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河海大学地质科学与工程系

河海大学地质科学与工程系

《水文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水文地质学基础General Hydrogeology二、课程编号:0403010三、学分学时:2.5学分/40学时四、使用教材:水文地质学基础/General Hydrogeology张人权等,《水文地质学基础》(第六版),地质出版社,2011年自编,General Hydrogeology, (第二版),河海大学,2011年五、课程属性:专业主干课必修六、教学对象:地质工程专业本科生七、开课单位: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质科学与工程系八、先修课程: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岩石与矿物学、第四纪地质及地貌学等。

九、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掌握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解释常见的一些水文地质现象,初步学会由一般到复杂的水文地质条件的分析方法,从而为学好后续的水文地质学相关课程及就业开展工作打好基础。

十、课程要求:本课程采用启发式、互动式、研究式教学。

本课程要求课前必须阅读教材相关知识和参考文献,课内主动参与讨论,重点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十一、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由以下内容组成:第一章地球中水的分布与循环(2学时)⏹知识要点:水文循环&地质循环,以及影响水循环的相关水文、气象要素。

⏹重点难点:水文循环&地质循环之间的关联与区别⏹教学方法:(1)采用讲授与讨论方式;(2)对一组水文、气象要素资料进行整理,加以图示,并进行基本统计分析,以加深对自然界中“水循环”的理解。

第二章岩土中的空隙和水(6学时)⏹知识要点:岩土中(1)空隙的存在形式;(2)水分的存在形式;(3)水-理性质。

⏹重点难点:反映岩土水-理性质的相关参数之间的内在关联⏹教学方法:(1)采用讲授与讨论方式;(2)对于岩土中毛细水的上升现象以及重力疏干的滞后现象,采用实验方法加以演示,以加深理解。

第三章地下水的赋存(4学时)⏹知识要点:含水层的划分、含水系统以及潜水、承压水和上层滞水。

2024版《水文地质学基础》ppt课件

2024版《水文地质学基础》ppt课件
受地形、地貌、岩性、构造、气候等因素控制,不同地区地下水的分布和富集 程度有很大差异。
地下水循环过程及补给排泄关系
地下水的循环过程
大气降水、地表水、土壤水等通过入渗、径流等方式转化为地下水,地下水再通过 蒸发、泉流、人工开采等方式排泄到大气或地表。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关系
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有大气降水、地表水和凝结水等,排泄方式主要有泉流、蒸 发和人工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等。在天然条件下,地下水的补给和排泄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研究人类活动(如开采、灌溉、排水等)对地下水运动的影响,通过数
值模拟预测和评价其可能产生的后果。
03
地下水污染运移模拟
针对地下水污染问题,建立污染物运移的数学模型,通过数值模拟预测
污染物的扩散范围、速度和浓度变化,为污染治理提供依据。
水文地质勘察方法与
06
技术手段
水文地质勘察任务和内容
查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包括地形地 貌、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地理条 件及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下水分 布与埋藏条件等地质状况。
改变地下水流场
工程建设可能改变地下水的补给、 径流和排泄条件,导致地下水位 下降或上升,影响地下水动态平 衡。
破坏含水层结构
工程开挖、填筑等活动可能破坏含 水层的连续性,导致地下水渗流路 径改变,影响地下水的赋存状态。
引起地面沉降
抽取地下水或工程降水等行为可能 导致土层压密,引发地面沉降,对 地面建筑和基础设施造成威胁。
开发利用现状
全球范围内,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程 度不断提高,但存在过度开采、污染 等问题。
前景展望
随着科技进步和环保意识提高,未来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将更加注重可持 续性,采用先进技术和管理手段,实 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

《水文地质学》实验大纲和指导书

《水文地质学》实验大纲和指导书

水文地质学实验大纲及实验指导书《水文地质学》实验教学大纲实验一孔隙与水一、实验课程目的与任务1.加深理解松散岩石的孔隙度、给水度和持水度的概念。

2.熟练掌握实验室测定孔隙度、给水度和持水度的方法。

二、实验课程内容、要求及学时安排1.熟悉给水度仪并对仪器进行标定。

2.测定三种松散岩石试样的孔隙度、给水度和持水度。

学时安排:2学时。

三、实验课程考核完成实验报告,确定实验成绩。

四、主要参考资料教材:《水文地质学基础》章至洁等,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实验指导书:《水文地质学基础实验讲义》实验二达西渗流实验一、实验课程目的与任务1.通过稳定流条件下的渗流实验,进一步理解渗流基本定律——达西定律。

2.加深理解渗流速度、水力梯度、渗透系数之间的关系,并熟悉实验室测定渗透系数的方法。

二、实验课程内容、要求及学时安排1.了解达西实验装置。

2.根据达西公式: Q = KωΔH/ L = K Iω,测定不同试样的渗透系数K 。

式中:Q——渗透流量;ω——过水断面面积;ΔH ——上下游过水断面的水头差;L ——渗透途径; I ——水力梯度。

学时安排:2学时。

三、实验课程考核完成实验报告,确定实验成绩。

教材:《水文地质学基础》章至洁等,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实验指导书:《水文地质学基础实验指导书讲义》实验三潜水模拟演示一、实验课程目的与任务1.熟悉与潜水有关的基本概念,增强对潜水补给、径流和排泄的感性认识。

2.加深对流网概念的理解,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课程内容、要求及学时安排1.观察地表径流。

2.确定潜水面形状。

3.分析地下水分水岭的移动。

4.演示不同条件下的潜水流网。

学时安排:2学时。

三、实验课程考核完成实验报告,确定实验成绩。

四、主要参考资料教材:《水文地质学基础》章至洁等,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实验指导书:《水文地质学基础实验讲义》实验四承压水模拟演示一、实验课程目的与任务1.熟悉与承压水有关的基本概念,增强对承压水的补给、排泄和径流的感性认识。

《水文地质学基础》教案

《水文地质学基础》教案

内蒙古工程学校公开课《水文地质学基础》教案班级:矿产地质2006-5班教师:王宁辉时间:二OO七年十一月二十六号第九章地下水动态与均衡教学课题:§9-2 地下水均衡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1)掌握水均衡方程式的书写方式。

(2)掌握水均衡方程式中各个符号的含义。

2、能力目标:(1)会写出不同条件、不同地段的天然状态下的水均衡方程式。

(2)会分析人为因素对地下水均衡的影响。

3、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理论与实际联系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天然状态下水均衡方程式的书写,并能够准确的分析出人为因素对地下水均衡的影响。

教学难点:1、水均衡方程式的书写。

2、分析外界环境影响下地下水各要素(如水位、水温、水量等)的变化。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讲授法、图示法、启发联想法教学流程:(Ⅰ)回忆——使学生温故而知新:1、地下水均衡的概念:地下水均衡:某一时间段内某一地段内地下水水量(盐量、热量、能量)的收支状况称作地下水均衡。

2、水均衡方程式:某一时段,某一地区各补给量与各消耗量的差值,等于均衡期始末水的储存量的变化量的关系式。

一般格式:补给量之和-消耗量之和=变化量3、陆地上某一地区天然状态下的水均衡方程式:(X+Y1+W1+Z1)-(Y2+W2+Z2)=V+m+μ△h+μ*△h′(Ⅱ)引入一、某一地区潜水均衡方程式的一般形式:【师】前面大家回忆了陆地上某一地区天然状态的水均衡方程式,研究范围较大,包括了地表水、包气带水、潜水与承压水,现在我们将范围缩小研究一下潜水的水量变化。

大家看图9-1(潜水均衡示意图),在均衡区范围内有两条河流,河中水的水位从白色三角下降到黑色三角,潜水水位发生了△h变化;我们假设是承压水通过其间的弱透水层给予潜水水量补给。

含水层弱透水层潜水位图9-1 潜水均衡示意图【提问】分析一下此图中潜水含水层的补给来源与排泄方式,写出潜水的水均衡方程式。

水文地质学基础

水文地质学基础

附件2
2012年度省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申报书
(本科)
推荐单位长安大学
课程学校长安大学
课程名称水文地质学基础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水利工程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课程负责人马致远
填报日期2012.11.05
陕西省教育厅制二○一二年九月
填写要求
一、以word文档格式如实填写各项。

二、表格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
缩写,再次出现时可以使用缩写。

三、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不可作为申
报内容填写。

四、课程团队的每个成员都须在“2.课程团队”表格中
签字。

五、“8.承诺与责任”需要课程负责人本人签字,课程
建设学校盖章。

1.课程负责人情况
2.课程团队
3.课程建设
4.课程内容
8.承诺与责任
9.学校推荐意见
—21 —。

水文地质学基础教学

水文地质学基础教学
Fundamentals of Hydrogeology
水文地质学基础
2019/12/28
参考教材
• 教 材:《水文地质学基础》-王大纯等编 著,地质出版社,95版/2010版
2019/12/28
提纲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岩土中的空隙和水 第三章 地下水的赋存 第四章 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 第五章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0.000165
0.05
大气水
0.000129
0.0009
0.000129
0.04
生物水
0.000011 0.00001 0.000011
0.003
总储量
13.8598
100
0.3503
100
ww2w0.1th9e/m12e/
Company Logo
地球上的水与水资源:淡水
1、地下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2、地下水是极其重要的生态环境因子 3、地下水是一种很活跃的地质营力 4、地下水是地球内部地质演变的信息载体
2019/12/28
我国西北缺水剪影
2019/12/28
我国耕地与农村用水
60%
地下水灌溉面积 其它灌溉面积
全国60%的耕地 全部或部分使用地下水灌 溉
全国95%以上的农 村饮用地下水
2019/12/28 有一定的粘滞性和抗剪强度
(3)毛细水 依靠毛细力而保持在毛细空隙中的水,称为毛细水 。
毛细空隙是岩土中的细小空隙,一般指直径小 于1mm的
孔隙或宽度小于0.25mm的裂隙。
2019/12/28
毛细水类型
支持毛细水:存在于饱水带以上并与地 下水面相连
的毛细空隙中的水。能传递静水压力 ,当温度低于0℃时结冰。

水文地质学-教学大纲

水文地质学-教学大纲

《水文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英文译名】:Hydrogeology【适用专业】:地质工程【学分数】:2【总学时数】:32【实践学数】:0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课程性质《水文地质学》是地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

本课程重点讲授有关的基本概念、地下水赋存、地下水运动的规律、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地下水的物化性质、地下水资源、地下水的生态环境特性。

介绍了地球上水的循环、包气带水的运动、化学成分成因类型、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等。

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水文地质的基本知识,学会分析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问题的基本方法,能阅读和分析常用的水文地质图件和资料,为学生从事该方面的工作打下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所有教学环节,要求学生掌握水文地质的基本知识,熟悉水文地质工作的技术和方法,能阅读和分析常用的水文地质图件和资料。

通过以上学习,学生应具有分析、研究、解决水文地质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学习前必须学习《普通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等课程。

后继课程有《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等课程。

四、课程内容注:“*”为重点部分;“#”为难点部分。

绪论水文地质学概念;研究内容;地下水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水文地质学的分支;水文地质学的发展简史及发展趋势。

第1章地下水概论1.1 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地球上水的分布;*水循环的概念、水文循环、地质循环;*影响水循环的因素;我国水文循环概况。

*1.2 地下水的赋存岩石的空隙性:孔隙、裂隙、溶穴的概念、表征和特征;岩石中水的存在形式:岩石骨架中的水、岩石孔隙中的水(重力水*、毛细水*)。

岩石的水理性质:容水性、持水性、给水性和透水性的概念、表征及相互间的关系;有效应力原理与岩土压密:有效应力原理*、地下水位变动引起的岩土压密;包气带与饱水带:概念;含水层、隔水层与弱透水层:理解掌握概念;地下水的分类:按埋藏条件分为: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按介质条件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水文地质学基础教学

水文地质学基础教学

⑦测压水位线(面):测压水位的连线(面)—此线是 虚拟的;
⑧ 补给区;⑨ 承压区;⑩ 排泄区
⑾ 自溢区—测压水位线与地形等高线的交点连接区
Company Logo
基岩自流盆地中的承压水
①承压含水层 ②隔水顶板 ③隔水底板 ④承压含水层
厚度(M) ⑤承压高度(H) ⑥测压水位线
地下水含水系统:
❖ 是指由隔水或相对隔水岩层圈闭的,具有统一水力联系 的含水岩系
❖ 含水系统:包含多个含水层和弱透水层,或局部隔水层 ❖ 含水系统:可以进行子系统划分 含水系统的划分
❖ 含水系统的定义是从大的空间尺度研究含水层、隔水层 、 与弱透水层的组合关系,是从地质成因角度对岩层 的水文地质特征进行划分的分析方法(或给出的概念)
岩石中水的存在形式
2.2 岩土中的水
(1) 强结合水的特点 密度大于1,平均2g/cm3左右; 不受重力影响; 不能流动。只有在温度105~110℃时才以气态的形 式脱离颗粒表面而移动; 溶解盐类能力弱; -80 ℃时仍不结冰;
有较大的粘滞性、弹性和抗剪强度; 不能传递静水压力; 无导电性。
(2)弱结合水的特点 密度大于1,为1.3~1.774g/cm3; 不受重力影响; 可以从簿膜厚的颗粒向簿膜小的颗粒方向移动,但 速度十分缓慢; 溶解盐类能力较弱 冰点为-15℃ 有一定的粘滞性和抗剪强度 在一定条件下(饱水带)可传递静水压力 弱结合水的外层能被植物吸收利用
3.2 含水层 隔水层 弱透水层
一、基本概念
饱水岩层中,根据岩层给水与透水能力而进行的划分:
❖ 含水层(Aquifer):
是能够透过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各类砂土,砂岩等
❖ 隔水层(Aquifuge):
不能透过与给出水或透过与给出的水量微不足道的岩层 ——裂隙不发育的基岩、页岩、板岩、粘土(致密)

水文地质学基础讲义

水文地质学基础讲义

水文地质学基础讲义(地质工程专业适用)总学时:40学分:2.5江西理工大学何书2010年主讲内容及学时分配(讲课学时:38学时)第0章绪言 2学时第1章自然界的水循环 2学时第2章地下水的赋存 6学时第3章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 6学时第4章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 4学时第5章地下水的补给、排泄与径流 4学时第6章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 4学时第7章孔隙水 2学时第8章裂隙水 2学时第9章岩溶水 2学时第10章特殊类型地下水 2学时第11章地下水资源分析及其开发管理1学时第12章地下水调查概要 1学时教材:《水文地质学基础》,章至洁,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 参考教材:绪论➢与水文地质学相关的学科:1. 从水文循环来看,地球上的水资源是个整体,研究地下水科学需要与相关学科相结合《地质学(普通)》、《第四纪地质学》、《自然地理学》、《陆地水文学》、《水文气象学》等相关知识参考2. 与工程应用角度《水资源开发工程》、《土质土力学》、《岩体力学》、工程地质学等3. 后续课程《地下水动力学》《水文地球化学》《水资源开发与保护》、《专门水文地质学》等基础类、应用类和技术方法类课程§0.1 地球上的水与水资源地球上的水及所占比例:●海洋水:占96.54%●淡水占全球水量的2.527%●地下水占淡水资源的30%一、利用自然资源有两种方式:1.不可再生资源:如果某种资源的存量大到足以保证上百年的需要,而且在资源耗竭以后,可以开发替代资源。

——————矿产资源是典型的不可再生资源2.可再生资源:如果某种资源的再生速率高于人们的消费速率,就可以保证永续利用。

可再生资源是永远不会耗竭的——————淡水资源的主体是可再生的二、地球上的水与水资源的重要性1. 水——自然界存在,自然属性●不断循环运动●良好的溶剂,重要载体●水具有能量2.水——人类生存、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社会属性●生命之源,是地球系统的“血液”●旱灾、水灾、水污染,对人类发展不协调●水资源可再生,但水资源有价值(价值规律)●水资源管理不当,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之一三、地球上的水与水资源:我国水资源概括➢中国的大气降水与水资源分带➢中国的人口密度与分省人均淡水资源我国是世界上最缺水的13个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4§0.2地下水的功能(作用)⏹概念:水文地质学简言之──研究地下水的科学➢水对人类生活与生产起着不可或缺的重大影响➢地下水是水资源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functions)为:1、地下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resource)2、地下水是极其重要的生态环境因子3、地下水是一种很活跃的地质营力4、地下水是地球内部地质演变的信息载体一、地下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1. 供水水源——优点:分布广,动态变小,洁净,不易污染据报道:陆地一半为干旱、半干旱地区1/3耕地,2/3牧区水源不足城市供水不足,近来更有增加趋势世界上,阿拉伯国家-进口雨水,中东的长期摩擦一是石油,二是水8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缺水总体也愈来愈严重,很显然:水资源的欠缺严重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水文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

1水文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

《水文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一、大纲说明1.课程性质和地位《水文地质学基础》是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和地质工程专业必修的重要专业基础课。

该课程的基本知识也是与地下水有关专业的选修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获得水文地质学的基本知识和地下水的形成、分布、运移的基本理论;初步掌握运用所学知识对与地下水有关问题进行水文地质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程在公共基础课与地质基础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它既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阐述其本身的理论,又为后继课程《地下水动力学》、《水文地球化学》、《岩土工程勘察》、《专门水文地质学》及《工程地质学》等专业课的教学准备必要的基础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重点掌握以下几方面的知识:了解课程的性质、任务、研究对象以及在所学专业的地位,对水文地质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 重点掌握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研究方法★ 掌握地下水的形成、分布、运移特征和规律,学会运用水文地质学原理,科学分析和解决相关水文地质问题的思维方法。

★ 掌握简单的水文地质专业作业方法。

二、主要教学环节安排课程的主要内容应以地下水的形成、赋存、分布和运移规律及各类地下水的特征为中心进行选材,并注意与本专业其它课程的配合与衔接。

教学内容共分十五章,一至九章阐述地下水形成的理论和有关概念,为本课程的基本理论部分。

十至十二章进一步阐述各类地下水的埋藏、分布、交替循环等特征,是前一部分理论的应用和深化。

十三、十四章介绍地下水的资源特征及其供水意义,并介绍人类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过程中出现的某些环境问题。

十五章介绍地下水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课程总学时为72,其中讲授50学时,课程实习12学时,综合课程设计(实习)10学时。

在大纲基本内容和总学时不变的前提下,部分教学内容、体系和课时分配,可根据本学科的发展和具体条件以及专业所需,适当灵活掌握。

学时分配见下表。

课程教学学时分配表三、选用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目1.课程教材《水文地质学基础》王大纯张人权等编著地质出版社 1995年6月2.主要参考书《水文地质学》李正根等编著《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王家鼎惠泱河编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水文地质学概论》区永和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8.《水文地质学》,于开宁等,石家庄经济学院,1998.四、课程内容体系绪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绪言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水文地质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了解水文地质学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及水文地质学的发展概况。

水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水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05级起使用)总学时数:66(讲授48学时,实验18学时)课程学分:3分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地球概论一,本课程的地位、性质和任务《地质学基础》是普通高等学校地理科学(师范类)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

通过教学使学生具有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初步掌握地球组成物质、结构构造、地壳发展历史及其演化规律,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地质现象和解决地质问题的能力,掌握地质学的基本技能和野外调查的基本方法,建立地质学与自然地理学的有机联系,并为学习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等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知识。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完成总论(地球的结构和地质年代等)、地球组成物质(矿物、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和矿床)、结构构造(构造运动与构造变动、地震、大地构造学说)和地壳发展历史(地史的研究方法及前寒武纪、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的地史)等内容的课堂教学以及部分地质学的实践教学。

教学中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除课堂讲授外,还安排必要的实验和实习,课程教学中还应尽可能利用实物、模型、图表、幻灯和现代化的多媒体等教学资源加强直观性教学。

三,课程主要内容、学时分配及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授课时数实验时数绪言第一章总论第二章矿物第三章火成岩第四章沉积岩第五章变质岩第六章矿床第七章构造运动与构造变动第八章地震第九章大地构造学说第十章地壳历史的研究方法第十一章前寒武纪——太古宙和元古宙第十二章早古生代第十三章晚古生代第十四章中生代第十五章新生代合计1244442426322332484222818绪言一,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及主要分支学科二,地质学的学科特点及研究方法三,地质学在生产实践中的意义第一章总论教学要求1,熟悉地球的形状、大小、物理性质和外部圈层构造。

2,掌握地球的内部圈层构造及特征。

3,掌握地质作用和地质年代的概念。

4,掌握年代地层表教学内容第一节地球概况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二,地球的物理性质密度和重力,地磁,地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文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5004-5 学时:50 学分:2.5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本课程是水文学及水资源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阐述地下水形成、赋存和运动的一般规律,目的是建立起水文地质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原理和基本方法,为后续的专业课奠定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主要讲授地下水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课程内容是构建学生专业知识体系的基础框架。

通过《水文地质学基础》的学习,学生能深入理解地下水赋存空间的特征,地下水的形成与分布,地下水的埋藏条件,运动机制与规律,地下水物理化学成分的基础理论,地下水系统的基本概念,地下水补给径流与排泄,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以及地下水资源与环境等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初步掌握分析与解决水文地质问题的方法与思路,并为后续的专业课奠定基础。

基本内容
1. 序言:了解课程研究内容和学科发展历史和趋势;掌握地下水功能。

2. 自然界的水循环:了解地球上的水与量的分布,简介我国的水循环状况与水量分布特征;掌握水文循环与地质循环的概念。

3. 岩石中的空隙:掌握岩土中空隙的三种类型孔隙、裂隙和溶穴;重点掌握孔隙的大小、多少(空隙率)的表征及其影响因素;了解不同空隙的特征与他们之间的差异。

4. 空隙中的水与水理性质:掌握空隙中水的存在形式,了解结合水、重力水、毛细水的特点;重点掌握岩土孔隙度、给水度、持水度的概念和他们的关系,以及影响因素;了解容水度、含水量、透水性的概念。

5. 地下水的赋存与分类:掌握包气带与饱水带,含水层、隔水层与(弱)透水层的定义,地下含水系统的概念;了解地下水划分依据与划分类型;掌握潜水、承压水与上层滞水的概念、划分与表示方法,以及其相互转化条件。

6. 地下水运动基本规律:重点掌握达西定律及其表示方法,并理解渗透流速、过水断面、水力梯度、渗透系数的概念和物理含义;掌握均质各向同性介质中定性流网的绘制方法,学习流网在水文地质问题分析中的应用。

7. 包气带水的分布及运动:掌握毛细负压、毛细上升高度和毛细上升速度的概念;了解砂土中水的毛细上升高度与速度确定方法,以及影响因素。

8.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掌握地下水中主要气体成分、七种主要离子成分,了解它们的来源及指示意义;重点掌握水化学成分的主要形成作用:溶滤作用、浓缩作用、脱硫酸作用和脱碳酸作用及其影响因素;了解水化学成分的表达方式与分类。

9.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了解地下水补给来源与方式;掌握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过程、影响因素及补给量的确定;了解地下水的各种排泄去路;重点掌握泉的出露条件、类型及其意义;了解蒸发与泄流发生条件与影响因素;掌握地下水排泄量的初步估算方法。

10. 地下水系统:了解地下水系统相关概念的形成,掌握地下水含水系统与流动系统的概念、划分方法与两者的关系;重点掌握地下水流动系统的特征和划分意义;学习地下水流动系统的分析方法。

11. 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掌握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的概念,水均衡基本原理,水均衡方程式的表示方法;了解区域水均衡的研究方法。

12. 不同类型的地下水:孔隙水——掌握洪积物、冲积物及黄土中的地下水赋存与分布特点;裂隙水——掌握构造裂隙水的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学习分析断裂带的水文地质意义;岩溶水——掌握岩溶发育条件,岩溶水的赋存和运动特征,了解岩溶水系统的演变,初步掌握岩溶水系统的分析方法。

13. 地下水资源:掌握地下水资源的概念与划分,地下水补给资源和储存资源的划分、特征及其供水意义,以及地下水资源特征。

14. 与地下水有关的环境与环境问题:了解与地下水有关的主要环境问题;初步了解开采与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降落漏斗、地面沉降、海水入侵以及地下水污染问题的机理与防治措施。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
要求深入理解地下水赋存空间的特征,地下水的形成与分布,地下水的埋藏条件,运动基本定律,地下水物理化学成分的基础理论,地下水系统的基本概念,地下水补给径流与排泄,地下水的动态特征与均衡原理,以及地下水资源、地下水与环境等相关概念与基本问题。

在上述基本知识与内容的基础上,了解并初步掌握水文地质问题的分析方法与思路。

四、教学安排
五、教材和参考资料
教材:王大纯、张人权等编著,水文地质学基础,地质出版社,1995年
水文地质学基础实习实验讲义,梁杏,郭会荣修编
参考资料:
1. 林学钰现代水文地质学
2. 任天培主编,水文地质学,地质出版社
3. 弗里泽,彻里著,地下水(中英文版),地震出版社,1987年
4. J.Bear著,李竞生、陈崇希译,多孔介质流体力学
5. Groundwater science. Charles R. Fitts. UK 2002 Elsevier Science Ltd.
6. Groundwater in hydrosphere (groundwater hydrology). H.S. Nagabhushaniah. 2001.India.
7. Water resources engineering. Larry W. Mays.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2001.
8. Engineering Hydrology. Second edition. K. Subramanya. (India institute of Techology, Kanpur). 2004.
9. Applied Hydrology. Ven. Te. Chow(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Champaign), David R. Maidment.(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 Larry W. Mays(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1988.
10. Groundwater Hydrology. Second edition. David Keith Todd.(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2001.
11. 《水文地质学基础》教材后附的参考文献
12.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水科学进展》、《地下水》等中文期刊
13. Groundwater , Water Resource Research, Journal of Hydrogeology外文期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