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漂移学说与板块构造论【英文】
对大陆漂移学说或板块构造学说的认识
![对大陆漂移学说或板块构造学说的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ed025a6e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16.png)
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是地球科学领域的两个重要理论,对于地球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规律的认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进行认识和解析。
一、大陆漂移学说的认识大陆漂移学说最早由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韦格纳在1912年提出。
该理论认为地球上的大陆是在地球表面漂移,而不是固定不动的。
韦格纳认为,大陆漂移是由地壳板块的运动造成的,这种运动从而形成了地球上的山脉、地震和火山等地质现象。
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对地质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激发了地球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规律的研究热潮。
1.1 大陆漂移的证据大陆漂移学说得到广泛认可的证据主要包括地质构造、古生物学、古气候学和陆地形态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通过对不同大陆的地质构造和古生物化石的比较,可以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似之处,这表明它们曾经是连接在一起的。
古气候学的研究也发现了大陆漂移的证据,例如在南极洲和非洲的部分地区发现了与冰川作用有关的地质特征。
而且,大陆漂移学说还能解释地球上的地震和火山分布规律,这些都为大陆漂移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1.2 大陆漂移的争议和完善尽管大陆漂移学说得到了大量的证据支持,但在其提出之初却受到了激烈的反对。
一些地质学家认为,大陆漂移学说无法解释地壳板块的运动机制,也无法提供合理的动力来源。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地球物理学和地磁学的进步,大陆漂移学说逐渐得到了完善。
很快,板块构造学说随之提出,成为了对大陆漂移学说的重要补充。
二、板块构造学说的认识板块构造学说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提出的地球科学重要理论,该理论主要包括板块构造的基本概念和板块边界的分类。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上的地壳与上地幔的外层是由许多大大小小,形状不规则的板块组成的,这些板块之间存在相对运动,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是地球地壳和上地幔的主要动力机制。
板块构造学说的提出填补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些不足,为解释地球上的地质构造和地壳运动规律提供了更加完整的理论体系。
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的内在联系和主要区别
![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的内在联系和主要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da0162ddd15abe23482f4d83.png)
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的内在联系和主要区别一、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的内在联系和主要区别1、大陆漂移说大陆漂移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
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为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
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
2、海底扩张说海底扩张说认为:密度较小的大洋壳浮在密度较大的地幔软流圈之上;由于地幔温度的不均一性,导致地幔物质密度的不均一性,从而在地幔或软流圈中引起物质的对流,形成若干环流;在两个向上环流的地方,使大洋壳受到拉张作用,形成大洋中脊,中脊被拉开形成两排脊峰和中间谷,来自地幔的岩浆不断从洋脊涌出,冷凝后形成新的洋壳,所以大洋中脊又叫生长脊,温度和热流值都较高;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环流不断向两侧推开,也就是如传送带一样不断向两侧扩张,因此就产生了地磁异常条带在大洋中脊两旁有规律的排列以及洋壳年龄离洋脊越远越老的现象;大洋中脊两侧向外扩张速度(半速度)大约为每年1—2cm,有的可达3—8cm;在向下环流的地方,或在不断扩张的大洋壳与大陆壳相遇的地方,由于前者密度较大,位置较低,便向大陆壳下俯冲,形成海沟或贝尼奥夫带;向大陆壳下面倾斜插入的大洋壳,由于远离中脊,温度已经变冷,同时海底沉积物中的水分也被带入深部,形成海沟低热流值带;另一方面,由于深部地热作用,再加上强大的摩擦,在大约深150—200km处,导致大洋壳局部或全部熔融,形成岩浆,岩浆及挥发成分的强大内压促使其向上侵入,并携带大量热能上升,因此在海沟向陆一侧一定距离处形成高热流值;同时,来自地幔的、以及混杂了重熔陆壳的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和岛弧;这些火山喷出的岩浆,由于混入了硅铝层(沉积物,大陆壳重熔物质)的成分,因此经常是属于中性的安山岩质(在环太平洋区安山岩出露的界线,称为安山岩线)。
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926264a8ec3a87c24028c499.png)
主讲人:赵先林
大陆漂移说的提出
• 1620年英国人法西斯· 培根在他提出了西 半球曾经与欧洲和非洲连接的可能性。 1668年法国R.P.F.普拉赛认为在大洪水以 前﹐美洲与地球的其他部分不是分开的。 到19世纪末﹐奥地利地质学家修斯﹐E.注 意到南半球各大陆上的岩层非常一致﹐因 而将它们拟合成一个单一大陆﹐称之为冈 瓦纳古陆。
④石炭纪-二叠纪时
• 在南美洲﹑非洲中部和南部﹑印度﹑ 澳大利亚都发生过广泛的冰川作用。这些 地区除南美洲和南极洲外﹐目前都处于热 带或温带地区。与此同时﹐在北半球除印 度以外的广大地区并未找到确切的晚古生 代冰川遗迹﹐相反却见到许多暖热气候的 生物化石。这表明上列出现古冰川的诸大 陆在当时曾相连接﹐为一个统一的大陆。
The end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爱是什么? 一个精灵坐在碧绿的枝叶间沉思。 风儿若有若无。 一只鸟儿飞过来,停在枝上,望着远处将要成熟的稻田。 精灵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问道:“你爱这稻谷吗?” “爱。” “为什么?” “它驱赶我的饥饿。” 鸟儿啄完稻谷,轻轻梳理着光润的羽毛。 “现在你爱这稻谷吗?”精灵又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 鸟儿抬头望着远处的一湾泉水回答:“现在我爱那一湾泉水,我有点渴了。” 精灵摘下一片树叶,里面盛了一汪泉水。 鸟儿喝完泉水,准备振翅飞去。 “请再回答我一个问题,”精灵伸出指尖,鸟儿停在上面。 “你要去做什么更重要的事吗?我这里又稻谷也有泉水。” “我要去那片开着风信子的山谷,去看那朵风信子。” “为什么?它能驱赶你的饥饿?” “不能。” “它能滋润你的干渴?” “不能。”爱是什么? 一个精灵坐在碧绿的枝叶间沉思。 风儿若有若无。 一只鸟儿飞过来,停在枝上,望着远处将要成熟的稻田。 精灵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问道:“你爱这稻谷吗?” “爱。” “为什么?” “它驱赶我的饥饿。” 鸟儿啄完稻谷,轻轻梳理着光润的羽毛。 “现在你爱这稻谷吗?”精灵又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 鸟儿抬头望着远处的一湾泉水回答:“现在我爱那一湾泉水,我有点渴了。” 精灵摘下一片树叶,里面盛了一汪泉水。 鸟儿喝完泉水,准备振翅飞去。 “请再回答我一个问题,”精灵伸出指尖,鸟儿停在上面。 “你要去做什么更重要的事吗?我这里又稻谷也有泉水。” “我要去那片开着风信子的山谷,去看那朵风信子。” “为什么?它能驱赶你的饥饿?” “不能。” “它能滋润你的干渴?” “不能。”
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
![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abe94959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35.png)
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一、引言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是地球科学领域的两个重要理论,它们对于解释地球上的地壳运动和地质现象起到了关键作用。
本文将对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进行介绍和比较,以便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和地质构造。
二、大陆漂移说大陆漂移说,也被称为大陆漂移学说,是由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于 1912 年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地球上的陆地块体并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在地球表面上漂移和移动的。
根据魏格纳的观点,地球上的大陆是通过“漂移”现象从一个原始大陆分裂而来的。
他提出了“大陆漂移”这个概念,认为地球上的大陆类似于巨大的浮冰,漂浮在地球表面的岩石圈上。
大陆漂移说的主要证据有:大陆形状的拟合、植物和动物化石的分布、岩石和地层的对比以及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分布等。
这些证据表明,地球上的大陆在过去的地质时期曾经存在过相对位置的变动,并且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大陆分布格局。
三、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是 20 世纪 60 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地球科学理论,它是对大陆漂移说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面的岩石圈被分为多个板块,板块之间存在相对运动。
板块构造学说的核心概念是“板块”,它是指地球上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块体,由地壳和上部的岩石圈组成。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地球上的板块分为大陆板块和洋壳板块。
大陆板块主要由大陆地壳组成,而洋壳板块则主要由海洋地壳组成。
这些板块之间通过三种不同类型的边界进行相互作用:构造边界、转换边界和扩张边界。
构造边界是指两个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对于彼此的垂直运动。
转换边界是指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对于彼此的水平运动。
扩张边界是指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对于彼此的扩张运动。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证据有:地震活动的分布、地表形变、磁性条带和地热活动等。
这些证据表明,地球上的板块之间存在相对运动,并且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地震、火山和地壳形变等地质现象的主要原因。
大陆漂移学说史料小作文
![大陆漂移学说史料小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9bd1611b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e84d279.png)
大陆漂移学说史料小作文英文回答:Drift theory, also known as continental drift, is a scientific theory that suggests that the Earth's continents were once joined together in a single landmass and have since drifted apart over time. This theory was first proposed by German scientist Alfred Wegener in the early20th century.One of the key pieces of evidence supporting drift theory is the fit of the continents. If you look at a map, you can see that the coastlines of South America and Africa fit together like puzzle pieces. This suggests that these continents were once connected and have since moved apart. Additionally, there are similarities in rock formations, fossils, and ancient climates between these continents, further supporting the idea of continental drift.Another important piece of evidence is the distributionof plant and animal species. For example, fossils of the same species have been found on continents that are now separated by vast oceans. This indicates that these species must have lived in close proximity at some point in the past.Furthermore, there is evidence from paleomagnetism, which is the study of the Earth's magnetic field in rocks. Magnetic minerals in rocks record the Earth's magneticfield at the time the rocks formed. By studying the orientation of these minerals, scientists have been able to determine that the continents have moved over time.Overall, drift theory provides a compelling explanation for the formation and movement of the Earth's continents.It has revolutionized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Earth's geology and has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fields such as plate tectonics and paleogeography.中文回答:漂移学说,也被称为大陆漂移,是一种科学理论,它认为地球的大陆曾经连接在一起,随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分离。
翻译硕士英语2017(211)【试题+答案】江西师范
![翻译硕士英语2017(211)【试题+答案】江西师范](https://img.taocdn.com/s3/m/e7ec2c73b4daa58da1114a2e.png)
2017年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11翻译硕士英语考研真题及详解I. Vocabulary: (1×1, 10 points)Direction: For each underlined word or phrase, choose the best alternative A, B, C or D. under each.1. The DSDP’s drill ship, the Glomar Challenger, was able to maintain a steady position on the ocean’s surface and drill in very deep waters, extracting samples of sediments and rock from the ocean floor.A. breakingB. locatingC. removingD. analyzing【答案】C【解析】句意:钻井船能成功在海面上保持稳定的位置,并从深海海底取出沉积物和岩石样品。
extract意为“提取,拔出”。
remove移动。
两者意思相近。
break违反,打破。
locate定位。
analyze分析,分解。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2. Today, largely on the strength of evidence gathered during the Glomar Challenger’s voyages, nearly all earth scientists agree on the theories of plate tectonics and continental drift that explain many of the geological processes that shape the Earth.A. basisB. purposeC. discoveryD. endurance【答案】A【解析】句意:凭借格洛马挑战者号的航海发现,现在所有的地质学家都认可板块构造以及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学与板块构造学
![大陆漂移学与板块构造学](https://img.taocdn.com/s3/m/c0fda0b5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0c.png)
大陆漂移学与板块构造学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是地球科学中的两个重要理论,它们对解释地球的地质历史、地壳运动和地表形态等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一、大陆漂移学说大陆漂移学说,又称“海底扩张说”或“大陆漂移或板块构造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
该学说由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在1912年提出。
魏格纳在对比大西洋两岸即非洲和南美洲的海岸线时,发现它们可以拼合在一起,于是他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观点包括: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大陆漂移的动力来源包括地球自转的离极力和潮汐力,以及地球内部可能存在的热对流。
大陆漂移学说在提出之初,由于缺乏足够的证据和机制解释,受到了许多科学家的质疑。
然而,随着地质学、古生物学和地球物理学等领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了这一学说。
例如,古生物化石、岩石地层和古地磁等方面的证据表明,不同大陆之间确实存在紧密的联系。
大陆漂移学说对地球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改变了人们对地球表面形态和地壳运动的认识,为后来的板块构造学说奠定了基础。
同时,该学说也推动了地球科学各个领域的研究和发展,促进了地球科学体系的完善。
二、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更全面地解释了地壳运动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并非整体一块,而是被分割为许多构造单元,这些构造单元被称为板块。
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圈之上,可以相互移动。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包括:地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和其他小板块,这些板块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运动。
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俯冲、碰撞、分离等,这些作用导致了地震、火山、山脉等地质现象的形成。
板块构造学说还解释了地壳的形成、演化和消亡过程,以及地壳物质循环的规律。
板块构造学说的证据主要来自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古生物学等方面。
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理论【英文精品】
![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理论【英文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81ff18e24afe04a1b071dec7.png)
• Sir Francis Bacon 1620:
– “It appears that South America and Africa fit together”
• Antonio Snyder published a sketch in 1655 showing S.A. and Africa together • Benjamin Franklin in 1782 said
Pangaea
• Alfred Wegener proposed the theory of continental drift in early 1900’s • Wegener’s theorized that all the continents were once a single landmass. (Pangaea)
• What was the Evidence and where did it come from? • 1- Continental shape • 2- Fossil remains • 3- Sea Floor Depth (Global Bathymetry- SONAR) • 4- Magnetic Stripes –A geomagnetic reversal is a change
Drifting Continents…?
1. first conception of the revolutionary theory of plate tectonics supported by evidence was proposed by the German geophysicist-meteorologist Alfred Wegener (1880-1930)
世界地理——大陆漂移学说英文版
![世界地理——大陆漂移学说英文版](https://img.taocdn.com/s3/m/2b6b0b326bd97f192279e989.png)
In 1912 Wegener published the first version & died defending his theory
PANGAEA
the large landmass that included all of Earth’s present day continents
CONTINENTAL DRIFT
/movi es/outreach/sumatra/pangaea.mov
Alfred L. Wegener
Geologist Alfred Wegener noticed similar rocks & fossil remains were found on continents which seemed to fit together He called this “super” continent called Pangaea
SAME SCARS: DIFFntinental Drift
5. LOCATION OF COAL DEPOSITS
Coal deposits have been found in temperate and polar regions; however, coal is formed in tropical regions.
CONTINENTAL DRIFT IN DOUBT
Why didn’t people believe in continental drift? People couldn’t image how the earth could be millions of years old People couldn’t image a force great enough to move the continents BUT by the 1960’s evidence would prove continental drift is TRUE and…. The story continues (as does all good science!)
板块构造说的理论是在大陆漂移学说
![板块构造说的理论是在大陆漂移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92a853640b1c59eef8c7b488.png)
板块构造说的理论是在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大陆漂移学说:魏格纳在1915年写出了《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一书,较完整地提出了这一学说,提出今天所知的南北美洲大陆、非洲大陆、欧亚大陆、南极大陆等是由大约3亿年前一块“超级大陆”分裂,经过漫长岁月的移动最终形成的。
2.海底扩张学说: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海洋探测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地球科学家们开始了对海洋盆地以及洋底岩石学的研究。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科学家揭示出洋底的基本面貌。
1960~1962年,赫斯和迪茨提出了“海底扩张说”,以地幔对流说为基础,认为地球内部的地幔物质在大洋中部上涌,向两边溢流,并推开旧有的洋底物质,逐渐向两侧对称地扩张,形成新的洋底。
3.板块构造学说:20世纪60年代以来,勒皮雄等人把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的概念发展成为著名的“板块构造说”。
基本观点是:地球的岩石圈划分为许多板块,岩石圈板块是在软流圈上滑动的,岩石圈板块之间在相互运动,板块作用的驱动力是地幔对流作用。
全球岩石圈划分成六大板块,即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板块构造的基本思想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层的硬壳——岩石圈(或称构造圈),相对于软流圈来说是刚性的,其下面是粘滞性很低的软流圈。
岩石圈并非是整体一块,它具有侧向的不均一性,被许多活动带如大洋中脊、海沟、转换断层、地缝合线、大陆裂谷等分割成大大小小的块体,这些块体就是所说的板块1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魏格纳的证据主要有:(1)大陆岸线的相似性。
南大西洋两岸,即非洲与南美的海岸线轮廓相互匹配,可以拼接成为一个整体,说明这两个大陆曾经相连接。
褶皱系的延续性。
南大西洋两岸,即非洲南端与南美布宜诺斯艾利斯之南的二叠纪褶皱山系同是东西走向的,而且地质情况相当,可以连接;欧洲挪威、苏格兰、爱尔兰与北美纽芬兰的加里东褶皱带也是可以连接的。
(2)古冰川的分布。
南方诸大陆,(南美、南非和南澳大利亚)和印度南部广泛分布着晚古生代的冰川痕迹,若将分布地拼合在一起,能较好的解释冰川分布的规律。
大陆漂移学说概要
![大陆漂移学说概要](https://img.taocdn.com/s3/m/38b240c550e2524de5187ece.png)
⑤现代科学的发展
• 为大陆漂移提供更直接的证据﹕精确的 大地测量的数据证实大陆仍在缓慢地持续水 平运动﹔古地磁的资料表明许多大陆块现在 所处的位置并不代表它初始位置﹐而是经过 了或长或短的运移。 大陆漂移思想是一 种活动论﹐它的提出是对固定论的挑战﹐并 为板块构造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对 地球科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大 陆漂移的机制问题至今依然没有解决
④石炭纪-二叠纪时
• 在南美洲﹑非洲中部和南部﹑印度﹑ 澳大利亚都发生过广泛的冰川作用。这些 地区除南美洲和南极洲外﹐目前都处于热 带或温带地区。与此同时﹐在北半球除印 度以外的广大地区并未找到确切的晚古生 代冰川遗迹﹐相反却见到许多暖热气候的 生物化石。这表明上列出现古冰川的诸大 陆在当时曾相连接﹐为一个统一的大陆。
大陆漂移学说
主讲人:赵先林
大陆漂移说的提出
• 1620年英国人法西斯· 培根在他提出了西 半球曾经与欧洲和非洲连接的可能性。 1668年法国R.P.F.普拉赛认为在大洪水以 前﹐美洲与地球的其他部分不是分开的。 到19世纪末﹐奥地利地质学家修斯﹐E.注 意到南半球各大陆上的岩层非常一致﹐因 而将它们拟合成一个单一大陆﹐称之为冈 瓦纳古陆。
大陆漂移说(continental drift hypothesis) • 原由魏格纳提出的,现今的大陆是由古生代 时全球惟一的“泛大陆”,于中生代时开始 分裂,轻的硅铝质大陆在重的硅镁层上漂移, 逐渐达到现今位置的一种大地构造假说。
• 1912年阿尔弗雷德· 魏格纳正式提出 了大陆漂移学说﹐并在1915年发表的 《海陆的起源》一书中作了论证。由 于不能更好地解释漂移的机制问题﹐ 当时曾受到地球物理学家的反对。20 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随着古地 磁与地震学﹑宇航观测的发展﹐使一 度沉寂的大陆漂移说获得了新生﹐并 为板块构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大陆漂流学说
![大陆漂流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ce87324e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f4.png)
大陆漂流学说大陆漂移的设想早在19世纪初就出现了,最初的提出是为了解释大西洋两岸明显的对应性。
直到1915年,德国气象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Alfred Wegener)的《大陆和海洋的形成》问世,才作为一个科学假说受到广泛重视。
在这本不朽的著作中,魏格纳根据拟合大陆的外形、古气候学、古生物学、地质学、古地极迁移等大量证据,提出中生代地球表面存在一个泛大陆(Pangea),这个超极大陆后来分裂,经过二亿多年的漂移形成现在的海洋和陆地。
由于当时受对地球内部构造和动力学的知识局限,大陆漂移和动力学机制得不到物理学上的支持。
魏格纳学说的不幸遭遇在于他倡导大陆漂移的同时却认为大洋底的稳定。
直到他去世的20年后,抛弃洋底稳定不动的海底扩张学说提出,人们对大陆漂移的兴趣又复萌了。
魏格纳是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1880年11月1日生于柏林,1930年11月在格陵兰考察冰原时遇难。
魏格纳以倡导大陆漂移学说闻名于世,他在《大陆和海洋的形成》这部不朽的著作中努力恢复地球物理、地理学、气象学及地质学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因各学科的专门化发展被割断——用综合的方法来论证大陆漂移。
魏格纳的研究表明科学是一项精美的人类活动,并不是机械地收集客观信息。
在人们习惯用流行的理论解释事实时,只有少数杰出的人有勇气打破旧框架提出新理论。
但由于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大陆漂移由于缺乏合理的动力学机制遭到正统学者的非议。
魏格纳的学说成了超越时代的理念。
魏格纳去世30年后,板块构造学说席卷全球,人们终于承认了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性。
由此可见到:一种正确的理论在其初期阶段常常被当作错误抛弃或是被当作与宗教对立的观点被否定,后期阶段则被当作信条来接受。
但无论如何,人们至今还纪念魏格纳的,不是他生前冷遇与死后热闹,而是他毕生寻求真理、正视事实、勇于探索和不惜献身的科学精神。
早期的世界地图已清楚地表明非洲和南美洲相对海岸线的“锯齿状拟合”。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8cf53baf0029bd64783e2c31.png)
地球是唯一的适合板块构造学说的行星
• 太阳系外发现的巨大类地行星被命 名为“超级地球”。“超级地球” 引发科学家们研究他们在哪些方面 可能像地球的浓厚兴趣。最近,哈 佛大学科学家们指出,这些类地行 星也适用于地球板块构造学说。板 块构造学说是指构成地球固态外壳 的巨大板块的运动学说。板块运动 常导致地震、火山和其它大地质事
板 块 构 造 学(Plate tectonics)
• 板块构造学是研究地球岩石圈板 块的成因、运动、演化、物质组 成、构造组合、分布和相互关系 以及地球动力学等问题的地质学 的一个分支学科。
板块构造学说
• 板块构造学说(Plate tectonics)是在 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 础上提出的。根据这一新学说,地 球表面覆盖着不变形且坚固的板块 (地壳),这些板块确实在以每年1厘 米到10厘米的速度在移动。
转换断层
• 转换断层,是大洋中脊被许多横断 层切成小段,它不是一种简单的平 移断层,而是一面向两侧分裂,一 面发生水平错动,是属于另一种性 质的断层,威尔逊称之为转换断层。
地缝合线
• 两大板块相撞,接触地带挤压变形, 构成褶皱山脉,使原来分离的两块 大陆缝合起来,叫地缝合线。
板块的活动性
• 一般说来,在板块内部,地壳相对比 较稳定,而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则是 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这里火山、地 震活动以及断裂、挤压褶皱、岩浆上 升、地壳俯冲等频繁发生。
板块“边活内稳”
• 板块内部相对稳定,其边界则是岩石圈相对 活动的地带,地震、火山、断裂等活动频繁 板块因地幔对流的驱动而运动。以后有人进 一步划分出次一级的小板块,如中国板块、 菲律宾板块等。板块构造学说较好地解释了 全球性的大地构造问题和矿产分布规律,因 而得到了地学界的广泛接受。但仍然存在一 些问题,特别是在大陆内部板块构造理论的 应用还待进一步研究。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d99f9021dd36a32d73758125.png)
板块构造学说百科名片板块构造学说(Plate tectonics)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
根据这一新学说,地球表面覆盖着不变形且坚固的板块(地壳),这些板块确实在以每年1厘米到1 0厘米的速度在移动。
由于地球表面积是有限的,地球板块分类为三种状态:其一为彼此接近的汇聚型板块边界;其二为彼此远离的分离型板块边界;其三为彼此交错的转换型板块边界。
板块本身是不会变形的,地球表面活动便都在这三种状态下集中发生.目录[隐藏]历史的回顾基本内容划分运动原因区别移动板块边界为不稳定地带历史的回顾基本内容划分运动原因区别移动板块边界为不稳定地带[编辑本段]历史的回顾1910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Alfred Lothar Wegener,1880-1930)偶然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极为相似。
此后经研究、推断,他在1912年发表《大陆的生成》,1915年发表《海陆的起源》,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
该学说认为在古生代后期(约三亿年前)地球上存在一个“泛大陆”,相应地也存在一个“泛大洋”。
后来,在地球自转离心力和天体引潮力作用下,泛大陆的花岗岩层分离并在分布于整个地壳中的玄武岩层之上发生漂移,逐渐形成了现代的海陆分布。
该学说成功解释了许多地理现象,如大西洋两岸的轮廓问题;非洲与南美洲发现相同的古生物化石及现代生物的亲缘问题;南极洲、非洲、澳大利亚发现相同的冰碛物;南极洲发现温暖条件下形成的煤层等等。
但它有一个致命弱点:动力。
根据魏格纳的说法,当时的物理学家立刻开始计算,利用大陆的体积、板块构造学说示意图密度计算陆地的质量。
再根据硅铝质岩石(花岗岩层)与硅镁质岩石(玄武岩层)摩擦力的状况,算出要让大陆运动,需要多么大的力量。
物理学家发现,日月引力和潮汐力实在是太小了,根本无法推动广袤的大陆。
因此,大陆漂移学说在兴盛了十几年后就逐渐销声匿迹了。
上世纪五十年代,海洋探测的发展证实海底岩层薄而年轻(最多二、三亿年,而陆地有数十亿年的岩石);另1956年开始的海底磁化强度测量发现大洋中脊两侧的地磁异常是对称的。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2e70eb6ff242336c1eb95e71.png)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是60年代兴起的一种构造运 动理论。它是在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大陆漂移学说
海底扩张学说
板块陆漂移学说
最初于1912年提出大
陆漂移观点,1915年
出版《 The Origin
of Continents and Oceans》系统论述大
陆漂移学说
Alfred Wegener (1880-1930)
德国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
地质构造证据之一:南 方超级大陆(冈瓦纳) 上冰川运动方向的一 致性 A. 南澳大利亚Hallet Cove 基岩上的冰川擦痕,指示
冰川的运动方向
B. 南方超级大陆(冈瓦纳) 上冰川的运动方向
海底扩张学说
② 海底在洋中脊处的扩张导致新大洋两侧的大 陆逐渐彼此远离,也可能使老的洋壳在大陆边缘的
海沟处沿贝尼奥夫带(俯冲带)向下俯冲潜没,重
新回到地幔中去,从而完成对老洋壳的更新;
③ 海底扩张是刚性岩石圈块体驮在软流圈上运
动的结果,运动的驱动力是地幔物质的热对流; ④ 如果地幔对流的上升流发生在大陆下面,就 将导致大陆的分裂与大洋的开启。
板块构造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① 刚性岩石圈被分裂成多个巨大的块体—板块;
② 板块驮在软流圈上作大规模的水平运动; ③ 板块的边缘由于板块的相互作用而成为地壳活 动性强烈的地带; ④ 板块的相互作用从根本上控制了各种内动力地 质作用及沉积作用的进程。
板块构造 1. 板块划分与板块边界类型 (2) 汇聚型边界 ①俯冲边界 大陆板块 边缘海 岩石圈 岛弧 海沟
软流圈
日本海沟处的板 块俯冲作用与地 震震源分布
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c6ad3fd228ea81c758f57835.png)
大陆漂移学说(Continental Drift)大陆漂移学说是有关于地球大陆之间关系的一种假说(hypothesis)。
早在1596年,亚伯拉罕·奥特柳思(Abraham Ortelius)首次提出了这个观点,而对于这个观点我们比较熟悉的则是阿尔弗雷德·魏格纳(Alfred Wegener),他于1912年相对完整地提出了这套假说。
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随着板块构造学说(Plate Tectonics)的发展,大陆漂移学说得到了更多的支持。
如果仔细观察一下世界地图,我们会发现非洲和南美洲的海岸线似乎能像拼图一样吻合在一起,早期的科学家们正是发现了这一点,才最终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
魏格纳提出在中生代(Mesozoic)地球表面存在一个泛大陆(Pangea),这个超级大陆经过了分裂和两亿多年的漂移形成了现在的海洋和陆地。
除了非洲和南美洲海岸线的“锯齿状吻合”,还有很多其他的证据能支持大陆漂移这个观点。
魏格纳在研究古代气候的时候发现,各个大陆上存在某一个地质时期形成岩石类型出现在现代条件下不该出现的地区。
例如,在南极洲地区出现古珊瑚礁(coral reef)和热带植物(tropical plants)化石(fossil);在赤道(equator)地区发现有古代冰层。
魏格纳还认为,大陆漂移对现代由海洋分隔的各大陆上动物和植物的显著相似性提供了最好的解释。
例如中龙(mesosaurus)这种淡水爬行类动物(reptile),在南美和非洲都能找到;存在于南极洲三叠纪(Triassic period)有许多陆生爬行动物的化石在其他大陆同样存在。
板块构造学(Plate Tectonics)板块构造学说以大陆漂移学说为基础,主要描述了地球岩石圈(lithosphere)的大范围运动。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海底扩张学说(Seafloor Spreading)发展起来了,大陆漂移学说也因此变得更为可信。
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关系
![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3522f957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36.png)
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关系引言: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是地球科学领域的两个核心理论,它们对于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等学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就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关系展开探讨,旨在深入了解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
一、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大陆漂移学说最早由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在1912年提出。
他通过对地球表面地质现象和地貌特征的研究发现,地球上的大陆似乎在远古时期曾经连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超大陆,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超大陆分裂成了现在的多个大陆,并且不断漂移着。
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引起了当时地质学界的广泛争议,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新的证据的出现,大陆漂移学说逐渐得到了认可。
二、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认为地球的外部壳层由若干个相对稳定的“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不断运动和碰撞。
板块构造学说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科学家利用新的测量方法和仪器,发现地球表面上存在着不断运动的地震带和火山带,这些现象无法用传统的地质学理论解释。
于是,科学家们开始思考地球表面的运动机制,并逐渐形成了板块构造学说。
三、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关系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大陆漂移学说为板块构造学说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大陆漂移学说认为大陆是在地球表面上不断漂移的,而板块构造学说则进一步解释了大陆漂移的机制和原因,即地球表面的板块不断运动和碰撞导致了大陆的漂移。
因此,可以说大陆漂移学说为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支持。
板块构造学说进一步完善了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只是简单地描述了大陆的漂移现象,而没有给出明确的机制和原因。
而板块构造学说通过研究地球的地震、火山和地壳运动等现象,提出了地球表面板块的存在和运动,从而更加全面地解释了大陆漂移的原因和过程。
Topic 15 板块运动The crust movement.
![Topic 15 板块运动The crust movement.](https://img.taocdn.com/s3/m/7a6637dc0c22590102029d83.png)
魏格纳
50年代伊始,在第二 次世界大战中开发的 新技术被广泛用于海 洋观测,比如采用声 纳装置观测海底地形, 利用海洋磁场仪探测 海底磁场异常情况等。 通过这些探测,科学 家终于搞清全球海底 被称为“海岭”的巨 大海底山脉是彼此相 连的。
板块运动的驱动力:
地幔物质的对流作用
1968年深海钻探第三次在南大西洋的钻 探结果证实了海底扩张说
Topic 15 板块运动
The crust movement
板块运动的三大学说
• 大陆漂移说 (continental drift theory)
• 海底扩张说(seabed outspread theory) • 板块构造学说(the plate tec这种疑问:位于 大西洋两岸的南美大陆 和非洲大陆的海岸线, 为何如此相似?这个人 就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 气象学家阿尔弗莱德· 魏 格纳,这个念头成为他 提出“大陆漂移说”的 契机。
1965年,科学家运用计算机使地球各个 大陆以现有的形状恰好拼合在一起。再 者,海地地形、地震位置、火山等活跃 部位都连接成为带状,于是“板块构造 学说”这一革命性的见解应运而生。
圣母峰的波状岩石层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How we know plate tectonics happens
The Geomagnetic Reversal Time Scale
1. How we know plate tectonics happens
Discovery of Sea-Floor Spreading
1. How we know plate tectonics happens
The Plate Tectonics Model
The Plate Tectonics Model
The Earth’s Plates
Global Plate Motions
What Drives It: Convection
How Plates Move
Reconstructing Plate Movements
1. How we know plate tectonics happens
Frank Taylor
• Recognized role of MidAtlantic Ridge • Never reconstructed the continents like Wegener did
1. How we know plate tectonics happens
Confirmation of Continental Drift
• World War II technology • International Geophysical Year (IGY) 1957-58 • Worldwide Standardized Seismic Network 1963-
Fit of Continents Across the Atlantic
Present Day Atlantic
Atlantic 65 m.y. ago
Geology of Plate Margins
Ophiolites: Oceanic Crust
Anatomy of a Mid-Ocean Ridge
Continental Drift and Plate Tectonics
Take-Away Points
1. How we know plate tectonics happens 2. Most earthquakes and volcanoes occur along plate boundaries 3. New ocean crust is created along mid-ocean ridges 4. Old ocean crust is recycled at subduction zones 5. Subduction zones are where mountain-building (orogeny) occurs 6. Small pieces of crust (terranes) are important in building up continents 7. Hot spots are long lived stationary magma sources
Dating the Breakup
1. How we know plate tectonics happens来自Frank Taylor
• In some respects, Taylor’s ideas were more modern than Wegener’s • Taylor always thought Wegener had stolen credit from him
1. How we know plate tectonics happens
The Permian Ice Age Problem
1. How we know plate tectonics happens
Wegener’s Theory
1. How we know plate tectonics happens
1. How we know plate tectonics happens
Benioff’s Interpretation Updated
1. How we know plate tectonics happens
Worldwide Standardized Seismic Network
2. Most earthquakes and volcanoes occur along plate boundaries
FAMOUS: Close-Up of the MidAtlantic Ridge
Magnetic Stripes in the FAMOUS Area
A Subduction Zone
Why Mountains are High
Global Problems in Geology
Distribution of Continents Mid-ocean Ridges Trenches Orogenic Belts • Deformation • Metamorphism • Volcanism • Earthquakes
Development of Continental Drift
Sea-Floor Spreading
1. How we know plate tectonics happens
Where Does Ocean Crust Go?
Hugo Benioff, 1954
1. How we know plate tectonics happens
Benioff’s Interpretation
• Lots of people had noticed that the coastlines of Africa and South America are similar • Frank Taylor (1910) • Alfred Wegener (1912) Die Entstehung Der Kontinente Und Ozea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