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新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精品一轮 第5讲 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第5讲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课标与教材: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自转)的地理意义[选择性必修1:1.1;1.2]。
四层·考查内容两年·命题统计[必备知识]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产生时差、造成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等地理意义[关键能力]能够判读晨昏线、计算日期和时间,解释和阐释自转产生的现象,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学科素养]能够从区域的视角,认知不同地区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的偏转;从时空综合的角度,分析地方时、区时的产生,并掌握计算方法[核心价值]能够从“地对人的影响”角度,理解地球自转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020年]北京卷第6题;7月浙江卷第20题[2021年]广东卷第10题;河北卷第8题;山东卷第12题;上海卷第1题……一、地球的自转1.概念: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
2.地轴:地球的自转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3.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1)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2)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4.周期时间旋转角度意义恒星日23时56分4秒360°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360°59′昼夜交替周期5.速度角速度除南北极点外,各地均为15°/h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赤道最大,极点为零[思考]航天发射基地为什么多选择在低纬度地区,并且选择海拔较高的地区?提示①纬度越低,自转线速度越大;②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发射时节省燃料。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产生昼夜交替(1)图中甲为夜半球,乙为昼半球,弧线AOB为晨线。
(2)形成原因⎩⎨⎧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地球不停地自转(3)交替周期:1个太阳日=24小时。
[易误辨析]昼夜现象与昼夜交替有何区别?提示昼夜现象是一个静止的概念,是由地球“不透明、不发光,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这一特性决定的。
昼夜交替是一个动态概念,主要是由地球自转产生的。
人教地理高考一轮复习第单元第章第讲地球自转与其地理意义
人教地理高考一轮复习第单元第章第讲地球自转与其地理意义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己的轴心进行旋转的运动。
地球自转对地理学具有重要意义,影响着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
自转的基本概念和运动过程地球自转是地球上各地经历昼夜变化的根本原因之一。
地球自转的轴线经过地球南北两极,即地球北极和南极。
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称为地球的自转周期,约为24小时。
地球自转的运动过程中,地球表面的各部分相对地轴保持固定方向。
这意味着地球上的地理要素,如大陆、海洋、气候等,会随着地球的自转而经历周期性的变化。
自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球自转对地理环境具有以下几个重要影响:1.昼夜变化:地球表面的昼夜变化是由地球的自转引起的。
当地球某一地区位于太阳直射点时,该地区将经历白天;当地球某一地区远离太阳直射点时,该地区将经历黑夜。
这种不断变化的昼夜变化对生态系统、气温、气候等有着重要的影响。
2.季节变化:地球自转也是地球上季节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地球自转轴倾斜的存在,当地球某一半球暴露在太阳光照下的时间更长时,该半球将经历相对较暖的季节;而另一半球则相对较冷。
这种季节变化对农业、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都具有重要影响。
3.风力分布:地球自转对大气环流和风力分布起着重要影响。
由于地球自转的作用,地球表面受到不同程度的惯性离心力。
这使得大气在赤道地区向东飘移,形成副热带气旋、西风带等特定风向的风系统。
这种不同风力分布对气候和天气的形成都有重要影响。
4.地球形状的影响:地球自转导致地球呈现出稍微偏扁的形状。
由于自转产生的离心力,使得地球的赤道半径稍大于极半径。
地球形状的差异对地理环境和测量地球有着重要意义。
自转对人类社会的意义地球自转对人类社会具有以下重要意义:1.时间计量:地球自转周期为24小时,这决定了我们以一天为计量单位。
人类社会的时间、日历、时区等制度都是基于地球自转来设计的。
2.交通和通信:地球自转使得不同地区经历不同时区,这对交通和通信领域产生重要影响。
《地球的自转及其意义复习》高中地理教案
《地球的自转及其意义复习》高中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2. 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及其意义;3. 能够运用地球自转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4. 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思维能力和观察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的旋转运动。
2.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昼夜交替、时间差异。
3. 地球自转的意义:形成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现象,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和产生的现象;2. 难点:地球自转的意义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和产生的现象;2. 案例分析法:分析地球自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 小组讨论法:探讨地球自转的意义和影响;4. 实践活动法:观察和记录地球自转现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运动,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2. 新课导入: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和产生的现象;3. 案例分析:分析地球自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时间差异、昼夜交替等;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地球自转的意义和影响;5. 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地球自转现象,如日出日落时间、时区差异等;6. 总结与反思:总结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评估学生对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意义和实际应用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准备:1. 地球仪:用于演示地球自转的运动;2. PPT课件:展示地球自转的相关图片、图表和案例;3. 教学视频:播放地球自转现象的视频资料;4. 练习题:准备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运动,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2. 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和产生的现象;3. 分析地球自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时间差异、昼夜交替等;4. 组织小组讨论,探讨地球自转的意义和影响;5. 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地球自转现象;6. 总结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和意义;7.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高考地理人教版总复习专题 精品导学案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学习目标:昼夜更替;地方时;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学习内容:一.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现象1.昼夜现象与昼夜更替现象昼夜现象:地球不发光、不透明;太阳光的照射。
昼夜更替:+地球自转2.昼夜半球的划分——晨昏线(圈)晨昏线(圈)由晨线和昏线组成怎样判断晨线和昏线?3.昼夜更替周期——__小时意义:调节地表____,保证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发展4.怎么描述昼夜状况?太阳高度(h)——太阳光线相对地平线的____意义:制约人类的起居作息,利用太阳高度确定时刻二.地球自转产生地方时差1.太阳经过某地天空的最高点时定为__点(太阳正对的经线为正午12 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是__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是__点。
2.地方时:随地球自转,一天中太阳东升西落,不同经度具有不同的时刻。
(东早西晚)怎么判断时间的早晚?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__小时;相邻两个时区,区时相差1小时。
较东的时区,区时较__。
区时:相邻15°经线内所用的同一时间(本区中央经线上的____)例1:圣诞节(12月25日)当地时间上午9:00,小强远在纽约留学的姑姑乘飞机回沈阳探亲。
自纽约至沈阳,飞机飞行时间约17小时。
小强应在什么时间到机场迎接姑姑最合适?区时计算方法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两地的时区差(所求区时时区在已知区时时区东边时用“+”,反之用“-”)例2:假定世界各地金融市场均在当地时间上午9点开市,下午5点闭市,如果某投资者上午9点在法兰克福(东1区)市场买进欧元,12小时后欧元上涨,投资者想尽快卖出欧元,选择的金融市场应位于:A.东京(东9区)B.香港(东八区)C.伦敦(中时区)D.纽约(西五区)在上述假定的时间内(上午9点开始,下午5点闭市),下列各金融中心能保证24小时作业的是:A.法兰克福、新加坡、伦敦B.伦敦、香港、旧金山C.伦敦、东京、纽约D.东京、洛杉矶、纽约3. “国际日期变更线”与日期早晚为何会以180°经线作为日界线呢?三.地球自转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方向发生偏转北半球__偏;南半球__偏;赤道____。
高三一轮复习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导学案
1.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班级姓名【考纲解读】:1.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特征,理解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2.分析昼夜更替产生的原因,掌握晨昏线的判读与应用。
3.分析地方时差产生的原因,掌握地方时、区时、日期变更的计算。
考点一地球自转的特征与地转偏向力的应用【知识构建】【高考研磨】(2015·全国卷Ⅱ) 下图是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分布图。
读图回答1~3题。
1.图示区域大部分位于( )A.北半球中纬度 B.北半球低纬度C.南半球中纬度 D.南半球低纬度2.图中a、b两点纬度相同,但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明显不同,原因是 ( )A.a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B.b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C.a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D.b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3.关于图中a、b、c、d四点地球自转角速度的大小判定,正确的是( )A.a>b>c>d B.a<b<c<dC.a=b=c=d D.a>c=d>b【方法总结】考点二晨昏线的判读与应用。
【知识构建】【高考研磨】比较下面四幅图(注:甲图中阴影区与空白区日期不同,乙、丙、丁三图中阴影区为黑夜),回答下列问题。
(1)各图的晨线分别是:甲:________经线,乙:________弧,丙:________弧,丁:________弧。
(2)一年之中,晨昏线与经线重合的日期是________;与经线夹角最大时的日期是________。
(3)这四幅图中,北半球昼大于夜的图是________。
(4)甲图中北京时间是________,丙图中北京时间是________。
【方法总结】考点三:地方时、区时、日期变更的计算(2014·天津高考节选)假设一架客机于北京时间6月22日12时从北京(116°E,40°N)起飞,7小时后途经a地(165°W,67°N)上空,14小时后抵达芝加哥(87.5°W,42°N)。
2011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1.3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及地球的圈层结构精品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三节地球自转、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地球的圈层结构【高考目标定位】【考纲知识梳理】一、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1)昼夜的形成,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晨昏线的特点:晨昏线平分地球,是过球心的大圆;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故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晨昏线在二至日时与极圈相切,在春秋分时与经线重合。
(2)昼夜交替的产生:由于地球的自转(3)昼夜交替的周期及意义: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小时(4)晨昏线(圈):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
按地球自转方向经过晨昏线进入昼半球的是晨线,按地球自转方向经过晨昏线进入夜半球的是昏线。
如图4-6。
①在晨昏线上各地,太阳高度为0º;②太阳直射光线与晨昏线成90º;③直射点A与晨昏线和最小纬线圈切点B的纬度之和等于90º;如当太阳直射在20ºS时,切点B的纬度为70º´N或70ºS。
2、产生时差(1)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时刻叫地方时。
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转,东边的时刻总比西边的早。
同一经线地方时一定相同。
(2)时区与区时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度为15°,因此相邻两个时区相差两个小时。
各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
(3)日界线国际上规定180°经线作为日期的分解线,叫国际日期变更线。
地方时为0时(或24时的经线)是另一条日期变更线。
3、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转: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不偏转。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是23°26′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如图4-14。
2、昼夜长短的变化(1)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太阳直射哪个半球,那个半球就昼长夜短。
高考地理考点 地球的自转及其意义整合复习教案
高考地理考点地球的自转及其意义整合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 掌握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包括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和地转偏向力。
3. 能够运用地球自转的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地球自转的概念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及其应用。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地球仪展示地球自转的现象,引发学生对地球自转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地理意义。
3. 案例分析:分析地球自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航空、海运、农业等。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地球自转对生活、生产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地球自转的规律。
5. 总结提升:归纳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强调重点知识。
五、课后作业1. 复习地球自转的概念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 思考地球自转对生活、生产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地球自转的规律。
3. 完成练习题,检测对地球自转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和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及其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解答和指导。
课后作业的设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实地观测和实践环节,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六、教学内容6. 昼夜交替现象的分析a. 昼夜交替的定义b. 昼夜交替的地理意义c. 昼夜交替对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7. 地方时差的产生与计算a. 地方时差的定义b. 地方时差的产生原因c. 地方时差的计算方法d. 地方时差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8. 地转偏向力的概念与作用a. 地转偏向力的定义b. 地转偏向力的作用c. 地转偏向力对气候和风向的影响9. 地球自转与现代技术a. 地球自转在航空、海运中的应用b. 地球自转在时间计算和卫星导航中的应用c. 地球自转在其他现代技术领域的应用10. 综合练习与复习a. 地球自转概念和现象的复习b. 地球自转意义的应用练习c. 针对学生的疑问和难点进行解答和辅导七、教学过程设计6. 通过实际例子和图片,介绍昼夜交替的现象,让学生理解昼夜交替的定义和地理意义。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考点一自转特征与地转偏向力知识点1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基础)基本概念:地球自转: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的自转。
是地球的一种重要运动形式。
地轴:地球的自转轴叫地轴,他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北极星仰角等于当地地理纬度。
北半球纬度越高,北极星相对地平线的高度越高,南半球不可见。
(1)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俯视呈逆时针,南极俯视呈顺时针(2)周期速度角速度:单位时间自转的角度。
除南北极点外都是15˚/h。
线速度:地球自转时,某点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距离(弧长)。
线速度=纬线周长/自转周期线速度规律:由赤道至两极递减,赤道最大,为1670km/h,极点为0;任一纬度θ,其线速度为1670cosθkm/h;南北纬60°地区线速度约为赤道的一半;同一纬度,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
注意:赤道上空的同步卫星运行的角速度与地面对应点的角速度相同,均为每小时15°,卫星运行的线速度大于地面上的对应点的线速度。
①根据等值线数值和排列规律,判断所在半球和纬度高低自转线速度由北向南递增的为北半球,递减的为南半球(如下图为北半球)。
自转线速度介于1670~1447km/h的位于低纬度地区,介于837~1447km/h的位于中纬度地区,介于0~837km/h的位于高纬度地区(如下图为中纬度)②根据等值线变动,确定地势的高低等自转线速度线凸向数值低处(B),说明线速度较大,地势较高,为山脊或高地。
等自转线速度线凸向数值高处(A),说明该地线速度较小,地势较低,为谷地或低地。
1. 读甲图“地球自转速度随纬度变化”和乙图“地球公转速度变化”,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1. 甲图M点的纬度、乙图N点的月份分别是()A. 30°;1月B. 60°;7月C. 60°;1月D. 30。
;7月【小题2】1. 所谓同步卫星是指相对地球赤道上某点相对静止的地球卫星。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讲地球的自转及地理意义导学案(一)
第1讲地球的自转及地理意义导学案(一)一、本课学习目标1.掌握不同区域自转角速度、线速度的异同及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大小差异;二、基础知识(一)地球自转的特征1.定义: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叫地球自转。
2.旋转中心:地轴北端始终指向附近;观察者看北极星的仰角度数为。
练一练:下图所示照片是摄影师在夜晚采用连续曝光技术拍摄的,照片中的弧线为恒星视运动轨迹。
读图,完成第6~7题。
据图判断摄影师拍摄的地点位于( )A.低纬地区B.中纬地区C.北极附近D.南极附近3.地球自转方向4.自转周期类型时间旋转角度意义恒星日23时56分4秒360°地球的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360°59' 周期5.自转速递(1)角速度:全球角速度相等,为°/h(两极点除外)(2)线速度: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与该地的和有关:①自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 0;②(同一海拔)纬度相同,线速度;纬度越低,线速度越。
60°纬线线速度为赤道;③(同一纬度)海拔越高,线速度越;【拓展延伸】地球同步卫星的运动速度与地球自转速度的关系1.地球同步卫星位于地面某点上空,同步卫星运行的角速度与的角速度相同,均为每小时°;但,卫星运行的大于地面上的对应点的。
如下图,位于赤道上A地上空的一颗同步卫星B,3小时后地面上点A运动到A′,卫星由B 运动到B′,转过的角度都是45°,而转过的弧长BB′大于AA′。
2.航天发射基地应选择在的地区,并且沿地球方向,发射。
如,海南文昌相对其他三个航天发射中心地理纬度低,可充分借助地球自转动力,节省燃料,降低发射成本。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第2讲导学案)2.昼夜更替(1)昼夜交替(24h)①地球本身不发光,不透明——现象②地球自转:若地球不自转,也不公转,有,但无;若地球只公转不自转,也有,只不过昼夜交替的周期为;(2)晨昏线(圈):太阳照射地表所形成的的分界线,它是由组成的大圆圈,故又称晨昏圈。
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总复习课件:2.2 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考点二 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必备知识预案自诊
关键能力学案突破
考向二 考向三
-16-
(1)图示区域大部分位于( )
A.北半球中纬度 B.北半球低纬度
C.南半球中纬度 D.南半球低纬度
关闭
第((12))题图,中地球a、自b转两的点线处速地度球由自赤转道线向两速极度递的减差,赤异道和的原线因速为度最( 大约) 为1
第二章
考点二 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必备知识预案自诊
关键路分析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恒星是不运动的,恒星视运动其实就 是地球的自转运动。
第(1)题,
第(2)题,
考向一
第二章
考点二 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必备知识预案自诊
关键能力学案突破
考向二 考向三
-14-
命题立意 本题以恒星视运动照片为背景,考查北极星仰角的空 间分布规律和地球自转速度,命题视角新颖,对考生的逻辑推理能 力考查明显。
考点二 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考点二 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第二章
必备知识预案自诊
关键能力学案突破
-2-
一、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1.方向 (1)侧视: 自西向东 。
(2)俯视 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方向,如下面图甲所示 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方向,如下面图乙所示
考点二 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第二章
必备知识预案自诊
(4)日界线 自然界线:地方时为0 时或 24 时的经线 人为界线:又称国际日界线,大致沿180° 经线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偏转原因:地球自转产生 地转偏向力 。 (2)偏转规律:北半球向 右 偏,南半球向 左 偏,赤道上不偏 转。
第二章
地球自转及地理意义一轮复习学案
《地球自转及地理意义》学案制作人:李淑霞、周振国、于斌审核人:赵春秀高考目标定位学习目标:1.能够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并能在地球自转运动图上标注和识别。
2.理解昼夜更替的形成,掌握晨昏线的特征,会在各种光照图上判断晨昏线。
3.掌握地方时、区时、日界线的计算与判读方法。
4.以河流、风、洋流等为例,说明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产生的影响。
课前预习预习指导:请先阅读‘知识框架’,了解本节的主要内容,并能复述;然后阅读‘考点分频’,了解本节中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再完成‘基础知识梳理’部分,10分钟时间识记,完成预习检测,最后记下自己的疑惑点。
一、知识框架二、考点分频本节中高考考查的重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基础知识梳理(一)地球自转特点1.概念:绕轴旋转,地轴的端始终指向 附近,北极星的仰角等于 。
2.方向:(在图中画出自转方向)侧视图: ;俯视图, 。
地球自转的方向与经度递变的关系: 2.周期: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太阳日,恒星日),时间 3.速度角速度:除南北极点为零外,全球各地均为 ;线速度:从 向 递减,在南北纬 度减为赤道上的一半,南北极点为_____。
不同纬度线速度计算公式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1)成因: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地球自转(2)周期:是一个 日,即 小时;顺着自转方向走,昼夜更替周期_____一个太阳日。
2.地方时(1)定义:因 不同而不同的时刻。
(2)特点:因为地球自转,同一纬度地区相比,东面的地点总是比西面的地点先看到日出,因此,东面地点总是比西面地点时刻_____。
地球自转一周360度,大约需要24小时,因此经度相差150,地方时相差_______,经度相差10,地方时相差_______。
(3)时区与区时:全球共分为个 时区,以 线为基准,向东向西各跨7.5°作为零时区也叫中时区,每个时区跨____个经度。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人教版):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特征
第2讲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基本概念]地球自转、地球公转、恒星日、太阳日、恒星年、回归年;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
[基本原理]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规律、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规律。
[体系架构]课时6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特征1.地球的自转特征(1)自转定义: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
(2)自转轴①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②北半球纬度越高,北极星相对地平线的高度越高;北半球某点观测北极星的仰角等于该地的纬度。
(3)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4)周期参照物时间自转角度意义恒星日恒星23时56分4秒360°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太阳日太阳24时360°59′昼夜交替的周期(5)速度①角速度:约为15°/h,除极点外任何地点都相等。
②线速度:由赤道至两极递减,极点为0。
思考地球同步卫星与地球表面对应点的速度相等吗?答案角速度相同,均为每小时15°;线速度大于地面上的对应点。
2.地球的公转特征(1)概念: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转动,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转动。
(3)周期:1回归年为365日5时48分46秒,是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南北移动的周期;1恒星年为365日6时9分10秒,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
(4)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5)速度位置时间速度A点近日点1月初线速度最快,角速度最快B点远日点7月初线速度最慢,角速度最慢思考为什么北半球夏半年与冬半年的天数存在差异?答案北半球夏半年,地球运动至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速度较慢,所用天数较多,为186天;北半球冬半年,地球运动至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速度较快,所用天数较少,为179天。
1.地球自转方向的判断方法(1)常规法: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由此判断地球自转方向。
高考地理考点 地球的自转及其意义整合复习教案
高考地理考点地球的自转及其意义整合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及其地理意义。
2. 掌握地球自转的周期、速度和产生的现象。
3. 能够运用地球自转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地球自转的概念: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的转动。
2. 地球自转的周期:一天。
3. 地球自转的速度:角速度除以赤道半径。
4.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昼夜交替、时间差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地球仪展示地球自转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的概念和意义。
2. 新课导入: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周期和速度。
3. 案例分析: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现象。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地球自转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5. 总结提升:概括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四、教学方法1. 直观演示法:通过地球仪展示地球自转的现象。
2. 讲解法: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周期、速度和产生的现象。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实际问题。
4.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地球自转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地球自转概念、周期、速度的理解。
2.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运用地球自转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地球自转的理解。
六、教学资源1. 地球仪:用于展示地球自转的现象。
2. 地球自转示意图:展示地球自转的周期、速度和产生的现象。
3. 实际问题案例:用于分析地球自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 教学软件:用于模拟地球自转的过程。
七、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地球仪展示地球自转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的概念和意义。
2. 新课导入: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周期和速度。
3. 案例分析: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现象。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地球自转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5. 总结提升:概括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八、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的概念和地理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本节复习脉络:考点一| 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对应学生用书第17页)[识记—基础梳理]1.地球自转方向甲乙丙甲图为侧视图,方向为自西向东;乙图为北极上空俯视图,呈逆时针方向;丙图为南极上空俯视图,呈顺时针方向。
2.周期时间意义恒星日23时56分4秒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昼夜交替的周期3.速度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相同,约为15°/h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赤道最大,极点为0[易误点拨](1)因地轴是地球自转轴,因此其与地表相交的南极点、北极点是始终不动的。
(2)因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因此夜晚观看星空,北极星的位置是不变的,而其周围的星星每天都绕北极星逆时针旋转。
(3)因地轴北端指向北极星,因此北半球观看北极星的高度,就是当地的地理纬度。
[理解—要点突破]1.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分析(1)地球自转速度的分布规律①极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均为0。
②纬度相同的两点,自转的速度相同(海拔相同的情况下)。
③60°纬线上的线速度是赤道上线速度的一半。
④赤道上空的同步卫星运行的角速度与地面对应点的角速度相同,均为每小时15°;卫星运行的线速度大于地面上对应点的线速度。
(2)影响地球自转线速度变化的因素因素影响关系纬度纬度相同,线速度相同;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负相关海拔同一纬线上的点,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正相关(3)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应用①判断南、北半球由北向南,线速度越来越大的为北半球;反之,为南半球。
②判断纬度带自转线速度:0~837 km/h→高纬度;837~1447 km/h→中纬度;1447~1670km/h→低纬度。
③判断地势高低某地线速度等值线凸向低值处,说明该地线速度比同纬度其他地区大,即地势较高;线速度等值线凸向高值处,说明该地线速度比同纬度其他地区小,即地势较低,如上图中,A可能为山地、高原,B可能为谷地、盆地。
2.航天基地选址的条件分析(1)发射基地选址的条件气象条件晴天多、阴雨天少,风速小,湿度低,有利于发射和跟踪纬度因素纬度低,自转线速度大,可以节省燃料和成本地势因素地势越高,地球自转线速度越大地形因素地形平坦开阔,有利于跟踪观测海陆位置大陆内部气象条件好,隐蔽性强,人烟稀少,安全性强;海上人类活动少,安全性强交通条件内外交通便利,有利于大型航天装备的运输安全因素出于国防安全考虑,有的建在山区、沙漠地区,有的建在地广人稀处(2)回收场地选择的条件我国的回收场地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
有利条件为:地势平坦,视野开阔,便于搜救;人烟稀少,有利于疏散人群;气候干旱,多晴朗天气,地质条件好。
[运用—考向对练]⊙考向1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下图所示照片是摄影师在夜晚采用连续曝光技术拍摄的。
照片中的弧线为恒星视运动轨迹。
读图,完成1~2题。
【:21490015】1.据图判断,摄影师拍摄的地点位于()A.低纬地区B.中纬地区C.北极附近D.南极附近2.图中a恒星视运动转过的角度约为50°,据此判断摄影师连续拍摄的时间为()A.1个多小时B.3个多小时C.5个多小时D.7个多小时【思维流程】[解析]本题组解题的关键是深刻理解地球自转的一般规律。
第1题,图中能看到北极星,并且北极星的仰角很小,说明当地在北半球,且地理纬度较低。
第2题,图中恒星的视运动实际上是地球自转运动的反映,天空中的恒星转过50°,说明地球自转了50°,地球自转的角速度是15°/h,故正确答案为B。
[答案] 1.A 2.B⊙考向2地球运动与航天基地选址(2018·广东省实验中学月考)我国在2016年9月15日发射“天宫二号”,预计在2018年前后发射空间站的核心舱,逐步建立自己的空间站。
在此之前,“天宫一号”已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3~4题。
3.相对于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优势主要在于()A.纬度低,地球自转线速度大,可节省燃料B.降水少,晴天多,发射窗口期长(发射窗口期:适合卫星发射的时间段) C.空中及海上交通都很方便,便于运输D.无人区面积广,发射后残骸不危及人民安全4.下列有关太阳活动对空间站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太阳活动对空间站的影响可以忽略B.空间站在地面实验过程中不会受到太阳活动的影响C.太阳活动会在空间站引发极光现象D.太阳活动会影响空间站的安全及地—空联系(通信)3.B 4.D[第3题,卫星发射中心的区位条件主要包括纬度因素、气象条件、地形条件、交通条件等。
相对于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纬度高,其优势主要在于降水少、晴天多,发射窗口期长。
酒泉发射中心深居内陆,周围人烟稀少;文昌发射中心在海南岛,附近有广阔的海域。
二者都有大面积的无人区以保证残骸安全掉落。
第4题,太阳活动对空间站影响主要体现在影响空间站的安全及地—空联系。
]考点二| 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对应学生用书第18页)[识记—基础梳理]1.时差产生原因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纬度的甲、乙相比,乙地相对位置偏东,乙地时刻较早。
2.地方时(1)含义: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
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2)判断:图中甲、乙、丙中,甲、丙位于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3)计算:图中甲与丁经度相隔60°,地方时相差4小时,按“东加西减”原则计算,若丁地地方时为6时,甲地在丁地西侧,则甲地为2时。
3.时区与区时(1)时区的划分①在地球上经度每隔15°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
②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从7.5°W到7.5°E划分为一个时区,叫中时区或零时区。
③在中时区以东,每隔15°划分为一个时区,依次为东一区至东十二区;在中时区以西,每隔15°划分为一个时区,依次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
④东西十二区各跨7.5°,合为一个时区。
(2)区时: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该时区的区时。
相邻的两个时区区时相差1小时。
[知识拓展](教师备用资料)时区的划分与分布[理解—要点突破]1.“四定”计算地方时(1)定“基准时间”即确定计算时可作为条件用的已知地方时,在光照图上,特殊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已知条件,有以下几种情况:经线位置确定地方时图示昼半球的中央经线12 ND夜半球的中央经线24时(或0时) NB 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6时NC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18时NA(2)定“东西方向”即确定所求点与已知时间点的相对东、西方向,如图中求E点的地方时,以D点作为已知时间点,则E点位于D点以东,应“东加”;若求F点地方时,以B点作为已知时间点,则F点位于B点以西,应“西减”。
(3)定“相对时差”即确定所求点与已知时间点的经度差,以确定时差,如E点所在经线与ND 经度相差45°,时差为3小时。
(4)定“时间数值”即根据前面所确定的条件计算出所求时间,如E点地方时为:12:00+45°15°=15:00,F点地方时为:24:00-45°15°=21:00。
2.三步计算区时第一步:如果已知该地经度,求时区数。
该地所在时区数=该地经度÷15°(余数若小于7.5°,则直接舍去;余数若大于7.5°,则在结果上加一个时区)。
第二步:求时差,即求时间间隔,每相隔一个时区,时间相差一小时。
第三步:求区时。
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1小时注:a.“+、-”号的选取同地方时的运算。
b.若求出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去24小时,日期加一天;若所求时间为负值,则加上24小时,日期减一天。
[运用—考向对练]⊙考向1地方时、区时的计算1.(2015·全国卷Ⅱ)1996年我国与M国签订海洋渔业发展合作规划,至2010年我国有20多家沿海渔业企业(总部设在国内)在M国从事渔业捕捞和渔业产品加工,产品除满足M国需求外,还远销其他国家。
下图示意M国的位置。
据此完成下题。
【:21490016】如果都以当地时间8:00~12:00和14:00~18:00作为工作时间,在M国的中资企业若在双方工作时间内向其总部汇报业务,应选在当地时间的() A.8:00~9:00B.11:00~12:00C.14:00~15:00 D.17:00~18:00【思维流程】据图中经度算出M国所在的时区和两地区时差→结合当地时间算出北京时间→判断两地都在工作时间内的时间段A[M国国土大部分位于0°经线和10°W经线之间,主要属于中时区,与北京时间相差8个小时。
当地时间是8:00~9:00时,北京时间为16:00~17:00,都处在工作时间,故选A。
](2017·北京高考)大数据显示,城市机动车流量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体现城市的生活节奏。
机动车流量百分比是指某时段机动车流量占当日机动车总流量的比例。
下图为甲城市工作日机动车流量变化图。
读图,回答第2题。
2.甲城市所处时区是()A.西二区B.西十区C.东十区D.东二区B[读图可知,甲城市的工作时间为北京时间2:30~10:30,工作日机动车流量高峰值出现在上下班前后,城市工作时间一般为当地时间8:00~18:00。
B对:若甲城市位于西十区,则工作时间为当地时间8:30~16:30,处于白天。
A错:若甲城市位于西二区,则工作时间为当地时间16:30~00:30,大部分时间处于晚上。
C错:若甲城市位于东十区,则工作时间为当地时间4:30~12:30,有一段时间处于凌晨。
D错:若甲城市位于东二区,则工作时间为当地时间20:30~次日4:30,处于夜间。
]⊙考向2与行程有关的时间计算从罗马到北京的某国际航班经过18个小时的飞行,于某星期一的17时10分安全降落在北京机场。
此时,飞行员看到一轮红日正在跑道西边的尽头。
据此,完成3~4题。
3.飞机降落时,晨昏线的位置应该是下列四图中的()4.飞机从罗马(东一区)起飞的时间是当地时间()A .星期一的18:10B .星期一的12:10C .星期日的16:10D .星期日的5:103.D4.C[第3题,在北京机场17时10分看到日落,说明该日北京昼短夜长且北京正处在昏线上,图D 与上面分析相符。
第4题,北京机场位于东八区,星期一的17:10,正是罗马当地时间星期一的10:10;飞机从罗马经过18小时飞行到达北京,则在罗马起飞的时间为星期一10:10减去18小时,即星期日的16:10。
]5.某国际航班于2017年3月22日9时30分从北京出发,12时30分抵达荷兰阿姆斯特丹斯希普霍尔机场(东一区区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