共存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由于市场天然的扩张性特点,市场的强大活力必然导致其侵入到社会的边界,而这种入侵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与市场对立的社会对此将采取什么样的应对?二者之间的此消彼长关系曾经以何种形式表现出来?目前为止经历过几次大的博弈?二战以后社会与经济的博弈情况又是怎样的?这些问题构成了本文的论题——“社会与市场的博弈”。
大转型各章节内容
大转型各章节内容
《大转型》这本书的各章节内容如下:
1. 第一章:导言
介绍了本书的主题和目的,即探讨现代社会的大转型,以及转型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简要概述了本书的结构和内容。
2. 第二章:现代性的出现
探讨了现代性出现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
分析了现代性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3. 第三章:工业革命
介绍了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发展,及其对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分析了工业革命背后的原因和动力。
4.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发展
探讨了资本主义的起源和发展,及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危机。
5. 第五章:民主化的进程
介绍了民主化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分析了民主化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6. 第六章:全球化的趋势
探讨了全球化的起源和发展,及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分析了全球化背后的动力和原因。
7. 第七章:结论
总结了本书的主要观点和结论。
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和预测。
经典阅读之三: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
谋、逆行以及外交破坏,共同的军事行动变得极少。然而欧洲协同体却在不经常
地、不强烈地使用武力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了和平,这其中的关键因素是国际金融。
国际金融这个独特的组织,尤其是在 19 世纪的后 30 年和 20 世纪的前 30
年对世界政治和经济组织间起到了纽带作用,欧洲协同体只是间或性发货作用时,
国际金融则是最富有弹性的持久性机构发挥作用。全面和平得以维持在于国际金
经典阅读之三
《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
【英】卡尔·波兰尼/著 冯钢、刘阳/译
汇报人:夏 会 琴 梁伟 刘嘉溯 朱火云
指导老师:高 和 荣 教授 报告时间:2013 年 04 月 01 日
目录
第一篇 国际组织
第一章 百年和平——夏会琴(2)
第二章 保守的 20 年代,革命的 30 年代——夏会琴(5)
作者认为 1900 年以来世界经济体系解体是 1914 年政治紧张和战争爆发的 真正原因。战争和战后条约通过排除德国的竞争,只是在表面上削弱了这种压力, 然而却加剧了紧张产生的根源,从而极大地增进了实现和平的政治、经济障碍。
从政治上看,战后签订的条约隐藏着一个致命的矛盾。通过对战败国的单方 面永久裁军,实际上已经预先阻止了一切势力均衡体系重建的可能性,因为武力 是这个体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解决这种严重的和平问题的唯一可行办法是恢复 势均体系,—张爱敏(14)
第二卷 自我保护的社会
第十一章 人、自然与生产组织——胡翰潮(15)
第十二章 自由主义信条的诞生——胡翰潮(16)
第十三章 自由主义信条的诞生(续):阶级利益与社会变迁——胡
翰潮(18)
I
第十四章 市场与人——刘嘉溯(19) 第十五章 市场与自然——刘嘉溯(20) 第十六章 市场与生产组织——刘嘉溯(21) 第十七章 自我调节的削弱——徐建伟(23) 第十八章 破坏性张力——徐建伟(24) 第三篇 进行中的转变 第十九章 大从政府与市场经济——朱火云(27) 第二十章 社会变迁中的历史——朱火云(28) 第二十一章 复杂社会里的自由——朱火云(29)
波兰尼大转型读后感
波兰尼大转型读后感这本书刚拿到手的时候,我心里直犯嘀咕,想着这会不会是那种让人看了就犯困的学术大作。
可真正读进去,发现波兰尼就像一个特别会讲故事的老爷爷,虽然讲的是严肃的经济社会转型,但总能让我在字里行间找到不少惊喜。
波兰尼首先给我最大的冲击就是他对市场的看法。
咱们平常老觉得市场就像一个万能的魔法盒子,只要把东西放进去,啥资源分配啊、社会发展啊都能自动搞定。
但波兰尼可不这么认为,他直接给我来了个灵魂撞击,告诉我市场其实是嵌入在社会里的,就像蛋糕里的葡萄干,不是独立存在的。
市场的发展得依赖社会的各种规则、文化和人际关系啥的。
这就好比说,市场是个演员,社会就是舞台和整个剧组,没有这个大环境,市场这个演员根本演不起来。
我以前可从来没这么想过,老是盲目地觉得市场自己就能主宰一切呢。
书里讲到工业革命那一段的时候,我感觉就像看一部超级大片。
波兰尼描绘了当时社会被市场拖着走的那种狼狈样子。
工业化像一头横冲直撞的怪兽,把传统的社会秩序搅得乱七八糟。
以前那种温情脉脉的乡村生活、小手工业者的小确幸,一下子被工业化和市场化的浪潮打得七零八落。
人们突然发现自己得按照市场的节奏生活,啥都要被定价,连劳动力都成了商品。
这让我不禁想到,现在我们有时候也会被经济的浪潮裹挟,比如很多人每天忙忙碌碌地工作,感觉自己就像一颗螺丝钉,被市场这个大机器驱使着,好像都快忘了生活本身还有很多其他美好的东西。
还有那个“脱嵌”的概念,真的是很新奇。
波兰尼说市场从社会中脱嵌,这就像是一个调皮的孩子想要挣脱家庭的束缚,自己出去闯荡江湖。
但这孩子不知道的是,没有家庭的支持,他在外面肯定会碰得鼻青脸肿。
市场脱嵌后带来了一堆问题,贫富差距拉大啦,社会矛盾激化啦,就像电影里反派登场后的那种混乱局面。
波兰尼也不是个只抱怨问题的人,他在书里也给我们传递了一种希望,那就是社会的自我保护机制。
这就好比身体受到病菌侵害的时候,免疫系统会启动一样。
社会在面临市场过度扩张带来的危机时,也会有各种力量站出来保护自己,比如工人运动啊,社会福利政策的出现啊。
警惕自由市场体制的乌托邦《大转型》读后感
笔者 出生 于上世纪 8 0 年代初 , 从 高中开始我就知道 市场体 制有助于经济发展这个道理 。 9 0年代 中期上大学 以后 , 我又知道
了制度和产权 的重要性 。 但是我一直抱有一些疑惑 : 自由市场加 上产权制度 , 真 的就是解决 人类经济和社会 问题 的万能 良药吗 ? 事情应该不会那么简单吧 ? 后来读到卡尔 ・ 波兰尼的《 大转型》 一 书, 笔者 忽觉 豁然 开朗。《 大转型》 一书提供 了一个迥然不同的视 角, 阅读 此书 的过程犹 如单 调而沉 闷的阁楼 瞬间打开 了一扇窗 , 窗外 风景 无限 。市场 经济 确实 不是 万能 的 ,市场 原教 旨主义 ( ma r k e t f u n d a me n t a l i s m) 和纯粹 的计 划经济一 样 , 是走 向另一 个 极端的乌托邦思想 。 必须承认 , 《 大转型》这 一本 书读 起来很吃力 : 一是语 言晦 涩、 句式 复杂 , 二是 里面隐含 了很 多的历史背景知识 。然 而波兰 尼被称作“ 2 O世纪公认的最彻底 、 最有 辨识 力的经济史学家” , 我 于是坚持把这本 书看 了两遍 , 不算细嚼慢 咽 , 也算是 囫囵吞枣了
பைடு நூலகம்
伟
笔者对《 大转 型》 一书 的关键论 点有 如下的个人理解 : ( 1 ) 市 场体制 或 自由交换并不是人类历史 上一 直存 在的经济活动 的社 会组织方 式 , 也没有 理由认为它将永远存在 。( 2 ) 工业革命 以及 机器化大生产 , 对 自由市场体制 的建立提 出了客 观的要求 。( 3 ) 自由市场体制的建立其实并不是 自发的 ,而是在政府的刻意推 动下 才完 成的 ;恰恰是社会对 于 自由市 场体制负面作用的保护 行为常常是 自发 的。( 4 ) 自由市场体制充分发挥效力 的重要前提 是货币 、 人、 自然资源统 统变成 商品 ; 在此过程 中 自由市场 体制 超越 了仅仅作为经济活动组织方式 的功能 ,并渗透到人类社会 的各个方 面。( 5 ) 这种广泛的渗透造 成了人类社会 中的多种 紧张 关系 ,并促使社会 自 发 的形成一些 保护机制以抵制 自由市场体 制对 整个 社会 机体的侵蚀 , 这包括 中央银行体制 、 对劳动者 的保 护等等。( 6 ) 历史上的“ 反动力量 ” 在社会 变革 的过程 中可 以起到 些 正面作用 , 它们 可以减缓剧烈变革发生 的激烈程度 , 从而保 护一 些有 价值 的社会组织免遭摧残 。 波兰尼认 为 , 自由市场体 制 中将货 币转变 为商品 ( 资本 ) 正 是理解市场体制如何侵蚀社会 机体 的一个关键点 。在早期 的人 类社 会中 ,货币 的作用就是一般等 价物 。在进入机器大生产之 后, 货 币变成 了商品和资本 , 而银行 体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随意 创造 或紧缩货币 。这种脱离实体经 济活动的资本现象对 自由市 场体制本身 的运行造 成 了伤 害 ,其突 出的表现就 是 1 9 世 纪末 期、 2 0 世纪早期频频发生 的经济危机 。 而经济危机对人类社会的 负面冲击 不仅 仅是 经济上 的, 更是社会 和文化层 面的。 作为对 自由市场体制 中这种疯 狂行 为的保护性反应 ,国家 内部出现了中央银行体制 、 国际上则出现了金本位体制 。 这两种 体制 , 前者减轻 了经济危机的 冲击性 , 后 者成为了 国际政治和经 济均衡状态的一个重要支柱 。但 是到了 2 0 世纪后半期 以后 , 波 兰尼所说 的这种 自由市场体制 内部 的风险似乎又有 了其他 的表 现形式 。例 如 , 1 9 9 7年的亚洲金融危 机是 由国际流动 资本引爆 的, 2 0 0 8 年 的次贷危机背后是美 国中央银行长期的低利率 政策。 我们可 以争辩说 1 9 9 7年 亚洲金融 危机 的根 源还是危 机国家本 身的经济结构不健康 ,但是 国际流动资本以货币危机 的方式对 这种不健康 的经济体进行 纠正 ,必 然会 给其经济和社会带来不 必要的冲击和伤害 。况且 ,这 些危机国家本身的经济结构不健 康, 背后 的根本原 因仍然是过度放任的 自由市场体制 。
波兰尼大转型读书笔记记录
念书漫笔—波兰尼的《大转型》卡尔·波兰尼(Karl Polanyi )出生于 19 世纪 80 年月的奥匈帝国。
他终其一世致力于找寻一种人道主义的新社会:一个繁荣昌盛、但经济标准和价值并不是至高无上的社会,一个公有共享且不是马克思集体主义的社会。
波兰尼努力破译他所处时代问题的答案,第一因为他是一个困难时世的目睹者。
他目击了金本位制的崩溃、充足就业的崩溃、法西斯专制的兴起、两次世界大战的悲剧、罗斯福新政与斯大林五年计划,以及自由听任主义的伤害和凯恩斯估算干预主义的成功。
经历了众多的灾害,热忱而富于使命感的波拉尼转向历史和比较的凭证以确认社会脱节的经济原由。
波兰尼揭露了市场资本主义并不是仅凭演化力量就能够实现。
其实,市场资本主义的发源是因为国家权利的据有者一方出于存心的努力和战略利益的考虑,创建出了最合适于市场经济的各样制度及管理上的安排,此中尤其重要的是劳动力的市场化。
因此,资本主义以及作为其必需条件的劳动力的商品化都是一种政治上的建构。
在波兰尼眼中,“市场是政府一方存心的、而且经常是暴力介入的结果。
这个政府出于非经济的目的把市场组织强加于社会之上。
” 波兰尼依据人类学研究成就指出,市场固然是调理经济生活的一个特别古老的制度,可是在现代社会以前,从未成为社会经济组织的中心,甚至极少成为重要的制度。
19 世纪以前的人类经济活动史表示,除了表现市场功能的互换以外,人类经济活动方式还有互惠、再分派以及家庭,后三者甚至是主导性的。
在此,波兰尼的锋芒直指亚当·斯密开启的古典经济学。
正是亚当·斯密这样的思想家提出,社会劳动分工依靠于市场的存在,或许,像他所说的那样,社会劳动分工依靠于人类“以此物换彼物的偏向”。
这句话以后产生了经济人的看法。
而实质上,亚当·斯密对于初期人类之经济心理的看法,与卢梭对于原始人之政治心理的看法同样,都是错误的。
劳动分工,作为一个与人类社会同时出现的现象,源自于性别、地理和个人天赋这些事实上的固有差别;而所谓的人类天生偏向于互换的说法,几乎完整部是虚假之言。
(整理)《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读书报告.
回望历史,发现社会——《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读书报告一.导语:真理的预见性我们生活在一个风云激荡的年代。
一方面,时代在飞速发展,人类正在创造着前所未有的新面貌;另一方面,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问题却一次次地颠覆了我们对和平世界的认知——此起彼伏的社会动荡,残酷严峻的金融危机,纷争不断的国际形势,还有民不聊生的第三世界……如果这些纷繁复杂的表象令人困惑,那么,卡尔·波兰尼可以为我们提供一条清晰的线索,使我们从一个客观、全面、实证的角度,重新理解这些社会现象。
卡尔·波兰尼的《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成书于20世纪40年代,全书探讨并分析了19世纪到20世纪初,世界文明的“大转型”——经过两次世界大战,19世纪以自由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旧工业文明的衰落和20世纪以保护主义、凯恩斯主义为基础的新工业文明的建立。
本书的主题极具前瞻性,因为直至今日,对不同意识形态的比较与探索还在激烈地进行;作者的见解又极具创造性——他在将近一个世纪以前就提醒人们,如果盲目地深信“自由市场”的经济理论,我们的社会很可能落入一场巨大的灾难。
现在,许多问题正在逐渐显现出来,越来越多的社会现象印证了这位思想巨人的预见。
因此,对这一部经典著作的回顾也就尤为必要,它带给我们的思路和启示,或许将会帮助我们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二.主题与中心:“建立在乌托邦之上的错误”全书主题即“发现社会”,作者认为,社会是比经济和市场更为广阔、也更为核心的关注对象。
作者的核心论点可以用书中的一句话概括:“19世纪文明的解体,是因为社会为了使自己不被自发调节的市场的作为所毁灭而采取的那些措施”1。
基于这一核心论点,作者展开了实证的论述,具体回答了为什么自由市场是一个乌托邦,经济与社会的嵌入式关系,劳动力、土地和货币为什么不能成为商品、以及为什么20世纪的工业社会产生了如此强大的破坏性张力等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规范性建议与展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波兰尼:《巨变——现代政治、经济的起源》卡尔·波兰尼(Karl Polanyi, 1886-1964)生于维也纳,一个匈牙利犹太中产阶级家庭,十几岁时随家迁回布达佩斯,1906年入布达佩斯大学学习法律。
1908年波兰尼被选举为新成立的布达佩斯大学学生思想政治团体“伽利略学圈”的首任主席,此后他一直积极参与政治活动,1914年,参与组建了了“国家公民激进党”。
一战爆发后,他参军上前线,1917年带伤回到布达佩斯。
1919年,他离开匈牙利前往维也纳,开始他长期的流亡生活。
在维也纳期间,他参与编辑中欧最重要的经济和金融杂志《奥地利国民经济》。
1933年希特勒上台,波兰尼又被迫流亡去了英国,成为工人教育协会的讲师。
1941-1943年间,他得到一笔研究资金,在美国福蒙特州伯灵顿学院完成了《大转型》,这本书1944年首先在美国出版。
二战结束之后,波兰尼到美国,成为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经济史的副教授。
退休后,波兰尼到加拿大的蒙特利尔,与妻子一起颐养天年,1964年逝世。
本书写作背景是19世纪到20世纪初期全球经济的转折时期。
两次世界大战导致世界文明的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19世纪的以自由市场经济为纲领的旧工业文明的垮台和20世纪以保护主义、凯恩斯主义为基础的新工业文明的建立。
波兰尼亲身经历这个变革,并认为对这场变革,尤其是经济和政治秩序的变革,影响最重要的四个因素是:一、政治权利的平衡;二、国际金本位制度;三、自我规范的市场机制;四、拥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这本书则主要针对第三点自我规范的市场机制而写。
其中一核心观点是,现代国家的发展和市场经济机制的发展是相辅相成,说白了,也就是政治结构和经济制度往往会相互作用。
在18-19世纪时期,工业革命引发经济变革,即资本主义的初级阶段和自由市场经济的形成。
而经济变革要求政治结构调整,于是出现了拥有独立主权的国家主体,因为后者能够保障前者快速的发展。
但是,当前者发展到一定程度,会造成社会结构失调、阶层差距扩大,这时候后者为维护稳定反过来限制前者。
书中,波兰尼用了一个词“double movement”,我的理解下它就是社会和政治因素对自由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反向作用。
走完整本书,印象最深的是波兰尼对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观点:完全自我规范的自由主义市场机制是一个时代下的特殊产物,而且该机制过于理想化。
书中,波兰尼认为通过政府和其他机构对市场的控制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非常常见,而自我规范的市场机制只是在工业革命后才第一次出现。
他的这个观点直接和自由主义经济学者们唱了反调,因为后者认为市场自我约束的特质是人类社会的一个自然属性。
波兰尼认为,人是社会动物,而且纯粹、平等而且不受其他社会因素影响的经济利益交换在人类历史上几乎没有出现过。
他认为,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后,市场中的生产、交换和消费行为就一直被血缘、社群关系、阶级关系等社会关系所左右。
但是,波兰尼同时也承认,在进入工业革命以后,社会的生产和分配被市场无形的手所支配。
可是,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在18世纪末尾到19世纪初夜,全球经济发生了两件事:一、工业革命诞生了以工厂为主的生产体系,使得商业和工业间的角色发生了变化。
生产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而这种投入同时产生了较大的商业风险,因此生产商、企业主越来越希望减少政府对生产和消费两头的控制;二、自由主义市场经济学家影响了政府的公共决策,并倡导建立一个自我规范的市场机制。
而这些学者的建议,被广泛接受并甚至被认为是社会自然秩序的一部分。
例如,当时提倡自我规范市场机制的学者们认为“贫穷”也是社会自然秩序的一部分。
然而,自我规范市场机制对社会、尤其是社会底层人们的影响是很大的。
自由竞争让底层劳动人民受到了过度的剥削和压榨。
为了保护社会底层人民的基本权益并维持社会统治的稳定,与市场机制同步发展、抗衡的是一系列的劳动、社保和福利法案。
但是,这些法案在保障了劳动人口利益的同时,却也直接使得整体工业成本上升。
于是,对一些出于政治稳定原因、首先提升劳动力成本的国家,他们国的产品无法和来自还未上升劳动力成本的国家的产品竞争。
于是为了保护本国产业利益,出现了地方保护主义。
后来,一家发起保护主义,家家都以保护主义来应对。
于是,全球性自我规范市场机制,即自发行的、以整体利益最大化为结果的资源自动配置机制,被直接摧毁。
由此可见,波兰尼描写的自由主义市场机制的衰退事实和马克思所设想的资本主义的灭亡场景有很大的不同。
剩余价值被剥削的底层劳动人民并没有起来推翻这个市场机制;恰恰是对该机制中一部分群体的刻意保护,比如对劳动大众的保护和银行家与贸易商发起的保护主义,导致该机制被处处限制。
直到第一次世纪大战前,自由主义市场机制已名存实亡。
而自由主义市场机制的垮台则造就了一战后政治和经济领域独裁主义的兴起。
对本书另一个比较深的印象是在书的结尾,波兰尼质疑了人类“自由”的意义。
“自由”是否是一个乌托邦似的美好理想?毕竟,人是社会动物,而人类社会在本质上则永远是自然界的动物社群的翻版,因此复杂的关系利益网络和阶级必然存在。
那种超脱利益诉求的“自由”或许只是黄粱一梦。
以上是我对“自由”的肤浅想法,而波兰尼做出了精辟的总结:“只要他真正为社会里的其他人创造自由,他就不需要害怕当权人来剥夺他的自由。
这是在一个复杂社会里对自由的定义; 自由即人们所需要的确定性。
”内容提要:一波兰尼在全书一开篇就说:“19世纪的文明已经瓦解。
”(《大转型》,第3页,以下只标明页码,部分引文有文字改动)而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解释这个文明的瓦解。
为了做到这一点,波兰尼首先要阐明这个文明本身的特点和构成要素。
波兰尼认为,19世纪文明是由四个制度要素构成的,第一要素是势力均衡体系。
这种不同政治实体间通过“抑强扶弱”、自发地找平衡的体系在西方历史上不只存在过一次,但历史上的势力均衡体系只有依靠不断地在政治实体之间爆发局部战争才能自我维持,而拿破仑战争之后的势力均衡体系有一个崭新的特点,就是它在整整一百年的时间里维持了欧洲的大体和平。
波兰尼认为,以“国际金融”为代表的国际经济组织与这种势力均衡体系的结合,造就了西方一百年的和平。
“国际金融”在全球范围内经营金融业务,一方面追求一种“和平利益”,使和平成为国际政治体系追求的首要目标;另一方面又在组织和资源上都有能力协调各国之间的关系,把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使势力均衡体系有能力去保持和平。
通过这样一个分析和叙述,波兰尼想说的是,在19世纪,表面上属于政治和军事范畴的势力均衡体系,它发挥作用,要依赖于潜藏在它之下的国际经济体系,而“一旦势力均衡体系所依赖的世界经济崩溃,它就不能确保和平。
”(4)四个制度中的另一个即国际金本位制。
前文中,波兰尼已经试图向人们表明,“自1900年以来的世界经济体系的解体,是1914年政治紧张和战争爆发的真正原因。
”(18)但当时的人们认识不到这一点。
一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安排,虽然想要维持和平,但真正有可能维持和平的势力均衡体系已经被由战胜国组成的集团对战败国的压迫所取代了,而且并没有形成强有力的超主权的国际结构。
由于在政治上没有形成有效的国际体系,人们不得不去片面追求“作为第二道防线”(18)的经济上的国际体系,其代表就是国际金本位制。
这种制度成为一战之后各种政治力量的信条,但由于“大战及战后条约”已经将国际经济体系“彻底毁灭了”(19),所以,重建和维持国际金本位制的过程,也就是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增加经济张力的过程。
国际金本位制的重建和维持积聚了巨大的张力,因此它的崩溃也释放出巨大的力量,促使西方世界在1930年代发生从制度到理念的根本性变化,其代表是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德国的法西斯主义和美国的新经济政策(23)。
波兰尼强调,虽然这种变化是金本位制的崩溃引发的,但是它有更为深刻的根本原因。
因为一方面,“势力均衡体系是建立在金本位基础上的上层建筑,并且,部分地通过金本位制来运转”,另一方面,“金本位制仅仅是想把国内市场体系扩大到国际领域的一种尝试”,(3)所以,最终,“引发灾变的根本源头在于经济自由主义建立自我调节市场体系的乌托邦式努力”(25)。
波兰尼自己也意识到,把一个非常庞大复杂的文明解释成由几个制度性的“基础要素”构成,这看起来是“粗俗的唯物主义”,但是他强调,这种解释方式用在别的对象上虽然未必合适,但用在19世纪文明上却再恰当不过了,因为虽然所有社会都受其经济因素的限制,不过,只有19世纪文明是建立在不同的或者独特意义上的经济之上的,即它选择将自己建立在某个动机之上,而这个动机在人类历史上是很少被当作是正当有效的,更从未被提高到这样的高度,即成为日常生活中人们行为和活动的正当性标准:这个动机就是获利。
(25)这种以获利为支配性动机的社会就是市场经济社会。
由此,波兰尼转入了他这本书真正的理论主题,即对市场经济的前史、它的独特性和它在历史中的展开的讨论。
二市场经济是随着工业革命而出现的,工业革命一方面造成了“生产工具的近乎神奇的改善”,另一方面却造成了“普通民众灾难性的流离失所”(29),这种悖论性质是不是跟市场经济的性质有某种内在联系?人们习惯于把工业革命仅仅看作技术革命,但波兰尼认为它有深刻的社会意涵。
为了帮助理解这一点,波兰尼引入英国17世纪和18世纪上半期的圈地运动,进行类比分析。
单从技术上或者经济上看,圈地运动是进步性的,它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促进了英国生产结构的转化,甚至在与特定经济制度结合下,能够提高大部分居民的收入。
从这个角度看,英国当时的君主政府和贵族对圈地运动的阻挠和延缓似乎是逆潮流而动。
但是,波兰尼指出,19世纪经济史家的这种指责是一种时代错置,是不假反思地用今天的眼光去看待过去的历史。
一方面,圈地运动导致的产业结构调整能够增加就业和收入,这是以市场经济体系存在为前提的,而那个时候这个前提并不存在;另一方面,虽然圈地运动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历史趋势,但这个转变以不同速度完成,却会造成完全不同的结果:正是英国的君主政府通过延缓这个转变,使得社会获得了调整自己以适应它的时间,避免了大范围的灾难性后果的出现。
波兰尼对圈地运动的历史分析,其实是想说,历史上大的经济转变应该分开两个层面看:一个是像技术革新或者海外市场开拓这样的给定的经济机会,在这个层面上,经济转变是不可避免的;但在另外一个层面上,共同体在面临这种经济机会时,构建怎样的经济制度、采用怎样的转变路线,来适应和利用这种给定的经济机会,却是有很大的选择空间,不同的选择取得的效果也会大不一样。
工业革命就是人类历史上两三次这样的经济机会之一。
它之所以在英国造成了巨大而广泛的社会灾难,就是因为当时施行宪政的阶级政府(34)过分相信自发调节的教条,没有主动地调节共同体适应工业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