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 语文 第5课《七律·长征》知识点总结、同步练习(最后页有答案)
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上册 第5课 七律长征 同步练习2(含答案)

第5课七律·长征一、基础百花园1.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七律.(lù) 铁锁.(suǒ)B.岷.山(mín) 云崖.(yá)C.逶迤.(yí) 迤.逦(yǐ)D.磅.秤(bàng) 磅.礴(páng)2.给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只等闲( )A.只要等到空闲的时候B.只不过是随随便便的事罢了C.只不过是平平常常的事罢了3.给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三军( )A.陆军、海军、空军B.所有的军队,特指中国工农红军C.三支部队4.对诗句选择正确的理解. 五岭逶迤腾细浪( )A.五岭绵延不断,像水中翻腾的细浪一般,反映了长征路途的遥远和艰辛.B.高低起伏、绵延不绝的五岭山脉,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5.请为诗句选择正确的理解. 大渡桥横铁索寒( )A.大渡河上的泸定桥,那裸露的铁索闪着冷冰冰的寒光.B.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铁索高悬在湍急的河上,使人觉得寒气逼人. 6.对诗句选择正确的理解. 更喜岷山千里雪( )A.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B.更让红军欢喜的是,岷山白雪皑皑,风光十分迷人.7.根据提示完成词语练习.“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诗句中的“远征”是指,“只等闲”是指 .全句诗意是 . 8.根据提示完成词语练习.“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诗句中的“千里雪”是指,“三军”是指,“尽开颜”的意思是 .二、先把诗句补充完整,再按要求做题.9.先把诗句补充完整,再按要求做题., .五岭逶迤,乌蒙磅礴 ., ., .(1)用“﹏﹏”画出中心句.(2)“千山”在诗句中指的是、和 .“万水”指的是、 .(3)这首诗是的作者是 .这首诗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的英雄气概和精神.其中表现红军把乐观主义精神的诗句是, .巩固提高三、选择题10.“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联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 )A.比喻对偶夸张B.对偶夸张拟人C.夸张拟人借代D.借代比喻对偶四、阅读11.泸定桥离水面有几十丈高,是由十三根铁链做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九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一样.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飞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震耳欲聋.桥的对岸就是泸定城.城背靠着山,西门正堵住桥头.守城的两个团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他们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红四团马上发起总攻.团长和政委亲自站在桥头上指挥战斗.号手们吹起冲锋号,所有武器一起开火,枪炮声、喊杀声,霎时间震动山谷.二连担任突击队,二十二位英雄着短枪,着马刀,着手榴弹,着敌人①密集的枪弹,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三连,战士们除了武器,每人带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突击队刚刚冲到对面,敌人就放起火来,桥头立刻被大火包围了.在这②情况十分危急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③奋勇向前,不考虑自身的安危,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里,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激战了两个小时,守城的敌人被消灭了大半,其余的都④狼狈地逃跑了.红四团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取得了长征中的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1)给短文加一个小标题(2)在这篇短文的第二自然段里填上恰当的动词.(3)将文中划横线的部分换成相应的成语.①②③④(4)为第一、二自然段选合适的段意,把序号写在括号内.①第一自然段A两个团的敌人守住天险泸定桥B夺取泸定桥的准备②第二自然段A二连突击,三连铺桥B我军发起总攻,冲向对面(5)文中“党的号召”具体指下面哪句话?(在括号内打“√”)①“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②“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6)在红军长征路上曾发生过许多感人的英雄故事,也涌现出了许多的英雄人物,你知道哪些英雄人物或英雄故事呢?试着简要地写一写.参考答案一、1.A2.C3.B4.B5.B6.A7.指二万五千里长征. 指平平常常. 红军不害怕长征的艰难险阻,跋涉万水千山只看成平平常常的事.8.指终年积雪.指中国工农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即整个红军.指全都喜笑颜开.二、9.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2)五岭乌蒙山岷山金沙江(3)毛泽东大无畏乐观主义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三、10.A四、阅读11.(1)攻天险(2)拿背带冒攀(3)①枪林弹雨②千钧一发③奋不顾身④抱头鼠窜(4)①A ②B(5)②√(6)《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七律 长征》课文知识点及同步练习

第五课《七律长征》课文知识点及同步练习目录一.生字组词: (2)二.多音字: (2)三.形近字: (2)四.主题思想: (2)五.注解: (2)六.鉴赏: (3)七.课后习题: (6)第1课时同步练习 (7)第2课时同步练习 (8)一.生字组词:崖:云崖山崖石崖悬崖峭壁悬崖勒马渡:渡江渡河横渡渡口远渡重洋二.多音字:磅:páng磅礴bàng磅秤尽:jìn尽力jǐn尽管三.形近字:崖(山崖)涯(天涯)渡(渡河)度(度假)四.主题思想:本诗通过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艰难历程的生动描绘,热情地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五.注解:①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②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③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一段。
④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⑤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⑥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⑦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六.鉴赏:1、首联开门见山地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
2、绵延不断的五岭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却只是小小的“细浪”“泥丸”。
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所畏惧、乐观豪迈的革命精神。
3、“暖”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寒”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
4、尾联的“更喜”和首联的“不怕”前后呼应,强化了主题,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比喜悦的心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部编版六上语文《5.七律·长征》知识点归纳复习

部编版六上语文《5.七律·长征》知识点归纳复习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逶迤(wēiyí)磅礴(pángbó)泥丸(wán)岷山(mín)律lǜ:七律、规律、韵律、律师崖yá:云崖、悬崖、石崖、崖谷渡dù:大渡桥、渡轮、轮渡、过渡索suǒ:铁索、索取、索要、线索五岭:即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乌蒙: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金沙:即金沙江,是长江上游从青海玉树到四川宜宾这一段。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中西部。
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
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只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脚下滚动的泥丸;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三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白雪皑皑的岷山,红军们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
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七律·长征书法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统编版2020六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 · 长征》知识点+图文解读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知识点+图文解读知识点一.生字组词:崖:云崖山崖石崖悬崖峭壁悬崖勒马渡:渡江渡河横渡渡口远渡重洋二.多音字:磅:páng磅礴bàng磅秤尽:jìn尽力jǐn尽管三.形近字:崖(山崖)涯(天涯)渡(渡河)度(度假)四.主题思想:本诗通过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艰难历程的生动描绘,热情地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五.注解:①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②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③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一段。
④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⑤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⑥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⑦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六.鉴赏:1、首联开门见山地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
2、绵延不断的五岭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却只是小小的“细浪”“泥丸”。
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所畏惧、乐观豪迈的革命精神。
3、“暖”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寒”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
4、尾联的“更喜”和首联的“不怕”前后呼应,强化了主题,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比喜悦的心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它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成为全篇的纲领。
“不怕”两字,回答响亮,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5 七律·长征 同步练习题(有答案)

5 七律·长征课时1一、读拼音,写词语。
wǔ lǐnɡ ní wán pánɡ bó yǘn yá tiě suǒ()()()()()二、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诗句。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三、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
共八句、四联,其中第二联,第三联对仗(对偶)。
B.“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一联中的“腾细浪”写水,“走泥丸”写山,都采用夸张手法。
C.“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一联写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
D.《长征》写于1935年10月,作者是毛泽东。
四、给下列诗句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B.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D.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五、填空。
1.《长征》是一首律诗,作者是,写于1935年10月,即。
2.作者不仅是一位家、家,还是一位伟大的。
这首诗生动地描述了在途中战胜的过程,热情地歌颂了红军战士的精神。
3.“三军过后尽开颜”中三军古代指:后来通常用“三军”指。
4.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的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分别有。
六、写出下列诗句的修辞手法。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2.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3.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4.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课时2一、课文理解。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
金沙水拍,大渡桥横。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
1.先将诗句补充完整。
2.诗句中用“细浪”来比喻;用“泥丸”来比喻。
这两个比喻句歌颂了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
3.诗句中“暖”和“寒”是一对反义词。
“暖”字表达了红军“寒”字表现了。
4.诗句中告诉我们红军长征取得胜利前的最后一个难关是:;“”一词表达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时的喜悦之情。
教育部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 · 长征》知识点+图文解读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知识点+图文解读知识点一.生字组词:崖:云崖山崖石崖悬崖峭壁悬崖勒马渡:渡江渡河横渡渡口远渡重洋二.多音字:磅:páng磅礴bàng磅秤尽:jìn尽力jǐn尽管三.形近字:崖(山崖)涯(天涯)渡(渡河)度(度假)四.主题思想:本诗通过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艰难历程的生动描绘,热情地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五.注解:①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②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③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一段。
④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⑤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⑥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⑦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六.鉴赏:1、首联开门见山地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
2、绵延不断的五岭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却只是小小的“细浪”“泥丸”。
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所畏惧、乐观豪迈的革命精神。
3、“暖”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寒”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
4、尾联的“更喜”和首联的“不怕”前后呼应,强化了主题,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比喜悦的心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它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成为全篇的纲领。
“不怕”两字,回答响亮,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
【预习】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 · 长征》知识点

知识点我会写:律lǜ(法律、规律、纪律、律动、自律)崖yá(悬崖、山崖、断崖)渡dù(渡口、渡江、渡船)索suǒ(索取、搜索、铁索)多音字:难nán(困难)nàn(灾难)磅bàng(磅秤)páng(磅礴)蒙méng(蒙蒙细雨)mēng(蒙骗)měng(蒙古包)形近字:崖(山崖)涯(天涯)渡(渡河)度(度假)近义词:等闲——平常磅礴——雄伟逶迤——蜿蜒反义词:逶迤——笔直开颜——愁眉理解词语:三军:这里指的是红一方面军,“三” 在此处是虚指,泛指红一方面军的多个军团。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露出笑面。
等闲:平常,不放在眼里。
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一段。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朗读节奏红军 / 不怕 / 远征 / 难,万水 / 千山 / 只 / 等闲。
五岭 / 逶迤 / 腾 / 细浪,乌蒙 / 磅礴 / 走 / 泥丸。
金沙/ 水拍 / 云崖 / 暖,大渡 / 桥横 / 铁索 / 寒。
更喜 /岷山 / 千里 / 雪,三军 / 过后 / 尽 / 开颜。
诗歌大意: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五岭山脉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高大雄伟,在红军眼里也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湍急的流水拍击着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那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文学常识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
是诗的一种,每篇共有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末字押韵,中间四句对仗;分为四联,每联两句,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知识点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知识点知识点一、我会写崖yá(悬崖、山崖、断崖)渡dù(渡口、渡江、渡船)索suǒ(索取、搜索、铁索)二、多音字难nán(困难)nàn(灾难)磅bàng(磅秤)páng(磅礴)蒙méng(蒙蒙细雨)mēng(蒙骗)měng(蒙古包)三、近义词等闲——平常磅礴——雄伟逶迤——蜿蜒四、反义词逶迤——笔直开颜——愁眉五、理解词义三军:这里指的是红一方面军,“三”在此处是虚指,泛指红一方面军的多个军团。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露出笑面。
乌蒙:乌蒙山,在贵州、云南两省之间。
五岭:大庾、骑田、萌渚、都庞、越城等五岭。
等闲:平常,不放在眼里。
六、朗读节奏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文学常识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
是诗的一种,每篇共有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末字押韵,中间四句对仗;分为四联,每联两句,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八、问题归纳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两句诗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你从“不怕”“等闲”体会到了什么?“不怕”两字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
“等闲”两字则将困难轻轻一瞥加深了对“不怕”的表述,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两句诗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 表现了红军什么样的精神?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承接“千山”,先用“逶迤”和“磅礴”极言山势雄险,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言其渺小,表现出了红军藐视困难的英雄气概和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概括写出了长征途中经历的哪两件事? 根据自己的理解试分析“暖”和“寒”的妙处。
5《七律·长征》知识点详解及练习(解析版)

六年级上课文知识点详解七律•长征(一)开卷有益1.课文简介《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2.课文主旨本诗生动地描述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险历程,热情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知人论世毛泽东(1893年~1976年),字润之,笔名子任。
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曾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主席和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三)手不释卷七律①·长征②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③,万水千山只等闲④。
五岭⑤逶迤⑥腾细浪⑦,乌蒙⑧磅礴走泥丸⑨。
金沙⑩水拍云崖暖○11,大渡桥○12横铁索○13寒○14。
更喜岷山○15千里雪,三军○16过后尽开颜○17。
(1)词句注释①七律: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②长征:1934年10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③难:艰难险阻。
④等闲:不怕困难,不可阻止。
⑤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⑥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六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解读训练 5七律·长征(含答案)

5.七律·长征知识点一:识字与写字1.知识点解读(1)正确认读以下生字:礴、丸、岷要点提示:“礴”部首是“石”,读“bó”,薄厚的“薄”加上石字旁,“磅礴”的礴。
(2)正确认读以下词语:万水千山、等闲、五岭、逶迤、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云崖、大渡、铁索、岷山、三军、尽开颜要点提示:万水千山:形容山无数,水无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
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五岭:五座山岭,即越城岭、都庞岭、越城岭(广西)、都庞岭(湖南)、萌渚岭(湘粤桂三省区的自然界岭,又是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大庚岭(江西)、骑田岭(湖南)。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细浪:小浪花。
乌蒙:指乌蒙山。
磅礴:气势雄伟,指山势高大、险峻。
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过去。
金沙:指金沙江。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大渡:指大渡河。
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
岷山:在四川、甘肃交界的地方。
三军:泛指全军。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3)正确书写以下生字:丸、崖、岷要点提示:“崖”字上下结构,山字头,写时各横画的间距要均匀。
最后是两土,不要一笔竖连下来。
(4)多音字组词。
尽、蒙、横、难、更要点提示:“蒙”字有三种读音,一种读méng,如“蒙蔽”;第二种读mēng,如“蒙骗”;第三种读měng,如“蒙古”。
2.知识点训练(1)读拼音,写词语。
ní wán yún yá mín shān()()()(2)给带点字补充正确读音。
难.友()乌蒙.()更.快()横.线()难.题()蒙.古()更.夫()蛮横.()知识点二:句型练习1.知识点解读本课运用了“逶迤”“磅礴””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千山的险峻;用“细浪”“泥丸”的比喻言其渺小;用“腾”与“走”的拟人手法使静止的山动了起来;用一“暖”一“寒”的对比,写出了红军的喜悦与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
另外,本诗的颔联和颈联运用了对偶的手法,使得句式整齐对称,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5 课《七律·长征》课后作业及答案(含三套题)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七律·长征》课后作业及答案1.用“√”选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逶.迤(wēi wěi)磅.礴(bàng páng)岷.山(mǐn mín)乌蒙.(m ěng méng)2.选字填空。
【崖涯】悬()峭壁天()海角【度渡】泥船()河()日如年3.给下面诗句中的加点字词选择最恰当的解释。
(1)万水千山只等闲..() A.平常 B.空闲 C.无端,平白地(2)乌蒙磅礴走.泥丸() A.通过 B.跑 C.滚动(3)大渡桥横铁索寒.() A.冷 B.影射形势的严峻 C.穷困4.根据题意,选择正确的答案。
(1)下面诗句中朗读节奏的划分不恰当的是()。
A.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B.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D.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下面词语中的“尽”与“三军过后尽开颜”中的“尽”意思相同的是()。
A.尽显B.取之不尽C.山穷水尽D.尽心尽力(3)这首诗中“细浪”“泥丸”把巍峨绵延的大山写得微不足道,而“逶迤”“磅礴”又把山写得高大无比。
这种艺术化的缩小或夸大,是诗人伟大的胸怀及奇特想象的自然流露。
下面的句子都以“山”为描写对象,其中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这山好像有几十万年的生命。
B.这山好像比那山高。
C.这山要把天刺破了。
D.这山像个大葫芦。
5.读诗句,完成练习。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腾细浪”是指;“走泥丸”是指。
诗句表现了红军战士。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①这两句诗列举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两个典型战役:巧渡和飞夺。
②诗句中“暖”和“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暖”字表达了。
“寒”字使我们体会到了。
6.阅读诗歌,完成练习。
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课时练习题(含答案)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课时练习题(含答案)一、基础训练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句诗运用的修辞手法是()(多选)A.比喻B.拟人C.夸张2.下面诗句中的“尽”与“三军过后尽开颜”中的“尽”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B.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D.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3.对联要求对偶工整,平仄协调。
请你结合课文内容,选出下联。
(填序号)上联:腾跃五岭跨乌蒙,千山踏破下联:()A.巧取金沙夺泸定,万水等闲B.盘遐四海遨碧波,笑看苍穹4.对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红军/不怕/远征/难B.乌蒙/磅礴/走/泥丸C.金沙水/拍云/崖暖D.大渡/桥横/铁索/寒5.给下面的词语选择恰当的解释,三军指()A.前军、中军、后军。
B.陆军、海军、空军。
C.对军队的统称。
特指中国工农红军。
6.根据课文内容判断,对的画“√”,错的画“×”。
(1)这首诗属于七言律诗。
________(2)在结构上起到了总领全文作用的诗句是前两句。
________(3)“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两句诗只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
________ (4)诗歌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首联是对“面”的概括描写,颔联、颈联、尾联是对“点”的详细描写。
________(5)“暖”字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后的激动;“寒”字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
________(6)“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一联写的是水,表现的是红军对水的征服。
所对应的历史事件是红军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
________7.“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云崖”,原作是“悬崖”,后改为“云崖”。
你觉得这个修改好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用下列加点字造句。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 长征》教案(含知识点答案))

5.七律•长征教学目标:1.认识“逶”、“迤”等6个生字,会写“崖”、“渡”2个生字。
会理解“逶迤、磅礴、泥丸”等词语的意思。
本课只有两个生字,写稿请参考最新人教六上二样稿。
2.理解诗句的意思,在朗读课文中读出磅礴的气势,并背诵课文。
3. 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2难点:(1)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并读出磅礴的气势。
(2)了解文章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
教学准备:1. 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
2.播放《长征组歌》。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 播放歌曲《长征组歌》,将学生带入红军长征的艰苦岁月。
板书:5.七律长征2.解题。
(1)七律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2)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
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
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
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11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
红军战士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 长征》同步练习检测(精编 含答案)

《七律长征》同步练习检测一、我能看拼音写词语,并能选择下面词语中加粗字的正确读音。
(用“√”表示出来)wēi yípáng bóníwán wūméng远征难(nán lán)五岭(lǐn lǐng)腾细浪(tén téng)乌蒙(mén méng)水拍(pāi pò)桥横(héng hén)云崖暖(luǎn nuǎn)尽开颜(jìn jìng)岷山(mián mín)二、我能根据上句填下句或根据下句填上句。
1.红军不怕远征难,________________。
2.更喜岷山千里雪,_______________。
三、我能根据课文填空。
1.《长征》是一首_____律诗,作者是_____,写于1935年10月,即_____。
2.“_____________”这个词语概述了红军不怕长征中遇的任何艰难困苦。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描绘了长征途中惊心动魄的战斗,具体表现了红军不怕远征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表达了红军历尽艰险,取得长征胜利的喜悦心情。
四、我能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尽:①完毕②全部用出③都,全1.尽开颜()2.用尽力气()3.尽力()开:①通,使用②表示分开或扩展③举行④发动,操纵1.开动脑筋()2.开运动会()3.开路先锋()4.尽开颜()等:①平常②级位,程度的分别③待,候1.等车()2.只等闲()3.一等奖()五、我能翻译“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我能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课课知识点预习复习总结及同步练习

第5课《七律·长征》知识点及同步练习目录课文知识点 (2)一、我会写 (2)二、多音字 (2)三、近义词 (2)四、反义词 (2)五、理解词义 (2)六、朗读节奏 (3)七、文学常识 (3)八、问题归纳 (4)九、诗歌大意 (5)十、课文主题 (5)第1课时同步练习 (6)第2课时同步练习 (7)课文知识点一、我会写崖yá(悬崖、山崖、断崖)渡dù(渡口、渡江、渡船)索suǒ(索取、搜索、铁索)二、多音字难nán(困难)nàn(灾难)磅bàng(磅秤)páng(磅礴)蒙méng(蒙蒙细雨)mēng(蒙骗)měng(蒙古包)三、近义词等闲——平常磅礴——雄伟逶迤——蜿蜒四、反义词逶迤——笔直开颜——愁眉五、理解词义三军:这里指的是红一方面军,“三”在此处是虚指,泛指红一方面军的多个军团。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露出笑面。
乌蒙:乌蒙山,在贵州、云南两省之间。
五岭:大庾、骑田、萌渚、都庞、越城等五岭。
等闲:平常,不放在眼里。
六、朗读节奏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文学常识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
是诗的一种,每篇共有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末字押韵,中间四句对仗;分为四联,每联两句,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八、问题归纳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两句诗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你从“不怕”“等闲”体会到了什么?“不怕”两字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
“等闲”两字则将困难轻轻一瞥加深了对“不怕”的表述,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两句诗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 表现了红军什么样的精神?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承接“千山”,先用“逶迤”和“磅礴”极言山势雄险,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言其渺小,表现出了红军藐视困难的英雄气概和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七律.长征》知识点汇集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七律.长征》知识点汇集一、我会写崖yá(悬崖、山崖、断崖)渡dù(渡口、渡江、渡船)索suǒ(索取、搜索、铁索)二、多音字长(1)cháng长短、长度(2)zhǎng长大、班长难(1)nán难过、难受(2)nàn发难、难兄难弟只(1)zhī一只、只身(2)zhǐ只有、只见蒙(1)méng启蒙、蒙蒙细雨(2)mēng瞎蒙、蒙人(3)měng蒙古磅(1)páng磅礴、磅沱(2)bàng过磅、加磅横(1)héng横竖、横跨(2)hèng蛮横、专横更(1)gèng更加、更多(2)gēng更替、三更尽(1)jìn尽力、尽数(2)jǐn尽管、尽早三、近义词等闲——平常磅礴——雄伟逶迤——蜿蜒四、反义词逶迤——笔直开颜——愁眉五、理解词义三军:这里指的是红一方面军,“三”在此处是虚指,泛指红一方面军的多个军团。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露出笑面。
乌蒙:乌蒙山,在贵州、云南两省之间。
五岭:大庾、骑田、萌渚、都庞、越城等五岭。
等闲:平常,不放在眼里。
六、朗读节奏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文学常识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
是诗的一种,每篇共有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末字押韵,中间四句对仗;分为四联,每联两句,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首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颔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颈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尾联)八、问题归纳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两句诗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你从“不怕”“等闲”体会到了什么?“不怕”两字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
2020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知识点及课后习题答案

二单元主题:革命岁月
5.《七律长征》,作者毛泽东,这本诗写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时,全诗生动地概述了。
5000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后题
1.朗读课文,试着读出磅礴的气势。
答:朗读时首先要注意语气的变化。
2.读一读,说说语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诗的意思是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连绵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这两句写山逶迤磅礴,原本是表现山之大。
可作者笔锋一转,这险峻的山,在红军看来却不是翻腾的细小的波浪和脚下巩固的小泥球。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诗句的意思是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喘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从中可以感受到巧渡金沙江时的喜悦,飞夺泸定桥时的悲壮。
2020-2021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5《七律·长征》》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5七律·长征字词模块一、把下列加点字的音节补充完整。
逶迤..(w____ y____) 岷.山(m____)磅礴..(____ánɡ____ó)二、查字典。
“崖”字用音序查字法应该先查大写字母______,再查音节______;用部首查字法应该查______部,再查______画。
可以组成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正确的字组成词语。
渡度( )假( )河程( )高( ) 摆( ) ( )口句子模块四、品析诗句。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腾细浪”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走泥丸”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句表现了红军战士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2)诗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这两句诗列举了长征途中的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两个战役。
(2)诗句中一“暖”一“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暖”字表达了红军战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寒”字使我们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写模块五、(一)课内阅读。
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____________,三军过后尽开颜。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知识点及同步练习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七律·长征》目录一.生字组词: (2)二.多音字: (2)三.形近字: (2)四.注解: (3)主题思想: (3)鉴赏: (3)第1课时同步练习 (6)第2课时同步练习 (7)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课内字词总结一.生字组词:崖:云崖山崖石崖悬崖峭壁悬崖勒马渡:渡江渡河横渡渡口远渡重洋二.多音字:磅:páng磅礴bàng磅秤尽:jìn尽力jǐn尽管三.形近字:崖(山崖)涯(天涯)渡(渡河)度(度假)四.注解:①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②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③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一段。
④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⑤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川肃两省交界处。
⑥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⑦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七律·长征》主题思想与鉴赏主题思想:本诗通过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艰难历程的生动描绘,热情地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鉴赏:1、首联开门见山地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
2、绵延不断的五岭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却只是小小的“细浪”“泥丸”。
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所畏惧、乐观豪迈的革命精神。
3、“暖”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寒”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
4、尾联的“更喜”和首联的“不怕”前后呼应,强化了主题,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比喜悦的心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七律·长征》课后习题读一读,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上册语文
第5课《七律·长征》知识点总结、同步练习(最后页有答案)
知识点
一.生字组词:
崖:云崖山崖石崖悬崖峭壁悬崖勒马
渡:渡江渡河横渡渡口远渡重洋
二.多音字:
磅:páng磅礴bàng磅秤
尽:jìn尽力 jǐn尽管
三.形近字:
崖(山崖)涯(天涯)
渡(渡河)度(度假)
四.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艰难历程的生动描绘,热情地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五.注解:
①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②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③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一段。
④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⑤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⑥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⑦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六.鉴赏:
1、首联开门见山地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
2、绵延不断的五岭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却只是小小的“细浪”“泥丸”。
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所畏惧、乐观豪迈的革命精神。
3、“暖”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寒”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
4、尾联的“更喜”和首联的“不怕”前后呼应,强化了主题,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比喜悦的心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它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成为全篇的纲领。
“不怕”两字,回答响亮,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
“等闲”两字则将困难轻轻一瞥,加深了对“不怕”的表述,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
“万水千山”以静写动,以艰难险阻为主体,展现了一幅浓
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颔联承接“千山”。
作者先用“逶迤”和“磅礴”的夸张手法极言山势雄险,用的是“扬”的手法,而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手法言其渺小,用的是“抑”的手法,这抑扬之间更显出红军的伟大。
“腾”与“走”的拟人化动态描写,使静止的山有了生气,大山与红军都灵动起来。
此联可谓想象超绝,用语新奇,境界阔大,气象万千。
颈联承接“万水”。
一“暖”一“寒”,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感受。
作者以两种感觉互相对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
一“拍”一“横”也是以动写静的手法。
此联对仗自然、工整,以自然环境寄寓无限感慨,极具气势。
尾联描述了长征的最后历程。
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难程度其实超过“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但这时由于胜利在望,心情舒朗,“喜”由
心生,眼中望去的风雪交加路也就变得美不胜收了。
最后以“开颜”收篇,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欢腾的喜悦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的彻底胜利。
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
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
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当。
对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敌人不置一字,视之若无。
──这种傲视山川的夺人之气,非百战百胜、总揽全局的三军统帅、一代伟人而不能拥有此胸怀,无此胸怀亦不能出此语。
这就是毛泽东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毛泽东诗词艺术的魅力所在!
七.课后习题:
读一读,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意思:岭山脉绵延千里,高大绵亘,在红军看来,也不过是腾跃着的细小的波浪。
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情感: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不怕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意思:金沙江的水拍打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温暖的感觉。
大渡河上的铁索桥只剩下十几根铁链让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情感:“暖”暗示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乐心情。
“寒”暗示了红军飞夺泸定桥时的惊险与悲壮。
同步练习
一、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七律(lù)云崖(yá) 等闲(xián)
B.逶迤(yí) 铁索(suǒ) 泥丸(wán)
C.长征(zhēng) 磅礴(páng) 磅秤(páng)
D.岷山(mín) 蒙骗(méng) 乌蒙(méng)
二、比一比,再组词。
证()涯()岷()丸()证()崖()眠()执()
二、为下面诗句划分朗读节奏。
1.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2.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参考答案:
一、B
二、证明征用天涯山崖岷山睡眠丸子执着
三、1.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2.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