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化学笔记整理

合集下载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化学》复习笔记第三章(3)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化学》复习笔记第三章(3)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化学》复习笔记第三章(3)2016年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化学》复习笔记(第三章)练习题X型题从中药里提取原生苷可采用的方法有( )A.水浸泡法B.沸水煮沸法C.乙醇提取法D.乙醚提取法E.酸水提取法[答疑编号111030301]『正确答案』BCA型题要从含苷类中药中得到较多的有生物活性的游离的苷原,最好的方法是( )A.用乙醇提取,回收乙醇,加酸水解以后用乙醚来萃取B.用乙醚直接来萃取C.用水提取,提取液加酸水解以后萃取D.用水提取,提取液直接用乙醚来萃取E.用乙醇提取,回收乙醇以后,用乙醚来萃取[答疑编号111030302]『正确答案』A第五节结构测定苷是由糖和苷元两部分组成的。

苷的分解,首先了解基本的分子量的大小,就把苷通过水解的办法变成两部分,变成苷元部分、糖部分,然后分别对苷元部分、糖部分分别来进行结构研究,最后将两部分结构,拼揍在一起,还原成一个苷的完整的结构。

一、糖的鉴定(一)纸色谱展开剂以正丁醇-乙醇-水和水饱和的苯酚两种系统应用最为普遍。

正丁醇醋酸水简称BAW系统,B代表正丁醇,A代表醋酸,W代表水。

比例为4:1:5的上层溶液。

糖类的纸色谱常用显色剂有:硝酸银试剂;三苯四氮唑盐试剂;苯胺-邻苯二甲酸盐试剂;3,5-二羟基甲苯-盐酸试剂;过碘酸加联苯胺试剂等。

在用纸层吸来进行分离,最常见的糖是葡萄糖和鼠李糖,这两个糖Rf值的大小一般的规律是,鼠李糖因为极性,小于葡萄糖,在用纸色谱检识时,鼠李糖的Rf值一般大于葡萄糖。

不同的糖Rf值的大小都会有比较大的差别。

常用显色剂有:硝酸银试剂,使还原糖显棕黑色;三苯四氮唑盐试剂,使单糖和还原性低聚糖呈红色;苯胺-邻苯二甲酸盐试剂,使单糖中的五碳糖和六碳糖所呈颜色略有区别;3,5-二羟基甲苯-盐酸试剂,使酮糖和含酮糖的低聚糖呈红色;过碘酸加联苯胺,使糖、苷和多元醇中有邻羟基结构者呈蓝底白边。

(二)薄层色谱糖的极性大,在硅胶薄层上进行层析时,点样量不宜过多。

考研攻略中药化学科目颜色反应及结构总结二中药化学笔记自己整理总结

考研攻略中药化学科目颜色反应及结构总结二中药化学笔记自己整理总结

考研攻略中药化学科目颜色反应及结构总结二中药化学笔记自己整理总结以下是中药化学中颜色反应及结构的总结,供您参考:一、颜色反应1. 硝酸-乙醇反应:某些含有羟基或酚羟基的黄酮类化合物,在硝酸存在下与乙醇反应,可产生不同颜色。

例如黄酮醇类化合物呈红色或紫色,而黄酮类化合物呈黄色或绿色。

2. 溴水反应:含有共轭双键的黄酮类化合物可与溴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溶液的颜色发生变化。

例如,黄酮醇类化合物与溴水反应后呈红紫色,而黄酮类化合物与溴水反应后呈橙黄色。

3. 三氯化铁反应:某些含有酚羟基的黄酮类化合物可与三氯化铁反应,产生颜色变化。

例如,黄酮醇类化合物与三氯化铁反应后呈深绿色,而黄酮类化合物与三氯化铁反应后呈黄色。

二、结构总结1. 黄酮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是中药中常见的一类化合物,具有C6-C3-C6的基本骨架,包括黄酮、黄酮醇、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等。

其中,黄酮和二氢黄酮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个羰基,而黄酮醇和二氢黄酮醇则具有多个羟基。

2. 香豆素类化合物:香豆素类化合物是中药中另一类重要的化合物,具有苯骈α-吡喃酮的结构。

根据其结构特征,可以分为简单香豆素、呋喃香豆素和吡喃香豆素等。

其中,简单香豆素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个α-呋喃基团,而呋喃香豆素和吡喃香豆素则分别具有呋喃环和吡喃环。

3. 木脂素类化合物:木脂素类化合物是中药中存在的一类具有苯丙素结构的化合物,其基本骨架为C6-C3。

根据其结构特征,可以分为二苯乙烯型、苯丙素型和环木脂素型等。

其中,二苯乙烯型木脂素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两个乙烯基团,而苯丙素型和环木脂素型木脂素则分别具有苯丙烷和环己烷的结构。

4. 生物碱类化合物:生物碱是一类具有复杂结构的含氮有机化合物,通常存在于植物中。

根据其结构特征,可以分为吡啶生物碱、喹啉生物碱、嘌呤生物碱等。

这些生物碱在植物中通常以盐的形式存在,具有显著的生物活性。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准确全面的信息,可查阅相关的书籍或咨询该领域的专家。

中药鉴定学笔记4

中药鉴定学笔记4

【化学成分】 三萜化合物和灵芝多糖
赤芝:
形如伞状,菌盖肾形、半圆形或近圆形,皮壳坚硬 黄褐色或红褐色,有光泽,具环状棱纹和辐射状皱纹
紫芝:
皮壳紫黑色,有漆样光泽。菌肉锈褐色。
茯苓
【来源】
为多孔菌科真菌猪苓的干燥菌核。
【产地】
主产陕西和云南省。
【化学成分】 猪苓多糖有抗肿瘤作用
药材
呈条形、类圆形或扁块状,有的有分枝。表面黑色、灰黑色或棕黑色 ,皱缩 或有瘤状突起
呈长卵形滴乳状、类圆形颗粒或黏合成大小不等的不规贝 吐块状物
表面黄白色,半透明,被有黄白色粉末,久存则颜 色加深。
质脆,遇热软化。破碎面有玻璃样或蜡样光泽。具特异香 气,味微苦。
水试法
取药材与少量水共研,能形成白色或黄白色乳
状液。
火试法 本品燃烧时显油性,冒黑烟,有香气。
没药
【来源】
为橄榄科植物地丁树或哈地丁树树干皮部渗出的油胶树脂。分
【来源】
广地龙 沪地龙
为环节动物门钜蚓科动物参环毛蚓、通俗环毛蚓、 威廉环毛蚓或栉盲环毛蚓的干燥体。 参环毛蚓习称“广地龙”。 通俗环毛蚓、威廉环毛蚓或栉盲环毛蚓习称“沪地龙”。 背部棕褐色至紫灰色,腹部浅黄棕色; 第14~16环节为生殖带,习称“白颈”。气腥,味微咸 受精囊孔2对,位于7/8至8/9环节间一椭圆形突起上 受精囊孔3对,在6/7至8/9环节间
置火焰附近烘烤,杆上即显深红色。
青黛
【来源】
为爵床科植物马蓝、蓼科植物蓼蓝或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叶或
茎叶经加工制得的干燥粉末、团块或颗粒。
【化学成分】
含靛蓝、靛玉红。 靛玉红治疗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有一定疗效 色氨酮是抗皮肤真菌的有效成分。

中草药学笔记整理之本

中草药学笔记整理之本

中草药学笔记整理之本中草药学笔记整理之完整版本引言中草药学是研究中草药的来源、化学成分、性质、药理、功效以及应用的学科。

本文档旨在整理中草药学的相关笔记,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研究中草药学知识。

中草药的来源中草药主要来源于天然植物,包括草本植物、木本植物和真菌。

这些植物通常在草原、山区、森林等地生长,并经过采集、干燥等处理方式得到。

中草药的化学成分中草药含有丰富的化学成分,包括挥发油、多糖、生物碱、黄酮类化合物等。

这些化学成分赋予了中草药不同的药理作用和药效。

中草药的性质和药理中草药的性质和药理主要通过药物化学分析、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来研究和验证。

不同的中草药有着不同的性质,如寒、凉、温、热等,这些性质直接决定了中草药的应用范围和治疗效果。

中草药的功效中草药具有多种功效,如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调理气血等。

不同的中草药对不同疾病和症状有着针对性的治疗作用,可以帮助人们维护健康和治疗疾病。

中草药的应用中草药可以用于内服和外用。

内服主要通过制剂形式,如汤剂、丸剂、冲剂等,将中草药煎煮或加工成药物形式进行服用;外用主要是通过药膏、贴剂、药酒等形式,将中草药直接涂抹或外敷于患处。

结论中草药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保健和医疗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研究和了解中草药学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中草药来维护健康和治疗疾病。

希望本文档对读者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张三, 中草药学入门, 出版社, 2010.- 李四, 中草药学实践指南, 出版社, 2015.。

《中药化学》电子版超全笔记

《中药化学》电子版超全笔记

中药化学:是一门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主要运用化学理论和方法及其它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

┌有效成分:有生物活性,有一定治疗作用的化学成分。

└无效成分:无生物活性,无一定治疗作用的化学成分(杂质)。

HMBC谱:通过1H核检测的异核多键相关谱,它把1H核和与其远程偶合的13C核关联起来。

FD-MS(场解吸质谱):将样品吸附在作为离子发射体的金属丝上送入离子源,只要在细丝上通以微弱的电流,提供样品从发射体上解吸的能量,解吸出来的样品即扩散到高场强的场发射区域进行离子化。

苷类:糖或糖的衍生物与另一非糖物质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连接而成的化合物。

苷中苷元与糖连接的键称苷键;连接非糖物质与糖的原子称苷原子。

木脂素(lignans):一类由两分子苯丙素衍生物(即C6-C3单体)聚合而成的天然化合物。

香豆素(coumarins):具有苯骈α-吡喃酮母核的一类天然化合物的总称。

在结构上可以看成是顺邻羟基桂皮酸失水而成的内酯。

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s):泛指两个芳环(A环、B环)通过三个碳原子相互联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

萜类化合物(terpenoids):一类由甲戊二羟酸衍生而成,基本碳架多具有2个或2个以上异戊二烯单位(C5单位)结构特征的化合物。

挥发油(volatile oil):也称精油,是存在于植物体内的一类具有挥发性、具有香味、可随水蒸气蒸馏、与水不相混溶的油状液体的总称。

吉拉德(girard)试剂:是一类带季铵基团的酰肼,可与具羰基的萜类生成水溶性加成物而与脂溶性非羰基萜类分离。

酯皂苷:三萜皂苷中的酯苷,又称酯皂苷(ester saponins)。

次皂苷:当原生苷由于水解或酶解,部分糖被降解时,所生成的苷叫次皂苷或原皂苷元(prosapogenins)。

强心苷(cardiac glycosides):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类对心脏有显著生理活性的甾体苷类,是由强心苷元与糖缩合的一类苷。

中药化学笔记汇总

中药化学笔记汇总

第一章总论第一章总论(一)第一节绪论1.什么是中药化学?(中药化学的概念)中药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药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

2.中药化学研究什么?中药化学研究内容包括各类中药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生理活性成分或药效成分)的结构特点、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方法以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等。

此外,还涉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等内容。

中药化学是专业基础课,中药化学的研究,在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药产业化中发挥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3.中药化学研究的意义(注:本内容为第四节中药化学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意义)(1)阐明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探索中药防治疾病的原理(2)阐明中药发放配伍的原理(3)改进中药制剂剂型、提高临床疗效(4)控制中药及其制剂的质量(5)提供中药炮制的现代科学依据(6)开发新药、扩大药源(7)结构修饰、合成新药主要考试内容:1.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方法,特别是一些较为先进且应用较广的方法。

2.各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与分类。

3.各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常用的提取分离与鉴别方法。

4.常用重要化合物的结构测定方法。

5.常用中药材中所含的化学成分及其提取分离、结构测定方法和重要生物活性。

6.常用中药材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和相关的质量控制成分。

课程主要内容:内容总论绪论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各论生物碱**糖和苷*醌类**香豆素和木脂素*黄酮**萜类和挥发油*皂苷**强心苷*主要动物药化学成分* 其他成分各论学习思路:学习方法:1.以总论为指导学习各论。

2.注意总结归纳,在掌握基本共同点的情况下,分类记忆特殊点。

3.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并以《药典》作为基本学习指导。

4.发挥想象力进行联想记忆。

第二节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一、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注意:在提取前,应对所用材料的基源(如动、植物的学名)、产地、药用部位、采集时间与加工方法等进行考查,并系统查阅文献,以充分了解和利用前人的经验。

(一)溶剂提取法注意:一般如无特殊规定,药材须经干燥并适当粉碎,以利于增大与溶剂的接触表面,提高提取效率。

执业药师中药学一复习笔记

执业药师中药学一复习笔记

第三章中药化学成分与药效物质基础一、生物碱1、分类:简单吡啶(槟榔碱、烟碱/液态);双稠哌啶(金雀儿碱、苦参碱);莨菪烷(莨菪碱、樟柳碱);有机胺(麻黄碱);异喹啉(罂粟碱、厚朴碱/小壁碱、延胡索乙碱/吗啡、可待因);吲哚(士的宁)。

2、碱性:季胺碱>N-烷杂环>脂肪胺>芳香胺≈N-杂芳环>酰胺≈吡咯;3、沉淀反应(蛋白质、鞣制):碘化铋钾/碘化汞钾/硅钨酸/碘-碘化钾/苦味酸/雷氏铵盐(季胺碱)。

麻黄碱:Gu。

4、①苦参;山豆根(苦参碱、氧化苦参碱);②麻黄;③黄连(盐酸小壁碱);延胡索;④防己;⑤川乌;⑥洋金花(硫酸阿托品、氢溴酸东莨菪碱/碱性:莨菪>山>东≈樟柳,N原子杂化方式不同);天仙子(东莨菪碱、莨菪碱);⑦马钱子(士的宁、马钱子碱);⑧千里光(光碱、千里光菲灵碱/肝肾和胚胎毒性);⑨雷公藤。

5、两性:吗啡、槟郎次碱;液体:烟碱、毒芹碱、槟榔碱;升华:咖啡因。

二、糖和苷类1、①O(醇苷:毛莨苷、红景天;酚苷:天麻、丹皮;酯苷:山慈菇;氰苷:苦杏仁);②S(胡萝卜、黑芥子);③N(巴豆、腺苷);④C(牡荆素、芦荟)。

水解:N>O>S>C。

2、氧化反应:Molish/菲林/多伦。

三、醌类1、分类:苯醌、萘醌(紫草)、菲醌(丹参)、蒽醌(单蒽核/两侧大黄素、一侧茜草素,双蒽核/扁豆)。

2、性状:苯醌、萘醌游离;蒽醌成苷。

升华性:游离升华;小分子苯醌、萘醌挥发。

极性:游离极性小,苷极性大。

酸性。

3、显色反应:①Feigl;②Borntrage(α-OH/β-OH蒽醌);③无色亚甲蓝(苯醌、萘醌);④Kesting -Gravens活性亚甲基(苯醌、萘醌);⑤金属离子(酚羟基)。

4、①大黄(蒽醌);虎杖(大黄素、虎杖苷);何首乌(大黄素、大黄素甲醚);芦荟(芦荟苷);决明子(大黄酚、橙黄决明素);②丹参(菲醌);③紫草(萘醌)。

四、香豆素和木脂素类1、香豆素分类:①简单香豆素(秦皮、茵陈);②呋喃香豆素(补骨脂、当归);③吡喃香豆素(紫花前胡);④异香豆素(茵陈);其他(双七叶内酯)。

中药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中药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中药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一、中药的化学成分1. 中药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天然产物和人工合成药物两部分。

天然产物中包括大量的生物碱、多糖、黄酮类、醇类和酚类等。

而人工合成药物则主要是从中药中提取出的有效成分进行结构改造和合成。

2. 中药中的天然产物有着复杂的化学成分,需要通过现代化学技术进行提取、分离和纯化。

常用的提取方法包括水提取、醇提取、超临界流体提取等。

3. 中药的化学成分主要通过色谱法、质谱法、核磁共振等方法进行分析和鉴定。

二、中药的有效成分1. 中药的有效成分主要包括药用植物中所含的生物碱、生物酶、多糖、黄酮类、醇类等,这些成分对于中药的药效具有重要作用。

2. 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对于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

3. 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与开发是中药研究的重要内容,需要通过现代化学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

三、中药的药效评价1. 中药的药效评价主要包括对药效物质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以及对中药配方的药效进行评价。

2. 中药的药效评价需要通过临床试验、动物试验、细胞实验等多种方法进行评价和验证。

3. 中药的药效评价还需要结合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确定中药的适应症、用药剂量和给药途径。

四、中药的质量控制1. 中药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中药质量标准的制定、质量控制方法的建立和中药质量分析的研究。

2. 中药的质量控制需要通过色谱法、质谱法、红外光谱法等多种分析方法进行质量控制,确定中药的有效成分含量和质量标准。

3. 中药的质量控制还需要对中药的来源、制备、贮存、运输等环节进行控制,确保中药的质量和安全。

五、中药的新药开发1. 中药的新药开发主要包括对中药的有效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以及对中药的药效和毒副作用进行评价和验证。

2. 中药的新药开发需要结合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确定中药新药的适应症、药效、安全性和用药剂量等参数。

3. 中药的新药开发还需要通过临床试验和药物注册等环节进行评价和验证,确保中药新药的质量和安全。

中医必备化学知识点总结

中医必备化学知识点总结

中医必备化学知识点总结中医学作为我国传统的医学体系,凝聚了数千年的丰富经验和智慧,其中蕴含了许多化学知识。

在中医中,草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因此对于草药的化学成分和药效的了解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中医还使用了许多化学物质来进行疗法,如针灸疗法和艾灸疗法等。

因此,对于中医必备化学知识的掌握,不仅有助于理解中医的治疗原理和药物的作用机制,也有助于强化中医的临床实践和研究。

以下是中医必备化学知识点的总结。

一、草药的化学成分1. 生物碱生物碱是一类含氮碱性物质,化学结构复杂,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

在中药中,生物碱是一类常见的有效成分,如黄连素、阿魏酸等。

其主要作用包括镇痛、抗炎、抗菌等。

2. 挥发油挥发油是一类具有挥发性的有机化合物,主要存在于植物的芳香物质中。

在中药中,挥发油是一种常见的有效成分,如薄荷脑、醇、黄龙素等。

其主要作用包括祛风解表、理气止痛等。

3. 多酚类化合物多酚类化合物是一类含有多个酚基团的有机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等作用。

在中药中,多酚类化合物是一种常见的有效成分,如黄酮类、鞣酸类等。

其主要作用包括抗氧化、清热解毒、补血益气等。

4. 皂苷类化合物皂苷类化合物是一类含有甾醇或三萜醇结构的糖苷化合物,具有多种药理作用。

在中药中,皂苷类化合物是一种常见的有效成分,如人参皂苷、鞭毛藤皂苷等。

其主要作用包括调节免疫、提高免疫力等。

5. 生物酶生物酶是一类催化生物反应的蛋白质,能够加速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

在中药中,生物酶是一种常见的有效成分,如酶、脢、替春砂酶等。

其主要作用包括助消化、促进新陈代谢等。

二、药物的作用机制1. 药物的作用靶点药物的作用机制是指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目标,通常是生物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糖类等。

通过与这些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药物能够产生治疗效果。

在中医中,药物的作用靶点常常是一些与疾病相关的关键分子,如炎症介质、细胞信号通路等。

2. 药效物质的作用机制药效物质是一类能够产生治疗效果的药物成分,其作用机制通常是通过与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改变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从而产生治疗效果。

中药鉴定学笔记2

中药鉴定学笔记2
防风
秦艽
【来源】
伞形科植物防风干燥根,主产于东北及内蒙古东部习 称“关防风”
【化学成分】
①挥发油。②色原酮类:升麻素苷、升麻 素。③香豆素类
升麻素及亥茅酚苷有镇痛作用
色原酮类成分均有降压作用
呈长圆锥形或长圆柱形,下部渐细
根头部有明显密集的环纹,习称“蚯蚓头”
环纹上有的有棕褐色毛状残存叶基
药材 体轻、质松,易折断,断面不平坦
药材以条粗壮、色紫红者为佳
【质量评价】
①含丹参酮ⅡA不得少于0.20%。
②含丹参酚酸B不得少于3.0%
天冬
【来源】 性状鉴别
为百合科植物天冬的干燥块根 呈长纺锤形,表面黄白色至淡黄棕色,半透明 质硬或柔润,有黏性,断面角质样
【来源】
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
【化学成分】
主含多种黄酮类衍生物,如黄芩苷、汉黄 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
麻花艽
呈类圆锥形,多由数个小根纠聚而膨大
小秦艽
主根通常一个,残存茎基有纤维状叶鞘 下部多分枝。断面黄白色
紫草
北柴胡: 南柴胡:
为伞形科植物柴胡的干燥根
呈圆柱形或长圆锥形,根头膨大 顶端有多个残留的茎基,下部多分枝 表面黑褐色 为伞形科植物狭叶柴胡的干燥根 根较细,圆锥形 顶端有多数细毛状枯叶纤维,下部不分枝 表面红棕色。具败油气
隐丹参酮是抗菌的主要有效成分
酚酸类成分具有治疗冠心病和抗氧化等作用
根茎短粗,顶端有时残留茎基
根数条,长圆柱形,略弯曲
性状鉴别
药材
表面棕红色或暗棕红色
老根外皮疏松,多显紫棕色,常呈鳞片 状剥落 断面疏松,有裂隙或略平整而致密
黄芩
皮部暗红棕色,木部灰黄色或紫褐色
饮片

执业中药师中药化学 笔记总结

执业中药师中药化学 笔记总结

含量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名称注意成分标准狗脊(烫狗脊)原儿茶酸不得少于0.020%。

细辛细辛脂素药材和饮片不得少于0.050%大黄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芦荟大黄素总量不得少于1.5%。

虎杖大黄素不得少于0.60%避光操作虎杖苷不得少于0.15%。

何首乌避光操作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不得少于1.0%。

制何首乌不得过0.70%结合蒽醌(大黄素、大黄素甲醚) 总量不得少于0.10%。

制何首乌不得过0.05%游离蒽醌(大黄素、大黄素甲醚) 总量计,不制何首乌得少于0.10%。

牛膝β-蜕皮甾酮药材和饮片不得少于0.030%。

川牛膝杯苋甾酮药材和饮片不得少于0.030%。

商陆商陆皂苷甲不得少于0.15%。

太子参太子参环肽B 不得少于0.020%。

威灵仙齐墩果酸、常春藤皂苷元药材和饮片均各不得少于0.30%川乌含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总量应为0.050%~0.17%。

制川乌苯甲酰乌头碱、苯甲酰次乌头碱、苯甲酰新乌头碱总量应为0.070%~0.15%。

草乌含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总量应为0.10%~0.50%。

制草乌苯甲酰乌头碱、苯甲酰次乌头碱、苯甲酰新乌头碱总量应为0.20%~0.70%。

附子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药材和饮片、淡附片总量,不得少于0.010%。

白芍芍药苷不得少于1.6%。

饮片不得少于1.2%。

赤芍芍药苷不得少于1.8%。

饮片不得少于1.5%。

黄连(味连) 小檗碱不得少于5.5%表小檗碱不得少于0.80%,黄连碱不得少于1.6%巴马汀不得少于1.5%。

黄连片、酒黄连、姜黄连、萸黄连小檗碱不得少于5.0%表小檗碱、黄连碱、巴马汀总量不得少于3.3%。

升麻异阿魏酸不得少于0.10%。

防己粉防己碱、防己诺林碱、药材含总量不得少于1.6%饮片含总量不得少于1.4%。

延胡索(元胡) 延胡索乙素药材不得少于0.050%。

中药化学笔记整理

中药化学笔记整理

1.药材须经干燥并适当粉碎,以利于增大与溶剂的接触表面,提高提取效率。

2.溶剂极性:亲水性越强,极性越大;亲脂性越强,极性越小(大水小指);极性的大小可用介电常数(ε)来判断,ε越小,极性就越小,反之亦然。

3.常用溶剂极性大小顺序:石油醚<四氯化碳<苯<二氯甲烷<氯仿(三氯甲烷)<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甲醇(乙醇)<水。

(记忆:十四本,二三迷,双乙丁丙甲乙水)3.中药有效成分提取方法:1煎煮法:含挥发性成分及加热易破坏的成分不宜使用。

2浸渍法:适用于遇热不稳定的成分,或含大量淀粉、树胶、果胶、黏液质的中药。

3渗漉法:适用于遇热不稳定的成分,或含大量淀粉、树胶、果胶、黏液质的中药。

4回流提取法:对热不稳定成分不宜使用。

5连续回流提取法:对热不稳定成分不宜使用。

4.水蒸气蒸馏法的适用范围:1具有挥发性的、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且难溶或不溶于水的化学成分。

2化合物的沸点100度以上,却有一定的蒸气压。

5.超临界萃取法:1萃取选择性的决定因素:温度、压力、夹带剂的种类及含量。

2常用的提取物质:C026.重结晶法中溶剂选择的一般原则:1)不与被结晶物质发生化学反应;2)对被结晶成分热时溶解度大、冷时溶解度小;3)对杂质或冷热时都溶解(留在母液中),或冷热时都不溶解(过滤除去);4)溶剂沸点较低,容易挥发除去;5)无毒或毒性较小,便于操作。

7.判断结晶纯度的方法1)结晶形态和色泽:一个纯的化合物一般都有一定的晶形和均匀的色泽。

2)熔点和熔距:单一化合物一般都有一定的熔点和较小的熔距(1~2℃)。

3)色谱法:单一化合物用两种以上溶剂系统或色谱条件进行检测,均显示单一的斑点。

4)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纯的化合物显示单一的谱峰。

8.两相溶剂萃取法常见的方法有液—液萃取法和液—液分配色谱(LC或LLC)等。

9.分离因子β:1)β≥100,仅作一次简单萃取就可实现基本分离;2)100>β≥l0,则需萃取10-12次;3)β≤2时,要想实现基本分离,需作100次以上萃取才能完成;4)当β≈1时,意味着两者性质极其相近,即使作任意次分配也无法实现分离。

《中药化学专论(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创新教材)》读书笔记模板

《中药化学专论(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创新教材)》读书笔记模板

第四章中药药 1
效物质基础研 究模式简介
第五章高速逆 流色谱法在中
2
药分离中的应

3 第六章中药有
效成分的结构 修饰
4 第七章中药化
学成分生物转

5
第八章中药谱 效关系在中药
药效物质基础
研究中的应用
第九章代谢 组学在中药 化学研究中
的应用
第十章分子 对接在中药 化学研究中 的应用
第一节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模式 第二节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评述
中药化学专论(全国中医药行业高 等教育“十四五”创新教材)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精彩摘录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读书笔记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中医药
研究生
研究
应用
化学成分
学科
方法
化学专 论
中药
化学
中药
结构
行业
应用
成分
实例
程序
化学
药效
内容摘要
《中药化学专论》以培养适应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的高级研究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本科阶段学习中需要 进一步提升部分及国内外研究最新成果为重点教学内容,突出实用性,密切结合研究生的研究需求,以实例为导 向,注重新技术的应用,新理念的提出和新趋势的展望,着力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中药化学专论》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一是中药化学基本理论及基础知识;二是中药化学在中药中药药剂、中 药分析、中药鉴定及中药炮制中应用实例为切入点;从中药化学角度对案例加以解读,注重学科的交叉应用,三 是结合最新研究成果优选案例,突出先进性,融合多学科现代知识,如对中药大分子研究、生物转化、结构修饰、 中药复方及经典方研究等;第四部分教学资源及方法学,如中药化学常用数据库使用、中药化学实验记录要求及 中药化学论文撰写等相关内容,提升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本教材不仅可作为中药化学学科研究生以及相关学科研 究生的教学用书,也可供高等学校师生、有关机构的科研工作者参考。

中药鉴定学考试复习笔记:第二章(3)

中药鉴定学考试复习笔记:第二章(3)

⽩芍 Radix Paeoniae Alba【来源】⽑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的⼲燥根。

【产地】主产于浙江东阳、安徽亳州、四川等地。

【采收加⼯】夏、秋⼆季采挖种植3~4年植株的根,洗净,除去头尾及细根,置沸⽔中煮⾄透⼼,除去外⽪或去⽪后再煮,晒⼲。

【化学成分】芍药苷,芍药花苷,牡丹酚,⽩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等。

【性状鉴别】药材呈圆柱形,平直或略弯曲,两端平截。

表⾯浅棕⾊或类⽩⾊,全体光滑,隐约有纵皱纹、⽪孔及细根痕,偶有残存的外⽪。

质坚实,不易折断,断⾯较平坦,类⽩⾊或微红⾊,⾓质样,形成层环明显,⽊质部有放射状纹理(菊花⼼)。

【显微鉴别】粉末特征草酸钙簇晶较多,有的1个细胞含2⾄数个簇晶,也有含晶细胞纵列成⾏;具缘纹孔导管或纹、梯纹导管;⽊纤维主要为纤维管胞;薄壁细胞含糊化淀粉粒。

【理化鉴别】1.化学定性取本品横切⽚,加1%三氯化铁试液显蓝⾊。

取本品粉末5g,加⼄醚50ml,加热回流10min,滤过,取滤液10ml,置⽔浴上蒸⼲,加醋酐1ml与硫酸4~5滴,先显黄⾊,渐变成红⾊、紫⾊,最后呈绿⾊。

2.薄层⾊谱取本品粉末0.5g,加⼄醇10ml,振摇5min,滤过,滤液蒸⼲,残渣加⼄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

另取芍药苷对照品,加⼄醇制成每1ml含1mg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吸取2种溶液各10µl,分别点于同⼀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醋酸⼄酯-甲醇-甲酸(40∶5∶10∶0.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喷5%⾹草醛硫酸溶液,热风吹⾄斑点显⾊清晰。

供试品⾊谱在与对照品相应的⾊谱位置上,显相同的蓝紫⾊斑点。

【含量测定】芍药苷的含量测定⾼效液相⾊谱法。

本品含芍药苷(C23H28O11)不得少于0.80%。

黄连 Rhizoma Coptidis【来源】⽑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叶黄连Coptis deltoidea C. Y. Cheng et Hsiao或云连Coptis teeta Wall.的⼲燥根茎,药材依次习称“味连”、“雅连”和“云连”。

中药化学笔记1

中药化学笔记1

中药化学各种溶剂在聚酰胺柱上洗脱能力由弱至强:水-甲醇-丙酮-氢氧化钠水溶液-甲酰胺-二甲基甲酰胺-尿素水溶液。

生物碱的分类:一、吡啶类生物碱⒈简单吡啶类:槟榔碱,槟榔次碱,烟碱,胡椒碱。

⒉双稠哌啶类:苦参碱,氧化苦参碱,金雀花碱。

二、莨菪烷类:莨菪碱,古柯碱。

三、异喹啉类⒈简单异喹啉类:萨苏林⒉苄基异喹啉类:⑴1-苄基异喹啉类:罂粟碱,去甲乌头碱,厚朴碱。

⑵双苄基异喹啉:蝙蝠葛碱,汉防己甲素和乙素。

⒊原小嬖碱:(季铵碱)黄连、黄柏、三颗针;(叔铵碱)延胡索乙素⒋吗啡烷类:吗啡、可待因,青风藤碱四、吲哚类⒈简单吲哚类:大青素B,靛蓝苷。

⒉色胺吲哚类:吴茱萸碱⒊单贴吲哚类:利血平、士的宁。

⒋双吲哚类:长春碱、长春新碱⒌有机胺类:麻黄碱、秋水仙碱、益母草碱。

生物碱常用沉淀试剂:1.碘化铋钾(红色至橘红色无定行沉淀)2.碘化汞钾(类白色沉淀)3.碘-碘化钾(红棕色无定形沉淀)4.硅钨酸试剂(淡黄色或类白色无定形沉淀)5.饱和苦味酸试剂(黄色沉淀或结晶)6.雷氏铵盐试剂(红色沉淀或结晶)麻黄碱和伪麻黄碱的特有沉淀反应:1二硫化碳-硫酸铜反应,2铜络盐反应。

黄连(小朴碱)还有沉淀反应:1丙酮加成反应,2漂白粉显色反应。

莨菪烷类(洋金花)还有沉淀反应:1氯化汞沉淀反应,2 vitali反应,3过碘酸氧化乙酰丙酮缩合反应(DDL)。

马钱子碱的鉴别方法:1.与硝酸作用。

2.与浓硫酸/重铬酸钾作用。

生物碱常用显色剂:①Mandelin试剂莨菪碱及阿托品显红色(1%钒酸铵的士的宁显蓝紫色浓硫酸溶液奎宁显淡橙色②Marquis试剂…吗啡显紫红色(含少量甲醛的可待因显蓝色浓硫酸)③Frohde试剂.. 吗啡显紫色渐转棕色,小嬖碱显棕绿色(1%钼酸钠或利血平显黄色转蓝钼酸铵的浓硫色,乌头碱显黄棕酸溶液)色苷的分类:㈠氧苷①醇苷:红景天苷,毛茛苷,狼牙菜苦苷,环苷。

②酚苷:天麻苷,水杨苷。

③氢苷:苦杏仁苷,垂盆草苷④酯苷:山慈菇苷A。

中药化学-笔记整理

中药化学-笔记整理

中药化学第一章绪论理解误区:1.中药都是天然植物或纯天然的2.中药无毒或毒性很低学习内容:1.掌握植物各类有效成分结构、理化成分(溶解度、极性、酸碱性、鉴别反应)、合成2.掌握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方法3.掌握有效成分结构鉴定理化方法:颜色反应、理化常数、衍生物制备光谱方法:UV、IR、NMR、MS第二章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一)分离方法:色谱分离法1.吸附色谱:利用吸附剂(硅胶、氧化铝、活性炭)对被分离化合物分子的吸附能力的差异∆极性吸附剂上有机化合物的保留顺序:氟碳化合物<饱和烃<烯烃<芳烃<有机卤化物<醚<硝基化合物<腈<叔胺<酯醛酮<醇<伯胺<酰胺<羧酸<磺酸:利用被分离成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的不同而达到分离正相色谱:固定相——强极性溶剂(硅胶吸附剂);流动相——弱极性溶剂(氯仿,乙酸乙酯)分离极性分子&中等极性分子极性小的先流出反相色谱:流动相——强极性溶剂(甲醇-水/乙腈-水);固定相——弱极性溶剂(十八烷基硅烷/C8键合相)&中等极性分子官能团极性:糖>酸>酚>水>醇>胺>酰胺>醛>酯>醚>卤代烃>烃极性官能团越多,极性越大(甲醇>乙醇>氯仿>苯)3.凝胶色谱:分子筛作用根据凝胶的孔径和被分离化合物分子的大小到达分离大分子不能进入凝胶内部且分离时先出来(二)质谱MS1.电子轰击质谱:相对分子质量较小2.电喷雾店里质谱:大分子&小分子3.化学电离质谱1.化学位移δ=信号峰位置-TMS峰位置/核磁共振仪所用频率*1062.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诱导效应:电负性越强,信号峰在低场出现;共轭效应:p-π共轭(孤对电子与双键)移向高场;π-π共轭(两个双键)移向低场化学键的各向异性:叁键化学位移移向高场,碳碳、碳氧双键移向低场;苯环移向低场;δCH3<δCH2溶剂:形成氢键移向低场浓度、温度3.峰裂分数:n+1 规律——n为相邻碳原子上的质子数峰面积:质子的数目邻两个氢核之间的自旋偶合(自旋干扰);数J,用来衡量偶合作用的大小。

最新中药化学-笔记整理

最新中药化学-笔记整理

中药化学第一章绪论理解误区:1.中药都是天然植物或纯天然的2.中药无毒或毒性很低学习内容:1.掌握植物各类有效成分结构、理化成分(溶解度、极性、酸碱性、鉴别反应)、合成2.掌握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方法3.掌握有效成分结构鉴定理化方法:颜色反应、理化常数、衍生物制备光谱方法:UV、IR、NMR、MS第二章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一)分离方法:色谱分离法1.吸附色谱:利用吸附剂(硅胶、氧化铝、活性炭)对被分离化合物分子的吸附能力的差异∆极性吸附剂上有机化合物的保留顺序:氟碳化合物<饱和烃<烯烃<芳烃<有机卤化物<醚<硝基化合物<腈<叔胺<酯醛酮<醇<伯胺<酰胺<羧酸<磺酸:利用被分离成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的不同而达到分离正相色谱:固定相——强极性溶剂(硅胶吸附剂);流动相——弱极性溶剂(氯仿,乙酸乙酯)分离极性分子&中等极性分子极性小的先流出反相色谱:流动相——强极性溶剂(甲醇-水/乙腈-水);固定相——弱极性溶剂(十八烷基硅烷/C8键合相)&中等极性分子官能团极性:糖>酸>酚>水>醇>胺>酰胺>醛>酯>醚>卤代烃>烃极性官能团越多,极性越大(甲醇>乙醇>氯仿>苯)3.凝胶色谱:分子筛作用根据凝胶的孔径和被分离化合物分子的大小到达分离大分子不能进入凝胶内部且分离时先出来(二)质谱MS1.电子轰击质谱:相对分子质量较小2.电喷雾店里质谱:大分子&小分子3.化学电离质谱1.化学位移δ=信号峰位置-TMS峰位置/核磁共振仪所用频率*1062.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诱导效应:电负性越强,信号峰在低场出现;共轭效应:p-π共轭(孤对电子与双键)移向高场;π-π共轭(两个双键)移向低场化学键的各向异性:叁键化学位移移向高场,碳碳、碳氧双键移向低场;苯环移向低场;δCH3<δCH2溶剂:形成氢键移向低场浓度、温度3.峰裂分数:n+1 规律——n为相邻碳原子上的质子数峰面积:质子的数目氢核之间的自旋偶合(自旋干扰);数J,用来衡量偶合作用的大小。

中药学的化学知识点总结

中药学的化学知识点总结

中药学的化学知识点总结中药学是一门研究中草药的学科,它涉及到草药的化学成分、药理学作用、药效学等多个方面。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总结中药学中的一些重要化学知识点,包括中草药的化学成分、化学提取方法、药效成分的作用机制等内容。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的总结,能够让读者对中药学的化学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一、中药药材的化学成分1. 生物碱类生物碱类是中药药材中的一类重要化学成分,其具有多样的生物活性,如抗炎、镇痛、抗癌等作用。

生物碱类化合物主要存在于多种中药材中,如马兜铃、连翘、秦皮等。

2. 黄酮类黄酮类化合物是中药药材中常见的一类化学成分,其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炎等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主要存在于多种中药材中,如金银花、茯苓、川芎等。

3. 皂苷类皂苷类化合物是中药药材中的一类重要化学成分,其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如降血脂、抗血栓、抗炎等作用。

皂苷类化合物主要存在于多种中药材中,如人参、当归、甘草等。

4. 挥发油挥发油是中药药材中常见的一类化学成分,其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菌、抗炎、镇静等作用。

挥发油主要存在于多种中药材中,如薄荷、丁香、薏苡仁等。

5. 多糖类多糖类化合物是中药药材中的一类重要化学成分,其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如增强免疫、抗氧化、抗肿瘤等作用。

多糖类化合物主要存在于多种中药材中,如灵芝、枸杞、银耳等。

以上仅列举了中药药材中常见的几类化学成分,中药药材中还含有多种其他化学成分,如酚类化合物、多醣类化合物等。

这些化学成分共同构成了中药药材的药效成分,对于中药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中药药材的化学提取方法1. 水提取法水提取法是一种常用的中药药材提取方法,其原理是利用水对中药药材中的水溶性成分进行提取。

水提取法操作简单,成本低,因此在中药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

2. 醇提取法醇提取法是一种常用的中药药材提取方法,其原理是利用醇类溶剂对中药药材中的脂溶性成分进行提取。

醇提取法提取效率高,但操作复杂,成本较高。

3.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是一种新型的中药药材提取方法,其原理是利用超临界流体对中药药材中的成分进行提取。

中药化学知识点总结

中药化学知识点总结

中药化学知识点总结中药化学是研究中药中化学成分及其化学性质和作用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中药是我国传统的治疗方法之一,其化学成分是中药发挥药理作用的基础,了解中药的化学成分及其特性对于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和药效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中药化学的一些基本知识点进行总结介绍。

一、中药的化学成分1. 生物碱类生物碱是一类重要的中药化学成分,其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大多具有毒性,是中药中常见的主要活性成分,如鸦片中的吗啡、毒蕈碱中的毒蕈碱等。

2. 生物苷类生物苷是由糖类及其他分子组成的一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当归中的当归苷、人参中的人参皂苷等。

3. 生物黄酮类生物黄酮是一类在植物中广泛存在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多种活性,如芍药中的芍药苷、茶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等。

4. 多糖类多糖是一类由多个糖分子组成的生物大分子,具有调节免疫功能、抗肿瘤、抗氧化等多种活性,如灵芝中的灵芝多糖、枸杞中的枸杞多糖等。

5. 生物酚类生物酚是一类具有羟基的有机化合物,有很多亚类,如鞣酸、黄酮类、酚酸类等,具有抗氧化、抗炎、杀菌等活性,如葡萄籽中的原花青素、丁香中的丁香酚等。

6. 醇类醇类是一类具有羟基的有机化合物,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如青蒿中的青蒿素、独活中的独活醇等。

7. 挥发油类挥发油是一类具有挥发性和强烈气味的有机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如薄荷中的薄荷脑、茴香中的茴香醚等。

8. 酮类酮类是一类具有羰基的有机化合物,有很多亚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如葛根中的黄蜡酮、麦角中的麦角酮等。

以上是中药中常见的一些化学成分,其中每一类成分都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这些化学成分中的活性物质与中药的药理活性密切相关。

二、中药化学分析中药化学分析是通过一系列分析方法对中药中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和定量分析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掌握中药的成分信息,为中药的质量评价和药效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常用的中药化学分析方法有:1. 薄层色谱法薄层色谱是在薄层固定相上进行分离的一种色谱分析方法,可对中药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初步分离和鉴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化学第一章绪论理解误区:1.中药都是天然植物或纯天然的2.中药无毒或毒性很低学习内容:1.掌握植物各类有效成分结构、理化成分(溶解度、极性、酸碱性、鉴别反应)、合成2.掌握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方法3.掌握有效成分结构鉴定理化方法:颜色反应、理化常数、衍生物制备光谱方法:UV、IR、NMR、MS第二章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一)分离方法:色谱分离法1.吸附色谱:利用吸附剂(硅胶、氧化铝、活性炭)对被分离化合物分子的吸附能力的差异∆极性吸附剂上有机化合物的保留顺序:氟碳化合物<饱和烃<烯烃<芳烃<有机卤化物<醚<硝基化合物<腈<叔胺<酯醛酮<醇<伯胺<酰胺<羧酸<磺酸分配色谱:利用被分离成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的不同而达到分离正相色谱:固定相——强极性溶剂(硅胶吸附剂);流动相——弱极性溶剂(氯仿,乙酸乙酯)分离极性分子&中等极性分子极性小的先流出反相色谱:流动相——强极性溶剂(甲醇-水/乙腈-水);固定相——弱极性溶剂(十八烷基硅烷/C8键合相)&中等极性分子官能团极性:糖>酸>酚>水>醇>胺>酰胺>醛>酯>醚>卤代烃>烃极性官能团越多,极性越大(甲醇>乙醇>氯仿>苯)3.凝胶色谱:分子筛作用根据凝胶的孔径和被分离化合物分子的大小到达分离大分子不能进入凝胶内部且分离时先出来(二)质谱MS1.电子轰击质谱:相对分子质量较小2.电喷雾店里质谱:大分子&小分子3.化学电离质谱1.化学位移δ=信号峰位置-TMS峰位置/核磁共振仪所用频率*1062.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诱导效应:电负性越强,信号峰在低场出现;共轭效应:p-π共轭(孤对电子与双键)移向高场;π-π共轭(两个双键)移向低场化学键的各向异性:叁键化学位移移向高场,碳碳、碳氧双键移向低场;苯环移向低场;δCH3<δCH2溶剂:形成氢键移向低场浓度、温度3.峰裂分数:n+1 规律——n为相邻碳原子上的质子数峰面积:质子的数目J,用来衡量偶合作用的大小。

与它们各自所在平面的夹角有关(四)DEPT谱不同类型13C呈单峰形式朝上或朝下伸出,易识别。

第三章糖和苷类化合物(一)单糖——多羟基醛或酮五碳醛糖:D-木糖甲基五碳糖:L-鼠李糖六碳醛糖:D-葡萄糖,D-半乳糖六碳酮糖:D-果糖糖的绝对构型:(D&L)1.Fischer式:单糖分子编号最大的手性碳原子的构型与甘油醛(羰基在最上面)作比较,-OH向右的为D型,向左的为L型。

2.哈沃斯式:六碳糖C5(五碳糖C4)上取代基向上的为D型,向下的为L型。

糖的相对构型:(ɑ&β)1.Fischer式:C1羟基与六碳糖C5(五碳糖C4)上羟基顺式为ɑ构象,反式为β构象。

2.哈沃斯式:C1羟基与六碳糖C5(五碳糖C4)上取代基反向(异侧)为ɑ构象,同向(同侧)为β构象。

单糖在水溶液中形成半缩醛环状结构,即成吡喃糖和呋喃糖。

具有六元环结构的糖——吡喃糖;具有五元环结构的糖——呋喃糖环的构象:椅式构象(稳定,能量低)&船式构象椅式构象中C1在平面下方的为C1式;C1在平面上方的为1C式。

(二)糖苷分类(苷类是糖或糖的衍生物与另一非糖物质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连接而成的一类化合物)糖匀体(均由糖组成的物质)1.单糖:L-鼠李糖,D-葡萄糖,D-半乳糖2.氨基糖:单糖的伯或仲醇基置换成氨基的糖类3.糖醇:单糖的醛或酮基还原成羟基后所得的多元醇。

4.去氧糖:单糖分子的一个或二个羟基为氢原子代替的糖5.糖醛酸:单糖分子中伯醇基(C上连2H和1OH)氧化成羧基的化合物糖杂体(苷元,苷类化合物中的非糖部分)苷的分类:1.按苷原子不同分类:⑴氧苷:红景天苷⑵氮苷:腺苷。

⑶硫苷:萝卜苷⑷碳苷:牡荆素2.按苷元不同分类黄酮苷、蒽醌、香豆素、强心苷、皂苷等3.按苷键不同分类⑴醇苷:通过醇羟基与糖端基羟基脱水成苷。

⑵酚苷:通过酚羟基成苷。

⑶酯苷:苷元以-COOH和糖的端基碳相连接。

(三)糖的化学性质1.糠醛的形成反应:单糖在浓酸的作用下,脱去三分子水,生成具有呋喃环结构的糠醛衍生物。

多糖先水解成单糖,然后再脱水生成相同的产物。

糠醛酸先脱酸,再形成糠醛。

2.糠醛衍生物+芳胺/酚类→(缩合)→显色芳胺/酚类:苯酚,萘酚,苯胺等反应:样品 + 浓H2SO4 + α-萘酚→棕色环4.纸色谱中,层析显色剂常用邻苯二甲酸-苯胺(四)苷键的断裂1.酸催化水解反应:苷键属于缩醛结构,易为稀酸催化水解。

水解反应是苷原子先质子化,然后断键生成阳碳离子或半椅型的中间体,在水中溶剂化而成糖。

(书P53)酸水解的规律:⑴苷原子不同,酸水解难易顺序:N > O > S > C (从碱度比较也是上述顺序)⑵呋喃糖苷较吡喃糖苷易水解⑶酮糖较醛糖易水解⑷吡喃糖苷中:①吡喃环C5上取代基越大越难水解,水解速度为:五碳糖 > 甲基五碳糖 > 六碳糖② C5上有-COOH取代时,最难水解⑸氨基取代的糖较-OH糖难水解,-OH糖又较去氧糖难水解2,3-二去氧糖 > 2-去氧糖 > 3-去氧糖> 羟基糖 > 2-氨基糖⑹构象相同的糖中: a键(竖键)-OH多则易水解⑺芳香属苷较脂肪属苷易水解:酚苷 > 萜苷、甾苷2.乙酰解反应:3.碱催化水解和β消除反应4.酶催化水解反应5.氧化开裂法(Smith降解法)(五)糖的鉴定在糖的1H-NMR中:端基质子↑(H1)——δ ppm左右;其它质子——δ~ ppm可通过C1-H与C2-H的偶合常数,来判断苷键的构型(α、β):α构型偶合常数多为3~4Hz,二重峰为钝峰;β构型偶合常数多为6~8Hz,二重峰为尖峰,但一些糖由于结构原因,无法从J值判断构型。

苷化位移:糖苷化后,端基碳和苷元α-C化学位移值均向低场移动,而邻碳稍向高场移动(偶而也有向低场移动的),对其余碳的影响不大,这种苷化前后的化学变化,称苷化位移。

酯苷、酚苷的苷化位移:当糖与-OH形成酯苷键或酚苷键时,其苷化位移值较特殊,苷元α-碳向高场位移。

第四章醌类化合物对苯醌类在碱性下可被次亚硫酸钠还原为氢醌,醌类通过这种可逆的氧化还原过程,在生物体内起着重要的电子传递媒介作用。

(一)菲醌类书P73邻醌;对醌中药丹参醌类(二)蒽醌类书P74依据其还原程度的不同,将其分成以下三类:1. 蒽醌衍生物:根据-OH在母核上分布的位置不同分2类(1)大黄素型(-OH在羰基的两侧)(2)茜草素型(-OH在一侧苯环上)2. 蒽酚(或蒽酮)衍生物——只存在于新鲜植物中(不稳定)依其还原程度的不同而分为蒽酚和蒽酮蒽醌在酸性条件下,还原成蒽酮,蒽酮和蒽酚为互变异构体。

3.二蒽酮类衍生物——番泻叶中致泻成分番泻苷A、B、C、D二蒽酮长时间储存后变成蒽酮游离基再氧化后成蒽醌类醌类化学性质1.酸性(酚):分子中Ar-OH的数目、位置不同则酸性强弱有差异应用:在碱性水溶液中成盐溶解,加酸酸化后游离又可以析出。

蒽醌类酸性强弱:含-COOH >2个以上-OH > 1个-OH > 2个-OH > 1个-OH 2个-OH同时与1个羰基形成的氢键强度弱于2个-OH分别与2个羰基形成的氢键强度指导P352. 颜色反应碱性条件下的显色反应(保恩特莱格反应)羟基蒽醌类化合物遇碱显红 ~ 紫红色,形成共轭体系书P79中药中检查蒽醌类成分:取样品约,加10%硫酸5ml,置水浴上加热2~10min趁热过滤,滤液冷却后加乙醚2ml振荡,静置后分取醚层溶液,加入5%氢氧化钠溶液1ml振荡,若有蒽醌存在,醚层由黄色褪为无色,水层显红色。

游离羟基蒽醌的提取分离——pH梯度萃取法书P82碱性由弱到强不断萃取结构鉴定1.红外光谱(IR)VC=O 1675 ~ 1653 cm-1(羰基的伸缩振动)V-OH 3600 ~ 3130 cm-1(羟基的伸缩振动)V芳环 1600 ~ 1480 cm-1(苯核的骨架振动)母核上无取代:两个>C=O只给出一个吸收峰1675芳环上引入一个-OH时,给出两个>C=O吸收峰:1675 ~ 1647 (游离>C=O)1637 ~ 1608 (缔合>C=O)1,4-OH或1,5-OH(二羟基)只有一个1645~1608的信号;1,8-OH(二羟基)有2个吸收峰2.核磁共振光谱——位移~偶合常数~氢积分a.蒽醌的-H在δ处,-H在δ处。

有取代基时,峰的数目和位置都会改变。

甲基:羟甲基CH2OH(C上H):,OH为甲氧基:-OH:12 -OH:小于11谱图:醌中羰基可以达到180以上,极大(低场)羟基或OCH3吸电子基团加入时,C-OH上的C位移增大(移向低场),这个C的邻位C 位移减小第五章苯丙素类化合物定义:一类含有一个或几个C6(苯)-C3单位的天然成分香豆素:母核为苯骈α-吡喃酮。

环上常有取代基书P101香豆素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桂皮酸途径):莽草酸→苯丙氨酸→桂皮酸→邻羟桂皮酸苷→伞形花内酯→香豆素类(一)香豆素的结构类型1.简单香豆素类:只有苯环上有取代基的香豆素。

绝大多数香豆素在C77-羟香豆素是香豆素类成分的母体。

C6、C8位电负性较高,易于烷基化2.呋喃香豆素类(线型和角型):香豆素核上的异戊烯基(C6或C8)常与邻位酚羟基(7-羟基)环合成呋喃环,称为呋喃香豆素线型:补骨脂内酯型 6,7-呋喃骈香豆素型角型:异补骨脂内酯型 7,8-呋喃骈香豆素型3.吡喃香豆素类(线型和角型):香豆素C-6或C-8异戊烯基与邻酚羟基环合而成2,2-二甲基-α-吡喃环结构,形成吡喃香豆素线型: 6,7-吡喃骈香豆素型角型: 7,8-吡喃骈香豆素型4.其他香豆素类:指α-吡喃酮环上有取代基的香豆素类。

还包括二聚体和三聚体。

C3、C4上常有取代基:苯基、羟基、异戊烯基等。

(C3位电负性较高,易于烷基化)(二)香豆素的化学性质1.性状1)游离状态:分子量小的有挥2)成苷:2.碱水解反应(内酯开环)香豆素→顺式邻羟基桂皮酸(不易游离存在,可逆反应),长时间加热后成反式邻羟基桂:香豆素一般香豆素>7-甲氧基香豆素>7-羟基香豆素(伞形花内酯)3.呈色反应1)异羟肟酸铁反应(识别内酯)——红色香豆素在碱性条件下开环,与盐酸羟胺缩合生成异羟肟酸,在酸性条件下,再与Fe3+络合显红。

反应&Emerson反应——判断C6是否被取代——呈阳性Gibb’s反应显蓝色;Emerson反应显红色4. 香豆素类的提取:碱溶酸沉法香豆素类的分离:柱色谱分离一般采用硅胶为吸附剂,洗脱系统为水-甲醇(正相色谱)(三)香豆素的波谱学特性1.紫外光谱——UV下显蓝色荧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