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从小遵守社会公德

合集下载

幼儿园中班文明主题社会活动教案:怎样让孩子们遵守公德心

幼儿园中班文明主题社会活动教案:怎样让孩子们遵守公德心

幼儿园中班是孩子们初次接触社会的阶段,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公德心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丰富多彩的文明主题社会活动,可以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感受到社会道德的力量,增强自身的公德意识。

我们该怎样让孩子们遵守公德心呢?一、加强宣传教育幼儿园中班的孩子对社会道德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认知,我们应该通过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来让孩子们感知到公德的重要性。

包括通过绘本和故事等形式,让孩子们了解社会的公共设施的重要性以及遵守公共秩序的意义。

同时,在日常活动中,我们还可以适当的进行讲解,加强对孩子们公德意识的培养和教育。

二、以游戏的方式提高孩子们的公德心孩子天性活泼,我们可以将公德心的主题融入到游戏当中。

比如,学校组织集体游园会,可以在游戏中让孩子们扮演好的公民,遵守交通秩序和公共设施的使用规则。

通过游戏,让孩子们感受到公德心的重要性,从而增强自身的公德意识。

三、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在幼儿园中班的日常活动当中,我们可以开展一些主题实践活动,让孩子们更好的了解公德心的重要性。

比如,学校可以组织大扫除活动,让孩子们认识到卫生对于整个社会的意义,同时也培养孩子们爱护公共环境的意识。

通过实践活动,让孩子们更直观的感受到公德的力量。

四、以身作则,引领孩子们幼儿园中班的孩子们很容易对周围的人产生模仿的效应,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引领孩子们。

在学校带头遵守公共秩序,做出好的示范行为,在孩子们看到的同时,也帮助孩子们养成好的习惯,从而让孩子们更好的懂得公德的重要性。

通过多种方式来培养孩子的公德心,可以让孩子们更好的认识到公德对于社会的意义。

同时也能够帮助孩子们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做好以后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何教育孩子正确的社会公德观念?

如何教育孩子正确的社会公德观念?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孩子的公德意识有助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道德品 质,为未来的生活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促进社会进步:培养孩子的公德意识有助于促进社会进步,推动社会文明发守交通规则
红灯停,绿灯行:遵守交通规则的基本原则 过马路走斑马线:确保安全,避免交通事故 遵守交通信号灯:遵守交通规则,避免交通拥堵 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遵守乘车规则:保持秩序,尊重他人
社会环境的熏陶
家庭环境:父母 是孩子的第一任 老师,他们的言 行举止对孩子的 公德意识有着潜 移默化的影响。
学校环境:学校 是孩子接受教育 的主要场所,教 师、同学、校园 文化等都会对孩 子的公德意识产 生影响。
社会环境:社会 环境对孩子的公 德意识有着直接 的影响,如公共 设施、公共秩序、 公共道德等。
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的重要性
增强孩子的抗压能力和适应 能力
培养孩子的乐观态度和积极 情绪
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 发展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诚信守法
诚信:诚实守信,言行一致
守法:遵守法律法规,尊重社会秩序
诚信教育:教育孩子诚实守信,言行一致
守法教育:教育孩子遵守法律法规,尊重社会秩序 诚信守法的重要性:诚信守法是社会公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
追求公平正义
教育孩子理解公平正义的含义 教育孩子尊重他人,平等对待他人 教育孩子遵守规则,维护社会秩序 教育孩子勇于担当,为公平正义发声
参与社区环保活动,如垃圾分类、 清洁街道等
参与环保活动
参与家庭环保活动,如节约用水、 用电、用纸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参与学校组织的环保活动,如植树 节、环保知识竞赛等

孩子如何培养正确的社会公德心

孩子如何培养正确的社会公德心

孩子如何培养正确的社会公德心社会公德心是指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应有的道德操守和责任感,它是社会文明进步和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

孩子是社会的未来,他们的社会公德心的培养十分重要。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等不同环境都要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让他们从小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起良好的社会公德心。

那么,孩子如何培养正确的社会公德心呢?一、培养责任感家长和老师应该通过对孩子的引导,让孩子知道自己应有的责任。

家庭作业、洗衣服、整理房间等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都是培养孩子责任感的好途径。

通过这些小事,给孩子适当的奖励和鼓励,让孩子明白只有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才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

二、增强集体观念孩子要在集体中成长,必须树立起团结互助的集体观念。

在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中,让孩子明白只有团结协作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只有互相帮助才能共同进步。

同时,孩子还应该学会尊重集体的规则,服从集体的决定,并积极参与集体活动。

三、树立公平正义的观念公平正义是社会公德心的核心,孩子要学会公平对待身边的人,遵守公共道德规范。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和老师要以身作则,正确引导孩子理解公平与正义的重要性。

同时,也要及时纠正孩子的不当行为,给孩子正反馈,让孩子知道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逐渐形成正确的公平正义的观念。

四、注重礼仪教育礼仪是社交礼仪的简称,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规范。

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礼貌待人,做到有礼有节,是培养孩子社会公德心的关键之一。

家长和老师要抓住孩子在家庭和学校生活中出现的不够礼貌的行为,及时纠正。

此外,还可以多给孩子展示一些礼仪文化的知识和技巧,让孩子明白了解礼仪的重要性并且有所体会。

五、鼓励参与公益活动参与公益活动是培养孩子社会公德心的好方法。

孩子通过参与公益活动,体验别人所需要帮助,帮助他人、回馈社会的过程中,会产生快乐和成就感。

家长可以带孩子去参观慈善机构,了解弱势群体和志愿者们的故事。

孩子如何培养公德心

孩子如何培养公德心

孩子如何培养公德心在当今社会,公德心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一种品质,而对于孩子来说,培养公德心更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公德心不仅是一种道德观念,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感和行为准则。

那么,孩子如何培养公德心呢?下面将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行探讨。

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在家庭中,父母可以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来培养孩子的公德心。

首先,父母要做好自身的榜样,要以身作则,做到言传身教。

孩子从小就会模仿父母的行为举止,如果父母能够展现出高尚的品德和行为,孩子自然也会受到影响而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公德观念。

其次,父母要注重对孩子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

可以通过讲故事、看电影、参加义工活动等方式来引导孩子认识到公德心的重要性。

父母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孩子适当的奖励和惩罚,让孩子明白遵守公共秩序和尊重他人是应该做到的。

另外,家庭教育中也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同理心。

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产生影响,要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公德心。

学校教育除了家庭教育外,学校也是培养孩子公德心的重要场所。

学校应该通过课程设置、活动组织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互动等形式来引导学生认识到公德心对于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性。

此外,学校还可以开展各类主题班会、志愿者活动等实践项目,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体验到帮助他人、尊重他人的快乐和意义。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到公德心不仅是一种道德准则,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感和情怀。

社会实践除了家庭和学校教育外,社会实践也是培养孩子公德心不可或缺的环节。

社会是一个大熔炉,只有让孩子走出象牙塔,走进社会大众中去接触、感受、体验,才能真正培养出他们的公德心。

可以通过参加社区义工活动、志愿者服务等方式来锻炼孩子的公德心。

在这些活动中,孩子可以亲身感受到帮助他人、关爱弱势群体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激发起他们内心深处对于公益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

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公德意识

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公德意识

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公德意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是至关重要的。

社会公德是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保障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道德规范,它涵盖了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多个方面。

具备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不仅有助于孩子自身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更是构建文明社会的基础。

那么,作为家长,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公德意识呢?首先,家长要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道德榜样。

孩子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他们会观察家长的言行举止,并在不知不觉中进行模仿。

如果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做到遵守社会公德,如文明出行、爱护环境、尊重他人等,孩子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比如,家长在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排队时遵守秩序,与他人交流时使用文明用语,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都能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其次,家长要注重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教育。

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渗透和引导。

例如,当孩子在公园里玩耍时,教导他们不要践踏草坪、不要采摘花朵,要爱护公共设施;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提醒孩子主动给老人、孕妇和残疾人让座,培养他们的关爱之心;外出就餐时,教育孩子要珍惜粮食,不浪费食物,尊重服务员的劳动成果。

通过这些具体的场景和事例,让孩子明白什么是社会公德,以及为什么要遵守社会公德。

再者,鼓励孩子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培养社会公德意识的有效途径。

家长可以带孩子参加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等,让他们亲身体验帮助他人、为社会做贡献的快乐。

比如,参加社区的环保活动,一起清理垃圾、宣传环保知识;去敬老院看望老人,为他们表演节目、陪他们聊天;参与公益义卖,为贫困地区的孩子筹集物资等。

在这些活动中,孩子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社会公德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同时,家长要引导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当孩子与他人发生矛盾或冲突时,家长可以引导孩子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孩子的良好社会公德培养

孩子的良好社会公德培养

孩子的良好社会公德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是每个孩子培养的重要素质。

它涵盖了诸多方面,如尊重他人、关心社区、守规矩等。

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应该从小就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会公德,让他们成为有道德观念和责任感的人。

本文将探讨一些方法和途径,帮助家长培养孩子的良好社会公德。

一、倡导尊重他人尊重他人是培养良好社会公德的基础。

家长可以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树立尊重他人的榜样。

在家庭中,家长可以尊重孩子的个人意愿和隐私,避免强加自己的意见。

此外,家长还应教育孩子尊重他人的不同观点和文化背景。

例如,可以鼓励孩子与不同背景的朋友交往,了解和尊重他们的习俗和价值观。

二、鼓励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参与社区活动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家长可以带领孩子参加志愿者活动,例如清理公园垃圾、帮助社区长者购物等。

通过实际行动,孩子将学会关心他人的需求,并体验到帮助他人的快乐。

三、教育孩子守规矩守规矩是社会公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长可以通过制定家庭规矩,教育孩子遵守规则和约定。

例如,规定孩子按时完成作业、整理房间、听从家长的安排等。

同时,家长还应当对孩子的违规行为进行适度的批评和纠正,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

四、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感恩之心是培养良好社会公德的关键。

家长可以通过让孩子参与公益活动或与有需要的人互动,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幸福不是理所应当的。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还可以鼓励孩子时刻保持感恩之心,例如,对他人的帮助表示真诚的感谢,对生活中的小事物心存感激。

五、教育孩子正确处理矛盾和冲突的能力社会生活中,难免会出现各种矛盾和冲突。

教育孩子正确处理矛盾和冲突的能力是培养良好社会公德的重要一环。

家长可以通过与孩子进行角色扮演、讨论解决方案等方式,培养孩子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要教导孩子遇到矛盾和冲突时冷静思考,尊重他人的意见,并寻求妥善解决的方法。

总之,良好的社会公德是每个孩子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也是一个健康社会的基石。

培养公民道德 引导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培养公民道德 引导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培养公民道德引导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在今天这个多元化和开放的社会中,培养公民道德成为我们教育中一个日益重要的任务。

公民道德的培养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养成,更是为了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在学生中引导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不仅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还能为未来的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首先,学校应该设立正确的道德标准和规范,并积极引导学生理解和遵守。

这是培养公民道德的第一步。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道德教育课程、开展道德讲座和细化学校管理制度等方式,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内涵,并将其融入日常生活中。

例如,在校内设立道德墙,展示一些正能量的图片和事例,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受到鼓舞,提升他们的道德意识。

其次,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公民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到帮助他人的喜悦,培养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比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福利院、养老院等公益机构进行义工活动,不仅能够增进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还能够锻炼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此外,家庭也是培养公民道德的重要阵地。

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长应该从小着手,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和价值观。

他们可以从日常细节入手,教育孩子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例如,在家庭生活中,引导孩子主动参与家务劳动,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和付出感;家长可以告诉孩子一些行业规范和道德准则,教育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坚持诚信、规范自己的行为。

最后,学校和家庭的合作是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养成的关键。

学校与家庭应该建立紧密的联系与沟通渠道,共同教育引导学生。

学校可以定期举办家长会,向家长介绍校内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并征求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家长也可以经常与老师交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进步,及时纠正和引导。

总之,培养公民道德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学校和家庭都需要共同努力,通过引导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如何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社会公德观家庭教育的技巧与方法

如何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社会公德观家庭教育的技巧与方法

如何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社会公德观家庭教育的技巧与方法如何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社会公德观社会公德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应遵循的规范和道德准则。

培养孩子正确的社会公德观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社会公德观的养成关乎孩子的成长和未来发展,因此值得家长们重视和关注。

本文将介绍一些家庭教育的技巧和方法,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社会公德观。

一、树立家庭的良好榜样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行为举止对孩子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有着重要影响。

家长应该成为孩子的良好榜样,言行举止符合社会公德,力求做到以下几点:1. 尊重他人:家长们要注重对他人的尊重和礼貌。

在孩子面前要尽量避免粗鲁的语言和举止,避免恶意揭露他人的隐私或散布谣言。

2. 做一个守规矩的人:家长们要遵守社会规范和法律法规,不要违章乱纪。

在孩子面前要示范遵守交通规则、排队等待和遵守学校、社区等场所的规定。

3. 诚实守信:家长们要言行一致,信守承诺。

要尽量避免说谎,不教唆孩子骗人,以身作则,培养孩子诚实守信的品质。

二、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正确的社会公德观离不开良好的社交能力。

以下是一些帮助孩子培养社交能力的技巧和方法:1. 亲子沟通:与孩子进行良好的亲子沟通是培养孩子社交能力的基础。

家长应该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帮助他们学会表达自己,并尊重他们的独立思考。

2. 规划合理的社交圈:家长可以帮助孩子选择适合的社交圈,让他们与各类人群接触,并与他人分享经验和情感。

这样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和人际交往技巧。

3. 鼓励参与公益活动:参与公益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还能让他们感受到帮助他人的快乐。

家长可以带领孩子参与一些志愿者活动,提高他们的社交技能和公德意识。

三、倡导公益行为家庭是灌输公德观念的第一阵地。

以下是一些方法和技巧,可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社会公德观。

1. 培养关爱他人的意识:家长可以从日常生活中教育孩子学会体谅和关心他人,在家庭中互相帮助,共同营造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

小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

小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

小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小学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

培养小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和行为习惯对于他们的成长和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三个方面探讨小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旨在为家长和教师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家庭教育是小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基础,家庭是孩子们最早接触社会的地方。

因此,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家长应该做出榜样,自己注重和保持良好的社会公德行为。

例如,遵守交通规则、尊重他人、关心弱者等等。

孩子们是模仿的天才,他们会观察家长的行为并模仿。

此外,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与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交流和引导,鼓励他们尊重师长、团结同学、关心他人等等。

最重要的是,家长要教育孩子学会坦诚、宽容和友善。

这些基本的社会公德能力将对孩子今后的人际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学校教育是小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重要阵地。

在学校里,学生们接受系统化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同时也应该接受相应的社会公德教育。

首先,学校应该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案和教材,使社会公德教育成为课堂教学和学生管理的一部分。

例如,在语文课上可以讲授尊敬他人、理解他人的重要性;在体育课上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互助精神;在班队活动中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和社交能力等等。

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举办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志愿者活动等方式,使学生们亲身参与到社会实践中,体验和感受社会公德的重要性。

社会教育是小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延伸和补充。

社会教育是指学生在学校以外的社会环境中接受的教育。

家庭和学校只是为学生提供了基础的教育,而社会教育则可以更加全面地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和行为习惯。

社会教育可以通过参观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场所,让学生了解历史文化,培养他们的文明礼仪;还可以通过参加社区活动、参与公益事业等方式,让学生学会尊重和关爱他人。

此外,社会教育也可以通过媒体教育,如电视、电影、网络等,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小学阶段的公民教育 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公德心

小学阶段的公民教育  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公德心

小学阶段的公民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公德心小学阶段的公民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公德心公民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观念和社会公德心的重要环节,而小学阶段是孩子接受教育的基础阶段。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小学阶段有效地进行公民教育,以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公德心。

一、课堂教学中注重道德价值观的教育在小学的日常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来注重道德价值观的教育。

例如,在语文课上可以选取一些寓意深远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故事背后的道德观念,并鼓励他们互相分享自己的看法。

在数学课上,我们可以强调诚实和公平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解题中坚持实事求是和不作弊。

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道德意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价值判断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校园文化建设中强调社会公德心的培养除了课堂教学外,校园文化建设也在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公德心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学校可以设置一些具有社会公德意义的活动,如义务劳动、乐于助人等,让学生能够亲身参与其中。

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自我承担责任的意识。

三、家庭教育中推崇道德观念和社会公德心的重要性家庭是培养孩子道德观念和社会公德心的第一课堂。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以身作则,对孩子进行正确的道德引导。

例如,家长要讲究言行一致,坚守原则,做出良好榜样,这样才能有效地影响孩子的道德观念和社会公德心的形成。

与此同时,家长还可以通过和孩子一起参与社区活动、志愿者服务等,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四、互联网教育平台的有效运用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教育平台为学校和家庭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辅助平台,可以帮助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公德心。

学校可以利用互联网教育平台开设一些关于公民教育的在线课程,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家长也可以借助互联网教育平台与学生一起学习相关的道德教育知识,以此加深家庭教育的力度。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的公民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公德心。

教育孩子正确的社会公德心

教育孩子正确的社会公德心

教育孩子正确的社会公德心社会公德心是指一个人对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认同和遵守,是社会成员应有的责任和义务。

作为父母,我们有责任教育孩子正确的社会公德心,培养他们成为遵守道德规范的良好公民。

本文将探讨如何教育孩子正确的社会公德心。

1. 为孩子树立正确的行为榜样作为父母,我们首先要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

孩子会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行为方式,我们应该在家庭生活中展现出坚守道德原则的行为,例如尊重他人、诚实守信、关心弱势群体等。

当我们自己成为孩子心目中的“楷模”时,他们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正确的社会公德观念。

2. 培养孩子积极参与公益活动的意识参与公益活动是培养孩子社会公德心的有效途径。

我们可以带领孩子参加一些志愿者活动,如义务清洁社区、参观养老院并与老人交流等。

通过亲身经历,孩子能够感受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和满足感,从而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3. 引导孩子珍惜资源,倡导绿色环保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是与社会公德心相违背的行为。

我们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来教育孩子珍惜资源和保护环境,比如节约用水、垃圾分类、关灯节电等。

同时,我们还可以与孩子一起参加一些环保活动,如种树、清理环境等,让他们亲身感受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4. 强调诚实守信的重要性诚实守信是社会公德心的基础,我们应该为孩子树立起始终如一的诚信观念。

在教育孩子时,我们不能容忍他们撒谎和欺骗,要教导他们诚实面对错误并承担责任。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讲述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故事,如“诚实的农夫”、“实话实说”的例子,让孩子了解到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和价值。

5. 培养孩子尊重他人的意识尊重他人是社会公德心的核心,我们要引导孩子尊重他人,包括尊重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人格和尊重他人的文化背景。

我们可以通过培养孩子正确的交往方式和分享资源的意识来实现这一目标。

同时,我们还要教导他们不歧视、不欺凌他人,培养孩子友善、包容的品质。

6. 经常与孩子开展道德教育的对话与孩子进行道德教育的对话是非常重要的。

社会公德的培养

社会公德的培养

社会公德的培养社会公德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表现出的对他人和社会的尊重、关心和负责任的态度和行为。

社会公德的培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对个体和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三个方面来探讨社会公德的培养。

1. 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是最早接触到社会的地方。

家庭成员应该充当示范者的角色,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首先,父母应该注重自身的行为规范,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其次,父母要教导孩子尊重他人、坦诚诚实、关爱他人和珍惜资源等基本道德观念。

最后,家庭应该创造积极向上的氛围,鼓励孩子参与公益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2. 学校教育学校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场所,对于社会公德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校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加强对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

首先,开设相关的课程,如道德与法治教育、公民教育等,让学生了解社会规范和公民责任。

其次,组织学生参与公益活动,鼓励他们关心社会问题,培养他们的公益意识。

此外,学校应该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从小处养成尊重、合作、宽容的优良品质。

3.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于培养社会公德同样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

社会各界应该共同努力,创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

首先,媒体要担负起社会责任,宣传正能量的价值观。

其次,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法律和法规,对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进行规范和制裁。

此外,社会组织和企业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开展公益活动,引导公众关注社会问题,并参与解决。

通过这些努力,可以促进社会公德观念的普及和培养。

总之,社会公德的培养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家庭应该从小就培养孩子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学校应该开设相关课程和组织公益活动;社会环境应该提供正面的引导和激励。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社会公德的全面培养,建设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

社会公德培养学生社会公德心

社会公德培养学生社会公德心

社会公德培养学生社会公德心社会公德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所应该具备和发扬的一种品质和行为规范。

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心是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当今社会,人们普遍关注个人利益,缺乏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社会公德的缺失现象比较普遍。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学生社会公德心的培养。

首先,学校应该将社会公德教育纳入课程体系。

通过开设专门的课程或者融入其他学科中,让学生学习社会公德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社会公德,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提供指导。

同时,学校也可以通过举办各类活动来增加学生对社会公德的了解和重视程度。

其次,家庭教育也是培养学生社会公德心的关键。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行为和言传身教对孩子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有着深远的影响。

家长应该注重用言传身教的方式教育孩子,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教会孩子尊重他人、爱护环境和关心弱势群体等。

此外,家长要与学校建立有效的合作关系,在学校的社会公德教育活动中积极参与,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心。

再者,社会环境也对学生的社会公德心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各界应该共同营造尊重他人、关爱弱势群体的社会氛围。

政府可以通过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约束人们的行为规范,促进社会公德的培养。

媒体可以通过宣传正能量的新闻和故事,引导社会舆论向善向上。

在社区层面,社区组织可以开展各类社会公德教育活动,提高居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心。

最后,在培养学生社会公德心的过程中,重要的是要注重实践和实际行动。

理论知识的学习只是培养学生社会公德心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养老院、福利院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快乐和重要性。

此外,学校和家庭也需要鼓励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精神和责任感。

总之,培养学生社会公德心是当前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任务。

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应该共同努力,通过课程设置、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的改善以及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全面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心,培养有良好品质和高尚道德的社会主义公民。

小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

小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

小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
社会公德教育是培养小学生积极的社会行为和价值观念的重要环节。

通过社会公德教育,小学生能够学会尊重他人,关心社会,具备健康
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本文将从校园、家庭及社会三个方面探
讨小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

一、校园社会公德教育
校园是小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社会公德
意识是学校教育的重点。

首先,学校应该加强对小学生的法律和道德
教育,让他们了解法律规定和社会道德规范。

其次,学校要注重培养
小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引导他们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培养
互助友爱的观念。

还应当加强小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让他们自觉遵
守学校规章制度。

二、家庭社会公德教育
家庭是小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第一课堂。

家长应该起到榜样的作用,给孩子树立正确的行为模范。

此外,家长还需要与孩子进行积极的沟通,了解他们在学校和社会上的行为表现。

家庭教育还要注重培养小
学生的感恩之心,让他们学会关心他人,参与公益活动。

三、社会社会公德教育
社会是小学生成长的环境,社会公德的教育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

社会可以通过组织一些活动来引导小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关心弱
势群体等。

政府、学校、家庭及媒体等机构也应建立合作机制,共同
推动小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发展。

综上所述,小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

通过在校园、家庭和社会多个层面进行教育,小学生可以培养出良好
的社会行为和价值观念,为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小学生社会公德培养

小学生社会公德培养

小学生社会公德培养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个人应当遵守的一种道德规范,它是社会生活正常运行的基础。

小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员,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和行为习惯对于其健康成长和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分别阐述小学生社会公德的培养。

家庭层面: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到的社会环境,家长在孩子的社会公德培养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首先,家长应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

他们应当注重言行一致,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培养孩子遵守公德的意识。

其次,家长应与孩子进行沟通。

通过和孩子的交流,及时发现并纠正孩子的不当行为,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社会习惯。

此外,家庭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孩子的公德意识,例如通过家庭参与社区服务、义工活动等,让孩子参与其中,感受到为他人付出的快乐。

学校层面:学校是培养学生社会公德的重要场所,教师和同学亦是孩子的重要引导者。

学校应设立并实施相关的公德教育课程,通过课程的引导,教授学生使用礼貌用语、文明待人、关心他人等社会公德知识与技能。

教师们在日常教育中应当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此外,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公益活动、参观社区志愿者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到公德行为的力量和魅力。

社会层面:社会是小学生接触社会公德的另一重要环境。

社会对小学生的教育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社会应营造良好的社会公德氛围。

志愿组织、社会团体以及广播、电视等媒体应加强宣传,弘扬正能量,以塑造良好的社会风尚。

其次,社会应鼓励并赞扬小学生的公德行为。

通过表彰模范行为,激励更多的学生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观念。

第三,社会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传递社会公德知识。

例如,社会可以开展公德教育讲座、论坛等活动,将社会公德教育融入各类社会培训和课程教育。

综上所述,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构成了小学生社会公德培养的重要环境。

家庭应注重家教,学校应设置课程教育,社会应倡导公德价值观。

只有各个环节齐抓共管,才能全面提升小学生的社会公德,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发展。

国庆期间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公德

国庆期间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公德

国庆期间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公德国庆假期,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段欢乐而又充满期待的时光。

这不仅是休息和游玩的好机会,也是培养他们社会公德的重要时期。

社会公德是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方面。

培养孩子的社会公德,有助于他们成长为有责任感、有爱心、有素养的社会公民。

那么,在国庆期间,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来培养孩子的社会公德呢?首先,家长要以身作则。

孩子们往往会模仿家长的行为举止,因此,家长自身要成为社会公德的践行者。

在外出游玩时,遵守公共秩序,不插队、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在公共交通工具上,主动给老人、孕妇和残疾人让座;与人交流时,使用文明用语,尊重他人。

例如,在景区排队购票时,家长耐心等待,不急躁不抱怨,孩子就会从中学到遵守秩序的重要性。

家长的言传身教,是培养孩子社会公德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其次,引导孩子关注公共环境的保护。

国庆期间,很多家庭会选择出游,无论是去公园、博物馆还是自然风景区,都可以借机教育孩子爱护环境。

提醒孩子不要随意践踏草坪、采摘花朵,不乱涂乱画公共设施。

在游玩过程中,可以随身携带垃圾袋,将自己产生的垃圾装好带走,投放到指定的垃圾桶中。

如果看到地上有垃圾,家长可以带头捡起来,鼓励孩子一起参与,让他们明白保持公共环境的整洁是每个人的责任。

再者,鼓励孩子参与公益活动。

国庆期间,一些社区或公益组织可能会举办关爱孤寡老人、慰问环卫工人等公益活动。

家长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参加,让他们亲身体验帮助他人所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感。

比如,去敬老院看望老人,孩子们可以为老人表演节目、陪他们聊天,给老人带去温暖和关怀。

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孩子的爱心和同情心,让他们懂得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此外,在国庆期间,家庭聚会也是常见的活动。

在聚会中,可以教育孩子尊重长辈,主动与长辈打招呼,帮助长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同时,要学会与兄弟姐妹友好相处,懂得分享,不自私、不霸道。

儿童教育中的社会公德教育

儿童教育中的社会公德教育

儿童教育中的社会公德教育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儿童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而社会公德教育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对于培养健康、积极向上的儿童,建设和谐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社会公德教育的意义、实施方式以及家庭与学校的合作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儿童教育中的社会公德教育。

一、社会公德教育的意义社会公德教育是指对于个体行为准则及其个人义务、责任意识的培养过程。

它不仅有助于儿童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更重要的是能够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规范。

通过社会公德教育,儿童能够学会尊重他人,理解并遵守社会规则,同时也能够培养团队合作和互助精神,在困难时互相扶持与帮助。

这种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克服自身的自私和自我中心,培养他们对社会公共利益的关注,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二、实施社会公德教育的方式实施社会公德教育有赖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首先,在家庭中,家长要起到榜样和引导的作用。

他们需要以身作则,展示良好的道德行为,教育孩子从小尊重父母、老师、长辈和同伴。

同时,家长还应鼓励孩子参与公益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其次,在学校中,教师要通过课堂教育和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和遵守社会规范,进行公民道德教育。

此外,学校也可以组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社会,从而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最后,在社会中,媒体和相关机构应当积极宣传社会公德,引导儿童接受良好的道德观念,提升他们的公民素质。

三、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家庭与学校的合作是实施社会公德教育的重要手段。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课堂,而学校则是他们获取知识和社交的重要场所。

因此,家庭和学校应该保持紧密的联系和合作,共同为儿童提供全面的教育。

家庭和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和家庭作业来沟通,家长会可以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教育需求,并且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

而通过家庭作业,家长可以辅助孩子学习,并与老师共同关注儿童的素质教育。

此外,家庭和学校还可以共同组织一些课外活动,如社区服务、亲子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加强家庭和学校的合作,共同培养儿童的社会公德。

家庭教育中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公德心

家庭教育中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公德心

家庭教育中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公德心在家庭教育中,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公德心是每个家长都面临的重要问题。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社会的地方,也是塑造孩子价值观、道德观的重要环境。

因此,家庭教育在培养孩子社会公德心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几个培养孩子社会公德心的方法和策略。

首先,亲身榜样是培养孩子社会公德心的关键。

父母应以身作则,积极向孩子展示正确的行为和态度。

例如,父母可以主动关注社会公共秩序,如排队、保持公共卫生等等,然后与孩子一起参与其中,让孩子从小就体验到正确行为的重要性。

通过亲身榜样的引领,孩子会在观察和模仿中逐渐形成社会公德心的观念。

其次,通过教育引导,家长可以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共意识。

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进行一些公益活动,如志愿者活动、社区清洁等。

在此过程中,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关注社会问题,培养他们的关爱之心。

同时,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讨论社会公义、道德伦理等话题,引导孩子形成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在不同情境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三,家庭教育应注重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同理心。

社会公德心来源于对他人需求的关心和关注。

家长可以通过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合作意识。

此外,家长还可以引导孩子多参与社交活动,了解不同人群的需求和困境,培养他们的同理心,从而增强社会公德心的培养。

此外,家庭教育中的奖惩机制也是培养孩子社会公德心的重要手段。

家长可以建立积极的激励机制,奖励孩子表现出的良好行为和道德观念。

同时,对于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家长也应该及时进行批评和惩罚。

这种明确的奖惩机制有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从而培养出社会公德心。

最后,家长应与学校紧密合作,共同培养孩子的社会公德心。

学校是孩子接受教育的重要平台,通过与学校合作,家长可以加强对孩子社会公德心教育的延伸。

家校合作可以通过举办主题讲座、开展特色活动等形式,让家长和学校共同为培养孩子的社会公德心付出努力。

总之,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社会公德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心

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心

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社会公德心的重视也越来越高。

社会公德心是指人们遵守社会规范,尊重他人权利和利益,有责任心和奉献精神的意识与行为。

而在学生时期,培养健全的社会公德心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十分重要。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心呢?一、加强思想教育学校在教育学生时,加强思想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在学校里,可以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班会、社团、辩论等活动中,引导学生通过多角度了解社会,增强对社会规范的认知和遵守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同时,教育工作者也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公共事务,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活动,为社会做出贡献,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也尤为重要。

在家庭教育方面,父母或长辈应该以身作则,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关爱,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家风和模范。

在生活中,家长应该注重孩子的行为礼仪教育,引导孩子从小锻炼自己的公德心,增强孩子的社会责任意识,同时在孩子身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积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道德观。

三、学校文化建设学校文化建设是学生走向社会的重要桥梁,也是孩子塑造人格的重要环境。

学校通过创建健康有益的文化环境,引导和养成健康有益的趣味和爱好,使孩子内化并发扬社会公德心,帮助孩子在校园环境下感受并认同社会的规范,从而积极投入到社会中去。

同时,学校还应该加强师生的沟通和联系,建立学生参与管理的机制,让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学校文化建设中来。

四、课堂教育课堂教育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学会社会公德心的重要途径。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适时地引导学生谈论社会热点,让学生从中了解到社会现象和社会规范,帮助学生理解和认同社会文明和科学发展的价值,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

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课内时间,安排社会实践、调查研究、社会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深入社会,感受社会的魅力,感悟社会的价值,从而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

怎样教育孩子遵守社会规范和公共秩序

怎样教育孩子遵守社会规范和公共秩序

怎样教育孩子遵守社会规范和公共秩序我常听家长们这样评价一些孩子:“这个孩子真懂事。

”或者“这个孩子真有教养。

”实际上是说,这个孩子懂得并遵守社会规范和公共秩序。

社会规范和公共秩序是人们在共同生活中言论和行动必须遵守的共同规则。

所有的家长都要求自己的孩子在家要有眼色,不说谎,尊敬父母;在外要有礼貌,不打架,不拿别人的东西,走路要遵守交通规则,在学校遵守学校纪律等等。

这些都是孩子最早在家庭中所受到的社会规范和公共秩序教育。

正是这些最初的社会规范和公共秩序教育,为孩子今后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以及整个社会生活的和谐与稳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制订一套合理的生活规范要想使孩子懂得并遵守社会规范,首先要在家庭生活中,制订一套合理的生活规范,使孩子通过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来提高约束自己的能力。

现在许多家长对孩子每天生活和学习的时间都有明确的规定,如起床、吃饭、学习、练琴、看电视和睡觉的时间,并能督促孩子严格遵守。

但对其他生活学习中的细微方面,似乎没有比较严格的规定,如起床后自己整理床铺、吃饭的动作、学习时的环境卫生、电视节目的选择、保持室内清洁以及帮助父母做什么家务等却没有作出明确的规范要求。

实际上,正是通过对孩子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这些细微方面的规范要求,使孩子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将其转化为遵守社会规范的一种自我约束的自觉行为习惯。

孩子有了这种自觉行为习惯,才能在与同龄孩子的游戏中,自觉遵守游戏规则,尊重小朋友,主动与小朋友合作,不与小朋友打架,爱护玩具,自觉保持游戏环境等。

而这种孩子最有可能成长为一个受社会欢迎并容易成功的孩子。

另外,孩子一旦形成这种自觉行为习惯,就会主动配合父母对自己更高层次规范的要求,如接人待物、公共场合的礼貌等规范要求。

因为这时候的孩子已通过父母对自己行为的肯定获得内心成功的体验,他们进而将这种体验外推为希望在他人眼里自己也是一个懂事、有教养的孩子。

所以,家长要通过制订一套合理的生活规范,把社会规范的要求渗透在孩子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尊敬的各位家长、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演讲的题目是:《孩子要从小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的好习惯》近些年,由于经济浪潮的冲击,由于教育上的疏忽,有的人只注重孩子的学习知识与技能,许多人的道德价值观明显发生了改变,道德评价标准失衡。

遵守社会公德在一些人眼里变得淡薄了,有些人会认为讲公德有啥好处;自私自利的行为乃是人的本性,甚至认为是当今社会做人处事的行为准则。

社会上产生这种胡涂观念的人不少,也影响了儿童青少年。

这个问题值得引起我们深深的的思考。

自古以来,任何一个国家都有社会公德要求来维护民族团结、社会安定,促进社会进步。

一旦社会公德被破坏,必然导致人们行为失范、社会混乱,最终受害的还是广大老百姓。

遵守社会公德是利国、利民、利己的好事。

如果认为讲公德吃亏,大家都只顾自己,吃亏的将是所有的人,也包括自己。

比如,在一个居民小区里,你也乱倒垃圾,我也乱倒垃圾,弄得臭气熏天,蚊蝇孳生,闻臭味的是所有的住户,带着细菌、病毒的蚊蝇也不会选择窗户。

如果大家都保护环境卫生,受益的是每家每户;如果有一家只顾自己,这家就成了害群之马。

此外,我们还应想到,一个人如果从小自私自利,只顾自己,不顾社会,不顾他人,这个人能在社会上立足吗?哪个群体欢迎这样的人?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对自私自利都嗤之以鼻。

在学校里,自私自利的学生在班集体中肯定不受欢迎。

对于个人来说,是否讲社会公德,关系到他是否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否能获得满意的社会角色地位,从而必然影响他的身心发展和事业发展。

因此,必须教育孩子从小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品质。

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教育孩子遵守社会公德应注意哪些问题?这是教育部门及各个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教育孩子努力做到“五爱”。

所有的家长,对“五爱”并不陌生。

从50年代开始,一代又一代的中小学生都接受过以“五爱”教育为主要内容的道德教育。

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把“五爱”表述为:“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

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再一次重申:“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
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而且要求:“五爱”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出来,包括在“家庭内部和邻里之间”也要体现出来。

这说明对孩子进行“五爱”教育是所有的家庭义不容辞的责任。

那么家长在对孩子进行“五爱”教育中应该注意什么呢?
(一)把情感教育与理性教育结合起来。

“五爱”,突出的是一个“爱”字,有了爱才会在言行中表现出公德品质。

可是爱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须建立在大量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基础之上,正所谓“知之深,爱之切”。

比如爱祖国的教育,离不开祖国的大好河山,离不开祖国的悠久历史,离不开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成就。

家长在教育中,要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切身感受充满感情地讲给孩子,而且要鼓励孩子知道得更多,认识得更深。

(二)“五爱”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在教育中要重视这种联系,提高教育实效。

当我们和孩子一起畅谈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祖国统一、大京九铁路、三峡工程、航天事业成就时,“五爱”的内容都渗透在里边。

只要家长在交谈中加以点拨,孩子的认识就会提高,情感也会加深。

孩子年龄不同,教育内容和形式应有区别。

小学中年级以下的孩子,需要直观、形象、生动的教育。

中年级以后的学生喜欢走得更远,接触实际更多,而且开始对“字书”感兴趣。

中学生感情越来越丰富,渴望实践,对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有偏好。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必须充分重视孩子的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内容和方式。

二、教育孩子遵守公共生活规则。

公共生活规则是社会生活必需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德要求。

只要培养起公德意识,做到并不难,而许多人走上邪路往往就是从不讲公德开始的。

所以教育孩子遵守社会公德,要从平时的小事做起。

(一)爱护公共财物。

从小培养孩子要像爱护自己的东西一样对待公共财物。

教育孩子在外边要爱护公共设施,保护文物古迹,不乱写乱刻。

跟孩子一起外出时,对那些破坏文物的现象要表示义愤,进行分析批评,不能无动于衷。

教育孩子在学校要爱护桌椅、教学器械、体育器材,积极参加维修桌椅等劳动。

(二)遵守公共秩序。

教育孩子在公共场所自觉遵守各种规章制度和纪律。

在影剧院、体育场、公园、图书馆、商店、公共电汽车上,一定按规定办事,不为个人利益破坏规定。

尤其是看到有人破坏规定时,不要出于从众心理也跟着去做,应该劝阻那些违规的人。

(三)维护公共场所卫生,保护环境。

现在,有些人不讲公德,随地吐痰,乱扔纸屑烟头,乱泼脏水,甚至公然破坏环卫设施。

要教育孩子分清是非,绝不能做这种不文明、不道德的事情。

当发现孩子出现这方面缺点时,及时指出并立即纠正。

教育并支持孩子积极参加大扫除和保护环境的各种公益活动,有机会时跟孩子一起参加,对孩子最有教育作用。

(四)关心公益事业。

关心公益事业的最基本表现是助人为乐。

助人为乐是出于单纯和善良的动机,而不是为了受表扬。

社会上许多助人为乐的人都是不留姓名的,应教育孩子向他们学习。

公益事业有固定性和非固定性的。

像“希望工程”、社会福利活动、“春蕾计划”(救助失学儿童)等是相对固定的公益事业;像为得病的人募捐、支援灾民、救助遭受不幸的家庭等是非固定的公益事业。

家庭要与孩子一起为公益事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要以我们的善良与同情心熏陶孩子,使他们从小有一颗美好的心灵。

如果认为公益事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将会给孩子心里埋下不良的种子。

家长们都期望年轻一代成为文明、善良、有高尚公德的人,而实现期望是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每个家庭做起。

社会公德是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亦称“公共道德”或“公德”,也即列宁所说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列宁选集》第3卷第247页)。

它是人们为了维护公共生活、调节人们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的道德行为准则和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

社会公德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根据生活实践和共同生活的客观需要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公德同个人私德相对,前者指同集体、组织、阶级以至整个社会、民族、国家有关的道德;后者则指个人私生活中处理爱情、婚姻、家庭问题的道德以及个人的品德、作风、习惯
等。

两者虽有区别,但不是绝对的,而是有紧密的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无阶级的社会里,社会公德为人们所公认,并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惯来维护和调整。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内部没有根本对立的利益冲突,社会公德有可能成为全社会统一的道德规范,并为全体人民所接受。

在我国,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是基本的社会公德。

我国宪法还明确规定,遵守社会公德是一切公民的义务,违反社会公德,轻的要进行批评教育;重的如破坏公共秩序、扰乱社会治安的要绳之以法。

当你行走在宽阔的道路上,欣赏着旁边的绿树红花,突然闻到扑鼻而来的污水的臭味时,你不觉得恶心吗?当你行走在金色的沙滩上,海风吹拂着你,心情无比舒畅的时候,突然一个塑料袋飞到你的脸上,你不觉得扫兴吗?
人类在漫长的发展道路上,无论是履行自然还是发展经济,都创造了辉煌的业绩。

但是与此同时,因为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不注意环境保护工作,造成了全球性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现在全球每年有600万公顷的土地沦为沙漠,2000万公顷森林在消失,平均一小时有一种物种在灭绝。

由于臭氧层被破坏,温室效应在加剧,使全球气温不断升高,南极冰川开始溶化,海洋平面将不断升高,世界上许多沿海城市、岛屿和大量土地,将被海水吞没。

这一系列环境问题,不仅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甚至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所以爱护环境,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

同学们,保护环境十分重要。

如果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不注意环境保护,就要受到大自然的报复。

这样不仅损害我们这一代,还要遗害子孙万代!
同学们,我们是地球的小主人,我们每个人从小就要有环境保护意识。

保护环境是我们大家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们要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爱护花草树木,爱护鸟类和其他小动物等等。

通过我们的努力,使祖国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