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调 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为一位颇具影响力的现当代文学批评家,米哈依尔·巴赫金在现当代世界文学批评史上是具有广泛的影响力的。他的文学批评理论的魅力集中体现在其对于1 9世纪俄罗斯小说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研究上。通过对陀氏小说的分析,巴赫金认为,主导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风格特征的是其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复调特征。为了进一步说明复

调小说的特征,巴赫金在其复调小说理论中引入了一个新的概念:对话。关于对“对话”的解释可以认为是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的核心内容。在巴赫金看来,复调小说的结构特征之一是权威缺失。什么是权威缺失呢?这就是在小说中并不存在一种处于支配地位的人物和思想意识(包括作者自身的思想意识)。也就是说,小说家本人的价值观并不影响至lJll,说中人物的价值观。在复调小说中,每一个小说人物都是活生生的、具有独立思想的个体,他们的存在与思维并不受到来自外部世界的支配和影响,包括来自小说作者的思想意识的影响。基于这一权威缺失的复调对话关系具备两种基本的特征:其一,作者和小说人物之间的对话关系是平等的,也就是说,小说家本身的思想并不支配和影响小说人物的话语和行为,和小说家本人一样,小说中的人物性格是独立的存在;其二,小说中人物的思想表达是平等的,彼此互相独立,不受对方的控制和约束。正是由于复调小说的这些特色,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复调对话是多姿多彩的,这正是复调小说的最大特色。

复调小说是作为传统“独自小说”的对立概念出现的。所谓“独白小说”,指的是缺失对话和交流的、完全受小说作者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支配的小说形式。独自小说的主要特征就是在形式上完全严格地遵循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和逻辑上的因果关系,不能突破表达形式上的限制。与独白小说相反,复调小说在表达方式上主张较大的自由度,在空间和时间上可以随意跳跃,大量的倒叙和插叙手法的运用,极大地拓宽了表达的视野,同时也增加了对话的便捷性。

本文在探讨了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白痴》、《地下室人手记》等带有明显复调特征的小说,并通过对这些小说的分析,进一步印证了巴赫金复调小说的理论特征。

由于传统的“独自小说"往往以一种以作者为主导的、全知全能的视角进行叙述,作者的思想完全游离于小说之外,他是在人物外部冷静地观察、描写并作出道德判断的。这种“说教式”的小说语言往往体现在中规中距的叙事结构上。这种叙事结构借助于线性的物理时间,并赋予作品事件以完整的秩序和匀称的构架。因此,这种理想化的结构和理想化的节奏正是“独白小说”的传统风格。这种线性结构是符合人们惯常的审美体验的,那就是把一连串符合时间和因果逻辑的事件作为小说的情节,并以此为基础设置平衡对称的语言结构。

但是,以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为代表的复调小说,在结构处理上倾向于把一连串的“事件"转变成“奇特化”的情节,并力图打破传统的线性时间结构,通过各种倒叙、插叙的手法,自由穿梭于时间的河流,从而以全新的时间处理方式建立起了一种新的结构逻辑。这一结构逻辑的宗旨是为了恢复人对于时间和生活的真实感受,并引起人们倾听真实存在的声音的愿望,引起对话的欲望,并在此基础上培育新的的文学审美的情趣。

正如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指出的那样:“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几乎完全不用严格连续的叙述历史的时间,他超越这种时间,而把情节集中到危机、转折、灾祸诸方面。此时一瞬间,就其内在的含义来说相当于‘亿万年’,换言之,是不再受到时间的局限。空间实际上同样超越了过去,把情节集中在两点上。一点是边沿上(指大门、入口、楼梯、走廊等)这里正在发生危机和转折。另一点是广场上(通常又用客厅、大厅、饭厅来代替广场),这里正发生灾祸或闹剧”。

所以,复调小说的奇特化情节,正是要将叙事的节奏打乱,并有意识地把时间“定格’’在焦点上。这种处理方法打破了人们惯于认同的日常生活的匀称结构,从而也消解了小说艺术审美中人们对于话语权威的心理依赖。通过这种有意消除话语权威的处理,复调小说的作者其实是在有意识地引导读者进入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的心理状态,并在理解对话深层意义的基础上获得审美愉悦,并唤起对生活的新的体验与感受。因此,奇特情节和狂欢场面,是复调小说展开对话的理想的文化背景,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复调小说结构特征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综上所述,“独白小说’’的结构特征是单一世界观支配下的结构单调性,而复调小说的结构特征是复杂世界观支配下的复杂多样性。

语言是作者表达思想并和读者沟通的工具,“独白小说’’和复调小说在语言表达功能的不同关注也体现

了二者之间在审美情趣上的重大差别。“独白小说"关注的是小说语言怎样唤起人们对生活的感受。因此,“独白小说”注重词语的表现功能,并力图通过诗性化的语言影响读者,产生基于语言本身的审美情趣的发掘。例如,整齐的诗句、巧妙的韵脚、优美的景色描绘,这些因素都能引发人们自然而然的审美快感和愉悦。然而,复调小说所关注的并不是这些语言自身层面的审美要素,它更多地关注语言的求真功能。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所关注的“对话性”,其实就是通过关注对话冲突,达到思考人生、思考真理的效果。因此,从某种程度上完全可以这样说,“独白小说’’和复调小说所追求的表达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前者追求的是“美’’,而后者追求的是“真”。巴赫金认为,复调小说中的这种“对话关系是超出语言学领域的关系”,所以,在他看来,复调小说作家所关注的中心问题不应该是一般语言学层面的要素诸如语汇和修辞等,而是语言材料的组合和顺序问题。这就是巴赫金文学批评的语言学基础,亦即“元语言学”,而不是纯语言学意义上的语言因素。因此,“独自小说”的表达效果是基于单一思维模式下的表达单调性,而复调小说的语言表达效果是基于复杂思维模式下的性格、伦理和心理特质的全方位冲突和嬗变。

复调小说的对话就最大限度地突破了小说话语结构上的桎梏,实现了表达的充分自由化。巴赫金通过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文本,总结出了其作品中的复调现象和对话性形式建构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巴赫金进一步提出“文学的狂欢节化"这一概念。巴赫金也强调了狂欢节情节在陀氏作品中的重要表现意义,并指出狂欢化的时空是其复调小说得以滋长的土壤,而复调结构又集中体现了“文学的狂欢节化"。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狂欢节化的文学语言成为复调小说最集中的、最典型的对话表现模式呢?巴赫金指出,狂欢节化其实就是复杂文化行为的高度综合和冲撞,这对于提高复调小说的表现手段是十分重要的。狂欢的广场上无等级差别的话语,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多重声音的交合,有粗鄙的日常对话、有诙谐的插科打诨、有庄重肃穆的牧师说教。总之,这些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文化内涵的语言和声音在狂欢节上找到了最佳的汇合点:在这里,权威消失了、等级世界观破碎了、文化中心不见了,代之而来的是自由平等的争论和对话。所以,狂欢节文化是反权威、反中心、反逻辑的。在,这里,各种语汇互相交融,文学话语与非文学话语、各种各样的方言、各种各样的职业语言、形色各异的民俗语言等在一起交汇,不分高贵与卑贱、不分高雅与鄙俗,这种无障碍的交流以一种新的关系融洽相处,碰撞除了一个色彩纷呈的话语世界。由此可见,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之所以偏爱“文学的狂欢节化”,这也是缘于该现象最能体现复调小说对于对话特征的创新和突破。

关于复调小说的表达问题,巴赫金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诗学问题》特别强调了三个方面:其一,在小说作者和小说人物的关系方面,巴赫金在书中强调复调小说里的人物不只是作者描写的客体或对象,也不只是作者自身世界观的体现者和其声音的传送者,他是一个和作者本人一样具备独立思想的、具备独立人格的活生生的个体,其在小

说中的语言和行为表现出的是一种自我主体意识。其二,以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为代表的复调小说中并不存在着一个至高无上的主宰者(亦即传统“独白式小说”的作者),也不存在一个统领一切意识的主流意识。复调小说在表达诉求上并不按照传统小说所严格遵循的严格意义上的时间先后关系和逻辑上的因果关系来展开叙事情节的。在复调小

说中,人物命运和形象性格是通过人物自身的语言和行为(这种语言和行为是独立于作者的主观意识的)展现出来的,而不是通过作者对其作为客体的关照和描绘。也就是说,在语言表达风格上,小说的人物通过展现不同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来体现自身的存在,与作者本身所固有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没有关联。陀氏作品中的主人公是具有与作者有平等

地位的独立的人物。第三,复调小说作者不行使支配权,也就是说各个人物在表达上享有平等的权利,他们通过展现各自平等的价值观来参与复调对话。从以上表现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诗学问题》一书中的观点可以明显看出,复调小说的话语是由互不相容的各种独立意识和各具完整价值的多种声音组合而成,不存在一种支配着“独白小说’’话语的权威意识。总之,复调小说在语言表达上强调权威意识和主流逻辑的缺失,否认在复调小说中应该存在统一的作者意识,小说人物之间以及作者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地位完全平等,主人公是客体和主体的高度统一,主人公与作者的

关系是完全平等的对话关系。

复调小说的理论特征

根据巴赫金对复调小说的定义及内涵阐发,以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为代表的复调小说具有两个最根本的特征:其一是把对话作为小说创作的原则。通过与独白小说的比较,不难发现对话对于复调小说的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