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酚制药废水处理技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l004-7204(2003)04-0034-04

含酚制药废水处理技术

张记市,谢刚,孙可伟

(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昆明650093)

摘要:针对含酚制药污水COD 含量高、难降解等特点,综述了采用物化、生化法于一体的方法处理

废水,并且从机理上阐述了该方法解决上述问题的可行性及实际应用。关键词:制药;废水;处理中图分类号:X 703.l

文献标识码:A

Treatment for the Phenolic Liguid Waste of the Chemical Pharacy

ZHANG Ji-shi ,XIE Gang ,SUN Ke-wei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oIid Waste and Resource Reuse ,Kunming 650093,China )

Abstract :The present articIe introduces the methods of pharmaceuticaI Iiguid waste chemicaI ,physicaI and bioIogicaI methods.As is known ,pharmaceuticaI Iiguid waste contain antibiotic and high -density phenoI substance.Integrative method of chemistry ,physics ,bioIogy has a Iot of advantages over other currentIy used methods in disposing Iiguid waste.First of aII ,it is beneficiaI for degrading the Iarge moIecuIes hard to be pro-cessed in the Iiguid waste into easiIy processed smaII ones through pretreatment.SecondIy ,the bioIogicaI con-tact oxidation is favorabIe for microbes to gather and stick to the carriers and in turn the soIid retention time (SRT )can be st of aII ,many Iarge -scaIed researche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aIready shown the feasibiIity of the integrative method in disposing the Iiguid waste.Keywords :chemicaI pharmacy ;phenoI Iiguid waste ;treatment

前言

水资源危机及水污染问题早已引起各国的高度

重视。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城市供水紧张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日趋严峻。强调节约用水,减少废水排放量,治理污水已列入城建重点。水环境问题主要是有机废水的污染问题。因此,有机废水的治理是环保工作的重点。含酚制药废水难于生物降解,废水中毒物较多,处理较为复杂。本文主要对这类废水处理技术进行研究讨论。l

含酚制药废水的产生及其危害

在化学制药过程中,生产不同的化学药品,会产生不同种类的有毒物质的污水。如生产氯唑沙宗时,使用的主要原料是:二氯硝基苯、氢氧化钠、盐酸、尿素、硫磺粉、保险粉、酒精等;生成的中间体是:

硝基苯酚钠、氨基苯酚等。常常产生高浓度的含酚废水、同时还含有高浓度的含氯、硝基化合物、芳香

族氨基化合物、S 2-、COD 等有害毒物。酚类化合物是一种原型毒物,可使蛋白质凝固,对人类、水产及农作物都有很大危害。尤其含氯、硝基、氨基的酚类化合物危害更大,这类化合物对机体主要作用于血液,形成高铁血红蛋白,也可发生溶血作用及其他

急、慢性中毒。有的化合物还有致癌作用[l ]

。2

含酚废水处理的一般方法

酚为第二类污染物质,一、二级排放浓度均为0.5mg /L 。在生产工艺管理中,首先要力争将含酚废水循环使用,减少后续处理的负担。含酚废水一旦排出生产装置,就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处理,做到达标排放。一般常见的处理含酚废水的方法有萃取法、吸附法、生化法三种。其中萃取法是采用萃取

收稿日期:2003-04-ll

作者简介:张记市,男,(l97l -),化学工程师,执业药师,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03级博士研究生,专业为

环境工程。

·43·2003年第4期

《环境技术》!

!!!!!!!!!!!!!!!!!!!!!!!!!!!!!!!!!!!!!!!!!!!!!!!!!!!!!!!!!!!!!!·环保技术·

剂,将废水中的酚进行分离,这种方法适用于含酚400mg/L以上的废水,处理效果非常好[2]。由于酚的排放要求比较高,萃取法往往采用高浓度酚废水的预处理,然后进一步的生化处理。吸附法是采用活性炭、硅藻等吸附剂,吸附废水中的酚,它适用于水质成分单一、含酚浓度较低的废水。生化法可用活性污泥法或生物膜法,其适用范围较广、处理彻底。而制药废水成分复杂,可生化性差,不易回收,且回收流程复杂,成本太高。因此高效、先进的制药废水综合处理技术是彻底解决污水的关键。

3预处理方法

3.l菌种驯化法

因为微生物中存在不少能耐受常用代谢毒物的菌株。化学物质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与其浓度有直接关系,并随微生物的驯化而发生变化。微生物的驯化过程(即污泥的驯化过程)是生活污水、营养物质投入量逐渐减少,制药废水投加量逐渐增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适应该废水的微生物逐渐被淘汰而死亡,适应的微生物逐渐增长。与此同时,适应的微生物在废水中的特定有机物诱发下,能在体内产生诱导酶,以对这些有机物进行分解、氧化。待最后全部进入制药废水,且活性污泥生长正常时污泥驯化过程即告结束。经过驯化的微生物对有毒物质的适应能力将逐步加强。驯化是生物处理法中应对毒物的一种基本方法。但任何微生物承受毒物的能力都是有一定的极限的,毒物浓度超过极限允许浓度时就需要一定的预处理。目前,预处理法主要有物理方法(如稀释法)、化学方法(如氧化法和分离法)。

3.2化学处理方法

化学物质只有在特定的情况下才会表现毒性。比如,制药废水中的氯、硝基、氨基的酚类化合物浓度超过一定限度时,就对细胞质膜有损伤作用,进一步可以使细菌体内的蛋白质变性或沉淀,并抑制某些酶的活性。但它们转化为酮、酸后,毒性就大为降低。所以,可以通过化学方法,将有机废水中的毒物转化为无毒或毒性较低的物质,以保证生物处理的正常进行。

以山东鲁南制药厂为例,由于制药废水中的酚类化合物是一类毒性较大、可生化性差的物质。直接对它进行生物处理,由于毒物负荷的限制,使得生化曝气池的BOD负荷极低,效率不高。故绝大多数

工程在废水进入SBR曝气池之前都进行预处理,用化学法(如氧化法)将含酚废水排入氧化池,在Mn-SO4固体催化剂催化作用下,含氯、硝基、氨基的酚类化合物与通入氧化池中的空气反应生成酮类化合物、己酸等物质,这类物质与酚类相比,其毒性大为降低,而且可生化性大幅提高,使SBR曝气池BOD 负荷大大提高。制药废水中的S2-毒物,在氧化池中可被氧化成单质硫或硫代硫酸盐。

利用分离的手段,将废水中的毒物转移到气相或固相中去,以保证废水生物处理的正常运转,这便是分离法的原理。用这种方法时应注意如下几点:!分离后,废水中稳定性毒物浓度必须在生物处理的极限允许浓度之下,非稳定性毒物的浓度必须保证生物处理的正常运行;"必须保证最终出水各项指项(包括毒物)达到国家排放标准;#转移到气相或固相的毒物必须进行妥善处理,不允许出现二次污染。

经氧化池流出的废水进入污水调节池,在其中加入混凝剂硫酸亚铁FGSO

4

·7H

2

O及高分子絮凝剂聚丙烯酰胺PAM使之形成硫化亚铁FGS沉淀和氢

氧化铁FG(OH)

3

胶体沉聚去除,出水可以直接进行

生物处理而不受S2-的影响,沉淀的FGS、FG(OH)

3可以送去制砖或进行填埋处理;亦可以向废水中加

酸,将废水中的S2-形成H

2

S,吹脱到空气中去,用NaOH溶液吸收后形成Na2S,再回收用于制药生产。

化学处理的目的是:改善水质的可生化性,破坏

苯环、杂环,提高BOD

5

。COD降低60%,为4000mg/ L左右,而BOD5可由2%升至l0%以上。

3.3物理处理方法

污水中的“毒物”之所以成为毒物,是与其浓度有关的。当其浓度超过某一极限允许浓度时,“毒物”就成为毒物;在极限允许浓度以下时,“毒物”就不表现出毒性甚至成为营养。当废水中毒物浓度超过生物处理的极限允许浓度时,为保证生物处理的正常进行,可采用简单的稀释法,将废水中毒物浓度降低到极限浓度以下。

根据废水中毒物的稳定或非稳定性质,可采取三种不同的稀释法:污水稀释法、处理出水稀释法和清水稀释法。对于制药污水而言,因其毒物非稳定,所以采用污水稀释法。

来自不同制药工序及车间的污水中所含的有毒物质不同,在水调节池中,将它们混合起来,彼此稀

·

5

3

·

·环保技术·《环境技术》2003年第4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