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
法律与监管环境
总结词
法律与监管环境对委托代理问题具有重 要的影响,完善的法律和监管体系可以 保护委托人的利益,约束代理人的行为 。
VS
详细描述
法律和监管环境通过制定规范和惩罚机制 ,对代理人的行为进行约束和监管,防止 代理人利用信息不对称、权力寻租等行为 损害委托人的利益。同时,法律和监管环 境还可以提供纠纷解决机制,保护委托人 的合法权益。
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是指代理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可能采取的机会主义行为 。例如,代理人可能虚报业绩、隐瞒信息或过度冒险等,这些行为可能导致委托 人利益受损。
代理成本与代理效率
代理成本
委托代理关系中,由于代理人的激励与约束、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等问题,会产生一定的代理成本 。代理成本包括监督成本、谈判成本和风险成本等,这些成本会降低企业的效率和盈利能力。
01
政府效率与反腐败
委托代理理论在公共部门管理中的应用关注如何提高政府效率、减少腐
败现象。通过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可以降低代理成本,提
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02
公共服务外包
在公共服务外包中,政府作为委托人将某些公共服务项目委托给外部机
构或个人,以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这需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来确保
代理效率
委托代理理论的目标是实现代理效率的最大化,即通过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信息披露和风险管理 等手段,降低代理成本并提高代理人的工作效率和忠诚度,从而实现委托人利益的最大化。
பைடு நூலகம் 03
委托代理理论的应用领域
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结构
委托代理理论在公司治理中的应用主要关注如何通过合理的治 理结构来降低代理成本,提高公司运营效率。这包括董事会结
委托代理理论课件
提供培训和发展机会 为代理方提供培训和发展机会,帮助代理方提升 自身能力和素质,增强代理方的竞争力。
监督方案的解决方案
建立监督机制
通过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对代理方的行为进行监督和约束,确保 代理方的行为符合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
委托代理理论课件
目录
• 委托代理理论概述 • 委托代理理论的发展历程 • 委托代理理论的应用场景 • 委托代理理论的核心问题 • 委托代理理论的解决方案 • 委托代理理论的前沿研究
01
委托代理理论概述
定义与概念
定义
委托代理理论是研究在信息不对称情 况下,委托人如何设计激励机制以最 大化自身效用的理论。
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
地方政府受中央政府委托管理地方事务,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进行 监督和指导。
政府机构与公务员
公务员受政府机构委托执行公务,政府机构对公务员进行管理和考 核。
其他领域的委托代理关系
律师与客户
01
律师受客户委托代理法律事务,为客户争取合法权益。
代理人与保险代理人
02
代理人受保险代理人委托销售保险产品,保险代理人对代理人
引入保险机制
引入保险机制,对代理方的行为进行保险,降低因代理方行为不 当导致的损失。
建立风险储备金制度
通过建立风险储备金制度,为可能出现的风险提供一定的资金保 障,确保委托方的利益得到保障。
激励方案的解决方案
1 2 3
建立激励机制 通过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激发代理方的积极性 和创造力,提高代理方的服务质量和效率。
由于信息不对称,委托人难以准确评估代理人的能力和努力程度,从而难以制 定合理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导致代理人的行为偏离委托人的期望。
代理理论——精选推荐
代理理论“代理理论”读书笔记代理理论是现代企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建⽴在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基础之上,强调委托⼈和代理⼈之间的利益不⼀致且存在信息的不对称。
现代企业的发展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理论建⽴,⽽代理理论的发展正符合这⼀趋势。
本⽂将从代理理论的起源,相关理论基础及其应⽤对代理理论做⼀个简要的分析。
⼀、代理理论的起源早在经济学经典论著《国富论》中,亚当·斯密就指出:“股份公司的经理⼈员使⽤别⼈⽽不是⾃⼰的财产不节能期望他们会有像私⼈公司合伙⼈那样的觉悟性去管理企业……因此,在这些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或多或少的疏忽⼤意和奢侈浪费的事总是会流⾏。
”伯利和⽶恩斯(1932)提出了“两权分离”问题,指出企业所有者兼具经营者的做法存在着极⼤的弊端,倡导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企业所有者保留剩余索取权⽽将经营权利让渡,此时,委托代理理论的框架还没有真正建⽴起来。
随后⼈们开始逐渐突破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关注企业内部的运作结构及原理,信息经济学和契约理论等现代企业理论逐渐建⽴,代理理论逐渐形成。
阿尔钦和德姆塞茨(1972)重点研究企业内部结构的激励问题(监督成本),两⼈提出了“团队⽣产”理论,并认为企业就是⼀种典型的团队⽣产。
它有三个形成条件:①有n ≥2个具有共同⽬标愿望的队员;②所有成员协作⽣产,任何⼀个成员的⾏为都会对他⼈产⽣影响;③团队⽣产结果具有不可分性,即每个成员的个⼈贡献⽆法精确地进⾏分解和测算,因⽽也不可能精确地按照每个⼈的真实贡献去⽀付报酬。
因此会产⽣偷懒(shirking)和搭便车(free⼀ridng)⾏为。
为了减少这些⾏为的发⽣,就需要有⼈来专门从事监督⼯作,⽽为了监督者积极⼯作,就应该允许监督者占有剩余权益和拥有修改合约的权利。
另外,监督者还必须是团队固定投⼊的所有者,因为由⾮所有者的监督者监督投⼊品的使⽤成本过⾼,由此,经典意义的资本主义企业就应运⽽⽣(张维迎,1995)。
简述代理理论
简述代理理论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为一系列合约的联结,因此需使用合约的方法来考察有关企业的问题从而揭示企业的秘密。
合约理论中的代理理论关心的是企业的内部结构问题.具体可分为实证代理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
代理理论探讨的核心问题有:企业为什么会存在代理?准将成为委托人了准将成为代理人宁代理人和委托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如何实现委托人对代理人的监督和激励?实现这些监督和激励需要成本吗?等等。
随着经济和现代企业的发展,代理理论也在不断创新。
因此,本文拟对代理理论的产生、发展、分类及相关内容做一个简单综述。
代理理论主要是研究委托人和代表委托人制定决策的代理人二者之间的关系。
代理的一般含义是,代理人受当事人委托代表其担任某种职务或进行某种活动。
代理理论中广义的代理关系泛指承担风险的委托人授予代理人某些决策权并与之订立或明或暗的合约。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可以找到存在代理关系的例子:如股东和公司经理,经理和下属,病人和医生,出租人和承租人等等。
在代理关系中,与委托人相比.代理人会更确切地了解被分配工作的详细信息(因为代理人获得信息的成本较小),并更充分地了解自己的行为状况、能力和偏好。
在代理人和委托人之间信息分布不对称,所以只要度量代理人特点、业绩及完成契约成本很高,代理人就可能会进行投机活动,因此,就会相应的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道德风险是代理人签订合约后采用隐藏行为,由于代理人和委托人信息不对称,给委托人带来损失。
或者说是当签约一方不完全承担风险后果时所采取的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为。
道德风险是将导致关系中的当事人之间的效用冲突,而其根源于合约委托人的信息非对称性与合约代理人的风险分担。
具体体现在企业代理关系上,由于股东和经营者具有不同的目标,经营者比股东更加了解自己的努力水平和经营情况,双方信息不对称,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割断了经营者努力水平与公司产出水平之间的必然联系,从而股东无法通过产出水平来判断经营者的努力水平,这样经营者就会投机,不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工作,想办法偷徽,从而与股东的目标产生偏离。
代理理论的综述
文化经济一、代理理论的理论起源西方的现代企业理论有两个主要分支:交易成本理论和代理理论。
交易成本理论重点在于研究企业与市场的关系,代理理论则侧重于分析企业内部权力结构安排及企业成员之间的代理关系。
企业的交易成本理论之先河由科斯(Coase,1937)开辟,之后又由阿尔钦和德姆塞茨(Alchina and Demsetz,1972) 、威廉姆森(Wiliamson,1975.1980) 、克莱因(Kleinetal,1978)、詹森和麦克林(Jensen and Meckling,1976. 1979) 、利兰和派尔(Leland and pyle,1977),罗斯(Ross,1977)等其他学者加以扩展。
这一派理论的宗旨是,企业乃“一系列合约的联结”。
虽然每个作者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但研究重点仅限于研究企业与市场的关系,其实质是企业要在纵向一体化和现货市场购买之间做出选择。
当企业决定扩大企业规模而非在市场上购买时,他不得不雇用一个负责该项生产的管理者。
这时企业业主面临如何监督激励管理者的问题。
二、代理理论的发展代理理论的发展总共分为三个阶段:团队生产、代理成本、委托—代理理论。
1.团队生产阿尔钦和德姆塞茨(Alchina and Demsetz,1972)提出了团队生产理论。
他们认为企业是一种典型的团队生产,所谓团队生产是指:一种产品是由若干个集体内部成员协同生产出来的,任何一个成员的行为都将影响其他成员的生产率(中国的形象说法:一个和尚担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正由于最终产出物是一种共同努力的结果,而在企业具体生产过程中每个成员的个人贡献又不可能精确地进行分解和测量,因此也就不可能按照每个人的真实贡献去支付报酬。
这就引出一个偷懒问题:团队成员缺乏努力工作的积极性。
为了减少这种规避行为,就必须让部分成员专门从事监督其他成员的工作,因而监督者还必须是企业的所有者,否则监督成本过高。
由此,古典意义上的资本主义企业(资本家同时是管理者和监督者)就应运而生了(张维迎,l995)。
代理理论——精选推荐
理论的建立基础委托代理理论是建立在非对称信息博弈论的基础上的。
非对称信息(asymmetric information)指的是某些参与人拥有但另一些参与人不拥有的信息。
信息的非对称性可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划分:一是非对称发生的时间,二是非对称信息的内容。
从非对称发生的时间看,非对称性可能发生在当事人签约之前(ex ante),也可能发生在签约之后(ex post),分别称为事前非对称和事后非对称。
研究事前非对称信息博弈的模型称为逆向选择模型(adverse selection),研究事后非对称信息的模型称为道德风险模型(moral hazard)。
从非对称信息的内容看,非对称信息可能是指某些参与人的行为(action),研究此类问题的,我们称为隐藏行为模型(hidden action);也可能是指某些参与人隐藏的知识(knowledge),研究此类问题的模型我们称之为隐藏知识模型(hidden knowledge)。
理论的主要内容委托代理理论是制度经济学契约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主要研究的委托代理关系是指一个或多个行为主体根据一种明示或隐含的契约,指定、雇佣另一些行为主体为其服务,同时授予后者一定的决策权利,并根据后者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对其支付相应的报酬。
授权者就是委托人,被授权者就是代理人。
委托代理关系起源于“专业化”的存在。
当存在“专业化”时就可能出现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代理人由于相对优势而代表委托人行动。
现代意义的委托代理的概念最早是由罗斯提出的:“如果当事人双方,其中代理人一方代表委托人一方的利益行使某些决策权,则代理关系就随之产生。
”委托代理理论从不同于传统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企业内部、企业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它在解释一些组织现象时,优于一般的微观经济学。
理论的历史发展委托代理理论是过去30多年里契约理论最重要的发展之一。
它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经济学家深入研究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和激励问题发展起来的。
第六章--委托——代理理论
第六章委托——代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在20世纪70年代获得迅速发展,并日益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经济学界的重视,逐渐发展成信息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
社会契约论认为,社会是一个由众多不同的个体组成的集合,个体与个体之间时刻发生着不同形式的联系,他们之间的行为靠社会契约来协调。
经济社会中的任何有组织的或需要进行组织的行动都是根据某种契约来协调组织内部人与人的行为。
当这些社会契约在经济活动中存在并发挥效用时,它们就成为经济制度的一个基本内容。
然而,这些契约如何达到,其效率如何,它们的经济效用如何得以改进和受到了怎样的限制等,这些都是委托-代理理论关心和需要探讨的问题。
6.1 委托——代理的基本概念1.委托-代理关系的概念委托-代理(principal-agent relation)的概念最先源自于法律。
在法律关系中,当A授权B代表A从事某项活动时,委托-代理关系就发生了。
A称为委托人,B即为代理人。
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代理人)以另一个人(委托人)的名义来承担和完成一些事情,更通俗地说,就是委托人出钱或付出相应的代价请代理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办事。
现代意义上的委托-代理关系的概念最早是由罗斯(Ross,1973)提出的:“如果当事人双方,其中代理人一方代表委托人一方的利益行使某些决策权,则委托-代理关系就随之产生了。
”如今,委托-代理被广泛应用于经济活动中,它泛指任何一种涉及不对称信息的交易,交易前后,市场参与者之间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掌握信息多,具有相对信息优势的一方称为代理人;掌握信息少,具有相对信息劣势的一方称为委托人。
经济学中的委托-代理关系就是处于信息优势与处于信息劣势的市场参与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也可以这样说,委托-代理是起源于“专业化”的存在。
当存在专业化时,就可能出现这样一种关系:代理人(具有专业化知识的一方)因为相对信息优势而代表委托人行动(Hart and Holmstrom,1987)。
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的分析框架可以普遍地用 于描述在所有权——控制权两权分离和 利益分割的状况下,委托人和代理人之 间的关系模式以及行为动机与规则等问 题。 它关注代理人能否按照契约规定的权限 和委托人的意愿,来代替委托人采取行 动。
虽然委托——代理人理论起源于私人企 业,但是这种分析视角却同样适用于公 共部门。 在公共机构运作中,作为代理人的政治 家、官僚与专业人员依据契约为作为委 托人的公民的利益而行政。
公共企业还有自己特殊的问题:(1)与私人 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相比,它在具有 私人企业的普遍的委托——代理问题以外, 更困难的地方在于委托者的目标指向是多 元的。 (2)与私人企业相比,作为公共企业 的终极委托者——公众来说,他们并不实 际掌握公共企业的股权,也不可能通过以 转让的方式退出委托——代理关系,因而 也比私人企业更缺乏制约手段。
如何在不确定和监督不完全的条件下构 造委托者和代理人之间的契约关系以使 两者的目标一致就成了代理经济学关注 的问题。 概括起来,困扰委托——代理关系的各 种问题可以归结为两点:逆向选择和道 德风险。
将两者结合起来的简单解释是:委托人 可能不知道雇佣那个代理人才是最优选 择,也不知道如何规定契约条款或职权 范围,在此存在着逆向选择风险;而当 代理人被雇佣之后,他却改变了自己的 行为并由此损害了委托人的利益,于是 又发生了道德风险。
在非政府组织中,委托——代理问题也 同样存在。公共部门中的非政府组织目 标应该是公益性的而非营利性的,这一 组织的目标其实也是非政府组织出资人 即委托人的目标,但非政府组织的运营 者能否也以委托人的目标作为自己的目 标?
总之,由于公共部门存在的广泛的委 托——代理关系,这一理论分析工具也 可以有效地应用于在公共行政与管理领 域,因为在公民与政治家、政治家与行 政官员之间均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
代理理论ppt课件
3、委托代理理论
• 委托代理理论的框架 • 委托代理理论的模型 • 委托代理理论的应用
22
• 事后机会主义:企业不采取必要的避险措施减少经 营损失,增加不必要的费用以谋取私利,运用不正 当手段减少委托人可能给予的惩罚
11
代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 经济学经济代理问题的途径
– 委托人对代理人的直接监督 – 让代理人承担全部风险,并享有全部剩余索取权,
委托人的利益为零 – 在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按一定的契约进行剩余索
• 代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 委托-代理问题及其控制 – 代理成本
7
委托代理理论隐含的前提条件
• 契约建立在自由选择和产权明晰化基础之上,,维 持契约的条件是代理成本小于代理收益
• 拥有剩余索取权的委托人是风险中性者,从而不存 在偷懒动机,即具有监督代理人行为的积极性
• 由于剩余索取权具有可转让性,委托人通过行使退 出权惩罚代理人违约行为的威胁是可信的
• 委托代理关系产生的原因
– 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 不确定性和分散投资风险 – 科层组织结构中的信息不对称 – 有限理性和个人能力的约束
17
两个基本假设和命题
• 两个基本假设
– 委托人对随机产出没有(直接)贡献 – 代理人的行为不易直接地被委托人观察到
• 两个基本命题
– 在任何满足代理人参与约束及激励相容约束,而 使委托人预期效用最大化的激励契约中,代理人 都必须承受部分风险
取权的分配,将剩余分配与经营绩效挂钩
• 代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 委托代理问题及其控制 – 代理成本
12
2、代理成本理论
• 代理成本的实质是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 情况下,所有者力图控制经营权所支付的费 用
代理理论(Agency Theory)
代理理论(Agency Theory)代理理论是信息经济学中很重要的课题之一,最早的观念是由Douglas McGgregor于1948年提出。
在1960年代及1970年代早期,经济学者发现,当合作团队对于风险分担(risk sharing)问题有不同态度时就发生的代理问题。
代理理论是指现代公司中将所有权与控制权分开,利害关系人(业主)与经理人(代理人)间有利益背离之处。
代理理论主要探讨的问题有二:1.代理问题(agency problem):当业主(principal)与代理人(agent)的企图或目标冲突时,或者当业主无法确认代理人时际行为时。
这是难解而且是双方必须面对的问题,业主通常是指董事会或资方,代理人是指专业经理人或劳方。
2.风险分担问题(risk sharing problem):这是业主与代理人对待风险的态度有所不同。
由于风险的偏好不同,自然采取的应变动作就不相同。
所以公司要文化融洽,就要双方都有足够的政治素养与相互信任才能解决问题。
代理理论的主要内容:1.基本想法:业主与代理人之关系应该反应「有效率的信息组织」,以及「风险承担的成本」。
2.分析单位:业主与代理人的合约。
3.人性假设:人性自利,有限理性,风险规避。
4.组织假设:双方有部分矛盾;效率为成效之标准;双方信息不对称。
5.信息假设:信息是可以买到的商品,正式的信息制度扮演重要的角色,所谓「正式信息制度」是指预算、目标管理、董事会,组织可以投资在信息系统以用来监控代理人的投机。
6.契约问题:代理问题;风险分摊问题。
7.问题领域:业主与代理人部分目标与风险偏好之差异的相互关系上,例如领导、报酬、游戏规则等。
代理问题发生的原因有二:1.业主与代理人有不同的目标2.业主不能决定代理人的行动是否恰当主要有两种代理问题:1.道德危机(moral hazard):是指代理人缺乏努力,代理人可能不致力于意见一致,也就是代理人畏缩。
2.逆选择(adverse selection):代理人能力的错误表现,可能因为业主在雇用代理人时,不能完全查证代理人的能力。
代理理论综述
代理理论综述本文对代理理论的起源,内容,产生等做了详细的综述,对代理理论做出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同时对未来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标签:代理理论两权分离代理成本一、代理理论的起源20世纪30年代,两权分离的概念首次被提出。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经济学家不满于新古典经济学下的阿罗——德布鲁(Arrow–Debreu)体系中的企业“黑箱”理论(何亚东、胡涛,2002;胡涛,查元桑,2002;戴中亮,2004;刘有贵、蒋年云,2006;金晶、王颖,2008),因为它把厂商当作一个具有利润最大化倾向的经济个体,把企业的一切组成要素都看作是企业资本的一部分,企业投入各种要素并在预算约束下采取利润最大化行为。
而这种厂商观过于简单,它无法解释现代企业的很多行为,也无法全面地理解企业这种经济组织。
于是,一些经济学家,如简森(Jensen)和梅克林(Meckling)(1976),便深入研究企业内部的关系,分析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和激励问题,现代企业理论得到了迅速发展。
二、代理理论的内容作为过去30多年里契约理论最重要的发展之一的代理理论,包括两个分支:一个是由阿尔钦(Alchian)和德姆塞茨(Demsetz)(1972)、简森(Jensen)和梅克林(Meckling)(1976)发展的代理成本理论;另一个是委托代理理论,其结论来源于数学模型,并受到理论预测和实际观察到的合约之间差异促进。
三、代理关系的产生及内涵代理关系的产生,是由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和条件所决定的。
随着科学技术日益进步和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交易范围扩大,资本积累增加,企业的规模也随之增大。
企业的经营活动不能再由资本所有者完全独立控制,而越来越受到所有者所具有的精力、时间、相关知识、管理能力等相关因素的限制。
当企业所有者不能亲自经营企业或亲自经营企业的效益并不能达到理想预期的时候,企业所有者将企业交给他人代为控制和经营,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便分离,这就产生了委托代理关系。
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的基本模型
• 不对称信息下的逆向选择 • 不对称信息下的道德风险
委托代理理论的应用
• 政府组织问题 • 事业单位问题 • 金融领域
代理理论的拓展
• 多任务分析 • 共同代理理论 • 自然状态不确定性对最优契约的影响
3、委托代理理论 、
• 委托代理理论的框架 • 委托代理理论的模型 • 委托代理理论的应用
• 代理理论的主要内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委托 代理问题及其控制 委托-代理问题及其控制 – 代理成本
委托代理理论隐含的前提条件
• 契约建立在自由选择和产权明晰化基础之上,,维 契约建立在自由选择和产权明晰化基础之上,,维 ,, 持契约的条件是代理成本小于代理收益 • 拥有剩余索取权的委托人是风险中性者,从而不存 拥有剩余索取权的委托人是风险中性者, 在偷懒动机, 在偷懒动机,即具有监督代理人行为的积极性 • 由于剩余索取权具有可转让性,委托人通过行使退 由于剩余索取权具有可转让性, 出权惩罚代理人违约行为的威胁是可信的
– – – – 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不确定性和分散投资风险 科层组织结构中的信息不对称 有限理性和个人能力的约束
两个基本假设和命题
• 两个基本假设
– 委托人对随机产出没有(直接)贡献 委托人对随机产出没有(直接) – 代理人的行为不易直接地被委托人观察到
• 两个基本命题
– 在任何满足代理人参与约束及激励相容约束,而 在任何满足代理人参与约束及激励相容约束, 使委托人预期效用最大化的激励契约中, 使委托人预期效用最大化的激励契约中,代理人 都必须承受部分风险 – 如果代理人是一个风险中性者,那么就可以通过 如果代理人是一个风险中性者, 使代理人承受完全风险的部分来达到最优结果
代理理论一般包括什么内容
代理理论一般包括什么内容代理是指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与第三人实施法律行为,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担的一种法律制度。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关于代理理论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代理理论的内容1.首先,这个理论是一个“不定性”的理论。
所谓不定性,即是这个理论提出了两个观点,这两个观点是刚刚相反矛盾的,但理论并没有说明这两个观点,哪一个观点应该被接受,应该是正确,而另一个观点应该被拒绝,应该是不正确。
这个理论只提出,这两个观点同时存在。
至于哪一个观点你认为值得接受,全要看你个人自己的感受,每一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结论,但仍然都是在这两个观点之中,取舍其一。
2.这个理论所研究的,就是看作为企业的领导人,应该是持有企业比例上较多的股份更好,还是应该持有企业较少股份为佳?哪一类人,作为企业的领导人,会更加为企业着想,更愿意为企业效命,使企业创出更好的业绩?即是说,看领导人持有股份的数目.和他们是否全心令意为合、企业效命.为企业做到最好的相互关系。
而这里就产生出两个不同的观点。
代理理论只是提出了这两个观点,却没有下一个确切的结论。
至于所谓“代理”,就即是企业的领导人,他们是代表企业的人物,是企业的管理人,所以就称为代理agents,而这个理论就称为“代理理论”Agency Theory。
3.代理理论将企业的领导人分为“局内人”insider和“局外人”outsider。
所谓“局内人”,即是持有该公司股票的人士,身在领导层,也是该公司的股东。
持有该公司股票量越多的,就越是局内人。
如果身在某公司的最高管理层,但却没持有该公司任何股票,只是受薪的管理层,就是“局外人”。
这个理论就研究,是局外人还是局内人,身在企业的领导层,会对企业更为有利?4.理论的第一个观点,认为企业的领导层,最好是局外人,即是没有持有该公司的股票。
因为持有该公司股票的人士,如果进入管理阶层,他就会有角色上的冲突。
首先,他会为个人的利益着想。
委托代理理论综述
一、委托代理理论概述一委托代理关系的产生1933年,美国学者伯利Berle和米恩斯Means在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一书中,对美国200家大公司进行了分析,发现其中占公司总数量44%、财产的58%的企业是由并未握有公司股权的经理人员控制的,由此他们得出,现代公司的发展,已经发生了“所有与控制”的分离,公司实际上已经为由职业经理组成的“控制者集团”所控制.后来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经理革命”.委托代理关系是随着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经营权的逐步分离而产生的.所谓委托代理关系,就是指委托人把自己的事务交给其代理人代为处理而形成的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二委托代理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资本所有者与企业经营者之间的代理关系,亚当斯密早就有对这一问题的论述,他说:“在钱财的处理上,股份公司的董事为他人尽力,而私人合伙公司的伙员,则纯为自己打算.所以,要想股份公司的董事们监视钱财用途,像私人合伙公司伙员那样用意周到,那是很难做到的.疏忽和浪费,常为股份公司业务经营上多少难免的弊窦.”委托代理理论是过去30多年里契约理论最重要的发展之一.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经济学家不满阿罗—德布鲁体系中的企业“黑箱理论”而深入研究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和激励问题发展起来的.目前,被大家所公认的委托代理理论的主要创始人包括:1996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英国经济学家莫里斯Mirrless和200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三个得主美国经济学家阿克尔洛夫Akerlof、史宾斯Spence、斯蒂格利茨Stiglitz.他们的研究使经济学家们对实际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理解有了根本的改进.委托代理理论的中心任务是研究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委托人如何设计最优契约激励代理人.三委托代理理论的假设前提委托代理理论遵循的是以“经济人”假设为核心的新古典经济学研究范式,并以下面两个基本假设为前提.1、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利益相互冲突.2、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信息不对称.四委托代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委托代理理论是制度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主要研究的是指一个或多个行为主体根据一种明示或隐含的契约,指定、雇佣另一些行为主体为其服务,同时授予后者一定的决策权利,并根据后者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对其支付相应的报酬.授权者就是,被授权者就是代理人.起源于“”的存在.当存在“”时就可能出现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代理人由于而代表行动.现代意义的委托代理的概念最早是由提出的:“如果当事人双方,其中代理人一方代表一方的行使某些决策权,则代理关系就随之产生.”委托代理理论从不同于传统的角度来分析企业内部、企业之间的,它在解释一些组织现象时,优于一般的微观经济学.二、委托代理国内外主要代表人物研究综述一国外代表人物及理论1、莫里斯Mirrless1开创性地建立了委托代理关系的基本模型,奠定了委托代理关系的基本分析框架;2在维克瑞Vickery的研究基础上更加完整地解决了最优所得税等经济激励机制问题.Mirrless建立的委托代理基本模型分析框架以及他和霍姆斯特姆Holmstrom共同提出的“一阶条件法”为以后的委托代理理论的发展了奠基性的贡献.2、阿克尔洛夫Akerlof在他的旧车市场模型开创了逆向选择理论的先河.简单地表述为:在旧车市场上,卖者知道车的真实质量,买者不知道,只知道市场上供出售的车的平均质量,因而只愿意根据平均质量支付价格,但这样一来,质量高于平均水平的卖者就会退出交易,只有质量低的卖者进入市场.结果,市场上出售的旧车的质量逐渐下降,买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也进一步下滑,更多的较高质量的车退出市场.长此以往,最后均衡结果是旧车市场上只有低质量的车存在.他的这一模型揭示了“劣币驱良币”原理和信息不对称原理.虽然他的模型是针对旧车市场研究的,但可以换成烟、酒市场、信贷市场等其他领域.用他的这一模型可以解释为什么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总是屡禁不止:还可以解释为什么发展中国家的一些民间信贷市场上利率奇高无比等.3、史宾斯Spence在他的劳动力市场模型开创了信号传递理论的先河.Spence对委托代理理论的主要贡献是基于他 1972年在哈佛大学完成的博士论文.他的这篇博士论文是劳动力市场中的信息问题,他的创新之处是研究了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具备信息的一方会采取某种行动以克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困惑.Spence的模型还研究了用教育投资的程度作为一种可信的传递信息的工具.在该模型中,他认为:教育本身并不提高一个人的能力,它纯粹是为了向雇主“示意”或“发出信号”表明自己是能力高的人.同时,他还证明了:虽然雇主和应聘者存在信息不对称,但市场交易中具备信息的应聘者可通过教育投资程度来示意自己的能力,雇主根据这一示意信号便可区别开不同能力的人.后来,Spence的这一分析框架被应用到像产业组织理论、教育市场等领域的研究.4、斯蒂格利茨stiglitz对不完全信息条件下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中经济行为的研究;对信息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尤其是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导致的市场失效问题的研究.stiglitz在他的保险市场模型中指出:提高保费不能使保险市场的逆向选择现象消失.同时,他还证明了在竞争市场上,不存在混同均衡,只存在分离均衡.Stiglitz的分离均衡思想已经被应用到组织制度设计和法律设计等领域.二国内委托代理理论研究进展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委托代理理论才进入中国经济管理学界.由于时逢国有企业改革,国内学者刚开始仅仅是用实证学派的观点定性地阐述对国有企业改革的观点和建议.在近几年来,国内大多数学者也喜欢利用定量的方法去阐述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段文斌将风险分担作为独立的因素加入到委托代理基础模型中,得出如下两条结论:1最优激励机制不仅是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在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进行适当匹配的机制,更应该是风险在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有效、合理分担的机制,是企业产权得到最优配置的机制.2风险分担作为独立的变量加入到激励合同中不仅是合理的,而且可以降低代理成本.洪剑峭从现存的不同形式的合同本身出发,比较了企业实务中最常见的两种报酬方案——预算报酬方案和线性报酬方案,并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具体描述了企业应该如何根据其业绩评价信息系统的质量来选择和设计报酬激励方案,以较低的成本达到预定的控制和激励目标.张宛平将代理人的努力变量分解成生产性努力和非生产性努力,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分析了委托人的价值取向对评价和选择代理人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委托代理效应,解释了当委托人不是产权所有人时出现的一些现象,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中出现的一些普遍问题给出了定量的分析和解决建议.刘兵在分析了声誉效应和棘轮效应一般框架的基础上,探讨了基于相对业绩比较的两阶段动态激励契约设计的问题,提出企业的产出主要取决于经营者的努力水平,经营能力,企业的内在生产能力及外生的随机变量,并建立了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相结合,声誉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的动态模型,讨论了隐性激励与显性激励系数.另外,他们还研究了企业经营者的多任务动态激励问题,将经营者的任务简化为两种任务,即努力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及努力进行自身人力资本投资.引入相对业绩比较信息和相对经营者人力资本价值信息,从而建立起一个多两任务两阶段的委托代理模型.唐绍祥通过比较委托代理理论中确定委托代理基数的两种比较着名的模型——Weitzman模型和胡祖光教授领导的课题组提出的“联合基数确定法”模型,阐明了:“联合基数确定法”更符合市场经济管理理念,更容易被企业经营者所接受.戴中亮认为委托代理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信息和风险的观点,从委托代理理论中我们可以总结:完善的信息可以减少决策的盲目性,促进经济效益;组织的未来命运不仅和组织成员的自身行为有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部环境,从而代理难以预计的风险.冯根福指出,委托代理理论是一种单委托代理理论,主要针对以股权分散为主要特征的上市公司而构建的公司治理理论,不适合以股权相对集中或高度集中为主要特征的公司治理问题的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他重新提出和构建了一种大股东与代理人、小股东与代理人的双重代理理论.三、委托代理理论的模型一基本模型——标准的委托人代理人模型委托人—代理人理论有一个较为严格的数学模型, 以此来研究非对称信息下的激励模型和监督约束机制.Mirrless 1974、1975、1976 用“分布函数的参数化法”, 和着名的“一阶化”方法建立了标准的委托人—代理人模型.标准的委托人—代理人模型抓住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这一基本前提.即委托人不能直接观测到代理人的行动, 而只能观测到其行动的结果,但结果受到行动和其他因素的共同影响.e 表示代理人的某一特定的努力程度.θ表示不受代理人控制的外生变量自然状态 , e 和θ共同决定一个成果π如利润 , 即π=π e , θ .e 、θ和π中, 只有π可以准确观察到.S 是委托人付给代理人的报酬, 其大小同利润的多少有关, 即其为π的函数S = S π .C是代理人努力程度带来的负效用, 为 e 的函数, C = Ce .则委托人和代理人的效用函数分别是V = V π- S π和U = U S π - C e .委托人在最优化其期望效用函数时, 必须面对来自代理人的两个约束:参与约束、激励相容约束.这一模型有两个基本的结论: 1 在任何满足代理人参与约束及激励相容条件下而使委托人的预期效用最大化的激励机制或契约中, 代理人必须承担部分风险; 2 如果代理人是一个风险中立性者, 可通过使代理人承受完全风险的方法达到最优激励的结果.二委托代理关系是多次性的动态模型由于委托代理基础模型是静态地分析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动态问题,而且还将现实的多层次委托代理关系简化成一个委托人和一个代理人的单层次委托代理关系,所以,国外学者便转向扩展的、动态的委托代理模型的研究,而对基础模型的进一步修正和完善的研究较少.1、重复博弈的委托代理模型最早研究委托代理动态模型的是伦德纳Radner,1981和泰英Rubbinstein,1979.他们使用重复博弈模型证明,如果和代理人保持长期的关系,双方有足够的信心,那么,一阶最优风险分担和激励是可以实现的.也就是说,在长期的关系中,其一,由于大数定理,外生不确定可以剔除,可以相对准确地从观测到的变量中推断代理人的努力水平,代理人不可能用偷懒的办法提高自己的福利.其二,长期合同部分上向代理人提供了“个人保险”,可以免除代理人的风险.但是,弗得伯格Fudenberg,1990年证明,如果代理人可以在与同样的利率条件下进入资本市场,长期合同可以被一系列的短期合同所取代.然而,对委托代理人长期的关系的关注和研究,启发人们从其它的角度来分析长期的优势.2、代理人市场声誉模型明确提出声誉问题的是法玛Fama,1980.法玛认为,由于代理人市场对代理人的约束作用,“时间”可以解决问题,他强调代理人市场对代理人行为的约束作用,为经理人的自动机制创造了“事后清付”这一概念.他认为,在竞争的市场上,经理的取决于其过去的经营业绩,从长期来看,经理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因此,即使没有显性的激励合同,经理也有积极性努力工作,因为这样做可以改进自己在经理市场上的声誉,从而提高未来的收入.特姆Holmstrom,1982模型化了法玛的思想,并且,它还说明努力随年龄的增长而递减,因为随年龄的增长努力的声誉效应越小.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越是年轻的经理越是努力.声誉模型告诉我们,隐性激励机制可以达到显性激励机制同样的效果.3、棘轮效应模型“棘轮效应”一词最初来源于对式计划制度的研究魏茨曼,1980.在,类似的现象被成为“鞭打快牛”.将同一代理人过去的业绩作为标准.问题是,过去的业绩与经理人的主观努力相关.代理人越是努力,好的业绩可能性越大,自己给自己的“标准”也越高.当他意识到努力带来的结果是“标准”的提高,代理人努力的积极性就会降低.这种标准业绩上升的倾向被称为“棘轮效应”.霍姆斯特姆Holmstrom和Ricart-Costa1986研究了相关的问题.在他们的模型里,经理和之间风险分担存在着不一致性.原因是经理把投资结果看成是其能力的反映,而把投资结果看成是其金融资产的回报.人力资本回报和资本回报的不完全一致性,是在高收益时,认为是资本的生产率高,从而在下期提高对经理的要求.当经理认识到自己努力带来的高收益的结果是提高自己的标准是,其努力的积极性就会降低.因此,同样是在长期的过程中,棘轮效应会弱化激励机制.4、强制退休的模型“强制退休”mandatory retirement的模型.莱瑟尔Lazear,1979证明在长期的雇佣关系中,“工龄工资”可以遏制偷懒的行为.雇员在早期阶段的工资低于其边际生产率,二者的差距等于一种“保证金”.若偷懒被发现,雇员被开除,损失了保证金.因此,偷懒的成本提高,努力的积极性提高.该模型解释了强制退休:到了一定的年龄,雇员的工资将大于其边际生产率,当然不会有人愿意退休,因此,必须强制退休.虽然莱瑟尔的模型需要一些改进,但他启发了人们如何在基本的委托——代理模型中引入动态分析,并得出更多的结论.5、“相对业绩评估”模型利用众多代理人的相对绩效来奖罚代理人.当委托人面对着众多代理人而代理人之间的工作又具有很多联系性时,代理人的绩效就有了可比性.这种绩效评估方法在无形中促进了代理人之间的竞争.莱瑟尔和Rosen 1981 根据相对绩效评估模型提出了锦标制度.他们认为代理人的报酬取决于他在所有代理人中间的排名.这种制度可以祛除许多不可控的因素,并且操作简单.但是,有一个问题是值得注意的,就是代理人之间有可能形成某种程度的合谋,他们可能为自身的利益,相互串通达成共识,使得委托人无法根据相对绩效做出评估.6、打破预算平衡模型委托人面对多个代理人时要打破平衡机制.“搭便车”行为既损害了团队中那些努力工作人的收益,同时也使得整体的利益得到损害.基于此, 霍姆斯特姆1982 提出了“打破预算平衡”模型.他认为委托人的作用并不是监督团队成员,而是打破预算平衡使得激励机制得以发挥作用.以前那种平衡的预算约束,促使代理人付出的努力水平是小于帕累托最优的努力水平的,也就是说无法达到最优.要打破预算平衡机制,先要引入索取剩余的委托人,因为只有引入这一角色,才能使委托人有动力在代理人中间实行差额预算.张维迎1995指出,将企业的剩余索取权授予负责经营决策的成员是最优的.7、多任务模型当代理人从事的工作不只是一项,而是多任务时,或者即使是一项工作也涉及多个评价维度的时候,对任何给定工作的激励不仅取决于该项工作本身的可观测性,而且取决于其它工作的可观测性.霍姆斯特姆1991通过模型求解,得出的基本结论是:1在存在道德风险的情况下当任务之间是强替代性时,委托人要激励代理人完成某项任务,可以通过减少对其替代性任务的激励或者通过与特定任务结果相关的支付来实现;而如果是互补性的,委托人只需激励其中一项任务的努力水平就可带动其互补性任务的努力完成.2激励契约可以激励代理人努力工作,并引导代理人将努力在各任务间进行分配.3对任一任务的激励强度应随着其他任务度量的难度的增加而降低如果某项任务无法度量则对所有的任务都提供固定工资的合约是最优的.四、理论总结及现实运用举例委托代理理论认为委托代理关系在社会中普遍存在,因此委托代理理论常常被用于解决人们日常遇到的各种问题. 例如国有企业中,国家与国企经理、国企经理与雇员、国企所有者与注册会计师,公司股东与经理,选民与官员,医生与病人,债权人与债务人都是委托代理关系.因此,寻求激励的影响因素,设计最优的激励机制,已经越来越广泛的被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必须重视组织中的激励问题, 重视组织内部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一委托代理理论的定量运用1、成本控制中的委托代理关系按照委托代理理论, 生产管理者和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同样也构成了一种委托代理关系.管理者希望生产者尽最大努力去采取降低产品单位生产成本的措施, 如单位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减少原料的浪费、减少次品数量等, 但哪些方面存在降低成本的潜力只有生产者最清楚, 这一信息就成为了生产者的私有信息, 因此在如何降低成本及成本降低额大小方面, 生产者拥有的信息多于管理者, 这时我们可以称管理者为委托人, 称生产者为代理人.2、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成本控制的策略为了激励生产者主动地降低成本, 生产管理者可以将成本降低额与生产者的个人效用结合起来以达到激励目的, 即可以将一部分的成本降低额以工资或奖金的形式分给生产者, 让其分享成本降低的好处, 这样理性的生产者就会努力降低成本来达到提高自身利益的目的.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管理者不能观察到生产者在降低成本方面付出的努力成本, 只能通过生产成本的降低结果来推测生产者是否尽最大努力来降低成本, 但成本的降低同时也会受外界其他因素的影响, 因此管理者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根据观察到的成本降低结果来奖惩生产者, 以激励生产者在降低成本方面付出最大的努力,这时就需要委托代理框架中的激励相容约束.委托人需要做的是如何设计一种体制,使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利益进行有效“捆绑”, 以激励代理人采取最有利于委托人的行为,从而委托人利益最大化的实现能够通过代理人的效用最大化行为来实现,即实现激励相容.不论管理者如何奖惩生产者, 生产者总会付出使自己期望收益最大的努力成本.管理者不可能用“强制合约”来迫使生产者付出努力, 只能通过激励合同诱使生产者选择管理者希望的行动,以使管理者和生产者的期望效益最大化,从而降低成本.二委托代理理论的在国企运用我国国有企业高管薪酬激励问题,一直以来,企业高管薪酬激励问题都是一个热门话题,尤其是国有企业高管薪酬体系,反映了企业的整体治理水平,高管薪酬是否能够产生有效激励,对企业乃至整体经济的运行产生了重大影响.1、国有企业高管的特殊性国有企业属于全民所有,由国家政府代表全民行使资产所有权职能.全民财产的庞大性、复杂性和分散性,决定其最高的控制经营机构必然会进一步寻找下一级代理人,代理人最终进入企业董事会,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职能,形成企业所有权代理.同时,所有权代理也作为委托人,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原则下,委托代理人具体经营管理企业,形成经营权代理.我国国有企业同样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由于治理结构设计不合理,委托——代理问题更严重.层代理关系与较高的代理费用、代理关系选择的非市场化、国有产权代表缺乏风险责任能力、国有产权的终极所有权天然缺乏人格化主体,加之产权主体的多元性,使得高管薪酬的决定程序和激励动机存在特殊性.2、解决我国国有企业委托代理问题的途径1建立多元化的产权结构对国有产权实行多元化,就是要搞活国有资产,加强资产主体的融合性,使财产主体的多元化转变为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从而调整和改善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关系.因此,要建立多元化的产权结构,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私有制经济;推进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分散化,弱化最终所有者对企业的控制,从而淡化行政干预;通过市场化的股权流动,推动股权的多元化,将企业间的债务转换为股权,或将企业的债务转换为经营者和职工的股权,这样可以形成新的投资群体.2完善监督机制通过监督监控制度,企业可以监督监控经营者所做出的决策行为,及时制止和纠正倾向于经营者利益而对企业风险过大的决策进行,防止企业面临巨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促进企业稳定健康发展.建立独立董事制度和会计事务所的审计制度.首先,通过聘请独立董事,对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进行客观评价,并进行监督,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报股东会以实现管理和控制;同时企业也应定期请会计师事务所对财务状况进行审计,进而控制代理人的行为.3建立国有企业经理人员的有效激励机制股票期权是期权代表以一固定价格购买公司股票的权利,要建立合理而富有效率的报酬激励制度以提高经理人员的积极性.现在股票期权激励被认为是一种具有长期性的激励方式.它使经理的薪酬价值与股票价值挂钩,有利于经理与股东形成共同的利益和价值偏向,具有长期激励作用.三委托代理理论的其他运用随着委托代理理论的完善和发展,委托代理理论已经被广泛的运用的生活当中,除了前面描述了的定性和定量的运用以外,委托代理理论在其他方面的运用也得到了极大的推广.1、经纪人与运动员或者明星经纪人与委托人运动员、明星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委托—代理的关系,由于委托人本身主要从事自身的专项活动,从而将其许多的商业性活动都委托给其经纪人来处理,使得委托人的利益往往取决于经纪人的相关运作及动机,如何在保证委托人利益前提下使经纪人取得较好的利益是避免委托人与纪经人产生冲突的关键.经纪人与委托人之间的不确定性实际上源于他们的私利性,这是作为理性的经济人所应有的特性只要他们不“损人”就行,问题的关键在于他们必须在这种相互猜疑中达到利益的均衡.就像甜心先生中经纪人杰瑞.马圭尔与其委托人的。
答委托代理理论简述
答:(1)“委托代理理论”简述委托代理关系是指委托人授权代理人在一定范围内以自己的名义从事相应活动、处理有关事物而形成的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权能与收益分享关系。
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委托人往往不知道代理人要采取什么行动或者即使知道代理人采取某种行动,也不能观察和测度代理人从事这一行动时的努力程度,同时两者之间存在的利益分割关系,通常会使得代理人不完全按照委托人的意图行事,这在经济学上被称为委托—代理问题。
一旦企业出现委托人—代理人问题,其后果不仅是企业所有者的利润受损,也使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受损。
由委托人—代理人问题而导致的效率损失不可能通过政府的干预解决,而需要通过设计有效的激励措施加以解决。
解决委托人—代理人问题最有效的办法是实施一种最优合约。
最优合约是委托人花费最低限度的成本而使得代理人采取有效率的行动实现委托人目标的合约。
(2)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问题①信息不对称是产生委托—代理关系问题的根本原因。
一般来说,代理人掌握的信息比委托人更多一些,代理人比委托人更了解自己的能力,偏好,努力程度,更了解有关企业内部情况,市场环境变化和企业外部环境,以及决策的风险和收益等信息。
这些信息特别是一些专业信息、关于努力程度和决策的风险等信息,委托人是很难掌握的,或者即使能够取得也因成本太高而不得不放弃。
这就使代理人利用自己掌握的信息进行欺骗成为可能,委托人被迫承担因此而产生的道德风险。
对国有企业来说,这种情况更为严重,因为在国有企业中存在着多层委托—代理关系,作为所有者的全国人民虽然是国有企业的所有者,但因为国有企业的数量众多,要掌握关于某一个国有企业的信息是不可能的。
即使是作为所有者代表的政府,也管辖着许多的企业,也很难获得关于某个企业的详细信息。
再加上其官员本身既是委托人也是代理人,与企业没有直接的所有关系,不会像非国有企业的委托人那样,有足够的动力去努力获取各种关于企业的信息,所以其掌握的信息也是不够的。
代理理论名词解释
代理理论名词解释代理理论( agent theory)是20世纪70年代由诺斯( nesson)等人提出来的,它是研究代理问题的一种重要理论。
这一理论假设:某个主体A是在另一主体B的管辖之下,而另一主体B又只能从事某些特定行为,不能从事其他行为, A只能根据自己对于B的所知以及自己控制B的手段来影响B的决策,这就是委托—代理关系。
代理理论可分为委托—代理关系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两大类。
委托—代理关系理论侧重于从委托人的角度出发研究代理人的有效激励问题,主要包括代理成本理论、代理契约理论、代理人的剩余索取权理论和博弈论在代理人的有效激励问题上的应用。
信息不对称理论则侧重于从代理人的角度出发研究委托人的有效监督问题,并将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作为构造信号传递模型的基础,主要包括逆向选择理论、道德风险理论、公司治理理论等。
随着经济生活中复杂性的增加,出现了许多问题具有代理人所不能充分获知的信息,从而导致了委托人监督代理人的困难。
其原因包括内部人的利益驱动,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政府干预,市场失灵,社会和文化习俗等。
委托—代理理论为代理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通过构造新的激励机制,使得监督成本变得很小或者没有,有利于降低代理成本,提高代理人的积极性,达到激励代理人的目的。
委托—代理理论已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并且产生了许多流派。
例如:合同理论学派、信息经济学学派、交易费用学派、委托—代理学派、博弈学派等。
委托—代理理论在企业管理中也被广泛运用,例如在职务设计、考核方式、激励方式、授权批准、员工培训、绩效评估、股票期权等方面的研究中都采用了这一理论。
代理理论认为,如果存在一个单独的第三方,使得代理人能够依靠信息优势去影响委托人的最优决策,就存在一种“代理问题”,而解决这种问题的理论就是代理理论。
委托人和代理人在同一个交易伙伴网络中,由于其自身拥有的信息和掌握的激励相容的手段不同,在市场交易中,交易双方会出现激励不相容的现象。
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简介委托代理理论是指一种委托方将一项任务或责任委托给另一方(代理方)进行执行的一种管理理论。
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方与代理方之间建立起一种特殊的合作关系,委托方将一定的权力和责任授权给代理方,代理方则负责为委托方执行特定的任务或工作。
委托代理关系的特点委托代理关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授权许可:委托方通过授权许可将一部分权力和责任委托给代理方,代理方成为执行特定任务的合法代表。
2.相互依赖关系:委托方和代理方在委托代理关系中互相依赖,委托方需要依靠代理方来完成任务,而代理方则需要依赖委托方的指示和支持来有效地执行任务。
3.委托和控制:委托方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一部分权力和责任给代理方,但同时也会对代理方的行为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和监督,以确保任务的完成质量和时效性。
4.利益一致性:委托方和代理方在委托代理关系中通常有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双方都希望通过合作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委托代理理论的应用领域委托代理理论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下面分别介绍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
经济领域在经济领域中,委托代理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公司治理、股东与董事的关系、经济代理人的行为等方面。
公司治理中的董事会通常被视为代理方,股东作为委托方将公司的管理权委托给董事会。
委托代理理论可以帮助理解代理方与委托方之间的利益冲突,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政治领域在政治领域中,委托代理理论可以帮助理解选民与政治代表之间的关系。
选民作为委托方通过选举将一部分权力和责任委托给政治代表,政治代表则负责代表选民的利益进行政策制定和决策。
委托代理理论可以对政治代表的行为进行解析和评价,以确保选民的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管理领域在管理领域中,委托代理理论用于研究组织中的委托关系和权力分配。
管理者作为委托方将一部分权力和责任委托给员工,员工则负责根据委托方的要求完成特定的工作。
委托代理理论可以帮助管理者理解员工行为背后的动机和目标,并设计相应的激励机制和控制措施,以提高员工的绩效和组织的效益。
代理理论及其对公共管理的启示
1、代理理论及其对公共管理的启示。
代理是指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与第三人实施法律行为,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担的一种法律制度。
代理关系的主体包括代理人、被代理人(本人)和第三人(相对人)。
代理人是代替被代理人实施法律行为的人;被代理人是代理人替自己实施法律行为的人;第三人是与代理人实施法律行为的人。
改善和提升公共管理职能,促进行政效率,增进社会福利,是政府管理研究的永恒主题。
特别是随着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政府的管理模式更趋多元化、复杂化。
企业管理、社会管理的经验和知识,在公共管理中得到借鉴和应用。
委托—代理理论是制度经济学契约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
委托代理的理论分析与制度架构,曾主要应用于私人管理领域,但是随着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委托代理理论被广泛运用于政府管理活动,并催生出许多新的、极富价值的公共管理模式。
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的“为民服务全程代理”项目,正是这种理论在现实社会中的应用,并取得了重要的经验和价值。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传统官僚制弊端的日益暴露,西方各发达国家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形成政府改革的浪潮。
新公共管理运动的重要内容,是借鉴企业管理、私人管理的理念与方法,打破传统官僚制模式下以控制、监管为主要手段的公共管理模式,采取更为灵活、多元的管理模式。
委托—代理关系,作为市场经济模式下最重要的合约制度之一,也被广泛借鉴于政府管理活动当中,成为公共管理运动最主要的改革内容之一。
正如休斯等人的概括:“在许多国家中,合约行为早已超出提供有限的商品和服务的范围,而覆盖了公共服务的所有设计和方式,政府在这些领域表现得越来越像个合同转包商。
”合约制是新公共管理运动的重要内容。
如,胡德认为把所有事务都诉诸合约是新公共管理模式的一部分;戴维斯把新合约主义模式看作是新公共管理的进一步发展;欧文·休斯认为新合约主义“只不过是管理主义或新公共管理的比较极端化的表现而已”。
代理理论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区别
代理理论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区别代理理论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区别1、代理理论与利益相关者理论有某些理论可以解释业务关系,并可以用来理解和解释这些关系。
特别是,这些理论提供了一种理解业务挑战的方法。
业务中的问题可能是真正的错误信息引起的,或者实际上是由利益冲突引起的。
代理和利益相关者理论通常用于概述股东,员工,客户,公众和供应商的利益。
可以使用这两种理论来解释由于信息不完整,沟通不畅和冲突而在商业世界中表现出的许多挑战。
2、特点代理理论旨在概述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利益,代理人和代理人可以包括个人和理财师。
利益相关者理论表明,组织内各个小组之间存在差异,例如员工,投资者和供应商。
代理理论主要关注股东的利益,而主体理论则涵盖了所有利益相关者。
代理理论代理理论描述了当一方在业务中代表另一方但对关键业务问题持有不同观点或与委托人有不同利益时出现的问题。
代表另一方行事的代理人可能对最佳行动方案持不同意见,并允许个人信念影响交易的结果。
代理人还可以选择出于自身利益而不是委托人的利益行事。
这可能会导致双方之间的冲突,并且可能是代理问题。
代理理论倾向于主要关注股东的利益。
3、利益相关者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将组织的组成描述为具有不同利益的各个个体群体的集合。
这些利益加在一起,代表了组织的意愿。
商业决策应尽可能考虑该集体群体的利益并推进整体合作。
冲突代表着这些利益的侵蚀。
不可能总是将这些不同的群体聚集在一起以达成协议,因此业务决策必须考虑每个观点并优化决策以包含所有声音。
4、关键差异使用代理理论,委托人和代理人认为最佳行动方案(也称为委托人-代理人问题)之间存在差异。
代理理论可以在以下情况下出现:投资组合经理(代理)-代表个人或公司管理资产-委托人。
当委托人暗示由于代理人的行为不符合委托人的最佳利益而发生损失时,就会发生代理人损失。
使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内部或外部利益相关者的优先级有所不同。
内部利益相关者可以包括员工,投资者或所有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代理理论
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为一系列合约的联结,因此需使用合约的方法来考察有关企业的问题从而揭示企业的秘密。
合约理论中的代理理论关心的是企业的内部结构问题.具体可分为实证代理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
代理理论探讨的核心问题有:企业为什么会存在代理?准将成为委托人了准将成为代理人宁代理人和委托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如何实现委托人对代理人的监督和激励?实现这些监督和激励需要成本吗?等等。
随着经济和现代企业的发展,代理理论也在不断创新。
因此,本文拟对代理理论的产生、发展、分类及相关内容做一个简单综述。
代理理论主要是研究委托人和代表委托人制定决策的代理人二者之间的关系。
代理的一般含义是,代理人受当事人委托代表其担任某种职务或进行某种活动。
代理理论中广义的代理关系泛指承担风险的委托人授予代理人某些决策权并与之订立或明或暗的合约。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可以找到存在代理关系的例子:如股东和公司经理,经理和下属,病人和医生,出租人和承租人等等。
在代理关系中,与委托人相比.代理人会更确切地了解被分配工作的详细信息(因为代理人获得信息的成本较小),并更充分地了解自己的行为状况、能力和偏好。
在代理人和委托人之间信息分布不对称,所以只要度量代理人特点、业绩及完成契约成本很高,代理人就可能会进行投机活动,因此,就会相应的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道德风险是代理人签订合约后采用隐藏行为,由于代理人和委托人信息不对称,给委托人带来损失。
或者说是当签约一方不完全承担风险后果时所采取的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为。
道德风险是将导致关系中的当事人之间的效用冲突,而其根源于合约委托人的信息非对称性与合约代理人的风险分担。
具体体现在企业代理关系上,由于股东和经营者具有不同的目标,经营者比股东更加了解自己的努力水平和经营情况,双方信息不对称,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割断了经营者努力水平与公司产出水平之间的必然联系,从而股东无法通过产出水平来判断经营者的努力水平,这样经营者就会投机,不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工作,想办法偷徽,从而与股东的目标产生偏离。
“逆向选择”可以定义为信息不对称所造成市场资源配置扭曲的现象。
它也与信息不对称和机会主义行为有关.但它与道德风险的不同主要在于:一、以签订合同的时间为界限.逆向选择是“合同前的机会主义”,因为私有信息的存在提供给人们在合同签定前讨价还价是说谎的机会;道德风险是.‘合同后的机会主义”。
许多行为是不可观察的或不可证实的,这就提供给人们在合同签定后行骗的机会。
二、逆向选择主要是隐藏信息.而道德风险主要是隐藏行为。
逆向选择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一方拥有与潜在交易相关的私人信息,而这些私人信息基本上不能为被别一方觉察。
具体体现在企业代理关系上,经营者可能在被授权前隐藏了自己能力、学历方面的信息。
让股东错误的相信经营者并授权经营。
或关于企业的经营情况,经营者出于自己的目的,向股东隐藏或欺骗相关的信息.从而让股东做出错误的决策.与股东的目标相背离。
由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存在,企业的代理关系自然而然的产生了代理成本。
代理成本是指代理人行为扭曲带来的效率损失和为激励、监督并保证代理人合理行为付出的费用。
它包括三个方面:A、风险成本:指代理人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行为使得委托人的目标偏离而利益不能最大化而带来的损失。
B、激励成本指委托人为激励代理人而支付的费用。
C、监督成本:指委托人为监督代理人而支付的费用以及因代理人的经营行为受到限制而产生的效率损失。
一般而言,激励和监督成本越大,代理问题产生的可能性就越小,风险成本也就越小。
所以,为了最大程度的实现股东目标,股东应制定机制使的企业的代理成本即风险成
本、激励成本、监督成本总和最小。
激励机制是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
合理的激励机制可以使代理双方目标达成一致。
由于,经营者的目标函数是个人效用最大化,因此,激励机制因尽量兼顾经营者的个人收入、职位消费、工作成就感、社会地位等因素.使用物质激励和非物质激励的方式,使经营者努力为股东工作。
目前,在企业中盛行的激励方式主要有工资奖金、股票期权、补贴福利、职位消费、办公环境、精神鼓励等等。
如果说激励机制是“诱”,那么约束机制就是“逼”。
仅仅有激励是不能完全达到委托人的目的的。
委托人还必须设计一套完全有效的监督机制来确保代理人的工作没有偏离委托人的目标。
监督机制包括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
内部监督主要是设计各种内部控制制度.如经营决策制度、财务控制制度、公司治理制度等等,形成权力的合同分配、互相制衡,防止经营者做出有损于股东的行为。
外部监督主要是为了向股东证明经营者有效、诚实地履行了代理职责.公司聘清审计师对公司的报表及经营情况进行审计。
无论是内部监督还是外部监督,都不可避免地发生相应的监督费用即监督成本。
除了以上所提到的激励和监督两种方式外,市场上还存在着一机制促使代理人不违背委托人的目标,如控制权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公司控制权市场就是关于经营公司的权力的市场。
市场上各个管理I引汰为争夺公司控制权而展开的竞争增加了管理者的压力,从而使他们不敢违背股东的愿望.更好地对公司进行经营管理。
而在激烈的劳动力市场的竞争环境下,每个管理者都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来实现股东的目标,希望自己不被取代或能够取代更高职位的管理者。
综上所述,代理理论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现代企业的发展而产生和不断发展的。
代理理论主要研究了委托人和代表委托人制定决策的代理人二者之间的关系。
由于在代理关系中,与委托人相比.代理人会更确切地了解被分配工作的详细信息。
因此在代理人和委托人之间存在着信息分布的不对称,代理人出于自己的利益就可能会进行投机活动,从而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研究这些代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使用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最大程度的减少这At代理所带来的问题就构成了代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理论最终还是要应用于实践.如何在企业管理中,有效地使用代理理论的相关内容来解决企业经营中实际出现的问题是位得我们再进一步好好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