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题(Final-Version)
[精品文档]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题
![[精品文档]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02b82c6f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95.png)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遥感2、遥感技术3、电磁波4、电磁波谱5、绝对黑体6、绝对白体7、灰体8、绝对温度9、辐射温度10、光谱辐射通量密度11、大气窗口12、发射率13、热惯量14、光谱反射率15、光谱反射特性曲线16、遥感平台17、遥感传感器18、卫星轨道参数19、升交点赤经20、轨道倾角21、近地点角距22、地心直角坐标系23、大地地心直角坐标系24、卫星姿态角25、开普勒第三定理26、重复周期27、近圆形轨道28、与太阳同步轨道29、近极地轨道30、偏移系数31、小卫星32、遥感传感器33、探测器34、红外扫描仪35、多光谱扫描仪36、推扫式成像仪37、成像光谱仪38、瞬时视场39、真实孔径侧视雷达40、合成孔径侧视雷达41、全景畸变42、动态全景畸变43、静态全景畸变44、距离分辨率45、方位分辨率46、雷达盲区47、基尔霍夫定律48、多中心投影49、多中心斜距投影50、几何校正51、多项式纠正52、间接法纠正53、直接法纠正54、灰度重采样55、最邻近像元重采样56、双线性内插57、双三次卷积58、图像配准59、数字镶嵌60、数字地面模型61、正射影像62、地理编码图象63、辐射误差64、辐射定标65、大气校正66、密度分割67、真彩色合成68、假彩色合成69、伪彩色图像70、图像平滑71、图像锐化72、边缘检测73、低通滤波74、高通滤波75、图像融合76、直方图正态化77、梯度算子78、线性拉伸79、拉氏算子80、直方图均衡81、邻域法处理82、模式识别83、遥感图像自动分类了84、统计模式识别85、结构模式识别86、光谱特征向量87、特征空间88、特征变换89、特征选择90、主分量变换91、哈达玛变换92、穗帽变换93、标准化距离94、类间离散度95、类内离散度96、判别函数97、判别边界98、监督法分类99、非监督法分类100、条件概率101、先验概率102、后验概率103、贝叶斯判别规则104、马氏距离105、欧氏距离106、计程距离107、错分概率108、训练样区109、最大似然法分类110、最小距离法分类111、ISODATA法分类112、混淆矩阵二、英文释义GPSERTS_ LANDSA T_ SPOTIRS CBERS Space Shuttle MODISIKONOSQuick BirdRadarsatERSMSSTMHRVSARINSARCCDBSQBILBMPTIFFERDASPCIDEM三、填空1.电磁波谱按频率由高到低排列主要由、、、、、、等组成。
(完整word版)【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资料期末考试整理
![(完整word版)【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资料期末考试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2e4bd9d90029bd64793e2c11.png)
第一章 绪论☐ 什么是遥感?广义上: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实际工作中,只有电磁波探测属于遥感范畴。
狭义上:遥感探测地物基本原理: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现代遥感:特指在航天平台上,利用多波段传感器,对地球进行探测、信息处理和应用的技术。
☐ 电磁波的传输过程☐ 遥感技术系统遥感技术系统是实现遥感目的的方法论、设备和技术的总称。
遥感技术系统主要有:①遥感平台系统②遥感仪器系统③数据传输和接收系统④用于地面波谱测试和获取定位观测数据的各种地面台站网;⑤数据处理系统。
⑥分析应用系统。
☐ 遥感应用过程1.问题声明(分析问题、假设建模、指定信息需求)2.数据收集(遥感、实地观测)3.数据分析(目视解译、数字图像处理、可视化分析、测试假设)4.信息表达(数据库、误差报告、统计分析、各类图件)☐ 遥感的发展趋势高分辨率、定量化、智能化、商业化第二章 电磁波及遥感物理基础☐ 电磁波、电磁波谱(可见光谱)遥感之所以能够根据收集到的电磁波来判断地物目标和自然现象,是因为一切物体,由于其种类、特征和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具有完全不同的电磁波反射或发射辐射特征。
电磁波是一种横波。
电磁波的几个性质:一般的光探测器或感光材料只对光强度有响应,因而只能感受到光波场的振幅信息,对相位信息则无响应。
干涉(interfere )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相位差恒定的两列光/波相遇时,使某些地方振动始终加强(显得明亮),或者始终减弱(显得暗淡)的现象,叫光/波的干涉现象。
应用:雷达、InSAR衍射(diffraction )光的衍射(Diffraction )指光在传播路径中,遇到障碍物或小孔(狭缝)时,偏离直线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的现象。
偏振(polarization )横波在垂直于波的传播方向上,其振动矢量偏于某些方向的现象。
遥感原理及应用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遥感原理及应用期末考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9723078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83.png)
遥感原理及应用期末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遥感技术是基于什么原理获取地表信息的?A. 声波传播B. 电磁波传播C. 重力波传播D. 热辐射传播答案:B2. 以下哪项不是遥感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A. 农业监测B. 城市规划C. 天气预报D. 深海探测答案:D3. 卫星遥感与航空遥感的主要区别是什么?A. 分辨率B. 覆盖范围C. 观测时间D. 观测成本答案:B4. 遥感图像中,红色通常代表什么?A. 植被B. 水体C. 城市建筑D. 土壤答案:A5. 以下哪种传感器可以用于夜间观测?A. 多光谱传感器B. 红外传感器C. 紫外传感器D. 可见光传感器答案:B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遥感技术可以用于监测森林火灾。
(对)2. 遥感数据不需要经过任何处理就可以直接使用。
(错)3. 遥感技术可以用于考古研究。
(对)4. 遥感技术只能获取地表的静态信息。
(错)5. 遥感技术可以用于监测冰川变化。
(对)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遥感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作物生长监测、病虫害监测、土壤湿度监测、作物产量估算等。
通过遥感图像,可以对农田的植被覆盖度、作物生长状况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2. 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是什么?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可以提供城市发展的历史数据,帮助规划者了解城市扩张的趋势,监测城市环境变化,评估城市绿化状况,以及进行城市交通流量分析等。
3. 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重要性体现在能够实时监测大范围的环境变化,如森林覆盖率变化、水资源分布、污染源扩散等。
它为环境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制定有效的环境管理政策。
4. 遥感技术在灾害监测中的作用是什么?遥感技术在灾害监测中可以快速获取受灾区域的实时信息,如地震、洪水、干旱等灾害发生后的地表状况,为救援工作提供决策支持,减少灾害损失。
《遥感原理与应用》期末复习 2
![《遥感原理与应用》期末复习 2](https://img.taocdn.com/s3/m/9443a2a9f524ccbff121846e.png)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内容遥感原理课程大纲 (1)第1章电磁波及电磁波谱 (1)§1.1 概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 物体的发射辐射.....................................................................................................................................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 地物的反射辐射.....................................................................................................................................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2章遥感平台及运行特点...................................................................................................................................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遥感平台的种类...................................................................................................................................... 错误!未定义书签。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题(finalversion)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题(finalversion)](https://img.taocdn.com/s3/m/7dd0c17f3169a4517723a3e1.png)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题一、名词概念1. 遥感广义: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
狭义: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 传感器传感器是遥感技术中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收集和记录地物电磁辐射能量信息的装置,如光学摄影机、多光谱扫描仪等,是获取遥感信息的关键设备。
3. 遥感平台遥感平台是转载传感器进行探测的运载工具,如飞机、卫星、飞船等。
按其飞行高度不同可分为近地平台、航空平台和航天平台。
4. 地物反射波谱曲线地物的反射率随入射波长变化的规律称为地物反射波谱,按地物反射率与波长之间的关系绘成的曲线称为地物反射波谱曲线(横坐标为波长值,纵坐标为反射率)5. 地物发射波谱曲线地物的发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称为地物的发射波谱。
按地物发射率与波长之间的关系绘成的曲线称为地物发射波谱曲线。
(横坐标为波长值,纵坐标为总发射)6. 大气窗口通常把通过大气而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射率较高的电磁辐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7. 瑞利散射当微粒的直径比辐射波长小许多时,也叫分子散射。
8. 遥感平台遥感平台:遥感中搭载传感器的工具统称为遥感平台。
遥感平台按平台距地面的高度大体上可分为地面平台、航空平台和航天平台三类。
9. TM即专题测图仪,是在MSS基础上改进发展而成的第二代多光谱光学-机械扫描仪,采用双向扫描。
10. 空间分辨率图像的空间分辨率指像素所代表的地面范围的大小,即扫描仪的瞬间视场或地面物体能分辨最小单元,是用来表征影像分辨地面目标细节能力的指标。
通常用像元大小、像解率或视场角来表示。
11. 时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指对同一地点进行遥感采样的时间间隔,即采样的时间频率,也称重访周期。
12. 波谱分辨率波谱分辨率指传感器在接收目标辐射的波谱时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也称光谱分辨率。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资料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6dc3ec1251e79b8969022645.png)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资料一、解释下列术语邻域增强:根据像元与周围相邻像元的关系,改变各像元的数值,获得新图像,从而突出某些信息的方法。
像元的亮度值不再由它自己决定,而是由它和周围像元共同决定。
空间分辨率与波谱分辨率:空间分辨率是指遥感图像上能够详细区分的最小单元的尺寸或大小,通常用像元或视场角来表示。
波谱分辨率是指传感器在接收目标地物辐射的波谱时,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
波长范围越宽,波谱分辨率越低。
黑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波都全部吸收,则为黑体。
其特点是吸收率为1,反射率为0。
黑体具有最大发射能力。
自然界不存在完全的黑体,黑色烟煤被认为最相似。
二、填空灰度重采样的方法有:最近邻法、双线性内插法、三次卷积法。
数字图像增强的主要方法有对比度变换;空间滤波;彩色变换;图像运算;多光谱变换。
就遥感而言,被动遥感主要利用____可见光,红外_等稳定辐射,使太阳活动对遥感的影响减至最小。
1989年,我国第一颗地球资源遥感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美国高分辨率民用卫星有IKONOS、Quick bird。
SAR的中文名称是 __合成孔径雷达_____ ,它属于__主动(主动/被动)遥感技术。
我们使用四种分辨率来衡量传感器的性能,具体是: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时间分辨率、温度分辨率。
Landsat和SPOT的传感器都是光电成像类的,具体是光机扫描仪、CCD阵列(列出具体传感器类型)SPOT-1、2、3卫星上携带的HRV--高分辨率可见光扫描仪,可以作两种观测:垂直观测、倾斜观测,这也是SPOT卫星的优势所在。
雷达的空间分辨率可以分为两种:空间分辨率、距离分辨率。
微波是指波长在 1mm、 -- 1m 之间的电磁波散射现象的实质是电磁波在传输中遇到大气微粒而产生的一种衍射现象,按散射粒子与波长的关系,可以分为三种散射:瑞利散射、米氏散射、和无选择性散。
三、问答题影响遥感图像分类精度的因素有哪些?答:计算机分类的精度和可靠性与分类方法本身的优劣有关,一般说来,最大似然法的分类精度要优于最小距离法、平等多面体法等,而神经网络法、分类树法、模糊分类法又能在一些特定情况下进一步提高分类精度。
遥感原理与应用考试复习题精选文档
![遥感原理与应用考试复习题精选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c81589730508763230121265.png)
遥感原理与应用考试复习题精选文档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2014——2015年度《遥感原理与应用》考试复习题(命题:2011级土管系)第一章绪论主要内容:①遥感信息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应用领域②电磁波及遥感的物理基础③遥感平台和传感器第二章遥感图像处理的基础知识主要内容:1.图像的表示形式2.遥感数字图像的存储3.数字图像处理的数据4.数字图像处理的系统考题:第一二章(A卷)1.电磁波谱中(A)能够监测油污扩散情况,(D)可以穿透云层、冰层。
(2分)A.紫外电磁波()B.可见光红外电磁波 0μm)C.微波电磁波(1mm-1m)2.遥感按遥感平台可分为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
(2分)3.遥感数字图像的存储格式包括BS、BIL、GeoTIFF。
(1分)4.遥感传感器由收集器、探测器、处理器、输出器几部分组成。
(2分)5.地图数据有哪些类型(3分)答:DEM 数字高程模型DOM 数字正射影像图DLG 数字线划图DRG 数字栅格图6.何谓遥感遥感具有哪些特点(5分)7.答:遥感,即遥远的感知,是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使用传感器,接收记录物体或现象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信息,并对信息进行传输加工处理及分析与解译,对物体现象的性质及其变化进行探测和识别的理论与技术。
特点:①感测范围大,具有综合、宏观的特点②信息量大,具有手段多,技术先进的特点③获取信息快,更新周期短,具有动态监测的特点④其他特点:用途广,效益高,资料性、全天候、全方位等.B卷1.绿色植物在光谱反应曲线可见光部分中的反射峰值波长是( B )。
(1分)A μmB μmC μmD μm2.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的数据源包括多光谱数据源、高光谱数据源、全色波段数据源和SAR数据源。
(3分)3.数字化影像的最小单元是像元,它具有位置和灰度两个属性。
(2分)4.函数I=f(x,y,z,λ,t)表示的是一幅三维彩色动态图。
终极版遥感题库整合(DOC)
![终极版遥感题库整合(DOC)](https://img.taocdn.com/s3/m/a427eb31b4daa58da0114a27.png)
一、名词解释1.绝对黑体:指能够全部吸收而没有反射电磁波的理想物体。
探测波段在可见光与近红外波段范围内,再分为若干窄波段来探测目标。
电磁辐射:物体向外发射电磁波的过程。
多波段遥感:探测波段在可见光与近红外波段范围内,再分为若干窄波段来探测目标。
维恩位移定律:黑体辐射光谱中最强辐射的波长与黑体的绝对温度成反比。
黑体的温度越高,其曲线的峰顶就越往左移,即往短波方向移动。
瑞利散射与米氏散射:前者是指当大气中的粒子直径比波长小得多的时候所发生的大气散射现象。
后者是指气中的粒子直径与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现象。
2.大气窗口:太阳辐射通过大气时,要发生反射、散射、吸收,从而使辐射强度发生衰减。
对传感器而言,大气对电磁波有影响,有些波段的电磁波通过大气后衰减较小,透过率较高的对遥感十分有利,这些波段通常称为“大气窗口”。
3.图像融合:由于单一传感器获取的图像信息量有限,难以满足应用需要,而不同传感器的数据又具有不同的时间、空间和光谱分辨率以及不同的极化方式,因此,需将这些多源遥感图像按照一定的算法,在规定的地理坐标系,生成新的图像,这个过程即图像融合。
4.距离分辨力:指侧视雷达在发射脉冲方向上能分辨地物最小距离的能力。
它与脉冲宽度有关,而与距离无关。
5.特征选择:指从原有的m个测量值集合中,按某一规则选择出n个特征,以减少参加分类的特征图像的数目,从而从原始信息中抽取能更好的进行分类的特征图像。
即使用最少的影像数据最好的进行分类。
6.监督法分类:根据已知的样本类别和类别的先验知识,确定判别函数和相应的判别准则,其中利用一定数量的已知类别函数中求解待定参数的过程称之为学习或训练,然后将未知类别的样本的观测值代入判别函数,再依据判别准则对该样本的所属类别作出判定。
7.传感器定标:指传感器探测值的标定过程方法,用以确定传感器入口处的准确辐射值。
8.方位分辨力:相邻的两束脉冲之间,能分辨出的两个目标的最小距离称为方位分辨率。
遥感原理与应用期末复习题
![遥感原理与应用期末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6b62058e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05.png)
遥感原理与应用期末复习题1.广义遥感是指所有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
2.狭义遥感是一种综合性探测技术,在高空或外层空间的各种平台上,通过各种传感器获得地面电磁波辐射信息,然后通过数据传输和处理揭示地面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
3.传感器是遥感技术系统的核心,由信息收集、探测系统、信息处理和信息输出4部分组成。
4.遥感平台是装载传感器的运载工具。
5.主动遥感是指传感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波能量并接收目标的后向散射信号,如雷达;被动遥感是指传感器不向目标发射电磁波,仅被动地接收目标物的自身发射和对自然辐射的反射能量,太阳是被动遥感最主要的辐射源。
多波段遥感是在可见光和红外波段间,再细分成若干窄波段,以此来探测目标。
6.遥感可以按照工作平台分类,包括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按照探测电磁波的工作波段分类,包括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波段遥感等;按照遥感应用的目的分类,包括环境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地质遥感等;按照资料的记录方式分类,包括成像方式、非成像方式(如雷达辐射计等);按照传感器工作方式分类,包括主动遥感、被动遥感。
7.遥感的特点包括大面积的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经济性,但也有局限性。
1.电磁波是由振源发出的电磁振荡在空气中传播。
2.电磁辐射是指电磁能量的传递过程,包括辐射、吸收、反射和透射。
3.电磁波谱是将各种电磁波在真空中的波长按其长短依次排列制成的图表。
4.地球辐射的分段特性包括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地表以反射太阳辐射为主,地球自身热辐射可忽略不计)、中红外波段(地表以反射太阳辐射、地球自身热辐射均为被动RS辐射源)、热红外波段(以地球自身热辐射为主,地表以反射太阳辐射可忽略不计)。
这些特性的意义在于,可见光和近红外RS影像上的信息来自地物反射特性,中红外波段遥感影像上信息既有地表反射太阳辐射的信息,也有地球自身热辐射信息,热红外波段遥感影像上的信息来自地物本身的辐射特性。
(完整word版)遥感原理与应用的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遥感原理与应用的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72910d87f78a6529647d53f3.png)
第一张绪论1、环境空间数据获取的方法:基于地面的采集方法:现场观测、实际测量、实际调查基于遥感的采集方法2、遥感的概念:即遥远的感知,是一种不直接接触物体而取得其信息的探测技术。
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或事物的技术。
即不直接接触物体本身,从远处通过各种传感器探测和接收来自目标物体的信息,经过信息的传输及处理分析,来识别物体的属性及其分布等特征的综合技术。
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接触处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3、遥感系统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用。
其中信息的处理包括:辐射校正、姿态校正、几何校正、增强处理、聚合分类。
4、遥感的分类:(P4)a.按遥感平台:地面、航空、航天、航宇b.按探测波段:紫外、可见光、红外、微波、多波段c.按工作方式:主动、被动d.按应用领域:e.按传感器:地磁波、高光谱、声波、重力、磁力、地震波f.按照资料的记录方式:成像方式、非成像方式5、遥感的特点:宏观性、时效性、综合性(概括性)、经济性、局限性6、遥感技术发展的四个阶段:a.瞬时信息的定性分析阶段(是什么)b.空间信息的定位分析阶段(在哪里)c.时间信息的趋势分析阶段(如何变化)d.环境信息的综合分析阶段(多源信息的复合) 第二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1、电磁波谱: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与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构成了电磁波谱。
(波长由小到大):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无线电波(微波、超短波、短波、中波、长波)。
a.辐射能量Q/W:以电磁波形式传播的能量b.辐射通量Φ:在单位时间内传送的辐射能量c.辐射强度I:在单位立体角、单位时间内,微小辐射源向某一方向辐射的能量d.辐射照度E: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接收的辐射能量e.辐射出射度Me: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辐射出的辐射能量f.辐射亮度Le:在单位立体角、单位时间,从外表的单位面积上辐射出的辐射能量4、绝对黑体:一个物体对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这个物体就是绝对黑体。
遥感原理与应用考试复习题
![遥感原理与应用考试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03b44cd083d049649b6658fe.png)
2014——2015年度《遥感原理与应用》考试复习题(命题:2011级土管系)第一章绪论主要内容:①遥感信息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应用领域②电磁波及遥感的物理基础③遥感平台和传感器第二章遥感图像处理的基础知识主要内容:1.图像的表示形式2.遥感数字图像的存储3.数字图像处理的数据4.数字图像处理的系统考题:第一二章(A卷)1.电磁波谱中(A)能够监测油污扩散情况,(D)可以穿透云层、冰层。
(2分)A.紫外电磁波()B.可见光红外电磁波 0μm)C.微波电磁波(1mm-1m)2.遥感按遥感平台可分为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
(2分)3.遥感数字图像的存储格式包括BS、BIL、GeoTIFF。
(1分)4.遥感传感器由收集器、探测器、处理器、输出器几部分组成。
(2分)5.地图数据有哪些类型?(3分)答:DEM 数字高程模型DOM 数字正射影像图DLG 数字线划图DRG 数字栅格图6.何谓遥感?遥感具有哪些特点?(5分)答:遥感,即遥远的感知,是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使用传感器,接收记录物体或现象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信息,并对信息进行传输加工处理及分析与解译,对物体现象的性质及其变化进行探测和识别的理论与技术。
特点:①感测范围大,具有综合、宏观的特点②信息量大,具有手段多,技术先进的特点③获取信息快,更新周期短,具有动态监测的特点④其他特点:用途广,效益高,资料性、全天候、全方位等.B卷1.绿色植物在光谱反应曲线可见光部分中的反射峰值波长是( B )。
(1分)A μmB μmC μmD μm2.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的数据源包括多光谱数据源、高光谱数据源、全色波段数据源和SAR数据源。
(3分)3.数字化影像的最小单元是像元,它具有位置和灰度两个属性。
(2分)4.函数I=f(x,y,z,λ,t)表示的是一幅三维彩色动态图。
(1分)5.遥感在实际中的应用有哪些方面?(4分)答:资源调查应用环境监测评价区域分析及建设规划全球性宏观研究。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题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5c698ac3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b7.png)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题第一章一. 填空1. 遥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 遥感信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电磁辐射,这种信息是以_______________来表征的,并且一般能够转换成可见的图像形式。
3. 根据遥感的定义,遥感系统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五大部分。
4. 遥感平台是指_______________,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5. 传感器是指在距目标相当远的遥感平台上,负责_______________的仪器。
6. 遥感技术按照遥感平台不同可分为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根据遥感工作波长分类可分为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7. 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的区别在于_______________。
8.遥感主要的特点有: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9. _______________ 年我国第一颗地球资源遥感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10. 世界遥感技术的形成与发展主要经历了_______________阶段、_______________阶段和_______________阶段。
遥感原理及应用期末复习题
![遥感原理及应用期末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a98bbffa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ce.png)
遥感原理及应用期末复习题遥感原理与应用习题第一章电磁波及遥感物理基础名词解释:1、遥感2、遥感技术3、电磁波4、电磁波谱5、绝对黑体6、绝对白体7、灰体8、绝对温度9、辐射温度10、光谱辐射通量密度11、大气窗口12、发射率13、热惯量 14、热容量 15、光谱反射率 16、光谱反射特性曲线填空题:1、电磁波谱按频率由高到低排列主要由____ 、____ 、____ 、____ 、 ____ 、____ 、 ____ 等组成。
2、绝对黑体辐射通量密度是 ____ 和 ____ 的函数。
3、一般物体的总辐射通量密度与 ____ 和 ____ 成正比关系。
4、维恩位移定律表明绝对黑体的 ____ 乘 ____ 是常数2897.8。
当绝对黑体的温度增高时,它的辐射峰值波长向 ____ 方向移动。
5、大气层顶上太阳的辐射峰值波长为____ μm选择题:(单项或多项选择)1、绝对黑体的①反射率等于1 ②反射率等于0 ③发射率等于1 ④发射率等于0。
2、物体的总辐射功率与以下那几项成正比关系①反射率②发射率③物体温度一次方④物体温度二次方⑤物体温度三次方⑥物体温度四次方。
3、大气窗口是指①没有云的天空区域②电磁波能穿过大气层的局部天空区域③电磁波能穿过大气的电磁波谱段④没有障碍物阻挡的天空区域。
4、大气瑞利散射①与波长的一次方成正比关系②与波长的一次方成反比关系③与波长的二次方成正比关系④与波长的二次方成反比关系⑤与波长的四次方成正比关系⑥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关系⑦与波长无关。
5、大气米氏散射①与波长的一次方成正比关系②与波长的一次方成反比关系③与波长无关。
问答题:1、电磁波谱由哪些不同特性的电磁波组成?它们有哪些不同点,又有哪些共性?2、物体辐射通量密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常温下黑体的辐射峰值波长是多少?3、叙述沙土、植物和水的光谱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一般规律。
4、地物光谱反射率受哪些主要的因素影响?5、何为大气窗口?分析形成大气窗口的原因,并列出用于从空间对地面遥感的大气窗口的波长范围。
测绘科学技术:遥感原理与应用考试题及答案.doc
![测绘科学技术:遥感原理与应用考试题及答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888d9d279b89680203d825d1.png)
测绘科学技术:遥感原理与应用考试题及答案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问答题 试简要阐述目视解译的解译原则。
本题答案: 2、名词解释 间接法纠正 本题答案: 3、填空题 世界遥感技术的形成与发展主要经历了( )、( )和( )。
本题答案: 4、问答题 什么是遥感图像大气校正?为什么要进行遥感图像大气校正? 本题答案: 5、名词解释 非监督法分类 本题答案: 6、问答题 黑体辐射遵循哪些规律? 本题答案: 7、名词解释 卫星轨道参数 本题答案: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密----------------------------------封 ----------------------------------------------线----------------------8、名词解释绝对温度本题答案:9、填空题物体对电磁波的反射有三种形式()、()、()。
本题答案:10、问答题图像之间配准的两种方式指什么?本题答案:11、名词解释多光谱扫描仪本题答案:12、名词解释BIL本题答案:13、问答题传感器从大气层外探测地面物体时,接收到哪些电磁波能量?本题答案:14、名词解释与太阳同步轨道本题答案:15、单项选择题下列关于主组分分析变换特点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变换前后方差总和不变,而是把原来的(不)方差等量地再分配到新的组分图像中。
B.各个组分之间相关系数为0或近于0,假彩色合成效果更好。
C.第一组分取得方差的绝大部分(一般占80%以上),即信息量最大,其余各组分方差值依次减少,包含的信息也剧减,但可能没有重要信息。
D.是一种数据压缩技术,即把原来的多变量数据在信息损失最小的前提下,变换为尽可能少的新的变量,以减少数据的维数。
遥感原理与应用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高起本
![遥感原理与应用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高起本](https://img.taocdn.com/s3/m/a304100dda38376bae1fae23.png)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题一、填空题1、年,我国第一颗地球资源遥感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2、陆地卫星的轨道是轨道,其图像覆盖范围约为。
SPOT 卫星较之陆地卫星,其最大优势是最高空间分辨率达到。
3、热红外影像上的阴影是目标地物与背景之间辐射差异造成的,可分为和两种。
4、TM影像为专题制图仪获取的图像。
其在、、方面都比MSS图像有较大改进。
5、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由三大部分组成,即、、。
6、全球定位系统在3S技术中的作用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和。
7、固体自扫描是用固定的探测元件,通过遥感平台的运动对目标地物进行扫描的一种成像方式。
目前常用的探测元件是,它是一种用电荷量表示信号大小,用耦合方式传输信号的探测元件。
8、按照传感器的工作波段分类,遥感可以分为、、、、。
9、散射现象的实质是电磁波在传输总遇到大气微粒而产生的一种衍射现象。
这种现象只有当大气中的分子或其他威力的直径小于或相当于辐射波长时才会发生。
大气散射的三种情况是、、。
10、Landsat的轨道是同步轨道,SPOT卫星较之陆地卫星,其最大优势是最高空间分辨率达到。
二、名词解释1、多波段遥感2、维恩位移定律3、瑞利散射与米氏散射4、大气窗口5、多源信息复合6、空间分辨率与波谱分辨率7、辐射畸变与辐射校正8、平滑与锐化9、多光谱变换10、监督分类11、遥感与遥感技术系统12、动遥感与被动遥感13、磁波与电磁波谱14、直摄影与倾斜摄影15、光机扫描成像与固体自扫描成像16、空间分辨率与波谱分辨率17、辐射畸变与辐射校正18、平滑与锐化19、影像变形与几何校正20、监督分类与非监督分类三、简答题1、微波遥感的特点有哪些?2、遥感影像变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遥感影像地图的主要特点是什么?4、遥感图像计算机分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5、简要回答计算机辅助遥感制图的基本过程6、遥感识别地物的原理7、感根据传感器的工作波段可分为哪几类?8、太阳辐射的光谱特性有哪些?9、美国陆地卫星MSS 的工作原理。
(完整版)遥感原理与应用答案完整版
![(完整版)遥感原理与应用答案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018fba016bec0975f565e264.png)
第一章电磁波及遥感物理基础名词解释:1、电磁波(变化的电场能够在其周围引起变化的磁场,这一变化的磁场又在较远的区域内引起新的变化电场,并在更远的区域内引起新的变化磁场。
)变化电场和磁场的交替产生,以有限的速度由近及远在空间内传播的过程称为电磁波。
2、电磁波谱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顺序排列,就能得到电磁波谱。
3、绝对黑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的物体称为绝对黑体。
4、辐射温度如果实际物体的总辐射出射度(包括全部波长)与某一温度绝对黑体的总辐射出射度相等,则黑体的温度称为该物体的辐射温度。
5、大气窗口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电磁辐射波段。
6、发射率实际物体与同温下的黑体在相同条件下的辐射能量之比。
7、热惯量由于系统本身有一定的热容量,系统传热介质具有一定的导热能力,所以当系统被加热或冷却时,系统温度上升或下降往往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这种性质称为系统的热惯量。
(地表温度振幅与热惯量P成反比,P越大的物体,其温度振幅越小;反之,其温度振幅越大。
)8、光谱反射率ρλ=Eρλ/ Eλ(物体的反射辐射通量与入射辐射通量之比。
)9、光谱反射特性曲线按照某物体的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以波长为横坐标,反射率为纵坐标所得的曲线。
填空题:1、电磁波谱按频率由高到低排列主要由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等组成。
2、绝对黑体辐射通量密度是温度T和波长λ的函数。
3、一般物体的总辐射通量密度与绝对温度和发射率成正比关系。
4、维恩位移定律表明绝对黑体的最强辐射波长λ乘绝对温度T 是常数2897.8。
当绝对黑体的温度增高时,它的辐射峰值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
5、大气层顶上太阳的辐射峰值波长为 0.47 μm选择题:(单项或多项选择)1、绝对黑体的(②③)①反射率等于1 ②反射率等于0 ③发射率等于1 ④发射率等于0。
2、物体的总辐射功率与以下那几项成正比关系(②⑥)①反射率②发射率③物体温度一次方④物体温度二次方⑤物体温度三次方⑥物体温度四次方。
《遥感原理与应用》考试重点复习版
![《遥感原理与应用》考试重点复习版](https://img.taocdn.com/s3/m/5b8424bc172ded630b1cb69e.png)
第一章遥感的定义广义:遥感指是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物和自然现象远距离感知的一种探测技术。
狭义:是指在高空和外层空间的各种平台上运用各种传感器(如摄影仪、扫描仪和雷达等)获取地表的信息,通过数据的传输和处理,从而实现研究地面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性质及其环境的相互关系的一门现代应用技术。
遥感特点:宏观性,综合性(覆盖范围大);多波段性;多时相性(重复探测,有利于进行动态分析)按探测电磁波的工作波段分(既是研究对象):光学遥感;热红外遥感;微波遥感研究内容:波谱特性、空间特性、时间特性,遥感信息及地学规律应用领域:资源调查方面、环境监测评价、区域分析规划、全球性宏观研究电磁波谱:将各种电磁波按其在真空中的波长长短,依次排列制成的图表。
(可见光0.4-0.76um,热红外波段:8~14µm微波:1mm~1m大气窗口:通过大气而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射率较高的电磁辐射波段。
它是选择遥感工作波段的重要依据。
地物反射率大小的影响因素(3点):波长(μ),入射角(θ),地表颜色与粗糙程度(ε)地物反射率:地物对某一波段的反射能量与入射能量值比地物反射光谱曲线(掌握定义):根据地物反射率与波长之间的关系而绘成的曲线。
地物电磁波光谱特征的差异是遥感识别地物性质的基本原理。
遥感影像之所以出现不同的色调和灰度跟地物的波谱反射特性有关。
1)不同地物在不同波段反射率存在差异:雪、沙漠、湿地、小麦的光谱曲线2)同类地物的反射光谱具有相似性,但也有差异性。
不同植物;植物病虫害3)地物的光谱特性具有时间特性和空间特性。
✓水、植被、土壤三种地物的反射光谱曲线的绘制及其描述.❤植被的波谱特征可见光有个小的反射峰值位置在0.55um,两侧0.45um,0.67um有两个吸收带。
这是由于叶绿素对蓝光红光的吸收作用强,对绿光的反射作用强。
近红外0.7-0.8um有一个反射“陡坡”,峰值在1.1um左右。
影响植被波谱特征的主要因素❖植物类型植物生长季节病虫害影响等❤土壤的波谱特征❖自然状态下土壤表面的反射曲线呈比较平滑的特征,没有明显的反射峰和吸收谷,随着波长的增大而升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题一、名词概念1. 遥感广义: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
狭义: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 传感器传感器是遥感技术中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收集和记录地物电磁辐射能量信息的装置,如光学摄影机、多光谱扫描仪等,是获取遥感信息的关键设备。
3. 遥感平台遥感平台是转载传感器进行探测的运载工具,如飞机、卫星、飞船等。
按其飞行高度不同可分为近地平台、航空平台和航天平台。
4. 地物反射波谱曲线地物的反射率随入射波长变化的规律称为地物反射波谱,按地物反射率与波长之间的关系绘成的曲线称为地物反射波谱曲线(横坐标为波长值,纵坐标为反射率)5. 地物发射波谱曲线地物的发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称为地物的发射波谱。
按地物发射率与波长之间的关系绘成的曲线称为地物发射波谱曲线。
(横坐标为波长值,纵坐标为总发射)6. 大气窗口通常把通过大气而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射率较高的电磁辐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7. 瑞利散射当微粒的直径比辐射波长小许多时,也叫分子散射。
8. 遥感平台遥感平台:遥感中搭载传感器的工具统称为遥感平台。
遥感平台按平台距地面的高度大体上可分为地面平台、航空平台和航天平台三类。
9. TM即专题测图仪,是在MSS基础上改进发展而成的第二代多光谱光学-机械扫描仪,采用双向扫描。
10. 空间分辨率图像的空间分辨率指像素所代表的地面范围的大小,即扫描仪的瞬间视场或地面物体能分辨最小单元,是用来表征影像分辨地面目标细节能力的指标。
通常用像元大小、像解率或视场角来表示。
11. 时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指对同一地点进行遥感采样的时间间隔,即采样的时间频率,也称重访周期。
12. 波谱分辨率波谱分辨率指传感器在接收目标辐射的波谱时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也称光谱分辨率。
间隔愈小,分辨率愈高。
13. 辐射分辨率指传感器接收波谱信号时,能分辨的最小辐射度差。
14. 传感器传感器,也叫敏感器或探测器,是收集、探测并记录地物电磁波辐射信息的仪器。
15. CCD固体自扫描仪CCD固体扫描仪是一种用电荷耦合器件CCD制成的传感器,通过遥感平台的运动对目标地物进行扫描成像。
16. 光机扫描仪光机扫描仪,是借助于传感器本身沿着垂直于遥感平台飞行方向的横向光学机械扫描,获取覆盖地面条带图像的成像装置。
主要有红外扫描仪和多光谱扫描仪两种。
17. 成像光谱仪既能成像又能获取目标光谱曲线的“谱像合一”的技术,称为成像光谱技术。
按照这种技术原理制成的扫描仪称为成像光谱仪。
18. 合成孔径侧视雷达合成孔径雷达就是利用雷达与目标的相对运动把尺寸较小的真实天线孔径用数据处理的方法合成一较大的等效天线孔径的雷达,也称综合孔径雷达。
19. 假彩色合成如果还原合成时破坏了滤光系统的对应关系,合成生成的彩色则与原物体或景观的色彩不一致,称为假彩色合成。
20. 标准假彩色合成采用TM4、3、2三波段,分别通过红、绿、蓝滤光系统合成产生的彩色图像是标准假彩色图像。
21. 辐射增强处理辐射增强处理是对单个像元的灰度值进行变换达到图像增强的目的。
通过辐射增强处理,可以改进图像的亮度、对比度,从而改善图像的质量,主要包括直方图调整和图像拉伸等。
22. 直方图直方图是以图象亮度值和像元统计值所做的统计图。
确定图像像元的灰度值范围,以适当的灰度间隔为单位将其划分为若干等级,以横轴表示灰度级,以纵轴表示每一灰度级具有的像元数占总像元数的比例值,做出的条形统计图即为灰度直方图。
(直方图的峰值偏向坐标左侧,说明图象偏暗。
峰值偏向坐标右侧,则说明图象偏亮。
峰值提升过陡、过窄,说明图象的高密度值过于集中,造成图象对比度较小,图象质量差。
)23. 均值滤波均值滤波:在以每个像元为中心的区域内,取图像的平均值来代替该像元值,以达到去除尖锐噪声和平滑图像的目的的图像平滑方法。
P83!!24. 解译标志遥感图象上那些能够作为识别、分析、判断景观地物的影象特征。
包括直接标志和间接标志。
25. 监督分类监督分类需要从研究区域选取代表各类别的已知样本作为训练样区,根据已知训练区提供的样本,选择提取特征参数,建立判别函数,以此对样本样区进行分类,依据样本类别的特征来识别非样本像元的归属类别。
26. 非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方法是在没有先验类别作为样本的条件下,即事先不知道类别特征,主要根据像元间相似度的大小进行归类合并的方法。
27. 植被光谱特征植物的光谱特征具有非常显著的特征,可使其在遥感影像上有效地与其他地物相区别。
同时,不同的植物各有其自身的波谱特征,从而成为区分植被类型、长势及估算生物量的依据。
28. 植被指数(NDVI)植被指数是遥感领域中用来表征地表植被覆盖、生长状况的一个简单有效的度量参数。
消除综合影响因子: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NDVI 近红外--红波/ 近红外+红波】【绪论】1、简述遥感技术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遥感信息获取、遥感信息传输、遥感信息提取应用;2、遥感监测的特点。
1、监测区域范围大,受条件限制少2、多尺度动态重复获取数据3、电磁信息丰富,信息表达式多样,获取信息手段多,信息量大4、获取信息的速度快,周期短,重现性好5、数据可满足多用途监测,可比性强6、效益高,精度高,提高工作效率第一章【遥感物理基础】1、遥感探测中常用的电磁波谱有哪些波段?各波段有什么特点?紫外线:波长范围为0.01~0.38μm,太阳光谱中,只有0.3~0.38μm波长的光到达地面,对油污染敏感,但探测高度在2000 m以下。
可见光:波长范围:0.38~0.76μm,由红橙黄绿青蓝紫组成,人眼对其可有直接感觉,是遥感技术应用中的重要波段。
红外线:波长范围为0.76~1000μm,根据性质分为近红外、中红外、远红外和超远红外,产生热感,因此又称热红外。
微波:波长范围为1 mm~1 m,穿透性好,不受云雾的影响。
2、根据太阳与地球辐射的特点,分析遥感探测各波段的主要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是可见光及近红外遥感的主要辐射源,太阳发射的能量大部分集中在可见光波段,其最强的辐射波长位于0.48μm左右。
太阳辐射在近紫外到中红外这一波段区间能量最集中,能量相对最稳定,太阳强度变化最小;地球辐射主要指地球自身的热辐射,是远红外遥感的主要辐射源。
最强波长是9.66μm,属于远红外波段。
能量分布在从近红外到微波这一范围内,但大部分集中在6~30μm。
波长范围在0.3~2.5μm,属于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能量来源以地表反射太阳辐射为主;波长范围在2.5~6μm ,属于中红外波段,能量来源以地表反射太阳辐射和地表物体自身的热辐射为主;波长范围在大于6μm,属于热红外波段,能量来源以地表物体自身的热辐射为主;3、什么样是地物的反射波谱曲线?根据图分析雪、沙漠、湿地和小麦的反射波谱特征。
①雪在0.4~0.6μm波段有一个很强的反射峰,反射率几乎接近100%,因而呈白色。
随着波长的增加,反射率逐渐降低,进入近红外波段吸收逐渐增强。
②沙漠在橙光波段0.6μm附近有一个强反射峰,因而呈现橙黄色。
在波长达到0.8μm以上波长范围时,反射率大于雪。
③湿地在整个波长范围内的反射率均较低,当含水量增加时,其反射率下降,因而在黑白相片上其色调常呈深暗色调。
④小麦在中心波长为0.45μm的蓝光波段和中心波长为0.65μm的红光波段上有两个吸收带,其反射率较低。
在两个吸收带之间,即在0.55μm附近有一个反射峰,处于可见光的绿光波段,因而叶子呈现绿色。
约在0.7μm附近,由于绿叶很少吸收该波段辐射能,其反射率骤然上升,至1.1μm近红外波段范围内反射率达到高峰。
4、地物反射波谱曲线在遥感探测中具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①不同的地物具有不同的波谱特征。
如:含水量越高的地物其反射率越低,色调更暗,由此可辨别不同地物。
②根据区分的地物不同,选择不同波段的遥感影像。
根据地物的光谱特征选择最佳波段像片进行判读以得到更好的数据。
③卫星监测数据的波普曲线是地物分类的基础。
利用地物波谱曲线进行分类是遥感图像处理软件的主要分类方法。
④地面地物反射波谱曲线的测定是遥感数据分类的基础。
在地面建立标准波谱数据库可供卫星遥感数据对地面监测的波谱曲线进行参照,以保数据准确性。
⑤测定地面所有地物波谱特征曲线可供统一建立波谱数据库。
⑥地物波谱曲线测量是遥感的重要内容。
5、植被的反射波谱曲线具有哪些特点?植被的波谱特征规律性非常明显。
在可见光波段范围(0.4~0.76μm)绿波波段有一个小反射峰,两边的蓝波段和红波段有两个吸收带,在曲线上为波谷。
在近红外波段0.7μm处反射率迅速增大,至1.1μm附近有一峰值,形成植被的独有特征。
6、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哪些方面的影响?目前遥感探测技术如何避免和减少大气对遥感探测的影响?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反射、吸收、散射的作用。
针对大气的反射作用,可使用微波遥感,或在无云天气接收遥感信号;针对大气的吸收作用,选择大气窗口进行探测;针对大气的散射作用,在图像处理时进行辐射校正。
7、什么叫大气窗口?大气窗口对遥感探测具有什么意义?通常把通过大气而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射率较高的电磁辐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意义:电磁辐射与大气相互作用产生的效应,使得能够穿透大气的辐射局限在某些波长范围内,将遥感传感器选择的探测波段包含在大气窗口之内,可剔除受大气反射、散射、吸收作用影响较大的电磁辐射波段,这样一来得到的数据更为优质。
第二章【遥感平台】1、列举几个进行地球资源监测的卫星及其监测特点。
①Landsat陆地卫星:Landsat陆地卫星在700~920km的高度上运行,属于中等高度卫星。
卫星轨道为近极地轨道,采用太阳同步、准回归轨道,回归周期为18或16天。
搭载的传感器有反束光导摄像机(RBV),多光谱扫描仪(MSS,单向扫描),专题制图仪(TM,双向扫描)三种。
②SPOT陆地卫星:轨道特征与Landsat相同,属中等高度、准圆形、近极地、太阳同步、准回归轨道。
观测模式包括垂直观测和倾斜观测③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属近极地太阳同步气象卫星,全球实时广播或获取卫星观测的局地可见、红外高分辨卫星云图等气象资料。
2、试述TM与SPOT卫星的传感器和成像特点。
(1)TM即专题测图仪,是在MSS基础上改进发展而成的第二代多光谱光学-机械扫描仪,采用双向扫描,高效省时,提高了检测器接收灵敏度。
TM123 可见光波段0.45μm~0.69μm,对水的穿透力强,可用于植物和水域的叶绿素测定;TM4 近红外波段0.76μm~0.90μm,可用于生物、作物测定,水域的判别;TM5 中红外波段1.55μm~1.75μm,对含水量敏感,易于区分云雪;TM6 热红外波段10.4μm~12.5μm,应用于热制图;TM7 中红外波段2.08μm~2.35μm,应用于测定岩石矿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