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标志设计企业文化情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标志设计与企业文化情结

摘要:纵观国内外的环境,国外的标志设计比国内的设计要成熟许多。不仅形式上更新颖,同时也更注重对于企业文化内涵的传达。由标志而衍生的品牌效应也比中国品牌的突出。我想其主要原因体现在东西方文化思维的差异上。西方文化认为社会应该是一个实体的世界。西方艺术依赖模仿,注重再现,强调形体,讲究写实。其设计的过程首先取其“形”,再者善其“形”,从而达其“意”。能够更直白更有效的传递出企业的企业理念与文化内涵。这一点就与东方传统的“意在笔先”的绘画设计过程完全南辕北辙。

关键词:企业文化;标志设计;文本符号;品牌塑造;西学东渐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2-0284-01

如今的时代已进入了一个以图像为中心的时代,而标志作为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公众传媒符号,以其简洁的图形文本建立出深厚的内部情感与涵义,并借助人类在长久以来的生活经验中获得的各种思维能力,传达与建立特定的信息传递纽带。

用特殊的文本及图像构成的能够表现事物特征的一种记号,就是现代标志设计的定义。从视觉设计的概念和定义来看,符号“负载和传递信息”的功能正好符合了设计的初衷;将脑中的见解和定义转变为事物的设计过程正是设计师利用各种符号语言将自身情

感与经验得以建立和再现并将其传播出去的过程。

企业或者大公司的行销目的就为了能在市场上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并且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而其中最直观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其标志设计。它们不仅仅只是某种图像的传播,更主要的功能是要能够代表这些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文化以及企业形象的一种符号。这些标志“符号”是认识一个企业最直观简化的手段,往往由一些有意义的代码、文本、图形或图像系统构成。

现代企业在技术、资金、人才,渠道都并驾齐驱的条件下,为何跨国企业能在中国市场如此嚣张?我认为是品牌的传播。而标志作为一个企业的精神核心的象征以及对外传播的媒介,它存在的意义实际上就是“塑造品牌”。现代标志设计其实就是对企业文化的浓缩,也就是对企业精神或者文化初衷用最直截了当的形式浓缩并提取最精华的部分,运用色彩、形状和结构的组织建立形成的一种视觉形态。

在这样一个信息膨胀的时代,当代中国的一些设计师对西方设计顶礼膜拜,却只从形式结构上的单纯模仿。国内设计师主观意识往往都过强,将形式美感放在了几近夸张的地位,忽略企业的文化内涵,使标志落为形式主义的牺牲品。相反,陈幼坚大师的作品能够堪称经典是因为它经历了历史的考验仍然被后辈设计师当作典范为之效仿。他的设计从不单纯的仿造,而是经过层层思考萃取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使其融合国外的文化,展现出文化碰撞产生的美。他的“西学东渐”的设计理念就是这样在标志的设计中充分体现出来的。这种设计不是制作形式造型,而是精神上的再创造。然

而,国内设计的很多标志设计作品是为了“复古”而“复古”,只为了迎合现在的“东方风格热”追求一种所谓的“中国味”,随意将传统纹样与书法的衍生形态生搬硬套到标志设计之中。起初这种翻新的视觉语言很容易被大众接受,但现在看来却似乎成为一种标志设计“毒瘤”,设计师往往忽略了企业的那种厚实的文化底蕴和深层次的精髓。不将其进行本质的升华,而是执着的追求复古而且牵强的模仿某种传统形式。设计是创造,而不是生硬的照抄模仿,这只能暴露出一个设计师只会偷懒和思想的匮乏。

标志设计的根本应该是企业文化的深入挖掘,而绝不应该是单单形式上的模仿与创造。设计本身就是一门符号学,好的标志设计超越的不仅仅是语言和国度,更是能够超越时间的限制,能为任何人所理解以及使人星旷神怡,这也正是标志设计的初衷。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企业最缺乏的能力是品牌文化的竞争力,这却也是市场决战中十不可或缺战斗力。现代的标志设计的形式美感固然是标志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当今的设计势必要想国际舞台的设计靠拢,但又必须有一定的区域特点。虽然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但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必然也会导致标志设计在传播文化精神时所产生的误解,所以“民族与世界”二者间的对立与统一,对中国设计师而言既是机会也是挑战。从中国的民族传统文化内涵去思考中国标志的发展趋势是很值得我们探讨的。

参考文献:

[1]王子源,杨蕾编.标志艺术.江西美术出版社,2001.

[2]瓦尔特·麦勒斯编著.设计家手册.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

[3]吕中元等主编.中国标志创意.湖北美术出版社,2001.

[4]陈放编著.品牌学.时事出版社,2002.

[5]李巍编著.标志设计.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乔治·佛莱思佳纳(george frascana)编著.平面设计与交流.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7]大卫·奥格威(david ogilvy)编著.一个广告人的自白.中信出版社,2008.

[8]里斯·特劳特著.王恩冕等译.定位.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9]余明阳编著.品牌学.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