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改革史教学初探
高中历史教学改革思考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浪潮已经涌向高中阶段了,这个浪潮只能迎,不能拒。
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既兴奋,又有点忐忑不安,因为这将是一个全新的起点。
那么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什么样的新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应如何把握课改的方向,在此我谈谈几点看法:一、教师的学科知识有待拓宽新一轮课程改革从课程理念到课程目标,从教材内容的选取到知识的呈现方式,从课程结构到课程评价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全新的价值理念,这也对中学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历史教师知识结构的水准将对历史课程改革的成效产生显著的影响。
二、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待改进学科视野宽广,知识要点深遂,这是高中历史新课程显著的特点。
学科视野宽广铸就了高中历史新课程内容新鲜,饶有趣味,时代感强的长处。
知识要点深遂,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解剖典型,获取研究历史问题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培养、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因此,改进教学方式势在必行。
新课程提倡学生“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自主学习方式如探究式学习,如何践行这些学习理念呢?首先,要引导学生质疑。
探究教学是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的,有意义的探究教学必须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新颖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
学生也只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才能着手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
所以,质疑是开展探究教学的第一步。
其次,要引导学生合作解疑。
开展多彩的讨论是其重要手段,教师需根据教学目标巧设讨论主题,力求每次讨论都有精彩的内容和独到的思考。
在开展讨论之前,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学习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主要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搜集整理相关的资料,拟定讨论方案和发言提纲,做好课堂讨论的准备。
再次,要引导学生学会人际交往。
积极鼓励学生向社会各界人士请教,在实际生活中学会交往与合作,使合作从一种学习方式扩展成为学生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使学生在探究性历史学习中既学习知识,提高能力,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从而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新课程改革目标。
基于案例教学法的高中历史教学改革探索
基于案例教学法的高中历史教学改革探索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被动地接受和记忆历史事件、人物和时间等内容。
然而,这种教学方式可能导致学生对历史的理解不够深入,缺乏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案例教学法逐渐受到关注,并在高中历史教学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
与传统教学法相比,它更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实际案例的探究来获取知识和提升能力。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首先,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学科涵盖了丰富的内容,但如果只是枯燥地讲述,学生很容易感到乏味。
而通过生动具体的案例,如历史人物的传奇经历、重大历史事件的细节等,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更愿意主动去了解和探究历史。
其次,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批判性思维、逻辑推理和综合分析等能力,对历史事件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和解读。
这不仅能够加深他们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还能提升他们的思维水平。
再者,案例教学法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在研究案例时,需要自己查阅资料、整理信息、提出观点,这一过程锻炼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那么,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地实施案例教学法呢?首先,教师需要精心选择合适的案例。
案例应具有典型性、针对性和启发性,能够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和重点内容。
例如,在讲解“辛亥革命”时,可以选取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经历作为案例,通过他的一系列活动和思想,让学生深入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其次,教师要合理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
在学生分析案例之前,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关键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
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参与,倾听学生的观点,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新高考模式下的高中历史过程与方法教学初探
一
畏 惧 、 民 着 想 、 于 战 胜 自我 的 人 格 风 采 ) 为 勇 。在 美 国 历 史 上 , 同 华 盛 顿 、 肯 是 分 别 代 表 了 三 个 不 同 时 代 的 他 林 三 位 杰 出 的 美 国 总 统 。古 今 中外 历 史 上 值 得 肯 定 的 人 物 , 该 是顺 应 时 代 发 展 趋 势 , 断 与 时 俱 进 , 历 史 发 应 不 对 展 做 出 贡 献 , 经 得 起 历 史 考 验 的人 , 斯 福 正 是 这 样 又 罗 的 人 : 造 健 全 的 人 格 , 养 坚 强 的 意 志 和 团 结 合 作 的 塑 培 精神 , 强经 受挫折 、 应生存 环境 的能力 。 增 适 通 过 学 习这 段 历 史 , 史 论 结 合 , 从 证 出 ” 历 史 “ 史 的 思 维 方 法 和 历 史 学 习 方 略 ,学 生 在 学 习 过 程 中 体 会 到
了。
二 、 习 方 法 : 认 识 中找 规 律 从 理 解 中 寻 思 路 学 从 “ 激 发 学 生 的学 习 热 情 而 想 要 硬 塞 的 教 师 , 过 不 不 是 在 锤 打 冰 冷 的 铁 。” 国学 者 贺 拉 斯 曼 的 这 句 名 言 鞭 美
、
品 味人 生真谛 新 课 程 目标 中 强 调 学 习 过 程 与 方 法 ,这 就 要 求 从 根本 上 改变 过 去那 种传 统 的教 学 方法 ,历史 学 习 是一 “
高中历史教学改革初探
高中生 的学习 目标 是顺利 通过高 考 ,因此 ,每 门课程 在教 学中都是 非常重要 的 。历 史课程作 为高 中教 育体 系 中重 要 的组 成 部分 ,其不仅 能够使学 生了解到 中 国历史 的灿烂 文化 ,还能 够 在一定 程度上锻炼 学生 的记忆能 力与创新 能力 。如今 ,新课 标 的发布对 高 中历史 教学 提出 了更 高的要求 ,首先 要求 教师从 知识到实 践 、从 素质到能 力进行全 方面 的提升 ,并 根据 高 中学 生 的特点 制定 出相应 的教 学改革措 施 。
一
三 、 改进 教 学 方 法 。提 高教 学效 率
1 . 采用 情景教学 法 在高 中历史课 中 ,学生对 历史不 感兴趣 的原 因 主要 是 由于
、
更 新 历 史 教 学观 念
在历史 科 目中有 大量 的知识 内容是 需要背诵 的 ,而大 多数历 史 内容繁 琐分散 ,缺 乏规律性 ,因此很 难熟练 掌握 。根据 这一 问 题 ,教 师应分析学 生的具体 情况 ,并 找到能 够使 学生熟 练掌 握 的背诵方 法 。例如 ,可 以根 据历史 内容采用 模拟情 景 的方法 来 教学 ,将学生假设 成某一历 史人 物角色 ,使 学生 通过 真实 的场 景演练 ,从 中感 到学 习历史 的趣 味性 ,激发 学生 学 习历 史 的积 极性 。同时 ,也有 助于 帮助学生更 加有效率 的背诵历 史 内容。 2 . 培养 融洽 的师生关 系 ,构建和谐课 堂 在传 统的教学模 式 中,教师在 教学 中往 往 只是将 课本知 识 进行 主要讲解 ,与学生之 间缺乏互 动和交 流 ,有 的教 师甚至 不 关心学 生有没有认 真听讲 ,只是机 械性 的将 知识 讲解 一遍就 算 完成 了教 学任务 。如 今 ,新 课标 要求 教师 要认 清 自己 的角 色 , 并且要 主动与学 生保持 良好 的互 动关系 ,这 样才 能激 发学生 的 学 习兴 趣 ,同时提高教 学效率 。因此 ,在课 堂 中 ,教 师不仅 要 做 到对 知识点进 行细致 的讲 解 ,还 要保持 与学生 之 间的互动 和 交 流 ,例 如 ,在讲 解 到重 要 的知 识点 时 ,可 以向学 生 进 行 提 问 ,这 样学生在 遇到不懂 的问题 时 ,也会独 立思 考或积 极 向教 师 提 问。这样 的教 学方法 在一 定程 度上不 仅提 高 了教学 效 率 , 同时也 使明确教学观 念 ,使学 生 明 白学 习历史 的
高中历史教学改革
高中历史教学改革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高中历史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高中历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本文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探讨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措施。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1.1 更新教材内容高中历史教材是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要依据,因此,更新教材内容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
首先,要紧跟时代步伐,将最新的历史研究成果和历史事件纳入教材体系,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历史发展的最新动态。
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通过引入更多的历史案例和史料,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
1.2 拓展课程资源除了教材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图书馆资源等丰富的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学习途径。
例如,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一些权威的历史网站、博客、微信公众号等,让他们在课余时间也能接触到丰富的历史知识。
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地,让他们亲身感受历史的厚重与魅力。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2.1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传统的历史教学往往以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可以尝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同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如PPT、视频等,使抽象的历史知识变得生动形象,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2.2 强化实践性教学历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培养自己的历史素养。
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实践性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活动,让他们在实际中学习和运用历史知识。
此外,还可以开展一些与历史相关的课外活动,如历史剧表演、历史知识竞赛等,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三、教学评价的改革3.1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传统的历史教学评价往往以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容易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潜能。
谈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历史教学
关键词 ,让学 生发现 和探 究疑难 ,突破 疑难 ,然后用 自己的语言表 述 出来 。4 、重视教学评价,激活创新思维 。教师评价对学 生学 习行 为的塑造有很 大作 用。学生在回答问题后,老师都要进行评价 ,语 言或多或少 ,内容或简或繁 。在评 价学生的发言时,老师对有创新 意识的发言或见解较 为深刻 的发 言。当给予很高的评价,带领学生 用掌声加 以鼓励 ,让学生 品尝到创 新思维的甜头。在学生发言不够 深刻或创新意识不够强 的时候 ,适 当向深刻 、创 新方 向进行引导, 较为容易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 ,每节课可 以评 出一个 答问最好的 学生,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探究 的积极性 ,也容 易引导学生深入思 考 ,从而实现 思维 的深刻性和 思维 的创新性 。 新课程如 同春 风,给基础教育带来 了春 的气 息,带来了勃勃生 机 。当我们 侃侃而谈创设高效课堂时,不 由得 问自己:我离 高效 教 学有 多远 呢?我们 的数学同行又有多少在追求有效教师 的境界 呢? 也许有效教 学更需要我们 具备一种不断反思、不断学 习的意识与 能 力 。践行有效教学 ,创 设新 课标 下高中数学的高效课堂还需要老师
围绕新课程理念 ,转变教 育观念。 有一项关于 中外青 少年 的创造 能力上的比较调查发现 :中国学 生的创造力远远不如外 国学生 。为什 么?原因是在基础教育 中,西 方注 重探索,而 中国注重知识 的记忆 。由此 可见,传统的教育教学 在观念 、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很大 问题 。例如 :把 教学过程看成 了教 师 的个人行 为,学生只需要接受就是 了。忽视 了教学是 一项师生交 往 、师 生互动的双边性活动 ,抹杀学生作为 学习主 体的应 有地位。 新课程 理念下,上课不再是教师单 向的教学模式 ,而是师生互动式 的~项活动 。在这种教育模式下让学 生成 为历 史课 堂的 “ 主人” ,为 此 ,首先要求 教师在 教学过程 中必须改变原来 的教育观念 ,才 能探 索 出一条 更适 合学生需要,又能真正挖掘学生 的各种创造 潜能的教 学模式 。 1 、坚持 “以人为本 ” ,让学生成为学 习的 “ 主人 ” 。 传统 的历史教学模 式,学生往 往成为教师说教 的对象 ,对 于教 材的知识只要接 受就行 ,所 以历史课堂就显得特别 的琐屑 、沉 闷。 在这种学 习环境 下,学生得到的只是一些十分死板 的历史知识 ,但 付出的是孩子 的生机与灵气 的泯灭 ,人文关怀和创造精神 的缺乏 。 而这恰恰违背 了学史最基本 的功能:“ 学史使人明智 ” 。教育活动是 要求师生双方互相配合 ,共 同进行 的活动。学生作为教学活动 的主 体 ,是教学过程 的 “ 主人 ” 。坚持 “ 以人 为本 ” ,即要充分发挥学生 在 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 、积极性和创造性 ,最 大限度的提高学生 的 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大动力 ,只有切实发挥 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 真 正成 为学习的 “ 主人” ,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学习的乐趣,得到精神 上 的满足和 能力 的提高。 2 、因材施教 ,尊 重学 生的个性差异 。 “ 世 界上没有 两片完全相 同的树 叶” ,学生是有差异的,针对不 同类 型的学生,我们所采取的教育办法 ,也应有所变化 。面对平时 学 习态度差 ,不 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的学生 ,如果采用 惩罚 的办法往往达不 到我们 追求的效果 ,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首 先应 摸清学生学 习不好 的症 结所在 ,然后心平气和地和学生座谈 , “ 对症 下药 ” , 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 , 从而转为主动学 习的源泉 ; 对 于学 习成绩不错 ,心理 素质 不好的学生,教师又要起一个心理 咨询师 的 作用 ,加强心理疏导 、增 强其 耐挫能力的训练,提升学生学习必胜 的信心。在教学过程 中只有从 实际出发,因材施教 ,我们 的教学活
新课标统编高中历史教材的教学探索
新课标统编高中历史教材的教学探索发布时间:2022-01-17T08:49:32.555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0月28期作者:黄炳秀[导读]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2019版教育部统编高中历史教材已在全国大部分省市推广使用黄炳秀厦门外国语学校石狮分校邮编:362700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2019版教育部统编高中历史教材已在全国大部分省市推广使用。
目前高中历史新教材的教学探索也在全国各地深入开展。
笔者结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的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统编高中历史必修、选修教材的难点1、总体容量偏大,课文较为浓缩-----内容多,课时不足《中外历史要》的特点在于提纲挈领,用言简意赅的语言,概要叙述中外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通过对中外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象的叙述,根现人发展进程中丰的历史文化遗产,以及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从分散到整体、社会形态从低级到商的历程”。
上册共10个单元29课+1个活动课,单元标题中均帯有“与”“和”,课的标题含有“与”“和的过半,说明这些单元的主题不止一个;上册有近一半的课文是四个子目,说明知识含量较大。
通常一个学期默认教学新课时间为20周,要完成29课内容,意味着毎课时要完成1课,这样的内容篇幅按照例是讲不完的。
2、知识密度大,内容涵盖广,理解难------概念多、结论多,理解难度大必修教材的一些单元,其内容涉及的跨度比较大,涵盖多个历史阶段。
(1)上册的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文中出现的历史人物14个、具体年份8个,涉及的历史概念共有30多个。
一些课文的叙述高度概括,过于浓缩,每句话都构成一个知识点,却又缺乏具体内容的叙述,非常抽象,对学生的抽象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上册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在第一目“太平天国运动”最后一段这样叙述:“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失败,但它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随着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中央权力下移,对此后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初探
价。 对 于全体学生参加 的课 堂活动 ,教师可以制作表格 印发给
学生 , 让学生 自主进行 自评或者互评 。比如开展 历史课 堂的辩 论会 时,就可制作表格进行评 比 ,最后 教师可将 评价 结果 向学 生公布 ,评价 的得分也可加入学生 的课堂学 习成就评价表 ,以
此 来 充 分 调 动 学 生 的积 极 性 。
对基础知识 的评价 、进行 即兴评价等等 。
例如关 于对课 堂的活动评价 。在高 中历史 的教学过程 中 , 教师们往往会尝试很多有益 的课堂活动 内容 ,比如制 作模 型或 关系 图表 、历史故事 、绘制历史地 图、网页 、课件 、辩论等 。 对于这些生动有益 的课 堂活动 ,可进行高中历史课堂的活动评
体 系的形成 。例 如在讲解西周 的基本政 治制度——分封制 时 , 简单联系西周 的经济制度—— 井 田制 ,分析二者产生的背景及
关 系 ,这 样 一 个 历 史 概 念 就 丰 满 了 。
但是这里要注意 的是 ,教 材的整合要详 略得 当 ,切忌搞成 简单的叠加或粗糙 的揉和 。
中 图分 类号 :G 6 3 2 文 献标 识码 :B 文章编号:1 0 0 2 — 7 6 6 1( 2 0 1 3 )3 4 — 1 2 3 一 O 1
在新课程要求下 ,高 中历史教学从教师 的教学方式 、学生 的学 习方式 ,无不体现 出新课程带来 的巨大变化 ,特别是课堂
教学 活动更是丰富多彩 。
现展 开讨论 ,学生群情激愤 ,纷纷表达了对 日本这种卑 劣行 径
些 紧张气 氛 ,或制造悬念诱发好奇心 ,让学生对课程投入热
情 ,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策略 。高 中历史课程改革给我 们 的教学 注入 了新 的生 机和活力 ,同时也对我们 的教学提 出了 更高 的要求 。 本文结合 自己高中历史教学 的工作实践经验 , 提 出了在新 课标下实施有效教学 的一些合理化建议 ,以期为新历史课程标 准 的进一步实施和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参考 。
高中历史教学改革探微论文
高中历史教学改革探微高中课程改革在不断深入推进,关于如何上好历史课,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标准不一而足。
结合近年来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目标明确可行要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我们必须要做到两点:第一,了解学生情况。
即了解学生不同阶段的现有知识、能,力水平,预测其未来发展状况等,从而确定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如《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中,在高一时,由于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的限制,我们的目标应定位于认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简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基本史实和体会民族工业代表人物的创业品质。
高三复习时目标就要进一步探讨其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体会民族工业的代表人物所表现的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第二,分析教学内容。
历史学科的课程资源主要是教材,分析教材必须结合历史课程标准,因为教材可以有不同的版本,但课程标准是唯一的,它是教材编写、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考试评价的纲领性文件。
只有在充分分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才能确定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
就我们江苏地区而言,无论选用人民版的还是人教版的教材,都要注意研读课标的前提下,研究、对比两种版本教材的表述方式其教学要求,以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
如《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第一课,人民版和人教版的内容各有不同表述,但我们可以依据课程标准确定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是“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能力目标是“概括、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结合今天中国人的思乡情结、祭祖行为体会宗法制对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影响。
”目标的预设和确定之后,和教学方式一样,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围绕大目标,还要注意随时适当的微调,针对不同的班级的学生,甚至同一个班级内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要有适当的生成,这样才能促进所有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形式思辨灵活《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并介绍了诸如讨论、辩论、故事会、调查、参观、考察、采访、编演历史剧、仿制文物、撰写历史小论文、编辑板报、举办展览等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历史教学
一
再分配给各位组员 ,每个组员思考过后写出 自己的答案 , 再
一
起讨论分析 , 最后 由小 组长总结反馈给 老师 。 通 过这 种方
式得出 的结论 十分全 面 , 学生敢于提 出 自己的见解 , 对 于一
的评 价结合起来 , 评价教 师的教学质量 的优 劣 , 促进 教师的 认识 、 发展 、 完善 , 从 而更有效地进行教学 。
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 , 教师要注意小组合作学 习 历史新课程改革既是历史科 目上 的一场革命 , 也是教育 的任务应是在学生能力所及之内 , 而且对于学生 的思维 拓展 史上 的一场革命 ,新时期的历史教师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 等能力应 有一定帮助 。 教师要 合理 的分配组 员 , 不 能把优生 抓住机 遇 , 与课 程改革一起推进 自己的历史教学 , 为学生 的 分在一起 , 差生 分在一起 , 要仔 细斟 酌 , 考 量学生 的优缺 点 , 长远发展打下基础。 口 合理分 配 , 同时要保证活动 开展的有序性 和有效性 。 比如教
比如 , 对学生的评价 。 学 生 的学 业 成 绩 不 再 是 和 以 往 一
在讲 台上通过板 书讲解 ,学生在课桌上通过抄写笔记记住 ,
教学方法单调乏味 。 新课标 则规定在历史教学 中必 须充 分利
样占 1 0 0 %, 它 可 以占 4 5 %或是 其他 。 学生 的道 德 品质 占一 部分 , 学生的实践能力 占一部分等 , 通过各个方面 的考察综 合评价学生 , 还可 以进行 学生之间 的互评 , 从学生 的评 价 中
、
些难 点 , 组员之间也 能互相解释 , 帮助 , 能够高效率的让学生 学到新知识 , 对于一些重 点知识脉络更加清 晰 , 有利 于提高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探究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探究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教育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探索。
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为高中历史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和更多的创新空间。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实施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成为了教育工作者和学者们思考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历史教学的目标、方法和手段等方面,探究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发展。
一、历史教学目标的理念更新新课程标准要求历史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记忆,更要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能形成对历史事件的自主理解和独立思考能力。
在历史教学目标的理念上,我们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使他们能够主动地去思考,去探究历史。
更多的让历史教学成为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历史实践性思维、历史思辨性思维的过程,从而真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这也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和理念。
二、历史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创新在为达到新课程标准的历史教学目标的需求下,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历史学习的需求,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创新。
在新的历史教学方法中,要更多地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使学生能够在历史学习中主动获得历史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历史知识。
所以,可以通过“因材施教”的方式,灵活运用教学资源、多媒体技术、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实施多样化、个性化教学,使历史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
三、教学手段的多样化运用在新的历史教学方法中,教学手段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在教学手段的多样化运用中,要尽可能地丰富历史课堂的教学内容,注重运用各种多媒体技术和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积极性,使历史课堂能够更加生动有趣。
通过PPT、影视资料、教学课件等多媒体技术手段,可以给学生更形象地呈现历史事件和历史问题,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感受历史。
立足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探索
人街” , 你知道这一称呼的来历吗? 学生只有了解历 史现 象的历史 渊源, 理 解历 史现 象的深 刻 内涵 , 即可作 答 案。 其 次 , 对 情 感 态度 价值观的考察 , 具有开放性 , 也是考察 目标的达成度。 让学生的情 感教育有所达成, 从而发挥历史学科思想教育主渠道的优势。 达标 检 测题 的积 极性 是 切 实有 效 的 . .
平 台. 而一般 学生则在 “ 能做 ” 的习题上也体验到 了成功 , 甚至有 的学 生会 给 自已树 立 高标 准 . 增 强 了作 业的 积极 首 先 只要 测 试 学
生对 历 史现 象分 析评 价 能 力 . 由此 为学 生的发 展搭 建一 个 更 为广 阔 的平 台 .习题 的设 计 与现 实、生 活及 学 生感 兴趣 的 话题 切 入 。 如: 在 当今 世 界各 地 . 你会 发 现许 多华人居 住 的地 方 。 被称为: “ 唐
教改・ 教 研
课程 教育 研究
C o u r  ̄E d u c a t i o n R e s e a r c h
2 0 1 3 年1 1 月 中旬 刊
题要求做一些综合性强或思考性强的题 。 同学问可研究、 讨论 , 这
种做 法既减 轻 了优 生的学 习负担 . 同时又提 高 了优 生的兴 趣 平 时我们 注 重 与学 生的 引导 与 交流 . 不 让 学生有 空 子 可钻 。这 样 的 作业 , 给优 等 生提供 了一 个发 展的 平 台 、 竞 争 的平 台、 超越 自我 的
立足有效教 学, 构建 高效课 堂
— —
新课程 改革 下高中历 史课 堂教 学探 索
宜兴 2 1 4 2 0 0 )
吴 向 阳
( 江 苏省 宜兴 中学 江苏
高中历史教学改革思路与实践探讨
一
世 英名拿破仑
破 仑 不破 拿 破 仑 由此可见 , 讨论课 已经激发了学生 的创 造性 , 体现 了素 质教育的 目的 。 四、 极开展研究性学习。 积
的政治 、 经济、 外交 、 军事 、 民族 、 文化等方方面面 , 因此单靠 教材和教师讲解 , 以尽现其原貌 。现今 , 难 现代化 的教学手 段为教师提供 了方便 。既增加 了历史教学 的直观性 、 动 生 性, 也增加 了历史教学的容量。笔者在高 中历史教学 中 , 经 常使用多媒体。如《 航络 的开辟》 《 欧 国家的殖 民扩 新 、西
破 仑不破
一
一
、
不 问学生需求 , 直接 由教 师灌输历 史事件 的原 因、 经过 、 结 果 、 响, 影 以期在较短时间 内达到 良好 的教学效果。但 事与 愿违 , 教师 自以为讲得清 晰明 白, 重难 点突 出, 学生却觉 得 枯燥无味。为克服传统 教学师 生脱节这 一弊端 , 笔者从 实 践 中探索出了问题式教学方法 , 具体操作分为四步 : 第一步 , 学生 自学 , 出疑难 , 出知识线索。 提 列 第二步 , 教师整理归类 , 出中心问题 和非 中心问题。 列 第三步 , 集体授课 。学生互答 , 教师引导、 补充、 总结。
为, 怨天忧人 , 无益于事情的解决 。作为高 中历史教学 的教 师们 , 应积极动手、 大胆改革 , 摸索新 的教学 方法 , 以此激发 学生的学 习兴趣 , 高历史教 学成绩 , 善历史学科 地位 。 提 改 近几年在这 一方面做 了一些探 索 , 取得 一些收获 。与 同 并 仁商榷 。
张》 《 国大革命和拿破仑 帝国》 , 、法 等 用多媒体授课 比传统 授课效果要好 的多 , 些课件 可 以从 网上下 载 , 这 也可 自己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实践(3篇)
第1篇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已成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本文以某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为例,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其他高中历史教师提供参考。
一、引言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中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人文精神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能力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
因此,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教学目标改革1. 知识目标: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了解历史发展脉络,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2.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三、教学方法改革1. 案例教学法: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分析、探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 小组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提问、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5. 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址、博物馆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评价改革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如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策略。
2. 成绩评价:以学生的历史知识、能力、情感等多方面发展为依据,进行综合评价。
3. 自评与互评: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五、实践案例以某高中历史课堂为例,教师在讲授“抗日战争”这一章节时,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1. 案例教学法:教师选取了“百团大战”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分析其背景、过程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改革初探
新课 程背景下高 中历史教 学 改革初探
●关 育 红 摘 要 : 生的发展 是课 程 实施 的 出发点 和归宿 。这 就要 求 学 要, 重视培 养 学生 的“ 史情 结 ” 是势 所必 然 。虽 难上 加难 , 历 也 历史 教学 却责 无旁贷 。 调查 统计表 明 : 欢上历 史课 的学生 占 喜
后 的教学 方式 。 以学生 为本 。 坚持 改革授课 方式 方法 , 先进而 难记 难 背等 。一旦 学生 感到 乏味 , 到 困难 时 , 兴趣 就 构建 或感 直接
科学化 。所谓多样化 , 即教学内容呈现不再单纯依 靠教 师的语
言 传 授 。 是 充 分 发 挥 信 息技 术 优 势 , 课 堂 教 学 中适 当 运 用 而 在
历 史结 论 。 是 结论 与 过程 并 重 。新 教 材 在这 方 面 给 师生 们 留 而
多媒体 课 件 。所 谓科 学 化 , 是 不再 单 纯地 让 学 生记 忆 并 储 存 学 模式 , 学生 “ 学 。二是 提高 历史 学科 的 实用价值 , 学 就 让 愿” 让 生 “ ” 。 们应该 向学 生显示 历史学 科在社 会里 的作 用 , 乐 学 我 比 如 可 以改革 历史 考试 方法 , 用写 作历史 小论 文 的形式 , 学 调动
减退 . 比如知识 简 单易 懂 、 念重 复讲 述 、 不 易理解 、 概 结论 内容
会衰 减 、 失。 消 三 、 高教 学效 果 , 提 促进 学生愿 学 、 学 、 学、 乐 喜 会学 笔者 认为 , 从 以下几个 方面入 手提 高教学 效果 。 可 一是 优 化课 堂 教学 内容 , 创设 积极 的学 习环境 , 建先进 而科 学 的教 构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实践
2012-10课改探微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实践文/马海军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为我们的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重心,是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基本途径。
根据课程计划的要求,教师和学生应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承和掌握社会经验和文化财产来共同完成教学活动。
一、旧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习模式的变化教学模式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从基本特征上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1)师生系统地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模式;(2)教师辅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3)折中于两者之间的教学模式。
新课程改革之前,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以满堂灌或者填鸭式为主。
每一堂课,教师作为独角戏的主角,承担着教育教学的双重任务,而学生作为独角戏的观众与听众,被动地接受知识。
这种教学模式的长期存在,只能产生这样一种结果:学生产生对教师的一种依赖,没有了教师的督促与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为继,那么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不容乐观。
这种静态、保守的历史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历史知识的讲解和知识点的学习为主要内容,采用陈述式、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出的学生根本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和变革的需要。
可以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学习模式的变化。
历史教师的教学观绝不能停留在任何一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上,应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敢于突破。
二、新课程改革前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化与要求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活动主要是以填鸭式的灌输教育为主,教学模式单一、僵化,脱离了中小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对教育教学质量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
这种机械的、“填鸭式”的教学使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往往比较肤浅,不能形成系统的理性思维。
教师是先进教学理念的第一实践者,在教育实践中能改变教育教学的面貌,决定教育的成败。
但观念不能灌输,而要靠教师在学习中领会,靠在实践中感悟,靠在经验中提升,靠在教学中扬弃。
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初探
四川省 射 洪县 柳树 中学 税 正海
擅 要:如今 , “ 应试教 育、填鸭式 、灌输式”都是高 中历史主要 的教 学模 式,教 师大多以教学 大纲作 为教 学的 目 标 ,而学生的学习 目 标 就是对课本的历史. 知识进行 死记硬 背,课 堂上教 师很少培育学生的学 习思维与实践能力。 关t调 :高中历史 教 学方法 探讨
在教学改革 的过程中 ,重 点应该 着眼于对教学 模式进行革 新与开放,着 眼于教学的多样化与情境融合。创新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 教师 的教学质量都有明显的好处。社会与历史的发展都离不开思想素质的提升, 为了迎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学生的素质进行全面的提升就是重中之重,教育 的 创新在于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对学生的潜在能力进行重点的开发,培养 出具有健全性格的学生。在素质教育中,高 中历史教育是一个有效的改革重点, 历史教学重点是对学生的个人情操与身心健康进行培育,对中华民族精神进行弘 扬,从根本上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行提升,形成一个正确的三观思想。 转变现念 教师更新观念 是实现新课程 改革的基础在 高中阶段 的历史 教学 中, 由于 受高考指挥棒作用的余威影响,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仍普遍存在 。由于大满贯 式的教学,难 以展现宏大的历史场景,难 以捋顺复杂的历史线索,学生听起来兴 趣不高,难以形成师生互动的大课堂。基于现状,我力图通过大胆 改革,逐 步摸 索出了适合 自己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 习兴趣,不断提高历史教学成绩。众 所周知此次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 内容是是以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 人 的能力,学生能力培养的主渠道就是课堂教学。于是我主动转变观念尝试着从 讲台上 “ 走下来”,将角色从曾经的 “ 主宰者 ”调整为课堂的 “ 主导者”,处理 好 “ 教”与 “ 学”的关系,实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 =、活跃漂簟 课 堂教学过程 是实施课程 改革的关键在教师 的组织和引导 下营造热烈 、 沸腾、多姿多彩的而又温 馨和谐的、适合学生畅所欲 言、提升能力的课堂气氛, 给 予学生充分 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体会思索的快乐和享受收获 的喜悦 ,使 他们在课 堂上获得充分 的发展是达到历史课堂和谐高效的关键所在。 弃陈述式教学 用问题来引领我们 知道在传统 的高中历史课堂 教学中使用 最频繁 的、学生最容易厌烦的教学方法之一就是陈述式教学 。不论教师讲得多 么清晰明 白,重难点突出,多数学生普遍感觉枯燥无味 ,究其原因就是这种大 满 贯式的教学对于学生的正面刺激大大少于负面影响 ,从心理学 的角度而言教 师的喋喋不休与窗外渐渐沥沥的小雨的作用极其类似 。我引入 了 “ 问题引领 , 自主探 究—— 四步教学法 ”来克服师生脱节这一弊端 。具体做法是 :学生 自学 ( 提 出疑难,列出知识 线索) —— 整 理归类 ( 确定中心问题和非中心问题 ) —— 集 体授 课 ( 教师引领,学生探究,师生补充,整理归纳 )——梳理提升 ( 纵、 横 比较 历史事件 ,提升 自 身 能力) 在 《 中国近现代 史》教学 中,笔 者大量采用 了这种教学方法 学生反映 很积极 ,提出了大量有价值的历史问题 。例如 《 鸦片战争》一课中面对相关的 历史概念 :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天朝上 国、 自然经济 、商 品经济 、闭关政策、 提 督、总兵等,不少学生认识不请,全然不知的也不在少数 。而这个现象是我 在使用传 统授课模式进行授课时很少考虑到的,解决 了基本概念后 ,这节课知
洋思经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和发展——江苏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历史教研组教学改革初探
3实用性 。课堂教学 的改革不能仅仅停 留在理论层 .
主要包 括填充知识结构 中的“ 白” 对相关 问题作 简要 留 , 回答等 。 洋 思经验 中的 “ 以教导 学 ” 的实质 就是强 调教师 的 “ 导学 ” 作用 。学 生会不会学 , 习的效 果如何 , 学 教师 “ 导 学” 的技巧将发挥至关重要 的作用 。 在实践中 , 我们采取
经验也早 已实现 了这一 点。 2 . 主导性。 教师要 当教学双边活动中的“ 充 导师’ ' _—诱
导 质 疑发 问 , 导 自主 学 习 , 指 引导 积极 思 维 。
等方式 , 帮助学生提高解题能力和应试技巧。
4 目标性 。 知识结构 ” . 以“ 的形式 出现。 要求学生在阅 读 导学材料 ,学习教材 的基础上 完成相应的学 习任务 ,
自2 0 年起 , 02 我校历 史教研 组为适应新 课程改革趋 势, 提高教学 质量和 学生综合 素质 , 积极 探索课 堂教 学
的理论 和实践 问题 , 大力进行课 堂教 学改革 , 洋思经 将
验引进历史课堂 , 并取得一定的成效。
一
、
改 革 的 原 则
1 . 主体性 。 要充分体现 、 保证学生在教学双边活动 中 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 的教学要求 中强调 了这一 点 , 洋思
61
解能力 是创造性 思维 能力 的基础 。三是教 材 的编写 体 例是叙述式 的 , 不利 于学生把握教 材的重点 。四是教 材 中编排 的训练题题 量偏 少 , 且缺 乏解题 指 导 , 不利 于学
了以下方法加强学 习指导 。 首先是培养兴趣 , 使之“ 想学” 心理学认 为 : 。 兴趣是
一
面上 , 必须 落实到课 堂教学 的实践 中 , 以必须 要有 可 所 操作性 。 4实效性 。 . 一要有助于培养学生 的能力 。 从短期效果 看, 这种 能力要转 化成 高考 的竞 争力 即高考 分数 ; 从长 远效 果看 , 要提 高学 生 的综 合素 质 , 会学 习 , 于学 学 善 习, 让其受益终身 。二要有 助于提高教师 自身 的综合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随着人教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以下简称改革史)的深入推进,一线教师经常困惑于“怎么教”的问题。
作者从实践出发,谈谈看法。
关键词:高中历史选修教学改革
一直以来高中改革史的地位比较尴尬,一方面是在高考中占比有限,另一方面是其教学内容与必修部分多有重叠。
改革史教学应该怎么进行,困扰着不少教师。
本文以人教版选修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为例对选修史教学做探索。
一、有效整合,相得益彰
改革史属于选修,其教学对象是高二的文科生,其内容“是必修课程的具体、丰富和延伸”[1]。
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打破选修必修的界限,对教材进行有效整合,使之相得益彰。
一是利用选修复习必修。
如《商鞅变法》这一单元在第一课中介绍了变法的时代背景即“大变革、大发展、大转折”其实这一结论是我们概括出来的,那么怎么让学生对这一结论有具体认知呢?可以通过复习必修的内容获得。
通过对历史必修1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的复习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都遭到破坏,这是商鞅变法时代背景在政治上的表现。
这一时代背景在经济上的表现可以从复习必修2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中铁犁牛耕的推广和小农经济的产生获得。
通过复习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形成》背景部分深刻了解:由学在官府向学在民间转变。
这一设计的好处不仅在于学习选修知识的同时回顾了必修知识,还在于向同学们展示了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文明、经济文明和思想文明的全貌。
此外,大大缩短了学习商鞅变法背景的时间,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回了春秋战国时代。
同样的,《戊戌变法》背景散落在必修三本书中而且必修讲得更加详细,教师只需通过设问简单回顾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利用选修服务必修。
如在讲必修2《古代的经济政策》第一目土地制度的演变提到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教材只有寥寥数语:“各诸侯国先后进行变法。
”[2]对学生而言这一句话多少有些突兀,可以将商鞅变法中“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一目移植过来,让学生阅读以便理解。
历史研究讲求“证由史来”“论从史出”,史料来源应是多样的,但是对于学生来说第一选择还是教材。
一则教材人手一册,二则教材平易近人。
同一类型的还有梭伦改革、宗教改革。
明治维新虽然在必修没有具体涉及,但是如果我们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前让学生现行阅读改革史部分《明治维新》一课,那么对于学生归纳中国失败的原因是有裨益的。
二、多元史观,拓宽视野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历史选修课是供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
”[3]拓宽学生的视野绝不是简单的史料叠加而是要考虑“看历史的角度、读历史的理念和论历史的深度”[4]。
多元史观的引入较好地解决了我们的需求。
1.文明史观的运用
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从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从纵向看就是经历了渔猎采集文明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
符合文明史观的改革有:北魏孝文帝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戊戌变法。
除孝文帝改革是由游牧文明向农业文明转变外,其他三个改革都是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的不同反映。
在讲课时老师一定要提醒学生注意孝文帝的哪些措施有利于北魏由游牧文明向农业文明转变。
西方工业文明对后三个改革的冲击又体现在什么地方?这三国各自有哪些努力?
2.现代化史观的运用
现代化史观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
政治上现代化指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
经济上的现代化主要指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思想上的现代化主要指科学化和理性化进
程。
符合这一理论的改革有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
以农奴制改革为例:二一九法令颁布推动了俄国封建经济的解体,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政治上为了使沙皇专制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也推行了一些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如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建立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
这些改革无疑使俄国向近代化的道路迈进。
3.社会史观的运用
社会史观主要指从社会角度观察历史。
其研究的领域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等。
据此,梭伦改革中抑制浪费、倡导节俭,商鞅变法中强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制,北魏孝文帝改革中行汉制、移风易俗,明治维新的文明开化,以及戊戌变法时倡导断发易服等内容都可以从社会史观角度进行设计。
4.多元史观的运用
上面都是一种史观的运用,还可以尝试用多种史观评价同一改革。
以戊戌变法为例:唯物史观认为:戊戌变法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文明史观认为:戊戌变法是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产物。
现代化史观认为:戊戌变法政治上试图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社会史观认为:维新派提出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提倡女学等改变社会风俗的措施,为变法营造了积极的社会氛围。
透过多元史观的运用能够增强学生“看历史的角度”、“读历史的理念”和“论历史的深度”。
三、突出人物,富有滋味
历史是人、事、物的综合,是过去情境的再现。
如果讲商鞅变法却缺乏对商鞅人物个性的描写则是无法想象的,那么这样的历史是缺位的,这样的历史课堂是乏味的。
因此,课堂上一定不能让人缺席。
1.透过人物创设情境
历史人物是变法的主角,教材侧重对改革背景、过程、结果的介绍,但是缺少对人物的细节刻画。
如果我们不能对人物有所了解,那么怎能理解他所从事的事业呢?
在讲述孝文帝改革一课时,笔者引入了一则《魏书?高祖记》的材料介绍孝文帝:(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
史传百家,无不该涉。
善谈《左》《老》,尤精释义。
”[5]在学生阅读后随即提问:这位孝文帝的文化课学的怎么样?这会对孝文帝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恰巧是我们了解孝文帝汉文化情节的关键所在,拉近了历史人物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更能理解一个鲜卑族的领袖为什么会采取“行汉制”、“讲汉话”、“穿汉服”等移风易俗的内容。
2.透过人物培养情操。
历史是育人的,历史教育的最高追求是培养合格的公民。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一个又一个的榜样,改革家们无疑是最好的榜样代表。
所以在改革史的教学过程中岂能少了“立木为信”、“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介绍;又怎能少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介绍,透过这些鲜活的人物,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四、以史为鉴服务现实
宋神宗说《资治通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就是要以史为鉴。
虽然改革的道路具有多样性,过程具有复杂性和曲折性,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所学中借鉴些经验教训,为现实服务。
1.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
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世卿世禄、实行军功等爵制,行郡县、加强中央集权。
这些改革的措施推动了秦国有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顺从历史发展的潮流。
明治维新、农奴制改革等都推动了向近代社会转型。
2.渐进式改革最易被接受。
一是改革的过程不要太快。
戊戌变法中光绪皇帝在103天中下达了184件命令,甚至康有为认为西方改革300年、日本30年我们中国只要3年等,都反映了急功近利的心态,这是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
二是对改革中的既得利益集团要有所让步。
梭伦改革中允许贵族保留祖传的份地,农奴制改革中农民必须缴纳高额的赎金才能获得一块贫瘠的土地。
所以从1978年改革开放决策做出后,都是遵循了渐进式开放的原则。
3.支持者的态度和是否握有实权。
通过学习改革史我们发现,统治者的态度和权力大小会对改革产生直接影响。
从秦孝公《求贤令》“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的感慨看,他对商鞅变法的支持是坚定的。
这是宋仁宗、宋神宗所不具备的,所以庆历新政昙花一现,王安石变法反反复复。
光绪皇帝变法愿望很强烈但是权力都在老佛爷手中,最后只能被囚禁在瀛台,眼睁睁看着变法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