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人物形象分类

合集下载

电大汉语言本科毕业论文《浅谈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电大汉语言本科毕业论文《浅谈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浅析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姓名:学校:平顶山广播电视大学学号:指导教师:定稿日期:2014年月日内容摘要鲁迅是中国现代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虽然他一生创作的小说从数量上来看并不算多,但他以强烈的启蒙主义思想、彻底的反封建精神、深厚的思想意蕴和新颖特别的艺术技巧,刻画了阿q、孔乙己、闰土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极大的丰富了中国文学的人物画廊,为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榜样和丰富经验。

他的小说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传统,具有很强的独创性。

鲁迅小说的总体是风格热烈与冷峻的结合,具有鲜明的人物个性特征,鲁迅的小说对中国下层社会广大劳动人民的精神面貌做了高度细致的现实主义描写,主要人物形象有:有权有势者、卫道者、社会群体、被侮辱与被损害者、觉醒者。

而被侮辱与被损害者形象更加受到关注,更值得我们探究。

关键词:鲁迅小说人物形象目录内容提要 (1)关键词 (1)一、无知的贫苦农民和小市民典型形象 (3)二、受侮辱的传统妇女形象 (4)三、下层贫困的知识分子形象 (5)参考文献 (6)浅析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鲁迅(1981-1936), 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中国现代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鲁迅”是他在1918年五月发表《狂人日记》时用的笔名。

1918年,他从辛亥革命失败后苦闷,失望和消沉的情绪中走了出来,开始了“铁屋中的呐喊”: 1918年-1922年,创作小说15篇,于1926年编为小说集《呐喊》;1924年-1925年创作小说11篇,于1926年编为小说集《彷徨》;1922年-1935年,创作小说8篇,于1936年编入《故事新编》。

他把自己一生主要精力贡献给了文学事业,他伟大的标志主要表现在:在思想上和艺术上,他都最富有独创性,他的现实题材的小说,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传统。

《呐喊》,《彷徨》都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化方法。

鲁迅笔下人物

鲁迅笔下人物

鲁迅笔下人物1、《狂人日记》——狂人狂人是一个患有迫害狂恐惧症的人,是鲁迅塑造的一个典型的思想启蒙者形象。

小说中,狂人异乎常人的思想行为特征导致了他在生活环境中受到排挤、敌视,被认为“有病”。

狂人的怪异言行是彻底而纯粹的。

狂人在日记中所叙述的环境缺乏写实性,却一语道破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吃人”的社会本质。

作品中的狂人,实际上是一个象征性的形象。

鲁迅明写狂人的狂态,实际上笔笔触动的都是读者思考时代、社会、人生真谛的心弦。

狂人不是一般典型性格,他是象征性的,是整个五四时代先驱者愤激思潮的艺术象征。

2、《孔乙己》——孔乙己孔乙己是一个善良而诚恳的知识分子,然而被封建思想所毒害。

他从科举的阶梯上跌落下来,又不屑于同劳动者为伍,成为不上不下的“穿长衫而站着喝酒的唯一的人”,因穷而偷,由偷而被打断腿,最后悲惨地被黑暗社会所吞没。

孔乙己被封建意识腐蚀,完全丧失了自我意识,没有觉悟。

不思振作,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作者鲁迅虽寄以无限的同情和哀怜,但不得不把他作为封建科举制的殉葬者而沉痛鞭挞。

3、《风波》——七斤七斤是毫无民主主义觉悟的落后农民的典型。

他是当地著名的见过世面的“出场人物”,甚至于受到众人尊敬,有“相当的待遇”的。

然而他听到皇帝坐龙庭的消息后的垂头丧气,对妻子责骂时的隐忍,迁怒于女儿时的内心郁闷,实际上却显示着他是一个麻木胆怯,愚昧鄙俗的人。

4、《故乡》——闰土闰土是为苦难的生活现实和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碾碎了的农民的典型形象。

作者借助于三个对比,透过肖像、衣着、心理、神态、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刻画出前后两个不同时期里闰土的不同形象,展示了中国农民的多灾多难、凄苦悲凉的不幸厄运。

少年闰土:健康、活泼、天真、勇敢、机智、无忧无虑、聪明伶俐,且饱含着生命力。

而三十年后,闰土变得呆滞、麻木、沉默、迟钝、早衰、自卑。

5、《药》——华老栓华老栓是中国20世纪初长期生活在封建统治者“愚民政策”下既勤劳善良又愚昧麻木的无知、落后的民众形象。

鲁迅的人物形象总结

鲁迅的人物形象总结

鲁迅的人物形象总结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其人物形象总结如下:
1. 性格特点:鲁迅是一个直率、随和、善解人意、不死板、脾气好、有涵养、知识面广、勇敢和超群智慧的人。

他具有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跟普通人一样,拥有喜怒哀乐。

2. 工作态度:在工作中,鲁迅非常勤恳认真。

比如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中,鲁迅讲过关于上学迟到的故事,后来他在桌子上刻了个“早”字,当作一生的座右铭。

鲁迅的写作也非常勤奋,是出了名的。

3. 思想深度:在思想层面,鲁迅严谨、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

他的思想家的形象与普通人的生活紧密相连,他对于社会现象和人性的剖析深入骨髓。

4. 文学创作:在文学创作上,鲁迅也有着非常高的成就。

他的作品如《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形象,是一种象征性的文化性格符号,是作者运用双层建构的特殊艺术方式塑造的具有“双象性”特点的艺术形象。

这种形象既有生理和心理病态的一面,同时又是一个叱咤风云的反封建的“精神界战士”、独醒的清醒者。

鲁迅小说中下层典型人物形象

鲁迅小说中下层典型人物形象

浅谈鲁迅小说中下层典型人物形象摘要:论文分析了鲁迅《呐喊》和《彷徨》两个小说集中三个下层典型人物形象,通过塑造这些下层典型人物形象展开了对当时全部的社会环境的描写,从而全面深刻地反映着当时的社会现实关系。

真正做到了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人物与环境的统一,“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关键词:下层、典型、人物形象、封建、环境鲁迅在小说中对人物的描写集中于对他们悲剧命运的揭示,表现出对下层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悲剧命运的深切同情,对扼杀他们的封建思想和封建伦理道德的强烈控诉,十分具有典型性,以下作着重探析。

一、辛亥革命前后愚弱农民奴性人格的典型——阿q《阿q正传》集中地描绘了阿q“精神胜利法”的各种表现。

他很穷,但却常常自夸:“我先前——比你阔得多了。

”“我的儿子会阔得多了!”他用架空的吹嘘,求得精神上的满足。

除做工外,没有人记得起阿q,但当别人说“阿q真能做”时,他不想想自己牛马般的生活,反而感到很高兴。

他头上长了癞头疮,闲人们撩他时,“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打不过人家便“怒目而视”,或者说“你还不配”,仿佛他的癞头疮是一种光荣的标志。

他被人打了,吃了亏,但心里却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

”也就心满意足了。

精神胜利法被人识破后,闲人们抓住他的辫子逼着他说“人打畜牲”时,他连忙说“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吗?”但闲人们并不放,仍旧让他在就近什么地方碰五六个响头。

他挨了打,受了辱,但立刻又想到自己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状元不也是第一个吗?于是他又觉得胜利了。

他挨了假洋鬼子的打,却转而欺侮小尼姑,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概括来说,阿q 的“精神胜利法”就是夸耀过去,幻想未来,盲目的妄自尊大,自轻自贱,自欺欺人,对屈辱的健忘和向更弱者泄恨。

精神胜利法使得他不能正视自己的处境和地位,安于屈辱的奴隶生活和命运。

阿q精神胜利法的实质,是生活在封建社会最底层的广大民众奴性人格的集中表现。

它的产生根源:(1)就他自身来说,是政治上受压迫最大(连姓赵的权利都没有),经济上受剥削最重(被剥削到只剩下一条不能再脱的裤子),思想上受毒害最深和人格上受凌辱最惨;而他又孤立无援,目不识丁,主观盲目,瘦弱无力,他受压迫和凌辱而无力反抗,只好用自我麻痹的办法,在精神上寻求安慰。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四种农民形象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四种农民形象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四种农民形象摘要:鲁迅弃医从文,首要目的是为了“立人”,更是更始社会。

他笔下的农民形象深切表达了对农民生活现状深切关注。

我们从鲁迅的小说中可以发现,这些众多的农民形象概括起来有四类:第一类形象表现的是农民生活的每况愈下;第二类是愚昧麻木毫无反抗意识的农民形象;第三类具有较强的反抗意识,但最终还是逃不过悲剧命运的农民形象;第四类是生命被扭曲、被异化的农民形象。

本文将着重分析这这四类人物形象,感受他们辛酸而悲苦的生活,麻木而扭曲的灵魂,进而对造成这种局面的深刻社会根源进行思考。

关键词:鲁迅;农民形象;悲剧中图分类号:I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035(2013)10-0000-01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现代思想的杰出体现者,现代意识代表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灵魂。

在鲁迅的诸多小说创作中,有许多篇章是以农民为题材的。

这些作品描写了二十世纪初中国农民的生活和思想,以及他们的痛苦呻吟和挣扎,塑造出了许多真实的驰名世界的典型。

一、从《故乡》中闰土和杨二嫂的形象看农民生活的每况愈下(一)作者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写了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通过对比,写出了农村经济的日益凋敝和农民生活的日益贫困。

少年时期的闰土“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小说中写他月夜手捏一把钢叉刺猹的情景,特别生动传神,他的聪明伶俐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些都写出了少年闰土过着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

然而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村经济的日益破败,闰土发生了令人吃惊的变化。

他红活圆实的手,变得粗笨僵硬而且干裂,像松树皮了。

紫色的圆脸刻着又深又粗的皱纹,浑身瑟索着,完全失去了童年小英雄的风采,而变化最大的是他的精神,封建吃人的礼教、等级观念,严重地腐蚀了他的灵魂。

他饱受生活压迫,他不明白造成生活艰难的原因,只把希望寄托在香炉上,祈求神灵的保护,这足见闰土精神上的麻木不仁和农民生活的每况愈下。

鲁迅作品全部人物形象归纳

鲁迅作品全部人物形象归纳

鲁迅作品全部人物形象归纳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塑造了许多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的残酷与无奈。

以下是对鲁迅作品中部分人物形象的归纳和相关参考内容。

1. 阿Q:阿Q是鲁迅最著名的人物形象之一,他是《阿Q正传》中的主角。

阿Q是一个具有典型小人物心态的形象,他虚伪、懦弱和自以为是,对自己的失败和挫折从不反思。

他的形象象征了中国旧社会中普通人的软弱和无力感。

参考内容:「我心里发了一点可怜,心中有一股腥风,往往真有些羞恼。

」(《阿Q正传》)2. 梁启超:梁启超是鲁迅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中的人物,他是一位知识分子,对社会愈发失望和绝望。

梁启超的形象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面对激烈的思想斗争和社会变革时的尴尬和彷徨。

参考内容:“心中都有一团火,过不去”。

(《狂人日记》)3. 许广平:许广平是鲁迅短篇小说《孔乙己》中的主角。

这个形象是一个身世贫寒、却憧憬着上层社会的人,他渴望得到一些社会地位和尊重,但最终却被社会和命运所辜负。

许广平的形象充满了讽刺和悲剧性。

参考内容:“欢乐是寄人篱下少年时的一种信心,但到了老年却失掉了。

”(《孔乙己》)4. 车夫:鲁迅小说《药》中的车夫形象是中国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边际人物之一。

车夫是一个身体力行的奋斗者,他象征着中国底层人民对改变社会的渴望和努力。

这个形象展示了中国社会层级的不公和对革命的期望。

参考内容:“在城市的我们中间,又长出了一种新的千足虫,一切事情都由他们料理—车夫。

”(《药》)这仅仅是对部分鲁迅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归纳和参考内容,鲁迅作品中还有很多其他的人物形象也是非常鲜明和真实的,如《热风》中的高明,《故乡》中的牛峰等等。

鲁迅通过刻画这些人物形象,展示了中国封建社会与现代化进程之间的矛盾、冲突和痛苦,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弱点与社会的问题。

这些形象虽然在年代久远的作品中出现,但至今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令人不得不深思。

鲁迅笔下人物形象

鲁迅笔下人物形象

鲁迅笔下人物形象
1.阿Q。

阿Q是鲁迅创作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的主人公。

阿Q是贫苦农民,受尽剥削压迫。

他原以为革命就是造反,痛恨它,但当看到统治者在革命面前惊慌失措时,便要求参加革命,最终阿Q被杀。

阿Q有一个奇特的精神胜利法,那就是“在假想中克敌制胜”,比如作品写了他赢了许多钱,被人串通起来抢走了,而且自己还遭到毒打。

阿Q是一个穷人,他需要这些钱,怎么办?说钱被儿子拿去了不行,骂自己是虫豸不行,把自己当作老子也不行。

阿Q毕竟是精神胜利法的常胜将军,“他擎起右手,用力地在自己的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热刺剌的有些疼;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

不久也就仿佛觉得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阿Q自己打了自己之后,脸上虽然还有些热辣辣的疼痛,但是因为打的是别人,于是便心满意足地睡了。

2.祥林嫂。

祥林嫂是鲁迅短篇小说《祝福》中虚构的人物。

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

辛亥革命前,早寡的祥林嫂听说婆婆要把她卖掉,连夜跑到鲁镇,来到鲁四老爷家帮佣,因不惜力气得到太太欢心。

不料又被婆婆把她抢走与贺老六成了亲。

贺老六忠厚善良,为凑钱还债累病而死,儿子也被狼吃掉,于是祥林嫂又回到鲁四老爷家。

她怕死后阎王分尸,把一年工钱拿去捐了土地庙门槛。

当她在祝福晚上兴冲冲端出供品时,
鲁家的不平待遇又给予她重创,于是从此精神萎靡,做事心不在焉,被赶出去当了乞丐。

在一个祝福之夜,她死在了漫天风雪中。

《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长妈妈:她是鲁迅的童年回忆中有着很大篇幅和影响力的人,鲁迅曾多次提到她,作为一个下层劳动者,她能干好很多人不愿干的活,善良真诚并关爱小孩,但除去这些美好的品质以外,她也是一个悲观消极的人物形象。

藤野先生:是鲁迅笔下的一位医学教授,对待他人都是平等的态度,不会因身份年龄而差别对待,在学术方面也有很大的造诣,为人很和蔼可亲。

范爱农:是一位正直倔强有着自己想法的一位知识分子。

父亲:鲁迅对父亲的感情是非常深沉的,父亲对他是严厉的,同时也是慈爱的,而鲁迅也为在父亲临死前叫醒他的行为非常后悔愧疚。

衍太太:是一位非常自私自利,内心非常坏的人,她经常教唆鲁迅去干一些不好的事,是鲁迅非常讨厌的一个人。

寿镜吾:是鲁迅的老师,为人公正博学,要求严格却不古板,鲁迅十分尊重他。

矮而胖的庸医和陈莲河:两个诈骗他人的庸医,不把别人的性命当回事,只想赚取钱财。

母亲:非常的知书达理,也非常的关爱小孩。

无常:正直善良,为人耿直。

远房叔祖:喜欢欣赏花,对小孩子也特别和蔼。

鲁迅作品全部人物归纳

鲁迅作品全部人物归纳

鲁迅作品全部人物归纳
摘要:
1.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分类
2.鲁迅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介绍
3.鲁迅作品人物的特点及影响
正文:
一、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分类
鲁迅作为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其作品丰富多样,人物形象繁多。

从其作品中,我们可以将人物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类:
1.农民:如《阿Q 正传》中的阿Q;
2.小市民: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
3.知识分子:如《药》中的夏瑜;
4.革命者:如《祝福》中的祥林嫂;
5.其他:如《无常》中的无常等。

二、鲁迅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介绍
1.阿Q:是鲁迅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人物之一,代表了我国农民阶层的困境和悲哀。

他的“精神胜利法”让人既同情又感慨。

2.孔乙己:是鲁迅笔下的小市民代表,他的孤独与清高,以及对知识的追求,都让人深感敬佩。

3.夏瑜:是鲁迅作品中的知识分子代表,他的正直和坚韧,以及对社会的关注和反思,都体现了鲁迅对知识分子的期望。

4.祥林嫂:是鲁迅笔下的革命者形象,她的反抗精神和对社会不公的抗争,都体现了鲁迅对革命者的敬意。

5.无常:是鲁迅作品中的其他类人物代表,他的形象神秘而富有哲学意味,让人深思。

三、鲁迅作品人物的特点及影响
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无论哪一类,都充满了鲜明的个性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他们有的代表了社会的弱势群体,有的代表了社会的进步力量,有的则代表了社会的阻碍因素。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不仅展示了鲁迅深厚的人文关怀,也展示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独特见解。

鲁迅作品全部人物归纳

鲁迅作品全部人物归纳

鲁迅作品全部人物归纳鲁迅,原名周樟寿,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化思想家、革命家、作家。

他的作品笔触犀利,深入剖析社会现象,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他的作品中,塑造了许多鲜明而丰富的人物形象。

本文将对鲁迅作品中的全部人物进行归纳梳理,以期更好地理解他的创作思想和文学艺术之美。

一、《狂人日记》系列人物归纳1. 狂人:狂人是鲁迅作品中一个具有突破传统观念与道德束缚的形象。

他代表了鲁迅对封建社会约束和压抑的反抗精神。

2. 科举一等功:科举一等功是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角色,他通过鲜明的形象揭示了科举制度的虚伪与世俗。

3. 财神:财神是寄托人民渴望富裕与繁荣的形象,也是对社会贫富差距的讽刺。

4. 旁白:旁白是狂人日记中的叙述者,他以中立外观的角色观察和评论社会现象,为读者提供了冷静而客观的视角。

二、《阿Q正传》系列人物归纳1. 阿Q:阿Q是鲁迅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人物之一,他是一个农民,同时也是一个具有自嘲和悲观情绪的形象。

他的形象揭示了社会对底层群体的压迫和歧视。

2. 老头子:老头子是一个具有封建传统意识的形象,他代表着封建社会对底层民众的残酷和不公。

3. 陈涉:陈涉是一个典型的革命者形象,他以反抗封建制度为己任,代表着鲁迅对社会变革的呼唤。

4. 讨债人:讨债人是鲁迅作品中的一个复仇者形象,他以残忍的手段为社会不公平主导的阶级进行报复。

三、《药》系列人物归纳1. 老黄:老黄是一个社会底层人物的代表,在社会的沉重压力下生活,最终选择自杀。

2. 阿念:阿念是老黄的女儿,她的生活境遇揭示了社会对妇女的压迫和剥削。

3. 医生:医生代表着社会中只关心个人利益而对他人苦难充耳不闻的冷漠态度。

四、《孔乙己》系列人物归纳1. 孔乙己:孔乙己是一个天生被边缘化的形象,他的悲惨命运揭示了社会对底层人物的无情。

2. 饭店老板:饭店老板是一个尖刻和贪婪的角色,他代表了社会对底层人物的经济剥削。

3. 游客们:游客们是孔乙己作为艺人的观众,他们以冷漠和嘲笑的态度看待孔乙己的表演。

《朝花夕拾》中人物形象

《朝花夕拾》中人物形象

《朝花夕拾》中人物形象
《朝花夕拾》中人物形象:作者的保姆(长妈妈)、恩师(藤野先生)、朋友(范爱农)、父亲的邻居(衍太太)、作者儿时的私塾老师(寿镜吾)、作者的父。

1、保姆长妈妈
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她睡相不好、喜欢切切察察,而且还踩踏死鲁迅喜爱的隐鼠,这些都使鲁迅对她感到厌烦,但是当她真诚善良的一面表现出来时,如送给鲁迅心心念念的《山海经》,鲁迅不禁心生敬意和感激。

阿长是封建社会下一个典型的农村劳动妇女,她粗壮耐劳,真诚善良。

2、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是鲁迅留学日本期间极为尊敬的一位良师。

他不修边幅,但治学严谨。

他正直热忱,热心地关注鲁迅的学习,与当时日本学生对中国留学生的鄙视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些高尚的品质一直激励着鲁迅勇往直前。

3、范爱农
范爱农是当时社会充满爱国情怀的一群小知识分子的形象代表,他们的命运起伏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相连,经历了对黑暗的不满、对革命的期待以及对革命的失望的心路历程,社会的迫害、生活的窘迫又将他们逼入绝境。

4、父亲
鲁迅塑造的“父亲”形象似乎不近人情,与现实有些出入,主
要是为表达主题而设置。

父亲利用孩子爱玩的天性强迫孩子背书,使孩子深受打击,留下心理阴影,从而揭示了封建家长制对于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5、衍太太
衍太太给鲁迅看不健康的画,唆使鲁迅偷母亲的首饰变卖。

而衍太太自己的孩子顽皮弄脏了自己的衣服,衍太太却是要打骂的。

鲁迅表面上赞扬她,实际心中却是鄙视衍太太的,因为这是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的妇人。

6、寿镜吾
寿镜吾是方正、质朴、博学、严而不厉,是鲁迅先生颇为敬畏之人。

以《呐喊》《彷徨》为例浅析鲁迅小说中的人物类型.doc

以《呐喊》《彷徨》为例浅析鲁迅小说中的人物类型.doc

以《呐喊》《彷徨》为例浅析鲁迅小说中的人物类型1917--1949年的中国动荡不安,战争频繁,国民处于水生火热中。

民国的建立并没有给国民带来希望,封建因子仍然主宰着一切。

浙江绍兴人周树人以"鲁迅"为笔名,弃医从文,用笔作斗争,他要通过文字的力量,以唤醒国民,拯救国家。

1923年8月出版的《呐喊》和1926年8月出版的《彷徨》是鲁迅最著名的小说集,两本集子合起来共有25篇小说,细细品读,会发现篇篇都是精彩的白话文小说。

概括来讲,鲁迅小说的人物主要分为四种类型:施暴者、受害者、旁观者和反抗者。

一、持强凌弱的施暴者持强凌弱的施暴者在小说中屡见不鲜,暂且不谈所谓的最大施暴者--封建制度,就谈谈实实在在的人。

如果说《药》中华小栓的死是因为他的痨病,那么夏瑜就是让施暴者活活整死的。

刽子手康大叔和管牢的阿义等人对他进行搜刮和拷打,店里的人议论、笑话、诅咒他。

当时革命者的困境显而易见,施暴者的残忍也让我们不寒而栗。

康大叔、阿义等人肯定不是最高层的施暴者,可恶的是低层的施暴者却越来越猖狂。

四铭是个虚伪的知识分子,也是无形的施暴者。

被人骂作"恶毒妇"的他因为"咯吱咯吱"这一句流氓话也买了一块肥皂,倒是四铭太太揭穿了他的不良居心。

他和流氓无异,只是道德的约束让他不能肆无忌惮地表达淫念,有千千万万这样道貌岸然的施暴者生存着,杀伤力更严重。

一向严肃的鲁迅在《肥皂》中用了黑色幽默,"咯吱咯吱",不禁让人发笑。

《长明灯》的施暴者越来越多,手段越来越残忍,稍微进步一点的人便会给他们无情地"除去",就像想要灭掉长明灯的"疯子"。

鲁迅对于施暴者是带着憎恨的感情,这种人活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面,为所欲为,根本不本会想着拯救中国,甚至只记挂着别人对自己的臣服。

他们就像毒瘤,留着贻害无穷,救中国必须把他们剜去。

二、恨铁不成钢的受害者对于施暴者,永远是憎恨的;对于受害者,却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鲁迅作品全部人物归纳

鲁迅作品全部人物归纳

鲁迅作品全部人物归纳摘要:一、前言- 简述鲁迅作品的广泛影响二、鲁迅作品中的主要人物类型1.农民形象- 阿Q- 祥林嫂- 闰土2.知识分子形象- 孔乙己- 范爱农- 吕纬甫3.市民形象- 鲁镇众人- 葛藤凹居民三、各类人物特点及社会意义1.农民形象- 自卑心理- 受压迫地位- 传统观念束缚2.知识分子形象- 悲剧命运- 矛盾心理- 社会责任与个人困境3.市民形象- 冷漠与势利- 贪婪与自私- 道德沦丧四、鲁迅塑造人物的现实主义手法1.生动鲜明的人物个性2.社会环境与人物性格的关系3.寓意深刻,反映时代特征五、结论- 总结鲁迅作品人物塑造的艺术成就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正文:鲁迅作品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卓越的艺术表现力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对鲁迅作品中的全部人物进行归纳和分析。

鲁迅作品中的主要人物类型可以分为三类:农民形象、知识分子形象和市民形象。

首先,鲁迅作品中的农民形象具有代表性,如阿Q、祥林嫂和闰土等。

这些农民形象揭示了当时农民的自卑心理、受压迫地位以及传统观念的束缚。

鲁迅通过对农民形象的刻画,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状况。

其次,鲁迅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也颇具特色,包括孔乙己、范爱农和吕纬甫等。

这些人物形象反映了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矛盾心理以及社会责任与个人困境之间的冲突。

通过这些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鲁迅表达了知识分子的命运抉择以及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再者,鲁迅作品中的市民形象同样引人注目,如鲁镇众人、葛藤凹居民等。

这些市民形象具有冷漠与势利、贪婪与自私、道德沦丧等特点。

鲁迅通过对市民形象的刻画,揭示了当时市民阶层的道德沦丧和社会风气的败坏。

鲁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采用了现实主义手法,使得人物个性生动鲜明,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鲁迅作品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其独特的寓意,反映出时代特征。

这些人物形象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鲁迅作品中的各类人物形象鲜明、特点突出,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鲁迅作品中所塑造的一类形象

鲁迅作品中所塑造的一类形象

鲁迅作品中所塑造的一类形象孤独的清醒者——鲁迅作品中的个人主义形象鲁迅在他早期的杂文《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中确立了“立人”思想,鲁迅著名的“铁屋子的比喻”引出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的言论。

自此在鲁迅的作品中赋予这些清醒者以生命,他们是个人主义的代名词,强烈地呼唤个性的抒发,为民族事业而四面奔走。

他们是最孤独的清醒者,行为不被民众所理解,反遭国民的嘲笑和背叛。

在鲁迅小说中塑造了众多这样的人物。

无论是“狂人”,还是魏连殳,无论是吕纬甫,还是《长明灯》中的“疯子”,哪怕是神话人物——女蜗、后羿、大禹等遇上了国弱民衰的中国,也只能孤独应战。

散文集《野草》中描述孤独者的心境亦不在少数,杂文《摩罗诗力说》中塑造的一批“摩罗诗人”,旧体诗《自题小像》和《自嘲》中描绘的冷峻孤清的自我,这些都是鲁迅打造了一类形象。

他们的精神是痛苦的,他们的行为是奇怪的,他们的思想是前卫的,他们都是悲剧性的人物。

从他们的遭遇中可以看出,个人越是清醒,他的行动和言论越是受到限制,他也越不能对大众施加影响来改变他们的思想,渐渐地他们被大众所孤立,最终只能在苦闷中聊以自慰。

同时,少数清醒者开始想唤醒熟睡者,但是那努力导致的只是疏远和失败。

清醒者于是变成了无力唤醒熟睡者的孤独者,所能做到的只是激起自己的痛苦,更加深深意识到死亡的即将来临。

[1]这些人为民族事业做出了贡献,却得不到本民族人们的认同,虽然一直扮演着牺牲者的角色,但是却被民众判了死刑。

他们不甘做愚昧的民众,一直在与传统做斗争,身上具有战斗精神和反叛意识。

审视这些人物,我们不免看到这些人身上的某些特质和鲁迅是那么的相像,他们的心路历程也是鲁迅所经历的,鲁迅将他现实中所遭受的困境写到作品中,在创作中探索中华民族的出路,这使得他笔下的这类人物更富有立体感。

上文是对这类形象进行了总的概括,下文便简要提及一下具体的人物形象分析。

鲁迅的旧体诗《自题小像》大家应该不陌生,那句“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成为了中华名句。

鲁迅小说的人物分类

鲁迅小说的人物分类

鲁迅小说的人物分类鲁迅小说的人物分类鲁迅先生在塑造的小说人物身上,寄托了自己的理想。

下面一起来看下!一个成功的人物形象,可以穿过时间,从很远的地方走到我们面前。

这样的人物形象,甚至会掩盖小说人物的原型。

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三国演义》,因为人物形象塑造得生动成功,后世的人习惯性地就用小说里的三国人物形象,来理解和想像三国中的历史人物了。

鲁迅先生一生小说的数量不多,《呐喊》、《彷徨》加上荒诞历史小说《故事新编》,不过是三部,二十来篇小说,而且都很薄,字数加起来恐怕还不及当下下的一部中等长度的长篇小说。

但是其中涉及到的人物形象却不少,并且个个鲜活生动,个性鲜明,令人过目难忘。

笔者试着按照自己的理解,将鲁迅先生小说中的人物进行了分类。

第一类人物:压迫者。

《离婚》里的“七大人”,《祝福》里的鲁四老爷、《风波》里的赵七爷等、《阿Q正传》中的举人老爷。

有趣的是,这些人大多姓“赵”。

分辨起来也非常容易,他们识字,有财产,地位高,说话牛逼。

鲁迅对于这类人物的鄙视和憎恶是显而易见的。

他们的“权威”和他们代表的旧时代、旧文化,一直是鲁迅不遗余力鞭挞的对象。

第二类人物:革命者。

《药》里的夏瑜最为典型。

但似乎鲁迅对夏瑜这样的革命者有些犹豫,因为他能够感受到这些革命者的热血,但是却看不到他们的努力的回报。

正因为如此,鲁迅在《药》里给夏瑜的坟加上一个花环,也算是一种自我鼓励了。

在《狂人日记》和《长明灯》里,“狂人”和“他(吹长明灯的人)”,鲁迅同样赋予他们很大的勇气。

“狂人”直截了当地抨击吃人的“封建”历史,有着气吞山河的勇武;《长明灯》里的“他”一定要吹到“吉光屯”的长明灯,也显出一种相当大的毅力和果决。

而在那些守旧的人的心里,他们正是标准的“狂人”——精神病患者。

第三类人物:帮闲者。

在鲁迅的小说里,帮闲是一个重要的群体,他们无处不在,像苍蝇一样嗡嗡到处乱响,让人心烦,但又挥之不去。

《阿Q正传》里“未庄的闲人们”,《明天》里的“红鼻子老拱”和“蓝皮阿五”,《药》里的“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祝福》里的“卫老婆子”,《长明灯》里的“方头”、“三角脸”、“阔亭”、“庄七光”等,都是闲人。

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

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

1、闰土:少年闰土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个朴实、健康、活泼、机灵、勇敢的农村少年的形象,作者在文中闰土给"我"讲的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跳鱼儿等几件事来表现闰土的特点,表现了闰土丰富的知识,和宽阔的眼界。

中年闰土却成了一个神情麻木、寡言少语的人。

2、祥林嫂:辛亥革命前,早寡的祥林嫂听说婆婆要把她卖掉,连夜跑到鲁四老爷家帮佣。

不料又被婆婆把她抢走与贺老六成了亲。

贺老六为凑钱还债累病而死,儿子也被狼吃掉,于是祥林嫂又回到鲁四老爷家。

当她在祝福晚上兴冲冲端出供品时,鲁家的不平待遇又给予她重创,于是从此精神萎靡,做事心不在焉,被赶出去当了乞丐。

在一个祝福之夜,她死在了漫天风雪中。

3、阿Q:阿Q是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戕害的农民形象。

他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受尽压迫和屈辱,但他不能正视自己被压迫的悲惨地位,反而自我安慰,即使是在受污辱甚至要被杀头的情况下,他也以为自己是精神上的"胜利者"。

后来人们就常把阿Q作为这种用假想的胜利来自我安慰的"精神胜利法"的代称。

4、孔乙己: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混度时日,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形象。

篇幅不长,但是深刻揭露了当时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

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略论鲁迅作品中人物形象

略论鲁迅作品中人物形象

略论鲁迅作品中人物形象作者:贾颜冰来源:《神州·下旬刊》2013年第08期摘要:鲁迅塑造的农民形象,和看客形象。

鲁迅借助悲剧艺术震撼人心的力量,希望能促使人们觉悟,奋起争得做人的资格。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作家,世界公认的中国新文学最杰出的代表。

作为一位作家,他那被郭沫若同志誉为‘现代文化上的金字塔”似的作品,值得后人研究和探寻的东西很多.这里仅就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谈谈它的典型意义及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文艺观。

关键词:鲁迅农民形象封建势力看客形象一.鲁迅作品中的农民形象分析1. 抗争失败的祥林嫂抗争失败者祥林嫂,是鲁迅精心塑造的一个勤劳能干、善良、倔强的农村劳动妇女形象。

祥林嫂被迫嫁给一个比自己小十岁的丈夫,二十六七岁上就当了寡妇,她希望用自己的劳动来换取继续活下去的权利。

可是,灾难和痛苦的折磨,严重损害了她的身体和灵魂,而来自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毒辣的“无影脚”也常常踢打她的灵魂。

她从精神和肉体上被彻底摧毁,终于带着对于地狱惩处的无尽的恐惧,结束了她的苦难生命。

祥林嫂的一生是苦苦挣扎的一生。

作品通过祥林嫂的不幸遭遇,深刻地揭露旧中国的黑暗,是对封建宗法制度、封建礼教的无情鞭挞和血泪控诉,祥林嫂的悲剧代表着封建社会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

二.逃避现实的阿Q在鲁迅刻画的农民形象中,逃避现实者阿Q的形象,是一个经得起时间考验,具有永久艺术生命力的典型形象,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

阿Q的生活道路,虽然并不是当时所有农民共同的生活道路,但就其悲惨遭遇来看,阿Q的受压迫、受剥削、被凌辱、被愚弄的命运,却是广大农民所共有的。

有压迫就应该有反抗,但是,阿Q的性格却使他的所谓反抗,通过扭曲的形式表现出来。

在他一生的“行状”里,他的性格显示出很多弱点或者说病态。

阿Q的精神胜利法更恶劣的发展,就是欺凌弱小,借以转嫁痛苦。

他要取得实际胜利,但他所致胜的,不是欺凌过他的对手,而是并未欺凌阿Q,反被他所欺的弱小而无辜的人。

朝花夕拾七个人物分类及理由

朝花夕拾七个人物分类及理由

朝花夕拾七个人物分类及理由《朝花夕拾》这本书,简直就是鲁迅的一块宝石,里面的人物个个鲜活得像是刚从画里走出来的。

说到这七个人物嘛,不如咱们分分类,看看到底谁是什么类型的。

咱得聊聊鲁迅自己。

鲁迅这个人啊,真的是个多面手,既是个批判社会的思想家,又是个热爱生活的普通人。

他的敏锐观察力,让他能透过表面看清社会的黑暗和不公,时常让人心疼。

不过,鲁迅身上还有一股幽默感,虽然他的笑里藏泪,但有时候真让人捧腹大笑。

这种复杂的性格,真是让人感到亲切又陌生,像个老朋友,又像个远方的智者。

再说说闰土,哎呀,闰土可真是个活生生的农村娃。

他的形象特别鲜明,淳朴得就像那片土地。

这个小孩,从小就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憧憬,像那春天的花儿一样,一点一滴地生长。

可惜,随着时代的变迁,闰土的梦想也被现实击得粉碎。

看他从一个纯真的小孩,变成了一个失去方向的青少年,心里真的不是滋味。

这种对比,仿佛让人回忆起自己的童年,那种无忧无虑的时光,真的是一去不复返了。

然后我们再看看阿长,真是个特别的女人。

她是个传统的母亲形象,对待孩子那是一片深情。

不过她的管教方式啊,有时候真让人哭笑不得。

她对鲁迅的呵护是发自内心的,但有时又显得有些保守。

阿长常常用她那独特的方式去影响鲁迅,像是用一把老虎钳把他紧紧夹住。

这样的妈妈,真让人又爱又恨。

她是那种你无论怎么叛逆,总有一天会想起她的好。

阿长的形象,让人想到自己身边那些古怪的亲戚,有些事儿,你真的得无奈地笑出来。

再说说鲁迅的同学,那个小师妹。

她的聪慧和灵动,简直让人眼前一亮。

她不仅会学习,还会画画,真是个多才多艺的小姑娘。

她的存在,就像是一束光,照亮了鲁迅的生活。

可惜,这种光辉总是稍纵即逝,令人怀念。

她那种渴望自由的个性,特别让人心疼。

想想自己青春年少时的懵懂,真是如梦初醒,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追逐梦想的过程。

还有那些个孩子们,真是活泼可爱,天真无邪。

和他们在一起,仿佛时间都慢了下来。

那些游戏、那些笑声,回忆起来就像是一本无声的童话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权势者的形象
《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离婚》中的七大人等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都属于这一类。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他们是一些有权有势的“阔人”,是中国这场大的“人肉筵宴”的享用者。

封建的传统和伦理道德在本质上是维护他们的利益的,他们也自觉地维护着这种传统及其伦理道德规范。

可以说,他们与传统伦理道德本质层次上是一致的,他们的精神特征也体现了封建传统的本质。

首先,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是漠视人、压抑个性,只把人当作封建统治者的工具看待;体现在这些人物身上,就是他们内心深处对人的冷酷无情。

如在《祝福》中,祥林嫂曾是鲁四老爷家一个不计报酬、不惜体力的好女佣,但当她在祝福时节死去时,鲁四老爷却没有一丝真诚的同情,反而因祝福时死人不吉利而骂她是“谬种”;在《孔乙己》中,孔乙己因穷困潦倒而偷了丁举人的笔墨纸砚小物件,被丁举人吊起来打,打了大半夜,打折了腿……这类的权势者行为都被周围人视为理所当然,这恰恰说明了他们的行为是得到封建伦理道德支持的,并且体现了这种道德的本质。

其次,他们的冷酷无情一旦被封建伦理道德的面纱罩起来,其虚伪性也便表现出来了。

他们一个个都是道貌岸然的,实际上却是一些最自私、狭隘、冷酷的人。

在《阿Q正传》中,赵太爷对阿Q的剥夺到了连他身上一件破布衫都不放过的底部;在《祝福》中,祥林嫂被婆家人像牲口般抢走、卖掉,对此,鲁四老爷也无动于衷,而对失去一件淘箩却极为关心。

他们一向以社会主人的面目出现在人们面前,但他们的理想却“是纯粹兽性方面的欲望的满足——威福、子女、玉帛”(热风随感录五十九圣武)他们是一些没有任何真诚的精神信仰、社会观念和政治信念的人物。

《风波》中的赵七爷,辛亥革命一来便把辫子盘在了头顶上,张勋复辟时又急忙放下来,待到张勋复辟失败后,又盘上了辫子;《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在辛亥革命胜利之后,立刻回转头巴结革命党人,其目的无非是保住自己的威福、子女和玉帛。

第三,鲁迅站在时代的高度揭露和讽刺了这类人物的腐朽性。

他们蛮横而又愚昧,冷酷、虚伪、陈腐是他们的三大特征,也是传统封建伦理道德的三个本质特征。

2. 卫道士的形象
《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等封建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都属于这一类。

这类人物的主要特征便是对人、对己的虚伪性。

《肥皂》中的四铭因为自己对一个求乞的“孝女”起了淫心便反过头来大骂新学、大骂女学生。

《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到贤良女校教课只是为了去看女学生;课未教好,受到嘲笑,便又回来大骂新式教育。

他们的虚伪和权势者的虚伪是同样的,都根植于封建伦理道德自身的虚伪性。

“存天理,灭人欲”是封建道德的基本信条,而人欲是不可能被根除的,这种道德的维护者便只有把自己的欲望巧妙地掩盖起来,这就使他们不可能不是虚伪的。

3. 社会群体的形象
《示众》中的群体形象,《孔乙己》中嘲笑孔乙己的人,《祝福》中的柳妈、短工等,《长明灯》中的阔亭、灰四婶等,《药》中的茶客们等以群体形式出现的人物都属于这一类。

这些人的主要特点是愚昧。

就其表现来看,传统道德的冷酷、虚伪、陈腐也都体现了出来,但这也主要是由于他们的愚昧。

《示众》中的那些看客们,纷纷扬扬地来看热闹,但他们看的是什么,为什么看,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

在《药》中,夏瑜为社会牺牲,而那些看客们却根本不能理解,认为他是“疯了”。

《长明灯》中的村民,极力反对吹熄长明灯,但为什么不能吹,他们连想都不想……这类人完全是传统的奴隶,他们的思想观念不是从自己现实生活的经验中总结出来,不是自己人生追求的结果,而是盲目地追随着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旧观念。

他们在盲目中害人又害己,不自觉地维护着封建传统和封建统治者的统治。

4. 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形象
这一类形象占着中心位置,是多数小说的主人公。

他们是被吃者。

他们无权、无势、无钱,政治经济地位低下,在封建等级制的大厦中居底层。

对这些人,传统的伦理道德连最起码的人格尊严和人生权利都剥夺殆尽。

他们是无辜的,多数还具有淳朴善良的品德;但他们又同时是愚昧麻木的,认识不到自己悲剧命运的真正根源。

因而,这类人物最基本的特点是在愚昧麻木中被吃掉。

其中又可分为三种类型。

首先是贫苦农民和小市民的典型形象。

华老栓、闰土、阿Q、《风波》中的七斤都属于这种类型。

他们没有文化,思想愚昧麻木,但是鲁迅以深刻的同情描写了他们的悲剧命运。

如闰土勤劳善良,但是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重重压迫下,过着极为困苦的生活。

更加可悲的是,他不了解自己
悲剧命运的根源,看不到任何摆脱自己悲剧命运的实际出路,只好在封建迷信和偶像崇拜中寻求精神上的慰藉。

由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束缚,他根本没有与人平等的意识与要求,甚至在自己少年时的朋友面前也终于叫了一声老爷。

他们的悲剧处境和精神麻木同样使鲁迅感到极端痛苦,他对他们的同情是深广的。

其次是中国传统妇女的悲剧典型。

《明天》《祝福》《离婚》可以视为描写中国传统妇女悲剧命运的三部曲。

在中国封建社会,妇女除受一般劳苦群众所受的压迫之外,还受着男权社会的压迫,夫权是套在她们身上的一副沉重的枷锁。

女性不被当作独立的人来看待,她们不应该具有独立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利,她们属于丈夫。

《明天》中的单四嫂子便是这样一个悲苦的守节妇女。

她死了丈夫以后连小宝的命也没保住,精神世界一片空虚。

在她面前,无休无尽的明天意味着什么?鲁迅悲哀的向人们提出了对于守节妇女来说的重要问题。

而《祝福》中的祥林嫂则为没有守节受到了残酷的肉体和精神的惩罚。

祥林嫂并非不想为自己的丈夫守节,但她自己没有选择的权利。

祥林嫂在精神上是坚韧的,她具有很强的耐苦力,勤劳、淳朴;但即使这样,她也没有逃脱自己的悲剧命运。

《离婚》中的爱姑看来是很有反抗性的,但她反抗的并不是旧的婚姻制度本身,她全凭娘家的一点势力敢于反抗公婆,一遇到七大人的正颜厉色额,她的反抗性就化为泡影了。

最终,她还是被丈夫一家逐出了家门。

鲁迅对中国传统妇女悲剧命运的表现的深刻性在于,他始终是从封建的婚姻制度和昏乱的妇女观来探讨并表现妇女命运的,这比那些从单纯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来诉述妇女的不公平待遇的作品具有更丰富、更深刻的文化内涵。

第三十下层旧知识分子的典型。

孔乙己、《白光》陈士诚就属于这一类的悲剧典型。

他们是科举制度和封建等级观念的牺牲品。

由于中国传统教育轻视社会生产和实际技能,灌输的只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套治人之术。

因此,当无法爬到统治者地位的时候,这类人便成为社会上的废人。

而由于人情的浇薄,人们非但不会同情这类人的悲剧处境,反而会予以无情的嘲弄和奚落。

5. 觉醒者的形象
狂人、夏瑜、我、吕纬甫、魏连役、《长明灯》疯子、《头发的故事》N先生,都可归于这一类。

在近现代社会,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和撞击,这批知识分子开始觉醒,有了自己的独立社会追求和人生追求,但他们仍必须生活在一个世代相传的吃人社会中,暂时无力改变,这个系统却能摧毁他们刚刚萌生的追求,毁灭他们的生命力。

《狂人日记》整个情节发展都建立在这样一个思想基础上——知识者的觉醒程度与他在社会的孤立程度成正比。

狂人越是深刻的感到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越是极力反抗,周围的人越是把他视为一个不值得理解和同情的疯子。

当他完全失望于自己改造环境的行动,感到只能顺应现实的要求时,他的病也痊愈了。

狂人的命运深刻体现了当时觉醒知识分子的悲哀——“人醒了无路可走”
《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则是现实地表现了觉醒者悲剧的力作。

《在酒楼上》吕纬甫原先是拔掉神像胡子、整日议论改革中国方案的热情有为的青年;但一步入社会,他的改革热情便慢慢被销蚀了。

为了生活,为了亲人之间的那点温情,他不得不步步退让,最终变成了一个敷敷衍衍、模模糊糊的人,失去了同封建传统战斗的勇气。

《孤独者》魏不甘于被冷落和被歧视的地位,向整个社会进行报复,但这种报复也代表着他的失败,他不得不屈服于周围社会的价值观念,以上等人的姿态玩弄下等人。

《伤逝》中子君和涓生只是希望获得婚姻的自主和爱情的自由,但整个社会的腐朽却毁掉了爱情的绿洲。

子君首先陷入了平庸的家务劳动和小市民的荣辱斗争中,涓生也终因人生艰难失去了轻松自由的心境。

他们都有自己个人的弱点,封建传统在他们的性格上也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但他们到底是当时极少数觉醒了的知识分子中的一员。

他们开始追求新的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但他们却失败了。

他们失败的主要原因不在于他们自身,而在于整个社会思想环境的保守和落后。

鲁迅通过他们的悲剧所要表现的重心在于,整个社会思想环境不改变,个别人的理想追求是不可能实现的,个人的改造与社会的改造总是彼此连带在一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