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翻译理论与实践热点问题的探讨
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
2018年14期总第402期ENGLISH ON CAMPUS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文/黄梦菲【摘要】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经济、政治、文化的迅猛发展在下,语言已需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为现代化社会的发展所服务。
翻译对于传播人类文化知识,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因此,对翻译工作的要求亦与日俱增,翻译工作难度也大大提升。
而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翻译工作由翻译理论与实践两部分构成。
翻译理论来源于翻译实践,对翻译工作的开展与进行发挥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而翻译实践又时刻检验着翻译理论的现实可行性,两者是一种“互助互补互彰”的关系。
本文就翻译理论、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关系和两者的结合方式展开论述,来探讨如何出色的完成翻译工作。
【关键词】翻译理论;翻译理论与实践关系;结合【作者简介】黄梦菲(1992- ),女,汉族,河南许昌人,西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一、翻译理论翻译活动历史悠久、形式丰富,因此,人们对于翻译的界定也千差万别、困难重重。
现代汉语词典对于翻译的解释,也大致说翻译是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是将一种相对陌生表达方式,转换成相对熟悉的表达方式的过程,其中包括语言、文字、符合和视频等等。
翻译既可以指翻译活动的主体,即译者;也可以指翻译的行为与过程,即翻译行为;还可以指翻译活动的结果,即译文。
“翻译”一词集三种含义与一身,主体、行为与结果交叉在一起,更增加了对翻译的含义以及对其所要进行的研究的难度。
1.翻译理论相关内容。
翻译理论主要来源于,译者从以往自身的翻译经验,以及对进行过的翻译工作所出现的相关问题,而进行的深入思考,从而总结出的一些翻译的规律和技巧。
翻译工作主要针对对象是受政经模式、文化思想、风俗习惯差异而影响的不同语言,所以这就要求译者,语言语法构成、词汇、句法分析烂熟于心,此外,还要有丰富的百科知识,熟知历史、经济、政治、文化、风俗,并对当下正在发生的国际国内大事有了解,以此来丰富和拓展译者的知识储备,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在翻译过程中,出现迷茫而无从下手,从而译出原作的风格与语言,而在这过程中翻译理论也起到巨大的支撑作用。
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
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翻译是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的跨文化活动,是通过语言转换来展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随着世界日趋全球化,翻译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而如何进行优秀的翻译,需从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两个方面展开探讨。
翻译理论是从学术层面对翻译现象进行分类、解释和分析的过程。
其目的是为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支撑,可以在翻译过程中提供各种公式、方法、原则和规则等,以便于进行准确、标准和符合语言习惯的翻译。
翻译理论主要包括等价理论、功能理论和文化转换理论等。
等价理论是翻译理论中比较主流和经典的理论之一。
他认为在翻译中需要寻求同等意义或近似意义,使译文与原文在语义和语用上达到一定的匹配度,从而使译文意义不失真、不失真实、不失健康和不失文采。
等价理论的核心是翻译中需要双重转换:语言之间的转换和文化之间的转换。
相对于等价理论,功能理论则更加关注的是翻译的目的和功能,它通过考虑翻译对读者的影响和作用来决定翻译取舍。
即使在不完全符合原文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某些方法来实现更好的翻译效果。
在这种情况下,翻译实践的实效性成为评价翻译品质的核心标准。
文化转换理论是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出发,通过翻译者的思维活动实现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互相转换。
翻译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非常复杂,不仅需要翻译者有优秀的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还需要有转换的思维观念和技巧。
翻译实践是通过词汇、语法、语义、上下文等多种手段将原文转换为目标语言的过程。
在翻译实践上,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的问题,例如语言能力、文化背景、技术素养、翻译规范等。
值得注意的是,翻译实践并不等同于语言的传递,因为翻译的本质是作为中介创建并解决两个文化或语言之间的联系。
一个好的翻译需要翻译者结合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进行切实可行的操作。
因此,好的翻译一定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实际效果为导向的翻译。
翻译者需要通过翻译理论来指导自己的翻译实践,同时在实际操作中总结出适合自身的方法和技巧。
值得一提的是,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是相互交织着的。
翻译实践报告中翻译理论应用的问题及对策
2020年04期总第496期ENGLISH ON CAMPUS翻译实践报告中翻译理论应用的问题及对策文/买天春在MTI的培养中,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问题受到极大关注,翻译理论规范能指导实践、描写和阐释实践、启发和预测实践(曹明伦,2014)。
刘军平(2009)认为,翻译理论是对翻译实践中反复出现的各种现象作出适当的分析和归纳总结,寻找一些规律性的模式,以解决翻译中所遇到的问题。
翻译理论从宏观指导译者的翻译活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着翻译实践的各个环节。
翻译硕士在撰写翻译实践报告时,都要用翻译理论分析翻译案例,证明翻译实践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翻译理论的选择和运用是撰写翻译实践报告时,令人困扰的难题。
一、翻译理论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翻译理论的选择无所适从。
翻译硕士在完成一定量的翻译任务后,开始撰写翻译实践报告。
他们在翻译过程中很少考虑翻译理论、翻译策略和方法的问题。
翻译实践报告要求用翻译理论指导翻译实践,要用翻译理论分析翻译案例。
这时,他们才会思考用了什么翻译方法,应该用什么翻译理论分析翻译文本中的案例。
国内现有的翻译理论书籍和论文介绍了众多翻译理论,都有一定的指导翻译实践的价值。
面对众多翻译理论,理论功底相对薄弱的翻译硕士往往很难确定什么理论最适合自己的翻译文本,从而陷入理论选择的困境。
2.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难以结合。
翻译硕士的课程开设和培养方案都倾向于实践性。
他们对翻译理论的掌握大多停留在感性阶段,很少深入地研究翻译理论。
不少翻译硕士阐述翻译理论时,常常将中国学者介绍的西方翻译理论拼凑起来使用,无法把握理论的重点和细节,很难找到合适的理论支点分析已选的案例。
平洪(2008)指出,翻译实践报告中至少要有八个案例,并且要根据不同的翻译策略进行分类。
由于对翻译理论的理解不到位,不少翻译硕士无法根据翻译理论归类案例中存在的问题。
部分翻译实践报告中分析案例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单一,致使案例分析千篇一律,缺乏层次性和逻辑性,更无法体现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的现状与问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的现状与问题我国在进入近代以后,大量的英美文学作品被介绍到中国,这其中离不开翻译工作者的辛勤付出。
在当代,中国的现当代文学翻译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但是,由于主客观等方面的原因,在现当代文学发展的过程当中,依然存在着亟需改进的问题。
这些问题有翻译人才方面的,也要翻译的质量方面的,也有翻译的方向方面的。
无论是哪一层面的问题,都在一定层面上揭示出我国在现当代文学翻译方面还存在着比较大的改进与提升空间。
如何从现当代文学翻译的现状出发,探究其今后的发展路径与完善思路已经作为当前英语文学翻译领域的一个主要问题。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的现状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翻译现状是一个很大的议题。
本文主要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来分析当前的翻译现状以及在文学翻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的现当代文学翻译经历了一个相对曲折的发展历程。
从时间的维度来看,在建国之前,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对于英美文学的翻译仅仅停留在民间的翻译爱好者的行为,虽然,在翻译作品的数量上并不是很多。
但是,在文学翻译的质量方面却是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涌现出了一大批享誉海内外的翻译大家。
例如,王佐良,梁秋实等等。
大批西方经典的文学作品经过翻译家的生花妙笔逐渐呈现在国人的面前。
到了解放以后,由于政治及社会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制约,我国英美文学的翻译几乎停滞。
这一局面到了改革开放政策之后才逐步的得到改善。
从当前的英美文学翻译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文学翻译的市场化。
在现当代文学翻译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市场等因素的影响,一些翻译工作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呈现出了比较突出的市场化倾向。
这一倾向的直接表现是在英美文学作品的选择过程中,没有从其自身的文学及学术价值的角度来进行考量,反而从作品在图书市场的销售情况来进行考量。
对于在图书市场中热销的英美文学作品则在第一时间进行翻译。
这种翻译的市场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但是,从整体的发展来看,是不利于翻译行业的整体稳健发展的。
法语专业翻译理论与实践课存在问题及改革建议
法语专业翻译理论与实践课存在问题及改革建议翻译理论与实践课,作为法语专业高年级重要的专业课之一,对学生法语语言水平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检验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语言知识的课堂途径之一。
但是目前在各外语院校所设置的翻译课程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理论与实践脱节、实践应用性不强、学生课堂积极性不高等等。
主要通过列举分析在该课程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改革的建议。
旨在通过改革,使该课程培养出更能适应社会需要的实用性法语人才。
标签:理论;实践;外语实用性;多学科融合在我国,自从改革开放,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逐年提高,其他经济大国针对我国的各项交流活动也日益频繁。
在这些交流活动以及经济互惠的双边或是多边交流中,翻译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科教育的开展还是比较早的,最早设立的是英、日、俄等语种专业。
而对于法语,很多人称之为“小语种”,对其了解甚少。
但近二十年来,随着我国和欧洲、非洲等国交流互访的日益频繁,对法语人才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
截至目前,我国高校中开展法语专业的就超过了100所,而且仍然有许多高校准备申报开设法语为新专业。
每年法语专业应届毕业生数以万计,这其中还不包括从培训机构走出来的法语相关人才。
这些变化,足以说明社会在进步,经济在发展,属于法语人才的时代到来了。
在法语专业逐渐走俏的同时,我们高校教师也听到了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
比如,我们培养的毕业生综合应用能力较弱,主要体现在翻译的基本功还不够扎实,临场应变能力较弱等。
同时,面临毕业找工作的大四学生也向我们反映,他们在三年级之后所上的专业课针对性不强,内容不能完全和社会需求接轨,造成某些课堂所学在找工作时无用武之地的尴尬境地。
这些现实的反馈意见,引起我深深的思考。
如何能让翻译理论与实践这门课上得有意义、有效果,如何能够提高学生面对社会挑战的能力,是我们应该解决的问题。
一、该课程目前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及其原因(一)师资缺乏,学时偏少按照国际翻译协会的要求,从事翻译工作的专业译员所翻译的工作,其目的语必须是母语。
再论中国翻译理论建设的成就与现状——评《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的几种观点
去验证未来可能 出现 的结果 , 似乎有些荒 唐。连彭先生 也
觉得设有把握, 起码就 目前而 言” 以限定 , 用“ 加 但他似乎忘
彭先生用了一个章节大约 8O 字揭示严复的“ OO 信达 记 了目前和绝后在时间上是矛盾 的。从 翻译理论建设的历 雅” 。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论证 史来看 , “ ” 绝后 说也是不成立 的: 活动 已有两千多年的 翻译 和评价严老夫子的这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译标准, 无疑选择了一条正确的 历史, 古今中外所有的翻译标准, 包括“ 信达雅” 在内, 都对
然有不同的感受 。甲说这 种理论 好 , 那种 乙说 阐述 并提出了要用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理论和方法理解 不同的人 自 和表 达原文 , 要用普遍联 系的观 点理 解原文和表达 原文。 译论的作用大, ” 又不存在客观尺度对双方的感受做出彼此
慕名购来拜读, 果然如此, 彭卓吾先生不愧为马列著作翻译 都能接受的评判。“ 空前说” 是个很容易引起争论的话题。
19 年,中国翻译》 99 《 杂志刊登一则书讯, 推介了彭卓 切 , 那么, 引文最后一句“ 起码就我国目前的翻译状况来看, 吾先生著的《 翻译理论与实践>“ :作者以毕生从事翻译实践 可以这 么说” 则就显得画蛇添足 了。其实 , 一种理论的作用 的丰富经验为依据,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 对翻译中的根本 和影响 既不可能是 空前 , 更非绝后 。我们知道 , 理论作用和 矛盾、 特殊矛盾以及量变和质变等问题作了全面的分析与 影响大与小不是用量化指标衡量的, 而是人们主观感知的。
大 , 前 以至永远都 不可能被 超过。既然时 间上涵 盖了一 目
翻译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纽带翻译批评
[收稿日期]2003204209[作者简介]温秀颖(1966-),女,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翻译实践;后者则体现在:社会政治、商贸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发展过程中不断涌现出大量新的语言现象等诸因素对具体翻译实践的制约,特别是文学作品中那些独创多变的具有个性特征的语言运用方式或手法是难以预知的,而翻译理论研究也难以对所有操作对象进行定性概括,并使其范畴化与系统化。
而是特定历史阶段的理论受主体实践水平和认识能力和客体状况的制约。
可以说,对翻译,特别是对文学翻译的个案研究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讨过程,特定时期的人们所作的理论认识只能是对一定范畴内客观事物属性或规律的认识,因而翻译理论对具有普遍意义的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是有限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对于我们整个学术群体来说,探讨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不应停留在“翻译有没有理论”或“翻译理论有没有用”的认识层面,而应从群体的、社会的、历史的、发展的、文化的、民族理性精神的角度去认识。
狭义地说,翻译理论的形成是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某几代人对自身实践活动的理性认识和总结,是为使整个群体实践活动达到一种理想状态的追求;广义地说,翻译理论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民族理性精神的体现,是社会群体性实践活动发展过程中理性精神的必然。
上海科技翻译S hang ha i J ou rna l of T ransla tors f or S cience and T echnology 2003N o .4翻译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纽带——翻译批评温秀颖 (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071) 进行翻译研究,必然会面对许许多多的“关系”,如中国译学与外国译学的关系、传统译学与现代译学的关系、直译与意译的关系、忠实与再创造的关系等等。
而翻译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梳理和回答这些形形色色的关系问题,这其中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是最为核心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我们的翻译研究到底有没有意义,而这本身就是一个理论问题,需要我们从理论上予以明确的回答。
《2024年我国翻译专业建设—问题与对策》范文
《我国翻译专业建设—问题与对策》篇一我国翻译专业建设:问题与对策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翻译行业在我国逐渐成为重要的产业。
翻译专业的建设,对于提高我国翻译人才质量、满足市场需求、促进文化交流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当前我国翻译专业建设面临诸多问题,亟需我们深入研究并采取有效措施。
本文旨在分析我国翻译专业建设的问题与挑战,并探讨相应的对策,以推动我国翻译专业健康发展。
二、翻译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1. 师资力量不足当前,我国翻译专业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缺乏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专业背景的优秀教师。
这导致教学质量参差不齐,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2. 课程设置不够科学部分高校的翻译课程设置过于传统,缺乏创新性和实用性。
课程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无法满足行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
3.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践教学是培养翻译人才的重要环节。
然而,当前部分高校的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缺乏有效的实践基地和实习机会,导致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4. 教材更新滞后教材是教学的基础。
然而,当前部分高校使用的翻译教材更新滞后,无法反映翻译行业的最新发展和变化,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与市场需求脱节。
三、对策与建议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应加强翻译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专业背景的优秀教师。
同时,应加强教师的培训与交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2. 优化课程设置高校应优化翻译课程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程设置应紧密结合市场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翻译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高校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平台。
可以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开展翻译项目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应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管理和评估,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4. 更新教材内容高校应及时更新教材内容,反映翻译行业的最新发展和变化。
教材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当代翻译研究热点评析
当代翻译研究热点评析近年来,随着科技和新媒体发展,文学翻译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当代翻译研究随之投入到全面深入的调查与研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其实,当代翻译研究的热点是日趋多元的。
从技术角度来看,人工智能翻译,语言技术翻译以及机器翻译正在引起广泛关注;从翻译学研究角度来看,翻译理论、全球化翻译、翻译教学技术、国际实践翻译研究以及翻译本体论等都受到相关人士的广泛关注,成为当今翻译研究的热点话题。
首先,人工智能翻译是研究的突出焦点,技术上的发展使得多媒体内容的迅速翻译成为现实。
例如,百度翻译的深度学习和神经网络等技术使内容的翻译更快更深入。
此外,语言学翻译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时代。
语言技术翻译(LT)技术可以准确识别语言文本信息,改善翻译质量,这是翻译社会经历的重大变迁。
此外,机器翻译(MT)也是研究新领域,研究人员正在密切关注模型优化、传播质量评估和翻译过程模拟等方面,希望能够更好地解决翻译时效性、准确性等问题。
其次,翻译理论也是当代翻译研究的重要热点。
在新任翻译理论的多种改进中,语用翻译、实践翻译理论和语言产品翻译等都在讨论,人们试图寻找多层次的跨文化转换的机制。
另外,翻译实践的文化内涵也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全球化翻译也在推进中,研究者尝试跨文化环境中使用手段来更好地实现文化内容的表达。
此外,翻译教学技术也受到极大的关注。
文本分析、翻译研究、翻译教学、翻译实践以及研究理论等都在讨论,目的是为了让翻译学者更加熟悉他们的教学环境,使得教学过程更加有效。
此外,国际实践翻译研究可以有效探讨翻译教学中存在问题,从而实现全球领域翻译实践和有效性的最新研究。
最后,翻译本体论研究可以使人们更好地了解文字理解、翻译过程以及翻译社会。
总之,当代翻译研究热点正快速发展,涉及不同的研究领域。
技术发展,例如人工智能翻译、语言技术翻译和机器翻译,给当今的翻译研究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此外,以文化内涵为出发点的翻译理论、翻译教学的技术研究、全球化翻译研究和翻译本体论的探索也是当代翻译研究的热点。
浅谈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
2019年22期总第462期翻译研究ENGLISH ON CAMPUS浅谈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文/张悦琪一、翻译的概述翻译是指在准确、通达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所表达的信息内容用另一种语言准确而完整地表达出来的一种活动,人们根据翻译的特点,分为口译、笔译、同声传译、影视译配等多种形式。
翻译简单说之,就是将一种语言文化所表达的内容用另一种语言文化表达出来,也就是将陌生语言所表达的内容通过翻译以自己熟悉的语言,从而达到了解陌生语言所表达的内容。
但每种语言都有每种语言的传承,这就需要译者不仅了解本民族的文化,还要有深厚的其他民族文化底蕴,从而通过翻译把各民族文化信息准确地表达出来。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翻译不仅仅是语言转换,而是不同文化的跨跃与转换,翻译的过程也是对另一种文化理解、表达。
对翻译理论与实践之间起连接作用就是翻译的过程,翻译实践活动通过翻译理论来指导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对翻译内容准确表达与校验,译者要站在需者角度,要翻译达到信、达这二个基本层面,如果让读者真正喜欢翻译的作品,还要在雅上多下功夫,适应被翻译语言的特点,所以翻译实践离不开正确的翻译理论指导,翻译理论是又通过翻译实践来检验。
二、翻译的重要性在以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下,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在经济贸易、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一定会越来越频繁,由于英语是世界性语言,应用最多的语言,而汉语又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因此汉英翻译、英汉翻译自然也就成了重要的专业技能。
现在很多院校设立了专门的翻译方面的学科专业。
目的是培养更加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专业性、应用性的翻译人才,要求翻译人士既要有稳固和夯实语言基础,又要有掌控语言问题的能力,既要有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又要有强大的翻译的能力,目的是实现不同语言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为使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精通外语特别是英语的专门人才则显得迫在眉捷,学好英语具有重要大的现实意义,因为我们需要学习和借鉴别人的先进技术,尽管我国在近几十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各方面都发展得很快,但是在很多方面仍然和西方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
试论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及其结合方式
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试论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及其结合方式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苏盼【摘要】“翻译理论与实践”是高校英语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要获得完美的翻译效果,必须要运用翻译理论来决定采用的翻译实践类型,通过翻译实践来完成译作,要厘清两者的关系并进行有机的结合。
本文介绍了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两者的结合方式。
【关键词】翻译理论 翻译实践 关系 结合方式一、前言翻译是一种交际活动,它是不同语言、文化和社会关系的交流,翻译同时也是一门科学和艺术。
如果认为精通了一门外语再借助于字典和工具书就可以翻译,是非常片面和错误的。
要做出具有专业水平和质量的译文,必须要深入的研究原语文化。
在翻译过程中熟悉两种语言是最基本的,语言是有灵魂和生命的,要通过语言表达的信息来了解其所反映的文化,这样才能深刻体会中西文化的差异。
不同的民族都有不同的生存环境,对于世界的认识也存在着差异,这些都造成了民族文化的差异。
人们通过本民族的文化理解方式来理解周围的信息,原文的作者和读者一般来说文化背景是相似的,读者会通过词汇表达意思的理解来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译者根据自己的语言理解和文化前景进行翻译,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原文信息,所以纽马克说“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
翻译者要精通两种语言,要通过大量的信息来了解两个语种文化的差异,这样才能找到一个契合点,才能让译者更客观的读懂原作,可以准确的把握原文的文化信息并进行传播,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缺一不可。
二、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1.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一度呈现出百家争鸣、学派林业的局面,通过进行翻译理论的研究,更加深入了解翻译活动的本质,最初研究的是原文与译文,随着研究的深入,进行了对译文的读者、采取的翻译策略以及翻译者的心理活动等深层次的研究,通过翻译理论的日渐系统化,人们越来越重视翻译理论的研究。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英国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纽马克对翻译领域的各派系翻译理论进行了部结,在对翻译理论进行研究时融合了文体、话语分析、格语法、功能语法以及跨文化交际等理论内容,非常全面的论述了翻译理论、翻译教学和翻译技巧。
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No 6 . De o., 0 2 06
翻 译 理 论 与 实 践 课 程 教 学 改 革 的 探 索 与 实 践
胡 瑾
( 湖南 人文科技学院外语 系 , 湖南 娄底 4 70 ) 10 0 摘 要: 在翻译教学中如何 用翻译理论 指导教 学实践 , 培养 学生的翻 译能 力, 是每一位外语教 育工作者 经常思 考的 问题 ; 本课 题 立足 于我校 英语 专 业 “ 译 理 论 与 实践 ” 程 教 学 实际 , 课 程 教 学 内容 、 堂 实践 教 学 、 学 方 法 及 评 价 翻 课 从 课 教 方 式 等 方 面 进行 系统 化研 究与 改 革 , 极探 索 翻 译教 学 新模 式 。 积 关键词 : 译课程 ; 学模式 ; 译 能力 翻 教 翻 中 图 分 类 号 : 6 20 G 4 .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6 3— 7 2 2 0 )6— 19— 3 A 17 0 1 (0 6 0 0 4 0
Th f r fTr n l to — Te c i g M o e e Re o m o a sa i n — a h n d
J d a eHU
( oe nL nugsD pr n, u a ntueo u n i , c neadT c nl y Lu i 4 0 ,C ia F ri agae eat t H nnIstt f maie Si c n eh o g , o d, 0 0 hn ) g me i H ts e o 1 7
l 调查研究 , 出问题 找
的座 谈 发 现 :
译方 法和技巧进行潜心模仿 、 练习后 ,将之 真正用于 翻译 工作时 , 却发现仍无力应付那些超 出教 程范围的较为复杂
维普资讯
中国科技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态势
当前,中国的科技翻译理论研究已经从单纯引进吸收走向了自主创新。研究 者们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探索适合国情的科技翻译理论和实践模式。同时,对于 科技翻译中涉及的复杂问题,如语言差异、文化背景、专业领域等,也进行了深 入探讨。
2、语法转换:科技文本通常具有较为严谨的语法结构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需要进行适当的语法转换以确保译文的质量。例如,在机械制造领域的科技翻译 中,原文中的“切削力”可能需要翻译成“cutting force”,以适应目标语言 的表达习惯。
3、隐喻和修辞转换:科技文本中经常使用隐喻和修辞手法来描述抽象的概 念和现象,翻译时需要进行相应的转换以保留原文的意象和比喻效果。例如,在 能源领域的科技翻译中,将“太阳能电池板”比喻为“阳光的收集器”需要翻译 成“solar energy harvester”以适应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
三、实例分析
本节以人工智能(AI)领域的科技翻译为例,分析翻译转换理论的实际应用。 在人工智能领域,专业术语和概念较多,如“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等,这 些词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进行准确的转换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例如,“deep learning”需要翻译成“深度学习”,而不是简单地翻译成“深层学习”,因为 “深层学习”
4、专业领域的深化: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科技翻译将涉及更多专 业领域。因此,深化专业领域的翻译理论研究,提高专业科技翻译的质量和水准, 将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参考内容
引言
随着全球科技的飞速发展,科技英语翻译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发挥着越来越 重要的作用。本次演示旨在探讨科技英语翻译的理论与技巧,以期为科技英语翻 译的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
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
或不 同程度 的具有以上特点 。近年来 ,国内各大期 刊关 于翻 译教学模式讨论 的文章不在少数 ,例如 ,多维信 息输 入翻译 教学 模式 ,多元 化翻译教 学模式 ,“ 英语 翻译技 能 +专业 知 识模拟”翻译 教学模 式 , “ 以学习者为 中心”的翻译教学模式 , “ 作坊式 ”翻译课 堂教学法 等等 。可 以看 出以上几种模式 都 是对传统 翻译模式 的完善 ,其共 同特点是 ,从 以教师 为中心 的 “ 一言堂 ”转 向师生积极互动或学生能动 的学 习活动。在 此基础上 ,本文采用 的是一种新 型的 “ 五环 ”教学模式 。 翻译教 学的理念 是翻译教 学 的 “ 灵魂 ” ,教学 内容 ,方 法和 手段等综合 因素 是翻译教 学的 “ 躯体 ” 。同样 ,学生 获 得 的”翻译观念 “ 是其 翻译能力 的”灵魂 ’ ,统 率其翻译 思 维能力和决 断能力 ,具有的 “ 翻译知识和技能 ”是其 翻译 能 力的 “ 躯体 ” ; “ 灵魂”和 “ 躯体”的和谐统一才是完整 的 “ 翻 译能 力” 。翻译教 学 中无论 是 “ 教 ”还是 “ 学 “ ,目标都 是 培养学生 的翻译 能力。本课 程使用的”五环 “ 模式就是 为了 达到此 目标所作 的总设计 。 翻译教学 “ 五环”模式是指 “ 翻译理论材料 阅读一 翻译 实战一协作学 习一 翻译 E t 记—作 业讲评 ”五个环节组成 的体 系 ,它强调整体 意义上 的翻译课程教与学 的活动 , 其教学 指 导精神是开放 的翻译 理论研 究成果和翻译实践之 间的有机 结 合 ,运作方式是老 师与学生双向和多 向互动 ,教学 目标是 培 养学生 的翻译 观念 ,形 成一定的翻译能力 。其特点是课 堂教 学与课下教学活动融为一体 , 课程教学材料囊括于课本 内外 , 学生学 习 自主性 强 ,教师讲解与辅导有 的放矢 ,教学手段灵 活多样 ,学 习过程循 序渐进 ,教学管理收放 自如 ,教学 目标 取 向是灵魂 ( 翻译思想 ) 和躯体 ( 翻译实践 ) 有效统一 。 本模式在翻译教学理念上 ,采用 “ 观念建构 ”翻译 教学 模式 , 重在培养 学生的 “ 翻译 观念” 。在教学方法 和手段上 , 本模式提倡翻译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课堂上 , 借助于 多媒体等 工具 ,以学生讲解 和讨论为主 ; 课下练 习可 以借 助 于网络和协作 学习。其 中协作学习 的核心为小组协作 ,包括 明确计划 ,小 组计 划 ,小组协作研究 ,小组成果 汇总 ,小 组
重新认识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关系
重新认识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关系作者:陈超群来源:《学园》2014年第03期【摘要】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关系一直是翻译界讨论的话题,至今仍无定论。
本文通过对比中西翻译理论,对翻译理论的作用及其与实践的关系进行探讨。
【关键词】翻译理论翻译实践关系【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3-0036-02对于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的看法有实践型,认为实践高于理论,实践第一,理论第二;实践与理论并重型,认为两者都重要,不能偏废;还有理论无用型,认为理论没有作用,对实践没有意义。
这几种观点都有各自支持的人物,本文从中西两个方面分别进行讨论。
一西方翻译界关于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观点毋庸置疑,西方在翻译研究方面大大领先于中国,仅当代就有语言学派,阐释学派,功能学派,文化学派,结构学派,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翻译理论。
理论研究者从各个不同的层面和角度考察研究翻译活动,但都是各抒己见,从单一的角度去研究翻译,并没有普遍性,因为翻译中遇到的情况是千变万化的,某一理论在这种情况下适用,在另一种情况下可能就不适用了,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十八世纪末的英国学者亚历山大·泰特勒是西方最早进行翻译理论研究的先驱,他在《论翻译的原则》中提出了著名的“翻译三原则”:The translator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 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original composition. 标志着西方译学研究从此走上了理论推证理论的道路。
翻译的定义及理论研究现状、问题与思考
翻译的定义及理论研究现状、问题与思考一、本文概述翻译,作为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的桥梁,自古以来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翻译更是成为了国际交流、文化互鉴、知识传播等领域不可或缺的工具。
然而,翻译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涉及到语言学、文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复杂活动。
本文旨在探讨翻译的定义及其理论研究现状,分析当前翻译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个人的思考和见解。
通过对翻译的定义进行梳理,本文希望为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并为翻译实践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本文也将对翻译研究中存在的争议和难点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推动翻译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二、翻译的定义翻译,作为一种跨越语言和文化界限的交际行为,其定义历来是翻译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简单来说,翻译就是将一种语言中的文本转化为另一种语言中的等价文本的过程。
然而,这个定义过于宽泛,难以涵盖翻译活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因此,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翻译进行了深入的定义。
传统的翻译定义往往侧重于语言层面的转换,如“翻译是将一种语言中的文字或口头表达转换为另一种语言中的等效表达”。
这种定义强调了翻译的语言属性,认为翻译的主要任务是在保持原文意义的基础上,实现语言的转换。
然而,这种定义忽略了翻译过程中的文化、社会和认知因素,难以解释一些复杂的翻译现象。
随着翻译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开始从更广泛的角度定义翻译。
例如,有人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旨在实现跨文化和跨语言的交流。
在这种定义下,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一种文化的传递和解释。
还有人将翻译视为一种创造性活动,认为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原文进行再创造,以实现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有效沟通。
翻译的定义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问题。
不同的定义反映了不同的翻译观念和翻译实践。
在当前的翻译研究中,我们更倾向于将翻译视为一种跨文化和跨语言的交际行为,既涉及语言层面的转换,也涉及文化、社会和认知层面的传递和解释。
近二十年来国际翻译学研究的核心、热点及前沿-应用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近二十年来国际翻译学研究的核心、热点及前沿-应用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翻译是一个历时千年的跨语言跨文化活动,对翻译的认识和论述也有千年以上的积累。
但是现代意义上的翻译学,一般认为以1972 年James Holmes 发表《翻译研究的名与实》为标志(Gentzler,2001) 。
历经四十余载的发展,翻译学研究日臻成熟,与多学科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相互借鉴,各种理论流派和观点百花齐放。
因此,把握翻译学理论的整体发展脉络,厘清翻译学研究关注的核心课题和热点课题,深入挖掘和探索翻译学的研究前沿与热点并掌握其历时的演变,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借助CiteSpace 这一新兴的科学计量学方法,对国际上近二十年来(1993 至2012) 翻译学的核心研究领域及研究热点与前沿进行定量和定性的考察,通过绘制科学知识图谱,以准确、形象的图像直观地呈现上述内容。
1、研究方法近年来,伴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和知识的式增长,科学知识图谱(绘制) (mapping knowledge domains) 这一新兴的交叉研究领域(Shiffrin &B rner,2004: 5183) 异军突起,帮助我们在海量信息中有效获取知识、发现知识和探测知识前沿。
本研究借助科学知识图谱绘制的利器美国德雷赛尔大学(Drexel University) 陈超美博士开发的CiteSpace 软件系统对数据进行分析。
2、数据来源为保证数据的质量,本研究将数据来源定位于翻译学研究中刊载大量专业论文且利用率较高的少数权威国际期刊。
权威期刊的选定主要依据欧洲翻译研究协会(European Society forTranslation Studies) 、国际翻译和跨文化研究协会(InternationalAssociation for Translation and Intercultural Studies,简称IATIS) 和纽约大学图书馆的相关推荐。
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作者:夏甜来源:《校园英语》 2019年第31期【摘要】“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梦想是人类心中始终不灭的明灯。
改革开放、一带一路,世界各国人民正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沟通与协作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而翻译理论与实践正是保证这种沟通与协作关系持续下去之桥梁。
本文将结合翻译理论的内容,阐述与剖析其与实践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关键词】翻译理论;实践;关系【作者简介】夏甜,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在职人员高级课程研修班学员。
一、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我国翻译起于东汉至宋代的佛经翻译,那个时期的翻译可理解为“直译”,更形象的可理解为“死译”,直到支谦突破“直译”的界限,将文学艺术融入翻译当中,再到后来的鸠摩罗什才慢慢开始提倡“意译”。
五四运动后,我国的翻译学掀开了新的篇章,从此踏上了现代翻译的漫长征程,人们逐渐开始注重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结合。
翻译理论在我国学者们和爱好者们无数次碰壁与日夜探究中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并逐渐形成教学体系。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翻译活动已不仅仅是一种学习与交流的基本工具,历史和时代的发展赋予了它更加重要的地位与使命。
翻译活动为我国乃至全球的沟通发展,互动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当然,在我国仍然缺乏高度统一且被大众所认可的翻译理论体系译学,有些专家、学者一味讲究翻译的深度、全度,忽视了现代翻译的目的和意义。
二、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高水平的翻译从来不是一蹴而就,让目标语读者像听到、看到母语般的译文,获得源语表达者真正想阐述的目的和信息才是翻译最终的意义所在。
这一切需要翻译理论、技巧以及方法的支持与约束,也需要实践活动提供的“养分”,使翻译内容变得饱满、贴切,使其成为连接源语者与读者、听者之间的纽带。
1.翻译理论与实践的主导关系。
辞海一书里对翻译理论给予的解释是:翻译理论出现的一个主要意义就是其可以对人们自身行为进行指导。
理论是概念以及原理上的主要体系;是相对系统化的理性认知。
《2024年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及其应用问题——答研究者(之一)》范文
《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及其应用问题——答研究者(之一)》篇一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及其应用问题——答研究者(之一)一、引言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桥梁,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然而,翻译的质量却常常受到质疑。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评估翻译的质量,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应运而生。
本文将详细介绍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问题,以期为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的基本概念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是一种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研究理论,旨在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行为、动机、决策及其对翻译结果的影响。
该理论认为,译者的行为是影响翻译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对译者的行为进行批评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翻译过程和结果。
三、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的研究方法1. 文本分析法:通过对译本进行细致的阅读和分析,观察译者的翻译策略、语言运用、文化处理等方面的行为,从而评价其翻译质量。
2. 访谈法:通过与译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其在翻译过程中的想法、动机、决策过程等,进一步揭示译者的行为特征。
3. 实证研究法:通过收集大量译本,运用统计学和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等方法,对译者的行为进行量化分析,从而得出更客观的结论。
四、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问题1. 理论应用范围:目前,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主要应用于文学翻译领域。
然而,该理论是否适用于其他类型的翻译,如科技、法律、商务等领域的翻译,仍需进一步探讨。
2. 译者主观性评价:在评价译者的行为时,往往涉及到主观性评价。
如何客观地评价译者的行为,避免主观偏见和主观臆断,是应用该理论时需要解决的问题。
3.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虽然理论上讲,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翻译过程和结果,但在实际运用中,如何将该理论与翻译实践相结合,提高翻译质量,仍需进一步探索。
五、结论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为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通过对译者的行为进行批评和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翻译过程和结果,从而提高翻译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理论与实践热点问题的新探讨——第四届全国典籍英译研讨会述评黄中习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历来是翻译界关心的主要话题,也是于2007年4月20-22日在广州召开的第四届全国典籍英译研讨会的重要议题。
来自全国54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出版社的100多名代表从不同视角探讨了典籍英译理论与实践的方方面面。
如果说刚刚在北京落幕的“中译外——中国走向世界之路”高层论坛是一次官方组织的专业论坛,本届研讨会则是一次中国典籍英译的专题研讨,也可以视为前者的一个“分会场”。
与会代表正是带着强烈的“译经意识”①,为传译和弘扬蕴藏在我国历代典籍中的中华文化精髓的目的参与研讨,为发展中国典籍英译事业献技献策。
一、承前启后,出谋划策典籍英译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是本届研讨会的重要主题。
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汪榕培教授在大会开幕辞中简要回顾了中国典籍英译的历史与现状,指出了典籍英译存在的问题,并就翻译学的学科建设、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等诸多问题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他认为,目前的中国典籍英译事业正处于历史上最佳时期。
本科翻译专业的设置,翻译学硕士点和博士点的增多,都说明翻译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已经得到了学界的认可。
翻译专业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已经实现了对接,同时也为翻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
我国从事典籍英译的资深人士已渐入高龄,而中年人才又严重匮乏,因而典籍英译研究出现了断层,这是制约中国典籍英译事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他建议教育主管部门采取积极措施,重视翻译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部门要遴选和培养有一定翻译经验、对汉译英感兴趣、热心于典籍英译的学生,强化汉译英翻译实践,有计划培养一批汉译英的专门翻译人才。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潘文国教授在会上畅谈了目前我国典籍英译的良好机遇和发展典籍英译事业一系列对策中的“一个认识、两个理论和四个工程”。
“一个认识”指的是中译外究竟应该由中国人做还是由外国人做的问题,即译入还是译出的问题;“两个理论”是指由于语言上的巨大差异性,“中西互译”与“西西互译”需要两种不同的翻译理论作为指导;“四个工程”是指以《大中华文库》为代表的具体翻译工程、翻译研究工程、工具书和资料的编撰工程和翻译人才培养工程。
基于中西语言有较大差异,外国人学习汉语有较大困难,“中译外”与“外译中”之间有着很大的专业差别。
他呼吁译界专家学者应充分认识到中国典籍译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多多研究中西互译方面的理论,建构西方翻译理论所没有的、也不能提出的、而我们又急需发展的中译英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发展我们的翻译理论,并在典籍翻译的“四个工程”中取得令人信服的成果。
他还一贯认为,“中国学者和翻译工作者应该在加强中英语言与文化修养的基础上,理直气壮地从事汉籍的外译工作,为在新世纪弘扬中华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潘文国,2004:40)我国高校翻译人才的培养问题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共鸣。
老中青学者普遍认为,应大力加强翻译专业的人才培养,进一步改进翻译教学,根据不同的培养对象、不同的培养阶段以及不同的培养目标,在理论教学与翻译实践上各有侧重。
二、百花齐放,理论创新翻译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理论创新”是当代翻译学发展的显著特征。
国际著名翻译理论家翻译玛丽·斯内尔—霍恩比(Mary Snell-Hornby)的新作The Turns of Translation Studies:New paradigms or shifting viewpoints?(《翻译研究:新范式还是转变观点?》)对近30年来国际翻译研究的种种转向和发展进行一次全景式的回顾和概述,对非英语国家(尤其德国)的翻译传统进行挖掘和总结,多次提到或引用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
了解了中国翻译研究的现状之后,埃德温·根茨勒(Edwin Gentzler)最近(2006:23-25)坦然承认:“在中国,翻译正在复兴……翻译研究的三个领域——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很快……中国的描述性翻译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尤其是翻译史”。
而我国有的学者一概否定我国的传统翻译理论,盲目吹捧西方翻译理论,对我们的翻译成就视而不见,这是一个鲜明的对比。
“说中国不存在翻译理论,这是不正确的。
但是说中国的翻译理论与其他学科比起来尚不十分发达,这却是客观的评价。
”(辜正坤,2000:24)不久前,《中国翻译》杂志杨平副主编在一次关于中国翻译理论建构的规范化问题的学术报告中也指出,翻译学是一门发展迅速的新兴学科,其发展具有明显的多元化和跨学科性。
各国翻译学者从不同领域、不同视角、以不同方法对翻译现象进行跨学科、跨文化的历时和共时的动态研究,不同国家、地区译学理论研究的多元互补共存以及各国译论的接轨与融合是未来翻译学发展的总体趋势。
因此,国内外译界人士还在继续努力,发展翻译学及其分支学科。
中国海洋大学杨自俭教授指出,翻译学的学科发展,需要在译学方法论系统中加强翻译实践、翻译理论、翻译教学、翻译批评四个子系统方法论的研究与建设,应该重视“理论、方法、方法论”和“策略、方法、技巧”两组术语的界定与区分,重视翻译的本质属性和学科研究对象这两个最重要的基础理论问题。
他为我们指出了发展翻译学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问题。
博士生导师、四川外语学院王寅教授从哲学高度将Langacker的“意义概念化”意义观修补为“体验性概念化”意义观,进一步提出了“主客主互动模式”的理解模式,并以“枫桥夜泊”的四十个译本为语料,深入解释翻译的主观性。
河南大学博士生导师王宝童教授结合自己英译《千字文》的实践,探讨了效法前贤、引经据典等诗歌翻译策略,认为《千字文》具备诗的特点,应该以诗的形式翻译《千字文》。
河北师范大学李正栓教授以乐府诗翻译为例,论述了情感真、语言好、文化美三位一体的诗歌翻译原则。
大连海事大学夏廷德教授深入探讨了典籍翻译的损失与补偿,指出翻译补偿的必要性、分类和原则。
针对我国翻译界有人对西方翻译理论盲从跟风以及我国图书翻译质量下降的现象,著名翻译家江枫先生指出,目前我国翻译界确实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不良倾向,呼吁人们关注这一现实问题,处理好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主张多进行一些能够直接指导翻译实践的理论探讨。
霍跃红博士谈到了当今国际译学的热门新话题——翻译伦理学(translation ethics),认为翻译研究现在应该回归伦理问题,译者应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从而提高翻译的水平和质量。
在她看来,正确的荣辱观应包括:以热爱、弘扬祖国的语言、文化为荣,以损害祖国利益为耻;以忠实再现原文、原作为荣,以胡译、乱译为耻;以对读者负责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精益求精为荣,以粗制滥造为耻。
三、视野开阔,领域拓宽霍恩比在其新著中还呼吁,在当代翻译研究中,人们应该“进行对话,而非战争:走向‘翻译转向’。
(2006:164)从与会代表提交的论文及发言上看,我国典籍英译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正朝着以上学术方向健康发展,有“视野开阔、领域拓宽”的特点。
发掘我国传统译论,并对传统译论进行现代转化,这也本届研讨会的主要议题之一。
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回顾了中国翻译教学的技能训练和观念局限,从方法体系上寻求进入文学翻译手法的超越机制。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傅惠生教授指出,典籍英译应该注意有意味形式的研究,因为有意味的形式与意义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汕头大学卓振英教授以《楚辞》英译为例,论述了典籍英译中的总体审度,分析了翻译理论的指导功能和检验功能。
苏州大学王宏教授的发言探讨了典籍英译研究当前面临的三个问题——译什么、怎么译和为什么这样译的问题,认为典籍英译的对象应是中华典籍,即中华民族古代科技文化的精品,既包括汉语典籍,也应包括各少数民族的典籍作品。
许多代表的典籍英译研究视野开阔,典籍英译批评的理论气氛相当浓厚。
很他们运用现当代翻译理论或语言学理论分析和解释种种典籍翻译现象,这样的翻译批评令人耳目一新。
例如,燕山大学的刘泽权教授等学者运用功能语言学理论分析《红楼梦》中的诗歌翻译;中央财经大学的吴新云副教授以译介学的方法探讨了中国典籍英译中的变异现象;苏州大学的刘迎春博士以互文性视角探讨了中国古代法律英译问题;广西民族大学的周彦副教授对典籍英译中的女性译者进行了多维度探讨。
有的代表还探讨了拓展典籍英译研究领域的可行性,认为应该加强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挖掘和对外翻译。
我国历代典籍就是我们的“文化资本”,我们要利用好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翻译理论探索与翻译实践,说不定在这过程中我们就能生发出具有独创性的翻译理论。
国外不少翻译理论的源头不就是《圣经》的翻译吗?四、以老带新,形成团队在本届研讨会上,许多专家带着他们的硕士生或博士生一起参加学术交流。
来自苏州大学、四川大学、河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的20多名研究生参与了学术研讨。
典籍英译队伍形成了“以老带新,老中青结合,形成团队”的崭新局面,这为典籍英译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典籍英译理论与实践并重,师生组成团队,参加翻译实践,这是近年来典籍英译领域的新特点之一。
在前辈的指导下,中青年学者在典籍英译研究与实践过程中逐渐茁壮成长。
例如,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汪榕培教授带领博士生与硕士生进行吴歌、评弹、昆曲和苏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英译;南开大学王宏印教授指导他的博士生进行新疆和内蒙古史诗的英译;燕山大学刘泽权教授带领硕士生进行典籍翻译课题研究,等等。
广东金融学院黄中习副教授认为,在当今多极世界多元文化交流中,典籍英译事业大有作为,青年外语学人应该向老一辈学者学习,刻苦用功,博古通今,中西兼通,克服外语研究与汉语研究、国外译论研究与本土译论研究、理论探索与翻译实践等方面的“两张皮”现象,为发展中国的翻译事业,为中国文化走为向世界多做贡献。
因为“我们要的不是两张皮, 而是一条龙——一条兴云作雨, 灌溉整个学术王国的龙。
”(王宗炎,2001:163)五、初见成效,再创佳绩中国典籍种类繁多,汗牛充栋,典籍英译任重而道远,需要一代又一代翻译家坚持不懈的努力。
清末之前,中国典籍翻译主要是国外传教士进行。
晚清民初,辜鸿铭先生英译了《论语》(1898)和《中庸》(1906),开创了国人独立翻译中国典籍的先河。
如今,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 中国典籍翻译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
经过几代翻译家的辛勤劳作,我国已经出版发行了有数十种典籍翻译丛书。
为展示近年来我国典籍英译的丰硕成果,本届研讨会举办了“典籍英译新作展”,共展出200多种334部新作。
展品中有汉英对照的翻译丛书,如“大中华文库”、“儒家经典译丛”、“古诗苑汉英译丛”、“一百丛书”等;有介绍中国文化与习俗的英文版系列丛书,如“熊猫丛书”、“中国圣人文化丛书”“大师经典文库”等;有汉英对照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翻译系列丛书,如《昆曲精华》、《吴歌精华》、《评弹精华》等;有典籍英译的理论研究著作,如《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从道安到傅雷》、《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探索——古诗词的英译本的语言学分析》、《汉诗英译论要》等;有介绍典籍翻译历史的图书,如《汉籍外译史》、《中国佛典翻译史稿》、《中英文学关系编年史》等;有汉英译翻译参考词典,如《中国翻译词典》、《汉英中国文学词典》、《中国历代文化典籍概要》(汉英对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