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和消费若干比例关系
商务部关于“促消费”的若干意见

商务部关于“促消费”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商务部•【公布日期】2007.04.09•【文号】商运发[2007]120号•【施行日期】2007.04.0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消费者权益保护正文商务部关于“促消费”的若干意见(商运发[2007]12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商务主管部门:近年来,中央扩大内需政策取得积极成效,我国居民消费实现了较快增长。
“十五”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实际增长11.4%,快于经济增长速度1.6个百分点。
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年均增长7%,远远高于世界2.4%的平均水平。
但投资和消费、内需和外需比例关系不协调,我国最终消费率持续走低,目前只有51%左右,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仍然偏弱。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促消费”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努力保持和扩大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
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这一战略部署,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扩大消费需求。
2007年商务领域“促消费”的基本思路是:紧紧围绕商务工作职能,充分发挥流通促进便利消费、实惠消费、安全消费、循环消费和持续消费的功能,以培育农村消费、扩大服务消费为重点,通过完善流通网络,推行现代流通方式,加强公共信息服务,改善消费环境,营造良好氛围等措施,大力培育消费热点,推动消费结构升级。
一、准确判断消费状况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呈现多层次、多样化发展,城乡、地区和不同群体之间的消费差别较大。
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本地区消费特点、消费结构、消费方式、消费习俗、消费设施等方面的调查研究,深入分析影响居民消费的各种条件和因素,及时掌握消费发展变化的特点、问题和趋势。
要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收入群体,研究提出扩大消费的具体措施,确定不同阶段扩大消费的工作重点和方式。
投资经济学试题

投资经济学试题《投资经济学》1-5 章试题第一章一、单选题1、按投资运用方式的不同,将投资分为直接投资和( C )A 股票投资B 债券投资C 间接投资D 分类投资2、( B )是指将资金直接投入投资项目的建设或购置以形成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投资。
A 固定资产投资 B 直接投资 C 间接投资 D 流动资产投资3、基本建设按其性质分为新建和( B )A 改建B 扩建C 缩建D 无4、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实行的是以( C )为主体,有计划、按比例高速增长的经济模式。
A 社会主义公有制B 私有制C 生产资料公有制D 以上均错5、重商主义晚期,( D )等人才开始提出货币之外的“存货”概念,认为财富的一部分必须作为存货来加以利用,即用于为卖而买,赚取利润。
A 杰文斯B 马歇尔C 希克斯D 托马斯.孟二、多选题1、间接投资按期形式,主要分为( AB )A 股票投资和债券投资B 收益投资和分类投资C 生产性建设投资D 非生性建设投资3、关于投资对技术进步有很大的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AC )A 投资是技术进步的载体B 任何技术应用不必通过某种投资活动技术进步的产生和应用与投资无关 C 技术本身也是一种投资结构 D4、资金循环周转实现增值的过程,要经过哪几个阶段( ABC )A 购买阶段B 生产阶段C 销售阶段D 售后阶段5、下面对分析中西方投资理论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及其特征存在的差异正确的是( ACD ) A 中国社会主义投资理论过去主要研究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投资问题B 目前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投资问题的探索,其理论体系已经完善,不必在研究C 两者研究的范围有比较大的宽窄之分D 再研究方法上也有一定的三、名词解释1 投资:是经济主体为获取经济效益而垫付货币或其他的资源于某项事业的经济活动2 投资乘数:投资增加额所带来的国民收入增加额的倍数3 基本建设:是指以扩大生产能力(或工程效益)为主要目的的工程建设以及有关工作4 直接投资:是直接运用于购建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形成实物资产——生产资料,以产出产品,体现为使用价值和价值5 间接投资:用于购买股票,债券,形成金融资产四、简答题一、投资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1.研究对象--投资领域的经济关系和投资运动规律以及其他经济规律在投资领域的表现形式。
基于非零和博弈的消费与投资比例动态调整

无 论 是 消 费 还 足 投 资 问题 ,从 消费 行 长 对 消 费起 着决 定 性 作 用 。 经 济 增 长 了才 手 段 。 随着 经 济 总 量 扩 张 、 础 设施 完 善 , 基
为 角度 来看 , 可 以 看 作 是 消 费 ( 括 生 活 能 适 当增 加 消 费 ,消 费 基 金 的 增 长 会 影 响 投 资 对 经济 增 长 的边 际效 益递 减 ,投 资 对 都 包
析
费 和 投 资 对经 济 增 长 的 贡 献 率 也 不 一 样 。 处 于 较 低水 平状 态 ,投 资 贡 献 率 始 终 保 持 若 从 博 弈 论 的角 度 分 析 ,二 者 应 该 属 于 典 较 高 水 平 。 重投 资 、 消 费 , 经 成 为 我 国 轻 已
传 统 的 宏 观 经济 理 论 认 为 , 费 、 资 型 的非 零 和 博 弈 . 因为 不 管 是 消 费 比例 高 经 济 增 长 的 特殊 格 局 ,成 为 经 济 发 展 中 比 消 投 和 国 际 贸 易 是 驱 动 经 济 增 长 的 “ 驾 马 于投 资 比例 , 是投 资 比 例 高 于 消 费 比例 . 较 突 H 的结 构性 矛 盾 。 三 还 { 车 ” 在 过 去 很 长 时 期 内 , 同 过 于 重 视 投 其 比例 关 系 的动 态 调 整 都 要 服 从 和 服务 于 , 我 从 投 资 方 面 看 ,面 对 比 较 薄 弱 的 基 础
维普资讯
产 经 透视
基于非零 和博弈的 费与 消 投资比 态调整 例动
易 磊 李 辉 华
4 00 ) 12 5 ( 南省 第一 师 范学校 湖 南 长 沙 湖
商业银行经营学课后习题答案_2

名词解释: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以多种金融负债筹集资金,以多种金融资产为其经营对象,能利用负债进行信用创造,并向客户提供多功能、综合性服务的金融企业。
信用中介:是指商业银行通过负债业务,把社会上各种闲散货币资金集中到银行,通过资产业务,把它投向需要资金的各部门,充当有闲置资金者和资金短缺者之间的中介人,实现资金的融通。
作用:使闲散的货币转化为资本、使闲置资本得到充分利用、续短为长,满足这会对长期资本的需要。
流动性:指资产变现的能力,商业银行保持随时能以适当的价格去的可用资金的能力,以便随时应付客户提存以及银行其他支付的需要。
其衡量指标有两个:一是资产变现的成本,二是资产变现的速度。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对商业银行监管的分类检查制度,这类分类检查制度的主要补偿余额:银行要求,借款人应在银行保持一定数量的活期存款或低利率定期存款,它通常作为银行同意贷款的一个条件而写进贷款协议中。
是贷款价格构成的一部分,是银行变相提高贷款利率的一种方式。
信用贷款:是指银行完全凭借客户的信誉而无需提供抵押物或第三者保证而发放的贷款。
特征:风险较大,银行要收取较高的利息,借款人多为银行熟悉的较大的公司。
担保贷款:是指具有一定的财产或信用作还款保证的贷款。
根据还款保证的不同,具体分为保证贷款、抵押贷款、质押贷款。
保证贷款:指按规定的保证方式以第三人承诺在借款人不能偿还贷款时,按约定承担一般保证责任或者连带责任而发放的贷款抵押贷款:银行以抵押方式做担保而发放的贷款。
抵押是债务人或第三人不抵押财产的占有,将该财产作为债权的担保质押贷款:指按规定的质押方式以借款人或第三者的动产或权利作为质物发放的贷款信用分析:是对债务人的道德品格、资本实力、还款能力、担保及环境条件等进行系统分析,以确定是否给予贷款及相应的贷款条件。
这是银行管理贷款信用风险的主要方法。
现金流量:是指先进的流出和流入量总称。
这里的先进包括两个部分,即现金和现金等价物。
萨缪尔森宏观经济学第19版练习题库及考研真题详解

萨缪尔森宏观经济学第19版考研真题精选一、名词解释1.自然失业率【南京大学2012研;厦门大学2009、2013研;东北财经大学2018研;中山大学2019研】【答案】自然失业率又称“有保证的失业率^正常失业率^充分就业失业率"等,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自发供求力量起作用时,总供给和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失业率。
“没有货币因素干扰”,是指失业率的高低与通货膨胀率的高低之间不存在替代关系。
自然失业率取决于经济中的结构性和摩擦性因素,如劳动市场的组织状况、人口组成、失业者寻找工作的能力愿望、现有工作的类型、经济结构的变动、新加入劳动者队伍的人数等。
它是衡量经济达到充分就业时仍然存在的失业水平。
经济在长期中将处于自然失业率水平。
短期内,一旦失业率降低到自然失业率以下,通货膨胀就会加速。
任何时候都存在着与实际工资率结构相适应的自然失业率。
自然失业率是弗里德曼对菲利普斯曲线发展的一种观点,他将长期的均衡失业率称为“自然失业率”,它可以和任何通货膨胀水平相对应,且不受其影响。
2.自然率假说【中央财经大学2018研】【答案】自然率假说是卢卡斯在“自然失业率"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关于就业、产出以及物价等经济变量存在着一种由政府政策支配的实际因素(如生产、技术等)决定的自然水平的理论观点。
根据自然率假说,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一个自然失业率,其大小取决于社会的技术水平、资源数量和文化传统。
长期而言,经济总是趋向于自然失业率,尽管短期内,经济政策能够使得实际失业率不同于自然失业率。
弗里德曼根据自然率和菲利普斯曲线得出了一个货币主义的结论:在短期,虽然可以通过货币政策把失业率人为地维持在小于自然率的水平,但是,在长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讨论菲利普斯曲线时,自然率假说主要指自然失业率,也即自愿失业人数在劳动力总人数中所占的比例。
自然率假说认为,自由竞争可以使整个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并且认为这种趋势是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本身固有的属性,而经济活动出现非充分就业的原因不在于市场制度本身,而在于外界的干扰或者人们对经济变量所作预期的误差。
国民经济管理

国民经济管理1、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
市场机制在商品经济中起着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但是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检验均表明:市场机制并非万能,还存在许多缺陷。
这些缺陷在商品经济中是难以避免的。
“市场失灵”一般是指市场机制不能使资源配置达到最有效率的状态。
总括起来说,这些缺陷以三种形式表现:第一,市场运行的条件不能达到正常状况而引起市场机制功能不到位。
一般说来,通过改进市场条件并建立健全市场机制可以减少此类缺陷,如将垄断价格水平恢复到竞争价格水平,就可以消除由于价格机制扭曲而导致的资源配置不合理状态。
第二,市场运行的条件已经达到正常状态但功能依然有缺陷。
这是市场机制的内在缺陷,是无法通过市场机制自身的完善来避免的。
第三,市场机制根本不起作用。
严格说来,这并不是市场机制的缺陷,而是市场机制的盲区。
假如要让市场机制在这个盲区发挥作用,必定产生比其他机制更坏的结果。
2、政府的经济职能。
针对市场失灵,政府干预成为一种替代选择,由此也就决定了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经济职能。
一般说来,政府职能是为实现国家根本目的而对政府活动基本方向和内容所做的规定。
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种种市场失灵现象决定了政府在经济领域至少必须具有如下职能:1、培育市场体系,提供市场信息。
市场机制有效发挥作用的首要条件是充分的市场、完整和完善的市场体系,从而使经济主体能够及时掌握与自己经济行为相关的市场信息。
2、处理经济活动的外部性,实现内外部均衡。
根据完全竞争的市场假设,价格机制的调节作用将使经济体系趋于均衡,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效率。
3、提供公共产品,合理组织非市场经济领域活动。
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点,使得由市场机制决定的公共产品供给量往往低于应有的效率水平。
4、保护竞争,防止垄断。
市场竞争是经济体系充满活力的源泉,而垄断的产生则会降低资源的配置效率。
5、调整收入再分配,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之间的矛盾,是任何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都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商业银行重点整理

Ch11、商业银行分析的起点:铸币兑换业;近现代银行业的开端:货币经营业2、是不是有了货币经营业就有了商业银行?不是。
货币经营业只是银行的早期萌芽状态,当货币经营业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信用活动,才有了早期银行。
所以,货币经营业与银行是不同的,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有无信用活动。
3、现代商业银行的产生途径有两条:一是旧的高利贷性质的银行逐渐适应新的经济条件,演变为资本主义银行;一是新兴的股份制银行。
4、第一家现代商业银行:英格兰银行商业银行的定义:商业银行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以多种金融负债筹集资金,以多种金融资产为其经营对象,能利用负债进行信用创造,并向客户提供多功能、综合性服务的金融企业。
5、商业银行的性质(1)商业银行具有一般的企业特征。
商业银行拥有业务经营所必需的自有资本,且大部分资本来自于股票发行;商业银行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其经营目标是利润最大化,从商业银行的设立到商业银行选择业务及客户的标准来看,主要是盈利.(2)商业银行是特殊的企业。
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资金的金融企业,是一种特殊的企业。
商业银行的活动范围不是一般的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领域,而是货币信用领域.一般企业创造的是使用价值,而商业银行创造的是能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存款货币。
(3)商业银行不同于其他金融机构。
和中央银行相比较,商业银行是面向工商企业、公众及政府经营的金融机构,而中央银行是只向政府和金融机构提供服务的具有银行特征的政府机关。
和其他金融机构相比较,商业银行能够提供更多、更全面的金融服务,能够吸收活期存款。
而其他金融机构不能吸收活期存款,只能提供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金融服务.随着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的发展,商业银行经营的业务和提供的服务范围越来越广泛,现代商业银行正在向着“万能银行”和“金融百货公司”的综合银行模式发展。
6、商业银行的经济职能及其相互关系商业银行在现代经济活动中所发挥的功能主要有:1、信用中介.是指商业银行通过负债业务,把社会上各种闲散货币资金集中到银行,通过资产业务,把它投向需要资金的各部门,充当有闲置资金者和资金短缺者之间的中介人,实现资金的融通。
正确处理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
投 资 与消 费 比例 失调 的原 因 分析
内生产由于 GDP资本超分配造成的产品过量剩余问
( )投 资拉动型战略使投 资容 易升温 ,消费难以 题 。当然 ,出 1强劲 对于 国民经济 的成长有着 不可估 一 3 - 毒隅 量的拉 动作用 ,但是 如果 国内长期 由于 资本超分 配而 在工业化进 程 中,为 了促进 经济 发展 ,我 国实行 会造 成消费投 资失衡 ,另外 ,外资投 规模较 大 ,夕
致使投 资容易升温 ,物价上 涨 ,就业偏冷。就 2 0 一 0 3 2 0 年的物价看 ,投资品物价因投资过度 ,上涨较快 ; 04 服务价格 由于 准人 和政 策等 限制 ,服 务型 就业 不足 , 其供 给少 而容 易上涨 ;而企业大 宗消 费品则 因资本生 产 能力强和 国内消费能 力弱 ,价格 水平 不断下 降和相 对下 降。 因为经济增 长主要依靠 投资拉 动 ,当投 资增
长过快 时 ,物价 可能 上涨 ;为 了稳定物价 ,要控 制贷 费的 失 l趑 。 司 款规模 。而收 紧贷款规模 过度 ,则经济没 有消费 足够 ( )粗放 型经 济增 长方式和投 资效率不 高也使投 二 的 支撑 ,很容易 陷入低迷 。即形 成宏观调控 一控就 大 落,一放就大涨的恶性循环。1 8 —1 9 、1 9 — 0 2 99 9 1 9 7 2 0 年两个 阶段 的消 费需 求 不足 和经济 中低速增 长 ,就 是 很好的例证 在劳动 力资源 非常 丰富 的情 况下 ,相 当数 量的劳 动力不得其用,失业率较高。G P消费分析 比率低,是 D 个劳动密集型 资本 、企业 、产业 等投入 和发展不足 , 即就 业不足 的结果 。这 种劳动 力资源 的闲置 ,深层原 因不是 当期资本密集产业和社会资本投资过 多造 成的 , 而是重 型经济结 构 、所有 制观念偏 见 、政府 繁琐 管理 体制和 实际上抑 制中小企 业发展 的政 策等 内在扭 曲的 机制所致。如果不对这种扭 曲的机制进行彻底的调整 , 失业 问题就无法根本解决 ,而且会越来越严 峻 ,GDP 中消 费分配 比率 会进 … 步 下降 。 由于大量的 GD P用来投资 ,资本所有者分配的国 民收入 会越来越多 ;而 由于压 低工 资、没有 完善 的社 会保障 、失业 率太高 ,则会 形成劳动 者阶层 收入分 配 水平降低 ,特别是 产业工 人、农 民工 、失业 人 员等 收 入水平受 到资本超 分配的影 响 ,阶层 之间的 收入差距 会越拉越大 。廉价集 中和征用 农村 土地 剥夺 了农 民工
河南省投资和消费协调发展与经济增长

1%,国内生产总值增加 0.34%。可见,从长期来看,
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要大于投资对经济的拉动。
为了同时考察消费、投资对经济长期效应及短期效
应,本文下面构建误差修正模型。模型的估计结果
如下。
△GDPt=0.62△COt+0.39△INVt-0.51ECMt-1
(7.9)
(6.7)
(-2.2)
通过消费的拉动来实现,转化为实际的生产能力,才 能带来经济的稳定发展。
on economic growth is greater than the investment. In the long run the effect is more obvious. It
should actively expand the domestic demand, to curd overheating investment, make the investment
运输、仓储和邮电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的投资比例均小于全国水平。说明河南省的投资过
于集中于制造业,其他行业的投资相对不足。
从投资的城乡结构看,2010 年全国城镇投资占
图 2 消费率变化趋势对比
全 社 会 投 资 的 86.8% ,农 村 投 资 占 全 社 会 投 资 的
图 2 为消费率变化趋势。图 2 显示 1990 年以来
No. of CE(s) Eigenvalue Statistic Critical Value Prob.** 长期效应更为明显。而投资的对经济拉动的长期效
None * 0.554017 27.43971 24.27596 0.0193 At most 1 0.398093 12.09770 12.32090 0.0545
陈正伟-考伊克模型的应用案例分析讲解

考伊克时滞模型的实证案例分析-重庆市消费与投资的考伊克模型分析重庆工商大学陈正伟鲍迪摘要: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重庆市的消费与投资进行滞后变量模型的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个地区或城市在经济活动中广泛存在着时间滞后效应,即动态性。
某些经济变量不仅受到同时期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且也受到了过去某些时期的各种因素甚至自身的过去值的影响。
本文采用了滞后变量模型对于近几年重庆市的消费与投资进行回归分析,挖掘其中的相关依赖关系,为以后经济活动的开展提供有价值的数据分析和预测,使经济发展的更加的稳健和高效。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设计主要参考计量经济学,其中的滞后变量模型,对于重庆市1998~2012年的消费与投资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出重庆市消费与投资的相关关系,通过统计分析的方法估计相关性最强的时滞年份,并对数据进行验证和对未来消费和投资发展进行推算。
关键字:滞后变量模型,考伊克(Koyck)方法,消费与投资。
Abstract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 alyze the lag variable models of con sumpti on and in vestme nt in Chongqing city.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 ning up,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 nt of economy, a regi on or a city in econo mic activities widely exists time lag effect, n amely dyn amic. Some econo mic variables is not only affected by various factors at the same time, but also by various factors duri ng the past some eve n their own past values in flue nee. The con sumptio n and inv estme nt lagged variable model for the city of Chongqing in rece nt years, regressi onan alysis, mining the correlati on dependence, carry out for the future economic activity to provide data analysis and predictive value, so that econo mic developme nt is more robust and efficie nt. The basic desig n of the main refere nee econo metric studyof this topic, the lag variable models which, for con sumpti on and inv estme nt in Chongqing1998~2012 years of data for statistical an alysis, an alysisof the relati on ship betwee n con sumpti on and in vestme nt in Chongqing City, by the statistical an alysis of time-delay year related to the stron gest, and verify the data and calculate the future developme nt of con sumpti on and in vestme nt.Keywords: the lag variable models Koyck method,consumption and investment目录一、弓丨言 (3)二、滞后变量模型 (4)1、滞后效应与产生滞后效应的原因 (4)2、滞后变量模型 (4)三、数据和结果 (7)1、最终消费考伊克模型分析 (7)2、投资总额考伊克模型分析 (10)3、投资和消费的考伊克模型分析 (13)4、综合分析 (16)四、结论 (16)五、参考文献 (17)六、数据资料: (17)七、致谢词 (18)一、引言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新中国建立之初的基础是人口多、底子簿、经济比较落后的农业大国。
投资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投资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在现代经济发展中,投资和消费是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它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容忽视。
本文将分析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投资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发挥着关键作用。
首先,投资可以提高生产力。
当资本用于购买设备和技术改进时,生产效率得到了提高,从而促进了经济增长。
其次,投资对就业的刺激也不可忽视。
投资活动的增加会导致新增就业机会的出现,进而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水平,推动了整体消费水平的提升。
此外,投资还有助于改善基础设施,提高整体产业水平,增强了国家的竞争力。
然而,投资的过度增长也可能带来副作用。
高额的投资往往意味着大量的资金流入,如果投资领域出现泡沫,可能导致经济出现过热和金融风险等问题。
因此,合理调控投资的规模和结构,确保投资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是非常重要的。
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消费在经济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当消费水平增加时,会刺激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就业率,并进而推动整体经济增长。
消费也是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增加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兴旺发展,促进经济的良性循环。
此外,消费还可以表达对经济发展的信心。
当居民对经济的前景持乐观态度时,他们更愿意消费,这又会促进经济增长。
消费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贡献率较高,因此鼓励消费对于经济建设至关重要。
然而,过度的消费也可能存在一些问题。
过度消费可能导致个人财务风险的增加,以及资源和环境的浪费。
因此,要引导消费朝着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倡导合理消费,确保经济增长具有可持续性。
三、投资与消费的关系投资和消费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共同推动经济增长。
首先,消费可以促进投资。
当消费增加时,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使得它们能够更多地进行投资活动,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
其次,投资可以促进消费。
投资活动的增加会带动就业增长,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进而刺激消费需求的增加。
然而,投资和消费之间的平衡也非常重要。
统计知识

统计的基本涵义一切客观事物都有它的质量和数量两个方面,统计是着重对事物的数量方面进行调查研究,通过数字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研究,从数量上来认识客观现象总体的现状和发展过程,研究事物的数量变化规律。
统计的这种认识活动,说明了统计的基本涵义是:统计是一种对客观现象总体数量方面进行数据的搜集、整理、分析的研究活动。
同时统计还有三个具体涵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
专门从事统计业务工作的单位利用科学的方法搜集、整理、分析和提供关于社会经济现象数量资料的工作,称为统计工作。
例如,各级统计部门对所属地区的工业、农业及贸易业等方面的数据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分析等工作就是统计工作。
通过统计工作取得的、用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资料,包括数据资料和统计分析资料,统称统计资料。
例如,天津市统计局每年编辑出版的《天津统计年鉴》等。
研究如何对统计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称为统计学。
统计学的门类很多,有社会经济统计学、数理统计学和自然领域方面的统计学(如生物统计学、气象统计学等)。
统计学研究和论述的是如何认识客观现象总体数量方面的理论和方法,属于方法论科学。
统计在认识社会经济现象方面的一些原理、原则和方法,属于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内容。
指标和指标体系指标是统计指标的简称。
从设计形态定义上看,统计指标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或名称)。
例如,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消费水平等。
从完成形态定义来说,统计指标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和具体数值。
例如,2002年天津市钢产量为482.58万吨。
两种理解都成立。
这与通常人们对某项工作的任务数、目标值也称作指标的说法是截然不同的。
统计指标的特点:一是同质事物的可量性,没有质的规定性不能成为统计指标。
有了质的规定性而不能用数量来表示也不能成为统计指标。
如钢产量有特定的涵义又能用数量表示,才能成为指标;二是量的综合性,统计指标反映的是总体的量,它是许多个体现象的数量综合的结果。
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一、单选题 20*1=20二、多选题 5*2=10三、判断题 10*1=10四、简答题 3*6=18五、计算题 2*10=20六、作图分析 10+12=221. 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单选题] *A.一国公民B.一国(或地区)范围内(正确答案)C.一地区公民D.一国公民在本国范围内2. 2.凯恩斯主义的均衡国民收入原理是()。
[单选题] *A.总供给水平决定均衡国民收入水平B.总需求水平决定均衡国民收入水平(正确答案)C.消费水平决定均衡国民收入水平D.总供给水平和总收入水平同时决定均衡国民收入水平3. 3.当总需求比产出更大时,有未计划到的()。
[单选题] *A.存货积累B.存货减少(正确答案)C.储蓄D.消费4. 4.如果货币市场均衡方程是,则导致曲线变得平坦是由于()。
[单选题] *A.k变小,h变大(正确答案)B.k变大,h变小C.k和h同比例变大D.k和h同比例变小5. 5.物价水平上升时,会()。
[单选题] *A.增加实际货币供给,并使LM曲线右移B.增加实际货币供给,并使LM曲线左移C.减少实际货币供给,并使LM曲线右移D.减少实际货币供给,并使LM曲线左移(正确答案)6. 6.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列情况会引起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的是()。
[单选题] *A.物价水平不变时利率上升B.货币供给量增加(正确答案)C.税收增加D.物价水平下降7. 7.当()时,总需求曲线更加平缓。
[单选题] *A.投资支出对利率较敏感(正确答案)B.货币需求对利率较敏感C.支出乘数较小D.货币供给较大8. 8.总需求减少导致经济衰退,此时产生的失业叫做()。
[单选题] *A.周期性失业(正确答案)B.摩擦失业C.结构性失业D.自然失业9. 9.如果经济中的物价与工资可以随时充分调整,市场机制非常完善,那么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是()。
2013高考政治必考题: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2013高考政治必考题: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2013年高考政治必考题: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本专题肯定会在2013年高考文综政治试题中出现,或大题出现,或小题出现。
大家一定要注意了解这方面的内容。
至于哪个省份可能考,那就不好说了,多掌握一点知识,不会有坏处!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热点背景】结构调整始终是经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主题,在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势下,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更是迫在眉睫的重大问题。
从十二五规划到党的十八大,到2012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把“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放在突出位置。
“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
”——摘自十八大报告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整体素质。
实现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关键是深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要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把化解产能过剩的矛盾作为工作重点,总的原则是尊重规律、分业施策、多管齐下、标本兼治。
要加强对各个产能过剩行业发展趋势的预测,制定有针对性的调整和化解方案。
要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加快科技创新,加强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
要合理安排生产力布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规模经济效益显著的重大项目,必须坚持全国一盘棋,统筹规划,科学布局。
——摘自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知识链接】(一)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性与紧迫性: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使中国经济结构调整面临与日俱增的外部压力和内生动力,被迫调整和自觉调整两种力量正在汇集,形成强大而持久的倒逼机制和正逼机制。
1、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上升导致传统比较优势逐步弱化。
随着廉价劳动力的减少、最低工资标准和农民工工资的大幅提高,使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的传统比较优势正在逐步消退。
中国经济增长“三驾马车”失衡悖论

中国经济增长“三驾马车”失衡悖论作者:郭庆旺赵志耘来源:《财经问题研究》2014年第09期摘要:在中国经济保持长达三十余年高速增长为世人瞩目的同时,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净出口的“比例失衡”也遭到垢病。
本文根据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基于112个国家近四十年数据进行国际比较分析发现,中国的消费需求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疲软,经济增长也并非是出口导向型的,而近二十年的高速经济增长的确主要依赖投资拉动,但并不一定就意味着投资过度。
笔者认为,支撑中国长期高速增长的“三驾马车”“失衡”,实质上是一种宏观动态结构性均衡,或者说没有这种“三驾马车”的比例关系,也就没有这一时期的长期高速增长。
展望未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阶段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经济增长战略在适度降低增长速度的同时转向创新驱动增长,“三驾马车”“失衡”自然会明显改观。
关键词:中国经济增长;“三驾马车”;失衡悖论中图分类号:F12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14)09000316一、引言近年来,社会各界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净出口的“失衡”垢病不断。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学术界就把当时出现的投资膨胀现象比喻为“投资饥渴症”[1],表现出社会对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投资过热的担忧。
近十年来,由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因素中,投资贡献率明显高于消费贡献率,经济学界乃至社会各界形成了“投资依赖(驱动)型经济增长”的共识,甚至将此现象看成是粗放型经济增长的一个标志。
与此同时,从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出口大增,贸易顺差连年,于是经济学界又根据东南亚国家或地区曾走过的历程,将中国归类于“出口导向型经济”或“出口导向发展战略的国家”;又因21世纪初的头6年,中国进出口规模日益增大,经济学界又出现了“外贸依存度过高”的说法。
基于这样的认识,社会各界普遍认为,中国依靠“粗放型”的投资和不可控的外需推动的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第二节 宏观经济管理的内容与任务

第二节宏观经济管理的内容与任务一、宏观经济管理的内容(一)宏观经济管理是对社会再生产总体运行过程的管理社会经济运行过程实际上就是社会再生产的运动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管理也就是对社会再生产总体运行过程的管理。
1.社会再生产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社会再生产过程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组成的。
生产是社会再生产的起点,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终点,分配和交换是生产和消费之间的中间环节。
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之间的关系上,消费是由生产、分配、交换所决定的,反过来,消费又对生产、分配、交换产生重要的作用。
生产、分配、交换的对象、规模、结构和方式决定着消费的对象、规模、结构和方式,并创造出消费的动力。
消费对生产的作用表现为它能使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力被再生产出来,消费对分配的作用表现为分配得以最终实现,消费对交换的作用表现为使交换最终完成,并促进交换的扩大。
在生产和消费的关系上,一方面,生产决定消费,决定消费的对象、消费的方式和消费的动力;另一方面,通过消费才能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消费又创造出生产的动力。
在生产和分配的关系上,一方面,生产决定分配,表现为生产为分配提供了对象即用于分配的产品,人们参与生产的方式决定了分配的方式;另一方面,分配也决定着生产,生产资料的分配决定着生产结构,产品的分配也反作用于生产。
在生产与交换的关系上,一方面.无论是生产过程内的交换,还是产品的交换都是由生产决定的,生产的性质和分工发展的深度、广度决定了交换的性质、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交换又反作用于生产,交换的发展,市场的扩大,能够促进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2.宏观经济管理与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
社会再生产要顺利经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并循环往复,不断运动,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这个条件是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所要求的比例关系必须相互协调。
浅析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浅析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消费水平作为消费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指一国居民在一年内平均消费的商品和劳务的价值额,同时也可以用来指称一国的消费总规模,即社会总消费。
研究消费水平,对于确定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的比例,积累与消费的比率,确定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消费水平经济发展问题影响目前,我国经济处于艰难启动期,一方面市场疲软,产品普遍存在供大于求的状况,另一方面,国内的居民储蓄欲望在不断地加强,储蓄率在不断地攀升。
有资料表明,我国在家电,机械加工行业企业的开工率只有60%左右,同时城乡居民的存款却是以年均数亿元的速度增长,仅1998年的前11个月,居民的存款增长了7160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了873亿元,而社会零售总额增数却由94年的30.5%下降至98年的6.79%。
因此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一直是近年来常被关注与探讨的话题。
马克思说过:“一个社会不能停止消费,同样,它也不能停止生产,因此,每一个生产过程,从经常的联系和它的不断更新来看,同时也就是再生产过程。
”也就是说,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消费,社会再生产便无法继续进行,消费既是生产的起点,也是生产的终点。
一、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我国近期出现投资过热,但消费增长一直相对较弱2003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长24.5%,2004年一季度更是高达43%,这已接近1992和1993年经济过热时期的水平。
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主要源于几个方面:一是地方项目投资。
2004年一季度,地方项目投资增长60.2%,中央项目投资只增长 4.8%。
二是集中于工业和建筑业的投资。
三是私营和外企的投资。
四是部分省市的投资。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经济增长一直过于依赖投资的拉动,消费需求亟待提高。
多年来,我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实际增长率一直远低于投资的增长率,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严重失衡。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近年来,发达国家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例平均在80%左右,发展中国家平均约为74%,而我国则要低很多。
财政学知识点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职能简略的财政概念: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他是国家的一个综合性经济部门通过他的收支活动筹集经费资金以保证国家职能的实现财政的本质财政的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财政的基本特征:1.阶级性与公共性 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 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财政职能:1.资源配置职能 (1) 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率,以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
(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
(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
(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2. 收入分配职能(1)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避免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2)规范工资制度3.加强税收调节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1)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
(2)在财政实践中,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
(3)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公共设施的发展,消除经济增长中的“瓶颈”,支持第三产业的兴起,加快产业结构的转换,保证国民经济稳定与高速发展的最优结合。
(4)财政应切实保证非生产性的、社会的公共需要。
第二章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准公共物品的提供形式:1.政府授权经营2.政府参股 3.政府补助第三章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财政支出是政府为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在一个财政年度内耗费的资金总和。
从性质上讲,它既是政府行为的政府成本,也是实现其职能的主要手段。
可从以下两方面来理解:1.财政支出是政府职能和政策的最直接反映。
2.财政支出是政府行为的政府成本。
政府的财政支出包括:1.预算内支出即纳入政府预算管理的各项财政支出。
商业银行经营学第一章概述

中行的中银控股;
由企业集团形成的金融控股公司,如中信集团、光大集
团。
1、职能银行:指只能经营传统商业银行业务,不能进行证 职能银行与全能银行
券承销业务的商业银行。 2、全能银行(Universal Bank):又称综合银行,指不受 金融业务分工限制,能全面经营各种金融业务的商业银 行。全能银行有三种类型: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非金融企业股东
外在“防火墙”:把银行业与其他金融业业务分 离。
安全性 流动性 盈利性
安全性 1)含义:银行避免不确定因素所造成的损失,按
期收回本金、利息的可靠程度。 2)必要性 •银行是经营风险的行业(信用经营的方式) •银行一旦破产,其社会影响巨大 •银行的资本结构决定其承受风险的能力较弱 3)具体措施 合理安排资产规模和结构 提高自有资本在全部负债中的比例 合法经营
多功能、综合性的金融企业
第一章 第一节 商业银行性质与职能
1、信用中介 2、支付中介 3、信用创造 4、金融服务 5、调节经济
信用中介(基本职能)
1)信用中介职能含义 通过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把社会上的闲散 资金集中到银行,再通过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投 向社会经济的产业部门。
2)信用中介职能的作用 实现资本盈余与短缺之间的调剂,从而调节 社会经济
(可见,持股公司天生适合于混业经营,是金融混业经营的 制度创新。)
全能银行与职能银行
=
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
1、问题的实质:金融组织的生产或经营范围的扩张与 收缩问题。混业经营是金融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2、分业经营:以法规把金融各业的业务分开,起“防 火墙”作用。
构成比例关系的指标

构成比例关系的指标嘿,咱今天就来聊聊构成比例关系的指标这档子事儿。
你看啊,这就好比是一个大拼图,每一块都有着它独特的位置和作用。
比如说经济领域里的各种指标,像消费和投资的比例。
消费就像是推动经济列车前进的动力,大家买买买,经济就热热闹闹地跑起来啦。
而投资呢,就像是给列车铺设新轨道,让它能跑得更远更快。
要是消费占比太高,那可能就像一辆没刹住车的跑车,有点儿疯狂;要是投资占比太高,又好像轨道修得太多,车都不知道往哪儿开了。
这两者得搭配得恰到好处,经济才能稳稳当当向前冲,这不是很奇妙吗?再看看人口结构中的比例关系,年轻人和老年人的数量比例。
年轻人就像初升的太阳,充满活力和创造力,他们是社会发展的生力军。
老年人呢,像是经验丰富的导师,有着宝贵的智慧和阅历。
要是年轻人太多,那社会就充满了无限的可能和激情,但也可能会有点儿浮躁;要是老年人太多,那社会就有着深深的底蕴,但可能会少了些冲劲。
只有两者达到一个平衡,社会才能和谐有序地发展,对吧?教育中也有这样的比例关系呀。
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的比例,就如同鸟的两只翅膀,少了哪一个都飞不起来。
只注重理论,那不就成了书呆子;只注重实践,又可能缺乏深度和系统性。
只有让它们相互配合,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在生活中,工作和休闲的比例也至关重要。
工作就像是为了攀登高峰而努力攀爬,而休闲则是在山间欣赏美景、放松身心。
如果一直工作不停歇,那会累垮的;可要是光休闲不工作,那生活也会失去意义和方向。
总之,构成比例关系的指标无处不在,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塑造着我们的世界。
我们得重视它们,好好把握它们之间的平衡,这样我们的生活、社会、经济才能健康、有序、美好地发展。
难道不是吗?我们可不能小瞧了这些比例关系的指标,它们就像是生活这场大游戏中的关键规则,决定着我们能玩得多精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投资和消费若干比例关系投资和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是否合理,既关系到我国经济能否健康发展,工业化进程能否顺利推进,也关系到城乡居民能否从经济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投资(积累)和消费的关系以前展开热烈的讨论,对于纠正以往经济发展战略的偏差,促进经济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起到积极作用。
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新阶段,深入研究投资和消费的关系,特别是政府和非政府部门在其中的比例关系,对于坚持扩大内需方针,实现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双重拉动,完成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的历史任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我国投资和消费比例关系的变化轨迹(一)我国工业化进程中投资率上升和消费率下降的态势趋于减弱,改革开放以来两者波动幅度明显缩小新中国成立以来的50多年间,伴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进程,投资率逐步上升(由1952年的18%上升到2001年的38%),最终消费率相对应地逐步下降(同期由83.2%下降到59.8%)。
最终消费率和投资率的比例关系,2001年为59.8∶38,“九五”期间(1996~2000年)这一比例平均为59.5∶37.5,其中1999年为60.2∶37.1,2000年为61.1∶36.4;“八五”期间(1991~1995年)平均为58.7∶40.3,“七五”期间(1986~1990年)平均为63.4∶36.7,“六五”期间(1981~1985年)平均为66.1∶34.5(按支出法计算的GDP分为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和净出口三项,最终消费由城乡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构成,其占GDP之比为最终消费率;资本形成总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额和存货增加,其占GDP之比为投资率,或资本形成率;消费率和投资率相加有时会大于100%,主要因为净出口为负,使GDP总额减少,分母缩小)。
尽管1999、2000年最终消费率有所回升,投资率有所下降,但最终消费率仍然低于“七五”、更低于“六五”期间的平均水平。
总的看,这种变化轨迹可能反映了工业化时期投资与消费的一般演变规律,表明两者的比例关系在按照工业化进程的需要进行适应性调整。
计划经济时期和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多次出现比较严重的投资过度和消费不足,导致投资率和消费率大幅度偏离其趋势值。
1978年以后,随着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升,投资率和消费率的波动幅度明显缩小,变化轨迹渐趋平稳。
改革开放开始时,人们对以往重积累、轻消费、重生产、轻生活的经济发展战略进行重新审视,这时消费率从1978年的62%上升到1981年的67.5%,达到最近20多年来的最高值,这种上升或许带有一定的“矫正”性质。
80年代初期和90年代初期,也反复出现过投资过热和消费偏冷,但投资率和消费率偏离趋势值的幅度明显小于改革开放以前。
90年代中期以后投资率小幅度下降(由1995年的40.8%下降为2001年的38%),而消费率则稳步提升(同期由57.5%%上升为59.8%)。
这种小幅度变动与趋势线基本重合,摆脱了计划经济时期和改革开放初期反复出现的大起大落。
(二)在国际比较中我国投资率偏高而消费率偏低对投资率的国际比较表明,我国目前的投资率是明显偏高的。
根据世界银行数据(本文所引世界银行关于中国和其他国家2000年的数据,均出自《世界发展报告2001/2002》,其中关于中国的数据与我国统计年鉴的计算结果有一个百分点左右的误差。
但为统一比较口径,凡引用世界银行数据,均不做改动),2000年,我国投资率高达38%,世界平均为23%,低收入国家为21%,中等收入国家为25%(其中,下中等收入国家为27%,上中等收入国家为23%),高收入国家为22%。
在世界银行统计的国家和地区中,投资率达到或超过中国的国家仅有少数几个,分别为:阿塞拜疆(投资率46%,但贸易逆差率即贸易逆差占GDP的比重达34%),厄立特里亚(投资率39%,贸易逆差率高达82%),莱索托(投资率47%,贸易逆差率也高达82%),尼加拉瓜(投资率38%,贸易逆差率高达41%),土库曼斯坦(投资率46%,贸易逆差率为20%)。
这5个国家投资率达到或超过中国,主要是因为贸易逆差过大,缩小了GDP这个分母,使得投资率看起来很高,实际上低于我国,因为我国38%的投资率是以贸易顺差为基础的。
2000年以贸易顺差为基础而投资率相对较高的国家,主要是分布在我国周边地区的新兴工业化国家,例如新加坡,投资率为31%;韩国投资率为31%;马来西亚投资率为26%;此外,发达国家日本的投资率也达到26%的较高水平。
对最终消费率的国际比较显示,我国目前的消费率则是明显偏低的。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00年我国的最终消费率为60%,世界平均水平为77%,低收入国家为80%,下中等收入国家为68%,上中等收入国家为78%,高收入国家为78%。
也就是说,我国目前的最终消费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与下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相比,也有8个百分点的差距。
二、我国政府投资和非政府投资比例关系的变化轨迹:1997年以来政府投资率上升比较明显,但仍低于一些亚洲国家;非政府投资率近10年来逐年下降,2001年开始回升在投资构成中,政府投资和非政府投资是一对重要的比例关系。
两者在GDP中各自所占比重及其消长,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政府职能的转换,民间投资的成长状况,以及经济内在的自主增长能力是否增强。
目前我国的政府投资,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部分重大基础工业项目、区域开发、生态保护、国土整治、国防、航天和高新技术开发等领域。
一般而言,因为存有“市场失灵”的情况,需要政府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进行投资。
进一步说,我国是发展中大国,工业化的历史任务尚未完成,基础设施和高新技术产业相当落后,地区差距极大,需要政府投资来缓解“瓶颈”制约,对促进工业化进程发挥比较积极的作用,也需要对欠发达地区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带动地区协调发展。
此外,我国尚处于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体制的转换过程中,抵御外部经济金融危机冲击的力量比较薄弱,适当的政府投资有助于调节社会总供求,防止经济下滑。
对近10年来统计资料的分析表明,我国的政府投资率处于逐年上升态势,由1992年的2.3%上升到2001年的3.8%;分段来看,1992~1997年政府投资率维持在2.3~3.1%,1998年以来达到3.4~3.8%。
政府投资率的这种上升,反映了上面所提到的经济社会发展对政府投资的需求;特别是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国内通货紧缩趋势的影响,我国连续数年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发行建设国债扩大政府直接投资,必然会促使政府投资率提升。
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时期政府投资率的上升,并不必然意味着挤出民间投资,因为政府投资主要集中于基础设施、西部大开发和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一些重大项目,亦即私人资本和其他民间投资主体通常不愿涉足的领域,实际上对民间投资的成长起到一定的带动效应。
投资率指资本形成额占GDP的比重;政府投资率指资本形成额中政府部门投资占GDP的比重,政府部门投资的数据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国民经济核算”一章中的资金流量表;非政府投资率=(资本形成额-政府部门投资额)/GDP。
在国际比较中,我国的政府投资率低于周边的一些亚洲国家,比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要高一些。
例如,1996年,韩国的政府投资率为5.5%,巴基斯坦的政府投资率为2.6%(1997年),美国为1.7%,加拿大为2.2%(1997年),德国为2.2%,意大利为1.3%,荷兰为2.4%(1995年),英国为0.8%(王召同志根据1999、2002年《国际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相关数据计算)。
中国1996年的政府投资率为2.7%,与巴基斯坦大体相当,显著低于韩国(即使中国2001年政府投资率上升到3.8%,也仍然低于韩国1996年的水平)。
与上述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的政府投资率明显高于英国、意大利和美国,略高于荷兰、加拿大和德国。
在我国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和体制转轨阶段,政府投资占GDP的比重高于发达国家,应当说是正常的。
在同样经济发展水平的亚洲国家中,我国的政府投资率则不能算高,甚至可以说是比较低的。
巴基斯坦的政府投资率与我国接近,韩国这样的新兴工业化国家更是大大高于我国,这说明政府投资率的高低取决于不同国家的历史条件和经济发展道路。
事实上,在政府投资率为既定的前提下,关键在于政府投资的方向是否合理,如果政府投资集中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这样就有利于带动而不是排斥非政府投资的增长,也表明政府合理地行使了经济职能。
1992~2001年,我国的非政府投资率呈现出急剧上升———逐渐回落———缓慢回升的轨迹。
先是由1992年的35%跃升为次年的40.7%,其后逐年回落为2000年的32.8%,到2001年间回升为34.2%,但仍然低于1992~1997年间的每一年。
这种变化轨迹反映的事实是,90年代初期开始的投资过热迅速引致通货膨胀,迫使国家采取紧缩性的宏观调控措施,逐渐实现国民经济软着陆,在这一过程中,整个投资率和非政府投资率的下降,都是必要的、也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毫无疑问应当以非政府投资为主,充分发挥各类民间投资的活力,但并不意味着非政府投资比率越高越合理。
一些论者经常用90年代中期以前民间投资的高速增长,来对照说明近几年民间投资的乏力。
事实上,这种简单类比是存有明显漏洞的。
主要是因为,很难用投资过热时期较高的非政府投资比率或增速作为理想的参照系,来判断现在的这一比率是否偏低,否则容易引起新一轮的投资过热和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从发展趋势看,考虑到积极财政政策逐步“淡出”、建设国债发行规模将逐步减少,今后政府投资率会相对应有所回落。
另一方面,随着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逐步完善和落实,包括各类民间投资主体在内的非政府投资日趋活跃,尤其是非国有经济投资正在加速成长,对全社会投资的贡献越来越大,因此非政府投资率将会继续回升。
三、我国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比例关系的变化轨迹:居民消费率下降幅度大于政府消费率,政府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都低于同类发展水平的国家,居民消费率偏低的水准更为明显最终消费由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构成,两者在GDP中所占比重是最终消费内部一对重要的比例关系。
分析政府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的变化,有助于看清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的比例关系是否合理,也有助于分析政府规模是否过大。
我国政府消费是指政府部门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消费指出,包括国防、社会保障、教科文卫,以及向住户以免费或低价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等方面的开支。
适度的政府消费是维护社会经济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也是扩大内需、调节景气周期的重要手段。
1992~2001年,我国最终消费率由61.7%降为59.8%,下降1.9个百分点;政府消费率由13.5%降为13.2%,仅下降0.3个百分点;居民消费率由48.2%降为46.6%,下降1.6个百分点,下降幅度大于政府消费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