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资源评价与开发

合集下载

水工环地质工作总结_地质部门工作总结

水工环地质工作总结_地质部门工作总结

水工环地质工作总结_地质部门工作总结水工环地质大调查工作(一)国土资源调查大纲实施情况检查《纲要》提出了开展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是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合理部署,稳步实施。

并制定了分为2002年和2022年两个阶段部署实施水工环地质大调查的目标。

2022年总体目标:开展全国地下水资源潜力评估。

调查西北干旱区和西南岩溶缺水区地下水资源状况,缓解西北、西南缺水区水资源供需矛盾;为严重地方病地区提供一批新的地下水资源,并对地下水资源开发的区域规划提出建议。

建立国家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开展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和重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水工环地质调查紧紧围绕上述总体目标进行工作部署,并根据国家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振兴东部老工业基地”、“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等,加强了重点领域的工作部署。

基本完成了第一阶段(1999—2002)的预定目标。

(二)近六年水环境地质调查主要成果主要围绕地下水调查评价、重要经济区与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区环境地质调查、地质灾害调查与预警等方面开展调查工作。

1.地下水调查与评价完成了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查明我国地下水天然资源量多年平均为9235亿m3,可开采资源多年平均为3527亿m3。

2000年全国地下水开采总量为1115亿m3,占全国总用水量的20%。

这项成果不仅查清了21世纪初我国地下水资源的大帐,而且查明了近20年来地下水所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为国家水资源综合规划的编制、水资源宏观管理、可持续利用与地下水环境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先后开展了首都圈、华北平原、山西六大盆地、松嫩平原、东北三江平原、西辽河平原、鄂尔多斯盆地、银川平原、河西走廊、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1:25万地下水资源与环境问题的调查与评价。

首都地区地下水调查密切结合2022年奥运会和城市发展的需求,提出了怀柔、平谷、顺义、西郊和房山五个应急地下水水源地和应急开采方案,总开采能力可达62—70万立方米/天。

水环境特征

水环境特征
水环境特征
1 地下水的埋藏状况
广泛埋藏于地表以下的各种状态的水, 统称为地下水。 • 大气降水是地下水的主要来源。 • 根据地下埋藏条件的不同,地下水可 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自流水(承压水 )三大类。
据估算,全世界的地下水总量多达1.5亿立方公里, 几乎占地球总水量的十分之一,比整个大西洋的水量 还要多!
• 我国地下水资源状况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 地下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战略 • 主要措施和建议
我国地下水资源状况和面临的 主要问题
• 我国地下水资源概况
– 可再生淡水资源:2.8万亿立方米/年 – 单位面积淡水资源:292毫米/年 – 人均淡水资源:2162立方米/年 – 可更新的地下淡水资源总量:8700亿立方米 /年 – 可开采地下淡水资源:2900亿立方米/年 – 微咸水开采资源:130亿立方米/年。 – 地下水储存量:约23万亿立方米(平原和
地下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战略之六
• 按矿产资源特性对待深层地下水的开采管理战 略
深层地下水主要表现为矿产资源属性,它的深埋藏、不 易更新和再生的特点,与油气及其它固体矿产十分相近 。因此,对深层地下水的勘探评价及勘探、开采的管理 ,必须符合矿产资源自身的特点,遵循矿产资源固有的 规律。故勘探、开采应纳入矿产资源范畴进行统一管理 ,服从矿产资源法及其配套法规的调整。
地下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战略之三
• 以找水为主的多渠道开源战略
(1)加大找水力度,发现和开辟新的地下水水 源地。 (2)充分利用矿坑排水,变废为宝。 (3)开发利用微咸水资源。 (4)开展沙漠凝结水的开发试验研究。
地下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战略之四
• 控制污染、综合防治的地下水资源保护战略
地下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战略之五

2004年中国国土资源公布

2004年中国国土资源公布

2004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2004年,国土资源工作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参与宏观调控,全面治理整顿土地市场,严把土地供应“闸门”,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以清理开发区为重点全面治理整顿土地市场。

坚持“有保有压”,保障了能源、交通、水利、城市重点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国防等重点急需项目的用地。

实施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

省级以下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到位。

严格执行土地利用规划、计划、有效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促进了用地结构的调整。

推进矿产资源管理和地质勘查。

完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进一步规范探矿权、采矿权管理。

国土资源大调查取得新成果。

努力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全面清理和偿还拖欠、截留、挪用的征地补偿费用。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海洋、测绘工作取得新进展。

一、土地资源根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全国耕地12244.43万公顷,园地1128.78万公顷,林地23504.70万公顷,牧草地26270.68万公顷,其他农用地2553.27万公顷,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2572.84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223.32万公顷,水利设施用地358.95万公顷,其余为未利用地。

与上年相比,耕地减少0.77%,园地增加1.86%,林地增加0.46%,牧草地减少0.15%,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增加1.48%,交通运输用地增加4.10%。

全国耕地净减少80.03万公顷。

其中,建设占用耕地14.51万公顷,灾毁耕地6.33万公顷,生态退耕73.29万公顷,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20.47万公顷,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34.56万公顷。

另外,通过土地市场治理整顿,查出往年已经建设但未变更上报的建设占用耕地面积14.77万公顷。

生态退耕的面积中,包括退耕还林69.54万公顷,还草3.72万公顷,还湖0.03万公顷。

西南岩溶区石漠化发展进程及治理成效

西南岩溶区石漠化发展进程及治理成效

西南岩溶区石漠化发展进程及治理成效张楠;吕文龙;韦旻【摘要】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karst areas of southwest China was analyzed , the control effectiveness and prob-lems of implemented comprehensive projects were studied .%浅析我国西南岩溶区石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系统分析了所实施的综合治理工程及其所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6(044)032【总页数】4页(P63-66)【关键词】石漠化;生态失衡;岩溶区;综合治理【作者】张楠;吕文龙;韦旻【作者单位】广西水利科学研究院,广西南宁530023;广西水利科学研究院,广西南宁530023;广西水利科学研究院,广西南宁530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7.1石漠化是岩溶(喀斯特)区水土流失过程的伴随产物,是生态环境恶化的极端表现形式[1]。

它是在亚热带脆弱的喀斯特环境背景下,加之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所造成的植被破坏、土壤严重侵蚀,并以地表基岩大面积裸露为标志的土地荒漠化过程[2-3],20世纪80年代末由我国科技工作者在砂页岩、红色岩和石灰岩丘陵山地陡坡开垦所引起的水土流失研究中提出[2]。

我国石漠化主要发生在贵州[4]、云南[5]、广西[6]、湖南[7]、四川[8]、重庆[9]、广东[10]、湖北[11]西南8个岩溶省份。

同时,这一区域也是珠江、长江和流向东南亚诸多国际河流的源头区或重要的水源补给区,其水土保持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12]。

截至2005年,西南岩溶区石漠化面积已经从20世纪80年代末的8.29万km2增加至12.96万km2,占区域总面积的12.10%和区域喀斯特面积的28.70%;尤其以滇、黔、桂三地较为严重,三者石漠化面积达8.58万km2,占石漠化总面积的66.13%[13]。

中国西南地区的喀斯特地貌与地下水资源

中国西南地区的喀斯特地貌与地下水资源

中国西南地区的喀斯特地貌与地下水资源中国西南地区是一个地貌多样的地区,其中以喀斯特地貌最为突出。

喀斯特地貌以其独特的形态和丰富的地下水资源而闻名于世。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与地下水有着密切关系,喀斯特地貌的地下水资源对当地经济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喀斯特地貌是由于地下水的侵蚀作用导致的。

在喀斯特地区,地表下的石灰岩等溶蚀性岩石被地下水慢慢侵蚀,形成了地下河道、洞穴和地下溶洞等特殊地貌。

这些地貌的形成过程主要有两个阶段,即溶蚀和崩塌。

溶蚀阶段是地下水通过溶解岩石的方式形成地下通道和溶洞。

而崩塌阶段是因为地下溶洞的顶部无法承受自身重量而塌陷形成地表塌陷漏斗。

中国西南地区的喀斯特地貌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之一,如贵州的黄果树瀑布和云南的石林等景点都是喀斯特地貌的杰作。

这些景点的形成与地下水资源的分布有着密切的关系。

地下水资源在喀斯特地区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

一方面,由于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地下河道和溶洞等地貌形成了丰富的地下水系。

这些地下水系统不仅对当地的生态系统和环境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还为当地的农业和工业提供了可靠的水源。

另一方面,喀斯特地区的地下水脉络错综复杂,由于溶洞之间的互通,地下水在地下形成了众多的水眼和地下河道,形成了地下水资源分布的特殊格局。

喀斯特地貌的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问题。

由于地下水资源的特殊性和脆弱性,喀斯特地区的地下水开发和利用需要特别的考虑。

一方面,喀斯特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容易受到地表污染的影响,因此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和水源管理。

另一方面,由于地下水资源的特殊分布,地下水的开采和利用需要结合当地地质条件和水文特征,合理规划和管理。

此外,喀斯特地貌的地下水资源开发还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避免对生态环境和地方经济的不可逆性影响。

总之,中国西南地区的喀斯特地貌与地下水资源具有密切的关系。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与地下水的侵蚀作用密不可分,并且地下水资源对当地的经济和生态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西部地区地下水勘查综合物探技术方法展望

西部地区地下水勘查综合物探技术方法展望

西部地区地下水勘查综合物探技术方法展望李宏伟(宁夏回族自治区地质调查院,宁夏银川750021)工程技术睛耍】通过不同类型地下水勤查的综合物探技术系列总结,按其不同类型地下水的水文地质特征及其地球物理特征,总结并概述了最有效、经济的松散岩类地下水和岩溶裂隙水勘查中的系列物探方法适用性。

联键词]缺水;物探找水;方向对策西北、西南地区作为我国跨世纪经济发展的重点战略区域,进入了—个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但水资源短缺已严重的制约了区域经济发展。

如阿依靠科学技术进步,选择有效的地球物理勘探综合技术寻找地"Fzk,是目前水资源开发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沙漠地区埋藏于浅层成水下的深层淡水的寻找以及黄土地区深部孔隙、裂隙、岩溶水的勘查,是西北地区地下水资源勘察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南方岩溶发育区和红层分布区寻找含水岩溶及孔隙、裂隙水的物探工作也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因此,如何针对西部水资源特点,合理地选择地球物理勘探综合技术方法寻找地下水,提高地下水勘查效率,是西部水资源开发工作的重要环节。

物探方法是依据含水层、含水岩溶管道以及构造裂隙破碎带的物理性质(如电阻率和地震波速)有别于隔水层或围岩来进行地下水勘查的一种间接方法。

它得到的仅是物性层的空间分布情况,其结果必然有多解性。

减少与排除多解性的途径:一是利用目的层与非目的层物性差异的多种参数开展综合物探工作;二是结合有关的地质、钻探及测井资料,将物探结果与地下水矿化度、岩性及构造等水文地质资料综合分析,最终做出合理的地质解释。

1孔隙水勘查的综合物探技术方法系列孔隙水是指赋存于第四系松散层以及第三系、白垩系半胶结地层中的地下水,第四系松散层在西北地区广泛分布,第三系、白垩系地层主要分布于鄂尔多斯、准葛尔盆地等。

物探勘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含水层结构及其富水性、地下水埋深和地下水矿化度。

孔隙水勘探技术国内外均已较成熟,—般情况下采取直流电测深法或激电测深法较为适宜,成本f氏、方法简单而普及,视电阻率参数可确定含水层结构和地下水矿化度,激电参数用于了解富水性。

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勘查与生态环境地质调查评价报告

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勘查与生态环境地质调查评价报告

第二章报告内容简介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勘查与生态环境地质调查评价报告分为前言、第一章岩溶地质环境特征、第二章岩溶地下水赋存特征与岩溶水系统、第三章岩溶地下水资源评价、第四章地下水资源潜力评价、第五章典型岩溶生态环境地质问题、第六章空间数据库建设、结论与建议等8个部分,共计15万余字,各类插表57个,附表4件,插图26个,附图3件,照片22张。

出了一级隆起带裸露型岩溶区(I)边缘控制型岩溶区(II)、断陷盆地型岩溶区(III)的分区概念。

在岩溶地下水的赋存规律研究中,报告还首次系统研究了深循环岩溶水和表 层带岩溶水。

以四川省为例,用大量实例为证探讨了岩溶地下水深循环的形成机制和水文地质模型、提出了岩溶地下热水的储量。

在表层带岩溶水的研究中,详细论述了表层岩溶带的特征、表层岩溶带的形成条件、表层岩溶带的分布埋藏,并对表层岩溶带岩溶水资源的调蓄潜力进行了定量评价。

在地下水资源评价中,报告以地下水系统理论为指导,将全区划分为4-5级岩溶地下水流域系统,4级和4级以下具有完整独立输入、输出体系的地质体或是完整的大泉、地下河流域系统,是地下水资源计算评价的基本单元。

工作区共划分Ⅰ级地下水水系统3个、Ⅱ级地下水水系统8个、III级地下水水系统75个、IV和IV级以下地下水系统294个(划分为V级的系统,只统计V级系统)。

评价方法避免了以往按含水岩组和地下水类型统计只反映区块不反映地下水资源系统的缺点,进行了资源潜力评价、提出了已超采和地下水资源目前尚难利用的地区,其针对性强,实用价值大,为西部岩溶石山地区经济发展规划和国土资源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报告论述了采用遥感技术手段进行的岩溶石漠化为主的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查明了工作区的石漠化发育现状,并通过不同时期的遥感资料解译研究,提出了西南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发展趋势。

报告系统总结研究了1:20万水文地质调查及其后的水文地质资料,在岩溶断陷盆地研究中出了断陷盆地的分类和岩溶水系统的分类分级方案,进行了断陷盆地岩溶水赋存规律的研究。

西南某岩溶区地下水系统示踪试验与解析

西南某岩溶区地下水系统示踪试验与解析

第39卷第1期2020年2月中国岩溶Vol.39No.1Feb.2020CARSOLOGICASINICA西南某岩溶区地下水系统示踪试验与解析张浪1,李俊1,潘晓东2,黄晓荣1,彭聪2(1.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成都610065;2.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自然资源部、广西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广西桂林541004)摘要:以西南某典型岩溶区为例,解析示踪试验在岩溶管道连通性以及获取水文地质参数中的应用。

选择落水洞为投放点,分别从落水洞西侧和东侧寻找地下水出露点作为接收点,判别落水洞地下径流的实际去向以及落水洞与接收点之间的水力联系。

结合Qtracer2软件对示踪试验成果进行定量解析,确定示踪剂回收率、地下水平均流速、最快流速,估算出岩溶管道结构特征和水文地质参数。

结果表明:落水洞与接收点JS01、JS03之间不存在直接水力联系;落水洞与接收点JS02存在水力联系且岩溶管道极为发育,含水介质不均匀,地下水运移路径较为通畅,为典型的紊流流态;落水洞地下径流的主要方向是由西向东,但在丰水期雨量较大期间,接收点JS04能够接收到荧光素钠,说明丰水期水位上涨后两者间会有水力联系,导致部分水量向落水洞西侧排泄。

关键词:岩溶区;示踪试验;连通性;地下径流;管道特征;水文地质参数中图分类号:P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810(2020)01-0042-06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0引言岩溶地下河系是中国南方碳酸盐岩地区最重要的岩溶现象之一,其主要特征是由相互连通的岩溶孔隙、岩溶裂隙、岩溶洞穴和岩溶管道多重介质组构而成,具有极强的汇水、蓄水和排水功能的岩溶水地下通道[1]。

岩溶多重介质环境决定了自身结构、功能和性质的复杂性,导致岩溶地下含水层与一般孔隙、裂隙含水介质的水文地质特征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有较高的渗透性和非均质性,渗透系数变化极大等特点[2]。

岩溶含水层特殊的地质结构导致岩溶区水文地质调查非常困难,目前采用的方法有水文学法[3]、抽水试验[4]、同位素法[5]、水化学法[6]、地球物理方法[7]以及示踪技术[8-10]等。

2011年行政能力测试模拟试卷(四)

2011年行政能力测试模拟试卷(四)

2011年行政能力测试模拟试卷(四)第一部分言语理解与表达(共40题,参考时限30分钟)一般包含一段话或一个句子,要求应试者选出与所提要求最相符合的一项。

请开始答题:1. 原始社会的人们自觉或不自觉总能意识到,世上并不具有真正的坐享其成,为了生存,必须拿起改造自然的武器,改造自然客观上已经属于对神灵的摆脱,但改造自然极为不易,某些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偶然的机遇,在这种情况下,古人一方面凭着自己的力量获得某些胜利,另一方面又把胜利归功于神灵。

这段话主要支持的观点是()。

A. 原始社会普遍存在着对神灵的崇拜B. 原始社会的人们对神灵的崇拜是由于生活环境的恶劣C. 原始社会中,人们往往把成功的希望寄托在神灵保佑上D. 神灵观念的产生是由于原始社会人们生产能力的低下2. 做一件事,往往有利也有弊,只有利而无弊的事情几乎是没有的,《淮南子•人间训》云:“众人皆知利利而病病,唯圣人知病之为利,利之为病也。

”看来古人已经注意到利弊的辩证关系。

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是()。

A. 我们应当努力争取做到有利无弊B. 现实生活中的事情都由利与弊组成C. 利与弊不是绝对的,是可以转化的D. 要善于分析,争取做到利大于弊3. 语言要素的变化,有时并非等待社会生活的变革而变化——也就是说,即使社会生活没有发生显著变动,语汇、语音和语法都可能悄悄地起变化,语汇的变化比较显而易见,语法的变化却少些。

这段话直接支持的观点是()。

A. 语言要素的变化并非完全受社会生活支配B. 语言要素的发展变化是经常存在的C. 当社会生活发生变化时,语言要素的变化比较明显D. 一般地讲,语汇变化较语音变化明显4. 科学研究表明,原来太阳是一个能量输出不断变化的天体,正是这些变化,才引起了高层大气和电离层状态的强烈扰动。

由此可以得出以下推断()。

A. 太阳是一个能量输出不断变化的天体,它的变化导致空间天气的变化B. 太阳能量输出的不断变化,引起高层大气和电离层状态的强烈扰动,这是造成严重灾害的根本原因C. 太阳能量的不断输出,将引起地球空间环境发生急剧变化D. 太阳能量的不断变化,是造成自然灾害的直接因素和直接原因5. 科学家发现大洋底部的裂陷扩展从来没有停止过,这个发现可能会解答一个曾引起人们关注的问题。

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与环境地质调查

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与环境地质调查

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与环境地质调查一、基本情况“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与环境地质调查”计划项目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实施,云南省地质调查院、贵州省地质调查院、广西区水文地质队、湖南省地质调查院、国土资源航遥中心、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单位具体承担,包括7个工作项目,起止时间为2006-2010年。

项目总体目标任务为:在西南岩溶干旱缺水和石漠化重点地区,开展1:5万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调查、岩溶干旱洪涝和石漠化情况调查,提出岩溶水开发工程方案和地质环境综合整治区划;选择典型岩溶水源地进行岩溶水开发工程示范和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开展西南岩溶地区地下水与环境地质综合研究,为解决南方岩溶区干旱缺水、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基础地质资料和对策。

2006年具体工作任务为:1.在云南甸溪河、南盘江石林段、老虎冲岩溶流域,贵州三岔河上游和六洞河流域,广西马山地下河流域和桂北斜坡地带环江岩溶流域,湖南湘西酉水、湘南零陵盆地等典型岩溶流域开展1:5万水文地质及环境地质综合调查,提出流域岩溶水开发区划和工程方案,编制岩溶水开发和石漠化综合治理区划;图1 西南岩溶地区地下水与环境地质调查工作部署简图2.选择贵州道真向斜上坝地下河流域、广西清水河流域隆光地下河、湖南湘西酉水、湘南零陵盆地等地实施地下水开发工程,进行岩溶水开发和地质环境综合整治示范;3.开展云南南盘江石林段流域、南盘江宜良段流域及三湖流域的1:5万水文地质遥感解译、石漠化航空遥感调查;4.进一步进行地下河示踪技术、综合物探技术、洞穴探测技术等新技术的开发研究;5.继续开展岩溶地下水动态自动化监测;6.完善西南岩溶地区地下水与环境地质数据库和信息系统;7.建立典型地下水开发及石漠化综合整治地理信息系统。

二、主要成果1.通过1:5万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调查,查明了9个重点流域的岩溶水文地质条件、水资源量及分布特征,制定了岩溶水开发工程方案和地质环境综合整治区划。

水文地质调查

水文地质调查

水文地质调查(一)水文地质调查工作思路与部署安排:继续在华北平原东部地区开展浅层地下水开发利用及典型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示范。

在华北平原、松嫩平原、银川平原、河西走廊、准噶尔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开展地下水动态调查评价及综合研究。

对我国北方11个盆地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进行综合集成。

开展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淮河流域平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

继续开展内蒙古、甘肃能源基地地下水勘查。

开展西南岩溶石山地区重点岩溶流域和盆地1: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综合调查,选择典型流域建立岩溶水开发和石漠化整治示范工程,提出岩溶水开发与环境地质整治方案。

在东北、西北、华北、四川阿坝州地方病严重区,内蒙古河套高砷地区、陕西大荔县高氟水地区进行地下水勘查和供水安全示范。

在四川省红层丘陵区继续开展地下水勘查和开发利用示范。

1.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1)中国北方主要盆地地下水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成果综合集成组织开展了中国北方11个主要平原(盆地)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成果集成出版稿的编辑工作。

从区域调查成果集成、新技术新方法及应用、北方水工环战略三个方面进行综合。

(2)典型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示范完成1:5万水文地质调查840平方千米,地球物理勘探500点,水化学、同位素取样186组,GPS工程点测量25点,抽水试验64台班。

编写了2个图幅水文地质钻孔的详细设计和1:5万水文地质调查新技术、新方法应用研究及编图技术要求工作方案。

2.中国北方主要平原(盆地)地下水动态调查评价开展了农业开采量典型监测。

对布设的8个农业开采量监测点,24口农田灌溉井、8口农村生活饮用水井、近1000亩农田的农田灌溉情况进行每日监测。

监测点分布于北京大兴、天津武清、河北正定、河南鹤壁、山东莘县等地,分别代表了山前平原、中部平原、滨海平原3种典型地貌单元和地下水、地表水2种主要灌溉水源。

编制了40余张地下水动态演化图件,比较详细地刻画了不同时期的地下水动力场特征及目前流场的形态特点。

西南岩溶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及四幅联测(夏日元)

西南岩溶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及四幅联测(夏日元)
解决了区内5000余人和10000余头大牲畜的饮 水、缓解了6000余亩农田缺水灌溉。
西南岩溶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及 四幅联测
夏日元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二〇一四年四月
提纲
一、 工作背景(把握岩溶水资源特点开展调查工作) 二、岩溶水文地质调查工作要点
1、前期工作阶段(预填图) 2、野外调查阶段 3、探测与试验阶段 4、资料整理与编图 5、报告编写与成果提交
1.1 碳酸盐岩分布与类型
岩溶石漠化分布现状
岩溶地下水开发利用示范
针对不同类型区开发条件,因地制宜,采取堵洞蓄水、暗河截流、大泉壅水、 钻井、大口井、斜井等多种方式,开展了岩溶地下水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综合治 理示范,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应与经济效益。
拦截地下河形成地下调节水库5 座,地表溶洼成库2处,钻探成井 300多眼,表层岩溶水调蓄20余处, 开挖浅井50多口,解决了100多万 人 饮 用 水 、 50 万 多 亩 耕 地 的 灌 溉 用水问题。
单位 万Km2 万Km2
m 点 km 站 件
完成工作量 66 21
58000 60000
60 80 30000
水文地质调查
完成1: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 21万平方千米
岩溶地质条件与发育 规律;
岩溶水资源分布规律、 控制因素与开发潜力;
岩溶水开发利用条件; 生态环境条件及其与 水资源关系。
岩溶地下河探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溶蚀高原
峰丛洼地
深切河谷
峰丛谷地
峰林平原
孤峰平原
岩溶地貌类型多样,控制地下水的分布格局
1.2 西南岩溶地区水资源特点
水资源特点1
地表水系不发育,浅部涵水调节能力差

贵州地区麻江县贫困岩溶石山缺水地区地下水资源勘查与开发利用

贵州地区麻江县贫困岩溶石山缺水地区地下水资源勘查与开发利用
流量 0.15~5.0l/s,以下降泉为主, 上升泉偶见,地下水埋藏深度
0~2m。
Ⅲ 下司
凯里
缓丘山岭地貌,相对高 差 50~80m,地面标高 680~750m。
西侧发育一北 东向张扭性断裂, 岩层产状平缓 ,小 区域内为单斜构 造。
面积 11.50km2,含水岩组为∈ 3l 白云岩,泉点稀少,地下水埋 藏 深 度 5~20m, 钻 孔 涌 水 量 11.21l/s。
区内地貌类型按其基本成因可分为溶蚀型、侵蚀型和溶蚀侵蚀型三类。 溶蚀型:是区内主要的地貌类型,其组合形态为丘峰洼地与丘峰谷地。区内 中上寒武统(∈2-3)白云岩广泛分布,丘峰呈低缓馒头状连绵展布,峰顶海拔 800~1000m,相对高 50~100m,负地形较发育,表现为宽缓洼地及谷地。 侵蚀型:为碎屑岩分布区域地貌特征,按形态类型划分属侵蚀低中山。 溶蚀侵蚀型:该类地貌主要由碳酸盐岩、碎屑岩相间分布组成,地貌组合形 态一般为垄岗槽谷。 2.2 地下水类型及含水岩组 2.2.1 地下水类型 根据地下水赋存岩性及水动力特征,工作区可分为岩溶水和基岩裂隙水两大 类。岩溶水按地下水赋存的含水介质组合又分为碳酸盐岩孔洞裂隙水和碳酸盐岩 裂隙溶洞水两个亚类。 碳酸盐岩孔洞裂隙水指赋存于寒武系上统炉山组(? 31)、中统高台组(? 2g) 白云岩溶蚀孔洞裂隙中的地下水。该类地下水为测区重要的地下水类型。 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指富集于寒武系下统清虚洞组(? 1q)、二叠系下统栖 霞至茅口组(P1q+m)、上统吴家坪至长兴组(P2w+c)和泥盆系上统尧梭至望城 坡组(D3y+w)石灰岩中发育的溶蚀裂隙、溶洞及管道内的地下水。含水极不均 一,地下水多以集中管道的形式赋存和运移。 基岩裂隙水是储存于非可溶岩风化裂隙、构造裂隙或层间裂隙中的地下水。 该类岩组含水贫乏,无集中供水意义,但对干旱缺水山区的分散供水发挥着重要 作用。 2.2.2 含水岩组及富水性 (1)碳酸盐岩孔洞裂隙水含水岩组 测区该类含水岩组包括寒武系上统炉山组(? 31)、中统高台组(? 2g)、下 统清虚洞组(? 1q)、奥陶系下统桐梓组(Q1t)。出露岩性为灰色、灰白色薄至中 厚层状白云岩、泥质白云岩夹少量灰岩,分布面积 530km2,占测区总面积的 72%。 该岩组以白云岩分布范围较大,岩体内溶蚀节理裂隙、溶孔十分发育,其形成的 地下网络为地下水的赋存提供了良好的空间,使地下水垂向交替或水平运移都较 为通畅,水动力条件优越,含水性较均匀。经调查资料反映,岩组内泉水出露较 为密集,流量 5L/s 以下的泉点占 86%,泉流量大于 10 L/s 的泉点较为少见;流

岩溶地区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岩溶地区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西南岩溶地区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万)征求意见稿地调局2003.10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2、引用标准GB/T 14158-93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0000)DZ/T 0060-93 岩溶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1:10万-1:20万)岩溶地区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规程(国家地质总局,1976,地质出版社)GB50027-2001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ZB/T D10004 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50000)DZ/T 0133-94 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DZ 44 城镇及工矿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DZ 55 城市环境水文地质工作规范3、总则3.1应在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和1:25万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要充分搜集、利用已有资料。

除了精度提高外,还要针对20多年来的变化和出现的新问题开展调查。

在调查过程中,尽量采用先进的技术方法。

3.2目标是:以岩溶流域为单元,查明岩溶水文地质条件,评价地下河、岩溶泉和蓄水构造的水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的条件,提出岩溶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

为西南岩溶地区岩溶水开发和地质环境的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为提高西南岩溶石山区水资源的利用率,从根本上解决西南岩溶区干旱缺水问题提供地质基础信息;为岩溶地区各项工程建设的规划和合理布局提供区域性水文地质资料;为岩溶水文地质科学发展提供资料。

3.3基本任务是:3.3.1查明区域岩溶地质条件:调查地层、地质构造的分布、类型、特点及对岩溶含水介质的控制和影响,重点查明碳酸岩的分布和特点、岩溶含水层类型及其水平和垂直分布特征、控制地下河、岩溶泉及蓄水构造形成的地貌地质条件。

3.3.2查明区域岩溶发育规律:调查各种岩溶形态的特点及空间分布,蓄水构造、表层岩溶带、地下岩溶管道、裂隙和洞穴的类型、结构、形态特征及分布规律,地下河系发育特征。

3.3.3查明岩溶地下水系统及其地下水资源特征:调查岩溶流域的边界、结构,进行岩溶地下水系统划分;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水力联系,地下河及岩溶泉的水位、流量、水质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地下水水资源量;表层岩溶水的分布规律和水资源特征;蓄水构造的富水地段,岩溶水资源量及覆盖层情况。

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岩溶地下水系统划分及其主要特征值统计

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岩溶地下水系统划分及其主要特征值统计

6. ; 岩 溶 泉 系 统 中 , 03 在 汇水 面 积 小 于 5 m 0k 的有 8 4个 , 1 占总数 的 7. 6 ; O 6 在
集 中排 泄 带 岩 溶 地 下 水 系 统 中 , 水 面积 大 于 10k 汇 0 m 而 小 于 5 0k 的有 3 3 0 m 0 个, 占总数 的 5. 1 。流 量 统 计 结 果 显 示 , 量 大 于 10 0L s的岩 溶地 下水 系统 3 9 流 0 / 有 26 , 8 个 占总 数 的 1. , 12 流量 大于 5L s至小 于 50L s之 间 的有 6 0个 , 0/ 0 / 3 点总
k 流量达 142 /。李 国芬等 认为 [, 我国流量 m, 8m。s 2在 ]
大于 5 L s的地 下河 ( 0/ 含伏流 ) 25 5条 , 泉 27 4 有 2 大 6
个, 总流量为 23 3亿 m。a 其 中广西 、 州 , 南 、 5 /, 贵 云 四
川( I 含重庆 ) 湖 南 、 北 和广 东的 地下 河 24 7条 , 、 湖 9 大 泉 24 0个 。袁 丙华等 的统计 结果 显示[ ]西 南岩溶 5 3 , “
西南 岩溶 石 山地 区岩溶 地 下 水 系统 划 分 及其 主 要特 征值 统 计
裴建 国 ,梁茂珍。 。 ,陈 阵。
(. 1 中国 地 质大 学 ( 京) 北 京 1 0 8 ;2 中国 地 质 科 学院 岩溶 地 质研 究 所 、 北 , 003 . 国土 资源 部 岩溶 动 力学 重 点 实验 室 , 西 桂 林 5 1 0 ) 广 4 0 4
基 金 项 目 : 质调 查 项 目(0 3 0 00 4 20 1 4 0 4 ) 地 2 0 1 4 0 4 ,0 3 0 0 0 3

岩溶水系统边界分析与概化

岩溶水系统边界分析与概化

岩溶水系统边界分析与概化岩溶地下水系统是西南岩溶石山地区最基本的水系统,从岩溶动力学角度考虑,岩溶地下水系统是岩溶动力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以水循环为主要形式的物质能量传输系统。

因受碳酸盐岩岩性特征和岩溶发育程度的影响,岩溶地下水系统结构和功能千差万别。

因此,岩溶地下水系统划分是其演化规律研究的基础,是正确评价和合理开发利用岩溶地区地下水资源的一个重要途径。

百色市隆林—乐业地区由于地表河流不发育,并且在大多数地区没有地下河天窗或地下河出口、泉水等稳定的供水水源,而地下水埋深又较大没有开发利用,形成地表水缺乏,枯季人畜饮水困难、农田灌溉缺水的问题很突出。

通过对该地区水系统结构及概念模型进行分析,为该地区进一步开展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提供服务,对合理开发利用该地区地下水资源,解决当地用水问题,具有积极意义。

1.岩溶水系统结构1.1岩溶水系统的划分隆林—乐业地区属于右江水系及红水河水系,按水利部门对水系统的划分,右江及红水河为三级水系统,即:珠江为一级水系统,西江为二级水系统,右江、红水河为三级水系统,隆林—乐业地区在三级水系统划分的基础上,按区域分水岭或局部分水岭进一步划分地下水子系统(四级水系统)。

据地下水含水介质、地下水赋存条件,并结合地下水补迳排条件等,把地下水系统划分为地下河子系统、岩溶大泉子系统、表层岩溶泉子系统、基岩分散流子系统。

隆林—乐业地区可划分为三个岩溶区:隆或岩溶区、平塘岩溶区和蛇场岩溶区。

发育有7条地下河,因龙沙地下河与半腊地下河在上游的者隆村一带有共同的补给区,沒有明显的地下水系统边界,可划为1个地下河系统,其它5条地下河均具有明显的地下水系统边界,划为5个地下河系统,共划分为6个地下河子系统,分别为:陇弄地下河系统(I1)、半腊地下河系统(I2)、龙潭地下河系统(I3)、小屯地下河系统(I4)、周洞地下河系统(I5)、水头地下河系统(I6)。

工作区内有一个枯流量大于50 L/S的岩溶泉,因此划分了1个岩溶大泉子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资源评价与开发袁丙华1毛郁1刘俊贤2曾荣庆2(1. 四川省地质调查院,成都 610081;2.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成都 610072)摘要:中国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资源总量丰富,但时空分布极不均一,开发利用程度差异很大,至今仍有1700万人、2500万亩耕地缺水。

本文在论述区域水文地质特征和控制岩溶水赋存的主要因素后,还介绍了地下水资源评价中,充分利用潜水位上下岩溶空间的调蓄能力,扩大浅层岩溶水的有效开发潜力;同时,对受古溶蚀控制的岩溶水深循环进行了研究,以开发利用受古溶蚀控制的深部热矿水,改变贫困岩溶石山地区产业结构。

关键词:西南岩溶石山地区;浅层岩溶水;岩溶水深循环;古溶蚀1.概况 中国西南两湖两广云贵川渝地区碳酸盐岩连片分布,以滇东、贵州、桂西为中心的约76×104km2的范围内,碳酸盐岩分布面积达44×104km2。

据初步统计,该区岩溶水允许开采资源量达607.73×108m3/a,除去已开采量外,可有效开发利用资源量为516.52×108 m3/a。

但受南方岩溶水文地质条件的控制,地下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极不均一,存在大片干旱缺水区和石漠化地带,八省市区岩溶石山地区迄今仍有1700万人饮水困难,云南、贵州、广西有2500万亩耕地农灌用水不足,石漠化面积达10.51×104km2 ,占碳酸盐岩分布区的25.03%。

工作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别很大,各地区的需水要求不同。

傍河城市需水量大,常常因为河水污染而出现缺水,急需开辟地下水水源地。

岩溶平原和较大的岩溶洼地平坝,因地表水缺乏或分布位置低,降水时间匹配不当,农业缺水严重,地下水开发要求强烈。

岩溶地下水补给迳流区,地下水埋藏深,生活和农灌用水开发成本高,缺水贫困问题严重制约地区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脱贫致富已势在必行。

针对这些问题,1999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八个省市区地调院和桂林岩溶研究所、国家航遥中心在这一地区开展了可有效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的勘查工作。

项目用地下水流域系统的概念,调整修定水文地质参数,重新计算和统计地下水资源。

在浅层岩溶水允许开采资源计算中,考虑枯水期潜水位上下地下岩溶空间的调蓄功能,结合工程措施扩大了地下水有效开采资源量;在中深部岩溶地下水的调查研究中,进行了地下水的深循环研究,提出了开发医疗热矿水,以调整贫困岩溶石山地区产业结构。

本文将主要介绍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在上述两方面的工作。

 2.水文地质特征[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作者简介:袁丙华男,1945出生,教授级高工,长期从事水工环地质的工程实践和基础资料调查研究。

 丰沛的降雨和炎热的气候造就了强烈发育的岩溶,良好的岩溶水文地质条件使西南岩溶石山地区的地下水资源总量比较丰富。

但是,受地质构造及可溶性岩层化学成分、岩性结构的影响,构成具有一定规律但又十分复杂的地下岩溶含水系统,资源分布不均。

西南岩溶石山地区范围广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复杂。

工作区内岩溶发育受大的地质构造控制的规律明显,可划分为一级隆起带裸露岩溶分布区、一级沉降带边缘褶皱构造控制岩溶分布区和断陷盆地岩溶分布区。

 2.1 隆起带裸露岩溶分布区 以桂西地区为例,纯碳酸盐岩广布,以巨厚状质纯灰岩为主,基本无弱溶性或难溶性岩石夹层,岩溶水文地质结构多属均匀状灰岩平缓褶皱型;地表和地下各种岩溶形态均得到较好发育,地下迳流强于地表迳流,各种形态和规模的暗河系统发育。

本区内地表迳流不发育,主要城市大多依河而建,以取用地表水为主,地表水一旦污染就出现缺水,急需开辟地下水水源地;区内岩溶平原和较大型的岩溶平坝或洼地,地表水稀缺,供水多以地下水为主,农业和乡镇发展需扩大开采地下水。

 2.2 沉降带边缘褶皱控制分布区 以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过渡带的川南地区为代表,区内岩溶水文地质结构多属互层状碳酸盐岩背斜褶皱型、大型单斜、汇水向斜等类型。

中、上三叠统和下二叠统灰岩含水岩组在背斜两冀或核部呈带状分布,外围被侏罗系碎屑岩封闭,构成典型的背斜蓄水构造。

在大型单斜和向斜构造控制下,出露的中、上三叠统和下二叠统灰岩以及上震旦系白云岩含水岩组下伏形成埋藏型岩溶,常构成向斜蓄水构造和单斜蓄水构造。

构成蓄水构造的隔水层顶、底板多为非碳酸盐岩地层,含水层由碳酸盐岩地层组成;岩溶水的深循环主要沿构造裂隙溶蚀带或古溶蚀界面,并构成似层状岩溶含水层,多有医疗热矿水产出。

这一地区常为岩溶石山的贫困地区,改变产业结构,开发热矿水发展旅游业应是一个较好的思路。

 2.3 断陷盆地岩溶分布区 以滇东地区为代表。

滇东北断陷盆地区碳酸盐岩受构造控制呈环带状分布,岩溶发育不均,以管隙为主,岩溶地下水迳流排泄迅速,动态变化大。

盆地边缘形成裸露——覆盖型岩溶水系统,地下水赋存量较大,是较富水且调节能力强的富水地段,单井涌水量常大于1000m3/d。

滇中滇东台背斜台褶带山原盆地区断陷盆地发育。

碳酸盐岩层累计厚度达3000m,岩溶作用强烈,岩溶含水层以管隙网为主,相对均匀。

岩溶水系统多为断块或褶皱储水构造控制,常形成各自独立的暗河或泉域。

覆盖区岩溶深度大,岩溶多期叠加,发育较均匀,形成深部承压含水层。

地下水储存量丰富,调节能力强,单井涌水量大于1000m3/d。

地下水含水结构为均匀状纯碳酸盐岩断块构造型。

 3.岩溶地下水的赋存特征[2] 随着工作区经济的发展,人们加强了对地下水赋存特征和深部岩溶发育规律的研究,对本区内岩溶地下水的形成机制、岩溶含水层的特征、古溶蚀对岩溶地下水深循环的控制等获得了一些新的认识。

西南岩溶石山岩溶水赋存特征见图1。

图1 3.1 构造运动对岩溶地下水的控制 构造运动对岩溶地下水的控制表现在新构造运动形成的现代岩溶对浅层地下水的控制、造山褶皱构造运动形成各类蓄水构造,升降运动带来的海陆变迁形成的古溶蚀对地下水深循环的控制。

 新构造运动为岩溶发育演化提供动力条件,是岩溶发育的主控因素,对浅部岩溶地下水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云南省昭鲁盆地区受间歇性的新构造上升运动影响和相邻河流侵蚀基准面下降的控制,形成了浅部以盆底为排泄基准面的上层迳流带和深部以洒渔河为排泄基准面的深层迳流带,扩大了地下水资源前景。

造山褶皱构造运动在碳酸盐岩和非碳酸盐岩互层或夹层分布区形成的背向斜、单斜和断层,不仅对浅部岩溶地下水起着控制作用,也控制中深部岩溶地下水的循环迳流排泄,并与古溶蚀结合形成对地下水深部循环的控制。

3.2 岩性对岩溶地下水的控制 一般来讲,灰岩越纯,岩溶就越发育,形成的岩溶含水层富水程度高,但地下水分布极不均匀;白云岩岩溶发育程度较差,溶隙裂隙发育相对均一,富水程度中等,地下水分布相对均一,含水层具有似层状特征。

贵州的地面调查和水文钻探揭示,寒武系、奥陶系具有开发前景和价值的含水层岩性多为白云岩,钻孔单井出水量为1000~2000m3/d;云南省昆明盆地覆盖型岩溶水系统研究中,发现深埋的震旦纪白云岩分布稳定,裂隙密集发育且均匀,富水性较强且均一性较好,昆明地区开采量已超过10000m3/d。

 3.3 古溶蚀对岩溶地下水深循环的控制 岩溶水的循环迳流受岩溶发育深度的控制。

受现代溶蚀控制的浅部岩溶发育深度可达200-500m,受构造和岩性控制的中部岩溶发育深度500-2000m左右,而受古溶蚀控制的岩溶发育深度可达2000-3500m,不仅大大低于现代区域侵蚀基准面甚至远远低于海平面。

 以川南为代表的沉降盆地边缘,在各沉积间断时期,尤其是三叠纪早中期、二叠纪早期、震旦纪晚期,碳酸盐岩层出露地表的时间长,遭受强烈溶蚀作用,在许多地带形成延续性、连通性较好的古溶蚀面,被新的岩层覆盖后,这些岩溶蓄水空间和通道仍然保留在地层中,为后期岩溶地下水的深循环和形成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地下热矿水创造了条件。

在合适的构造部位,二叠系茅口组古溶蚀界面构成的岩溶含水层的迳流深度可超过3000m,如四川雅安周公山矿泉井,井深3475m,自喷流量5300m3/d以上,水温81℃,有7项微量元素和化学组分满足医疗热矿水含量标准。

4.西南岩溶石山地下水资源评价与开发 4.1岩溶地下水的垂直分带性上面的论述说明不同深度发育的岩溶控制着地下水循环迳流排泄的不同特征,地下水资源的评价方法不同,开发重点也不一样。

浅部水流量变幅大,易受污染,易开采,局部已采补平衡或超采,宜寻求措施扩大允许开采量。

中深部水流量稳定,分布相对均一,成井率较高,在浅部地下水贫乏或地下水资源量不能满足需求的地区是寻找新水源的方向。

深部水流量大,温度高,水质优良,多属医疗热矿水,经济价值高。

 本项目在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价时,紧紧抓住资源的“可有效开发利用”内涵,力求评价结果可供国家和地方政府规划使用。

因此针对上述特点分别对浅层岩溶水和中深部岩溶水进行了评价和开发研究。

4.2浅层地下水资源的评价与开发浅层岩溶水是和人们生活与生产需求最紧密相关的,也是以往资源评价和开发研究的主要对象。

本项目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思路进行资源评价工作:一是打破传统的区域地下水资源按含水岩组进行计算和统计的方法,采用地下水流域系统的概念划分资源计算和统计单元,基本单元为具有完整的、独立的输入、输出系统的水文地质单元,包括岩溶大泉、地下河(系)、蓄水构造、断陷盆地等4种基本单元,其一、二、三级地下水流域系统和国家水利部门的地表水流域系统一致,地下水资源评价结果可纳入水资源规划;二是在允许资源量计算和评价时考虑了地下水的开采条件,将目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尚不能开采的地区划出来,不参加评价,其资源量列入难于开采的资源量;三是在浅层地下水资源评价时,充分利用潜水位上下岩溶空间的调蓄能力,扩大可有效开发利用资源量,如在地下河或大泉出口筑坝抬高水位、在岩溶平原区枯平水期适当超采地下水洪期时实现补充等。

据本次初步计算和统计,碳酸盐岩分布区允许开采资源量:长江一级流域为292.57×108m3/a、珠江流域为284.15×108m3/a、国际诸河(元江)流域为31.01×108m3/a,合计607.73×108m3/a;可有效开发利用的潜力资源量:长江一级流域为248.29×108m3/a、珠江流域为243.84×108m3/a、国际褚河(元江)流域为24.39×108m3/a,合计516.52×108m3/a。

广西在项目调查中统计研究发现,选择合适的部位建坝或拦堵岩溶大泉或地下河,抬升地下水位,利用岩溶地下空间的调蓄能力增加地下水利用量,比用地下水枯季径流模数评价的资源量大1~2倍。

目前已成功地实施了几处工程。

 4.3深循环地下水资源的评价与开发[3] 项目以四川盆地沉降带边缘的覆盖型岩溶分布区为岩溶地下水深循环专题研究的工作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