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元宵节的诗词及赏析【十篇】
有关元宵节的诗词及赏析【十篇】
![有关元宵节的诗词及赏析【十篇】](https://img.taocdn.com/s3/m/939efc75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99.png)
【导语】元宵节,⼜称上元节、⼩正⽉、元⼣或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之⼀,时间为每年农历正⽉⼗五。
正⽉是农历的元⽉,古⼈称“夜”为“宵”,正⽉⼗五是⼀年中第⼀个⽉圆之夜,所以称正⽉⼗五为“元宵节”。
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五⼜称为“上元节”。
欢迎阅读⽆忧考为⼤家精⼼整理的“有关元宵节的诗词及赏析【⼗篇】”,更多相关讯息请关注⽆忧考!【篇⼀】有关元宵节的诗词及赏析 鹧鸪天·元宵后独酌 作者:杨慎 朝代:魏晋 鹧鸪天·元宵后独酌原⽂: 千点寒梅晓⾓中,⼀番春信画楼东。
收灯庭院迟迟⽉,落索秋千翦翦风。
鱼雁杳,⽔云重,异乡节序恨匆匆。
当歌幸有⾦陵⼦,翠斝清尊莫放空。
相关翻译 ①落索:冷落萧索。
翦翦:形容风轻微⽽带寒意。
②鱼雁:指书信。
③⾦陵⼦:歌⼥。
④斝(jiǎ):古代酒器。
相关赏析 此词写元宵节后的独酌思乡。
“迟迟⽉”与“翦翦风”,点缀出早春夜晚的清寒,也烘托出怀乡的愁绪。
末两句以歌酒故作宽解,更见乡愁的深挚婉曲。
作者介绍 杨慎(1488-1559)明代⽂学家,字⽤修,号升庵,今四川新繁⼈。
官⾄翰林修撰,后谪云南永昌,死于当地。
【篇⼆】有关元宵节的诗词及赏析 汴京元⼣ 作者:李梦阳 朝代:魏晋 汴京元⼣原⽂: 中⼭孺⼦倚新妆,郑⼥燕姬独擅场。
齐唱宪王春乐府,⾦梁桥外⽉如霜。
相关翻译 ①汴京:即今河南开封,五代梁、晋、汉、周及北宋的都城。
②中⼭:本为春秋战国时国名,汉以后为郡、府,治所在今河北定县。
③郑、燕:春秋战国时国名,郑国境在今河南,燕国境在今河北、辽宁。
④宪王:指周宪王朱有炖(1379-1439),明太祖朱元璋之孙,精通⾳律,是的戏曲家。
⑤⾦梁桥:汴梁桥名。
相关赏析 前⼆句,写来⾃各地的伶⼈粉墨登场,表演周宪王朱有炖的杂剧。
中⼭少男、郑燕少⼥都善演戏曲,说明当时杂剧传布的盛况。
诗中“倚新妆”、“独擅场”应是互⽂见义。
朱有炖的杂剧在体制上基本打破了元杂剧四折⼀本加⼀⼈主唱的成法,经常出现合唱、轮唱,甚⾄旦唱南曲、末唱北曲或⼆⼈对唱等形式,并且他的剧作曲词流畅,⾳律和谐,着重歌舞,便于演出,所以尽管他的戏内容上⽆甚可取,却能⼴为传唱。
元宵节的经典诗句经典10篇
![元宵节的经典诗句经典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71ae54a0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f3.png)
元宵节的经典诗句经典10篇元宵节的诗句大全篇一1踏莎行·元夕毛滂〔宋代〕拨雪寻春,烧灯续昼。
暗香院落梅开后。
无端夜色欲遮春,天教月上宫桥柳。
花市无尘,朱门如绣。
娇云瑞雾笼星斗。
沉香火冷小妆残,半衾轻梦浓如酒。
腊梅开后,白雪残存,词人拨雪寻春,乃至燃灯续昼,其雅兴已似痴。
月上柳梢,云雾笼星,沉香烟消,其梦境又如醉。
词写得清丽宛转,韵味淳郁,上下片两结句尤觉尖新。
2元夕二首王守仁〔明代〕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
赖有遗经堪作伴,喜无车马过相邀。
春还草阁梅先动,月满虚庭雪未消。
堂上花灯诸弟集,重闱应念一身遥。
去年今日卧燕台,铜鼓中宵隐地雷。
月傍苑楼灯影暗,风传阁道马蹄回。
炎荒万里频回首,羌笛三更谩自哀。
尚忆先朝多乐事,孝皇曾为两宫开。
每逢佳节倍思亲,元霄之夜,诗人自然是要怀念亲人的,而在这种时候,远离亲人的游子更会感到寂寞冷清,回忆往事也是十分自然的了。
作者把这种感受如实写来,更加显得真挚、深沉。
3柳梢青·春感刘辰翁〔宋代〕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
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
想故国、高台月明。
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这是作者在上元节前的一个晚上写的感伤时乱,怀念故国的词作。
上片写想象中临安元宵灯节的凄凉情景。
下片抒发了作者的思国之情。
元宵节的诗句大全篇二1青玉案·元夕辛弃疾〔宋代〕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作为一首婉约词,这首《青玉案》与北宋婉约派大家晏殊和柳永相比,在艺术成就上毫不逊色。
上片写元夕之夜灯火辉煌,游人如云的热闹场面,下片写不慕荣华,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
美人形象便是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把这种境界称之为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的第三种境界,确是大学问者的真知灼见。
传统诗词赏析元宵节
![传统诗词赏析元宵节](https://img.taocdn.com/s3/m/1a58796a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19.png)
传统诗词赏析元宵节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它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庆祝。
这个节日以猜灯谜、吃元宵和观赏花灯为主要活动。
在元宵节这天,人们会不约而同地赏月、点灯,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
为了更好地了解元宵节,接下来我们将通过传统诗词的赏析来深入了解这个古老而神秘的节日。
1. 《元宵行》—宋陆游明月一钩挂天边,流丹坛庙宴先仙。
银河水漫桃花落,碧箫声断杏林烟。
这首诗出自宋代文学家陆游之手,通过流利而优美的文字描绘了元宵节的美景。
诗中的“明月一钩挂天边”犹如一幅月夜的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一种广阔而浪漫的感觉。
而“流丹坛庙宴先仙”则提到了元宵节的宴会和祭祀活动,表达了人们对于仙佛的崇敬之情。
最后两句“银河水漫桃花落,碧箫声断杏林烟”中,陆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桃花的盛开和箫声的凄美,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繁花盛开的春天之中。
2. 《元夕》—唐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创作的,通过简洁而纯净的语言,勾勒出了元宵节的浪漫氛围。
诗中描绘了夜晚的景色,而“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直观地表现了夜晚的冷寂与灯火的熠熠生辉。
最后两句“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则使读者联想到了牵牛织女的传说,进一步增添了诗歌的浪漫气息。
3. 《元夜忆舍弟》—唐白居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创作的,诗中透露着诗人在元宵节思念远方亲人的情感。
诗中的“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让读者感受到了军旅生活的苦涩,也让人想到了正值秋天的边关寒凉,与元宵节的热闹形成鲜明的对比。
最后四句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和亲人的心情,其中“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一句更加凸显了他们被战争所困扰的苦恼。
通过对传统诗词的赏析,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元宵节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这些诗词不仅描绘了元宵节的美丽景色,还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思乡之情。
元宵节的古诗及赏析
![元宵节的古诗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d80a26f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8e.png)
元宵节的古诗及赏析元宵节,农历正月的第15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这个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中国文学中也有许多古人留下的关于元宵节的诗作。
下面将为您介绍几首经典的元宵节古诗,并进行赏析。
1.《元夜吟》——杜甫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撕轻柔。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在形式上采用了五言律诗的结构。
诗人通过对元宵节景物的描绘,展现了元宵夜的宁静与寂寥。
银烛的光芒温柔而凉爽,画屏和小扇的轻柔之感增添了一种温馨的氛围。
诗人运用“天阶夜色凉如水”这一形象描写,进一步凸显了元宵夜的静谧与凉意。
而“牵牛织女星”则是中华古代神话故事的一部分,通过将这一传说与元宵夜相连,增加了诗歌的浪漫色彩。
2.《元日》——王之涣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采用了七言绝句的形式。
诗人通过描绘爆竹声中新年的到来,表达了对新一年的美好期盼。
春风送暖的意象使人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而“入屠苏”则指的是一种祭祀活动,寓意着驱除一年的厄运,迎接新的幸福。
最后两句以“千门万户曈曈日”形容元日的热闹景象,通过“新桃换旧符”,象征着过去的旧年被新年所取代,充满了希望和喜悦。
3.《元宵·岁华尽》——纳兰性德岁华尽,灯花残。
闲看明月上,忆是封侯旧宅,一度风华。
回眸尽,故人难。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这首词是清代文人纳兰性德的作品,采用了七绝的形式。
词人借助元宵夜灯花残落的景象,表达了岁月流转、时光不回的主题。
明月的出现唤起了词人对过去的回忆,封侯旧宅象征着昔日的辉煌。
然而,岁月已逝,回眸之间,故人难再相见。
晓镜反射出愁眉相对、时光的变迁和曾经的繁华与辉煌。
夜晚的吟唱让词人感受到月光的寒冷与孤独,营造出一种寂寥的氛围。
以上是几首关于元宵节的经典古诗,虽然这些诗作时代不同,但它们都通过形象描绘和抒发诗人的情感,展现了元宵节的独特魅力。
描写元宵节的诗词及赏析十篇
![描写元宵节的诗词及赏析十篇](https://img.taocdn.com/s3/m/b74e03b21ed9ad51f11df248.png)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
以下“描写元宵节的诗词及赏析十篇”由整理发布,欢迎阅读参考!更多相关讯息请关注!【篇一】描写元宵节的诗词及赏析人月圆·小桃枝上春风早作者:李持正朝代:宋朝人月圆·小桃枝上春风早原文:小桃枝上春风早,初试薄罗衣。
年年乐事,华灯竞处,人月圆时。
禁街箫鼓,寒轻夜永,纤手重携。
更阑人散,千门笑语,声在帘帏。
相关翻译①华灯:彩饰华美的灯。
②禁:古时称皇帝居住的地方。
禁街:即御街。
相关赏析以小融大,这种手法是把一己之幸福融入人间之欢乐打成一片的写法,也是此词最显著的艺术特色。
词人表现自己经年所盼的元宵欢会,虽然用墨无多,可是,全词所写的人间欢乐之中,显然又写出了自己的一份欢乐。
唯其将一己之欢乐与人间之欢乐打成一片,故能意境高远。
从另一方面说,唯其人间欢乐中又不忘写出自己之幸福,故此词又具有个性。
若比较词人另一首同写汴京元宵的《明月逐人来》,全写人间欢乐,几乎不涉及自己,则此词更见充实,更有特色。
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云:“乐府有《明月逐人来》词,李太师撰谱,李持正制词云:‘星河明淡,春来深浅。
红莲正、满城开遍。
禁街行乐,暗尘香拂面。
皓月随人近远。
天半鳌山,光动凤楼两观。
东风静、珠帘不卷。
玉辇将归,云外闻弦管。
认得宫花影转。
’东坡曰:‘好个皓月随人近远!’持正又作《人月圆令》,尤脍炙人口。
”此词之所以更为人们所喜爱,确非偶然。
此词通过描写汴京元宵,生动地再现了历曾经存在的北宋盛世。
诵读此词,诵读上文所引述过的李清照《永遇乐》:“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如今憔悴,风鬓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对照之下,读者才可以更加真切地体会到南渡前后宋朝盛衰变化,宋人心态上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元宵节的古代诗词赏析
![元宵节的古代诗词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288954c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91.png)
元宵节的古代诗词赏析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春节的最后一个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等庆祝活动。
在古代,许多文人墨客都会以诗意表达他们对这个节日的热爱和美好祝福。
下面,我们来赏析几首关于元宵节的古代诗词,领略其中的独到之处。
1. 【唐】李商隐《元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由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创作,以清新流畅的笔调描绘了元宵节的夜晚景象。
首两句运用视觉描写,用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等形象,将整个画面勾勒出来。
接下来,诗人以“天阶夜色凉如水”一句将人们带入诗情画意之中。
最后一句借指天上的牵牛织女星,寄托了人们对于传统民间故事的向往和祝福之情。
2. 【宋】苏轼《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
这首词是南宋文学家苏轼的作品,通过描绘宴会场景,表达了一种岁月更迭、人事如梦的感慨。
词人以“一曲新词酒一杯”作为开头,巧妙地将元宵节与词曲相结合,为整首词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氛围。
紧接着,词人以“去年天气旧亭台”一句,勾勒出时光如梭的变迁。
最后两句以“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
”表达了诗人对光阴流逝的无奈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之情。
3.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二百九》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这首诗是清代文学家龚自珍的作品,通过对春花、秋月的描绘,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思念和对故国的眷恋。
首两句借景抒怀,使诗意更具体化,读者如身临其境般感受到了春花秋月的美好。
接下来,诗人通过描写小楼受东风拂动,转入故国的月明之中,既表达了对往事的回忆,也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以上是几首关于元宵节的古代诗词赏析。
这些古人的作品,在诗句间流淌着浓情蜜意,历久弥新。
通过这些诗词的赏析,我们不仅欣赏到了古人的诗才,也领略到了元宵节的独特魅力。
元宵节的诗词赏析(通用14篇)
![元宵节的诗词赏析(通用14篇)](https://img.taocdn.com/s3/m/08cf012d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e4.png)
元宵节的诗词赏析(通用14篇)元宵节的赏析篇1《元宵》唐寅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元宵节的诗词赏析篇2《南乡子》(塘门元宵)蒋捷翠幰夜游车。
不到山边与水涯。
随分纸灯三四盏,邻家。
便做元宵好景夸。
谁解倚梅花。
思想灯球坠绛纱。
旧说梦华犹未了,堪嗟。
才百余年又梦华。
元宵节的诗词赏析篇3《踏莎行》侯置元夕风光,中兴时候。
东风著意催梅柳。
谁家银字小笙簧,倚阑度曲黄昏后。
拨雪张灯,解衣贳酒。
觚棱金碧闻依旧。
明年何处看升平,景龙门下灯如昼。
元宵节的诗词赏析篇4《柳梢青》(己未元夕)吴潜好把元宵。
良辰美景,暮暮朝朝。
万盏华灯,一轮明月,燕管秦箫。
何人帕坠鲛绡。
有玉凤、金鸾绣雕。
目下欢娱,眼前烦恼,只在今宵。
元宵节的诗词赏析篇5《忆秦娥》(元夕)张孝祥元宵节。
凤楼相对鳌山结。
鳌山结。
香尘随步。
柳梢微月。
多情又把珠帘揭。
游人不放笙歌歇。
笙歌歇。
晓烟轻散,帝城宫阙。
元宵节的诗词赏析篇6《高阳台》(闰元宵)蒋捷桥尾星沈,街心尘敛,天公还把春饶。
桂月黄昏,金丝柳换星摇。
相逢小曲方嫌冷,便暖薰、珠络香飘。
却怜他、隔岁芳期,枉费囊绡。
人情终似娥儿舞,到嚬翻宿粉,怎比初描。
认得游踪,花骢不住嘶骄。
梅梢一寸残红炬,喜尚堪、移照樱桃。
醉醺醺,不记元宵,只道花朝。
元宵节的诗词赏析篇7《南乡子·宿州上元》苏轼千骑试春游。
小雨如酥落便收。
能使江东归老客。
迟留。
白酒无声滑泻油。
飞火乱星球。
浅黛横波翠欲流。
不似白云乡外冷,温柔。
此去淮南第一州。
元宵节的诗词赏析篇8《轩游宫十五夜》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隆基。
其全文诗句如下:行迈离秦国,巡方赴洛师。
路逢三五夜,春色暗中期。
关外长河转,宫中淑气迟。
歌钟对明月,不减旧游时。
元宵节的诗词赏析篇9《八月十五夜月》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甫。
其全文诗句如下: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元宵节古诗品鉴精选10篇
![元宵节古诗品鉴精选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5f9d1d55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a35c271.png)
元宵节古诗品鉴1. 《元宵夜游》宋·辛弃疾车马灯前看欲醉,人间何处不烟花。
莫辞红粉歌一曲,夜夜元宵共此花。
译文:在车马灯前我几乎要醉了,哪里不是烟花般的世界?别嫌这红粉佳人歌声太吵,夜夜元宵都愿与你同赏这花朵。
赏析:诗中通过元宵夜游的场景,展现了作者对节日热闹气氛的喜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元宵灯市》清·纳兰性德花市灯如昼,人声笑语浓。
共把花灯赏,不知夜已终。
译文:花市的灯亮如白昼,人声笑语浓郁。
大家一起赏花灯,不知不觉夜已深。
赏析:此诗描绘了元宵节夜市的热闹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节日欢愉时光的珍惜。
3. 《元宵月夜》明·唐寅灯火辉煌不夜城,明月高悬照曲肱。
且看人间皆欢乐,不知今夕是何年。
译文:灯火通明的城市,明月高悬照亮我曲着的胳膊。
只见人们都沉浸在欢乐中,不知今天是哪一年。
赏析:诗人以元宵月夜为背景,抒发了对时光流转的感慨,以及对节日欢聚时光的留恋。
4. 《元夕观灯》宋·苏轼花灯照夜长,灯火不夜城。
人间此际乐,但恐欢娱情。
译文:花灯照亮了整夜,灯火辉煌的城市不夜天。
人间此刻欢声笑语,只怕这份欢乐之情难以长久。
赏析:诗人通过对元宵节夜晚的描绘,表达了对欢聚时光的珍惜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5. 《元夕踏歌》宋·欧阳修花市灯如昼,人声笑语浓。
踏歌寻乐处,此夜不辞翁。
译文:花市的灯亮如白昼,人声笑语浓烈。
踏着歌声寻找欢乐的地方,今晚我不辞辛苦。
赏析:诗中描绘了元宵节夜晚欢快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节日欢乐的喜爱。
6. 《元宵节》清·纳兰性德烛影摇红万点星,银花照影水边生。
佳人相望一笑间,明月清风共此情。
译文:烛光摇曳,万点星光闪烁,银花倒影在水边盛开。
佳人相对,一笑之间,明月和清风也一同见证这份情感。
赏析:诗人以元宵节的夜景为背景,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爱情画卷,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向往。
7. 《元夕灯会》宋·陆游烟火千家闹元宵,花灯万盏照楼台。
元宵诗词赏析
![元宵诗词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6007142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fd95a17.png)
元宵诗词赏析元宵佳节,又称为灯节或上元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在这一节日里,人们除了燃放烟火、观赏花灯外,还传承着一种古老的文化——赏诗赋词。
元宵诗词以其婉约清新的文采,展示了中国古代诗人们对这个节日的深厚感情和美好祝福。
本文将通过对一些经典元宵诗词的赏析,进一步品味元宵节的独特魅力。
一、《元夕》杨万里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水声潺潺消绝。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这是明代文人杨万里的一首代表作,以婉约清新的笔调展示了一个寒冷的元夜夜晚。
作者通过用意象丰富的描写手法,将灯火辉煌的元夜与去人离愁相结合,展示了时光荏苒,人事如梦的伤感。
诗中的第一句:“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以花开花谢的自然景象,寓意着人世的无常和岁月的更替。
接着的“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水声潺潺消绝。
”则通过反复的形容词,凸显了元宵节的热闹和喧闹。
最后一句“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则表达了对往昔亲人的思念和离愁别绪。
整首诗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境界雅致的意境,突出了元夜之夜的特殊气氛和人们对故人的思念之情。
二、《灯》陈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天随人愿儿女情长。
“花好月圆夜,功名尽缚郎”列女传中偶内篇,偶之状态好,伴酒如伴尚,重望好还往。
放舟棹歌雅,即知共尘埃,人生值几何,不入良由盖。
红影电如电。
这是元代文学家陈衍的《灯》一诗,以其豪放奔放的风格,表达了对灯节的热爱和珍惜。
诗中的第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恢宏的形容词句,勾勒出灯光璀璨下的绝妙观景,展示了灯节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和豪情。
接着的“天随人愿儿女情长。
”亲切地描绘了灯节的浪漫氛围和家庭团聚的温馨场景。
整首诗词以铿锵有力的韵律和贴切生动的比喻,表达了作者心中对灯节的热爱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三、《元宵》许浑本题我将用韵文形式创作,以展现元宵节的浪漫和喜庆。
元宵夜晚灯如海,灿烂辉煌照人来。
桃花红紧送春归,纷纷扑地霞般洒。
有关元宵节的古诗词及赏析
![有关元宵节的古诗词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6024b93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42.png)
【导语】元宵佳节欢乐渡,张灯结彩花拥簇。
⼀夜鱼龙酣畅舞,银花闪烁映⽕树。
邀约亲友齐欢聚,美景怡⼈悦⼼⽬。
此时此景情意浓,万事和乐沐幸福。
下⾯是整理发布的“有关元宵节的古诗词及赏析”,欢迎阅读参考!更多相关讯息请关注!【篇⼀】有关元宵节的古诗词及赏析 《上元夜效⼩庾体》作者为唐朝⽂学家崔知贤。
其全⽂诗句如下: 今夜启城闉,结伴戏芳春。
⿎声撩乱动,风光触处新。
⽉下多游骑,灯前饶看⼈。
欢乐⽆穷已,歌舞达明晨。
《⼗五夜观灯》作者为唐朝⽂学家卢照邻。
其全⽂诗句如下: 锦⾥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悬。
别有千⾦笑,来映九枝前。
《正⽉⼗五夜》作者为唐朝⽂学家苏味道。
其全⽂诗句如下: ⽕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逐⼈来。
游妓皆秾李,⾏歌尽落梅。
⾦吾不禁夜,⽟漏莫相催。
【篇⼆】有关元宵节的古诗词及赏析 《轩游宫⼗五夜》作者为唐朝⽂学家李隆基。
其全⽂诗句如下: ⾏迈离秦国,巡⽅赴洛师。
路逢三五夜,春⾊暗中期。
关外长河转,宫中淑⽓迟。
歌钟对明⽉,不减旧游时。
《和黄门舅⼗五夜作》作者为唐朝⽂学家苏颋。
其全⽂诗句如下: 闻君陌上来,歌管沸相催。
孤⽉连明照,千灯合暗开。
宝装游骑出,⾹绕看车回。
独有归闲意,春庭伴落梅。
《蝶恋花·密州上元》作者为宋朝⽂学家苏轼。
其全⽂如下: 灯⽕钱塘三五夜,明⽉如霜,照见⼈如画。
帐底吹笙⾹吐麝,更⽆⼀点尘随马。
寂寞⼭城⼈⽼也!击⿎吹箫,却⼊农桑社。
⽕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翻译】 杭州城的元宵夜,明⽉好似霜,照得⼈好似⼀幅画。
帐底吹笙,燃⾹的⾹⽓好似麝⾹,更⽆⼀点尘⼟随着马⽽去。
寂寞的密州城⾥⼈们都⽼了,⼈们沿街击⿎吹箫⽽⾏,最后却转到农桑社祭祀⼟地神。
灯⽕清冷稀少霜露降下,阴暗昏沉的乌云笼罩着⼤地,要下雪了。
【篇三】有关元宵节的古诗词及赏析 《解语花·上元》出⾃宋词三百⾸,其作者为宋朝⽂学家周邦彦。
21首关于描写元宵节的古诗词(译文解析版)
![21首关于描写元宵节的古诗词(译文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74bfb7cd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a8.png)
《青玉案·元夕》宋代·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译文东风吹开了元宵夜的火树银花,花灯灿烂,就像千树花开。
从天而降的礼花,犹如星雨。
豪华的马车在飘香的街道行过。
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转向西边,一夜舞动鱼灯、龙灯不停歇,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华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只有衣香犹在暗中飘散。
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生查子·元夕》宋代·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译文去年元宵节的时候,花市被灯光照的如同白昼。
与佳人相约在黄昏之后、月上柳梢头之时同叙衷肠。
今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月光与灯光仍同去年一样。
再也看不到去年的故人,相思之泪沾湿了春衫的衣袖。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宋代·姜夔肥水东流无尽期。
当初不合种相思。
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
人间别久不成悲。
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译文肥水汪洋向东流,永远没有停止的时候。
早知今日凄凉,当初真不该动情。
梦里相见时还赶不上看画像清晰,而这种好梦也常常无奈会被山鸟的叫声惊起。
春草还没有长绿,我的两鬓已成银丝。
离别的时间太久,慢慢一切伤痛都会渐渐被时光抹去。
可不知是谁,让我在这元夕朝思暮想,这种感受,只有你和我心中明白。
-------------------------------------------------------------------《正月十五夜灯》唐代·张祜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元宵节的诗词赏析
![元宵节的诗词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401af03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547a16b.png)
元宵节的诗词赏析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也是农历的第一个月圆之夜。
这一天,人们会聚在一起观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等各种庆祝活动。
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节日,元宵节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许多古代文人墨客都以诗词的形式表达了他们对元宵节的热爱和赞美。
以下是一些经典的元宵节诗词赏析。
1. 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首诗是杜甫用诗来表达对远离故乡的弟兄的思念之情。
他以庄严的边塞戍楼为背景,描绘了秋天的边塞景色。
在月光的照射下,他回忆起与弟弟在故乡一起度过的元宵节,心中充满了对家人的思念和对战乱的担忧。
2. 柳宗元《元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以元宵节的夜晚景色为背景,描绘了月下轻罗小扇扑动的画面。
作者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展现了元宵节的幽静和神秘感。
又以巧妙的比喻,将天空的星辰牵牛织女与元宵节的浪漫氛围相结合,带给读者极大的想象空间。
3. 苏轼《浣溪沙·元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徘徊随萤火,不尽如长恨。
这首词以元夕为背景,写出了浓郁的诗意和思乡之情。
通过独特的写景手法,作者将元宵节夜晚的景色与抒发思念之情相结合,并运用对牵牛织女的联想,表达了诗人在元宵夜中对于欢乐和思念的矛盾心情。
4. 秋瑾《旅看元宵》广场没清歌笑语,湖上无花灯火。
几人家产冷如冰,二十年前今日。
只盼前程强似钢,看花灯亮如画。
尽把杯中物,应留何处归家?这首诗以元宵节作为背景,描绘了一个寂寥与孤独的旅途。
作者以冷静的态度观察元宵节的景象,通过对人们的生活、财富和前程的思考,表达了对未来的期望和对家园的热爱。
这些诗词都是通过对元宵节的独特感悟和对生活的深入思考而写成的。
它们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元宵节的场景,抒发了诗人对这一节日的热爱之情。
元宵节的古诗词名篇赏析
![元宵节的古诗词名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02ec30d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c9.png)
元宵节的古诗词名篇赏析【导语】正月是农历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故此得名。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下面是元宵节的古诗词名篇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篇一】元宵节的古诗词名篇赏析1、《正月十五夜》(唐)苏味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赏析:长安城里大放花灯。
明灯错落,舞女歌姬被衬托得格外美丽,不知不觉到了深夜,人们却仍然怀着无限留恋的心情,希望这一年一度的元宵之夜不要匆匆地过去。
2、《十五夜观灯》(唐)卢照邻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赏析:人们在节日之夜观灯赏月,而且尽情歌舞游戏。
更为浪漫的是,青年男女往往在这个欢乐祥和的日子里自由地互相表达爱慕之意。
3、《正月十五夜灯》(唐)张祜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赏析:元宵节这天晚上,万家灯火通明。
京城中热闹非凡、给人以震动之感。
非常多的宫女一同跳起舞来,人间的歌舞乐声直冲云霄,一直传到天上。
4、《永遇乐·落日熔金》(宋)李清照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赏析:外面春光融融,元宵佳节,很多人盛装出游。
可是诗人背井离乡,屡遭大变,没有半点愉悦的心情。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更反衬出词人伤感孤凄的心境。
5、《青玉案·元夕》(宋)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赏析:元宵佳节,处处灯火辉煌、歌舞繁盛。
人们都在尽情的狂欢,陶醉在热闹场中,可是她却在热闹圈外;独自站在“灯火阑珊处”,显示了“那人”的与众不同和孤高。
元宵节的古诗及赏析通用版
![元宵节的古诗及赏析通用版](https://img.taocdn.com/s3/m/cd9a8c81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b2.png)
元宵节的古诗及赏析通用版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一个重要节日,也称上元节、灯节。
这一天,人们会点亮灯笼,赏花灯、猜谜语、吃元宵,共庆团圆。
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以古诗的形式表达对元宵节的祝福和赞美。
下面是一些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元宵节古诗及赏析。
1. 《元夕》- 苏轼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元夕》是苏轼的作品,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元宵节夜晚的寂静与美好。
诗中以银色的烛光和画屏为背景,勾勒出江南秋夜的幽雅景致。
作者借助轻罗小扇扑动的流萤,形容元宵节的夜晚充满了欢愉和浪漫。
最后两句描绘了牵牛织女星在夜空中相遇,寓意着团圆和爱情的美好。
整首诗写意十足,意境深远,给人一种宁静祥和之感。
2. 《元日》- 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的《元日》以“爆竹声中一岁除”开篇,形象地描绘了新年的气氛。
接下来,诗中描绘了春风送暖的景象,寓意着新的一年带来了希望和温暖。
最后两句表达了人们迎接新年的喜庆和欢乐,将桃符一换,象征着欢迎新的好运、好事降临。
整首诗深情款款,表达了新年的美好祝愿和希望。
3. 《元日》- 程颢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元日》同样是描述元旦的诗,但作者是宋代的程颢。
与王安石的《元日》有些类似,程颢的《元日》也以爆竹声中除夕的场景开篇,描绘了新年的氛围。
春风送暖和新桃换旧符的描写,也与王安石的诗相似。
整首诗简洁明了,朴实无华,表达了对新年的欢欣和祝福。
4. 《江南好》- 杨万里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杨万里的《江南好》以对江南风景的赞美为主题。
诗中描绘了江南的美丽景色,用“日出江花红胜火”和“春来江水绿如蓝”两句,生动地表现出江南的春天如画般的美景。
最后一句“能不忆江南?”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气韵华丽,形象生动,风景描写非常具体。
精选有关元宵节的诗词及赏析十篇
![精选有关元宵节的诗词及赏析十篇](https://img.taocdn.com/s3/m/5638ddde3968011ca30091f3.png)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
以下“有关元宵节的诗词及赏析十篇”由整理发布,欢迎阅读参考!更多相关讯息请关注!【篇一】有关元宵节的诗词及赏析古蟾宫·元宵作者:王磐朝代:魏晋古蟾宫·元宵原文:听元宵,往岁喧哗,歌也千家,舞也千家。
听元宵,今岁嗟呀,愁也千家,怨也千家。
那里有闹红尘香车宝马?祗不过送黄昏古木寒鸦。
诗也消乏,酒也消乏,冷落了春风,憔悴了梅花。
相关翻译⑴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
这天晚上,民间有挂彩灯,观彩灯的习俗。
⑵今岁嗟呀:今年到处都是叹息的声音。
⑶闹红尘:尘世热闹。
香车宝马:豪华的车马。
⑷消乏:消沉,贫乏。
相关赏析这首散曲是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
小令描写了往年元宵节的热闹、欢乐气氛,同时又写了写作当年元宵节的冷清,百姓的愁怨。
今昔对比,反映出明代国家日渐衰败,百姓生活每况愈下的情形,对老百姓的苦难生活深表同情,对官府的残酷统治表示强烈不满。
此曲用“今岁”、“往岁”的对比手法,描写了元宵节冷落的景象。
“听元宵今岁嗟呀,愁也千家,怨也千家。
”正反映当时人民生活的实况和广大人民对反动统治的愤懑情绪。
据《尧山堂外纪》载:“弘治、正德时,‘高邮元宵最盛,好事者多携佳灯美酒,即西楼为乐。
……后经荒岁苛政,闾阎凋敝,良宵遂索然矣。
’”这段话正可做为这首小令的注脚。
作者介绍王磐,(约1470-1530),出身富家,但不喜豪华。
其散曲很幽默,以清新俊逸见长。
除抒写闲适生活外,也有讽喻现实的篇章。
《朝天子咏喇叭》是他的代表作。
【篇二】有关元宵节的诗词及赏析鹧鸪天·建康上元作作者:赵鼎朝代:宋朝鹧鸪天·建康上元作原文:客路那知岁序移。
忽惊春到小桃枝。
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元宵节的古诗词及赏析
![元宵节的古诗词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c878f1f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9c.png)
元宵节的古诗词及赏析元宵节的古诗词及赏析篇一蝶恋花·密州上元苏轼〔宋代〕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赏析此词作于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时苏轼在密州。
全词用粗笔勾勒的手法,抓住杭州、密州气候、地理、风俗等方面各自的特点,描绘了杭州上元和密州上元节的不同景象,流露了作者对杭州的思念和初来密州时的寂寞心情。
这首词题记为“密州上元”,词却从钱塘的上元夜写起。
钱塘也就是杭州,苏轼曾那里过了三个元宵节。
元宵的特点,就是“灯火”。
东坡用一句“灯火钱塘三五夜”,点出灯夕的盛况。
“明月如霜”,写月光之白。
李白曾有诗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但元宵夜月正圆,灯月交辉,引来满城男女游赏,元宵节是宋代一个很重要的节日。
这一天街人游人如织,男子歌啸而行,好盛装而出。
难怪东坡要写月光“照见人如画”了。
这还是街市的游人。
至于富贵人家庆赏元宵,又另有一种排场。
作者一句“帐底吹笙香吐麝”写尽杭州城官宦人家过节的繁奢情景。
“更无一点尘随马”,化用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句,进一步从动态写游人。
说“无一点尘”,更显江南气候之清润。
上阕描写杭州元宵景致,作者此时是刚来密州任知州,正好遇到元宵佳节,在街上看灯,观月时的情景和由此而产生的感想。
词句虽不多,却也“有声有色”。
写灯、写月、写人,声色交错,充分展现了杭州元宵节的热闹、繁荣景象。
下阕描写密州上元。
“寂寞山城人老也”是一句过片,使情调陡然一转,用“寂寞”二字,将前面“钱塘三五夜”那一片热闹景象全部移来,为密州上元作反衬,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
无须多着一字,便觉清冷萧索。
结句“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则不但写出了密州气候的寒冷,而且也让人感觉到环境的空旷苍凉。
作者“曾经沧海难为水”,见过了杭州上元的热闹,再来看密州上元自觉凄清。
元宵节的古诗及赏析
![元宵节的古诗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385fd48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a0.png)
作者介绍
作者
张祜,唐代诗人,家世显赫,被人称作张公子,有“海内名士”之誉。
成就
张祜的一生,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是一位有独特诗歌风格的诗人。
诗词赏析
描绘盛景
诗歌通过描绘元宵节千家万户走出家门、街上花灯无数的盛景,展现了节日的热闹和喜庆。
抒发情感
诗人通过宫女欢跳连袖舞、天上人间同乐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太平盛世的歌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诗词赏析
意境深远
诗歌描绘了元宵节夜晚的热闹场景, 通过“火树银花”、“星桥铁锁”等 意象,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氛围。
艺术手法
诗人运用了对仗、比喻、象征等多种 艺术手法,使得诗歌语言凝练、形象 生动。
情感丰富
诗中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 追求,同时也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无 奈和感慨。
节日氛围描绘
热闹非凡
情感表达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元宵 节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同 时也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 憧憬。
民俗活动描绘
赏花灯
诗中提到的“闻灯”即指 赏花灯,是元宵节的重要 民俗活动之一。
闹元宵
诗中的“闲坐”与“看来 ”形成了对比,描绘出人 们闹元宵的热闹场景。
节日氛围
整首诗洋溢着欢乐、喜庆 的节日氛围,使读者仿佛 置身于元宵夜的盛景之中 。
传承传统文化
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元宵节古诗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 族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激发民族自豪感
通过阅读和欣赏元宵节古诗,可以激发我们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和认同感。
对现代人的启示与影响
弘扬家庭美德
元宵节强调家庭团聚,古诗中所蕴含的家庭美德对现代人仍具有启 示意义。
传承节日文化
通过传承和弘扬元宵节文化,可以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凝聚 力。
2024年元宵节古诗词鉴赏
![2024年元宵节古诗词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4bc5a6c6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5a.png)
元宵节古诗词鉴赏1
生查子.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水兰花慢元宵感旧段成己
金吾不禁夜,放箫鼓,恣游遨。被万里长风,一天星斗,吹堕层霄。
御楼外、香暖处,看人间、平地起仙鳌。华烛红摇勒,瑞烟翠惹吟袍。
老来怀抱转无聊。虚负可怜宵。 遇美景良辰,诗情渐减,酒兴全消。
元宵节古诗词鉴赏七
高列千峰宝炬森,端门方喜翠华临。
宸游不为三元夜,乐事还同万众心。
天上清光留此夕,人间和气阁春阴。
要知尽庆华封祝,四十余年惠爱深。
元宵节古诗词鉴赏八
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元宵节古诗词鉴赏九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①元夕:旧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②肥水:源出安微合肥紫蓬山,东南流经将军岭,至施口入巢湖。
③种相思:留下相思之情,谓当初不应该动情,动情后尤不该分别。
④丹青:泛指图画,此处指画像。
⑤红莲夜:指元夕。红莲,指花灯。
肥水汪洋向东流,永远没有停止的时候。早知今日凄凉,当初真不该苦苦相思。梦里的相见总是看不清楚,赶不上看画像更加清晰,而这种春梦也常常无奈会被山鸟的叫声惊起。
春草还没有长绿,我的`两鬓已成银丝,苍老得太快。我们离别得太久,慢慢一切伤痛都会渐渐被时光忘去。可不知是谁,让我朝思暮想,年年岁岁的团圆夜,这种感受,只有你和我心中明白。
本词是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元夕为怀念合肥恋人所作。这首记梦词,题目是《元夕有所梦》,作于宁宗庆元三上元宵节。上片先写对昔日恋情的悔恨,再写梦中无法看清情人的怨恨,足见作者恋情之深炽。下片说别久伤悲以至愁白了鬓发,煞拍两句想像在元宵在放灯之夜,对方也在悲苦相思,语极沉痛。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春未绿”,乃就正月十五元宵时节而讲,早春尚寒,草木未绿;“鬓先丝”则写词人一夜梦醒,突然唤醒二十年前之恋情,忽而感觉到人已两鬓斑白,青春消逝,这才发觉昔日恋情似乎已然淡漠,于是逼出“人间别久不成悲”的感慨。所谓“不成悲”者,是指久别相思,由激情外露转向深沉内敛,由多愁善感变为隐忍节制,显出一种“不成悲”的淡漠与迟钝,实际是一种更深藏更沉郁的悲愁。全词情致深婉空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香苒苒,梦依依。天涯寒尽减春衣。凤凰城阙知何处,寥落星河一雁飞。
作者介绍
贺铸(1052-1125)字方回,号庆湖遗老,卫州共城(今河南辉县)人。太祖孝惠后族孙。年十七,宦游京师,授右班殿直、监军器库门。熙宁中出监赵州临城县酒税。元丰元年(1078)改官磁州滏阳都作院,历徐州宝丰监钱官,和州管界巡检。崇宁初以宣议郎通判泗州,迁宣德郎,改判太平州。大观三年(1109)以承议郎致仕,居苏州、常州。宣和元年(1119)致仕。七年,卒于常州僧舍,年七十四。《宋史》、《东都事略》有传。今,词章著有《应湖遗老集》九卷。曾自编词集为《东山乐府》,未言卷数,今存者名《东山词》。其词善于锤炼字句,又常用古乐府及唐人诗句入词,内容多写闺情柔思,也多感伤时事之作。
相关翻译
译文暮雨初晴,如璧的明月东升。云色如黛,淡淡飘荡在远空。这美好的春景,到底属于何人?故宫禁苑中一片微寒,西湖的堤岸倦慵暖温。前度刘郎如今又来这里,想不到变得如此冷寂岑岑。记得从前的元夜,车水马龙攘攘纷纷,凝香弥漫的尘土将道路遮暗。五光十色的花灯,把暗夜照得如白昼一样明灿。我总是没有什么心情,和人们携手同去赏灯观看。谁知道,上元夜也会禁止宵行,人稀烟断,满城凄风苦雨,愁云惨淡。犹记宣和旧日,直到南渡临安,上元夜依旧热闹繁盛如故。而今辛苦收藏的金石书画,几乎散失尽净。元宵佳节也无心打扮,任凭鬓发纷乱飞舞。写下感时伤乱的词章,最令人感到凄苦。如今江南也无路可走,我到处漂泊无寄处。就想起被叛军困在长安的杜甫,月夜里思念鄜州的亲人,这种凄苦的心境如今又有谁知否?空自对着昏暗不明的一盏残灯,长夜无眠,外面又传来满村的社鼓。
【篇二】描写元宵节的诗词及赏析
永遇乐·璧月初晴
作者:刘辰翁
朝代:宋朝
永遇乐·璧月初晴原文:
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璧月初晴,黛云远淡,春事谁主。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
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缃帙流离,风鬓三五,能赋词最苦。江南无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红无寐,满村社鼓。
作者介绍
赵鼎(1085-1147),南宋政治家、词人。字元镇,自号得全居士。南宋解州闻喜(今属山西)人。宋高宗时的宰相。有《忠正德文集》10卷,清道光刊本。《四印斋所刻词》有《得全居士词》一卷,存词45首。
【篇六】描写元宵节的诗词及赏析
思越人·紫府东风放夜时
作者:贺铸
朝代:宋朝
思越人·紫府东风放夜时原文:
相关赏析
这首词,从词序里推知是作于公元1278年。因乙亥为宋德祐元年(1275)。“今三年矣”,实为1278年,宋亡于1276,这时已亡国二年了。易安南奔,犹存半壁。辰翁作词,国无寸土。说“虽辞情不及”,是谦词,“而悲苦过之”,是实情。
此词一起三句,以对句写景,月明云淡,景色可嘉。然而一句抒情,“春事谁主?”问得突兀,实以伤心人别有怀抱,何堪对此。接着再写临安宫苑,湖堤天气,寒暖适宜,但却何匆匆乃尔,实悲叹春之易逝,国已沦亡。三接复以对句写香陌华灯之热闹美丽,一结又“长是懒携手去”。心情可知,痛何如之!上片最后“谁知”二句,在断烟禁夜气氛中,“满城似愁风雨”。这里是以景物作比喻。临安已沦陷,元朝统治者在彼发布命令,宰割人民,哪能不使人悲愤。这一句如似重槌,发人猛省。
起首二句,以顿入之笔点明身客地,不觉时间推移之速。词人解州闻喜(今属山西),人徽宗崇宁五年进士,之合被擢为开封士曹。靖康事变后,高宗仓皇南渡,驻跸建康,词人填此词时,应当系随驾至此。“客路”一句,直点题面,说明金兵南侵之际,自己流踄异乡,不知不觉又转过了一年。出语自然通俗,然于平淡中,且为下句作好铺垫。“忽惊春到小桃枝”,这句里以小桃点出上元。小桃,上元前后即著花,见《老学庵笔记》卷四。词句流畅清丽,于轻灵中寄慨叹,是上句的自然归宿。其中“那知”、“忽惊”两个短语,紧密呼应,有兔起鹘落之势,把词人此时的复杂的心情,切实地表现了出来。
结尾二句又将笔锋一转,写词人从回忆中的往事回到悲凉的现实生活中来。华胥梦,语出《列子·黄帝》,故事讲的是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其国无帅长,一切崇尚自然,没有利害冲突。此处例用来喻北宋全盛时景象,但是随着金人的入攻,霎时灰飞烟灭,恍如一梦。“华胥梦”上着以“分明一觉”四字,更加重梦幻色彩。词人如梦方醒,仔细辨认,春光依旧,然而景物全非,故词人两眶热泪,不禁潸然而下。这两句读之令人怆然。词一般以景结情为好,但以情煞尾,也有佳篇。譬如此词尾句纯用情语,且以“东风”二字与上阕“春到小桃枝”相呼应,丝丝入扣,却有溪流归海,读之令人有悠悠不尽的意味。
【篇一】描写元宵节的诗词及赏析
京都元夕
作者:元好问
朝代:金代
京都元夕原文: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相关翻译
游人穿着华丽,妆容华贵,儿童看着灯火玩闹嬉戏,我又是在干什么呢?我也在游人欢乐的笑语气氛之中。
作者介绍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七岁能诗,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士,不就选;正大元年(1224),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八年(1231)秋,受诏入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金亡不仕,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寓舍;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颇有地位;作有《遗山集》又名《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
“天涯海角悲凉地”一语,续接起句“客路”二字。建康距离北宋首都开封,实际上并不很远,然而对一个因金人有南渡流落到江南的人来说,却有如天涯海角。和词人同时的李清照流落到江南之后,也写过表达类似的感情的词句:“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清平乐》)词人此处一则曰“海角天涯”,二则曰“悲凉地”,这两短语连用加重语气,可以想见客愁之重、羁恨之深。这就具体表现了词人“忽惊”以后的情绪。当此时局纷乱之际,作为江防要塞的建康,一方面驻有南宋重兵,准备抵抗南下的金人;一方面是北方逃难来的人民,流离失所,凄凄惨惨。面对此情此景,词人自然而然想起北宋时欢度元宵的盛况,于是“记得当年全盛时”一句冲口而出。这句是整首诗的一大转折。按照一般填词规律,词写到此上阕歇拍,如同战马收缰,告一段落。可是它的词意却直贯下片三句,有蝉联而下之妙。这样的结构好似辛稼轩《虞美人·别茂嘉十二弟》。辛词上阕歇拍云:“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阕。看燕燕,送归妾。”下片云:“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词意跨过两片,奔腾而下,歇拍处毫不停顿,一气呵成。因而王国维称之为“章法绝妙”(《人间词话》)。此词也是采用同样章法,两片之间,毫不割裂。作者上阕歇拍刚说“记得当年”,换头就写“全盛时”情景。但词人并未以实笔具体描写元宵之夜“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也未写“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俱见《东京梦华录》卷六),而是避实就虚,写花枝袅娜,月光皎洁,宫殿华丽云彩绚丽。从虚处着笔,此词就避免了一般化,从而令人读后有新颖之感,并能唤起美好的联想。
【篇四】描写元宵节的诗词及赏析
鹧鸪天·月满蓬壶灿烂灯
作者:佚名
朝代:宋朝
鹧鸪天·月满蓬壶灿烂灯原文:
月满蓬壶灿烂灯,与郎携手至端门。贪看鹤阵笙歌举,不觉鸳鸯失却群。
天渐晓,感皇恩。传宣赐酒饮杯巡。归家恐被翁姑责,窃取金杯作照凭。
相关翻译
①蓬壶:即蓬莱。古代所说为仙人所居。②端门:宫殿南面正门。③鸳鸯失群:夫妻分散。
相关赏析
《词林纪事》根据《宣和遗事》载:宣和间,上元张灯,许士女纵观。各赐酒一杯。一女子窃所饮金杯。卫士见,押至御前。女诵《鹧鸪天》词云云。徽宗大喜,以金杯赐之,卫士送归。
词中记述宣和年间,元夕观灯的盛况。上片写京都的繁华。元宵节日,灯宣交辉,歌舞腾欢,笙乐通宵。下片写观灯女子饮酒窃杯的一段月话。这首小词,反映了当时都市生活的繁华,也反映了当时的佳风之盛。通篇以一个民间女子的口吻,写得婉转自然,颇具诗色。
此词结构极其缜密。“分明一觉华胥梦”是词中关键句子,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词眼”。词的上下二阕,全靠这个“词眼”的眼光照映。如起首两句中的“那知”、“忽惊”写从不知觉到陡然发现,即带有如梦初醒的意思;下片头三句则是梦境的显现;结句则是梦醒后的悲哀,处处关合“华胥梦”一语,于是整首词浑然一体,构成一首意境深沉的歌曲。从全词来看,感情写得有起有伏,曲折多变。如果说前三句写悲凉,下片则转写欢乐;如果说过片是写欢乐的高潮,那么结尾二句则又跌入悲怆的深渊。悲喜相生,跌宕起伏有致,因而能攫住读者的心灵。词中还运用了回忆对比的手法:以当日之悲凉,对比昔日之全盛;以梦中之欢乐,对比现实之悲哀。这种艺术手法冲破时间、空间的束缚,一任感情发泄,恣意挥写,哀而不伤,刚健深挚,与一般婉约词、豪放词均有不同。因此清人况周颐评曰:“清刚沈至,卓然名家,故君故国之思,流溢行间句里。”(《蕙风词话》卷二)这个评价是非常符合此词的特点,也是非常符合词人作为南宋初年中兴名臣的身份的。
下片首段三句与上片末句,似断实连,但却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宣和旧日”,实指北宋。“临安南渡”,杭州变作汴州。“芳景犹自如故”,一总南北宋之繁华景象。又寓有不堪回首之叹。国事如此,是从大处着墨,而又系结合易安的身世来抒写的。因为李清照的《永遇乐》曾写“中州盛日”的情况,但南奔后,是“而今憔悴”。是如词序所云“又托之易安自喻”。“缃帙”下三句,记述易安南奔时书籍丧失,三五月明时感怀,写下很多“乱离流落之苦,用杜甫有安史乱中寄家鄜州的故事。无路可走,无家可归,苦情自不待言,而却以“此苦又谁知否?”反语出之,情更深痛,笔势陡起。一结“空相对、残釭无寐,满村社鼓。”极写一己之悲与他人之乐,和李清照的词是遥相承应,更有无可奈何之叹,哀惋无穷。
全词每小段都是先景后情,情景交织,疏密相间。两片末尾,均是大力铺写当时情景,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上片以此来勾起下片,下片末尾以景抒情,给人以无限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