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生态环境研究的主要内容

1.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会导致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

生态环境与生活环境

要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就必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

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是两个在含义上十分相近的概念,有时人们将其混用,但严格说来,生态环境并不等同于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的外延比较广,各种天然因素的总体都可以说是自然环境,但只有具有一定生态关系构成的系统整体才能称为生态环境。仅有非生物因素组成的整体,虽然可以称为自然环境,但并不能叫做生态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环境仅是自然环境的一种,二者具有包含关系。

2. 旅游环境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

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是指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自我调节能力,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供容能力及其可维育的社会经济活动强度和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理论之一,它的核心是根据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实际承载能力,确定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从而更好地解决资源、环境、人口与发展问题,实现环境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以及人与自然协调、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内涵包括: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大小,生态系统的弹性大小,以及生态系统可维育的社会经济规模和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其中,资源承载能力是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条件。因为吃、穿、用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条件,人类以及各种动物的生存发展都要依赖于各种自然资源。此外,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必然引起环境的变化,人类在消耗资源的同时也必定会排出大量废物,这些都必须维持在环境的自净容量允许范围内,所以,环境承载力是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约束条件。众所周知,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相互协调。但协调并不等于持续,例如:即使经济发展速度与资源消耗速度是相一致或相协调,也不能说这种发展是可持续的,因为资源的数量必定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所以,可持续发展除要求保持经济、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外,还必须以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

环境容量,是指某一环境区域内对人类活动造成影响的最大容纳量。大气、水、土地、动植物等都有承受污染物的最高限值,就环境污染而言,污染物存在的数量超过最大容纳量,这一环境的生态平衡和正常功能就会遭到破坏。

环境容量指环境对游人的承载能力。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生态的环境容量:生态环境在保持自身平衡下允许调节的范围;

(2)心理的环境容量:合理的、游人感觉舒适的环境容量;

(3)安全的环境容量:极限的环境容量。

指某个地区(空间)可以维持某一特定种的最高的种群水平。按照种群生长的逻辑斯蒂理论,是指上限值K(一个种群的生长),一般的是指由平均气候条件、生境的构造、食物供给量等所决定的可以维持的最大个体数目,在后者的情况下,不把无敌、竞争种等看作决定环境容量的因素,而是把它们看作是限制个体数量的重要原因。

3. 衡量生态环境的指标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定

1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代表性原则:能够反映生态环境本质特征。

全面性原则:指标体系尽可能反映自然、生态和社会特征。

综合性原则:能够反映环境保护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特征。

简明性原则:指标尽可能地少,评价方法尽可能地简单。

方便性原则:指标的数据易于获得和更新。

适用性原则:易于推广应用。

评价指标及涵义

生物丰度指数:是指衡量被评价区域内生物多样性的丰贫程度。

植被覆盖指数:是指被评价区域内林地、草地及农田三种类型的面积占被评价区域面积的比重。

水网密度指数:是指被评价区域内河流总长度、水域面积和水资源量占被评价区域面积的比重。

土地退化指数:是指被评价区域内风蚀、水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和工程侵蚀的面积占被评价区域面积的比重。

污染负荷指数:是指单位面积上担负的污染物的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