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肿瘤药物概述:理[1]..PPT幻灯片

合集下载

PD-1-PD-L1单抗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ppt课件

PD-1-PD-L1单抗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ppt课件

PD-1主要表达于活化的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巨噬 细胞表面。多种肿瘤细胞表面也表达PD-L1,可与肿瘤浸润 淋巴细胞表面的PD-1分子结合,抑制CD4和CD8T淋巴细胞 的功能及细胞分子的释放,并诱导淋巴细胞凋亡,从而抵 抗淋巴细胞的杀伤作用,最终导致肿瘤发生免疫逃逸。
2
随着对该通路在肿瘤免疫逃逸现象中所起作用的深入研 究,该信号通路在免疫细胞中的作用逐渐被了解。通过阻 断T淋巴细胞表面的PD-1蛋白与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蛋 白的结合,从而激发免疫系统清除肿瘤细胞的潜力,对肿 瘤细胞发起攻击的治疗方法。现已取得一定的临床疗效。 PD-1或PDL-1抗体治疗肿瘤其特应性、安全性更高。
19
不同剂量患者的PD-1受体占有率
20
结果PDL1在肿瘤细胞表面的表达
用免疫组化分析了42位患者(18例黑色素瘤,10例非小 细胞肺癌、7例结直肠癌、5例肾细胞癌、2例前列腺癌、) 肿瘤细胞表面。
其中25例PDL-1阳性,在这25例中9例有客观反应,客观 反应率达36%。17例PDL-1阴性患者均无客观反应。
2.在94例在黑色素瘤患者(0.1-10mg/Kg)剂量中有26例有 客观反应,客观反应率28%,其中3.0mg/Kg体重,客观有 有效率达41%,疾病稳定24周以上占6%(6/94),24周 生存率40%。
12
13
3. 在76例肺癌患者中14例有客观反应,的客观应答率为 18%,鳞状细胞肿瘤应答率为33%,而对非鳞状细胞肿瘤 的应答率为12%。疾病稳定24周以上占7%(6/94),24 周生存率26%。
7
8
方法
BMS-936558是2012年6月百时美推出的一种PD-1单克隆 抗体,可阻断活化的T细胞表面的程序性死亡PD-1受体。 通过抑制PD-1和PD-L1通路可挽救耗竭的T细胞,增强抗 肿瘤免疫力。

抗肿瘤药物临床使用管理PPT【89页】

抗肿瘤药物临床使用管理PPT【89页】
一、恶性肿瘤流行病学
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已经成 为人类死亡的第1或第2位原因,每年全世界约有700万人 死于癌症,约占总死亡人数的四分之一。
21%
12.3%
二、肿瘤治疗方式
• 局部治疗:手术、放疗、热疗、冷冻、激光
• 化学治疗
• 生物治疗
新辅助化疗 辅助性化疗 根治性化疗
fraction,
GF):按指数进行分
分裂增殖的细胞(大部分药物作用对象)
裂增殖的细胞,占肿瘤全部细胞群中的比率。 血液性毒性时剂量调整
静脉用CF2小时达峰浓度,维持2小时。
GF值越大,对药物的反应越敏感。一般早期肿 及时停药
使用顺铂≥50mg/d,水化液体2000-3000ml/d
瘤F值大,药物疗效较好。 与细胞中DNA或蛋白质分子中的重要基团起烷化反应 (即取代这些基团上的氢离子),从而破坏DNA的结构和功能
• 分子靶向治疗 姑息性化疗
• 内分泌治疗 抢救性化疗
• 基因治疗
化疗
特殊管理的抗肿瘤药物使用时必须由护师复核。
注射发疱性药物前,应先抽回血,给药速度为5ml/分钟,每给2ml左右液体应抽回血一次,以确定针头位置未变,并反复询问病人有无
• 根治性化疗(curative 疼痛或烧灼感
并由药师复核药品,确认无误方可发放或配置。
功能低下者 – 严重肝肾功能障碍 – 心功能不良、 严重感染者
四、化疗停药标准
• 呕吐频繁,影响进食或电解质平衡 • 腹泻超过每日5次或出现血性腹泻 • WBC<3.0*109/L 或 BPC<60*109/L • 心肌损害 • 中毒性肝炎 • 中毒性肾炎 • 化学性肺炎或肺纤维变
第二部分

药物化学-7抗肿瘤药【优质PPT】

药物化学-7抗肿瘤药【优质PPT】

pH>7发生水解,失活,故制成盐酸 盐,使pH在3.0~5.0
临床应用:主要治疗淋巴肉瘤和何杰金氏病
缺点:抗瘤谱窄,毒性大,不能口服,选择 性差。
2021/9/8
6
一、氮芥类
作用机制: 氮芥类化合物分子由两部分组成 ❖ 烷基化部分是抗肿瘤的功能基 ❖ 载体部分的改变可改善药物在体
内的药代动力学性质 ❖ 根据载体的不同可分为脂肪氮芥
2021/9/8
23
三、亚硝基脲类
5.氯脲霉素
链佐星的N位甲基取代成为β-氯乙基,
活性相似,毒副作用更小,尤其对骨髓的抑制
副作用更小
OH
HO
O
HO
Cl
HN OH
NN O
2021/9/8
O
24
四、甲磺酸酯及多元醇类
❖ 非氮芥类烷化剂
❖ 特点:甲磺酸酯易离去,生成碳正离子
1.白消安(又名马利兰)*代表药
❖ 也称烷化剂,抗肿瘤药中使用最早的一类。 作用机理: ❖ 在体内形成缺电子活泼中间体,及其它有活泼亲电
基团的化合物,与生物大分子(DNA,RNA或酶) 中含有丰富电子的基团,亲电共价结合,使大分子 失活,阻碍其正常生理功能。 缺点: ❖ 烷化剂属细胞毒作用,故而对其它增生较快的正常 细胞也产生抑制,产生严重的副反应。 ❖ 易产生耐药性
物理性质:白色结晶,乙醇中易溶,水中溶解度 不大,且不稳定,遇热易分解
2021/9/8
13
一、氮芥类
设计原理:引入环状磷酰胺内酯,有两个考虑
1. 肿瘤细胞内的磷酰胺酶的活性高于正常细胞, 利用前体药物起到靶向作用。
2. 磷酰基吸电子作用,降低N 上电子云密度, 从而降低烷基化能力。

[课件]抗癌药物:吉非替尼(1)PPT

[课件]抗癌药物:吉非替尼(1)PPT

化学名称为:N-(3-氯-4-氟苯基)-7-甲氧基-6-(3-吗啉丙 氧基)喹唑啉-4-胺。 其结构式为:


分子式为:C22H24ClFN4O3 相对分子质量:446.90 英文名:Gefitinib 外观:类白色至白色结晶性粉末
概述——构效关系
喹唑啉母环是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基本结构,喹唑啉 环上的N-1,N-3分别与ATP以氢键方式结合,是抗癌活性必 须的结构(片段II) 喹唑啉环的2-位,5-位和8-位由于空间位阻的影响不易引入 碳链过长的取代基 4-位取代喹唑啉(片段I)是产生抗癌活性的重要基团 喹唑啉环中6,7-位可供引入的取代基范围要广泛的多,一 些亲脂性、碱性、电负性大的取代基都能提高本品的抗肿 瘤活性
参考文献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 Wu XQ, Li MD, Qu Y, etal . Design and synthesis of novel gefitinib analogues with improved anti-tumor activity [J],Bioorg Med Chem.2010,18(11):3812-3822. [2] 王莉等. 吉非替尼合成工艺改进 [J],今日药学.2011,21(12):2011-09-13. [3] Gibson KH . Preparation of haloanilinoquinazolines as ClassⅠ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WO 9633980[P].1996-10- 31. ( CA 1997, 126: 47235) [4] 金波, 陈国华, 邹爱峰等. 吉非替尼的合成[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5,36( 1) : 92 - 94. [5] 朱崇泉, 迟玉石, 银来. 4-( 3-氯-4-氟苯基氨基) -7-甲氧基-6-( 3-吗啉丙氧基) 喹 唑啉的制备方法[P]. CN 2005 10094005.6,2005 - 08 -25. [6] Gilday J P, Moody D, etal. Proces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4-( 3-chloro-4fluoroanilino)-7-methoxy 6-( 3-morpholinopropoxy)quinazoline. WO 2004024703[P]. 2004 - 03 – 25. [7] 刁媛媛, 张庆文. 吉非替尼的合成[J],中国医药杂志,.2008, 39(6): 401-403. [8] 谢良辉, 欧阳贵平. 吉非替尼的合成工艺改进[J],合成化学.201018(4):523-525. [9] 吉民, 郑友广, 李铭东. 一种吉非替尼的制备方法[P]CN200710130058.7,2008-326. [10] 肖华玲, 王鹏, 王玉杰, 李英霞. 吉非替尼合成方法改进[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 科学版).2010,40(8)

紫杉类抗肿瘤药物特点及临床合理应用PPT.

紫杉类抗肿瘤药物特点及临床合理应用PPT.

乳腺癌或辅助化疗后6个月内复发的 乳腺癌。除非有临床禁忌症,既往
化疗中应包括一种蒽环类抗癌药。
乳腺癌患者。
标准化疗的乳腺癌患者的后续 NCCN推荐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可

4.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的一线治疗。
治疗或复发患者的治疗。
以用于:
3. 本品可与顺铂联合用于不能手 转移性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
5. 艾滋病(AIDS)相
紫杉醇(PTX)
20世纪60年代末由美国Wani从太平洋短叶紫杉的树皮中 提取, 1992 FDA批准上市。
• 英文名:Paclitaxel • 分子式:C47H51NO4 • 水溶性:0.7mg/ml • 稳定性:
• pH4~8 稳定; • pH <4较稳定; • pH >8 易分解; • 在特定条件下紫杉醇可被氧化,但极难还原。
紫杉醇 类
适应症
不良反应
用紫杉醇脂质体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
剂型 注射液
脂质体
(中国特色)
粉针剂
辅料
聚氧乙烯代蓖 麻油、无水乙 醇、枸橼酸
卵磷脂、胆固醇、苏 氨酸、葡萄糖
白蛋白
紫杉醇类
项目
紫杉醇注射液
注射用紫杉醇脂质 体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
1. 进展期卵巢癌的一 线和后继治疗。
紫杉类药物国内市场供应现状
品种
剂型
原料药
紫 紫杉醇注射液 杉 醇 注射用紫杉醇脂质体
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
多西 原料药 他赛 多西他赛注射液
进口 6 5 0 1 0 9
国产 19 70 1 0 19 33
具体品种及特点
1.紫杉醇类 2.多西他赛
该部分内容主要参考药品说明书

天然植物类抗肿瘤药简介_PPT幻灯片

天然植物类抗肿瘤药简介_PPT幻灯片

02
(camptothecin,CPT)
萜类抗肿瘤药物
代表
临床应用
作用机制
萜类抗肿瘤药物
紫杉醇
紫杉醇是一种从红豆杉的树皮分离提纯
的天然次生代谢产物,是一种具有抗癌活 性的二萜生物碱类化合物。
青蒿素
主要用于间日疟、恶性疟的症状控制 。 可 阻 滞 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凋亡、调节肿瘤相关基因 以及损伤细胞线粒体等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
amptothecin,CPT
喜树碱类抗癌药物
临床应用
喜树碱类抗肿瘤药物
伊立替康(campto)
这些喜树碱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晚 期结肠癌、直肠癌,且效果显著。 另外对于小细胞肺癌、白血病也有 明显的抑制作用。
01
拓扑替康(Hycamtin)
临床上对重复发病或耐药的神经 细胞癌、非小细胞肺癌、小细胞 肺癌、卵巢癌、乳腺癌、结肠癌 和食道癌都有较好的疗效。
01
05
02
萜类
紫苏醇
紫苏醇的作用可抑制肿瘤发生 ,逆转已形成肿瘤。 肿瘤形成初始阶段 ,不仅能降低肿瘤发生几率 ,还 能减少肿瘤发生种类 ,对已形成的乳腺癌、胰腺癌 、前列腺癌、肝癌等也具有逆转作用。口服1 0 min即可在其血清中检测到紫苏酸和脱水紫苏酸而 非紫苏醇 ,提示它在体内是通过代谢产物而发挥抗 癌作用。

非小细胞肺癌 转移性食管癌


目前在治疗进展期及晚期胃癌方面被列为第三代化疗新方案
(polyphenol)
多酚类
代表
用途 作用机制
多酚类抗肿瘤药代表
多酚
01 多酚类物质具 有很强的抗氧 化作用。存在 于一些常见的 植物性食物。
02
槲皮素

药理学 抗肿瘤药物

药理学 抗肿瘤药物
抗恶性肿瘤药
第一节 概述 恶性肿瘤是目前世界上死亡率较 高,危害性较大的一种常见病.虽然它 的病因,发病原理尚未完全清楚,但采 用手术,放射,药物,免疫疗法,它们或 多或少能够起到缓解和延长生命的作 用.
一.细胞增殖周期的基本概念 (一)根据细胞生长繁殖的特点,肿瘤细 胞可分为二类细胞群 1.增殖细胞群:增殖周期的各期细胞 能够周而复始地进行增生繁殖,使肿 瘤不断增大,称为增殖细胞群. 增长迅速的肿瘤:GF值较大
此外,MTX还可阻止嘌呤核苷 酸的生物合成,从而干扰蛋白质的 合成,使肿瘤生长繁殖受抑。
[应用] 主要用于儿童急性白血病和绒毛膜
上皮癌.对肝癌、头颈部癌、肢体癌亦 有一定疗效. [不良反应]
胃肠粘膜损害 骨髓抑制:最突出 肝肾损害 致畸 脱发,皮炎
由于大量甲酰四氢叶酸能扭转甲 氨喋呤的作用和毒性,对机体可产生 “援救”作用.因此,对肢体瘤,如骨肉 瘤可以采用动脉插管给药或增加剂量, 并加用甲酰四氢叶酸,“援救”则可提 高化疗指数,减少毒性。
药物 口腔 恶 呕
炎 心吐
环磷酰胺 + +
噻替哌
马利兰
甲氨喋呤 ++
+
巯基嘌呤 + + +
氟尿嘧啶 ++ + +
阿糖胞苷 ++ ++ ++
羟基脲
++
放线菌素 + + +
博来霉素 + +
丝裂霉素 + + ++
长春碱
+
长春新碱 +
喜树碱 ++ + +

妇科常用抗肿瘤药物幻灯片

妇科常用抗肿瘤药物幻灯片
妇科常用抗肿瘤药物幻灯 片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学习内容
Title1 抗肿瘤药物的分类 Title2 妇科常见化疗药物 Title3 化疗药物外渗处理
妇科抗肿瘤化疗药物
分类: 共分6大类 常用抗肿瘤药根据其来源及作用

• 体外表积〔m2〕=0.0061×身高〔cm〕+0.0128×体

重(kg)-0.1529
顺铂的不良反响
1、消化道反响:严重的恶心、呕吐为主要的 限制性毒性。急性呕吐一般发生于给药后1 ~2小时,可持续一周左右。故用本品时需 并用强效止吐剂。
2、肾毒性:累积性及剂量相关性肾功不良是 顺铂的主要限制性毒性。目前除水化外尚 无有效预防本品所致的肾毒性的手段。
伊立替康(开普 拓、艾力) 拓扑替康(和美 新、金喜素、喜 典) 长春新碱
PTX
CPT-11 TPT VCR
0.9%NS

5%GS500ml
0.9%NS

5%GS100—250ml
0.9%NS

5%GS500ml
注射用水溶解后
+0.9%NS

5%GS250ml
0.9%NS10—20ml
4 小时 1 小时 90 分钟 30 分钟
50mg/h 第 1 次,心电 监护观察过敏反应 药液溶解后 2--8℃可 分次在 28 日内使用 首次 400mg/㎡ 再次 250mg/㎡ 禁用葡萄糖溶液稀释
使用 5-FU 化疗泵时关 闭化疗泵
骨 溶 解 艾本 抑制剂
0.9%NS500--750ml ≥4 小时
稀释溶液中不含钙离 子

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应用与管理ppt课件

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应用与管理ppt课件


:恶肉
性 瘤
淋 。
巴 瘤 、柔比星者不能再用。表柔比星总限量为550-800mg/m2。 多柔
多柔 比星、表柔
3.心脏毒性可表现为心动过缓,室上性心动过缓和心电图改变。心脏
比 星 、比 星 、 吡 柔 毒性与累积剂量相关,用药期间应严密监测心功能,以减少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心
表柔
比星还可用 于治疗乳腺
4.使用氟尿嘧啶、卡莫氟时不宜饮酒或同用阿司匹林类药物,以减少消化道出血
主 要 用 的可能。 于治疗 晚期胃
5.去氧氟尿苷和卡培他滨可能会引起严重的肠炎与脱水。当发生严重的腹部疼痛、
癌。 腹泻及其它症状时,立即停药并对症治疗。卡培他滨可引起高胆红素血症及手足综合症.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 201141年9月)
• 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 • 代表药物:伊立替康、托泊替康、羟基喜树碱; • 适应症: 伊立替康用于治疗晚期结直肠癌。托泊替康用于治疗小细胞肺癌以及初始化
疗或序贯化疗失败的转移性卵巢癌;羟基喜树碱、依托泊苷和替尼泊苷多用于治疗恶 性淋巴瘤、白血病、消化道肿瘤、肺癌、膀胱癌,羟基喜树碱还可治疗头颈部上皮癌 • 拓扑异构酶Ⅱ抑制剂 • 代表药物:依托泊苷、替尼泊苷。 • 适应症:依托泊苷对恶性生殖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横纹肌肉瘤、卵巢癌有效;替 尼泊苷对颅内恶性肿瘤有效。
氨 蝶 呤 、病 , 特 别 是 急 培 美 曲 性淋巴细胞性
2. 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仅能由专家、在有必需设备和人员的医
塞等 白血病,恶性 院内使用,同时应采用“亚叶酸钙解救”。要密切监测肾功能和甲氨蝶呤
葡萄胎,绒毛
膜上皮癌,乳 血清水平以发现潜在的毒性,建议碱化尿液及增大尿量。
腺癌,恶性淋 巴瘤,头颈部

抗肿瘤药(药物化学)ppt课件

抗肿瘤药(药物化学)ppt课件
病例,其中死亡人数将达到400万。
2
恶性肿瘤的治疗

手术治疗

放射治疗

化学治疗(药物治疗)
3
肿瘤化疗里程碑
1. 1946年Gilman和Philips用氮芥来治疗淋巴瘤(
化疗开端)
2. 1957年Amold合成了环磷酰胺, Duschinsky
合成了氟尿嘧啶
3. 70年代初进入临床的顺铂和阿霉素
抑制、死亡
11
烷化剂分类-化学结构
氮芥类
乙撑亚胺类
甲磺酸酯及多元醇类
亚硝基脲类
肼类等

12
一、氮芥类(双β-氯乙胺)
(一)结构
分类:P182
C
H
C
H
C
l
C
H
C
H
C
l
2
2
2
2
S
R
H
N
C
H
C
H
C
l
C
H
C
H
C
l
2
2
2
2
芥子气
载体部分
C
H
C
H
C
l
2
2
N
C
H
C
H
C
l
2
2
烷基化部分
载体部分:改善药物在体内的吸收与分布;
N上电子云密度高,烷化能力
强 ,毒性 大
16
(三)结构改造
目的:提高选择性,降低毒性
CH2CH2Cl
1、N上引入O
CH3 N
HCl
CH2CH2Cl
2、R为芳环
H
O
O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IFN-α抗肿瘤作用可能与其直接抗增殖作用有关
分子靶向药物
分子靶向药物
物)
▪ 主要用于乳癌,前列腺癌或子宫内膜癌;也可用于副 癌综合症
应用举例
▪ 醋酸甲地孕酮:治疗晚期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
▪ 它莫昔芬:治疗乳腺癌主要是绝经前乳癌,部分 绝经后;联合其它药物治疗其它癌症例如黑色素瘤
▪ LH-RH 拮抗剂: 联合氟他胺阻断雄激素治疗前列 腺癌
▪ 强的松:何杰金氏病,非何杰金氏淋巴瘤,骨髓 瘤和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联合治疗的一部分; 也可用于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的姑息性治疗
• 种类:长春花碱,长春新碱,长春花碱酰胺,失碳长 春花碱
▪ 紫杉类
• 机制:抑制微管双聚体装配成微管,抑制微管去多聚 化过程而使微管稳定
• 种类:紫杉醇,多西紫杉醇
22
其他
▪ 铂类:
• 机制:作用机制与烷化剂相同,干扰DNA的修复和转录。 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G1期作用最强
• 种类:顺铂,卡铂,草酸铂
抗生素类
▪ 蒽环类:柔红霉素,阿霉素,表阿霉素,吡喃 阿霉素,阿克拉霉素,去甲氧柔红霉素
▪ 主要机制 直接和DNA结合,导致DNA螺旋裂解,破坏 DNA和RNA的合成
▪ 其它机制
• 氧自由基的形成 • 重金属的螯合作用 • 抑制拓扑异构酶II
抗微管类
▪ 长春花碱类
• 机制:阻止微管蛋白聚集,抑制微管形成,诱导微管 解聚
▪ 手术治疗水平已经到达了一个平台,更大范围的 组织切除不仅无益,甚至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放射治疗
▪ 为局部治疗,无法控制肿瘤的远处转移 ▪ 在某些肿瘤如头颈部肿瘤占有重要地位 ▪ 在某些肿瘤的治疗中,敏感性低,容易复发 ▪ 肿瘤组织的致死量和正常组织的耐受量较为接近,
副作用明显
药物治疗
▪ 大多数实体肿瘤的药物反应率均在20-30% ▪ 药物治疗对肿瘤细胞的攻击是相对非选择性的 ▪ 原发或继发抗治疗肿瘤细胞亚群的出现可产生耐药 ▪ 针对同一种肿瘤类型、同一部位的肿瘤,不同的病
和死亡细胞三部分,其中静止期细胞对药物不敏感,可 能与肿瘤复发有关
增殖周期中的细胞分期
▪ DNA合成前期(G1期):DNA的合成准备时期 ▪ DNA合成期(S期):DNA复制的时期 ▪ DNA合成后期(G2期):为有丝分裂作准备 ▪ 有丝分裂期(M期):细胞由一个分裂为两个
抗肿瘤的主要治疗途径
目前抗肿瘤的主要治疗途径
• 亚硝脲类:CCNU,BCNU,Me-CCNU • 烷基磺酸钠;马利兰 • 三嗪类:氮烯咪胺 • 乙烯亚胺类:噻替派
17
烷化剂
▪ 特点
• 引起单股或双股DNA断裂,影响DNA的转录和修复,细 胞死亡
• 作用于已形成的核酸,对增殖和非增殖细胞都有很强的 毒性
• 多功能化合物,通常高反应性,半衰期短 • 常与其他药物联合治疗肿瘤 • 主要毒性包括骨髓抑制,肠粘膜增生抑制,口腔溃疡,
免疫抑制,脱发,注射局部靡烂等
抗代谢类药物
▪ 分类
• 叶酸拮抗剂:甲氨碟呤,力比泰 • 嘧啶类:5-氟脲嘧啶,呋喃氟脲嘧啶,嘧福禄,氟铁龙 • 胞苷类:阿糖胞苷,健择® • 嘌呤类:6-巯基嘌呤,6-硫鸟嘌呤
19
抗代谢类药物
▪ 特点
• 取代DNA/RNA 复制所需的关键代谢物分子,破坏其 功能
• 同代谢物质竞争性结合在关键酶的催化位点 • 同代谢物质竞争性结合在关键酶的调节位点
23
激素类药物
作用机制
▪ 调节激素作用于细胞核或细胞浆激素受体的活性,并 诱导mRNA 合成/蛋白质合成/细胞功能改变
• 激素补充作用(如:雌激素,孕激素,雄激素) • 去势作用(如:卵巢切除,睾丸切除) • 竞争作用(如:抗雌激素类,抗孕激素类,抗雄激素类) • 抑制作用(如:芳香化酶抑制剂,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
▪ 恶性肿瘤正在成为21世纪人类 的第一杀手!
肿瘤细胞的特点Βιβλιοθήκη 组成▪ 特点• 常与细胞增殖有关的基因被开启或激活,而与细胞分化 有关的基因被关闭或抑制,从而使肿瘤细胞表现为不受 机体控制的无限增殖状态
▪ 组成:
• 增殖细胞群:增长迅速的肿瘤,对药物敏感 • 非增殖细胞群:静止期细胞、无增殖力细胞(已分化细胞)
手术
切除肿瘤或姑息,减瘤荷
放疗
杀灭迅速生长的肿瘤细胞
药物治疗
化疗:杀灭迅速生长的肿瘤细胞
激素治疗:调节激素受体或抑制激素合成 所需要的酶
靶向治疗:抑制特异性的肿瘤信号传导途径
外科手术治疗
▪ 依然是绝大多数实体肿瘤治疗的基础和根本手段
▪ 手术治疗仅能切除肉眼可见的肿瘤组织,但对镜 下转移的癌组织和血道播散的肿瘤细胞是无能为 力的
抗肿瘤药物的分类
▪ 根据来源及作用机制分
• 细胞毒类:
– 烷化剂 – 抗代谢类药物 – 抗生素类 – 抗微管类 – 其他类
• 激素类 • 生物反应调节剂 • 分子靶向药物:单克隆抗体、EGFR-TKI
细胞毒类药物
烷化剂
▪ 分类
• 氮芥类: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苯丁酸氮芥(瘤可宁), 苯丙氨酸氮芥(美发兰)
人采取同样的药物却疗效不同
▪ 毒性和疗效的平衡 ▪ 靶向药物的出现
抗肿瘤药物的介绍
抗肿瘤药物的分类
▪ 根据作用周期和时相分:
• 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对增殖周期各期,选择特异性不强, 如烷化剂、抗生素、铂类等
• 周期特异性药物:能够特异性的作用于增殖周期中某一 时相的肿瘤细胞。如作用于S期的抗代谢药物和作用于M 期的长春碱等
生物反应调节剂
常用生物反应调节剂
▪ 白介素
• 由白细胞产生的可调节其他细胞反应的可溶性蛋白或糖 蛋白物质
• 是一组天然产生的细胞因子家族 • 具有免疫调节的作用
常用生物反应调节剂
▪ 干扰素
• 包括Ⅰ型:IFN-α、IFN-β;Ⅱ型:IFN-γ • IFN-α免疫调节作用:
– 激活NK细胞 – 调节B细胞的抗体生成
主要内容
▪ 概述 ▪ 抗肿瘤的主要治疗途径 ▪ 抗肿瘤药物介绍 ▪ 抗肿瘤药物的毒性反应
概述
恶性肿瘤的流行病学
▪ WHO 2000年数据:全球新发 恶性肿瘤患者男性530万,女 性470万,现患人数超过2200 万,死于这一疾病的620万, 占总死亡人数的12.6%
▪ 预计到2020年每年新发生的病 人将达1570万,死亡 1000万, 在发展中国家癌症总数将增加 73%,发达国家为2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