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宇案观后感
彭宇案件法律思维(3篇)
![彭宇案件法律思维(3篇)](https://img.taocdn.com/s3/m/5122dd11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62.png)
第1篇一、引言彭宇案件是我国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起交通事故案件,该案件引发了社会对法律、道德、人性等方面的广泛讨论。
本文将从法律思维的角度,对彭宇案件进行分析,探讨法律在处理类似案件中的适用与不足,以及如何进一步完善法律体系,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二、彭宇案件的基本情况2010年,在南京市,彭宇驾车与一辆电动自行车发生碰撞,导致骑车人受伤。
事故发生后,彭宇与骑车人达成赔偿协议,但骑车人后来反悔,以彭宇未报警、未停车等为由,要求彭宇承担全部责任。
随后,骑车人将彭宇告上法庭,要求赔偿其损失。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骑车人提供了彭宇未报警、未停车等证据,而彭宇则辩称自己已经停车并报警。
但法院最终判决彭宇承担全部责任,赔偿骑车人损失。
三、彭宇案件的法律分析1. 交通事故责任的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的规定,交通事故的责任认定应遵循以下原则:(1)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赔偿责任。
(2)交通事故的损失是由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故意碰撞机动车造成的,机动车一方不承担赔偿责任。
在本案中,彭宇作为机动车驾驶人,与骑车人发生交通事故,按照法律规定,应由彭宇承担赔偿责任。
2. 赔偿责任的承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十六条的规定,侵权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侵权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在本案中,彭宇作为侵权人,应承担赔偿骑车人损失的责任。
3. 证据认定在本案中,骑车人提供了彭宇未报警、未停车等证据,而彭宇则辩称自己已经停车并报警。
法院在审理过程中,根据双方提供的证据,认为骑车人的证据更加充分,故判决彭宇承担全部责任。
四、彭宇案件的法律反思1. 法律适用问题彭宇案件暴露出我国法律在处理交通事故案件中的适用问题。
一方面,法律规定较为笼统,缺乏对具体情况的细化;另一方面,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可能存在主观判断,导致判决结果与事实不符。
2. 证据认定问题本案中,骑车人提供的证据相对充分,而彭宇提供的证据相对薄弱。
经典法律案件及看法感悟(3篇)
![经典法律案件及看法感悟(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9fd1768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c2.png)
第1篇一、案件背景《南京彭宇案》是一起在我国引起广泛关注的经典法律案件。
2006年11月20日,南京市民彭宇在街头目睹一起车祸,救助了伤者徐老太。
然而,徐老太却诬陷彭宇撞伤了她,并要求彭宇赔偿医药费。
此案经法院审理,最终判决彭宇赔偿徐老太4万余元。
该案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二、案件争议焦点1. 责任认定:彭宇是否应该赔偿徐老太?2. 证人证言:证人证言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3. 社会道德: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三、法律反思1. 责任认定:此案中,彭宇在事故发生后主动救助徐老太,从道德层面来看,其行为值得肯定。
然而,从法律角度来看,彭宇并未构成侵权行为。
法院判决彭宇赔偿,是对“好人难做”现象的一种讽刺。
这引发了人们对法律公正性的质疑。
2. 证人证言:证人证言在案件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本案中证人证言存在矛盾,导致案件审理过程复杂。
这提醒我们在证人证言的采信上要慎重,确保案件审理的公正性。
3. 社会道德: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密切。
本案中,彭宇的行为符合社会道德,但法律却判决其承担责任。
这反映了我国法律在道德层面的不足。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强法律与道德的融合,使法律更好地体现社会道德。
四、人性感悟1. 好人难做:本案中,彭宇在事故发生后主动救助徐老太,却反被诬陷。
这反映了社会道德的缺失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
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弘扬正能量,关爱他人,传递社会道德。
2. 法律与人性的冲突:本案中,法律判决彭宇承担责任,反映了法律与人性的冲突。
我们要在尊重法律的同时,关注人性的需求,使法律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
3. 法律的公正与公正:本案中,法院判决彭宇赔偿,虽然符合法律程序,但未体现法律的公正。
我们要关注法律公正,让法律真正成为维护人民群众权益的有力武器。
五、总结《南京彭宇案》是一起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法律案件。
通过对该案件的反思,我们应关注法律公正、证人证言的真实性、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关系等问题。
关于彭宇案的作文
![关于彭宇案的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cda0e8b5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db.png)
关于彭宇案的作文大家都听说过彭宇案吧?这事儿啊,可真是个“大瓜”,而且这个瓜一直让咱们心里头不是滋味儿呢。
彭宇案,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年轻人彭宇,他说自己在好心扶了一位摔倒的老太太之后,却被老太太反咬一口,说是他把自己撞倒的。
然后呢,法院还判了彭宇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这事儿一出来啊,就像一颗炸弹,在社会上炸开了锅。
从常理上讲,咱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彭宇太冤了。
咱平常教育里不就提倡乐于助人嘛,看到老人摔倒了,正常的反应就是去扶一把,谁能想到这一扶还能扶出个大麻烦呢?很多人都觉得彭宇是在做好事,却被冤枉,就像一盆冷水,直接把大家心中那团乐于助人的小火苗给浇灭了不少。
你想啊,本来大家都是热心肠的,但是看到彭宇这样的遭遇,心里就会犯嘀咕:“我要是去扶了,会不会也被讹诈啊?”法院当时判决的依据也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
什么“按照常理推断”之类的,这常理推断就能当作确凿的证据吗?这就好比你猜一个东西,没有实锤就下结论。
这样的判决结果,不仅仅是让彭宇觉得委屈,更是让整个社会都觉得有点不知所措。
这以后谁还敢轻易地伸出援手呢?就好像在大家做好事的道路上设了一个大大的路障。
而且啊,这彭宇案之后,社会上还真就出现了不少类似的情况。
大家看到老人摔倒了,第一反应不是赶紧去扶,而是先犹豫,甚至有人在旁边观望,就是怕惹上麻烦。
这多悲哀啊,本来一个充满温情的社会行为,现在变得如此小心翼翼。
不过呢,后来也有消息说彭宇案可能存在一些误解,但是不管怎么样,这个案子造成的负面影响已经形成了。
咱们社会需要的是正能量,是那种毫不犹豫地去帮助他人的风气。
不能因为这么一个案子,就让大家都变得冷漠起来。
咱们应该重新去审视这个案子带来的教训,一方面,法院判决要更加严谨,证据要确凿,不能模棱两可,让好人蒙冤;另一方面呢,咱们自己也要坚守内心的善良。
不能因为有个别不好的事情发生,就把自己的善良给丢掉了。
毕竟,大多数人还是善良的,大多数老人也不会恩将仇报的。
咱们要努力让这个社会重新找回那种互相帮助、充满信任的温暖氛围,可不能让彭宇案的阴影一直笼罩着咱们做好事的心啊。
经典法律案例以及感想(3篇)
![经典法律案例以及感想(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03dfe0d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cc.png)
第1篇一、案例背景《南京彭宇案》是中国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个经典法律案例。
2006年11月20日,南京市民彭宇在过马路时,被一辆面包车撞伤。
彭宇报警后,车主和乘客表示愿意赔偿,但彭宇却拒绝接受。
随后,彭宇将车主和乘客告上法庭,要求赔偿医疗费、误工费等共计5.8万元。
此案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成为了一起具有代表性的法律纠纷。
二、案情简介1. 事故发生经过2006年11月20日,彭宇在南京市鼓楼区过马路时,被一辆面包车撞伤。
事故发生后,车主和乘客表示愿意赔偿,但彭宇却拒绝接受。
彭宇认为,车主和乘客应该承担赔偿责任,并要求赔偿医疗费、误工费等共计5.8万元。
2. 法院审理彭宇案经过鼓楼区人民法院、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两次审理,最终以彭宇败诉告终。
法院认为,彭宇在事故发生时没有证据证明自己被撞,且在事故发生后拒绝接受车主和乘客的赔偿,存在过错。
因此,法院判决彭宇败诉。
三、案例评析1. 案例特点(1)争议性:彭宇案在审理过程中,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一方面,有人认为彭宇是受害者,应该得到赔偿;另一方面,有人认为彭宇在事故发生后拒绝接受赔偿,存在过错。
(2)典型性:彭宇案反映了中国法律实践中的一些问题,如举证责任、过错认定等。
2. 案例启示(1)加强法律法规宣传:彭宇案的发生,反映出部分公民对法律知识的缺乏。
因此,有必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
(2)完善举证责任制度:彭宇案中,彭宇因无法提供足够的证据证明自己被撞,导致败诉。
这提示我们在法律实践中,应进一步完善举证责任制度,确保受害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3)强化过错认定:彭宇案中,法院认为彭宇在事故发生后拒绝接受赔偿,存在过错。
这提示我们在法律实践中,应强化过错认定,确保责任明确。
四、感想1. 案例启示我们,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工具。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尊重法律、遵守法律。
2. 案例提醒我们,作为公民,要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法律逻辑案例分析彭宇案(3篇)
![法律逻辑案例分析彭宇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861f1db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deb925a.png)
第1篇一、案件背景彭宇案是我国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起法律纠纷案件。
2006年9月,在南京市鼓楼区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受害者徐某被一辆轿车撞倒受伤。
事故发生后,肇事司机逃逸。
路人彭宇目睹了事故发生过程,并主动上前帮助徐某。
然而,在事后,徐某及其家属却将彭宇告上法庭,要求彭宇赔偿其医疗费、误工费等损失。
彭宇案由此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二、案件争议焦点彭宇案的核心争议在于彭宇是否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一方面,彭宇主动帮助徐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徐某及其家属认为彭宇在事发时未能尽到救助义务,反而导致徐某受伤。
此案涉及的法律逻辑问题主要包括:1. 法律因果关系:彭宇的行为是否导致徐某受伤?2. 无过错责任原则:彭宇是否应当承担赔偿责任?3. 法律事实认定:法院如何认定彭宇的行为与徐某受伤之间的因果关系?三、法律逻辑分析1. 法律因果关系根据我国《侵权责任法》第六条规定:“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在本案中,彭宇主动帮助徐某,但并未直接导致徐某受伤。
从法律因果关系的角度看,彭宇的行为与徐某受伤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
2. 无过错责任原则我国《侵权责任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因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由引起险情的人承担民事责任。
”在本案中,彭宇主动帮助徐某,属于紧急避险行为。
根据无过错责任原则,彭宇无需承担赔偿责任。
3. 法律事实认定在法律事实认定方面,法院需要根据证据对彭宇的行为与徐某受伤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判断。
首先,彭宇在事发时主动上前帮助徐某,体现了其良好的道德品质;其次,徐某受伤的原因是肇事司机逃逸,而非彭宇的行为。
因此,法院应当认定彭宇的行为与徐某受伤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四、案件评析彭宇案引发了社会对法律逻辑和道德伦理的广泛关注。
以下是对该案的一些评析:1. 法律逻辑的严谨性:彭宇案体现了我国法律逻辑的严谨性。
在审理过程中,法院充分考虑了法律因果关系、无过错责任原则等因素,对案件进行了公正、公平的审理。
彭宇案结合核心价值观点评
![彭宇案结合核心价值观点评](https://img.taocdn.com/s3/m/e6a7fea9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89.png)
彭宇案是一起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事件,它涉及到道德和法律、责任和义务等多个层面。
在该事件中,公众对于老人跌倒是否应该扶起了争议,而法院的判决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从道德角度来看,我们应该尊重老人的权利和尊严,尽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在他人遇到困难时,伸出援手是一种基本的道德要求。
因此,我认为无论是谁,都应该积极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而不是袖手旁观或推卸责任。
然而,从法律角度来看,法院的判决是合理的。
首先,如果老人确实是被彭宇撞倒了,那么他就有责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其次,如果老人没有摔倒而是自己摔倒了,那么彭宇并没有故意伤害他的意图,也没有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
最后,如果老人是在没有得到任何提醒的情况下自己摔倒了,那么彭宇也不应该承担责任。
总之,我认为这个案件反映出了当前社会的一些问题和矛盾。
我们需要更加注重道德和伦理方面的思考和实践,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同时,我们也应该遵守法律法规,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对“彭宇案”的看法
![对“彭宇案”的看法](https://img.taocdn.com/s3/m/6936ffdf6f1aff00bed51e2d.png)
谈对“彭宇案”的看法
南京青年彭宇扶起被人撞伤的徐老太,却被告上法庭,索要医药费;湖北武汉电动车师傅救起摔倒的八旬老人,却反被冤枉,要求赔钱……接连再三的“彭宇案”引起社会的轩然大波,民众再也“不敢”救人,好心人越来越少,这又使得高龄老人因为摔倒无人救助而或死或伤……那么,当我们遇到如此事件,又应该如何做呢?我们应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还是弘扬中国五千年来的传统美德?
在“彭宇案”中,徐老太有权势、有人证,而彭宇寡不敌众,败诉。
法官并没有了解到事实的真相便妄下定论,这样的法官是失败的,而中国的法律也是失败的。
法律本是对与错的分界线,是道德最低的底线,道德与法律本应该保护高尚的人,惩罚卑鄙的人,可是在“彭宇案”中,道德的底线——法律,却惩罚了高尚品德的人,使真正的罪魁祸首逃之夭夭,让一些有意“碰瓷”的人阴谋得逞,告诉我们“救人是要付出代价的”,这难道不是一个可笑的悖论吗?
让我们再来看看国外的人们遇到这种事件又是怎么做的:美国丽莎救助遭遇车祸的女子,女子被救后瘫痪,将丽莎告上法院,而在这时,加州议会颁出“好心人免责条例”——无偿对别人进行帮助的人享有法律责任上的赦免,使丽莎受到保护。
这就是法律的善意,使道德受到了法律的保护。
我认为,中国的法律也应该如此。
我们应该完善中国法律的规章制度,保护品德高尚的人,不让不怀好意的人阴谋得逞。
只有让道德受到法律的保护,才能使社会和谐,建造一个有道德的法治社会!。
彭宇案判决书读后感
![彭宇案判决书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d3ed1cba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5b.png)
彭宇案判决书读后感读完彭宇案判决书,我不禁感叹法律的神奇和复杂。
这起案件涉及到了人命,涉及到了家庭,也凸显了法治的力量和正义的价值。
彭宇案被构成了故意杀人罪,并最终被判处了有期徒刑。
从判决书中可以了解到,案件的审理过程经过了充分的证据收集和审查,法官们在权衡各种证据的基础上做出了公正而客观的判决。
这让我对我们国家的司法体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对法律的实践者表示敬佩。
通过阅读判决书,我对法律的公正和平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案件中,法官并没有被案发地的舆论和情绪所左右,他们只根据法律,根据证据来判断案情,最终做出了公正的判决。
这让我认识到,法律是衡量正义的尺度,无论亲疏故旧,尊卑贵贱,只有依法办事才能使社会达到公平和平等。
此案也让我思考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责任。
案件中受害人的死因可能与彭宇的行为有关,但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责任全部推给他一个人。
社会环境、家庭背景、心理等因素都会对一个人的行为产生影响。
因此,在追求刑事责任之外,我们也需要思考如何预防类似悲剧再次发生。
读完彭宇案判决书,我对法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法律是社会的基石,是保障公民权益的重要手段。
通过案件审理,我们可以看到法律的权威和公正的力量,也看到了法律的无情和严厉。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遵守法律,尊重法律,同时也要积极参与到法治建设中去。
只有法律得到充分尊重和执行,社会才能更加和谐和稳定。
总之,彭宇案判决书让我深入思考了法治和正义的问题。
在现代社会中,维护法治和推动司法公正是每个公民的责任。
希望通过更多类似案例的审理,我们能够加深对法律的认识,提升社会的法制素养,从而实现一个更加公正和平等的社会。
十年之后,彭宇案给我们的影响与思考
![十年之后,彭宇案给我们的影响与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8396f1eb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d22f154.png)
十年之后,彭宇案给我们的影响与思考在“彭宇案”当中,跌倒的老人是事实,此后越来越多的善良凋零也是事实。
一方面该案触动了社会大众关于道德与法律传统认知,另一方面这类事件也与每个人的利益切身相关。
我曾独自在台湾进行环岛之行,在花莲小镇与一位当地老人聊天时他问我,你在台湾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我说“这里的人都很热情,一路上遇到很多人的热心帮助”。
老人说热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是本该的。
当时我给他讲了彭宇案后当时很多人都不敢再去扶摔倒的老人,以及小悦悦事件中18个人眼睁睁的看着受伤的小女孩视而不见,或是看两眼然后离开,那位台湾老人很惊讶,感觉不能理解。
其实,经历了一次次的“扶老人事件”,以及后来同样引发社会热议的“罗尔事件”,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这样的局面:当一个事件在社会上形成一定的影响和风暴后,真相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很多人已经对“扶老人”、做善事心有余悸,从长久来看,这是很可怕的。
捐出去的钱可以挣回来,可是人心倒了就很难再扶起来了。
再回到彭宇案,案件发生于2006年,最高人民法院此次发文《十年前彭宇案的真相是什么?》中所提及的《民事诉讼法》举证责任规定条款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则分别1991年4月和2002年起就施行的,法律并未缺位,而是在个案适用和舆论导向上出现了些许偏差。
“彭宇案”法院的一审判决中认为“如果被告是见义勇为做好事,更符合实际的做法应是抓住撞倒原告的人,而不仅仅是好心相扶;如果被告是做好事,根据社会情理,在原告的家人到达后,其完全可以在言明事实经过并让原告的家人将原告送往医院,然后自行离开,但被告未作此等选择,其行为显然与情理相悖。
”在事实认定上,法院采用了“大致推定”原则以及在责任赔偿上采用了“公平责任原则”,存在一定的法律适用争议。
此外,媒体对于该案的的片面报道和细节放大也影响了公众对事件的判断,并司法公正审判造成舆论压力。
法官在行使审判权时要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媒体舆论在对社会事件的关注报道时也应全面理性,而非夺人眼球。
彭宇案引发的思考
![彭宇案引发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2b55602b0066f5335a812194.png)
为什么会有彭宇案恐惧症?
• 一、公共道德背后缺少国家权威的支撑 • 二、法律与道德的背离 • 三、媒体选择性报道
• 公共安全、公共福利、公共卫生和公共道德 四大权利。其中维护公共道德问题是我们中 华文明的瑰宝,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多年在国 家层面上极其重视的。乐于助人者若做了好 事还被罚,良好的社会道德若失去了国家权 威的保护而遭破坏,重建将是一个漫长的过 程。 • 以美国为例,几乎每个州都制定了《无偿施 救者保护法》。
2011年6月16日,天津市红桥区人民法院就 年 月 日 此事作出判决,许云鹤被判决承担40%的民 此事作出判决,许云鹤被判决承担 的民 事责任,赔偿王老太108606.34元,其中包 事责任,赔偿王老太 元 括残疾赔偿金87454.8元。 括残疾赔偿金 元 法院判决的理由是, 法院判决的理由是,“不能确定小客车 与王老太身体有接触, 与王老太身体有接触,也不能排除小客车与 王老太没有接触。被告发现原告时只有4、 王老太没有接触。被告发现原告时只有 、5 米,在此短距离内作为行人的原告突然发现 车辆向其驶来,必然会发生惊慌错乱, 车辆向其驶来,必然会发生惊慌错乱,其倒 地定然会受到驶来车辆的影响” 地定然会受到驶来车辆的影响”。
另外,针对类似深受民众、 另外,针对类似深受民众、媒体关注的 扶老人事件”的几点反思: “扶老人事件”的几点反思:
一、不能忽视解疑释惑工作,尤其是,当某些判决结 果和社会期待差异大的时候,更当如此。在“彭宇案” 中,无论是郑州二七区法院,还是南京鼓楼区法院,其 判决都给出了立足公平原则的理由,即法律明确的无过 错损害赔偿原则。这一点并无不妥,但遗憾的是,法院 的判决过程和说理不足,往往没有让社会各界明白,公 平原则是法律规定的判决理由,它适用于什么情况、当 事人责任无法分清的事实等影响判决的情节。在舆论对 其判决有种种质疑声之后,我们也没有从正规渠道听到 法院给予合情合理的解释,而这样的解释本可以很好地 澄清公众当中的一些模糊观念。 对此,相关方面应该总结一下,比如,对于这类存在事 实瑕疵,容易引发社会不同评价的案件,法院在作出公 正判决的同时,一定要注意给公众一个合情合理的解释
彭宇案的反思
![彭宇案的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c971cb3a360cba1aa811daf5.png)
彭宇案的反思还记得06年7月,南京的一位老太太将青年彭宇告上法庭,称对方撞倒自己,要求其赔偿十几万元的损失。
彭宇则称自己好心帮助那位老太太,将她扶起送她去医院,却反被诬,并称以后不会做这种傻事了。
最后法院判处彭宇赔偿老太太医疗等费用,但在网上人却力挺彭宇并感慨现在好人做不得。
判审结果和民众反应得反差不得不让我们对此案进行好好的反思!公众对“彭宇案”的质疑之处在于:该法院用逻辑推理和分析的方法做出了认定和判决。
法院在认定“彭宇是否撞了老太太”这个核心问题上,必须要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
而按照此类民事侵权案的“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原则,原告方应负有举证的责任。
然而,在老太太无法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就是彭宇撞了她、更不用说形成有效证据链的局面下,法院以推理和分析的方式做出判决,不能不说略显草率。
法官这样判,似乎是想走衡平法的路子,靠自己的自由裁量权来判决,但殊不知衡平法是以“正义、良心和公正”为基本原则,以实现和体现自然正义为主要任务的,用中国的传统语言说就是要体现“天理良心”四个字。
但这个判决体现了“天理良心”吗?我看很难这幺说,网民几乎一边倒的反对之声,也证明它不符合人们内心深处的“天理良心”。
从司法的角度看,这个案件在判决前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属于典型的“影响性诉讼”。
所谓“影响性诉讼”,顾名思义就是具有相当社会影响力的诉讼,通常是指在一定範围内为公众普遍知晓和广泛关注,能够在较大範围和一定深度影响立法创新、司法改革和人们法治和道德观念的典型诉讼。
由于“影响性诉讼”因其本身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容易引起**的关注和传播,因而通常比普通的诉讼更具有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其意义要远远超越解决单纯个案的层面。
法官在处理“影响性诉讼”时,要格外的谨慎,不仅要考虑案件本身,还应考虑案件对法治建设和世道人心的影响。
但遗憾的是,在这次彭宇案的一审判决中,我们却没有看到应有的谨慎!毋庸讳言,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见义不为、各扫门前雪的人确实存在,但决不等于我们就认同这种做法,这种做法不仅不应被提倡,更应该受到谴责。
法律案例看后感(3篇)
![法律案例看后感(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626c40c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c0.png)
第1篇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法律意识也逐渐增强。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法律问题仍然层出不穷。
其中,南京彭宇案因其独特的案件性质和广泛的社会影响,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以下是本人对南京彭宇案的看后感。
一、案件背景2010年11月,南京市民彭宇在街头行走时,被一辆轿车撞倒。
事发后,彭宇被送至医院救治。
事故发生后,彭宇家属与肇事司机张某及其保险公司就赔偿问题产生纠纷。
张某认为,彭宇在事故发生时曾扶起他,因此拒绝赔偿。
而彭宇家属则坚称,彭宇并未扶起张某,而是张某自己爬起来的。
此案经南京市鼓楼区人民法院审理后,判决张某赔偿彭宇各项损失共计45万余元。
二、案件分析1. 举证责任问题南京彭宇案的核心争议在于彭宇是否扶起张某。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均无法提供直接证据证明自己的主张。
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证人证言、现场监控录像等因素,最终认定彭宇并未扶起张某。
这一案例反映了我国现行法律体系在举证责任分配上的不足。
在司法实践中,往往需要当事人提供直接证据来证明自己的主张,而现实生活中,直接证据往往难以获取。
因此,如何完善举证责任制度,减轻当事人的举证负担,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2. 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南京彭宇案引发了人们对社会道德与法律关系的思考。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部分网友认为,彭宇在事故发生后没有及时扶起张某,有悖于社会道德。
然而,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并未将社会道德作为判决依据,而是以法律为准绳。
这一案例表明,在我国,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的重要手段。
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应当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确保案件的公正审理。
同时,社会道德作为人们的行为规范,对于维护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在处理类似案件时,既要考虑法律的规定,也要关注社会道德的影响。
3. 保险理赔问题南京彭宇案中,保险公司因彭宇未扶起张某而拒绝赔偿。
这一现象在我国保险理赔领域较为普遍。
在现实生活中,部分保险公司在理赔过程中,往往以条款中的免责条款为由拒绝赔偿。
法律界的耻辱案件分析(3篇)
![法律界的耻辱案件分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00f756e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48.png)
第1篇一、案件背景南京彭宇案,又称“南京撞人案”,是2006年发生的我国一起备受争议的民事侵权案件。
该案涉及到一名叫彭宇的男子与一位年迈的老太太之间的交通事故。
在此次事件中,彭宇被指控故意撞倒老太太并索赔,而老太太则坚称自己是被彭宇撞倒。
此案一经曝光,便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成为法律界的耻辱案件。
二、案件经过2006年9月20日,南京市民彭宇与年迈的老太太发生交通事故。
事发后,彭宇扶起老太太并拨打120,但老太太坚称自己是被彭宇撞倒。
随后,彭宇被老太太家属指责故意撞人并索赔。
经过调查,警方认定彭宇与老太太发生交通事故,但无法确定事故发生的原因。
随后,老太太将彭宇告上法庭,要求赔偿医药费、精神损失费等共计11万元。
在庭审过程中,双方各执一词。
彭宇坚称自己是在扶起老太太的过程中,老太太突然倒地。
而老太太及其家属则坚称彭宇故意撞人。
法院审理后认为,彭宇未能证明自己与老太太之间没有发生交通事故,因此判决彭宇赔偿老太太医药费、精神损失费等共计4.5万元。
此案判决后,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广泛质疑。
许多人认为,法院的判决存在明显的错误,对彭宇的权益造成了严重损害。
此外,此案也暴露出我国法律制度在处理类似案件时的漏洞和不足。
三、案件分析1. 法院判决存在错误首先,法院在判决中未充分考虑现场证据。
在事发后,彭宇立即拨打120,并主动扶起老太太,这些行为均表明他并无故意撞人的意图。
然而,法院在判决中却未充分考虑到这些现场证据,导致判决结果存在明显错误。
其次,法院在判决中未充分考虑道德伦理。
在现实生活中,扶危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彭宇在事发后主动扶起老太太,体现了他的道德品质。
然而,法院在判决中却未充分考虑这一点,反而判决彭宇赔偿老太太,导致道德伦理在法律面前失灵。
2. 法律制度漏洞南京彭宇案暴露出我国法律制度在处理类似案件时的漏洞和不足。
首先,我国现行法律在认定交通事故责任时,过于依赖证据,而忽视了道德伦理等因素。
这导致在类似案件中,无辜者可能被误判。
对“南京彭宇案”的反思:如何破解“假摔”的难题?
![对“南京彭宇案”的反思:如何破解“假摔”的难题?](https://img.taocdn.com/s3/m/f85ca811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f6.png)
对“南京彭宇案”的反思:如何破解“假摔”的难题?基本案情回顾注:案件为真实案例2006年11月20日,64岁的退休职工徐某某在公交站等车时,有两辆公交车同时进站,徐某某急忙跑向后面一辆乘客较少的公交车,当她进过前一辆公交车后门时,26岁的小伙子彭宇正从这辆车的后门第一个下车,急于转车的彭宇先向车尾看了一下,再回头发现摔倒在地的徐某某,随即将她扶起,并与后来赶到的徐某某家人一起将她送往医院治疗,期间还代付了200多元的医疗费。
经诊断,徐某某摔伤致左股骨颈骨折,需住院进行手术。
2007年1月12日,徐某某将彭宇诉至法院,指控他将其撞伤,并索赔医疗费,精神损害抚慰金等共计13.6万元。
2007年9月3日,法院作出了一审判决,认定了原被告相撞的事实,但根据该案关键事实(究竟是被告撞了原告还是原告撞了被告)不甚明晰的情况而仅判决被告赔偿原告损失的40%。
双方当事人均不服一审判决而提起上诉。
后来在二审法院即将开庭之际,彭宇与徐某某达成了庭前和解协议,彭宇一次性补偿徐某某1万元,双方均不得在媒体上就本案披露相关信息和发表相关言论,双方撤诉后不再执行法院的一审民事判决。
案件分析一审法院判决彭宇赔偿徐某某损失的原因为:1.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分析,原告倒地的原因除了被他人的外力因素撞倒之外,还有绊倒或滑倒等自身原因等情形,但双方在庭审中均未陈述存在原告绊倒或滑倒等事实,被告也未此提供反证证明,所以应着重分析原告被撞倒的外力情形。
由于本案发生在人员较多的公交车站,是公共场所,事发时间在视线较好的上午,事故发生的过程非常短促,所以撞倒原告的人不可能轻易逃逸,根据被告自认,其是第一个下车之人,从常理分析,其与原告相撞的可能性较大。
2.被告在事发当天给付原告二百多元钱款并一直未要求原告返还。
原被告一致认可上述给付钱款的事实,但关于给付的原因陈述不一:原告认为是先行垫付的赔偿款,被告认为是借款。
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原被告素不认识,一般不会贸然借款,即便如被告所称为借款,在由承担事故责任之时,也应请公交站台上无利害关系的其他人证明,或者向原告亲属说明说明情况后索要借条,但本案并不存在这种情况,而且如果撞伤他人,则最符合情理的做法是先行垫付款项。
南京彭宇事件
![南京彭宇事件](https://img.taocdn.com/s3/m/dac562e2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4b.png)
南京彭宇事件作为一名知名学者,我对南京彭宇事件非常关注。
这起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引起了人们对人权、司法公正和民主法治的思考。
我认为,这起事件凸显了我们国家司法机制的一些缺陷,同时也暴露了一些社会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解决。
首先,这起事件突显了司法机制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这起事件中,彭宇被关押了两年多之后,最终被判无罪释放。
这样的判决无疑让人感到震惊和不解。
这次事件反映了司法机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审判的专业性、公正性、公正评价和权力监督等问题。
我们需要通过改革和完善司法机制,建立高效、公正、透明、独立的司法体系,以确保人民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其次,这起事件也反映了社会上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
彭宇案的审判过程中,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和声援,此次事件也成为了一次社会公正问题的呼声。
社会对于司法公正的关注,表明了人们对于公正和法治的热切要求。
社会上还存在着很多矛盾和问题,比如对于权力的过度集中、对于权力的垄断、对于执法部门的权益得到保障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解决。
最后,我们需要认真总结这起事件,从中吸取教训。
这次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司法机制中存在的问题,改革和完善司法机制,建立高效、公正、透明、独立的司法体系,以确保人民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我们也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建立一个平等、公正、共享、和谐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各方面的发展、稳定和繁荣。
总之,南京彭宇事件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解决。
我们应该建立高效、公正、透明、独立的司法体系,确保人民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同时要在社会上建立一个平等、公正、共享、和谐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各方面的发展、稳定和繁荣。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向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来自彭宇案的思考
![来自彭宇案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c9992ee5524de518964b7d4f.png)
来自彭宇案的思考南京彭宇案,是2006年末发生于中国江苏南京市的一起引起极大争议的民事诉讼案。
2006年11月20日,南京老太太徐寿兰在横穿马路时在马路中间摔倒,离其有一段距离的汽车司机彭宇见状上前搀扶、将其扶至路边,联系其家人并送其至医院诊治,并垫付了治疗费用,属见义勇为,并非肇事者。
而随后,老太太一口咬定是彭宇将其撞倒并向其索赔。
双方最终闹上了法院。
南京鼓楼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彭宇给付老太太损失的40%,共计4万多元。
二审和解结案。
这个案件引发了社会深刻的深思,引发了一场道德伦理的激烈讨论。
有人认为彭宇被判败诉是有积极意义的,可以提醒勇于助人的人们要时刻保护自己。
有人则认为该判决使“社会无疑将变得更冷漠、人与人之间将变得更互不信任”。
更多的人则认为“彭宇是好心没好报,无辜受害,对他充满了同情”。
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持有“不敢扶”、“扶不起”摔倒老人的观点,在别人需要帮助时,选择了冷眼旁观。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种现象出现?中国本是礼仪之邦,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条目繁多,内容丰富而庞杂。
其中,尚公、重礼、贵和对中华文明、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可将其视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基本精神。
而今,这种传统的伦理道德正在逐渐流失。
从南京彭宇案看来,青年搀扶老太太是社会公德基本要求中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的良好体现,这本是值得褒奖的行为。
而我们现在的冷漠社会缺乏的就是这种行为,这种普通的社会公德心。
如果在这次案件中,老太太提出感谢彭宇的出手相助,那么,这种行为必将得到宣扬,更多的急需帮助的人能得到热情的帮助,更多乐于助人的人能够感受到真正的快乐。
可是,老太太并非没有这样做,反而将救她的彭宇一纸诉上法庭,并且索偿。
这样的行为,是人们诚信的缺失,是道德的沦丧,更是加剧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的行为。
不止是老太太的行为,就连以为公正公平著称的法院也没能给出一个另世人叹服的公正的裁决,法律和道德在此时都显得渺小。
法律优于道德的案例素材(3篇)
![法律优于道德的案例素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7534b566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73.png)
第1篇一、案例背景2006年11月20日,南京市发生了一起因道德与法律冲突的案件。
当事人彭宇在等公交车时,一位年迈的老太婆突然摔倒在地。
彭宇见状,上前扶起老太婆,询问是否需要帮助。
老太婆表示自己没事,只是有些头晕。
彭宇好心送老太婆回家,但途中老太婆突然称彭宇是撞倒她的凶手,要求赔偿医药费。
无奈之下,彭宇报警,随后双方诉至法院。
二、案件争议本案中,彭宇的行为原本是出于道德层面的善意,但在法律层面却陷入了困境。
以下是案件中的争议点:1. 道德层面:彭宇的行为被认为是善良、正义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法律层面:彭宇是否应该承担赔偿责任,成为案件的核心争议。
三、法院判决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法院一审认定彭宇承担老太婆的医药费等损失,判决彭宇赔偿2万元。
判决后,彭宇不服,上诉至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
二审法院认为,彭宇的行为不存在故意伤害,但考虑到道德层面,判决彭宇赔偿1万元。
四、案例分析本案中,法律与道德的冲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法律与道德的界定不同:道德是一种社会规范,强调个体行为对他人的影响;而法律是国家制定的强制性规范,强调权利与义务的平衡。
2. 法律与道德的适用范围不同:道德适用于所有社会成员,而法律只适用于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
3. 法律与道德的价值取向不同:道德强调公平、正义、善良,而法律强调权利与义务的平衡。
本案中,彭宇的行为虽然符合道德规范,但在法律层面却无法得到完全的支持。
这主要是因为:1. 举证困难:彭宇在事发时并未留下任何证据,无法证明自己的清白。
2. 法院倾向于保护弱势群体:在法律与道德冲突的情况下,法院往往会倾向于保护弱势群体,即老太婆。
3. 道德观念的局限性:随着社会的发展,道德观念也在不断变化。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可能为了追求个人利益,而忽视道德规范。
五、启示与反思本案引发了人们对法律与道德关系的思考,以下是一些启示与反思:1. 法律与道德应相互补充:在现实生活中,法律与道德相互补充,共同维护社会秩序。
关于彭宇案和许云鹤案引发的思考
![关于彭宇案和许云鹤案引发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ffee3bc358f5f61fb736660c.png)
关于彭宇案和许云鹤案引发的思考1.事件综述彭宇案:2006年11月20日上午9时左右,南京某公交车站。
当时两辆83路公交车一前一后紧挨着靠近站台,由于前一辆83路公交车乘客较多,徐老太准备赶乘后面一辆83路车,彭宇也从前一辆83路车后门下车。
突然,徐老太跌到在站台附近。
随后,彭宇将徐老太从地上扶起直到徐老太儿子赶到现场,随后彭宇同其子一起将徐老太送往医院。
经诊断,徐老太左腿股骨劲骨裂,后经手术治疗花去医药费4万余元,经鉴定构成八级伤残。
2007年3月底,徐老太起诉彭宇,称是彭宇将自己撞到在地,要其赔偿各种费用共13万余元。
而被告彭宇则一直坚称自己并没有撞到徐老太,完全是出于好心将徐老太扶起并一直陪同其就诊。
此案经过三次开庭,均为当庭宣判。
日前,鼓楼区人民法院作出判决,彭宇承担四成责任,赔偿四万余元。
许云鹤案:2009年10月21日,许云鹤称自己驾驶汽车,看见在30-40米外有个老太(王秀芝)翻越护栏时摔倒,他停下车去救护老太。
而王秀芝的说法是,她跨越护栏之后,发现许云鹤的车向她驶来,她往后退但还是被撞了,先向前仰趴在车上,后向后摔倒。
红桥区一审法院的判决理由是“不能确定小客车与王老太身体有接触,也不能排除小客车与王老太没有接触。
被告发现原告是只有4-5米,在此短距离内作为行为人的原告突然发现车辆向其驶来,必然会发生惊慌错乱,其倒地定然会受到是驶来车辆的影响”,故判决被告承担40%的赔偿责任,计十万余元。
2.法院判决标准彭宇案和许云鹤案这两个案件十分相似,而且事发双方肯定有人撒谎。
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法官居然凭想象判案。
“彭宇案”中法官称,如果彭宇未撞倒老人,通常不会返身搀扶老人。
“许云鹤案”中法官认为,即使没有接触,也存在老人被许云鹤的车吓倒摔伤的可能。
于是,不管事实真相究竟如何,当事人彭宇或许云鹤都难以逃脱“肇事”责任。
这不是典型的“糊涂官乱判葫芦案”吗?!当今世界,科学侦察手段(包括测谎仪器)和先进断案技术越来越多,怎么还会出现这种“和稀泥”的“各打五十大板”或“四六分成”的审案方式呢?!毫无疑问,无论南京“彭宇案”还是天津“许云鹤案”,案件中的“受害老人”才是“主要肇事方”,至少是第一过错责任方。
法律高于道德的经典案例(3篇)
![法律高于道德的经典案例(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7acd01b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62d9e16.png)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06年9月20日,南京市民彭宇在街头与徐老太发生交通事故。
徐老太受伤后,彭宇见状将其扶起,并送往医院。
然而,在事后,徐老太及其家属却指责彭宇故意撞人,并要求其赔偿巨额医疗费用。
彭宇遂将徐老太及其家属诉至法院。
此案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成为“法律高于道德”的经典案例。
二、案件审理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围绕事故责任和赔偿金额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以下是案件审理过程中的关键证据和事实:1. 事发当天,彭宇在街头行走时,被徐老太撞倒在地。
彭宇在事发后,立即将徐老太扶起,并送往医院。
2. 事发后,徐老太及其家属指责彭宇故意撞人,要求其赔偿巨额医疗费用。
然而,在警方调查中,并未发现彭宇故意撞人的证据。
3. 在医院治疗期间,徐老太及其家属多次要求彭宇支付医疗费用,彭宇予以拒绝。
此后,徐老太及其家属将彭宇诉至法院。
4. 在庭审过程中,徐老太及其家属提出,彭宇在事发时,应当知道徐老太受伤,但仍然将其扶起,构成故意伤害。
彭宇则辩称,自己在事发时,并未意识到徐老太受伤,且在扶起徐老太后,立即将其送往医院。
5. 法院审理认为,根据我国《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定,侵权行为应当具备故意或过失。
本案中,彭宇在事发时,并未故意伤害徐老太,且在事发后,立即将徐老太送往医院,不存在过失。
因此,法院驳回了徐老太及其家属的诉讼请求。
三、案件评析南京彭宇案引发了社会对“法律高于道德”的广泛讨论。
以下是案件评析:1.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在我国,法律与道德具有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法律是道德的体现,是道德的最低要求。
另一方面,道德是社会生活的规范,对法律具有补充作用。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法律与道德可能发生冲突。
2. 法律高于道德的理由(1)法律具有强制性。
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强制性。
当法律与道德发生冲突时,应当优先考虑法律的适用。
(2)法律具有明确性。
法律对侵权行为、责任承担等方面具有明确规定,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彭宇案观后感
一个年幼生命的离去,带给我们的是如此巨大的心灵震撼,人们开始反思:如何才能让社会停止冷漠?如何才能让类似的惨剧不再发生?如何才能让见义勇为者越来越多?
我却在反思:是不是应该查查彭宇案的背后?因为彭宇案是近年来社会上见义勇为者越来越少的根源之一,是近年来社会产生冷漠的起因之一,有公众认为彭宇案的“判决结果让国人的道德观倒退了50年。
” 所以查查清楚彭宇案的背后是大有必要的!
有一篇评论说:到底是彭宇欺骗了大家,还是老人欺骗了大家?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本身已不具有太多的意义。
就算退一万步,“难以复原的瞬间”也不该成为我们拒绝见义勇为的理由。
我却认为这句话在道德层面上似乎是无暇可击的,但在法律意义上却大不一样,因为,彭宇案的这种判决思维正在形成某种定势,公众在救人时不仅担心被被救者“讹”上,更害怕的是连法官都不会支持自己,如果不能查清彭宇案的背后的那么多的猫腻,还彭宇事件一个真实面目,公众甚至于可能误认为法律就是这么规定的。
所以查查清楚彭宇案的背后是大有必要的!
司法判决对社会风气有着重要的引导和示范作用,一个好的判决,可能引领好的社会风气,而一个荒唐的判决则可能加速公民公益心的流失,在法律问题没有搞清楚的时候谈
论道德问题是非常危险的。
在彭宇案中,来自四面八方的评论文章,绝大部分的舆-论,%以上的网民,对于法院的批判,无一不是在认定彭宇没有说谎的基础上的。
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如果彭宇确实没有撞老太太,那么这个判决的确是道德的倒退;但是反过来,如果彭宇撞了老太太呢(不是没有这种可能)?这就只是一件很普通的案件,和道德没有任何关系了。
所以查查清楚彭宇案的背后是大有必要的!
更进一步说,如果事情绝非仅仅限于法律和道德那么简单,而是有深层次的原因呢?彭宇案的背后其实涉及社会道德的大问题,彭宇案的判决绝不是简单的结案,而是通过案件的判决公开,起到纠正社会负面影响,消除人们做好事时可能出现的种种顾虑,拯救、弘扬社会道德等重要作用,否则将适的其反。
现在不敢助人的蝴蝶效应已经蔓延开来,所以查查清楚彭宇案的背后更是大有必要的!
查查清楚彭宇案的背后是大有必要的!借此以消除不良影响,促进社会道德提升,增强人们对于社会道德和司法公正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