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阳绝法十二法之第七法
《渔阳十二法》七绝12首习作
![《渔阳十二法》七绝12首习作](https://img.taocdn.com/s3/m/38a4bd87b0717fd5360cdc84.png)
《渔阳十二法》七绝12首习作《渔阳十二法》七绝12首习作诗/何志华【法一】:此法前二句或赋陈,或起兴,或议论,第三句以否定词转接。
七绝.寒流悲风夜袭一陈狂,叶落纷纷万木伤。
秋兴不知来客意,寒潮莫问众悲怆。
注:此诗背景是上个世纪末,当时国有、集体等企业改制,将公有制财产以极其低廉的价格连送带卖给了个人,一夜间绝大部分产业工人被迫买断和面临失业。
然而使得极少数利益关系人先富起来,成为百万、千万元乃至亿万富翁。
现今社会形成的贫富两极分化不能排除与此无关,也给全社会留下了深深的伤痛。
作者回忆此事,不免伤感溯源而作。
【法二】:此法,前二句说一事,第三句以转折连词承接。
七绝.钱塘江观潮蔽日乌云欲发狂,钱塘高浪不声张。
忽闻堤上喊潮急,江畔游人亭驿藏。
【法三】:此法第三句故作假设或设问之辞,第四句答之。
七绝.七夕月光如水夜清辉,万树今宵鹊未归。
谁为连枝迎织女?云桥相拥泪沾衣。
【法四】:前二句说今事,第三句追忆畴昔,多用年来、忆、记等词。
七绝.悼岳飞愁云凄雨天灰暗,西子百花泪飞溅。
游客含悲忆忠烈,英雄不语美名传。
【法五】:以下诸首,以前二句说往事,第三句则用而今、此日等词点明今事,以见今昔之感。
七绝.荷塘秋日往昔荷塘好闹嚣,蝉蛙吟唱曲声嘹。
而今寻觅无踪影,寂静伴余何日消。
【法六】:前二句直赋眼前景,第三句以好是、分明、好到等词著以作者的评论。
七绝.春雨小钓春雨茸茸湿柳花,渔舟远影离吾家。
近闻人语似相识,隐约村头一钓娃。
【法七】:渔洋匠心所在,一二句就题直起,亦直赋眼前景、心中情,第三句以叙写人事转接,而结句则必由实返虚,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读渔洋最须注意此等处,以其有神韵也。
七绝.久违秋雨满眼浮云漏青花,远闻雷语近飞霞。
村前小涧细流水,夜半雨声润万家。
【法八】:以第四句为主,用否定词作结,然第三句亦不可轻忽,多用时间状语或转折连词、因果连词与之有一呼应。
七绝.钓鱼岛风云风云突变又疯狂,归晚渔舟遭掠抢。
军国野心今复活,岂容倭寇再嚣张?【法九】:此法,第四句作诘问(追问;责问;质问;盘问),第三句或呼应,或不呼应。
《陈涉世家》教学设计
![《陈涉世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d649ec5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4f.png)
《陈涉世家》教学设计《陈涉世家》教学设计(精选9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店铺整理的《陈涉世家》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陈涉世家》教学设计篇1一、教材分析课文节选自《史记》,记叙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经过和浩大的声势,表现了陈胜的伟大抱负和远见卓识以及在关键时刻所显示的非凡的谋略和领导才干。
文章善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用词极富表现力。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有相当的文言积累,不必对文言词句讲解太细,但须将重点文言词句弄准确,记牢固,引导学生有意识的整理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学生通过诵读对文章写法、人物形象等有自己的认识,能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进一步学会借助工具书和注解阅读文言文,积累文言字词和经典名句,增强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了解陈涉起义的原因、经过及陈涉在反秦斗争中表现出来的才干;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力求生动地叙事,形象地写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客观地看待历史,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并有自己的思考与感悟。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了解这次起义的原因舆论准备情况和起义发动的经过,认识陈涉的才略、胆识以及他在反秦斗争中的重要作用。
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难点:正确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与人交往中学会客观判断好坏。
五、教学过程(一)在追忆中复现播放司马迁与《史记》视频资料,引入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谈这一次起义的领导者陈涉,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以直观的方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了解司马迁及《史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力,自然导入本课】(二)在合作中疏通1、请学生结合有效的资源疏通文意。
2、小组研讨疑难问题。
3、文言知识竞答。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是在上节课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进一步体会本文的特色】(三)在审读中发现1、老师朗读第一段,请学生闭目静听,对第一段印象最深的句子是哪一句?谈谈理由。
渔洋绝句12法习作
![渔洋绝句12法习作](https://img.taocdn.com/s3/m/7eb0981c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95.png)
渔洋绝句12法习作第一法(第三句用否定句式转折)诗协十五年庆典有感酒侣诗朋血沸腾,天星盛会忆艰程。
倘无那日家中宴,岂有今天榜上名。
第二法(第三句用连词作转折)问镜问镜青丝染雪霜,额横川岭复沧桑。
惟余血热流还缓,拼与诗心咏夕阳。
第三法(第三句以设问作转折)冬至有寄冬至寒深万物苏,回阳渐暖有还无。
仁君若问情何在,且把琼浆烫一壶。
第四法(第三句以追忆畴昔作转折)戏题香雪兰花风曳兰花浴日浓,日浓含笑展娇容。
娇容最忆当初绽,初绽情怀舞秀风。
第五法(用而今等词、见今昔之比)题拆迁院内老杏树几载晨光拼雪烈,还曾日暮伴寒鸦。
而今满树缤纷色,飞作邻家院里花。
第六法(第三句作简要评论)无寐寒风催雪夜凄迷,屋冷床凉供热低。
好在孤灯怜弱笔,词成半阙早闻鸡。
第七法(第三句以叙写人事转接)忆初植香雪兰花喜见香兰报早熏,花荣叶茂忒天真。
当年记得姨娘送,满目春城柳色新。
第八法(以否定词作结)自嘲十载艰辛为赋诗,搜肠刮肚醉如痴。
可怜空有雄心志,不似江郎少壮时。
第九法(以第四句作诘问)忆军旅思乡青海湖中秋水白,钢枪紧握倚襟怀。
边关渐近一轮月,可是刚从故里来?第十法(第四句归结到作者自身)忆初中就读街人攒动车流涌,夜幕霓虹捧月辉。
楼自学堂墙处起,当年踏雪几时归?第十一法(前三句铺垫、结尾归结到自身)春之即景自古伤春弱不禁,愁情指上四弦琴。
花开各有风流韵,独赏斜阳散若金。
春之寄语料峭寒风刺骨深,花无醒意柳无音。
流云卷处心何以,明月诗情酒一樽。
第十二法(诗中必须要有对偶句)悟心梦如花花似梦,瞳情若景景含情。
人生悟得人生味,枉自忧愁枉自争。
题香雪兰红颜初绽赴相邀,曼许忧思润紫毫。
日展朱唇情脉脉,风抒杏眼醉朝朝。
日展朱唇情脉脉,风抒杏眼醉朝朝。
作者简介:。
禁法
![禁法](https://img.taocdn.com/s3/m/4dbe8153b307e87101f696b0.png)
禁时气却疫法(一日十念,万恶不近人也)吾是天师祭酒,当为天师驱使,头戴日月北斗五星,吾有乾灵之兵十万人,从吾左右前后,吾有太上老君、天地父母在吾身中,左手持节,右手持幢,何鬼不役,何神不走,何邪不去,何鬼敢住,急急如律令。
禁时气温疫法吾头戴朱雀,足履玄武,左挟青龙,右挟白虎,前有万石镬汤,后有虎贲猛士,天驺甲卒在吾前后,黄奴之鬼去我万里,急急如律令。
又禁温疫法(存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逐后禁之)咄!汝黄奴老古知吾否,吾初学道出于东方,千城万仞上紫宫,灵钢百炼之剑,利如锋芒,斩杀凶咎,枭截不祥,叱汝黄奴老古,先出有礼,后出斩你,叱叱!急急如律令。
唾时行头痛法南越太公还故乡,壬申之唾自有方,神师所唾,上白太一皇天使者,督察不祥,威若山海,唾若雪霜,当吾者死,值吾者亡,妖精魍魉,自受其殃,急急如律令。
水逐鬼法习习详详,便生水光,直符使者,住立水旁,真正补虚,邪气消亡,吾左手捉鬼,右手持钺斧斩鬼死,急急如律令。
禁唾恶鬼法(禁住亦得)吾从狼毒山中来,饥食真珠,渴饮武都,戎盐一把,冷水一盂,口含五毒,常与唾居,但老君之唾,唾杀飞凫,唾河则竭,唾木则折,唾左彻右,唾表彻里,铜牙铁齿,嚼鬼两耳,速去千里,不得留止,急急如律令。
禁病粉大法(禁住亦得)粉在纸中为神粉,举手以摩体,百鬼走出,精魅魍魉,应声散走出,天皇老教我唾粉,腹中跳踉,五脏安稳,录保三气,道保精神,急急如律令。
禁温鬼法天门亭长外都使,欲得九卿缚鬼士,非子法住,左手持刀,右手持斧,斫黄奴,温病之鬼何不走去,前出封侯,后出斫头,急急咒疟鬼法登高山,望海水,水中有一龙,三头九尾,不食诸物,惟食疟鬼,朝食三千,暮食八百,食之不足,差使来索,符药入五脏,疟鬼须屏迹,不伏去者,缚送与河伯,急急如律令。
一云∶登高山,望海水,天公下捕疟鬼,咄!汝不疾去,吾家有贵客子各破,头如东山,躯如东泽,不食五谷,但食百鬼,朝食三千,暮食八百,一食未足,催促来索,急急如律令。
绝句渔洋十二法
![绝句渔洋十二法](https://img.taocdn.com/s3/m/ec46abdf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c8.png)
绝句渔洋十二法渔洋十二法渔洋第一法七绝·寒夜文∫日月(敬金忠)夜寒风曳雨丝迎,落木时传瑟瑟声。
不见妻儿归旧舍,一宵无寐到天明。
渔洋第一法七绝玫瑰花文∫日月(敬金忠)铠甲披身刺猬妆,春风摇曳舞千行。
不能月月枝头绽,但可天天送媚香。
渔阳第二法七绝·乡思文∫日月(敬金忠)一张画卷赏琼芳,绘我家园玉素妆。
却是西窗人影瘦,情思萌动黯神伤。
渔洋第三法七绝同窗文∫日月(敬金忠)挑灯夜读寄骚人,寸惜文章介草茵。
哪得诗词升日月,花开陌上一家亲。
渔洋第三法七绝同窗文∫日月(敬金忠)高山流水识音人,墨海文章草木神。
谁训诗词精日月,花开陌上一家亲。
渔洋第二种写法七绝踏青文∫日月(敬金忠)细雨霏霏恼树鸦,郊游含泪赏桃花。
然而梦去心仍在,谁舍东方那片霞。
渔洋第三法七绝春雨文∫日月(敬金忠)细雨敲窗柳夜听,鸟飞檐下看枝青。
谁将万物披颜色,唯有东风洗满庭。
七绝春雨文∫日月(敬金忠)花开三月柳芽亲,归燕衔泥觅旧邻。
十里桃红谁染色?东风催雨洗芳尘。
渔洋三法七绝春雨文∫日月(敬金忠)春雨萧萧夜打蓬,风惊百鸟水流空。
静听窗外谁弹唱,原是桃花别样红。
渔洋第四法七绝春柳之思文∫日月(敬金忠)杭州堤柳挂春帘,白絮描眉鸟戏檐。
却忆家乡三月冷,凌风飘雪厚衣添。
渔洋第四法七绝柳思文∫日月(敬金忠)风吹柳女舞轻纱,偷看桃红树满花。
回想当年沿小径,夫妻为啥走天涯。
渔洋第五法七绝梦怨文∫日月(敬金忠)笔下飞诗梦打开,鸾鸯两地韵难栽。
如今冷雨淋春路,遮月乌云本不该!渔洋第五法七绝落花月向西斜水向东,故园春貌已朦胧。
如今鸟在枝头笑,花落何来梦却同!渔洋第六法七绝游桃园有感文/日月(敬金忠)青枝满果是谁家?玉缕斜阳吐彩霞。
但觉客来观艳美,焉知珍宝结红纱!渔洋第六法七绝游桃园有感文/日月(敬金忠)青枝果满是谁家?一缕斜阳吐彩霞。
但觉客来观艳景,焉知珍宝结红纱!渔洋第七法七绝·南国红豆文/日月(敬金忠)红豆南开北国遥,梧桐痴恋欲望迢。
古诗创造手法鉴赏 《渔洋十二法》(上)
![古诗创造手法鉴赏 《渔洋十二法》(上)](https://img.taocdn.com/s3/m/a58af62b0b4c2e3f572763b7.png)
古诗创造手法鉴赏《渔洋十二法》(上) 古诗创作手法鉴赏《渔洋十二法》(上)辽宁舰根据一些同学的提议,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王渔阳的“绝句十二法”的手法。
王士祯(1634—1711),字子真,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
原名王士禛,雍正皇帝继位后,为避“胤禛”讳,称为王士正。
到乾隆三十九年,乾隆皇帝下诏改为王士祯。
新城(今桓台县)人,常自称济南人。
1624年,明朝灭亡时,他年仅十岁,没有太多的历史宿帐和感情包袱。
而作为一个读书人,他又必须把个人的前途和新的清王朝联系在一起。
所以他的感情很复杂:他的历代祖先在明朝都是高官,既有对明王朝的怀念;而因为清朝对他的栽培和重用,又有对清王朝的报效之心。
这两种感情,在他的诗中交集反映出来。
王士祯出生在一个世代官宦家庭。
他五岁入家塾读书。
六七岁的时候读《诗经》,顺治十五年(1658),王士祯22岁中进士,后升迁至刑部尚书的高位,文名渐著。
顺治十六年选为扬州推官,其诗受到诗坛盟主钱谦益的称赞,并希望他代已而起,主持风雅。
钱谦益去世后,王士祯真成为一代正宗。
王士祯是清初诗坛上“神韵说”的倡导者。
后人所辑《带经堂诗话》,反映了他的论诗主张。
王士祯论诗以“神韵”为宗,而其渊源则本于司空图和严羽。
他鼓吹“妙悟”、“兴趣”,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为诗的最高境界。
强调淡远的意境和含蓄的语言。
最能体现王士祯“神韵说”理论,并且写得好的是他的七言绝句。
《渔洋绝句十二法》原名《七绝12种作法》,源自深圳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徐晋如《大学诗词写作教程》第八章。
在这一章,徐晋如写道:“大抵七言绝句章法只在一、二句正说,三、四句转折,并不像律诗一样有明显的起承转合。
短短四句,要做到婉曲回环,就往往以第三句为主,而以第四句承接之。
亦有以第三句为辅翼,第四句转折者。
绝句要诗绝意不绝,渔洋的处理方式就是结句大都宕开一笔,仅就情景加以渲染勾勒,绝不直接说出主题,而把联想的空间留给读者。
即所谓神韵之法。
”【渔洋绝法一】:前二句或赋陈,或起兴,或议论,第三句以否定词转接。
曾国藩修身十二法:人生必修课
![曾国藩修身十二法:人生必修课](https://img.taocdn.com/s3/m/bb5eaa53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37.png)
曾国藩修身十二法:人生必修课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
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千古第一完人曾国藩的日常生活,除去公务外皆以修身十二法按部就班,以此为戒,终成伟人。
“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亡所能、作字、夜不出户”,是曾国藩给自己及后人定下的修身十二法。
曾国藩成功之道颇多,《家书》更是洋洋洒洒几大卷,太繁杂,太冗长,难以坚持,很少有人能完整读下来。
而曾国藩修身12法,又叫自律12法,又称修身12项铁规,简单易行可操作通俗易懂,即有时间管理,早中晚干什么?又有精气神管理,又有身心体管理,养心养气养神,又有文武艺,又有儒释道融合,兼顾各类门派各种学问,面面俱到。
是进行自我管理,自我修行,自我革命的好课程,也是一门MBA课程。
要象曾国藩一样长期坚持,有志有学有恒,念念相续,无有疲厌,信受奉行,必有回响,定能成就第一等功夫,第一等事业。
第一天:原文及译文1.主敬,整齐严束,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如日之升。
2.主静,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半小时,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3.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
4.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看西阅,徒循外为人,每日以十页为率。
5.读史,廿三史每日十页,虽有事亦不间断。
6.日知其所亡,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分为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写日记,须端楷,凡日间过恶皆需一一记出。
7.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
8.谨言,刻刻留心,是工夫第一。
9.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10.保身,谨遵大人手谕,节欲、节劳、节食欲。
11.作字,早饭后作字,凡笔墨应酬,皆当作功课,不可待明日,愈积愈难清。
少林七十二艺秘谱(7)
![少林七十二艺秘谱(7)](https://img.taocdn.com/s3/m/68ce5237fc4ffe473368abcb.png)
少林七十二艺秘谱(7)作者:来源:《少林与太极》2010年第12期四十五、铁膝功铁膝功为硬功外壮,属阳刚之劲,专练两膝之法,在拳法中为膝风,因此部人每多不注意也。
学武之人,技能不患其多,愈多愈妙。
以全身各部言之,多练到一处,即少一受攻击之处,且有时亦正可利用平素不注意之处而制人也。
铁膝功之练法,先盘膝而坐,固握两拳,向膝盖上击之,并击七十二度之后,则撒开双拳,用掌心紧按膝头,由外向内摩三十六度,更由内向外摩三十六度。
摩毕再击,其数同上,如此摩击各九次而功毕。
每日在起卧之前行功各一次,一年之后膝骨已渐坚实,可以改用木棰矣。
棰共两个,其大如拳,或作鼓形,或作球形,均无不可,装以粗藤之柄。
其柄所以必须用藤之故,取其硬中带软也。
两棰同时并击,亦七十二下,然后依上法揉摩之九次,功毕。
如此更练一年,膝盖已更坚实,可以改用金属锤矣。
金属锤之大小,与木棰等,每个约重一斤至斤半。
更以前法练习一年之后,则铁膝盖之功成矣。
功成之后,一对膝盖与铁铸者无异,攻击或抵御时即可利用膝盖,如拳法中之合膝、分膝等法,即用膝盖以作攻御者。
此功练习二年以上,即可成就。
四十六、跳跃法跳跃法为软功内壮,属轻身功中之一种,又名超距功,亦练武者不可缺之要法也,宜加意练习。
若寻常跳跃法,在五步外鼓气作势而后行之,此不足奇也。
必无论高垣峻阪,就地而超过之、行之如不介意,斯则为能。
初练时,身缚铁砂少许,掘地深尺许,周可容二人,练者身立其中,随意上跃出入频数。
初坑浅铁砂轻,上下颇觉易易,盖尺许之坑不须腾跃,一举足即可出之也。
如是每隔十日或半月,将坑掘深一寸,身上之铁砂则加一两。
其后坑掘愈深,铁砂加愈重,跳跃亦渐觉其难。
至坑深三尺时练习须略长,逐渐由五尺而七尺,由七尺而寻丈。
至坑深一丈时,身上所缚之铁砂约有五七斤,亦能出入自如则功造大成。
去其铁砂,虽二丈之垣亦可一踊而过,不复须鼓气作势矣。
盖身缚铁砂而能寻丈,去铁砂则能加倍矣。
然习此一法,亦非三五年不克造绝境也。
绝句——第十三讲:诗的空间设计
![绝句——第十三讲:诗的空间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09eff5a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4b.png)
绝句——第十三讲:诗的空间设计绝句的创作方法:诗的空间设计与渔阳十二法之法九我们继续了解绝句时空设计过程中空间设计的虚实处理和绝句的语言风格,以及学习渔洋绝句12法之第九法三个问题一、绝句创作过程中空间设计的虚实处理1、空间设计过程中“虚”与“实”的界定“虚”:无法眼见的空间或者不存在于现实的空间均属于虚空间“实”:实实在在眼前空间属于实空间。
2、“虚”空间的大体分类虚空间大体分:设想出的虚空间、仙冥虚空间、梦境中的虚空间注意,因为在古代诗歌中全虚的空间毕竟是很少的,所以我们所举的例子,只剥离诗中的虚空间来认识这三类虚空间。
(1)设想的虚空间例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韦应物的《寒食寄京师诸弟》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最后一句:“杜陵寒食草青青”也属于这类型的虚空间。
(2)仙境中的空间宋代晏殊的《中秋月》一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嫦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3)梦境中的空间《梦中作四截句》龚自珍一例春湖汗漫声,月明报有大珠生。
紫皇难慰花迟暮,交予鸳鸯诉不平。
梦境的虚空间,有首很有趣的诗? 《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3、空间设计的虚与实配置我们在写作的时候要做到虚实相参。
如果作品写的过于坐实,写的实景太多,就会使诗少了灵动的趣味。
绝句在结构上有个特点;就是以少胜多、以虚写实。
所以我们在绝句创作过程中必须注意虚实结合。
如何结合?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1)先虚后实例如:《嫦娥》边贡月宫清冷桂团团,岁岁花开只自攀。
共在人间说天上,不知天上忆人间。
《中国古典诗艺品鉴》分析这首诗时说:立足人间,推想月宫冷寂,然后发出世人只知羡月,不知月羡慕人间的感慨,台湾仇小屏博士分析时说:仙境与人间的两两对比,道出了作者的深意,所以这首属于先虚后实的写法。
七言绝句五十六作+渔阳十二法
![七言绝句五十六作+渔阳十二法](https://img.taocdn.com/s3/m/514ff13ccfc789eb172dc863.png)
七言绝句五十六作法(一)——冯振心——四句旋转而下,第四句有一二字与第一、二句相复者,而句首并多用“却”字。
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
惟此类,则第四句必与第一、二句呼应极紧,盖四句一气转下者也。
如唐贾岛《渡桑乾》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
这句话可以视作冯先生所归纳提炼的七言绝句具体作法的总纲。
以下诸种作法,绝大多数都关涉到第三句,幸读者识焉。
第2法:或四句,或三句,与第一、二句俱有相复之字,而与前一法稍异。
如宋王安石《游钟山》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闲。
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
明僧德祥《爱闲》一生心事只求闲,求得闲来鬓已斑。
更欲破除闲耳目,要听流水要看山。
清江湜《舟中二绝》(其一)浮生已是一孤舟,更被孤舟载出游。
却羡舟人挾妻子,家于舟上去无愁。
第3法:第三、四两句,轱辘而下,故第四句必有一二字与第三句相复,而又用“还”、“又”等字以紧系之,而第三句或先用“已”字以启其意。
如宋李遘《绝句》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掩映,碧山还被暮云遮。
明姚汝循《回雁峰》回雁峰头望帝京,寒云黯黯不胜情。
贾生已道长沙远,今过长沙又几程。
欧阳永叔词云:“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青山外”,亦此句法。
第4法:与前一法同,故三四两句必有复字。
特前一法为尤整齐耳。
如唐李益《度破讷沙》眼见风来沙旋转,经年不省草生时。
莫言塞外无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
明黄荣《牡牛图》江草青青江水流,卧吹孤笛弄清秋。
放牛莫放南山下,昨日南山虎食牛。
第5法: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故首二句多有“去岁”、“去年”等字,而三句多有“今年”、“今日”等字,而首二句与末二句又必有相复之字,以见呼应。
绝句——第十二讲:绝句创作的时空设置
![绝句——第十二讲:绝句创作的时空设置](https://img.taocdn.com/s3/m/97db82f9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86.png)
绝句——第十二讲:绝句创作的时空设置绝句第12讲:绝句创作的时空设置以及渔阳十二法之八法这讲我们主要学习两个问题:一是绝句的时空,二是学习渔洋绝句第八法。
一、绝句的时空在复杂的时空关系中,有的诗在字面上只写时间,实质上由于空间的改换,时间即在其中进行;有的诗字面上只写时间,实质上由于时间的改变,空间也在其中展现。
这种互为表里的时空设计,可以称为时空的换位。
《寄人》张泌别梦依稀到谢家,小廊回合曲栏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全诗所写,都是空间的字面。
第一句写梦里到谢家,第二句写梦里谢家的景色小廊回合,曲栏横斜,这个看来像是清晰逼真的梦境,但由于伊人不见,空自惆怅,只见回回转转的小廊,重重曲折的栏杆,像是走也走不完的迷宫,怎么也找不见到伊人的去路。
第三句改变了一个场景,春庭里的落花,被多情的月光照着,这个空间场景的转变,正是说明了入梦和梦醒的不同时间,于是完成了时空的转位。
月光照着落花,仿佛多情地向离人证明,刚才只是一个梦境,但这个无情的梦,还是那样教人依依,这是换位的第一种手法,以空间转换来表现时间。
第二种是以时间的换位来表现空间。
《读小弟诗有感》吕温忆吾未冠赏荣华,二十年间在咄嗟。
今来羡汝看花岁,似汝追思昨日花。
全诗在字面层次上,完全由时间的交梭所组成。
由二十年前的我直到今日的我,联想到今日的你就是过去的我,我与今日的你,又像你与昨日的你。
有点绕哈?不过细读?还是能理顺在这错综的时间勾连中,有你今日赏花的场景,有你昨日赏花的场景,有我二十年前赏花的场景,以及我二十年来无心赏花的咄嗟表情,这样多不同的空间场景,都隐藏在时间里面,随着时间的转移一一展现出来。
这首结合所讲问题去品?是很有味的?大家说是不是啊那么下面我们开始时空溶合在一首诗里,可以将真实世界中时空给予分割,也可以将真实世界中分割的时空予以叠映,过去、现在、未来各种彼此不同的时空可以在一个新的秩序下重新组合,这种技巧,可以称他为时空的溶合在一首诗里,可以将真实世界中时空给予分割,也可以将真实世界中分割的时空予以叠映,过去、现在、未来各种彼此不同的时空,可以在一个新的秩序下重新组合,这种技巧,可以称他为时空的溶合。
乐府杂录
![乐府杂录](https://img.taocdn.com/s3/m/02992c71a26925c52cc5bf36.png)
乐府杂录宫悬四面,天子乐也。
轩悬三面,诸侯乐也。
判悬二面,大夫乐也。
特悬一面,士乐也。
宫悬四面,每面五架,架即□虚也。
其上安金铜仰阳,以鹭鸶孔雀羽装之;两面缀以流苏,以采翠丝绂为之也。
十二律,上钟九乳,依月排之。
每面石磬及编钟各一架,每架列钟十二所,亦依律编之。
四角安鼓四座:一曰应鼓,二曰腰鼓,三曰警鼓,四曰雷鼓,皆彩画。
上各安宝轮,以珠翠妆之。
乐即有箫、笙、竽、埙、篪、□、跋、膝、琴、瑟、筑。
将竿形似小钟,以手将之即鸣也。
次有登歌,皆奏法曲,御殿即奏凯安广。
雍熙三曲,宴群臣即奏。
鹿鸣三曲,近代内宴,即全不用法乐也。
郊天及诸坛祭祀,即奏大和、冲和、舒和三曲。
凡奏曲,登歌先引,诸乐逐之。
其乐工皆戴平帻,衣绯大袖,每色十二,在乐悬内,己上谓之坐部伎。
八佾舞则六十四人,文武各半,皆著画帻,俱在乐悬之北。
文舞居东,手执翟,状如凤毛。
武舞居西,手执戚。
文衣长大,武衣短小。
其钟师及磬师、登歌,八佾舞并诸色舞,通谓之立部伎。
□□乐悬既陈,太常卿押乐在乐悬之北面。
太乐令、鼓吹令俱在太常卿之后。
太乐在东,鼓吹居西。
协律郎二人,皆执□竿,亦用彩翠妆之。
一人在殿上,□竿倒,殿下亦倒,遂奏乐。
协律郎皆绿衣大袖,戴冠。
用玉磬四架,乐即有琴、瑟、筑、箫、篪、□、跋、膝、笙、竽。
登歌拍板。
乐分堂上堂下。
登歌四人,在堂下坐。
舞童五人,衣绣衣,各执金莲花。
引舞者金莲,如仙家行道者也。
舞在阶下,设锦筵宫,中有云韶院。
乐即有琴瑟。
云和筝其头像云。
笙、竽、筝、箫、方响,篪践膝拍板。
戏即有弄贾大腊儿也。
即有卤簿、钲鼓及角。
乐用弦、鼗、笳、箫,又即用哀笳以羊角为管,芦为头也。
警鼓二人,执朱幡引乐,衣文,戴冠。
已上乐人皆骑马,乐即谓之骑吹。
俗乐亦有骑吹也。
天子卤簿用大全仗,鼓一百二十面,金钲七十面。
郊天谒庙吉礼,即衣云花黄衣,鼓四钲二。
下山陵凶礼,即衣云花白衣,鼓二钲二。
下册太后、皇后及太子,用鼓七十面,金钲四十面,谓之小全仗。
公主出降及册三公,并..庙礼葬,并用大半仗,鼓四十面,钲二十面。
绝句——第十四讲:情与景融合的技巧
![绝句——第十四讲:情与景融合的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a8d7be04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13.png)
绝句——第十四讲:情与景融合的技巧情与景融合的技巧与渔阳十二法之法十今天学习二个内容,一是情与景融合的技巧,二是学习渔洋绝句第十法1、情与景融合的技巧大家知道写景为实,写情属“虚”,景是实实在在的,而情则是虚渺的,一首成功的诗,他在情与景的调配上一般都是很精心的。
如一味地摹景写物,诗则过于坐实,一味的抒情,诗则显得空洞,只有情景交融,将情感导入景物,这样的诗才能打动读者,才能有味。
下面简单介绍导情入景入物的几种方……(1)情景一致就是将情感寄托在一种相同的景物上,如人聚则月圆,人离则月缺,人愁则终日霪雨,人喜则处处鲜花盛开。
将情寄托在这种类似的景物中,就属于情景一致。
比如:《诏追赴都二月至灞亭上》柳宗元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里外北归人。
诏书许逐阳和至,驿路开花处处新。
诏书和春天一起到来,被贬在永州十年的人突然获得京都征召令,多少年的郁闷,突然一扫而光但随着心中新的希望,眼前处处是新花开放,这些新花就是感情的化身,新花无穷,正是作者无穷的愉悦心情的寄托。
再比如:《宿赞公房》杜甫杖锡何来此,秋风已飒然。
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
放逐宁违性,虚空不离禅。
相逢成夜宿,陇月向人圆。
杜甫客居他乡,遇到了知已原京师大云寺赞公,赞公是深修佛法的,在赞公身边,诗人也感染了几他宁静与安祥。
借一幅与情感类似的景物,去寄托情感,比直接诉说感情诗的味道更浓,诗更感人。
(2)情景不一致景与情冲突情景不一致,却相反,往往由物我的冲突,造成悲剧性内在张力如鸟双而人单,人老而心壮,水东流而人西去等等,有意安排一些与情感相反的景物,让景物起到反衬的效果,从而加强情感的力量。
如杜甫《新婚别》的结尾: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迁,与君永相望。
怕见鸳鸯同浴,怕见蝴蝶双飞,怕见合欢结,怕见月团圆……常是中国古诗描写闺怨的主题,也是表现情景相反时的惯用手法。
杜甫这几句诗正是以双鸟飞翔与人事参差来做相反的描写。
鸟儿尚且是伉俪双飞的,而人还不如鸟。
渔洋绝句十二法简介
![渔洋绝句十二法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891b2b2a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cc.png)
渔洋绝句十二法简介【实用版】目录一、渔洋绝句十二法概述二、渔洋绝句十二法的来源与作者简介三、渔洋绝句十二法的主要内容四、渔洋绝句十二法的影响与评价五、结语正文一、渔洋绝句十二法概述渔洋绝句十二法,是一种关于绝句创作的理论和方法,由清代著名诗人王士祯(1634—1711)所总结和提出。
他以自己的诗作为例,详细阐述了如何创作出优秀的绝句,共计十二种方法,故称“渔洋绝句十二法”。
二、渔洋绝句十二法的来源与作者简介王士祯,原名士禛,字子真、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人称王渔洋,谥文简。
他出生于新城(今山东桓台县),常自称济南人,是清初杰出的诗人。
他博学好古,擅长鉴别书、画、鼎彝等古物,精通金石篆刻。
他的诗歌被誉为一代宗匠,与朱彝尊并称。
他的书法高秀,似晋人。
在康熙时期,他继钱谦益之后主盟诗坛,提出了神韵说,对当时的诗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渔洋绝句十二法的主要内容渔洋绝句十二法包括以下十二种方法:1.立意:明确诗句的主题和立意,为全诗定下基调。
2.选材:选择恰当的题材和素材,以表现诗句的主题。
3.构思:合理安排诗句的结构和布局,使诗意连贯。
4.锤炼:精心炼字、炼句,力求简洁、高远。
5.修辞: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增强诗句的表现力。
6.押韵:巧妙运用押韵,使诗句音韵和谐。
7.对仗:注意诗句的对仗和平衡,使诗句更加完美。
8.气象:创造优美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
9.情感:表达真挚的情感,以感染读者。
10.格调:保持诗句的格调高雅,避免低俗。
11.章法:遵循诗句的章法,使诗意有条理。
12.境界:追求诗句的境界,使之具有深刻的意义。
四、渔洋绝句十二法的影响与评价渔洋绝句十二法对后世的绝句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被誉为绝句创作的指南。
同时,王士祯的渔洋绝句也被视为清代绝句的代表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然而,也有一些人认为渔洋绝句未能完全摆脱明七子摹古的余习,时人诮之为清秀李于麟。
尽管如此,王士祯的渔洋绝句仍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渔阳老人所述的上阵杀敌实战剑法
![渔阳老人所述的上阵杀敌实战剑法](https://img.taocdn.com/s3/m/8c5523ca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bd.png)
渔阳老人所述的上阵杀敌实战剑法若用宝剑当板斧,笑死渔阳老剑仙渔阳老人教余剑术,且曰:“此技世已久绝,君得之慎勿轻传于人!”余恐此技终致不传,又顾念老人之语,故不著说,而作诀焉:长兵柄以木,短兵柄以臂。
长兵进退手已神,短兵进退须足利。
足如毚(chán 狡猾)兔身如风,三尺坐使丈八废。
余擅梨花三十年,五十衰迟遇剑仙。
剑术三门左中右,右虎中蛇左曰龙。
手前身后现刀势,侧身左进龙门亟(jí 急切)。
身前手后隐刀势,侧身右进虎门易。
二势用手身诱之,彼取我身手出奇。
黠(xiá 聪明)者奇正亦能识,舍身取手主击客。
我退我手进我身,左翻右跃如狮掷。
虎跃不入龙,龙翻不入虎。
龙翻虎跃皆蛇行,直进当胸不可阻。
左右进退有虚实,六法相生百奇出。
彼退我乃进,彼退有奇伏。
彼进我亦进,彼进乃穷蹙。
扑身枪尖迫使发,死里得生坐铁屋。
尝以我矛陷我剑,矛多虚奇剑实战。
当其决命争首时,剑短矛长皆不见。
自笑学兵已白头,初识囊中三尺练。
后剑诀剑器轻清,其用大与刀异。
剑诀实有所隐,恐古人之心,终致淹没,故又作《后剑诀》一绝,微露之:剑术真传不易传,直行直用是幽元。
若唯砍斫如刀法,笑杀渔阳老剑仙。
释义渔阳老人曾传授给我(吴殳)剑术,他说:“我这种剑法已经绝世很久了,你学会之后一定要慎重考虑,不要轻易传授给别人!”我深怕老人这种剑法最终没有传承下去,又顾虑老人的话,故尔不专门编撰剑术学说,仅作《剑诀》如下:长兵如枪等兵器是以木制枪杆作为两手持握的柄,而枪的根在后手的掌心内,靠手腕阴阳互转。
短兵如单手剑等兵器是以整条胳膊作为剑柄,而与大臂相联的肩是剑柄的根,靠肩的灵活性带动胳膊运剑,不是单靠腕子。
长枪的进扎、退防,依赖于神妙的手法,而剑的进扎和退守,必须靠灵活迅捷的步法。
用剑时,步法有如狡兔,身法似疾风,蹲身用剑,才能让敌方的丈八长枪扎不到自己。
我擅长枪法,练了三十来年,直到五十岁时才遇到真正会使剑的人。
剑术包括三个门,即从左进为龙门,从中进为蛇门,从右进为虎门。
(教案PPT)语文9下 22 陈涉世家
![(教案PPT)语文9下 22 陈涉世家](https://img.taocdn.com/s3/m/488bd1d8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e5.png)
3.起义经过。 首先是为起义做舆论准备。陈胜吴广从卜者“然足下卜之鬼乎” 的建议中,得到了借鬼神“威众”的启示,先以“鱼腹中书”树立陈 胜的形象,然后“狐鸣”而呼,把陈胜的形象跟楚国的复兴联系在一 起,顺应众人的愿望,进一步巩固了陈胜在士卒们心目中的地位。
其次是借机在士卒中激起愤怒,鼓舞斗志,发动起义。先使吴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待到“尉果笞广”,激起众怒,然后 “并杀两尉”,这就去除了发动起义的最直接的障碍,表现出陈胜 的果敢机智。群龙无首之际,陈胜站了出来,先揭露秦的苛政,晓 以利害,然后用“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 乎”来坚定抗争的信念。这一席话令士卒深信参加起义是他们唯一 的出路,陈胜理所当然地得到了全体士卒的拥护。接着众人提出策 略口号,并“为坛而盟”,一支团结战斗的农民起义军宣告成立。
本文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生动地描述了这场起义发动 的经过和起义军初期的迅猛发展形势,鲜明地揭示了这场起义的实 质是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反对暴力统治的农民运动,表现出陈胜 洞察时局的能力和卓越的组织领导才干。
1.作家简介。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从小受父亲司马谈的 影响,遍读古文经书,游历大江南北,考察了许多历史遗迹,了解 了许多历史人物的轶闻以及地方风俗和经济生活。司马谈逝世后, 他继承父职做了太史令,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 陵辩解,触怒了汉武帝,被捕入狱,受宫刑。但他忍辱含垢,在狱 中仍不忘发愤著书,后出狱任中书令,历经十多年终于完成《史记》 这一部巨著。
(3)尉果笞.广( 名词作动词,用鞭、杖或竹板打
)
6.古今异义。
(1)卒中往.往.语( 古义:到处。今义:常常
)
(2)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古义:十分之六七。今义:十六或十七 )
新四军诗词鉴赏
![新四军诗词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50030ea4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dc.png)
2018.1新四军诗词鉴赏暑日随笔罗炳辉1945年7月23日(阴历六月十五日),正是大暑日,天气久旱已半年,但一落雨又多半阴晴几天。
今天天气特晴朗,因此房内热的不能受,烈日正西落时移到树下荷塘边。
有红军长征的女同志张明秀,她是1937年在延安与我结婚的,此同志政治上日求上进,8年来在各自工作上互相帮助,夫妻感情上是很相融的。
1943年冬生一子,名新安,已19个月了,活泼好动。
这夜月特光辉,像画一样,满天看去毫无一点云,突然偶发感想,回忆起过去的往事,即触动心思,提笔随意书成十言,作为留念和历史参考:正酷暑夜宿树下荷塘边,逢明秀安儿同我共帐眠。
巧普天无云皓月清风爽,忆暴动成红军内战九载。
在敌后抗日屈指已八年,身经数千次战阵今余生。
反省吾服务人民如日月,牺牲一切忠贞共产主义。
尚希子继余正意立志行,求共产主义社会早实现。
忆午夜破袭津浦路符离集铁路桥刘瑞方1945年初冬一蒋军猬集攻山东,只赖津浦一线通。
背信弃义打内战,丧心病狂杀百姓。
火线缠住黑钢轨,口袋装进白狗熊。
奋力展开破袭战,配合主力夺全功。
二七连出袭夜溟濛,符离桥下水淙淙。
突击袭入南堡破,强力封锁北碉空。
一声巨响铁桥碎,两岸声绝交通封。
战士胜利归营地,报道滕县歼敌功。
满江红·贺党的十九大召开黄建如风雨兼程,数十载,征途未歇。
求富国,振兴华夏,雄心炽烈。
镰刀铁锤高擎举,力挽狂澜兴伟业。
十九大,继往又开来,谱新篇。
解民生,扶草芥,党风正,民和谐。
喜政通人和,天上人间。
任重鞠躬担道义,路遥尽瘁殚心血。
看明朝,山河更锦绣,尽欢颜。
七绝·建军90周年良之月移花影到窗前,一本红书说旧年。
好似雄兵频切诉,献身烽火彩云连。
注:渔阳绝句第十二法之六。
七绝·新四军80周年良之铁血功勋万木春,天涯今日共风尘。
先贤含笑挥戈去,伟业传承后有人。
新四军颂淮南新四军纪念林景区观感陈昕北伐铁军,抗日先锋。
沙场驰骋,怒斩“东瀛”。
收复失地,江南民拥。
渔阳十二法
![渔阳十二法](https://img.taocdn.com/s3/m/0a861251767f5acfa1c7cdaa.png)
渔阳十二法【法一】:此法前二句或赋陈,或起兴,或议论,第三句以否定词转接。
【高邮雨泊】寒雨秦邮夜泊船,南湖新涨水连天。
风流不见秦淮海,寂寞人间五百年。
【瓜洲渡江二首(之二)】扬子桥头鸡未鸣,瓜洲城外日东生。
风波不惮西津渡,一见金焦双眼明。
【访纪伯紫隐居】闲踏春泥著屐来,烟波百曲孝侯台。
柴门径僻少人迹,门外野棠花乱开。
【题沈朗倩石崖秋柳小景】宫柳烟含六代愁,丝丝畏见冶城秋。
无情画里逢摇落,一夜西风满石头。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六】青溪水木最清华,王谢乌衣六代夸。
不奈更寻江总宅,寒烟已失段侯家。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七】当年赐第有辉光,开国中山异姓王。
莫问万春园旧事,朱门草没大功坊。
【大风渡江三首之二】红襟双燕掠波轻,夹岸飞花细浪生。
南北船过不得语,风帆一霎翦江行。
【竹公溪二首之一】漏天未放十分晴,处处江村有笛声。
水远山长听不足,竹郎祠下竹鸡鸣。
【江行望乌尤山】墨鱼吹浪一江浮,尔雅台荒古木秋。
碧水丹山留不得,风帆回首别乌尤。
【宋陵】洛水邙山饱废兴,宋家幽寝閟鱼灯。
奉香不见临安使,白日茫茫下七陵。
【法二】:此法,前二句说一事,第三句以转折连词承接。
【虎山擅胜阁眺光福以雨阻不得往】虎山桥畔尽层松,掩映寒流古寺红。
却上重楼看邓尉,太湖西去雨蒙蒙。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二】结绮临春尽已墟,琼枝璧月怨何如。
惟余一片青溪水,犹傍南朝江令居。
【骊山怀古八首(之七)】不复黄衫舞马床,更无片段荔支筐。
祗余今古青山色,留与诗人吊夕阳。
【法三】:此法第三句故作假设或设问之辞,第四句答之。
【题胡玉昆宋梅图为程翼苍】风雨崖山事杳然,故宫疏影自年年。
何人寄恨丹青里,留伴冬青哭杜鹃。
【裂帛湖杂咏六首之四】宣宗玉殿空山里,箫鼓楼船事已非。
何似茂陵汾水上,秋风南雁泪沾衣。
【灞桥寄内二首之二】太华终南万里遥,西来无处不魂销。
闺中若问金钱卜,秋雨秋风过灞桥。
【夹江道中二首之二】嘉阳驿路俯江流,寒雨潇潇送暮秋。
谁识蛮中风景别,洋州风竹戴嵩牛。
【罗江驿夜雨】前旌已拂鹿头关,风雨勾留不肯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洋绝法七】:此法为渔洋匠心所在,一二句就题直起,亦直赋眼前景、心中情,第三句以叙写人事转接,而结句则必由实返虚,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读渔洋最须注意此等处,以其有神韵也。
《清流关》
【清】王士祯
潇潇寒雨渡清流,苦竹云阴特地愁。
回首南唐风景尽,青山无数绕滁州。
【注释】:
清流关:在安徽省滁州市西郊关山中段。
为古代重要关隘。
始建于南唐。
宋以后陆续有所扩建。
因隋、唐、南唐时此地属清流县,又处于清流河上游,故名。
清流河:亦称乌衣河,是长江一级支流滁河的左岸支流,大部分在滁州市境内。
苦竹:又名伞柄竹。
该植物的嫩叶、嫩苗、根茎等均可供药用,夏、秋季采摘,鲜用或晒干。
分布浙江、江苏、江西等长江流域及西南各地。
南唐:(937年-975年),属于五代十国的十国之一,定都金陵,历时39年,有先主李昪、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三位帝王。
南唐一朝,最盛时幅员35州,大约地跨今江西全省及安徽、江苏、福建和湖北、湖南等省的一部分。
人口约500万。
南唐三世,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使得江淮地区在五代乱世中“比年丰稔,兵食有余”,为中国南方的经济开发作出了重大贡献。
南唐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权之一。
政治上毫无建树的李煜在南唐灭亡后被北宋俘虏,但是却成为了中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词人,被誉为词中之帝,作品千古流传。
滁州: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名,清初属江南省,康熙六年(1667年)属安徽省,1912年改本州为县。
州西南有亭,北宋欧阳修知滁州时曾来此饮酒,自号醉翁,因以名亭,作《醉翁亭记》。
现在的滁州市,是安徽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
【译文】:
在潇潇寒雨之中横渡清流河,苦竹被阴云笼罩令人特烦愁。
回头看南唐的繁华已经尽去,只剩无数的青山环绕着滁州。
【手法】:
一、全诗脉络:
《清流关》
潇潇寒雨渡清流,(事件环境,眼前景色)苦竹云阴特地愁。
(细部描写,心中情感)回首南唐风景尽,(引起联想,人事活动)青山无数绕滁州。
(以景喻情,由实返虚)起句直接点题,说明渡过清流河的天气环境是寒雨潇潇。
承句直陈渡江所见景色:苦竹丛丛,低云阴阴,让人感到特别的愁。
起承两句,直接扣题,以“实”笔直描眼前景物,直抒心中情感。
转句用“回首”把笔端引向诗人的联想,即转入人的思维活动—--“人事”活动之中,因眼前的寒雨萧萧,不由的让人联想起这里曾是歌舞升平的南唐故土,当初的风光已经再也看不到了。
合句更借重重青山环绕着滁州城这一意象,寄托自己的情感:过去的繁荣已成历史,唯有青山依旧在。
二、选材及句法:
选材,即选择最能反映作者心境的物象。
此诗选择了“雨”、“竹”、“云”、“山”四个物象,并通过四个形容词,“寒”、“苦”、“阴”、“青”,把“雨”、“竹”、“云”、“山”这四个很普遍的很平常的物象,塑造成感情色彩浓烈的意象。
前三个意象,“寒雨”、“苦竹”、“云阴”,用于为“愁”造境,以引起读者的共鸣。
想象着潇潇寒雨,苦竹被阴云笼罩,这样的画面,自然令人压抑,愁绪油然而生。
这就是造境的作用。
同时,面对着这样的情境,
也最容易引起对此地曾经拥有辉煌的回忆。
这样,也就为转句的怀古做好铺垫。
而“青山”,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代表着生机和希望的意象,与前三个意象形成对照,使得读者可以在这样的对比中,体会作者的心境转变:历史是短暂的,青山是永存的。
三、此法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此法的合句,表面上看来全是景语,其实却蕴藏着作者的深厚情感。
这就是徐晋如所说的“由实返虚”,是“渔洋匠心所在”。
王士祯鼓吹“妙悟”、“兴趣”,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为诗的最高境界。
强调淡远的意境和含蓄的语言。
这就是所谓“神韵”
的具体表现。
徐晋如说:“绝句要诗绝意不绝,渔洋的处理方式就是结句大都宕开一笔,仅就情景加以渲染勾勒,绝不直接说出主题,而把联想的空间留给读者。
即所谓神韵之法。
”学习此法,尤其要注意前两句的直描景色,并以景兴情;第三句转入人事活动,而第四句则把情感寄寓于景语之中,留下余味让读者去体会。
《江上》
【清】王士祯
吴头楚尾路如何,烟雨秋深暗白波。
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
【注释】:
吴头楚尾:今江西北部,春秋时是吴、楚两国交界的地方,它处于吴地长江的中下游,楚地长江的中上游,好像首尾互相衔接。
如何:怎么样?白波:白色的波浪。
暗:使。
变得暗淡。
趁:搭乘:趁车,趁船。
黄叶:深秋凋黄的树叶。
【译文】:吴国之头楚国之尾的水路是怎么样?被深秋烟雨笼罩遮暗了白色的浪波。
傍晚冒着寒潮搭乘渡船过长江而去,只看见满山黄叶听到大雁悲鸣声多。
【手法】:
首句以设问句明起,点出地点是在被称为吴头楚尾的江西地域。
承句则点明时间、天气和长江深秋的实景入题:深秋,下着雨,江上泛起白色的波浪。
深秋时节,江上白波涌起,而烟雨飘飘,天色阴暗,江上顿时给人沉重的感觉。
那滚滚的江水挟着深秋的寒气,风寒水冷。
一个“暗”字,既是眼前的江景,更是作者此时的心境。
这是以景兴情。
写深秋江波,用一“暗”字,这些字堪称“诗眼”,也体现了诗人锤炼词语的极深的功夫。
与前例一样,起承两句同样是造境,造出一个深秋令人惆怅的意境。
转句把描景转为诗人的活动(人事):傍晚还冒着寒流乘渡船过江。
这正是鱼洋绝句法七的特点。
合句又转回过江所见所闻:满山凋零的黄叶、空中南飞大雁的叫声,把深秋的萧飒氛围渲染得更加浓重,充溢着悲凉之意。
同样是以景语寄寓作者情感。
王士祯运用法七的绝句还有:
《寄陈伯玑金陵》
东风作意吹杨柳,绿到芜城第几桥。
欲折一枝寄相忆,隔江残笛雨潇潇。
芜城:古城名。
即广陵城,今江苏省扬州市。
西汉吴王刘濞建都于此,筑广陵城。
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450),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举戈南侵,广陵被焚。
宋孝武帝大明三年(459)竟陵王刘诞据广陵叛变,孝武帝派兵讨平,并下令屠杀城中全部男丁,仅留五尺以下小童。
十年之间,广陵两遭兵祸,繁富闹市变成一座荒城。
南朝文学家鲍照作《芜城赋》以讽之,因得名芜城。
起承二句描写春景:东风着意吹着杨柳,绿色已染到了芜城的各座桥。
转句化作作者的行为:想折一枝柳枝寄给记忆中的朋友。
合句以景兴情:河对岸传来的笛声时断时续夹杂着雨丝潇潇。
意为想寄柳枝也难以成愿。
《金陵道上》乍疏乍密秧针雨,时去时来舶趠风。
五月行人秣陵去,一江风雨昼蒙蒙。
秧针雨:江南春末夏初的雨,多发于水稻育秧之时。
秧针,初生的稻秧。
宋·赵师侠《小重山》词:“积水满春塍,緑波翻鬱鬱,露秧针。
”舶趠(bó zhùo)风:指梅雨结束夏季开始之际强盛的季候风。
吴中梅雨旣过,淸风弥旬,谓之舶趠风。
苏轼有《舶趠风》诗:“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趠风。
”诗前有注:“是时海舶初回,云此风自海上与舶俱至云尔。
”秣陵镇,位于南京市东南21公里处,,是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江苏名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置秣陵区,区城就在秣陵镇。
秦汉以后秣陵一直是江南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直至三国初年孙权才把这个中心移向金陵(今南京市),素有“先有秣陵后有金陵”之称。
一二句以对仗句实写去金陵的路上之晚春景色:针秧雨一下疏一下密,舶趠风一时去一时来。
转句转写人的行为:五月天行人往秣陵走去。
合句以行人目中的长江晚春景色作结:长江上又风又雨,大白天也是灰蒙蒙一片。
寓意行路难,暗喻生活的艰辛。
这两首都是前两句描写眼前实景,第三句转到人事描述,合句则还以描景寄寓作者的情感。
王士祯用此法的七绝还有:
《再过露筋祠》
翠羽明珰尚俨然,湖云祠树碧于烟。
行人系缆月初堕,门外野风开白莲。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十二》
玉牕清晓拂多罗,处处凭栏更踏歌。
尽日凝妆明镜里,水晶帘影映横波。
《广元舟中闻棹歌》
江上渝歌几处闻,孤舟日暮雨纷纷。
歌声渐过乌奴去,九十九峰多白云。
《询白公东坡不得二首之一》
巴歌渝唱总纷纷,长庆新诗久不闻。
欲访东坡但搔首,浪花高卷入蛮云。
《询白公东坡不得二首之二》
东坡东涧绿成阴,刺史当年思爱深。
想见竹枝歌舞处,木莲花映水林檎。
都是第三句写人的活动,第四句以景语寓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