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浅析

合集下载

最终需求变动对中国增加值率的影响

最终需求变动对中国增加值率的影响

DOI:10.13546/ki.tjyjc.2020.23.019「盔济实oT}最终需求变动对中国増加值率的影响霍经纬,田成诗(东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辽宁大连H6021)摘要:文章利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基于最终需求角度对1997—2017年中国增加值率变化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国民经济对消费需求依存度减弱,而对投资和出口需求依存度增加,抑制了中国总体增加值率的提升。

由三驾马车驱动的经济增加值率的同时下降,导致了中国总体增加值率的进一步降低,而由投资需求诱发的增加值率的下降对总体增加值率造成了最不利的影响。

投资需求驱动的经济增长主要在增加值率较低的第二产业,随着经济结构调整与创新驱动战略的推进,以及投资方向与投资结构的转型优化,投资需求诱发增加值率逐渐得到改善,将会极大地促进增加值率的提升。

关键词:最终需求;增加值率;非竞争型投入产出中图分类号:F2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6487(2020)23-0085-050引言1理论模型与数据来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然而,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伴随的却是高投入、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

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国迫切需要从综合角度提升经济,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而不是“数量”。

而增加值率是从总体上度量一个经济体投入产出效益的综合指标,能更好地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进行度量叫增加值率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其变化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部分学者从产业结构M、专业化分工叭技术水平・®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少有学者从最终需求角度对中国增加值率的变化做出更为直接的解释。

实际上,消费、投资、出口作为拉动中国经济的“三架马车”,通过各产业部门间技术经济联系和产业波及效应,对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产生直接或间接的生产诱发作用,进而直接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叫最终需求驱动效应的调整和变化,给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提供了动力的源泉,同时也对中国的经济增长质量提出了挑战“叫鉴于此,本文从最终需求角度出发,将影响增加值率变动的因素进行分解,深入分析最终需求驱动效应的调整对中国总体增加值率的影响。

宏观经济学论文--中国总需求结构分析

宏观经济学论文--中国总需求结构分析

宏观经济学论文——我国经济总需求结构分析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姓名:***日期:2012年12月12日一、我国总需求结构分析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总需求由居民消费有居民消费、企业投资、政府消费和净出口组成,即国民经济核算等式:GDP=C+I+G(X-M)。

其中GDP意味国内生产总值,C为居民消费,I为投资支出,G为政府消费,X-M为商品和劳务净出口。

投资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在于它的两个功能:短期内投资需求是总需求的组成部分,投资增加使总产出增加;长期内投资的结果是资本存量的增加,即生产能力的增加,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居民消费与政府消费之和组成国内最终消费。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一是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是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增加使总产出增加;二是消费(如教育和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支出)对人力资本的创造,以及政府提供的生产性公共增加,为长期经济增长提供生产要素,从而推动了经济增长。

进出口对于弥补国内需求不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国际贸易被公认为是经济增长的引擎,因为全球化的资源流动主导着经济发展。

一、我国总需求结构的变化趋势(一)1990-2010年我国总需求结构变动趋势分析图1给出了历年来我国总需求总额的变动趋势。

从中可以看出近20年来的总需求水平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90-2000)总需求水平持续增长,但增长水平较低,且总需求总额一直在十万亿元以内;第二阶段(2001-2010)总需求水平保持着高速的增长水平,在短短的几年中迅速突破二十万亿,三十万亿,由原来的稳健增长转向了快速增长的轨道。

总需求10000050000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200620082010图1 1990-2010年我国总需求变化趋势(二)1990-2010年我国总需求结构四要素表1 1990-2010年总需求构成要素具体情况单位:亿元数据来源:《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年鉴(2010-2011)》表2 四个因素各自在总需求中所占比例消费-0.100.10.2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200620082010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图2 1990-2010年各因素占总需求的比例变化结合表1、表2和图2得出:1、净出口在整个总需求中所占比例最小;2、政府支出在整个总需求中处于较平稳状态,波动浮度最小;3.消费和投资的比重在整个总需求中所占比例最重,二者比例相差不大,均成波浪形状变化。

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与转换展望_基于最终需求角度的分析

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与转换展望_基于最终需求角度的分析
中间使用 国内产品 中间投入 进口产品 中间投入 增加值 总投入 Ad X Am X V X
( 进口) 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 ①
最终使用 消费 Fd c Fm c 资本形成 Fd in Fm in 出口 EX 合计 Fd Fm 国内总产出 及进口 X M
V 和 X 分别表示国内增加值和总产出向量, A d X 和 A m X 代表生产过程中国内产品和 在上表中,
* 刘瑞翔, 南京审计学院经济学院, 邮政编码: 211815 , 电子信箱: ruixiangliu@ yahoo. com. cn ; 安同良, 南 京 大 学 经 济 学 院, 电
子信箱: atliang@ nju. edu. cn 。 本文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 大 招 标 项 目 ( 10 zd&020 ) 、 国 家 自 然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 71003054 ) 以 及 南 “985 工程 ” 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 改革型项目( NJU985FW01 ) 基金的资助 。 非常感谢匿名审稿人提出的宝贵建议, 但文责自负 。
刘瑞翔 、 安同良: 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与转换展望
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与转换展望
— — — 基于最终需求角度的分析 刘瑞翔 安同良
*
内容提要: 基于最终需求视角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 可以为中国经济发展模 式转变提供新的思路 。 本文利用国家统计局 的 投 入 产 出 数 据, 使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 型, 对 1987 —2007 年间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因进行了系统分 析 。 结 果 表 明: ( 1 ) 包 括 消 费 、 投资及出口在内的最终需求对于我国经济的 拉 动 效 果 呈 现 下 降 趋 势, 当前经济的生产诱 发效果重心主要在工业部门, 且迅速地从轻工业向重工业转移; ( 2 ) 1987 —2007 年间中国 经济的依存结构发生了本质变化, 经 历 了 从“内 需 依 存 型 ” 向“出 口 导 向 型 ” 转 变; ( 3 ) 中 国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最终需求的拉动, 但动力来源结构在此期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 最后, 本文结合实证分析结果对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相关建议 。 关键词: 最终需求 经济增长 投入产出 诱发依存结构

福建省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福建省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表 的数据 ,重新构建 2 0 1 0年 8部 门投入产 出表 。建 立基 于直接 消耗 系数 的投入产 出交叉模 型 ,对最终消费对经济增 长的拉 动作用进行总量和结构方面的深入分析 ,并结合 福建省实际情况进行解剖研 究。 【 关键词 ]最终消 费;经济增长 ;投入产 出交叉模型 ; [ 中图分类号 ]F 1 2 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8— 4 9 4 0 ( 2 0 1 3 ) 0 1— 0 0 4 0— 0 6
量与 去 向排列成 纵 横交错 的棋 盘式 平衡 表 ] 。 ( 一) 投 入 产 出表 行 列平衡 关 系
式 中 ,X= ( x 。 x L x ) 为 总产 出的 列 向
量 ,Y= ( Y 。 Y L Y ) 为最终使用列 向量 。 经过简单 的矩 阵运算 ,可得到总产 出与最终产出
作者简介 : 廖倩 ( 1 9 8 8 一) , 女 ,湖南长沙人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 向 :统计 数量 分析 与应用 ;王慧红 ( 1 9 6 5 一) ,女 ,福
建泉州人 ,副教授 。研究方向 :应用统计 ;朱 丽达 ( 1 9 8 8一) ,女 ,湖南 长沙人 ,硕士研究 生。研 究方 向:金融 与证券统计分析 。
来 量化 消费对 经 济 的影 响 ,总 而言之 是仁 者见 仁 ,智 者见智 。 那 么最 终消 费 到 底对 经 济 增 长 的影 响有 多 大 呢? 以福 建 省 为 例 ,它拉 动福 建 省 的 地 区 G D P增 长 幅度 是多少 ?这 种影 响具 体到 各产 品部 门结构 如 何 ?消 费
改 写成矩 阵 形式 ,得 到 引入直 接 消耗 系数 矩 阵 A 的列 数 学模 型 : 可得 到 总投 入与 最初 投入 的关 系式 :

西藏三大需求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西藏三大需求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西藏三大需求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囝王乃霞摘要: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通常被称为“三驾马车”。

“三驾马车”对不同的国家、不同地区和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的拉动效果有所不同。

近年来,西藏依靠投资拉动,尤其是依靠中央直接投资。

以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

党的十七大针对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消费拉动不足的现状,强调“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西藏经济的发展也面临着结构调整和选择问题。

本文通过分析西藏近年来内需和外需结构变化以及面临的机遇。

提出当前扩大三大需求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西藏;三大需求;经济增长一、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经济增长是指—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是宏观经济的主要目标之一。

但如何实现增长,人们的认识并不一致,在现代的开放经济中,一国(区域)的经济增长主要靠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净出口需求来推动。

关于消费与经济增长,凯恩斯认为,形成资本主义经济萧条的根源是由于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所构成的总需求不足,以致无法实现充分就业。

而消费需求不足是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也会增加消费,但消费的增加小于收入增加的幅度)的作用,人们不会把增加的收入全用来增加消费。

即消费需求不足会抑制增长的观点。

发展经济学家认为,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看,投资率呈现从低到高、再从高到低并趋于相对稳定的变动过程,近似一条平缓。

倒u”型的曲线(或称为“马鞍型”曲线);消费率变动过程则呈现与投资率相反的平缓的“u”型曲线(或称为。

倒马鞍型”曲线)。

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1960年在其著名的<经济成长阶段>一书中,提出了经济增长阶段理论,首次将各国经济增长过程概括为六个阶段,在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消费、储蓄、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不同的。

而罗斯托和钱纳里的观点更多地考虑了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强调消费与经济增长是一种动态的阶段性相互推进关系。

最终需求对山东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最终需求对山东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当经济 总量 达到 一定水 平 , 源消 耗 日趋 增 加 时 , 资 经
固定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两项构成 ; 货物和服务净
出 口是 出 口的货 物 和 服 务 与 进 口的货 物 与 服 务 之
差 。根 据 这种 分类 , 山东省 19 9 1—20 0 5年 的最 终需 求 构成 如 表 1 示 。 所 ( )最终 消 费额越 来越 大 , 最终 消费 额 比重 一 但 越来 越小
19 年 以来 , 91 山东 地 区生产 总值 均 以两 位 数 的
增长速度向前发展 , 9 — 05 1 1 20 年平均经济增长率 9
为 1 . %, 中 19 34 其 93年 高 达 2 . %。从 经 济 总 量 04 看 , 东 地 区生 产 总 值 在 20 山 0 2年 已超 过 1万 亿 大 关 , 示 了 山东 经 济增 长的 强劲势 头 。通 常 , 们在 显 人
济 增长就 会受 到 资 源 的极 大 制 约 , 因此 人 们 更 应 该
注 意从需求 角 度 的 分 析 , 而充 分 发 挥 市 场 在 资 源 从 配置方 面 的作 用 。生 产 的 产 品 只有 满 足 社 会 的需
要 , 不至 于产 生产 品生 产 的浪费 , 而保 证经 济增 才 从
义增 长为 9 2 倍 , 终 消费 的增 长 比地 区生 产总 值 .3 最
过 了江 苏 , 占据 了全 国的第 2位 , 仅次 于广 东 。如 何 建设 大 而强 、 富而美 的社 会 主义新 山东 , 们选 择从 我
[ 作者简介] 张东光 (9 6 )男 , 16 一 , 山东 寿光人 , 山东 经济学 院统 计与数学 学院教 授。主要研究 方 向 : 国民经济 核算与分

经济发展的社会需求分析如何理解社会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经济发展的社会需求分析如何理解社会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经济发展的社会需求分析如何理解社会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目标之一。

经济增长不仅仅是一国国民经济总量的增加,更应该是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事业的发展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现。

而实现经济增长的关键之一就是要理解和满足社会需求。

本文将从如何理解社会需求以及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理解社会需求社会需求是指社会成员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中对物质和非物质方面提出的需求和期望。

社会需求既包括生产性需求,也包括消费性需求。

生产性需求是指生产各种产品和服务所需要的各种资源,而消费性需求则是指人们对生活所必需的物质和文化产品的需要。

1. 物质需求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物质需求逐渐得到了提升。

人们对食品、衣着、住房、交通等物质生活的需求与日俱增。

此外,还出现了对环境保护、健康食品等高品质的物质需求。

满足物质需求可以为经济增长提供强大的动力,促进产业的发展和就业的增加。

2. 非物质需求与物质需求相对应,人们对于文化娱乐、教育、医疗等非物质需求的追求也日益增长。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知识的渴求及文化享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满足非物质需求能够增强人民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推动社会进步和社会繁荣。

二、社会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社会需求对经济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满足社会需求可以推动经济发展并带来经济增长。

1. 促进产业升级社会需求的提高需要不断发展和升级的产业来满足。

例如,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促使清洁能源、循环经济等新兴产业的兴起和发展。

随着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智能科技、健康食品等行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因此,社会需求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推动经济增长。

2. 促进科技创新社会需求不仅要求产业升级,还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持。

满足人们对高质量、高效率产品的需求需要不断推动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能够增强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推动经济发展。

例如,在信息科技领域的创新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推动了互联网、移动支付等新兴行业的崛起。

总需求曲线移动的经济学意义

总需求曲线移动的经济学意义

总需求曲线移动的经济学意义在宏观经济学中,总需求曲线(Aggregate Demand Curve)是描述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不同价格水平下消费者、企业、政府和国外部门对货物和服务的需求总量。

总需求曲线的移动反映了宏观经济状况的变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经济学意义。

1.总需求曲线移动的定义与原因总需求曲线的移动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向右移动和向左移动。

向右移动表示在相同价格水平下,经济主体对产品和服务的总需求量增加;向左移动则相反,表示总需求量减少。

总需求曲线移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国民收入的增加: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国民收入提高时,消费者、企业和政府对商品和服务的总需求也会相应增加,导致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 利率水平的变化:低利率水平有助于刺激投资和消费,从而提高总需求;高利率则抑制投资和消费,导致总需求下降。

- 汇率变动:本币汇率的升值或贬值会影响出口和进口的成本,进而影响国内的总需求。

升值有利于进口,贬值则有利于出口,总需求相应变动。

- 政府政策:政府通过调整支出和税收政策来影响总需求。

扩张性政策(如增加政府支出、减税)会导致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紧缩性政策(如减少政府支出、加税)则会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2.总需求曲线移动对经济指标的影响总需求曲线的移动对以下经济指标产生影响:- 价格水平: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意味着在相同货币供应量下,需求量增加,可能导致通货膨胀,价格上涨;向左移动则相反,需求量减少,可能引发通货紧缩。

- 产出水平:总需求曲线移动会直接影响实际产出。

向右移动表示产出增加,经济繁荣;向左移动则表示产出减少,经济衰退。

- 失业率: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时,企业投资和消费增加,有助于降低失业率;向左移动则可能导致失业率上升。

3.总需求曲线移动的经济学意义与应用总需求曲线移动有助于我们理解和分析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依据。

在实际应用中,通过观察总需求曲线的移动,可以了解导致需求变化的原因,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来调控经济。

中国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和未来趋势分析

中国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和未来趋势分析

中国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和未来趋势分析随着中国逐渐崛起为全球经济的强国,人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和未来趋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本文将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进行分析,并对未来的经济趋势进行展望。

一、消费需求的崛起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这为消费需求的崛起提供了巨大潜力。

近年来,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农村市场的开放,消费需求呈现出爆发性增长。

不断增长的中产阶级和消费者群体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引擎。

未来,随着消费型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增长将继续受到消费需求的推动。

二、科技创新的推动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政府对于科技创新的重视和支持,以及不断提升的研发投入,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同时,中国庞大的人才储备和创新创业环境的改善也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持续的动力。

未来,科技创新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

三、对外开放的深化中国积极推动对外开放,加强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合作和投资往来。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货物贸易国和第二大经济体。

近年来,中国进一步扩大了对外开放的范围,放宽了市场准入条件,并推出了一系列的自由化措施。

中国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加快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活力。

未来,对外开放将继续为中国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四、产业结构的升级中国经济正经历由传统制造业向创新驱动型经济转型升级的阶段。

政府积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对高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创新创业。

中国新兴产业崛起,传统产业升级,产业结构逐渐优化。

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将更加注重创新和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结构的持续升级。

五、可持续发展的重视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积极推进绿色发展、低碳经济和生态保护,加大对新能源、环保技术和可再生资源的投资。

未来,中国经济将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综上所述,中国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包括消费需求的崛起、科技创新的推动、对外开放的深化、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视。

经济增长与三大需求的关系

经济增长与三大需求的关系
提高产品质量与竞争力
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增强产品在国际市场 上的竞争力,推动净出口增长。
05
三大需求的平衡与协调发展
三大需求之间的关系与互动
互动关系
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净出口需求是经济增长的三大驱动 力,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共同推动 经济增长。
消费需求的基础地位
提高消费需求以促进经济增长的策略
提高居民收入
通过增加就业、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提高居民 收入水平,增强消费能力。
扩大消费信贷
发展消费信贷市场,为消费者提供便 捷的信贷服务,降低大额消费的门槛 ,激发潜在消费需求。
改善消费环境
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打击假冒伪劣 商品,规范市场秩序,提高消费者信 心。
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与制约
贡献
• 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净出口带来了外汇收入,使得 国家有更多的资源用于投资和消费,促进资源的优 化配置,推动经济增长。
• 创造就业机会:净出口增长意味着外贸行业的繁荣, 这将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降低失业率,为经济增长 提供动力。
制约
• 依赖外部市场:过度依赖净出口可能使经济增长受 到外部市场波动的影响,如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汇 率波动等,都可能对净出口造成不利影响。
• 贸易平衡问题:长期净出口顺差可能导致贸易伙伴 国的不满,引发贸易摩擦,对经济增长造成不稳定 因素。
调整外贸政策以提高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促进贸易平衡
制定外贸政策时,应注重贸易平衡,避免长期大额贸易顺差,通 过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寻求互利共赢的解决方案。
拓展贸易伙伴关系
积极发展与新兴市场的贸易伙伴关系,降低对传统市场的依赖,减 轻外部市场波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浅谈我国扩大内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浅谈我国扩大内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浅谈我国扩大内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1. 引言1.1 内需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内需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我国经济体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内需是指国内居民、企业和政府对产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政府采购需求。

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扩大内需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

内需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内需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

随着国内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和消费能力的提升,消费需求日益增长,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通过提高消费水平和消费品质,可以拉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带动经济增长。

扩大内需有助于稳定经济增长。

在外部环境变化不确定的情况下,扩大内需可以有效缓解外部冲击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增强我国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通过增加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可以实现经济增长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内需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扩大内需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为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就业增加、经济增长稳定等方面提供了重要支撑和推动力。

【本段字数共计224字】2. 正文2.1 内需对我国经济的现状影响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内需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和结构的不断优化,内需对我国经济的现状影响也日益凸显。

内需对我国经济的现状影响体现在消费需求的扩大。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变化,居民对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随之而来的消费升级也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创新。

内需对我国经济的现状影响还体现在投资需求的增加。

随着政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升级的投入,以及企业对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的需求,内需市场成为重要的投资领域。

投资拉动了消费、产业和就业的增长,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内需对我国经济的现状影响还表现在对外贸易的影响。

随着内需市场的不断扩大和消费需求的增加,我国对外贸易形势变得更加稳固。

如何测度三大需求的比例关系及对经济增长的拉动

如何测度三大需求的比例关系及对经济增长的拉动

如何测度三大需求的比例关系及对经济增长的拉动2004年已经过去,各部门、各地区在盘点过去一年的经济发展状况时,必然要考虑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三大需求的比例关系及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投资、消费和净出口又被称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三者的比例关系是否协调,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在分析三大需求的变动情况时,离不开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简称支出法GDP)的三大构成项,即:资本形成总额、最终消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简称净出口)。

其关系可用公式表示为:支出法GDP=资本形成总额+最终消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社会上一般用投资率、消费率和净出口率来反映三大需求的比例关系;用投资拉动率、消费拉动率和净出口拉动率来反映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有人将其称为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本文将详细介绍几种重要比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一、反映三大需求比例关系的指标1.投资率,又称资本形成率,通常指一定时期内资本形成总额(总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般按现行价格计算。

目前,国际上通行的计算方法为:上述三种投资率的计算方法存在如下差异:(1)从分母来看,涉及生产法GDP和支出法GDP。

理论上,生产法GDP与支出法GDP应该相等,但实际核算中,二者并不完全一致。

(2)从分子来看,方法二的分子是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把它与存货变动合在一起,便是资本形成总额,即方法一的分子。

方法三的分子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它是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核心指标,它与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在口径上有一定的差别。

由于这种方法的资料容易获得,因而社会上也有很多人采用方法三计算投资率。

三种方法的对比请见下表:三种方法计算的投资率从上表可以看出,三种方法计算的投资率在变化趋势上基本一致。

受存货变动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的影响,方法一计算的投资率与方法二计算的投资率越来越接近。

投资率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用于形成生产性非金融资产的比重。

统计师考试中通常所说的“三大需求”指的是什么

统计师考试中通常所说的“三大需求”指的是什么

统计师考试中通常所说的“三大需求”指的是什么
统计师考试中通常所说的“三大需求”指的是什么
消费、投资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通常被称为“三大需求”。

店铺整理了相关的内容,欢迎欣赏与借鉴。

人们一般用投资率、消费率和净出口率来反映三大需求的比例关系,用投资贡献率、消费贡献率和净出口贡献率来反映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分析三大需求的'比例关系以及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离不开按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简称支出法GDP)的三大构成项,即资本形成总额、最终消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其关系用公式表示为:支出法GDP=资本形成总额+最终消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1)计算投资率(或消费率、净出口率),通常指一定时期内资本形成总额(或最终消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般按现行价格计算。

(2)各需求成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通常指各需求成分增量与支出法GDP增量之比;在总的经济增长率中各需求成分的拉动点数,等于各需求成分的贡献率乘以支出法GDP增长率。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用三大需求来分析研究经济问题和发展趋势,对一个相对封闭的经济区域比较适宜,而对于省、市等地区来说,由于地区间的经济流动难以分清,用三大需求来分析经济发展趋势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对于常州这样的地级城市来说,一般不宜计算投资率、消费率和净出口率,依靠现有核算资料也难以计算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如何测度三大需求的比例关系及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范文

如何测度三大需求的比例关系及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范文

如何测度三大需求的比例关系及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年终将至,各部门、各地区在盘点过去一年的经济发展状况时,必然要考虑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三大需求的比例关系及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投资、消费和净出口又被称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三者的比例关系是否协调,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在分析三大需求的变动情况时,离不开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简称支出法GDP)的三大构成项,即:资本形成总额、最终消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简称净出口)。

其关系可用公式表示为:支出法GDP=资本形成总额+最终消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社会上一般用投资率、消费率和净出口率来反映三大需求的比例关系;用投资拉动率、消费拉动率和净出口拉动率来反映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有人将其称为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本文将详细介绍几种重要比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一、反映三大需求比例关系的指标1.投资率,又称资本形成率,通常指一定时期内资本形成总额(总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般按现行价格计算。

目前,国际上通行的计算方法为:上述三种投资率的计算方法存在如下差异:(1)从分母来看,涉及生产法GDP和支出法GDP。

理论上,生产法GDP与支出法GDP应该相等,但实际核算中,二者并不完全一致。

(2)从分子来看,方法二的分子是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把它与存货变动合在一起,便是资本形成总额,即方法一的分子。

方法三的分子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它是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核心指标,它与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在口径上有一定的差别。

由于这种方法的资料容易获得,因而社会上也有很多人采用方法三计算投资率。

三种方法的对比请见下表:三种方法计算的投资率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单位:%年份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198034.929.020.2 198538.530.028.4 199035.225.824.4 199540.834.734.2 200036.436.536.8 200138.037.338.2 200239.238.941.4 200342.342.247.4从上表可以看出,三种方法计算的投资率在变化趋势上基本一致。

经济发展的国内需求与消费市场内需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和消费市场的分析

经济发展的国内需求与消费市场内需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和消费市场的分析

经济发展的国内需求与消费市场内需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和消费市场的分析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国内需求的持续增长和消费市场的繁荣。

国内需求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境内产生的需求,包括政府需求、家庭需求和企业需求等各个方面。

消费市场内需是指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与购买力。

国内需求和消费市场内需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拉动作用。

本文将对国内需求和消费市场内需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国内需求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国内需求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政府需求的增长可以通过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和提供公共服务等措施来实现。

这些政府投资能够刺激经济增长,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就业增加,进而促进了国内需求的扩大。

另一方面,家庭需求是国内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人民收入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能力也在不断增强,消费需求不断释放。

不仅消费者对基本生活用品和服务的需求增加,对高品质、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这种消费需求的增加为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提供了动力,同时也促进了企业的创新和生产能力的提升,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而企业需求则源于企业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如原材料、劳动力和技术等。

当企业投资扩大生产规模时,会带动其他相关行业的需求增加,形成产业链的良性循环。

这种供需关系间的互动将促使国内需求的扩大,推动经济发展。

总之,国内需求的增长已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各个方面的需求相互交织、相互推动,形成了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消费市场内需对经济发展的促进消费市场的内需是指消费者为满足自身需求而产生的购买力和购买行为。

消费市场内需的不断扩大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首先,消费市场的繁荣能够促进产品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随着消费需求的升级和变化,企业将不得不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这将推动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其次,消费市场的内需对各行业的发展和就业有着直接影响。

浅析三大需求与GDP增长的关系

浅析三大需求与GDP增长的关系

浅析三大需求与GDP增长的关系GDP核算有三种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生产法和收入法是从生产的角度来核算GDP的一种方法,它可以按产业部门进行分类,若要分析三次产业对经济的影响,就可以利用生产法和收入法的数据。

支出法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来核算GDP的一种方法,若要分析三大需求对经济的影响,就可以利用支出法的数据来分析。

但在平常的分析中,人们常常会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和外贸出口额的增长速度来代替三大需求,并分析GDP的增长速度。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和外贸出口额与支出法GDP核算中的三大需求有相关关系,但也有较大的区别。

若简单地用这“三大需求”来分析经济增长,将会产生误差。

一、支出法GDP核算中三大需求的含义支出法GDP是从生产活动成果最终使用的角度计算GDP的一种方法。

最终使用包括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用公式表示:支出法GDP=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出口-进口)最终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

居民消费支出是指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对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最终消费支出;政府消费支出指政府部门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消费支出和免费或以较低价格向居民住户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净支出。

资本形成总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是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固定资产减处置的固定资产的价值总额,且其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不包括自然资产。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可以分为有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无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存货指常住单位购进和拨入的原材料、燃料和储备物资以及常住单位生产的产成品、在制品和半成品等存货。

存货增加等于核算期内存货实物量变动的市场价值,即期末存货价值减期初存货价值的差额,扣除当期由于价格变动而产生的持有收益或损失。

支出法GDP中的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指货物和服务出口减货物和服务进口的差额。

分析“三大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向“协调拉动型”转变

分析“三大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向“协调拉动型”转变

分析“三大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向“协调拉动型”转变2009-12-24任何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离不开投资、消费和出口“三大需求”的共同作用。

目前,在金融危机冲击和国内外消费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分析考察“三大需求”对经济的拉动效果,分析“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稳定性,对于正确认识和处理“三大需求”之间的关系,调整宏观经济政策,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及其稳定性分析(一)从长期来看,我国消费需求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大于投资需求“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通常可用产出弹性系数、贡献率等指标来反映。

分析发现,消费对我国经济的产出弹性为0.651,投资为0.296,而进出口贸易则为0.042。

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指当年各需求的增量占当年GDP增量的比重。

1978年-2007年间,我国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净出口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在 30.2%-93.4%之间、-4.3%-80.9%之间、-66.4%-50.4%之间波动,其变化趋势不明显,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净出口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平均值分别为55.6%、 36.4%和8%。

从产出弹性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需求贡献率的平均值来看,内需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并且消费需求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大于投资需求。

主要原因:一是长期以来,我国居民消费支出中衣、食、住及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刚性”开支比例较大且较稳定,形成了一个牢固的消费基础。

二是消费对经济具有多重的拉动作用。

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是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增加直接拉动经济增长;教育、医疗保健等消费支出可以创造人力资本,政府的部分消费性支出可以提供生产性公共产品,这些均为长期的经济增长提供了生产要素,从而推动经济增长;消费需求是生产的目的,可以创造出生产的动力,并刺激投资需求,促进经济发展。

(二)消费需求的贡献率违减,投资需求的贡献率违增如果分阶段计算“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平均值,可以发现,1978年-1990年间,消费需求贡献率的均值为62.9%,1991年-2000年下降到56.6%,2001年-2007年下降到40.6%。

山东经济增长的最终需求影响分析

山东经济增长的最终需求影响分析

山东经济增长的最终需求影响分析作者:张东光来源:《科学与管理》2010年第02期摘的要:从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过程看,研究者注重的往往是经济增长的供给因素分析,而忽视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本文认为经济增长是供给和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脱离了满足需求的经济增长无疑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本文从宏观角度入手,结合经济增长理论,采取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对山东经济增长的最终需求贡献进行了整体研究;然后分别从投资、消费、对外贸易等方面分析它们对山东经济增长的影响特征,并提出了促进山东经济增长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最终消费投资对外贸易经济增长济增长是供给和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脱离满足需求的经济增长无疑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为了实现科学发展,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必须注意内需和外需双管齐下,防止出现“有增长而无发展”的现象。

随着我省经济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消费者行为方式的转变,消费需求渐渐成为经济运行中的独立变量。

政府通过控制投资来决定消费的调控方式已经失效。

短期来看,投资依然是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长期来看,经济增长方向和速度决定于居民消费需求的变动方向和速度。

20世纪90年代以来,山东地区生产总值以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向前发展,经济增长势头强劲,其中最终需求影响几何,我们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对促进山东经济增长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1.最终需求对山东经济增长的总体贡献山东作为经济大省,2004年的地区生产总值超越江苏,位居全国次席,仅次于广东。

如何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我们选择从最终需求角度研究促进山东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

1.1山东经济总量的最终需求构成1.1.1最终消费额越来越大,但最终消费率越来越小从绝对额来看,山东省最终消费额呈上升趋势,由1991年的914.36亿元上升到2005年的7954.47亿元,名义增长7.7倍。

但居民最终消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消费率)却呈下降趋势。

最终消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1年的50.50%下降到2005年42.96%,下降了7.54个百分点,这与国际水平的60%相比低17个百分点以上,甚至比高储蓄率国家(如东南亚国家)平均水平54.0%还低11个百分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未经同意
请勿转载统计分析
第128期
淮安市统计局2012年12月18日淮安步入人口老龄化的分析和对策
淮安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资料显示:淮安人口总量中,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数量为713890人,占总人口的14.87%;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为498689人,占总人口的10.39%。

根据国际老龄化社会通常划分法标准: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0%,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0%,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重达到7%,就属于人口老龄化社会。

淮安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且人口老龄化趋势特征明显。

一、淮安老龄人口基本状况分析(以下数据来源于淮安市第六次人口普查)
1、老龄人口规模按年龄段分析
全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分年龄段数量随着年龄段增长而不断减少,且减少幅度不断加大,其中60-64岁人数最多为215201人,100岁以上人数最少为44人。

淮安市老年人口分年龄段数量统计图表
2、老龄人口规模分教育程度相对较低且按年龄段增加而降低
全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接受不同教育的人口数量状况: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较少,有15146人受过大学专科及以上的文化教育,占老龄人口的2.12%。

老年人口中大多数人文化程度较低,接受过初中及小学教育的人口数量为463356人,占老龄人口的64.91%,没有上过学的人口有199613人,占老龄人口的27.96%。

淮安市老年人口接受不同教育数量统计图表
85岁以上年龄段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有181人,占这一年龄段总人口的0.58%,未上过学的人口有19035人,占同年龄段人口总数的60.68%。

淮安市老年人口分年龄段接受不同教育数量统计表
单位:人
淮安市分县区老年人口数量统计图表
淮安市分县区老年人口数量统计表
县区总人口(人)
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
(人)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
(人)
清河区313265 34250 23371 楚州区984983 162716 109919 淮阴区789747 116443 83499 清浦区330664 43189 30786 开发区216747 16360 11000
涟水县859787 130392 89313
洪泽县326459 53456 37498
盱眙县658759 96798 70953
金湖县321251 60286 42350
合计4801662 713890 498689
二、淮安进入老龄化社会原因
1、主观原因。

为了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减轻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压力。

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对淮安生育率产生较大影响,大幅降低了淮安的生育水平。

2、客观原因。

淮安经济的快速增长、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卫生事业的发展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明显提高,使淮安人健康和长寿方面取得惊人的成就,人口寿命大大延长。

三、淮安进入老龄化社会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1、人口老龄化将会影响淮安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速度,照成劳动力短缺、经济增长缓慢的后果。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一定数量和一定质量的劳动人口的稳定供应,特别是淮安这种传统农业地区,经济的发展更依赖于适龄劳动力的供应。

2、淮安人口老龄化意味着税收提供者的减少和享用税收人数的增加,加上人均寿命的延长和人口出生比的下降,势必会对淮安税收收入产生影响,同时人口负担系数提高,降低了
储蓄率,税收及储蓄下降将导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持续下降,从而影响到收入分配。

3、人口老龄化,将增加淮安老年产品、服务和劳务等消费需求,市场机制将引导市场上出现更多的老年人生活用品、医疗产品、保健用品,以及老年大学、老年旅游等产业,这些都将改变淮安目前消费结构。

4、人口老龄化,将对淮安老年社会保障体系,提出更高的社会保障要求。

人进入老年阶段以后,对于医疗保健和护理的要求远超其他年龄阶段,对保险、税收负担和个人负担的养老保障资金需求就会激增,同时淮安长期以农业为主,广大农村还是基本的家庭养老制度,这部分人员的养老制度保障覆盖,将给淮安财政支出提出更高的要求。

四、对策
1、大力发展淮安地区经济,提高政府财政收入,实现“十二五”期间淮安财政收入翻一番。

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提高财政收入才能从根本上满足老人的各种需求。

2、完善淮安现存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淮安现存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二元老年保障模式,这种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覆盖面小、资金来源单一、社会化程度低,因此政府在国家养老保障制度的整体改革框架内,针对淮安现实情况,应建立一个公平与效率兼顾、基金来源多渠道、城乡有别的社会养老、家庭养老和社区助老服务相结合的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

3、引进民间资本,扶持养老机构发展与普及。

淮安社会养老架构已经形成,农村乡镇一级已建立老人福利院,解决了部分孤寡老人的养老问题,但普及面还需进一步扩大。

另外,民办养老机构还较少,淮安政府需要出台土地划拨、规费减免、贷款贴息、以奖代补、购买服务等优惠政策,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形成社会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优质化和效益最大化的农村养老体系,化解淮安老龄人口养老难题。

4、引导、鼓励老龄人口二次就业。

淮安市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社会、经济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目前我国退休年龄相对较早,淮安部分退休人员仍有劳动能力,而且统计显示部分老龄人口教育程度较高,如果能把淮安这部分“银色人力资源”的余热发挥出来,老年人蓄积的能量将会成为淮安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动力。

5、调整产业结构,开发老龄产业。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淮安老龄人口数量达到713890人,庞大消费群体必然导致淮安老年消费市场规模急剧扩大。

在调整产业结构时,应重视老龄产业的开发和发展,从而拉动淮安经济发展。

6,加大对老龄人口心理关爱。

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设村居家的老龄人口的服务体系,招募志愿者,深入居家老龄人,特别是孤寡老人、空巢老人家中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和精神关爱服务,同时可以以社区、村落为单位,开展一些
适合老龄人口参加的体育、文化活动,增进老龄人员之间交流沟通,丰富老龄人员的晚年生活。

撰稿人:消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