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病中医护理常规
中医内科常见病护理常规
中医内科常见病护理常规中医内科针对一系列常见病,采取中医理论与治疗方法进行预防和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护理工作的严格执行将有助于疾病的康复。
本文旨在介绍中医内科常见病的护理常规,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高血压病护理安静休息适当休息可以降低身体负担,避免突发状况。
在高血压患者发生头晕、头痛等症状时,应供应足够的休息时间。
控制饮食饮食控制是预防和治疗高血压患者的一个重要措施。
饮食应结合患者病情和个人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饮食原则包括低盐饮食,减少总热量和脂肪摄入。
合理用药合理用药可以有效控制血压、缓解患者症状、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药物的选择和使用应严格遵守医嘱,药物的剂量、频次等诊疗合理。
监测血压监测血压可以及时反映治疗效果,动态调整治疗方案。
对高血压患者,在发病后应在监护范围内,血压监测应持续。
糖尿病护理控制饮食糖尿病患者需要控制饮食,减少碳水化合物和糖类的摄入。
饮食应以低脂、含纤维、蛋白质适度的饮食为主,尽可能避免精制食品和高糖、高脂的食物。
合理营养保证糖尿病患者合理的营养摄入是疾病治疗的重要措施。
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细化饮食计划,按时吃饭,坚持餐前测血糖,控制食物摄入量,确保合理的饮食协调。
适度运动可以降低血糖水平、减轻体重、改善机体机能。
需要根据患者个体化情况,选取适合的运动方式、时间和强度,如步行、慢跑、健身操等。
用药指导糖尿病患者常常需要依赖药物进行治疗。
在用药的过程中,护士需要指导患者正确的用药方法、药物的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的识别与应对。
慢性胃炎护理调整饮食慢性胃炎患者需要注意饮食习惯的调整。
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饮食为主,忌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合理用药针对不同类型的慢性胃炎,护士需要指导患者合理用药。
药物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与倾向等因素,按照医嘱进行使用。
保持心理平衡慢性胃炎患者常常会受到情绪的影响导致病情加重。
因此,护士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况,适时与患者交流,帮助患者缓解情绪压力。
中医内科常见病护理常规
———————————————————————————————— 作者:
———————————————————————————————— 日期:
ﻩ
一般护理常规
一、病室环境
1.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根据病种、病情、性别、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
六、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七、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八、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舌脉、二便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治疗。
2.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治疗效果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3.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1、高热者,患者头部给予冰袋冷敷。
2、尿潴留者,可按摩腹部,必要时遵医嘱行留置导尿。
3、便秘者,按摩腹部,遵医嘱给予通便中药内服。
六、健康指导
1、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急躁恼怒、情绪过激而易使疾病再度复发。
2、生活起居有常,避免过劳,适当休息。随天气变化增减衣被,注意保暖。
3、饮食以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食物为宜,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及豆制品,不宜过饱,忌食辛辣、刺激食品,戒烟酒。
10、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过度,以免再发脑出血。经常食用含纤维素多的新鲜蔬菜、水果,以润肠通便。
11、积极治疗原发病,按时服药,注意血压的变化,定期到医院复查。
三、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观察服药后的反应。
2、风寒、阳虚者中药宜热服,药后加盖衣被,以助微微出汗。
四、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营养之品,忌肥甘、油腻、煎炸、辛辣刺激性饮食及烟酒。
中医护理常规
五、盆腔炎盆腔炎指女性盆腔生殖器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的炎症。
多因产后、流产后、宫腔内手术出之后,或经期卫生保健不当,邪毒乘虚侵袭,稽留于冲任及胞宫脉络所致。
病位在胞宫、胞脉。
中医属“带下病”、“妇人腹痛”、“热入血室”、“产后发热”、“癥瘕”等范畴。
【临床表现】1.少腹部疼痛,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拒按,食欲不振,腹胀。
2.可伴恶寒发热,甚则寒战高热3.带下量增多,色黄质稠,脓样,有秽臭。
4.阴道可有充血,穹隆有明显触痛。
5.辨证:热毒炽盛证、气滞血瘀证、湿热瘀结证、寒湿凝滞证、气虚血瘀证。
【临证护理】1.按妇科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观察腹部疼痛的部位、程度、性质、持续时间、缓解方式、诱发因素,观察有无腹膜炎的症状等。
3.观察患者带下的量、色、质、气味及全身情况,以及神色、血压、脉象的变化。
嘱病人保持会阴清洁,勤换内裤及经垫,每天用温开水清洗外阴1~2次,忌盆浴。
4.取半坐卧位,以利炎症及脓液局限于盆腔低位,以达到体位引流的效果。
5.腹痛剧烈者绝对卧床休息,勤巡视,做好生活护理;恢复期病人可适当下床活动。
6.热毒炽盛者衣被不宜过厚,定时测量体温,如高热持续不降,遵医嘱行物理降温或遵医嘱药物降温,注意观察降温后的效果,及时记录。
7.湿热瘀结者病室忌潮湿。
8.手术病人按妇科围手术期护理。
【饮食护理】1.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多食含水分较多的食物,忌辛辣、煎炸、燥热等刺激之品。
2.高热口渴者,多饮水及鲜果汁,如西瓜汁、雪梨汁等以利尿降温。
3.口干苦者,可用菊花、银花各10g,煎水代茶饮。
4.热毒炽盛大便燥结难解者,每天早、晚服蜂蜜一匙或麻仁丸6g,以利润肠通便;或予生大黄6g或番泻叶9g开水泡服。
5.湿热瘀结者,可多食清热利湿之物,如山药、白果、莲子、茨实、薏苡仁粥等。
口干者,多吃西瓜、黄瓜、番茄、白菜等。
【用药护理】1.遵医嘱输液,按时应用抗生素。
2.寒湿凝滞者遵医嘱予小茴香热敷下腹部,中药硬膏贴敷下腹部、中药直肠滴入及微波治疗,注意观察治疗部位的皮肤情况及疗效。
中医院骨伤科护理常规
中医院骨伤科常见病护理常规目录骨伤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骨伤科手术病人护理常规骨伤科病人术前的准备(备皮)牵引术护理常规小夹板外固定护理常规石膏固定护理常规手外伤护理常规上肢骨折护理常规下肢骨折护理常规单纯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护理常规肋骨骨折护理常规锁骨骨折护理常规股骨颈骨折护理常规股骨干(粗隆)骨折护理常规骨盆骨折护理常规伤筋护理常规腰椎间盘突出症护理常规颈椎病护理常规脱位护理常规筋伤护理常规骨折病人的功能锻炼骨折病人体位和功能位中医骨伤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1.病室环境(1)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根据病证性质,病室内温湿度适宜。
2.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
3.入院介绍。
(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
(2)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3)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4.监测生命体征,做好护理记录。
(1)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
(2)新人院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连续3日。
(3)体温37.5℃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4)若体温39℃以上者,每4 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5)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6)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5.每日记录大便次数1次。
6.每周测体重1次,或遵医嘱执行。
7.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8.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9.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1)保持伤口敷料干燥,发现浸湿、脱落等情况及时处理,或报告医师。
(2)保持各引流管通畅,不受压,不脱落,注意及记录引流液的量、性质及气味等,引流袋每日更换1次,遵守无菌技术原则。
(3)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瞳孔、神志、舌脉、二便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治疗。
(4)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做好护理记录。
(5)手术患者按骨伤科手术护理常规进行。
常见病中医护理
咳嗽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
以咳嗽、咯痰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肺,涉及脾、肾。
呼吸道感染、急性及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脓肿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1.咳嗽的声音、时间、性质及伴随症状。
2.咯痰的性状、颜色和气味。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风寒束肺证、风热犯肺证、燥邪伤肺证、痰热壅肺证、肝火犯肺证、痰湿蕴肺证、阴亏虚证、肺气亏虚证。
二、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⑴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⑵咳嗽严重者卧床休息,痰多者取侧卧位,经常变换体位,将痰排出,必要时协助翻身拍背。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⑴注意观察咳嗽声音、时间、性质、节律和咯出痰的性状、颜色气味等特征,以及有无恶寒发热、紫绀、汗出等伴随症状。
⑵胸痛气促、久咳、痰中带血,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⑶痰呈黄绿色脓性痰,或大咯血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⑷年老久病,痰不易咯出,出现体温骤降、汗出、尿少、头昏、心悸、嗜睡、四肢不温等脱证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⑴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
⑵风寒、阳虚者中药宜热服,药后加盖衣被,以助微微汗出。
4.饮食护理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营养之品,忌肥甘、油腻、煎炸、辛辣刺激性饮食及烟酒。
⑵风热、燥邪犯肺咳嗽宜食清热润肺化痰之品。
⑶肺肾阴虚咳嗽宜食生津、润肺、止咳之品。
5.情志护理保持精神愉快,对久咳不愈和肝火犯肺咳嗽的患者,做好,隋志调护,避免精神刺激,学会自我调节。
6.临证(症)施护⑴风寒束肺咳甚者,遵医嘱给予背部拔火罐或镇咳药。
⑵风热、燥邪犯肺咳嗽,干咳少痰、黏稠难咯,遵医嘱用中药雾化吸人。
三、健康指导1、鼓励患者适当户外活动,平时注意身体锻炼,以增强体质,改善肺功能。
2、注意四时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注意寒暖,预防感冒。
水臌因肝脾受伤,疏运失常,气血交阻,水气内停所致。
以腹满胀大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肝、脾,久则及肾。
肝硬化、结核性腹膜炎、腹腔肿瘤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中医常见病护理常规
1 护理评估1)流行病学史及预防接种史。
2)咳嗽性质, 伴随症状, 神志及意识等。
3)患儿及家属对疾病的认知程度。
4)患儿心理状况。
5)辩证: 初咳期, 痉咳期, 恢复期(脾气亏虚证, 肺阴亏虚证)2 护理要点1 一般护理1)按中医儿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执行呼吸道隔离3)避免接触异味, 煎炒, 辛辣, 烟熏等刺激物, 以免加重咳嗽。
4)避免直接吹风。
5)对幼小患儿在阵咳时要轻轻抱起, 轻拍背部。
2 病情观察, 做好护理记录1)观察咳嗽的时间, 性质及痰的色, 质, 量以及呼吸, 神志, 面色等情况。
2)出现高热不退, 气急鼻煽, 紫绀, 烦躁不安, 喉间痰鸣时, 应报告医师, 并配合处理。
3)出现痰中带血, 目睛及鼻腔出血时, 应报告医师, 并配合处理。
4)咳时两眼凝视, 屏气或抽搐不停者, 报告医师, 并配合处理。
3 给药护理中药汤剂或成药均在饭前服, 药丸或药片药碾成粉末, 温开水调服。
4 饮食护理1)饮食易消化, 富于营养, 以少食多餐为原则。
2)忌油腻, 海腥发物或过甜过咸之品。
5 情志护理1)组织轻症儿童游戏娱乐, 以分散注意力, 保持心情愉快, 减少发作。
2)做好烦躁哭闹患儿的情绪调护, 可采用患儿喜欢的方式, 如讲故事, 听儿歌等。
6 临证(症)施护1)初轻咳时, 可将患儿坐起或站立, 或侧卧位, 必要时吸痰。
2)服药, 哺乳, 以防呛入气管引起窒息。
3)出现剧烈咳嗽, 呼吸困难时, 及时给氧。
3 健康指导1)合理计划免疫接种, 预防传染病。
2)让患儿家属了解本病知识, 将患儿及时隔离。
3)掌握缓解咳嗽的简单方法。
4)加强营养, 增强体质。
5)寒冷季节或气候骤变外出时, 应注意保暖, 避免受凉。
十九瘾疹多由禀性不耐或对某些物质敏感所致。
以皮肤瘙痒, 搔之出现红斑隆起, 形如豆瓣, 堆累成汁, 发无定处, 忽隐忽现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皮肤。
荨麻疹可参照本病。
1 护理评估1)感受外邪史。
中医内科常见病护理常规
第一章内科护理常规中医内科护理常规(一)病室环境1.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根据病症性质,室内温湿度适宜。
(二)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三)入院介绍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
2.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3.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四)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1.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
2.新入院患者当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
3.若体温37.5℃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
4.若体温39℃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5.体温正常3次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6.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五)每日记录大便次数1次。
(六)每周测体重、血压各1次或遵医嘱执行。
(七)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八)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九)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舌脉、二便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治疗。
2.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治疗效果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3.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十)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其安心治疗。
(十-)根据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十二)遵医嘱准确给药服药的时间、温度和方法,依病情、药性而定,注意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十三)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十四)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十五)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胸痹护理常规因邪痹心络、气血不畅所致。
以胸闷、胸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心。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心包炎、心肌病可参照本病护理。
骨科常见病中医护理
三 健康指导:
(6)恢复期进行动静结合的功能活动, 加强腰背肌锻炼。行“五点支撑法、三点 支撑法、飞燕点水法”等方法进行腰背肌 功能锻炼,早晚各1次,每次10~15分钟。 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避免腰部过度 负重,勿久坐及过于用力弯腰,不得挑重 物,半年内避免体力劳动。咳嗽、大便时 要使用弹力腰围,以防因胸腹腔压力增高, 使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
2.手术治疗按骨科术前、术后护理 常规进行。 3.给药护理:寒湿腰痛者中药宜热 服或温服;湿热腰痛者中药宜温服 或凉服。疼痛时遵医嘱使用止痛剂 或针刺止痛;燥结便秘时遵医嘱给 予益气润肠中药口服。
4.饮食护理:饮食营养丰富,忌生 冷,辛辣,滋腻之品。寒湿腰痛者宜 食温性利湿之品;湿热腰痛者宜食清 热疏利之品;肾虚腰痛者宜食补肾活 血散瘀之品。如冬瓜,扁豆,羊肝, 猪肾等。 5.情志护理:做好思想疏导,树立 信心,积极配和治疗护理。
骨科常见三种疾病 中医护理常规
一、痹病的辩证施护 二、项痹病的辩证施护 三、骨蚀的辩证施护
痹 病 (腰椎间盘突出症)
是指腰部一侧或两侧疼痛及下肢坐 骨神经放射痛等症状为主要特征的腰腿 痛疾患。西医的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 出症、脊椎和脊髓疾病等均可出现腰痛。 主要因椎间盘变性,在外力的作用下纤 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 马尾神经所表现的一种综合症。《证治 准绳》中指出:“腰痛之病,有风,有 寒,有湿,有热,有挫闪,有淤血,有 滞气皆标也,肾虚其本也”。四、临证 Nhomakorabea症)施护
中医临床病症护理—内科常见病护理
中医内科常见病护理
抛砖引玉
学习目标
2
引入新课
3
4
5
新课讲授
课堂小结
综合测试
1
学习目标
知识
能力
情感
掌握中医内科临床常见病证的一般护理方法 、熟悉中医内科病证临床特点
认识中医内科病证的临床特点
会进行各病证的护理
本节课程目标
引入新课
胃痛、呕吐、泄泻
心悸、中风、失眠
咳嗽、哮喘
常见的内科病症有哪些?
新课讲授
1、哮 喘
定义:哮喘是一种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以喉间哮鸣有声,呼吸气促,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证。
辨证施护
1、寒哮2、热哮
1、肺气虚2、肾气虚
新课讲授
发作期
缓解期
新课讲授
定义
又称胃痛,因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所致。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的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辨证施护 1.寒湿泄泻 2.湿热泄泻 3.伤食泄泻 4.脾虚泄泻 5.肾虚泄泻6.肝郁泄泻
3、泄 泻
新课讲授
附: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1.病室环境保持清洁,舒适,安静,空气新鲜2.根据病情安排病室,做好入院介绍、健康宣教3.新入院患者测体温、脉搏、呼吸4.及时了解病情,准确按时完成护理病程记录5.按医嘱执行分级护理6.24小时留取三大常规标本送验7.及时完成危重病护理记录,做好床头交接班8.按规定及时巡视病房9.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10.按医嘱给予饮食11.按医嘱准确给药12.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13.做好卫生宣教和出院指导
中医内科护理
病证特点
中医内科病证特点
病证举要
泄泻
课堂小结
5.常见病中医调护
常见病中医调护通用模板:畅情志,调饮食,适劳逸。
注意观察…1.咳嗽1.提高肌体卫外功能,增强皮毛腠理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积极预防上呼吸道感染,防止病原体的进一步蔓延。
体虚易感冒者—常服玉屏风散。
2.改善环境卫生,消除烟尘和有害气体的危害,加强劳动保护。
吸烟者戒烟。
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3.注意起居有节,劳逸结合,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4.忌食辛辣、香燥、肥甘厚味及寒凉之品。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性情急噪、郁怒化火伤肺。
发病后注意休息,清淡饮食。
多饮水,以利排痰。
5.内伤咳嗽,缓解期作长疗程的持续治疗,重点补益脾肾,取“缓则治其本”之义,补虚固本,以图根治。
2.喘证1.对于喘证的预防,平时要慎风寒,适寒温,节饮食,少食黏腻和辛热刺激之品,以免助湿生痰动火。
2.已病则应注意早期治疗,力求根治,尤需防寒保暖,防止受邪而诱发,忌烟酒。
远房事,调情志,饮食清淡而富有营养。
3.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但活动量应根据个人体质强弱而定,不宜过度疲劳。
3.肺胀1. 注意保暖,防止外感2.既病之后,及时恰当的治疗3.平时常服固本中成药,增强正气,提高抗病能力4.禁烟酒、辛辣、生冷、咸、甜之品4.心悸1.调情志经常保持心情愉快,精神乐观,情绪稳定,避免精神刺激。
2.节饮食饮食宜营养丰富而易消化,低脂、低盐饮食。
忌过饥过饱、辛辣炙博、肥甘厚味之品。
3.慎起居生活规律,注意寒温交错,防止外邪侵袭;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剧烈活动及体力劳动;重症卧床休息。
4.长期治疗本病病势缠绵,应坚持长期治疗。
配合食补、药膳疗法等,增强抗病力;积极治疗原发病:胸痹、痰饮、肺胀、喘证、痹病等;及早发现变证、坏病的先兆症状,结合心电监护,积极准备作好急救治疗。
5.胸痹精神调畅,避免情绪波动,因情志异常可导致病情加重,故要保持精神愉快,情怀舒畅,气血调和,对预防心痛的发生和病情发展是很重要的。
起居有常,寒暖适宜。
气候的异常变化,常可诱发胸痹心痛,因此,平素应注意防寒避暑。
中医科护理_常规
目录一、中医内科护理常规1、高热2、脱证3、暴泻4、痛症5、中风病(脑卒中后遗症)6、眩晕病(椎动脉型颈椎病、高血压病)7、不寐病(失眠)8、消渴症(糖尿病)二、中医妇科一般护理常规三、中医儿科一般护理常规中医内科护理常规高热因外感六淫、疫疠之毒及饮食不洁等所致。
以体温升高在39℃以上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表或在里。
急性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一般护理1、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高热期间应卧床休息。
3、烦躁不安者,应实施保护性措施。
4、对于时行疫疠引发的高热,按呼吸道传染病隔离。
5、持续高热不退或汗出较多者应避风,及时更换衣被,用温水擦身,定时变换体位。
二、临证(症)施护1、发热恶寒重、头痛、四肢酸痛、无汗者,遵医嘱给予背部刮痧,以助退热。
2、壮热者,遵医嘱用物理降温、药物降温或针刺降温。
三、健康指导1、保持心情舒畅,怡养情操,利于康复。
2、注意病愈初期的休养,避免过劳,适当活动。
注意保暖,慎风寒,以免复感外邪。
3、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易消化。
多食蔬菜、水果,忌食辛辣、油腻之品,忌烟酒。
4、根据自身条件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5、积极治疗原发病。
6、坚持遵医嘱服药、治疗,定期到门诊复查。
脱证因邪毒侵扰,脏腑败伤,气血受损,阴阳互不维系所致。
以突然汗出、目合口开、二便自遗、脉微欲绝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心、脑、经络、气血。
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一般护理1、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将患者安置在抢救室或监护室。
3、注意保暖。
4、患者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保持气道通畅。
5、尿失禁者,遵医嘱留置导尿管并定时冲洗膀胱,保持外阴清洁。
大便失禁者,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
6、准确记录出入量,患者6小时无尿,注意检查是否尿潴留,尿闭者应及时报告医师。
二、临证(症)施护1、四肢不温,汗出者,可予四肢放置热水袋等保暖,遵医嘱如给予参附汤或艾灸。
内科一般中医护理常规
第一部分科室常见病中医护理常规一、中风因素体痰热盛、阴虚阳亢或气血亏虚,遇饮食、情志、劳倦诱因等所致。
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语言蹇涩,或仅见口眼歪斜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脑,涉及肝肾。
脑血管意外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1.生命体征、意识、神志、瞳孔、肢体活动、语言表达等情况。
2.生活方式及休息、排泄等情况。
3.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风火蔽窍、痰火闭窍、痰湿蔽窍、元气衰败之中脏腑证;肝阳暴亢、风痰阻络、痰热腹实、气虚血瘀、阴虚风动之中经络证。
二、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1)按中医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卧床休息,取适宜体位,避免搬动。
若呕吐、流涎较多者,可将其头偏向一侧,以防发生窒息;对烦躁不安者,应加床挡保护。
(3)注意患肢保暖防寒,保持肢体功能位置。
(4)加强口腔、眼睛、皮肤及会阴的护理。
用盐水或中药液清洗口腔;眼睑不能闭合者,覆盖生理盐水湿纱布;保持床单位清洁,定期为患者翻身拍背;尿失禁者给予留置导尿,定期进行膀胱冲洗。
(5)伴神昏者参照神昏护理。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1)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四肢活动等情况。
(2)发生头痛、颈项强直、呕吐、呕血时,应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3.给药护理(1)服中药后避免受风寒,汗出后用干毛巾擦干。
(2)服药后观察患者病情的逆顺变化。
(3)及时记录服至宝丹、牛黄清醒丸、合香丸等辛香开窍、急救醒脑之品的时间,神志清醒后立即报告医师。
(4)服降压药、脱水药时,应观察血压变化,防止头晕,注意安全。
4.饮食护理(1)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易消化,以新鲜蔬菜、水果为主。
(2)昏迷和吞咽困难者,可采取鼻饲,以保持营养。
5.情志护理(1)中风患者多为心火暴盛,应耐心做好情志护理。
解除患者的恐惧、急躁等情绪,避免不良刺激。
(2)对神志清醒患者及家属进行精神安慰,使其消除紧、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积极治疗。
6.临证(症)护理(1)高热者,头部给予冰袋冷敷。
中医常见病护理常规
中医常见病护理常规1.患者观察:护士应仔细观察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面色、表情、精神状态、活动能力等。
尤其注意是否存在呼吸困难、血压升高、头痛、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
2.体温测量:体温是判断病情的重要指标。
中医常用腋下温度法进行测量。
护士应戴手套,用电子体温计或水银体温计测量患者的腋下体温。
体温过高或过低应及时记录并报告医生。
3.脉搏测量:脉搏是中医辨识病情的重要指标。
护士应轻柔地触摸患者的脉搏,注意脉搏的频率、节律、力度和形态等。
脉搏过快、过缓或不规则应及时记录并报告医生。
4.舌诊:舌苔和舌质变化是中医辨识病情的重要依据。
护士应观察患者的舌苔颜色、薄厚程度、表面光滑度,以及舌质颜色、形态等。
异常的舌苔或舌质需要及时记录并报告医生。
5.指甲检查:中医认为指甲反映人体的阴阳调和状态。
护士应观察患者的指甲颜色、形状、硬度等。
指甲呈现异常的颜色、形态或硬度需要及时记录并报告医生。
6.病历记录:护士应及时、准确地记录患者的病历,包括患者的个人信息、主诉、病史、体格检查结果、医嘱、护理措施等。
病历记录应规范、清晰,并保证信息的保密性和完整性。
此外,中医常见病护理常规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护士应保证自身的工作环境整洁、卫生,并注意个人卫生习惯,戴手套进行相关操作。
2.在进行观察和测量时,护士应保证患者的隐私和尊严,并尽量减少患者的不适感。
3.护士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并定期评估和调整。
4.护士应及时向患者和其家属解释有关护理常规的注意事项,增加其对护理工作的信任和配合。
总之,中医常见病护理常规对于及时发现和处理中医疾病的变化至关重要。
护士应将其作为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以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和安全性。
骨伤科常见病种中医护理常规
骨伤科常见病种中医护理常规锁骨骨折锁骨骨折多因直接或间接暴力所引起,好发于锁骨中外1/3交界处,临床分为青枝型、横断型及粉碎型三型。
【临床表现】(一)分期1、血瘀气滞证:伤后2周以内。
外伤后经络受损,血溢脉外,瘀于皮下筋膜,阻塞气血、气滞血瘀。
局部压痛,舌质淡,苔薄白,脉弦。
2、瘀血凝滞证:伤后2-4周。
仍有瘀凝气滞,肿痛尚未尽除,断骨已正,骨折未愈,伤处疼痛拒按则加剧,功能活动障碍。
舌红或有瘀点,苔白,脉弦。
3、肝肾不足证:骨折4周以上。
断骨未坚,筋脉疲软,可出现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两目干涩,视物模糊,五心烦热,遗精盗汗,舌红苔薄,脉细数。
(二)分型1、青枝型骨折:多见于幼儿,骨折处形成向上弯曲的弧形。
2、横断型骨折:多见于成年人,骨折端可有典型的重叠,近端向上后方移位,远端向前下方移位。
3、粉碎型骨折:多为直接暴力引起,常于中1,3处有小骨片呈垂直移位。
【临证护理】(一)血瘀气滞证1、观察患肢肿胀、疼痛、皮肤颜色温度、动脉搏动等。
2、“T”型夹板或“?”字绷带固定。
固定后嘱病人不得随便搬动,以免发生再次损伤。
3、卧床休息时垫高肩胛区,保持两肩后伸。
4、遵医嘱中药湿敷和TDP照射。
5、整复固定1-2周,可以练习手部及腕、肘关节的各种活动如“抓空增力”“左右侧屈”“掌屈背伸”“托手屈肘”“肘部伸屈”。
6、需手术者做好术前后护理。
(二)瘀血凝滞证1、观察外固定松紧度,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师。
2、整复固定2—3周,做肩部后伸活动,如“屈肘耸肩”“外展指路”“弯腰划圈”3、遵医嘱中药湿敷和TDP照射。
(三)肝肾不足证1、整复固定3—4周,可逐渐做肩关节的各种活动,重点是外展和旋转活动。
2、六味地黄汤水煎服,每日一剂。
【饮食护理】1、骨折早期宜清淡、富营养、易消化,忌食肥甘、煎炸之品。
2、骨折中后期宜选择高蛋白、高钙、高维生素之品,如:高钙牛奶、豆腐、鱼、鸡等。
【用药护理】遵医嘱局部给予湿敷,过敏者及时揭去,并注意观察用药反应。
常见病及中医适宜技术
常见病
意识障碍 半身不遂 眩晕头痛 中风(急性期) 痰多息促 高热 二便失禁 腹胀便秘 言语蹇涩 便秘 失眠
临床症状
药枕 穴位按摩、艾灸、中药熏洗 穴位按摩、耳穴贴压、穴位贴敷 循经拍背、穴位贴敷 穴位按摩 艾灸、穴位按摩 艾灸、穴位按摩、腹部按摩 穴位按摩
中医护理适宜技术
穴位按摩、耳穴贴压、艾灸、刮痧 耳穴压豆、中药足浴
耳穴贴压、拔火罐、足部中药泡洗、中药离子导入、中药雾化 耳穴贴压、穴位按摩、穴位贴敷、艾灸 耳穴贴压、穴位贴敷 耳穴贴压、穴位贴敷、穴位按摩、艾灸 穴位贴敷、穴位按摩、耳穴埋豆、艾灸、药熨法、拔火罐 穴位贴敷、穴位注射、艾灸 穴位注射、穴位按摩、艾灸 穴位按摩、耳穴贴压 中药湿敷、穴位贴敷 中药湿敷、中药熏蒸、中药外敷、穴位贴敷 中药涂药、中药泡洗、中药离子导入、蜡疗 穴位按摩、艾灸、中药泡洗、中药离子导入、中药熏洗 穴位贴敷、中药离子导入 艾灸、中药泡洗、中药离子导入、穴位贴敷 艾灸、穴位贴敷 拔火罐、艾灸、中药热熨、穴位拍打 穴位按摩 穴位按摩、耳穴贴压、艾灸、刮痧 艾灸、耳穴贴压、穴位按摩、中药贴敷
常见病及中医护理适宜技术
常见病
胸痹心痛病
临床症状
胸闷、胸痛 心悸、气短 便秘 眩晕 头痛 心悸气短 呕吐痰涎 尿量增多 口干多饮 多食易饥 倦怠乏力 肢体麻木、疼痛、发凉 视物模糊 皮肤瘙痒 腰膝酸软 便血 疼痛 艾灸、穴位贴敷
中医护理适宜技术
穴贴压、艾灸、穴位按摩、中药泡洗、穴位敷贴、中药离子导入 耳穴贴压、穴位按摩、中药泡洗、穴位敷贴 耳穴贴压、穴位按摩、穴位敷贴、中药灌肠 耳穴埋豆、穴位按摩、中药泡洗、穴位贴敷 耳穴埋豆、穴位按摩、穴位贴敷 耳穴埋豆、穴位按摩 穴位按摩 耳穴贴压眩晕 Nhomakorabea消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若体温39℃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5)留观患者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6)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6、每日记录大便次数1次。
7、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8、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注明执行时间。
1)体温骤降、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烦躁不安等情况。
2)神昏谵语、肢体抽搐等情况。
3)吐血、咯血、衄血、便血、溺血等情况。
4)高热不退、大吐、大泻等情况。
5)高热、喘促、不能平卧、汗出等情况。
(3)给药护理
汤剂一般温服,高热有汗烦渴者可凉服。服解表药后,宜少量饮温热开水或热粥,以助汗出。
(4)饮食护理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16、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高热
因外感六淫、疫荡之毒及饮食不洁等所致。以体温升高在39°C以上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表或在里。急性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可参照本病护理。
1、护理评估
(1)生命体征。
(2)伴随症状及生活自理能力。
(3)心理社会状况。
1、护理评估
(1)生命体征、神志、膛孔等变化。
(2)既往史、现病史和服药史。
(3)生活方式、排泄状况。
(4)心理社会状况。
(5)辨证:闭证(阳闭、阴闭)、脱证。
2、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保持呼吸道通畅,患者取仰卧位,去枕,举颌仰额位。有呕吐者头偏向一侧,以防窒息。随时吸出咽喉部分泌物及痰涎。
10、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11、关心患者,做好情志护理。
12、根据患者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13、需急诊手术患者,遵医嘱做好术前准备,并通知手术室。
14、对转科、转院的垂危患者做好护送及交接工作。
15、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1)饮食宜清淡、细软、易消化,宜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忌食煎炸、油腻之品。
2)外感高热,宜进热汤,多饮温开水以助汗出。
3)鼓励患者多饮水及果汁饮料,亦可选用芦根汤、淡盐水等以养阴增液。
(5)情志护理
内伤发热多病程长,患者常有烦躁、焦虑等情绪改变,安慰患者树立信心,提高对自身疾病认识,积极配合治疗。
(5)随时检查各种管道是否通畅,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6)对诊断不明的急腹痛患者禁用镇痛药物。
(7)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8)凡涉及法律纠纷的患者在抢救的同时,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9、遵医嘱准确给药,注意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遵医嘱设专人护理,做好危重患者护理记录。
2)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瞳孔、面色、肢温、汗出、二便等情况,出现异常,立即报告医师,配合抢救。
3)出现昏合抢救。
(3)给药护理
严格遵医嘱用药。
(4)饮食护理
3)中暑神昏患者,应将其放置在阴凉通风的病室;烦躁不安者,加床档或用约束带妥善约束,防止发生意外;有义齿者应取下;抽播者用牙垫或包有纱布的压舌板置于上下齿之间,防止舌咬伤。
4)四肢厥冷者,注意肢体的保暖,严防冻伤、烫伤。伴有股瘫者,保持肢体功能位,定时翻身。
5)遵医嘱留置导尿,记录24小时出入量。
6)加强口腔、眼睛、皮肤护理。可用盐水或中药口腔护理;不能闭目者,覆盖生理盐水湿纱布;保持皮肤清洁,定时翻身、拍背,预防压疮的发生。
1)遵医嘱鼻饲,保证足够的营养及水分。
2)保持大便通畅,遵医嘱给予通便药或按摩腹部。
(5)情志护理
患者若清醒之时,易产生恐惧、紧张、求生等心理变化,应为患者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治疗与康复氛围,避免不良的精神刺激。
3、急诊室环境
(1)环境清洁、舒适、安静,空气流通。
(2)根据病证性质,调节病室内温湿度。
(3)每日定时空气消毒。
4、入院介绍
(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
(2)介绍就诊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5、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1)测量即刻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2)新入急诊室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连续3日。
(4)根据自身条件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5)积极治疗原发病。
(6)坚持遵医嘱服药、治疗,定期到门诊复查。
神昏
因多种病证引起心脑受邪,窍络不通,神明被蒙所致。以神识不清、不省人事为主要临床表现。神昏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是多种急慢性疾病危重阶段常见的症状之一。病位在脑。昏迷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瞳孔、神志、舌脉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2)根据病情,给予正确体位。对烦躁不安患者加床栏或用约束带妥善约束,防止发生意外。
(3)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对疑似服毒、诊断不明的昏迷患者,按病情及时收集相应标本送检。
(4)注意治疗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6)临证(症)施护
1)发热恶寒重、头痛、四肢酸痛、无汗者,遵医嘱给予背部刮痧,以助退热。
2)壮热者,遵医嘱用物理降温、药物降温或针刺降温。
3、健康指导
(1)保持心情舒畅,怡养情操,利于康复。
(2)注意病愈初期的休养,避免过劳,适当活动。注意保暖,慎风寒,以免复感外邪。(3)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易消化。多食蔬菜、水果,忌食辛辣、油腻之品,忌烟酒。
(4)辨证:表热证、半表半里证、里热证。
2、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高热期间应卧床休息。
3)烦躁不安者,应实施保护性措施。
4)对于时行疫疠引发的高热,按呼吸道传染病隔离。
5)持续高热不退或汗出较多者应避风,及时更换衣被,用温水擦身,定时变换体位。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常见病中医护理常规
————————————————————————————————作者:
———————————————————————————————— 日期:
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
一般护理常规
1、接待患者,初步分诊。根据患者病情,送至抢救室或观察室,并立即通知医师。
2、做好输液、给药、配血、输血及相应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